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监测终端(通用7篇)
配电监测终端 篇1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电网在线运行的设备进行远方监视和控制的网络系统。一般由配电主站———子站———终端三层结构组成,而各站端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数据的通信和控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逐渐由二层结构替代,省去了子站层,保留主站层和终端层。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
1 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工作原理
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TTU在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中担负着配电网参数的监测、数据的处理、数据传输和控制的任务。一般由信号及数据采集电路、数据分析与处理电路、数据通信接口电路、控制输出电路以及人机接口电路等组成。
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利用信号及数据采集电路实时地采集供配电系统的各项电力参数,并将所采集的数据传送到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与计算处理;微处理器根据系统的要求,一方面将数据进行存储以备查询或下次调用,或者通过数据通信接口将数据传输给配电子站及其它终端设备;另一方面,根据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结果实时地对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补偿,或者输出控制信号。同时,微处理器还可以通过数据通信接口接收来自系统控制主站的控制命令,以完成系统的数据传输、控制功能,实现系统的联网。人机接口电路主要由键盘与显示电路组成,用于终端的参数设置、数据修改、数据显示及查询等。数据通信接口电路用于终端与子站(或主站)及其它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该电路通常设计成多个接口电路,以适应电力系统不同通信方式的需要。控制输出电路主要用于系统无功投切和紧急或特殊情况下的开关分合。
2 配变监测终端硬件设计
配变监测终端的设计需要满足实时数据采集功能、实时监测功能、数据报表及存储功能、实时遥信功能、遥控和遥调功能、数据通讯和传输功能、报警与数据显示功能。除了上述功能以外,作为智能化设备的TTU还应具备自诊断功能、失电数据保护功能和故障自恢复功能等。本文所设计的配变监测终端硬件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通信和外围电路4个模块构成。
2.1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选用多功能防窃电基波谐波三相电能专用计量芯片ATT7022B对变压器各数据进行采集。它集成了七路16位A/D转换器,其中三路用于三相电压采样,三路用于三相电流采样,还有一路可用于零线电流或其他防窃电参数的采样,输出采样数据和有效值,适用于三相三线和三相四线应用。ATT7022B首先通过7通道16位的∑-ADC模数转换电路来完成对输入电压和电流进行采样,转换后的数字量经过24位DSP的数字信号处理完成全部三相电能参数运算,然后结果被保存在相应的参数寄存器中并通过SPI口与MCU进行数据交换。DSP模块同时还生成有功/无功电能脉冲、基波/谐波的有功无功电能脉冲或者是RMS、PQS视在电能脉冲,用于各类参数精度校正。
由PT和CT将变压器低压侧的电压和电流信号转换为低电压、小电流信号,并且使电网部分与监测部分隔离开。转换来的信号经过调整和滤波送入AT7022B芯片。ATT7022B有7路16位A/D转换器,每路ADC的交流输入由管脚VxP和VxN输入,芯片对变压器的各相电流、电压有效值和功率因数、相角、频率等参数进行采集。ATT7022B通过DIN和DOUT与MCU进行数据通信,时钟由SCLK口线从MCU处获得。
2.2数据分析与处理模块
设计中,采用ARM7TDMI-S核作为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核心芯片,LPC2138微控制器。LPC2138接收到ATT7022B采集的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判断有无故障。若有故障通过I/O口控制输出分闸/合闸,保护电路,并控制LED显示。将采集到的数据由IIC1口存储到存储芯片24LC512,便于日后查找,同时通过UART串口将数据与信息上报主站,等待主站指示。通过按键输入控制LPC2138的各项功能,并将功能操作通过SSP口发送到LCD进行操作结果的显示。
2.3数据通信模块
配变监测终端提供了一个RS-485通信接口与PLC板进行通信,完成数据的传输和协议转换。通信接口遵照通信规约DL/T 645-2007实现主———从结构的半双工通信方式。每帧由帧起始符、从站地址域、控制码、数据长度、数据域、帧信息纵向校验码及帧结束符7个域组成。另外一个RS-485通信接口接计量检测输入输出接口,与低压载波集抄器相连,并通过中压载波通信通道接收控制中心抄表召唤命令,下传至低压载波集抄器,转发集抄器上传的电表信息至控制中心。
2.4外围电路模块
本设计采用24LC512芯片做系统的存储芯片,将TTU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该器件支持2线串行接口,以x8位存储器块进行组合。TTU的功能设计采用液晶显示,选用液晶显示模块LCM12864ZK。应用该芯片的串行通信功能对其进行串行控制,完成系统各个功能的结果显示。
3 配变监测终端软件设计
终端的软件设计,应用ADS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编程。系统上电后,首先进行初始化程序。对系统的ATT7022B部分进行校正,把校正参数写入24LC512,然后依次启动,从24LC512中取出校正参数来初始化系统。然后判断数据中心是否配置该变压器额定参数和变比,接下来进行变压器运行参数的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打包发送。经过初始化工作之后,系统可以进入正常的工作模式。然后判断是否有数据端送来该变压器装置的额定参数、报警上下限值、报警的判断时间等数据。当收到相关数据后,系统进入数据实时采集部分。数据采集时,每间隔1min将所有参数采集一次,将采集参数计算后存入存储器件24LC512。然后判断是否有报警消息需要发送,当有报警信息时,发送保护信号,对电路进行保护,同时将故障信息存入存储器件24LC512,并将故障信息上报主站,记录故障时间。每次采集的数据在终端的LCD显示器上显示。
摘要:配电监测终端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作的可靠性、实时性直接影响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主要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终端监测设计。
关键词:变压器,监测,系统
参考文献
[1]孔小云.电力系统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风, 2008, (6) .
[2]曹建平, 戴娟.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研究与设计[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3]郑安平, 张劲, 朱专政.新型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 .
[4]汪国忠, 张桔娴.配电变压器监测管理系统及应用[J].长沙通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5]谢志远, 马明, 郭以贺.基于ARM的配电变压器监测终端的设计[J].电力系统通信, 2010, (4) .
负荷监测终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篇2
关键词:负荷监测,配电系统,故障,问题,成效
0 引言
电能主要是通过配电系统直接输送给用户的, 因此, 配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将对供电的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各方面对电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配电系统的负荷量也越来越大, 一些重要的负荷只要出现短暂的停电就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对于配电线路而言, 其故障主要分为短路故障与断路故障2类, 而单相断路故障是其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了确保配电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以及供电的可靠性, 负荷监测终端才应用到了配电系统中。下面我们将对负荷监测系统以及利用其查寻故障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关于负荷监测系统
负荷监测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负荷测录仪组成的数据采集系统、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通信和电信部门短信构成的数据传输系统、各供电公司中负责接收数据的终端服务器。负荷测录仪主要是安装在配电变压器的低压出线侧, 其主要功能是负责收集各个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电压、负荷电流以及功率因数等;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通信和电信部门短信构成的数据传输系统主要负责将负荷测录仪收集的信息发送到各个供电公司的终端服务器上;各个供电公司终端服务器的主要功能则是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存储, 同时确保所有安装了负荷测录软件的个人计算机实现数据共享。
2 利用负荷监测系统寻找故障
2.1 利用负荷监测系统查寻单相断路故障
利用负荷监测系统查寻单相断路故障主要是利用馈线上安装的负荷测录仪收集部分杆变低压侧的三相电压数值, 然后将关键位置的负荷测录仪收集到的电压数值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找到单相断线故障点。由于各负荷测录仪可以通过短信将相关电压信息定时发送到供电公司的终端服务器上, 若是只出现了单相断线故障, 那么供电公司对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三相电压数值就可以通过短信功能进行实时采集, 从而找到单相断路故障点。而在复杂的配电网馈线发生单相断路故障时, 采用负荷监测系统进行故障点查寻有以下2种方法: (1) 前推法。首先, 从干线线路上的配电变压器开始进行搜索, 然后对支线线路的变压器进行检查。若是支线的线路较多, 那么在查找支线时要先查找支线的干线线路, 再对支线的分支线路进行查找。 (2) 后推法。根据用户报告的缺相信息, 首先对支线线路上的配电变压器进行查找, 然后依次对干线线路的配电变压器进行查找。该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已经掌握的缺相信息, 在查找过程中有针对性, 查找速度快。
2.2 利用负荷监测系统查寻杆变内部故障
当馈线发生开关跳闸、重合成功的现象时, 可以利用负荷监测系统将馈线上所有杆变低压侧的三相电压调出来进行查看。若是发现杆变低压侧的三相电压无法成功进行召唤时, 则需要注意该杆变是否正常, 同时应该将该杆变前面所保存的电压数值调出来进行分析, 若是前面所保存的电压数值正常, 那么就可以初步判定该杆变出现了内部故障, 而开关跳闸、重合成功也是由它引起的。然后, 应该通过巡维班密切关注该杆的情况。
3 配电系统负荷监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信息输入存在误差及改进措施
手机号与设备号是杆变负荷监测装置中的关键字段, 这2个字段的主要功能是使装置与终端实现一对一的对应。然而, 在信息的传递与录入过程中, 若出现终端平台录入错误的情况, 那么监测装置与终端将无法进行通信。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应对装置卡片的信息进行核对, 检查负荷监测系统中的手机号和设备号是否输入正确。改进措施: (1) 对信息录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降低输入信息的错误率; (2) 采用条形码扫描的输入方式, 从源头上降低录入的差错率。
3.2 负荷监测装置出现死机及改进措施
早期, 因为开发技术的不成熟, 杆变负荷监测装置在软件与硬件方面可能出现不兼容的现象, 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 有的装置还会出现死机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时, 应先将负荷监测装置的电源断开, 再进行重新启动, 则可恢复运行。对一些频繁死机的装置, 则可判定其硬件质量存在问题, 应对其进行及时更换。改进措施:运行人员应对负荷监测装置加强日常维护工作, 并定期检查其通信是否正常, 若出现通信失败, 则应立刻安排工作人员到现场处理。
3.3 负荷监测装置电源供电不足及改进措施
早期的杆变负荷监测装置采用的是纽扣电池进行内部供电, 正常情况下, 这种电池的电量可以供应3~5年, 但若气候条件恶劣, 电池的老化速度则会加快, 而且装置在重启过程中还会消耗大量的电量, 这些原因都将造成负荷监测装置的电源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 从而导致其无法工作。改进措施:临时的处理方法为更换电池。而目前的杆变负荷监测装置采用的内部供电方式是充电电池, 主要是通过配变电源进行充电, 则不会再出现供电不足的情况。
3.4 信号较差及改进措施
由于杆变负荷监测装置的分布较广泛, 在一些偏远地区, 虽然覆盖有GPRS/CDMA无线公网, 但是其信号较差, 早期的杆变负荷监测装置对这方面的考虑不周到, 从而导致了一些偏远地区装置在上传信号时不稳定。改进措施:通过终端主动补招数据的方式进行数据上传, 但是这种方法的工作量较大, 因此需要每天都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补招。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则是更换更长的天线。
3.5 安装过程中接线不当及改进措施
对于杆变负荷监测装置而言, 电压接线不当会对装置造成损坏。接线不当主要有2种情况: (1) 安装时接线不当, 例如将电压的零线接到相线上; (2) 零线的连接不可靠。在接线过程中, 由于零线的接线是连接到室外的, 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淋容易出现接触松动甚至脱落的现象。改进措施:在施工过程中, 应先接零线, 再接相线, 连接点若是暴露在自然界, 那么在完成接入之后应利用防水胶带将其包裹牢固, 从而防止连接点出现松动或脱落。
3.6 内部元器件被损坏及改进措施
杆变负荷监测装置受到温度、湿度等影响会出现内部元器件损坏的现象, 例如电源模块烧毁、装置内部的印刷电路板损坏等。改进措施: (1) 对电源模块进行改进, 解决内部元器件的故障; (2) 加强杆变负荷监测装置的机械强度, 以适应恶劣的环境; (3) 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装置中的元器件轻拿轻放, 避免造成损坏。
4 配电系统中应用负荷终端的成效
负荷监测终端在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对确保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有着关键的作用。而负荷监测终端在配电系统中应用的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负荷监测终端在查找电力系统故障时起到较强的分析、指导作用; (2) 应用负荷监测终端对于电力系统节能降损、增加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作用; (3) 应用负荷监测终端可提高计量自动化; (4) 应用负荷监测终端可对重载、超载配变的负荷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采取错避峰措施, 避免配电变压器烧坏事件发生; (5) 针对专变客户应用负荷监测终端, 能够及时发现表计故障, 防范窃电行为发生, 减少供电部门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叶军.配电负荷监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05
[2]武鹏, 徐群, 沈忠旗, 等.基于负荷监测系统的配电网故障测寻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2, 36 (3) :111~115
[3]游步新, 刘勇, 姜丁尤, 等.配电网智能负荷监测与互供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 2011, 19 (23) :134~136
[4]陈伯胜.配电变压器负荷监测现状及对发展方向的设想[J].供用电, 2006, 23 (1) :52~54
[5]张弛, 张鹏, 周陶宏, 等.低压配网中应用杆变负荷监测系统降损[J].华东电力, 2009, 37 (1) :17~21
配电监测终端 篇3
随着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用电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低压客户用电需求急剧上升,但由于受电网建设制约,农村地区供电半径过长、线路残旧、末端电压过低等问题仍十分严重,相关投诉居高不下,客户满意度得分低于平均水平。在此环境下,出于用电检查现场检测的需求,将负荷终端应用到低压配电网电压监测中的方法应运而生,通过负荷终端、GPRS无线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计量自动化系统,实现低压配电网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分析处理,为提高供电企业的用电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
1 现状和背景
博罗县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辖区17个镇,总面积2 858 km2,总人口120万,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博罗供电局主要担负着全县的供电任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局拥有10 k V变压器9 210台,总容量约280万k VA,电力用户数逾39万,其中低压用户达38.5万,农村用户32万,占用户总数的82%。2014年第三方客户满意度调查,博罗供电局总体得分为73分,低于广东总体得分12分,低于惠州供电局得分5分。以第三方客户满意度调查的91个调查结果为不满意的客户所反映的128个原因作为分析样本,分析表明,因电压质量不稳定而不满意的客户占14.29%。2014年,95598转办辖区内抱怨工单96宗,其中电压质量抱怨工单54宗,占56%,且全部为低压用户。
目前,博罗供电局对中压配网运行状况的监测、控制已逐步完善,专变、配变已基本实现数据系统自动采集,但低压配电网的电压监测点少,运行状况掌握不够全面、准确。每次转办抱怨电压低工单,用电现场管理均采用传统的操作方式,即用电检查员现场采用钳形电流表、万用表等仪表仪器现场测量,不但工作效率低,且工作质量也不尽人意。
主要表现:一是工作效率低,通常一个公变要负责很大范围内的供电,出现低压配电网电压过低一般都是末端用户,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测量一个点的电压要跑二三次,可能花费一天的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低;二是取证存在差异,负荷是变化的,在用电高峰时和非用电高峰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而每台台变因所接负荷性质不同出现的高峰时段不同,测量结果可能与用户描述相差甚大,往往会因此引起用户的重复抱怨;三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数据库,大量原始数据和基础数据分散在各基层单位,不便保存、查询,且数据分析统计较差,更加没分类建档,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无法为配电网改造立项提供参考。
博罗供电局营销覆盖面广,部分用电检查人员业务素质、技术素质及学历都有所欠缺,在当前精细化管理形势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地开展营销需求侧管理、用电运行监测,才能更好地推进营销工作和营销服务,提升服务品质和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2 负控终端监测配电网电压工作原理
负控终端属于负控管理系统,建立在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电能计量技术、电力营销技术基础之上。负控管理系统包括GPRS无线网络、负控终端及主站系统,具有远程自动抄表、用电异常信息报警、负荷质量监测及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
GPRS又称为无线分组业务,其是高速度数据处理的一种通信服务方式,具有实时在线、高速传输用户数据的功能,通过使用流量进行电能收费,可以有效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使用成本。根据运营商提供通信服务的范围,可对大部分区域进行网络的覆盖,以有效处理分散用户的通信数据。与传统的短信通讯方式相比较,GPRS通信方式能有效处理数据量大的用户数据,对于分散不集中的用户,也能实现有效的通信数据;对于高山、洼地等较偏远的地区,借助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进行通信,能有效降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成本。
负控终端融合了无线通信和高精度电能计量等技术,基于GPRS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以TCP/IP协议为主要通信方式,具有4路轮次跳闸输出、1路报警输出、2路RS485接口、4路遥信/脉冲开关量信号输入。终端自身具有交流采样功能,并可通过RS485等方式采集电表数据和遥信量数据,能满足用电监测、远程抄表、大用户管理等多方面的应用需求。
主站系统与负控终端的数据传输主要是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为保证终端功能的实现及与前置机(主站)的正常通讯,可根据用户实际情况及需求,通过遥控或按键设置相关参数,包括通讯参数、主动上报参数、任务参数、主站通讯地址(包括通讯信道类型、主站IP、主站端口)等。主站系统每5 min采集测量一次电压,记录最大值、最小值和发生的时间,实现配电网电压监测统计。
3 负荷终端在电压监测中的应用
配电网中电力用户一般较为分散,如果以电力用户单元为监控点构筑电压监测系统,投入非常大。既然负控终端具有远程自动抄表、电能质量监测等功能,那么如何应用到配电网电压监测中呢?
3.1 设备的改造
根据用电检查对低压用户电压监测的需求,将三相四线的负控终端引出电压线和地线,增加插头,改装为带插头式终端,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将终端数据传递到主站系统,主站系统建立虚拟用户,实现远程监测电压。
3.2 设备的应用
2015年初,博罗供电局客户服务全方位会议委员会决定将负控终端应用在配电网电压监测工作中,流动对可能存在低电压现象的台区和抱怨用户开展电压实时监测,以掌握供电区域低电压用户分布情况。
3月,经改良的34台三相四线负控终端投入17个供电所,供电所怀疑存在低电压台区或出现电压低抱怨用户时,工作人员携带“神器”对用户进行单点测量,插头插入用户的开关面板,即可实时在线查询数据。经过1~2天的测试,基本可根据采集的数据分析电压变化情况,完成电压测量任务。
经近半年的应用,流动监测电源点56个,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该投入结束了过去靠用电检查员人工测量的落后局面,由于操作简单方便,可由辖区抄表员代劳,大大减轻了用电检查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做到了数据采集实时、高效、准确、可靠,去除人为和时间因素,有效解决了用户电压低抱怨工单数据取证问题;三是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可根据配电网管理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不仅为电压质量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有效推进了配电网低电压快速响应机制的建立,确保了配电网低电压整治工作快速有序开展,也为配电网改造立项、完善网架结构提供了有效依据。
4 结语
负荷终端运用在低压配电网电压监测中,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实现了对配电单点负荷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统计分析、远程传输等功能,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供电企业用电管理的技术支撑。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用电需求量与日俱增,但农村电网的运行以及改造却相对滞后。农村地区的电能供应经常会出现低电压的情况,抱怨电压低的工单数量居高不下。采用负荷终端作为监测低压用户电能质量的工具,应用于现场用电检查,科学有效地处理客户诉求,为低压配电网改造提供了有效依据。现针对博罗供电局电压低抱怨多的现状,提出将负荷终端应用于低压配电网电压监测,其可行性、合理性已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证实,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负荷终端,低压配电网,电压监测,工作原理
参考文献
[1]魏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建设应用[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1.
[2]陈盛,吕敏.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及其应用[J].供用电,2011(4).
配电监测终端 篇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之后,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较GPS功能更加丰富,安全性更具保障[1,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全天候、无死角、无盲区、高精度、实时回传等特点[3],已成功应用于测绘、农业、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气象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4],并在电力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5],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秦皇岛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首家试点单位,利用北斗卫星系统解决了配电网设备的授时、定位和通信问题,目前已在河北一线、河北二线、南一线等9条线路安装了100套北斗终端,将北斗卫星通信和智能配电网管理有机结合。利用北斗系统无需建设专网基站、无需敷设专用光缆的独特优势以及无可比拟的信息安全性,依托精确定位、精准对时、短报文通信等功能,实现了运行数据的实时更新、配电网故障远程监控,形成了可推广的技术成果,实现了对配电网运行的全面实时监控和配网故障的快速定位,为北斗卫星系统融入电网管控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
1 配电网现状分析
目前,部分地区配电网存在部分线路供电半径偏长、故障率偏高、线路互供能力偏弱等问题。配电自动化未覆盖线路虽然已安装数据传输单元(Data Transfer Unit,DTU)、馈线单元(Feeder Transfer Unit,FTU)等配电终端,但处于孤网运行状态,不能实时掌握线路状态和开关状态信息。故障发生时,巡检人员需要现场逐段排查故障区域,不能及时发现故障点并排除故障。配电终端与主站无法保持精确的时间同步,难以准确判断故障发生时间、进行故障定位、事件回溯、原因分析等。另外,如遇突发恶劣天气造成通信线路中断,如果没有其他应急通信手段,则会对配网抢修指挥造成严重影响。
应用北斗卫星系统,能够简单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可将配电终端监测到的线路状态、开关状态等信息实时回传至主站,构建新的配网线路,完善现有配网体系[6];为巡检人员配备北斗智能手持终端,可利用北斗定位功能实时掌握故障点的精确位置并合理规划路线,引导巡检人员迅速前往故障点;利用北斗的授时功能,可为配电终端和主站提供高精度授时,实现配电终端与主站的时间同步[7],帮助主站准确判断故障发生时间,提供故障原因分析及事件回溯的有效依据。
2 系统架构
利用北斗卫星系统解决配网设备的授时、定位和通信问题,可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的全面实时监控[8],实现配网故障快速定位,通过GIS定位故障位置并合理规划抢修线路,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加快故障处理速度,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客户服务水平,切实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
配电终端状态监测系统依据功能层级划分为设备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进行部署,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通过与GIS1.6结合,设备层的配电终端可实现线路运行数据提取,经过北斗通信终端将数据上报至传输层,传输层将外网系统与内网系统进行衔接,将线路运行数据推送至应用层,应用层基于GIS1.6将线路运行数据分别推送至数据管理模块和设备监控模块,系统调用数据管理模块中的运行数据完成线路运行状态分析并进行展示。
3 实施方案
本文创新性地将3种北斗模块应用于配网设备,包括具备授时功能的北斗模块,具备授时和定位功能的北斗模块,以及同时具备授时、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功能的北斗模块[9]。北斗模块的授时功能可实现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定位功能可与GIS平台相结合,提供精确的实时位置信息,实现故障精确定位;短报文通信功能不依赖现有的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够进行通信。本文对传统的FTU、DTU、故障指示器、故障定位装置等4类配电终端进行改造,并与北斗授时、定位、通信模块进行集成。改造后的配电终端能够通过北斗授时模块获取精确的时间并与主站保持时间同步,通过北斗定位模块获取终端位置信息,连同配电终端采集到的各类监测数据,通过北斗短报文通信模块上传至主站平台[10,11],方案设计如图2所示。
1)在现有配网设备上加装北斗授时模块,解决配网设备的时间统一问题。
2)在现有配网设备加装北斗授时、定位模块,解决配网设备的故障定位问题。
3)对现有电力基础设施加装北斗定位模块,解决设施基础地理信息标识的问题。
4)配置北斗数据传输终端和北斗智能巡检手持终端,解决无公网覆盖地区移动作业及灾害情景下的通信问题。
3.1 北斗精确授时
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高精度授时模块,配电自动化设备的对时准确度可达到纳秒级,实现配网的时间统一。通过统一时间,可提高事件顺序记录(Sequence of Event,SOE)时标匹配的准确度,准确掌握故障发生时刻,提升故障分析和解决的效率,进而提升配电自动化运行指标。
在充分考虑现有配网设备现场通信条件的具体情况下,将配网设备划分为具备现场通信条件与不具备现场通信条件两类。
其中,针对具备现场通信条件的配网设备,在配网设备中加装北斗高精度授时模块(见图3),利用该模块收取北斗基准时钟源下发的时间信息,通过I/O接口为配网设备提供时间信息,保证配网设备记录的状态变化信息及故障信息中时标的准确性,通过现有通信通道将包含精准时标的信息数据回传至配电自动化主站,满足配网终端与自动化主站的时间一致性。
针对不具备现场通信条件的配网设备,采用加装北斗数据传输终端的方式,将包含精准时标的配网设备信息通过北斗短报文通信的方式发送至后台主站。
该解决方案满足电力设施对于授时功能的需求,利用北斗精确对时记录配电自动化设备状态变化及故障发生的时间,从而提高配电自动化设备的对时准确性。
3.2 故障精确定位
针对具备现场通信条件的配网设备位置信息回传功能的需求,利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模块为配网设备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服务,可解决现场故障定位难、查找慢的实际问题。北斗高精度定位模块通过通信端口将精确的位置信息提供给配网设备,配网设备通过光纤上报至配电自动化主站。
针对不具备现场通信条件的配网设备位置信息回传功能的需求,利用北斗数据传输终端为配网设备提供精确位置信息,并通过短报文将精确的位置信息上报至后台主站。通过主站部署的BD&GIS系统将故障点的信息下发到巡检人员的北斗智能巡检终端,自动生成抢修路径,引导巡检人员迅速到达故障现场,实现故障快速定位、查找,缩减配网抢修时间,提高配网抢修的效率。精确定位故障区域如图4所示。
该解决方案满足电力设施对于故障点精确定位功能的需要,利用北斗精确定位功能,结合授时功能,记录配电自动化设备故障点位置及时间信息,从而提高配网抢修的效率。
3.3 地理位置信息采集
各省(市)公司在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基本完成了城网10 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资源数据的采集以及在电网GIS平台内的建模工作,但农电10 k V及以上设备、低压配网数据只有部分省(市)公司在GIS系统中建设管理,营销资源数据缺失严重。通过在电力设施上加装北斗定位模块(见图5),对其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标识,通过对位置数据进行坐标转换、格式转换、数据融合、影像匀色等操作,实现对电力基础设施的统一管控。
3.4 移动作业及状态信息回传
北斗卫星的短报文通信功能是美国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都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是全球首个在定位、授时之外具备报文通信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12]。北斗卫星短报文通信具有用户机与用户机、用户机与地面控制中心间双向数字报文通信功能,一般用户机可一次传输70 B,短报文不仅可进行点对点双向通信,而且其提供的指挥机可进行点对多点的广播传输,为各种平台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
指挥机收到用户机发来的短报文后,通过串口与服务器连接并以Java或其他语言编写的通信服务解析数据,通过短信网关转发至普通手机,同时通过通信服务可实现普通手机向用户机发送短报文的功能。北斗卫星系统通信组网如图6所示,指挥机可通过串口获取发送至其的数据,通过Java等编码程序接收并处理数据[13]。
4 试验线路建设
选取秦皇岛市南里庄变电站河北一线、河北二线、污水一线、污水二线、铝业线、柳村线、龙营线、南一线和李庄变电站高庄线等共计9条10 k V配电线路,改造原有故障指示器51套,新装FTU 11台,改造DTU 8台,新装故障定位装置30套。其中配套安装北斗授时模块8个,授时定位模块22个,北斗数据传输终端70个,GPRS模块22个。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实现了终端设备的自动授时,遥信、遥测数据的上传和召测,以及故障报警和定位。
设置一套北斗指挥装置,包括北斗指挥机、服务器、交换机等,实现了配网设备的信息管理、查询、调阅,为智能配电网提供信息交互的手段。
配置北斗智能巡检手持终端与PMS2.0数据贯通,完善了基于北斗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回传功能实现了故障点在GIS地图中的准确定位,可自动生成智能抢修路线,主动通知抢修人员,缩短了抢修时间。
5 结语
配电终端自动发现技术的实现 篇5
配电自动化系统包含大量现场自动化终端设备(统称为配电终端),通过通信系统完成相互之间以及与配电自动化主站(以下简称配电主站)之间的信息交互[1]。传统的通信协议只解决了数据传输问题,数据之间缺乏必要关联和说明,配电终端与配电主站之间需要人工核对数据点表,大量配电终端的接入导致配电自动化系统施工、维护的工作量都非常大[2,3]。实现配电终端的即插即用一直是配电自动化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借助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即插即用功能,用户可轻松添加、配置外围设备[4,5]。而通用即插即用[6,7]将网络也包含在内,实现了网络设备和服务的发现和控制,如网络打印机、Internet网关和消费类电子设备等,可自动添加和使用。可见智能设备的自发现和自描述是实现即插即用的基础[8]。
要实现智能设备的自描述功能,标准的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服务)模型是其基础。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IEC 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规范了智能电子设备(IED)的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为实现IED的自描述奠定了基础[9,10]。很多专家学者对IEC 61850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献[11]认为IEC 61850中采用的面向对象的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到配电自动化中,并给出了部分模型实例。文献[12]讨论了IEC 61850在分布式能源监控中的应用。文献[13]讨论了小电流接地故障的信息模型,文献[14]建立了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的信息模型,文献[15]提出配电终端自描述的实现方案,并在大连供电局进行了验证。
以上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信息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上,配电终端自发现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配电终端的自发现主要包括配电终端向配电主站的注册和配电主站自动发现配电终端2个方面的功能。通过这2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减少配电终端的配置信息,减少配电主站的配置工作。
1 配电终端即插即用的系统结构
1.1 配电终端即插即用的实现
为了实现配电终端的即插即用,将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分为Manager(管理者)、配电终端、IP网络3个部分,如图1所示。
图1中Manager位于控制中心,负责配电终端的发现和实时信息的接收等,配电终端是监视配电网运行的现场设备,管理者与配电终端、各配电终端之间采用IP网络进行通信。
配电终端即插即用的通信过程如下。
1)主动注册。配电终端上电后,如果配置信息中有控制中心的地址信息,则主动向控制中心提交Register(注册)信息,包括IP、通信端口、版本信息、唯一标识名称等。如果配置信息中没有控制中心的地址信息,则等待控制中心发现信息。
2)发现。控制中心定时(间隔1min)发布发现的配电终端Manager信息,包括IP、端口号等。
3)配电终端收到控制中心的Discover(发现)信息,保存控制中心的地址信息,向控制中心发送Register信息。
4)Manager向配电终端获取模型信息,包括逻辑设备、逻辑节点、数据对象等信息。
5)Manager更新控制中心主站的模型信息。
6)控制中心接收配电终端采集的配电网实时运行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命令对配电网设备进行控制,如开关的遥控等。
1.2 配电终端的工作状态
定义配电终端的工作状态如下:(1)上电。配电终端开机上电,尚未与控制中心Manager建立通信连接。(2)联机。配电终端上电后,复位,与Manager建立通信连接。(3)配置。配电终端将配置信息、模型信息发送给Manager。(4)正常。Manager接收到配电终端的模型信息后,更新控制中心的模型信息,接收配电终端发送的配电网实时运行信息。
配电终端的状态转移如图2所示。
1.3 配电终端上电工作过程
配电终端(以柱上开关馈线终端装置(FTU)为例)上电后进入初始状态,Manager配置信息,通信过程如下。
1)Manager定时(间隔1min)发布Discover信息,包括IP、端口号等。
2)FTU上电后,收到Manager的Discover信息,向控制中心发送Register信息,包括IP、通信端口、版本信息、唯一标识名称等。
3)Manager向FTU发起Associate(关联)命令。
4)FTU返回Associate成功信息。
5)Manager根据FTU的Register信息进行判断:(1)控制中心不存在FTU的Register信息,标记FTU为新增加;(2)控制中心存在FTU的Register信息,但FTU的版本号与新注册的不一致,标记FTU为参数修改;(3)控制中心保存的FTU的版本信息与新注册的相同,标记FTU为已有的。
6)获取FTU信息模型。
7)Manager发起,获取FTU的实时采集信息。
对于新增的和参数修改的FTU,需要重新获取FTU信息模型,执行第6步;对于已有的FTU,不需要获取信息模型,直接进行实时采集信息交换,执行第7步。
2 Discover/Register模型
2.1 系统模型
Manager定时广播Discover信息,FTU收到Discover信息后,向Manager发送Register信息,将自己的版本配置、通信地址等相关信息通知Manager。FTU与Manager的通信过程如图3所示。利用Discover/Register机制,可以减少FTU和Manager的相关配置,实现FTU的自动识别。
2.2 发现
Manager采用广播方式定时发布Discover信息,Discover信息包括Manager的名字、通信地址(用于接收FTU的Register信息)等。Discover信息根据需要采用定时发送和特定召唤2种方式。
1)定时发送。发送的时间间隔为1 min,FTU收到召唤信息需要及时响应。同时,利用此信息作为心跳检测,检测相关FTU的运行状态,如果超过5次没有收到应答信息,则可以认为该FTU处于失电或运行停止状态。
2)特定召唤。Manager重新启动或新增加Manager后,由Manager主动触发发送,FTU收到后及时响应,这种方式可以发现目前运行的所有FTU。
2.3 注册
FTU收到Manager发布的Discover命令后,需要向Manager发送Register信息,包括名字、通信地址、信息模型配置版本号等。Manager根据收到的FTU的Register信息与本地存储的FTU信息进行比较,以确定当前FTU的工作状态。
1)Manager本地存储的FTU信息库中没有发现新注册的FTU,则FTU为新增加的FTU,Manager在本地FTU信息库中增加相应的信息,下一步Manager需要读取FTU的模型信息。
2)Manager本地存储的FTU信息库中存在新注册的FTU,但是配置信息的版本号不同,Manager读取FTU的模型信息,修改本地FTU信息库的信息。
3)Manager本地存储的FTU信息库中存在新注册的FTU,且版本信息相同,则Manager下一步直接读取FTU的实时信息即可。
3 模型的映射
3.1 通信协议栈
为了实现具体进程之间的通信,需要将第2节定义的抽象模型映射到具体的通信协议上,本文只给出了基于IP网络的映射方式和使用的协议规范,如表1所示,其他的映射方式也可以参照执行。
3.2 Discover命令映射
Manager采用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广播的方式向配电终端发送发现报文,配电终端的接收端口采用5050,报文采用抽象语法标记(ASN.1)的基本编码规则进行编码,报文单元定义如下。
3.3 Register命令映射
配电终端采用UDP向Manager进行注册,报文信息包括名字、版本、修订版本,IP报文采用ASN.1编码,报文单元定义如下。
4 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Discover/Register模型的可用性,搭建试验系统如图4所示。试验系统包括配电主站1台Manager原型样机和3台FTU原型样机。
Manager样机位于控制中心,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开发工具选用Microsoft Visual C++6.0,实现了Discover命令的发送和FTU的Register信息的接收。Manager启动后,发送Discover命令,系统正常运行后,每隔1min发送一次Discover命令。
FTU原型样机在PZK-3配电自动化监控单元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Register命令。系统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Micro-Control-Linux)进行C语言编程。FTU的Register模块采用后台程序,程序启动后侦听5050端口,收到Manager的Discover命令后,解析出Manager的IP、端口,采用UDP向Manager发送Register命令。为了提高命令发送的可靠性,采用连续发送2次命令的方式,即发送一次后,间隔1s,再发送一次。
经过测试,新的FTU上电后,1 min内能够被Manager发现;FTU配置信息更改后,10s内能够被Manager发现。为了减少新增FTU的发现时间,也可以为FTU配置默认的Manager地址,上电后,首先发送Register信息,采用这种模式后新的FTU在10s内即被Manager发现。
5 结语
采用Discover/Register模型,利用配电主站的Discover命令和配电终端的Register命令,新的配电终端上电后或配电终端的配置信息改变后能自动被配电主站检测到,实现了配电终端的自动发现。实现了自发现后,结合自描述功能、标准的信息模型和服务模型,即可实现即插即用,从而提高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配电网的建设。
配电监测终端 篇6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系统,配电终端,规划,数量
对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研究与分析, 十分有利于快速定位故障、快速恢复供电以及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配电自动化系统在智能电网中充当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因此, 文章从可靠性及投入产出两个角度对配电终端的配置数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科学的分析, 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
1 基本原理
1.1 配电终端
文章中所谓的配电终端模块是指对单台开关实行监控的虚拟装置。配电终端模块的分类:“二遥”、“三遥”。
“二遥”终端模块:具备电流遥测功能以及上报故障信息功能, 但是不具有遥控的功能, 一些相关的开关设备不需要具备电动的操作机构。通常情况下, “二遥”配电终端模块是依靠通信模块加上故障指示器来实现的, 一台“二遥”终端模块配备三台故障指示器, 并且这三台指示器分别安装于不一样的位置。
“三遥”配电终端模块:具备上报故障信息、遥信、遥控、遥测的功能, 而且要求其所监控的开关设备具备电动的操控机构。
1.2 从供电的可靠性的方向来研究配电终端模块的配置
假设用户均匀分布, 安装k个终端模块把这一条馈线分成了k+1个分块区域, 每一个区域就包含了n/k+1个用户, 并且馈线在单位长度上的故障率是一样的。
故障的处理时间由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t1表示故障区域的查找时间;t2表示故障的修复时间;t3表示人工故障区域的隔离时间。
1.2.1“二遥”终端模式下
在这种模式的情况下, 不需要对开关进行改造, GPRS为通信的通道, 建设的费用不高, 虽然可以定位故障的区域, 但是不能自动地恢复供电, 也不可以自动地隔离故障, 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工操作进行, 所以会导致区域内用户受到停电的影响时间较长。一般适应的城市比较小或者是县城。
此种模式下可以认为t1=0, 也就是说:
在分段开关处的k个终端的供电可用率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供电可用率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 可得出
从上式可以观察出, 故障修复的时间和故障率、供电可靠性指标和人工故障区域的隔离时间影响了“二遥”终端模块的数量。
1.2.2“三遥”终端模式下
要求具有“三遥”的功能, 给开关建设光纤的通信通道以及安装电动的操作机构。这种模式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同时建设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 通常来说只有一些大型城市的核心区域才会使用这种终端模式。
此种模式下可以认为t1=0, t2=0也就是说:
可以根据供电可用率的意义, 推导出在分段开关处的k个终端的供电可用率可以近似地表示为:
供电可用率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 可得出
从上式可以观察出, 故障修复的时间和故障率、供电可靠性指标影响了“三遥”终端模块的数量。
1.3 从投入产出的方向来研究配电终端模块的配置
假设一条馈线包含n个用户, 总的负荷达到P, 并保证了开光的数量, 具有n-1能力而且所有的联络开关都安装好了终端模块, 故障率是F, 每一个终端模块的所有费用是C, 故障的处理时间用T表示, 给k个分段开关配备终端, 把这一条馈线分成了k+1个区域。
1.3.1 负荷均匀分配
各个不同的区域的负荷可以认为是均匀分布的, 所以每个区域的负荷都近似等于P/ (k+1) 。k个终端的收益为:
其中, m表示单位时内单位负荷的收益大小。
从上面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收益与终端的数量成反比, 也就是说, 终端数量增加, 会导致收益更加不明显。
投入产出比的式子为:
因此得出安装的终端数量增大会致使投入产出比降低。
1.3.2 用户均匀分配
各个不同的区域的用户认为是均匀分布的, 所以每个区域的负荷都近似等于n/ (k+1) 。因为满足n-1的准则, k个终端的收益为:当一个地方出现故障时, 其他地区不会受到故障的影响。因此, 这个收益的表达式为:
其中, m表示单位时内单位负荷的收益大小。
从上面的表达式中可以看出收益与终端的数量成反比, 也就是说, 终端数量增加, 会导致收益更加不明显。
安装k个终端模块的投入可以近似地看作为:
投入产出比的式子为:
因此得出结论:安装的终端数量增大会致使投入产出比降低。
2 结束语
从达到供电的可靠性这一角度来说, 一条馈线需要配置的“二遥”或者“三遥”终端的数量是根据供电的可靠性的指标、故障的修复时间、故障率、人工隔离故障的时间所决定的;从投入产出这一角度来分析, 每条的馈线中一个终端配备两个区域的投入产出比值是最高的。文章的分析尽管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但是得出的结论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可以以此为根据再结合实际经验做出合适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健, 林涛, 赵江河, 等.面向供电可靠性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规划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4 (11) .
[2]刘健, 程丽红, 张志华.配电自动化系统中配电终端配置数量规划[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13 (12) .
配电监测终端 篇7
一 农村配电台区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的意义
近年来, 随着农网升级工程不断深入, 新设备的投入使电网设备的技术含量增加, 安全水平大大提高在防止事故确保安全供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供用电系统同样也采用了新技术和新设备, 使供用电电网的安全性能也有所提高, 确保了广大群众的用电安全。漏电保护装置-剩余漏电动作保护器终端的应用, 大大降低了人身电击伤亡事故, 同时还起到监督线路绝缘水平的作用, 三项电流平衡安全用电效果显著。
近年来生产管理向农电延伸, 上级对供电所生产管理、安全管理、农网改造管理等要求不断提高, 台区设备运行情况监控、台区负荷测试、保护器跳闸闭锁后的合闸送电等工作成为供电所管理的一大难题, 普通的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只具备剩余电流 (漏电) 、过载短路保护, 像出现缺相欠压、电源端断零线保护器却不动作现象。普通的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动作后, 线路停电, 是由用户向电力部门反映后, 工作人员才会到现场查找动作原因, 排除故障后送电。为降低维护人员劳动强度, 提高供电可靠率和优质服务水平, 我公司着手进行了台区智能化安全管理项目工作。
二 农村配电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的工作原理
系统主要是由一个中心服务器, 若干带通讯功能的漏电保护器、带通讯功能的总表和QLG-1低压配变监测终端, 以及若干用户客户端组成。中心服务器通过GPRS无线网络连接QLG-1低压配变监测终端, 并通过终端控制和采集漏电保护器运行参数、台区开关量信息、台区温度信息、台区总表信息、同时可对台区输出报警信号。
中心服务器是各用户客户端的WEB服务器, 又是各台区信息汇集处理的储存数据库。该低压漏保及配变管理系统实时监听接收来自QLG-1低压配变监测终端的信息, 其中包括单位时的历史信息数据和故障报警数据。故障报警数据包括漏电保护器闭锁报警、温度模拟量越限报警、开关量变位报警、终端停上电报警等。对于漏电保护器闭锁报警, 可以设置相关工作人员手机号码, 中心服务器将自动向目标手机发送报警信息。
中心服务器由配置优越的服务器以及短信发送中心组成;现场台区由QLG-1低压配变监测终端、温度传感器、开关量被监控无源目标、报警输出设备、通讯功能的线路总表、通讯功能的漏电保护器组成;用户客户端由用户PC浏览器、用户手机WEB浏览器、用户SMS短信接收手机组成。
三 农村配电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的优点
1.具有过载、短路、缺相、欠压、过压、剩余电流 (漏电) 、电源侧断零线等保护及自动重合闸于一体。
2.采用微处理器智能化数字控制电路, 所有功能均由模块化程序完成。
3.采用电子式过电流脱扣器, 负载保护电流可调整;脱扣电流整定值设定后不受环境温度影响。
4.自动循环显示负载保护电流设定值、实时三相负载电流、实时剩余电流值、剩余电流动作值, 故障跳闸时自动显示故障跳闸原因、故障跳闸相序及跳闸时的参数。
5.自动跟踪线路剩余电流, 手动调升或降低动作值档位。
6.既有自动分合操作功能亦有手动分合操作机构, 可自由转换。
(二) 运行现状
此保护终端设计思路领先, 技术路线成熟, 操作简便, 运行稳定可靠, 并且经过了实际工作验证, 为配电台区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多年以来, 电力部门主要依靠现场实地对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进行试跳操作, 这种方法浪费时间, 浪费精力, 增加成本, 而且数据不全面。此保护终端, 通过网络实时对台区的电压、电流、保护器分、合状态进行监测, 并可通过网络随时对保护器进行试跳功能, 可记录低压台区线路故障跳闸时间、次数, 故障原因及故障参数, 远程调整及下载故障参数和记录。
自从投入使用以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 在不增加额外工作量的前提下, 有效提高了配电台区安全管理, 防止人身触电伤亡、防止因断零线烧坏家用电器, 具有完善的电压故障保护功能, 在全电压范围内实现用电安全保护。为台区的安全运行水平做出了贡献,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配电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是基于智能电网而研发的低压电网综合管理系统, 它集成了漏电保护器管理、台区配电管理以及后台综合分析等功能。其中漏电保护器管理功能可实现网络化管理, 及时掌控各台区漏保的工作状况, 可通过网络对保护器进行合闸、分闸、漏电试跳等功能。目前,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中心服务器是设在厂家, 这种现象一旦有黑客侵入, 不法分子会通过网络对装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的台区操作停送电, 修改保护终端技术参数, 以至于造成保护终端失灵。
2.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配电台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终端该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APN技术, QLG-1低压配变监测终端通过移动无线网络传输的技术数据, 需要公司内部建一个独立中心服务器, 将漏电保护器管理与供电公司内部工作紧密结合。
【配电监测终端】推荐阅读:
配电变压器参数的GPRS网络远程监测系统07-30
配电终端09-06
智能配电终端06-11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09-14
状态监测终端06-23
10KV配电配电网08-28
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11-07
中压配电07-18
铁路配电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