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治理(精选12篇)
企业财务治理 篇1
1 新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的变革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财务工作发生了重大变革。与此相适应, 企业治理结构也必然跟随这种变革趋势。
财务主体发生了变革。传统经济模式下财务主体通常以企业边界为限, 企业实体成为财务主体的直接表现。新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普及, 企业在改变了传统交易方式的同时, 使企业边界变得模糊, 甚至不再是一个空间概念, 而仅仅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意识中。在新经济时代, 经营者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到企业, 科技、信息、知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 知识资本的投资者与物质资本的投资者共同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因此, 财务主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也不再仅仅是通常所讲的投资者, 知识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构成了企业的财务主体。
财务中心发生了转移。在新经济环境下,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财务的发展与应用, 财务走向集中式管理, 这不仅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实时动态化, 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为财务人员更多地参与管理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将由数据加工转向协助企业制订和执行战略目标, 以优化资源配置, 即从价值角度对企业资源所进行的优化配置。例如, 企业财务人员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全面集成, 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采购、制造、物流、销售等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人员, 指导、建议和支持各业务部门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调处理, 优化企业的业务组合和资产结构。
财务内容和财务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经济环境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在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以及收益分配方面, 都产生了与新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特点, 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不但要面对传统的物资资本, 同时需要面对新兴的“知识资本”, 而随着资本结构的变化, 收益分配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财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和网络财务的推广, 企业的财务环境已不再局限于它所在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 而是受到国内外经济、法律、金融和市场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改变、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波动都将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与此同时, 在网络财务的环境下, 企业财务活动在空间上可实现远程处理 (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 , 在时间上可实现在线管理 (如在线资金调度、在线财务控制) , 还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即时生成动态报表, 这些都大大地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
2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应对财务变革
公司治理问题从根本上说, 就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的分配和制衡问题。它几乎是伴随着现代股份公司的出现而产生。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企业普遍采用股份公司形式,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主要是股东、债权人和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 从关切自身利益出发必然关心企业的会计工作是否贯彻公认会计原则, 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报表是否真实可靠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及权益人的财产是否有保障等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内部控制在制约经理层违规方面的特殊作用, 这就迫使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到位给予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迫使企业必须建立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进步和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 从不同性质企业的治理机制和内控机制看, 在独资企业中由于所有者同时又是经营者, 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完全一致, 故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为保护业主资产安全而设置的内部牵制措施。在合伙制企业, 如果把数量有限的合伙人看成一个整体, 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也是统一的, 因此也存在共有产权问题。只有当公司制企业出现后, 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分离, 随之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才由此而生。从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看, 每一次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演进都无不体现了公司治理问题对内部控制的推动和要求。自从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的目标就从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查错纠弊扩大到促进企业贯彻经营方针以及提高经营效率上。内部控制目标的扩大体现了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提出的要求。
3 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财务的关系
企业治理结构是规范企业各利益团体行为的一种制度安排,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控制受控关系, 并通过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体系的建立促使经营管理人员提高决策、管理与经营能力, 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监控不到位、决策失误、运营不力而招致的损失。所以, 从内容上看, 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关注下列两大问题:一是合理的企业内部组织体系的安排。合理安排企业内部组织体系的目的是促使整个企业协调运行, 并试图解决管理方的管理能力问题;二是合理的利益与监控机制的建立。该机制有效化的基本表现应是能够合理协调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 能够督导相应各方尽职尽责, 恪尽职守, 合力促使企业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企业治理结构, 往往要受文化、法律及人们对企业有关各方地位认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由此, 就产生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分类标志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分类, 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治理结构, 都要集中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处理好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和经营层的管理能力问题。无论哪个问题都与企业的财务密切相关。实际上企业治理结构将涉及到两个层次的财务问题:一是财务制度安排问题, 一是具体财务管理问题。财务管理是通过财务人员对企业资本的合理运作与配置, 解决如何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问题, 它为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利益分配奠定基础。财务的制度安排就是企业财务治理, 它既包括企业财务决策权、财务监督权及财务运行权的划分与配置, 也包括对涉及企业财务行为的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关注。企业治理结构是否有效, 评价的关键在于看它是否有一套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
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利益主体企业, 其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按照现代企业理论, 企业组织实质上是协作生产, 代表一组合同关系, 通过合同关系, 实现企业内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合作, 在任何合作组织和协作群组织中, 只要有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 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是, 各经济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却要受到其他经济利益主体的制约, 不能无限度地任意扩展而侵犯其它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 否则, 合约所约定的条款就会遭到破坏, 企业就会重新组合, 签订新的合约,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利益主体。如何避免合约的非合理终止, 影响多数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 需要一种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治理结构就是一组联结并规范企业内部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相互权力和利益;责任关系的制度安排, 要旨在于恰当处理不同权利全体之间的监督、激励和风险分配问题。权利主体之间的合约合理安排, 说明权利主体之间具有一种相关利益;相关利益是在一个企业中的利益关系或份额, 相关利益也是一种权利要求, 只不过这种要求是权利主体之间彼此制约的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说, 企业就是一个以资本为纽带, 以平等的主体产权为前提, 由利益相关者以签订合约方式而组建的一个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确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深化企业本质认识的必然结果, 体现了公司共同治理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佳春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十大发展趋势[J].上海会计, 2002 (11) .
[2]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企业财务治理 篇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民营经济是创造这个中国奇迹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民营经济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强,对中国GDP总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加剧,民营企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据《1978-1998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报告》显示,近20年创办的民营企业中,能够存活的只占总数的20%-30%,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到5年;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但同时又有10万多家民营企业死亡;民营企业有60%在5年内破产,有85%在10年内死亡。
为什么这么多的民营企业初期发展很好,后期却大量被淘汰呢?笔者认为,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合理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制约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财权配置在财务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相关利益人的财务权力行使、财务利益关系调适和财务责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以财权配置为视角,对民营企业财务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的形成,有的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有的是直接由家族成员投资兴办家族式企业;有的是由朋友、同事合资参股开办合伙式企业。这类企业多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三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经营为中心,由一位强有力的人物(同时也是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和创办者)作为统帅,以家长的身份带领几名亲信,对企业实行高度集权化管理。即使是一些已经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也仍掌握在创办人手里,只是以家族、亲属、朋友的名义将分散了股权。这种家长式管理模式的主要优势是:(1)降低了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完全统一于创业家族的家族制产权配置结构,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经营者行为取向与企业利益之间的激励相容。(2)降低了管理控制成本。民营企业家族成员彼此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管理者易于在企业
形成家长制权威,这种家长制权威有利于减少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内耗,降低企业管理控制难度和成本。(3)对市场反映高度灵活。当企业遇到新的市场问题时,企业管理者更容易做出决策。
从财权配置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基本上都由个人或家族成员控制企业所有权和主要经营管理权、由掌握最高经营权的个人或家族成员做出重大决策。在财权配置过程中,这种独断专权必然会使企业财权过分集中,财务透明度降低。
企业的生存发展均离不开人、财、物等相关资源的功能发挥,这里的人指的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供应商、客户等,而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四者与企业形成的关系最为稳固和持久,对企业财富的创造最为关键。这些利益相关者虽然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但各自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冲突不可避免。因此,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需要共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东价值最大化并非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模式主要缘起于揭示企业本质的“契约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是个人之间进行产权交易的一种方式。企业的生存、发展、盈利均离不开人、财、物等相关资源的功能发挥,而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功能,就必须确立相关制度予以保证,企业契约由此而生。参与企业契约的任何一方,无论是随意退出还是出于机会主义动机,都有可能使其他参与方的利益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利益相关者在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将相关生产要素投入企业。由于各利益主体都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没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就谈不上企业的持续运营。为了使契约顺利履行,以确保合作利益的实现,必须进行一定的财务治理结构安排。为此,人们提出了以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模式。在这种财务治理模式下,利益主体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与利益主体的谈判能力共同决定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演化路径与结果。即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谈判能力及其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度两者均衡的结果。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供应商、客户都属于利益相关者,只不过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四者与企业的关系最为稳固和持久,对企业财富的创造最为关键。
从公司运营的角度看,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控制权一般由经营者掌控,否则,极有可能造成权力分散或财务失控。而且,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目的并不是寻求一个统一的财务治理模式,而是认为多种财务治理模式并存,更能适应其客观环境,这是由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所决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财务治理,重要的在于“参与”,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公司财务控制权。面对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以及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建立现代财务治理结构。
首先,从个人所有制、合伙企业制企业形态向公司制企业形态转变。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员工也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管理日趋复杂化,原先单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下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势下的需求,要求企业向公司制管理模式转型。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了股份公司制企业形态,经营者也从最初的个人投资者向职业经理人转变。这是民营企业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也是从以人管理企业向以制度管理企业过渡的体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民营企业成为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管理的现代企业,按照公司制企业的运作模式制定公司章程,确立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力制衡体系,建立起公司对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次,建立集体决策机制。小型企业强调企业主的个人领导能力,大型企业则注重用制度进行管理。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后,要逐步实现从以人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向以制度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在财务治理结构中确立权力分立与制衡机制。权力分立以权力制衡为基础和前提,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在权力分立的基础上,企业的财权配置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组织系统。
最后,从企业主个人财务治理模式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模式转变。民营企业最初一般是由单个或几个企业主掌握财务治理权,并承担企业成败的责任。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面对众多利益相关群体,只能择其要者,以规范和调整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等与企业有着直接利益关系的利益相关者被纳入财务治理结构,获得相应的财权配置机会。纵观各国法律,基本上都把股东看成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同时也极力保护债权人的偿债优先权及在非常情况下的控制权,并兼顾其他相关者利益。从财权配置的角度看,企业为了平衡相关者的利益,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分立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形成三权分立制衡的权力配置及约束机制,即股东大会享有决策权,董事会享有经营管理权,监事会行使监督权。另外,人力资本是比物力资本更为宝贵的经济资源,拥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企业必须承认员工对其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包括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在财务治理结构中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给予合理的治理地位和治理权益。考虑到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波动性等基本特征,要使人力资本在实现基本价值的同时,还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创造性功能,就必须给予人力资本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权利。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浅析 篇3
一、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的特点
(一)家族式的管理,产权制度不明确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由个人创办或购买承包小型国有企业而来的,因此在股东结构上,往往是夫妻、父子、兄弟、同事、同学等亲好友组成的。这样的股东结构仅凭着血缘与亲属朋友的信任关系加以维系,没有严格财务决策机制与产权制度安排。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结构还能维持,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非程序化的制度,往往造成意见不统一,特别是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严重的分歧,造成企业危机,甚至造成企业的分裂与解体。
(二)人员规模较小,组织结构不健全
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中小企业的员工人数较少,工作难以细分。而且中小企业大多数为个人或家族拥有或控制,业主的意志被放大即使存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会被无视。最后,因为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相应的组织结构较为粗糙简单,人员之间的岗位分配比例失衡,使企业财务治理得不到合理的运用。
二、中小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僵化
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运作初期,企业的关键财务人员往往由那些企业决策者充分信任的人来担当,其自身素质很难胜任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使得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同时,中小企业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普遍较低,管理思想落后。很多小企业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财务治理效率低下,缺乏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治理效率还很低,主要表现在:第一,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完善,没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导致出现会计舞弊、违规操作等现象,直接危害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第二,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传统管理方法,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职能由会计或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造成会计信息极不真实、不完整。同时,因为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工作待遇与条件、社会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很难吸引所需优秀人才,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三)信用等级低,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
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一方面是由于金融结构体系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渠道都不通畅,另一方面是信用担保体系欠缺致使中小企业融资要素不健全,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财务治理结构混乱以及由此带来的信用低下与经营风险,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不自觉的敬而远之。
造成融资困难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而形成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差。虽然存在诸多外部因素,但仅从企业财务管理上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财务管理目标混乱,财务控制措施不严,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信度。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财务治理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建设
中小企业应重视财务预算和营运资金管理、财务控制等工作,从大局把握企业经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层次,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再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同时,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聘请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将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已有资金的控制、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进行合理的管理上。理财视野
(二)强化信用概念,提升信用等级,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中小企业一方面必须强化信用观念,主动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要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除了有明确、合理的管理目标以外,还要以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为圭臬。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措施,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避免财务管理的随意陛,不给财务舞弊以机会。在合理的财务制度下,财务管理手段的提高能够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ERP软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小企业应当在合适的发展阶段,根据自身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引进先进财务管理手段。
综上所诉,中小型企业财务治理仍处于低效率低水平阶段。财务治理工作与中小型私营企业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不相适应。要使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财务治理为企业的稳定增长、长远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就应进一步优化企业理财环境,突出财务治理的战略地位,健全财务治理机构。中小型企业更应该居安思危,立足现实,依托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及相对灵活的管理机制,求创新求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利用各种财务战略管理手段确定出切实可行的长远发展目标及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章红.关于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2):14-18.
[2]高明华,朱松,杜雯翠.财务治理、投资效率与企业经营绩效[J].财经研究,2012(04):29-36.
[3]工信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J].小企业会计准则,2011(3):119-122.
[4]李悦.公司财务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0(06):14-20.
[5]张华伦.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江苏商论,2010(20):25-40.
我国企业财务欺诈的治理 篇4
强制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强化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和监控的能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股东对管理人员的内部约束机制;改进业绩评价机制, 促进经理.人员走向职业化、市场化。同时对进入经济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都要进行信用记录, 建立声誉档案;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 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 均衡信息分布;合理设置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让管理层分享公司剩余。
2 完善会计审计制度
只有完善会计审计制度才能从制度层面降低财务信息的失真, 阻止公司财务欺诈。我国的会计审计制度基本借鉴国际惯例。我们应认真研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相关体制、法规的政治经济背景, 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应用。例如, 红光实业虚构产品销售、虚构产品库存是企业界已沿用70年的造假手法。西方审计界早已有所防备, 美国1947年创建公认审计准则时, 制定专门的审计程序, 目的是能揭露此类造假。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也有规定但应进一步重点强调, 我国应完善注册会计师在独立审计方面的职能。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 离开了独立性, 社会审计的鉴证功能将一文不值, 并且有可能使公司的财务欺诈更具欺骗性。为此首先在制度上提供保证, 其次优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 提高审计质量, 缩小在这一方面与公众期望的差距, 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 完善公司独立财务顾问制度, 对独立财务顾问的地位、职能、从业资格、职业操守以及财务顾问的格式、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以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 建立企业财务欺诈的赔偿机制
企业财务欺诈应受到严厉的惩罚, 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 要使财务欺诈者倾家荡产、声名狼藉。正是因为没有民事赔偿机制的威慑, 企业才敢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20世纪50年代至今, 在西方国家企业财务欺诈案件中, 民事赔偿数额越来越大。例如: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因财务欺诈而倒闭, 为其审计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支付1亿多美元的赔偿, 才与蒙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阳光公司财务欺诈败露引发破产倒闭, 为其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支付了1.1亿美元的赔偿, 才了结与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安然财务欺诈案中前董事长肯尼思·莱如果不是死于心脏病, 他将获得25年至40年的监禁。今年初, 两家日本保险公司指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再保险公司财务欺诈进行掩盖, 造成日本保险公司经济损失, 结果德勤支付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赔偿金, 成为有史以来财务欺诈最昂贵的付出。必须使企业财务欺诈者明白, 造假的成本和风险, 要远远大于可能产生的收益, 使企业财务欺诈的赔偿机制成为达摩克利斯剑, 斩断财务欺诈。
4 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
我们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建立强大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 增强道德约束力, 营造守信为荣失德为耻的良好好社社会会环环境境。。市市场场经经济济是是充充满满机机会会和和诱诱惑惑的的博博弈弈场场所所。。如如果果参参与与者者和和监督者不讲正直诚信, 制度安排将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 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 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安然事件表明, 诚信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公司管理层需要诚信教育、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律师等市场经济参与者, 以及政府官员、监管机构、新闻媒体等市场经济的监督者, 也需要诚信教育。铸造鲜明的道德之魂,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人人有责。
5 加强政府信用, 减少行政干预
要建设信用政府,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杜绝“官出数据, 数据出官”的现象。要加强对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经济责任目标完成、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审计, 做到不经审计, 不得离开, 不经审计, 不得提拔, 这样才能为重建公司诚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减少行政干预, 将适用于自律民间组织管理的事项让其自行管理。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所为, 也要有所不为, 尽可能地在政府调控中坚持权宜相变的管理手段, 逐步在社会各部门形成利益与诚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以创建和谐社会。
6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
美国Treadway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 将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部分归咎于企业内部控制失败。企业管理层应定期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 并且要求外部审计师对管理层的评估结果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应具备五部分内容: (1) 控制环境。主要是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 塑造企业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 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工作能力。 (2) 风险评价。目的是找出有效的应对方法, 主动发现和处理由于情况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是管理层识别和评估风险后, 对控制这些风险所实行的针对性措施。 (4) 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以及顺畅的沟通, 其重点是控制责任人履行其职责, 并与企业的外部沟通, 如与客户沟通。 (5) 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监控, 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如不履行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避免财务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之, 防范企业财务欺诈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日趋完善, 投资者越来越懂得捍卫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应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杜绝企业财务欺诈。
摘要:近几年来企业财务欺诈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资本市场, 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 伪造财务数据、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案例频频曝光。一些企业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政治目的, 利用一些合法手段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 粉饰会计报表, 操纵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如琼民源、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被揭露的企业财务造假案令人发指。本文以企业欺诈的入手, 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企业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防范质量避免企业财务欺诈的发生!促进企业单位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篇5
摘要:财务治理是以公司治理为前提和基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思考财务治理的问题。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综合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中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和我国财务实践的推动下进行了独立的财务治理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本文通过对财务治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展示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过程。
关键字:财务治理;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研究;财务治理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萌芽与发展——西方财务界初步探索
(一)财务治理两大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
西方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未专门研究财务治理问题。西方有关财务治理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财务和公司治理等研究中。西方财务界对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15、16世纪时期。1900年法国学者贝奇里尔(Bachelier,L)发表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开始将财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现代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是以马科维兹(M ark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1952)、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 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大理论加之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而正式展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发表的经典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经过60年代前后鲍莫尔(Baumol)、马瑞斯(Marris)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理论的发展、成熟,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为其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二)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的融合性研究
随着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日趋复杂的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仅仅从各自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或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经济实践的需要了。理论研究需要拓展视野,进行交叉性学科研究。
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资本结构的代理理论,该理论从代理成本角度研究股权和债券的财务治理作用。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编辑代理成本相等,从而实现总代理成本的最小化。他们还认为,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所有者必须合理设置激励与监督机制,只有当经营者的薪酬与监管成本之和小于代理成本时,治理结构才有效。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中明确指出:应综合考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文章在比较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与“代理理论”分析方法基础上,阐释了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受交易费用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资产的特性。此外,该文还就其他一些相关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992年12月,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该报告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成立的公司治理委员会起草并发布。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报告注重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尤其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
二、财务治理理论形成与建立——国内财务界深入研究
(一)国内财务治理体系的初步探索和形成
郭复初(1993)出版了著作《国家财务论》,初步形成了国家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国家财务独立论等五大理论,对我国财务理论全面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建设等财务实践工作,指导意义非常重大。
刘贵生(1994)指出财务本质上是拥有分配权的所有者对财务资源的一种分配活动,这种分配活动反映着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强调财务分配权在财务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国内对财务治理研究的开创性探索。
干胜道(1995)结合经营权泛滥而所有权弱化这一问题,从所有权的角度研究财务,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所有者财务论阐明了所有者在公司财务中的地位,指出了公司财务治理中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强调了所有者财务的治理作用,对认识和发展财务治理理论意义重大。
李心合(1996)开创性地提出了财会治理结构的概念,提出财会治理结构是以财、会、审分离为基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为保证,通过增设财务委员会,理顺上下级财务部门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汤谷良、谢志华、王斌(1997)系统地提出了在财务理论界影响广泛的“财务分层理论”。将企业产权机制引入到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充分揭示、论证了公司财务层次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分层管理架构,对现代财务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伍中信(1998)在《财政研究》第 2 期发表了“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一文,初步提出了“财权流理论”,并在专著《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中,对财权性质、内涵、特点及财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财权流”概念,并将其作为财务本质一般表述——“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现代财务本质特点的特殊表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财权作为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以及其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从而将财权配置等相关问题研究提高到了另一个理论高度。
这个阶段处于财务治理的探索阶段,学者们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有关财务治理的观点。但在这一时期,财务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尚未明确的提出。
(二)我国国内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财务治理主体主要观点述评。
关于财务治理主体的内涵,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冯建(1999)认为,财务主体是指“独立进行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
油晓峰(2005)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认为参与财务治理的主体不可能太多,因为太多的主体容易使交易成本上升。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在企业中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符合这类定义的只有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因为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具有高的资产专用性。
杨淑娥、金帆(2002)将财务治理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大股东和董事会及经理层,一般都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在财务治理中居于相对主动地位;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小股东、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的难度大于第一类主体,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即谁参加财务治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其主体是代表企业利益相关者、具有财务专业知识人员所组成的集团,如股东等出资者的财务总监、代表经营者的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债权人或其委托的专业人员、职工代表等。
章铁生、林钟高(2005)认为,财务治理行为主体是指拥有特定财权并参与财务治理的自然人和法人,包括直接行为主体和间接行为主体,确定财务治理行为主体的核心问题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力。一般来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即治理行为主体也主要为以上四者。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力机构、个体与法人。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债权人。在规范的治理结构中,政府等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直接影响不大,其主体资格很难得到体现,并且公司员工乃至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活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资格在重大治理问题方面有一定影响,也大多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等机构中的代理人行使权力,因而不应列为财务治理主体。
2、财务治理客体主要观点述评
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客体的研究很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张敦力博士和杨淑娥教授的论述。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客体是指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公司治理主体发展一样,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公司治理客体也从如何保护股东利益,演变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机构设置,维护企业内部成员、外部成员的合法权益。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即财务治理对象,取决于财务治理的属性。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成为财务治理的现实内容。因此,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财务治理的客体,具体表现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及分配等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
杨淑娥(2004)首先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于财务信息的治理,具体应该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第一类利益主体治理的任务是保证信息生成、呈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类利益主体应该将信息的监督、检查以及披露的治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以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同时,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上。其实,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公司中谁掌握了财权,谁就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主动、占了上风,所以争夺财权的斗争历来是公司各种权力斗争的核心。财权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衡,使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得到落实,其“剩余索取权”也就能有效保证。最后,研究财务治理的客体还应该与治理的目标相联系,即财务治理的最终理想是使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而财权配置的“动态均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
3、财务治理目标主要观点的述评
财务目标是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关于财务治理目标,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 张先治,1997)、“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王庆成,1999),“企业价值最大化”(王化成,2000)等。
郑红亮(1998)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给经营者以充分的自由去管理好企业,股东不能对其作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要保证经营者以股东的利益为准绳运用这些自由去管理企业,即企业经营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终目的不是制衡,而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张敦力(2002)认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李秉祥、曹艳玲(2002)指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姚晓民、何存华(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他认为,财权的合理配置对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运用其财权的基本途径是编制、呈报或审阅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治理的实质就是对财务信息生成程序、生成质量和呈报机制等的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与再配置等。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目标最终从属于财务总体目标,也是公司治理目标的具体财务表述。依据财务治理自身的特点,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直接约束,是财务治理体系要取得的最终运作成果,也是财务决策科学以及本金增值的根本保证。
4、财务治理内容主要观点述评
黄菊波(2002)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利的配置问题,而财务治理的内容包括:投融资、股利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财务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充分。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
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
姚晓民(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
林钟高、叶德刚(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程宏伟,《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一个财务治理的分析性框架》,《经济师》第6期,2002年
[2]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4]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5]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6]李秉祥,曹艳玲,《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西部财会》第2期,2003年,(2)[7]李连华,《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第10期,2002年
[8]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0]林钟高,叶德刚,《财务治理结构:框架、核心和实现路径》,《财务与会计》第4期,2003年
[11]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2]刘贵生,《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13]饶晓秋,《财务治理实质是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当代财经》第5期,2003年
[14]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第5期,1997年
[15]汤谷良,《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第5期,1994年 [16]王庆成,《财务管理理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8]伍中信,《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政研究》第2期,1998年
[19]伍中信,《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评述》,《财会通讯》第2期,2006年
[20]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21]杨淑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框架及治理效果评价》,《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大会会议简报》第2期,2004年
[2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第1期,2002年
[23]姚晓民,何存华,《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财贸经济》第2期,2003年
[24]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 [25]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6]油晓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7]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第8期,2003年
[28]张敦力,《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中国审计》第4期,2002年 [29]章铁生,林钟高等《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0]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1998年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治理策略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治理策略
一、相关论述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主要至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
从长期及普遍的规律来看,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还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变化的巨大影响,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导致其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巨大的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得到快速出台和贯彻执行,国内中小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规模上的大发展。但我国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众多的阻碍,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没有考虑到内在的管理变化和进步,管理思想僵化落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混乱,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企业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干预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短期化;政策 “歧视”使中小企业不能与大型企业进行公平的竞争;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深化的影响;财务管理受企业经营者的影响过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危害在企业创业初期尚不明显,一旦企业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后,它们的影响力将会逐步扩大,最终将导致企业走向衰败与没落。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普遍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没有设置系统,在原始凭证的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等方面都没有无明确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混乱无序。
(二)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不科學。中小企业很少考虑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设置的影响,多数是把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唯一的目标。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得企业管理仅仅局限在生产经营型管理当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使得企业在具体实施一些细节方面盲目的跟从、模仿同行企业。
(三)企业资产管理方式比较简单。不编制现金计划,经常出现现金不足或闲置现象,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呆滞现象泛滥,存货控制薄弱,忽视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固定资产原始记录不清、账实不符。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人员主观认识不
够。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我国中小企业不论是从薪酬福利还是从发展前景来看,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远比不上大的企业集团。此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因此特别是对于涉及到财务领域的岗位几乎都是由企业业主本人或其亲属担任,而他们大多也很少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五)投资能力差。风险偏好大,追求短期目标,业务成长性目标、投入产出目标、资产安全性目标不能实现或远低于预期。
(六)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收益分配不合理。企业本身利润质量较差,主要依赖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波动幅度大,在收益分配上又不注重利润积累,造成未分配利润等自有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治理策略
(一)确立合理定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按照可计量、一致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坚持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注重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统一。
(二)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必须遵循内外因的基础理论,构建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的领导层要重视现有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定期培训与提高,激励机制设计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企业能否有效激励,还要努力引进优秀的财务专业人才,帮助企业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投资管理。市场环境不确定性以及中小企业内部的变化,风险时刻伴随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每项投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特别是在某些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等的行业,足以对企业产生大的影响,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的失误,带来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所以中小民营企业在投资决策需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四)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企业内部融资创新。要拓宽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要逐步建立起中小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增强企业的社会信用。要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加强其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委托专门的机构集中管理企业内部员工购买的企业部分股票,并按股份份额分配红利的一种方式。然后要争取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支持。最后适当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琰,管理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实际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3)
企业财务治理 篇7
一、对于企业财务控制管理的基本认识
1. 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建立财务信息系统控制管理制度
对于企业的会计管理来说, 要想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和管理, 重要的一点就是积极构建财务信息管理体系。与此同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经营管理活动中, 企业的会计管理需要注意每一个环节和业务开展情况, 因为企业的预算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流程、而这些流程工作是由企业不同部门和个人分担的, 所以作为会计管理来说就要从这些细节出发, 甚至是每一个个人出发, 让每一个经营单位都能认识到自己在财务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认识到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财务运行和管理。
2.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在企业的会计管理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方式以及方法的学习, 进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现有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在企业的会计预算管理中加强管理和规范, 首先我们就需要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的过程中, 加强预算管理的方式, 不再是以往的自上到下的预算管理, 而要从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 从每一个人出发, 对其实际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 进而做出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 这样一来也就可以更好的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 我们还需要在企业的会计管理中建立有关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部门, 他们需要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规范和要求来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编制以及统计和核算管理, 进而形成有效的报告进行上报, 完成有效的预算管理流程。当然在全面预算的执行和考评过程中, 应将管理控制与KPI等人力资源考核激励手段相结合, 让员工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考核要求, 从而激发其积极性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
3. 在企业会计管理中建立合理的财务会计考评体系
加强企业的会计管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考核, 在这方面我们就需要将财务会计的管理与经济责任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完成相关的预算执行管理以及合理程序之后, 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评估和考核。这对于企业会计的管理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为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
二、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
对于企业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来说, 加强企业财务核算的监督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针对这一问题, 企业要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 同时相关的管理监督人员加强对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的管理, 特别是对经济业务核算的监督, 保证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1. 在实物和具体款项上加强管理和控制
从实物和具体的款项上加强监督和控制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的企业财务管理来说, 实物和具体的款项是最为直接控制源头。所以相关的企业财务机构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对企业实物和相关款项的监督和核查, 进而做出详细的记录, 同时督促并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清查制度。我们在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 如果发现相关的账簿记录登记和具体实物、款项产生不符的话, 也就可以立即进行处理。其中, 对于一些超出企业财务机构和企业财务人员职责范围之内的, 要及时的向相关的领导报告, 从而查明其中的原因, 对于违法违规的现象做出及时的处理, 严重杜绝私自篡改账目, 编制伪造的账单和财务报表。
2. 从内部监督制度上加强对企业财务控制管理
对于企业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来说, 科学系统的监督管理制度是监督控制的重要方式, 对于制度监督来说, 也就是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针对出现的问题, 进而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定以及执行控制制度, 以内部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企业单位内部企业财务的控制。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单位除了在企业财务的核算上加强管理之外, 还要开展全方位的财务企业财务控制和监督, 制定相应的规范来进行管理。而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内部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制度过程中, 一方面要遵守国家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另一方面, 还需要根据企业财务内部管理的具体问题进行设定, 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控制制度。
(1) 企业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牵制。企业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所以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科学设置, 同时就其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规定, 确定相关的工作标准, 当然还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监督控制, 不同岗位之间实现互相监督和牵制, 也就是说要加强企业财务人员内部的牵制, 从而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尤其是在企业进行相关重要经济业务的管理过程中, 一定要落实好相应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保证财务资产的安全和有效。
(2) 企业财产清查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开展定期的财产清查也是加强内部企业财务控制的必要环节。所谓财产清查, 也就是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企业的相关资金, 如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和债权进行清理和查证。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通过对相关财产清查, 也就可以及时的了解资产的状况, 以便进行后期的核对和管理。所以, 财产清查制度是企业单位内部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 一定要做好核查的范围以及时间期限, 同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 保证清查工作规范的开展和进行。
3. 从内部审计管理出发实现有效控制
对于企业的企业财务控制来说, 内部审计和监督是一个重要的控制手段。通常我们可以在企业的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部门。进而开展对企业内部的企业财务工作审计和督查, 在企业财务资料以及企业财务核算和企业财务报表等方面实现监督和审计, 确保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来说, 它是企业单位内部经济监督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过程中, 企业可以发现并纠正单位企业财务核算、企业财务资料、财务收支乃至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误, 或者是一些违法和违规的现象, 从而做出及时的处理。但是在进行内部审计部门设定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以免受到制约, 影响到审计的有效性。
企业的企业财务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科学有效的监督控制要从多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规范上、在监督和管理上都要做到系统、科学, 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取得实际的效果。加强对相关控制制度和监督制度的执行, 在确保严格执行的基础之上, 内部控制才会为企业的财务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新元.企业财务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分析.企业财务管理, 2009 (6) .
[2].龚运芳.论全面预算管理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会计之友, 2006 (3) .
企业财务治理 篇8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 财务治理
第一, 财务治理的基础是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而发展的, 它体现了公司治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它是公司治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理解与掌握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对于构建我国财务治理结构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
第二, 财务治理的核心就是具有清晰的财权, 明确财权是财务治理概念的核心, 确定财权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财务治理的特征, 并且根据财权确定财务治理的方针。
第三, 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是明确治理主体对财权的分配和实现财权分配目的。公司财务治理的内容是以财权的确定为内容的, 只有明确财权才能保证主体形式公司治理权利分配并且保证财权分配的实现。换句话说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就是研究公司财务经济活动的制度安排问题。
(二) 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就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者具有一定目的以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为核心, 另外企业通过某种资本实现与该中心的生产结合, 其主要通过财务管理、人事以及经营权限等手段实现企业形成具有层次清晰、发展规模大的经济组织。通常来说具有集团管理权的企业一般是在该集团中发展规模大、占有股份份额高的企业。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具有显著的特点: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是以企业发展规模大、占有份额大的企业为中心, 其他企业为外部组织的具有管理权限清晰的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集团的管理组织连接主要是企业间的产权或者合约为手段, 通过技术或者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形式存在。企业集团内部组织之间既有相互联系性也有相对的独立性。联系性表现在企业之间是以共同的技术或者资金投资实现合作;独立性表现在企业之间在管理权限上还有一定的自主权。
(三) 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运行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间的内容财务运行方式进行调节、保障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融资等方面不断地优化实现财务效率的最大化。财务运行机制的优化可以提高集团资金的有效循环利用, 优化企业之间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之间的关系, 为企业正确的制定财务计划、财务决策提供基础。
二、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集团发展构建了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集团组织是我国应对外部竞争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优化社会资源的重要形式。企业集团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集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社会的安定, 而财务问题又是影响企业集团的主要问题, 因此如何科学的运行财务管理问题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提高财务运行模式当前集团发展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此现阶段有必要对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刻的分析。
(一) 资金管理混乱
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经济组织, 每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 并且每个子公司组织在财务资金管理方面不能够坚决的执行相关的财务制度, 如有些子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经济利益, 他们将子公司的财务进行分散管理, 他们选择多家银行进行开户, 并且有些银行的账户名称不是以公司的名字确定, 这样就会造成公司的资金分散, 企业集团不能有效地对这些资金进行全面的掌握与监管, 造成企业集团对企业的财务治理不能进行深入彻底的管理, 如法发挥集团财务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集团对于资金的分配没有按照优化配置原则, 有的子公司需要较多的资金而集团却没有给予其足够的资金, 影响企业的生产, 而一些不需要资金或者用不了给付的资金的子公司却得到了非常多的资金, 造成资金的闲置, 企业集团对资金的分配不合理会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 影响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利益。
(二) 全面预算与战略脱节
财务预算是企业发展的指导, 对企业的战略制定, 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企业集团在制定预算时往往忽视企业长远战略的思考, 没有将预算与企业战略进行整合。首先企业集团财务预算没有对集团整体战略进行全面的分析, 其往往会考虑一些重点企业的生产预算, 而忽视一些影响不大、消费企业财务低的一些企业战略。其次企业的全面预算重视企业的短期战略而忽视长远战略发展。虽然全面预算关系到企业任何环节的战略实现, 但是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短期的战略上, 而对于企业长远的战略没有充分的考虑。
(三) 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集团是由众多子公司组成的, 为加强企业集团的管理, 提高企业集团资金效率, 保证企业集团的正常运行, 需要企业集团在内部形成制度完善的监督体系, 以此约束企业集团内部机构的行为, 尤其是对集团财务运行的监管要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 但是就目前我国集团内部的监管体系看, 集团的监管体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监管制度还不健全,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集团在各项规章制度上还相对存在许多的欠缺面, 企业财务监督机构不能对财务进行比较细致的约束;二是集团财务人员自身约束力不够, 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 许多财务人员他们不能在意识上、行为中约束自己的财务治理行为, 他们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 而忽视企业集体财务工作;三是财务人员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问题导致企业财务治理效果不强。财务人员在使用上一般是由不同的子公司财务人员构成的, 他们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稳定性, 尤其是财务监督人员, 说白点就是财务监督人员监督自己的工作, 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信息的不真实性。
(四) 财务控制程序缺失
首先财务监督控制程序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这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并且已经在采取积极地措施加以改正, 集团企业对财务治理目标的实现, 需要强化财务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而不能仅仅对财务活动进行事后控制, 因为这种财务控制模式与理论上的财务控制目标是不符的;其次企业集团对于子公司的财务还没有完整的控制体系。虽然子公司对企业的财务情况会定期向企业集团进行阐述说明, 而且子公司也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设定了会计控制系统, 但是这些控制程序只是子公司内部的制度, 企业集团没有站在企业发展的整体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安排, 这样的财务控制程序会造成企业在制定战略发展时没有依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 造成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发展变化, 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五) 信息传递失真
企业集团对集团的管理依据是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而制定, 因此财务信息的真实对集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由于子公司与集团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信息流通不畅等原因导致集团掌握的财务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首先, 集团与子公司在财务软件使用上还存在一些程序系统的不兼容问题, 导致子公司上报的财务信息可能在集团财务体系中没有显示或者出现数据的偏差;其次, 子公司会计人员或者管理者的故意行为。子公司财务人与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将企业的资金占为己有之后, 他们就会制作虚假的财务信息报送给集团总部, 导致集团总部根据此财务信息制度的发展规划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实情。
(六) 财务绩效考核制度不恰当
当前企业集团在考核企业绩效时其主要侧重对企业短期经济效率的考核, 忽视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率。企业集团的考核制度不准确直接影响财务人员的行为, 因为绩效考核直接关系到财务人员的自身经济利益, 会计人员为了获得财务绩效考核就会在财务工作中选择有利于促进企业短期经济效率的数据, 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将工作中心放在企业的短期获利行为中。
三、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对策建议
(一) 基于扩大的财务自主权构建财务运行模式
企业集团财务运作模式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企业财务自主权的扩大的基础上。要完善集团的财务运行模式, 就必须通过扩大企业集团的财务自主权。若企业集团的财务自主权不够充足, 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等方面必然会受到上级的的牵制, 这就会导致企业集团缺乏投资所需的资金。企业集团财务自主权的扩大有助于确立财务目标, 实现企业效益增长, 为企业接受国家调控和对市场灵活反应做出基础。企业集团内部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法律和政策改变。因此企业集团需要进行各个职能部门的划分和职能、权力与对应市场的定位, 进一步完善集团的治理结构。这样能够促使企业集团的财务运行权利, 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二) 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自身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源在各个职能部门内进行分配和控制, 以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效协调, 实现组织的既定经营目标。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应该与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 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资源能够在经营活动中顺利进行资源分配, 增加企业价值。因此企业集团建立基于财务治理的财务运行模式必须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体系。
(三)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围绕资金运动为主的财务运行机制是治疗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对资金进行管理, 企业集团必须管控好资金投入的源头, 提升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企业若想要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需要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为了提升资金安全效率, 必须建立决策和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 提升企业集团财务预测和控制能力。
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集团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负债比率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集团必须在将风险和收益结合企业考虑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 以确保企业的资本成本最低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是集团企业财务运行的直接人员, 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运行结果, 即使具有良好的财务运行机制如果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企业集团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 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要联系会计培训院校开展会计员工理论水平课程, 分批选择会计人员进行深造;其次开展一系列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五) 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集团要统一集团内部的财务信息软件系统, 要求集团内部使用统一的软件, 保证会计信息软件系统的统一性;加强集团会计信息网络安全, 严格按照网络安全使用规章制度操作财务信息网络, 通过密码设置、建立防火墙等形式提高网络安全;规范集团财务人员工作制度, 上报财务信息工作要专门委派专人负责, 并且加强对财务信息的保密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四、结论
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 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信息技术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集团作为应对当前复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产物而诞生。而作为肩负重要使命的企业集团其财务管理问题则十分重要, 是决定企业集团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财务运行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则财务运行是企业集团的重中之重。通过探索当前企业集团的财务运行现状,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构建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的新模式, 为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健康进行提供保障。
摘要: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整体中的一部分, 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财务治理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 分析影响企业集团财务运行的问题, 以此为构建以财务治理为基础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财务治理,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蔡静涛.基于财务治理的中国能源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2) .
[2]康永军.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 2013 (11) .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探讨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公司治理结构
1 引 言
财务治理是指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平衡包括出资人、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债权人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财务方面的“权、责、利”,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务治理不仅包括内部治理 (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关系) , 外部市场 (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等) 也会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对企业财务治理产生影响。
财务治理是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 是公司治理思想的深化。公司治理主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完备性和不对称性、权利不对等性、监督问题、激励问题。这些内容与财务治理紧密相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存在两类机制:一类是外部财务治理机制, 如并购、收购要约、代表权争夺等;另一类是内部财务治理机制, 主要是指在董事会、经理层和有关责任人中建立财务制度, 明确界定企业财权的分割。
2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特点
与国外相比, 我国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财务关系以及政府在国有企业理财中的角色定位都具有特殊性。政府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中担当着“制度供给者”、“行政管理者”以及“产权所有者”三位一体的角色。
首先, 我国政府是国有企业财务制度的供给者。政府会从公共财政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设计国有企业的财务制度, 制度的内容涉及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 包括企业内部各项财权的分配。
其次, 我国政府是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行政管理者。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是利用行政手段维护公共利益。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职能相互交叉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特点。表现在企业财务治理上, 包括建立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企业高层理财人员由政府直接任命、利用行政手段监督检查企业财务的运作等。
最后, 政府是国有企业产权终极所有者的代表。政府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影响, 不仅来自于政府规范的公共权力, 更来自于政府是财产所有者的身份。虽然经过多年的公有资本运营体制改革, 行政管理与产权管理逐步分离, 但在实际操作中, 政资不分以及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3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国有股“一股独大”, 中小投资者利益受侵害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由国有独资转型为国有控股。但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最大股东, 持股比例过高, 国有股股权过度集中。缺乏多元股权的财务制衡, 我国《公司法》没有对股东投票权的限制性规定, 也没有“表决代理”制度, 中小投资者根本无力与之抗衡, 这使得国有控股股东很容易控制股东大会, 其委派的董事控制董事会, 导致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体制不健全, 公司治理制衡功能失效, 不能合理分配财权。
由于中小投资者只能获取公司发放的财务报表, 很难获取充分的企业经营信息, 对企业目前面临的风险不能准确把握, 难以监督国有企业运营。另外, 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参与企业经营的意识不强, 缺乏参与股东大会的积极性, 放弃了身为股东的权力。
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实际上是国有股的代言人。董事会对国有企业财务事项作出决策时, 往往不会顾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例如: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稀释公司股权、挪用优质资产、给高管发放过高报酬。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时, 国企内部也没有相应的保护制度, 面对高昂维权成本, 中小投资者只能任人摆布。
3.2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 如果对经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 经理层就会利用所有者授予的经营权来获取企业控制权。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方面就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主要表现在过度的职务消费, 如公款吃喝、旅游、购置豪华公车等;信息披露不全面, 报喜不报忧, 对重大财务决策不能做出合理充分的解释, 经常对会计程序进行“专业处理”, 财务信息容易失真;不顾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自身的需要而损害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 难以保值增值;工资、福利增长过快, 侵占企业利润。
国有企业出现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国企内部股权结构的缺陷, 导致股东大会被架空, 失去了股东大会对经理层行为的约束;其次, 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并非股东大会直接选举产生, 而是由政府直接任命, 这就放弃了外部人的硬约束, 当经理层的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时, 往往是内部处分或教育;最后, 国企内部监督机制失灵, 监事会成为董事会的附庸, 独立董事也只是一种顾问性质, 难以发挥监督的作用。
3.3 董事会财务治理机构不健全
现代公司面临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需要越来越专业化的运作, 财务治理更应如此。我国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必要的内设财务专门机构, 例如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绩效评估委员会等。这些委员会的成员主要应该由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组成, 专门负责对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监控、咨询和监督。企业董事会缺少健全的财务治理机构, 就无法对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操作程序进行有力的约束。企业聘请的外部独立董事, 大多也有名无实, 在选拔、任命、职责、待遇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则的情况下, 独立董事无力监督企业财务工作。有的董事甚至对自身的财务责任和财务权力都缺乏认识, 这就无法保证财务决策的公正和独立性。
3.4 债权人无法索取财务治理权
根据企业产权依存理论和企业契约理论, 出于保障自身资金安全的需要, 债权人可以索取一定的财务治理权, 特别是当债权人 (主要是银行) 对某个企业的贷款数额大、期限长、流动性差或进行连续贷款, 以至于该企业的经营非常依赖该债权人时。在我国, 国有企业负债率非常高, 其中国有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 本可以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 但由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都受政府国资部门管理, 借贷产权模糊, 不能形成强有力的信贷约束。国有银行也缺乏对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环境进行有效监控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 债权人的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国有企业侵犯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屡有发生。
4 规范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建议
4.1 改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
(1) 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
产权功能发挥的基础是产权关系的明晰。对于国有资产来说, 要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具体的代表是谁, 同时还要正确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能, 包括:资产受益权、聘请经营者、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股权转让等。只有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 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也可以正确界定企业法人财产的产权边界。
(2) 减持国有股。
国有股权可以通过转让、拍卖、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减持。通过协议方式转让国有股权的, 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 通过公平、透明的市场交易进行, 避免内部交易。通过竞价拍卖出售国有股权的, 应通过公正的资产评估, 设定一个不低于净资产的起始价, 最终实现市场定价。
(3) 积极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通过引导和发展机构投资者、跨国公司、其他法人资本及个人作为战略投资者, 参与国企改革, 以存量购买和增量稀释的方式并购部门国有股权;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环境和公正的交易制度, 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实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 促使各路投资方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承担义务, 使企业的产权结构得以优化。
4.2 建立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1) 建立财务激励机制, 使得经理层作出的决策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对企业剩余索取权进行合理分配, 可以有效激励管理层作出符合公司长远发展利益的经济决策。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实行股票期权制, 允诺经理人员在若干年后得到公司的部分股权, 激励经理人员通过各种努力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为经理人员可以从企业股权的增值中获取高额收益, 企业价值的增加也就意味着自身价值的增加。薪酬激励一直都是十分有效的财务激励手段, 根据企业的经营效益给予经理人员高于一般职工工资几十倍的薪酬, 可以激励经理人员增加企业利润和股东权益。
(2) 建立财务约束机制, 减少经理层舞弊和“偷懒”行为。
首先应加强内部审计, 健全内审制度, 国有企业在《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的指导下, 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明确的内审制度, 包括内部审计的性质、地位、从属关系以及内部审计的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企业还要注意在组织架构、薪酬考核方面保证内审体系的独立性, 从而保证内审运行的有效性。其次, 要加强财务信息披露。国企应对重大财务信息及时、准确披露, 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财务治理的目标及可预见的重大财务风险, 重大财务治理结构的变化, 主要财务事项和政策, 还有企业的关联交易、财务担保关系等, 这些信息的充分披露会对管理层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治理的水平。
4.3 建立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主要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构成, 它们的职责各有不同, 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管理。在企业财务治理方面也应通过企业治理结构建立分层财务决策机制。
第一, 股东大会作为企业最高权力机构, 在财务治理方面应享有最高层的决策权力, 包括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审议批准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等。企业要完善股东的知情权、质询权和提案权, 提高小股东的参与程度, 确保股东大会的决议不会损害小股东的权益。
第二, 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关, 对股东大会负责, 在财务治理方面的权力包括企业经理的任免权;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决定权;企业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弥补亏损方案、债券发行方案的提案权。企业应通过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成立专业委员会, 强化分权制衡机制, 使董事会的权责得以落实。
第三, 经理层是负责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公司常设业务执行机关, 在企业财务治理方面, 经理层有权组织实施企业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 制定财务规章制度等。经理层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负责, 但职业经理人在操作层面上的决策, 不应受到过多的干涉。
第四, 监事会是监督董事会和经理的经营管理行为的常设机构。企业应赋予监事会独立聘请注册会计师检查企业财务的权力, 发现高管有违规行为时有停止请求的权力, 企业生产经营中有业务执行调查和异常事件调查的权力。通过强化监事会在企业财务治理上的职权, 可以完善财务决策机制, 确保财务治理系统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周绍朋, 等.21世纪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金咸喜.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2) .
企业财务报表失真与治理对策 篇10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表,失真,治理对策
1 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危害
企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是社会生产部门,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生产、为员工和股东提供收入、为国家提供税收的角色。因此,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企业和国家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刻画和总结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报表,可以极大地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合理管理,帮助企业可持续地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完备、科学的财务报表,可以为企业所有人公司治理决策、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财务报表通过改进公司治理和经营行为,来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内部分工的细化,所有者、高管和员工的利益产生了不一致性,进而演变成了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冲突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问题。例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和默克制药,还有中国的银广夏和绿大地等等。企业的经营者有着十足的动力,以股东的利益为代价,为自身谋取利益。
财务报表一般是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有时还需要包括这些报表建立的基础,即原始凭证、会计凭证和会计分录等。这些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完整、全面、系统地刻画企业的经济活动。那么我们自然可以看到,所谓的财务报表失真是指财务报表信息没有反映企业的真实经济活动,包括隐藏和虚报等现象,包括盈余管理等行为。这些现象和行为,损害着股东或者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2014年华锐风电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原因就是高管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虚增收入等,使得最后的年度财务报表上虚增利润接近于30%,在丑闻爆出后,其股价一落千丈,股东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公司财务报表失真会直接影响所有者的收益,也会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失真的财务报表会导致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受损和国家税收收入的受损,这样使得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会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生一定的偏离。如果企业是上市公司,那么它的不良影响和示范效应比一般的企业大得多,首先导致股东利益受损害,其次会使得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增加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企业的股权融资的成本。积极分析公司财务报表失真的原因,找寻到应对信息失真的对策,对于企业良性发展和国家税收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2 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原因
2.1 地方政府对企业财务报表加以干预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官员升迁的考核主要来自于当地的GDP数量,一个拥有较好GDP政绩的官员会得到更多的升职机会,俗称“官员锦标赛竞争”,因此官员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比如,各个地方政府和地方党政领导会很积极地参与到项目投资进程中来,也很积极地参与到当地比较知名企业的发展中来。知名企业对一个地区的商业软实力的宣传和示范作用比较大,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选择进驻,进而增加地方官员的政绩。如果仅仅只看企业本身,政府有动机去严格要求企业,让企业的真实信息对外披露,但是由于知名企业有这种巨大的外部性作用,一旦知名企业的经营绩效下降会给地方商业环境带来一定的损害,那么这种时候地方政府会积极地帮助企业树立典型,增加业绩,进而达到宣传地方商业环境的目的。正是由于这种激励效应的存在,会产生地方政府对知名企业会计信息行为的扭曲,甚至帮助企业作假。以上市公司为例,地方政府为了维护企业的业绩,会与企业进行密谋合作,通过伪造文件和政府批文,虚增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经济活动,来达到篡改会计信息,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的目的。这种政府参与进来的粉饰报表的行为,是有真实的票据来进行支撑和佐证的,手法极其隐蔽。一般的分析和调查是无法进行识别的。
2.2 管理层自利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企业的管理层是在企业所有者的委托下对公司进行经营,对企业不具有所有权,具有经营权,管理层的收入来自于货币薪酬和各种福利,而不是直接来自企业价值的提升。比如中国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每年收到公司的奖金和固定薪酬,股东的收益则来自于每年的股票价格的上升和公司的分红。在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就会使得管理层并不会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式经营企业。管理层是一个自利的群体,为了满足管理层的利益,管理层会有动机去控制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而更改公司的财务报表。像企业的年终奖金等等,企业会根据对应的企业绩效来对高管进行奖励,企业高管为了更多地获得奖励,减少薪酬惩罚,高管会使用自身的权力,粉饰最终的财务报表。公司具有两个账本,一个对内,一个对外,对外的则通过粉饰数据,夸大经营业绩,对内的则比较立足于实际情况,但是对内的账本外部监管者和股东看不到。这样通过隐藏坏的消息和虚增好的会计信息,可以使得管理层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却损害了股东们的利益,也会间接损害国家的税收。
2.3 企业内部人员自利行为导致财务报表失真
财务报表的失真在排除高管唆使财务人员有意篡改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财务人员获得的会计信息本身就是存在偏误的,即企业其他员工在经济活动中存在虚假账目的行为。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员工也是有利益诉求的主体,当一项活动的成本小于收益的时候,他们就会积极去实施。企业的员工或者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有动机来违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比如,部门为了争取自身每年的预算,会虚列经济事项,开具假的发票,制造假的原始凭证,增加当年的部门支出;还有一些部门,截流部门利润和预算支出,私自建立部门小金库,在公司账目外,另搞一套属于部门的账务。在一家企业,如果存在上述行为,而这些行为恰恰当时没有被企业财务人员发现,基于这些信息,财务人员还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的财务报表。这种基于错误信息的财务报告,显然也是比较偏离于真实情况的。这些内部人员侵蚀公司的行为会造成整个公司层面的财务报表信息不准确,使得公司利益流失,损害股东权益,也会隐藏公司真实的经营风险。
3 企业财务报表失真的治理对策
3.1 管住政府闲不住的手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官员通过GDP的排名来获得升迁,这个现象在当前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中国的主要问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而在发展的各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发展问题。但是地方政府过度干预公司的实际经营并不起作用,政府主要负责的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不应该特别照顾一些知名企业,甚至帮助其进行财务造假。有地方政府参与的财务造假,一般的审计是不能够发现的,隐蔽性极强,其不良的示范作用极其巨大。地方政府闲不住的手,是一般的管理手段所不能限制的。对于地方政府帮助当地企业财务作假的案件,应该由国家层面高级别的政府机构来进行监管,而不应该由本地区的行政机构来进行监管,本地机构存在着“护短”的动机。但是,这种监管从实际操作上讲,成本比较高,因此可以采取重罚的策略。比如在公司上市的部门,证监会一旦发现便对该地方政府辖区的企业实施禁止上市,这样的重罚会大大减少政府帮助公司财务作假的收益,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3.2 增加企业管理层的股权激励
由于现代企业的迅速发展,企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越来越复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成为了必然。在这种时候,如何减少公司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呢?一种比较可行的解决方式就是建立企业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将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一旦实施了管理层激励,就会使得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大大减少,原因是一旦股东利益损害了,那么由于管理层与股东利益进行了绑定,那么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经过权衡,便放弃了损害股东利益的经济活动。关于管理层激励,一般主要运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具体而言,就是公司授予管理层股权激励,而这个股权激励只有在公司的业绩达到预定的标准后才可以授予给管理层,而这些授予的股权激励的价值与股价是正相关的,换句话说就是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绑定,即股东利益增加、管理层利益增加,股东利益减少,管理层利益减少。通过这种利益捆绑,管理层会积极增加股东的财富,通过股东财富的增加,来扩大自身的收益,达到二者利益趋于统一,减少分歧与矛盾,减少企业财务报表的失真。截至2014年底,现在我国A股市场中上市公司成功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多达600多家,而且增长势头很强。通过股权激励,增加管理层维护企业利益的动力,减少以盈余管理为代表的财务报表失真现象。
3.3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对于内部人员侵蚀公司利益,伪造假的会计信息,私自建造属于部门或者单位的小金库的行为,公司应该加大查处和惩罚的力度。首先,应该加大在公司内部审计的力度,不能只看到公司的成绩,而忽视内部控制问题,在未来的竞争中,公司内部控制是提高竞争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增强财务部门对其他各个部门经济活动和现金流动的监督能力,加强财务部门对虚假财务信息的把握能力,只有对其他业务部门的经济活动有所了解,才能更深入地辨别出虚增的经济活动和虚假的会计信息;其次,加强财务部门的培训和素质管理,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活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应对新形势的财务素质是关键,是识别虚假会计信息的基础,增强业务能力既可以对其进行内部培训,也要多创造机会,多给予财务人员外部学习的机会,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鼓励财务人员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和举报,防止出现财务部门人员因为不想得罪别人而对虚假账目不深入追究的现象出现,为公司发展服务;最后,对违反公司会计真实性的行为应该予以严格的惩处,特别是对于私设小金库和申报虚假经济活动的行为,应该予以严厉的惩罚,这种对企业员工违反企业经济利益的行为予以的处罚,可以大大降低伪造会计信息的收益,降低他们虚增经济活动的动力,从而达到减少财务报表失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失真与治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
企业财务治理 篇11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 财务管理
引 言
目前,学术界对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关系的研究散见于有关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论著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蒋颖在《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一文中提到“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但财务治理是制衡机制,财务管理是运行机制”;杨淑娥和金帆在《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中提到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都是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财务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此外,申书海和李连清在《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一文中较为系统地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作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两者对接的途径;衣龙新和何武强在《财务治理、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辨析》中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两部分对财务治理、公司治理和财务管理三者的关系作了论述。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蒋颖、杨淑娥和金帆、衣龙新和何武强对三者关系的阐述缺乏较强的系统性,申书海和李连清对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关系的论述虽较为系统,但没有从公司治理的高度来对其进行研究。本文拟在界定公司治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三者内涵的基础上,从具体目标、主体、对象方面讨论三者的区别,并阐述三者的联系。
一、三者内涵的界定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经济学家科克伦(Phlip L.Cochran)和沃特克(Steven L.Wartick)提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收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收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公司治理的问题就会出现。葛家澍教授认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阎达五和杨有红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者和工人),或者说它是法人财产制度的组织结构形态。这一制度安排或组织结构形态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制衡来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相关利益者(stock holders and stake holders)的权益。杨淑娥和金帆认为公司治理是规范和处理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张先治和袁克利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是: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
由学者们对公司治理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定义中都涉及了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在享有利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与权力相一致的责任。因此本文认为:公司治理是为规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制衡与激励的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安排。
(二)财务治理的内涵
杨淑娥和金帆对财务治理的理解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蒋茵认为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财务制衡制度安排。申书海和李连清提出:财务治理是指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公司长远目标,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用以平衡各方财务权、责、利关系,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和约束机制等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袁银辉和曹立星的看法是:所谓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就是指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利用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实施的控制。公司治理的最重要功能,应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最佳的相互制衡关系,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由学者们对财务治理的理解可以看出其共鸣之处在于都认为财务治理是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财权,提高公司治理模式的一种制度安排。杨淑娥和金帆强调了这种制度安排应该是动态的,申书海和李连清则认为这种制度安排不仅包括正式的,而且包括非正式的。本文认为,财务治理是指为了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通过财权在各财务利益主体间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财务目标,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财务制衡制度安排。
(三)财务管理的内涵
学术界对财务管理的理解相对一致,如荆新、王化成和刘俊彦认为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申书海和李连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而企业财务活动就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以及其所体现的企业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本文认为,财务管理简单地讲就是对“财”和“务”的管理。“财”可以理解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务”的本义有“事务”的意思,在此可理解为围绕资金运动而开展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主要包含三大类: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营运资本管理。
二、三者之间的区别
公司治理、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在具体目标、主体和对象三方面具有差异性(见表1),具体说明如下。
(一)三者具体目标的差异性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契约,管理者除对股东负责,还需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具体目标为处理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将代理问题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更为科学。公司财务治理从财务的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出发,通过在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财权配置,实现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财务管理从财务的数量层面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其目标在于在数量上增加股东财富,并使股东财富的增加达到最大化。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取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在扣除投资资本后,剩余部分即股东财富的增加值能达到最大。
(二)三者主体的差异性
公司治理主体有股东、债权人、员工、社区及政府。从法律角度讲,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股东有权对公司资产进行支配和处置,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从中获取收益。债权人与企业之间属于一种契约关系,债权人通过出借资金,按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取本金,企业管理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债权人能否按期受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债权人作为委托人有必要参与公司治理。与股东和债权人投入资金或物质成本不同,员工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预期将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从企业角度而言,员工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员工利益双赢。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所在社区和当地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财务治理的主体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财务管理层和监事会。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财权的配置问题,在公司内部,财权在所有者即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财务管理层之间进行配置。由股东代表组成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在所有者财权方面,享有出资权、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和重大决策权。董事会享有的财权为所有者财权和经营者财权的交集。因为在股东大会闭幕期间,由董事会代为行使所有者财权,包括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重大财务决策方案等。经理层享有经营者财权,具体表现为由董事会授权进行财务决策、为董事会制定财务策略决策拟订方案等。财务管理层包括财务经理和财务管理人员,由经营者授权,具体行使日常财务活动的执行权和控制权。监事会负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对董事、经理人员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财务管理是从财务的经济属性,即从价值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的一项活动。财务管理的主体就是财务活动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的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财务管理层都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这与财务治理的主体有相同之处,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财务治理是以财务的社会属性为出发点,而财务管理的视角是财务的经济属性。监事会不参与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只负责监督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日常经营活动,因此,监事会不是财务管理的主体。
(三)三者对象的差异性
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激励约束的制度安排,并且扩展到企业外部制度安排,因此,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公司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治理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内部治理包括股东对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及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治理。股东通过选举公司董事会代其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董事会执行股东决策,监事会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外部治理是指公司外部环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外部治理包括政府监管、资本市场监管、产品市场监管、经理人市场监管。财务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财权的配置,因此,财务治理的对象就是财权。所谓财权,是一种“财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权力”的结合,即“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这里的“财力”表现为一种价值,是企业的财务资金或本金。而相应的权力便是支配这一“财力”所具有的权能。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的客体可以认为是资金运动。通过将资金进行筹资、投资、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资金的价值增值,最终实现股东财富增加值最大化。
三、三者之间的联系
(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公司治理通过在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权、责、利来处理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权利的配置是前提,而财权是最基本的权利。因为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最终都会通过资金和资产的相互交换或转移而完成并在财权上有所体现。而财务治理正是处理股东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权分配问题。通过对财权的分配,更好地处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问题,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二)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共同构成财务二重性
从财务二重性角度来看,财务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财务治理从关系层面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进行分析,而财务管理则从数量层面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研究。财务治理是从财务的社会属性来研究财权的配置问题,而财务管理是从财务的经济属性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二者完整地构成了财务的二重性。
(三)三者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者终极目标都是实现公司价值的持续创造和企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公司治理从公司宏观发展大局出发,通过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配置,解决各利益相关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是公司价值创造和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公司治理的宏观指导作用下,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分别通过在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财权配置及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实现各财务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制衡及股东财富增加值最大化,是公司价值创造和企业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茵.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10):50-52.
[2] 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51-55.
[3] 申书海,李连清.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J].会计研究,2006(10):50-55.
[4] 衣龙新,何武强.财务治理、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辨析[J].财会月刊,2003(12A):46-47.
[5] 闫长乐.公司治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2-13.
[6] 葛家澍.公司治理与对外报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5-10.
[7]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9-14.
[8] 袁银辉,曹立星.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模式的关系[J].中国审计,2008(11):64-65.
[9] 张先治,袁克利.公司治理 财务契约与财务控制[J].会计研究,2005(11):21-25.
[10] 葛家澍.公司治理与对外报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4):5-10.
[11]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12] 张纯,高吟.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经营业绩——基于代理问题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9):73-77.
[13] 高汉祥,郑济孝.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2010(6):32-36.
[14] 谢志华.关于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8(12):63-68.
[15] 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纲[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5):62-67.
[16] 卢太平,刘敏.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之异同[J].财会月刊,2004(01A):42-43.
基于协同思维的企业财务治理研究 篇12
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主体大体上可以分为集团母公司、母公司利益相关者、集团子公司、子公司利益相关者。由于各主体间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 因此, 在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以下几种冲突:
(一) 子公司利益相关者间的财务冲突 子公司利益相关者间的财务冲突主要包括:
(1)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财务冲突。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小股东财权的缺失。由于我国的“一股一票”表决方式, 中小股东的股份份额的限制性, 使得财务决策权根本得不到实现。二是制度的不健全。制度的缺陷与母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动机成正比关系, 当制度的缺陷越严重, 母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动机越显著;反之亦然。
(2) 母公司与债权人的财务冲突。主要表现在即使签订了债务契约, 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与利益, 但母公司还是有可能从事各种契约条款以外的损害债权人利益的道德风险行为。本文认为, 母公司与债权人间冲突存在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债权人财权的不足而导致的。
(二) 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财务冲突 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冲突主要是由于子公司机会主义行为和母公司利益最大化行为会损害对方利益造成的。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 在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 某些子公司由于机会主义倾向而损害其他子公司的获利能力, 从而间接影响到集团整体利益的实现。母子公司间还存在着正向的冲突, 体现在由于股权结构的严重失衡, 集团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 对子公司进行恶意的控制, 具体表现在利用上市子公司转移资产, 掏空子公司, 侵占子公司利益的行为。
(三) 子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财务冲突 集团子公司间的财务冲突主要表现在:资金需求的冲突以及内部交易行为的冲突。第一, 资金需求的冲突, 从内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方式是子公司获取运营资金的首选途径。另外, 由于企业集团是由多个个体共同组成的, 但是集团拥有的财务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 子公司间存在竞争冲突关系。第二, 内部交易行为的冲突, 虽然子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不确定特点不明显且集团内部投融资风险较小, 可以避免交易主体的逆向选择, 但是, 如果内部交易缺少公平, 那么就会造成交易主体受到侵害, 从而使得子公司之间产生冲突。
二、理论融合分析:协同学理论与企业集团财务治理
(一) 协同理论 该理论认为, 每一个大环境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环境中的每一部分之间的密切相关的, 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影响着整体。协同理论同样适用于企业,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完整系统, 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的同时也相互影响, 企业内部的协同可以带来1+1>2的效果,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对于集团自公司和子公司而言, 协同理论的运用可以实现企业集团整体效益高于各个子公司效益之和。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 协同能力对于企业集团来说, 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随着企业组织架构的复杂化, 企业的协同体系也越来越复杂化。企业集团协同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水平, 也决定的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 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等。但是, 由于企业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 企业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组织架构以及战略目标不断进行调整, 因此, 企业协同体系也会不断变化, 不断改进, 保持与企业匹配度最优。
(二) 财务治理的特殊性 企业集团具有五个特点, 第一, 母子公司之间财务关系复杂;第二, 委托代理关系连较长;第三, 组织结构层次多;第四, 制度安排复杂;第五, 组织结构呈现特殊的网络结构。另外, 财务治理状况一般的企业集团, 在进行财务治理时主要包含:首先, 各个成员在并购后出现的财务协同效果, 如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其次, 是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的平衡管理;最后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内部财务治理问题。其中, 在协调与控制母公司在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过程中, 可以解决子公司之间的财务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各子公司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使得企业集团得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将各个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协同关系处理完善, 才能实现企业集团的高效率运作, 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因此, 企业集团的治理应该将协同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中。
(三) 财务治理中协同理论的运用 协同理论运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可以优化企业集团各种资源的配置, 从而使得企业集团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另外, 协同理论还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这主要是通过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 将协同理论应用于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治理系统中, 企业集团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 有效的财务治理可以带来积极地协同效果, 特别是对于整体财务系统的稳定、顺利运行有重要意义。因此, 为了实现财务治理系统的协同效用以及特定目标, 需要对财务治理系统的各部分采取一定的控制调节活动, 还要遵守相应的规则以及程序 (协同机制) , 实现财务治理过程的和谐一致, 也就是实现协同度。所以, 企业集团在进行财务治理时主要是采取协同治理的办法, 该办法的关键就是集团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合作, 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实现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 从而实现财务治理目标。
三、协同机制在企业集团财务治理的应用
(一) 财权协同机制 财权协同机制的原理是通过合理分配财务权力, 实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 是一种制衡机制。因此, 财权协同机制可以消除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财务利益冲突、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同时, 还可以通过优化财权配置, 使得企业集团产生协同效应, 实现企业集团战略目标。
(1) 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随着企业的规模发展壮大, 企业的内部结构也日益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 很多企业选择了分权化的组织结构模式。但是, 分权化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果母公司与子公司沟通存在缺陷, 就会失去对子公司财务的有效控制, 长期看, 就会影响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 因此, 母公司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子公司财务进行控制。而对于控股子公司, 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平衡治理模式, 通过该模式, 可以实现母公司与子公司合理配置财权, 同时, 还可以降低子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起到协调与解决利益冲突的作用, 因此, 本文将重点对平衡治理模式下的财权配置问题进行分析。
(2) 母子公司之间的财权配置设计。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权配置主要包括:首先, 监督权的分配。由于目前的企业规模较大, 委托代理关系比较复杂, 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 监督关系也较为复杂, 每一个层次的委托人都拥有对代理人的财务监督权, 并且可以建立一个财务监督体系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其次, 执行权的分配。母公司与子公司的经理层具有财务执行权, 而经理层是根据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的授权来进行公司的经营管理的, 因此, 为了维护各个子公司的利益, 应该提高经理等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最后, 决策权的分配。子公司的决策机构主要是董事会以及股东大会, 而母公司是通过控制子公司的决策机构实现对子公司的决策进行控制管理的。
(二) 激励约束协同机制 激励约束协同机制的原理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使得子公司可以将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作为经营目标, 然后使得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提高。有效的激励措施是使子公司的利益与劳动成果相关联, 即他们的行为努力与行为结果相联系, 因此, 可以设定以下模型。假设:
(1) Q是企业集团产量为, l是子公司付出的劳动, Q与l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有Q=f (l) ;
(2) R是子公司所获得的利益, 并且R与Q是相关的, 所以有R=R (Q) =R[f (l) ];
(3) L是企业集团的经济效益, 且企业集团的经营目标为经济效益最大化:L=Q-R=Q-R (Q) →MAX;
(4) C (l) 为子公司的劳动成本, U为子公司不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时获得的效用水为了保证协同效应的产生, 子公司的净收益要大于U, 即存如下不等式:R[f (l) ]-C (l) ≧U
为了实现企业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必须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 使他们发挥最大效用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对△R=R[f (l) ]-C (l) -U→MAX求导, 并且令导数为0。这样就会得出l的最优解, 也就是可以使企业集团效益最大化的劳动量。因此, 企业在进行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时, 要依据最优l来进行设计。
企业可以让子公司去经营集团的共有资源, 比如通过收取资金的方式, 而子公司所得到得利益就是总收入减去租金, 也就是R[f (l) ]=f (l) -P。因此可以得出, 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为R[f (l) ]-C (l) =f (l) -P-C (l) →MAX, 也就是使得子公司的净收益最大化。通过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理, 得到右式:f (l*) -P-C (l*) =U, 该式的经济含义为:当子公司的租金为P时, 其会付出l*的努力, 同时, 在此情况下, 企业集团以及子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均实现了最大化, 都获得了最高的收益。
(三) 内部资源协同机制 内部资源协同机制的原理是企业集团通过协调各个子公司之间的要素, 包括信息、能力、知识三方面, 实现子公司以及企业集团的价值增值。其中, 集团各个子公司具有不同的特殊优势, 因此, 各个子公司之间在信息、能力、知识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同时存在着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 企业集团应重点关注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 同时, 也要关注子公司的价值增值;第二, 企业集团的总价值应该高于子公司价值之和, 也就是说要通过企业集团的总价值来体现协同效用;第三, 母公司要对子公司进行协调与控制, 从而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价值的增值。虽然, 在特殊情况下, 某个子公司的价值可能会减少, 但是, 企业集团的整体价值会增值。
(四) 内部资本市场协同机制 内部资本市场协同机制的原理是企业集团内部存在一个资本市场, 企业的内部资金会从收益较低的子公司流向收益较高的子公司, 这样就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资金配置效率、流动效率。企业的资金流动率可以体现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 企业在进行子公司的选取时, 一般会选择资金配置高的企业, 主要表现为资金周转率高、投资机会多, 只有提高子公司的平均资金利用率, 才可以实现企业集团整体水平的提高, 进而实现企业集团资金的最优配置。也正是企业集团合理利用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率以及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
四、基于协同思维的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完善策略
(一) 加强对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 加强对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措施来实现的:
(1) 加大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第一, 设立债权人会议, 通过设立债权人会议, 可以对债权人进行一定的权限授予, 比如查询公司财务。第二, 加强贷款事中监督, 通过监督, 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 尤其是当公司濒临破产时, 可以及时的把相关财务权力转移给债权人, 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利益。
(2) 完善相关制度。第一, 证券民事赔偿诉讼制度, 完善该制度主要是为当高管人员、董事以及控股股东有欺诈交易以及虚假陈述等行为时, 被欺骗的中小股东可以起诉集团, 要求其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第二, 派生诉讼制度, 该制度主要是指企业集团的中小股东可以以公司的名义起诉高管人员以及董事等, 比如要求他们赔偿损失并且承担相应责任;第三, 股东书面投票制度, 建立该制度主要是便于中小股东投票权力的行使, 还可以确保中小股东的权力不受侵害。
(3) 要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可以避免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的财产不受侵害, 因此, 对于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来说, 相关的法律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 发挥资本市场财务治理功能 第一, 健全资本市场财务制度, 这样就可以保证财务治理功能在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发挥;第二, 灵活配置内部资本, 这样就可以降低子公司对于资金的依赖性, 同时, 还可以降低因为行为不确定、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交易成本高等现象的发生率, 企业集团可以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及时的调整经营战略, 改变管理办法等,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率;第三, 提供良好的激励制度, 只有良好的激励制度, 才可以避免子公司因为自身利益忽略集团整体利益, 同时可以保证子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 并且可以保证子公司的经营目标与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
(三) 培养文化治理机制及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 培养文化治理机制。该机制主要是为了弥补其他治理机制的刚性所带来的治理问题。企业的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直观表现, 因此, 企业的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良好的成员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还可以对管理人员起到激励作用。第二,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只有充分了解激励与约束的作用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对这两个机制同时作用,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集团的激励约束问题, 从而提高企业集团的治理效率。另外, 不同的报酬类型对于管理人员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 因此, 企业的管理人员所获得报酬应该是由多部分组成, 从收入结构看, 报酬不但应该包括固定收入, 还应该包括可变收入等;从收入期间看, 报酬不但应该包括现期收入, 还应该包括远期收入。
(四) 推进ERP系统的应用 企业财务治理主要是协调所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这主要表现在协同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 而这一协同关系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集团整体效益最大化, 因此要对各个子公司的资源进行最佳配置, 这些配置可以通过ERP系统运营与管理。ERP是一种信息系统工具, 主要包括产品生产制造、物流运输、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四大管理模块。通过这四大管理模块, 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对称, 也就是说, 子公司将信息传达给母公司的效率提高了, 不论是事前计划传递效率还是事中控制效率、事后反馈效率, 均得到了提升。ERP系统具有集成性、远见性、及时性的特点, 可以迅速、有效的为企业集团提高信息, 保证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信息对称性。通过利用ERP系统, 企业集团可以统一管理各个子公司的各种资源要素, 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率, 并且促进子公司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参考文献
【企业财务治理】推荐阅读:
电力企业财务治理问题10-06
民营企业财务治理10-25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07-23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11-15
财务企业10-29
企业财务柔性07-16
企业财务管控07-16
矿山企业财务06-10
企业财务成本06-21
企业财务绩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