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建筑企业

2024-05-12

中小建筑企业(共12篇)

中小建筑企业 篇1

建筑业是向社会提供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物质生产部门, 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长期以来, 我国建筑业一直征收营业税, 即按营业收入额全额的3%征收营业税。其最大的优点是核算简单, 计算方便。从2016年5月1日起, 我国将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全面推行“营改增”。增值税是以商品流转过程中新创造的增值额为课税依据的一种流转税。它的最大优点是道道征税, 不重复征税。建筑行业实施“营改增”, 不是对原纳税体系的修改和补充, 而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纳税体系。这次税制改革对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必将对中小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方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建筑业实施“营改增”的意义

(一) 避免重复征税。

建筑业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水泥、木材、砖石、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等建筑材料。由于这些建筑材料都缴纳增值税, 因此建筑行业要取得这些建筑材料, 必须缴纳17%的增值税。同时, 工程完工后, 要按照建筑物营业额全额的3%计算缴纳营业税。很显然, 建筑业的重复征税掐断了增值税向消费者转移的抵扣链条, 导致以前环节缴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都淤积于建筑物上, 抬高了建筑物的经营成本。“营改增”后, 税务机关只对建筑业的增值额部分征税, 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征税, 减轻了整个建筑行业的税负, 打通了建筑行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 使得已缴纳的增值税顺利向下游企业流动传递。

(二) 促进设备更新。

在征收营业税条件下, 由于已缴纳的增值税不能抵扣, 很多企业不愿淘汰老设备, 没有更新设备的积极性。设备超期服役, 表面上看好像节约了一点钱, 但老设备效率低、安全隐患多, 一旦发生事故, 往往让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甚至严重威胁到路人和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营改增”后, 新购进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 降低了设备的采购成本, 提高了企业更新设备的热情, 促进企业积极更新设备, 促进建筑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 提高企业的机械化水平和劳动效率。

(三) 有利于国家税收征管。

建筑行业征收营业税, 征税机关是地方税务局, 按营业收入的3%征收营业税。地方税务机关只能对企业的营业收入进行监督管理, 根据工程进度或完成工作量进行收入确认。因此, 地方税务机关对建筑业的材料采购和设备采购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此外,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排除在征收增值税的范围之外, 切断了增值税的发票管理链条, 容易造成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例如:建筑业在向社会提供建筑、安装、修缮装修等工程作业过程中, 需要投入大量的钢材、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 还需要投入大量的门窗玻璃、地板瓷砖、涂料、室内照明和卫浴设施等装饰材料, 这些材料都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如果建筑业不施行“营改增”, 则增值税专用发票到此为止, 给关联方提供了逃避纳税的机会, 不利于国家税收征管。

二、中小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

(一) 加强财会人员和采购人员再教育。

“营改增”后, 建筑施工企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纳税环境中, 应纳税额的计算、会计核算方法、征管方式都将比原先复杂得多, 会计工作量也要增加很多。因此, 企业必须增加财务会计人员数量,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面对挑战, 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可通过各种渠道在企业内部普及增值税知识, 鼓励财会人员自觉地学习增值税知识, 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积极从社会上其他行业招聘成熟的、素质高的增值税会计人才, 以便迅速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能力, 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营改增”工作。

我国采用“购进扣税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应纳税额, 以采购环节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抵扣增值税额的纳税凭证, 国家税务局也对增值税的抵扣作了很多规定, 因此采购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增值税知识, 认真做好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筛选工作, 保证建筑企业在采购环节取得符合要求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 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

“营改增”后, 普通发票的使用将越来越少, 建筑企业在销售环节一般应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在采购环节必须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国家对建筑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明显加大了, 企业的纳税环境将会变得更加公平和规范有序。因此, 建筑企业必须认真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工作。

建筑施工项目分布区域广, 材料采购量大, 建筑企业应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工作。在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后, 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 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 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税法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申报抵扣的, 不得抵扣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 建筑企业应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风险管理工作。第一, 保证自己不受利益驱使, 虚开、伪造、非法出售、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 以免个人或单位受到《刑法》的严厉处罚。《刑法》第205条规定,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 严防取得虚开或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经金税系统发现的“失控”、“作废”票或是走逃企业开具未报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以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 有效防止纳税额出现不降反升情况的发生。

建筑行业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 建筑业营业税率为3%, 是营业税中最低的税率, 体现了国家一直在扶持建筑业的发展。这次税制改革, 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的增值税税率都确定为11%。导致很多中小建筑企业的税负出现了不降反升的情况。面对压力, 建筑企业只能苦练内功, 积极消化不利因素。在采购环节对供应商进行认真筛选, 力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 财税2016[36]号文件也给中小建筑施工企业降低税负指明了一条出路, 文件第七项规定, 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即按施工项目营业额的3%缴纳增值税, 其纳税金额与“营改增”前计算缴纳的营业税金额相同。甲供工程指全部或部分设备、材料、动力由工程发包方自行采购的建筑工程。清包工方式指建筑施工方不采购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 只收取人工费、管理费或者其他费用的建筑服务。

(四) 重视纳税地点的变化。

“营改增”前, 营业税由建筑服务发生地的地方税务局征收, 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营改增”后, 增值税由机构所在地的国家税务局征收, 但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收入仍归地方政府所有。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分布区域广, 流动性大, 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难以准确掌握异地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财务状况等情况, 难以对异地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因此异地施工项目由建筑服务发生地的税务机关代管, 增值税由建筑服务发生地的税务机关预收。财税2016[36]号文件规定, 对于跨县 (市) 的建筑施工项目, 建筑施工企业应携带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建筑施工合同等文件在建筑服务地主管税务机关登记, 并预缴税款, 然后向企业机构所在地国家税务局进行纳税申报。增值税的预缴金额等于以建筑工程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乘以预征率。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一般纳税人的预征率为2%;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预征率为3%。

三、结语

自1979年我国引入增值税以来,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一直在扩大延伸, 建筑企业“营改增”是健全我国财税制度的必经之路。面对困难, 建筑企业只能迎难而上, 积极应对税制改革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自觉调整会计核算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合理进行税收筹划。与大型建筑企业相比, 中小建筑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较多, 管理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因此, 在“营改增”施行过程中,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顺应潮流, 服从国家税务局主管税务机关的指导和管理,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模式,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做好纳税管理工作, 努力将不利影响缩减到最小, 不拖企业发展的后腿。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适应, 建筑企业肯定会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企业的税负会逐步减轻, 经营管理水平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邹满.“营改增”对中小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当代经济, 2016.8.

[2]陈文达, 徐成姣.建筑业营改增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注册会计师, 2016.6.

[3]高天秀.浅谈建筑业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J].辽宁经济, 2016.8.

[4]宋建清.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学习, 2016.9.

中小建筑企业 篇2

为规范公司薪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制度,适用公司所有员工。

一、薪资原则:多劳多得、公平、奖罚分明。

二、基本薪资的确定:

(一)、基本薪资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确定的:

1、市场同行业的薪资水平;

2、职位的相对价值与工作量;

3、员工本人的能力及已获建筑业相关证书;

(二)、综上因素,由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确定员工基本薪资。

三、薪资的组成:

全额薪资=基本薪资+补助;其中:补助=话补+车补+全勤。

1、项目部员工:基本薪资=全额薪资*60%,考核薪资=全额薪资*40%;项目部人员停工期间在公司上班处理事情的发全额薪资的50%为全额薪资。

2、公司员工:基本薪资=全额薪资*80%,考核薪资=全额薪资*20%。

3、冬休放假期间发放冬休工资做为员工的全额工资。

注:在春节前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薪资与个人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表现相关,由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不合格根据绩效情况扣发相应比例考核薪资并予以辞退,合格发放全额考核薪资,优秀发放全额考核薪资及年终奖。年终奖根据公司当年效益,对绩效考核优秀员工发放。

四、薪资发放:

员工在岗期间发放基本薪资。公司薪资计发周期自当月1日至当月最后一天止,实行次月10日发薪制。每月发放的薪资是扣除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代扣项目、公司内部契约中规定的部分、考勤扣款等费用后的金额。

五、薪资保密原则:

公司采用保密薪资制度。员工不得将个人薪资告知公司内员工及相关人员,也不得打探其他员工薪资。凡打听他人或泄露自已薪资者,公司有权做相应处分。情节恶劣者公司有权予以开除。

六、执行时间:本管理办法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七、制度外特殊情况,由总经理或主管副总经理书面出具报备财务。

XX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中小建筑企业 篇3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建筑行业;融资渠道;创新

建筑业的发展进步,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民营建筑行业的兴起,不成为建筑行业一股忽视的中坚力量,更是调整建筑行业朝更科学、更合理的关键因素。受到行业特点的影响,建筑行业的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利润回报周期长,导致建筑行业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如果资金短期断流,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企业融资,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水平,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一、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融资内涵解读

1.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融资定义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融资指的是建筑行业民营中小企业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资金需求量的情况,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要求,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途径筹集资金的一项企业经济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资金运营数量,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现代企业中,融资行为已经成为了一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融资实质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融资的实质是企业通过资金的配置,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通过企业融资不仅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提高社會资本的优化配置。

二、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现代建筑行业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资金的保障是提高民营企业发展动力的重要前提,融资作为有效的资金保障,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重要提供因素和保障因素。

1. 企业自身角度——资本与国企比较不够雄厚

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时间较短,资本实力和国有企业的差距较大,造成了本身的原始积累和资金拥有量差距较大,这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民营企业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很难实现和国有企业的公竞争,融资的规模和融资的渠道都不能和国有企业相比,形成恶性循环,民营中小企业的压力骤增。

2. 经济环境角度——银行对民企、国企区别对待

从市场环境的角度,一方面,激烈的竞争环境,造成民营企业很难和国有企业竞争,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贷款和支持,企业就会选择其他风险系数更高的贷款方式,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债务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银行对于民企和国企贷款区别对待,出于安全角度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的比重有限,贷款前各种审核和限制条件,增加了中小民营建筑企业的难度,银行基本取消银行保函形式,基本是现金形式的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同时增加彰显企业实力的诚意金和更高门槛的差额保证金。

3. 政策环境角度——政府政策和招投标门槛

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竞争环境的持续增温,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政策的调整,其处于地方债务等因素的考虑,招标的门槛和准入制度上增加了对民营企业的限制,BT项目的流行和增多,一方面,民营中小建筑企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开始收紧,民营中小建筑企业的是融资可谓雪上加霜。

三、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

1.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发展特点限制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始积累较少,资产的规模较小,并且民营企业存在资产管理不规范,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资产风险,这是造成民营建筑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

2. 商业银行经营方式限制

国家从政策层面上,鼓励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但是商业银行从自身资金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将钱借给这些“小客户”。他们更青睐借给资质和信誉较高的国有企业。对国企锦上添花有余,对民企雪中送炭不足。一方面,银行的贷款审查严格,贷款的门槛不断升高;另一方面,银行贷款的金额和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实际民企需要,贷款的时间和贷款的利息较高,增加了民企的负担。

3. 法律政策缺失

国家鼓励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并未制定详细的支持民企发展总体规划,政策制定缺乏连贯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建筑行业的融资需要;地方政府抓大放小的错误观念,导致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低,甚至变相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压制和打压。招投标门槛的提升以及BT项目的推广,导致积累较少的民营建筑行业缺乏竞争优势,融资的困难程度不断加深。

四、 创新民营建筑中小企业业融资途径

1.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要夯实自身实力以及拓宽融资渠道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需要从自身做起,夯实自身的经济实力,提高资本积累量,托展融资渠道。首先,提高自身的资金使用率,实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把自身的原始积累以及资金使用率提高了,才能增强自身的负债能力,实现融资能力的提高;其次,拓宽融资渠道,不能仅仅依靠银行贷款,应加强自筹能力,实现多渠道融资,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2.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企业对信誉的重视程度

建立信用评价制度,是为了减少银行的顾虑和担忧,提高民营建筑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总量,首先,建立资信评级行业协会,引导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其次,发挥信用评价体系作用,提高企业对信誉的重视程度,从而获得更广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

3. 担保公司积极拓展民营企业市场和提高担保力度

企业融资过程中,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公司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果,从现在担保公司的运行来看,深圳高新投资担保公司的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他们以免抵押贷款的形式,利用项目合同和施工单位的资质及甲方的实力作为免抵押的条件。减少民营建筑企业的担保程序和贷款保证金。这种担保模式值得民营建筑中小企业推广和使用。

4. 政府应积极发挥职能,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国家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职能,改善和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首先,积极和银行、担保公司合作,为民营建筑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其次,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融资引导,提高民营建筑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最后,改善融资环境,减少民营建筑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债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正常,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减少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增加融资渠道。

总结:

民营建筑中小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受到企业自身,经济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融资过程中出现融资困难现象,企业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银行、担保龚公司的合作,不断提高融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宏, 罗秀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6,(03)

中小建筑陶瓷企业的节能减排 篇4

节能减排四面观

中小建筑陶瓷的节能减排之路需要解决四个层面的制约因素。

从认识层面看, 意识欠缺, 节能减排未能深入人心。对众多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而言, 节能减排仅停留在听说、了解的层面, 尚未树立其正确的节能减排意识。近年来建筑陶瓷产业效益不断增高, 一段时间甚至呈现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对一些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而言, 产量提高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原材料损耗的成本。一条低耗能、低排放的生产线投入巨大, 并且需要更专业的使用和维护, 技术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对及时吸纳高新技术有畏难情绪。还有一些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认为, 随着建筑陶瓷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和建筑市场的逐渐饱和, 单个中小建筑陶瓷企业终究会退出市场, 因而也没有必要做长远节能减排的工作安排。

从发展动力看, 技术落后, 节能减排失去前进动力。推进节能减排, 关键在于先进科技工艺的创新支持。以制陶过程中必备的球磨机为例, 如使用连续式、大吨位球磨机, 可以节电30%以上。但是目前中小建筑陶瓷企业的生产工艺普遍还处于能耗大、排污多的落后阶段, 尤其在节能潜力较大的原料加工过程, 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先进设备, 使得节能减排的愿望落空。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确实比较落后。仅以陶瓷产业的能源利用率为例, 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一般在50%以上, 而我国仅达到28%~30%。一些核心技术研发的落后使得国内制陶企业失去技术上的支持, 只能对国外低能耗、低排放的制陶企业“望洋兴叹”了。另一方面就是受资金的制约。即便国内已有节能减排工艺, 特别是可以实现高产量、低能耗的生产设备, 中小建筑陶瓷企业也难以引进、投产。与国有大型建筑陶瓷企业不同, 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自身既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基础, 又缺乏外界的信用担保, 无法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及时、顺利地融资。先进设备的引进很大程度上是件“很花钱“的事, 没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 对很多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而言, 实现节能减排就比较难。

从产品结构看, 低端为主, 节能减排没有“家底”支持。对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而言, 如果产品的收益还不足以应付节能减排的花费, 就很难主动进行节能减排。

从国际上统一的评价标准来看, 高档产品重要的特点就是绿色环保。而目前国内中小建筑陶瓷企业受集约化程度低、工艺水平低等因素制约, 主要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 涉及高档产品开发的很少。以近年来的墙地砖为例, 有80%~90%是中低档产品, 其中落后小企业的产品一级品率甚至不到20%。众所皆知, 中低档产品的附加值低, 时常出现产品积压, 市场销售疲软, 难以支撑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节能减排所需的成本。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中低档产品市场效益差, 中小建筑陶瓷企业不会主动为节能减排买单;另一方面, 不进行节能减排, 不采用先进技术, 企业的产品将始终带着高能耗、高污染的印记而常沦为中低端产品, 市场效益自然也就无法实现, 反过来又使中小企业失去了进行节能减排的激励力量。

从约束机制看, 节能减排缺乏有效奖惩。对某些地区而言, 建筑陶瓷产业是其支柱产业, 因此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也将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短期看甚至会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一些人认为节能减排只是政府和企业的事, 与社会其他群体无关, 面对违反相关节能减排法规政策的企业不监管、不举报。因此, 监管的不足不仅使一些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能够长期生存, 也让原本制定的制度约束失去了功效。

节能减排多管齐下

针对节能减排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快速、高效地推进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加强合作, 多管齐下。

政府:既是引路人, 也是铁包公。作为引路人, 政府可以从丰富宣传方式创新。例如, 近年来佛山政府在节能减排宣传上另辟蹊径, 通过开展互动式的学术研讨, 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在创造良好的节能减排环境上, 政府可以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自主创新的支持,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工艺, 为中小建筑陶瓷企业打造良好融资平台, 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工艺设备上的引进更新,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此同时, 政府还应加强监督职能, 当好铁包公这个角色, 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不合格企业, 要依法整改。

企业:既是受益方, 也是反馈方。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鼓励。中小建筑陶瓷企业一方面要紧抓节能减排的机遇, 善于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 并以此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例如鉴于国内外已有不少二氧化碳排放权买卖的案例, 中小建筑陶瓷企业同样可以尝试将节能减排后产生的多余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资产, 通过抵押等手段, 进行贷款。或者可以与政府展开合作, 建立类似日本中小企业担保协会, 为某一地区的中小建筑陶瓷企业进行联合担保, 促进融资。

另一方面, 企业同样也是节能减排工作的反馈方。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既要取之于社会, 更要反馈给社会。对建筑陶瓷企业而言, 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环保的产品及推广节能减排的理念, 也要将自身先进的节能减排经验、工艺, 积极地反馈给社会, 争取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快、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社会:既是监督者, 也是实践者。节能减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成员面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为时, 应该行使社会监督的作用;在作为消费者的时候, 更应该成为节能减排的实践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尽可能地节约不必要的建筑陶瓷浪费, 特别要重视建筑陶瓷的二次利用。需要建立起全社会崇尚绿色消费的风尚。

中小建筑企业 篇5

目前,我国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运行。由于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并且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企业领导层缺乏管理理论。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施工要求。由于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人员并没有认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其管理模式落后,对企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占据优势,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实施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模式,从而认清自身的竞争优势以及劣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中小型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探讨 篇6

关键词:小城镇建筑;中小型建筑;规划

前言

中小型建筑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在目前,中小城镇中该类建筑种类繁多,且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因此中小型建筑总量随之增加,建设好中小型建筑,需要对其规划和设计进行研究,对提升其建设设计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主要对建筑的空间构造和单体建筑的设计特点进行了阐述。

1.建筑主体空间构造和单体设计之间的联系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建筑布局和要求,但是按照建筑群建设特点,一般公共型建筑,如商店、电影院、校区、行政建筑或者部分民用住宅等,都会选择在城市主干道的两侧或者宽阔的广场旁实施建设,人们在广场上开展日常活动,事实上就是处于建筑群相结合的空间构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建筑群选择联合的方式,逐渐建设成一个整体的流动性空间建筑,从而形成了以建筑群为主的新时代城市风貌;做好建筑设计规划工作,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街道、广场或者某一个地段上建筑群的建设格局;而相对于大城市来说,城镇拥有的建筑物数量较少,且属于小型面积的建筑,因此对中小型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加入具备观赏性的建设,因为中小型建筑物在人们视力范围之内,对建筑的整体形象要求较高,因此对建筑的空间格局建设也有一定要求[1]。

城镇中单体建筑的规划建设具有体型小、结构简单的特点,但是只要将建筑单体进行合理规划,保持一致性,并将街道和绿化带进行合理地设计和规划,也能给人们带来宁静、整齐的印象;相对的,如果对建筑群的建设缺乏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就会影响到城市的整体面貌;从而改变城镇的建筑风貌,需要对单体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并对建筑体之间的格局规划引起重视,具体的改进内容为:

1.1提升城镇建筑规划管理水平

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城镇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最为薄弱的工作内容之一,加上规划水平有限,城市面貌及建设水平愈加低下,主要表现为:街道的两侧、面积和长度之间相差过大,且建筑群之间缺乏规划,建筑主体整体无观赏可言,也无法进行空间构造,因此,提升城镇建筑规划管理水平,要求建筑规划和设计相结合,才能有效提升建筑群格局的布置[2]。

1.2以城镇发展特点为基础,实现建筑群的多样化建设

对城镇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规划管理力度,还要提升城镇的整体面貌,改善建筑规划格局的设计。城镇的建筑群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特点,不需要与大城市的建筑一样统一布局,沿着街道两侧建设的建筑也不需要控制在红线位置,而是需要在建设前,实行统一的设计规划,并结合城镇功能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实现建筑群的多样化建设[3]。

例如,道路交叉路口处的建筑,不一定选用传统的建设方式(传统类型是中间高两边低),而可以选择绿化带进行布置,不仅可以利用栽植行道树的方法,还能够选择在道路两侧交叉位置,布置长形的绿化带或者安装建筑雕塑;在主体建筑前面,选择栽种低矮的观赏性草木;建筑的层数应根据不同的地段选择适宜的高度,一般以3至5层为宜,外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设更高的建筑,同时起到丰富城市建筑面貌的效果。总的来说,城镇的中小型建筑规划和设计,格局不需要追求高大气派,而是应以朴实、自然和谐且多样化的特点为主[4]。

1.3要求单体建筑的设计与整体格局相宜

对单体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建筑地区的周边环境,包括地质、自然环境等,通过多方面的因素结合考虑,从而设计出合理的单体建筑,建设出适宜的建筑类型、体积和颜色等,不仅需要满足建筑自身的协调性,还要与整体建筑群格局相宜;同时要求建筑群的整体建设以简单化为主,不需要过分突出其独特性;如果建筑群的外形种类繁多,则尽量选择中轴对称的方式进行建设。

2.单体建筑的规划和设计

2.1单体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当前中小型建筑群的设计中,追求形式化的趋向较为严重,形式化的建筑实用性不强,且不利于建筑群整体的空间规划和布局,导致单体建筑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特性,主要表现为:①模仿大建筑的建设模式,导致整体建筑的建设效果较差,尺寸比例不协调,形式缺乏美感;②正常的建筑设计顺序为:确定立面、设计主题形式,最后才规划出平面格局,然而大部分建筑在规划时却按照相反的思路进行设计,导致单体的建筑规划和设计不符合建筑规律;③单体建筑设计人员过分注重自我感受,并以建筑的形式主义进行设计,导致建筑的设计与四周的建筑难以协调[5]。

由此可以看出,不以建筑所处环境特点作为基础的建筑规划和设计缺乏实用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使用和技术能力,过分追求形式化的建设,或者模仿大型建筑的设计,会导致小型建筑的建设缺乏独立的特质和风格,设计理念过于僵化。因此,对独立建筑进行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建筑的使用功能、自然环境和机构布局等内容加入设计理念,才能保证建筑空间的设计具有多样化特点。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建筑的使用功能不断提高和创新,同时也对建筑结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根据建筑群所处环境的特点,转变设计理念,才能丰富独体建筑空间布局和建设形式的多样化。

2.2中小型建筑空间布局和建设形式的特性

2.2.1简单化设计

中小型建筑的建设要求主要为:使用功能简单,建设成本投入低,同时应该合理就地取材,根据建筑群所处环境的特点和技术要求,规划和设计出合理的建筑空间格局和外形,要求建筑的立面设计以简单化为主,才能有效保证整体建筑的设计具备经济合理性,从而达到真实、自然和谐和简朴的建设效果。

2.2.2自然和谐与简朴的建筑建设

中小型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不能脱离资金投入和功能使用要求等实际问题进行设计,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建设者的经济能力、拥有的建筑设备和施工条件,争取利用最小的投入、简单的材料和设备、便捷的施工方式建设出较好的建筑效果。自然和谐与简朴的建设风格符合中小型建筑的设计要求,应该将其应用在建筑的建设当中,以达到事半功倍、层次分明,简朴中带有多样化的建筑效果。如某总工会办公楼的建设,建筑的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处于重点规划的建设位置,要求所建建筑多于4层,该办公楼的建设具有建筑体积小,使用功能简单等特点,因此应该选择简单的一字开平面设计,并对立面的入口位置采取重点处理,达到突出建筑格局建设关键部分的目的,达到令人感受自然和谐,又不浮夸的效果。

3.结语

中小型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除了需要结合上述内容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建筑建设所需的物质技术,选择因材设计,以普通的建筑材料达到多样化的建设效果,才能有效地提升建设效果,满足更多中小型建筑用户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晓春,陈新庚,李明光,黄鹄,林亲铁.城市生长管理与城市生态规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17-132.

[2]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13(04):87-104.

[3]沈清基,傅博.生态思维与城市生态规划[J].规划师.2012(11):158-174.

[4]曾光明,焦胜,黄国和,王玲玲,何理,曹麻茹,朱舟,周建飞.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18-231.

中小建筑企业 篇7

一、企业文化对加强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意义

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成本能否降低, 与企业成本管理、成本控制的水平有着密切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文化能够大大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使员工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主人翁精神、努力拼搏的进取精神。企业文化能够大大激发企业活力和创新力, 提升企业形象、知名度、诚信度和美誉度。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延伸、精神的升华、形象的提升、效率的提高、效益的增长的有力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成本管理中, 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降低企业管理成本、项目工程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 以发挥其对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许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处于发展阶段,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差距, 存在着很多不足, 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其生存与发展。

1. 企业管理者观念落后,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缺少全面成本管理思想。

我国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管理者观念陈旧,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对成本管理范围认识有偏差, 缺乏全面成本管理思想, 不适应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全面成本管理就是对影响建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目前,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大多对事先规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不够, 局限于项目施工成本中资源消耗的控制, 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的研究, 不注重资源供应过程中成本支出的优化, 更没有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着眼对企业战略成本作出规划。主要表现在“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重局部轻全局、重具体轻宏观、重现象轻本质、重内部轻外部、重战术轻战略”等。由于粗放型的管理而导致成本上升, 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2. 成本管理手段滞后, 没有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系。

许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现行的成本管理内容僵化、手段老化, 缺少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有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本管理手段滞后, 制度与机制尚未跟进。主要表现在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成本考核之间脱节。例如成本控制和成本计划在预测部门, 成本控制在施工现场项目经理部和供应、设备等管理部门, 成本核算在财务部门等, 各部门各司其职。但是, 缺少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在生产中出现因质量问题返工、停工等现象时就会出现“谁都该管, 谁都管不了”, “谁都有责任, 又谁都负不了责任”的情况, 由于找不到直接负责人, 最终不了了之, 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 增加了企业成本。

3. 成本管理不科学、控制不利, 导致成本核算失控, 成本信息失真。

较多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缺乏系统管理, 成本管理不科学, 对项目施工各个阶段成本支出缺乏系统控制, 不能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及成本结算情况, 造成一些项目成本开支大手大脚, 前松后紧, 损失浪费严重, 或不能对工程中出现的修改和变化作出及时的处理、调整, 缺乏“实时性”, 只能等工程干完后成本才被反映出来。这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及时收集、传递、处理、储存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 对成本信息不能做到正确的分析、选择与使用, 不能及时掌握项目成本的变化, 使成本核算失控, 成本信息失真。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及原因, 从而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使经济效益大大降低。

4. 成本管理的激励制度不健全, 成本管理缺乏全员性。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成本管理, 无论是作业成本法还是成本企划, 其运用的都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成本战略管理理念, 成本控制需要全员共同努力。长期以来, 人们将成本管理职责全部划归财务部门, 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 没有扩展到全体员工, 造成成本管理主体缺位, 缺少全员参与成本管理意识, 使企业成本管理失去很大的管理群体, 企业的成本管理受到严重影响。有的企业激励制度偏重于生产, 对成本管理的相应激励政策较少。在实施成本管理中对员工情感和主观能动性方面考虑的较少, 缺少尊重与鼓励, 内部凝聚力不足, 无法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成本节约意识, 未能充分调动各部门及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成本管理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认为干好干坏一样, 感受不到市场压力, 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 表现在下料时不精打细算, 边角料不能充分利用, 浪费现象严重。

三、加强中小型建筑企业文化建设, 以无形之手深挖潜力, 发挥其在成本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的物化作用集中在产品的成本上, 企业产品成本是企业文化之花结出的重要成果, 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文化对提高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水平起到重要的支持、促进、改善作用。日本经济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迅速膨胀、美国企业在80年代的再次飞跃, 都是企业文化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 树立符合实际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 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 从而也就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企业领导是企业发展的责任者、企业经营理念的开拓者、员工成长成才的培育者、规划制度的创立执行者, 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 他们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行, 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价值观与管理哲学, 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走向和实质性内容, 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 凡事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 确定的战略战术要有高度、有深度, 确立符合实际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编制《企业员工手册》归纳企业宗旨、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行为价值观, 激发企业领导、中层干部、项目经理部成员想在前、行在前, 依靠自身职位影响、资源调配、利益分配、人格魅力、业务联系、思想工作等手段, 从不同角度宣传、落实、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 发挥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 促进企业制度的完善、管理成本的降低, 经济效益的提高。

成本管理是否有效, 不仅依靠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任何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它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 对员工行为带有强制性, 并能为员工权利提供保障。建立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 制定完善的企业制度, 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 用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 使成本管理、控制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交叉重叠, 事事有人管, 责任有人担, 一切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 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 促进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 企业活力的焕发。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 把员工和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企业文化像粘结剂, 把企业成员凝聚在一起, 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活力。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不仅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 更是受到企业文化的重要影响。美国康柏电脑公司曾一度受到亏损的严重困扰, 公司提出了重塑企业文化的对策, 把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融为一体, 充分发挥每位员工自身价值, 强化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体验因自身才能的发挥所带来的高层次的心理满足及高度的责任感, 大大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公司迅速扭亏为盈, 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在发挥强大作用。可见, 企业文化是焕发企业活力的法宝。

4. 发挥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促进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构建, 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以人为本是对人性基本规律和人的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 符合企业和谐发展的要求, 也是实现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最优化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与中心, 人力资源是建筑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由于建筑施工单位具有流动性大, 异地施工较多, 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少等特点, 建筑企业更需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 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力”引导人, 用先进的思想鼓舞人, 用符合建筑企业特点的薪酬、目标、价值和人文等激励机制激励人、关心人, 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 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有机结合, 使广大员工内心产生高昂情绪, 奋发进取精神和使命感, 从而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式动态成本管理, 不断提高成本效益, 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 使企业发展具有持久动力。

5. 发挥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促进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 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内部发挥重要作用, 还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外部产生辐射作用。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主要是通过企业诚信度、品牌工程、企业形象向外扩散传播的。在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 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向公众反映企业的优良传统、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职工精神风貌、建筑质量, 发挥无声而有形的作用, 使企业经营活动半径不断扩大, 企业的外部影响力不断增强, 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毛清华.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 2007 (6)

[2].杨贞斌, 温燕.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会月刊, 2010 (10)

[3].蔡敬梅.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的创新[J].财会月刊, 2004 (6)

[4].宋瑜.浅析企业成本管理[J].山西财税, 2011 (5)

[5].王冬岩, 王春岩.试论企业文化的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24)

中小建筑企业 篇8

一、转型对中小建筑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 中小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快转型

当前, 我国建筑企业数量众多, 2011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数量达到72280个, 这就必然会导致行业内部激烈的市场竞争, 而中小建筑企业本身更多的依靠区域性的市场, 一旦大型建筑企业进入则中小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因而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实际上, 我国建筑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水平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2年高出6.3个百分点, 如果中小建筑企业与这类企业竞争, 则必须从转型的视角出发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 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 适应行业的发展中小建筑企业需要加快转型

目前, 我国建筑行业正经历转型发展的历程, 住建部数据显示, 2012年, 建筑业企业升级、增项成功的企业达到392家, 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资质就位256家。另一方面, 建筑行业内部兼并重组规模庞大, 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 按被并购方来看, 2006-2012年, 房地产、建筑/工程行业并购数在其所监测的23个行业中分别排第3、4位, 平均并购金额分别达到40.66、51.33百万美元。在这一背景下,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外部发展形势, 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 适应宏观经济形势中小建筑企业需要加快转型

当前, 我国正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型,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条例, 如国家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浙江省政府出台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适应这种宏观环境变化的需求,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

二、转型背景下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适应转型发展的要求,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积极的调整、完善自身的发展战略, 指引企业科学发展, 具体来看, 中小建筑企业可以选择产业细分发展战略、融合发展战略、企业联盟战略、品牌发展战略等。

(一) 产业细分发展战略

对于中小建筑企业而言, 其本身的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资源有限, 要全面拓展自身的业务, 或者要在短期内将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风险较大, 因此, 中小建筑企业要努力寻求细分市场, 要在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挖掘细分市场的潜力, 提升自身在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从而获取足够的市场份额。此外, 中小建筑企业将目标市场定位为某一细分市场, 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积极谋求全国乃至于全球性的市场份额, 从而可以再细分市场中达到做大做强的目标。

(二) 产业融合发展战略

目前, 我国建筑市场上存在诸多新兴的领域, 如室内装修及其设计、专业化的建筑保养等等, 这就为中小建筑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方向, 一些具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建筑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 积极向这些业务领域进展, 从而获得新的增长点。特别是, 由于部分新的增长点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份额不大, 大型建筑企业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可能暂时不会大规模的向这一市场扩张, 这就为中小建筑企业提供了机会。

(三) 企业联盟战略

随着大型建筑企业的扩张, 其在各区域性的市场上可能采取业务外包等方式来进行业务拓展, 中小建筑企业可以积极把握这种外包机会, 通过与大型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加快发展步伐。此外, 部分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来改进自身的管理,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 品牌发展战略

对于中小型建筑企业而言, 要在转型的背景下生存下来, 必须积极推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积极改进自身的管理, 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提升服务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夯实发展的基础。

三、转型背景下中小建筑企业落实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速度的思考

(一) 加强调研分析企业内外发展环境

首先, 中小建筑企业要深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门, 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行业政策的变化、区域市场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中需求与供给的变化, 通过这种分析研判发展形势, 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其次, 中小建筑企业要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 要在分析自身在 (区域) 建筑行业市场中的地位的基础上,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 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发展。

(二) 科学的评判发展战略的适应性

首先, 中小建筑企业要在定位的基础上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 受制于自身的实力, 中小建筑企业一般只能选择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科学决策, 制定符合自身特征的战略。其次, 中小建筑企业要科学的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评价,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组织评价小组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分析这种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对战略中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正, 以便于更好的推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 制定完善的保障措施推动战略落实

首先, 中小建筑企业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发展战略落实的良好氛围, 企业内部要加强对这种发展战略的宣传, 帮助员工了解、认识这种发展战略, 并将战略任务分解到具体的部门, 从而推动战略的落实。其次, 中小建筑企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保障战略的实施, 中小建筑企业要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制定年度发展方案、组合企业内部资源, 而不能摇摆不定, 发现短期市场中存在其他获利机会就改变发展战略, 从而保障发展战略的连贯性。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建筑行业都在转型发展, 适应这种形势, 中小建筑企业必须根据转型的要求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 并保障战略的落实。

关键词:转型,中小建筑企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姜继兴, 郭春颖.浅谈我国中小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J].中国工程咨询, 2012;3

中小建筑企业 篇9

一、中小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招揽工程项目的风险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能够承揽到工程项目,没有较大的工程项目作为支撑的企业,无法长期立足于建筑市场。预测承揽工程项目风险又主要分为下面两种:

1.合同风险。大多数的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者和项目施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强,对合同中给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评估不足。中小建筑企业跻身于激烈的、不规范的建筑业市场的竞争中,为了企业的生存急于招揽工程,在与业主签订合同时,没有及时发现合同中可能存在的不利自己的条款所造成的风险;或者有些中小建筑企业为了拿下工程,对合同中存在显失公平的条款却不及时予以回避,而造成合同可能无法完全履行的风险。

2.投标风险。投标是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要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等方面对业主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如果不中标,施工企业将损失为了投标而购买标书等发生的一系列费用;而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整个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风险。

(二)资源管理风险

1.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由于管理上不是很规范,存在着人员配置不合理、人员层次低、施工队伍不稳定等的因素,在进行施工时,因为施工环境恶劣,所雇佣的施工队的人员里会出现不稳定和人员离失的现象,造成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边组织施工,一边还要招揽施工人员,给施工进度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财力资源管理风险。中小建筑企业的财力资源风险,主要以资金管理风险为核心。施工企业由于资金紧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约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资金管理风险中主要有垫资风险和注入履约保证金过大的风险。在近年来,施工垫资和注入履约保证金被作为一种普遍手段,成为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和考查施工队伍实力的重要条件。施工企业为了在建筑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往往会到处拆借资金,从而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风险。

3.物力资源管理风险。由于有的工程项目资金存在不到位的情形,或者还有恶意拖欠工程款的,这就使有的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按着自己预订的计划,在建材市场价格波动前做好所需材料购进合同的签订完成,由此可能造成了材料成本加大和不能及时采购材料影响工期的风险。

(三)施工安全管理风险

目前,大多中小建筑企业在安全方面盲目投入和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但对施工现场行之有效的实施监管力度并不是很大,由此引发了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增加了建筑企业的安全风险。

二、中小建筑施工企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

(一)注重投标环节的风险防范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决策过程中,管理层应该提前做好预测工作,一是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去施工地了解当地的施工环境,做好事前的风险预测工作,以便管理层预先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做好投标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对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工程质量、合同订立条款以及工程量清单所潜藏的经营风险,都要做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出详尽的招标策略,以减少合同签订后的风险;三是及时掌握市场上的要素价格变动,能够在招标报价时准确合理,减少风险的潜在因素;四是建筑施工企业要与业主搞好紧密合作的关系,提前了解业主的资信情况,业主风险往往是施工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风险,一定要在投标前期承接施工项目以前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和调研,使企业能够对以此带来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二)加强对资源管理风险的具体手段

1.强化劳务施工队的计划管理,降低劳务风险。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以专业施工队为主,有计划的对施工队人员的配置是否稳定,人员技术是否多元化,能否应对所要施工的工程项目的需要做认真细致的了解,没有好的施工队合作,对工程的质量、工期进度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选择有能力的专业劳动力分包企业,实现合理的风险转移,可以降低以此带来的风险。

2.加强资金监管,减少施工垫资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主即建设单位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施工企业垫资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而施工企业为了生存急于承揽工程项目,通常会违心地进行垫资施工和提前交纳大量的履约保证金,再根据施工进度去索要工程款,又会引发工程款被业主或建设单位长期拖欠不付等因素,以致于不少施工企业最终被拖垮倒闭。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为了避免施工垫资风险所导致的拖欠款等恶性循环的隐患,企业对新上的工程项目,原则上不准垫资施工;对个别工程项目因维护企业信誉,并且建设单位有明确要求需要垫资施工的,必须要有具备担保资格的建设单位进行担保,以降低垫资带给企业的风险。而对于保证金这一块,企业要落实专人负责,根据招标文件或施工合同中规定的返还方式和时间加紧催收,明确责任人,确保款项按期收回,避免造成企业的资金损失。

3.对物力要素风险的规避措施。一是在投标或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应该把市场价格波动因素考虑进去,减少因建材市场价格不稳定带给企业的风险;二是施工企业对设备的购置、租赁等制定严格规范的制度,做好购置和租赁的支出计划、现场使用和维护责任到人的监管机制、工程完工后的保管和租赁期到了的及时归还制度,强化管理,避免造成浪费损失。

(三)加强安全在施工全过程的监管力度

施工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安全文明施工重视不够,但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带来人员伤害和经济上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往往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搞好安全施工规范化、制度化,必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加深每一个施工人员对安全施工的认识,企业的管理层也要逐个签订安全防范责任书,促进企业层层加强制定对安全基础工作的目标和规划,同时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施工的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和执行安全施工制度规范,杜绝安全事故带来的风险。

中小建筑企业 篇10

关键词:中小建筑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

1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中小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近期求生存、长期谋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强化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从目前中小建筑企业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来看,存在成本管理意识不强,成本管理不严,成本管理办法落后等诸多问题。因此,中小建筑企业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实施

2.1 施工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在施工初期依据施工图、施工预算和合同等资料,编制企业的计划人工费、计划材料费和机械维修费等。

计划人工费是依据各分项工程的单位人工费与工程量合计而成的。在施工开始前,技术、计划人员不仅要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也应该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出每道工序用工计划,根据用工计划测算出人工费。

计划材料费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按节约5%的材料编制材料成本计划。由于成本计划是在项目开工前的施工时间、施工条件、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制定的,随着工程的进展,必然会发生如施工方案改进、工程量改变、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变化,因此对于成本计划要进行适时调整,以保证成本计划的指导性和控制性,在调整的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各不同因素变化对原成本计划造成的影响程度。

2.2 成本控制

2.2.1 材料费用的控制

在整个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费约占施工总成本的65%左右。因此,需要从采购、使用、废料回收利用等三个环节来控制材料费。

首先,应把好材料采购环节。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总工、工程部长、工长必须反复认真的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提出材料采购计划,采购计划应做到准确无误。在材料采购前,实验部门应做好抽检工作,确保各种材料符合施工要求;材料采购部门应建立询价小组,小组对市场价格要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询价小组的价格。可以定期召开例会,在例会上由询价小组汇报材料的询价情况,对于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其次,应把好材料使用关。1)要落实责任,实行材料包干使用。在现场根据施工工段或工区划分成立包干小组,由工长、技术人员、材料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包干,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2)要以工程量取料,不能突破限额。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砂石料应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要重点控制。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要做好用料交底,防止班组下料时长料短用、整料零用、优料“劣”用,做到物尽其用,杜绝浪费,减少边角料,把材料消耗降到最低限度。3)要搞好配合,节约用料。如钢筋制作,由技术人员以单线图、排版图的形式做好“钢筋下料单”并注明用什么型号的钢筋,然后协同钢筋班长及有关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料制作,最后钢筋班长和技术人员要对边角料进行记录并交由有关人员整理归放,做好标记。另外在钢筋制作过程中,钢筋班长必须清楚不同型号的钢筋每一个焊缝需要多少焊条,做到用多少领取多少,每个部位用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记录,作为以后评估奖罚的依据。

最后,应把好废料回收利用关。1)对边角料及时回收。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技术员(此种至少有两个人签认)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消耗或超耗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2)对特殊材料实行以旧换新(安全帽、手套等)。3)对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正常报废由项目部承担,否则由使用人自行承担。

2.2.2 人工费用的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人工成本约占施工总成本的20%左右,所以做好用人管理非常重要,必须科学计划,周密组织。首先,要控制用工数量。通过改善劳动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等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用工。其次,要建立纠错机制。在工程开工后,要严格控制定员,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加点,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调整。在工程施工中,每天晚上要做好每个环节的用工计划,第二天早晨由工长派工,使用工人数应与用工计划基本吻合,一天中视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工人数量,通过建立纠错机制,减少和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精减人员。第三,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单位工程,可分包给分包商,通过采取包干控制来降低人工费。

2.2.3 机械费用的控制

施工机械费约占施工总成本的15%左右,对于施工机械费的控制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内部合理调度,力求提高主要机械的利用率,在设备选型配套中,注意一机多用,减少设备维修养护人员的数量和设备零星配件的费用。

2.2.4 管理费用的控制

项目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程规模大小和工程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组织设计原则,因事设职,因职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选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降低管理人员的费用。当前,特别应控制的是项目部的招待费,要根据工作制定出招待标准,从内部做起,严格控制。

2.3 成本分析核算

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因为成本分析核算既是施工项目进行成本预测、制定成本计划和实行成本控制所需信息的重要来源,又是施工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的基本依据。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将实际成本与相应的计划成本进行跟踪比较,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主要对现场的已完工程量、人工消耗及费用、材料消耗与运输费用、周转材料、材料节超情况及原因、机械费用发生额等进行分析,使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实现即时性和动态性。

3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成效

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统一的成本管理体系下,以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为核心,以加强材料、人员、机械管理为重点,适时进行成本管理,达到缩短工期、保证质量、降低消耗、减少费用、提高效益的目的。

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大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有企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等设备来对施工现场的工人与机械的位置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和管理,再经过计算机的模拟分析可以自动实时地获取成本数据和进度数据,使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实现了完全的动态控制。尽管我国的中小建筑企业已在逐步重视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但与发达国家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比较,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在工程中加强成本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震.建筑工程概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唐菁菁.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中小建筑企业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教育意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8-0005-04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个体的经验感知还是科学研究的证据看,人们都明显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能够清晰勾勒出人类进化历程的建筑就是重要的环境之一,它促进、制约并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今天,建筑的功能和意蕴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开发一种跳出简单功能主义巢穴的建筑,使用者的福利就必须予以关注。[1]而对于教育来讲,学校就是作为使用者的学生将要度过其生命中漫长而又十分关键阶段的特殊场所——这就是学校建筑为什么格外值得关注的理由。

但是在我国,教育界只是感受到了学校建筑对教育教学所能产生的影响,而且仅仅停留在诸如学校“一无两有”的基本办学条件层面。学校建筑似乎向来都是建筑界和行政部门的事情。于是,呈现出教育界的集体缺席和建筑界的浅尝与轻忽,在学校建筑实践当中就呈现出学校建设的混论和毫无章法。如果说在上个世纪,学校建筑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是因为严重地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那么当前学校建设中超豪华建设、趋同的标准化建设以及胡乱建设的乱象后面,诸如管理制度等影响因素很多,其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和建筑之间的渐行渐远。因而,厘清并认识这种现状,对于中小学建筑教育意蕴的回归意义重大。

一、历史进程:中小学建筑的教育意蕴

(一)建筑之于教育的意义

简单地说,建筑就是人类盖的房子,为了解决他们生活上“住”的问题,就是解决他们安全食宿的地方、生产工作的地方、娱乐休息的地方。[2]技术上是指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生产、生活和使用的房屋和场所。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教育和建筑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二者如影随形地交织在一起,并发生着内容和形态的变化。[3]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建筑更多地都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性的载体而存在于教育活动中。

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下,在简单原始的建筑中进行着早期形态的教育活动,渐渐地,有了所谓的“成均之学”①,再后来有了传授知识的公共场所,一如史书记载的孔子“杏坛讲学”和古埃及、古希腊“智者”演讲的场所。这时期的教育建筑空间大多附属于贵族、僧侣的生活工作空间或者公共空间。到了12、13世纪,西方行会及城市学校出现,但依然没有专门用来进行教育教学的独立学校建筑;这个时候的中国虽然有了较为成熟的教育制度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但建筑空间上也是“学在官府”。直到16世纪,编班制课堂在西欧尝试,以及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理论于19世纪末的大规模推广,独立的学校建筑才应运而生并随各种教育理论的变迁而受到挑战,进而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形态,诸如19世纪末期常见的Giddings学校建筑,20世纪初常见的“四合式”学校建筑,20世纪中后期的“陈列馆式”学校建筑和“开放式教學空间”等。[4]

(二)中小学建筑的教育意蕴

相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中小学学生由于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中小学建筑的教育意蕴就在于,其作为一种特定的场所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成长。具体体现为如下方面:

1.庇护以保护青少年儿童的人身安全

在任何社会历史时期,处于个体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儿童由于生理机能和心理认知的不成熟,都极易遭受人身与生命安全的侵害,所以从最基本的人类延续的意义上讲,青少年儿童都是受到保护的。从原始的教育活动到现代中小学教育,建筑的第一教育要义就是提供安全的庇护。这也是中小学校结构相对简单、坚固并建有围墙的原因之所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对青少年儿童提供安全保护。毕竟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生命才是第一重要的。

2.浸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建筑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塑造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如果一所学校的建筑空间让人觉得如沐春风,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被悦纳的愉快感觉,还可能附加上“光环效应”而形成对周遭人物的良好态度,而不会因为糟糕的情绪激发一连串的冲突与破坏性行为。这就是环境对个体的潜移默化。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学校如果把公民道德、良好的文明习惯与行为规范、优秀的传统美德等德育内容,融入到学校的建筑环境和氛围当中,就会收到建筑之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3.唤醒以促成学生高尚的艺术审美

或许在每个年幼的生命当中都沉睡着一种与身俱来的对美的感知力,这或许是人类共通的对于美的社会遗传。李泽厚先生说:“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5]建筑之美亦然,当学校建筑呈现出这样一种统一之美,就能在适当的时候唤醒学生对建筑美、艺术美乃至生命之大美的感知,促使其生发行为与心灵之美。

二、渐行渐远:教育界的缺席与建筑界的浅尝

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建筑之用和建筑的教育之意在中小学建筑中渐行渐远,表现为教育界在中小学建筑理论研究与实践上的集体缺席和建筑界在中小学建筑理论上的浅尝与实践上的轻忽。

nlc202309011419

(一)教育界在中小学建筑中的缺席

“学校建筑”似乎是一个被教育界遗忘了的领域。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中,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回顾,只能觅得教育界的寥寥数人。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学校建筑”进行篇名的“精确”搜索,共有各类相关文献资料270余篇,分布在自1956年至今60多年的时间跨度上。在所有这些文献资料中,刊发于教育类期刊(含《中国教育报》)的仅30篇①,其中,还有个别作者为建筑界学者。其余两百多篇文献资料,包括十多篇学位论文大多来自建筑界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当然,在以学校为分析单元的宽泛意义上的建筑层面,有另外两类与此相关并呈“一虚一实”的研究,即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办学条件。前者作为学校管理学的范畴,研究相对较多且微观;后者作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的范畴,研究较少且宏观,但在国外,对学校建筑设施的范畴有比较微观和丰富的研究。[6]与此相关,教育界的另一种缺席则更为彻底,即在学校建筑的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当中,鲜有教育研究者参与并提出相应的关照。

相应地,这种理论与实践层面缺席的原因在于如下彼此相关的几个方面:其一,受传统的“劳其体肤、苦其心智”等苦学思想影响,学校建筑对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工作学习的影响还没有得到清楚的认识,在既有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难见学校建筑的内容便很能说明这一点。其二,教育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身陷教育理论的洪流与教育内在问题的困窘之中而奋力挣扎,只试图从方法、技术、内容、教育自身和学生以及制度方面寻求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突破口,而无暇顾及习以为常的教育之所。其三,长期以来,学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中建和用完全分离,学校建筑被纳入民用建筑,通过主管部门批准以经费单列的程序进行,建筑设计单位负责规划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建设,学校师生只管使用。如此,教育基本理念、理论很难有机会融入到学校的建筑中。

(二)建筑界在中小学建筑中的浅尝

相对于教育界在中小学建筑中的缺席,建筑界的确是一直在场,但只是一种“浅尝辄止”,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的立场和目的。正如建筑学界所坦承的,中小学校是大量性民用建筑,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多被选定为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的第二个或第三个课程设计题目,即低年级学生的设计入门课,是为以后建筑设计课奠定基础的一个课题。原因在于:其一,学生都有中小学学习经历,对中小学校所承载的行为活动比较熟悉,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设计状态;其二,中小学建筑功能空间相对于其他类型建筑较为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建筑空间的各设计要素。[7]可见,中小学校的建筑只是建筑界“侠客们”经过的一个“客栈”,他们的目的地在别处。

当然,也有以此处为目的的建筑界业者,其宏图大志就是要回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进程中令人忧思的育人问题和中小学建设问题。[8]但与教育界的研究者所遭遇的中小学建筑施行程序不同的是,受制于建设单位委托和主管们审批的程序,建筑设计工作者同样难以改革创新,其富有创意的设想只能屈服于“雇主的要求”。在现行体制下,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今天的建筑水平实际上体现了甲方的水平,甲方对建筑的要求有多高,设计出来的建筑水平就有多高,这是非常要命的。还有,建筑设计师昨天设计会堂,今天设计厂房,明天设计校舍,要求建筑师对学校的教学功能以及教育的动态进行完全了解是不可能的。[9]这就更不用说在建筑中融入教育教学的理念了。

三、回归与超越:走向富有生命的中小学建筑

在新的世纪,教育和建筑都有了划时代的新发展。对我国中小学建筑而言,是时候努力实现教育的空间回归和建筑的教育超越,让建筑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场所了。

(一)教育的空间回归与建筑转向

1.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必然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在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于细微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容忽视,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回归到其所在空间,大到整个校园的建筑空间布局,小到课桌椅的摆放和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环境。这是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影响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因素众多,一直以来缺乏重视的建筑环境更不容成为发展短板。

2.建筑对学生发展存在系统化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了学校规模、建筑质量和风格、活动空间、室内光照和空气质量等物理环境和相关条件等对儿童的影响。比如,规模较小的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更为有利,表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其他一些行为要好于规模较大的学校。学校规模小,有利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因此,伽里·伊万斯(Gary W. Evans)再次强调了物理环境的重要性,并认为物理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发展直接和间接(通过父母和其他监护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发生的潜在机制有多种可能,例如父母和子女間以及其他的人际互动、自我调节、生理性适应、信念控制等,但需要通过更多设计精妙的科学研究予以验证。影响还跟少年儿童的年龄阶段、性别、气质、营养状况、智力和是否早熟等因素相关。虽然我们对多种环境的影响的累积性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环境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不是随机的。[10]

(二)建筑的教育超越

对于建筑界或者绝大多数建筑设计师而言,他们缺乏在中小学建筑上精耕细作的内在动力,而且也没有一种外在力量可以迫使其改变在中小学建筑中的浅尝与轻忽,因为中小学建筑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件简单的练习作品,倘若要寻找创作的灵感或提升设计水平,他们就奔向艺术了。[11]但对教育者来讲,他们希望自己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之中,可以对学生发挥显性与潜在、直接与间接的教育影响。

因此,教育界的主动介入除开能在实现自己空间转向与建筑回归的同时,还可以外在地促进建筑的教育超越。一方面通过理论层面的学术交流激发建筑界对中小学建筑教育意蕴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释放建筑界在学校建筑设计上活力,而不仅仅是建筑师。一如日本著名建筑师所说,建筑师并不像画家或钢琴家那样独自一人就可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建筑师本身并不进行作品的制作,而是率领多人进行工作,给他们下指示,在操作手法上与电影导演或交响乐团的指挥有些相似。[12]中小学建筑的教育超越更需要一种通畅有效的协同工作环境和机制,从而实现教育与建筑的融合。

nlc202309011419

(三)走向富有生命的建筑

富有生命的建筑往往在于其百世的流传,一如万里长城永不倒,一如金字塔屹立于地球两千多年不见老态,充分体现了坚固、适用、美观的经典要素。對于中小学建筑来讲,其生命活力也在于此。

1.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校建筑生命的源头,学校及建筑在根本上都是服务于学生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的。中小学建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防护,其次才是发展性需要。所以,无论是学校的新建还是改扩建,建筑的坚固都是优先目标,贯穿于学校的网点布局、校址选择、校园规划建设、校舍建筑组合以及室内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每一个环节。之后才是学校建筑的适用、美观和经济等目标。

2.结构系统灵活开放

从耐久性上讲,建筑大都建在地上,体积大,资源投入也大,所以一旦建筑施工完成,就不会轻易移动或拆除。但作为一个组织化的建筑结构,需要在运行的过程中完成新陈代谢,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整和赋予整个学校建筑系统的灵活开放,以便于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内在调整、升级和对外交流。当然这种对外开放并不一定要超前地拆除校园围墙。①

3.蕴含教育理念

如前文所述,学校建筑须有教育的意蕴,也就是要有教育功能。与建筑基本作用相关的诸如安全等方面除外,学校建筑还应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发展的需求,而这些教育理念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就需要基于建筑的开放性理念,适时地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例如随着特殊教育中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育建筑所体现出的理念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予以表现,凡此种种。

四、结语

本文基于对学校建筑研究现状的分析和把握,阐述了中小学建筑中教育和建筑的关系,以及回归与超越可能的行动选择。但这只是一种初步的探讨,关于在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中小学建设和建筑的宏观政策问题和微观经验(下转第15页)(上接第8页)证据的研究几乎还没起步,教育学界对该问题也还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说:“中国应当建立一门学校建筑学,从教育学的高度研究、改进现有的学校,设计、建造出一批承载现代教育理念、具备现代教育功能的一流学校建筑。”[13]当学校建筑成为一门学科,也就意味着很多的学校建设与教育发展问题会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学科视域带来的局限可以被慢慢突破,从而以一种新的视角破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学校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尽管这还是一种企盼,却令人欣慰。

参考文献

[1][3][西]卡雷斯·布洛特.当代教育设施[M].董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3.

[4][7]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8.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17.

[6]杨小敏.办学条件对学生影响的"凯西模型"及其应用与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3):88-98.

[8][9][13]叶辉.中国学校建筑忧思录[J].观察与思考,2006(1):14-19.

[10]杨小敏.办学条件及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基于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1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5.

[12][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8.

中小建筑企业 篇12

一、建筑业实施“营改增”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避免重复计税。“营改增”前建筑企业采购建筑材料已承担了增值税进项税,确认工程施工收入申报营业税时把施工成本中已经缴纳的税款包含在营业税计税依据中又征收了一次营业税;“营改增”后可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从而避免重复征税。

第二,外购成本的税额可以抵扣,本环节的企业就会对上个环节企业有没有缴纳的税款进行监督,能有效减少建筑业各环节的偷漏税行为。

第三,建筑业“营改增”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更新机械设备的热情,降低机械设备更新的门槛,进而推动行业发展。

二、“营改增”对中小建筑企业的影响

1、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根据中小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财务管理水平比较薄弱,财务人员身兼多职、账务核算质量偏低、税收政策法规掌握不全面等情况非常普遍。在“营改增”前,因营业税按收入全额计税,税负率高低和财务管理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在“营改增”后,增值税采用的是“购进扣税法”,税负的高低受到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共同影响,因此,要想把税负率保持在行业平均水平,就要对企业进行财务精细化管理。

2、对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实施后,打通了建筑行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减轻了整个建筑行业的税负,但可能对部分中小建筑企业税负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税率大辐提升、成本结构不合理和企业面对的建材供应商不规范,从而导致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等。一是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费约占总成本的25%—30%。目前,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劳务班组一般都是根据具体工程项目临时找“包工头”等个人组成的队伍,很难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也不符合进项税额抵扣条件。二是从项目所在地采购的砂石、沙、砖瓦、土等地材及铁丝、铁钉、水桶、电线等建筑辅料基本是当地的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提供,货款收讫后只提供白条收据,很难取得专用发票。三是总成本中占比较高的商品混凝土,大多采用的是简易征收方式,可抵扣的进项税率仅为3%。

3、对税务管理的影响

一是增加税务管理成本。增值税的征管相对营业税要严格得多,工作量也将剧增,企业必须加大人力、设备方面的投入以满足征管要求。二是对税务筹划的影响。增值税相比营业税有更多的筹划空间,比如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身份,建材的购买方式等。更重要的是,增值税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相应的税务筹划也要从建筑企业整体出发,对相关业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筹划,以实现税收利益最大化。三是纳税模式发生变化,增加管理难度。建筑工程项目分散广,发生纳税义务时需在项目所在地预缴2%税款后,到机构所在地进行汇算清缴,这样既增加了抵扣凭证和税票收集难度,也容易使票据丢失或毁损。

4、对会计核算及发票管理的影响

一是会计核算更加复杂。税改前营业税的计税方式和企业的账务处理相对简单,税改后企业要根据业务性质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并增加(减少)资产或负债类会计科目,同时收入入账方法和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二是对企业发票管理的质量要求提高。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包括购买、作废、填开、红字发票、遗失等处理方法与普通发票有很大差别,处理程序相对较复杂。特别是进项税额抵扣环节的发票,税务部门的管理和稽查非常严格,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应纳增值税额。

5、对经营模式的影响

目前国内中小建筑企业常采用的经营模式是挂靠经营。“营改增”后,原有挂靠经营模式将受到致命冲击,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合同施工方与实际施工方不一致,进而导致票据流、资金流、物流不一致,最终不符合增值税抵扣要求,使得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其结果是企业取得了1%—3%的管理费,却在11%税率的环境下因进项税得不到抵扣直接造成企业税务风险和巨额亏损。

三、中小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

1、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转变企业会计核算方式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项目会计核算、征管方式的变化等给会计人员带来了新的考验,企业要组织安排会计和涉税人员参加建筑业“营改增”知识的辅导培训,及时更新和掌握新的税收法规,熟悉相关业务处理,并做好会计核算和纳税管理工作,降低企业涉税风险,顺利向增值税过渡,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会计处理相应发生了变化,企业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税法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账户以及必要的辅助账、工作表等,同时还要根据增值税的核算特点和要求修正、调整相应的会计核算方式,做好税改后的会计核算工作,以防范新税制对企业会计核算带来的风险。

2、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税务筹划

(1)做好“营改增”税负测算和评估工作。中小建筑企业为了适应“营改增”带来的各种变化,应深入研讨,可以聘请有实务操作经验的税务中介机构参与测算和分析改革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充分运用税收政策,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细化分工,适时调整和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根据历史财务数据和财务预算分析税改对企业在盈利水平、综合税负率、现金流等方面的影响,测算改革前后税负率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业务流程、采购方式、会计系统、纳税申报等方面,并规划出对本企业最为有利的财务管理方式。

(2)与主管税务机关保持通畅的信息沟通。企业要与新的主管税务机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充分利用税务机关的税收政策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企业合法纳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基础。同时,要实时关注最新的政策动态,及时了解和学习陆续公布的相关的补充规定与征管程序。

(3)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进行税务筹划。通过梳理企业的涉税事项和涉税环节,全面评估工程施工管理、劳务分包管理、建材及设备采购管理、投资管理等建筑业核心业务流程中易造成税负增加的关键环节。运用调整组织结构、成立内部专业化公司、选择建筑材料的取得方式、合理安排进项发票认证抵扣时间等筹划方式,探索符合增值税“三流一致、应抵尽抵”原则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固化财务管理模式下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税负最小化目标。

3、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防范发票管理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企业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要严格遵守发票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严格的内部专用发票管理办法,对发票实行专人专管、建立发票管理台账,并区分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分别进行登记。在专用发票的领用环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需要申请最高开票限额和月领用量;在专用发票的开具环节,要权衡开票时间的选择对纳税义务的影响和经营业务的影响;在专用发票的传递环节,将其视同现金看待,并对传递的全过程保持控制;在专用发票的认证及抵扣环节,注意发票认证及申报抵扣的时间要求,根据纳税筹划需要在税法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操作。此外,要时刻保持警惕,杜绝因取得或为他人代开、虚开专用发票,遗失专用发票等严重的违法和失职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4、改变挂靠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方式

“营改增”后,将建筑工程分包、挂靠个人项目经理涉税风险极大,中小建筑企业必须改变对挂靠项目部的管理方式。一是实行统一的合同签订和采购制度,以符合“三流合一”的征管要求及防止因虚假采购行为导致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发生。二是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收付结算制度。项目部的材料采购与货款支付相分离,材料采购合同必须由企业法务部门审查签订,经相关负责人审核后交财务部统一付款给供应商。三是项目中民工工资必须由企业统一在银行开设工资卡,由财务部通过工资卡向民工发放工资。

四、结语

我国实行建筑业“营改增”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企业的税赋压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税率、计税方式等变化导致会计核算方式、发票的使用和管理、企业财务制度及税务操作流程、项目管理方式等诸多变化。中小建筑企业相比管理规范的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在人、财、物、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财务管理将会出现暂时的管理窘境。因此,中小建筑企业应密切关注“营改增”的系列政策,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模式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从而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摘要:建筑业“营改增”已从2016年5月1日正式实施,由于增值税采用的是“购进扣税法”的计税方式,所以对建筑企业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小型建筑企业相比管理规范的大中型建筑企业,税改后的影响更大。本文主要分析了“营改增”对中小建筑企业的各种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旨在帮助中小建筑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税改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企业发展。

关键词:营改增,中小建筑企业,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盖地:建筑业“营改增”会计核算与税务管理操作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

[2]邱亮:“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研究[J].企业战略,2016(11).

[3]成桂美:“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4(23).

上一篇:小学英语新课堂下一篇: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