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精选12篇)
中国传统服饰 篇1
摘要:作为日本茶道的传统服饰, 和服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由于得到日本政府政策性的保护、女性特殊的爱戴以及日本国民对其蕴含文化的强烈认同, 从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成为日本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本文通过论述和服的历史变迁, 总结日本茶道服饰文化得到良好传承的经验和做法, 从而为促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和服,传承,文化认同感
中国传统服饰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唐代迎来了鼎盛时期, 明代开始出现停滞, 到了清代, 传统汉人服饰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渐渐销声匿迹。清代以后的100年, 中国服饰受西方影响, 遭遇全盘西化, 而今在国际上提起中国服饰想到的也就只有旗袍了。反观近邻日本, 日本人现在虽然也普遍穿着现代服装, 但是进行茶道等传统文化仪式时, 都会穿上传统服饰和服, 并且有众多喜爱和服的女性把和服当成时尚的日常穿戴。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在茶道服饰--和服传承上的现状, 剖析日本茶道服饰文化得以很好传承和发展的原因, 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日本茶道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明治维新之后,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日本官员率先穿起了洋服, 到大正昭和时期, 西洋服装逐渐取代和服成为流行服饰。1924年, “东京女子供服组合”发起妇女服装西洋化行动, 使西洋服装进一步取代和服成为妇女的日常着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服曾再度流行, 但日常穿着和服的人逐渐减少。在此过程中, 和服虽不再流行, 但其作为日本传统服饰的地位从未改变, 人们对其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和定位也从未改变。进入平成年代, 在经历了历史漫长沉淀之后, 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和服逐步走出日本, 被全世界所熟知, 重新取得了日本女性主流着装的地位。
日本的青年女学生非常喜爱和服, 认为和服是非常有魅力的服饰, 能充分展示日本女性之美, 因而无论是新年、夏季祭礼、盂兰盆节等重大传统节假日, 还是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庆典活动, 和服都是日本青年女学生的首选服饰之一。尤其是每年七、八月份, 一群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女学生, 穿着色彩绚丽、俏美多姿的传统服饰, 三五成群的观赏烟花大会, 已经成为具有日本代表性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普遍受到良好教育的日本家庭主妇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她们除了料理家务照顾小孩, 也会隔三差五地相约聚会, 或是参加茶道之类的兴趣教室, 因此, 日本的家庭主妇在穿着打扮上甚至较之一般职业女性更讲究服饰搭配。在大部分家庭主妇的心目中, 较之洋服, “穿着和服更显端庄秀丽, 和服的色彩和花纹也更富于变化,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搭配”。由于“作为传统服饰的和服风格高雅、高贵优美, 非常适合各类正式场合”、“和服不选择体型, 不会过时, 根据搭配可以有各种变化”, 所以不仅是出席婚葬仪式、迎接新年节日、参加小孩的入学仪式毕业典礼, 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 和服也是日本家庭女性的主流着装之一。
说到和服, 不得不提及一类特殊的女性———艺妓。艺妓常年穿着和服, 美艳柔情, 脚蹬高跟木屐, 举止优雅, 妆容精致, 擅长歌舞琴瑟, 体现了日本艺妓文化的浪漫主义情怀。徜徉于青石板路的艺妓也成为日本的一道人文景观和特殊存在。这样一群特殊女性的存在, 将和服的美也从历史带到了现实, 传承至今。
2 日本茶道服饰传承至今的启示
剖析日本和服传承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参考和借鉴。
首先,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和服文化的传承。早在1950年日本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 和服高居第二条。1964年日本专门成立了“装道礼法着物学院”, 着力科普着装、礼法、缝制、创意、美容等全方面的和服知识。1966年, 日本着物振兴会成立, 提议每年的11月15日为和服日, 并号召大众在七五三节穿着和服。全日本着物振兴会还与日本和裁士会、传统工艺产业振兴协会、名古屋织物卸商业组合等形成产业联盟, 成立了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认可的全日本和服顾问协会。2002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在初中进行和服教育, 让青少年们了解传统文化, 培养青少年的礼节礼仪意识。至此日本形成了一个有政府政策支持、有各种机构推广传播、有学校知识教育的全面的和服传承体系。
其次, 和服产业自身在商业化大潮中勇于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在和服销售上, 过去人们只能到裁缝店选购布料量体裁衣缝制和服, 通常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拿到成衣。而在现在的和服商店, 客人不仅可以自由挑选布料单独缝制, 而且可以购买款式多样的成衣和服, 同时可以配套购买头饰、木屐等和服配饰。为了适应当代的审美眼光, 和服在花色纹样及款式上也在尝试各种新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浴衣。浴衣是一种改良版的简式和服, 穿戴上没有正式和服复杂, 而且价格相对便宜, 花色纹样款式众多, 深受日本年轻人喜爱。在售后服务方面, 日本全国各地都有专业的洗衣店提供专业的和服清洗、修改、专业保管业务, 为繁忙的当代人穿着和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和服文化推广方面, 和服元素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媒体节目, 而且有专业的和服时尚杂志, 适时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和服时尚信息。和服从制作、购买、流通、售后服务以及推广传播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 和服业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锐意创新, 与时俱进是和服文化得以很好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 日本女性对和服及其文化的喜爱推动了和服的传承和发展。“比起洋服, 和服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更加博大精深。和服就是一种修养, 有品位的人才能掌控。” (三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从年龄上看, 穿洋服基本不会引起特别注意, 但是穿和服就会经常得到赞许。……接触茶道等日本文化的时候穿着和服则更能深入其中” (四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和服虽然不如洋服便利, 但是也自有其乐趣。作为日本人愿意去体验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和服文化” (五十多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作为日本人只要有机会都愿意穿和服。穿和服也非常适合学习茶道等日本文化” (六七十岁年龄段女性观点) 。根据以上引述不难看出, 各个年龄段的日本女性对和服都有着极高的评价和强烈的穿着愿望, 在她们的心目中和服不单纯是一种服饰, 更是一种可以在当代繁杂的社会生活中细细品味的日本文化。如果没有日本女性的厚爱和身体力行, 和服恐怕也难逃束之高阁的命运。
最后, 和服与茶道逐渐融为一体, 在其传承过程中逐渐成为日本文化符号。日本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与周边国家交流起来不是很方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形成, 保守、内敛, 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和服从款式设计、色彩搭配上也体现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这使和服在传承中得到了日本人们的强烈文化认同。日本政府政策性的保护, 日本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日本女性的厚爱等原因使得和服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 但归根结底这些只是措施与手段, 和服能够流行至今, 最重要的原因是和服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日本政府之所以花大力气去推动是对其自身文化的保护和认同, 是一种文化自豪感的体现。
3 结语
日本政府的政策保护, 相关协会机构的宣传推广以及和服业自身的与时俱进, 茶道服饰--和服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这种体系下, 培养出来的是日本人强烈而浓厚的和服情怀, 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自身文化的一种深入骨髓的认同感。因此, 和服没有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变革而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而是真真实实地走进了当代, 走向了世界, 生动而美丽地传承着日本的服饰文化、丰富着人们的时尚生活, 与茶道融为一体, 逐渐成为一种日本文化符号, 成为日本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
近现代的中国国力衰败、内忧外患, 中国传统服饰承受了与日本服饰文化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 民族自豪感的缺失使得本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出现了断层和缺失, 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介入使得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遭到破坏, 迅猛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却又使得传统服饰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中国传统服饰未得到很好的传承, 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使得人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上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通过政策支持、行业推进、加强宣传、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制度体系, 并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 促使中国传统服饰走出历史博物馆, 以更加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形式重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软实力”的代表。
参考文献
[1]近藤信子, 冨氣久江.女子学生の和服に対する意識――1990年調査と2007年調査の比較.中国学園紀要[J]2008 (7) :14
[2]東朋美, 森理恵.日常的着物着用者 (女性) の着物着用実践のありかたと着物に対する意識.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J]2008 (60) :12
[3]古川智恵子, 豊田幸子.和服に関する研究 (第1報) :既製和服に対する消費者意識と実態.名古屋女子大学紀要[J]1979 (25) :38
[4]王鸣.合众艺术馆:中国服装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
[5]顾申.认知日本系列:和服[M].青岛出版社, 2012
[6]馬場まみ.着物の大研究:伝統的な日本の衣装:和の文化に触れてみよう![M].PHP研究所, 2006
[7]大久保信子.着物の事典:伝統を知り、今様に着る[M].池田書店, 2011
[8]乾淑子.着物·節約と美意識[J]北海道東海大学紀要, 2001 (14) :37-52
中国传统服饰 篇2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像是一条绵延不断的长河,它时而波澜壮阔、雄浑绮丽,时而细流潺潺、内敛含蓄,时而澎湃激荡、泥沙汹涌,又时而风平浪静,澄澈明晰……而旗袍的历史发展成为了那长河中最亮丽的一段风景。
经过《服饰文化赏析》课上老师的讲解,以及课下资料的查阅,我了解到,旗袍来源于满族旗装,而我们平时所提及的传统旗袍是汉人改良后的旗装,是一种新式的旗装。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摒弃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为新式旗袍的诞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封建礼教氛围中,妇女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所以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形式,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二十世纪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并逐步改变形成淑女型旗袍,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身长适中,开衩至中便于行走。但不久,受欧美服饰影响,袖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了。三四十年代,旗袍作为一种经典而又时髦的样式风靡全国!后几经改变,旗袍更加简洁、轻便和得体,借此机会,以线条流畅,能够充分显示女性风姿风韵的流线型旗袍时代正式开始。
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靡后,50年代的旗袍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甚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再近些年,经历历史发展低谷的旗袍在时装中重新出现了,而且款式摆脱雕琢与繁复,结合流行趋势,融会西方时装特点,收腰合体,加大开衩,出现了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垫肩、装袖,前片开刀,后片打折,突出乳房造型等剪裁技巧,这使得旗袍更能烘托出女性体态的曲线美,造型更加端庄秀丽。伴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和影视文化的传播,旗袍已经露出流行的端倪,在国际时装舞台上频频亮相。更值得一提的是,旗袍已被作为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像是盘花扣,它是古老的“中国结”的一种,延传至今,凝结了我国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又如旗袍的制作材质——锦、缎、绉、绸,这些是中国生产的丝织面料,同样是中国的骄傲,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才智。在这些丝织物上,大多织有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古典风格图案,我想每一个外国人看见这些经典的图案都会脱口而出:中国!除此之外,中国的服饰文化与中国的民族精神又是一脉相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的生活观、服饰伦理以及女性形象等都受到儒家礼教的深刻影响。在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思想熏陶下,我们中国人主张自尊,讲究含蓄、中庸,因此无论是身体还是形体都不可显露出来。也因为如此,中国女性的身体曲线掩藏在宽松的裁剪中,使她们有种优雅、端庄、婉约的传统形象。这种形象体现了中国服饰的力求稳重、平静,同时也有助促进安宁、融洽和礼让的人际关系。
旗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服饰,它牢牢的牵连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甚至中国全部传统文化,已经不能只被称为传统服饰中的一类,更应该说是传统服饰的代表和典范。我之所以在写这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时,要用如此大量的笔墨写旗袍,正是因为旗袍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种象征、标志、一种骄傲!而旗袍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体现,服饰文化又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所以了解旗袍,理解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研究服饰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内涵,对今天认知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 篇3
关键词 色彩文化 淮剧服饰色彩
一、引言
淮剧是发源于江浙地区的戏剧,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淮剧不单以细腻、优美的唱腔搏得人们的喜爱,它的服饰色彩也是一绝。淮剧服饰色彩比一般的服饰造型艺术中的元素直观,其款式以及色彩又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可以说淮剧服饰色彩是浩瀚的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传统色彩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从淮剧服饰管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
(一)淮剧服饰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等级之别
淮剧服饰色彩可以直观地向观众传达剧中人的社会地位、年龄、职业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这一信息凭借淮剧人物的脸谱色彩可以清晰的捕捉到。淮剧服饰的色彩自然是反映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某些特征,中国传统色彩文化里有明显的“尊黄与尊红”特点。《考工记》云:“土以黄,其象方。”此外根据中国五行知识,以东青、西白、南朱、北玄四个方位而立中央为土,即黄色,进而确定了以黄色为中心的颜色等级分类。所谓“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贱者短褐素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对于绿色的批判亦自古有之,这一特色更在淮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览淮剧服饰色彩,它从细节之上便反映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等级之分的观念。
(二)淮剧服饰色彩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趋利避害的特点
“趋利避害”、“求福趋吉”是中国民众最普遍的一种心理趋向,淮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得符合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否则便不能轻易地得到人们的认可。所谓“礼不下庶人”,民间以俗为礼,淮剧艺术则必然得予以遵从。淮剧名段《秦香莲》中秦香莲祭祀去世的公婆里便穿着葛布白袍借以表达其沉痛的哀悼之情,而当其深深思念外出求学的丈夫之时则是身穿红色的衣裳介意表现其一颗火热的心和躁动的相思情怀。淮剧艺术里处处渗透着一些当地的风俗礼仪和人们的习俗忌讳等,统统这些都通过服饰的色彩透视出来,而淮剧便体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趋利避害的特点。华梅在《服饰民俗学》中提出“心意民俗”的概念,认为在特定形式中运用特定服饰时“心意民俗”的寄托,而淮剧则恰如其分地将这种特点融会贯通成为自身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正是在人们的自主选择中逐步发展,它已然成为人们心理诉求的最佳表现模式,淮剧艺术中人们更是借助服装来展示自己的内心活动。
三、淮剧服饰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影响
(一)淮剧服饰色彩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淮剧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娱情之用”的功能特点必然较一般的生活服饰更强调其本身的美感。舞台整体的视觉美感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演员的服装远比演员本身的面貌更能在远距离外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脸谱以及服装色彩中,服饰色彩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则更加明显。20世纪30年代戏曲界曾一度出现动荡的局面,关于如何拯救戏曲界现下衰败不堪的局面,学者的意见发生了诸多分歧,直到有学者提议借用现代先进的服装设计理念来美化戏剧的服饰,这一混乱的局面才借用此提议得到解决。毫无疑问,淮剧复杂多变的服饰特色才使得它保持了经久不衰的活力,也正是其服饰色彩强调形式美的运用才促成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淮剧服饰色彩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淮剧是起源于民间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自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作为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形式因其复杂多变的服饰特色而愈发得到人们的认可。淮剧戏衣有着“同台不同色”的规定,即同台演员,特别是同穿一种服装的演员,如有两个穿“靠”者,不能穿着同一颜色的靠。此外,在不同地域演出之时,淮剧也力求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改变服饰的色彩力求多变来应对诸多的要求。这些举动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观众识别、区分角色,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舞台色彩的单调,给淮剧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舞美效果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反观中国传统的色彩文化,它也是一步步地在变革中寻求发展,从敦煌壁画的色彩到皇家园林的配色再到民族印染服饰的色彩及刺绣的典雅配色,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寻求多变的最有利见证,而淮剧多变的服饰特色仅是其冰山一角而已。透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淮剧服饰色彩的发展是一部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发展的简史,淮剧服饰色彩的推崇以及发展有利地促进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民间艺术服饰的彩色中得到发扬。
三、结语
淮剧艺术博大精深,它的服饰色彩也同样值得我们深究不已,在动乱乃至黑暗的岁月里它复杂多变的服饰色彩给与了人们美的享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色彩领域的一份子,它的每一个变化以及每一个形态无不是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缩影,透过淮剧服饰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色彩文化色彩的等级之分、趋利避害、注重形式之美以及复杂多变的特色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玉锋.浅论淮剧服饰色彩[J].社会研究,2009(4).
[2]李玉.色彩与古代华南少数民族衣饰民俗[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李红之.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与淮剧服饰研究[J].戏曲艺术,2009(2).
[4]杨凯.试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决定淮剧服饰的色彩[J].戏曲艺术,2009(3).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礼制功能 篇4
关键词:礼制,服饰,伦理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之前, 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 制衣服, 营殡葬, 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据考证, 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由于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的出现及养蚕业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衣服, 自黄帝开始, 服饰的功能逐渐完备, 夏商以后, 冠服制度初步建立, 西周时, 逐渐完备。周代后期, 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 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 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 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最初的服饰具备的功能较为简单, 御寒、遮羞是其主要的功能。自从有了阶级和国家政权之后, 服饰的审美价值逐渐得以体现, 而随着国家政权的逐渐完善, 其伦理和等级功能又逐渐加强。
中国服饰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级的阶段就是实用功能为主的阶段, 《礼记·王制》称:“东方曰史, 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 披发衣皮;北方曰狄, 衣羽穴居。”可以证实当时服饰的实用功能。这个阶段一直维持到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后期, 到西周建立之时, 由于周公旦的出现, 中国服饰的伦理功能及等级价值得以逐渐体现并得以加强。周公将盛行于夏、商时期的“礼”加以改善, 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规范, 称为周礼。周礼的范围也从祭祀仪式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此时的“礼”已成为维护封建社会宗法血缘和伦理制度的一系列社会行为规范。西周这一套规范的礼制, 被儒家圣人孔子视为理想的制度形态。孔子在周游列国时, 极力强调“克己复礼”, 他主张的礼就是周礼。
服饰由实用性转向伦理功能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礼服制度的形成。周代是中国服饰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服饰制度最大的功用就是划分出社会的各个阶层, 保持统治者的权威性和特殊性, 也可以说是一种统治理念的体现。服饰的等级之别十分显著,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贵贱之别, 望而知之”。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社会风尚, 渗透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 在中国服饰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历代政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 礼制功能也有着不同的体现。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对伦理功能的强调比以前宽松一些, 尤其是对妇女的束缚相对较少, 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富丽堂皇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 加上高耸的发髻, 曳地的长裙, 飘扬的披帛, 显得华丽大方, 充分体现了女性美的“盛唐气象”。唐代女性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唐代女性着装极其自由, 宽袖窄袖、华服胡服、女装男装, 皆从其便。因此当时女子还盛行胡服打扮, 翻领窄袖长袍, 腰系皮带, 上挂各种金属饰件, 内穿条纹窄腿长裤, 这是典型的胡服, 而圆领窄袖长袍, 腰系皮带及金属饰件, 内穿窄腿长裤, 则是胡服的男装。
而到了明代, 不管是对于官员还是百姓, 国家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礼制功能被强化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 按规定, 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 “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 一品斗牛, 二品飞鱼, 三品蟒, 四五品麒麟, 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唯部曹五品下不与。”并且明太祖朱元璋对农民与商人的服饰也有严格的不同规定。农夫的衣服可以用绸、纱、绢、布来做, 商人只能用绢、布, 而不得衣绸、纱之服, 到明武宗时, 增加一条禁令, 商人与贱民仆役、倡优不许穿用貂皮大衣, 它并不涉及农民, 显然农民有这个权利。各个朝代服饰制度表明, 各种身份的人, 百官、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士卒、隶役、倡优都有特定的衣服及其装饰品。
古代中国是个封建伦理道德格外发达的国家, 儒家的纲常礼教思想对人的束缚和限制特别严格, 服饰作为社会风尚的表现, 也深深地烙上了礼制文化的印痕。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为中国冠服制度的建立, 包括服饰形制、色彩、配饰等物质层面上的内容;二为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对于祭祀和红白喜事等活动场所的着衣装束也有相应的规定。祭祀天地, 在宗庙要着冕服;朝会之时着朝服;从戎要着军服;遭遇凶事时, 只能穿戴象征凶事的服饰;喜逢嘉事时, 相应只能穿戴嘉事的服饰。五礼的服饰从款式到色彩在诸多方面都有差别, 即使是同属一个礼类的服饰, 也会因为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而彼此有一定的差别。人们在穿戴这些服饰时, 绝不能越礼犯忌, 否则“出礼即入刑”, “出礼”会受到“刑”的制裁。从唐代开始, 色彩纳入了礼制服装的范畴。而服饰上的图案则代表着长幼尊卑的概念, 最早通过纹饰和图案来弥补服饰简单的形制, 以区别等级之不足的, 当属装饰于冕服之上的十二纹章。此外, 从始于晚唐而盛于明、清的补子也是区别官衔的另一重要标志。可见, 因为礼仪要求不同的人相互之间需要做出标志等级的伦理区分, 这使得具有标志、区别便利的色彩、图案、饰佩等较多出现在了中国古代服饰中。
总而言之, 通过中国服饰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随着古代国家机器的逐步完善, 再加上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汉董仲舒和宋程朱理学对于儒家文化的历次改造, 中国的服饰不仅仅具备实用和审美的功能, 更多的情况下, 是古代礼制制度的载体, 呈现出来的是等级鲜明的礼制法典。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2]鸿宗.服饰[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
中国传统服饰 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服饰;体现
1前言所谓的中国传统元素应该就是让人们看到后马上会联想到“传统中国”,看上去就知道是从中国文化中脱胎出来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经久不衰,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蕴含在服饰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谐、内敛。这些传统文化都可以在服装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比如服饰里渐变过渡的中间色,它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宁静致远,这就是一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风格;宽袍大袖也是从汉代服饰发展而来的一种服装样式;还有丝绸的材质等等。东方和西方的服饰对比起来就好像西方人更强调竞争、中国的传统则是讲究平和的,如放风筝、太极等,讲究的是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中国传统元素是一种神韵,不是一件旗袍、大灯笼袖或者某种色彩可以诠释的[1]。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饰中的体现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服装必然包含着三个元素,那就是面料、色彩和款式。不同年龄或不同身份地位和消费水平的人对这三个服饰里的重要元素都有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季节的变化还有科技、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服装的面料、色彩和款式也都在不断地改进和更新,所以这三个重要因素足以让服饰千变万化,来适应各种人群对中式服装的不同需要。中国传统元素在服装里可以体现在这三方面的任意一点上。
2.1面料。总体来讲,中式传统服装的面料选择十分广泛,但其中有些面料却是中国独有的或是最先运用在服饰中的。例如大麻被称为汉麻;苎麻,被称为中国草;丝绸也是我国特有的面料。而棉布最早则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他的面料包括绫、罗、绢、绮、绵、纨等。我们看到在出土的西周时的织物中,麻织品的精细程度甚至可与丝织物相媲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式的服装不仅仅是单纯的从形制和款式上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服装有所区别,而且在服装的面料上也颇有特色。也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服装面料使中式服装增色不少。
2.2色彩。传统的中式服装在色彩上是很有讲究的,也并不是所有颜色都适合人们的日常穿着。
在中国的传统服饰中,什么人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仪礼法中明确规定了服饰的色彩,不同的服装颜色代表的是不同人物身份的高低贵贱,而且在生活中还忌穿“贱色”和“凶色”。所谓“贱色”,就是从事某种低贱职业者的服装颜色,这些颜色往往被视为不洁之色,民间把它们称为禁忌的颜色,比如绿色头巾就是一种贱人所穿服装中的一种。因为民间认为绿色和青碧色多为娼妓优伶等身份的人穿用。另外“依五色、五行与四神方位的说法,春德为木,据于东方,其色为青;夏德为火,据于南方,其色为红;秋德为金,据于西方,其色为白;冬德为水,据于北方,其色为黑。”由此可见,通常看似普通的颜色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蕴含着深层的含义。中国自周代以来建立服饰制度,认为色彩是汉民服饰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但在现代的服饰上配色高艳度、强对比却成了中式服装的典型的配色方法。传统服装色彩受到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的说法。这五种颜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的,代表着高贵,成为民间人们所喜欢和追求的色彩。从配色方法看,强对比和高纯度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则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蓝色与黄种人的肤色相配在一起比较协调,能够产生柔和的色对比效果。民间的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范畴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和艺术特征[2]。
2.3款式。中国传统元素服饰正是因为其独特的款式风格才风靡世界。而现代的中式服装中仍沿用着许多传统的细节与款式。传统的款式包括对襟、斜襟、一字领、裙子侧摆处的开叉、灯笼袖、上衣下裳的形式、袍衫等等。领子分为斜交领、对开领、立领。在装饰手法上通常使用镶、嵌、滚、盘、绣等种工艺。中式的服装崇尚自然下垂,强调的是纵向感,不会过分地夸张肩部,长长的衣袖和筒形的袍裙等使四肢显得有挺拔感。我们所熟悉的中山装就是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求同存异的典型,它是由孙中山先生仿照童子军格式而定,所以被称为中山装。衣服为翻领,对襟,五纽,前胸左右各有两个方形凸袋,有软盖,衣长及臀,袖长及脉;裤子前面开,用暗纽,左右二暗袋,右后臀部有一个裤袋,有软盖。从装饰特点上看,由于中式服装表现的是二维效果,属于平面直线裁剪,所以装饰也主要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的装饰。装饰手段有镶、盘、滚、绣、嵌等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造型简练,色彩靓丽,让人在穿着它时既能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又不失美观。刺绣用于服装中的历史悠久。发展到后来,甚至形成了“衣必锦绣”。在现代的中式服装中运用平面刺绣的方法来装饰服装表面空间的手法是沿用至今的最常用到的手法。尤其是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与精致的丝绸面料相配合,使服装充满东方风韵,令人赞叹不已[3]。
2.4图案。中式传统服饰上的图案考究而精美,而且涉及的样式和种类也十分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里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或抽象或具象、或夸张或写实,风格全面且精美,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古至今,无论是在高贵的绸缎还是朴素的民间印花布里,吉祥纹样运用都极为广泛。这表明中式服装喜欢利用图案表示吉祥祝愿。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九龙戏珠、蜥龙闹灵芝等图案,不仅隐喻着图腾的崇拜,而且以类似的图案来抒发“龙的传人”的情感。像凤穿牡丹、团鹤仙寿、鹤鹿同春、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吉祥八宝、福禄寿喜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其中还包括几何纹样、飞禽走兽、四季花卉等类型,这里最具特点的是皇帝的龙袍。因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所以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图案各有寓意:“山”代表稳重;“华虫”取文丽的含义;“日、月、星”取照临的含义;“藻”代表洁净;“粉米”表示滋养;“火”取光明之意;“宗彝”表示忠孝;“黼”取表示决断;“黻”取代表明辨。在古代的官服中包含的图案里也更是充满寓意和标识作用。例如在明清文官服饰中多采用飞禽图案,武官的则多为走兽图案。其实说起服饰的装饰,它是从原始部落时就已存在的,在那时的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就已经穿有不同饰物的服装。在商代的墓室壁画里我们看到奴隶主们的服装绣有云纹或几何纹图案。在众多的装饰图案中“宝相花”是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它是佛教的象征性名物,是佛教庙宇中最庄严的装饰,后来才被用到了织锦上,成了衣衾上的花纹。宝相花图案在唐代开始被用于衣服上,从此它从庄严的佛教殿堂走进了世俗的生活。到后来出现了变体的宝相花,带有变体宝相花的纹锦和变体宝相花纹的锦鞋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中式服饰中,传统的吉祥动物图案有:兔,它性情温顺,象征着很强的繁殖力,寓意着年年丰收;玉兔可以捣药,所以还有除病治病的意思;鱼,寓意着“余”,有年年有余,鱼跃龙门之意;蝙蝠,谐音“福”,有祝福和多福之意。其他常见的传统图案有“多子多福”、“喜上眉梢”、“榴开百子”、“花开富贵”等等。
3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衣冠王国,始终为世界服装的发展提供着素材,许多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各个时期的服饰也成为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师竞相参考与模仿的样本。所以服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不仅可以美化人们同时还可以让世界各国的人们通过服装去了解他国的风俗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可以通过服装进行交流和借鉴,并且从中把我们的中式元素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而把它们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参考文献:[1]张雪颖.服装文化巡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2.
[2]周汛,高春明.中国历代妇女服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中国传统服饰 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国传统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构成要素,一个民族的服饰反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文化,湘西服饰图案是时代的产物,其民族服饰图案的起源及内涵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本身来说,民族图案是一个历史范畴,本民族的历史历程和生活的条件决定了的图案艺术创作特色,这种特色往往在图案的表现手法和图案内容运用时,形成某种固定的规范和审美倾向。从现在的设计角度来看,一切造型是先建立在视察,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只有当人们的感观和认识到一定程度,才开始了主动提取创造。湘西各少数民族世代流传图案的造型一方面在时间的洗礼中采纳或消亡、传承或淘汰,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具有完美构图、和谐色彩的图案才留下来,最终成为千百年来世代流传的经典;另一方面只有在满足一种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图案才会被它的民众所接受,这种接受主要是在情感上,它中间含蓄某种文化的精髓。湘西民族服饰图案的视觉情感语汇极其丰富,洞察民族服饰图案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民族服饰图案造型的特殊性意义,民族服饰图案文化的历史源流。在此基础上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服饰路图案文化的视觉情感语义传达,捕捉民族服饰图案情感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以及通过其造型、色彩、材料等呈现出来的浓烈、粗犷、直白、简朴、纯真等特有的性格,多视点、多视向反映潜在的情感意蕴。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民族图案,流传的中国太极阴阳哲学的宇宙观、中华民族习惯、中国传统等对民族服饰图案文化的深远影响。阐述湘西民族服饰图案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美学哲学的互溶性。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乃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 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造型及色彩搭配,反映了勤劳智慧的湘西各少数民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成为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湘西民族服饰色彩表现特点湘西民间美术的色彩情调与该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与生俱来的民族親和力。正是这种对民族文化的亲切认同感,使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和文化内涵的民间美术色彩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它的应用,将进一步折射出人们的审美心理和习俗,体现出人们的化设计需求。
二、色彩表现的自由性、主观性中国天人合一的思维意识决定了在中国绘画中表达的一种悟性的出现,并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具有自身独特意义的艺术特点。这一点在湘西少数民族的色彩表现手法上表现得也更为淋漓尽致,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大特征之一。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是来自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大自然中的事物,但是在具体的表达上,却又没有任何一个刻画对象是在对事物真实的模仿基础上实现的。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地上,56个民族劳动创造,生生不息。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无不让人惊叹,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星,一直闪闪发光。
服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族群的标志,它与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少数民族民俗服饰其独特的背景、特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形态,充分揭示了蕴藏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审美情操和精神追求等深层次的寓意。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服饰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
游戏是集虚拟性与互动性于一身的休闲娱乐方式,是其它娱乐方式所无法比拟的。飞速发展的游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为我们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喜欢的娱乐方式。在游戏设计中,游戏公司对硬件不断的换代升级,对故事背景,场景设定,游戏角色设计等整体精度的不断提升,从侧面证明了电子游戏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要想使我国的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在世界游戏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深入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树立自己的游戏品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进而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游戏产品。
一、我国传统服饰的特点
在游戏设计中,游戏角色是决定一款游戏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游戏人物设定的重点是服装和饰品的设计,服装和饰品是展现角色性格特点最直接的形式。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五十六个民族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服装特征,传统服将为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角色提供必要的原创动力。
中国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着、冠制、履制、发式、头饰、佩饰、甲胃等多个组成部分。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传统服饰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善于表达含蓄和谐之美。含蓄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表达通过造型、线条、等裁剪手法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服饰虽造型简练,但是装饰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使得服饰纹样服有飞禽走兽、四季花卉、山峦亭阁、几何纹样等,抽象、写实等风格俱全,图案纹样不仅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二、传统服饰在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我国的传统服饰样式较多,如:汉族的衫袄、满族的旗袍、苗族的背牌、褶裙等。在传统服饰的影响下,游戏角色设计师们将传统服饰融入现代生活理念被广泛应用到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游戏角色形象,受到了广大游戏爱好者的喜爱。
我国传统服饰旗袍,是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典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旗袍不仅能够衬托出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现出穿者优雅的气质。早期风靡全球的《街头霸王》,就是把我国的传统旗袍运用到了游戏角色服饰设计中,对传统的旗袍进行了改装,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性格,身材性感火辣的春丽形象,给游戏玩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旗袍可根据游戏角色的性格进行变化,角色性格是活泼好动型,旗袍可由长变短,穿上两边开岔的旗袍更能显出形体的优势,无论是身材瘦小还是身材粗大的女性角色,穿上旗袍后都能尽显出角色性感的身材。传统的旗袍作为游戏角色服饰设计时,可与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颜色和图案相结合,来进行设计,能增加现代时尚感。在游戏服饰材质的设计中可将金属材质与绸缎相结合,在旗袍的肩部及领子填入适当金属,在战士类型的女性角色中,既凸显曲线身材,又英气逼人。
在我国传统饰物中还有很多可以作为角色的道具使用,如:流苏、飘带、中国结等等,如古代女子所带步摇,可用于游戏女性角色的发髻上,在美观的同时可在战斗中可发挥防御的功能。这些传统饰物不但能够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还可使游戏中的角色更具中国特色,更加逼真,在玩的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
三、传统服饰对游戏角色设计的影响
游戏的服饰设计主要依据剧情和角色设定之后来进行设计的,在游戏设计中服饰在表现人物角色性格特点方面占了大部分比重。从玩家角度来讲,看到游戏人物的第一感觉,就决定着他们对于此款游戏的理解和看法。在具有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三国》游戏中。进入游戏界面后,映入眼帘的是绿锦战袍随风荡漾,只见此人左手拿一把大刀,刀长约九尺来寸,约重几十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案。看到这些服饰特征不禁让人联想“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的诗句。没错他就是关羽,左手拿的正是青龙偃月刀。这些优秀的游戏设计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通过贴切的游戏角色和游戏服饰设计,玩家便能够较快的了解人物姓名和性格特征,玩家只需对游戏的操作进行熟悉,便可使玩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来。深受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即使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认知,依然根植于民心。对于本土玩家来讲,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更容易与玩家产生文化共鸣。深入血脉的民族文化能够较好的激发本土玩家的热情,所以具有传统服饰特色的游戏角色更能快速的接受和理解,得到大家的认同。有了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包装与支撑,游戏才更有魅力,更符合玩家的喜好。
结语
我国传统服饰渗透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人类宝贵文化遗产,是艺术创作者灵感的源泉。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竞争是文化的较量,中国的游戏产业要想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设计出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游戏,使游戏产业健康且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设计理念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角色服饰。从而使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体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M].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7
[2].穆慧玲.中国传统造型元素与服装时尚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3].齐江华.游戏的灵魂——浅谈游戏角色设计[J].科技信息,2009.16
浅议中国封建传统服饰制度的特征 篇8
1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看
封建传统的中国衣冠服饰制度, 从它诞生的时刻起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稳定政治体系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因而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受到了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在衣冠服饰方面, 历代都专设了各种职能的管理官员和机构。比如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 曾在宫里有专职蚕事的女奴;到了商代开始专设管理蚕事的女官;到周代时, 负责王宫乃至社会的服饰资料生产、积累、分配和管理的大小官员甚至已经形成了很大的体系。这种以维护衣冠服饰制度为主要职能的官僚管理体系, 到封建社会不仅得到了统治者的继承, 而且还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家, 据说就是作者曹雪芹旧时的老家, 其家庭生活的富贵奢侈程度令人吃惊, 而支撑着这种生活的, 竟然仅是其祖辈和父辈曾担任过“江宁织造”的官职。可见封建社会寄生在衣冠服饰体系上的官僚地位的尊贵和统治阶级对于维护衣冠服饰制度的重视程度。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 中国衣冠服饰制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需求的变化, 这一制度在历史进程中呈不断细化和加强的趋势。比如,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 作为服饰纹样后来被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所垄断, 成为至高无上威权的象征, 这其实是有一定的历史形成过程的。“龙”在历代都被统治阶级视为权力的象征, 但在唐以前, “龙”的纹样在相当于一品官员阶层的服饰上都可以使用, 到宋代才仅限于皇室。几千年的社会发展, 中国的工艺家们创造出的“龙”形象越来越丰富, 统治阶级全部垄断占有也越来越不可能, 于是就在衣冠服饰制度中对统治者占有的“龙”纹形象的规定也越来越具体细密, 以区别于民间“龙”的形象, 对于违反规定侵犯了统治者这一特权的, 处罚也越来越严厉。据史料记载, 宋代时“龙”的形象由三爪发展成四爪, 到元代又发展到五爪, 于是皇家就将五爪龙称之为“龙”, 而其它诸多龙的形象则不能称为龙, “龙”的概念实际上也由此发生了变化。这一规定和变化在明清两代都得到了继承。清代刘廷矶《在园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衣服上所织四爪者谓之蟒, 民间通用;五爪者谓之龙, 非奉钦赐暨诸王赏费不得擅用。”实际上, 皇帝赏给有功之臣以龙纹服饰后, 臣下也是不能直接就那样穿用的。《大清会典·冠服》中写得明确:“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 应挑去一爪穿用”。除了龙纹以外, 显示衣冠服饰制度在中国传统文明时代越来越细化和强化的实例还有很多。
中国封建传统的衣冠服饰制度, 还有另一个明显特征是, 历代创建的衣冠服饰制度实际上都是对前朝衣冠服饰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也都在衣冠服饰的款式、色彩和穿戴行为等形式方面有所改变。这就是历代《舆服志》一致强调的“改正朔, 易服色”。“改正朔”必须要“易服色”, 这也是儒学圣贤为历代统治者留下来的最为重要的“礼”的理论依据之一。这一理论的逻辑重点并不在于昭示新王朝的统治者必须要创建独特的新的衣冠服饰, 给世人以新的感觉, 而是在于告诫新王朝的统治者必须深知衣冠服饰制度的重要性, 创建新的衣冠服饰不仅要赋予其本朝的象征意义, 使其成为本朝的文化符号, 更重要的还要重新区别出尊卑等级, 以整合出新的社会秩序。因此, 这种理论与其说是关于服饰文化的, 不如说是关于政治的。历代统治者乐此不疲, 说明他们无不深谙其妙。这在由少数民族建立统治的王朝元代和清代, 也并不例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当代有些倡言“汉服”为中国人的“民族服装”的舆论, 将清代的衣冠服饰文化与中国封建传统的服饰文化发展史切割开来, 是有点武断, 缺乏可信的历史根据。且不说满族这个民族共同体, 在当时的人口构成中包含了不少的汉族成分, 它所创造的衣冠服饰中有很多元素其实也是来源于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原服饰文化的;退一步说, 即便把满族的衣冠服饰看作是固有的或是全新的独创, 那也只能是指它的一部分样式, 因为除了样式以外, 服饰的材质、纹样、色彩、工艺技术以及附加在上面的尊卑等级和其他文化象征与意义等, 大都与明代和明代以前所一脉相承的衣冠服饰制度及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最为重要的是, 清代统治者对于本朝的衣冠服饰, 除发型以外, 其改变衣装样式的做法无论从历史惯例上看, 还是从“改正朔, 易服色”的理论角度看, 也都有试图沿袭儒家礼仪规范的意义。
2 服饰本身的功能角度看
我们知道, 服饰具有两大功能, 一是实用功能, 一是精神功能。在尊重个性的自由民主的现代社会, 人们对于衣冠服饰的功能认识和调节, 主要是以自我意志为中心进行的。在具体的环境下如何穿戴, 适合个人的实用标准和精神象征意义究竟是什么?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究竟怎样结合才是完美的?究竟需要融入群体突出共性, 还是需要显示个体突出个性?怎样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实用价值, 或是充分地表现出个人的审美情趣和风格?如此等等, 都无需他人来定夺, 更无须社会以制度的形式做出强硬性的统一规范。但是, 在形成了衣冠服饰制度的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 除了最高统治者, 一般的社会个体是没有这种基本权利的。从远古社会到夏代,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 社会阶级还未形成, 因而中国服饰文化所追求的主要是遮身护体的实用功能。历代《舆服志》经常引用《易·系辞下》所言“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取之乾坤”, 认为在黄帝所处的原始时代, 衣裳已不像过去是可以任意穿用的衣服了, 而是根据对天地自然的崇拜所确立的以一定形式表现这种崇拜的装束。这说明人们在那时就已经逐渐开始注意通过服饰的形式和色彩来表现伦理和审美功能了。
中国的封建传统服饰文化, 的确有一个从重视社会服饰的实用功能向重视社会服饰的精神功能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逐渐完成的, 其标志不是别的, 正是儒学所推崇的衣冠服饰。无疑, 现代社会也是重视服饰的精神功能的, 但它和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服饰文化所体现的重视精神功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以尊重个人为基本前提, 后者则恰恰相反, 是以否定个人的自由为代价的;前者体现的是个人意志, 后者体现的则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前者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拥有自由平等的服饰表现权利, 后者则最大限度地垄断了除最高统治者以外所有社会成员通过服饰表现个性的权力。因此, 与其说传统的中国服饰文化重视精神功能, 不如说它所重视的主要还是统治阶级方面的精神功能, 从而把衣冠服饰制度当成了实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
3 结语
服饰文化对于封建传统的中国来说, 其本质或核心更主要地是体现在几千年来统治阶级所一贯坚守和不断加强的衣冠服饰制度上。毫无疑问, 这种衣冠服饰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观念的产物, 它站在统治者的立场, 以儒家“礼”的思想为基础, 明显地表现出垄断性、等级性、保守性、封闭性等特点。它与现代化社会服饰文化观念的巨大反差和对立, 虽然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不断走向落后、衰退直至崩溃, 但是它仍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精神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杨国凤.论中国古代服饰功能的演变及文化意义[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5, (1) .
[2]安毓英, 金庚荣.中国现代服装发展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中国传统服饰 篇9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也暗示着服饰同样有着五千年长河的文化。在这些服饰文化当中, 有许多堪称为瑰宝, 其中既有秦汉儒雅的袍服, 魏晋飘逸的衫子;也有盛唐华美的妆靥, 宋代朴素的褙子等等。它们同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让人心痛的是, 在当下这个职业化、信息化时代高度发达的环境中, 人类自古传承的服饰文化在当代人的思维当中却慢慢模糊, 不知体廓。此时此刻, 我愿复原从前, 萃取其精华, 带给世人真的服饰美, 让它们那优雅的情调雕饰我们今天的生活。
据考证, 传统装束基本有两种形制, 一是上衣下裳制, 二是衣裳连属制。
夏、商、周时期, 华夏民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 束发右衽。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 胡服的出现和深衣的广泛流行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文学家沈括说过“中国衣冠, 自北齐以来, 乃全用胡服”。一个“全”充分说明当时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着实影响巨大。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 但深衣依然流行。当服装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 胡服更加普遍的出现在当时社会上, 尤其体现在普通百姓的服装上, 他们将胡服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借鉴到原有的服饰当中。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隋唐时期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 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男子的常服为袍衫, 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稍有不同, 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此外, 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宋代大体沿袭唐制服饰, 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总的来说, 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 色彩灰暗, 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遵从有密切关系。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 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袍, 穿长统靴或尖头靴, 下穿裤, 腰间束带。元代男子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 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明代的服饰依然沿袭唐制, 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式样有较大影响, 大致可分为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韵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艺术家的存同求异
大家常以某某真是个异类来形容个别艺术家, 想想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无论艺术家相对于非艺术工作者是个异类还是艺术家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工作者是个异类, 你的结论正是对比的结果, 在你说出异类这个词语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对比的心理过程。服装和外来西洋服装三种。清代袍的式样, 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 并吸收满族服装特点。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 它式样多为圆领, 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 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 但均为平袖口。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 中国的服装才进入了近现代发展阶段。
在满清统治中国的二百多年里, 八旗统治者禁止汉人穿用汉族传统服装, 被迫男子改穿满族的长衫、马褂、唐装, 被迫女子穿满族的旗袍。从此, 历经上千年的中国传统服装——汉服, 在满清时期消失了。
由此可见, 历代服饰发展, 都逃脱不了继承、延续、革新的紧密关系。不仅古代各朝服饰如此, 现代的服饰也延续着这样的步伐。在现今世界文化如此频繁的相互影响下, 中国现代服饰更是呈现出多元、创新、强烈的民族风格, 成了当今服装的名片。
如今, 时尚已经步入全球化, 很多国际大牌都开始在设计中体现中国元素, 像织锦刺绣, Dior的前首席设计师John Galliano在服装中大量的运用该元素;中国山水国画的泼墨手法在国际大品牌时装上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立领披肩、民族图案等都无一不表现在国际顶尖服饰当中。中国元素的不断出现, 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不断的被挖掘, 这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更加深入到了富有时代性和时尚性的全球化国际社会当中。
近两届的奥运会运动员所穿着的服装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也把中国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2008年奥运会, 瑞典奥委会要求设计师使用旗袍、中山装等中国服装元素的设计理念为本国运动员进行服装设计。而中国队设计的服装装备, 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元素, 在颜色、印花、纹样上都凸显着强烈的“中国式”视觉效果。龙形图案、祥云图案更加展现出气势磅礴、辉煌无限的龙的精神。回顾历届奥运会运动员的服装.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中国时装业发展的脉络, 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以中国传统服饰作为创作来源的时装, 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生命力, 这些时装的外形虽以现代的设计方式进行包装, 但却充满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青烟淡墨、超尘出世的气质, 在这些中国味十足的时装中, 有的很难说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哪个朝代, 但是大襟、对襟、盘扣、开衩、滚边及中国结饰等, 则是这些时装共同拥有的细节处理。
总之, 中式服装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和优美形式的传承, 也逐渐成为许多国外设计大师作品中所向往和推崇的重要元素, 这些流行服饰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记, 同时也是设计师心底的真情流露。于是我突然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他是构成一个名族外部特征的必要因素, 故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文化, 及其风格和服饰风俗。正是因为这种差异, 从而为我们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和丰富多彩的设计元素、设计题材。在这样的背景下, 就要求我们年轻的新一代设计师不光对中国服装文化有物质方面的了解, 而且还要有精神和思想方面的认识, 并需要不断努力挖掘其所具有的服饰内涵和文化形态。
关键词:传统服饰文化,现代服饰,服装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国服饰史—沈从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2]中国服饰史略—黄士龙—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版
[3]中国近现代服装史—华梅—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3月版
[4]服饰图典—曾慧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现代服饰设计,中国风
日益强大的中国宛如一条巨龙盘踞于世界的东方, 他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和绚丽光芒使世人无不为之为之折服, 怡然神往。汉字, 汉服, 红墙黄瓦, 管弦丝竹, 越来越多的人们爱上了这些散发着浓郁中国气息的种种。一股势不可挡的“中国风”席卷而来, 甚至波及衣食住行各各方面。其中身为突出的当属服饰领域。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图案被众多国内外知名设计师所青睐, 我们惊异于这种古典与现代, 传统与新潮的碰撞出来的火花的同时, 一股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国色天香——中国传统服装与传统图案
1、传统服装
若要分析传统图案在现代的服饰中的体现, 理应追踪溯源, 先将其与中国传统服饰的结合一探究竟。那么, 何为中国传统服饰?
对于这一概念, 一直以来众说纷纷。现如今, 一提到中国传统的代表服饰,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想到“唐装”即以葡萄纽扣, 立领, 对襟前开门, 为特征的传统服饰。男以中山装, 女以旗袍为代表。
其实不然, 中国传统服装当然不仅仅是马褂旗袍所能代表的, 这只可作为清代服饰的代表, 中国传统服装中很小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服装的文化要从“汉服”说起, “汉服”即汉民族的服饰, 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明初期间, 在这近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汉服主演着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历史史诗。之所以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正是由于她的每一种文化交相辉映, 互相影响而形成, 任择其一都不可单独拿来分析。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背后承载着国学思想, 孔孟之道, 因而更显古朴深沉之美。
2、传统图案
我国传统图案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早在人类生活起源时期就已出现, 也是古代人民生活中本能的体现, 质朴的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人们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美的追求也就随之发生了改变。数千年以来,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创造出来的风格各异又极具时代风格的艺术图腾, 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各自时代背景下的风情民俗。新时期时代的彩陶, 黑陶纹样造型抽象, 概括;青铜器时代的图腾手法独特, 将究对称, 结构严谨;春秋战国的图案多以人物为主, 少了几分威严神秘, 平添几分活泼生动。魏晋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 飞天, 莲花, 忍冬成为主要纹样;宋朝的图案简洁典雅, 属“锦上添花”纹饰最为有名;而清朝的图案, 宫廷民间大相径庭, 风格迥异, 康乾盛世成就了宫廷风格的纤细繁缛, 精工巧琢。而“百果丰硕”“五谷丰登”等民间风格则体现了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服装设计师们从传统的纹样中挖掘灵感, 经过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嫁接, 得以充分运用,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
二、贯穿古今——传统图案的创新应用
我国的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却不衰, 其原因就在它总是在继承与弘扬自身的传统中求发展, 又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更新。“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因时变革、革故鼎新精神的鲜明写照。中国传统图案产生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岁月中, 存在于千变万化的新时代新社会, 并将继续深深影响现代服饰设计领域, 源源不断的为国内外著名服装设计师提供灵感。
1、创新图案样式
祥禽瑞兽、花卉果木有“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一说法。这些传统的图案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有多子继嗣, 纳福招财的美好夙愿, 也有消灾镇邪, 祈求平安的衷心祈祷。桃, 寓意长寿, 与日月同庚、天地齐寿;牡丹, 雍容华贵, 气郁芬芳, 表达美满祥和之意。此外还有, 龙、凤、七彩祥云等中国传统图腾都是现代服饰的创作元素, 尤其被广泛应用在高级礼服, 婚庆服饰的设计中。
再以旗袍这一传统服饰为例, 由于受含蓄中庸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清代的女装很少展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 但极为重视图案的曲线美感。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 满地花纹构成了特定的风格式样, 清朝女子的旗袍上下连为一体, 线条极为舒畅, 图案极尽华美。而改良后应用于现代的旗袍, 不仅剪裁上大胆凸显女性曲线的婀娜风韵, 在图案花纹上更是大胆创新。少了华美艳丽的图案和色彩, 2011年开始流行的大胆撞色, 六七十年代的波普风, 极具未来感的银河闪电等图案跃然其上。创意大胆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空想起来似乎有些天马行空, 实际正是复杂多元的现今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产物。
2、创新图案制作手段
纵观我国传统图案的制作手段, 可谓是百花齐放。蜡染, 扎染, 手工绘染, 刺绣。或自由不羁, 或巧夺天工, 千变万化的将传统图案近乎完美的呈现在服饰布料之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现今的科学技术和多样的制作工艺为传统图案的创新制作提供了绝佳平台。机械化生产取代了人力劳动, 解放了大批工人繁重的生产压力。传统生产手段成年累月才能完成的制作, 在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下轻而易举。放下了可行性受限的思想包袱, 服装设计师们如同插上了灵感的翅膀, 在绚丽多彩的艺术蓝天中自由翱翔。无数令业内人士拍手称奇的图案样式纷纷涌现出来。
3、古为今用——传统中国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常见到应用形式
传统图案代表着如意吉祥、喜庆祥和, 有时候一条刺绣的腰带, 西式剪裁手法剪裁出的传统图案也能散发与众不同的感觉。华丽感十足的丝缎是应用率极高的中式布料, 应用在迷你裙上, 闪亮的材质迎合blingbling风潮, 是将传统的图案翻新的绝妙手法。
将传统绣花填补在腰间、肩部的空白处不仅填补了服饰的空白, 也瞬间使得原本普通的服饰散发出华丽的感觉。Armani先生率先将中国的刺绣情节堆砌在做工精巧的手拿包上, 不愧为大师之作。
传统服装上和现代服饰的混搭, 也是一常见应用形式。将一件剪裁合体的改良式旗袍搭配贴身仔裤或者高筒皮靴, 立刻使得原本传统的古典服装时尚感十足。
三、大放异彩——中国传统图案引领世界时尚风潮
时尚, 作为传统文化的妆容镜, 它映照的是中国传统图案的变化多姿, 折射的是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风格的碰撞、交融的丰硕果实。国际时尚界异彩纷呈、熙来攘往, 中国元素犹如一朵光彩夺目的东方奇葩横空出世。
近些年来, 时尚圈大兴民族风, “民族的, 就是世界的”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图案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而在众多大品牌的新款服装中, 取材自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元素随处可见, 像Kenzo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图案通过西方化方式呈现:黑色的天鹅绒布料上绣上民族图纹, 而圆点、花朵、金属镶边等图案交错融合, 在服装上撞击出了美丽的火花, 再搭配上西式的长毛绒围巾, 一股浓郁的民族风情油然而生。
江南水乡特色的刺绣被直接运用在各大时装品牌的服饰布料上。其中最常见的要数栩栩如生的刺绣花朵, 或镂空或凹凸不平的刺绣方式, 在布料表面上让花朵绽放最妖娆姿态, 立体感瞬间体现。像擅长营造女性曲线的Valentino用金色织锦面料来制作拖地鱼尾晚礼。在金色的布料上盘旋向上的淡紫色刺绣花朵妙趣横生, 设计师还别具匠心的在吊带的底部缝上同是花朵的扣子作为装饰, 与布料上的花朵交相呼应。
纵观世界时尚界, 无法不被这股强劲的中国风的魅力所感染。在刚刚结束的巴黎时装周, 整个T台都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东方特色, 旗袍, 水墨画, 折扇等中国元素都在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下化为一件件时尚佳作。精致的刺绣和龙凤图腾, 无一不在委婉的传达着西方设计师对东方文化的沉迷与热爱。中国元素向来以典雅惊艳的姿态展现国际时尚舞台上, 正有力的揭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宗旨, 也正是这些鲜活形象和典型范例在娓娓诉说着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新篇章。
四、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图案所蕴藏的民族情结和民族传统文化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灵感和有益借鉴。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已经被越来越的人们所接受所喜爱, 已然成为我国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现如今, 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时尚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设计师们应更好的挖掘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瑰宝, 与时俱进, 融会贯通, 并结合现代的时尚特色和设计手法, 使得中国传统图案在时尚界经久不衰, 中华传统文明渊源流长。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2004年。
[2]袁洁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1993年。
[3]余燕:《民间传统装饰纹样在现代服装创意中的应用》, 2009年。
[4]金懳:《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2006年。
中国传统服饰 篇11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背景
如今,非专业民众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认识似乎主要是从古装剧和博物馆等较窄的渠道,而发生在当前生活中令国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上海APCE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唐装”了。毋庸置疑,我国五千年来服饰发展的历史内涵要比这些广阔、深奥得多,“唐装”只是其一,我国主流的传统服饰则是指汉族的传统服饰,即“汉服”。
“汉服”在夏、商朝就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到明朝发展成熟,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其宽松、封闭的特征承载了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领风骚,彰显着我国民族服装特色的深厚内涵与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我国当前对于汉服的继承与发扬,却仅仅表现在现代服装设计对传统服饰元素直观的拼凑或堆叠上,未能将现代时尚与传统服饰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结合的意义
在服装品牌众多、设计风格各异的当代,服装行业要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国家战略发展思想,吸取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精髓,这是我国设计师们不容忽略的时尚课题,打造中国特色服饰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更是我国服装设计师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当代服装设计结合的必要性在于在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民族性的灵魂和精神基础上,通过现代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将服装的造型、色彩、面料与现代时尚潮流完美结合,来诠释民族性的服装设计,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之路。
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概念及内涵
(一)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概念
在服装上,凡是能展现中国历史和民族特色文化的服饰特征和衣着体系都属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诸如色彩、造型、装饰、风俗、衣着思想和理念等。而国画、图腾、脸谱、刺绣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仅仅是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艺术特征
1.色彩统一和谐且有等级之分。中国传统色彩以五行观念为指导,不依赖光源,注重颜色本身的色调,这在传统服饰元素中的体现尤为突出。中国传统服饰在强调色彩搭配的同时,对色彩代表的象征意义也特别重视,人们根据色彩颜色,分别列出色彩所代表的等级。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正色是礼服的色彩,象征高贵。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流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2.造型内敛含蓄。中国传统服饰以二维平面为主,以宽松的廓形为基本特征。无论是汉服的上衣下裳,还是唐代的广袖罗裙或是满清的旗装都是平面化的服装,从肩点到脚踝覆盖全身,不以服装凸显人体形态,倡导自然形体、“人形合一”、线条优美、造型简单大方,从而凸显含蓄、内敛的风格。
3.装饰繁复华美。装饰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纹样与饰物的搭配同样存在社会等级之分。在古时,人们常把政治等级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社会道德观念体现在图案与纹样上,图案和纹样华美庄重,在寓意吉祥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暗示和约束作用。
装饰物的手工艺方面同传统服饰造型一样以平面为主,包括镶、绲、绣、盘、嵌等工艺手法。我国的传统服饰造型虽简单,但工艺手法精湛、繁多,图案与纹样色彩斑斓,尤其是刺绣,其典雅华美无不体现了古老的东方神韵。
(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内涵
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承载。中国的服饰文化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着装上尤其注重伦理观念的表现,即不强调形体,努力遮掩人的自然体态,达到“人形合一”。尤其是“深衣”制,在夏商周时期,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儒家理论认为,深衣的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五种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则用它当作吉服来穿,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不仅承载着儒家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在历经两千多年的今天仍能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领风骚,彰显着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服装特色的深厚内涵。
四、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一)工艺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更讲求手工功夫,由于传统服装都以平面为主,制作技艺要求十分精湛。我国的传统服装手工工艺包括镶、嵌、绣、雕、绲、盘、抽褶、手绘等。尤其是刺绣,我国传统刺绣种类繁多,享誉中外的苏绣、湘绣、粤绣都极具特色,在现代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工刺绣的自然、柔软、精美、生动,更有一些套针、柳针、坝针等针法是电脑操作无法达到的。由于人工刺绣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背后有极为丰富的人文气息,所以,其价值在传统工艺方面是不言而喻的,曾被外国人称为“会呼吸的艺术”。
(二)款式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服饰为二维平面,以直线裁剪为主,主张人形合一,从而凸显服装的适体原则。领部以立领或交领为主,服装边缘多用绲边来强调服装轮廓。结构上没有省道,平面裁片的设计使整个服装浑然一体,宽松简练,飘逸自然。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装元素在造型上有很多可以继承与借鉴的地方,西方国家已经能够将这些元素很好地融合在自身的设计当中。例如,旗袍是有浓厚中国韵味的服装,这种以长袍为主,具有精美绲边和大气立领的服装元素,曾一改中规中矩的传统造型,将立领与盘扣运用到西式衬衫,被展现在普拉达的服装设计当中,成为简约时尚、具有东方神韵的代名词。敞袖、旗袍、交领、深衣、襦裙等传统服饰造型元素数不胜数,我国的设计师可以将这些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与时尚、国际结合,展现我国传统服饰款式超然飘逸的独特魅力。
nlc202309090635
(三)面料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服饰的面料大都以棉、麻为主,但提及传统面料,丝绸似乎更受古人的推崇。丝绸的柔软、润滑与飘逸和古代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有形似无形的意境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符合古人对服装气韵写意的追求。
由于现代面料追求绿色环保、生态自然,人们对服装面料的要求更加倾向舒适、透气、轻薄、返璞归真的方向。丝绸的天然美观、柔软顺滑迎合了面料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态,所以,现代的服装设计中应用棉、麻、丝等既符合现代人们对面料的追求,又能将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四)色彩设计原则
我国的传统服饰色彩有很强烈的“中国风”格调,并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形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传统服饰色彩因受五行影响,设正色为青、红、黑、白、黄,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代表高贵,为上等社会所用。在上古时代,“玄”(黑色)被人们视为支配天地万物的神的色彩,尤其在夏商周时期,君子的冕服均为黑色,而汉王朝则把对神(黑色)的崇拜转为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故而黄色就成了皇家的御用色彩。此后我国的色彩风格几经变化,但都代表着人们对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遵从与认可。
在服装设计方面,西方国家设计师对中国色彩的应用熟练而广泛,完美地将中国浓厚的色彩文化融入时尚当中。我国设计师也可以从中国色彩文化中汲取灵感并将之发扬光大,运用到更多的现代服装设计当中。
五、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一)对传统服饰元素的传承与发扬
1.中国传统服装结构与剪裁方面的创新。中国传统服饰的廓形遵循“适体”原则,线条简约,外形宽松,“例外”就很好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结构造型元素。它作为纯正的中国本土品牌,善于在服装结构和剪裁上进行创新,发掘更多东方适体宽松的造型精髓。
“例外”在对廓型的探索、对材质的开发和处理以及对传统东方造型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并不流露在服装表面。它的服装看不到很明显的传统服饰元素,但从服装的整体气韵来看,“例外”将国际通行的时尚美学和中国传统的服饰造型相融合,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
2.传统色彩与图案的装饰应用——VivienneTam。自谭燕玉开创时装品牌Vivienne Tam以来,就因擅长将中国传统与西方时尚相结合而闻名于世。她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中寻找灵感,从服装的色彩和图案着手,将其转化为时尚与传统合并的视觉设计,把中国传统文化渗入自身的时尚设计中去,使品牌得到时尚界的认可。谭燕玉将中国传统色彩搭配和龙纹刺绣相结合,既展现了西方服装的独特美感,又突显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
3.传统装饰图案与造型的完美结合——乔治·阿玛尼。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和密切,中国传统元素在西方的服装设计中展现了它的魅力。意大利时装大师乔治·阿玛尼在服装设计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情结。他并没有把中国的传统服饰元素照搬到服装中,而是将中国传统服装工艺、图案和造型精巧地融进西式的服装中。敞袖、竹子印花、黑色绲边等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元素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中西合璧,异常惊艳。
(二)在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应用方面的缺陷
1.传统服饰理念的淡化。作为历史文明古国,中国拥有具有丰富底蕴的多种文化,但是,在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后,中国特有的服饰文化正逐步消失,目前已经很难在国内看到非常明显的传统服饰特征。而亚洲其他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却比较完善,尤其是日韩,人们在重要场合或传统节日仍会穿着传统服饰。
尽管我国部分地区通过开展祭祖活动来传承传统文化,譬如河南地区的炎黄祭典、比干诞辰等大型祭祀活动,对传统服饰的要求严格而统一,但从客观上来讲,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一直通过大型民族节日庆典或电视节目来实现,只有宣传意味,缺乏广大群众的参与。所以,传统服饰文化理念的淡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文化缺位和创新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西方服饰文化传播到中国,服装设计的理念与实质逐渐凸显,人们对服装材料的重视转为对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视。国内的消费者在这样的影响之下,更加盲目追风、“赶时髦”,忽视了服装中重要的文化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服装是在西式服装基础上改造而来的,缺乏自身文化特色。由于商业化因素,诸多设计师随波逐流,注重服装的商品营销量而忽略其背后的文化元素与理念创新,导致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服装设计师、中国特色服装设计文化和创新缺乏。
3.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融合不足。由于中国诸多设计师总是过多追求国际化,忽略传统文化,使服装设计丧失了文化的根基,而国内现有的一定数量的以弘扬传统服饰文化为特色的服装品牌,由于对传统服饰的理解片面和表面化,致使服装设计师们把中国传统服饰的内涵变成了符号,缺少文化背景、内涵和修养,被人称为“没文化的设计”。由此一来,中国设计师在服装方面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丢掉了中国特色,从而走入中国化服装设计误区,在每季发布会上一味运用华丽的传统文化符号,导致这些设计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创新,可以说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也与当今时尚和生活方式结合太少,不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服装创新的延续。
六、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民族特色及其设计理念塑造品牌
中国服装要走向世界,除了要牢牢把握时尚的脉搏之外,还必须保持自己的品牌文化和风格。比如创立于1993年的“玄色衣裳”,它的品牌文化和风格就是打造具有“新古典”气息的设计,奉行立足传统手工缝制的宗旨,收集苗族传统手工刺绣作为选材,其作品被称为“可穿着的艺术”,它的品牌特色和设计风格历经20多年不受时尚局限、不随波逐流,依然保有自身的原创个性和特色风格,深受消费者的推崇和喜爱。由此可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把握自己的品牌文化。
nlc202309090635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服装要想走在国际前端,就必须在保持品牌文化与风格的同时,汲取传统服饰元素的精华,设计出符合现代潮流并具有民族性的服装,这样才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有自身的品牌文化价值。VivienneTam创始人谭燕玉是国际一流的华裔时装设计师,被西方媒体冠以“新一代中国代表”的称号,她从东方文化中撷取灵感、锐意创新,将中国国画的留白、写意山水、工笔花鸟、书法骨架转化为服装时尚,以灵动的设计在国际时尚舞台为东方时尚赢得了称赞,以服饰语言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多彩缤纷、博大精深,也使自身的品牌走在国际时尚前端。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间应建立最简化透彻的状态。“天意”的设计贯彻了这一传统理念,其反对简单的复制传统,反对机械式的复古。作为目前我国市场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品牌之一,“天意”最具特色的地方就在于运用了独特的莨绸面料,拥有自身稳定的品牌文化(如图1所示)。莨绸传承了我国最古老的手工技艺,是目前纺织品市场上唯一使用天然植物染色的真丝绸面料。“天意”将“天人合一”与“莨绸文化”相结合,凸显了深厚的品牌文化和设计独创性,中西合璧,贯穿古今,成功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
图1 “天意”服饰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具有传统元素的服装品牌要从本土走向世界,就必须拥有自身的品牌特色,符合现代潮流和传承民族性文化的需要。
(二)提升服装设计师的设计品位和文化素养
服装设计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品位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打造出卓越的设计作品。下面为服装设计师提出些许意见或建议,希望能够对中国化的服装设计有所帮助。
第一,深入把握中外服装史,了解各时代背景下服装的发展历程,把握服装发展的规律,预测服装的潮流趋势,保证设计思维走在时尚的前沿。
第二,从书籍、建筑、宗教、戏剧、诗词等多方面深刻了解中国文化,不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宝贵资源。
第三,扩充专业知识,对服装设计知识和理念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要立足传统、推陈出新。灵活运用设计手法和制作工艺,将中国传统的特色元素和精美工艺与经过提炼的现代时尚元素融合为一体,走出一条文化的民族性和时尚的世界性结合的民族风格特色原创之路。
第四,加强与国内外设计大师的经验交流,虚心听取其意见或建议,积极借鉴、吸收、采纳其优秀设计作品和理念,丰富自身时尚视野,提升自身设计品位。
(三)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培养传统服饰设计理念从学校抓起
要传承中华文明、培育优秀设计师,积极创造良好传统文化的氛围是基础。首先,鼓励高校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为传播、传承、发扬中华文化打好理论基础。其次,各大高校还可开展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或举行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论赛或知识竞赛,加强学生间的文化交流,使之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后,应积极在各大高校组织学生参与发扬传统文化的服装设计大赛,例如“欧迪芬”杯、“魅力东方”内衣元素设计大赛等,来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专业知识,提高设计品味,为培育优秀设计师做足准备。
七、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人要积极萃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妙地应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做到传统与时尚、民族与国际的完美融合。同时,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唯有坚守服装背后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才能够保持我们的服装特色不变质,设计出适合现代人穿着的中式服装,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现状,找到当前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中存在的传统服饰理念淡化、文化缺位和创新不足、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融合不足等问题,进而从品牌塑造、文化提升和理念培养等方面提出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现代服装设计的策略,以期为传承中华服饰文化,并将之融合于现代服装设计中做出贡献。
中国传统服饰 篇12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工笔人物画,现代意义
一、前言
服饰作为一个文明和种族最为直观和具现化的文化体现,有着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在判断文明的艺术审美和社会文化层次的探讨过程中,其服饰因素都会成为重要的判断与辨别标准。中国古代即有“衣而知礼”的说法,从服饰看文化,从文化看文明,很大程度上讲,我们对服饰文化的重视程度仅仅次于“食”。除了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决定服饰的特殊状态外,中国服饰文化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使得服饰文化的表现相态包容万象。随着文明的发展和融合、民族的接触与融汇,中国传统民族服饰在一段段的历史进程中延存与变革,最终形成了特殊的文化价值。
二、传统服饰在中国工笔绘画中的发展历程
(一)服饰表现的历史背景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记载中,历代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平都会通过一定的表现方式展现在传统服饰的设计与穿着之中,更能体现出时代的需求与创作趋势。但溯本追源,分析历代创作和画家流派,虽然每一代人的服饰文化都有着其特点,但在这些创作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所在。虽然形式状态不一,但其内涵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彰显都在凸显着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特殊文化形态。
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其发展形态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因此不同于西方的大踏步文明导致的艺术井喷式的变代发展,中华文明具备了非常典型的内向气质,经久流传,而且服饰的特点都趋向于内敛、和谐。而在中国古代形成的以儒、道为主流的特殊思想潮流也确定了传统服饰飘逸潇洒的内蕴风格,中正平和,不争与中庸,成为中国古代大环境下的基本策略。而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家族、祖先文化,也确保了服饰和装扮世代相传的稳固性,即细节改变,但趋势统一。
(二)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记载可查,最早的衣服产生于黄帝时代,称为衣裳,上衣下裳;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材料日渐精细,穿着分化明显;唐代服饰高度发展,雍容华贵;宋代服饰清新雅致、自然朴实;明代推崇唐宋旧制;晚清时已去裙着裤;直至现代最终形成现在服饰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之前,每一个朝代的服饰穿着,都具有这非常鲜明的阶级分化,这一特点可以说也是传统服饰演变过程中的巨大特色。
(三)传统服饰中国工笔绘画的特点
在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服饰工笔绘画,有着飘然洒脱、中正平和的特殊特点,可以说,对于传统服饰的工笔描绘,将工笔画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在与其他作品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服饰的工笔绘画具备着独特的“线”与“色”的表现特色。我们说线是工笔画人物画的灵魂所在,服饰用线,或粗或细,或遒劲,或柔婉,有的飞扬流动,有的顿挫有力,变化不一,但各具特色。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都是服饰描绘工笔画中的“线之精品”。如果说线是工笔画的骨和魂,那么色则是工笔画的面和神,传统服饰之色,在工笔绘画中可表阶级、品格、情绪等等,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正是此中佳品。
三、当代传统服饰题材工笔人物画存在的问题
针对于传统服饰题材的工笔画创作,随着历史的沉淀有着巨大的绘画价值和悠久的绘画历史,内容丰富,前景极大。但是,其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发现问题并在创作中解决问题,都对工笔画创作有着巨大的改善,也对本文探寻中国传统服饰工笔画绘画的现代意义有着指导性的帮助。
(一)风格相似,大量模仿
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和核心,是对事物灵魂本质的具现化,但是由于传统服饰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历史悠久,现代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大量风格相似的作品。形成了一旦某种风格流行,便大肆模仿的恶性创作态势,使画家的作品创作缺乏了特色与灵魂。
(二)思维定式,刻意追求精神高度
原本的艺术创作追求的是灵感创作,在创作之中掺杂画家对自然、对创作的理解与精神含蕴。但是,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过多的刻意的追求精神高度,往往形成创作思维定式,不仅不能展现自己作品的特色与灵感的飘逸,反而显得作品思维定式,古板,缺乏灵动。
(三)过于制作,过分强调大尺寸和装饰性
现代工笔画创作过程中,有部分画家形成了作品越大越受欢迎、愈显画技的错误认知,只是单纯的追求作品的大尺寸与装饰性,过于制作,反而忽略了作品的精神本质和对创作灵动的追求,导致作品渐落下乘。
四、结语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再发展,传统文化的研究兴起了崭新的热潮。时代的号召就是对绘画作品艺术形式的变革和改进,只有趋于这种趋势,才能精益求精,可喜的是,在当代的艺术创作大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涌现出了许多致力于中国传统服饰题材的画家,运用更多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从笔墨构成和造型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尝试、探索,形成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新颖绘画现状。
中国传统服饰在工笔画中的创作由来已久,但是艺术总是在随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独具魅力的特色。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画家在单纯的对作品的物质化进行过度追求,反而使得工笔画人物画的创作渐渐落入一个尴尬的地位。所以,在对传统服饰工笔人物画创作的衡量过程中,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服饰工笔画创作中,需要具备崭新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意义。服饰是人物画创作的灵魂,它不仅承载着文化和特色,同时也承载者文明和发展。这也是中国传统服饰工笔画创作的新形式,对工笔画创作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菲菲.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绘画中的服饰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李米米.论当代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色[D].中央民族大学,2012.
[3]孙明皓.论回族服饰文化在工笔重彩画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石曼.谈传统服饰图案在工笔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D].沈阳师范大学,2014.
[5]曹薿丹.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艺术在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
【中国传统服饰】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08-31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汉服07-01
中国传统乐学07-18
中国传统符号05-13
中国传统玩具05-20
中国传统版画05-30
中国传统声乐06-04
中国传统形式06-04
中国传统美术07-04
中国传统文学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