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

2024-06-08

高考议(共12篇)

高考议 篇1

对志愿报考体育院校的考生来说, 无论你是体育特长班的学生或是到高三才改练的来说, 高三这一年是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 是梦想成真的一年, 所以如何做好考前工作非常重要的。从我多年的从教经验里觉得以下几点应该引起注意, 所谈不妥当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1. 学校要成立体育高考领导小组, 健全组织才能加强管理。

要把体育训练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 学校对体育高考工作要提供人力、物力的保障, 制定高考奖励方案, 要充分考虑体育高考成绩, 这样学校高考体育才能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出好成绩。

近年来, 许多学校在领导的重视下, 对体育考生实行集中管理, 系统训练, 重点辅导,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体育高考备考工作的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

2. 一是体育备考要抓得早。

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期能形成的, 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积累过程。体育高考备考工作应及早抓, 从高一开始就确定三年的学习计划和训练计划, 对考生进行集中管理、系统训练和重点辅导, 常抓不懈, 这是取得体育高考好成绩的前提和保障。因为这样有利于考生明确自己的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学习和训练,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和体育运动水平。如从高一招生时, 就有意识地招收一些体育特长生, 又动员了一批身体素质好、爱好体育运动而文化课成绩一般的考生参加体育高考训练, 成立体育特长班, 配备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 使学生及早进入体育高考备考状态。

二是抓好文化课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协调发展。普通高考对体育考生是双重要求, 文化课和体育科成绩都要上线。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 而往往有些体育考生在这两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要考出好成绩, 就必须双管齐下, 文化课和体育科的学习都要互相兼顾。

体育备考贯穿于高中三年, 只不过高三在专业训练上更强化一些, 一二年级的专业训练既是注重打好身体各方面的基础的阶段, 更是扎实学好文化基础课程的阶段, 对文化学习应更侧重一些, 而在高三备考阶段, 特别是专业考试的最后冲刺阶段, 文化学习应让位于专业训练。专业考试后的两月要全心集中学习文化课, 不要考虑体育成绩的如何。无论体育教师或文化课的教师都应该形成共识, 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互相兼顾, 根据学生的实际, 有所侧重, 整体推进, 有序地进行体育高考备考工作, 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3. 体育高考学生要充分体现主观能动性。

即训练自觉性。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为谁训练, 怎样练。练了之后干什么, 明白之间的相互关系, 确定了学生的目标。从教学角度上讲, 学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教练怎样教, 始终不能代替学生, 只有确定了学生练的目的, 训练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 学校要自己根据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水平、学生的体育基础, 制定各自的体育高考工作目标, 明确努力方向。

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测验、身体条件、个人潜力和个人兴趣等制定出合理的奋斗目标。制定出的目标要比平时成绩稍高一些, 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够达到, 始终让学生充满信心。制定目标不要太盲目, 制定过高的目标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建议教师可给学生制定出阶段性目标并逐步去实现, 最终完成总体目标。

第三, 考生自己要给自己合理定位。要想考取理想的大学, 每位学生对自己必须有一个合理定位, 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了解自己体育特长项目, 了解自己的文化课的基础和体育基础, 预见通过一年的学习和训练可能达到的水平, 及早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如体育专项、文化课成绩均不突出的考生, 应考虑选择普通高考体育类;体育专项突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考生, 应考虑选择运动训练类;体育专项突出、文化课成绩较好的考生, 应考虑选择普通体育尖子加试类等。

总之, 我觉得高三体育备考要做到组织健全领导有力, 目标明确定位合理, 科学学习协调发展, 这样高三体育考生就能考出一个好的成绩, 进入理想的体育院校。

高考议 篇2

随通知同时公布的,还有相关条件的认定指引,这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最应该注意的,为方便大家查看,附图在后面,请大家逐条对比。

关于做好2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有关工作的通知:

在《关于做好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参加高考有关工作的通知》中表示,关于报考资格有以下四点需家长注意:

一是关于社会保险、居住证和完整学籍年限截止时间的计算问题。拟2017年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在我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费年限、持有我省居住证有效期以及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年限的计算截止时间统一为2017年8月31日。

二是关于办理居住证的问题。拟2017年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在9月1日前已办理居住证,且持有的居住证截止至2017年8月31日属于有效状态的予以认定。

三是关于合法稳定住所的问题。拟2017年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住所为农村自建房或单位宿舍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或土地使用权证、房屋租赁合同或相关证明材料,按《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要求到当地派出所或乡镇、街道负责租赁房屋服务管理的机构办理了居住手续的予以认定。

四是关于3年完整学籍的问题。拟2017年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的随迁子女,其在我省参加中考,但高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所在地与父亲或母亲工作所在地为广东省内不同地市的予以认定。

浅议对口高考的色彩教学 篇3

关键词: 对口高考 色彩教学 因材施教

国家高考制度在不断改革,对口单招的出现是对以前普通教育在形式上的补充,在口单招政策实施的几年里,已经度过了刚开始的尴尬局面,并且逐渐落实原有地位。对口单招已经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色彩和素描在美术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美术特招,专业技能的优秀与否关系着学生能否进入心仪的院校。笔者结合对口单招美术专业,就如何实施色彩教学等问题作探讨。

一、美术教学的现状

色彩教学作为对口单招美术专业的基础科目,在美术专业的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学生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深造的基础。绘画中,一幅作品的生命力完全是依靠色彩体现的。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色彩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自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色彩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时,可以通过解构重组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学生必须熟悉色彩学习步骤,在熟悉步骤的基础上,了解色彩规律,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系统的色彩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有效学习。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学生将色彩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对色彩的把握是否准确,才能进行色彩指导。不仅要把握色彩的规律,还要能够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只有这样,色彩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如出一辙,没有该有的个性,教学方式没有创新,导致学生思想积极性不高。学生缺少对光色的直观感受,不能正确区分色彩和颜色之间的关系,更习惯于进行单色素描。传统教学片面认为,只要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临摹对象的相似度高,就是优秀的作品。这导致学生在素描临摹时,习惯运用单一的色彩进行临摹,长此以往,就只会进行单一色彩的临摹,不利于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美术教学中最常采用的写生理论是条件色写生理论,条件色写生形式单一,长期运用这种写生方式,会阻碍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想象力的发展。单一的色彩教学形式是影响美术专业色彩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本应该具有无限活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时,应该充分展现个性特点和风格,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注入作品中,但是目前的色彩教学模式已经将这种可能性抹杀。

二、课堂实践改革

(一)改变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

色彩对艺术设计的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学校单一的色彩教学模式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大纲违背,不利于美术色彩教学的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不应该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教学。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座位上听,两者之间没有思想交流,教学容易出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处在平等的地位,推进课堂教学。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举办竞争比赛,这样可以加深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组间竞争时,能够拓宽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努力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传统艺术文化中的色彩进行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能进行色彩创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多媒体、网络和艺术馆等不同类型的色彩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的色彩文化。

(二)在交流中提高用色水平。

小组合作交流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同伴的差异,是一种优劣互补、取长补短的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交流的过程,任何类型的学习都是在交流中完成的。在色彩教学中,教师预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交流中学生会认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进而取长补短,改进绘画手法,从而提高绘画水平。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教师设计的讨论内容和思考问题必须有一定的启发性。

(三)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努力在色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了解色彩的特征,才有可能掌握色彩运用的技巧,才有可能运用色彩技巧进行绘画。在落后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有可能丧失了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不会教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更不用说评价一幅作品中色彩的好坏。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品鉴作品,让学生在品鉴中学会色彩绘画。

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应该将开发学生的潜力作为教学重点。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色彩意识,培养绘画色彩的技巧,从而实现学生正确运用色彩绘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柳霖.基于对口单招背景下的中职美术色彩教学改革和实践[J].新课程(下),2014,(11).

[2]张佳艳.浅析中职美术对口高考色彩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3,(20).

高考议 篇4

一忌舍本逐末, 放弃基础

首先, 高中政治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高一经济学常识上、下册, 高二哲学常识上、下册及高三政治学常识全一册, 为了应对高二下学期的政治会考, 也为了尽早投入高三复习, 一般在高二学期结束时教师便已完成了所有的高中政治教材内容的教学, 这样在高三开始就进入第一轮复习。

其次,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 包括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 最好不要过早把重心放在做题训练上。当然, 适当的做题训练是必要的, 但主要目的应是为夯实基础服务。

另外,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数量大, 而在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中, 由于课时少, 教学内容多, 造成很多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 所以第一轮复习时巩固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定要固好这个“本”, 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放弃基础。

二忌分而不联, 缺乏综合

虽然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基础, 但复习毕竟不等于学习新课, 这次复习应该注意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以便建构知识体系。我们知道, 无论哪一学科, 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都是很紧密的:经济学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环相扣;哲学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政治学中国家的内政、外交、民族、宗教等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知识复习时是该给它们整合了。如果这时的复习仍然是只分不联, 没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 那再讲几遍也是徒劳。比如一个“就业”问题, 增加就业需要多方面措施, 但在课本上却没有一节是专门讲就业问题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第二课的宏观调控、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课的企业, 第四课的劳动者素质等, 都应该充分讲透。

另外, 从高考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高考试题不仅要求专业性, 也要求一定的综合性, 在复习中没有综合, 学生答题的视野和思路就无法拓展,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复习中的知识点的综合。

三忌走马观花, 浅尝辄止

复习中要有综合性, 而层次性和深入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材料型的试题, 学生往往答题时不能全面, 有的找不到要点, 有的看不懂材料, 有的找不到答题的方向, 这当然跟我们的复习是有一定关系的。试题所用材料不会是课本上的内容, 甚至可能是从未见过的, 但无论何种材料, 我们都可以去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分析, 这就要求复习时要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总结归纳能力, 而且还要能够从深度去研究“这是什么”、“它会怎样”、“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例如经济常识考查, 给了我们一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正当经济行为的材料,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去分析呢? (1) 这是什么———不正当经济行为或不正当竞争; (2) 为什么——市场调节的缺陷; (3) 会怎样———违背市场交易原则, 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4) 怎么办———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这样, 对教材看似零散的知识点就有了一个综合性的把握。

四忌脱离学生, 自娱自乐

曾有一个同事向我诉苦:学生上课挺认真的, 但成绩老是上不去。我就去听了同事的课, 他思维很敏捷, 条理也很清楚, 整堂课都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而学生们也全神贯注, 听得津津有味。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对他说:“你的讲解没有问题, 但是学生们整堂课都在看你表演了, 他们连动脑的时间都没有!”

讲课要有一定的演说技巧, 才能调动学生, 吸引学生, 但讲课毕竟不等于演说, 教师还得注意引导启发学生, 增强针对性。我们不妨常常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们的思维在跟着我吗?我讲的内容他们已经懂了吗?他们的疑问已完全消除了吗?他们受到启发, 有所收获了吗?

五忌为考而考, 以考代讲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 每个月都会有测试或考试。一是为了随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了解存在的问题;二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但是, 如果考得过多, 反而会适得其反, 事倍功半, 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好考试的话, 我们除了得到一个成绩之外, 往往收效甚微。所以, 每一次考试, 我们都应该做好所用试卷的选择, 考试时间的安排, 阅卷工作的组织, 以及考后试卷的分析等。

这里重点说说考后试卷分析这一环节。

首先, 客观题易错点的分析。不仅要找到这套试卷中学生易错的那几题, 而且还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题中学生容易误选的那几个选项, 为什么会误选这个选项?它和正确选项的区分在哪?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找出病因, 才能对症下药, 避免重蹈覆辙。

其次, 主观题丢分的原因。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答题的习惯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试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是设问方向把握不准, 还是材料分析能力差?是结合材料不够, 还是答题格式有误?教师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归纳, 再有针对性地在试卷讲析中解决好这些问题。

再次, 试卷分析还应注意纵向分析, 既要分析这一次的问题, 还应把几次的问题作一个比较和综合, 几次考试中有没有重复出现的问题?几次考试下来, 表现比较集中的是哪一类错误或者哪一板块的知识?只有充分汇集、综合把握了这些信息, 在以后的复习中才能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避免无的放矢。

六忌各自为政, 闭门造车

高考的文科综合考试已经开始很多年了, 考生们也已经适应了这种考试方式, 然而, 由于文综各科老师的知识水平限制和其他客观原因, 所以综合仍然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综合, 在教学中各科任老师也只能是各自为政, 各自种好自己一亩三分地, 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交流是高考复习必不可少的要求。

一是同校教师间的交流。既包括同科目任课老师间的交流, 也包括与其他科目任课老师的交流。以政治学科为例, 如果老师缺乏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 那又如何讲好“区域经济”、“中部崛起”?又如何让学生理解“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二是与其他学校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虽然各地区, 各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点, 但同样是高中政治教学, 有很多相似甚至完全相同的地方, 所以通过校际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是完全有可能且完全必要的。

七忌照本宣科, 不闻世事

高考议 篇5

北京大学今年将在部分省份试行“高考+面试”招生机制,面试以考生高考成绩为基础,通过对考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以决定录取与否。去年11月,北大11名教授联合致信校长周其凤,提出了“高考+本校专家综合面试”的招生方案。

北大此举在中国高校中开了先河(以前一些高校只是自主招生时有面试环节),意在破除高考录取“唯分数论”,力求招到综合素质更高、更符合学校要求的学生。从大方向来说,这种改革值得肯定。并且,我们相信北大会珍惜百年名校的声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排除权力和人情干扰,杜绝暗箱操作,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但即便如此,我仍对北大此举心存两个担忧,或者说怀有两个希望。

首先是担忧面试对农村考生不利。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考生,他们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可能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连普通话都说不溜,面试时显得畏畏缩缩,这些外在因素构成的“第一印象”很可能影响面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农村学生在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不如城里学生――这实在不能怪他们:他们就读的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没法给他们提供锻炼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机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农村学生放学后要帮父母做家务、干农活,放假时要打零工凑学费,没时间也没钱去学唱歌、绘画、舞蹈、电脑知识。如果以这些能力、素质决定录取与否,显然对农村考生不公平。

农村学生当然也有比城里学生强的素质。比如,通过央视关于西部学生“小餐桌”的报道可知,那里的很多孩子自己动手做饭,这个素质很多城里学生就不具备。进一步说,在意志品质、吃苦精神、独立生活能力、孝敬父母等方面,很多农村学生占优势。问题是,高校对于学生素质的评价,往往拿城里学生的特长去考量农村学生,就让很多农村学生显得素质低。

在这方面,周其凤校长曾说:“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说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 ”希望北大能这样做,在面试制度设计上体现这种理念,多站在农村学生的角度看待他们的素质,给他们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评价。

浅议如何提高学生高考写作能力 篇6

【关键词】命题规律 应对方法

一、熟悉高考写作命题规律

高考书面表达常见的体裁有书信(一般书信、求职信、推荐信、交友信、回信)、说明文(人物或单位介绍文)、记叙文、议论文(一般或比较议论文)、数据式图表作文等等。书面表达材料给定形式有图画式、图表式、要点式和表格式。词数为120左右。

二、掌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应对方法

1.掌握常见体裁书面表达的用语规律。书信写作应重视内容的表达,开头和结尾通常可使用Thank you for... I am very glad to... I look forward to...等客套语。写求职信时可用I learned from... that your company...(交待消息来源),I want to get...(表明求职心愿),Im good at... and I do well in... (摆出自身优势),If I am hired, I will...(提出获职打算)/If you give me the position, please write to me/... My telephone number/... is...(请求答复联系)。

写人物界绍文时,可用Shes a/an... (职业),Shes... years old.(年龄),Shes... cm tall(身高),Shes healthy... (健康状况),Her hobby is... (业余爱好),She can get on well with others(为人处世),She loves... (敬业精神),She graduated from..., then she works as a/an... (个人简历)。

写单位介绍文时,常用Our... covers an area of ... square kms(面积).There are ... people in our...Trees and flowers can be seen ...(环境). 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you to come to visit our ..., and you can take a bus…(交通)。

写比较式议论文时,可用Recently, we have held a discussion on whether we can ... Some students think that ... However, other students dont think so ... In the opinion of me, we can...

2.掌握不同材料给定形式书面表达的写作特点。写表格式作文时应根据主题需要科学合理的表达表格内容。写要点式书面表达时应根据主题和线索需要,将所给要点重新进行组织整理,使之更连贯、更严密。写图画式作文时,应认真分析图示内容,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时间、人物与地点、人物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详略得当的表达图画内容。

3.掌握不同体裁书面表达的语法规则。不同体裁的书面表达需用不同的语法规则。日记和一般记叙文事已发生,用一般过去时;人物和单位介绍文涉及一般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现阶段状况用一般现在时,过去状况用一般过去时,憧憬未来用一般将来时。而通知多介绍未来活动,用一般现在时;比较式议论文多评论社会现象,用一般现在时。当然,时态的使用,应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还要把握动词、语态,注意主谓一致及名词单复数的正确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根据表达需要,合理使用过渡性词汇。众所周知,过渡性词汇可以使文章语句更通顺,叙述更合理,逻辑更严密,因此,写作时要合理使用过渡性词汇。平时要将表示转折、并列、递进、因果、条件、让步等关系的词汇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汇总,以便实际写作时有选择性的加以使用。比如:whats more... (表递进关系);because of... (表因果关系);as we all know... (表示普遍观点);in my opinion... (表达个人见解)等。这些过渡性词汇,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就应有意识的加以使用。

5.恰当使用高级词汇、句式,提高表达档次。为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文章表达档次,写作时学生应学会使用高级词汇和句式的表达。比如:

(1)菜味好。

a: The dishes are good.

b: The dishes look inviting and taste delicious.

在这两个句子中,a 句简单平淡,b句对称紧凑,高级词汇inviting表明菜色赏心悦目,delicious表明菜味可口好吃。很显然,后句比前句上档次。

(2)很高兴再次收到你的来信。

a: I am very glad to hear from you again.

b: How nice to hear from you again!

b句为感叹句,感情色彩比用陈述句强烈。

(3)红玫瑰是杰克送给我的。

a: Jack sent me a red rose.

b: It was Jack who sent me a red rose.

b句运用了强调句型,更出色的表达了句意。

可见,要学会使用不同句式,如强调句、感叹句、倒装句或with 的复合结构等,使长短句结合,才能使你的文章突显文采,脱颖而出。

总之,只要学生树立自信,熟悉高考命题规律,掌握应对方法和写作策略,夯实基础,注重过程,强化训练,坚持不懈,写作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舟,吴先声.最新十年全国高考试题解析(高中英语)[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浅议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学 篇7

一、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高考试卷中, 对双基的考察, 不会单纯地考查背诵和记忆, 而是重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重在对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的考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必须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开始抓起, 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渗透, 在学生与数学建构起良好的情感的前提下, 使学生能自觉地加强数学学习.

首先, 要善于挖掘隐藏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科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没有不包含数学方法的知识, 也没有游离于数学知识之外的数学方法, 教师要有意识, 有目的地从教学内容中发现并传授数学思想方法,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 并加以拓展和延伸.

其次, 将“方法”提升到“思想”的层面.数学“方法”与“思想”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数学思想揭示的是数学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为数学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将“方法”提升到“思想”的层面,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 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形成思考问题时的“大局观”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 注意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迁移和运用.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的平台, 将数学方法与原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运用, 丰富其联想的空间, 懂得“来龙去脉”, 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二、加强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学

个体的知识建构决定了学生是学的主体,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高中数学课堂还应倡导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探究出许多不同于参考答案的新解法,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体验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苦恼, 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产生对类似问题作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实现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三、加强解题能力教学

第二轮复习, 学生的能力有多大程度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取决于教师对题目研究的深度.

要求教师会选题、构题.什么样的题是好题?波利亚说过:“如果他把分配给他的时间都用来让学生操练一些常规运算, 那么他就会扼杀他们的兴趣, 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 从而错失良机.相反, 如果他用和学生的知识相称的题目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并用一些激励性的问题去帮助他们解答题目, 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并教给他们某些方法.”第二轮复习既不是对陈题的重复, 也不是一味追求难题, 基础题是常规题, 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从而具有示范性, 可以由一题及一类题, 反映本质.所谓的难题其实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包含基本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复合而成的.选题时要注重题目的层次性、典范性、可变性和全面性.

教会学生审题.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条件有可能满足吗?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或者它不够充分?或有多余?或者矛盾?

引导学生思考.要给学生足够的理解题意、探索分析的时间, 解题的本意不在答案本身, 而在思维过程, 学生必须经历这一过程;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 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归类, 明确学生已经达到哪个解题层次, 并通过互动加以必要的引导.

浅议如何提高学生高考写作能力 篇8

高考书面表达常见的体裁有书信(一般书信、求职信、推荐信、交友信、回信)、说明文(人物或单位介绍文)、记叙文、议论文(一般或比较议论文)、数据式图表作文等等。书面表达材料给定形式有图画式、图表式、要点式和表格式。词数为120左右。

二、掌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应对方法

1. 掌握常见体裁书面表达的用语规律。

书信写作应重视内容的表达,开头和结尾通常可使用Thank you for...I am very glad to...I look forward to...等客套语。写求职信时可用I learned from...that your company...(交待消息来源),I want to get...(表明求职心愿),I’m good at...and I do well in...(摆出自身优势),If I am hired,I will...(提出获职打算)/If you give me the position,please write to me/...My telephone number/...is...(请求答复联系)。

写人物界绍文时,可用She’s a/an...(职业),She’s...years old.(年龄),She’s...cm tall(身高),She’s healthy...(健康状况),Her hobby is...(业余爱好),She can get on well with others(为人处世),She loves...(敬业精神),She graduated from...,then she works as a/an...(个人简历)。

写单位介绍文时,常用Our...covers an area of...square kms(面积).There are...people in our...Trees and flowers can be seen...(环境).It is very convenient for you to come to visit our...,and you can take a bus…(交通)。

写比较式议论文时,可用Recently,we have held a discussion on whether we can...Some students think that...However,other students don’t think so...In the opinion of me,we can...

2. 掌握不同材料给定形式书面表达的写作特点。

写表格式作文时应根据主题需要科学合理的表达表格内容。写要点式书面表达时应根据主题和线索需要,将所给要点重新进行组织整理,使之更连贯、更严密。写图画式作文时,应认真分析图示内容,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时间、人物与地点、人物与画面之间的关系,详略得当的表达图画内容。

3. 掌握不同体裁书面表达的语法规则。

不同体裁的书面表达需用不同的语法规则。日记和一般记叙文事已发生,用一般过去时;人物和单位介绍文涉及一般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现阶段状况用一般现在时,过去状况用一般过去时,憧憬未来用一般将来时。而通知多介绍未来活动,用一般现在时;比较式议论文多评论社会现象,用一般现在时。当然,时态的使用,应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还要把握动词、语态,注意主谓一致及名词单复数的正确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4. 根据表达需要,合理使用过渡性词汇。

众所周知,过渡性词汇可以使文章语句更通顺,叙述更合理,逻辑更严密,因此,写作时要合理使用过渡性词汇。平时要将表示转折、并列、递进、因果、条件、让步等关系的词汇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汇总,以便实际写作时有选择性的加以使用。比如:what’s more...(表递进关系);because of...(表因果关系);as we all know...(表示普遍观点);in my opinion...(表达个人见解)等。这些过渡性词汇,在平时的写作中,学生就应有意识的加以使用。

5. 恰当使用高级词汇、句式,提高表达档次。

为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文章表达档次,写作时学生应学会使用高级词汇和句式的表达。比如:

(1)菜味好。

a:The dishes are good.

b:The dishes look inviting and taste delicious.

在这两个句子中,a句简单平淡,b句对称紧凑,高级词汇inviting表明菜色赏心悦目,delicious表明菜味可口好吃。很显然,后句比前句上档次。

(2)很高兴再次收到你的来信。

a:I am very glad to hear from you again.

b:How nice to hear from you again!

b句为感叹句,感情色彩比用陈述句强烈。

(3)红玫瑰是杰克送给我的。

a:Jack sent me a red rose.

b:It was Jack who sent me a red rose.

b句运用了强调句型,更出色的表达了句意。

可见,要学会使用不同句式,如强调句、感叹句、倒装句或with的复合结构等,使长短句结合,才能使你的文章突显文采,脱颖而出。

总之,只要学生树立自信,熟悉高考命题规律,掌握应对方法和写作策略,夯实基础,注重过程,强化训练,坚持不懈,写作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摘要:“写”是语言的输出,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呢?这则需要了解高考命题规律,和掌握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命题规律,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何舟,吴先声.最新十年全国高考试题解析(高中英语)[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浅议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训练方法 篇9

一、讲求方法, 把握套路

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掌握的知识含量以及鉴赏评价的能力, 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只有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这些能力, 才能够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发挥出好的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通过科学的训练来逐步完成。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读细读能力, 因为从高考现代文应试能力的训练角度来看, 精读细读不但是必须的基本功, 也是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精读细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吃透文章。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 局部理解, 最终完成整体把握、读懂吃透的目的。局部理解和把握整体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理解不了局部就无法把握整体, 而把握整体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局部, 学生在理解局部的时候不是片面的、孤立的理解, 而应该结合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去理解, 唯有如此才能够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训练的过程。

教师在训练学生精读细读能力的时候, 首先要精选一些现代文阅读训练题, 然后要求学生在做题之前先阅读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先理解局部到整体的内容, 第二遍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住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要求学生去看文章后面的问题, 结合问题去读第三遍, 这样不但为答题寻找了依据, 还能够验证自己前两遍所读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精读细读训练的时候, 要求学生先读懂吃透文章之后再去答题,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系统总结, 培养能力

近年来, 高考现代文阅读向着综合性、高层次的趋势发展,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要注重系统性、综合性, 要系统总结, 培养学生能力。要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基础知识系统。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 仅仅凭借零散的知识, 所谓的阅读能力培养根本无法实现。

在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 尤其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往往具有总结性, 是帮助学生系统归纳、加深理解的好材料。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归纳时切记不能够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词术语, 还要向知识的纵深发展, 细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词术语的意思和用途;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一些知识难点进行归纳与迁移。学生在归纳总结的时候, 一定要把难点弄懂, 理解透彻, 杜绝一知半解的情况出现。对于学生不能够自己弄懂的地方, 教师要耐心指导, 帮助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 把握阅读的内在规律, 从而使学生在形成基础知识系统化的同时, 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三、发散思维, 提高能力

知识是基础, 思维是关键, 教师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当笔者要求学生概括总结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 大多数学生还只是段意的累加, 或是在文章中找相关的句子进行拼凑。如何在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主要内容, 且对字数加以限制, 对一些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学生们经常会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等。其实针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思维定式, 如叙事类文章, 可以按照“人+事件+结果”的格式来总结其主要内容。教师分专版分类别进行总结归纳, 找出规律, 反复练习, 久而久之, 能力就会培养出来了。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时讲求方法, 把握套路, 同时也要做到系统总结, 不能只为讲答案而做题, 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最终目的, 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的能力。长此以往, 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还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教师可在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时要讲求方法, 把握套路, 同时也要做到系统总结, 不能只为讲答案而做题, 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最终目的, 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浅议高考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 篇10

一、江苏省近5年高考阅读理解题分析

1.2009-2013江苏省高考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类型统计。

【2009年】体裁:议论文1篇, 记叙文1篇, 说明文2篇。题材:女性喜欢交谈, 幼儿园小朋友“刁难”老师, 公共汽车票, 土壤的知识。

【2010年】体裁:议论文1篇, 说明文3篇。题材:人对狼的态度, 英文姓/名, 美加旅游交税对比, 中国高铁环亚洲计划。

【2011年】体裁:议论文1篇, 说明文3篇。题材:人性本善, 发明创造, 招收成员海报, 深海风力发电。

【2012年】体裁:议论文4篇。题材:一个人在荒岛, 美国农业老年化, 药品危害, 文学作品。

【2013年】体裁:说明文1篇, 议论文2篇, 人物传记1篇。题材:公园传单, 辩证地看待排队行为, 生物生态, 马克·吐温和他的6本书。

5年的阅读理解题中推理判断题量分别为:7, 7, 4, 5, 8;事实细节题为6, 7, 8, 8, 4;主旨大意题为1, 1, 1, 2, 3;词义猜测题为1, 0, 2, 0, 0。

2.数据统计分析。

(1) 体裁方面:议论文和说明文占主体地位, 阅读理解偏重于对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考查。还可看出议论文的体裁正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凸显其地位, 议论文已成为主要的考查体裁。

(2) 题材方面:涉及的范围较广, 从对各种话题、事物的阐述, 到对各类问题的议论, 从中国国内的主题到国外现象的说明和议论, 每一篇都是新鲜的内容。可见阅读理解越来越具有灵活性, 是能力测试题。

(3) 设题方面:推理判断题和事实细节题比重很大, 主旨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比重相对很小。阅读理解题还是突出对于文章的具体内容、细节的理解, 主要是考查学生寻找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解题策略

1.破解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一般根据短文提供的信息和事实进行提问, 命题人通常通过对文章细节加以改写, 来考查学生准确理解细节的能力。细节理解题难度不大, 只要考生做题时细心, 就不会失分。

(1) 细节理解题的出题特点。这类题中的干扰情况有改变句子的时态或语态;近义词、反义词的变化, 表现在正话反说、反话正说以迷惑考生;主语或谓语的改变, 把原来A做的事改成B做的;文不对题或无中生有, 即根据主观想象错误地推断出一个结论, 与原文内容毫不相干。

(2) 破解细节理解题的策略。根据细节理解题的特点, 笔者建议的方法为寻找所需信息, 如年代、数字、人名等, 把握住关键词, 利用语法过渡词、语气转折词及时态等, 还要抓住主要事实、关键信息, 千万不能张冠李戴, 错误理解选项或原文。

2.巧解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直接陈述的观点或描述的事实的基础上, 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 得出符合作者意愿的结论, 即根据作者暗示的内容, 推断出合理的结论。

(1) 推理判断题的出题特点。要了解题干中常用的词, 如infer, learnfrom。判断题干扰项的典型特点为错误推理, 鱼目混珠, 还有一种是没有进行推理, 选项只是重复了原文中已经呈现出的事实, 没有经过推理。

(2) 巧解推理判断题的策略。①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原文, 从字里行间捕捉有用的提示和线索进行推理判断。利用正向推理或逆向思维去推断出该句话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同时还要理清前后句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②明确作者的 写作意图, 体会词义色彩, 利用文章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褒贬之意, 进行合理正确的推理判断。③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进行推断, 否则容易出错。④遇到推断文章出处的题时, 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内容, 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揣摩出文章的类型或出处。这时排除法也是必须配合使用的方法。

3.明晰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通常分为两种:选出文章最佳标题和概括文章或段落大意。

根据其出题特点, 考试时可利用略读或跳读法找中心句、主题句。抓住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及段落的首句和末句, 顺着其提供的主要线索, 就能归纳出文章的大意了。要了解文章标题的特点, 那就是必须涵盖全文的意思, 并且简洁明了、新颖醒目, 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

高考议 篇11

一、理解主旨大意的技巧

主旨大意题是主观信息题。具体来说,就是要抓住主题句,在掌握主题句时,只需选读文章的首段、尾段或每段的首句和尾句,重点搜索主旨线索和主旨信息。主题句一般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往往是文章的第一句。有些文章的主题句出现在文章的最后,个别无主题句的文章,则要学生细读全文,领会大意,再去总结。

二、理解文章中具体细节的技巧

细节理解题是客观信息题,表达客观事实。像这类客观的问题一般不必细读全文,只需采用跳读、略读的方法就能找到答案。阅读这类题时,要将精力放在寻找你所需要的细节上,快速跳读并找到细节。待找到含有相关细节的句子时,就要放慢速度,仔细分析找到答案。考生还应对文章中的数字、事实、物体、时间关系、地点关系,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列与从属的关系等细心分析研究。

三、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词义的技巧

依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考查考生逻辑推断能力,猜测词义可运用五种方法。

1.通过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测词义

because、since、as可以连接原因状语从句。so、therefore可以连接表示结果的并列句。so…that…,such…that…中的that可以连接结果状语从句。当这些词,词组出现在有生词的句子时,利用上下文的因果关系,依据已知部分猜生词的词义。例如:He brought his car to such a successful stop that he managed to avert a terrible accident. 通过前后文的因果关系和已知句,可猜出avert为避免、免除之意。

2.利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猜测词义

文章会出现生词的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借助文章中熟悉的词语来猜测生词的含义。例如:He not only looks down upon those selfish rich people but also despises them as well. 依据look down upon 可知生词despise为藐视、鄙视之意。

3.利用转折关系和反义词猜测词义

文章中常有but、otherwise、yet、although、however、instead、while、whereas、or else等表转折的词组,依据上下文内容进行对比,就可猜测生词的词义。例如:The house looked quite normal outside,but inside it was very。exotic with fascinating objects on display.由but引导的前后句可知,exotic与quite normal“相当平常”互为反义词,因此可知exotic。

4.利用文中的定义猜测词义

有时文章对生词采取下定义的方法来解释和阐述词义,帮助考生理解字词的含义。例如:Modern medicine began with the stethoscope,a medical tool used for listening to the movements of a person's lungs and his heartbeats.依句意不难猜出,听人的肺和心跳的医疗器械。

5.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

利用常用的前后缀各自的词义,加上词根,可猜出派生词的词义。利用词的合成法,再依上下文可猜出合成词的词义。例如:misunderstanding是由understanding加了构成反义的前缀mis_构成,意思由“理解”变成了“误解”。

四、推理判断题的解题技巧

推理判断在文章中不会直接表述出来,但文章所反映的已知文字部分是推理的基础前提和依据。所谓推理,就是根据推测加以判断。在阅读理解中,作为推理依据的文字,通过文章的表面和隐含意义,在忠实于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主旨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推理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材料,且不可脱离原文而凭个人的看法去主观臆断。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意图、态度、观点等,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进一步抓住阅读材料实质性的内容进行推理判断。

五、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的技巧

作者意图就是文章的写作目的。有时作者不直接陈述自己的意图,他总是通过文章所提供的事实和现象,客观地使读者信服某种想法或意见。因此考生想明白作者的态度、意图、观点,就须分析表面文字之后的含义,而不被表层信息所迷惑,同时不能固守自己的思维习惯,要力求从作者的角度和文章的语境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选出正确的答案。

高考议 篇12

1.试题构成破常规

语言文字运用一改以往两题选择两题主观表述的样式, 一下子出了5道选择题, 形式灵活, 有对联、有语意连贯、有漫画,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言文出现了简答题, 诗歌鉴赏赋分增加到11分, 而且是考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2.底蕴考量加力度

文言文阅读的难度比往年有所增加, 从浅易的人物传记类文本转为议论性散文,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外国经典以及论述类考查的文化气息浓厚的本土作品, 无不考验着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

3.逻辑思辨看灵性

作文材料的选择从过去的故事型转为议论性、并且带有思辨性的材料, 无疑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4.文本本位弃套路

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前所未有地关注文本的内部价值, 摒弃了陈旧的题型与出题的套路, 回归文本的本位, 秉持“从原文中来, 到原文中去”的原则, 更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潜在的丰厚意蕴。

这些变化必然来临, 高考命题的出发点, 无论是为高校选拔人才、还是全面推进中学生素质教育, 都必须以能力为基准, 而现行的高中课堂教学已经模式化、单一化, 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识记和做题,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相悖的, 语文应与美感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 语文教学应传递灵魂中的某种神秘与感动, 它的这种对审美情趣以及文字鉴赏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可以通过反复操练或者死记硬背就可以达成。这种变革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之下, 很多东西都必须应时而动。

面对变化, 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坦然与悯恕, 这是属于一个有素养有底气的语文老师的大气蓬勃。人生不变的是变化, 明年的试卷未必还会和今年的如出一辙, 今年考对联, 并不意味着明年也考, 今年考漫画、排序, 并不意味着明年仍是旧瓶装新酒。如果我们老师对高考题充满了一种惶惑、疑虑、畏惧、迷惘的心理, 又如何教会我们的学生自信而又大胆地坐到高考的考场里去书写他们人生的辉煌呢?变化来了, 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在事实面前, 我们不妨承认它、接受它。

其次我们要做的是处理好高考语文试卷“常”与“变”的关系, 这是属于一个有探索意识的语文老师的觉悟与智慧:

一、以“不变”应“变”

以“不变”———阅读与鉴赏, 去应“变”———高考重能力的导向。“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我们要有自己的坚守, 万变不离其宗, 语文的核心能力应该是阅读与鉴赏的能力, 一个人素养的终极体现也是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必抓文本, 会读文本才是恒久不变的东西。

1.以课内为触点的“精读”, 树立文本意识

拿到文本, 有时先要用望远镜去看它, 再用放大镜去看它, 看的方式各异, 取决于文本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所谓“望远镜”, 指的是对文本宏观走向大致的把握, 如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情感的变动、场景的切换、人物的安排、视角的变化等等, 有的文本整体脉络或者局部脉络比较清晰甚至单一, 比如《邮差先生》 (2012江苏卷) 《吃喝之外》 (2013苏州模拟) 《何容何许人也》 (2013江苏卷) ;而有的可能比较隐晦, 并不显而易见, 需要我们去追寻, 比如《英雄的舞蹈》 (2013苏锡常一模) , 主人公张小赖如何一步一步发疯直至死亡的过程, 这里有一条线需要在精读时候大致理出;类似的还有梁晓声的《双琴祭》 (2012福建卷) 中两位小提琴演奏家怎样一步步被逼上绝路的过程;《安娜之死》 (2014江苏卷) 里也有看信前、看信时、看信后的过程;而有的文本根本没有行文上的大走向, 而是属于情境再现式的, 如师陀的《行脚人﹒黄昏》 (2014无锡模拟) 以及《修鞋的》 (2013常州模拟) , 那我们也可以把某些段落合并同类项。叶圣陶说“只有想得清楚, 才能说得清楚”, 说明语言与思维是同步发展的, 如果没有文本的整体意识, 就会容易孤立而割裂地看问题。

宏观看文本, 还应包括对文本特色的整体感知, 每一个文本都是各具特色的“这一个”, 是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构成, 因而个性化的解读源于对文本独特性的理解, 这种独特可能在行文方式上, 也可能是在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上。比如《水乡戏台》以“戏台”为线索, 将戏台置于纵深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由实入虚。《安娜之死》细致地外现了安娜自杀前和自杀时的内心感受和意识变化过程。《桥边的老人》所有情节的展开、人物个性和心理展示都是通过大篇幅的对话来实现。《鉴赏家》用散文化笔调写小说, 没有太强的故事性, 语言清新自然、简洁优美。

所谓“放大镜”, 指的是对有些微小至极的字词进行深度剖析与鉴赏, 属于审美范畴, 需要对字词保持一种林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与警觉, 撇去走马观花式的浮躁, 撇去后面的题目, 真正静下心来, 对每一句话, 对每一个词, 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 用一种类似于“老牛犁地”的深耕细作的方式, 在文本的沃土上行进, 前几年我称之为“裸读”。文本是传递作家情感、讲述主人公经历的载体,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说:作品的意义并非预先存在, 而是产生于读者与作品的互动中, 是主客体两者的共同建构, 而在建构的过程中, 应该牢牢抓住“语言”这把钥匙, 不应让阅读教学丧失了语文原有的味道。

仍以《修鞋的》为例, “火车站喘息着吞吐人群, 浓烟般的人群从甬道里喷出来, 在广场上骤然散开。他便是一星尘末, 随着气流的裹挟, 被喷吐到城里来了。”“喘息”:用了拟人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车站因人流量巨大导致的不堪重负的情状。“吞吐”:写出了车站人潮涌动、人群流动、人来人往的景象。“浓烟般的”用比喻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车站人山人海、人群密集的场景。“喷”“喷吐”“裹挟”写出了他生存境地的严峻、命运的不由自主, 被动而无奈。“尘末”写出了他平凡、卑微而渺小, 微不足道, 被人忽略的处境。如果不能够进入文本, 深入字词, 对文本进行精细化的解读和玩味, 或许语言丰富的魅力和内涵我们无法体会吧。

下面就操作层面分别举一个我关于“宏观把握”和“微观细读”的教学案例:

宏观:《“借得故事一枝花, 写人叙事无稽崖”———小说阅读宏观视角》板块结构图示例

例1.《这是你的战争》宏观板块图示

例2.《邮差先生》宏观板块图示

微观细读:可以针对学生如何精读提供必要的范本, 让学生探讨如何进行圈点勾画, 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慢慢品味———

段首、段末等衔接的句子

细节处显示事物特征的字词

反复出现、前后照应的字词

表明作者情感倾向及变化的句子

议论性语句

表明时空变化的句子

单独成段的句子

令人费解的、疑惑的地方

2.以课外为辐射的“泛读”, 树立积累意识

(1) 加强课外阅读。课外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阵地, 课外的阅读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主要来源, 一个学生也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老师课堂上的那点信息量。课外的阅读视野不能太局限, 学生热衷的青春小说、科幻小说, 参差不齐, 需要老师加强引导, 文学方面的可以读读诗歌、散文、中外经典, 而散文也传递着美学况味和人生哲理, 中外经典更是濡染一个人性格和品质的最好的书籍, 还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文学评论。同时, 我觉得涉猎还可以广泛些, 文、史、哲都有所涉及, 甚至读读野史也无妨, 知识的圆通会让人更丰厚, 更全面完整地去看待一些人和事。高三的学生, 囿于时间, 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的事, 假期里学生的行为我们也无法控制,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利用现有资料, 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本身就是很好的读本, 可以拿来泛读;文学类文本可以以点带面地拓展出很多相关资源的阅读, 在精读某一篇的基础上再去泛读某一类。

(2) 建立自己独特的资源库, 资源库可以分为语言资源库和素材资源库, 语言库指的是好词好段、名人名言, 富于哲理意味的句子往往可以使作文增色;而素材资源库要求老师按题材分门别类地让学生去整理搜集资料, 每月给予学生几个规定的范围或者话题, 让这些“数字土著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搜集, 如我布置给学生搜集过的范围和话题有:传统文化类、时事热点类、生活百态、自然风物、余秋雨系列、龙应台系列、刘亮程的乡村文学、辩证类的如快与慢、进与退、出与入、偏离与回归、新与旧等等, 搜集的过程就是一个甄选、审美鉴赏以及内化的过程。

二、以“变”应“变”

以“变”———重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去应“变”———高考重能力的导向。高考已经去除了以往一些识记性的、套路性的、模式化的题型, 那势必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模式化的教学风格, 比如今年好多考生格式千篇一律、内容乏味毫无逻辑的议论文就是教师教授议论文架构的产物, 议论文教学是可以通过教授每一小节怎么写、搭建好框架然后往里填充内容来实现吗?苏辙的观点, 所谓“文气说”就认为文章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文章不可以学而能, 但气可以养而致。”写文章是不可以通过学习写作方法来达到的, 但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达到。那些味同嚼蜡、面目可憎的议论文就是以往原始而陈旧的套路化教学模式的结果,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重构我们课堂教学内容体系。

以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为例, 以往传统的复习方法可能是按照体裁、题材、题型来组织教学, 按体裁如小说、散文;按题材:乡土乡村类、历史文化类、亲情生活类、歌咏风物类等;按题型如景物的作用、开头的作用、人物形象、某句或某段表达特色、情节的作用、主旨探究等。一旦高考命题的方式出现了变革, 那些常规的题目以后可能出现得越来越少, 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我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从关注教学方法到探讨教学内容, 这是带有学科和课程的重大意义的, 而教学内容的取舍与确定也几乎成为当今语文学术界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和视角。以前我们重在指导文本的答题过程, 是纯技术层面的教学, 快捷而短效, 我们称之为技术化课堂, 这也是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的教育大环境下应时而生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现在我们可以在体裁、题材的基础之上, 更重在指导以文本为依托的能力的建构, 可以打破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的界限, 以能力为单元重构教学体系, 比如阅读必备的一些能力, 有概括能力、还原能力 (如“老太太扭秧歌走三步退一步”还原成“社会发展的曲折”) 、思辨能力、来回联系的瞻前顾后能力、跳出文本联想现实情境的想象能力 (如“喘息”, 现实中想到三千米长跑, 会喘息, 想到高三生活让人苟延残喘, 压力巨大, “喘息”的本质内涵应该是不堪重负, 承受不了压力) , 这是一个漫长而渐变濡染的过程。

之前我曾经开过一节以“阅读中的概括能力”为教学内容的高三复习课, 题目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高效阅读之概括”, 诗歌鉴赏中要概括, 比如“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需要概括成“写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需要概括成“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 无论是诗歌、还是论述类、还是文学类里都会有行文思路, 需要概括, 现代文作用题里要概括内容、表达特色要概括, 以前语用题里要考概括, 可以说概括能力的考查在语文试卷中比比皆是。这个教学内容“取之于生”而“用之于生”, 怎样去概括文本信息?这应该是学生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很多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不够整合的, 表述也是拖泥带水、零零碎碎的, 这个问题是“真问题”,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障碍性, 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探索的必要和价值, 可以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 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了如何去概括的问题:所谓的“入乎其内”———紧扣文本, 仔细阅读, 关注叙述的主体、对象是什么, 有几个。关注句子和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有无中心句。而所谓的“出乎其外”———找到一个中心词来准确表述。通过类化, 找到从属范围, 进行整合、提升。若某句单独成段, 可能要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再以议论文作文教学为例, 教学目标的定位绝不应该在“议论文框架结构”上, 而应该在如何提升学生思辨的品质、拓宽学生思维的张力上, 策略有: (1) 、逻辑推理的层递性 (2) 、比照辨析 (形近、义近词语的辨析) (3) 、正确归因 (外因、内因) (4) 、补充条件 (5) 、批判性思维 (6) 、关注公共热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地认知等等,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能够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例砸人。

三、以“不变”应“不变”

以“不变”———常规教学下的积累的习惯与规范的表达, 去应“不变”———高考语文终究要考一个人的积淀与表达。不管如何变化, 语文终究还是语文, 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说到底语文就是听说读写, 而语文试卷上反应出来的就是学生凭借自己的功底写出来的答案, 阅卷过程依然是一个拿着所谓的标准答案在限制你、评价你的过程, 这毕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残酷现实, 考生的这种“答题气质”总是会凸显在试卷上, 无论怎么考, 不可能不涉及主观表达, 而目前学生的主观表述能力普遍是比较差的, 这依然是我们未来长期要抓的一个方向。

1.不应废弃的是精准规范的表达

学生懂了一个意思, 和表述出来一个意思, 这中间有一段距离, 对于一些中下等学校的学生来说, 明白了, 不一定写得出来, 写出来了, 不一定写得精准, 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而高考题目的答案几乎都是很具有概括性的、语言非常凝练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如既往地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很多老师课堂上讲得唾沫横飞、精彩纷呈,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在茶楼听书, 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表面繁荣, 很可能学生是听懂了也表达不出我们所讲的那层意思的, 于是答案的落实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句话的表述方式的优劣将直接决定了最后的得分, 所以课堂上, 该落到笔头的答案仍要敦促学生写下来, 以及写的地方、写的方式、写的注意点都必须细致地给予指导。

2.不应抛弃的是答题方向的点拨

之前说到以能力为板块逐一训练, 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但并不意味着全然抛弃固有的一些答题方向的指导, 比如对题干的隐含信息的分析指导、对小说命题的几个重要元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都是不可或缺的, 以前可能是专门训练答题格式, 现在可以在带着学生慢慢走、欣赏文本的基础之上, 再来谈题目的应对, 尤其是解题思路的指导, 并不是可以抛却题目而去天马行空地欣赏, 天马行空去欣赏只会走入“多元解读时什么都是正确的”误区。

3.不应放弃的是长期对“量”的累积

苏辙的“文气说”告诉我们, “气”是需要养的, 养的意思就是长期的形成过程, 如养胃, 短效的东西可能体现得少了, 但我们长期的积累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环, 不能片面地认为新高考模式已经不需要再背诵了, 心理学上说记忆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学习总是先死后活, 才能达到死去活来的境界, 先死后活指该记的必须记住, 死去活来是指该记的记住了, 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会慢慢加以灵活运用。

4.不应懈怠的是对学生卷面的重申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的卷面、书写都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 电脑阅卷时候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字迹娟秀的答案带给人的赏心悦目, 其实高三学生再来规定他练字, 已经不现实了, 这属于“胎里毛病”, 想要在短期内改变他的这种历史问题是相当困难的, 更不要去抱怨怎么他的小学初中老师,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醒、不断地要求。比如平时作业卷面太差的, 给他提要求、甚至强制性重做也不无必要, 作业卷面好、字好的在班内展览, 老师表扬;比如考试要求不准有卷面涂改、不用修正液, 虽然不可能百分百做到, 但至少比不说强。我们无法改变学生字体结构的不堪, 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更用心。

四、以“变”应“不变”

以自身顺应时势、顺应学生变化之“变”, 去应对高三教学工作之“不变”。很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因为人不同, 导致了教法的不同, 年年在高三, 教学内容与形式都不尽相同, 你不可能因循旧章、照本宣科, 因为你遇到的班级是一届一届有着各自特色的班级, 有的热烈奔放、有的内敛矜持, 有的基础扎实、有的基础薄弱;你遇到的学生更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 有的聪明、有的迟钝, 有的乖巧、有的叛逆, 因而树立学情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 是非常关键的。

年年岁岁不同的又何止是人, 其实, 年年岁岁的花也并不尽相同, 很多年前我们常用一个老套的词语叫“日新月异”, 那么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谁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随时随地的变化, 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每年的热点都在更新变化。比如温家宝当年视察高校时写了诗歌《仰望星空》, 当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北大100周年校庆的那一年, 因为北大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所以当年考到了近代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那我们今年也一定关注了习近平准备了大半年的时间非常重视的一个工作“文艺工作座谈会”。关注时事, 对文化现象保持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学习态度。

上一篇:国有中小企业下一篇:大学德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