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中小企业

2024-06-08

国有中小企业(共12篇)

国有中小企业 篇1

1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1.1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提出。国有企业文化形成于国有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之中。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文化不断趋于成熟,国有企业文化逐渐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奉行的价值。除此以外,国有企业的个性、素质、目标、氛围和对价值的认知也要通过企业文化来体现。

国有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国有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国有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会形成的具有自身组织特色的文化,国有企业在社会、地理和经济等外部环境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影响之下,其文化的发展会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国有企业文化的价值性:优秀的国有企业文化会为国有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无形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引导员工向着正面的积极的方向发展,逐步使多数员工的思想形成共识,这就是国有企业文化的价值性。这只无形之手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会起到无形的推动作用。

国有企业文化的成长性:国有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核心的价值观念的形成,相较于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国有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国有企业文化也要不断的使自己得到完善、调整和升华,从而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和组织目标,这就是国有文化的成长性(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1989)。

1.2 核心竞争力内涵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正式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主要观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多样的生产技术以及把众多的技术进行整合。”国内学者史东明(2007)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分布企业组织的能量,通过核心能力表现出来,而其赢得竞争的能力核心是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本文认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点包括:(1)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合力”而不是“核力”,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能力有机结合而成的,是一种完备结合状态。而国有企业某一方面的优势比如技术优势,并不必然导致整体竞争优势。(2)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生长力而不是静态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起点,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国有企业生产力的组织和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构建力、生长力。

2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的战略选择

国有企业的发展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国有企业既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济基础。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才能正确地反映职工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促进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和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愿望的实现。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有企业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无论是拓展文化对品牌的影响力和扩张力,从而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还是获取市场经济竞争的主动权、制胜力和做强做优的先机,都必须要以拥有和掌握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前提。“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生动地说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国有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2.2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国企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国有企业的管理虽然不是依靠先进的企业文化,但它是形成管理方法的重要依托。一个国有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持久的繁荣,必须要依托于高起点、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并把企业管理方法的核心从制度上转换到文化上来。由此可见,先进的企业文不仅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还可以塑造国有企业自身的形象,打造国有企业的文化品牌,从而实现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目标。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使先进的国有企业文化符合国有企业发展的规律,通过国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逐渐深入到职工的思想行为之中,渗透到国有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融入到国有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国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已成为国企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国有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动力,对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李雪杰,2006)。

3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3.1 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

一是塑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要做到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满意(CS)为宗旨。所谓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就是要从顾客的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从顾客的角度分析市场需求,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真正做到“一切为顾客着想”,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体贴和关怀客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顾客既是上帝”的理念。

二是塑造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国有企业在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理念的陈旧。我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把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国有企业应该组建一套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武装自己,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契约+精神”的工作氛围,使全体员工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国有企业氛围

对于传统的员工的管理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有强化制度管理的力度,又要讲求柔性管理的策略,在管理中为员工创造一定得晋升空间,建立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一是构建人才培养、生成机制,增强国有企业的凝聚力。国有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和有志之士,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氛围,要善于聚才、用才和留住人才为我所用。这就要求国有企业为员工营造施展才能与智慧的舞台,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层次需求。

二是运用柔性管理策略,增强员工对国有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柔性管理是一种以精神管理为基础,以管理者自身的人格魅力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的作用下,在员工之间会逐步形成一种共同的国有企业价值观,随着这种共同价值观念的增强,员工的自律意识也将得到不断地提高,从而使员工维护国有企业的利益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员工也会以更为积极地态度投入到工作中来。

三是立足于创新,打造职业经理式的国有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国有企业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各级领导者作为国有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化身,对塑造和维护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各级领导者的头脑中,员工的职业意识、创新和尝试变革始终处于最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国有企业文化、管理、技术、服务、营销的演变方向,并同步实现创新就是国有企业领导者的职责。

3.3 创建优秀学习型组织

国有企业只有比强大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和更好,才能持久的保持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国有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得力的组织措施、恰当的切入点和强有力的国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一是树立学习型价值观。国有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首先要使全体员工达成学习的共识,使学习成为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为,树立把国有企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价值追求。二是创建有利于组织和员工学习的人文环境,即营造一种宽松、积极、进取和开放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的创建重点要做好以下几点:营造有助于组织和员工终生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培育勇于挑战和创新的国有企业精神;营造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环境。优秀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要以心灵转化为中心,以团队学习为手段,运用系统思考的思想和方法,在培育国有企业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激励和共创愿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加大组织认同感和知名感,不断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持久保持。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文化建设已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具备的。在新的形式下,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是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增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综合经济,国有,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冬岩,王春岩.试论国有企业文化的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29-30.

[2]史东明.组织创新: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陈永华.核心竞争力导向的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李雪杰.当代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建设路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国有中小企业 篇2

——中央纪委、监察部负责同志就《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的颁布实施答记者问 ●《意见》规定了“三重一大”事项的主要范围,分别对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具体内容

●《意见》提出“三重一大”事项坚持集体决策原则

●《意见》规定了“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基本程序

2010年6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加强党内监督、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重要举措。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负责同志接受了记者采访,就《意见》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意见》,请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背景情况。

答: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防范决策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在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企业还存在违规决策,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有的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健全,或者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地区、部门和企业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不到位;一些企业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原则经常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同时,2009年颁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 1

若干规定》对违反“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情况提出原则性要求,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予以明确和细化。因此,有必要出台专门针对“三重一大”决策问题进行规范的文件,这样就形成了目前的《意见》。

问:请您简要谈一谈起草《意见》的过程。

答:2008年4月,在起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过程中,中央纪委开始着手起草作为其配套制度的《意见》。7月,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意见》初稿。随后,分别征求了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等单位以及大多数中央企业和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形成了送审稿。送审稿先后经监察部部长办公会议、中央纪委书记办公会议和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并再次送相关部委和部分央企征求了意见,最终于2010年6月5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问:起草《意见》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从全国来看,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不尽一致,有的已经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是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注册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模式,实行经理负责制;多数企业由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监管,也有部分企业仍由主管部门管理;企业所处行业和地域不同,在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也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提出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并督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发挥好监督作用。

为保证《意见》与相关法规协调一致,在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意见》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工会法》以及《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问题。特别是《意见》第四部分“组织实施和监督检 2

查”注意保持了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相关内容的衔接。

问:出台《意见》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防范国有企业决策风险,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意见》的颁布,对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努力把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经营管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主要内容。

答:《意见》明确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指导思想,提出“三重一大”事项坚持集体决策原则;规定了“三重一大”事项的主要范围,分别对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进行了解释并列举了具体内容;规定了“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基本程序,对“三重一大”事项提交会议集体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听取意见,提前告知决策事项并提供相关材料,党委(党组)、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经理班子的集体决策,决策会议召开、发表意见及作出决定,会议记录和存档,决策作出后的执行问题,企业党组织的作用,回避制度,考核评价和后评估制度,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细化;从实施《意见》的主要负责人、国有企业制定实施办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进行审查并监督实施、纪检监察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将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情况作为监督检查重点内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各项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考察考核和任免以及经 3

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违反《意见》的处理措施等方面明确了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的内容。

问:请您谈谈中央纪委对学习贯彻《意见》有什么要求?

答: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意见》的重要意义,把学习贯彻《意见》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学习宣传工作,为贯彻实施《意见》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要引导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准确把握企业决策的各项原则,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依法决策的观念。有关人员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意见》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意见》,严格执行《意见》提出的各项要求,严于律己,自觉接受监督,坚决杜绝违反《意见》行为的发生。

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把《意见》的要求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各项要求和规定的具体内容、处理办法、操作程序等,增强《意见》的可操作性。要根据《意见》的授权,制定实施办法,将其要求予以细化,进一步明确“三重一大”事项范围、决策程序、责任追究措施等。要将《意见》的要求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在具体业务工作制度的设计中注重防范决策风险。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艺术研究 篇3

关键词:公有制为主;其他所有制共同发展;国有资产流失;经济市场

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和世界经济接轨,遇到了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由于早期盲目招商引资,我国经济固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也大量的流失。改革初期,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文件,一切为摸着石头过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畸形,即制造工业发展蓬勃,高专精行业发展萎缩。早期我国经济还处也原始资产积累时,这种发展方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积极作用。但现在,我国与国际接轨后,这种发展方式就略显落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落后状态:如美国企业诉中国果汁倾销,最后被美国国家贸易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浓缩果汁征收了51.74%的反倾销税。这还是我国企业艰难应诉的结果。在国际范围内的反倾销斗争中,我国企业总处于消极防卫被动挨打的地位。

一、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的概念

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在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股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国有资产,在现实经济中,广义地讲,就是国有财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利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者财产权利。而狭义的讲,就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产及权益。

目前国有资产含量近20万亿之多,国有大中型企业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控制着能源,交通,原材料,军工,城市公共建设等重要行业,即使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现代企业改造完成后,在国民经济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管理,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确立是由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和特殊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其历史功绩也很明显,它使得我国在短短数年历久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工业化启动过程的完成,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这种明显带有过渡性质的经济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国有资产不受侵害并能增值,国有资产的管理就有其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国有资产在实际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体体制缺失

国有资产的最终权利主体是全国人民。全民参与管理国有资源,但这不具备可操作性。最能代表我国人民利益的在我国目前是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委托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政府对全国人民负责。最终,代表全国人民对国有资产行使权利,参与产权交易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那么,在我国目前的国企改革中,如何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耗,如何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不受伤害,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方国委在监督地方国有企业过程中,不可能不从地方利益出发,最终,国有资产受到损害,人民利益受到侵犯。目前越演越烈的房价就是一个很好的利益,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将大批的地皮高价拍卖出去,从短期讲,财政收入得到增加,从长起来讲,一是大量耕地转为居民住房用地,甚至商业用地,使得耕地面积不足,损伤粮食发展;二是大量不良中介囤积哄抬房价,居民生活成本加剧,生活质量下降,极大的损害了国家利益。那么,如何保障国有资产,避免不因国有产权部分主体的利益而侵害大多数主体的利益就成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二)地方与中央对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的博弈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专业的统一的国有产权交易市场,因此,在地方政府或国家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在代表国家处理国有资产时,利益出发点不一致,造成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原本是商业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将国有资产转让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将国有资产贱卖出去,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损失。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达到国家目标,更新换代大量仪器设备,很多都被闲置下来。

国有资产涉及的利益群体诉求存在巨大差异,又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地方政府短视且急功近利,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

国家对企业负有指导、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产权模糊”的制度缺陷,使得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如老虎吃天,无法下手。有些甚至和部分地方政府领导相互勾结,倾吞国有资产。监管不力,信息不透明造成了国有企业产权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四)法律不健全

我国法律发展严重落后,使得我国在面对某些贸易问题时,尤其是国际贸易时,没有合适的法律对其进行处理,造成经济损失。同时,我国法律也过于抽象,很难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得无法可依,很多贸易争端无法诉之司法机构,资产大量流失。

四、解决方案

(一)强调主权所有

明确人民对国有资产有管理权,使用权。强调我国人民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以一地一方为例,国有资产所有者应为全体人民,任何一个涉及国有资产的项目应在设想期就经过全民的公投,全体通过后才可进行施工,尤其是公共设施,比如公用绿地,医院,学校,土地等,应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白白流失。

(二)地方和中央在国有资产转让上的博弈

加强落实产权责任主体,将责任落实到位。针对产权模糊的制度缺陷,重新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对也国有资产的权利范围和责任范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

只有明确划分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的权利和责任归属,才能充分调动地方管理国有资产的积极性,更好的管理国有资产,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三)强化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审核、查处机制

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评估,转让,使用过程负有指导,监督,审核的作用,很多时候这些作用名存实亡。为了很好的保护国有资产,杜绝国有资产损失的现象,应做到:一、正确评估国有资产,完善评估法规,保证国有资产评估合理且正确,防止在评估时出现漏洞,造成损失。二公开转让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同时,公开的竞争更有力与我们了解国有资产的价值。三、在整个评估转让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整个过程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查处,坚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但这并不代表着要改变所有制形式,我们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统一规划,增加新的国有资源,更好的利用现有的国有资产,解决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多种问题,明确权利和责任归属,更好的管理国有资产,为人类服务。总之,对于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而言,随着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我国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要适应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的。

【参考文献】

[1]顾功耘.国有经济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对策研究 篇4

下面以江西省某中小型电力企业为例, 看看他们是怎样进行公司化改造的。

该中小型企业主要是由江西省投资公司和江西省电力公司投资建立的, 总共投资4.7个亿, 装机容量为6万千瓦时, 1992年该厂破土动工建设, 1995年4月该发电厂开始投产发电。1995年4月发电厂正式投产时, 厂内员工不到200人, 但是为了照顾各方关系, 到了1996年初发电厂员工已经增加到了近400人, 到1997年初增加到500人, 而同样装机容量的发电企业在美国只需要60个员工。由于要还款付息, 该发电厂运行的头一年, 除了还利息和部分计划投资款外, 还赢利几百万元, 但是从1996年开始, 随着企业人员的增加, 企业开始出现亏损, 渐渐无力还本付息。1997年, 该企业开始改制, 但是改制后, 发电厂仍然还是亏损,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甚至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为什么企业改制后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没有改善呢?这是因为企业改制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冗员裁减、股权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问题。该企业的改制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997年初, 江西省电网决定对网内的几家企业进行改制试点, 该中小型电力企业作为江西省电网的试点企业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改革。然而, 该电力企业改制前, 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资产评估, 这样就使对该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出现了困难甚至混乱, 造成了产权变动中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该电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没有裁减冗员。该厂建设于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前, 存在大量的冗员, 隐性失业现象非常普遍, 员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在这种情况下, 该企业简单粗糙地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 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 “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接着, 该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形成了不合理的股权结构, 国有股权一股独大。造成公司股本产权结构单一, 不利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该企业公司化后, 由于没有大张旗鼓的做好改制宣传工作, 所以公司员工并没有感觉到公司化前与公司化后的区别, 经济效益是年年发电, 年年亏损, 以至到了目前资不抵债的地步。

上述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将从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 探讨相应的对策。

2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全面的资产评估和必要的冗员裁减

很多企业由于改制前没有进行全面的资产评估, 使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出现了困难甚至混乱, 造成了产权变动中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 企业改制过程中没有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冗员裁减, 给企业造成了负担。冗员过多使企业的大量经营收人被“人头”吃掉, 而无力从事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冗员过多的弊端也使企业无法建立一种能推动每一个职工都充分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用工制度。

2.2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企业股权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

企业股权过于分散, 实际就产生了股权平均主义, 在平均主义的情况下更易产生互相搭便车的思想, 从而可能导致在监督、控制方面的动力和激励的缺乏。一般来说, 真正关心企业成长的是大股东而不是小股东, 小股东始终搭大股东的便车。而很多企业的改制实际上把内部职工都变成了小股东, 结果是导致管理制度难以完善, 即使有合理的制度也难以被代理人良好地遵照执行。

如果改制后国有企业原来股权过于集中, 也会有弊端。比如说, 国有股一股独大是许多改制后的公司共同存在的问题, 许多公司名为股份有限公司, 但实际上为国有独资的企业, 只有国家一个股东, 公司股权结构全部为国有法人股。虽然一些公司亦由两个以上股东组成, 但股东现有的全部资产或是均为国家所有, 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或是国有股股东出资和控股比例极大, 而其他股东出资和控股比例极小。因此, 在许多公司股本产权结构单一, 资本金严重不足, 没有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改制后的公司融资渠道较少, 发展资金严重短缺, 流动资金枯竭, 不能按期偿还银行本息, 公司发展无后劲, 公司计划进行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项目, 都因缺乏必要的资金而无法进行。

2.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 公司治理效率低下

在当前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中, 大多数国有中小型企业在改制公司后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结构。但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即公司内部的监督制衡机制却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并没有按照中共中央四中全会精神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人员, 基本上甚至全部由原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原班人马担任, 形成内部人控制公司、职责不清、关系不顺、仍然沿用原来国有企业的老办法运作、公司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致使公司未能严格按公司规定的治理结构规范运作, 总体上看公司治理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大于实质上的变化, 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4传统观念和陈旧意识依然存在

很多企业改制平平淡淡进行, 大部分员工干部感受不到企业的变化, 很难走出多年以来养成的惰性, 即使想改变的干部员工, 也因为搞不清领导层的导向而发挥不出积极作用。改制后的最大困惑在于人的观念还停留在改制前, 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

3深化企业改革的对策

3.1落实全面的资产评估和必要的冗员裁减

(1) 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的资产评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资产评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尤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来说, 资产评估已成为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推动国有资产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 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国有资产评估的管理工作, 加大培训力度, 增强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人员对资产评估准则的理解;严格选择有资质、有信誉、有业务胜任能力的评估机构;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及与相关评估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和完善褒奖惩戒及资格取消机制。

(2) 妥善落实冗员裁减工作。

冗员问题解决不好, 不但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发展, 甚至危及其生存, 而且还波及社会稳定。因此, 应当把解决国有企业冗员问题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给予高度的重视。首先, 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 拓宽就业渠道,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 应该健全劳动力市场, 建立培训和网络机构,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教育, 对国企冗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其劳动技能和转业能力, 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最后, 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为解决国企冗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2合理股权结构的建立

(1) 建立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争取做到少数人员控股, 领导班子持大股, 并且方案设计要符合公司法, 要规范, 以避免后患。通过股权相对集中或对国企管理层的股票期权激励, 以激励对企业经济效率影响最大的核心管理层。为防止由于股权集中带来的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 而小股东无法维护自身利益的弊端, 可以考虑改制后的国企上市, 让股票成为流通股。这是由于小股东可以上股市买卖自己的股票, 那么他们就拥有了“用脚投票”的机制, 一旦大股东过分侵害小股东的利益, 小股东们就在股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股权, 从而使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 公司的市场价值由此下跌, 使得公司以后通过股市融资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公司发行债券或银行借款都会因为公司市场价值的下跌而变得成本急升, 从而对大股东的利益极为不利。改制后的国企必须迅速上市流通, 否则企业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从而使得改制后的国企处处步履艰难。

(2) 完善证券交易相关法律法规, 吸收民营资金入股, 吸引外资入股。

我国的证券市场自1992年产生以来, 在促进资本流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还需要多方规范。我国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 吸收民营资本入股, 无疑会给国企带来生机。积极的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转轨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利用外资成为推动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的一种途径。

(3) 实现股权互换。

股权互换是假若有两家或几家国有企业同时进行改制, 在各自进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 以等额资产进行互换, 从而实现各企业股权的多元化。

3.3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

(1) 股权适当分散, 确立出资人的地位。

实践证明,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持股过大, 不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 妥善处理企业内部各权利机构间的关系。

实行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旧模式, 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及符合国际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3)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

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机构其分工虽不同, 但目标是一致的, 监事会从维护公司、股东、职工利益出发, 对董事会、经理实行监督, 这有利于加强管理, 堵塞漏洞, 使公司健康发展。

(4) 切实落实董事会、经理的人事任免权。

董事会聘任或解聘企业经理;根据经理提名聘任或解聘企业副经理、财务负责人;聘任或解聘由董事会负责聘任或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 是法定的人事任免权。

(5) 经理人员的职业化及市场化。

目前我国高水平的职业经理奇缺。

3.4全面开展员工培训以推动国企改制

我们可以就国企改革的大势, 借改制东风, 好好烧一把火, 以此提高士气, 鼓动干劲, 形成凝聚力。造势过程中, 重点向员工讲明白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残酷性, 讲明白改制后按市场经济运作一定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 只有那些及早接受市场观念, 转变观念, 按市场经济指导的方向刻苦努力的人, 才会富起来。同时在国企改制后, 可以选择一两个业务作为改革试点, 通过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 使那些按市场经济要求奋斗的人们获得巨大利益, 使那些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人们受到市场经济的严厉惩罚, 造就巨大的贫富分化, 从而引导人们按市场的方向努力奋斗。

摘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认识到解决国有企业的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且在国有企业改革, 特别是在股份制改造的实践中, 也产生了很多矛盾与困难。可以说国企改革是我国城市经济改革的难点之一。结合多年来在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工作经验, 描述了国企改制后的现状, 分析存在这些现状的原因, 试图探讨如何深化改革。

关键词:国企改制,股份制,权责一致

参考文献

[1]杜静.国企改制后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2) .

[2]郭长琦.中小国企改制后企业文化的重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

[3]王颖.理清思路走出混沌[J].企业管理, 2003, (1) :29-31.

国有企业构建和谐企业 篇5

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社会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同时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和谐企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制度创新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主要有企业产权、组织和经营管理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是核心。国有企业产权涉及国有资产问题,其制度变迁是政府强制性主导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外部规则演进,即政府通过政治行为实施的制度变迁。当产权制度确定后,企业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必然按照一定的目标寻求恰当的内部制度创新。创新过程就是在政府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外部规则创新过程中企业为寻求恰当的内部规则而自发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

第一,企业组织制度创新。当产权模式确定之后,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处理好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职权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按照适应产权模式和市场竞争的要求:一是建立战略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并与日常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二是建

立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包括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科技开发、人力资源、全面质量和现场服务管理制度等。

第三,处理好制度创新和人本管理的关系。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目标,完善企业内部关系和利益调节机制,推进企业内部自我管理协调机制的建立,以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

二、和谐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企业为寻求恰当的内部规则而自发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意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显示出独特的价值魅力,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理念在企业发展和企业与社会互动中发挥日趋重要的影响:首先,企业文化既属于知识范畴,又涵盖了精神、行为、习俗、观念等内容;其次,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再次,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全体成员都必须有自谋生存和寻求发展的共同愿景,这种愿景需要以一种文化形式完成整地保存和体现出来;最后,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企业文化在这一互动过程起着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这种认同融合在全体员工的思想理念之中并体现在每位员工的行动之中。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一切生产和发展必须服从来自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计划,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明显特征就是在思想行动上保持与上级的高度一致。市场经济改变了这个特征,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必须在市场环境下寻找自身的价值归属,尤其是企业产权变化后,受其价值依存关系的需要必然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树立新的价值观体系;当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目标之后,企业为寻求恰当的内部规则而自发促使企业文化建设产生相应的互动,和谐发展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

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以及市场主客体之间的内外在需求和满足各种价值关系的必然结果。当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内部制度演进过程的同时,也应该明辨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其他制度建设的不同之处:企业制度主要是规范人的行为,而企业文化主要是引导人的精神,只有善于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XX

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探索 篇6

关键词: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对策

1 加强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意义

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分。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中小微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国有中小企业与其他数量巨大的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吸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有中小企业是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有益补充,对于完善社会经济生态、促进社会稳定有着积极影响。在当前中小企业越来越强调业务细分市场、企业竞争优势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是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提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存在于企业经营的全流程,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力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能够促进企业持续良性经营。

由于体系、规模、管理方式等的限制,国有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部分问题甚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因此,加强对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开展对内部控制建设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2 国有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有中小企业由于治理结构、规模、管理基础、人才等因素,在企业内部控制的体系建立和运行存在较多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总体上看,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企业决策不规范

国有中小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权力集中,由于考核要求,多数企业主要领导集中于调动资源完成经济指标,往往在决策中重视以往经验和领导人员直觉,难以对决策事项进行系统的分析,造成决策不规范的现象,管理的随意性较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授权不明确的现象,企业内部超越权限的事情较多,超越权限的事情没有得到制止和处罚,从而导致内部控制约束被突破。

2.2 缺乏系统的控制体系

国有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比较薄弱的现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制度设计上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内控制度之间不能起到制衡和监督的作用,企业制度和控制措施建立基于外部监管和上级组织要求。存在着在出现问题事后再建立制度和控制措施的现象,缺乏对企业制度的系统思考和制度体系建立计划。

2.3 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在设计时,强调不同岗位之间的牵制和制约,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人数少,往往存在抹不开情面,内部控制在执行时存在打折扣的现象;部分情况是由于企业人员较少,往往在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上综合程度较高,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员工承担多种类型的工作,难以按照不相容职责的要求,进行严格的区分,岗位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同时,国有企业还存在部分制度是应上级要求建立,与企业的契合度不高,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难以执行。

2.4 未形成企业内部控制文化

企业管理者主要精力用于完成经济指标,难以顾及内部控制的提升和改进,内部控制的学习、宣传少,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难以有懂得管理、内部控制的人才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提升和改进,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部控制文化意识不强。

3 国有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分析国有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缺乏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监督机制不健全和企业人才能力满足要求等原因造成。

3.1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按照国有企业管理要求,国有中小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但由于企业规模小,治理结构普遍存在不完善的现象。董监事成员由上级主管单位(部门)的相关人员构成,难有精力顾及企业的管理;内部的董监事人员本身为企业管理人员,容易出现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都集中在企业主要领导,董监事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的现象。

3.2 缺乏针对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主要面向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提出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业务比较单一、人员有限,难以按照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针对中小企业,没有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文件,导致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建立内部控制的参照。

3.3 监督机制不健全

国有中小企业的监督主要来自于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包括国有企业主管单位(部门)监督、社会监督等,但外部监督对于国有中小企业而言,仅能起到最基础的监督,难以达到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效果;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内部审计、监察部门等开展的监督,由于企业规模、人员的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职能多数与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合并,不能有效、独立地开展监督,独立设立的部门也往往存在着人员能力、素质难以满足要求的现状,不能够有效及时地对企业内部控制活动进行评估和提出改进措施。

3.4 企业专业人员难以满足要求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较弱,企业总体人员能力、素质与大型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样的差距也导致由于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设计时,难以达到先进的管理水平;企业员工在执行内部控制措施时,难以通过个人的主动作为弥补内控措施不足的缺陷,主动作为的作用发挥不够。

4 加强国有中小型企业内控的措施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看,不断扩大规模是发展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国有中小企业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发展的环境、竞争优势都不明显,中小企业既要抓住发展机会,还必须苦练内功,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4.1 结合实际确立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由于目前国家和相关部门发布的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和操作指引主要针对大中型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没有现成的内控管理套路可循,需要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和自身发展目标,探索符合自身的内部控制模式,以是否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确定模式后,根据企业的资源特点和业务发展阶段,分步实施,达到既管用又好用的目的。

4.2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一套结合企业实际、严密的内控制度是对于企业管理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国有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中,一是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分析目前企业的主要业务,围绕业务发生的经济活动需要哪些控制制度,逐步进行建立;二是要采取一定的切入点,如利用财务管理制度等作为切入点,延伸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主管单位(部门)的要求,通过制度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4.3 加强对员工的内部控制培训

内部控制措施最终要由企业各级人员进行落实,只有企业员工理解并接受内部控制的各项要求,才能自觉地履行内部控制的各项措施。企业应通过各种培训、内部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员工培训,使员工明确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的业务拓展息息相关,使其提升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4.4 加强国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监管

国有中小企业的主管单位(部门)要注重加强对其内部控制的指导,从总体思路上为企业提供分析和指导,引导其分布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从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内部控制要求部分抓起,既要考虑企业的现有能力,又要避免由于内控缺失引发的失控风险;要完善国有中小企业内部监督,通过内部审计、专项审计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和内控缺陷,同时要通过专项监督抓好企业在重大事项上的集体决策审批制度;同时,还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自身的监督力量,保证企业的日常运营。

4.5 做好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建设

文化对于国有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向的、积极的内控文化将对内控建设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企业的主要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首先需要树立起强烈的内部控制意识,通过会议、文件、宣讲等多种方式,强调企业的规范运作需要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宣传,强化员工的意识的提升,同时,鼓励员工对工作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对有益的改进措施进行奖励,形成企业内部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取得全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同。

5 结语

内部控制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效率、改进自身能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及经营的可持续性,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发展中面临管理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能为企业竞争力提升发挥重要作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刘玉明.浅析如何完善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1.

国有中小企业 篇7

一、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与市场经济发展相脱节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 而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必须要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互协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形势来看:买方市场的确立, 以及电子技术在经济领域的使用, 使国有企业发展遭受了重大影响。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由卖方市场向着买方市场的转变, 市场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生产性费用在企业经营中所占到的比例不断下降, 企业经营的其他相关成本在不断上升。但是, 在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下, 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仍旧停留在传统的生产领域, 忽视了产品的售后服务或者企业相关环节的成本管理工作, 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悖;同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快捷又便利的条件, 建立综合的信息控制和信息反馈系统, 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 这样可以对企业成本与考核进行控制, 这对于改进成本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缺乏长远成本约束和管理机制

在国有企业当中, 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职位变动性缘故, 使得这些企业不同管理人员在任期管理策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样很多管理人员在制定管理方法时, 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很多领导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经历都放在任职期限之内完成相关任务指标上, 甚至在企业发展中会通过使用虚假的资料和高标, 显示政绩。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 在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着“该记的不记, 改摊的不摊”等人为操纵和调整成本信息的现象, 这样在国有企业发展中不仅不能够使企业严格地执行既定的成本管理制度, 更会激发企业管理者们减少其任职期限内的利润而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 以及产品研发收入, 引起这种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 以及评价体系。

二、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重要性分析

1. 企业成本的内涵

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企业成本指的是在企业产品生产中或者是企业提供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成本;广义上的成本不仅包含了简单的生产成本, 而具体指的是企业在生产产品时, 从生产设施投入到产品销售完成, 整个过程所消耗的一切资源。

2.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 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能够增强员工的节约意识, 以较低的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整体上看, 国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 单靠一个独立的部门不能很好的实现成本管理工作。企业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 这就需要在国有企业的运营当中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和努力, 这样才能实现成本管理工作。其次,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 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是要在企业发展中创造更多的企业收入, 另一方面要降低企业的成本。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利润的实现, 削弱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的提高, 这对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策略

1. 增强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发展与企业员工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关联, 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工作, 必须要员工积极支持。在企业发展中, 一般企业员工对于下调成本的想法越多, 也就意味着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就越强, 并会主动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中来, 也能够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为此, 在国有企业成本管理中, 应该树立起企业员工的成本意义。文中认为树立企业的成本意识可以从正强化和负强化两个方面入手。其中对企业员工进行正强化主要指的是,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员工进行理论教育工作, 使企业员工认识到加强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以及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给员工带来的利益。并且对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执行好的员工, 通过物质奖励, 能够激发企业员工参与到加强企业管理中来。负强化指的是企业员工没有完成管理目标给予惩罚, 对员工进行刺激, 争取实现减少或者消除这一最终的目的, 提高企业员工的节约意识和, 这样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在内部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管理体系。首先, 在企业内部建立成本管理体系, 需要将其看作是一项全面性的工程, 要注意对全局进行协调。要将本企业的成本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实施全面有效的论证分析。其次,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实施管理企业成本管理的责任体系。在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的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部门要做到以身作则, 确保企业制定的成本管理体系能够具体实施下去, 要对不同岗位的成本实施进行有效控制, 避免无法对企业成本进行有效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 根据企业不同的岗位, 要建立起人性化的责任管理制度, 让企业员工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挂钩。

3.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纳入战略管理思想

战略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是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影响企业成本的全方位的过程中, 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在发展的成本。在经济全球化整体背景下,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市场中大量产品出现, 导致市场产品饱和, 这也使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有诸多新变化, 顾客在消费时质量、时间、服务等方面的新的要求时, 现代技术被广泛于应用的生产、销售和服务领域。当前, 企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倾向于技术型, 面临着市场的激烈变化, 企业必须重新制定竞争战略, 并需要根据顾客的需求和竞争者的实际情况, 做出有效应对。

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不单单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 更是国有企业在复杂的市场净重,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维持企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是企业发展命脉所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只有采取措施, 切实降低国有企业成本, 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才能推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国有中小企业 篇8

一、相关理论研究

外部性概念一直存在争议, 到现在都很难统一。不同的学派对外部性定义有很大的差别。萨缪尔森从外部性产生的主体来定义:“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兰德尔者从外部性接受主体来定义:外部性是用来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低效率现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给予或某些成本被强加给没有参加这一决策的人”。

外部性最初来源于“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到“外部经济”的概念。马歇尔以企业自身发展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 从内外两部分来说明影响企业成本变化因素, 具有开创性意义。马歇尔的弟子庇古于1920年发表《福利经济学》, 在马歇尔思想基础上, 首次用现代的经济学方法从福利经济学角度阐释了外部性问题。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出发, 应用边际分析方法, 提出了边际社会净产值和边际私人净产值, 最终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后来人也根据他的思想提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征收庇古税。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外部性研究分成两个途径, 一种途径就是经济学家试着将外部性内在化, 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1960年科斯发表了开创性论文《社会成本问题》, 提出科斯定理, 主要在批判庇古理论的同时试图通过市场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1969年, 阿罗 (Arrow) 在《经济活动的组织》中解释了通过创造附加市场使外部性内在化的观点。同时也考虑通过制度来解决外部性。而另一种途径就是沿着杨格观念, 建立了以人力资本正外部效应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模型。1986年保尔·罗默 (Paul Roomer) 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建立一个具有外部效应的竞争性动态均衡模型。而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Lucas) 发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 把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当作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都说明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增加溢出效应来降低负的外部性, 促进发展。

二、模型理论和定义

1. 模型的设立

我们采用道柯布·格拉斯生产函数做为模型基础;

其中Y代表总产量, A代表技术水平, K;L分别代表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F (K, L) 代表产出函数。同时我们考虑到只有两种要素的投入, 我们可以将 (1) 写成如下形式:

同时我们可以将 (2) 式进行对数化:

其中 (3) 式是本文做计量的基本模型。

2. 模型变量的定义

通过查找国家统计局数据1998年~2011年的工业数据我们可以对模型 (3) 式的不同变量来定义。

其中, 被解释变量Y表示各部分企业的总产值, 这也是度量各部分企业的最佳的产量。

解释变量的资本投入K, 用固定资本原价。解释变量的劳动投入L, 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来表示。

说明:解释变量技术的溢出效应, 由于指标难以量化, 我们就用各个年份个部分企业总的工业总值于所有行业工业总值的比值来定义, 虽然这个指标难以很好的说明技术的外溢性, 但是从1998年~2011年时间序列的这个比值大小变化顺序来看, 这种技术的外溢性还是很能够说明两者之间差别, 以及技术投入外溢性的影响。

三、模型的分析和检验

1. 模型的回归分析, 如表。

说明:国有企业模型 (二) 是对模型 (一) 的修正。

2. 模型的检验

(1) 计量检验

通过上面表格可以看出修正后的国有企业模型和私营企业在相关系数上都在可估测的范围, 很好的通过相关性计量检验。

(2) 经济检验

国有企业的解释变量各项参数, 都能很好的解释经济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特别是资本的变动和劳动力的变动尤其能够说明在1998-2011年间对国有企业发展贡献程度。而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一支重要力量, 从1998-2011年的数据模型, 也可以看出那些解释变量对私营企业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

三、相关结论总结

1. 独立分析

观察1998年~2011这段时间内国有企业的工业产量与资本的投入呈正向效应关系, 而同劳动投入呈反向的效应关系, 与技术投入呈非线性关系。在从参数来判断, 1.0957<1.5724, 资本的投入产生贡献度小于劳动力投入产生的贡献度来看。同1998年起掀起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现实状况相吻合。从1998年以来, 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大幅度下降, 精简国有企业机构, 提高了效率, 而国有企业的劳动力投入为负的参数证实这一情况。这就从反面证明, 国有企业由于结构复杂, 人员庞大, 导致管理混乱和管理成本过大, 产生大量负的外部效应, 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在分析私营企业, 劳动力的投入的参数为正, 这说明了劳动力投入能够提高私营企业工业总产值, 劳动力投入对私营企业产生正向外部效应。从1998年以后私营企业从业人数急剧增加说明这一点。而技术水平对私营企业的增长为负的参数, 说明私营企业进行技术提高是得不偿失的。这阐述为什么我国没能够培育大量的创新型企业, 中小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发大力气去进行技术改造, 为什么私营企业总是不断同质性发展, 这些值得我们去反思。

2. 对比分析

比较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资本投入对企业产值的贡献。实际看到, 资本的投入对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系数都很高, 国有企业是1.0957, 私营企业是0.9880, 这说明资本投入对企业的产值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加大资本的投入依然是提高企业产值的一种可行性思路。这也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一种途径。

另一方面注意到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对资本投入系数的相差很小, 这客观反映国有企业利用资本的效率比私营企业利用资本的效率低很多。因为, 国有企业得到国家资源优势远远大于私营企业, 能从银行得到资本扶持力度也远大于私营企业, 技术水平更优于私营企业。可见国有企业利用资本效率因为一些负的外部性抵消了, 才产生效率低的现象。从社会整体来看, 国有企业掌握着大量的资源, 而利用资源的效率低同样是一种负的外部性表现, 它会降低社会的总福利。从长远来看, 国有企业不提高资本利用效率, 将损坏社会利益, 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

五、相关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就目前来看, 效率问题依旧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由于存在大量负的外部效应, 才造成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所以解决外部负效应思路应该能够为国有企业改革所借鉴。

从外部性理论发展来看, 提出解决外部性效应一般大概分为三种方法。

1. 进行合整合内部化

国有企业大部分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 根据经济学原理, 当规模扩大到它的上限时, 反向作用就会显现。如果一味扩大规模, 即使外部效应能够内部化, 但它所产生规模不经济会带来更大负效应。所以说, 对于庞大的国有企业, 更近一步的兼并重组并不是国有企业改革最优的选择。这也从另一方面佐证, 这些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兼并重组, 而效果并不明显。

2. 进行庇古税手段

采取对外部负效应进行征税或罚款, 而用这部分处罚所得对产生外部正效应进行补贴和奖励, 使得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匹配。然而庇古税本身也有缺陷, 庇古税要求政府管理者对这一过程拥有全部信息, 这对现实要求不符。同时庇古税还强调政府干预, 而政府干预本身就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如果政府干预的成本支出大于外部性所造成损失, 从经济效率讲, 消除外部性就得不偿失。同时政府干预, 会产生寻租等行为, 进一步减低了效率。而我国国有企业本身寻租活动就比较严重, 这样会更加压缩私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从另一个角度, 借鉴庇古税, 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内部优化。国企员工创新能力不足, 是最主要负外部效应, 同时“免费搭便车”和“偷懒”行为比较严重。可以针对这一部分用庇古税手段进行调节, 优化内部结构, 降低负的外部性效应。同时针对国有企业, 还可以运用庇古税对国有企业和社会居民之间, 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和社会环境之间来进行调节。

3. 进行制度改革

主要手段就是产权明晰, 产权交易。这主要脱胎于科斯定理。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来看,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改革上做出很大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独特的特性, 这种改革大都是浅尝辄止。因为国有企业国家所用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不明晰的, 产权主体缺失或者不明, 究竟由谁来代表这个主体行使权力和义务, 这也是困扰企业的管理和运营, 产生负的外部效应根本原因。从国有企业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 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它作用和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共物品市场发展, 社会福利的公平, 保障社会所有成员和国家的利益。但是由于主体不明, 所以导致行使这项权利国有企业主体和国有企业目标所要求的客体之间产生两难困境。同时亦导致行使代表这些权利的成员不能够代表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 不断地寻租为自己谋利益, 这也是一个两难困境。解决这些困境, 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去改革。所以国有企业改革, 进行制度上的改革可能效果更加明显。对于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规范主体行为关系, 规范国有企业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不断的加大从法律、行政、经济手段等方面去解决不合理的外部性问题;改革国有企业内部结构关系, 改革内部成员之间不合理关系, 明确责任和权力, 降低内部负外部效应。

参考文献

[1]黄敬宝.外部性理论的演进以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 (7) .

[2]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上海:三联书店, 1990.

[3]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Lucas R E.Le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andLondon, England.1988.

国有中小企业体制改革发展 篇9

目前,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如来自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能力、人才等问题,来自企业外部的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社会服务地位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加以解决。

1 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仍有许多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企业,如经贸系统、粮食系统、水产系统等下属的国有中小企业仍未摆脱困境。这些企业不仅要完成国家政策中所规定的要求和任务,还要解决自身企业发展的走向问题,目前很多国有中小型企业都普遍存在“等靠要”的观念,并不是积极寻找企业今后的发展出路。因为企业最终没有带来经济效益,没有收入,将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麻烦问题,如企业出现资金短缺、员工社保无法缴纳、医保无法实现,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给政府机构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如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承包模式、租赁模式、企业解体、企业收购兼并、企业破产、企业重组、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企业公司制改革等,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其实并不理想。文中主要是从如何发挥企业自身的价值入手,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的良性竞争、灵活的酬劳体制、外界宽松的环境,国家颁布的特殊政策等。

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员工上岗的积极性,使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防止国有资金流失,是现阶段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 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现状

2.1 资金严重不足

在我国,目前国有中小型企业有一半以上严重缺乏资金,至少有42% 的企业是急需资金,只有5% 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资金可以基本满足企业的发展。当国有中小型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会有58% 的企业第一时间采取向银行借贷的方法来获取资金,然而最终可以获得银行批准贷款申请的只有30% 左右,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紧缺现象日趋严重,很多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得不到资金,最终面临破产被收购的局面。

2.2 国有中小型企业中管理人才匮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也日益加快,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多,人才匮乏的问题显然已经成为影响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没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现有员工自身技能低下,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员工流失问题严重,企业管理层目光短浅,对员工技能的培养不重视,没有长期的职业规划,没有将人力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员工对网络运用能力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2.3 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理念太过保守

长久以来,我国大部分发展中的中小企业认为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才可以向海外发展,导致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太过保守,走不出国门,没有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在21世纪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国内发展较稳定的国有中小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并推动这些发展较稳定的中小企业迈出国门扩展海外市场,形成国际化企业。

3 我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

在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在人力、财力等方面都不如大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国有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支持并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1 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据统计,在我国工业发展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72% 的比重,食品和印刷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5% 的比重,皮制品、文化用品和金属行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81% 的比重,木料、家具行业中,国有中小型企业占有92% 的比重。而我国出口国外的商品中,工艺品、玩具、服装业等劳动力较为密集的产业基本都是由国有中小型企业提供。搞活我国国有、乡镇所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将是我国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3.2 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就业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城镇就业难的问题。国有中小型企业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活跃的主体力量。国有中小型企业不仅具备经营方式灵活、组建成本低、资金转移较快等优势, 能更快地吸收市场信息,及时供应市场中所需的产品,从而更快地占领市场,“品种多”“批量零散”“薄利”等优点使整个市场变得活跃。

3.3 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

3.3.1 经济环境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改善了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瓶颈”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为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3.3.2 社会环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变得越来越快,国民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也在不断良好提升,为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文明的社会基础。

3.3.3 自然因素

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平均水平严重缺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 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改革措施

4.1 创 新

增强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创新经济学家分析,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模式尚未达到真正的灵活。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

一是经营理念的创新。就是用现代的经营模式代替传统的经营模式。在现代经营模式中更重视人的发展,素质的提高,积极性的培养,效率的提升。留住对企业有价值的好员工,不仅要奖励还要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二是区域经济的创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国有中小型企业起着推动的作用,企业要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当属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严重滞后。

4.2 相关政策的制定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经济制度要求在不能改变公有制的前提下,扶持并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与改革。

充分发挥知识在国有中小型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企业竞争也由传统经济竞争转向信息、知识的竞争。对于企业,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想要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本身所具备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知识的企业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最为活跃的企业。另外,联合发展。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展甚为艰难。如何使国有中小型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呢?联合是最为有效的战略。

5 结 语

现在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必须创新经营理念,培育核心竞争力。改革中必然会有险阻和困难,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相信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一定会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正面临“如何发展”的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缺乏资本融资市场以及便利的银行支持体系。本文根据当下我国国有中小型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面临的挑战,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状、国有中小企业的体制的改革,以及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等相关问题,为国有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中小型企业,市场经济,扶持政策

参考文献

[1]郑胜.浅析中小企业体制改革发展[J].中国外资,2013(11).

[2]夏金梅.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改革及增效举措[J].民风,2008(6).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篇10

国有中小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改革中始终是困扰政府抉择的一个难题。众所周知, 国有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小, 缺少政策支持, 技术革新跟不上时代步伐等诸多原因, 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危机重重。而导致国有中小企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 责任不明确, 制度不规范, 监督不力, 从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 如企业委托代理成本提高、交易费用高、恶意的管理层收购等, 极大地加重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使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运用, 从而使国有中小企业内外交困, 濒临困境。而科斯定理认为, 在产权界定清晰的情况下, 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 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因此, 国有中小企业的突围应从产权制度入手, 包括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产权形式多元化等方面。

1.1 中共十四大以前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状况

中共十四大以前,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内容、方式与大型企业差不多, 主要采取放权让利、承包与租赁等改革形式。与大企业改革的情况相类似, 这种改革并没有真正转换国有中小企业的经营机制, 反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出现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 其中国有小型企业盈亏相抵后出现了净亏损。国有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市县级地方政府, 企业亏损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 加重了财政补贴困难。近几年, 国有中小企业亏损严重, 经济效益低下, 在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中节节败退, 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

1.2 十四大以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状况

十四大以后, 中央关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逐步放宽, 十五大正式提出“抓大放小”政策, 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并将此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战略的重要环节。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更明确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并且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又首次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1.3 现阶段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相关政策与精神

目前, “抓大放小”成为改革国有企业的总体战略,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放开搞活。“放小”就是让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面向市场, 打破所有制禁区, 允许对国有中小企业实行非公有制改造, 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搞活”, 就是通过转换经营机制, 大胆采取搞活企业的各种形式, 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 积极推行股份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 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2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 国有中小企业的国有股份代表不明确, 国有股份的代表主体混乱。国有中小企业的代表主体相当混乱, 有些是由企业集团、有些是由当地政府成立的投资管理公司、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代表国家来行使国有股份的权利。在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后, 各地也相继成立了省国有资产管理局或者相关部门, 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的所有权职能。

2) 国有资产流失。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股本职能划分差异, 导致了在国有资产管理运行机制上, 国有资产权益不同的处置方式, 最终导致了国有资产效益的差异, 造成了有些地方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我们不否定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的创新探索, 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使国有资产流失到有权力的个别人、个别阶层口袋里去, 造成对人民财产的侵吞。否则就会出现俄罗斯改革过程中的“富了和尚, 穷了庙”的现象。

3) 逃避银行债务。相当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在产权改革后, 尽可能地逃避、推脱以前在银行贷的款, 导致银行的“信任危机”, 使银行形成大量的死账、呆账, 影响金融的健康发展, 更使改制后的国有中小企业面临信誉危机和资金来源不畅通威胁。

4) 产权退出渠道不通畅。由于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不发达, 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导致产权交易不能有效、迅速地实现, 使国有中小企业实行股份改制尤其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产权交易显得很不容易。

5) 产权改革步伐小。在国有中小企业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改制形式中, 不涉及产权变动的改革如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涉及产权变动, 实际上意味着仍然保留中小企业的国有性质。这不利于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不可能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 国家难以最终摆脱财务责任。

6) 缺乏统一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案。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以地方政府为主导, 不同地区的改革形式与方案设计有很大差异。全国没有一个明确统一规范的改制标准, 导致改革目标不明确。一些地方在改革过程中急于求成, 对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一些地方中小企业改制手续十分繁琐而且成本高, 影响了企业改制的积极性。

7) 配套改革难进行,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企业改革后应当政企分开, 变成无上级主管部门的独立企业, 但对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依然存在, 使改革后的企业仍不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 难以像私营企业那样自主经营。

8) 阻碍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观念也很强。一旦实行产权改革, 往往被称为“私人化”或“国有资产流失”。因此, 从产权改革的意义上说,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 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途径

3.1 建立合理、有效的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近几年来实行的MBO已备受社会各界争议, 尤其是经过“朗顾之争”后, 这个问题更是引起轰动。针对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改革, 设计一套有效、合理的制度, 已十分必要, 像如何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如何对产权交易进行有效监督, 如何有效激励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突出贡献, 如何对国有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考核与监督, 如何处理产权改革制度中的相关问题等。惟有以制度为保证, 才可以有效防患于未然[16]。

3.2 实行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多元化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国有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非公有制经济已获得蓬勃发展这一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 把体制外的优势引进体制内。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出售、兼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 实现国有、民营、私人资本相融合, 谋求共同发展。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 促进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交流, 会有助于盘活国有资产, 有助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可以更好地实现国有经济的职能, 有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

3.3 推进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

把企业产权看成是可交易的, 允许进入产权市场或资本市场进行交易, 将有利于国有中小企业很好地进行资本置换。

3.4 加快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建立和健全资本市场的法律和法规, 使资本市场的交易在一个合法、公平、透明的机制下进行。使企业产权交易有一个良好的平台。

3.5 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的核心, 不管采取哪种改革形式, 都要以是否实现了政企分开, 真正建立起自负盈亏机制;是否依照市场规则运行, 形成优胜劣汰机制;是否做到科学决策, 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提高等, 作为衡量企业改革成败、效果好坏的尺度。对于有条件的国有中小企业, 应当按照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规范改制, 积极引导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中小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7]。

3.6 以涉及产权变更的改革形式为主

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应当尽量减少或取消不涉及产权变更的承包制、租赁制或委托经营, 采取涉及产权变更的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破产、兼并, 尤其是出售等形式, 解决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后的所有制性质问题。改革之后的中小企业属于“民有”而不是“国有”。“放小”必须坚决、彻底, 不仅经营困难的企业要实行非国有化, 对一些盈利的国有中小企业也要坚决放开, 只有这样, 才能彻底解决国有中小企业的体制问题。

3.7 强化配套改革, 建立和谐的发展环境

如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与市场发育等, 为国有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当把对国有中小企业的管理, 从监督企业内部的微观经营转向建立宏观扶持政策与支持体系。另外, 国有中小企业的下岗员工及针对其的保障机制、再就业培训等需要更快、更好地完善与实施[18]。

3.8 重视人力资本, 构建有效的激励制度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 在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 我们可以把人的知识、技能、专利等作为生产要素加以考虑, 看作一种资本, 一方面允许以人力资本入股, 参与公司管理与收购等, 另一方面, 要对真正的人才委以重任, 加大激励力度, 像红塔集团前总裁褚时健等给我们以警示。而值得高兴的是, 近年来, 许多对国有企业有贡献的经营管理者们, 在激励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像海尔的张瑞敏, 他的工资不高, 但国家给他的股权有很高的收益和激励作用。

3.9 完善委托代理机制, 减少产权制度改革的风险与成本

主要是减少委托代理的链条, 建立有效的、合理的授权与控制约束机制, 一方面可使职业经理人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另一方面可使其有一种责任心与“紧箍咒”, 不致于越轨。同时, 需要对职业经理人施以担保金制度, 给予一个职位就要相应的交一定的保证金或提供担保人来担保, 担保金存入银行, 当职业经理人消极怠工, 或业绩不佳, 保证金就要给予相应的减少, 以此来加强经营管理者的责任心。尤其是针对近几年的管理层收购 (MBO) 或国有资产贱卖, 此举应有应用的空间。目前,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逐渐发展, 有一批高素质也有一定财富基础的人才, 这是实行担保制度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5-8.

[2]文宗瑜.产权制度改革与产权架构设计案例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28-35.

创新国有煤矿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国有煤矿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1.煤矿企业文化相关理论

煤矿企业文化主要是指,煤矿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企业经营特色和反映企业形象的标识。即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核心,形成企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目标和道德规范准绳,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对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煤矿企业文化的相关概念主要结构分为,物质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煤矿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具有多重性,主要包括有:豪放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融汇性与兼容性的特征。

2.树立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是国有煤矿企业中各员工之间共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的总体。煤矿企业管理由以往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发展成为当前的文化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也由以劳动力和知识为主的经营管理发展成为以人格、道德情操和价值观主为的文化经营管理方式。树立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把企业信奉付诸于实际,充分表现了理论与实际、知与行之间的结合,这不单单只是信奉和价值观的倡导,主要是解决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文化来对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员工的工作行为。挖掘企业潜力,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多年系统积淀整合、提炼和完善,构成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国有煤矿企业企业文化,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时,便真正的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位员工、每个岗位和每个生产工作环节,为企业的安全发展和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国有煤矿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优势,那么企业就拥有了行业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具备了长远的发展优势。有了企业文化的优势,那么企业就更有知名度,企业的发展也更上一个台阶。

3.加强企业的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

建设国有煤矿企业企业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生活环境,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煤矿企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加强,还应当改善煤矿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关条件。煤矿企业文化由多方面内容构成,最基础的内容便是企业文化的物质文化内容,然而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关条件本就是企业物质文化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有煤矿企业企业文化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的相关条件,可以更好的使企业员工从企业文化中收到更多的实际,且企业文化也能够得到企业员工对文化发展的必要支持。国有煤矿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持续的生产经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越大,那么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的推广,企业文化也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果。根据国有煤矿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完善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条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

4.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煤矿企业管理更加注重对物质方面的管理,然而要想实现企业的发展应当加强对人的管理重视,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把员工的素质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煤矿行业若是建立起优秀的行业文化,那么势必会作出突飞猛进的良好发展趋势。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煤矿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人为主,其工作实质也要坚持以员工为主,把煤矿企业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煤矿企业员工还作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在煤矿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加强对煤矿企业员工的综合专业知识培训,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水平。由于煤矿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员人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并且煤矿企业的员工结构比较复杂,员人组成参差不齐。加强煤矿企业的员工素质成为了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在完善煤矿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应当提高对煤矿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把提高煤矿企业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当前如此激烈的煤矿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的演变成为了关于人才方面的竞争,员工之间的素质竞争,煤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需要以高素质的综合员工队伍作为基础。加强企业文化在国有煤矿企业员工之间的宣传,将企业文化与员工发展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

5.创新国有煤矿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

国有煤矿企业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价值目标、物质和精神追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让员工之间形成共同的生存和发展意识,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推波助澜,形成强有力的生产凝聚力,进而充分的发挥出煤矿企业的巨大整体优势,展现出强劲的生产动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从国有煤矿企业员工的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切合实际的为员工着想,树立起企业与员工同发展、共命运的文化理念,真正的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共同面对彼此的荣誉与困难。

企业文化建设在国有煤矿企业发展中,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由于煤矿企业的工作环境比较偏僻且企业职工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创新和变革,根据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不同的企业文化建设框架,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在企业发展处于的不同时期,赋予企业文化不同的内涵,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相整合,利用科学来推动企业的发展,用文化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煤矿企业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韦金国,郭景池.浅谈抓好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J].山东煤炭科技,2010,(03).

国有中小企业 篇12

关键词:国有资产,转让,评估,交易

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立法有两次明显的转折,其一是2003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其二便是2008年10月28日通过,2009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前者伴随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起到了划分职权、明确监管的作用;后者则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巩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来的经验和成果。

从规范国有产权转让的角度看,《企业国有资产法》区别于《公司法》和《物权法》之处在于其没有对现存的相关制度、条例、规章等进行较大的更改,而是以法律的形式对现有的各项管理办法予以确认。即把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成功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办法制度化、法律化,其中包含着一些意义重大的创新点,为后续细则的出台打造了一些空间。

一、国有资产定义

《暂行条例》定义的企业国有资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二是投资形成的权益,三是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这个定义,既包括具体资产,也包括股权,还可包括非股权形态的权益。《国资法》所称的“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这个定义可以近似地理解为股权,根据这一条文限定,企业国有资产在法律意义上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由国家作为主体以各种形式对企业的出资形成的;二是由国家作为出资人对出资企业所享有的一种权益。这部法律规定的国有资产是国家作为出资人享有的资产收益并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和选择企业管理者等股东权利,而不是指国家出资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等不动产和动产。

但是国家对企业出资形成的权益是有延伸的,这种延伸可分成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国家出资企业以出资人身份对外投资形成的权益,对于履行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是权益的延伸。如果国家出资企业转让对外投资,虽然不会涉及国家出资的投资关系,但国家出资企业因转让投资所产生的损益而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减变动,也必然会使作为国家出资人的权益受到直接影响,转让投资权益价值的高低直接在出资企业当期的损益报表中体现出来,因而也直接关系到履行国家出资职责机构的投资收益。因此国家出资企业转让对外投资形成的权益也是一种国有资产转让行为,其转让也应当按照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规定执行。这是国家出资企业作为股东转让被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主体是国家出资企业,客体是被投资企业的国有股东权益。第二层是国家出资企业转让本身占有的资产,即除对外投资以外的其他法人财产的转让。也应当按照国资法的规定通过产权市场进行。上述两层含义的转让行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可以通过规范出资企业章程予以管理。

另外,笔者认为企业改制也是国有资产转让行为之一,《企业国有资产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创新,就是明确定义了“企业改制”,仅含三种情形:一是国有独资企业改为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国有独资企业或公司改为国有控股公司或非国有控股公司;三是国有控股公司改为非国有控股公司。除此之外,不影响控股地位的国有资产转让行为均不属于“企业改制”。该法定义“企业改制”当然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加强对涉及控股地位等国有股权转让的监管,同时弱化对不涉及控股地位等国有股权转让的监管。但这一点在该法中并没有明文支持,有待后续规定的进一步明确。而《暂行条例》未明确定义企业改制。

对于次级企业监管的弱化,则早在2003年国资委3号文中就有了体现。该文规定,所出资企业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重要子企业的重大国有产权转让,需要同级国资部门会签财政部门后批准。可见,对于企业转让其间接持有的国有股权,一般来说不再需要行政审批,而只需要作为其股东的一级国有企业同意即可。

二、国有资产转让批准

3号令第二十五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决定转让全部或者部分国有资产,致使国家对该企业不再具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这里涉及到国资部门直接监管企业的层级问题,但法律并没有规定。

在目前阶段,国有资产转让的批准主体包括各级监管部门和所出资企业,即一级企业。其中,对于各级政府直接出资的一级国有企业,由该级政府的国资监管部门批准;对于其间接持股的次级企业,由该一级企业批准,而不再由国资监管机构直接审批。当然,符合特定条件的还需要报同级政府批准。

注重以完善公司治理的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保护,可以算是《企业国有资产法》又一个较突出的特点和创新了,其第十七条第二款便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

该法的第三十四条和四十条规定,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的合并、分离、解散、申请破产等,以及企业改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在做出决定或者向其委派参加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股东会会议、股东大会会议的股东代表做出指示前,应当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这表明,涉及国有企业分立、合并、解散、破产、改制等重大行为的,政府审批行为在时间上先于股东大会决议。而在此之前的各项文件均无此规定,相反,3号文甚至要求政府审批的报批文件中就包括公司内部决议文件。

对于政府审批这个环节在整个程序时间节点上的变动,实质上体现了对公司内部决策机制的重视和维护,有效防止了因政府的行政审批行为造成对公司内部决策机制的干预和破坏。这也与该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吻合: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当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除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外,不得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三、国有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是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基础工作,通过提供客观价值标准的方式防止国有资产的贱卖,是从交易价格角度保护国有资产的有效方法。实践中,一般将经过评估并经认可或核准的价格作为交易价格的依据,当交易低于评估价格90%的时候,必须暂停交易,待获得原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

《企业国有资产法》明确了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情况,一是第四十七条从企业性质方面作了规定,即“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合并、分立、改制、转让重大财产,以非货币财产对外投资,清算或者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应当进行资产评估的其他情形的,应当按照规定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但对参股企业所列上述情形未作明确规定。二是第五十五条从行为形式上作了规定,即“依法将国家对企业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转移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按照国家规定无偿划转国有资产的除外)”,“应当以依法评估的、经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认可或者有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核准的价格为依据,合理确定最低转让价格。”也就是说只要存在国有资产转让行为的,无论是否是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均要进行资产评估。现行12号令中规定“国有独资企业与其下属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或其下属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产权)置换和无偿划转”可以不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也是符合《企业国有资产法》精神的,因为上述行为并不发生国有产权的最终转让。

四、国有资产转让公开交易

《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遵循等价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除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直接协议转让的以外,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转让方应当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征集受让方;征集产生的受让方为两个以上的,转让应当采用公开竞价的交易方式。”这是我国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国有资产转让的方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产权交易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国有资产转让,按照等价有偿的市场原则,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征集受让方,公开、公平、公正地运用产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实现市场化交易,已经成为法定的程序和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企业国有资产法》还是上述其他文件,均要求公开交易,但在特殊情况和履行特别的批准程序下,允许协议转让。2006年《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列出了允许协议转让的条件: (1) 关系国民经济关键行业的,转让后仍保持国有控股; (2) 如果转让行为发生在所出资企业内部,则转让方和受让方应为所出资企业或其全资、绝对控股企业。

但是实践中,符合了上述两个条件之一,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协议方式转让,还需要“按照转让方的隶属关系,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地方企业由省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所以在转让国有产权的实践中,仍然要以公开市场交易为原则,以协议转让为例外,因为审批部门对协议转让的批准非常谨慎。

五、国有资产转让的关联交易及法律责任

《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可以向本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其近亲属,或者这些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转让的国有资产,在转让时,上述人员或者企业参与受让的,应当与其他受让参与者平等竞买;转让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实披露有关信息;相关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参与转让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工作。”这一规定明确了无论谁参与受让国有资产,都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第八章第七十二条明确指出:“在涉及关联方交易、国有资产转让等交易活动中,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该交易行为无效。”这一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国有资产交易的追查制度,即便是已经完成交易的项目也要接受审查,并且一旦出现问题则视为无效。

参考文献

[1].郑淑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解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9

[2].杨景宇, 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释义.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3].帅长红.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实施手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工程变更索赔下一篇:高考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