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绩效(精选12篇)
企业财务绩效 篇1
一、虚拟企业概述
企业组织形态的发展已经经历两百多年,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企业组织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 最前沿的组织形态当属“虚拟企业”。从“虚拟企业组织”这一概念提出到现在, 只有短短的20年。对其研究无论是从广泛性还是深入性, 都较为缺乏。对于虚拟企业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虚拟企业的基本特征、较传统企业的差异、优越性;虚拟企业如何识别并评价市场机遇价值, 建立市场机遇识别指标体系的研究;通过各种不同的算法来进行虚拟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评价的研究。
1991年肯尼思·普瑞斯首次提出“虚拟企业” (Virtual Enterprise) , 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大体上看, 主要有两种类型, 即机构虚拟型和功能虚拟型。笔者更倾向机构虚拟型这一类别, 认为虚拟企业的概念应为:为了迅速把握市场机遇, 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多家企业利用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 临时成立共同开拓市场、共担风险、互利共赢的企业联盟。
二、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财务绩效评估的区别
虚拟企业作为一种临时组建的组织形态, 与传统企业必然会存在诸多不同。为了更好地了解研究虚拟企业财务绩效评估, 必须了解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差异。以下主要分析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在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使用指标方面的不同, 并以此建立财务评估模型。
(一) 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的比较
1.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传统企业中, 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通常有3种观点:
(1) 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利润是企业新创造的财富, 利润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的越多, 也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2) 每股收益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应该联系起来, 用每股收益来体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3) 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观点最为普遍, 认为增加股东财富是财务管理的目标, 这是由于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在于增加财富, 股东财富作为剩余收益, 是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收益的分配之后才得出的。
2.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虚拟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 不具有法人资格, 没有自身利益, 因而传统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不适合虚拟企业。通常认为虚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几种:
(1) 价值链最优化:该理论认为虚拟企业本质是由各个成员企业贡献自己核心能力而组成的价值链, 成员发挥其在价值链上的最优部分, 从而形成一条比任何传统纵向一体化的价值链都更加优越的价值链。
(2) 交易成本最小化:在电子商务条件下, 网络成为虚拟企业进行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户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需求的交易对象, 直接进行交易, 避免了许多中间环节, 从而降低成本。
(3) 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最大化:资源的互补性奠定了虚拟企业形成的经济基础, 它以合作项目为中心, 通过契约关系共享与资源互补, 共同构成实现市场机遇所需的整体资源, 产生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达到资源综合配置效益最大化。
(二) 财务适用指标方面的比较
1.传统企业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指标
传统企业的财务分析方法有沃尔评分法、杜邦分析评价体系法、坐标图评分法、雷达图评分法以及财务报表结构指标评价法等。
传统企业的财务指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偿债能力指标:分为短期偿债能力, 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净营运资本等;长期偿债能力, 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长期资本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现金流量债务比等。
(2) 营运能力指标:常见的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净营运资本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
(3) 盈利能力指标:常见的有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量、每股股利、每股净资产和市盈率等。
(4) 发展能力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增长率、股利增长率等。
2.虚拟企业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指标
基于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存在的诸多差异, 传统企业要求的指标及评价方法并不都适于虚拟企业。由于虚拟企业不对外提供报表, 所提供的数据主要供虚拟企业内部管理使用, 较适合综合性分析方法, 如改进后的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法。
首先, 从偿债能力指标来看, 虚拟企业属于一种临时组建的组织, 预期寿命较短且不确定,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就显得不适合, 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里, 比较合适的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
其次, 在营运能力指标中, 由于虚拟企业是网络平台整合优势资源而组成的, 固定资产比率下降, 流动资产比率上升, 而且虚拟结算提高了流动负债比率, 比较合适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再次, 对于盈利能力指标, 因虚拟企业的组建是为了通过抓住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以保证偿债能力并降低财务风险, 故较合适的指标有:销售净利率、营业利润率, 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等。
最后, 对于发展能力指标, 尽管虚拟企业作为一种临时企业联盟, 其长期发展能力不具有重大作用。但是, 发展能力是虚拟企业通过自身经营活动不断积累扩大的发展潜力, 用于动态地考察虚拟成员企业价值还是相当合适的, 主要的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资本积累率。
三、虚拟企业财务绩效评估
根据契约关系人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对虚拟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分为2个板块, 即虚拟企业整体财务绩效水平和虚拟企业收益分配满意度。
假设前提:虚拟企业在组建和运营过程中, 其报表项目净额均可可靠计量;虚拟企业成员为组建虚拟企业所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以及提供核心能力资源的稀缺性均可度量。
(一) 虚拟企业财务运行绩效评估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虚拟企业整体财务运行绩效建模:
1.界定问题:虚拟企业的财务绩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得以体现: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下文主要通过这4个指标建立虚拟企业财务运行绩效评估模型。
2.确定评价对象集:其中M表示企业财务评价对象集, 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为一级评价因素集。
3.确定评价因素集:设R={R1, R2.R3, R4}, 为4个主要因素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集, 评价体系总目标为R。如果以偿债能力作为评价对象, 则其包含的指标为因素集R1={R11, R12, R13, R14}, 其中R11为资产负债率, R12为流动比率, R13为速动比率, R14为现金流量比率;同理, 以营运能力作为评价对象, 则指标为因素集R2={R21, R22, R23, R24}, R21为应收账款周转率, R22为存货周转率, R23为流动资产周转率, R24为总资产周转率;以盈利能力作为评价对象, 则指标为因素集R3={R31, R32, R33, R34}, R31为销售净利率, R32为营业利润率, R33为总资产报酬率, R34为净资产报酬率;以发展能力作为评价对象则指标因素集为R4={R41, R42}, R41为总资产增长率, R42为资本积累率。
4.确定对象评语集:假定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模糊评价结果为U, 而且设定U={U1, U2, U3, U4, U5}={优、良、中、低、差}, 并假定[90, 100]为优, [75, 90) 为良, [60, 75) 为中, [50, 60) 为低, [0, 50) 为差。
5.确定指标权重:由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和统一的认识, 对于权重和评价因素对评语的影响程度运用德尔菲法来进行确定, 这样能较合理地量化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记Rij对R1的权重为bij, 且Bi= (bi1, bi2…bij) ;Ri对R的权重为ai, 且A= (a1, a2…ai) 。
通过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简单汇总统计, 可以得到表1。
其中Cik (i=1, 2, 3, 4, k=1, 2, 3……n) 是第k个专家对第i个因素的重要程度系数, 且Σ4i=1Cik=1, 汇总所有调查信息, 得到表2。
综合评估n个专家的专业能力水平和权威程度, 对不同专家的权重赋值给予不同的比重p=PK, 其中PK为赋予第k个专家的权重, 就可以得到财务指标Ri (i=1, 2, 3, 4) 的权重系数, 由此得出权重向量A= (a1, a2, a3, a4) 。依照上述方法, 通过专家分析确定第二层各个财务指标的重要程度。B1= (b11, b12, b13, b14) , B2= (b21, b22, b23, b24) , B3= (b31, b32, b33, b34) , B4= (b41, b42)
6.确定评价矩阵: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如表3~表6所示。
通过表6, 得出D1, D2, D3, D4。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的构建。根据Ei=Di×Bi (其中i=1, 2, 3, 4) , 从而求出Ei= (Ei1, Ei2, Ei3, Ei4, Ei5) 得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矩阵E, 如表7所示。
7.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综合评价值。根据对评语等级综合划分得到的评语加权系数矩阵F, 进而得到企业的最终财务评价结果。其中F=A×E, F为综合评价值, A为目标层M的综合评价集, E为评价等级分行向量。综合评价值的大小, 反映不同评价指标的优劣, 从而为客观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的评价结果,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来确定。
(二) 虚拟企业收益分配公正度建模
对虚拟企业收益分配绩效的公正程度及满意度建模:
1.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遵循的原则
(1) 多赢原则。多赢原则指虚拟企业所创造的收益, 都由成员企业按照既定的方法规则分享。同时, 成员的收益不得低于其单独行动时的保留收益。还应该避免集团牺牲个别成员企业的利益而成就其他成员的收益。多赢原则有助于保障联盟成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2) 激励原则。各成员企业对虚拟企业的贡献主要是其提供的资源, 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虚拟企业, 成员可自由进出, 对虚拟企业成员贡献的衡量就可以偏向于成员能否提供难以替代的资源, 提供高稀缺性资源的成员所得的收益应高于提供低稀缺性资源的成员。
(3) 风险补偿原则。企业运行必然存在风险, 尤其是基于信任机制而组建的虚拟企业, 其风险更是不言而喻。收益是对风险的合理承担。因此, 风险补偿原则指对承担较多风险的成员应补偿更多的收益。“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是虚拟企业建立的前提之一, 通过风险补偿原则, 可以避免成员企业缺乏激励, 一味追求自身风险最低而逃避责任, 从而造成各自的风险规避并最终影响虚拟企业的收益。
2.虚拟企业收入分配模型建立
虚拟企业的收益分配需要考虑3个要素, 即要素生产成本、资源稀缺性和风险, 根据多赢原则、激励原则和风险补偿原则, 对虚拟成员的收益分配也应该包括3个对应部分, 即估计成本、利润分成和风险补偿。现将总收益划分为总估计成本、总风险补贴和总名义利润。记EC为虚拟企业总估计成本, FM为虚拟企业的总风险补贴, NM为虚拟企业的总名义利润。则有:
M=EC+FM+NM
(1) 估计成本。为了保证多赢原则, 收益应该大于其生产成本, 然而成员可能会夸大其生产成本, 造成不合理、不公正, 因而需要根据市场价格确定成员的估计成本, 来作为收益分配的参考。
(2) 风险补贴。根据风险补偿原则, 虚拟企业的总收益中应有部分用于补偿成员所承担的风险, 且面临的总风险越大, 总风险补贴也越大, 成员应依据各自风险系数对总风险补贴进行分配。
(3) 利润分成。在总收益中扣除总估计成本和总风险补贴后, 剩余部分作为名义利润由提供稀缺资源的成员分享。提供的资源越稀缺, 分配得到的名义利润也将远远大于提供资源相对不稀缺的成员企业。
根据以上3个部分, 记M1为理论上应该分配给成员i的收益, 则有:
记ECi为成员i的估计成本, FMi为分配给成员i的风险补贴, NMi为分配给成员i的名义利润, Mi为理论上应该分配给成员Mi的收益, 则有
5.收益分配满意模型
记!M1为实际上成员i所分配得到的收益, 根据公平原则, 若有
其中i≠j且i, j=1, 2, 3…n, 则所有成员都觉得公平满意。否则, 若
则成员i得到额外收益, 满意。否则若
则成员i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 不满意。
所以, 可以在这里采用对所有企业实际分配所得收益与原则上应得收益的偏差作为输出值建立公正函数。
假定ui为成员i对于其分配到收益的公正程度, 对成员企业满意度计算方法给出如下:
从而得出基于整个虚拟企业的利益分配满意度模型:
定义:对利益分配的公正程度评语为:K= (优, 良, 中, 低, 差) , 并假定对应U的取值为U={[0, a) , [a, b) , [b, c) [c, d) , [d, +∞) }其中:a, b, c, d均为数值。
(三) 虚拟企业财务绩效评价
通过以上两个模型的输出评价结果, 建立最终的虚拟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矩阵。对于虚拟企业来说, 相对财务绩效的评级结果中所涉及到的两个方面, 其重要程度不同。
假设其重要程度可以量化, 且有:财务运行绩效/收益分配公正程度=A/B, 假定A=3, B=2, 同时假定初始评价结果在此综合输出结果中的值为:
(优, 良, 中, 低, 差) = (5, 4, 3, 2, 1)
则财务运行绩效评价结果: (优, 良, 中, 低, 差) = (15, 12, 9, 6, 3) ;收益分配公正程度评价结果: (优, 良, 中, 低, 差) = (10, 8, 6, 4, 2) 。对其最终的评价结果采用简单的加权数值, 同时, 对最终结果数值进行区间划分, 这里对最终评价结果假定为: (优, 良, 中, 低, 差) ={[25, 21) , [21, 17) , [17, 13], (13, 9], (9, 5]}。
最终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摘要:虚拟企业组织形式, 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演变过程中的一种高效的组织形式, 其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具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在财务管理及财务绩效评估中所涉及因素的比较,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虚拟企业整体运行绩效建模和根据公平原则对虚拟企业财务分配公正度建模, 并通过对以上两个模型结果的联合评估, 得出一种适合虚拟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估方法体系。
关键词:虚拟企业,绩效评估,模糊综合评价
企业财务绩效 篇2
一、美国沃尔比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1、在确定好评价体系指标之后,确定评价标准值。其标准值是依据上市公司同行业、同一时期、同一指标而计算出的平均值。
2、计算本企业财务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将实际值与标准值相比,得出关系比率。其中:如果实际值/标准值<1,关系比率=实际值/标准值。如果实际值/标准值≥1,关系比率=1。
3、计算各项指标的综合系数。这一综合系数可作为综合评价财务状况的依据。各项比率的综合系数=各项指标的关系比率×重要性系数。
综合系数的合计数=∑各项比率的综合系数≤1。
4、按100分制对某一企业进行沃尔比重分析法综合评分,各项比率的得分=该比率综合系数×100,企业综合评分=综合系数合计×100,综合评价结果按a、b、c、d、e(或优、良、中、低、差)五档划分如下:
优(a):综合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
良(b):综合评价得分达到70-85分以上(含70分);
中(c):综合评价得分达到50-70分以上(含50分);
低(d):综合评价得分达到40-50分以上(含40分);
差(e):综合评价得分达到40分以下。
美国沃尔比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型 具体指标 重要性系数
(一)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 0.06
2、速动比率 0.05
(二)财务杠杆 1、资产负债率 0.06
2、已获利息倍数 0.05
(三)盈利能力 1、销售利润率 0.09
2、毛利率 0.05
(四)投资报酬率 1、总资产报酬率 0.08
2、股东权益报酬率 0.2
(五)经营效率 1、流动资产周转率 0.09
2、营业周期 0.09
(六)成长性 1、三年净利润平均增长率 0.09
2、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0.09
中小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绩效;因素
一、中小企业财务绩效现状
1.中小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财务指标所占比重过大,而非财务指标则不受重视。财务指标大部分是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没有考虑主权资本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能力;财务指标较多地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导致对企业绩效的评价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财务指标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结果,而忽略了长期发展的需要,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中小企业内部评价指标偏多,缺乏企业内、外部协调能力的评价。
2.中小企业财务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
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中,明确了财务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目标是企业对财务管理部门绩效考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实际运用中,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绩效考核却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管理层觉得绩效考核非但没有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而且严重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在员工眼中,绩效考核就是业绩考评,认为考核结果并没有反映出自己的真正的工作成绩,考核是不公平的,结合中小企业实际,每个员工的目标实现与否,可能都要占到公司整体目标的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如果有一个员工不能实现其目标,那么公司的整体目标可能也就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中小企业财务绩效影響因素分析
1.中小企业盲目多元化经营
我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情况是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并不突出,企业经营的范围很广,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支持企业的主要经营项目,企业忽视了行业的关联性,原有技术与资源的先进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极大浪费了资源。比如,有的企业主要经营产品是化工产品,但同时也会经营一些种植、投资、房产等。这样的经营模式明显过于分散,并没有突出企业的优势,导致企业经营行业跨度过大,从而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投资力度不够,经济收益效果也并不明显。
2.中小企业经营领域趋同产品的附加值低
我国中小企业中创利能力较弱的问题比较普遍,一部分的企业在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比较重视,但是往往过于盲目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导致了企业虽然所涉足的领域多,但是不精,经济收益不但不明显,反而引发了很多负面效应,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过度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资源的抢夺、市场份额的抢夺都非常激烈,这样的情况所导致的后果就是资源的匮乏,各个企业的投入成本不断提升,但是收益却无法与投入平衡,企业亏损的问题逐年提升,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小企业存货占压量大、周期长
我国中小企业还有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长期以来存货量过大,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资金周转不灵,企业营销滞后,长此以往,必然会带来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就是由于负债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短期负债比率太重,流动负债太高从而导致债券融资不够,从这些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在短期内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绩效的策略
1.扎根主营业务培养核心竞争力
各地地方政府应该着手扶持地方龙头企业,消除盲目竞争的局面,由于我国在同一行业中中小企业的数量过多,从而导致运行效率下降,发展迟缓,改变这种状态的方法就是制定更为完善的战略规划,大力培养龙头企业,以强带弱,促进大型企业的发展形成,针对具有优势以及特色产品的企业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提升且核心竞争力,帮助这些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进而带动行业发展。
2.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种类,从而提高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改善产品性能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3.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
要建立科学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保证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减少资金的占用。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优化融资结构;深入对中小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尽快在我国建立起科学规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推动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通过对中小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绩效的策略,有助于分清各种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劣性,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企业管理层的优胜劣汰,有助于有效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及股东准确、直观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财务分析和成长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影响企业当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诸多因素,促使企业经营者更加注重对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渐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而财务绩效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家政府通过财务绩效了解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而企业则依据财务绩效制定未来的经济活动策略,所以说分析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因素,制定强化绩效的政策,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开发,使得国家经济水平飞速提高,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综合实力,这样才能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所助力。
参考文献:
[1]杜龙波,黄业德.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以鲁中地区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8)
[2]莫冬燕,邵聪.高管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检验[J].科学决策,2010(07)
企业生命周期与财务绩效评价 篇4
一、企业生命周期下经营效绩的财务表征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 企业的成长经历四个阶段:开办或创业阶段;迅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 此时成长缓慢或可能不再成长;衰退阶段。在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中使用的主要的财务计量指标则覆盖收入、收益、现金流量、资产和资本收益率等方面。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企业的财务特征是不同的, 相应企业经营效绩的财务计量指标选取的侧重亦应不同。
1. 创业阶段。
典型的创业阶段是存在收入增长、负的或微不足道的获利能力、负的现金流量以及负的或微不足道的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的阶段。在创业阶段, 投资多倍于收入是正常现象。在创业阶段, 诸如开发产品、建立组织或者寻找投资商这样的工作首先要考虑的, 是用有限的资金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这通常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 在此阶段, 收入增长和经营现金流量是最重要的财务效绩计量指标。
2. 成长阶段。
在成长阶段, 企业迅速地成长, 并且净收益和来自经营的现金为正数, 然而, 对营运资本及其他资产的投资需求常常是巨大的, 大到足以使经营现金流量总是负数。以后慢慢的需要营业所得现金的投资势头减弱, 正的经营现金流量产生。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在这一阶段也得到改善。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继续监视收入增长, 但它把这种计量指标看得与获利能力计量和资产管理指标 (投资收益率、剩余收益) 同样重要。当资本资源更容易得到时, 经营现金流量相对来说就不太重要。
3. 成熟阶段。
在成熟阶段, 收入增长缓慢或者停止, 但净收益保持正数。投资的趋势是为了资产替换而不是新的经营能力, 其结果是有一个高的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一个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主要关心的是使用资产和权益收益率, 并且必须严格管理资产和相关的现金流量及获利能力, 以获取更高的收入。在这一阶段, 经营者必须以使企业恢复活力为目标, 需要监控所有的财务计量指标。
4. 衰退阶段。
在衰退阶段, 收入减少非常严重, 经营虽依然获利, 但是作为收入一部分的净收益下降, 然而, 经营现金的流量因为营运资本的减少而有加速的趋势。企业可以在资产方面进行有节制的投资。但是使用净资产的下降是显著的。使用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结果取决于与使用净资产相关的净收益的下降速度。当企业处于衰退阶段, 现金流量再次变成关键问题。经营者必须以“收获”企业的资产为目的, 小心地斟酌投资以改善获利能力指标。类似投资收益率或者剩余收益这样的长期效绩的计量指标相对来说变得不大重要。
一个正常企业的财务特征在各期有变化:初期亏损变成后期获利, 出现于初期的负现金流量一直持续到净收益转为正数之后。使用净资产的收益率从负数变为正数, 趋势是向上的。显然, 固定形式地使用像使用净收益、每股收益额、现金流量或者投资收益率这些指标, 并且权数的设置一致化, 对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的企业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 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特征因素没有考虑在内, 企业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应该受到质疑。
二、绩效评价基本指标的企业生命周期适用性分析
在我国现行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 第一层次的八项基本指标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二层次的修正指标和第三层次的非计量指标所起的作用则主要是修正。从根本来说, 八项基本指标在正常情况下与完全评价的结果是不会有大的背离的。基本指标的地位如此重要, 其选择自然要慎之又慎。然而细究当前所用之八项基本指标, 又各有其适用之生命周期阶段, 分析如下:
1. 净资产收益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因其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 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被作为企业经营效绩的核心指标, 其赋权达到30%。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看, 在企业的成熟期, 使用资产和权益的收益率是企业所偏重的,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可用性好, 作为核心指标也合适。但在其他阶段则不尽其然, 在创业期和衰退期, 该指标的值有自然的趋微趋势, 而在成长期则须与收入的增长等共同作为显示器。
2. 总资产报酬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作为一项获利能力指标, 总资产报酬率对净资产收益率起了补充作用, 考虑了资产总值中的负债因素。其适用情况与净资产收益率相似, 区别在于企业衰退期的企业债权人会关注此指标, 虽然此时该指标值有自然趋微趋势。
3. 总资产周转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 (营业) 收入净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是表征财务效益的前两个指标的充分性指标, 其适用期为企业的成熟期, 而在其他三期则不具有明显的适用性。
4. 流动资产周转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销售 (营业) 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体现每单位流动资产实现价值补偿的高与低以及补偿速度的快与慢, 为总资产周转率的补充指标。成熟期的企业显然适用此指标, 而当企业处于衰退期, 此指标因可显示“收获”资产能力亦较为受关注, 但其参考标准应较之成熟期有所降低。
5. 资产负债率。
指企业一定时期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 该指标可评价企业的负债水平。负债水平与负债状况是不同的。二者的联系在于过高的负债率表明企业财务风险太大, 过低的负债率则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的利用不足。资产负债率可展示部分债务成本对权益资本的收益的影响, 因此其适用期可联系财务效益指标, 但参考价值并不大。
6. 已获利息倍数。
指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值, 可反映企业偿付债务利息的能力。从企业生命周期看, 该指标与财务效益指标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不适合创业期与衰退期, 而在成熟期到达高峰。
7. 销售 (营业) 增长率。
指企业本年销售 (营业) 收入增长额同上年销售 (营业) 收入总额的比率。是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有别于前述指标, 其主要适用期为创业期, 在成长期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但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则不尽其然。
8. 资本积累率。
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表示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力, 可评价企业发展潜力。该指标值随企业生命周期循环而自然起落, 对短期投资者来说具有全程的监测价值, 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其作用则有两面性, 或起反作用也未可知。
综上所述, 八项基本指标可作如下划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已获利息倍数五项指标适用于企业成熟期, 在企业成长阶段也有重要参考意义;销售 (营业) 增长率指标适用于创业和成长期;而资产负债率和资本积累率指标则由于意义复杂, 不便用于评价。
三、企业生命周期下经营绩效的财务评价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经营效绩的评价引入企业所处生命周期这一因素是必要的, 各种财务指标也分别有其阶段适用性。在引入企业生命周期因素评价企业经营方面, 笔者给出了纵向延长的思路:在评价过程中再添加一个环节, 即在初步评价之前设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 根据各行业特点决定的生命周期特征量化评价企业, 明确界定其所处阶段。如此, 则从纵向上延长了评价过程。这种方法的根源在于分类法, 等于加了一个分组标志进行分类, 其根本仍在于企业效绩评价指标的选择, 而且一定要每一不同阶段都有自己单独的一套体系。在这一思路下进行的企业评价其可比性较之以前必将大有改观。
企业财务绩效 篇5
开 题 报 告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机械行业属于资本、技术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资基础和产业主体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2011年全年工业总产值16.89万亿元;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6312亿美元。同时,该行业也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领域,不仅本身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还有着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带动效应。
然而,目前的机械行业面临种种困难。首先,中国机械行业基本特征是“大而不强”。产业规模虽然很大,但产品结构水平偏低,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导致我国机械行业一方面拥有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则面临国内中高端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仍然依赖进口的局面。其次,机械行业陷入国际市场“前阻后追”的困局。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正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此为追兵;国际市场竞争也正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技术质量要求提高,这使得我国机械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产品扩大出口难度增大,前路受阻。最后,机械行业在国内市场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机械产品需求总量增长趋缓,但对装备产品的水平及质量要求提高;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求紧迫;成本上升压力加大,行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资源及环境约束趋于强化,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在艰难时刻,管理团队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战略的制定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而管理团队是否能制定正确的战略、采取适当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团队特征。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毕业论文题目定为《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机械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国内外学者对TMT的定义众说纷纭。Li等(1999)将高管团队解释为公司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CEO、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的高级经理。Carpenter等(2004)认为团队应当是由处于企业高层并对企业发展全权负责的管理者组成,他们对企业战略起到关键性的领导和决策作用。结合中国企业战略决策的实际情况,贺远琼和陈昀(2009)认为TMT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各职能部门总监、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总工程师、党委书记等。马红和阮萍萍(2010)认为TMT一般包括董事会主席、副主席、首席执行官、总裁、资深副总裁和执行副总裁等。
其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的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在此基础上,学者认为管理层主要特征有教育背景、任职年限、平均年龄和性别。对于异质性,国外已有的关于高层管理团队性的研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多认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组成异质性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我国学者魏立群等(2002)与之后的国内学者都得出不同于西方研究的结论:管理层平均年龄与企业绩效成正相关;人口特征多样性与企业绩效间为负相关。对于教育背景,Cohen和Levinthal(1990)、McNamara(2002)、古家军和胡蓓(2008)、邱茜和徐向艺(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TMT成员的教育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对于任职年限,Ensley(2002)发现凝聚力强的团有稳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和工作配合;陈昀等(2011)认为任期长和任期相似性高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对于平均年龄,Wiersema和Bantel(1992)提出管理人员的年龄会影响其进行创新、改变现状、调整战略的意愿。林新奇和蒋瑞(2011)认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高层管理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经验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性别,Ad1er(2001)、美国非盈利组织 Cataly St(2004)、任颞和王峥(2010)均发现女性在高管团队中的参与能提升企业绩效。
最后,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环境的不同导致管理层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因此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出现了一定分歧,尤其是在异质性上。同时从内容上来看,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大多数研究在TMT划分 3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标准上采用“便利取样”原则,没有采取一致的标准。第二,高阶理论没有考虑地域、企业规模等特征变量的影响,这使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出现分歧。第三,目前用于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企业绩效。而从方法上来看,国外学者为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更多的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针对中国特有国情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范围上来看,有学者对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中小型企业、以房地产等少量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但是鲜有学者基于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来研究人口统计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所以,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环境中的企业进行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实证分析,取得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结论,是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其中,为填补研究空白,也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对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是特别有必要的。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将由为标题、摘要与关键字、目录、理论阐述、文献回顾、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致谢、参考文献这十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问题的由来,提出问题,即阐明本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理论阐述部分是引入“财务绩效”、“管理层”、“管理层特征”等概念,并阐述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
第三,文献回顾部分是展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介绍管理层不同特征对财务绩效的影响,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争论与问题。
第四,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的内容提出研究的假设;说明样本、数据来源;选取适当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及控制变量。
第五,实证分析的内容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均值、标准差等;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使用person相关系数分析,初步讨论两者相关性;对控制变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量与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讨论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再加入自变量,进行第二次多远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讨论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最终,讨论分析实证结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第六,结论与建议部分的内容包括得出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的结论,并且对机械行业提出建议。
(一)论文基本框架
标题
摘要与关键字 引言
一、理论阐述
二、文献回归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样本、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假设
(二)样本、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取 1.因变量 2.自变量 3.控制变量
四、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person相关系数分析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致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参考文献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选取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数据,界定管理层范围,对管理层各种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即实证分析管理层特征与企业财务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及相关关系是否显著,提出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并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建议。
研究的主要难点首先在于设置适当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为保证研究能取得误差较小的结果,需要在管理层特征中选取合适因素作为自变量,在众多企业财务指标中选取具有说明性的指标作为因变量,以及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中选取显著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作为实证分析中的控制变量。此外,研究难点还在于数据的收集。对企业管理层特征描述性统计时,需要管理人员的个人信息,如任职年限、教育背景、年龄等,但是这些信息在财务报表等资料中未必完全披露,增加了研究难度。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者们在研究管理层特征与绩效关系时,结果往往不理想。他们归因于没有精确地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高阶理论没有考虑不同环境对管理层的沟通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控制变量来减小结论误差,并且选择更为合适的自变量、因变量。这也是本次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此外,大多数研究在界定管理层时采用“便利取样”原则,没有采取一致的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因此,确定合理的管理层范围是是本次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二。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四、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实证分析法。
文献法是指通过借阅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报纸、杂志、期刊等,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确定论文主题。并通过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而实证分析法是先根据前人研究提出假设;再选取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然后运用统计学知识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最后依据统计结果验证假设,并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措施
首先,本次研究主要利用学校图书管资源登陆万方数据库,及宁波市免费提供的数字图书馆—维普期刊站点,来搜索关于管理层特征与企业绩效的文献。
其次,本次研究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交易所网站中搜集机械行业2011年财务数据,从学校提供的国泰安数据库中搜索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在剔除数据不全的企业后,最终确定样本数据。
再次,在实证分析中,本次研究先提出假设,再以管理层部分特征为自变量,以合适企业财务指标为因变量,以影响绩效的企业内外因素为控制变量。之后,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因变量和自变量使用person相关系数分析,对控制变量与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再加入自变量进行第二次多远线性回归分析,之后讨论分析实证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最后,依据上述思路,确立论文框架,撰写并完成初稿。
五、预期研究成果
本论文是一篇实证分析为重点的论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假设,结合实证分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析检验假设的真实性,得出机械行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特征对企业财务绩效能否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的研究结论,并撰写成一篇一万字左右的论文。希望此次研究可以对机械行业上市公司聘用选拔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性的资料。
六、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一)启动与选题(2011年10月28日——2011年11月30日)结合专业特点,综合专业知识,翻阅大量与本专业范围相关的报刊书籍,找出新颖的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
根据研究对象,检索相关文献,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为日后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的撰写打下基础。
与导师充分沟通,获取相关的经验,提出自己的思路,获得导师的修改与指正,完善自己的思想构架。
(二)整理文献及开题报告撰写(2011年11月30日——2012年2月18日)根据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文献检索与阅读、文献翻译。根据论文主题,结合我国市场的特殊背景,从选题背景及意义、可行性研究、研究内容等方面撰写开题报告。
(三)开题报告答辩阶段(2012年2月18日——2012年3月4日)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进行开题报告答辩。提交开题报告合订本。
(四)论文撰写阶段(2012年3月4日——2012年5月1日)
提出研究假设,分析相关的数据。之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炼自己的观点,完成论文初稿。
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与完善论文内容,并确保论文在格式等方面都符合要求。
(五)论文答辩阶段(2012年5月1日——2012年5月30日)打印、装订论文,准备论文答辩的发言稿。按规定标准提交论文,等待答辩资格审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企业财务绩效 篇6
【关键词】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多元资本;共生;财务绩效
一、引言
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的变迁以及通讯技术、研发、物流、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变化,商业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企业之间不再只是先进技术、产品差异化、低成本等传统方面的角逐,亦或说高明的企业会通过构造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来获得以上方面的优势,因此好的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或消除成长瓶颈的利器。
一方面,虽然至今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尚存在争议,但确实也取得了许多关于商业模式的定义、构成要素及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商业模式”如何转化为“财务绩效”这一复杂过程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而深入到两者之间的传导过程并揭示这一复杂过程的规律和本质,将会对我们更好的把握商业模式的本质及推进商业模式的运行、演化和重构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以利益相关者理论、“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借鉴博弈论、共生理论的原理,以揭示作为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如何产生预期的财务绩效。
二、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人是社会人,同样企业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细胞”,它的存在和发展也会涉及一系列的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凭借自身的资源能力禀赋进行交易,获得各自赖以生存发展的利益,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想让这一交易成为常规则需要结构和合约的支撑,因此,我们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要研究商业模式对财务绩效的传导机理,首先要明确何为商业模式,在“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型”中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并包含以下要素: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每个要素都反映了交易结构的一个侧面。对于交易结构中的角色即利益相关者他们具有独立的利益诉求,有相对独立的资源和利益的输入与输出,可具体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类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一个企业想作为焦点企业为自身打造一个商业模式,首先需要确定包含哪些利益相关者,然后设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业务系统,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定位、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现金流结构及预期实现的企业价值,完成商业模式的设计。商业模式的设计则需要进行机会识别,例如企业经营累积形成的资源和能力的变化会使得自身的相对实力和利益诉求随之变化,亦或是创新、进取、承担风险、机会敏感的企业家精神的推动,形成调整甚至是重构商业模式以谋求更大利益的内生力量。企业价值获取的前提是价值满足,即通过准确的把握客户的价值主张,并成功的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企业才能实现价值的获取。因此,客户需求的变化亦或是企业主动引领需求都会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商业模式。经济社会的实践已表明需求、技术、竞争环境、经济、政策等因素都可能会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商业模式演化或重构的外生力量。在短期内,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构成框架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商业模式不仅具有静态表现,更是一种动态形式,即商业模式同时反映了某种构成框架和过程机制,因此在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作用下会引起商业模式的动态变化。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其实就是机会识别的过程,企业通过机会识别可以掌握什么时候进行、从哪里进行、朝什么方向进行商业模式的调整或重构?
三、利益相关者对商业模式认同及参与的形成机理
商业模式影响财务绩效的前提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并与引发资源能力的投入,当一个企业完成商业模式的设计后,接下来的关键是获得利益相关者对这一交易结构的认同,达成交易契约,并受交易契约的约束。商业模式中利益相关者之间契约的达成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一个以自身的资源能力禀赋为资本,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博弈。博弈的过程中不论是拟加入的利益相关者或是已经存在的利益相关者都会有自身所面临的交易价值、交易成本及交易风险的考量,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达成各自在商业模式中的定位、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对整体利益划分方案的契约。商业模式的价值与焦点企业的价值具有不一致性,两者并不一定相等,若焦点企业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企业价值而调整商业模式,对于现有的利益相关来说利益很可能被剥夺,选择退出还是接受,最终结果就要取决于双方资源能力禀赋在交易结构上的博弈。
四、多元资本支持进而影响财务绩效的形成机理
共生理论最早是1879年由德国的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他认为共生是指不同的属种生活在一起,那么,从共生角度看,商业模式实质是交易结构上的利益相关者及其所代表的多元资源能力的共生。利益相关者认同商业模式所赋予的在业务系统中的角色及关系、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方式、收支来源和收支方式、时间序列上的现金流后,便引发多元资本的投入,而多元资本的投入是否会转化为财务绩效,有赖于多元资本是否为商业模式所需,是否可产生共生能量,因此将多元资本支持划分为质量支持和共生支持。
多元资本的质量指关键资源能力的水平,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可得出商业模式代表了多元资本的集合体,多元资本是商业模式运行的基础,资源的异质性无疑会成为商业模式具有竞争力的背后支撑力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有独立的利益诉求,他们投入的资本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存在差异。投入的每一项资本作为一个共生单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共处于一个共生环境中,不同的共生单元能否都以共生系统的原则管理自己的行为,提高利益一致性,这样共生关系才会稳定,共生能量才会产生,企业价值才会提高,商业模式的最终目标才会实现。在应用木桶原理,多元资本的质量支持好比构成木桶的木板,否则若有一个环节的资本质量不够高,都会成为商业模式运行的短板,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商业模式会因关键资源能力的异质性产生业绩差异。当木板已经具备,怎样很好的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发挥木桶的作用,与焦点企业怎样实现内外协调,多元资本怎样实现共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多元资本共生需要商业模式具有动态管理机制,具有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外部网络、资源整合能力,实现要素协同、组织协同和价值协同。因此多元资本的质量支持和共生支持才会使多元资本的合作产生合作绩效。需要注意的是,商业模式影响财务绩效,不是指影响某一主体或焦点企业的财务绩效。而是商业模式的运作会产生整个交易结构的整体绩效,然后各利益相关者通过之前博弈达成的方案进行利益的划分,进而商业模式影响了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绩效。
五、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商业模式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参与,多元资本投入、多元资本共生作为中介变量,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整体价值,经过利益的划分后最终表现为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绩效。作为牵头设计商业模式,并希望自身作为焦点企业的主体,在利益相关者搜寻、契约达成、促進多元资本共生,使商业模式真正成为一个差异化、有效率、有效益的商业模式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商业模式影响单个利益相关者财务绩效的机理。
参考文献:
[1] 魏炜,朱武祥. 重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2-84
[2]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商业模式的经济解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143-160
[3] 王锡秋. 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发展能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0(7):193-196
[4] 温素彬.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传导机理[J].会计之友,2014(9):4-9
[5] 张敬伟,王迎军. 基于价值三角形逻辑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6):1—8
关于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思考 篇7
绩效评价是指在既定的目标下,依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去考察和分析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以对目标的完成程度做出一定的评价。因此,绩效评价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并且,可以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激励,增加企业的价值,减少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出现的问题。
财务绩效评价是指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信息通过会计信息系统转化为财务信息,并据此对企业所占有、使用及管理的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越高的企业拥有更强的发展生命力,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绩效,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已经迫切地摆在了企业的发展道路上。
二、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企业经营目标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标准对于财务绩效评价来说是必须具备的重要基本要素之一,而这一标准就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只有当企业的绩效评价符合企业发展的目标,才能保证企业绩效评价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并正确的衡量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效果。财务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将企业的经营活动量化成不同的财务绩效定量指标来考核不同部门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财务绩效评价,但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各部门的经营活动以财务考核指标的变化为导向脱离企业的经营目标,否定一些对整个企业发展有帮助但损害考核指标的项目,比如对于一些以经济增加值等盈利能力指标为考核指标的收入中心来说,往往并不愿意进行新业务拓展活动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等能够为企业带来价值但预期盈利低于自身盈利水平的项目。
(二)财务绩效评价内容不完善
财务绩效评价主要是以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为主要基础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但财务信息提供的是对企业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记录、计量后的结果,是一种静态的信息,而财务绩效评价是一个持续不断、动态变化的活动,它需要对企业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分析,并且对目前和未来的企业绩效综合发展情况作出评价,因此,利用财务数据进行绩效评价只是对目前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评价,极易加深企业经营决策的短期化倾向,造成企业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变化不能及时预见和应对,加大了企业未来发展面临的风险。同时,会计财务信息在计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会计估计,因此,利用财务指标对管理层进行评价往往很容易引起操纵财务数据的行为,这可能导致财务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大打折扣。
(三)不注重对经营过程的考核
财务绩效评价主要的内容是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财务管理定性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往往包括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而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主要考核的是企业的经营结果,财务管理定性评价衡量的是经营过程,因此,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做到过程与结果统一,是财务绩效考核能否真实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一环,但在实际财务绩效考核中,由于量化问题导致财务绩效考核中定性评价所占比重不大,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考核部分较少导致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互脱离等情况出现。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更多的侧重于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资源,而财务报表往往不能反映或者不能真实反映这部分的价值,因此,现行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忽略了这部分的考核,造成企业内部不重视对人才和部分无形资产的投资管理。
三、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重视经营目标的统筹作用
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是以相关的财务考核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为考核标准的,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评价的一项管理活动,而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应该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基础,因此,也可以说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的最高标准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必须利用企业的经营目标来统筹整个财务绩效考核活动,避免出现各部门的财务绩效考核脱离经营目标的现象,为此,企业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重视企业经营目标的统筹作用,以经营目标为导向进行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站在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角度进行财务绩效考核;第二,对各部门出现的以财务考核指标为重的短期经营行为进行教育,对仅有利于财务考核指标而有损于企业经营利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建立各部门的全局思维,避免出现追逐考核指标的短期行为。
(二)完善财务绩效评价内容
企业的财务绩效考核是指在企业的经营预算目标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因此,财务绩效评价也可以说成是对企业经营预算的执行和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活动,虽然财务绩效评价包括一定的定性分析,但财务信息是一种静态的、短期的信息,而企业的经营财务绩效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为了克服传统财务信息的缺陷,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必须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相互结合,财务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而非财务信息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获得的管理经验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等资源和一些可能对企业的经营财务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增加财务绩效评价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预见性。同时,利用非财务指标对于一些不能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财务指标改善行为进行检查,杜绝这种行为带来企业整体经营绩效的下降。
事实上,企业通过预算工具贯穿企业运营的方方方面,既注重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也要重视预算工作的执行结果,在过程和结果有效配合的同时,将绩效评价纳入其中,使这三者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三)重视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考核
企业对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主要目的是提高财务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率,寻找这一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因此,财务绩效考核不应该只包括对经营结果的考核,只有将经营过程和结果共同结合,财务绩效才能实现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和考核,因此,财务绩效评价必须重视对于经营过程与经营结果之间的相互结合与共同考核,实现财务层面和财务定性层面的紧密结合,为此,企业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加强财务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之间的联系,将财务定性分析作为财务定量指标考核的重要补充,增加财务绩效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第二,加强对于财务定性分析的量化学习,在结合自身经营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定性考核分析经验的学习以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在财务定性分析方法上鼓励创新,增加财务定性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同时,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累积的一些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反映或者不能真实反映的特殊无形资源,由于这些资源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对这些资源的考核,鼓励企业对于这些资源的培养与考核。
四、结语
财务绩效考核是企业的重要财务管理活动,是一项全面、综合、客观的衡量企业各项组织活动对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贡献程度、评价企业真实价值的管理活动,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目前的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财务绩效评价,并以此作为管理企业经营的重要工具,增加企业的价值。
摘要: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评价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绩效更好的企业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我国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时间比较晚,对于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导致财务绩效评价提高企业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通过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探讨改进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绩效评价,财务信息,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肖迪.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师,2015(03).
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篇8
财务部门是每个企业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兴衰成败。那么对于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是建立高效的财务部门的重要保障。
1.1 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重点
1.1.1 资金运作能力
资金运作能力是企业财务部门的基本能力,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融资、投资规划与决策,有效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较好保持资金的保值增值。
1.1.2 财务管理能力
在企业的财务工作中,财务部门需要进行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票据管理、报表管理等基本活动,这些作为日常的财务部门的工作,是履行其财务部门基本职能的重要手段。
1.1.3 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尤为常见。其中很大一部分风险都可以通过财务部门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统筹能够有效规避的,所以企业的财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能力会极大影响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1.4 战略执行能力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执行部门,能否很好的执行既定战略将会影响企业整体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1.1.5 塑造良好财务形象的能力
公司的财务形象是公司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良好的财务形象有利于建立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
1.2 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特征
1.2.1 差异性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目标、具体做法、相关反馈与激励不同,对于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必须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适应。
1.2.2 可控性
对财务部门绩效考核计划、执行结果及其所产生的影响都应该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要保证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能是绩效考核计划、执行、结果和产生的影响脱离企业可以控制的范围。
1.2.3 层次性
财务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有差异的。财务部门的工作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目标就是企业各个部门和各项工作都必须要执行的共同目标,即企业整体的发展目标,适用于各个方面;而具体目标则只适用于财务部门的集体工作中,只在财务部门的工作中得以实现。
2 对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设计
2.1 财务部门绩效考核流程
2.1.1 准备工作在对财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之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明确绩效考核目的,强调其重要作用。首先是衡量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绩效,找出工作中的改进点,进行系统的工作改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财务能力,促进公司的发展;同时,绩效考核结果也将作为财务部门绩效激励的重要依据,对财务部进行定期的绩效激励。
(2)分析财务部门绩效工作,优化绩效考核流程。在对于财务部门绩效工作的分析、优化绩效考核流程中,我们采用平衡积分卡理论的有关思想。
(3)构建财务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财务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如表1。
(4)选择考核方法。在对于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方法选择上有很大余地,常用的方法有:等级评定法、强迫分步法、排序法、要素比较法等。我们在对于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中采用等级评定法,这种方法是操作比较简单、应用比较普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形式是先制定关于财务部门的具体测评标准,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按已制定的有关各项考核标准来测评财务部门的绩效,得出绩效考核结论后进行有效反馈,并对于工作改进进行系统的跟踪和评价[1]”。对于财务部门的各项进行评分,最后汇总各项总分,总评分越高,财务部门绩效考核成绩越好。
(5)确定考核时间及参加人员。在对于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时间确定上,我们采用以月为基础,以季度为中期阶段,以经营年度为阶段性时点,于每月初5日,每季度10日,每经营年度第一月对财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
对于参与考核人员我们基于360度考核法,该方法是指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通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2.1.2 实施工作
(1)绩效沟通与辅导。绩效沟通与辅导是绩效考核中的重要环节,是由上级与下级共同参与的提高绩效考核效果的重要方式。
(2)绩效评估。在绩效评估中,我们以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为理论指导。如前所述,EVA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2]”。
2.1.3 收尾工作
(1)绩效考核报告公布与反馈。在经领导办公会全体通过后的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周),绩效考核的组织部门在全体部门工作会议上进行绩效考核结果发布,并在一定时间内接受财务部门人员对于报告中的有关事项的合理反馈与申诉,并做好相应文档整理工作。
(2)申诉与相关解释。在绩效考核报告公布后的反馈中,财务人员势必会对于报告中的不明确的事项以及部分绩效考核结论产生疑问。在反馈期间内,考核部门应该接受财务部门的申诉,对于某些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疑问或者对于结果的影响应该做出合理的解释,对于确系考核中的人为因素引起的或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避免的分歧,应该在重新进行考核的基础上,与财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以共同解决分歧。
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通用指标(占总权重的20%).
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特定指标(占总权重的50%).
(3)工作改进与绩效激励。绩效激励是进行绩效考核的又一重要目的,财务部门的贡献程度的大小将与其薪酬密切联系。薪酬制度往往与关键绩效指标相联系,因此,科学绩效指标的设计对于绩效激励,尤其是薪酬激励有重要作用。[3]
2.2 财务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
2.2.1 绩效考核的通用指标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具有很多与其他部门相同的特点。因此,在对于财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中,首先要应用公司的绩效考核通用指标,如日常的费用管理、劳动纪律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文件、会议精神及处领导指示的传达与落实情况、执行力提升、考核数据质量和管理提升等方面。具体如表2。
2.2.2 绩效考核的特定指标
针对财务部门的工作特点,结合以往工作经验,重点运用特尔斐法,通过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和确定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现行的合理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考核:资金运作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报表、预算管理、费用管理、会计核算与财经纪律执行、会计凭证与报表编制与披露)、风险控制能力(税务筹划、风险控制)、临时任务执行情况等,从而保证财务信息时间及时、信息准确、程序合法。如表3。
2.2.3 绩效考核的阶段性指标
企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不同,财务部门的工作也应随着企业工作的重点的不同而突出自身的工作重点,集中有限的精力做好重点的一件或不多的几件事情。如在对于某化工企业的调研中,公司的财务部门当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做好某子公司的上市工作,以及集团公司财务核算的一体化建立等,这样在这一年度对于财务部门的绩效考核中将重点考核这两件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比重将占总权重的30%。
3 财务部门绩效考核应注意的问题
3.1 考核指标定性与定量紧密结合
在绩效考核的发展中,考核主体越来越重视考核指标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考核指标既要在定性的角度给予财务部门整体绩效的评判,又要用具体的考核数据来作为科学考核的基础,使定性的绩效考核有更稳固的理论依据,定量的绩效考核会呈现出系统性、科学性等特点,从而使整体绩效考核更有说服力。
3.2 多种绩效考核方法相结合
由于企业发展的状况不断变化,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职能不断扩展,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其绩效考核体系比较庞大且相对复杂,一种绩效考核方法是难以完成对于财务部门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的。因此,对于企业财务部门绩效考核将不再单单使用一种方法,亦不会单单基于一种理论,而是多种理论与方法的结合。
3.3 多主体参与、多部门协作
财务部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它与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外界相关主体联系密切,这要求对于财务部门绩效考核要吸引更多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财务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吸收不同的意见,听不同的声音,以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3.4 多方面改进、整体性进步
随着财务部门战略作用的日益凸显,企业必然对财务部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对于财务部门绩效考核的最终落脚点即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改进,通过绩效考核以后财务部门的多方面工作改进,进一步改进财务部门的工作绩效,提高财务部门整体的资本运作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更提高企业资本运作这一战略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整体性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全明.绩效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2.
[2]许海玉著.财务部门岗位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模板[M].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绩效管理 篇9
一、企业财务战略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企业整体目标下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资金筹集、运转、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自身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资源配置、全局规划等做出决策,战略管理更被看作是一种管理艺术。企业财务战略实际上就是将财务管理应用于战略管理中,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营来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做出及时、全面的反映,为企业调整经营策略,规划经营战略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绩效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一种管理,与战略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都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从企业的财务战略来分析绩效管理,财务战略是企业实现绩效管理的基础,而绩效管理则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由此可见,加强企业财务绩效管理,有助于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1]。
二、企业财务绩效管理的实施对策
(一)建立高层管理者认可和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
加强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当务之急是要建立高层管理者认可和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高层管理者认可并推行这项工作,财务绩效管理体系才能得以建立,并在企业内部顺利实施,从而深入到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由于财务绩效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几乎包含了各个部门,体系的落实也必然需要全员的参与。在管理机制推行过程中,还应对企业的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通过创建财务管理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将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结合在一起,实现对整个业务流程的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体制和成本管理机制
财务部门除了要对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外,还要加强对整个行业信息的收集以及整体比对分析,因此,企业有必要完善现有的资金管理体制,通过利用外部资源来加强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对企业自身以及行业状况进行分析,对资金流转进行有效管理,对投资、筹资、生产、销售等活动进行监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财务部门应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建立健全成本管理机制,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拓展考核范围,除了要对经营各环节的成本进行核算外,还要对后续成本进行统计,避免因成本上升而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
(三)建立健全成果导向分配机制和财务监督制度
加强企业财务绩效管理,也要注重对财务部门内部的建设,重视内部人员的经营性成果,建立成果导向分配机制,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经营性成果,即工作业绩来分配劳动报酬,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该机制的建立要避免传统绩效管理以工作量的绝对值为指标来确定薪酬的情况,应以工作效率的量化值为指标来确定薪酬的分配,企业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借此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综合素质,这也为加强企业财务绩效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强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就要将相关的举措提升到制度层面上来,以制度支撑财务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制度也需要一定的保障,形成一种财务绩效管理规范的保障,能够起到这一作用的就是财务监督制度,监督行为与管理活动同时存在,健全财务监督制度,有利于财务绩效管理的其他机制和制度的实施。
(四)建设和谐的财务管理文化体系
财务管理文化体系包括财务制度文化、财务物质文化、财务精神文化三方面内容,完善的财务制度能够有效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谐的财务制度文化势必会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建设和谐的财务制度文化,除了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外,还要注重强化财务管理的专业水平。财务物质文化既是财务文化的基础,也是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要的物质奖励有利于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务精神文化对企业财务文化具有指导作用,对企业财务绩效管理意义重大,建设和谐的财务精神文化,就要注重对财务人员诚信理念、社会责任感以及财务文化理念的培养[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实施何种财务战略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为了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越来越重视绩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财务绩效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纪建悦,刘艳青,王翠,等.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3
[2]姚铮,金列.多元化动机影响企业财务绩效机理研究:以浙江民企雅戈尔为例[J].管理世界,2009;12
企业财务经济指标的绩效考核 篇10
企业设定财务绩效考核标准的目标:1.引导被控制者的行为达成既定的工作标准;2.建立公平竞争机制;3.奠定公平考核被控制者的基准。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业绩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企业绩效考核的财务指标。
1.销售收入指标
“销售”是一个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是成也“销售”,败也“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销售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以及让过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在绩效考核系统中的销售收入指标应该是企业的账面销售收入减去当期销售退回以及销售折扣或者销售折让后的调整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收入净额=账面销售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与折扣
2.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 (简称EVA) 是公司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减去债券资本和股权资本综合成本后的余额。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是以报告期营业净利润为基础,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不同的是,EVA考虑了投资的成本,体现了真正的股东价值的创造是衡量股东创造价值最为准确的指标。
EVA计算方式。EVA=NOPAT一 (WACC×Capital) 其中NOPAT为调整后的净营业利润;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Capital为总资本。
用经济增加值衡量绩效,与传统绩效衡量相比,优势有以下几点:(1)将对经营者的物质激励建立在扣除资本成本 (包括权益资本) 的经济增加值的基础上,有利于资本保全;(2)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是EVA指标最具特点的方面;(3)避免了无偿使用股东的资本,保护股东利益;(4)对税后营业净利益和资产价值进行调整,能较为准确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5)促使经营者减少资金占有,加速资本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6)“EVA奖金计划”用EVA的增长数额来衡量经营者的贡献,并按此数额的固定比例作为奖励经营者的奖金,使经营者利益和股东利益挂钩,激励经营者从企业角度出发,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3.净利润指标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对出资者所做的贡献也就越大,成绩也就越显著,这是投资公司的根本目的所在。作为企业的所有者 (或者老板) ,他们更关心投入资本在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净收益,因此必然要有一个相应的指标来作为业绩考核的手段。因为,销售收入作为单一的指标在考核业绩时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引入净利润指标来考核员工业绩。
利润是指企业经营所取得的盈利,即一定时期期间企业的全部收入扣除为取得这些收入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税金后的余额,又称净利润或净收益。
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丰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4.现金流量指标
在我国现阶段这样一个商业信用极为频繁的交易环境下,按权责制计算的净收益与实际现金收入相差太大,因此,只用以权责发生制下计算出来的财务指标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是不科学的。现金是企业营运的血液,所以必须同时采用现金流量指标来评价企业的业绩,才能反映经营者对企业的真正贡献。
(1)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流动负债。公式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通常使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它代表企业自发创造现金的能力,已经扣除了经营活动自身所需的现金流出,是可以用来偿债的现金流量。公式中的“流动负债”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负债”的年初与年末的平均数。
现金流量比率表明每1元流动负债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保障程度。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
(2)现金流量回收率=现金净流量/总投资
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真正的实力,从而也间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3)剩余现金流量=本年现金净流量-子公司投资额x资金成本率
现金流量回收率是一个比值,当现金流量回收率高于企业资金成本而低于目前的现金回收率时,企业的经营者会拒绝该项目的投资,以保持企业较高的现金流量回收率,保证企业业绩不至于下降,但这会造成整个企业集体利益的损失。
结束语:
对于企业来讲,没有最科学最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只有最适合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上述几种业绩评价指标各有利弊,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指标去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张蕊.《新时期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财会月刊
[2]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
[3]袁光华.《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实现》
企业财务绩效 篇11
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利益相关者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的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这属于企业最紧密利益相关层,直接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关联度最为密切;第二层次是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组织等压力集团,这属于企业外围利益相关层,与企业不发生直接经济交往,但会从行政、社会、环境、文化等角度与企业发生作用于反作用关系;第三层次是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可以认为是企业的最外缘利益相关层,该层被动接受企业影响,对企业的反作用力一般要通过第二层次利益相关者来实现。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是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的结果,因此,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非某个体的局部利益。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和立场入手,可以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财务指标对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和财务监督的传统逻辑和做法,使得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和财务监督更能贴近和实现相关者利益诉求,更能有效约束和控制国有资产,更能激发国企员工和国有资本的活力和潜力,也更能够及时堵塞国有资产漏洞,规范经营者行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提示了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和不可或缺,主要体现在:在企业决策上,管理层应考虑和关注决策以及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绩效评价上,应考虑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和相应评价指标、标准,以全面反映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程度;在公司治理中,应考虑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监督体制,实施全方位、持续性和有效性监控,以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绩效棱柱法——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创新
从1993年开始我国财政部和国资委等部门曾先后制定并实施过多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及办法对于不断规范和加强国有企业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那就是对国有企业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认识不足,过多看重财务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比重较小,没有考虑利益相关者对绩效评价的客观要求,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目标的偏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企业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提出针对自我或公共立场的利益诉求,并对企业施加影响。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必须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实施绩效评价时既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又要考虑企业对安全、环境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既要考虑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又要从长计议,考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级标准,以实现企业全面、长远和科学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法(Balanced Score Card,BSC)通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员工的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次实施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虽然相对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英国克然费尔德大学管理学院的安迪·尼利和安德森咨询公司的克里斯·亚当斯等还是发现了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以及平衡计分卡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不够的缺陷,并于2000年提出了绩效棱柱法(Performance Prism,PP)。
绩效棱柱法为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工具,它是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之上,面向利益相关者的绩效评价方法,是对传统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绩效棱柱法把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形象地描述成一个三棱柱模型。绩效棱柱的结构由五个侧面所构成: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构成了棱柱体的两个底面。战略、流程和能力构成了棱柱体的三个侧面。绩效棱柱法把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放在核心位置,将传统的股东价值导向转换为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把绩效棱柱的每一方面都用计量指标来表达,通过由众多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计量和评价,达到全面测评企业绩效的目的。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是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向、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各项指标的总体评估,解决的是企业的总体运行是否朝向既定的复合的目标,是否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效果。站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上,国有企业绩效评价重点应该是企业运行结果与利益相关者的发展预期的符合性。因此,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该引入绩效棱柱法开展绩效评价,尽量多地丰富评价指标体系:一是体现紧密利益相关层面的指标,包括管理绩效、经济绩效等指标。例如,投资回报率、股价、经济附加值、市盈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股东)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债权人);员工忠诚度、满意度、离职率等(员工);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等(客户)。二要体现外围利益相关层和最外缘利益相关层的指标,也就是社会绩效、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绩效等指标。例如,社会贡献率、就业安置率、企业法制健全性、环保投资比重、公益捐助比重、企业形象系数、纳税量、信息披露延误率、罚项支出率等。
三、财务监督改进—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变革
一般认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作为财务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财产终极所有者、企业法人财产所有者和不同层次的经营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依据不同的经济权利和监督依据,对各自不同的监督客体或代理人的财务行为进行监察与督促,以规范其财务行为的一种管理活动。财务监督是一个广义的大财务监督概念,是部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行为的监视、监察、督促、纠偏等行为,其目的是预防和纠正财务行为人偏离法律法规、制度或利益相关者意志的财务行为,既包括会计监督、审计监督,也包社会、媒体、个人对企业的各种经济监督形式。
当前,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主要由外部财务监督体制和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两部分组成。外部财务监督主要由国有资本出资代表着者--国资委为主,方法是向国有公司派出董事、监事和主要经营管理高层人员,直接代表政府行使财务监督权;内部财务监督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总经理及其经理班子、财务总监、内部审计部门、财务会计机构和对下属机构或子公司出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负责实施。另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代理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民间中介机构,作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对企业财务收支和财务运行结果进行监督,也可以作为内部监督的重要部分。但当前这些财务监督形式和机制还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事前监督软弱,不能企业高层重大财务决策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监督,造成决策盲目、失误,一错再错,难以收拾;二是事中监督难以深入,对管理层利用或转移公司资产和有效资源,违规获取个人利益等活动无从下手监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行为不断;三是财务监督的时效性不强,致使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是从事后监督环节发现的;四是监督层以及监督层委托机构中的一些人员存在“寻租”现象,与被监督方形成合谋关系,反而使财务监督成为国有企业违规、违法的“保护伞”和“挡箭牌”。
实施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与实施绩效评价,都应该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国有企业是国家为出资人的企业,具有公共利益属性,与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有关系。因此在实施财务监督时,要具备大的利益相关者理念,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国有企业出资人、股东等直接利益相关者身上。应该改进现有的财务监督机制,建立一套利益相关者多方参与、全面覆盖、全过程监督、科学化评价、信息化公开的新机制。一是要通过建立和优化财务信息披露、决策参与等制度创造政府、社会、公民、媒体都能参与财务监督政策和环境;二是要通过责权界定、合理分工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各层次利益相关者监督相结合的复合式、立体式财务监督体制,避免单一监督主体的监督不力和监督实效问题;三是科学运用绩效棱柱评价指标体系,借用绩效指标为财务监督工具,以提高财务监督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四是推动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社会化财务监督,扩大国有企业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的信息化手段,发挥社会力量威慑和制衡作用,解决财务信息失真、委托代理的信息不对称;五是加强对财务人员以及财务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财会业务培训,加强对重点人员和重点环节的监督,最大限度地遏制“内部人”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王普查:《绩效棱柱法》,《企业管理》2005年第2期。
(编辑 杜 昌)
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概述 篇12
一、企业捐赠的动机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 企业捐赠已经从单纯的公益行为转变为企业与社会实现双赢的策略。Campbell (2002) 提出企业捐赠的动机:战略动机、管理效用、利他主义和政治动机。Porter认为企业慈善行为会对企业竞争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进而获取战略上的潜在收益, 企业的这种慈善行为被称之为战略性慈善捐赠。。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0-2004年间对“公司与社会公益”项目的研究中, 将企业捐赠动机归纳为三类:单纯的慈善目的;将捐赠行为视为一种增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工具;追求慈善与经济利益双赢。由此可知, 现代企业捐赠的动机源于承担社会责任, 提升企业形象, 为企业带来获利机会。
二、捐赠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指企业的经营者为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顾客通过企业捐赠对企业产生良好印象, 认为企业的形象越好, 产品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捐赠提升了企业声誉, 企业声誉又会提升员工个人声誉, 员工从企业的慈善活动中获取利益,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并且向公众传递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信号,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部门, 也有可能因为企业从事慈善活动, 制定经济政策时向该企业倾斜。
(二)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倡导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最大化, 而经营者追求的是自己的收入、消费以及闲暇时间最大化, 二者之间必然会有利益冲突, 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企业的经营者通过企业的捐赠行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个人名誉。股东希望将利润用于能创造财富的活动, 不是善捐赠, 除非捐赠的收益高于成本, 否则就会降低股东的财富。由此可知, 根据代理理论企业捐赠不能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三) 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
20世纪80年代, 管理学家逐渐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的利润, 因为承担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进而吸引消费者, 战略性慈善观点由此产生。Porter认为并非所有的慈善行为都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与企业经营活动无关的捐赠只能获得单纯的社会效应。只有捐赠同时具有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 企业的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才会相互兼容。企业捐赠行为既能带来社会效益, 又能不断改善和提升企业竞争环境。根据战略性慈善行为理论, 捐赠会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三、捐赠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Margolis和Walsh回顾了自1970年以来的90个社会责任-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48个研究说明二者之间是正相关, 而余下的42个则证明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Mahon和Griffin (1997) 研究了7个大型化工企业的捐赠行为, 发现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各种会计账面指标与企业的慈善捐赠之间没有关系。Seifert B (2004)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位企业的捐赠行为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捐赠并不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钟宏武 (2007) 对中国2000-2004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长期来看捐赠与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这种关系并不显著。朱金凤 (2010) 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捐赠金额、捐赠收入比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换言之企业的捐赠并没有明显地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Russo (1997) 对企业承担环境责任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企业如果对解决环境污染进行捐赠会给企业带来环境控制声誉和政治影响资产这两种无形资产。Patten (2008) 利用事件研究方法和市场模型, 研究发现, 捐赠企业5天内的CAR值显著地为正, 企业的捐赠金额及比率与CAR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反应时间与CAR值没有明显关系。李敬强 (2010) 利用事件研究方法和市场模型, 发现市场对企业的捐赠行为做出了积极反应, 但当企业捐赠的金额相比企业规模过低时, 市场的反应将是负面的。杜兴强 (2010) 对汶川地震的捐赠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情况下进行慈善捐赠的企业的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会显著增加, 并且捐赠金额越多, 越能提升企业的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
参考文献
[1]、钟宏武.慈善捐赠与企业绩效[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方军雄.捐赠, 赢得市场掌声吗-[J].经济管理, 2009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