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精选12篇)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1
随着我国的经济迅速的发展, 国家的统计体系也应当愈加的健全, 无论是宏观的国民经济统计, 还是微观的企业经济统计, 其统计的应用范围、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统计职能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变化。从2 0 0 3年开始, 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 0%平台上加速, 统计核算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体系中的地位将愈显突出, 作为经济统计一大重要分支的企业经济统计,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将展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企业经济统计本身, 应当主动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做出自我体系的完善。
一、企业经济统计遵循的原则
现代企业经济统计应当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1. 要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 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2. 要迎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 对于产品和服务状况给予描述性统计, 还能够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3. 要能够结合会计核算、业务技术提供企业资金运转的过程;
4. 必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管理的需要, 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5. 要能够应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 适应企业新的变革要求, 做到与企业发展同步。
二、企业经济统计的职能
1. 基本职能。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职能是要通过对产品、服务的定性定量分析, 资金运行状况的描述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该职能通过编制最终的统计报表和相应的会计报表得以实现。
2. 重要职能。
经济统计作为企业经济决策的基础, 它的职能具有综合性, 从统计数据当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能够更好地给管理层提供咨询的平台, 监督企业、管理企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态势提出预期。
三、企业经济统计的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统计的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1. 生产经营指标。这一类统计是企业经济统计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类指标:
(1) 对劳动者的统计指标。企业劳动者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 这类指标主要有职工人数及其工人构成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工资总额、平均工资指标、其中劳动时间利用指标包括出勤率、制度工时利用率、出勤工时利用率、计划内实际工时利用率。
(2) 对劳动对象、生产要素的统计指标。充足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要素是企业能够进行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这类指标主要有生产设备的数量、构成、变动指标以及利用指标;原材料采购量、消耗量、实际利用率指标;能源的消耗总量、及能源利用效果的指标;
2. 资金管理指标。
现代企业不仅仅从事生产经营, 而且可以通过各种投资渠道力求能够使企业资产增值。因此, 为了能够抓住投资机会, 良好的资金管理和运行也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指标。
(1) 反映企业财务方面的指标。企业财务包括收入、成本和利润。收入方面有反映资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数量、构成、利用指标;成本方面有生产成本、经营成本、销售成本、总成本等指标;利润方面有营业利润、销售利润总利润指标;并且还有相应的企业资金周转能力、资产流动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方面的分析指标。
(2) 反映企业融资方面的指标。现代企业大部分都需要依靠筹资、借贷的资金来作为生产经营的启动资金。因此企业要明确自身的筹资能力以及筹资成本,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筹资量、构成、筹资成本等。
(3) 反映企业投资方面的指标。企业除去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仍有一部分闲置资金, 可以通过多种投资方式从增值中获取利润外,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投资数量、构成、所占比例以及投资的风险回报评估、投资回收期等。
3. 反映技术水平以及创新的指标
(1) 反映企业技术水平的指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水平是企业拥有的一项无形资产。反映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技术引进、自身研发、技术更新、技术投入能力以及技术的利用能力指标。
(2) 反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有:创新投入、创新实际成果、创新成本、创新的收益等指标。
4. 反映市场状况和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市场的需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及时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可以降低信息滞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主要指标有: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指标、市场占有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指标、企业形象、消费者的信赖程度、竞争对手的动向、扩大销售市场的战略等指标。
四、当今企业对经济统计人员的要求
企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 要求企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的同时, 对统计人员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技术应用广泛。
企业经济统计从简单的人工统计转向准确、迅速、高效的电子化统计手段。运用大型的统计软件, 以及数据库的建立, 取代人工统计, 既可以提高速率也可以保证准确性。
2. 知识领域交叉。
作为新企业的统计人员, 光具备统计知识远远不够, 要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 应当适当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编程能力;
3. 用于创新思维。
在掌握得了扎实的统计知识, 和较为丰富的统计技术和方法的同时, 能够从宏观角度、企业全局出发, 因地制宜的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4. 职业操守。
统计追求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因此统计人员必须持有严谨的态度, 对统计工作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确保统计的真实性。
五、小结
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一种工具, 广泛的运用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面对经济的日趋全球化, 企业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 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企业经济统计, 综合了解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统计体制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钱伯海主编:《企业经济统计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年八月
[2]涂光华张立军:《现代企业经济统计与分析》.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2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深化,作为保证企业中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因素,经济管理为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性作用,同时在电力企业运营和管理中,经济管理还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指导。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对企业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展开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是一项重任。
1.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现状
1.1经济体制不健全
体制障碍是当前很多电力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最大的障碍,因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开始承担起了一部分行政职能,政府对电力企业生产、销售提出了严格的限制,这使企业自主权受到了严重影响。同时电力企业运营需要大量的投资,形成大规模的经济体,因为电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企业间的交集非常少,加上政府的过分干预,电力企业形成了一个近乎半封闭的运营环境。虽然电力企业也得到了垄断利润,但是因为受到僵化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1.2管理理念缺乏先进性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在实行计划经济,因为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始终在沿用传统管理模式,政府干预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市场行为会受到政府的很多行政干预,落后的管理理念使得很多企业领导对市场主体地位不重视,着明显和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初衷相违背,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因为缺少市场活力而大大阻碍了自身的发展。
1.3信息化管理程度不够
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同时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质量,因此成为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高效化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因为电力企业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加上受到投资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明显不足,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信息系统不统一、缺乏总体规划等问题,使得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1.4经济管理人员思想落后
电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前电力企业曾经一度在政府的引领下运行,但是当前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经济环境更加开放,而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年龄却普遍偏大,这些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其意识始终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这种经济管理人员显然是不合格的,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2.电力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实行政企分开
当前必须降低整个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中政府的影响力,开辟出一条适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市场化道路来。具体来说应该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进行充分利用,与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对电力企业实施调整。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明确产权制度,以国家控股为基础展开企业改造,形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电力企业。
2.2完善电力企业管理模式
只有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电力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条款分割的局面,建立起内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及产品销售连接的链条,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具体来说,应该在成本管理基础上实施成本控制,使企业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同时在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资金结构,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调配,促进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升,此外,在产品的销售与管理上,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峰谷电价政策,不断推动电力企业产品销售。
2.3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电力企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需要将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好,并有效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与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利用计算机设备与科学技术展开经济管理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方位的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4管理观念年轻化
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直接关系到经济管理的效果,目前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急需一批年轻有为的工作人员,在思想和制度上强调年轻和活力,需要思想上年轻,同时可以紧抓时代发展脉搏的管理人员,因此在管理人员的选择过程中,应该对管理人员的年轻化和思想状态加以注意,同时在管理人员培训过程中,针对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教育、考核及评价,使电力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可以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2.5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
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创新:第一,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树立创新理念,坚持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只有坚持现代管理理念,电力企业才能将经济管理工作做好,为此,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学习现代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现行的经济管理方式;第二,加强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力企业要想创建创新性的企业文化,必须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平台,强调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与及时性,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展开宣传,并在相关网站中设计斑块对企业进行宣传。
3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与经济管理不可分割,电力企业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必须重视管理理念的创新,通过对传统经济管理方式的改变,创建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特点的经济管理模式,不断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总之,为了使电力企业的高效益得到更好的实现,必须在企业中展开经济管理,可见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对于保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景东,张鹏宇,李庆波.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0-23.
[2]李敏.电力工业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38-39+41.
[3]李思琦,周婷,柴蕾.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9):148-149.
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经济效益;现状;措施
一、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1.实现全国联网,使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电网规模不断的扩大,电网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里,电网的输变电容量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联网,使资源实现了优化配置,区域间的电量交换频繁,使电量在用电量大的区域内和用电量小的区域内实现了有效的调剂,对缓解部分地区电力紧张的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使资源达以了优化配置,同时电网的发展也呈现良好的局面。
2.市场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电力市场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上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的增长,有效的推动了电力市场的发展。我国电力市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供不应求到供需平衡,目前在很多地区基本都实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同时在经济持续发展下,对电能的需求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3.电源结构不合理
首先在我国的电源结构中,水电等清洁发电能源发电所占比例较少,而煤电相对的比重较大;其次在目前运行的机组中,小机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大机组投运的较少,空冷机组也没有充分发挥出节水的优势;再次是由于热电机组没有实现联产,所以在城市供热过程,集中供热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最后在进行调峰时,主要还是依靠燃煤火电机组来进行,使调峰的经济性处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4.重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
近年来,我的国核电站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核电基地,使总装机容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实现了机组的高参数,同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开始进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电网的需求增加,同时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及能源情况,都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智能型电网是电力企业发展趋势,所以对于当前的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力度,从而打破现有技术及设备的制约,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经济理论的同时,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
二、加强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1.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疏导电力价格矛盾
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主要由业扩报装、抄核收、业务变更和计量管理四个部分组成,营销工作要实施过程控制,即监督检查规范工作行为和进一步采取措施,持续改进的过程。过程管理要健全制度。抄核收工作要加强工作质量考核,杜绝估抄、错抄、漏抄现象的发生,规范内部业务凭证的处理,加强电费审核,减少电费差错率,定期对电费账目应收、实收、欠费情况进行核对,确保电费资金安全。营销工作的各项业务环环相扣,任何一项工作没做好,都会影响到电费核算的正确性,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因此,规范内部管理流程,实施过程控制是营销管理的核心,通过制定工作流程、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实行营销员工绩效考核,开展营销业务稽查都营销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
2.重视客户服务工作,实现供电资源调配机制
实现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供电资源调配机制。客户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提升,需要指挥中心进行监控调度来实现,就此解决电力企业部门之间以及分县局间存在的沟通协调不便的问题,并且有利于为市场分析、预测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客户停电管理是指通过监控,减少供电方出现超时、重复性以及临时性的停电几率,避免客户由于停电时间造成的不便与经济损失,电力企业可以开展停电低压统计的到户工作。
3.优化电力结构,提高发展质量
近几年,由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但在产生副作用的同时也给电力企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在当前的大背景下,电力企业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关停一些小火电站的工作,使火电的发展得到不断的优化,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清洁型能源,加快核电的建设步伐,从而使我国的能源结构不仅达到合理化,同时也提高其利用率。
4.加强合同管理
首先,电力企业领导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紧抓施工合同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组织管理。其次,要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合同实施保证体系,把合同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工程和人员。然后需要配备专人,对招標文件、投标文件、合同草案及合同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与管理。并且,要健全合同的文档管理系统,除施工合同外还要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变更、预付款保函、工程保险等资料进行统一的收集、整理与存档,形成专业、系统的工作。
三、结束语
当前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电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对于各行各业都无法离开其进行独立的发展,所以在当前的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既要满足当前社会对电能的需求,同时还要努力摆脱能源短缺的限制,所以电力企业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经济理念,从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使国民经济处于稳定的发展运行中。
参考文献:
[1]王 娟:加快建设循环经济 推动电力企业绿色发展..科技视界.2013.07.
[2]韩 伟: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电力企业——全国节约型电力企业建设成就及技术论坛.电力设备.2006.07.
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篇4
1. 企业统计分析在现代企业的作用
现代企业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经营环境统计分析;企业投入要素与经营状况统计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统计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总评价。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 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 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 信息愈准确及时, 不确定性愈低, 反之, 亦然。所以, 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 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 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因此, 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以统计数据为对象, 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 千方百计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 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 在新的经济改革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 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为防范和化解风险, 发挥其预警作用, 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的经济改革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创新经济相适应, 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 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 提出新的对策。
2. 企业经营环境统计分析
(1) 公司一般环境分析: (1) 公司一般外部环境分析的内容:识别公司一般外部环境主要因素、评价公司一般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描述公司的经济前景、估计公司的主要市场、确定公司的主地机会和威胁; (2) 公司一般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识别公司一般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评价这些主要因素和确定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3) 评价公司一般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政治法律、经济、社会人口、技术和自然生态等五方面; (4) 评价一般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和能力因素。
(2) 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1) 行业环境:7因素:用户、供应厂家、竞争对手、进入障碍 (潜在对手) 、替代品、互补品和政府直接调控; (2) 经营实力;行业引力和企业实力, 反映行业引力的特性主要有5类:竞争特性、需求特性、技术特性、增长特性和盈利特性;反映企业实力的特性有6方面:市场经营、财务管理、生产/服务、研究开发、人力资源和一般管理方面来评价。
3.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
从宏观上讲,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经济范畴。与之相关联的还有两个范畴: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用。经济效果是某一具体经济实践过程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即该过程的有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经济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有用成果之比。经济效益则是经济过程取得的经济效果与其带来的经济效用的总称, 即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劳动消耗之比。较微观来看, 企业的经济效益等于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比。所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生产宗旨和生产成本。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3.1 生产方面
人们需要的量是宏观的概念, 也许我们无法决定其多少。但是企业的生产管理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总值。提高企业的生产总值可谓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有效的一方面。企业生产总值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利益, 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生产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以从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提高。
3.2 劳动力方面
劳动力质量的偏低明显会导致产品的质量、技术, 进而影响产品的销量销售, 使企业的收入降低,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制约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劳动力的成本降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支出,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3 管理方面
企业要在险象丛生的现代商品经济市场中幸存且壮大, 就必须让各方面的要素都协调以发挥最大功效。而这, 就要依靠科学管理, 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 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科学的财务预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实践证明, 以财务预算为财务管理前提,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既可通过编制预算来分析效益目标和财务指标, 也可通过预算来对此检查实际的执行情况, 还可通过预算分析来寻找挖掘潜力、降耗增效的途径。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 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经营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的保证, 也是企业能够真实地反映经济效益提高的状况的重要条件。
3.4 市场营销方面
市场是企业的起点有是重点, 每一个企业都应高度重视对市场的调查研究,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也是广告活动的天地, 产品市场是十分宽广的, 任何一种产品, 不可能完全适合整个市场的需要, 市场经济效益的共有性和互盈利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通过一个好的广告来传播, 是不可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 一个良好的广告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市场销售的重要策略。
3.5 资本运作方面
企业能否发展壮大有三个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资本。资本是助力企业壮大的兴奋剂, 管理可以使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发挥最大盈利潜力, 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在起跑线就领先于竞争者, 得先发优势。而资本, 能让企业快速壮大, 从而让企业财大气粗多财善贾, 更方便地市场竞争中操作。通过资本的科学运动, 可以使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
结语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5
(内蒙古隆泰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阿刀亥煤矿 霍志朝)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特征,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 煤矿 安全 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经济环境对煤炭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煤炭企业要在新常态经济趋势下生存和发展下去,除了准确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做实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安全管理仍是煤矿企业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永恒主题。探索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与煤矿企业自身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是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煤炭产业新常态的表现形式
1.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经济新常态是总书记从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主要特点是: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2.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发生的新的变化也将成为常态化,主要表现为四个特征。一是煤炭需求增速放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速将彻底扭转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吨的形势,煤炭需求增速大幅度放缓将成为总量变化的新常态。二是超前产能与库存的压力加大,“十一五”以来煤炭建设投资总额近3万亿元,产能建设超前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未来一个时期煤炭市场消化煤矿超前建设产能,消化煤炭库存,实现煤炭供需平衡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三是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随着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多年的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煤矿,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二、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新的常态,煤炭产业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普遍要面对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产能过剩带来的企业生存空间受限。由于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和超前产能双重压力,导致煤炭 行业产能明显过剩,致使煤炭市场价格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也直接挤压煤炭企业的生存空间。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煤炭企业破产、企业重组频繁。尽管多年的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和落后产能,但是煤炭产业新常态要求煤炭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煤炭行业优胜劣汰;通过企业破产、煤矿关停淘汰一批资源条件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产能。因此在近一段时期内煤炭企业重组、煤矿关停及复产将相当频繁。三是倒逼着企业在创新和管理方面下真功夫,在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方面找到有效途径,在留住和培养人才方面做足功课。煤炭企业经历黄金10年,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多数矿井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在企业内控、精细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经济新常态将倒逼企业补上这一课。
新常态下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将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监管将更加严格;二是由于煤炭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煤炭市场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受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煤矿安全投入资金没有保障;三是煤矿破产、重组、产权交易等情况将成为常态化,煤矿不正常、不连续生产会导致煤矿安全管理的间断性、煤矿在某一段时期出现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机构不健全的可能。四是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操作员工流动性加剧,煤矿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要在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准备把握企业特点及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和形成的。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对策即要科学审视和把握煤炭行业的新常态,又要认真分析和企业自身在新常态下安全管理现状,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
1.准确把握煤炭行业新常态的趋势,主动创新安全管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通过竞争去产能、煤矿企业通过创新管理求发展也将成为常态化。因此要结合煤矿企业创新管理,准确把握煤炭行业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把握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法律要求,仍要树立和坚持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方针,创新安全管理先行,为企业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2.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矿井安全水平。煤矿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安全管理水平跨跃式提升,比如单体柱替代木支柱、综采替代普采。过去煤炭行业的黄金10年,通过国家强制淘汰落后装备和煤矿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煤矿的装备水平得以改善。但由于受传统观念限制,装备应用水平良莠不齐,有些装备水平远没有发挥出来。在新常态下,煤矿管理者应该创新管理思想,挖掘现有装备和存量装备技术潜力,在煤矿企业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提升矿井技术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3.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企业生存的关系,确保新常态下安全资金投入。新常态下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更加严格,政府对安全事故的零容忍将会使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优先保证安全资金投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常 态下煤矿企业安全资金的科学使用和管理更显突出,因此应该创新安全资金的使用管理,改变过去粗放式的资金管理方式,科学评估安全资金使用必要性和效果,全程跟踪安全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安全资金的效用。
4.保持矿井安全管理的连续性。矿井停产及复产、煤矿企业重组、煤矿产权交易等都会造成煤矿相关专业管理中断,矿井安全管理也会随之中断,中断的安全管理会埋下隐患。矿井出现停产及复产、企业重组、煤矿产权变更等情况时,要针对煤矿不同生产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管理中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交接、查阅资料及专业人员过渡等措施确保各专业有序衔接,保持矿井安全管理的连续性。
5.煤矿企业管理、专业人员及成熟的操作员工流动性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容易忽略的问题,但近一段时间内也将成为煤炭行业新常态。煤矿企业管理和专业人员,也包括一些岗位上成熟的操作员工的流动性会使煤矿专业技术管理出现“隐性中断”,从而导致煤矿安全管理链条上出现“隐性中断”,为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因此新常态下煤矿安全管理要重视新常态下企业员工流动性的问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常态下培养人、留住人、培养一支稳定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为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债转股;企业治理结构
一、关于提出国有企业债转股政策的现实背景
作为一项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困的政策措施,有关债转股的经济学讨论从1999年以来一直都在进行着。国企改革多年来被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尽管改革不断深化,但国有大企业机制不合理、社会负担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繁重的任务。而债转股既是我国实现国有企业摆脱巨额负债、深化国有企业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防范和化解潜在金融风险的重大政策创新手段,也是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有待探讨。
我国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经营性困境是这些年来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许多国有企业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创建的,当时主要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考虑而设置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发展,这些国有企业显得愈来愈难以适应市场规则,无论是在产品结构、资本结构、还是在企业经营机制、公司治理结构上,都显得相对落后和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国有企业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难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治理结构优化来振兴自己的。由于处于困境中的国企不能偿还国有银行贷款而使银行呆帐、坏帐增加,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并且这种企业与银行间的债务死结还会因恶性循环而拉紧,从而可能导致国有银行体系总体金融风险增加和国企危机的双败局面。这种潜在的局面若不及早改观,将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样,为了解开银企之间的债务死结,理顺银企之间正常的借贷关系,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政府作为国家对全体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最高代理层,有权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债转股也就应运而生了。显然,债转股既不是单纯解决国企巨额债务问题,也不是单纯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问题,而是以国有金融资源重新配置为纽带,既让国企摆脱债务危机并按照市场化要求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又使得国有银行化解了潜在的金融风险,重新按市场经济规则理顺银行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最终使整个国有经济步入市场化正常发展轨道。
二、债转股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在我国的状况
债转股作为一项金融创新,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那时债转股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债转股的绩效评估和资产定价等方面上。一些国家为应付国际债务危机也尝试在债转股方面的努力,Elhanan Helpman在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条件下探究实施债转股的条件;他也分析了一些高负债国家里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上债转股的影响,这有助于评估债转股这项政策措施是否能够应付未来债务支付上的困难。美国经济学家哈特是从企业重组的角度来阐述债转股的,他认为,从纯粹理论的角度而言,债转股比其他形式的重组更好。但是哈特的理论是建立在一些假定和美国债务种类繁多的现实之上的。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债转股并不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重组方式,他们一般只有流动性债券才可转换为股权,而且一般被转换为流动性的股票,其转换程序和规则也是有选择性的,且一般是在破产程序中进行。从国外的研究来看,虽然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债务重组可以脱离破产程序,但也并不背离破产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20世纪90年代,东欧系列国家为处置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量国有企业中沉淀的不良资产而实施债转股,但债转股只被当作一种补充,规模十分有限。例如,匈牙利和波兰在90年代初通过债务延期和债务冲销等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银企债务重组。由于债转股只是被看成债务重组方式的一种补充,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多,其主要是从宏观上探讨通过债转股调整所有制结构的绩效和评估,因而在学术上的价值不大。可见,国外有关债转股的理论研究很少,且由于实施债转股的背景、要求、操作方式、实施的政策、市场环境与我国的债转股运作很不一样,仅有的那少部分研究创新少,对我国的债转股研究作用不大。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情况和以有利于我国的债转股实践,采用全新的观点与方法来阐述债转股理论和政策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国有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一些银企债务重组方案被提出来,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包括债转股方案。但债转股方案被决策层接受并开始试行始于1999年,同年及随后有大量的研究发表,主要是研究债转股作为救助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措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建议、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转股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甚至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评估。以上所有的研究,绝大部分在结论上存在许多争议,在方法上主要是文字描述性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从治理结构的层面对“债转股”作了一个理论与政策分析报告,阐述了其在国有企业高负债成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债转股的意义与作用、债转股的正负效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黄兴年认为导致国有企业债务困境的症结在于国有企业的内在治理结构,因而其主张将债转股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退出相结合,该文的所阐述的观点很有见地,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客观和合理。张文魁运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债转股企业的治理结构问题,他们认为债转股股权实质上是一种类债务,而定位于类债务对转股企业的治理结构有着积极的意义。进而提出,为了更多地改善转股企业的治理结构,应该强化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和弱化地方政府的作用。上述的观点,对于债转股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债转股股权的退出方面,前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某些学者认为实现债转股中股权的出售和变现,从而盘活不良资产化解可能的金融风险是关键和最终目的,基于此种观点,他建立了债转股股权的退出机制,设计了股权方案和退出方式,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债转股股权的退出,需要外部政策环境、证券、金融市场环境相匹配才能实现。因此,研究如何创造有利于完善债转股运作的外部环境,才是研究债转股股权退出的重点和关键。
总之,国内的债转股研究主要集中在债转股实施的意义,债转股的实施方式,债转股应该注意的问题或风险,债转股对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以及关于债转股如何实现退出等几个方面上,且绝大部分是文字性的描述,分散的、泛泛而谈,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可供操作的方法,缺乏逻辑性的理论描述,缺乏数学模型上的论证,没有分析债转股运作中相关利益集团的互动行为。
三、实行债转股政策的现实意义
当前,债转股的实施进程中,大量的操作程序都是试探性的且在法律、金融、企业经济等方面的各种条款规定之间存在着矛盾,存在严重干扰了债转股预期目标的实现进程的许多因素,这些因素来自于参与债转股进程的各利益方或利益集团基于追求自身目标效用最大化而导致的低效率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国家经贸委难以准确识别申请债转股的国有企业是否真正符合债转股标准和条件。譬如,在地方政府为摆脱负担过度积极地将困难企业推给国家的情况下,许多债务负担于“拨改贷”后形成的国有企业混入债转股名单,造成严重的因经营不善或政策性负担过重而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搭债转股的便车;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也存在机制不健全、经营不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可能导致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累积,债转股也给其逃避自身的经营责任,将责任推给国企或国家政策性干预,将包袱甩给政府提供了大好良机。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将失去变革经营机制、改变产品结构和推动技术创新的责任心和激励机制,更加依赖于国家的优惠与扶持。显然,对这些依赖性强、经营机制落后,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技术创新能力差的企业,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企业回购股权而回收国有资产的可能性不大,社会的战略或财务投资者进入国有企业的难度也将加大,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难以改善,因而国有资产也将损失,国有商业银行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无法消除。
其次,我国的债转股利益主体有很多个,他们的目标函数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都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和要求,有的甚至在某些领域内相互冲突,因而整个债转股运作就表现为一系列互动的多方博弈,可能出现多种均衡,而现有的政策至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能保证其实现的最终均衡是最优均衡。
再次,我国进行的债转股在概念上借鉴了国外特别是美国和东欧的国际经验,但必须有清晰认识的是,我国的债转股在预期目标、出发点、实施过程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并且更复杂、更困难。美国的债转股是为了救援债务危机中的储蓄与信贷协会等民间基金机构,避免其大量倒闭,而通过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然后打折出售,债转股也只是一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东欧的债转股是完成原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转制。我国的债转股显著异于美国,与东欧的债转股也只是部分相同,我国的债转股要求化解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促使国有企业转制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国有企业减负和脱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因此,我国的债转股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探索性质,可能的风险也很多。为了顺利推进债转股进程,实现预期或尽可能减少损失,需要对债转股运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可操作的依据,对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慧勇.债转股理论政策与运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2.周小川.关于债转股的几个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6).
3.赵爱玲.浅议我国实施债转股后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辽宁经济,2003,(3).
4.许铭等.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资产管理,2002,(8).
作者简介:吕渭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世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7
1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经济现状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了极其重要的功能。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资源、人才、能力有限,目前普遍生产经营困难。从被调查的这些地区中小企业来看,都面临着融资困难 (95%) 、信息不畅 (91%) 、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83%) 等难题,发展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随着不断上升的物价造成的越来越高的生产成本,这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究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融资困难、原材料及成本价格上涨过快、生产经营环境不规范、税负过重等;二是企业自身的原因,包括 (1) 企业素质低。管理者和职工的文化程度、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成本控制、质量意识、管理水平、营销能力等等,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2) 技术含量低。企业的产品多为大路货,生产这些产品所采用的装备、工艺和原材料等,技术含量不高。致使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效益也低。 (3) 投入产出率低。企业的生产形不成规模,产品批量小、产出率低,而成本相对较高。在同等价格水平上,他们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4) 市场占有率低。由于限额以下企业的技术含量低、投入产出率低,直接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也就是说,他们的产品数量少,销售范围窄,再加上产品价格低,盈利的空间自然不大。 (5) 生产连续性低。企业多采用间断生产方式,有的小企业全年生产时间仅有3个月左右。产品有销路就生产一批,卖完以后再生产下一批;产品不好销,就停产一阵子。如果产品卖不掉就干脆不生产。这样的间断生产方式与连续生产方式相比,经济效益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通过调查发现:上述原因的形成,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与外界缺乏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信息反馈慢,跟不上外界的形势变化,不懂得发挥网站的功能和作用,不懂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去宣传自己,去开拓市场、提高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区域中小企业信息化试点,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提高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和搭建行业应用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软硬件工具、项目外包、工业设计等社会化服务。”因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以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增长,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现状
2.1 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应用层次低,认识有待进步
中小企业对网络建设的应用还处在培育阶段,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认识到网站建设能给他们带来更为有利的机遇。反而认为“小企业不需要上网”,持这种观念的中小企业一般会有以下几种理由:企业很小,不具备实力,没有资金;产品单一,市场垂直,客户都已相互熟悉,没有必要上网;产品销路还不错,和经销商关系也很好,经销商到时提货,按时付款,上网没什么用。还有一些企业也曾想过要建网站,但通过向已建站企业和一些服务商咨询后,感觉申请建站方的费用较高,而且服务商缺乏适合自己的整体建站方案,担心投入与产出无法获得平衡而最终放弃。而有些已建站的企业则表示:当初由于对建站不了解,所建的网站自己不能修改,现在每次更新内容都要找服务商,更新几次之后也就心灰意冷了,如果自己公司招一个专门人才,又有点浪费,而且工资很高,一年工资、福利等加起来要好几万。基于这个原因,很多企业对自己的网站就不管不建了。
2.2 网站建设维护资金投入少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在网站建设方面的年投入在1万元以内。由于建网站的技术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中小企业在网站建设上的资金投入预期也在减少,在已建网站的企业中,有60%花费在5000元以内,而正在建网站的企业中,有70%是花费在5000元以内;而在打算建网站的企业中,打算花费在3000元以内的就占80%。而网站更新更是缓慢,有部分站点自建成发布后,几乎没有做过更新。80%以上的企业站点平均更新间隔时间超过三个月以上,长期保持一个面孔。自己不懂网页技术,不会创建维护,建站服务商不提供后台服务,更新维护成本高。
2.3 网站建设缺乏交互性及参与性
中小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网站商务平台的应用,并能为其创造效益,就得让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实现对网站的操作应用,通过网站对员工及互联网上的访问者传达给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及经营优势,这样将网站作为一个对内管理,对外宣传的平台,网站就会活起来,逐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受到中小企业自身的影响,一般中小企业站点只具有静态页面,缺乏能留住访问者的交互与参与功能。
2.4 网站运营意识和推广力度不足
网站运营是指网络营销体系中一切与网站的后期运作有关的工作。中小企业建成网站后,也就是开辟了广阔的互联网市场。与传统经营方式一样,网上商务的开展也需要网站建设后的流量监控分析、目标用户行为研究、网站日常更新及内容编辑、网络营销策划及推广等内容的一个过程。大多数企业完成网站后,根本不重视网站的运营,只是将网站提交到几家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上,甚至没有推广。对于中小企业网站商务来说,只做友情链接或将网址印到企业名片上是不够的。
3 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网站规划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消除观念误区,认识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加强资金投入
中小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站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中小企业不应把网站建设看成神秘的高新技术过程, 不能把它当作纯粹的技术解决方案, 更不要等到单证传递与电子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所有的标准已经统一以后, 才考虑到本企业的发展战略, 那样将远远落后于先行者, 可能失去大好机遇。
网站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1)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里,网站就是企业的另一个“商标”,拥有特色网站是企业最直接宣传的手段,通过网站可以树立公司形象,扩大业务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2) 网站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得到更多的供求信息,为企业开辟新市场提供信息和条件。同时还可以收集客户反馈,加强客户服务,便于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改进。
(3) 网站可以为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技术人员对外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通过网上调查,将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新需求充实到企业新产品开发中,使企业永远充满活力。
(4) 利用网上电子商务,降低企业销售成本及原材料采购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利用网络营销,宽展市场,促进经济效益增长。
3.2 积极创造条件, 循序渐进
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的Intranet (企业内部网) , 促使企业内部的信息、办公、业务和管理等事务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 实现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转。然后再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到企业以及企业与顾客的商务沟通。只有当企业内部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信息化处理, 与供应商连接, 才能建成广域网, 增大企业的信息处理面, 更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再进一步, 才能通过网络营销把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卖给更大范围市场的顾客。
3.3 重视人才开发
在企业行业网站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有企业领导和业务人员实质性的参加与介入,才有可能对企业的作业流程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才有可能使企业的网站建设落到实处。为此,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3.4 重在应用
企业建成网络系统以后,一定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在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数据采集、生产调度、营销管理、决策指挥的电子化、科学化, 实现业务处理自动化, 以充分发挥网站的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3.5 注重运营管理,推广更新
网站建成后,不能不管不问,要定期更新维护,制定目标。联系企业内部网络,做好客户关系分析,交互性的反馈意见整理恢复,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作用。
目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继续存在,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经济发展还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在未来5年,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国家财政重点将向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和民生领域倾斜。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本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小企业。这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以网站建设为平台,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优势,就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从而带动欠发达地区总体经济的发展。网站建设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录敬, 陈晓明.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9) .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8
1 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目前国际经济普遍不景气, 我国的各个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生产方面, 生产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紧张, 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但是市场上企业数量有增无减, 企业间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无法上涨, 致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 可能导致破产。由此可见, 如今全球化经济市场中, 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1 企业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
我国很多企业对经济管理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管理流程简单、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掌握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领导者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摒弃迂腐陈旧的管理方法, 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法调整企业内部结构, 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经济管理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加, 企业领导者要不断更新经济管理方法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1.2 企业缺乏具体管理职责的划分
在新时期全球化经济体制中, 经济管理不仅是为了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更是帮助企业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社会形象是企业无形的财富, 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发展。虽然有不少企业对经济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设立了专门的经济管理机构, 并配有相关的管理人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经济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的配合工作不到位, 日常工作不能及时沟通, 导致出现问题时找不到具体责任人, 管理工作混乱, 工作效率低下。
1.3 企业缺乏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没有相关的制度管理, 那么企业的经济势必会成为企业发展路上的定时炸弹。一套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 尤其是注意经济体系要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的经济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另外, 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但是其管理制度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企业的发展速度, 势必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路径分析
全球化发展逐步加深, 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各部门的联系逐渐加强, 企业的集资方式和利益分配逐渐复杂。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管理的成熟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现实中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为了使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力, 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企业应逐步完善经济管理的创新, 制定新形势下的经济管理新体制。
2.1 企业要树立创新经济管理理念
从目前我国的企业来看, 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没有创新意识,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 企业要注重创新理念的培养, 从理念创新开始逐步完善创新经济管理机制。更新企业陈旧的管理模式, 在企业中建立起创新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理念, 保障企业的良好发展。
2.2 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为了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行内部控制体系应该联合企业所有部门, 而不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对企业实行全面的经济管理内部控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要想更好的保障企业经济管理, 就要加快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控制体系, 对生产经营进行更加全面的监督。
2.3 研发创新型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对一个国家来说,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其正常运行的保障, 同样对于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来说, 要想获得有序的发展也必须要有相应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但要注意, 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也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 按照一定的程序执行, 才能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要想制定创新型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在竞争中时刻关注市场动态, 看准时机把握机遇, 不断完成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3 总结
经济管理体系创新是企业在全新竞争环境下获得发展的主要任务, 是企业适应全球经济的保障。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能够帮助企业系统地调整经营策略,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从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伟.基于新时期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研究[J].大科技, 2014, (1) :25-26.
[2]沈曙东.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索[J].企业导报, 2013, (23) :34-35.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9
一、阜新市融资现状调查
(一)阜新市中小企业发展及基本情况
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阜新市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5.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3.9亿元、2009年的288亿元、2010年的378.9亿元。这期间,中小企业也伴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向好得到飞速发展。以从业人数最为广泛的服务业为例(见图1),从2006年开始,无论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还是按照可比价计算,服务业的总产值的增长率都在两位数水平,特别是2008年以来,每年的增长基本上都超过了40%。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当前阜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461家,其中大型企业2家,其余的459家有41家属于中型企业,418家属于小型企业。从这些企业2010年工业总产值来看,以当年价格计算,大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9.8亿元,中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77.8亿元,小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80.2亿元。这也意味着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9.95%是由中小企业所创造。因此,中小型企业对于整个阜新市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继续扩大。
(二)阜新市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情况调查
根据对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统计,2009年中小型企业资产总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332.9亿元和184.7亿元,2010年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417.3亿元和193.1亿元,同比增长了25.3%和5%;特别是其中的小型企业这两项指标分别从2009年的161.9亿元和86.2亿元,达到了246.1亿元和121.7亿元,同比增长率更是达到了52%和41.1%。资产的扩张和固定资产投资将直接导致对融资的需求,资产总额的增长率代表了融资需求的增长率,也意味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对资金的需求会越发的渴望。但由于阜新市目前尚处于经济转型期,接续替代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巨大。据抽样调查测算,2012年4月末中小企业融资余额约为27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贷款223亿元,银行承兑汇票7.4亿元,2002年以来政府补助资金(含各类贴息)11.2亿元,民间融资17亿元,应付账款9.6亿元。阜新中小企业融资呈现融资总量低、以向金融机构融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和民间融资不活跃四个明显特点。
数据来源:阜新年鉴201 0-201 1
(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调查
1. 金融机构。
截至2010年末,阜新市银行业共有金融机构12家。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60亿元,比年初增加60亿元,增长20%。2010年共组织银企对接40余次(2009年为4次),与140户(2009年为52户)工业企业达成53.6亿元贷款意向,实际发放46.2亿元,解决了全市部分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对全市80户重点企业实行银行包保责任制,确保重点企业资金需求。
2. 民间资本。
目前利用民间资本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两个途径。2010年底,累计开业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0家以上,启动民间资本12.8亿元,重点支持小企业和各类创业者及农户。到2012年,阜新已有96家公司获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组建,位居全省第二,累计向个人和企业投放贷款4362笔,总额达到63.2亿元,全市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均得到了小贷公司的资金支持。截至2012年5月底,全省纳入备案管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达193家,共为4609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70.2亿元。
3. 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2012年国家财政安排了30亿元基金主要用于引导地方、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支持处于初创期的小型微型企业等,7家公司获得资金补助。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省财政核定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年业务支出总额的50%。对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中小企业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
(四)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金融资源缺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转型企业发展受到资金瓶颈制约。201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25.29亿元,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于阜新经济转型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龙头企业,资金需求较大,而银行贷款基本是主要融资渠道,没有发行企业融资券。仅凭阜新现有的金融资源,难以满足资金的实际需求。
2.由于中小企业和非公有经济仍处在初始阶段,生产经营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而金融机构为加强风险控制,不断强化信贷的责任约束,加之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3.融资结构单一,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至今为止,阜新仅有一家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小。2001年,直接融资占比仅为0.51%,2007 年直接融资比例为1.79%,直到目前全市仅有一笔9.8亿元的股权融资业务。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以及因企业没有抵押或抵押物不够、缺乏信用记录等问题而得不到银行直接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融资的渠道非常单一,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突出。
二、阜新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与对策
1.鼓励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步伐。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走高科技发展道路,努力做到融资方式由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向多元化融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定位由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
2.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展金融创新。阜新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应该负责融资资质评级工作并保证其权威性,对广大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信誉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电子记录,便于各金融机构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据以做出贷款决策。
3.加强政府在弥补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中的作用,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积极调整财税政策,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通过间接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及风险投资。建立健全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牵头组建区域性的会员制再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担保机构要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创新担保模式,如“整贷零还”担保贷款、多家机构“抱团”联保等,使担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摘要:我国首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企业的构成主体即为中小企业,其融资问题代表着阜新地区整体企业的融资情况。本文在针对经济转型期阜新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阜新企业发展突破资金瓶颈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其他经济转型城市企业持续发展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制度非均衡,制度变迁,交易费用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对增加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以来,国家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相继出台“国九条”“银十条”“小微企业二十九条”等政策措施,但收效并不显著,资金供给上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成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林毅夫和李永军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2001)中指出: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唯一的方法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理想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应该由商业性中小银行和合作性贷款金融机构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是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张杰的《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2000)中指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家的正确策略选择应当是放松对民营经济内生性金融制度创新行为的限制,想方设法让民营经济首先从其内部获取必要的金融支持。国家的政策导向应该主要着眼于培育适合民营经济特性的金融中介机构。
除上文所述,许多学者都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目前多数讨论仍停留在一般意义上进行,更多地将制度因素作为外生变量加以考虑;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描述已与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不相符。笔者通过整理2012年以来的中小企业融资信息,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符合客观实际的描述与分析,以此为基础站在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旨在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的视角。
3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0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8%以上。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3.1 约四成企业有借款,小型企业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款
调查显示,超过62%的企业目前没有任何形式的借款。余下38%有借款的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最近一年中只有一次(47.5%)或者两次(35.6%)借款经历。关于借款来源方面,民间借贷的重要性值得关注。在与百度公司的合作调研中,“民间借贷”的搜索量在2011年和2012年与小微金融有关的100个关键词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小额贷款”。
观察企业的最大借款来源可以发现,相比小型企业,微型企业选择“向亲戚朋友借款”的比例较大,达到24.3%。处于起步阶段或规模较小的微型企业往往没有历史信用记录,更多地依靠亲戚朋友借款来满足其融资需求。
3.2 三分之一的企业希望得到长期资金支持
调查显示,在有借款的企业中,63.3%的借款期限在1年及以下,融资需求具有短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信贷周期较短。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在那些有着1年以上长期借款融资需求的企业中,现有借款为短期借款的企业占比达到32.9%,“短贷长用”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借款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超过50%,其中10万~50万元规模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7.2%。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主要出于临时性周转资金的需要,通常所需资金数量不大。
3.3 四成企业融资成本超过10%,两成企业存在一定还款压力
59.4%的中小企业表示借款成本在5%~10%,四成以上的中小企业表示借款成本超过10%。2012年6月和7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然而据调查显示,66.1%的企业并未感受到两次降息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相比收入、赢利稳定,贷款规模大的大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赢利水平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物等原因,贷款议价能力较弱。基于此现状,央行降息的效应大部分被大企业所吸收。
3.4 银行仍是融资首选渠道,但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在争取外部融资时寻找资金来源的优先顺序方面,有66.7%的小微企业主将向银行贷款排在第一位,显示银行在当前融资市场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关于在向银行融资时所遇到的问题,“贷款到位时间较长”反映最为集中,占比达到45.8%。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或担保物(41.1%)、不能提供合适的财务报表(31.3%)、贷款成本较高(28.3%)等问题也备受关注,给银行提示了改进方向。
关于融资成本,31.8%的中小企业主认为成本最高的借款方式是向银行贷款,占比最高。结合调研走访了解到,很多中小企业表示向银行贷款虽然名义利率较之其他方式并不高,但包含着很多隐形要求,一些放贷还附加了相应比例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等硬性要求,致使其综合成本较高。
4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着眼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方法,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4.1 中小企业对新的融资制度需求大于现行金融制度供给
所谓的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之所以出现了不满意或不满足,是由于现行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也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赢利机会,这时就会产生新的潜在的制度需求和潜在的制度供给,并造成潜在制度需求大于实际制度供给。从供求关系看,制度非均衡就是指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说,在由于制度供给不足而导致的制度非均衡状态下,现行制度供给的缺陷阻碍了潜在收益的实现。目前我国的金融制度供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推行“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支持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不具自生能力的重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并一直延续至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行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金融体系主体架构并非针对中小企业而设计,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和成本收益模式不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营风险高。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进入门槛低,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除少量高科技创业型企业外,大部分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低,因此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一般来说相对比较薄弱。二是缺乏抵押物。中小企业大多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所投入的设备极为有限,尤其是缺乏具有更高流动性、可以作为银行抵押物的不动产。三是信息不透明。中小企业一般管理不规范、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随意性较大、权力比较集中,大部分信息都是内部化的,一般没有经过审计的合格财务报表,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
对银行而言,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较大、难以把控,而且中小企业一旦破产银行的贷款很难收回。但是国有大型企业有国家财政作为后盾,风险大大降低。因此就导致了银行为控制风险、保证盈利而嫌贫爱富现象的出现。银行为降低风险,必然会要求中小企业在提供了足够的抵押物后才敢放款。另外银行从运营成本考虑,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上升而下降,做中小企业贷款将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而是更愿意贷款给贷款规模大的大型企业。
随着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相继出台,越来越多的银行都提出要服务中小企业,以中小企业业务为发展重点。然而,银行要成功服务中小企业,仅仅明确这样的市场定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与中小企业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另外,担保机构本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弥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用空缺,从而化解制度障碍,为中小企业找到一条现实的融资途径,但效果很不理想。实地调研的结果显示,在目前有借款的企业当中,有70.2%的中小企业虽听说过但是从来没有使用过担保公司。可以看出,在需要信用担保以取得贷款时,担保公司并不是中小企业的首要选择,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委托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服务成本较高。担保行业运营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约束,担保公司的公司治理基本规范缺失,银行和担保公司之间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银担合作准入门槛过高,担保行业缺乏独立的法律法规和明确有效的监管等。由上述分析可知,现行金融制度的供给不足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直接原因。
4.2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局限性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来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不足问题,我国出台了许多相关措施以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如《中小企业促进法》、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指导意见》等。同时,各地政府也就中小企业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没能很好地解决。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制度供给是根据经验而不是根据现实的需要,所以制度可能符合发展的需要,也可能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低效性不可避免。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可能违背一致同意原则,尽管某一制度在强制运作,但其可能违背了一些人的利益,这类制度很难保证有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法律的实施并不一定能保证药到病除,并且由于这种强制性制度约束性强,一旦不符合实际需要,便可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第二,制度发展的不均衡使得新生制度作用受到限制。制度之间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制度都不能单独地存在,必然受到其他制度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的渐进式制度变迁的道路导致了制度发展的不均衡,核心政治经济制度会对新兴的制度产生制约,发展缓慢的部门会对发展快的部门产生制约,因而我国的新生制度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三,政府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导者试图使制度变迁向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这种偏好可能是与社会经济的利益不一致的。因此,由政府主导建立的新制度可能不能解决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到政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对个人声誉的影响、(下转P119)(上接P117)对部门权力的影响等方面,这与政策所需的单一的社会经济职能是不一致的。目标的不一致,使得最终的政策选择难以充分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还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政府的偏好与社会经济的利益一致,由于其有限理性和认识,了解制度不均衡以及设计、建立制度安排所需信息的复杂性,仍然不能矫正制度安排的供给不足。
4.3 交易费用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制度的有效性
交易费用的思想最早来自科斯,他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假如交易费用无限大,就根本不会存在任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类社会就会处于完全无序的状态。交易费用下降,经济制度的效率就会提高。下面从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前的搜寻和信息费用、贷款过程中的谈判和签约费用及贷款后的监督和执行费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意识薄弱等特点及其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前搜集其信用、经营等信息的成本巨大。在贷款过程中,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谈判和签约是一个烦琐的过程。在借款人提出借款申请后,银行在之前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上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分析和贷款可行性分析,在同意贷款的情况下,银行还要与借款人就贷款的具体条款(包括贷款的用途、金额、期限、利率、违约责任、担保等)进行谈判,最后,在谈判达成一致时,借贷双方要签订贷款合同以及附属的担保合同,要对抵押物进行登记,对质押物进行过户。可以看出,贷款过程的谈判和签约将花费较长的时间,交易的费用也会很高。贷款后银行要对贷款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不仅要经常检查借款人和保证人的情况,还要定期对抵押物和质押物的价值进行检查和分析,因此,监督的费用也较高。
除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获得资金支持外,中小企业也可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但中小企业同样面临上市手续烦琐、审批耗时、道路艰辛、公关费用高等问题。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当交易费用很大、交易成本较高时,企业不会选择通过金融机构或证券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3-10,78.
[2]金明华,刘文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管理,2006(19):90-93.
[3]金祥荣,张璐璐.正式制度与企业融资:前沿理论述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45-153.
[4]肖玉香.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4-96.
[5]朱峻宏.民间借贷: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21):106-109.
[6]博鏊论坛发布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欲探融资创新之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4):12-13.
电力经济运行现状及面临问题分析 篇11
根据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对电力经济运行进行了概述,浅析国内经济运行的电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经济权力运行的一些措施。
一、电力经济运行
电能清洁能源技术被全国各广泛的应用,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能量。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生产已成为我国电力发展的新趋向,不仅提高了电力生产效率,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力生产规模不断向中国大规模方向发展,电力技术的发展有传输技术和发电的创新及推进电能的质量,生产带来了电力企业的电力生产效率和投资收益足以证明历史的发展方向包括:电力需求政府的指导和引导,随着电力生产规模不断的增大,我国电力企业正在经历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下降三个阶段。
二、电力经济运行
总结,中国的电网经过了很长时间发展,电网建设也迅速的发展起来,电网的传输和变压器容量的大小也增加了很多。一般来说我国的经济力量目前的发展形势良好,主要体现了下列几个方面:
在中国发电量不断的加大,并保持不断的上升。电力系统已经完全做到了全国联网,跨区域配置电力资源的优化,中国区域电网中间的交替次数不断的增加,生产多种电力交替模式。实现在中国的长期跨区域电网的一部分,省际电力传输,为电力短缺的地区或城市供电的有力保障,有效的缓解一些省和市的供电紧张。
三、电力经济运行的缺陷和不足
由于我国的面积较大,人口的巨多,在电力的需求方面也就加大了很多。在之前电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地域和地方管理,运行在标准的电源是不统一的,混乱的组织和管理,导致电力系统中管理难度大,一些改进的政策不能落实。不同的电价,也使得一些电力应用需要大量的用户钻了空子。在不同地区、不同标准的电力系统的建设,使管理困难,功率利用率大大降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能源。标准的混乱,混乱让经济发展的动力,全球统一管理的困难。
电网建设滞后的技术,我国精益管理水平较低,电网系统的建设也是复杂的,由于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电网的建设团队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国家电网系统建设困难的原因。主要针对的是在偏远地区,特殊地形区,做到铺设电网系统能覆盖全区,技术要求高,管理要更复杂。然而,落后的经济体系在过去的发电技术仍然是该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施工技术水平,加强组织管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
对电源管理经济信息化水平的不足,人工的智能技术也需要提高,电力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但电网系统更多的是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很早之前,电力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人的力量,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的智能技术,但需要不断提高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电力经济信息化管理落后,制约了电力经济的发展。在落后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反馈不及时,电力信息平台建设问题慢慢依然十分严峻。
在电力市场经济不仅要追求利润的发展动力经济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目前电力已是全国不可缺少的能源之一,不同于其他物品,而且还必须考虑到电力经济运行的质量安全。在实际操作中的经济力量,不能对安全管理不在重视,经常发生的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给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制约与推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在发电电力行业,在应用功率传输和功率分配,管理缺乏系统性,导致权力的实际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四、如何加强电力经济运行措施
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在价格的制定,不应一刀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价格机制是目前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价格水平控制提高电价的电价,控制过程中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公平控制原则。打破省间的电力贸易壁垒。政府可以优化按照市场需求重新配置電力资源,电力,一个全国性的独立和开放的电力市场的建立。
在电力企业创新的概念。电力企业应了解新形势下的操作,这两个转变的实现尽快转变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要用电过渡方案,电力营销的轨道。一切围绕市场需求,在市场营销的服从和服务,加强营销领导。电力企业组织创新。中国电力企业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调整内部管理,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和适应。加快整章建制,管理体系的介绍,综合考虑。发电企业可以采用厂网分开的原则,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调整。在平等的基础上,满足效率,可以独立或非独立的发电厂资产,资产重组基金。电力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电力经济运行领导小组,解决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在电力经济运行的及时。加强员工培训。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对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的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电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继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包含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商品的成本,影响电力需求弹性,政策。建立合理的成本标准不统一,但采用分类指导的方法。我们目前实施的电力标准是基于资源的应用水平,电力企业的价格波动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居民用电有多种形式。创建时分为主体,电力生产,电网运行和系统的有机组合的功率消耗。提供电网经营企业相应的范围,所以它可以因地制宜,以便在不同的两面性特点,不同的时间选择一个满意的价格,从而实现资源的作用,合理应用。
为了解决电力经济运行中的需要加强监管,生产调度工作的改革,调整的矛盾和问题,以确保电网稳定运行,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安全的电能,保证电力改革顺利进行,电力收购改进和提高经济形势。
结语
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网经济运行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该摆脱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切实解决中国经济力量的相关问题,以及电力企业与政府发挥权力运行中的经济保障中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的作用。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 篇12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最终任务同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相一致, 并且能够体现企业审计资源对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长时间以来, 我国的生产力相对较低, 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当较落后, 企业中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各部门、各单位、各地区的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要想彻底改变此种现象, 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同时, 还应当努力挖掘企业的竞争潜力, 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准, 从而不断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 提高其经济收益, 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经营中的薄弱环节, 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不断得到提高。
二、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1. 企业内部问题
(1) 审计内容不能实现可持续化
当前我国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主要针对经济收益方面, 企业的决策者或者管理者均以当前的经济利益为衡量指标, 对生态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则考虑较少。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较大的跨越时期, 此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同时, 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造成的后果也逐渐显现出来。政府指导方针指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科技带动生产、以效益谋求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对于企业审计业务工作仍然处于将资金审计工作作为重点的初期阶段, 对资源环境的效益审计工作仍缺乏足够的经验。审计业务中缺乏可持续化的审计内容, 当前环境保护法中相关的实施细则以及标准尚未成熟, 社会成员对公共环保意识较弱, 对环境资源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相关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有待提高。
(2) 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单一
对企业经济效益实行审计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属于财务或者会计等的相关专业, 能够对企业的具体财务工作透彻分析, 对相关的财务指标也较为熟悉, 因此这些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时多采用财务衡量的具体指标, 对企业的具体审计工作也就不全面。比如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过分追求当前企业经济效益, 将精力和资金都放到短期的企业项目上, 缺乏对企业的长远规划, 过分追求眼前利益, 从而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市场竞争力。
2. 企业外部问题
(1) 企业现行规章制度缺乏规范性
我国企业现行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 委托人根据自身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委托相关代理人进行相关的经济效益审计, 但是对于我国的企业委托人缺乏相应的具体界定, 缺乏对相应委托人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由于企业缺乏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从而导致我国当前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能得到顺利开展。
(2) 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协调性
我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相关法规仍然不够健全, 对相关工作的具体监督不到位, 其中主要表现在法律规定的内容较为宽泛、规范领域不够严格,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不应只针对财务方面, 缺乏相关合理性、科学性的综合规范。
三、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应对策略
1. 理顺经济效益审计主客体
(1) 正确处理传统财务审计工作
财务审计同经济效益审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对具体的审计工作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指导。
(2) 增强审计工作的协调性
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人员必须拥有综合行业领域的相关知识, 在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审计过程能够不断创新,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审计标准, 以财务审计作为基础, 确保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合理合法, 并将对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作为最终目标, 审计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有效审计方法, 借鉴相关技术及科学知识, 从而能够建立一个综合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体系。
2. 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1) 加强政治环境的支持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的管理制度, 实行切实有效地问责机制, 规范管理标准, 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将企业员工的福利以及工资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将企业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从而调动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政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尤为重要, 对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必须重视相关的政治环境, 从而使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
(2)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近几年来, 我国对企业审计方面的法规不断完善, 比如《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法》等, 但对于具体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规仍然较为缺乏, 相应的审计标准缺乏统一规定, 我国对审计的相关实施条例以及相关审计法规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实现了对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准则的修订。我们应该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 从而不断形成更加实用、科学、系统的审计措施和方法, 进而不断完善我国的审计法规。
3. 建立有效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对企业正常运行的各种经济活动效益进行相应的评价, 还应当对企业其他的经济活动进行各环节的有效分析, 从而提出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不断该神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所以,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含单项效益指标以及综合效益指标的分析。其中综合效益指标中包括企业的社会贡献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社会贡献率指企业应用内部的资产为社会和国家所创造以及支付价值的具体指标, 通过企业对社会所作出的具体贡献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相应的评价。净资产收益率主要通过投资者的角度来对企业的正常运营效益做出相应的评价。
四、结语
政府进行的审计工作主要包含效率性、效益性、经济性以及合法性等的审查, 以及其他相关的非财务性审计指标。政府在对企业的监督审计中, 应当对企业的社会服务工作是否真正落实, 企业生产产品标价是否合理, 企业的投资项目是否造福于周围民众, 以及相应的公共资源利用是否存在浪费、损失严重的现象。我国的相关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对财务审计以及经济效益的具体审计熟练掌握, 在具体审计过程将二者能够有效结合。有效处理传统财务审计同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 必须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对企业中的相关经营活动进行更加具体的规范, 以财务审计作为审计的基础, 不断实行更高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对企业进行审计的相关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丰富对经济效益的具体审计知识, 将工作重心着力于对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审计上,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长期经济收益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已然进入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正轨。我国企业也将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对以前审计业务中的差错检查有所改变。但是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国内大环境, 要想实现审计业务在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的升级和转变, 还需解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领域工作中制约企业经济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对此, 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建议, 意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途径。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策略探究
参考文献
[1]郭蕊.论经济效益审计[J].经营管理者, 2015, 05:72.
[2]刘新艳, 甘琼.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J].商场现代化, 2015, 01:82.
[3]张敏.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3:192-193.
[4]区敏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0:251.
[5]沈园.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J].赤子 (上中旬) , 2014, 11:222.
[6]田玉梅.对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4, 09:28.
[7]张岚.作业链视角下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创新探讨[J].会计之友, 2014, 17:89-90.
[8]邓跃.浅议企业内审如何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5:213, 215.
【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现状】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11-07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研10-15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07-23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现状11-16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07-20
中小企业erp现状08-09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现状论文11-09
中小企业之现状与管理11-20
左云县中小企业现状06-04
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现状及其治理研究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