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服饰

2024-10-31

民族风服饰(精选5篇)

民族风服饰 篇1

法国国际时装学院副院长鲁道夫 • 德拉海叶 • 圣依莱尔曾经说过:“中国有很多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是中国人自己的财富,要取得国际市场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走自己的发展之路。”中国现代服饰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同时又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一、民族服饰的文化特点

服饰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体现出了民族的时代和理念。我国是一个具有着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因此具有着丰富的多元化民族服饰文化。

1. 地域性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中国民族的服饰风格,呈现出草原及山区、南方及北方的差别,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特点。比如生活在北方草场上,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穿着多以牲畜皮毛为主,有的在袖口、衣领、下摆以细毛皮作为装饰,如图1 所示;而南方的民族,如黎族,多以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如图2 所示。

2. 装饰性

中国民族的服饰具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底蕴。如,景颇族女子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加黑色短上衣,并佩戴各种银饰物,如图3 所示。

3. 多样性

由于中国的民族众多,也就决定了中国民族的服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也为现代服饰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二、民族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现代的服饰,通常被人们当作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牵引着服饰的生产市场,传播和弘扬服饰的文化。现代的服饰,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技术的标准和商业化的需求,更多的是服饰肩负着营造时代精神风貌的日常生活环境的重任。

1. 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展现

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传递的一种途径,它以物态的形式将文化保留下来,目前,中国已经有很多的品牌将这些文化符号运用到了服装设计中,比如,“牡丹”、“龙凤”等图案,都是中国传统服饰图案的特征。由于文化符号是多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在服饰设计作品中,所以,它容易被大家理解和认识。也有一些服饰,是我们直观看不到的文化符号,但是却能感觉到服饰所能散发出来的民族气息。

2. 民族服饰文化的现代运用

民族服饰文化精神博大精深,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意蕴,给现代的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也给现代的服饰带来了新的冲击。

在色彩上,各个民族崇尚的色彩都体现了他们民族的观念,在许多的现代服饰品牌中,都或隐或现的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或者烙上了民族文化符号的印迹。中国的旗袍,一直被称为“国服”,表现中国女性服饰文化,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风韵和风俗。这都是为了提高服饰的产品个性、文化品位、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及扩大展品的市场占有等,通过这些服饰,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特有的气息。比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元素打造的奥运会颁奖礼服,“丝绸”、“玉佩”、“青花瓷”、“玉脂白”、“盘金秀”,都呈现了中国女性的柔美曲线和高贵的气质。奥运服饰体现了中国民族元素和时代的特征。

从这些可以看出,各个民族服饰风格的互补和回归,不仅仅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现象,页反映了人们的心理。

总结

民族风格随着服饰文化的逐渐发展,已经不再以纯粹的形式出现了,而更多的体现为多种多样的时代特征。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其情感、性格、心理在长期的社会意识和物质生产实践中演化以及积淀的结果。

摘要: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的服饰,服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展示各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的外化形态,它记载了人类成长的足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现代中华民族的服装时尚,每个时期无不展现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无不展现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内涵。

关键词:民族服饰,现代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孙竹梅.东西方文化对服饰的不同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陈乃红.服装流行规律探索[J].文化月刊,2009年09期.

[3]宋科新.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及其图案纹样设计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4年.

[4]李当岐.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6]刘元风,胡月.服装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7]张繁荣.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张君姿.浅谈现代服装的变迁[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03).

民族服饰 篇2

关键词:民族服饰;民族风格;灵感之源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97-2

在世界经济、技术、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多元的文化观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世界各地的民族服饰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似乎有些老套,但其中确实包含有真理的内涵。发展民族服饰不仅仅是服装业的大事,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大事。而如何在当今的经济、文化、技术、背景下发展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是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服饰的现实意义

现在,一个非洲人,一个欧洲人,一个亚洲人,他们肤色各不相同,但他们穿着的服装却可能完全相同,这就是当前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服饰文化也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共同体系。在这种背景之下谈民族主题有什么意义呢?肯定地说,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由于服饰的发展是动态的,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文化积淀不同,必然会给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注入鲜活的生命。也就是说,在当今的世界背景下强调民族文化并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或仅仅区别于他人,而是应当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以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去发展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些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东西,往往是经受过时间检验及审美提炼的经典之作,既是珍贵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也是超越旧有形式而推陈出新的造型表现的重要依据。

其次,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机械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离自然越来越远,使得人们更加渴望返回自然,重温历史。一切原始的、带有泥土芬芳的、淳朴的、热情的乡土文化都给人以极大的诱惑。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浪漫的、个性化的、装饰丰富的民族风格,深存祖先遗迹和极富历史渊源的民族服饰,正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可见,研究民族服饰文化,把民族服饰作为创新设计的资源库,对发展我国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和当代中国服装发展的辉煌成就。

二、溯本求源,发展民族服饰文化

但对民族服饰的研究,不能止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表象上,必须深入研究,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工艺技术学到家。只有继承了才能发扬,只有钻进去,才能对民族的文化内涵有深切的感受,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从而将之状化为现代的服饰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实地去学习,掌握各种技术,包括各种织布、织锦技术、刺绣技术、印染加工技术等,使之得以传承、延续下去,同时要将这些古老的技术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设计出各种行销的产品,使其价值得以体现,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和发展传统。

民族服饰的宝库,是我们设计创作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这样说并不夸张。当古老的文明与现代文明找到一种对话方式时,这样的对话无疑是精彩的。法国、意大利的服装业走在世上的最前沿,两国均有深厚的艺术传统,这种传统已经转化为一种华贵、优雅的气质融入到现代的服饰当中,如范思哲、圣.洛朗等人的设计。而于70年代崛起的日本服装业,其跻身于国际的标志,乃是拥有一批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富有东方精神的设计师,如三宅一生、高田贤三森英惠等。

尤其在三宅一生的设计中,洋溢着浓郁的日本民族精神。他从东方的制衣技术中汲取营养,利用日本本土的材料,开创了全新的风格。在这种非常现代的风格中你却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精神----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共生的精神。他的“褶皱”是流畅的,顺应人的变化;他创造的结构是创造性地运用东方平面结构的结果,成为变化莫测的“三宅一生”式的结构,開创一代先河;他应用的印染技术,色彩搭配,无不充满了神秘的东方韵味及鲜明的日本风格。

三、创意无限——民族风格服饰

中国的情形在80年代以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与世界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努力追求“西方化”,一时间,西装的穿着成为时髦,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世界,人们兴奋不已又自惭形秽……于是纷纷效仿。任何民族的东西都会被冠以“保守”“落伍”。这样一直到90年代,人们开始反思,开始深入研究服饰流行及成败的真正原因。期间也有关于民族化的探讨,但多数均停留在理论阶段,真正使民族风格成为时尚而为广大消费者认同不过是两三年的事。特别是1999年、2000年,可以说民族风格成为这两年的主流风格之一,几乎任何类型的服装如时装、休闲装、牛仔服装及众多配饰品,如包、鞋、围巾、帽子等都打上了民族风格的明显印记,特别是2000年夏季肚兜装的盛行,把民族的时尚推向白热化的高潮。

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服饰文化特点都能成为设计师们的素材,以此为突破点,形成一种流行趋势。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流行少数民族风貌,很多设计师都借用各种民族服装进行设计,如圣罗朗推出的俄罗斯系列以及北美流行的印第安时装,时值2002年加里阿诺又以印第安民族为设计灵感,推出了一系列极具民族风情的时装。

而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在服装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精神,逐渐成为国内众多设计师热衷表现的主题,如吴海燕、张天爱、张肇达等都多次发表过相关主题的作品。2002年举办的首届唐装设计大赛中,大赛的金奖作品,以传统的民族服饰元素为设计点,在整体廓形上旗袍的韵味十足,线条简洁,结构合理。在深蓝的色调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点睛的粉色唐装元素绣品,并在绣品周围已立体的褶皱相拥,设计手法简明利落,突破了以往中式风格服装设计的沉重感框框,此外还有一些民族风格的国内品牌,设计师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服饰里的要素,将之衍生成独特风格的服饰。

四、对民族服饰研究上的误区

在本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都有着各自不同得文化背景与民族文化,无论是服装样式、宗教观念、审美观念、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均有本民族不同的个性。民族化创作理念作品历来在设计中倍受重视。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民族服饰的生搬硬套、守旧和缺乏创新,作品既没有把时代的精神融入民族化设计中去,又没有把中华服饰那种飘逸、自然、随意、含蓄的精髓体现出来。

此外,有人认为只有设计民族风格的服饰才有必要去研究民族服饰。的确,民族风格的服饰设计直接得益于对民族服饰的研究,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看到,民族服饰对当今的设计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力。我们有几千年的服饰传统和56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内容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怎样去用,则需要我们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这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沃土、有着广袤无垠的空间——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承袭下来的优秀工艺技术、珍贵独特的审美经验,期待着后人探索,期待着我们与之对话。我们甚至需要上溯到那些早已消失了的年代,那些在千百年后依然闪烁着迷人光辉的衣物向我们昭示着祖先的巨大奥秘。我们的确有过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而它正呼召后人以刻苦的工作去解答它,使其重获生命,活在不断沿续的文化里。

参考文献:

[1]胡梅芳编著.民族服饰要素与创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元风,李迎军.现代服装艺术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民族风服饰 篇3

一、民族舞蹈服饰的艺术特征

民族盛装是指参与民族舞蹈的人们所穿戴的节日服装, 这些服装因其款式、色彩、装饰、造型等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风采, 是各族人民在重要的节日场合所穿用的服饰, 而民族舞蹈服饰就是在民族盛装的基础上演化改进而来的。民族舞蹈服饰去除民族盛装中那些随意性和不合时宜的设计, 然后进行全方位的筛选、重构和演化, 设计出既具有鲜明视觉效果, 又蕴含形象精神的舞蹈服饰。民族舞蹈服饰有着舞蹈化、符号化、审美化和精神化的艺术特征。

(一) 舞蹈化。

舞蹈化是民族舞蹈服饰的基本艺术特征。舞蹈是从多层次、多视角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 要求充分发挥四肢、腰部、手部等方面的表现潜力, 捕捉人体的细腻情感变化, 开发舞蹈服饰的韵味, 揭示肌肉运动线条变化的表情性。在民族舞蹈中经常会见到将衣袖、裤口或裙摆特意放大超宽设计, 以发挥这些丰沛余量面料的作用, 营造神韵美妙的“衣装舞”。例如在彝族舞蹈《凉山儿子》中, 男裙裤口的宽度被扩展到2至3米,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男裙裤口的两倍, 这种超宽的裤口既能够表现挥舞出山的造型、飞舞的鹰的雄姿, 刻画出民族精神, 还能够营造出奇妙无比、妙曼抒情的视幻效果。

(二) 符号化。

随着民族舞蹈发展的需要, 民族盛装中不合时宜的装饰性图案和饰品被解构, 而一些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元素则作为民族文化和形象的象征被保留在民族舞蹈服饰中, 成为民族舞蹈服饰的符号化艺术特征。巴珠头饰、藏袍款式是最具藏族民族服饰特色的符号元素, 这些元素被充分地运用到民族舞蹈《牛背摇篮》中的女服设计中, 体现出藏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审美追求, 体现了藏族少女天真烂漫的性格特征,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的舞蹈服饰缩短藏袍袍摆、删去衣身, 只留下饰于后腰部位的两只袍袖作为藏袍的象征符号, 这种消减式设计在外观上与传统的藏袍仍具有相似性。

(三) 审美化。

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盛装相比更注重服饰的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虽然民族盛装在款式、色彩、图案等设计上也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赏心悦目性, 但这种设计是约定俗成的、具有稳定性、随意性、重复性和繁杂性, 既与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不相适应, 又与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不相适应, 更与民族舞蹈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特征不相吻合。因此, 还要对民族盛装进行审美化改造, 在设计舞蹈服饰时不仅注重服饰的审美化, 还将服饰的舞蹈化和符号化同时融入审美理念中。如哈萨克族群舞《一朵可爱的玫瑰花》为配合舞蹈立意该舞蹈服饰在民族盛装的继承上做了大胆的裁剪, 不仅裁去了衣袖和肩部的衣料, 还将膝盖以上部分设计成合体的吊带式样式, 既使得服装适合民族舞蹈表演, 又突出了演员婀娜多姿的身姿曲线。

(四) 精神化。

在设计时民族舞蹈服饰并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简约以及款式、色彩等的鲜艳奇特, 而应根据舞蹈主题与内容的实际需要、舞蹈形象的塑造以及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来设计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化是舞蹈服饰舞蹈化和符号化的核心, 支撑漂亮、新颖、独特的民族舞蹈服饰的精神是舞蹈作品的内在情感、民族文化和审美理念。如朝鲜族舞蹈中的服饰多以素净、淡雅和轻盈为主, 短衣长裙的服饰风格反映的是她们温顺、善良、勤劳和淳朴的美德。而羌族舞蹈《尔玛姑娘》中的服饰绚丽多彩, 白色的羌袍、玫红的裙裤、翠绿的滚边以及红绿相间的装饰图案, 表现了羌族姑娘的美丽、善良。

二、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分析

(一) 民族舞蹈节奏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服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 每场民族舞蹈演出就是一场色彩斑斓的服饰展览。舞蹈中的民族服饰不仅是直观的视觉元素, 也是舞蹈本身的一种诠释, 在民族舞蹈中服饰与演员的心理节奏、舞蹈韵律内涵具有一致性, 呈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节奏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要是舞蹈就一定具备节奏性, 节奏性是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的根本区别, 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的节奏性相吻合, 如简洁精短的舞蹈服饰应与欢快活跃的节奏相匹配。民族舞蹈中为主题服务的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节奏保持一致, 如朝鲜舞蹈《顶水舞》中演员的服饰与舞蹈欢快的节奏共同演绎了水之色、人之形、天地共融的艺术特色。舞蹈节奏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就是人的情绪与情感所引起的不同的节奏变化, 如朝鲜舞蹈的韵律核心———柔性律动, 即内外气韵彼此连接又彼此对抗的组合;再如《桔梗花》中腰间飘动的蓝色结带如同随风摆动的蓝色桔梗花在舞蹈韵律中翩翩起舞, 体现出含蓄柔韧的舞姿和由内而外的气韵, 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舞蹈风格和情感特色。外在节奏主要是指舞蹈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力度强、速度快的节奏要求服饰必须简洁、短小, 而力度弱、速度较慢的节奏则适合宽衣阔袖, 如舞蹈《小溪·江河·大海》中柔美的音乐旋律与多层硕大裙摆和波光闪烁的吊带连衣裙融合起来, 创造出小溪柔弱的、奔流不息的生动形象。

(二) 民族舞蹈形象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民族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相吻合。舞蹈服饰依附于人体因而具有直观的造型意义, 服饰的运用能够强化演员的肢体造型、展现演员动作的自由性, 同时还能使艺术形象更精炼、更典型、更真实, 能打动人心, 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如《白毛女》第四场中依靠服装语言的转换在几分钟之内就展现了喜儿从一个黑发的少女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白毛女的漫长岁月转变, 刚躲入深山时喜儿是黑辫、红衣、绿裤, 随后依次转变为灰披发、灰衣、灰裤, 最后变为白披发、灰白色的衣裤, 使岁月变化在服装变化中真切地体现出来。朝鲜舞《鹤》以长裙和头饰来塑造鹤的形象, 表演者头戴红冠、身穿白衣鹤尾服、脚蹬红头船形鞋, 栩栩如生的鹤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三) 民族舞蹈动作与民族舞蹈服饰的相融。

服装对于表演者来说不仅有助于展现演员的体态美, 还有助于展现动态美, 因而舞蹈服饰必须与舞蹈动作的幅度相协调。如《淘米舞》中主要运用的是上肢动作, 因而上身服饰选用了无纽扣的宽袖上衣, 下身服饰为长裙和围裙;维吾尔族的《顶碗舞》中细碎的舞步和旋转的身体是舞蹈的主要动作, 为使舞蹈发出优雅、多情和神秘的情调, 在舞蹈服装的内外裙摆上饰上了金质亮片, 而蒙古族的《顶碗舞》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蒙古风格的揉肩和抖肩动作, 所以在亮片的基础上还特意在肩部装饰上金色流苏, 增添舞蹈的感染力。

三、结语

舞蹈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服饰, 更是一种传达信息、表达主题的媒介。舞蹈与服饰紧密相连, 二者既是迷你组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民族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创作不仅呈现出多层面的样式, 也形成了形态别致、丰富多彩的舞蹈语汇, 而民族舞蹈服饰在运用典型符号元素时不仅注重舞蹈主题与形象的定位, 更注重在最大限度上对动作表情的辅助作用。一部成功的舞蹈演出既需要有优秀的演员和动人的音乐, 还需要有优秀的舞编和恰当的服饰, 由此可见, 舞蹈服饰对舞蹈成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清.民族服饰对民族舞蹈功能之分析[J].科教文汇, 2008, 11

[2] .余艳.民族舞蹈服饰: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 3

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研究 篇4

摘 要:抓住蒙古民族服饰款式风格独特和生命力代代相传的特点,较详细的逐个分析了蒙古风雪帽、蒙古饰物、蒙古腰刀、蒙古鞋靴、蒙古奶桶、蒙古萨满法服、蒙古查玛服饰、蒙古族摔跤服等主要的蒙古服饰款式,论证了蒙古服饰款式上的褒衣博带、粗犷坦荡、自由大方的特点。最后提出蒙古民族服饰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 蒙古服饰;款式;蒙古

蒙古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反映蒙古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标志。蒙古民族服饰以自己独特的款式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立于我国乃至世界服饰之林而经久不衰。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对蒙古民族服饰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进行研究和仿制,甚至有的以穿戴蒙古民族服饰为荣。这充分说明蒙古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和传统手工艺的高超技艺。这里我也要就蒙古服饰的款式进行初步地研究。

总的说蒙古服饰的特点是:蒙古服饰顺应了北方气候,扎根于温馨的土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男装浑然大气,女装精美绝伦。加以五彩缤纷的配饰,总体款式上表现为自由大方而不缺精雕细琢的沉稳风格。

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而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其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风雪帽、长袍子、皮靴等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下面就一些主要的蒙古服饰款式进行分析。

1 蒙古风雪帽

蒙古人头顶为尾式帽。又称风雪帽。它的圆顶可阻风,帽沿小,但能遮阴远视。蒙古族久居高原地带,常年在野外游牧。冬季风雪严寒,夏天烈日炎炎,因此蒙古牧人无论春夏秋冬都戴帽子,以抵御自然的侵害。男子们都戴帽子,妇女们有时戴帽子,有时扎头巾。

蒙古族着帽的习俗古已有之,在宋人所绘的《射猎图》中,就画有戴皮帽,著貉袖的北方骑士。在元代已经出现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当时,其帽檐甚窄,帽子的顶部覆以朱英,帽子前面缀有银佛,用毡子或是皮子制成。据说蒙古人戴的帽子最初是没有檐的,后来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因每年要到上都避暑狩猎,随行的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看不清猎物,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檐,使之能够遮蔽阳光。从此人们便将察必皇后的这一发明延续下来。戴有檐的帽子。

从外形和作用上看,蒙古牧人的帽子主要有:圆顶立檐帽,尖顶立檐帽,风雪帽,陶尔其克帽,三耳帽、四耳帽和圆帽几种。

圆顶立檐帽帽沿有的前高后低,有的则前后一样高。顶部有的有算盘结,为红色。有的垂有两条飘带,有的则没有飘带,以黑毡为之。《呼伦贝尔志略》中有记载说:“帽之形平扁,以毡为之,缘反折而上,亦有绸面尖形者,附以皮耳,顶缀红缨一撮,而圆形缎面饰以金边之便帽,尤喜冠之。”据考古资料发现,牧人所戴的圆顶立檐帽与元代所戴的基本一致。巴尔虎蒙古人和科尔沁蒙古人均有戴圆顶立檐帽的习惯。科尔沁巴林男子在逢年过节、喜庆节日,头戴貂皮或水獭皮红缨圆顶立檐帽,中老年则头戴棕褐色圆顶立檐帽,身穿团花缎吊面皮袍、外套对襟坎肩或马褂,腰系背侧垂以两个活结穗子的腰带,脚登有24个盘花图案的大绒靴子。显得非常精神。此外,乌珠穆沁人在春秋季和夏季也戴前半檐可以上下活动的圆顶立檐帽。乌喇特的新郎戴钉有水獭皮的圆顶立檐红缨帽,春秋季则多戴钉有平绒的圆顶立檐帽。尖顶立檐帽喀尔喀右旗妇女较为常戴。杜尔伯特妇女冬季则戴平顶立檐圆帽,且后边有根飘带。

风雪帽又称栖鹰冠。栖鹰冠有尖顶和圆顶两种。圆顶风雪帽后沿较长,尖顶风雪帽后面有一皮毛穗。其特点是帽檐较小。乌珠穆沁蒙古人在冬季要戴乌珠穆沁式的风雪帽。察哈尔人冬季无论男女老少,均戴风雪帽,其式样类似乌珠穆沁风雪帽。乌拉特男子冬季戴风雪帽,帽耳以及帽后边有飘带。鄂尔多斯男女冬季和春秋季均戴帽子。帽子的种类有尾帽(风雪帽),也称“胡鲁布其”。还有劳布吉帽,与风雪帽相似,但后边无长尾。值得一提的是:布利亚特男女在春秋和夏季所戴的尤登帽,其款式类似古代蒙古人戴的栖鹰冠。帽是用呢子做成,所以能随意折叠成各种样式。也就是说,戴者可根据季节、气候和年龄、性别,变换成最合适的样式,既有民族特点又有地区风格,既携带方便又一帽多变,非常的有创意。

三耳帽、四耳帽均为冬季戴的皮帽,其立檐或前圆,或前圆后方,顶部有红色的算盘结,有飘带。

圆帽,即式样为圆顶,无顶结,帽口以上四指翻毛饰边,边上有吉祥图案的帽子。这种帽子为蒙古族妇女佩戴,典雅庄重,独具风韵。有的帽子中间分绣有二龙戏珠的精美图案,有的帽边左侧钉有天鹅绒制成的花朵,还有的额前配有镶嵌宝石的金银首饰。圆帽是鄂尔多斯男女普遍戴的帽子,但姑娘不戴这种圆帽。冬季圆帽之檐要钉羔皮或貂皮、水獭皮,春秋季则钉大绒或丝绒。妇女戴的圆帽绣有丹凤朝阳或二龙戏珠的图案。冬季察哈尔人妇女也戴

圆帽和叫作“胡鲁格布其”的露顶圆帽。

2 蒙古饰物

蒙古头饰美丽、华贵,一般包括发箍、后屏、护耳、垂饰、马鬃、耳坠六件。所有材料有玛瑙、银链,珊瑚,玉石等。

蒙古族妇女佩带的饰物,除了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以外。还有种佩挂在袍子右上襟扣子上的饰物,叫“哈布特格”。这种饰物,小巧玲拢,精致华美。

“哈布特格”宽约二寸,长约三寸。有月牙、金鱼二蝴蝶、桃、石榴、葫芦、五瓣花朵、花瓶、树叶等多种形状。有椭圆的、长方的、正方的、三角的,还有圆圈的。“哈布特格”是用两块浆过的硬布,垫上棉花,裹上绸缎,缝成的一个空心的小夹子,然后再用五光十色的金银丝线,绣上各种具有蒙古族风格的花纹图案以及花草鸟兽等。“哈布特格”,色彩斑斓,金边闪闪,工艺考究,造型美观。

“哈布特格”不仅是装饰品,还有实用价值。它的上方是开口的,里面放有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连着佩挂的绳带,下端是穗带。上下抽动绳带,舌头就可以从袋内外移动。蒙古族妇女在此舌头上别放针线,还喜欢把自己采集来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野生的花草)装在舌头里边,“哈布特格”可以随时散放馨香。有些蒙古族妇女愿意把用翡翠、珊瑚、玛瑙或琥珀雕制的“呼壶热”(鼻烟壶)放在舌头里面: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则在舌头里面放进仙丹。

此外,“哈布特格”有时候还被做为友谊、爱情的信物,送给朋友或恋人。小伙子在选择爱人时,首先要看看姑娘的“哈布特格”绣制得怎样,甚至以此来推断姑娘是不是聪明、勤奋、手巧,是不是他的理想伴侣。而勇敢骠悍的小伙子,是会得到一个绣有一对百灵鸟,或其他象征幸福爱情的精美的“哈布特格”的。

“哈布特格”不只是把美点缀在了蒙古族妇女身上,同时,表现了蒙古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3 蒙古腰刀

腰刀是蒙古牧民的必带之物。蒙古刀刀锋锐利,刀鞘的装饰非常有讲究,有铜包的,也有银包的,刀鞘上镂刻着十分美丽的花纹图案。

4 蒙古鞋靴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蒙古鞋靴尖上翘,呈船形月牙状,有立筒设计。乘马伸登方便,离马徒步行走,拔草性强,阻力小,靴子的立筒除能防寒防风外,还能防止小腿肚和蹬皮磨擦。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大尾式鎏金镶珐琅马鞍具,装饰有木胎,鞍桥及翅均包蓝地牡丹花珐琅银饰,前鞍桥正面箱鎏金寿字;后鞍桥镶如意盘长纹饰,鞍下垫团寿纹栽绒大,鞍后桥为较宽而平缓的大尾式,适用于长途跋涉。缰绳部分为黄丝带,为清廷赏赐的“紫僵”。

5 蒙古萨满法服

蒙古萨满法服的材质由犴皮、铜、铁、绸、布组成。大小一般衣长65厘米,底襟宽100厘米。两袖通长177厘米。余条,并坠小铜铃。在胸背及肩部饰大小铜镜20余面,腰际两侧垂挂三棱兵器,小铁弓箭,兽骨、前币等物。

6 蒙古查玛服饰

蒙古查玛服饰的大小也有规定:身长126厘米,两袖通长196厘米,摆宽160厘米;装饰为:黄缎袍面,圆领。领下有28.5厘米长开口,以穿套袍服。肩部饰织锦缎镶云纹披肩,大斜肩宽袖,腰部两侧叠压出裙,系红、黄、蓝彩绸,袍服通绣五爪龙八团。

查玛服饰还包括黄缎龙纹的查玛靴:大小为高51厘米、长28.5厘米、宽10.2厘米。为黄暗花缎高靴,靴尖后眼部补绣蓝色卷云纹,靴也绣龙腾云纹饰。

7 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8 结语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到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蒙古民族自古以来精心培育的服饰文化,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生活的舞台上始终大放光彩。当今,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蒙古民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传统服饰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且在款式风格、缝制工艺、面料色彩等方面,越来越强调新颖、别致、多样化。

闹市里的民族服饰店 篇5

28岁的李雯是湖北咸宁人,2001年大学毕业后,她只身来到广州,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

在朋友的引见下,李雯参加了一个“驴友”俱乐部,先后去了九寨沟、丽江、阳朔等地方,每个地方,尤其是当地的民俗风情,让李雯乐不思蜀。

渐渐地,李雯喜欢上了旅游,最喜欢的地方是贵州,尤其是毕节。李雯痴迷地喜欢上了当地人的服饰,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远。

随着接触的深入,李雯发现不但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服饰,同一民族,不同的季节和场合,服装穿戴也有所不同。李雯每次去那里,总会买一些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回来送给朋友或自己留做纪念。

2004年上半年,李雯动了在广州开家民族服饰店的念头。她想广州虽然服饰店多,服装款式也多,但很少看到有真正卖民族服饰的,大部分都对民族服饰进行了改良。如果开一家这样的民族服饰店,一定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尤其是那些追逐时尚潮流,喜欢标新立异的年轻人。

2004年4月,在经过慎重的市场调研之后,李雯毫不犹豫地辞了职,赶赴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走访了若干个少数民族村寨之后,确定了地处黔东南和黔西北毕节的几个交通相对便利、服饰业比较发达的村寨作为自己的收购基地。

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李雯有选择地挑了一批非常适合色彩搭配,民族风味十足的服装款式、花色品种以及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挂饰,同时,在当地选定了几个长期合作的代理人。2004年“五·一”节,李雯的民族服饰店开业了。

由于是第一次开店,经验不足,李雯不得不频繁奔走于工商税务部门,结果忽略了宣传工作,最初开业的那几天,没几个人光顾她的小店。关键时刻,做生意的父亲提醒了她。父亲说,对于一个新开的服饰店,推广是最关键的。

李雯茅塞顿开。她主动联系了以前做市场调查时对民族服饰非常有兴趣的客户,告诉他们在哪里可以买到这样的民族服饰。同时,她还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服饰卡片,亲自跑到北京路、上下九路等人流聚集的地方去推广,不光如此,她还在广州几家比较有影响的报纸刊登了软文广告,用优美的笔调解说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服饰店。有一个女孩非常喜欢民族服饰,在报纸上看到李雯的民族服饰报道后,当即赶到李雯的服饰店,一口气就买了三套。临走前,她还一再跟李雯说新货到了就打电话给她。

渐渐地,店里的人气开始旺起来。为了吸引回头客,李雯又趁热打铁,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一个月下来,李雯竟然卖出了100套民族服饰,扣除房租、水电、工商税务等各项成本开支,还赚了2500元。

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服饰店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对民族服饰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周末,李雯常常是一件苗族上衣,搭配一条现代感十足的短裙,然后配上苗族的银饰脚链,时尚味十足地到天河城,时代广场等大型广场和公众聚集的地方搞促销,引起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浓厚兴趣。

不光如此,李雯还抓住每一位潜在的客户,向每一个喜欢旅游和对民族文化有感情的客人宣传当地的服饰文化,展示手工刺绣的精妙与华丽,同时也向那些追求服饰个性的年轻女性传授如何将民族服饰与现代服装结合的技巧诀窍。同时,细心的李雯还为客户建立了贴身档案,每逢新货入店,她都会及时地通知他们。

通过积极推广产品,李雯的民族服饰迅速打开了市场,几个月下来,民族服饰店的经营渐趋稳定,如今每月的营业额都保持在3.5万元左右。

现在,李雯又有了一些新的举措,比如将民族服饰出租给一些有需要的年轻人,费用按日计算;和电视台、影楼等机构进行合作,免费为这些机构提供民族服饰,以扩大服饰店的知名度。同时,考虑到一些客户的特殊要求,李雯还推出了一种为客户量身定做民族服饰的服务,比如在民族服饰上绣上客户自己的名字或是亲人的名字等。通过这些细致周到的服务,李雯的生意越做越好。

风险提示:谈及做生意的心得,李雯说:“如果在广东开这样的店,一定要注意一点,广东年龄大的人不像上海、北京等地的人那样喜欢民族服饰,而且由于服饰价格一般比较贵,实用价值不是很高,不一定为所有人接受。如果是在外地,一定要先进行市场分析,找准目标消费群,因地制宜,方能有所斩获。”

上一篇:污水减量化下一篇:外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