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2024-07-23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精选12篇)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1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中小企业数量与日俱增, 有些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 而有些企业的财务治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财务治理是基于财务收支管理、财务剩余索取、财务监督以及财务人员配置等结构性问题的制度安排, 是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产物, 其要求对公司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并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实现多层次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程序、制度和行为设计与规范。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小企业财务治理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好企业财务管理, 以期为更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财务治理的涵义。

目前, 财务理论界并未真正给出完整、确切的财务治理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 根据自身对财务治理涵义的理解, 概括出了多种财务治理概念。而本文认为, 财务治理是在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础上, 以股东作为主要的治理主体, 对财权进行合理配置, 形成一套完整的制约、激励、有效的制度规范, 通过规范财务治理行为, 以改善财务运营指标为直接目标, 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益、从而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作规范。

2. 财务治理的目标。

从公司财务角度, 财务治理目标直接体现为公司财务的总体目标———本金 (资本) 增值的满意化。财务治理是公司财务重要的组成部分, 财务治理的目标要从属于财务总体目标, 财务治理的最终财务目标还是追求本金增值, 取得相应的财务收益。从公司治理角度, 财务治理目标主要体现为优化财务资源配置、促进科学财务决策。这一目标体现了财务的基本资源配置功能, 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所体现的资源配置, 是公司治理中权利配置的核心;同时, 这一目标还体现了财务治理在公司运营中所要达到的治理目的。

二、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据统计, 中国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 只有一半的企业雇用专职的会计人员, 高达四成的企业用的是兼职会计, 还有一成的企业用的是会计公司, “有没有财务管理有什么关系?反正挣多挣少我心里有一本账”, 这是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共同的想法, 这种只局限于简单记账水平的财务管理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甚至会出现有的公司业务很红火却总是没钱分红, 老板左思右想找不到原因, 一查账才发现有200万元资金被会计挪用的现象。

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 往往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之中, 只要产品的销路畅通, 销售收入不断增长, 企业的领导者本身就不太重视财务管理, 更多情况是把会计作为一种披露信息或记账手段的需要, 而不是把它视为一种管理的工具。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地位, 而只是在追求产品销售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增长。这种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顺利的情况下不是什么大问题, 而企业一旦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利润大幅下滑及企业无法正常运营等大问题的时候, 并不能马上做出正确的补救办法, 从而使企业出现破产的危机, 危及到企业的生存。

许多事实证明, 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者, 只要有意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重视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那么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施就变得容易, 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就有了保障, 财务管理水平也将得以改善。

2.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实际情况中, 中国的中小型企

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出现严重混乱的现象, 仍然是简单粗放型的管理方式: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与企业相对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使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工作时缺少法律制度可遵守, 缺少必要的约束, 在企业管理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漏洞, 阻碍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虽然一些企业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但因为中小型企业管理者和一般从业人员大多具有一定的亲缘、地缘和血缘关系, 使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3. 中小企业投资缺乏科学性。

在中小企业里, 他们的投资决策根本不是日常生活中财务的重要一部分, 所以, 经营管理者对资金的预算计划就显得不那么的重视。而中小企业在重大的决策上, 一般都是由经营管理者根据自己的主管经验来决定的。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不大, 使得贷款出现一定的困难, 所以他们就习惯于在人们的行业中进行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利润的项目, 基于此, 中小企业在产业的发展上, 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目标, 从而导致了投资的盲目性。

三、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对策

1. 规范制度建设, 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第一, 要加强财务决策机制建设。企业财务决策涉及筹资、投资、经营以及利润分成等, 这一系列决策无不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经营上, 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力争通过独特性的产品实现更大的市场占有, 同时做好客户服务, 用优质的服务感动客户, 留住客户。在利润分配上, 既要保障企业的利益, 又要合理考虑自身的运用、市场拓展方面的实际困难, 确定一个合理的利润分成比例, 以更好地实现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第二, 要强化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建设。企业要防范和管理财务风险, 必须搞好财务预算管理, 要加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等预算的编制工作。同时, 对各类预算的执行进行全程管理, 除事前编制预算外, 事中主要通过将期中预算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并据以实施例外控制管理, 事后则通过年度预算与经营业绩对比并据此奖优罚劣。第三, 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程序建设。除了建立财务监控指标与定期核查制度, 建立财务风险监管机构;建立定期报告和主要负责人批复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外, 还要建立核算跟踪体系, 改革业务考核办法。此外, 要以强化责任制为核心, 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 完善对企业的管理。第四, 树立企业内部各部门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实现公司财务管理目标, 在处理企业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应坚持集权适度。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 企业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中, 每个部门都应具有不同的分工, 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只有将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使其有外在压力、内在动力,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2. 完善财务管理战略布局的建设。

目前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战略建设方面虽然做出了一些努力, 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财务管理战略建设不尽完善、稳定性较差。为了切实推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建设, 必须尽快完善财务管理战略。因此, 一要加强调研, 在充分把握企业实际的基础上,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基础, 针对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具体的财务控制战略。二要提前谋划, 不断推出符合未来市场需求的财务管理战略。由于很多的中小企业不能很好把握财务管理战略的实施, 使其财务管理虽然有利于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 但是由于严格的管控, 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可能影响企业营业业绩。为此, 中小企业必须尽早谋划, 积极推出符合市场发展的各种财务管理战略, 以赢取客户, 提升客户满意, 确保市场占有。三要强化沟通, 增强企业内员工的理解, 赢得他们的支持, 从而为财务管理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要维持财务管理战略的稳定性。在战略制定后, 不要轻易地改变, 增加客户和企业对相关政策和制度了解的时间成本。如果有必须改变的某些方面, 一定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 以赢得主动。

3. 优化人才结构, 提升人才素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是远远超越各类物质要素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说, 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未来, 中国中小企业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一要改变传统以“营销”为核心的人才观念, 要打破销售人员才是人才的错误观念, 须将财务管理人才也视为人才, 加大该类人才的建设力度,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二要积极树立人才的服务意识。服务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建设从某一个方面来说, 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保证企业能始终占有市场, 赢得客户。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客户意识, 拥有大局观念和全局观念, 唯有这样, 才能在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 保住市场占有。三要积极从企业外部吸收新鲜血液进入人才储备, 要从其他企业充分挖掘成熟人才。同时, 要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引进有活力、热情、对人热忱的年轻人加入企业人才队伍, 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建设的人才力度。四要认真挖掘企业内部人才, 要给有关员工一个广阔的业务平台,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五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当今社会, 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如果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工作, 将会导致人才的知识陈旧。财务管理作为针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可能会经常在细微之处有所改变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 需要中国中小企业加对大人才的培训力度。及时发现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调整财务管理战略, 从而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文浩.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9.

[3]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 2005, (10) .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2

(一)关于20世纪财务研究的反思

1.以资金——价值研究为核心的研究体系一直围绕“数量化的价值运动”而展开

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收益分配论和本金运动论等几种观点。纵观这些财务理论观点,可以归纳出几种不同的财务核心概念即货币、资金和本金。从这三个概念来看,资金相对于货币、本金相对于资金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从货币概念扩展到资金概念,符合我国财务活动的实践,有利于在企业组织全面的,财务管理;而从资金到本金,则有助于区别财务资金与财政、保险、保障等资金。但无论是货币.资金还是本金,这三个概念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物的价值表现”,都是从数量方面说明财务的本质.另外,以预算管理为重点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虽然以预算为其研究核心,但其内容也是对企业资金或货币进行管理,只不过改变了其管理方式,是以预算的形式对企业的财务资源进行管理,没有跳出数量研究的圈子,依然停留在财务指标或数字对企业效益影响的研究上。

2.财务研究的重心在财务活动,忽视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

受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财务理论研究也往往注重人与物之间关系的研究而忽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即重视财务活动而忽视财务关系。在我国财务理论界盛行40年之久的资金运动论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虽然它把资金运动中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也纳入了财务研究中,但从其几十年来研究重点来看,它还是把研究资金运动放在绝对重要的核心地位,对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资金运动过程中体现的各种经济关系所花笔墨甚少,只是提出这种经济关系具体分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等4个基本方面,至于这些经济关系之内涵并没有深入分析。近年来,郭复初教授把财务的本质概括为本金投入与收益分配论,把“本金”作为财务资金的代名词来代替“资金”,具有较大的合理性,但它仍侧重于对财务活动的描述,本金的投入与收益的取得只是财务活动表面的可感知的现象,并未直接看到其背后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因此,目前的各种财务理论过于重视对财务活动的描述,而对真正能体现财务本质的财务关系突出不够。但我们知道,企业的收益不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财务活动而取得,通过研究财务关系同样也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忽视对财务关系的研究无疑是目前财务理论研究的一大缺陷。

(二)理论界对财权及其治理结构的研究:一个综述

1.西方对财权及其治理结构的研究

企业财务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篇3

关键词:煤炭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结构;优化

多年来,国有控股公司在财务治理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选择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作为论文选题,探讨分析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完善,有着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H煤炭公司为例探讨了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优化,旨在构建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理论与操作框架,以指导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践。

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为了保证H煤炭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理论上可以设想通过提高社会收费标准,加大审计成本,以保证审计质量,但实际上由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僧多粥少,会计师事务所往往降价以求。2004年四川省物价局曾批准审计收费标准平均提高40%,而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只按半价承揽审计业务,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这种利害关系在有些地方则蜕变为前者有意无意地去迎合和满足后者的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成了上市公司作假的帮手。可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客观公正性难以保证,要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改变目前的审计委托模式,H煤炭公司可以通过审计委托模式改革确保其会计信息质量。

二、完善财务激励机制

美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过高和过于倚重期权激励所带来的会计舞弊问题,中国企业高管激励不足所带来的“59岁现象”和高管团队出走等,都表明了高管激励的重要性和难度。2007年H煤炭公司5名副总离职,其中,4名副总辞职,1名调动,几乎是发生了高层动荡,暴露了高管激励制度的缺陷,2008年股东大会通过的《高管人员激励方案》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管人员的长期激励问题。H煤炭公司薪酬制度下经理人的收入与股票市值不存在相关性,长期激励不明显,经理人通常不能从公司的长期发展中获取收益。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自从诞生以来,就逐渐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H煤炭公司要解决长期激励问题,可以考虑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三、完善股权制度

目前H煤炭公司的股份构成中,国有股份的比例过高,绝对地控制着公司的董事会和经营层,没有彻底摆脱国有独有企业运作模式。因此,H煤炭公司应当按市场经济要求调整公司的股份构成,如通过增加经营者持股比例,实行職工持股,加快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引入战略合作的投资者等方法。

1.增加经营者持股比例

H煤炭公司高管持股的比例非常少,2005年年报披露的高管持股总数是21 447 8股,占总股本4 5669 9 000股O.04696%,持股比例明显偏低,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经营者的持股比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职业经理人队伍已在逐步形成。职业经理人进入上市公司的最高经营层,就会改变目前企业资本运营效益低下的状况,为使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状况及盈利水平挂钩,就应逐步增加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使经营者的经营成果与个人收入挂起钩来,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经营者的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

2.实行职工持股

H煤炭公司目前没有职工内部股。在股份制企业中,员工不再是企业的主人,而成为股东的雇佣者。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职工的利益和地位受法律的保护。企业职工不单纯是资本的雇佣者,他们在企业中仍然享有一定的权益,具有较高的地位,企业职工以法定的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管理,职工与企业的聘用合同受法律保护。为更好地维护福田中职工的合法权益,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职工持股,如实施股票奖金、职工集资购入公司内部股等措施,不断扩大职工的持股比例,把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促进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同时改善公司股权结构。

3.加快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众所周知,由于服从国有企业解困的改革目的,我国的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定位于为国有企业融资服务。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由政府机构或国有法人机构控制。另外,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为保障国有控股权国有及法人股份不允许流通造成所谓“国有股独大”及“国有股不流通”的历史问题也形成了当前我国股市发展的最大问题。H煤炭公司目前已经在实施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应抓住机遇加快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优化自身股权结构。

四、完善审计约束机制

H煤炭公司内部审计机构为公司财务计划部下面的一个审计科,其地位和独立性可想而知。监督机构要发挥作用,高地位和高独立性相当重要。内部审计师必须对他审核的活动保持独立性。这种独立性能使内部审计师自由客观地作出评价,没有独立性,内部审计就不能得到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而地位低下则会极大防碍独立性。H煤炭公司的内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都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工作,内审人员既受经营者领导,又受聘、受雇于经营者,内部审计人员的农、食、住、行、任免、奖惩、升迁均受制于经营者,不可避免地为经营者意志所左右,容易形成企业内部审计的“依纵性”,领导怎么说,审计就怎样审,使审计的独立性大大降低:内部审计很少或难以对经理层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的监督和评价,基本不涉及对企业本级职能部门的业务监督。

在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和监事会三者中,有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无疑是最明显的。在配备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中,内审部门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独立于管理当局,加强了内审的权威性。通过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直接沟通,审计委员会不仅能及时了解重大事项,而且能有效整合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有助于更加独立、公正、有效地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效果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使审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监督管理当局,也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这点无疑比监事会的职能提升一个层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审计委员会是直属于董事会的,这就使得整个审计系统能与董事会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以确保审计结果得到足够的重视及充分地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审计委员会的成立能适时弥补监事会被边缘化的缺陷,使过程监督、时候审核及决策建议有效整合,强化了审计系统。

审计委员会制度是一项被成熟资本市场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却又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公司治理措施。目前,设立审计委员会己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H煤炭公司要使其内部监督机构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审计委员会已成当务之急。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4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嵌入社会责任的财务治理是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的一系列新的财务关系纳入财务治理的范围,与传统的财务治理相比,不仅考虑股东、经营者、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的影响,还要考虑员工、供应商、客户、社区和政府等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从大量的数据和现象分析,我国化工行业嵌入社会责任的企业财务治理并不乐观,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财务激励社会责任虚置。具体表现在:

(1)对管理者的财务激励社会责任虚置。目前,化工企业对管理者采用的财务激励主要有年薪激励和股权激励两种方式,其中影响激励的主要因素是对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考评。化工企业多使用的企业业绩考评指标体系为BSC,包括财务角度、客户角度、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见表1)。

财务角度的评价来自企业的财务报表,而客户角度、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等社会责任指标的落实则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某些指标的重要性与可度量性之间存在矛盾,如顾客角度中的顾客满意度,虽然重要但由于缺少衡量标准因而考核较难落到实处;二是有的指标虽然重要也可度量,但因宏观或微观等种种原因形成可度量性与实用性的矛盾,如学习与成长中的工资增长率,不仅受到微观的企业经营业绩影响还受到宏观的经济环境影响,这些都降低了该考评指标与企业管理者激励的相关性,从而在实际考评中难以落实。我们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在财务角度这一经济指标激励管理者,但虚置了其他角度社会责任指标方面的激励,会导致管理者盲目追求财务业绩而忽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利益以至于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对员工的财务激励社会责任虚置。化工行业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财务激励主要有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两种方式。其中影响激励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率、产品合格率、工龄、职位等级、报废产品减少率、事故减少率、工作态度和个人学习等。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出勤率、产品合格率、工龄等容易得到的指标上,而对工作态度和个人学习等社会责任指标则多因难以度量和考核而虚置。比如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考核受到考核者个人的主观和其他因素影响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而无法落实。因此,化工企业时有因员工操作不慎或不当导致整个流水作业瘫痪、产品报废甚至引起生产事故,而给个人、企业和周围的社区造成严重的损失并对环境造成污染。

其二。企业财务约束中社会责任缺失。(1)缺少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财务约束。企业利用资金进行生产经营获得经济收益使资产保值增值,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受到来自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在实际中,无论是政府对企业采用的评价体系,还是投资者选择资本投向所采用的评估体系,涉及的内容主要都是以经济评价为主,其他环保和公益等社会评价为辅,没有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对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无法通过自身的购买力和其他途径对企业产生财务约束。缺少履行社会责任的外部财务约束往往导致企业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终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2)缺乏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财务约束。化工企业的内部约束主要来自于监事会,其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着第一监督者的作用。通过这一组织结构和相关现象分析可以看出。对化工企业监事会代表股东利益以维护股东利益为出发点对经理层和董事会进行财务监督,缺少外部利益相关者角度的财务约束。然而,化工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监事会不仅要从股东利益出发对企业进行财务约束,还要从员工、社区、环境和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对企业进行财务约束。因此,在缺乏外部利益相关者代表进入监事会的条件下,企业财务约束维护股东利益,使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出现不足,不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和谐,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三,企业财务控制权配置中社会责任弱化。对于企业财务控制权包括的内容,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其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收益分配权和财务监督权。根据财务组织结构的安排,股东大会是公司的基本权力机构,代表着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享有企业的财务控制权;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代表着股东利益,通过股东大会授权享有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权和选拨经营者的权利;监事会也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行使股东大会赋予的财务监控权利,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经营行为进行监控;经理层由董事会直接选任,执行董事会决策,直接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拥有一定日常财务抉择权。根据企业治理结构中财务控制权的配置,化工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主要集中在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和监事会。虽然董事会设有独立董事和职工董事,监事会设有职工监事,但是由于均对股东大会负责,他们不能独立地从所代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履行对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质询权、听证权。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设计是多元化的,但缺少代表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在从各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实施企业的财务控制权方面仍存在欠缺。于是,化工企业经常因追求股东利益而发生环境污染、生产事故、危害职工健康等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事件。

二、嵌入社会责任的化工企业财务治理现状成因分析

我国化工企业财务治理现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忽视或藐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会被社会谴责甚至淘汰。管理者是企业行为的决策者,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或者行为理念直接影响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化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我国大部分化工企业的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不全面,他们认为捐款、资助、慈善就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没有意识到这只是其中的公益责任,社会责任还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环境责任;其二,管理者一直片面地认为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而减少企业的收益,但没有认识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改善与企业外部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持续最大化;其三,社会责任的履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是短期的和显性的,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则是长期的和隐性的,这增加了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考评的难度,使得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财务激励中社会责任虚置。

第二,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监督不力。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政府所服务的对象,企业与政府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利益关系。某些地方政府为了留住能增加税收或者彰显政绩的化工企业,对于其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行为放松了监督。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政绩在政府考核中相对容易量化并且显而易见,于是某些地方政府因担心严格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产生资本抽逃而影响当期的经济政绩,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和企业形成合谋;二是对企业的考评,政府过于重视企业税收以及对其对GDP的影响,忽视了企业短期经济收益对当地长期发展的影响。

第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体系欠科学。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否不能被社会所识别,从而使企业有逃避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在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时使用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不尽相同。有的学者从员工、环境、消费者、社区以及股东五个角度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缺少政府角度的指标;有的学者采用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员工和政府作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缺少环境指标。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面统一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也没有比较权威的社会责任数据库。另外,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化工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特点体现在能源消耗大、废弃物多、产品有毒性、技术创新快和生产流程化等方面。这就要求对化工行业进行社会责任评价时要将这些方面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并增加相关指标的权重,使得化工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较为科学。

三、嵌入社会责任的化工企业财务治理改善对策

首先,加强化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执行力。在社会责任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化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执行力:一是化工企业要将社会责任纳入到经营理念中形成一种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使每一位员工都将社会责任意识融入工作中并最终提高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二是化工企业财务治理要在财务激励、约束和控制权配置中落实和完善社会责任,使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并将其利益纳入企业财务治理目标之中,完善嵌入社会责任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三是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要增加相应的财务支出,以降低环境污染和减少生产事故,从而改善企业与当地的关系。这些措施使企业与外部环境形成和谐发展的关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和政策制定主体,其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政府要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不仅应将企业税收和经济效益作为考核企业业绩的内容,还应将企业为履行社会责任所承担的财务支出和获得财务收益纳入考核内容。第二,政府要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监督化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化工企业在申请注册登记时,政府应要求其提供履行社会责任的资料以达到事前监督。同时,政府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对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现企业违反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要采取罚款、限制经营和强制关停等严格的规制政策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第三,政府要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我国立法与监管部门虽已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但这些政策针对的是社会责任的的某个侧面。政府还需要完善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体而全面的政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与政策上的优惠,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内在地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第四,我国应该让上市公司把社会责任报告如财务报告一样作为企业必须向公众披露的信息。社会责任报告在披露时,指标要统一且定量,使同行业各企业间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具有可比性,为投资者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客观信息。

最后,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当前社会责任运动发展迅速,建立一套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十分必要。上海证券交易研究中心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则从外部投资者、企业员工关系、债权人、客户与商业伙伴、环境以及社区和捐赠六个角度进行阐述,指出了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大方向。但在实际中各个企业对这六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以及衡量方法并不统一,降低了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了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现状和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各个行业的行业特点增加相应指标的权重。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大、废弃物多、产品有毒性、技术创新快和生产流程化的特点,增加责任管理、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指标的权重。这个给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提供的新的思路,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转化成可以被识别的财务信息,从而影响每个企业的财务成本和收益。

参考文献

[1]邓学衷:《社会责任环境下企业财务治理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2]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200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5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成功经营不仅需要科学管理以使资金在运动中实现其“价值”,而且需要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保证决定资金运动的“权力”更合理地配置。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企业财务治理机制,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和财务评价机制,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对该机制的运行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财权配置;财务治理机制

企业财务治理不是僵化的制度框架,而是运行机制的集合,更是治理主体间互动的过程。财务治理模式下的企业财权配置是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活动,而要想保证这些活动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则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来进行调节和规范,即要有一套合理的财务治理机制作保证。

一、财务治理机制的一般原理

财务治理机制主要包括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和财务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财务治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它是实现财权合理配置、提高财务治理效率的重要保障。

(一)财务决策机制

利益相关者在对企业进行财务治理时,能反映其财务治理能力大小的最主要一点就是所拥有的财务决策权的大小,财务决策是企业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公司财务治理机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按照决策重要性的不同,可将财务决策分为战略性财务决策、战术性财务决策和业务性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是财务决策科学化的基本保证。财务决策是决策者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运用专门的财务方法做出的关于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规划。财务决策的过程涉及企业的多个职能部门与人员,最终决策是在各种决策方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最终确定,是相关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财务决策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财务决策必须按照决策的程序经历相应的环节,而不能由最终决策部门直接做出决定。实践表明,不合理的财务决策往往是最终决策者在没有经过合理的决策程序之后,单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不全面的信息而做出的结果。决策程序的科学化与快速决策的要求不是矛盾而是统一的,科学的决策程序就是要求在不丧失市场机会的前提下以时间和质量保证科学决策的形成。只讲时间不讲质量的决策实质是盲目的投机行为,尽管有时会被市场接受,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往往是弊大于利。

(二)财务激励机制

现代发展经济学认为,建立相应的财务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财务经理人员减少“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另外,让经理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挂钩能够促使经理人员的财务决策与公司长期发展利益相一致。要搞活企业,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必须把经营者放在改革的中心位置,尊重经营者的特性和价值,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职工是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本,体力劳动越来

越少,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专业性的投资,他们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职工进行激励。财务激励机制主要是指公司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财务激励,如报酬激励、声誉激励、权利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等。公司不可能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财务激励,我们主要对独立董事、经营者、职工和债权人进行财务激励。

总之,财务治理激励机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绩效,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如出资者、经营者、员工等都需要激励。通过对经理者、员工等给予股票期权等形式的变动收益,让其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既可以对其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而且为经营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治理中发挥作用奠定了权力基础,激发了其参与财务治理的积极性,是权力与利益的内在统一。综上所述,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财务治理激励机制有利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有效运作。

(三)财务约束机制

由于激励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劳动无法准确单独衡量,在团队劳动中的偷懒与搭便车行为普通存在,因此,为弥补激励措施的不足,一定的监督约束是需要的。当然,约束不是对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限制,而是要求利益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不能损害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财务治理约束机制包括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内部约束机制,除了在财务决策过程中共同董事会的结构能对经营者的自利行为形

成一定的约束外,还要求重大财务决策必须得到企业权力机关股东大会的批准,并接受企业设立的监督部门(即监事会)的监督。外部约束机制包括产品市场、经营者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新闻媒体对经营者的约束四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效的外部约束体系。

对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约束机制还包括法律约束、行政约束、董事和经理人市场约束、职业道德标准约束和经济约束。通过法律机制,对那些道德败坏的、泄露或出卖商业机密并对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的利益主体进行经济上的制裁或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部人才市场的存在为独立董事和经理人提供了一个市场约束机制。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使那些任职资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或信誉不良好的独立董事和经理没有进入市场的资格,直接被淘汰掉。

二、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企业概述

鄂尔多斯集团成立于1981年,现已成为拥有成员企业75家、员工2万多人、总资产逾75亿、年销售收入近40亿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已形成羊绒、煤炭、电力、冶金、化工五业并举、协同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格局。羊绒产业是集团的事业基础。“鄂尔多斯”纳米羊绒衫引领着羊绒服装新潮流。

鄂尔多斯企业采用“四统一分”的财务治理策略,注重整个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证。根据“统一治理,分级实施”的原则,首先确立了以内部银行为中心的资金治理体制,以内部银

行作为集团内部全资、控股企业资金流程的必经之地和调控中枢,实施现金流监控,调剂资金余缺,发挥资金最大效能。其次采取了机构统一、人员统一、制度统一的政策,使集团内部不会由于领导的不力而导致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损害。最后采取“一分”的策略,即核算分离,各公司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果按原有体制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时配以“资金统一”策略,这样就杜绝了企业各行其是和不按制度规定乱借款、乱担保、乱投资、乱开支的现象。使下属企业的资金使用更加透明。

(二)案例分析

鄂尔多斯集团的成功经营与其有效的财务治理是分不开的。该公司不仅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充分体现利益相关者在财务治理中的积极参与。

1、财务监督权分布于各个股东。股东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有“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方式,即通过股东大会和股票市场这两种途径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从鄂尔多斯案例来看,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决定了股东的财务监督权应该分布于各个股东,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监督。为此,公司首先减持国有股,引进国内外非国有的机构投资者,形成前几名股东拥有较高比例的股权、但彼此相差不大的股权格局。其次提升小股东的治理参与程度,如组织小投资者协会,引进为中小股东和独立董事服务的中介机构,在股东会的表决中实行累积投票制中小股东有了发言权和财务监督权。

2、赋予经营者合理的权利。公司的经营者作为股东的受托人,应

该很好地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起到监督作用。因此,公司也充分认识到经营者的重要性,所以公司将经营权完全交给经营者,并且配以董事会加以辅助管理,也好监督经营者的行为。而且公司将董事会成员分由1名董事长、5名董事、3名独立董事构成,其董事来自各个股东阶层的代表,每次经营决策需要经过出席会议的60%的董事表决通过才能实施,更好地实施监督的职能。经营者的薪酬的高低完全和他的经营成果相挂钩。并对经营者采取了报酬激励、声誉激励、权利与地位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等一系列的措施,更好地保护经营者的利益,使其更好地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公司。

3、职工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公司充分认识到职工这项宝贵的人力资本,对其充分的重视。因此,监事会中设有3名职工监事,公司大小事物需要经过员工的监督,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公司增加职工董事所占比例,赋予职工代表独立的发言权,企业员工同经营者一样,除了享有固定工资、奖金收入等财务收益权以外,也可以得到剩余财务收益分享权。这些举措充分表明职工在公司决策及监督的地位得到重视,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在监事会中发挥的作用。但是也不是任其不管,通过法律机制,对那些道德败坏的、泄露或出卖商业机密并对经济构成重大威胁的员工进行经济上的制裁或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重视供应商参与财务治理。公司主要从事羊绒业务,因此畜牧业的顺利发展对其具有举轻重的影响。组织了一个课题小组进行相

关研究工作,深入养殖区,了解牧民的生产经营情况。认识到供应商(牧民)这一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为了确保供应商(渔民)的利益要求,该企业让利益相关者介入企业的财务治理,包括参与财务决策,进行财务监督,分享财务收益,从而实现了企业和牧民收入的共同增长。此外,还进行了必要的财务投资,并积极采取财务协调等措施,促进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

(三)案例启示

从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鄂尔多斯集团较早地意识到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而且高度重视股东、经营者、员工和供应商的财权配置,实施财务共同治理。此外,企业密切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状况并把握利益格局的发展趋势,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实际状况来安排财务治理。由此可见,在公司的“四统一分”的财务战略中,充分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且实施财务共同治理与财务相机治理相结合,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在治理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在企业发生状态变动时,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会因为强势利益相关者的投机行为而受到大的损伤。由此,企业才能防微杜渐,避免危机的产生,更好地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束语

在企业社会责任备受关注的今天,以股东利益为主导的财务治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利益相关者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该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与企业财务治理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相关,企业应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避

免产生利益冲突,更好地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充分关注是实现利益相关者、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不仅重视企业的财富创造,而且关心社会公众的利益,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合理统一。可以预见,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机制必将成为财务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6

[关键词] 财务治理 人力资本 理念分析

一、人力资本参与财务治理:产权特征

1.人身依附性

股东至上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价值的人身依附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物质资本那样用于转让及清偿债务等,不具备风险抵押功能。因此,所有者在运用其人力资本时,必须承担绝大部分风险,只有尽力运用专属于其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才能获得高于其自身价值的收益。另外,经营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而并不仅仅体现在破产清算上。物质资本并不能主动地制止风险形成和降低风险概率,货币资本对风险的承受是事后、消极的;而人力资本的风险承受是全过程、主动的,它是企业风险的事实上的承载者。

2.专用性

随着生产力发展及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力资本专用性愈强,专业技能适用范围日益缩小。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其他公司所能支配的生产率与工资,将远低于其专用化所在公司的水平(Blair,1995),这种进入障碍意味着放弃其现有专业技能的巨大机会损失,而逐渐养成的技能创新“惰性”,又会增强其承担企业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团队特征

人力资本专用性决定了其价值只能在团队合作情况下才能实现。但在团队协作中逐渐形成的互信、团队精神等无形资产与共享财富使人力资本的退出面临巨大机会成本与沉淀成本,人力资本具有退出障碍。

在信息网络时代,由于要素、资本市场等非人力资本形式运作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使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弱化和间接化,它能很方便地逃离企业、规避风险。但人力资本的人身依附性特征使其具有承担风险的主动性,专用性与团队特征又使其具备抵押性,从而具有承担风险的自觉性。人力资本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日益成为企业实际风险的承载者。

二、人力资本参与财务治理的理念

企业所有权归属最终决定于一定生产力下该企业经济活动水平对两种资本的需求度及其稀缺度(陆维杰,1998)。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愈高,人力资本日益稀缺,其所有者参与企业的契约筹码日益增大;伴随着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代理人逐步加强自身与委托人就组织剩余进行讨价还价的权力。另外,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逐渐弱化,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强化,其承担风险的能力日益增强。剩余风险承担者应是剩余索取者,剩余索取者应是企业控制权的受让者(Alchian,1972),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理应纳入企业资本范畴,成为企业所有者之一。

1.理财主体多元化

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所有者后,两种资本所有者共同成为公司治理主体,从而形成共同参与决策和相互制约的格局。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水平与企业绩效捆绑的长效机制,不仅可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也调和了两种物质资本所有者间的矛盾,使其成为长期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实现了权力均等、收入平等和经济民主,大有助于整个社会和谐进步。

2.资本结构二元化

随着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概念的泛化,企业应适时突破传统资本同质假设和一元束缚,建立以非同质假设为基础的二元资本结构。二元资本结构可较好地反映出两种资本所有者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一个企业的最佳人力资本结构,首先要能实现人力资本效率的最大化——相对于特定非人力资本存量而言,不存在人力资本能力剩余或不足;其次要能实现其内部能力平衡——相对于特定人力资本而言,其他任何类型人力资本,均是适度和协调的(向显湖,2004)。

3.剩余分配模式

作为企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对企业的价值贡献虽不定相同,但二者地位平等,缺一不可。因此,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比照物质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方式进行;二是人力资本既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也得承担企业亏损。

(1)资本必要补偿

物质资本投入企业后,形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其损耗可以成本费用形式得以补偿(通过产品销售)。同理,人力资本消耗也应得到补偿,以维持其再生产。这除在公司治理上应采用相机治理与共同治理相结合的全新方式外,还应形成具体实现路径:即应比照物质资本计量模式,科学计量以切实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化;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其专用性、边际报酬递增的动态性等特征,使之享有与其价值贡献度相匹配的共同而有所偏重的财务治理权。

(2)剩余分配

赋予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产权,首先要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但目前计量方法尚无定论。吴志达(2004)认为,可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方法对其进行人才测评,确定一个接近其价值的初始值,人力资本以此价值的折股数额为基础与物力资本共享企业收益;同时建立能力显示机制,并相应地适时调整其折股数额及应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陆维杰:企业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经济研究,1998.5

[2]吴志达等:试论人力资本股权化及其安排.财会通讯,2004.11

[3]向显湖等:试论人力资本融资财务.会计研究2004.9

[4]Alchian, Armen A., and Demsets, Harold.. Information Cost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7

关键词:财务治理,财权配置,信息披露

我国现行公司采用的主要是“一会两线”的并行构架模式, 即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是一条管理层次线, 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总经理则是监督层次线, 并最终归于股东大会。这种机制暗含一个假定, 就是股东大会能有效行使最终决定权, 这在我国目前企业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很难保证。而作为企业最大债权人——银行, 则缺乏有效的硬约束机制, 尤其是在企业经营陷入破产境地时, 没有相应的重组权利。外部市场体系尚未成熟, 融资工具残缺不全, 造成外部监控十分薄弱。表现突出的问题有两个:① 董事会独立性不强;②监事会的作用有限。这一状况决定和限制了我国目前公司财务仍然停留在专业财务主导型的对内财务体系上。在理财观念上仍受过去国家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的影响, 理财过程缺乏主动的理财行为, 表现为被动执行国有政策, 时时事事以国家是否有此政策、国家政策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如何去执行国家政策或者去寻找政策制度的漏洞, 而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去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状况上。

我国已先后制定颁布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体系的证券法律、法规和制度三百多部, 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各司其职、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但是, 我国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正处于转型过程, 即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同时, 中国公司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基本上是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 由于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文化等背景差异, 中国公司在吸收和消化这些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 由此形成的各种问题是客观的和难免的。

一、我国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1.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权基础——产权不明晰

股份公司是以股东投资股份并按其股份分享剩余利润索取权和以其股份为限承担公司债务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 股东一旦将资金投入公司之后, 便形成了公司法人财产, 公司以其独立的法人财产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股东不得随意抽取公司法人财产。这种明晰的产权关系, 一方面保证了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 又因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相区别, 使股东对公司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 从而增强了股东对公司投资的信心。明晰的产权关系除了投资者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相区别之外, 还要求实现产权结构的合理化。产权结构的合理化, 包括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即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和所有权与债权比例即资本结构的合理化。而这一点正是我国的公司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所不具备的。

2.财务决策权力过于集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关系, 它们之间各司其职, 互相制衡。作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其主要内容, 就是依赖公司治理结构所建立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其具体内容包括: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作为所有者, 从财务上它享有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以及公司合并或解散等公司重大决策时的投票权, 享有公司剩余利润索取权。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由全体董事所组成的常设的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享有广泛的权力, 在财务上表现为:对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方案有决定权;对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公司增减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具有制定权;有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方案的拟定权;对公司财务经理人员的任免权等等。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是委托与代理关系, 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成为独立的活动, 并由职业的经理人员进行掌管。公司财务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 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 财务经理有权对公司日常财务经营, 他人不能随意干涉, 同时董事会对财务经理人员的经营绩效的优劣进行监督和评判。为了保证董事和经理正当和诚信地履行职责, 公司治理结构中还专设了监事会, 其主要职责是监督董事和财务经理人员的活动, 如检查公司的财务, 对董事和财务经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但在我国的公司当中, 上述的机构除了董事会或董事长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外, 其他机构几乎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上的权力也高度集中在董事长一人手中, 缺乏基本的监督和制约。

3.董事会约束力的弱化

所有者主要是通过董事会对经营者的控制与约束来实现他们的财务目标的。但由于种种原因, 董事会的约束力弱化了:第一, 多数董事无法在他们受托的职责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因为许多董事还供职于其他单位, 董事仅仅是他的副业。第二, 许多董事缺乏专门的管理知识, 尤其是会计规则方面的知识, 从而制约了他们职能的发挥。第三, 多数董事在公司的股权中只占有很少或象征性的比例, 这些董事不太可能为股东财务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

4.激励与约束机制软化

对各相关利益主体, 尤其是对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缺乏较为合适的激励与约束。我国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与偷懒行为, 损害股东的利益。在财务方面主要表现有:利用发布虚假财务信息, 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财务决策, 加大股东的投资风险;运用股东对经理人员日常财务经营决策不得干涉的要求, 经理人员通过增加其在职消费或与其他人进行合谋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或者因玩忽职守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 以损害公司的利益。这些行为, 将会制约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顺利实施。这些现象正是我国现有的公司体制中激励和约束不强, 使得公司管理层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放大的具体表现。

5.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失衡

按照现行公司法的安排, 对其他相关利益者关注甚少。如针对雇员有关法规, 虽然雇员利益在某些条款上有所涉及, 但也是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角度引入的。如公司法对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只涉及到“由两个以上的国有公司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而不包括其他公司。即使是对那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法定权力也只有听取或被邀请作为代表列席会议, 其他内容更多的是象征性的。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理人,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无法直接管理公司的情况下, 就要监控其下级代理人;而政府与下级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政府实施激励的无效性, 以及政府作为全民委托人的代理人的身份, 使其进出国有公司的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其他目标的考虑这种进出是不可能发生的, 从而迫使政府会采取一些相应的行政干预, 以改变在公司治理中的不利地位, 维护全民委托人的利益。其结果就是中国公司治理过程中行政干预的痕迹过强, 政企难以分离, 内部监控也会因为政府行为的引入和实施的随意性而变得不稳定, 而且使利益各方相应的制衡失去平衡。

6.外部监控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 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逐步强化了自身的经济利益, 借贷市场对公司的约束有所增强, 但国有大型公司的客观存在使得其与国有银行之间的联系仍然难以市场化。债券市场的欠发达也严重阻碍了公司的融资。完善的金融体制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逐步完成。劳动力市场和经理市场, 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和信用市场的缺乏, 其建立健全也不可能在一个短期内完成。另外, 一些相应的配合外部监控方式的中介组织 (如会计、审计事务所和评估机构) 的独立性较差, 信誉市场还未形成。外部监控的缺失使得内部的约束机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公司财务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正处于转型过程, 即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化, 同时, 中国公司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基本上是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 由于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文化等背景差异, 中国公司在吸收和消化这些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 由此形成的各种问题是客观的和难免的。笔者认为, 我国公司财务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缺陷

在制度上, 现代公司制度只有形式的“架子”, 股东大会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而在这一点上, 除了“一股独大”的主要原因外, 中小股东参与经营意识不强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应该分离, 出资者不能对属于自己的部分资产进行直接支配, 这是现代公司制度最低的要求。而一些公司治理结构根本不存在, 董事会被个别人操纵, “内部人”早已支配公司所有的资产。

2.司法介入滞后

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司法介入滞后, 对扰乱财务治理的当事人 (包括主体和中介) 处罚过轻, 造假代价极低。如有些公司存在的多项违法行为, 早已经触犯《刑法》, 构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有关责任人是应该蹲监狱的。但对他们及主要管理人却往往只是行政处罚, 司法介入滞后。

3.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

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源自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责任。公司的大规模发展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扩大和完善, 同时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特征, 造成了财务治理信息分布的不对称, 势必要求多掌握信息的受托经营方向委托经营方披露其经营现状以解除其受托经营责任。但是, 目前信息披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纵观我国十余年的证券市场发展史, 从我国最早的深圳原野造假案到琼民源欺诈, 从红光实业靠行骗上市, 到中科创业的虚假重组, 再到蓝田股份、郑百文及猴王集团等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 都与信息披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助长投机之风盛行, 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那么虚假的信息披露为什么总是禁而不止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信息披露不真实, 缺乏可靠性。

如郑百文把厂家欠商品返利的虚假欠条以应收账款的名目计入盈利, 制造账面假盈利, 掩盖亏损, 到最后纸包不住火, 1999年一年亏掉9.8亿元, 至1999年底其有效资产不足6亿元, 而亏损超过15亿元;银广夏1999年、2000年公告称天津广夏出口各为2.2亿元、7.2亿元, 分别占银广夏全部利润的75%和100%, 但事实上, 天津广夏1999年和2000年出口额仅为480万美元和3万美元, “巨额利润”完全是一个骗局。还有部分公司存在大量已不能带来经济利润、基本失去变现能力的不良资产, 由于不良资产是否摊销与摊销多少基本上由企业自主决定, 因而事实上成为企业进行利润调节的手段, 构成误导投资者的信息披露。

(2) 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过于简单。

投资者只有在获得充分可靠的财务治理信息的情况下, 才能做出更正确、理性的决策。而目前我国有很多公司疏于充分性规范或流于形式。比如一些公司有意模糊商业秘密和财务信息的界限, 故意隐瞒一些重大事项, 对于不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一笔带过, 避重就轻, 有很大的伸缩余地, 以至于信息使用者因此而决策失误或判断失误。

(3) 存在选择性披露问题。

所谓选择性披露包括选择信息披露的时间和选择信息披露的特定对象。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公布的及时性方面还比较好, 绝大多数能在中国证监会要求的时间内定期公布, 但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披露, 仍倾向于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及时披露, 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则延缓披露甚至是不披露。还有一些公司对发生的重大事件选择特定对象进行披露, 一般是先把内情泄露给机构“庄家”或评股人士, 由其营造“利好”或“利空”氛围待股价达到其目标价位时再向广大投资者公开披露以帮助“庄家”套现, 而“庄家”则协助实现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获取利益和树立形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reeman&Redd, “Stockholders and Stakehoders:ANew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3.

[2]王雄元.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 2004, (3) .

[3]蒋茵.构建我国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 2003, (10) .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8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及披露的现状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序幕, 随后相继发生了北京“中诚” (1993) 、海南“中水” (1994) 、海南“琼民源” (1998) 、成都“红光实业” (1998) 、四川“东方锅炉” (1999) 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尚未完全消失, 2001年爆发的“麦科特”、“银广夏”、“蓝田股份”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推向顶峰。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现状, 尽管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2004年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江苏琼花”, 上市仅10个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业板首例财务丑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的不断曝光, 会计信息造假性质之恶劣, 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自2000年后持续低迷, 股价严重缩水, 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中, 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 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不断完善, 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报告的危害

(一) 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 上市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上市公司虚假的财务信息大量存在, 将直接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能力, 扰乱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国家利益受损

在虚假财务报告的掩护下, 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国有股减持等形式, 转移、私分和侵占国有资产;有些上市公司避开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管, 借助隐瞒收入等手段, 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甚至于给腐败滋生提供温床, 败坏了社会风气, 导致国家利益受损。

(三)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上市公司业绩可疑, 直接引发信任危机, 虚假财务报告的普遍存在, 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更是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信息的原因

(一) 有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迄今为止, 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根本大法《证券法》虽然已经出台并实施, 但有些规范仍然采用“试行”、“暂行办法”的形式, 明显带有过渡色彩。同时也体现了与国际惯例不断接轨的原则, 但随着证券市场的扩大, 现行会计制度中有些规定仍有些滞后, 与国际会计准则不一致, 跟不上我国证券市场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 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现行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 散见于各种规定之中。而我国目前制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的有关机构过多, 令出多门, 管理不统一, 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

(三) 上市公司会计行为不规范

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不规范, 造成了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 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 低估损失、高估收益, 这方面的信息造假行为在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屡见不鲜。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 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 以粉饰经营业绩,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亦不乏其例。很多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过高的披露虚假盈利预测信息骗取股东和社会公众信任, 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痼疾。

四、相关治理措施

(一) 加大股票市场监管力度

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力度, 可以使流通股大股东通过操纵股价而获利的能力大大降低。加大股票市场的竞争力度可以分为场内竞争和场外竞争两个方面。场外竞争表现为股票与其他投资渠道如国债、企业债券、期货等的竞争。通过加强场外竞争, 可以在股票市场的信誉较差时, 使投资者转向其他的投资渠道。场内竞争是指通过放宽公司上市的条件, 大幅增加上市公司的数目, 从而加强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通过加强场内竞争, 投资者可以选择的股票增多, 使那些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股价下降, 最终被淘汰出证券市场。

(二) 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必然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机制, 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 均衡信息分布。

(三) 加强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作用

一般来讲, 独立董事的客观性、公正性要强于一般的董事。因此加强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的自律和监督, 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地抵御来自上市公司外部的压力, 防止由于外部压力引起的企业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发生。

(四) 加大对中介机构监管

针对外部监督不力的情况, 建议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和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再监督,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进行抽查, 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建议修改有关法律法规, 使审计机关对中介机构的监督不仅有建议权, 还要有披露权、控告权和处理权。

参考文献

[1]武巧珍, 贺晓春.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J].经济问题, 2002.4

[2]周国强.高级会计实务[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6

[3]张新民, 钱爱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

[4]鹿成.虚假财务报表的表现形式与审计要点实务全书[M], 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 2003.8

我国企业财务欺诈的治理 篇9

强制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强化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和监控的能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完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股东对管理人员的内部约束机制;改进业绩评价机制, 促进经理.人员走向职业化、市场化。同时对进入经济市场的每一位经理人员都要进行信用记录, 建立声誉档案;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和信息披露等机制, 迫使管理层释放信息, 均衡信息分布;合理设置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让管理层分享公司剩余。

2 完善会计审计制度

只有完善会计审计制度才能从制度层面降低财务信息的失真, 阻止公司财务欺诈。我国的会计审计制度基本借鉴国际惯例。我们应认真研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相关体制、法规的政治经济背景, 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应用。例如, 红光实业虚构产品销售、虚构产品库存是企业界已沿用70年的造假手法。西方审计界早已有所防备, 美国1947年创建公认审计准则时, 制定专门的审计程序, 目的是能揭露此类造假。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也有规定但应进一步重点强调, 我国应完善注册会计师在独立审计方面的职能。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与生命, 离开了独立性, 社会审计的鉴证功能将一文不值, 并且有可能使公司的财务欺诈更具欺骗性。为此首先在制度上提供保证, 其次优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 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 提高审计质量, 缩小在这一方面与公众期望的差距, 建立对监管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机制, 完善公司独立财务顾问制度, 对独立财务顾问的地位、职能、从业资格、职业操守以及财务顾问的格式、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以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3 建立企业财务欺诈的赔偿机制

企业财务欺诈应受到严厉的惩罚, 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 要使财务欺诈者倾家荡产、声名狼藉。正是因为没有民事赔偿机制的威慑, 企业才敢肆无忌惮地进行利润操纵。20世纪50年代至今, 在西方国家企业财务欺诈案件中, 民事赔偿数额越来越大。例如: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因财务欺诈而倒闭, 为其审计的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支付1亿多美元的赔偿, 才与蒙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达成庭外和解。阳光公司财务欺诈败露引发破产倒闭, 为其审计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支付了1.1亿美元的赔偿, 才了结与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安然财务欺诈案中前董事长肯尼思·莱如果不是死于心脏病, 他将获得25年至40年的监禁。今年初, 两家日本保险公司指控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家再保险公司财务欺诈进行掩盖, 造成日本保险公司经济损失, 结果德勤支付了超过2.5亿美元的赔偿金, 成为有史以来财务欺诈最昂贵的付出。必须使企业财务欺诈者明白, 造假的成本和风险, 要远远大于可能产生的收益, 使企业财务欺诈的赔偿机制成为达摩克利斯剑, 斩断财务欺诈。

4 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

我们应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建立强大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 增强道德约束力, 营造守信为荣失德为耻的良好好社社会会环环境境。。市市场场经经济济是是充充满满机机会会和和诱诱惑惑的的博博弈弈场场所所。。如如果果参参与与者者和和监督者不讲正直诚信, 制度安排将苍白无力。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 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 才能使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安然事件表明, 诚信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公司管理层需要诚信教育、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律师等市场经济参与者, 以及政府官员、监管机构、新闻媒体等市场经济的监督者, 也需要诚信教育。铸造鲜明的道德之魂,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人人有责。

5 加强政府信用, 减少行政干预

要建设信用政府, 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杜绝“官出数据, 数据出官”的现象。要加强对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经济责任目标完成、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审计, 做到不经审计, 不得离开, 不经审计, 不得提拔, 这样才能为重建公司诚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减少行政干预, 将适用于自律民间组织管理的事项让其自行管理。政府部门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所为, 也要有所不为, 尽可能地在政府调控中坚持权宜相变的管理手段, 逐步在社会各部门形成利益与诚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以创建和谐社会。

6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控制

美国Treadway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 将近50%的财务舞弊事件可以全部或部分归咎于企业内部控制失败。企业管理层应定期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 并且要求外部审计师对管理层的评估结果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应具备五部分内容: (1) 控制环境。主要是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 塑造企业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 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工作能力。 (2) 风险评价。目的是找出有效的应对方法, 主动发现和处理由于情况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3)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是管理层识别和评估风险后, 对控制这些风险所实行的针对性措施。 (4) 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的全过程都需要高质量的信息以及顺畅的沟通, 其重点是控制责任人履行其职责, 并与企业的外部沟通, 如与客户沟通。 (5) 监控。内部控制系统需要监控, 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如不履行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有关人员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 避免财务欺诈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之, 防范企业财务欺诈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日趋完善, 投资者越来越懂得捍卫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应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 推进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杜绝企业财务欺诈。

摘要:近几年来企业财务欺诈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资本市场, 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 伪造财务数据、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案例频频曝光。一些企业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政治目的, 利用一些合法手段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 粉饰会计报表, 操纵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如琼民源、银广夏、蓝田股份等被揭露的企业财务造假案令人发指。本文以企业欺诈的入手, 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企业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防范质量避免企业财务欺诈的发生!促进企业单位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企业财务信用缺失及其治理 篇10

关键词:财务信用,缺失,治理

一、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的现状

(一) 坏账难以收回

一方面企业坏账太多, 不能赊销;另一方面不赊销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企业坏账率是0.25-0.5%, 我国企业坏账率是5-10%, 差距大得惊人;美国企业的账款拖欠期平均是7天, 我国平均是90天。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我国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占销售收入的14%, 而美国只有2-3%。同时, 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 我国企业赊销比例只有20%, 这么大的差距根本无法竞争。我们必须学会赊销, 大量赊销, 以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要赊销, 就必须进行财务信用管理。

(二) 逃避债务, 伪造金融票据

银行收不回的贷款数以万亿计, 更有不少企业借改制逃债, 使银行利益严重损失。逃避债务, 逃避银行贷款本息, 伪造金融票据, 这种财务信用状况, 直接导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信贷机构之间缺乏信任, 造成市场经济运行质量下降, 交易风险加大。

二、企业财务信用危机的根源

(一) 投资不当导致财务失信

有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盲目地不加分析地在固定资产上投资规模过大, 项目不能按期运营, 投入资金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回流或由于项目决策失误根本就无法回流。这样使弥补投资缺口而形成的商业信用具有很长的周期, 而且还存在很大的风险。

(二) 经营不善导致还贷难

企业由于生产经营需要, 常常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向银行贷款, 如果经营管理不善, 使流动资金流失, 会加剧流动资金的紧张和企业间的相互拖欠, 从而造成再贷款再拖欠。这样不仅使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恶化, 而且也加剧了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危机。

(三) 企业产权制度尚未理顺

产权是信用的基础。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实现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国有企业不讲财务信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产权不清楚, 没有人格化的所有权代表。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也不尽合理, 企业难以形成长远预期, 缺乏安全感, 自然不会在经济活动中坚持财务信用原则。

(四) 企业领导体制不完善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不完善, 导致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首先, 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 其努力得不到合理的评价与回报, 也就没有承担经营风险的动力和压力, 企业家就可能利用国家的授权在企业决策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置企业信用于不顾。其次,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企业领导人的职业命运不是靠市场来抉择, 而是通过政府部门决定, 不承担财产法律风险, 更无需承担信用风险。因此, 企业领导往往并不重视和珍惜其职业信用。

(五) 市场机制不健全, 导致信息不充分

其原因就是市场中自我履约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自我履约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机制:一种是重复博弈, 即当交易的双方目前进行的交易只是未来交易的一个组成部分时, 双方可能采取相互合作的态度。因为一方违约会导致另一方终止交易, 未来的收益无法实现。但随着我国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 曾经交易的双方, 下次再相遇的可能性变小, 这使重复博弈的需求下降, 导致重复博弈对信用保证能力也下降。另一种是声誉机制, 即讲财务信用的企业, 可以取得好的声誉, 降低以后的交易成本。不讲财务信用的企业, 其声誉会在市场上贬值, 会增加以后的交易成本。但这种机制发挥作用完全靠的是信息的记录及快速传递, 以使市场现有参与者和未来参与者知晓和查证某企业的失信行为。

三、治理企业财务信用危机, 提高企业信用水准的对策

(一) 构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系统

1. 构建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系统的前提条件。

一是以道德为支撑。道德是调节社会关系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 法律不可能涵盖社会行为的各方面, 所调节的范围和程度有其一定的限度, 而道德可弥补法律的不足, 因此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二是以产权为基础。信用关系是产权关系的延伸, 明晰的产权是财务信用制度的基础。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明晰经济主体的产权将为建立健全财务信用制度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三是以法律为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完备的法律是建立财务信用制度的有效补充和保障。建立完善财务信用法律体系, 用法律上的严格他律促进道德上的自律, 用完备的法律防范和惩治产权主体的不正当行为, 将保障财务信用制度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财务信用管理系统的内容。

一是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统一、公开、公平的财务信用制度。财务信用管理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大系统, 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目前应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下着重建立起征信系统、评估系统、信息查询和披露系统等三个子系统。二是建立企业内部财务信用管理系统。即合理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内部财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在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方面, 企业应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财务信用管理部门, 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在建立财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 企业首先应制定好财务信用管理政策, 明确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意义、原则、目标、范围、责任、运作方式等, 使财务信用管理有章可循。其次, 应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制度, 包括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的原则及程序、应收账款监控制度、拖欠账款处理办法和追账程序等。此外, 企业还应根据财务信用管理的特点和内容,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流行的经验和做法, 使财务信用管理建立在技术手段先进化的基础上, 从而降低财务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三是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的控制指标体系。企业财务信用的控制指标主要有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与财务风险、流动性、现金流量和财务信誉等。四是正确选择财务信用评级方法。财务信用评级方法, 在国际上主要有标准普尔、穆迪及惠誉。标准普尔的信用评级分为短期债务评级和长期债务评级。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应根据经营目标和财务信用管理要求, 结合自身特点, 正确选择财务信用评级方法, 从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信用的管理制度。

(二) 建立和完善财务信用监管制度及财务失信惩戒制度

健全财务信用监管制度和财务失信惩戒制度, 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扭转财务失信这一状况, 就必须尽快建立财务信用监管制度和财务失信惩戒制度, 运用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 依法加大财务信用监管和财务失信惩戒的力度。一方面, 抓紧健全财务信用监管制度;另一方面, 加快建立失信惩戒制度。要尽快形成行政性惩戒机制, 逐步形成社会性惩戒机制。同时, 企业必须对财务信用进行持续的监控。

(三) 建立财务信用守信的激励机制

对财务信用守信企业要加以激励, 其措施主要有:一是声誉激励;二是对财务信用好的企业降低借款利率, 增加现金折扣率, 从而形成价格激励;三是对财务信用好的企业扩大融资数额;四是政府奖励财务信用好的企业, 促进财务守信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非.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初探田[J].华东经济管理, 2003 (2)

[2]周怡, 戴炜.直面入世后的中国企业信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2 (4)

[3]黄友兰.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四大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2 (4)

[4]陈岩.论现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J].社会科学辑刊, 2002 (1)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11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竞争加剧,成本管理进一步提到管理日程上来,也由传统的手工核算方法向电算化核算发展。本文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招手,并提出了加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有效办法以及注意事项,希望对建筑施工企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会计核算 成本管理

成本领先是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成本之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每个企业也都在根据自身条件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效的成本控制是每个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如何有效的实施企业的成本管理,确保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成为现代企业急需解决的课题。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差距较大,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就现在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制约财务成本管理的发展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就是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总结,以此来评价,大部分是对财务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核算工作也是对历史数据的总结,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各个方面的量化研究及考核提供依据。从而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依据,长期以来,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我们的核算水平一直都未达到核算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使得财务成本管理的基础数据不充分,直接制约了财务成本管理的发展。

2.考核机制不完善

企业的考核制度看似很严密,如果要执行起来就要增加大量人力物力,否则就存在成本目标管理不到位,或者目标考核机制不能贯彻执行。

3.成本控制缺乏动态管理

成本控制没有与成本发生同步,往往在成本发生后才控制,不能对成本目标实施积极的动态管理,不能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潜能,达不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

二、完善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

1.提高各项目部会计核算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各项目部的核算工作

为提高施工企业的核算质量,一定要抓好项目部数据的准确性,目前由于各项目部的施工条件比较艰苦,难以吸引较高素质的核算员,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及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等方法,提高核算人员的素质以及吸引外来高素质人才。使得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爱岗敬业,自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严格执行会计制度,财经法规,实事求是的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绝对禁止受理违纪业务,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2.建立健全各项核算制度,并能使得各项制度能够贯彻执行

制度的建立比较容易,但由于项目部的特殊,严格执行困难就比较大,核算人员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记录好人员出勤情况,对贵重材料做到每天凭送货单及进仓单登记购进数,凭领料单登记耗用数,对于一般建筑材料,每天登记购进数,每天下班前对其进行盘点。对机械设备,每台设备的维修费、耗油数及工作量每天都應做好记录,以便考核:外购材料要有相关部门的验收,并在进仓单上规范材料名称,以提高核算的效率;每天要统计完成的工程量。最好制定合理的内部结算价格,如果内部结算价格不合理,就会人为地扭曲各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统计部门一定要遵循及时性原则按照会计的核算要求向财务部门提供统计产量资料;物资供应部门在月末摊销材料时,应按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摊销当期消耗的材料;生产部门月末应按划分的责任单位及财务核算要求作验收单,以保证工资核算资料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

3.公司总部要加大对项目部财务检查力度,并经常规范核算员核算工作

总体来讲,公司总部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比项目部核算员要高,所以公司总部财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去项目部检查核算人员的核算工作,以督促他们及时、准确地搜集。从实际出发,合理制定各项指标。上级部门应在制定和下达所属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指标时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做到所下达的指标切合实际,使各项目部经努力可以完成。

4.建立系统的成本分析机制

核算人员应按月按类别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应该安排专人对施工项目的合同进行集中管理。核算月度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差异,将各项差异及时反馈到相关责任部门,从而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纠正偏差。

项目经理部还要做到施工前对项目成本有预测和计划,成本控制目标要层层分解,并与经济利益挂钩,以强化全员经济意识定期召开成本管理分析会。

5.建立健全考评机制

根据不同的管理层次将成本目标控制逐级分解,明确各个管理层的考核指标。要本着确实可行的原则,实行成本倒算,要求下达指标必须在相应层次的可控范围内。考核指标一经下达后,要制定配套的奖惩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以此维护考核制度的严肃性。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 篇12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 财务治理

第一, 财务治理的基础是公司治理, 财务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据公司治理结构而发展的, 它体现了公司治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它是公司治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理解与掌握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对于构建我国财务治理结构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

第二, 财务治理的核心就是具有清晰的财权, 明确财权是财务治理概念的核心, 确定财权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财务治理的特征, 并且根据财权确定财务治理的方针。

第三, 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是明确治理主体对财权的分配和实现财权分配目的。公司财务治理的内容是以财权的确定为内容的, 只有明确财权才能保证主体形式公司治理权利分配并且保证财权分配的实现。换句话说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就是研究公司财务经济活动的制度安排问题。

(二) 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就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或者具有一定目的以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为核心, 另外企业通过某种资本实现与该中心的生产结合, 其主要通过财务管理、人事以及经营权限等手段实现企业形成具有层次清晰、发展规模大的经济组织。通常来说具有集团管理权的企业一般是在该集团中发展规模大、占有股份份额高的企业。

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其具有显著的特点:企业集团的组织模式是以企业发展规模大、占有份额大的企业为中心, 其他企业为外部组织的具有管理权限清晰的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集团的管理组织连接主要是企业间的产权或者合约为手段, 通过技术或者资金投入为基础的形式存在。企业集团内部组织之间既有相互联系性也有相对的独立性。联系性表现在企业之间是以共同的技术或者资金投资实现合作;独立性表现在企业之间在管理权限上还有一定的自主权。

(三) 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运行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间的内容财务运行方式进行调节、保障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融资等方面不断地优化实现财务效率的最大化。财务运行机制的优化可以提高集团资金的有效循环利用, 优化企业之间的各项经济活动与财务之间的关系, 为企业正确的制定财务计划、财务决策提供基础。

二、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集团发展构建了发展的外部环境, 企业集团组织是我国应对外部竞争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优化社会资源的重要形式。企业集团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集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社会的安定, 而财务问题又是影响企业集团的主要问题, 因此如何科学的运行财务管理问题是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 尤其是如何提高财务运行模式当前集团发展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对此现阶段有必要对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刻的分析。

(一) 资金管理混乱

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子公司组成的经济组织, 每个子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 并且每个子公司组织在财务资金管理方面不能够坚决的执行相关的财务制度, 如有些子公司为了达到某些经济利益, 他们将子公司的财务进行分散管理, 他们选择多家银行进行开户, 并且有些银行的账户名称不是以公司的名字确定, 这样就会造成公司的资金分散, 企业集团不能有效地对这些资金进行全面的掌握与监管, 造成企业集团对企业的财务治理不能进行深入彻底的管理, 如法发挥集团财务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集团对于资金的分配没有按照优化配置原则, 有的子公司需要较多的资金而集团却没有给予其足够的资金, 影响企业的生产, 而一些不需要资金或者用不了给付的资金的子公司却得到了非常多的资金, 造成资金的闲置, 企业集团对资金的分配不合理会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 影响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利益。

(二) 全面预算与战略脱节

财务预算是企业发展的指导, 对企业的战略制定, 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企业集团在制定预算时往往忽视企业长远战略的思考, 没有将预算与企业战略进行整合。首先企业集团财务预算没有对集团整体战略进行全面的分析, 其往往会考虑一些重点企业的生产预算, 而忽视一些影响不大、消费企业财务低的一些企业战略。其次企业的全面预算重视企业的短期战略而忽视长远战略发展。虽然全面预算关系到企业任何环节的战略实现, 但是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企业短期的战略上, 而对于企业长远的战略没有充分的考虑。

(三) 监督体系不健全

企业集团是由众多子公司组成的, 为加强企业集团的管理, 提高企业集团资金效率, 保证企业集团的正常运行, 需要企业集团在内部形成制度完善的监督体系, 以此约束企业集团内部机构的行为, 尤其是对集团财务运行的监管要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 但是就目前我国集团内部的监管体系看, 集团的监管体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监管制度还不健全,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集团在各项规章制度上还相对存在许多的欠缺面, 企业财务监督机构不能对财务进行比较细致的约束;二是集团财务人员自身约束力不够, 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 许多财务人员他们不能在意识上、行为中约束自己的财务治理行为, 他们过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 而忽视企业集体财务工作;三是财务人员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问题导致企业财务治理效果不强。财务人员在使用上一般是由不同的子公司财务人员构成的, 他们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稳定性, 尤其是财务监督人员, 说白点就是财务监督人员监督自己的工作, 因此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信息的不真实性。

(四) 财务控制程序缺失

首先财务监督控制程序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这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并且已经在采取积极地措施加以改正, 集团企业对财务治理目标的实现, 需要强化财务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 而不能仅仅对财务活动进行事后控制, 因为这种财务控制模式与理论上的财务控制目标是不符的;其次企业集团对于子公司的财务还没有完整的控制体系。虽然子公司对企业的财务情况会定期向企业集团进行阐述说明, 而且子公司也按照相关的会计制度设定了会计控制系统, 但是这些控制程序只是子公司内部的制度, 企业集团没有站在企业发展的整体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安排, 这样的财务控制程序会造成企业在制定战略发展时没有依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 造成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发展变化, 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

(五) 信息传递失真

企业集团对集团的管理依据是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而制定, 因此财务信息的真实对集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由于子公司与集团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信息流通不畅等原因导致集团掌握的财务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首先, 集团与子公司在财务软件使用上还存在一些程序系统的不兼容问题, 导致子公司上报的财务信息可能在集团财务体系中没有显示或者出现数据的偏差;其次, 子公司会计人员或者管理者的故意行为。子公司财务人与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将企业的资金占为己有之后, 他们就会制作虚假的财务信息报送给集团总部, 导致集团总部根据此财务信息制度的发展规划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实情。

(六) 财务绩效考核制度不恰当

当前企业集团在考核企业绩效时其主要侧重对企业短期经济效率的考核, 忽视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率。企业集团的考核制度不准确直接影响财务人员的行为, 因为绩效考核直接关系到财务人员的自身经济利益, 会计人员为了获得财务绩效考核就会在财务工作中选择有利于促进企业短期经济效率的数据, 最终的结果是企业的工作人员将工作中心放在企业的短期获利行为中。

三、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对策建议

(一) 基于扩大的财务自主权构建财务运行模式

企业集团财务运作模式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企业财务自主权的扩大的基础上。要完善集团的财务运行模式, 就必须通过扩大企业集团的财务自主权。若企业集团的财务自主权不够充足, 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等方面必然会受到上级的的牵制, 这就会导致企业集团缺乏投资所需的资金。企业集团财务自主权的扩大有助于确立财务目标, 实现企业效益增长, 为企业接受国家调控和对市场灵活反应做出基础。企业集团内部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法律和政策改变。因此企业集团需要进行各个职能部门的划分和职能、权力与对应市场的定位, 进一步完善集团的治理结构。这样能够促使企业集团的财务运行权利, 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二) 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自身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源在各个职能部门内进行分配和控制, 以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效协调, 实现组织的既定经营目标。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应该与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 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资源能够在经营活动中顺利进行资源分配, 增加企业价值。因此企业集团建立基于财务治理的财务运行模式必须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体系。

(三)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围绕资金运动为主的财务运行机制是治疗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对资金进行管理, 企业集团必须管控好资金投入的源头, 提升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企业若想要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需要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为了提升资金安全效率, 必须建立决策和约束机制, 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 提升企业集团财务预测和控制能力。

合理的资本结构是企业集团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负债比率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集团必须在将风险和收益结合企业考虑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 以确保企业的资本成本最低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是集团企业财务运行的直接人员, 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运行结果, 即使具有良好的财务运行机制如果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因此企业集团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首先企业集团要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培训, 有条件的企业集团要联系会计培训院校开展会计员工理论水平课程, 分批选择会计人员进行深造;其次开展一系列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活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五) 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集团要统一集团内部的财务信息软件系统, 要求集团内部使用统一的软件, 保证会计信息软件系统的统一性;加强集团会计信息网络安全, 严格按照网络安全使用规章制度操作财务信息网络, 通过密码设置、建立防火墙等形式提高网络安全;规范集团财务人员工作制度, 上报财务信息工作要专门委派专人负责, 并且加强对财务信息的保密工作, 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四、结论

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 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信息技术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集团作为应对当前复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产物而诞生。而作为肩负重要使命的企业集团其财务管理问题则十分重要, 是决定企业集团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财务运行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则财务运行是企业集团的重中之重。通过探索当前企业集团的财务运行现状, 找出其存在的问题, 构建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的新模式, 为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健康进行提供保障。

摘要: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整体中的一部分, 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财务治理的背景以及形成原因, 分析影响企业集团财务运行的问题, 以此为构建以财务治理为基础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财务治理,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蔡静涛.基于财务治理的中国能源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12) .

[2]康永军.基于财务治理的企业集团财务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 2013 (11) .

上一篇:兑付方式下一篇: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