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服饰

2024-06-29

传统服饰(共12篇)

传统服饰 篇1

摘要:作为日本茶道的传统服饰, 和服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由于得到日本政府政策性的保护、女性特殊的爱戴以及日本国民对其蕴含文化的强烈认同, 从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成为日本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本文通过论述和服的历史变迁, 总结日本茶道服饰文化得到良好传承的经验和做法, 从而为促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和服,传承,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统服饰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唐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明代开始出现停滞, 到了清代, 传统汉人服饰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渐渐销声匿迹。清代以后的100年, 中国服饰受西方影响, 遭遇全盘西化, 而今在国际上提起中国服饰想到的也就只有旗袍了。反观近邻日本, 日本人现在虽然也普遍穿着现代服装, 但是进行茶道等传统文化仪式时, 都会穿上传统服饰和服, 并且有众多喜爱和服的女性把和服当成时尚的日常穿戴。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在茶道服饰--和服传承上的现状, 剖析日本茶道服饰文化得以很好传承和发展的原因, 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日本茶道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明治维新之后,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日本官员率先穿起了洋服, 到大正昭和时期, 西洋服装逐渐取代和服成为流行服饰。1924年, “东京女子供服组合”发起妇女服装西洋化行动, 使西洋服装进一步取代和服成为妇女的日常着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服曾再度流行, 但日常穿着和服的人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 和服虽不再流行, 但其作为日本传统服饰的地位从未改变, 人们对其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和定位也从未改变。进入平成年代, 在经历了历史漫长沉淀之后, 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和服逐步走出日本, 被全世界所熟知, 重新取得了日本女性主流着装的地位。

日本的青年女学生非常喜爱和服, 认为和服是非常有魅力的服饰, 能充分展示日本女性之美, 因而无论是新年、夏季祭礼、盂兰盆节等重大传统节假日, 还是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庆典活动, 和服都是日本青年女学生的首选服饰之一。尤其是每年七、八月份, 一群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女学生, 穿着色彩绚丽、俏美多姿的传统服饰, 三五成群的观赏烟花大会, 已经成为具有日本代表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的日本家庭主妇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她们除了料理家务照顾小孩, 也会隔三差五地相约聚会, 或是参加茶道之类的兴趣教室, 因此, 日本的家庭主妇在穿着打扮上甚至较之一般职业女性更讲究服饰搭配。在大部分家庭主妇的心目中, 较之洋服, “穿着和服更显端庄秀丽, 和服的色彩和花纹也更富于变化,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搭配”。由于“作为传统服饰的和服风格高雅、高贵优美, 非常适合各类正式场合”、“和服不选择体型, 不会过时, 根据搭配可以有各种变化”, 所以不仅是出席婚葬仪式、迎接新年节日、参加小孩的入学仪式毕业典礼,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 和服也是日本家庭女性的主流着装之一。

说到和服, 不得不提及一类特殊的女性———艺妓。艺妓常年穿着和服, 美艳柔情, 脚蹬高跟木屐, 举止优雅, 妆容精致, 擅长歌舞琴瑟, 体现了日本艺妓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徜徉于青石板路的艺妓也成为日本的一道人文景观和特殊存在。这样一群特殊女性的存在, 将和服的美也从历史带到了现实, 传承至今。

2 日本茶道服饰传承至今的启示

剖析日本和服传承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参考和借鉴。

首先,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和服文化的传承。早在1950年日本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 和服高居第二条。1964年日本专门成立了“装道礼法着物学院”, 着力科普着装、礼法、缝制、创意、美容等全方面的和服知识。1966年, 日本着物振兴会成立, 提议每年的11月15日为和服日, 并号召大众在七五三节穿着和服。全日本着物振兴会还与日本和裁士会、传统工艺产业振兴协会、名古屋织物卸商业组合等形成产业联盟, 成立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认可的全日本和服顾问协会。2002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在初中进行和服教育, 让青少年们了解传统文化, 培养青少年的礼节礼仪意识。至此日本形成了一个有政府政策支持、有各种机构推广传播、有学校知识教育的全面的和服传承体系。

其次, 和服产业自身在商业化大潮中勇于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在和服销售上, 过去人们只能到裁缝店选购布料量体裁衣缝制和服, 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拿到成衣。而在现在的和服商店, 客人不仅可以自由挑选布料单独缝制, 而且可以购买款式多样的成衣和服, 同时可以配套购买头饰、木屐等和服配饰。为了适应当代的审美眼光, 和服在花色纹样及款式上也在尝试各种新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浴衣。浴衣是一种改良版的简式和服, 穿戴上没有正式和服复杂, 而且价格相对便宜, 花色纹样款式众多, 深受日本年轻人喜爱。在售后服务方面, 日本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的洗衣店提供专业的和服清洗、修改、专业保管业务, 为繁忙的当代人穿着和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和服文化推广方面, 和服元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媒体节目, 而且有专业的和服时尚杂志, 适时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和服时尚信息。和服从制作、购买、流通、售后服务以及推广传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和服业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锐意创新, 与时俱进是和服文化得以很好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 日本女性对和服及其文化的喜爱推动了和服的传承和发展。“比起洋服, 和服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更加博大精深。和服就是一种修养, 有品位的人才能掌控。” (三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从年龄上看, 穿洋服基本不会引起特别注意, 但是穿和服就会经常得到赞许。……接触茶道等日本文化的时候穿着和服则更能深入其中” (四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和服虽然不如洋服便利, 但是也自有其乐趣。作为日本人愿意去体验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和服文化” (五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作为日本人只要有机会都愿意穿和服。穿和服也非常适合学习茶道等日本文化” (六七十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根据以上引述不难看出, 各个年龄段的日本女性对和服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和强烈的穿着愿望, 在她们的心目中和服不单纯是一种服饰, 更是一种可以在当代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细细品味的日本文化。如果没有日本女性的厚爱和身体力行, 和服恐怕也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

最后, 和服与茶道逐渐融为一体, 在其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符号。日本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与周边国家交流起来不是很方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形成, 保守、内敛, 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和服从款式设计、色彩搭配上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这使和服在传承中得到了日本人们的强烈文化认同。日本政府政策性的保护, 日本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日本女性的厚爱等原因使得和服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但归根结底这些只是措施与手段, 和服能够流行至今, 最重要的原因是和服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日本政府之所以花大力气去推动是对其自身文化的保护和认同, 是一种文化自豪感的体现。

3 结语

日本政府的政策保护, 相关协会机构的宣传推广以及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 茶道服饰--和服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 培养出来的是日本人强烈而浓厚的和服情怀, 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深入骨髓的认同感。因此, 和服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变革而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而是真真实实地走进了当代, 走向了世界, 生动而美丽地传承着日本的服饰文化、丰富着人们的时尚生活, 与茶道融为一体, 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成为日本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

近现代的中国国力衰败、内忧外患, 中国传统服饰承受了与日本服饰文化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 民族自豪感的缺失使得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出现了断层和缺失, 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遭到破坏, 迅猛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却又使得传统服饰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中国传统服饰未得到很好的传承, 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使得人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上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通过政策支持、行业推进、加强宣传、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制度体系, 并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使中国传统服饰走出历史博物馆, 以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形式重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软实力”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近藤信子, 冨氣久江.女子学生の和服に対する意識――1990年調査と2007年調査の比較.中国学園紀要[J]2008 (7) :14

[2]東朋美, 森理恵.日常的着物着用者 (女性) の着物着用実践のありかたと着物に対する意識.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J]2008 (60) :12

[3]古川智恵子, 豊田幸子.和服に関する研究 (第1報) :既製和服に対する消費者意識と実態.名古屋女子大学紀要[J]1979 (25) :38

[4]王鸣.合众艺术馆:中国服装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

[5]顾申.认知日本系列:和服[M].青岛出版社, 2012

[6]馬場まみ.着物の大研究:伝統的な日本の衣装:和の文化に触れてみよう![M].PHP研究所, 2006

[7]大久保信子.着物の事典:伝統を知り、今様に着る[M].池田書店, 2011

[8]乾淑子.着物·節約と美意識[J]北海道東海大学紀要, 2001 (14) :37-52

传统服饰 篇2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族。

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满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过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锅。

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佐料而食的“杀生鱼”。

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处沙漠和草原,他们的饮食以羊肉和各种奶制品为主,一般羊肉不加调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为主,宴客或喜庆的宴会,则以全羊席为最贵。

而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其饮食原料上与蒙古族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他们的面食要稍为丰富,并多以油炸为主。

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回、藏等族。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红茶为多。

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饮食以牛、羊、马、骆驼、牦牛的肉和乳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麦,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饮食称之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饮食。即肉食以猪和鱼为主,加有各种昆虫和蛆虫;主食以米为主;喜欢腊干或腌薰的肉;喜欢各种腌制的菜;有各种植物或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的酒可供饮用。

2.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服饰差异

回族: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藏族: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维族: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锡伯族: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满族: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彩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彝族: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壮族: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土家族: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塔塔尔族: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赫哲族: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高山族: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3.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差异: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朝鲜族

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回婚节。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东乡族

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布朗族

主要是厚南节。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仙女节、祭谷神。塔塔尔族

只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满族

主要节日有农历新年、过灯节、“添仓节”、端五节、“虫王节”、中秋节。黎族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纳西族

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藏族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侗年、祭牛节、花炮节、吃新节,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俄罗斯族

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节。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鄂温克族

主要节日有农历新年为、祭火神、“米阔鲁”节,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土族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锡伯族

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还有泼水节。彝族

主要是彝族年,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还有土牛毛大王节。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有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珞巴族

主要是昂德林节。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塔吉克族

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京族

传统服饰 篇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也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许多国家都与唐朝的交往密切,尤其是东亚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雍容华丽、兼容并蓄的唐代服饰对亚洲其他国家服饰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特别是今天的日本和韩国。日韩的传统服饰无论是从款式色彩上,还是在图案纹样上都受到了唐代服饰的很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在女性服饰的风格特征上。

唐代女性服饰对日本---传统和服女服的影响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也是日本的国服。在古代的日本,和服是日本人的平常穿着的服饰;在今天,重要的场合日本人还是穿和服,以示庄重。日本男性穿着的和服色彩较为单调,图案纹样也较为简单;而日本女性穿戴的和服,色彩鲜艳、图案纹样精美,腰间系的宽腰带更是织染或刺绣着华美的纹样,整件和服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根据历史资料记录,唐代的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形成具有的影响很大,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

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渊源已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的汉朝,日本就与中国有往来了,据《后汉书》的记载,汉武帝曾将汉代文化传播到“倭国”,也就是今天的日本。至隋朝时,日本更是与中国频繁往来,这样的往来使日本传统的和服受到了隋朝服饰的影响。公元603年,圣德太子模仿隋制,制定了“冠位十二阶”,成为日本的第一个服饰制度。《隋书·倭国传》记载:“至隋,始制冠,以锦采为之,以金银镂花为之,妇人束发于后,亦衣裙襦,裳皆有。”到了唐朝时期,更是与大唐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日本曾多次派遣留学生来到唐朝学习,或者是邀请唐朝的各类人才到日本进行传授。通过对唐文化的学习,日本在服饰方面进行了很大的革新,《大日本史》卷三百四十《礼乐》七中就曾记载:“初孝德帝(645年—654年)始用唐服,至此(671年),大礼大祀,并着唐式礼服。”

日本的和服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与唐代服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录,在原始时代(公元三世纪以前),日本男子穿横幅衣,女人穿贯衣,衣饰简陋,面料单调。在与唐往来的这近300年中,日本经历了飞鸟(600年-710年)、奈良(710年-790年)和平安(790年-1186年)这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学习隋唐文化的时期,尤其是奈良时期。奈良时期是中国的盛唐时期,在当时的日本上层社会,模仿唐朝的服饰和穿戴方式成为时尚,人们的服装是“唐风一色”。 当时和服的名称,都与唐朝有关,如“唐草”、“唐花”、“唐锦”等。这一时期日本的和服女服款式上和盛唐女服的襦裙装很相像:身着短襦、披帛和长裙。传世绘画作品《日本光明皇后像》中皇后所穿着窄袖衫襦、长裙、半臂、披帛、高头履,这与当时的唐朝女性穿着一模一样。唐朝的女着男装的服饰风格也给日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种风气在当时的日本也十分流行。在这一时期,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大量精美、华丽的纺织品传入日本,极大的丰富了日本女服的面料。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日本和服尤其是女服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它由原来简单的服装款式向华丽的女服做了一大步的跨越。

公元790年-1186年的平安时代,是和服民族化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的唐朝由衰败走向了灭亡,日本也废除了遣唐使,与中国的往来也渐渐地少了,这时候日本,开始由对唐文化模仿变为了消化和吸收移植来的唐文化的阶段。平安时代前期的女服风格与晚唐时期的女服风格相似,衣袖向宽大发展,在色彩方面也开始变的多样化。平安时代的后期,和服的款式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奈良时期上衣下裳的形式变成了上下连署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是现代和服的雏形。由此可见和服女服是在吸取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了时间演变与融合才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通过盛唐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盛唐贵族女子服饰和日本传统服饰表演中的传统和服女服(图1)(图2)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传统和服女服的形制上和中国盛唐时期的女服非常相似,衣裙宽松,衣袖宽大、交领以及曳地的长裙等都受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影响。

从织染工艺和面料材质方面上来看,唐女服对和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和服在面料上运用的锦、绫、绸、纱等;织染工艺上运用的夹缬、绞缬、色织、还有刺绣等工艺手法都是和唐代服装所运用的制作工艺是一样的。

从图案和色彩方面来讲,和服中使用的图案纹样和色彩也是源自中国的。在隋唐之前日本人的服装几乎都是单色的,没有图案纹样。而随着隋唐文化传入日本,和服的图案纹样和色彩也丰富起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服的纹样以松、竹、梅以及动植物图案为主,还有龙、麒麟、凤凰等吉祥图案。《礼记》中记载“天子服饰因季节而颜色不同,按季节、阴阳五行,分青赤黄白黑五色。”受此影响,公元605年,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按阶位用冠,自上而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以色彩来区分官位等级。

除此之外,日本女性在穿着和服时梳的发型,用的发饰,还有画的妆容都有浓郁唐风色彩,这在很多浮世绘作品中都有表现。

所以说日本的和服是以中国唐代服饰为基础, 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而形成的。和服从款式的产生、面料的形成、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搭配都受到唐代服饰很深的影响,它代表了中日文化的交融。

唐代女性服饰对韩国、朝鲜---韩服的影响

韩服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缘,北以鸭绿江和豆满江与中、俄分界,西濒黄海,东临日本海,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唐初时,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它们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来到强盛的唐朝,并对中国进行朝贡,促进了双方的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同时文化和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交融。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罗向唐朝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和僧侣,他们将唐朝的文化传播到朝鲜,这一时期韩服的风格受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很大影响,其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他们穿着的礼服被称之为“唐衣”。

韩女服受唐代女服的影响,在形制上为中国传统的上衣下裳制,款式造型与唐代女服十分相似。唐初期的女服沿袭了隋朝服饰的特点,式样主要是窄袖短襦(图3),短襦的领型为开领和圆领;下着的裙子为高腰长裙,裙摆拖地裙身较窄。穿时将衫子的下襟束在裙子的里面,裙子的上端系在胸部以上的位置。(图4)到了盛唐之后袖子逐渐变宽,裙摆逐渐变大,尤其是在中晚唐时期盛行大袖衫,袖子和裙摆都越来越肥大。韩女服的基本款式深受唐代女服的影响,也是由短襦和高腰长裙构成,领型为交领,领子交错并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长裙高高的系于胸部,裙子的下摆较为宽大,胸以下的身体全部被裙子覆盖,垂直下坠的线条体现出女性的端庄秀丽。(图5)是现代韩女服韩服,款式上接近于初唐的襦裙装。(图6)是传统韩女服,式样上接近于中晚唐时的宽袖襦裙装,如长安南里王村出土的中唐时期的壁画墓---韦氏家族墓,其壁画中侍女的服饰就为中晚唐时期的典型女服,图中侍女身穿宽袖白衫,罩绿色坎肩,橘红色的阔摆高腰长裙。

通过这四幅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服饰对韩服的影响之巨大,韩服的宽袖短襦、交领、高腰裙和唐代的襦裙装在款式造型上十分近似。

从面料上来说,唐代织造业非常的发达,各种织物种类繁多,织染技术在这一时期高度发展。唐代的女装大多以丝质面料为主,垂感很好,色彩也很鲜艳。早期的韩服,面料多以麻布、土布为主。到了唐代,由于两国的贸易往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唐朝的纺织品和织染技术传入朝鲜半岛,韩服的面料品种丰富起来,绸缎被大量应用于韩女服的制作中。

唐代刺绣的工艺技法以及图案纹样大量的传入朝鲜,朝鲜的服饰开始采用较多的刺绣工艺,这一时期朝鲜的刺绣工艺得到了空前发展。受唐朝刺绣文化的影响,朝鲜的刺绣图案内容非常的丰富,不仅有花鸟、树叶等来自于大自然的图案,还大量的运用了吉祥纹样,纹样秀丽,图案精美。

在色彩的运用上,韩服也深受中国古代服饰中的服色制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的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五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为上层阶级所专用,表示高贵的地位;例如,国王穿的是同中国古代帝王相同的黄色服装,皇亲贵族穿的是特定色彩的服装,而平民老百姓一般穿着白色服装,所以韩国人被称为“白衣民族”。

唐代女性的服饰风格对传统及现代韩服的影响是巨大的,直至今天,在现代韩服中仍然有浓厚的唐风。

大唐服饰以其开放、包容、博大、兼容并蓄的时代精神,丰富多样的款式、质地精良的面料、艳丽多姿的色彩,独特浪漫的风格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周边国家的人们和后人们,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史及世界服饰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服饰 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

游戏是集虚拟性与互动性于一身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其它娱乐方式所无法比拟的。飞速发展的游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为我们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娱乐方式。在游戏设计中,游戏公司对硬件不断的换代升级,对故事背景,场景设定,游戏角色设计等整体精度的不断提升,从侧面证明了电子游戏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要想使我国的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在世界游戏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深入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树立自己的游戏品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进而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游戏产品。

一、我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在游戏设计中,游戏角色是决定一款游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游戏人物设定的重点是服装和饰品的设计,服装和饰品是展现角色性格特点最直接的形式。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五十六个民族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服装特征,传统服将为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角色提供必要的原创动力。

中国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着、冠制、履制、发式、头饰、佩饰、甲胃等多个组成部分。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传统服饰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善于表达含蓄和谐之美。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表达通过造型、线条、等裁剪手法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服饰虽造型简练,但是装饰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使得服饰纹样服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传统服饰在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的传统服饰样式较多,如:汉族的衫袄、满族的旗袍、苗族的背牌、褶裙等。在传统服饰的影响下,游戏角色设计师们将传统服饰融入现代生活理念被广泛应用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游戏角色形象,受到了广大游戏爱好者的喜爱。

我国传统服饰旗袍,是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典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旗袍不仅能够衬托出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现出穿者优雅的气质。早期风靡全球的《街头霸王》,就是把我国的传统旗袍运用到了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对传统的旗袍进行了改装,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性格,身材性感火辣的春丽形象,给游戏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旗袍可根据游戏角色的性格进行变化,角色性格是活泼好动型,旗袍可由长变短,穿上两边开岔的旗袍更能显出形体的优势,无论是身材瘦小还是身材粗大的女性角色,穿上旗袍后都能尽显出角色性感的身材。传统的旗袍作为游戏角色服饰设计时,可与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颜色和图案相结合,来进行设计,能增加现代时尚感。在游戏服饰材质的设计中可将金属材质与绸缎相结合,在旗袍的肩部及领子填入适当金属,在战士类型的女性角色中,既凸显曲线身材,又英气逼人。

在我国传统饰物中还有很多可以作为角色的道具使用,如:流苏、飘带、中国结等等,如古代女子所带步摇,可用于游戏女性角色的发髻上,在美观的同时可在战斗中可发挥防御的功能。这些传统饰物不但能够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还可使游戏中的角色更具中国特色,更加逼真,在玩的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

三、传统服饰对游戏角色设计的影响

游戏的服饰设计主要依据剧情和角色设定之后来进行设计的,在游戏设计中服饰在表现人物角色性格特点方面占了大部分比重。从玩家角度来讲,看到游戏人物的第一感觉,就决定着他们对于此款游戏的理解和看法。在具有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三国》游戏中。进入游戏界面后,映入眼帘的是绿锦战袍随风荡漾,只见此人左手拿一把大刀,刀长约九尺来寸,约重几十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看到这些服饰特征不禁让人联想“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的诗句。没错他就是关羽,左手拿的正是青龙偃月刀。这些优秀的游戏设计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通过贴切的游戏角色和游戏服饰设计,玩家便能够较快的了解人物姓名和性格特征,玩家只需对游戏的操作进行熟悉,便可使玩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来。深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即使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认知,依然根植于民心。对于本土玩家来讲,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更容易与玩家产生文化共鸣。深入血脉的民族文化能够较好的激发本土玩家的热情,所以具有传统服饰特色的游戏角色更能快速的接受和理解,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了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包装与支撑,游戏才更有魅力,更符合玩家的喜好。

结语

我国传统服饰渗透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是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竞争是文化的较量,中国的游戏产业要想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设计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游戏,使游戏产业健康且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设计理念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角色服饰。从而使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7

[2].穆慧玲.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与服装时尚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3].齐江华.游戏的灵魂——浅谈游戏角色设计[J].科技信息,2009.16

德国留学生活:当地人传统服饰 篇5

随着时代的演变,各国人的衣服着装差异已经相差不大。但是到德国留学还是要先了解一下德国人的传统服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德国人在穿着服饰上其民族特征并不明显,只有在少数几个地区,那里的居民还保留了一些本地独特的服饰风格。比如巴伐利亚地区,那里的男人多戴一种有羽毛的小毡帽,身穿皮裤,挂着背带,脚穿长袜和翻毛皮鞋,上衣外套没有翻领,而且颜色多半是黑绿色。巴伐利亚的妇女着装多以裙装为主,上衣敞领、束腰,袖子有长有短,领边、袖口还镶有花边,并以白色为主。裙子的样式类似围裙,以显示劳动妇女的气质,裙子的颜色有的.鲜艳、有的素雅、还有的则深沉庄重。在裙边多用刺绣、挑花来点缀,腿部再配上以白色为主的长袜。传统的女装常常要佩有帽子,帽子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妇女干脆用鲜花编成花环带在头上,十分娇艳。巴伐利亚的这种民族服装除了在偏僻的山村常见外,其他地区的人们平时很少穿用,它们被作为宝贵的民族遗产而小心地珍藏着,只有在遇到节日、喜庆活动或表演传统节目时,才被拿出穿在身上。人们用这五彩缤纷的传统服装为欢乐的气氛涂上艳丽的色彩。

在德国北方的港口城市汉堡,人们爱戴一种小便帽,这种小便帽已成为汉堡人服饰上的一个显着特征。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就是汉堡人,他的头上常戴着汉堡小便帽,以致这种小便帽成了这位德国总理的一个显着特征。

印尼巴厘岛传统服饰 篇6

关键词:巴厘岛传统服饰;印尼传统服饰;巴厘岛文化;传统服饰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34-02

一、穿衣风格的追求

先从一则田野故事说起。二零一四年二月初,我和朋友为了到寺庙参与Bali 岛人满月日的祭拜,特地向房东太太借了两套传统服饰 (Pakaian Adat)。出发前,管家细心地帮我们俩换服——我们的下半身被‘卡门’(Kamen) 缠绕地更显玲珑。房东太太给我们的‘芭雅服’(Kebaya) 几乎是半透明的薄纱,袖长及腕,管家细心地替我们拣选小背心,好搭配我们一蓝一灰的芭雅服;最后将腰带环腰之后,在身体右前方四十五度系上一个工整的结。

巴厘岛的传统服饰是为巴厘岛人穿着它参与寺庙庆典的祭拜,或参与生命仪礼之仪式与宴会的传统正式服装,而并非一般所广泛指涉的一切非西方的,源自当地的服饰。将在本文第二节对此做更详细的说明.

‘卡门’(Kamen)指所有男女用来围在下半身的布。传统上男性与女性都穿kamen,但男性在家屋中或较非正式的村落聚会,通常是穿管状(布的两端缝合)的沙龙(或称kamen sarung),换上片状的卡门则是为了参加宗教活动,或出席重要的场合;而女性基本上不论在家屋,村落或寺庙,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穿着卡门。 卡门通常宽一米一左右,长二米至二米半,两端并不缝合,故为片状。

‘芭雅服’是‘Baju kebaya’或简单称为‘kebaya’,是一种长袖,衣摆稍长以致盖住部份臀部的一种女性上衣,以扣合方式于前端将芭雅服双襟扣合。衣领通常呈V字形,较传统的形式则为深V字形,胸口再以一块矩形布缝于芭雅服右襟内侧,穿着时先以钮扣将此矩形布固定于左襟,再将两襟扣合。

当到了庙里,宁静崇高的氛围隔着庙门急速转换成嘉年华式的热闹气氛,小摊贩霸占了庙门前交通管制的马路,延展成一条贩卖饼干、零食与汽水的长龙,也贩卖游戏和玩具。许多巴厘岛人在踏出庙门后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和朋友、家人或男女朋友于此逗留、休息、约会,俨然成为一个大派对——这是一个社交的场合。

看着这些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我们发现身上向房东太太借来的传统服饰 (pakaian adat) 似乎和他们的不太一样,倒是与中老年妇人身上的款式相去不远。年轻女孩子们穿的芭雅服大多是七分袖长,刺绣着美丽纹样的透明薄纱包裹着凹凸有致的身形。男孩与女孩们穿卡门时所采取的策略,是尽可能地露出小腿,部份男孩子甚至只遮住膝盖,长度不仅缩短了(见下左图),更娇媚的女孩子甚至还将卡门的布底边倾斜,形成有如侧边开衩的效果。低头瞧瞧自己,管家替我们穿的卡门与沙龙,底边与地面平行地垂在脚踝边,同时经过一两个小时的活动以及我们的漫不经心,它早已不再伏贴地缠绕着我们,反而松垮垮地令人沮丧(见下右图)。

我也注意到巴厘岛年轻人企图在小细节上凸显个人特色,例如在腰带上增加一些小缀饰,而且打结方式的花样也层出不穷,或是如同我在往后的田野日子里观察到的,年轻男女,特别是男孩子,喜欢在白天时候穿着传统服饰时戴上帅气的墨镜。 “keren”是他们用来形容这类年轻男女的字,那是“酷”、和“新潮”的意思。而后来我才逐渐了解,原来这些穿着方式,都是当前热门的当季款式,而一些特别的小细节,则是他们发挥的小空间,用来吸引同侪目光的策略,幸运者,或许就能成为下一个流行指标的创造者。

满月日过后的隔天,我和朋友便决定要像巴厘岛人一样,去添购一套属于自己的传统服饰——从芭雅服上衣开始——而且要流行、好看的,待二月低与三月初一连串接踵而来的年度宗教节日庆典,我们也能亮丽登场。但置装计画并不如想像的顺利。我们原是想购买已经剪裁好的芭雅服成品,但却发现选择并不如想像中多,才知道原来巴厘岛女人身上那些漂亮的芭雅服大多数是量身订做而来的。在我们寻觅了几间布店买下中意的布料后,我们去到了裁缝店,里面三位妇女正埋头对着缝纫机工作,靠墙的一侧则满满堆叠着五颜六色的布料。师傅说,她们这阵子要赶的工真的太多,时间实在不够用。原来大家都想趁着宗教节日前夕,给自己和家人添购新的传统服饰(Pakaian Adat),所以现在正是她们忙碌的季节。

所幸辗转通过朋友协助,三个礼拜(一般而言只要三个工作天便可完成的)过后, 我们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芭雅服,而且还是依照裁缝师傅建议我们的最新潮流去制作——V形领,七分袖,袖口是稍有弧度的喇叭状且开衩至手肘,衣摆前端偏长,后端则稍微往臀部位置斜上。布料虽不是性感抢眼的透明薄纱,但简单的米色与白色布料, 却也绣着低调但美丽的花朵纹样。待芭雅服完成,再加上卡门与腰带——这是我的第一套传统服饰。

不止传统服饰具备流行的特质,就连传统织布也有相同的现象。巴厘岛传统织布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种类的布不仅制作技法不同,有不同的生产中心,而且布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与象征意义也有所差异,然而其中的‘嗯嘚克’(Endek)织布,却在现代化发展的脉络下,包括观光化、工业化,以及资本化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其他织品的独特方向。

嗯嘚克是一种使用‘伊卡’(Ikat)技术的巴厘岛织布。伊卡织布是一种制作工序繁复、费时的织布类型,它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织布的图纹是在经、纬纱上机织作前便已决定的。经、纬纱在安装上织布机之前,由织布工作者先透过特殊的技法,将一束束的线材染上他们所要的各种颜色,然后才再将线材上机进行“织布”的程序。是先染在经、和纬线上的颜色,透过织布工作者的双手,在经、纬线交织成布的同时,图纹亦逐次浮现,而不需要藉由变换色线等其他技法来呈现图纹──这就是所谓的伊卡织布(Tenun ikat)。

nlc202309011600

伊卡的原文‘Ikat’字面意义为“绑”,因为使用伊卡技术的织布,其图纹的呈现全靠绑染或扎染(tie-dye)这道工序。所谓的绑染或扎染,是先将一束束的经纱或纬纱,依照希望呈显的图案纹样,以宽短绳扎绑后浸泡进染缸,那么未扎绑宽短绳的部份会染上色(通常以这作为图纹样式中最大范围的底色)。由于扎绑的部份不会触碰到染料,故待颜色干了之后,再将宽短绳解开,未上色的地方也就形成了图纹。若希望呈现特别多的颜色或层次,则织布工作者必须重复进行染色、干燥、再染色的程序;若希望图案精巧细致,则更须讲究绑染部位的准确与扎实。待完整图纹染在线材上以后,「绑染」的步骤才算完成。当染好的经纱或纬纱准备妥当,上机织出的布匹自然便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与纹样。

二、生活中的“传统服饰”(Pakaian adat)

在巴厘岛一项特别的视觉经验,是不论是在乡村或都市,几乎每天都可见到穿着传统服饰(Pakaian adat)的巴厘岛人:每个月的满月日、新月日,每座庙宇每两百一十天的庙庆,巴厘岛人每两百一十天的生日,和他们各式各样的生命仪礼(甚至包括大学、研究所的毕业典礼),在庙里筹备祭典等相关事宜的男男女女,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团、乐团在排练和演出时,更加不能忘了还有那些在公家机关服务和旅游观光业的员工,在接待外宾和访客时,也是会慎重地换上巴厘岛的传统服饰。

平时巴厘岛男性在家将下半身围着布并赤裸着上半身修整庭院,或女性下半身围着布行走于早晨的市集,一切早于西方服饰进入巴厘岛之前就存在的这些服饰穿着。然而,这样的穿着并非此处我冠上引号所指的‘传统服饰’(Pakaian adat);印尼语‘Pakaian adat’ 的字面解释为“符合规范(Adat)的服饰”。虽然‘Adat’一般翻译为‘传统’,但较完整的解释是“受当地文化长久以来的不成文的传统规范而约束着的”,‘Pakaian adat’ 应为能巴厘岛人穿着它参与寺庙庆典的祭拜,或参与生命仪礼之仪式与宴会的传统正式服装。

要穿得入时、穿得好看、穿得新潮,是巴厘岛人穿传统服饰(pakaian adat) 很注重的一点,我相信这是由于巴厘岛印度教频繁的节日庆典,巴厘岛人须频繁地穿着‘传统服饰’所造成的结果。换句话说,由于巴厘岛宗教生活实践的情况,使‘传统服饰’形成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加速、刺激了‘传统服饰’得消费。然而这并不是由于服装的破损而促成的消费,而是藉由时间宣告服装的衰亡,是人为的废弃与淘汰。这不正是流行的特质?

巴厘岛人对于传统服饰(pakaian adat)的消费,透过宗教节日前夕裁缝师傅繁忙的制作订单,说明了这样的行为不只是对于传统服饰实物的消费而已,而是对于象征流行的符号的一种消费。

作者简介:姓名:邓雅雯,女,籍贯是印度呢西亚-雅加达城市,出生日期1991年12月5号,在上海市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的服装艺术设计理论专业就读。

南岭地区瑶族传统服饰技艺调查 篇7

当人类开始关注自身文化生态的平衡、健康与发展之时,“文化多样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角也在全球吹响,瑶族服饰的保护与开发便被纳入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传承与振兴,不仅关系到手工艺人个人的生存境况,还会影响到瑶族手工技艺整体的未来传承。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高山与平原地区的服饰技艺其实是在相互借鉴和学习之中,许多传统手工技艺通过丰富活跃的节庆活动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事实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也为瑶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虽然一部分技艺正在消亡,但有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再生,还有一部分表面看起来是在消亡,但实际上正在发生转型。

首先,瑶族服饰传统技艺的生存土壤正在慢慢流失。为了不使传统手工技艺失去生气,创新就成为寻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技巧反而成为了“无益的烦琐”。比如在广西富川县秀水村97岁的平地瑶老人陈小女,从少女时期学会织布以来,坚持织锦八十余年。她精心收集、整理、编制和创造了各种织锦纹样,祖孙三辈的闲装和盛装几乎都出自老人之手。可以说,几十年的时间都汇集了陈小女对瑶族织锦艺术单纯而执着的追求,在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织锦技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状元村”远近闻名的织锦老人。可惜,这样精湛的技艺没有得到子女的认同,只有侄媳妇基本学会了她的手艺,家族中再没有其他人愿意去学习这门手工艺了,陪伴老人一生的织锦机也因使用的时间太久有些老化而闲置家中。由于缺乏使用群体和自身艺术价值的再创造,瑶族传统服饰技艺只能随时间推移渐渐失去时代性,这是较为常见的状况。

其次,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提倡的“文化自觉”的民族区域文化传承的保护方法给学术界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认同,也为民族文化艺术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提供了新的启发。在广西富川桐坶村68岁的田月容老人的技艺中,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技艺创造的自觉性。由于织锦机占地面积较大不能随意搬动,给节日时前来串门的亲朋好友带来许多不便,为此,田奶奶通过多年的摸索与思考,创造出简易织锦的操作程序与技巧。她将普通长凳作为织锦的主体,用秤砣作为起线的轴点,把约十五厘米长的小竹筒设计为经纬线的分标,再利用平滑的竹蔑整理色线,就可以任意选择操作地点以及瑶锦的宽度。这样一来,一方面遵循了织锦机的操作原理,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平地瑶织锦技艺的生存途径,成为个体创造技艺的典型。相比之下,富川凤溪村的妇女们广泛利用腰织机改变织锦工具。其实,腰织机的工作原理与织锦机基本一致,只是改变了部件的大小,将主线有序地捆绑后固定在门上或是墙上,上下经线由几缕白纱线捆扎,取代了过去厚重的木质结构的中线,在腰部固定织锦的起始,需要时上挑相应的中线,让竹片制成的梭子准确穿过,按部就班地设计图案,就完成了织布的全过程,更加简单轻便。更有意思的是,平地瑶还将吉祥语言设计在锦面图案上,借着节庆的契机,成为瑶族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新型的祈福载体,就连给孩子准备的背带都能寄托人们对生活的希冀与祝福,促使瑶锦的纹饰图案获得了新的生机。

再次,瑶族服饰文化是一种代代相传具有原生态性质的群体性艺术,如果说我们从平地瑶传统技艺中看到了民族传统技艺的向好征象,那么在瑶族节庆活动中,就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与现实相互渗透影响的景象。瑶族现在最为隆重的节庆活动是盘王节,盘王节仍然保持着瑶族原生态的节庆民俗传统。每到节庆活动开始时,瑶族同胞都会按照传统习惯展示自制的瑶族服饰,这种开放的、自发的节庆展示活动在瑶族服饰文化的品牌树立和传承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继承民族技艺,彰显时代精神”成为瑶族服饰艺术在节庆中的表现亮点,创新也为瑶族服饰增加了一定的魅力。通过开展“瑶绣艺术节”、“瑶族服饰盛装大赛”等活动,都有助于瑶族服饰结合时代特征,汲取民族传统的文化力量,促成瑶族服饰技艺传承的常态化。另外,广东乳源高山瑶族青年男女的婚嫁礼服中,更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服饰元素。将反面绣片制作完成后再绣在西式男士礼服中的领带上,既保持了高山瑶反面绣原有的服饰文化特征,又蕴涵着现代青年男女追求时尚婚礼的美好愿望。这种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采取的文化价值取向,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再次结合,使传承群体和传统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活性保护和更广的文化认同。

瑶族传统服饰特征及设计应用 篇8

1 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特征

色彩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的眼睛无时无刻都能看到它们, 色彩赋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色彩是服装三大要素之一, 选择什么样的色彩进行什么样的搭配, 直接影响着服装的整体风格以及整体视觉效果。瑶族先民“好五色衣裳”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时期。对服装原材料的选择以及工艺制作手段的限制, 成为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一种名为“蓝靛”的草本植物是瑶族的传统染色材料, 瑶族人民在尝试中总结经验教训, 染出了黑、蓝黑、蓝、浅蓝等颜色的色纱, 其明度和纯度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此外, 他们还用橘子汁、枫叶汁、杨梅汁等植物汁液染出了黄、黑、红等颜色, 对瑶族服饰在色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除了原材料和工艺制作方面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对瑶族服饰在色彩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 体现其特有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将世间万物归为五种基本要素, 并且将这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要素称为“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亦各有与之相应的形状、质地、声音与颜色等。而我国古代传统服饰在色彩方面, 在长期的发展当中都受到了“五行”学中色彩体系的影响。阴阳五行色彩配色体系是国农耕文化的产物, 古人在万千变化的自然界当中寻找规律, 归纳出来五种正色。“青, 生也, 象物生时之色也;赤, 赫也, 太阳之色也;黄, 晃也, 晃晃日光之色也;白, 启也, 如冰启时之色也;黑, 晦也, 如晦暝之色也。”“好五色衣裳”是瑶族服饰色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是瑶族先民多年迁徙历史的发展结果。在瑶族的发展历程当中, 曾被其他民族剥夺土地, 导致其不得不进行大迁徙, 而在我国, 人类最初的文化意识, 黑色被赋予了土地的象征意义, 而将其运用于服饰当中, 表达了瑶族先民失去土地的悲伤情感以及对土地的无限渴望和向往的情感纠葛;而红色则象征着生命和血液, 瑶族人民将其运用于服饰当中来纪念瑶族先民的骁勇善战, 也以此表达出瑶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1.2 宣扬民族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等级森严, 皇权统治者历来注重服饰的礼法, 用服饰在外在方面表现臣民的尊卑贵贱, 不可逾越。黑、红、蓝、白、黄五种颜色在我国封建社会历来都是作为官服正色而存在的, 按常理, 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将这五种颜色的正色作为服饰色彩的, 尤其是黄色, 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穿着, 老百姓只能将这五种颜色的间色来为他们的服饰进行装饰, 尊卑之别, 一望便知。然而, 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瑶族, 却以五色正色作为他们的服饰颜色一代又一代的沿袭着, 极致尊贵的五色在他们这里被“平民化”了。

瑶族人民以五色为民服正色, 这与瑶族人民长期被剥夺土地以及长期的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生活状态是息息相关的, 溯其原因, 主要有两点, 一是瑶族土地拥有权被剥夺, 人民受贬低、遭排斥的现实以及长期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生活状态使其无法得到尊重和关注, 于是将这种渴望获得关注和尊重的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情感宣泄在五彩的服饰表层, 用华丽的五色衣裳掩盖内心的沉痛, 成为瑶族人民对抗皇权的外在表现形式;二是因为瑶族的居住环境有其特有的封闭性, “山高皇帝远”的南蛮不毛之地, 与世隔绝的地理客观条件极大的降低了封建尊卑等级制度的实际执行度, 使瑶族可以“肆无忌惮”的保持自己服饰文化的独特性。

1.3 神话及传说寄予五色特殊的文化内涵

有记载的关于瑶族神话及传说方面的资料甚少, 大部分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存流传于民间。瑶族宗教信仰复杂, 崇拜祖先“盘瓠”并以盘瓠为图腾, 是瑶族人民心中的神犬。传说中的盘瓠是一只五色斑斓的龙犬, “狗头人身”、“其毛五色”是人们对他形象的形容, 瑶族的传统服饰与其狗头人身、五色毛发的形象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

据瑶族民间传说, 盘瓠白昼为龙犬, 夜晚便成美男子, 身上的斑毛也变成绚丽的五彩龙袍, 五色衣裳象征的就是盘瓠的五彩绒毛。关于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另一说法是瑶族先人盘瓠为了捍卫瑶族尊严而浴血奋战, 十指血肉模糊, 瑶族人民为了悼念他, 用五个红色线条绣在裤腿处, 象征着盘瓠的手印。

不管是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 还是具有书面记载的历史典故, 瑶族人民好“五色衣裳”的习俗都是为了纪念骁勇善战的先人们为了捍卫自己民族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牺牲, 表达出瑶族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

2 瑶族传统服饰的纹样特征

寄情于物是瑶族传统服饰纹样最重要的特征。瑶族服饰图案记录了其悠久的历史及思想文化, 它们以瑶族的符号语言存在着, 将他们的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以及发展历程呈现在世人面前。瑶族妇女通过对复杂多样的周围世界进行长期的、仔细的观察, 并对其进行解构重组, 有选择的将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简化为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动植物纹样和人物纹样并将装饰在服装上。虽然瑶族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受灾难的民族, 经历了漫长的颠沛流离、不断迁徙的发展史, 居住在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的大山之中, 但是, 这并没有影响到瑶族人民的精神状态, 他们依然渴望并向往着幸福, 依然用尽全力的追求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仍然对生活寄予满腔热情, 所以, 瑶族服饰纹样取材大多为富有诗意的、美丽吉祥的题材, 内容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 或反映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或歌颂勤劳、歌颂正义等。他们托物寄情, 借物寓意, 将自己的心意和理想注入到服装的图案、纹饰之中, 化抽象为具象, 将瑶族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用他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与形式表现出来。

3 瑶族传统服饰设计应用

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它也像其他的少数民族一样, 处在危险的边缘, 面临着传承问题。瑶族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 需要广大的服装设计师主动担起对其进行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责任, 避免瑶族服饰文化边缘化。如何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艺术达到一个完美的、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高度, 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只有深入的去了解瑶族服饰文化的外在特征以及内在文化内涵, 涉取瑶族服饰文化的精华, 用瑶族服饰文化的精华去引导现代的服装设计, 才能设计出具有实际的、能推动瑶族文化发展的作品, 挽救处于边缘化的瑶族服饰文化。

摘要:本文从瑶族服饰色彩、瑶族服饰纹样两个方面来讲述瑶族传统服饰特征, 指出瑶族服饰色彩体现了瑶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宣扬民族存在的价值以及对祖先盘瓠的纪念;瑶族传统服饰纹样是瑶族人民托物寄情, 借物寓意的外在表现形式, 将瑶族人民的心意和理想注入到服装的图案、纹饰之中。

关键词:瑶族,传统服饰,色彩,纹样

参考文献

[1]吴建陵, 黄华丽.“好五色衣裳”——瑶族服饰色彩特点初探.艺术教育, 2005年04期.

[2]廖莎.瑶族服饰图案的色彩观.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14期.

[3]玉时阶.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年01期.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白色 篇9

一、商朝服饰中的一抹苍白

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被称为“汉服”。在远古时期, 生产力低下, 对人类来说, 服饰的起源只是出于抵御自然严寒的一种本能。石器时代后, 人们慢慢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 进而发明了骨锥和骨针, 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有文献记载:距今约五千年前,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 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自此人们开始用织成的麻布做衣服。随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 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1]1。

中国人的历史进入了殷商时期。而商朝在中国的历史中有着极特殊的地位———商朝 (前17 世纪初—前11 世纪) 是中国现阶段发现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2]6。根据众多考古发现, 殷商时期的汉服样式基本已经完全成型。沈从文先生编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把这一时期的服饰形式归结为以下几种[3]10: (1) 袖子小而衣长不及踝, 头发剪齐到颈后, 又像是编发成辫子再盘旋于头顶; (2) 后裾下垂齐足, 前衣较短附一斧式装饰物, 头上如不是尖顶帽, 就是裹巾子; (3) 短衣齐膝, 全身衣着不同花纹, 领袖间、平箍帽子及宽腰带都可能是提花织物做成。腹前也若有兽头纹样精美蔽膝做装饰。

沈先生寥寥数语, 已经大致勾勒出了商朝人的服饰形象, 概括地说, 主要由上衣和下裳 (裙) 两部分组成;袖口窄, 没有扣子;在腰部束一条宽边腰带, 肚子前再加一条像裙子一样的“蔽膝”, 用来遮蔽膝盖。此时的服饰颜色多为暖色, 尤以黄、红为主, 间有棕色和褐色。但有趣的是商朝时期为统治者所敬重、崇拜的颜色其实并非上述几种, 而是一抹透着苍冷的白色。

陈松岑先生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说过:“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因此, 一种语言中的颜色词, 不再只是属于一种客观物质层面的东西, 而且也随着人类的主观认识不断地提升了它们的文化意义。”[4]12由此可见, 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当中, 颜色的含义已被人为地丰富和完美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古代阴阳五行说中的五色说。

五色, 是指“青、黄、赤、白、黑”。“五色”的说法, 最早见于《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 还相为质也。”隋唐儒、经学者孔颖达也曾对此有过论述“:五色谓青、赤、黄、白、黑, 据五方也。”

提及五方, 又不免要从中国古典文明的核心———阴阳五行说起。商、周时期中国产生了“土与金、木、水、火相杂以成万物”的观点, 于是古人便开始经常性的把五行和五方联系起来, 有“木居左, 金居右, 火居前, 水居后, 土居中央”之说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汉代董仲舒) 。后来汉代王充的《论衡·验符》中又更为明确地记载了古时人们以五色配五行与五方相对应的说法, 即:五色:黑、赤、青、白、黄;五方:北、南、东、西、中;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并非独立存在, 而是相互间有着一套特定的规则与联系, 也就是常说的“相生相克”的道理。明代杨慎记述“:五行之理有相生者, 有相克者, 相生者为正色, 相克者为间色。”古人以为五行既有相生相克之理, 那么对应的颜色相互间也就有了生、克的关系了。

商朝之前的夏朝虽然还没有出现阴阳五行之说, 但是已经有了最原始的色彩崇拜———即代表着自然的青绿之色。推翻了夏朝的商王朝出现了五行学说, 自然就会主观地把五行之说强加在前一个已经灭亡的朝代之上。由于被取代的夏朝崇尚青色, 根据五行学说, “青”代表“木”, 而五行中“金”可克“木”, 那么殷商王朝的统治者很自然地就把“金”作为了其本命元素, 而白色这代表了“金”的色彩, 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商王朝最为崇高的国色[5]1。

二、中国人眼中的白色

白色在汉民族文化中自商王朝后便褪去了高贵的外衣, 落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因为作为殷商王朝在其长达600 年的统治时期内并没能建立起一套完整、明确的礼仪标准来规范当时人们的日常行为, 这使得它的文化不具有很高的延续性。

与商朝不同的是, 推翻了商的周王朝自开国以来, 很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运作体系。周王朝以封建制度建国, 以严密的阶级制度巩固帝国, 制定了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 安定天下[2]46。这套被称作“周礼”的社会准则直至今天还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其中服装被规定为显示每个人阶级属性的标志, 因此服饰制度自周朝开始成为了立政的基础之一, 规定非常严格, 服饰色彩更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就这样, 随着中华民族封建制度文化的发展, 色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 不仅有了贵贱之分, 更有了正义与邪恶等相互对立的象征意义, 从此在中国人的心里达成了长久的共识[6]82。

白色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过程中被冠上“平民百姓之色”的称号。在封建时期, 白色象征着贫寒、低贱, 因为白色往往是棉、麻布的本色, 这种颜色的服装大多是未经过染色处理的, 为平民百姓的穿着。唐代服饰制度更明确地规定白色是平民穿着的色彩, 也由此引出了不少专有名词, 例如:古代没有功名的人被称为“白丁”或“白身”;唐朝高适的《送贵阳孝廉》中一句:“贵阳少年始入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说的正是“白”的地位;而刘禹锡《陋室铭》中也有“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虽然其中透出高洁、素雅之气, 但依然可见, 白色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已经成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的标志。

白色在中国人传统的记忆中除代表平民外, 还有另一个特殊的含义, 即凶丧之色。在商朝白色被作为祭祀时穿着的色彩, 用以表示对祖先或神明的敬畏。但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中, 白色却成了被人所忌讳的色彩。《史记·荆轲传》中记载荆轲刺秦, 临出发时“, 太子和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这是送行者知道壮士此去断无生望, 故穿白色服装, 以示永诀。而且中国古代的习俗, 若有人亡故, 家属要披麻戴孝, 穿着白色的孝服, 头扎白带子;把办丧事叫做是办“白事”;灵堂也要设成白色;出殡时还要打白纸幡, 撒白纸钱。在民间, 素有白虎凶神之说, 把给丈夫带来“厄运”的女人称为“白虎星”;后来, 随着历史的前进“, 白色”又受到了政治的影响, 象征着腐朽、反动, 如现在经常听到的“白区”、“白匪”等等;同时, 白色也象征了失败、愚蠢, 所以“白旗”才用以表示投降之意, 而通常智力低下的人会被叫做“白痴”。

三、世界人眼中的白色

西方社会崇尚白色, 与中国的商王朝一样把它视为一种高贵的色彩。在西方世界中, 传统婚礼的英文词意为“白色姻缘”;婚礼上, 初婚新娘的着装都是一袭素雅、高贵的白色婚纱, 它代表了无邪与纯洁。圣经故事中, 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 头顶上还有白色的光环, 借以显示他的圣洁与崇高。另外就连作为美国国家权力象征的总统府邸的名称也是“白宫”, 足见西方人对白色的特殊感情。

造成中国人和世界人对白色有着完全不同诠释的根源在于历史、时间因素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人类的思想是具有传承性的, 人们的很多思维意识与价值取向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古人的影响。中国人从周朝开始, 几千年来都认为白色是平民之色, 难登大雅之堂, 自然在白色的处理与运用上就会倍加谨慎。而西方世界长期被基督教的理念所影响, 且基督教的根本经典———《圣经》中不止一次为白色赋予了圣洁的形象。其中把上帝创世之前的世界描绘成一片空白, 所以现今的世间万物也都是从一抹苍白中孕育而生的;除此之外, 每当上帝出现的时候, 总会被描绘成白发银须, 身披白衫的慈祥形象;至于天使也都无一例外地挥动着雪白色的翅膀。由此可见, 在西方人思想意识的根源深处, 白色是高贵与圣洁的代名词。也正是这种蕴藏在文明本源的区别造成了中国人与世界人对白色的不同认识。从商朝服饰中那一抹高贵的苍白, 以及它在日后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里所被赋予的不同意象可以看出, 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 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但人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色彩的世界中, 积累了许多视觉经验, 一旦这些经验与外来的色彩刺激产生共鸣, 就会给人的心灵带来情感的冲击。

摘要:白色是太阳射出的原始光线的颜色, 是其他色彩的源头。论文通过分析尊崇白色的商朝服饰中的白色, 研究了白色与中国传统服饰的关系。

关键词:商朝,白色,五行五色说

参考文献

[1]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台北:丹青图书有限公司, 1986.

[2]袁英杰.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4]胡明扬.社会语言学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5]周汛, 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传统服饰 篇10

服饰艺术文化中有很多内容以及设计的理念都或多或少受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服饰元素包括:传统的色彩、传统款式、传统纹样、传统工艺等。人们身上的穿戴、服装的样式、穿戴的方式、头上戴的冠帽、鞋子的款式、穿戴、头发的编织、头饰的种类、衣服的佩饰等共同组成了传统服饰。由于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 众多朝代的变换更迭, 这就意味着随着统治阶级的变化, 服装的风格也在不断地变化, 但是无论男装、女装, 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在设计裁剪服装的时候使用的都是直线, 并且采用的都是平面展开的方式, 宽襦大裳,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服饰着重强调线形、纹饰的抽象寓意。虽然这些服饰特征的变化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没有激起任何波澜, 但是这些特征使得我国的传统服装散发出一种含蓄的动态美, 与西洋服装的直观静态美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传统的服饰造型虽然简单, 但是运用了传统的镶、嵌、滚、盘、绣等几大工艺, 这就意味着我国传统服饰装饰的多样性, 从而使得飞禽走兽、春夏秋冬、山峦叠嶂等都出现在了服饰纹样当中, 使得服饰纹样的风格有了抽象、写实之分, 具有丰富的内涵。

(一) 我国古代的图腾文化

从人类的发源史可以清楚地知道, 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文化现象就是图腾, 它象征着原始人的祖先、保护神。图腾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 原始人类对自然无知的表现。图腾的出现合理地解释了神话、古典记载、民俗民风。原始人类对于某种动物的崇拜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或者自然界中的某个物种与某个原始部落具有血缘关系, 因而被用来作为部落的标志, 逐渐形成了图腾。由于我国从古至今有着众多的民族, 而所有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图腾文化, 因此本文在这里论述图腾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彩陶上的图腾:我国新石器时代最吸引人的艺术就是彩陶纹。彩陶纹最丰富的就是动物纹, 例如:鱼纹、鸟纹、羊纹等, 历史考古学家在我国汾河流域、渭河流域、黄河上游等都发现了动物纹做的彩陶器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就标志着鱼纹是彩陶器物上最常见的形象。

纵使现在是一个科学盛行的时代, 但是我国人民对于龙还是深信不疑, 充满了崇拜, 可以说对龙的崇拜一直延续了上千年, 至今都没有改变。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坚信龙有着非法的能力, 它能上天入地、行云布雨, 并且有鳞有角。关于龙的形象, 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形象, 而现在人们所知道的龙的形象是将其完美化之后的形态。但是根据古籍、史记资料的记载, 以及龙蛇共有的习惯, 都可以证明龙的最初形态就是蛇。

(二) 唐代服饰艺术

1. 唐代男子服饰: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为繁华也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朝代。唐代男子最典型的服饰就是头上戴着蹼头,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乌纱帽, 是唐朝最为流行的男子服饰, 像一个冠帽, 后面有两个角呈蹼头状, 蹼头有软有硬, 呈现出不同的形状, 据说是由鲜卑文化发展而来;穿的是圆领袍衫, 圆领袍衫在唐朝的时候一般为右枉, 圆领顾名思义就是领口是没有边缘的, 并且袖口、衣襟都没有边缘, 这种服饰百姓官员都可以穿, 袍衫的长度、袖子的宽窄等都根据不同的风气而变化着。由于古人的阶级思想十分严重, 这就导致了在服饰色彩上有着官员、百姓之分, 百姓的服饰颜色主要有青色、白色、皂色;腰间绑着腰带、脚上穿着乌皮靴, 乌皮靴是唐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穿的, 它的靴头微微翘起, 形式简单。除此之外, 唐朝有一种服饰备受唐朝贵族以及隐士的青睐——直裰。直裰的样式就是合领、对襟, 人们穿的时候一般头上都配戴着高巾, 下身穿着宽大的裤子, 或者是裙子, 脚上穿着丝织品制成的鞋。除了这些平常穿的服饰, 唐代皇上、皇子、大臣等都有属于自己阶层的服饰, 例如:皇上向天祈福时所穿的衣服称为祭服, 大臣上朝穿的朝服、公服等。公服与朝服的区别在于无蔽膝。在我国古代, 人们坚信天子就是龙, 因此天子的服饰是黄色的, 除了天子之外, 禁止其他人穿黄色的服饰。

2. 唐代女子服饰:唐代女子的服饰主要分为:襦裙装、胡服装和男装三种。襦裙装的样式为上身是短衫、用一条丝帛披在肩背, 交于胸前, 下身穿着长裙。唐代的短襦在领子上呈现的形状为圆领、方领、直领等各式各样的形状, 袖口的宽窄等都不一样, 在唐朝最为繁盛的时期袖口多为宽大。唐代女子服饰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裙子的腰提得特别高, 均以丝绸带绑扎。唐代女子着衫的色彩主要以大红、浅红、浅赭红等颜色为主;裙子的颜色主要以深红、浅绿等颜色为主;鞋子大多以翘头履为主, 翘头履顾名思义就是鞋头上翘, 主要是为了防止将裙子踩在脚下。胡服装, 顾名思义就是融合了我国北方民族、波斯、印度等风格的服饰, 最为著名的装扮就是头上戴着顶尖帽, 又称浑脱帽, 四周绣着花纹, 镶着各种珠宝, 大多数是用厚棉缎做成的;身上穿的是袖子呈窄状翻领的长袍, 脚上穿着靴子, 腰间绑着革带, 同时佩有刀剑等饰品。在唐朝初期的时候, 女子出门所用的遮蔽容颜的物品有幂离、帷帽,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淘汰。从安禄山身上的服装就可以清楚地知道, 唐朝当时与胡人来往密切, 从而使得胡旋舞、拓枝舞等胡人的舞蹈传入中原, 使得唐代的舞蹈服饰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最为著名的就是窄袖罗衫、高腰长裙和锦靴。

3. 唐代甲胄:从《大唐六典》中, 可以清楚地知道唐代的甲胃有十三多种,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明光甲、楠档家等等。明光甲是唐代最具有艺术性质的甲胄, 主要的装扮就是胸前配有护胸的, 用来保护心脏, 使胸腔不受敌人攻击;腹部配有护腹, 护腹的甲胄上配有吊鱼, 肩膀和胳膊处常常以兽头的形状作为保护, 里面穿的是战袍, 腰下面穿的是甲裙, 脚上穿的是战靴, 最为代表性的甲纹就是细鳞甲、山文甲这两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代的甲胄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华美, 特别是在盛唐的时候, 甲胄上镶的是金, 涂的是银。在兜黎及甲身上往往有造型各异的装饰物, 使得武将威武不凡。

二、中国传统服饰在游戏角色造型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分析

(一) 服饰设计以地域为主

在一定范围之内对疆土区域进行地理划分的就是地域。因为种族、文化、宗教等人文原因, 或者是因为地质、气候等自然原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异域风貌。在游戏设计的时候, 会有各种不同的地域主题的设定, 例如:四季冰封的极地地带、四季如春的美洲地带等都需要对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服饰进行设置, 这就意味着服饰设计的思路就是地域主题。例如:韩国游戏《永恒OL》中的服饰设计采用的就是西部牛仔风格;日本游戏《大航海时代》, 从“海”字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物服饰的设置一定是蓝色的, 而我国游戏《藏地传奇》中以藏文化为基础, 其服饰充满了西藏的神秘色彩。

(二) 服饰设计以民族为主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并且民族众多, 这就意味着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习惯, 每个民族的独特性都可以通过他们的语言、宗教信仰、行为举止等反映出来。这就为游戏角色的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以及素材, 并且通过游戏角色的服装设计可以使人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感受到这个民族深邃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会因为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服饰。例如:我国苗族人的服饰主要为裙, 蒙古人主要为蒙古袍等等。国外的种族也同样如此, 日本的服饰主要是和服, 朝鲜的主要是朝鲜服等等。这些不同的种族的服饰可以清楚地传达出本民族神秘古朴的历史。而不同的民族特有的图案给游戏人物服饰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例如:《仙剑奇侠传》里对我国传统服饰的运用, 给玩家带来了深刻的印象, 使得玩家即使长时间不玩这个游戏, 人物的形象、服饰都会历历在目。

(三) 服饰设计以时代为主

游戏设计中常常用来捕捉灵感的方式就是将不同时代的素材运用在服装设计当中。由于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 这就意味着我国不同的时代风格给游戏服装设计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例如:我国唐代时期以杨贵妃为首的襦裙装、风流雅士所穿的白色直裰、战场杀敌时被鲜血染红的华丽的甲胄等等。秦朝能够彰显出“礼仪之邦”的汉衣冠, 民国时期的中山服、旗袍, 以及那白衣飘飘、手持长剑的侠女等等, 都被应用到现代的游戏服饰当中, 都有充满不同时代特征的代表作品。

(四) 以小说或者电影等题材为主题

这类游戏是国产游戏的一个最基本的套路, 它们有着明确的主线剧情, 玩家根据剧情来进行支线和副本的拓展, 国内的这部分游戏大多以古装魔幻为主, 如《剑侠情缘网络版三》等。

三、本土游戏角色主题设计实践

(一) 作品一《国士无双·战》

灵感来源:此设计是为网络游戏《剑灵》中的人族男性角色打造的时装, 该角色职业为男拳师。设计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古代图腾文化艺术和唐代甲胄的运用与创新。

设计说明:服装以沉稳的黑色为底色, 用金属质感的着色, 将胸前甲胄的质感与寒光体现得淋漓尽致, 肩部的飘带虽然也以黑色为主色, 但是结合粉色的花边如同花瓣一样, 却让整个设计变得刚中带柔。正所谓“国士无双”, 手臂间刚强霸气的战龙图腾, 与腰间锦带的柔美相结合, 这样的设计使这套服装和这个角色变得更加生动。

(二) 作品二《国士无双·巾》

灵感来源:该设计是为网络游戏《剑灵》中的人族女性角色打造的一套时装, 该角色职业为女拳师。服装灵感来源于来自于汉服, 属于汉服衍产物。汉服是我国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从三皇五帝的时代一直延续到明代。

设计说明:该设计以黑色为底色, 塑造出一位一身劲装的巾帼女英雄, 贴身的皮裤凸显出女性妙曼健康的身姿, 领间的设计采用了汉服的交领右衽, 与发顶的发簪相互对应, 领围处柔软的花边展现出了女性柔美多姿的一面。上身衣襟的被战火灼烧和兵刃划破的下摆处, 让这位绝世容颜的女子有着浴火重生的感觉。将劲气与妩媚合二为一, 正是这套设计的主题。

四、结论与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尤其是在服饰方面, 从而为游戏人物的服饰造型提供了无数的创作源泉。

(一) 由于当下我国的游戏服饰设计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因此本文从传统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 对游戏服饰设计的规律、特点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并且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特点。

(二) 对网络游戏角色服饰设计的讨论, 必然要回到设计行为实践中去检验。而作为本领域内的实际设计工作者——角色服饰设计师, 他们对“角色服饰风格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北京某游戏研发公司设计师认为, 网络游戏的发展趋势必然会随着PC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而走向具有高技术含量、画面也更具特效性的表现形式。但在角色服饰设计中过分单一的绚烂效果不具有深层趣味, 不能更好地满足玩家的视觉享受, 因此加入传统文化过犹不及的服饰表现也必然会走向多元化发展。北京某著名网络游戏模型师认为, 网络游戏, 尤其是MMORPG, 它的文化背景中的复古魔幻色彩, 还会继续影响很长一段时间, 但这一类型文化的发掘潜力已显乏力。而未来主义的文化却相对涉及的内容较少, 发展空间较大, 可以预见, 不久的将来, 未来主义色彩的MMORPG将是下一时代的主题之一。正如社会时尚一样, 网游的角色服饰文化也将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趋势。

(三) 2012 年中国有5.13 亿网民、1 亿以上游戏玩家。而在类型繁多的网络游戏中, 人物不再是为了保护身体而穿衣, 服饰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着装行为也表现出游戏与现实身份及地位的结合, 游戏中的人物服饰形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图形符号, 它已成为现实玩家在虚拟网络中自身形象的象征之一。网络游戏服饰也逐渐从无到有、二维到三维、简单到复杂、粗糙到精致、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服饰文化, 这种服饰文化已经开始影响玩家尤其是青少年玩家在现实生活中对服饰的选择。

我国游戏产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自主开发, 在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上不断学习和摸索, 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设计细节上, 好的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在国产游戏的探索之路上, 仍需要多学习国外优秀作品的设计制作方法,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理论知识, 进一步推动游戏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特别是青少年对于游戏的喜爱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而游戏开发人员在设计游戏的时候, 决定游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游戏角色的设定。而服饰设计是游戏人物造型的重点, 我国有56个民族, 并且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就意味着我国传统服饰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属于整个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同时也是所有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本文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中, 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 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使用规律、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等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 并且提出游戏服饰的原创设计的根本是在设计游戏服装的时候所应用到的传统民族文化, 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角色服饰对游戏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纳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运用

参考文献

[1]齐欢.游戏角色设计中的服饰色彩配置研究[J].美与时代 (中) , 2013, (5) :79-80.

[2]夏权.论服饰设计在动画角色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以国产动画《秦时明月》为例[J].艺术科技, 2013, (04) :18+24.

[3]周智娴.中西方游戏人物角色设计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性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13, (05) :196-198.

[4]寇格倩, 陈杰, 陆扬, 高璐静.中国传统服饰在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 2012, (21) :78.

传统服饰 篇11

关键词:秦腔 旦角 服装 色彩

《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孙星衍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五色”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对早期色彩学的重大贡献,它与中国“五行”相结合,反映了中国统治者的价值理念,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思想内涵的重要体现。《礼记礼运》中孙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这里的“青”很多地方说成黑,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里的“青丝”指黑发,戏曲中的青衣,也是由于演员所穿衣服以黑色为标识,故称为青衣。如果这里的青是指黑,那么上五色就有重复,青到底为何颜色呢?我们可以根据中国五色和五行的关系中找到答案,五色代表“五方四时”,五方指“东、西、南、北、中”;四时代表“春、夏、秋、冬”。东方为木,主春,青色,木叶萌芽之色;南方为火,主夏,赤色,篝火燃烧之色;西方为金,主秋,白色,金属光泽之色;北方为水,主冬,黑色,深渊无垠之色;中央为土,黄色,地气勃发之色,由此可以看出,上五色中的青指的是春天木叶萌芽时的绿色,所以,秦腔传统剧目服装中的上五色即我国古代的正五色红、绿、黄、黑、白(图1-1);下五色是指粉、湖、蓝、紫、秋香图(1-2)。

褶子

女褶子是秦腔传统剧目中女性日常穿的便服,同时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衣服类型,是我国古代一种专门的服装形制。《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头上裹一顶高样大桶子头巾,着一领大宽袖斜襟褶子,下面衬贴衣裳,甜鞋净袜。”此处的褶子和今天秦腔剧中旦角的褶子有所不同,秦腔剧中的女褶子是小立领、对襟、身长过膝带有水袖的一种服装。褶子有青褶子和花褶子之分,青褶子,顾名思义就是黑色的褶子,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辛道度)游学至雍州城四五里,比见一大宅,有青衣女子在门。度诣门下求飧。”《梁书·侯景传》:“后景果乘白马,兵皆青衣。”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社会青衣一般泛指社会地位低的人。戏曲里穷苦的女性多着黑色褶子,也是青衣标识的一种类型体现,典型代表人物有《铡美案》中的秦香莲,《赶坡》中的王宝钏,《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花褶子的颜色丰富一些,红色、蓝色、黄色等,根据人物的性格年龄穿不同的花褶子,绣花也不像青褶子只有缘饰,它的穿着对象多是小姐,戏服上绣满花,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白褶是剧中女性的孝服,但是它有一个特殊的穿着对象就是《白蛇传》里的白素贞。秦腔传统剧目中下层社会的老妇人也穿褶子,叫老旦褶,其服装形制和正旦所穿的褶子有所不同,它更接近于戏曲中的男褶子,右衽斜翎,宽衣阔袖子,腰间系腰带,颜色多为米色。

帔是我国明代褙子的一种特别遗制。关于褙子的名称,宋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褙子。宋代《宣和遗事》一书所载:“徽宗闻言大喜,即时易了衣服,将龙袍卸却,把一领皂背穿着。”由此可以看出,宋代上至皇帝、官吏、士人,下至商贾、仪卫都穿褙子,但并非作为正式的服饰,而多是居家休息时穿。帔作为秦腔传统剧目中正旦角色的一种特定服装,多为大家闺秀或者上层社会的女性常服,颜色涵盖了红色、黄色、蓝色、粉色等,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穿黄色帔,《献杯》中的田夫人穿浅蓝色帔,《二堂舍子》中的王桂英则穿宝蓝色帔,因此人物服装所着颜色,是依据人物年龄和身份的需要来确定的。帔的服装结构特点是对襟如意头领,宽衣阔袖,左右胯下开又下配襦裙(图1-4),襦裙的绣花和帔的绣花相呼应,有水袖是正旦角色除褶子之外的又一种服装形制。除正旦穿帔之外,上层社会的老旦也穿帔,颜色多是香色、藏蓝色、深绿色等重色。

徐珂《清稗类钞》中说“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蟒源于明代,是皇帝赐给有功之人的赐服,其外表形态比龙少一只爪子,四爪龙称为蟒,以示龙和蟒的区别,《野获编》云:“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秦腔传统剧目中穿蟒的女性有皇室血脉和诰命夫人,颜色有黄色、红色和香色,黄蟒用于太后和皇后,红蟒用于王妃和公,香色用于诰命夫人。

红色蟒和香色蟒服装结构一样,均是圆领袍衫,服装在右边从翎子至底摆开又,身长及膝下配襦裙,有水袖,圆领样式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直到唐代才开始流行,因此在我国唐朝形成了汉服的一种重要服装形式一圆领衫,并成为官式常服。女蟒服装纹样大多为团龙、团凤,以示身份,底部绣以“海水江崖”。穿戴红色蟒时,需要佩戴云肩和玉带,这已经成为秦腔剧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如《斩秦英》中的银屏公主(图1-5);香色蟒的穿戴对象是老旦,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佘太君(图1-6),常服蟒腰间需要系绦带,戴朝珠,朝珠是清代服饰的一种配饰,清代统治者信奉佛教,故朝珠形如念珠,《道法会元》卷一七七也有记载:“凡出神,先当炼气习定,既气住为神。平坐面旺方,以手胗系鞋文脉,四动为一息。擎念珠,每一息掐一珠,各量人平常出入,渐渐加之,不要大段费力,恐不便。”朝珠同念珠一样为一百零八颗,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五品以上命妇皆可配挂朝珠,佘太君活动在宋代,而佩戴朝珠是清朝的习俗,由此可以看出舞台服饰不一定是遵循某一个朝代的服饰特色,而是几个朝代服饰穿戴习俗的融合。

戏曲中将武将所穿的戎装称为靠。靠源于明清将官之绵甲戎服,靠身分为前后两片,圆领,紧袖,上衣下裳相连,身长及足,它虽源于明清绵甲戎服,却摆脱了现实中的原始形态,是现实生活中戎装的夸张与变形,在赋予人物以威武气概的同时,也体现了戏曲服饰“可舞性”这一特点。秦腔传统剧目中的女将领采用的是女靠,女靠和男靠有一定的区别,没有男靠的颜色多样,女靠颜色多为红色、粉色、白色、黑色(可参考《杨门女将》),穿着时需佩戴云肩,衣身腰以下有上下两层,左右各五条流苏飘带,后扎靠旗,衣身和靠旗均绣以凤凰图案(图1-7)。

nlc202309020043

打衣裤

秦腔传统剧目中还有一种女性武旦不穿硬靠,也不穿便靠,穿打衣裤,打衣裤是戏曲中的服装专业术语,它的穿着对象不是上战场的女将,而是江湖中的女侠或女英雄,该类角色称为短打武旦,打衣裤不是源于我国某个朝代的某一件具体的服装,也不是传统的“汉服”,其形制为短上衣、长裤后连战裙、袖子紧窄,穿战靴。它虽不是源于我国历史上某一服装形制,但是却和我国服装史上一次服装改革不谋而合,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所谓胡服,是指和汉服宽衣阔袖相悖的衣短袖窄的服装,这样的服装更有利于战场上武士的作战。今天舞台上的打衣裤为立领对襟短衣,紧袖,腰间束带,长裤,最有特点的是裤子左右侧缝开始至后半部分为半身战裙,该类服装颜色多为红色、蓝色,以示人物的勇敢、威猛(图1-8)。

袄、裤子

该类服装形制上下分开,是小旦或花旦的专属服装。穿着时搭配肚兜和四喜带(图1-9),以彰显少女的天真活泼。肚兜系于袄外,它是贴身遮护胸腹的布片,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相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相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四喜带即我国古代蔽膝,属于下体服饰,用以蔽护膝盖。《汉书 王莽传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今天舞台上的袄、裤子配以肚兜、四喜带已经成为花旦或小旦的专用服饰,如《桃园借水》中的桃小春,该类服装红色、粉色居多,以表现年芳二八少女的热情、活泼和娇羞。

马甲

源于明代的“比甲”,据《元史》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戏曲中的马甲多为丫鬟穿用,马甲有长有短,短马甲至胯部,立领右衽系扣,腰间系腰带;长马甲身长过膝,对襟,左右胯部向下开又,腰间系腰带(图1-10),腰带即丫鬟的一种身份象征,马甲的颜色一般都是比较淡的颜色,如淡粉、淡蓝,一方面表现人物年龄尚小,另一方面淡色是一种身份象征,不能艳过主角的服装颜色。

综上所述,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秦腔传统剧目旦角服装色彩归纳总结如下:

服色等级

秦腔传统剧目的上五色和下五色深受我国古代服装颜色等级的影响。如唐代就有法律规定黄色为皇室专用颜色,黄色帔是秦腔中皇后、公主等皇室女性的专属服色;唐刘禹锡《和乐天诮失婢榜者》:“新知正相乐,从此脱青衣。”,由此看来,黑色的服装在古代属于社会底层人的服色,秦腔作为中国最老的剧种之一,其中的“青衙”、“青衣”也是我国古代服装颜色等级的体现。

服色寓意

每一个颜色都有自己的含义,如黑色的色彩寓意是沉静、严肃、庄重、含蓄,在秦腔剧中这一色彩感觉恰好就是“青衣”性格的展现;红色给人的感觉是热情、活泼、兴奋,花旦的服装颜色多数是红色;粉色给人的感觉是青春、娇嫩,比较害羞的小旦、花旦往往穿这一颜色的服装表现妙龄少女的性格特征。

用色风俗

红色是我国传统的喜庆颜色,我国古代女性的嫁衣多为红色,秦腔剧中的用色习惯继承了这一传统,剧中角色婚嫁时都为红色婚衣和红色场景布置,同时,红色也是剧中即将行斩之人的斩衣,因为斩人是凶事,为了辟邪,就让罪人穿上红色的斩衣,这也是我国传统思想对服装风俗的影响,如《铡美案》;我国的丧服从周代开始已经使用白色(素衣、素裳、素冠等),我国古代称“素衣”,《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郑玄注:“言以丧礼自处也。”孔颖达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离君,故其衣、裳、冠皆素,为凶饰也。”唐刘禹锡《哭王仆射相公》诗:“羣吏谒新府,旧 宾沾素衣。”秦腔剧中吊孝的场景均是穿白色戏衣,如《秦雪梅吊孝》。

秦腔作为我国一种最为古老的传统剧目,其旦角服饰用色不仅彰显出厚重的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我们丰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传统服饰 篇12

劳动创造了一切,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传统纹样也不例外。

在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的劳动场面主要是捕鱼和狩猎, 所以, 当时的图案中, 以水为“根”, 创造了许多相关的纹样, 如水波纹、旋涡纹等, 同时, 也有很多刻有狩猎场面的图案的器皿被发现在相同的地层之中。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 极大促进了图案的发展, 其主要形式除了表现自然界的云纹、雷纹之外, 还有表现动物的羊纹、鸟纹等, 特别是龙凤纹的出现和发展, 使图案具有了图腾象征意义并流行数千年, 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如“龙凤呈祥”、“九龙戏珠”等纹样, 不单隐喻传统的图腾崇拜, 更表现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至今仍然深受流行服装界青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也越来也丰富, 越来越细腻, 汉代的图案在云雷纹和动物纹的基础上, 增加了植物这一新的主题, 形象生动, 风格豪放, 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 花卉纹样日趋成熟, 广泛运用于服饰和器皿, 著名的唐草纹更是影响了宋、元、明、清的图案风格。宋代服饰图案以写生折枝花为主。明朝是我国古代图案遗产最丰富的时期, 除了直接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外, 还创造性地运用谐音、会意的手法, 如“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图案, 极大丰富了传统纹样的艺术形式。清朝满族旗袍的引入, 更是将以龙凤为主题的图案发展到极致。总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条件及生活方式的变化, 使传统纹样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纹样的装饰要点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将图案用于服装的边缘部位, 如领部、袖口、门襟、下摆等, 整件衣服一般以清地为主, 这与封建思想的中庸之道是相映衬的。仅以图案点缀来驱散了单调感, 服装上图案规整、有序和中规中矩。

二、现代服饰图案的多样性

1、传统纹样的传承与衍生

传统纹样凝结了数千年劳动人民智慧, 它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描绘而成的, 是先人们留给我们取之不竭, 用之不尽的最宝贵的资源。现代的服装设计师无不从中寻求灵感, 获取养分。纵观中外服饰图案的设计, 无不或多或少发现传统纹样的影子, 特别是出席重要社交礼仪场合, 其礼服图案的设计更是对传统纹样最明显的顶礼膜拜。

2、现代元素的展示与普及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都是与它所处的时代是不可分割的, 某种艺术形式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根发芽, 并茁壮成长, 其根本原因还是该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契合了某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大量汽车、美女、高楼、别墅、明星等图案在现代服饰中的使用就是这一规律的直接体现。

3、外来文化的渗透与繁衍

与传统纹样相比, 现代服饰图案多样性局面的形成, 除了对传统的传承和对自身所处时代的表现之外, 还多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包容这一特殊途径。并对中国现代服饰图案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还卡通形象图案装饰的现代服装系列异军突起。

三、现代服饰图案对传统纹样的引用和借鉴方式

中国的传统纹样, 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大集合。不仅具有浓厚的时代感, 更具有强烈的前瞻性, 至今仍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现代服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仔细观察, 这些服饰的图案, 特别是图纹, 或多或少都有传统纹样的影子。这是现代设计师对传统纹样的引用和借鉴, 是对传统纹样的元素进行分解、提炼、变形和重组, 在保持传统神韵的同时, 完美的融入许多现代的元素, 以现代的形式赋予新的包装和诠释, 使其带有强烈的时代感, 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事实证明, 从传统纹样获取灵感的现代时装, 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 这些时装的图案设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更是传统与现在的完美结合。这种引用和借鉴传统纹样的方式, 赋予了传统纹样以更高的艺术价值, 使其在现代文化和科技环境下, 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从而绽放新的生命力。

四、传统纹样在现代服装上应用的突破性及流行状况

凡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的现代服饰要想走向世界, 走向国际化, 必然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 同时还必须创新。

中国传统纹样注重图腾作用和寓意。比如服装上的龙凤纹样是权力的象征, 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其寓意被弱化, 更多的追求形式美感, 同时在新时代赋予其新的意义。如今当某明星穿着绣有龙形图案的旗袍出席世界级的颁奖晚会, 此时龙形图案已不仅展示一种美丽, 更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 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代表和象征。这也是导致现代复古旗袍流行的重要因素。“图案可提醒、夸张或掩盖人体的部位结构特点, 表现人的气质、个性;而人体的结构、部位特点又可使图案更加醒目、生动, 附有意趣和魅力。”与传统服饰相比, 传统纹样和现代服饰的结合, 又增添了饰体的功能。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上既展现了华丽的一面, 又与人体相互补充、相互衬托。

传统纹样在当今流行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已是不争的事实。首先要说的是龙纹, 龙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在现代服饰中被广泛应用, 而且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尤其是海外的华人华侨, 这是作为龙的传人的一种骄傲和自豪的体现。其次是饕餮纹, 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狞厉的美”, 也是中国传统纹样的重要部分, 常用来表达王权的“神秘威严”, 呈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气氛和力量, 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与财富的占有, 让人望而生畏。古代统治者的这种对神秘力量的向往与追求, 正好与现代年轻人渴望长大, 追求强大, 希望被社会认可的心态相契合, 给饕餮纹新的生命, 并以新的形象如鬼脸、骷髅头等, 出现在许多年轻人的T恤和外套上, 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元素。

除了以上谈到的传统纹样, 还有很多纹样曾经与现代服饰结合, 但有的纹样如昙花一现, 流行时间很短, 而有的图案却流行至今, 经久不息。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并非是因为其外形的美丑, 而是因为其内在含义的作用, 即是否代表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精神。这种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更是灵魂。现在流行的传统纹样, 无论是原图还是变体, 都或明或暗成为传承精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王惠芳.时尚图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2]陈建辉.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3]孙世圃.服饰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

[4]胡红忠, 郑浩华.装饰图案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5]卞宗舜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3.8

[6]罗森 (英) 著.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7

上一篇:企业财务绩效下一篇:锅炉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