瑶族服饰艺术(共6篇)
瑶族服饰艺术 篇1
一、瑶族与盘瓠图腾
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 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 故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先民, 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 或说源于“五溪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 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隋唐时期有“莫徭”之称, 宋以后称“徭”。13至17世纪, 他们被大量南迁, 湘南、广东和广西成为他们的主要居住区。瑶族的支系较多, 有盘瑶、过山瑶、狗头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 统称为瑶族。又因瑶族是“盘瓠”的后裔, 又称之为“猺”[1]。
瑶族以盘瓠为图腾。传说中的盘瓠是一只五彩斑斓的龙犬。据《后汉书·南蛮传》, 晋干宝《搜神记》等书记载, 远古高辛还可以看出, 蚕桑是每年的重要收成之一, 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获取蚕丝, 可又不容易得到它。他们觉得蚕是种神奇的动物, 就向蚕祈求, 祈求它的保佑和支持。他们把蚕本身当作祈祷、祭祀的对象。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 对于人来说就是神。”由此可见, 当时人们崇拜蚕为神是极自然的事。殷代, 人们刚刚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当时的神灵崇拜仍有很大的原始性, 祭“蚕示”正是沿袭了传统的动物神。
这种动物神崇拜带有浓厚的神秘性和万物有灵信仰的特征, 很少人的因素。但是随着观念的变化, 在它身上, 动物的因素渐渐减弱, 人的因素慢慢增长, 于是在原始宗教中又出现了一种半人半兽神。天蚕神——马头娘, 正是这样一种神灵。
蚕风民俗扬, 蚕歌轻轻唱。古老的华夏文明为现代人提供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 它体现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失去了根, 失去了灵魂。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条根脉, 古泽州蚕桑历经几千年代历史沉淀, 为当地的物质文明作出了贡献, 也为精神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素养。
注释:
1.《阳城县地名志》.
2.曾雄生著.《中国农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3.被访谈人:YSSH.男.60岁.原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高级农技师.
4.被访谈人:MYY, 女.73岁.WLF.女.77岁.阳城县横河乡马炼村人.
氏 (帝喾) 时, 有老妇得耳疾, 挑之, 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 覆之以盘, 顷化为犬, 其文五色, 因名盘瓠。另传盘瓠是春秋时代的一位机智、勇敢的历史人物, 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 盘瓠杀敌立功, 是一位民族英雄, 因此瑶族人民把他做为本民族的始祖和尊神加以崇拜, 将他视为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而逐渐成为瑶民的图腾标志。盘瓠神话不仅在《风俗通义》《搜神记》《后汉书·南蛮传》等诸多古籍中有完整的记载, 而且至今在中国南方的苗、瑶、畲等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 且作为始祖或重要的图腾崇拜。瑶人自认为是盘瓠的子民。瑶族不仅将“虚构”的神犬神话当作整个民族族源的“根骨”和“血脉”加以仪式化和神圣化, 而且还通过瑶文书的制作使之具有“凭照”式依据, 并成功地转化为生活中的配置性资源。[2]
二、盘瓠图腾与瑶族服饰艺术
(一) 盘瓠形象与瑶族服饰
史载盘瓠“其毛五彩”, “狗头人身”。南方瑶族及其后裔喜戴狗头帽、着五色衣与狗尾衫, 来纪念祖先盘瓠。“瑶人装饰, 女人帽之尖角, 象狗之两耳, 其腰间所束之白布巾, 必将两端作三角形, 悬于两股上侧, 系狗尾之形。男子裹头巾将两端悬于两耳之后, 长约五六寸, 亦象狗之两耳。男人腰巾结纽于腹下, 如上述之垂以若干铜钱者, 象狗之生殖器。瑶人相传彼祖先乃一狗头王, 故男女装饰均象狗之意。”[3]
据瑶族民间传说:盘瓠与三公主结婚后, 白天是只龙犬, 晚上却变成了美男子, 他身上的斑毛也变成了色彩斑斓的龙袍。终于有一天, 三公主要求盘瓠变成人。盘瓠于是建议公主把他放在蒸笼里蒸七天七夜, 他便可以脱毛成人。在蒸到六天六夜时, 三公主便迫不及待地去揭开蒸笼盖, 发现盘瓠果然已变成人, 但由于蒸的时间不够, 盘瓠的头上、腋下、小腿上的毛仍未脱落, 而回笼再蒸已无效果, 就只好把有毛的头、小腿缠裹起来, 这就是瑶族缠头巾、扎绑腿的由来。由于龙犬“毛五色”, 故瑶人“好五色衣裳”。瑶族先民曾流行“狗头冠”和“犬尾”饰, 无论男
5. 被访谈人:LSL.男.74岁.沁水县廉坡村人.其祖父曾为社首.
6. 乌丙安主编:《中国民间神谱》.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参考文献:
[1]泽州府志.清朱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2]沁水县志.续文琴主编.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3]阳城县志.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
[4]阳城地名志.郭保岗主编.阳城县地名办公室 (内部资料) [5]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1
[6]袁梅.诗经译注 (国风部分) .齐鲁书社.1980[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8]赵丰.中国丝绸艺术史.文物出版社.2005
[9]杨太康, 曹占梅.三晋戏曲文物考 (下) .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6
[10]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12]田同旭主编.舜帝德风与历山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13]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14]唐云明.我国育蚕织绸起源时代初探.农业考古.1982.2
[15]闫法宝.丝绸古道南阳行.太行日报.晚报阅读.4版.2005.3.30
[16]陈春声.正统神明地方化与地域社会的建构.韩山师院学报.2003.6
胡筱瑜 (1981-) , 女, 山西临汾人, ,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中文系助讲, 现攻读山西大学文学院民俗专业硕士学位。
女老少都有缠头巾, 扎绑腿的习惯。
(二) 盘瓠图腾服饰的流行样式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 服饰亦多种多样。从总体上说, 瑶族服饰可以概括为:“麻鞋草履宽绑腿, 长襟大带短罗裙。”瑶族妇女服饰, 内穿对襟无领长衫, 袖口用红、白、蓝各色布料镶边, 衣襟用彩色丝线绣成各式图花腰带。下穿大简齐膝布裤, 裹绑腿, 穿“鸡公”式布鞋, 配花边筒袜。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 束腰带, 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 以蓝色为主。瑶族妇女喜佩银首饰, 五光十色, 端庄华丽。胸前佩戴各色银牌, 耳戴大银环, 颈佩银白项链, 两手戴银镯, 银戒指, 行走叮当铃响, 甚为美观。头部装饰样式繁多, 有已婚未婚之别。
瑶族的分支复杂, 人们从瑶族的《评皇券牒》 (《过山榜》) 的族源考索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盘瓠与三公主的后代“六男六女”分为十二姓。不同直系、不同地域的瑶族在服饰在款式上亦各有特色。与盘瓠图腾有关的瑶族服饰主要有盘瑶、高山瑶、过山瑶、平地瑶、狗头瑶等。
盘瑶:男子服饰与当地汉壮族基本相同穿右开襟上衣, 着长裤, 不同者是头缠黑布制着长帕, 身系黑色腰布, 腰带两端绣有彩色花纹。女子的衣服, 不分年龄长幼, 都是一种形式。用蓝靛色、黑色、青色的布料制作衣裤。
高山瑶:妇女以青兰布为衣, 对襟齐领, 长可蔽膝。其衣裤多以彩绣镶边, 耳垂大环, 手戴银钏或狗骨镯子, 腰束长围, 身佩银扣、银练、银牌以及银质牙签、针筒等。外出时, 打绣花绑腿, 并套花布于脚面, 俗称“靴筒子”。
平地瑶:男子上衣有便装、礼装。便装为无领、布扣、小袖;礼装为右开口长袍;裤宽大。妇女也有盛装和便装两种, 便装右衽开, 无花边, 袖长、小。喜庆盛装时, 穿大襟无领上衣两件, 衣长及膝, 里衣为阴丹士林蓝, 袖长而小, 俗称“大装衣”。[4]他们还喜配狗骨符饰。
过山瑶:男子上衣无衣领, 只有一两个扣子, 领围、绣边、衣边均绣以花边, 裤为长裤, 裤脚绣花边。妇女盛装上衣对襟齐领, 长袖, 布扣, 领口、衣边、袖口均绣有精美的花纹, 腰系长腰带, 胸挂围裙, 上下用银链连接, 裤脚绣花边。下穿齐膝宽筒裤, 裹绑腿, 穿花边布袜, “双梁鸡公”式布鞋。
狗头瑶:贵州狗头瑶喜戴狗头冠, 女子身着狗尾衫, 其前襟长至衣下, 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 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 系结于腰后, “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有关。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 其宽臀紧腿, 造型奇特。[5]
三、瑶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一) 在造型上, 流行“狗头冠”和“犬尾”饰
湘南、广西有许多瑶族支系的衣服都按传统模拟狗的形状, 妇女喜欢前短后长的衣服, 像是狗尾巴, 男人的衣服则模拟狗的首、尾、耳缝制作装饰, 据《后汉书·南蛮传》载:瑶族先民“积绩木皮, 染以草实”衣裳“制裁皆有尾形”。王士性《桂海志续》记:“女则用五采缯帛缀于两袖, 前襟至腰, 后幅垂至膝下, 名狗尾衫, 示不忘祖也”。可见, “狗头冠”“犬尾”服饰为瑶族通用服饰。广西大瑶山男子头饰的狗牙花边;龙胜县“红头瑶”妇女服饰衣背上两枚对称的“狗爪”——“盘王爪”;贺州瑶族男子婚礼长衫后背正中绣饰的“盘王印”图案, 均象征着对盘瓠的崇拜。[6]瑶族先民流行“狗头冠”和“犬尾”衫, 有缠头巾、扎绑腿、穿鸡公鞋的习惯, 造型形貌极似五色犬。这主要是出于对其始祖盘瓠的图腾崇拜。
(二) 在色彩上, 衣斑布斓, “好五色衣裳”
瑶族妇女精于蓝靛印染, 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印染技术。她们从蓝草中提取蓝靛, 加入白酒, 经草木灰过滤、发酵后便可染布。瑶族人民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蜡染、扎染等印花技术, 制作出了颇具民族特色的“瑶斑布”。面料一般为自种棉花为原料, 自纺自织自缝自染而成。瑶族以五色犬盘瓠为图腾, 在服饰上绣五彩纹样是纪念盘瓠的一种形式。无论男女大都在领边、袖口、襟缘、裤脚、胸襟两侧等处绣上各种图案纹样, 色彩斑斓。他们胸前佩戴各色银牌, 琳琅美观, 甚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圆形、弧形、长方形胸牌还具有日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特征。“好五色衣, 衣斑布, 色斑澜, 对襟齐领, 椎髻跣足”, 喜着斑烂五色衣服是瑶族服饰色彩的传统风尚。
瑶族自古“好五色衣服”, 它源于瑶族始祖盘瓠图腾——“五色犬”的色彩。五色指三原色 (红、黄、蓝) 和两种极色 (黑、白) 。红色是血液的颜色, 它象征着生命及生命的延续, 象征着瑶族祖先为了捍卫民族尊严而浴血奋战的血痕。民间相传南丹瑶族男子白裤的膝部绣有五条红色花纹, 便是瑶王与外族战争时留下的血手印。黄色明度很高, 代表阳光的色泽, 给人以光明, 显得神圣而又伟大。历代皇帝将它列为皇室的御用服装的主色, 禁止臣民使用。而瑶族却把黄色用在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上, 表达了他们对光明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时在骨子里隐藏了一种对皇权的反叛与对抗的理念。蓝色本是和平与希望的象征, 然而蓝靛的颜色偏暗, 使得它在直觉上增加了些沉静与深邃, 忧伤与凄凉, 它反映了瑶族人民处于被统治民族的“悲伤哀痛、惨淡沉重”的民族心理特征。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 古希腊人认为黑色源于火与阳光, “火燃烧后, 耗尽空气与水分时而产生”的颜色[7], 它给人一种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的感觉, 另外, 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 从而成为瑶族人民“对土地的向往和对失去土地的沉痛之情的情感代码”。白色代表纯洁、质朴和友善 (有时也表示悲痛与哀悼) 。这五色为万色之母, 中国历代王朝官服将它视为正色, 普通老百姓严禁使用。而瑶族地处湘粤交界的南蛮之地, 封闭性的地域客观条件阻隔了集权等级尊卑制度的执行, 使其保持一个独特的土著服饰文化。
(三) 在服装样式的构成上, 注重整体视觉效果的对比与和谐
瑶族服饰在构成上很注重大与小、长与短、繁与简、艳与素的对比。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 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 下着百褶裙的。瑶族妇女也和男子一样, 习惯穿黑色或蓝色衣服。上穿无领对襟上衣, 下穿长裤, 上衣圆领口、袖口都用红布镶边。胸前的衣襟上绣有各种花纹作饰。女子蓄发盘髻, 头饰依支系不同而不同。顶板瑶和蓝靛瑶的女子, 都喜欢配戴银耳环、头钗、发针、手链镯、项圈, 并以银牌饰胸, 以彩穗、珠玑及金属饰物装饰头帕, 十分注重服饰材质、造型、色彩的对比与搭配,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 表示阴阳和谐、万物轮回、生生不息的朴素辨证法思想”。
瑶族服饰虽然五色斑斓, 银饰、图案雍容华贵, 但衣着总体构成上却较为朴素大方。瑶族服装布料主要用自己织的白布和自配的蓝靛浸染, 色泽较为沉稳, 主色调显得美观朴素。辅之以浓丽的花边及素洁的银饰, 对比强烈, 突出了本民族的特色与性格。盘瓠图腾是瑶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 而瑶族服饰艺术便是这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
参考文献
[1]杨金砖.读杨仁里先生的《都庞撷英》[A].杨仁里著.永明文化探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P166.
[2]彭兆荣.无边界记忆——广西恭城平地瑶“盘王婆”祭仪变形.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EB/OL].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4/955.html.上传时间:2006年4月21日, 下载时间:2009年3月5日.
[3]庞新民.两个瑶山调查之二十九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 (二) [C].武汉:中南民族学院民研所, 1984.
[4]谢明尧, 欧阳红艳等编著.女书习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P148-151.
[5]瑶族服饰.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3309.htm下载时间:2009年1月5日
[6]钟巧玲 论瑶族传统服饰的象征意义[EB/OL].http://www.tenyun.com/HuiJiLiLun/20080319/335646-1.shtml2008-03-1907:44:25.
[7] (日) 塚田敢等著, 易利森编译.色彩美的创造[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6, 7第1版P7.
瑶族服饰艺术 篇2
一、瑶族服饰的现状调查
广西瑶族人口众多(有147万,占全国瑶族人口56%以上),支系丰富(有盘瑶、白裤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等众多支系),服饰多彩(有精美的织绣、华丽的银饰、繁复的造型等),民俗独特(有盘王节、做功德、家郎等),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上,广西境内的南丹县、贺州市等地的“瑶族服饰”在“民俗”分类中榜上有名。由此界定可以了解民族服饰是与民族地区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和“食、住、行”是密不可分的,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服装基本上分为日常劳作装和节庆盛装两大类。在当下社会,民族地区由于生活与劳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受到来自都市文明的浸淫,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已着汉服,只有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才会穿着民族服装出现在特定场合。广西也仅有龙胜和平乡黄洛、大小寨等个别远离城市的山区瑶寨的中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还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而这些偏远的村寨现在也露出旅游开发带来某些不良影响的端倪。如在村寨木楼间矗立起水泥的高层建筑、外来做生意的汉民与原住民渐渐杂居、旅游缆车横空穿越梯田观光,少数民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与文化部门为保护本民族文化在当地建立了博物馆、陈列厅,里面有部分民族服装及饰品展示,仅仅局限在静态的陈列。偶尔见到旅游景点的货摊上有书籍卖,也是风光摄影类居多,缺乏民族服饰动态的宣传形式及内容。在桂林义江缘景区,就是将瑶寨缩小版的整体搬移到景区,瑶族生活及文化动态呈现得较完整,但游客仅能依靠景区里面导游泛泛的解说词引导游览,问及景区的“原住民”有关他们民族的历史及生产制作技艺的问题,这些村民大部分均不能完整的回答,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一类的开发没有注重、也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技艺或了解民族历史的人才的合理使用。不能与游客互动,演出味较重、商业味道较浓。纵观目前瑶族服饰的保护及开发现状,不容乐观。最主要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也就是人才的重视和计划培养。盲目地做一些应景的保护与开发是不科学、难以长久的。
二、艺术教育与非遗保护
1. 教育途径与形式的变化
长久以来,由于非物质文化,例如民间文化技艺的学习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的,在瑶寨,象瑶族服饰这样的制作手艺是靠妈妈教女儿、奶奶教孙女这样的单传式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的。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也可以在村上,甚至是劳作休息时,在田间地头也可以操作实践。但是,现在全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瑶族地区的女孩,她们是瑶族服饰技艺主要继承人,也是非遗的主要载体,她们要走进校园学习文化,需要完成学校教育的规定学业。她们不可能像过去农村的女孩那样有时间、有条件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她们不会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与意义,也不懂得自己民族服饰的价值何在。一整套纯手工的红瑶服饰,如果是一个人制作,最快也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年轻的女孩不会主动去学习、也无法去完成这些耗时又“无用”的东西。现在能掌握手工制作民族服饰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所以在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植入与非遗相关的文化艺术的课程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广西有的地区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如兴安县在华江瑶族乡中心小学就开展了刺绣课程的教学。如果能将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技艺课程连贯起来,规划其通识课程深浅程度的设计,那么,非遗保护就不是几个非遗协会人员忙活的事了,就会形成一种全民共识,民族文化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知识链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会培养出一种对文化艺术的喜爱与尊重,会对本民族文化因了解而充满自信。
2. 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之关联
传统的学校教育常常让知识成为重心,在课程设置中忽略了文化与素质教育课程的构成。这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在高等美术与设计院校,这种现状仍普遍存在。学校的美术类、设计类课程,绝大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为教学目的,不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种“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功利教育,实在是助长了“快餐文化”。教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决不可急功近利!否则,我们的学生怎么能够欣赏和接受瑶族精美服装那一针一线的“慢工出细活”,也无法理解传统中国工笔画那“三矾九染”的力道之美。教育的目的是“悟道”,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如果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师范类学校和有关培训机构,设置一些有关民间美术、非遗技艺等课程,普及民族艺术,就等于培育了非物质文化存活的土壤,经过这样专业学习、培训后的各类人员,如政府官员、文化工作者、各级学校教师、自由艺术家、学生等,形成了一种尊重、喜爱民族文化的社会文化氛围。在这种社会及文化氛围中,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才能达成社会共识。故我们的教育定是要改革的,是从上到下的改革。只有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我们的艺术教育才有希望,那么,民族文化的宣传普及也才有可能推广。非遗的保护、传承才能真正的得到落实。当然,瑶族服饰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才会因为传承载体的进步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受众需求与非遗传承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诉求。文化消费由大众转向小众、由单一走向多元。多元化、特色化是当下文化受众需求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56个民族的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由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为桂林的旅游文化增添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好评如潮,荣获了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里面的广西少数民族歌舞、服饰、风俗都为演出营造了神秘的氛围、成功地赢得了票房。事实证明,民族文化的适度、合理开发是具有市场,为现代人所接受的。
1. 设计师对民族服饰的借鉴运用
第1 1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服装服饰艺术设计类的服装设计作品中,获得金奖的《仲夏夜之梦》与优秀奖的《融·和》等两个系列的作品,设计师都运用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如传统图案、手工刺绣、民族饰品等。这是艺术性创意服装设计借鉴民族服饰获得成功的案例。在服装市场,民族风格的品牌赢得消费者喜爱的也很多:中国奢侈品牌“NE·TIGER”就做足了民族文化的功课,以云锦为材质、以刺绣为工艺,融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板型结构,稳稳的占领了华服的市场。还有品牌“例外”,其设计理念是“寻找当代中国生活美学的自我”,设计总监马可凭借对中国美学的自觉加上国际时尚的敏锐触觉,成功打造一种东方哲学式的当代生活艺术,让“例外服饰”不仅是中国目前成立时间最久,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无论设计师在服装设计时显性的借鉴具体的民族服饰的造型或图案或色彩,还是隐形的运用民族服饰内涵的民族精神与美学,都是在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高等设计类院校是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摇篮,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分析当前业界的前沿动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特别是在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中融合民族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段设置课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也有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如图(1、2、3、4)是笔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作品,在现代礼服设计中巧妙地将瑶族服饰元素结合牛仔面料综合装饰,作品颇具创意,独特、时尚。
2. 旅游消费市场与民族服饰
近些年,由于国家增设了一些中华传统节日的假休,小长假旅游便成为了不少都市人的选择。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前往旅游。各地旅游消费市场的服装及其饰品成为热门商品。据调查,目前的这类商品存在品种单一、货款趋同的现象。一条民族风格的裙子在云南大理能看见,在江南水乡的乌镇也能买到。这样的服饰商品满足不了消费市场的多元需求。以龙胜金坑景区商铺销售的瑶族服装商品来看,均为机织的混纺材料加机绣工艺的服装、花边,而且款式平常,无特色可言。倒是懂行的游客会跑到瑶民家里淘宝,但手绣、手织的纯手工的服装,价钱昂贵又使很多人接受不了。就算价钱可以接受,这种纯手工的精美服装,瑶民也只在本民族重大节庆日里穿着。不适合日用,只适合收藏,因为瑶服的织造及染色工艺还存在固色、整烫等一些服装工艺处理上的问题,需要现代纺织印染技术进行改良才适合日常穿着,而这是当地从事制作与销售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修养无法达到的。要想改变民族地区旅游服饰品目前的现状,其实还是要绕回到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定是靠人才队伍来支撑的。
3. 民族服饰的拓展空间广阔
服装最初只有日常穿着功能的时代早已经结束,现代服装的类别拓展到了演艺服、礼服、工作制服等等。除了生活、工作、休闲等场合穿着的实用功能,还有其它非实用功能,如在地方旅游宣传片、影视作品、游戏软件、广告等新媒介中也不能缺少服装的元素组成。一部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给清朝满族宫廷服饰做了大广告、老幼皆知。由此我们在研究广西瑶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的思路上得到启发,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设计瑶族服饰博物馆,可以让参观者用语言、行为等自然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瑶寨的各种环境、对象进行操作,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途径获得体验和信息反馈,这种实时交互的过程如同在现实世界中一样真实地进行。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为瑶族服装的保护、宣传、开发,是一种新颖、先进的手段和方式。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新的科技丰富了传统艺术的生存形式,瑶族服装及其相依存的瑶族民俗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现代艺术创作的内涵。这种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的融合,成为了非遗保护传承一种新的思潮。
四、结语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以人为本,重视对传承载体,即人才培养的研究。对已有传承人要尊重和保护,对未来传承人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在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课程的学设置,提高文化受众的人文素养。只有让民族文化切实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精神家园,树立起老百姓生活中的民族自信,才能真正成为其文化的主人。这才是瑶族服饰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想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源,何星亮.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祁春英.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2
[3]王航宇,黎婷,王计平.虚拟现实技术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秦始皇陵为例[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
瑶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篇3
一、服饰图案体现其宗教信仰
瑶族有众多分支, 因此宗教信仰也因地而异, 但主要是原始宗教, 大体上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还有一些地区信仰巫术与道教。瑶族服饰图案上都闪现着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的原形。如, 传统纹路中的狗纹, 多用鲜艳的红、白色丝线秀在服饰衣、裙、帽子、腰带等醒目位置。秀在服饰上的狗的形象积极向上:上翘尾巴, 竖立双耳, 提足做奔跑;有的图案是由几只狗组成, 或排成一排;或两两相对, 两两相背连接等各种形象。简单的图案背后隐藏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后汉书》记载, “有畜狗, 其毛五彩, 名曰盘瓠……帝不得已, 乃以女配盘瓠……经三年, 生子一十二人, 六男六女”。因此, 传说中瑶族人民的祖先由狗进化而来, 有着五彩皮毛的龙犬盘瓠便成为瑶族的图腾。狗这一形象在瑶族服饰上的频频出现, 也彰显了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崇拜狗的习俗至今影响着瑶族人民的生活:狗瑶族女子喜欢穿着狗尾衫, 狗尾衫因其服饰特点而得名——前襟长至衣下, 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花瑶族女子爱戴狗头冠;瑶族人民不吃狗肉, 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 被称为祭狗, 预示着来年的五谷丰登。这些都体现着瑶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
还有体现自然崇拜的树纹。瑶族人民将枝繁叶茂的树的形象绣在服饰的显著部位, 或一棵独立或三五成行, 但都透露了瑶族人民对林神的崇拜。在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 人们对林神有着极度的敬畏, 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风俗习惯来求得林神的庇佑。在一些歌谣中也记录了瑶族人民对高大树木的崇拜, 如《盘古大歌·日出早》中这样唱到:“……高大松柏引日行……风摇松林引日归”, 松柏是高大树木的象征, 拥有“引日行”, “引日归”的神力。在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时, 都会组织长达七天七夜的还盘王愿仪式, 届时瑶民会在大树在进行活动祈求林神庇护, 由此可见林神在瑶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与不可企及的魔力。
二、服饰图案反映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及生产力水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服饰图案属于艺术, 是人们以社会存在为灵感做出的能动性创作, 进而呈现在瑶族服饰上。那么由服饰图案, 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研究当时瑶族的社会经济状况及生产力水平, 使服饰图案的文化价值发挥最大的功用。文章上面提到了瑶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包括各式各样的图腾, 狗纹, 树纹, 还有即将提到的龙纹、太阳花纹, 禾苗纹等, 都是早期社会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境遇下对大自然, 对神的恐惧与盲目崇拜, 用各种方式祈求庇佑的文化现象。狗纹与树纹的出现, 可以推断出狩猎与采集是当初瑶族先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狗是人们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 它的凶猛与忠诚使其成为主要的狩猎工具, 也由此被许多民族奉为图腾, 枝繁叶茂的树木则是人们对富足生活的美好向往。另外, 在瑶族服饰图案中, 手帕及挎包上经常出现由红色或者黄色丝线绣成的八角太阳花纹, 或正冉冉升起, 或刚立于树梢;绣在衣襟上的禾苗纹, 生机盎然, 郁郁葱葱;简单明了的几何纹形状类似于“井”字, 传达出当时人民对水的渴求。不可忽视的还有一排小人手拉手的服饰图案, 反映了瑶族人民对人丁兴盛的愿望。与西南众多少数民族一样, 龙作为瑶族人民心中掌管雨水的神灵形象也出现在瑶族服饰上, 并且人们在旱灾和丰收之后都会举行对龙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龙的保护。众多诸如此类的服饰图案文化现象, 我们可以大胆推断, 当时的瑶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多经营农业, 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抵抗未知的自然灾害, 加上人民的蒙昧, 由此产生了对各种神的崇拜以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社会现象。与那一时期大多数人民一样, 寄希望于繁衍后代, 用增加家庭劳动力的方式来弥补生产力水平的不足, 这也是我们看到瑶族服饰图案中, 众多小人儿以及对狗等形象出现的原因。
三、服饰图案记录民族历史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历史的传承通过瑶民口耳相传代代相接才得以实现。图案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无形之中肩负着记录民族历史的伟大重任。在服饰文化中, 有许多装饰的图案记录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如, 瑶族头巾上的挑花图案, 绣着十二支箭镞, 代表着瑶族十二个县, 其围成的四方图案是祖先盘王的权利玺印“盘王印”, 简单的头巾图案无声地昭示着瑶族的开端;白瑶族男子裤子上绣着五道手掌形红色条纹, 据说是英勇的祖先在一次惨烈的斗争中遗留在裤腿上的“血手印”, 后人为缅怀先烈, 铭记祖先的英勇, 便有意用红色丝线按手型绣于男子裤子上;金秀盘瑶的服饰上印有“十四节”的纹路, 传说是盘瑶定居金秀之前曾居住过的十四个地方的历史记录;瑶族妇女服饰背后有一个称之为“瑶王印”的方形图案, 据说是根据当年被士官夺走的瑶王印绣出的图案, 以警示瑶族人民永远记住“瑶王印”, 不忘民族仇恨。
瑶族历史悠久, 文化丰厚。瑶族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闪耀光芒。瑶族服饰图案更是瑶族文化的精华, 其受到当地生态环境, 民族发展历程, 民族审美情趣, 宗教信仰, 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当今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瑶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作为一门艺术, 在发挥了审美价值的同时, 也在彰显着其强大的文化价值, 它们作为瑶族的民族符号, 生动形象地向外界传达着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民族历史、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古老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研究瑶族服饰图案, 仿佛是在看一部无声电影, 了解瑶族的过去, 熟悉它的现在, 展望它的未来, 给人以遐想与憧憬。如果说瑶族文化是一片深邃的湖泊, 那么瑶族的服饰文化就是一条小河, 是外界走进并深入领略欣赏瑶族文化的通道, 也是让瑶族文化部分流出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汇合交融的途径, 维系着瑶族文化的生存, 推进瑶族文化的发展。
摘要:瑶族历史悠久, 文化丰厚。瑶族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祖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闪耀光芒。瑶族服饰图案是瑶族文化的精华, 其受到当地生态环境, 民族发展历程, 民族审美情趣, 宗教信仰, 生产力生产关系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当今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瑶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作为一门艺术, 在发挥了审美价值的同时, 也在彰显着其强大的文化价值。它们作为瑶族的民族符号, 生动形象地向外界传达着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民族历史、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古老的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
关键词:瑶族服饰图案,文化内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
参考文献
[1]罗坤馨.蔡荭.《瑶族服饰传统纹样剖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瑶族传统服饰特征及设计应用 篇4
1 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特征
色彩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都能看到它们, 色彩赋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色彩是服装三大要素之一, 选择什么样的色彩进行什么样的搭配, 直接影响着服装的整体风格以及整体视觉效果。瑶族先民“好五色衣裳”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时期。对服装原材料的选择以及工艺制作手段的限制, 成为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种名为“蓝靛”的草本植物是瑶族的传统染色材料, 瑶族人民在尝试中总结经验教训, 染出了黑、蓝黑、蓝、浅蓝等颜色的色纱, 其明度和纯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此外, 他们还用橘子汁、枫叶汁、杨梅汁等植物汁液染出了黄、黑、红等颜色, 对瑶族服饰在色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除了原材料和工艺制作方面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对瑶族服饰在色彩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 体现其特有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将世间万物归为五种基本要素, 并且将这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要素称为“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亦各有与之相应的形状、质地、声音与颜色等。而我国古代传统服饰在色彩方面, 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都受到了“五行”学中色彩体系的影响。阴阳五行色彩配色体系是国农耕文化的产物, 古人在万千变化的自然界当中寻找规律, 归纳出来五种正色。“青, 生也, 象物生时之色也;赤, 赫也, 太阳之色也;黄, 晃也, 晃晃日光之色也;白, 启也, 如冰启时之色也;黑, 晦也, 如晦暝之色也。”“好五色衣裳”是瑶族服饰色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是瑶族先民多年迁徙历史的发展结果。在瑶族的发展历程当中, 曾被其他民族剥夺土地, 导致其不得不进行大迁徙, 而在我国, 人类最初的文化意识, 黑色被赋予了土地的象征意义, 而将其运用于服饰当中, 表达了瑶族先民失去土地的悲伤情感以及对土地的无限渴望和向往的情感纠葛;而红色则象征着生命和血液, 瑶族人民将其运用于服饰当中来纪念瑶族先民的骁勇善战, 也以此表达出瑶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1.2 宣扬民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等级森严, 皇权统治者历来注重服饰的礼法, 用服饰在外在方面表现臣民的尊卑贵贱, 不可逾越。黑、红、蓝、白、黄五种颜色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来都是作为官服正色而存在的, 按常理, 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将这五种颜色的正色作为服饰色彩的, 尤其是黄色, 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着, 老百姓只能将这五种颜色的间色来为他们的服饰进行装饰, 尊卑之别, 一望便知。然而,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瑶族, 却以五色正色作为他们的服饰颜色一代又一代的沿袭着, 极致尊贵的五色在他们这里被“平民化”了。
瑶族人民以五色为民服正色, 这与瑶族人民长期被剥夺土地以及长期的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生活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溯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 一是瑶族土地拥有权被剥夺, 人民受贬低、遭排斥的现实以及长期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生活状态使其无法得到尊重和关注, 于是将这种渴望获得关注和尊重的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情感宣泄在五彩的服饰表层, 用华丽的五色衣裳掩盖内心的沉痛, 成为瑶族人民对抗皇权的外在表现形式;二是因为瑶族的居住环境有其特有的封闭性, “山高皇帝远”的南蛮不毛之地, 与世隔绝的地理客观条件极大的降低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实际执行度, 使瑶族可以“肆无忌惮”的保持自己服饰文化的独特性。
1.3 神话及传说寄予五色特殊的文化内涵
有记载的关于瑶族神话及传说方面的资料甚少, 大部分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存流传于民间。瑶族宗教信仰复杂, 崇拜祖先“盘瓠”并以盘瓠为图腾, 是瑶族人民心中的神犬。传说中的盘瓠是一只五色斑斓的龙犬, “狗头人身”、“其毛五色”是人们对他形象的形容, 瑶族的传统服饰与其狗头人身、五色毛发的形象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瑶族民间传说, 盘瓠白昼为龙犬, 夜晚便成美男子, 身上的斑毛也变成绚丽的五彩龙袍, 五色衣裳象征的就是盘瓠的五彩绒毛。关于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另一说法是瑶族先人盘瓠为了捍卫瑶族尊严而浴血奋战, 十指血肉模糊, 瑶族人民为了悼念他, 用五个红色线条绣在裤腿处, 象征着盘瓠的手印。
不管是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 还是具有书面记载的历史典故, 瑶族人民好“五色衣裳”的习俗都是为了纪念骁勇善战的先人们为了捍卫自己民族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牺牲, 表达出瑶族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2 瑶族传统服饰的纹样特征
寄情于物是瑶族传统服饰纹样最重要的特征。瑶族服饰图案记录了其悠久的历史及思想文化, 它们以瑶族的符号语言存在着, 将他们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以及发展历程呈现在世人面前。瑶族妇女通过对复杂多样的周围世界进行长期的、仔细的观察, 并对其进行解构重组, 有选择的将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简化为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动植物纹样和人物纹样并将装饰在服装上。虽然瑶族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受灾难的民族, 经历了漫长的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发展史, 居住在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的大山之中, 但是, 这并没有影响到瑶族人民的精神状态, 他们依然渴望并向往着幸福, 依然用尽全力的追求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仍然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 所以, 瑶族服饰纹样取材大多为富有诗意的、美丽吉祥的题材, 内容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 或反映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或歌颂勤劳、歌颂正义等。他们托物寄情, 借物寓意, 将自己的心意和理想注入到服装的图案、纹饰之中, 化抽象为具象, 将瑶族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用他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与形式表现出来。
3 瑶族传统服饰设计应用
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它也像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 处在危险的边缘, 面临着传承问题。瑶族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 需要广大的服装设计师主动担起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 避免瑶族服饰文化边缘化。如何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艺术达到一个完美的、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高度, 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入的去了解瑶族服饰文化的外在特征以及内在文化内涵, 涉取瑶族服饰文化的精华, 用瑶族服饰文化的精华去引导现代的服装设计, 才能设计出具有实际的、能推动瑶族文化发展的作品, 挽救处于边缘化的瑶族服饰文化。
摘要:本文从瑶族服饰色彩、瑶族服饰纹样两个方面来讲述瑶族传统服饰特征, 指出瑶族服饰色彩体现了瑶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宣扬民族存在的价值以及对祖先盘瓠的纪念;瑶族传统服饰纹样是瑶族人民托物寄情, 借物寓意的外在表现形式, 将瑶族人民的心意和理想注入到服装的图案、纹饰之中。
关键词: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纹样
参考文献
[1]吴建陵, 黄华丽.“好五色衣裳”——瑶族服饰色彩特点初探.艺术教育, 2005年04期.
[2]廖莎.瑶族服饰图案的色彩观.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14期.
[3]玉时阶.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年01期.
瑶族服饰艺术 篇5
瑶族服饰以其色彩斑斓、工艺精美等特色受到人们的喜欢, 瑶族服饰的美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纹样。服饰图案元素是装饰服装的手段, 为衣服添加神韵, 服饰图案跟生活联系紧密, 一些内容、构图形式以及色彩等, 都反映出了瑶族人的兴趣爱好和思维想法等。
在服装设计领域中, 服饰图案属于其中的一门语言, 不仅是对人们智慧知识的反映, 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 表现题材
从设计的表现题材分析, 在瑶族服饰中运用最多的图案包括几何图案、动植物图案、自然形态、任务图案等表现题材。在应用中, 多是通过临摹实物的方式, 或者是动植物图形、几何图形的演变发展, 再就是图腾标识。
民族图案蕴含着民族特有的文化, 代表着某个阶段期里人们的生活和审美。瑶族服饰中的图案, 受到劳动、生活、信仰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 正因为与这些有着紧密联系, 才能够在民族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服饰图案作为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与瑶族文化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受到文化的影响。
(二) 结构形式
瑶族服饰图案结构形式包括三种:第一, 主次分明, 主体是几何图案, 加以变化多端的植物图案陪衬。第二, 主体为动植物图案, 通过几何图案组合纹带, 加以烘托和美化。第三, 以几何图案作为服饰图案的主体, 并穿插搭配不同的几何图案, 整体协调, 保持一致。
在服饰图案中, 色彩也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增加服装的艺术感染力。将内容多变、丰富的服饰图案, 通过繁简不一的形式, 实现主次分明的效果, 带给视觉鲜明的感觉。
二、瑶族服饰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服装是由质、形、饰、色、画五个要素构成。质指的是服装原材料的性质, 也就是面料;形指的是款式, 即服装的不同表现形式;饰指的是饰品, 用来装饰服装;色, 指的是服装的色彩, 变化多样的颜色;画, 指服装花纹与图案。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瑶族服装的构成要素应用更加直接, 对韵律与节奏的体现也更为明显和强烈。
第一, 现代设计中对民族服饰图案的再设计应用。在肩部、领子、口袋、袖口以及下摆等部位, 对图案进行创新应用。为了避免服装整体单调, 在服装局部设计中应用图案来点缀, 在对重点进行凸显, 形成主次分明的视觉特点。将几何纹样通过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方式拼接, 彰显粗犷、奔放的民族特色。
在瑶族服装设计中, 在服装的不同部分通过不同的艺术图案点缀, 不仅仅是对传统民族文化魅力的表现, 而且也是对现代设计美感的强烈表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 将瑶族服饰中不同题材的图案, 与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色彩丰富的服装面料相结合, 通过这种创新应用, 有效地增强艺术特色和艺术效果。
此外, 民族服饰图案不但可以在绸缎、棉麻等常规面料中应用, 而且未来服装设计领域中也应当尝试创新, 将服饰图案应用在新型材料中。
第二, 现代服装设计中对服装图案的应用, 可以借助多种传统服装制作工艺, 如蜡染、刺绣以及珠绣等对服饰图案进行创新应用。近年来,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在服装设计领域, 随着机械绣花、烫钻等高科技加工手段的应用, 制作工序只要通过操控电脑技术, 可以在服装面料上直接制作图案。
综上可见, 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 只有将传统的手工制作技术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 才能够促使服装图案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
第三, 中西结合。服装设计领域在继承传统服饰精髓的同时, 还要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优秀的服饰元素。在瑶族服饰图案中, 不仅具备传统民族文化特点, 而且在服装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可以吸取少数民族特有的造型、色彩、面料、制作手法等, 结合现代西方服饰流行元素, 增加设计创意。
三、结语
本篇论文从瑶族服饰图案以及其图案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指出瑶族服饰图案元素的独特特色, 以及其创新应用为本土服装设计发展提供的丰富创意。
摘要:在中国少数民族中, 瑶族的历史久远, 它的服饰以独特的物态形式表达了生活趣味与文化意蕴的文化符号。中国本土设计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融入了民族服饰的元素, 承担起了传承民族服饰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瑶族服饰图案,服装设计,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韬, 况丽红.瑶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3 (22) .
[2]周飞战.瑶族服饰在图案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月刊, 2009 (03) .
[3]李柏英.瑶族服饰图案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发展[J].中国服装:北京, 2013 (13) .
[4]王勇勇.浅析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统服饰元素的创新性运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范, 2012 (03) .
瑶族服饰艺术 篇6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 结合形式美相关内容的讲解,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指导意义。但是目前我国构成课程中多存在着僵化、缺乏创造性、模式化等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 使得“形式美”内容的存在易于消化和理解, 并提升构成课程理论层次。本文结合岭南瑶族传统图案的形式美分析, 与构成课程交织整理, 探索我国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课程的启示性语言。
一、 解读岭南瑶族图案的构成形式以及形式美
徐恒醇认为, “形式美是指由事物形式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念。”也就是说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色彩、线条、形体和声音等感性因素, 有规律的组合产生的审美特性。
我国长江以南五岭山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瑶族。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广东、湖南、贵州等地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族群文化, 岭南地区孕育了珍贵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其中瑶族传统服饰图案更是独具匠心具有鲜明的装饰性, 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的传统宗教教观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瑶族人们崇祖-仿祖, 有着图腾崇拜等原始朴实的宗教观, 这赋予了他们的传统服饰图案具有了浓郁的原生态特色。人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以及艺术实践中, 逐渐形成了瑶族图案独特的形式美原理和法则。
(一) 岭南瑶族图案的变化与统一
有变化的图案才具有生命力, 而只有变化没有统一的画面也是不协调的。两者在画面中缺一不可。瑶族图案是由点、线、面、机理等共同形成的整体。瑶族图案造型虽然千变万化, 但是变化疏密有序, 构成和谐。比如瑶族具有代表性的团花图案, 被分为“大花锦”“小花锦”, 主要构成是由中心的主花纹和围绕在两边的装饰纹样构成。共同构成一个菱形的骨骼形式。这些菱形以二方连续或者四方连续的形式不断连续交织, 图案色彩对比强烈, 节奏感强。其图案构成形式既富有变化又具有连续重复和色彩的和谐统一之美。
(二) 岭南瑶族图案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世界的自然规律, 对称的形式给人以庄严、协调的感觉, 均衡在图案的构成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均衡的构图往往带给人们平衡、安定的心理感受。岭南瑶族图案的构成主要是以几何纹样和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纹样共同组合装饰而成。大致主要有三种构成方式, 一种是以几何纹样为主体纹样, 添加造型简练优美的动植物纹样辅助装饰。第二种是以动植物为原型进行变化的图形为主体, 辅助以五彩缤纷的几何图形作为纹饰带, 整体效果为主体纹样突出, 色彩点缀协调典雅。第三种为整体全部运用各种几何图形穿插组合而成, 比如三角形、圆形、线形、锯齿状等。总体看来, 瑶族图案注重纹样的均衡和对称设计, 着重表现图案的协调装饰感。另外, 瑶族图案中多采用红色和黄色来代表吉祥喜庆和神圣的含义, 中间搭配以蓝色和黑色来强调色彩的古朴和厚重感, 这些都是图案的均衡原则的体现。
(三) 岭南瑶族图案节奏与韵律
岭南瑶族图案的构成多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画面中不同元素的大与小、方与圆、虚与实的变化带给观众节奏感, 如同畅翔与曲音悠扬的音乐中。瑶族图案中图形元素进行变化时, 不是没有章法的随意摆放, 而是经过精心设计, 通过特定骨骼和规律来安置图形元素, 以达到大小、多少和形状的规律性变化, 从而产生视觉上的韵律感。
二、 岭南瑶族图案形式美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启示
充分利用民族资源, 将岭南瑶族艺术文化引入构成设计教学范畴中, 有利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特色化改革和研究。岭南瑶族图案的形式美对构成课程的启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对构成课程中形式教学启示。瑶族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具有几何数理美, 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素材和设计方法, 瑶族图案特定的匀称的骨骼形式, 内部装饰的各种要素巧妙的围绕着骨骼, 相互之间产生着联系, 这种和谐的形式美对于构成课程中的骨骼内容的讲解提供了很好地提示。瑶族服饰图案善于运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有秩序的组合, 富于数理逻辑的形式美, 他们的大小、分离、方向、比例、重叠以及对称、重复、渐变等秩序美使的瑶族图案中的花纹图形显得繁杂而不乱, 这些和现代平面构成中的意象构成以及空间构造不谋而合。在构成课程的教学中, 通过对瑶族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的解析、提炼和整合, 归纳规律, 不断衍生, 从而对教学过程起到深入浅出, 直观易理解的作用。
(二) 对构成课程的功能教学启示。构成课程的功能性是指课程的意义指向和功能, 结合特定的社会形态下的独特形式美, 创造新的设计形式, 从而达到设计服务于社会, 表达情感和文化的目的。“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今天,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最具有生命力和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灵魂的就是民族特色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要求都在显著提高, 从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优秀艺术文化, 逐渐的回归对本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族的文化愈显珍贵。瑶族是我国一个很有特色, 并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民族, 瑶族丰富的特色图案资源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丰富并珍贵的设计素材。在现代艺术教育课程当中, 对瑶族图案的表现形式、特点、风格以及历史成因等进行分析研究, 取其精华, 结合构成设计的内容, 进行再设计和创新, 是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但是, 在构成课程中对瑶族传统图案的分析时, 不是原方不动的照搬瑶族图案, 而是注重吸取萃华, 参考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和构成形式, 以及设计手法。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趋势要求,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需要和明确目的的进行再设计。
构成课程中充分把握好形式和功能两个层次, 具有了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力, 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方法和习惯, 才是我们构成课程的首要学习目标。
三、小结
我国的构成课程设计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 结合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 走自己的道路, 跳出西方构成教育带给我们的条条框框, 这样才能有助于我国特色构成体系的形成, 真正实现构成设计在本民族的实用价值,
摘要:本文结合岭南瑶族传统图案的形式美分析, 与构成课程交织整理, 探索我国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课程的启示性语言。
关键词:瑶族图案,平面构成课程,形式美,启示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