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中小股份

2024-11-05

国有中小股份(共10篇)

国有中小股份 篇1

一、中小国有企业MBO研究背景

MBO (Management Buy-out) 即管理层收购, 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一种行为。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在2003年前后开始进行MBO的, 直到今天仍然不断有国有企业在进行MBO。其中, 中小国有企业在我国实施MBO的企业数量中占绝大多数。多年来, 国内外对MBO进行大量的研究, 总体来说, 这些研究主要以公司治理相对完善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为主, 特别是国内的MBO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上市公司进行的, 而对企业数量众多的中小国有企业MBO的研究却很少。另一方面, 国内外研究中, 针对企业MBO后的公司管理状况进行长期跟踪, 继而对MBO后的企业在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更少。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国有企业MBO的分析, 指出中小国有企业MBO后的股份制分配缺陷, 进而提出实施动态股权制的解决措施, 并对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中小国有企业MBO分析

(一) MBO实施前财务报表的非正常调整

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 我国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在MBO的准备阶段, 普遍存在着做亏企业利润和降低企业净资产以谋求低价收购的行为。依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管理层可以在《企业会计准则》许可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而作为准备实施MBO的管理层, 在利益的驱使下, 就会采取一系列行动, 包括隐瞒当期利润、降低企业账面净资产等。管理层做亏企业和降低企业账面净资产的常见行为主要包括:改变销售策略, 以降低当期收入;推迟确认销售收入, 以降低当期收入;变更会计估计, 加快摊销待摊项目和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大量增加处置固定资产损失、捐赠支出;高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通过增加当期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提高经营成本, 降低利润水平。通过以上处理, 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一方面可以做亏企业, 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假象, 利用账面亏损逼迫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 如果不同意, 则继续操纵利润扩大账面亏损, 逼迫地方政府让步, 直至地方政府急于脱手;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企业账面净资产, 为实现低价收购国有企业做准备, 待收购完成后, 再把隐藏的利润通过调账等方式合法地显现, MBO带来的“超额收益”就会逐步显现。目前国内一些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现象:国有企业的绩效在管理层收购前普遍经历了大幅下降的过程。

(二) MBO实施中收购价格的非正常确定

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在MBO的具体实施阶段, 普遍存在通过资产评估低估企业资产、与地方政府官员“共谋”从而实现低价收购企业的行为。1.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在资产评估过程中, 为了获取自身最大利益, 通常会向资产评估机构支付好处, 使资产评估机构通过资产评估过程“人为”的将企业资产评估价格降到合理水平以下。主要体现在: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与资产评估机构串通舞弊;对企业资产中的专利、商标、商誉等极具价值和增值潜力的无形资产, 不予评估或按极低的价格评估;隐匿公司资产等。2.在中小国有企业的MBO中, 与企业管理层谈判决定收购价格的是地方政府官员。地方政府官员对国有资产不享有剩余索取权, 转让定价的高低与其自身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 故其在代表国家谈判时, 很难做到完全按市场化定价。而转让定价的高低则决定着管理层的“获利水平”, 管理层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通过各种手段与政府官员在私下达成“利益”的统一, 从而实现以低于账面净资产的收购价格收购企业。

(三) MBO实施后管理层的“一股独大”

中小国有企业MBO中的收购者是企业的管理层, 他们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十分了解, 而在中小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监管不力、“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 管理层在实施MBO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益。MBO实施前财务报表的非正常调整, 造成企业营业收入下降、经营利润亏损、负债上升、资产减少, 不少中小国有企业MBO时的净资产为零。中小国有企业在进行MBO信息公布时, 对收购价格的定价依据、管理层和政府的承诺、交易条款、MBO后管理层的股权结构、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等内容, 要么不予披露, 要么披露不真实, 要么语焉不详, 特别是关于MBO后的企业利润分配方案只字未提, 甚至故意散发负面小道消息, 让职工普遍低估企业的真实价值。真实信息的缺失, 错误信息的误导, 造成广大普通职工在MBO中的迷茫和恐惧, 不敢出资收购股权。中小国有企业管理层在MBO实施前和MBO实施中, 所进行的财务报表的非正常调整和收购价格的非正常确定, 客观上对中小国有企业的广大普通职工造成了误导, 广大普通职工在MBO中由于害怕本金亏损而不敢出资入股, 而管理层则趁机大量购买股权, 造成中小国有企业MBO后形成管理层“一股独大”, 而只有少数普通职工拥有极小股权的局面。

三、中小国有企业MBO后的股份制分配缺陷

中小国有企业MBO后, 公司管理层通过职权便利与信息不对称, 与普通员工包括优秀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人员的持股差距过大, 根据公平理论, 后者的积极性不易调动起来, 也容易产生一股独大, 使公司成为家天下, 侵犯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事实上, 中小国有企业MBO后, 普遍采用大副降低甚至取消奖金、缩减产品工时定额、减缓甚至停止工资增长以获取超额利润, 普遍采用长期高比例拖欠原材料采购款来获得大量现金, 而到年终将几乎所有的企业利润按股份进行分配, 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大副降低甚至取消奖金, 就无法激励员工个人业绩或团队业绩的提高。缩减产品工时定额, 使生产工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随之不断下降, 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和生产进度。减缓甚至停止工资增长, 使广大普通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疑虑, 感到未来没有保障, 无法安心工作。长期高比例拖欠原材料采购款, 使得采购部门的原材料采购越来越困难, 企业经常因为没有原材料而耽搁生产进度。年终将几乎所有的企业利润按股份进行分配, 使得“一股独大”的企业管理层获利丰厚, 经营正常的中小国有企业MBO后的股权投资回报率大体维持在30%左右, 除少数普通员工因拥有极少的股份而获得极少的分红外, 大部分普通员工包括优秀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人员因没有股份而颗粒无收, 这种极大的反差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小国有企业MBO后的股份制分配存在很大的缺陷。从最初对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关键人激励的两权分离到两权再适当融合, 股权激励方式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正如许多经济学者所指出的, 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中小国有企业MBO后股权激励机制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分配上按股权分红与个人工作实绩脱节, 导致股权激励效用弱化。这种按预先出资额的分配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平均主义, 在此意义上, 红利已经不是激励, 而是与不同个人地位相称的待遇, 地位越高获得的股份和红利越多, 是一种按级分配, 而非按绩, 其不合理性显而易见。如果长此以往而不予以处理, 必然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 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难有长期保证。

四、实施动态股权制

要解决中小国有企业MBO后的这种股份制分配缺陷, 可以通过有效制度设计, 实行动态股权制, 让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紧密结合在一起,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为影响, 互为补充。中小国有企业MBO后在进行股份制分配时, 可以在每位员工所享有的静态股权比例或初始股权比例的基础上, 按照其工作业绩给企业带来的净利润贡献率超过其静态股权比例或初始股权比例的部分进行直接计算, 是一种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相结合的方法。这种动态股权分配比例每年都根据所有员工当年的贡献计算一次, 是一种直接对当年业绩的回馈, 而不能延续到下一年使用。

计算公式如下:

动态股权比例=[ (员工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企业所有员工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该员工的静态股权比例) ×业绩贡献的分配率+静态股权比例]/全体员工动态股权比例之和。公式中, 员工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是剔除员工自身工资收入、销售提成、奖金后真正为企业贡献的净利润。

某员工应享有的净利润=企业净利润×该员工当年的动态股权比例。公式中, 企业净利润包括营业收入内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外净利润。

如果用Rdn表示某员工动态股权比例, Rjn表示某员工静态股权比例, Pn表示该员工当年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 ∑Pn表示企业当年所有员工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 ∑Rdn表示全体员工当年动态股权比例的总和, r表示股东大会通过的当年工作业绩贡献分配率, 则为:Rdn=[ (Pn/∑Pn-Rjn) ×r+Rjn]/∑Rdn, ∑Rdn和∑Rjn均为常数1, 则动态股权Rdn的计算公式为:

在A基层普通员工当年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0.1万元、0.1万元、0.2万元、0.3万元的四种情况下, 假设该基层普通员工的静态股权为0.1%, 企业当年所有员工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200万, r为40%, 则A基层普通员工当年的动态股权比例分别为0.04%、0.08%、0.1%、0.12%, 而此前不论该基层普通员工是否努力, 是否给企业造成了损失或做出了贡献, 他的利润分配比例始终是0.1%。假设A基层普通员工的静态股权为0, 其他条件不变, 则在上述四种情况下, 则该基层普通员工当年的动态股权比例分别为-0.02%、0.02%、0.04%、0.06%, 而此前不论该基层普通员工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如何, 他的利润分配比例始终为0。同一企业中, 在B管理层员工当年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2万元、2万元、4万元、6万元的四种情况下, 假设该管理层员工的静态股权为2%, 其他条件不变, 则B管理层员工当年的动态股权比例分别为0.8%、1.6%、2%、2.4%。

由此可知, 如果中小国有企业MBO后只是简单按股份进行分配, 明显是股份份额大者获益, 对于做出杰出业绩但股份份额小的普通工作人员则不能实现有效激励。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大股东乐于“搭便车”, 没有激励, 而拥有极少股份的广大普通员工因其业绩不能充分与其分配挂钩, 也没有激励, 这便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但实行动态股权激励以后, 不论是股份很少或者没有股份的广大普通员工, 还是拥有较多股份的管理层员工, 其利益都直接与其业绩挂钩, 从而可以实现较大激励, 而且员工工作业绩贡献的净利润不仅会对员工的利润分配产生直接的影响, 还会对员工自身的工资收入、销售提成、奖金产生间接的影响, 这一强化效应不仅会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还会促进员工的薪酬与其业绩更加匹配。

参考文献

[1]张戡, 刘继森.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异化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3) :39-45.

[2]阮梓坪, 李明涛.基于管理层收购 (MBO) 的寻租行为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4) :90-92.

[3]郑玉刚.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1) :85-91.

[4]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J].经济研究, 1997 (6) :52~55.

[5]王跃生.论当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1) :5-13.

[6]郑玉刚, 蔡根女.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J].企业经济, 2005 (8) :65~67.

[7]李海舰, 张小宁, 张承耀.对动态股权制的分析——襄樊市国有企业改革调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7) :65-73.

[8]张小宁.人力资源资本化的若干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5) :63-69.

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搞好股份改制 篇2

个阶段: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即放权让

利阶段;二是经济责任制,即以承包为主

要形式的经营责任制阶段:三是产权改

革的突破,即股份制改造阶段。

如今,随着国企改制的进行,国企已

经基本脱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股份制改造只是

产权改革的第一步或者说是初级阶段。

有关国企改制的实证研究表明:除负债

率外,企业改制后的利润率(销售利润

率)、运行效率、职工人数和销售收入都

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也就是说,改制并不

足以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效益。这就要

求我们深入分析探讨国企改革的深层次

的问题,抓住根本原因,解放思想,寻求

对策,推动国企改革深入进行。

一、当前股份改制中出现的新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出现的问

题主要是,改制企业总股权结构设计上

存在这两个极端倾向,一是股权过于平

均。有的企业改制前有职322000多人,股

份改制后拥有股权的职工人数达到1500

多人。而且,拥有股权的数量没有显著的

差异。其实,这也是一种平均主义。有人

称之为“股份大锅饭”。这种情况势必导

致缺乏监督、控制方面的动力和激励;致

使管理制度难以完善,即使有合理的制

度也难以被代理人良好的遵照执行。二

是股权过于集中。突出表现在—亡市公司

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道股权拥有量

差异极大,即使全部中小股东联合起来,

也难以制约第一大股东。结果就可能是

大股东可以随意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

都没有好处。从本质上讲,这些情况都没有

很好的完成产权改革所应达到的目的。

二、产权激励不到位

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产权激励

应该是最根本的动力之源。只有真正实

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促进了产权的流

动,提高了产:权的运营效率,才能使企业

适应社会化、现代化的需要。如果产权激

励没有真正到位,产权不明晰,很难想象

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人力资

本的激励到企业的技术创新等等促进企

业发展的措施也就全部成为空中楼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不同的产权主

体之间能够进行广泛的、公平的、有效率

的产权交易,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才能

真正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经

济发达与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产:权的市场化,这也是现代产权制度的

一个重要内容。所以说,推动国有企业改

革向更深层次迈进,归根结底仍然是产

权制度创新问题。

三、政策建议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判断一件事情

的对与错很难,而最好的方法是看其对

经济的发展是否有效。既然我们当前的

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

么,我们就应该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那些

有利刁:经济发展的各种积极措施。

1、关于国企比重问题。在此问题

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国企必须保持

较高的比重;二是全盘私有化。其实,

依据本文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合理的

比重应该是对经济发展有效的比重。采

用囚企形式有效就应该采用国有形式;

采用国有形式效率不好或者说存在比国

有更有效的其它形式,则当然应该采用

效率更高的形式。具体来说:对于军

工、造币、烟草专卖等行业,从当前人

类发展的阶段来看,采取国家垄断地经

营模式是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

对于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应该采用国有

国营的模式;对于那些投资大、回报期

长,私有经济不愿介入,而对社会发展

必不可缺的行业,应该由国家采取合理

的形式来经营;对于其它行业尤其是竞

争性行业,国有资产应该作为市场中交

易的一员,在真正的竞争博弈中寻找自

己合适的位置。

2、关于产权改革。本文前面部分

已经得出结论:在市场经济中,对刁:囚

有企业不是最有效形式的领域,进行适

宜的产权改革是必须的。那么,如何适

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国企的产权进行

合理、彻底的改革,将是我国经济发展

中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①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的一太原因就

是所有者虚位、双层代理的问题。十六

大提出了分级所有的理论:国家要制定

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

别代表国家腰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

者权益,权力、义务和责任统一,管资

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

体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

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

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

职责。其它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

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分级所有”的提

出为国有企业的更深层次的改革创造了

环境。这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代理关系

得到了解决。中央政府可以全力对关系

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进行有

效的管理;而地方政府则可以名正言顺

的去倾力解决第二层代理关系,有效调

动国有资产,使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其

应有的作用。

②产权改革应采取何种形式。这应

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和“三个有利

于”的标准,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教

训,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寻找合理

的办法。关于改革的具体措施,我们不应

指望中央来制定统一的方法。从成本和

效益的角度,这种做法也是不合理和不

可能的。

(上接第9页)⑧产权改革中国有资产的

处理。前几年对国有资产能不能卖的问

题,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

已经不会再引起人们的争议。但是国有

资产如何量化却远远没有达成共识。在

改革过程中,有许多企业认为自己多年

上交的税已抵去国有投资的部分,剩下

的都该是自己的了。这种“无偿量化”的

做法是违反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基本原

则的;在现代法律下也是行不通的。现

在,比较公认的基本原则为“谁投资、谁

所有”。但由于过去数十年,有些企业的

投资帐目很难划清,界定起来非常困难。

东西德合并时的“一马克企业”可以给

我们很多的启示。当时东德在进行私有

化时,要求不管谁来买国企,不计较你钱

多钱少,但出资购买者必须上报两个计

划:一是企业为原有员工制定详细的安

置计划。出资人不能在买下企业后,把员

工全部甩给政府,政府是不承担这个责

任的。二是企业增资计划,就是计划给企

业增多少钱,怎样给企业带来活力。一马

克只表示这是一种交易行为,并不代表

把企业分给你。除此“一马克”之外,那

两个“计划”是非常关键的。谁想买企业

时,如果不能拿出足够资金使企业变活

并妥善安置职工的话,他根本就没有购

买的机会。我国在进行国企改革时,也应

该通盘考虑企业和社会的成本效益,不

能仅仅局限刁: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精确

的量化。

3、关于“两权分离”.经营权和所有

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现代企业制度

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的产

物。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建立和成

长阶段,所以,对于现代企业制度中“两

权分离”的要求,只能逐步建立,而不能

搞“一刀切”。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

要坚决执行“两权分离”的原则,建立规

范、合理、高效的企业制度:而对于不具

备条件的企业,则应该使所有者来经营

企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顺应

国有中小股份 篇3

国有企业是指国家或者政府可以根据资本联系, 对其实施控制或控制性影响的各种企业 (邵宁, 20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中的试点推行, 先后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整合企业, 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减轻企业负担,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促进国有企业的优胜劣汰, 实现国有企业的整体扭亏为盈, 为国有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仍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如何有效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政府行政管理权限之间的矛盾也是三十多年的改革过程中制度设计和制度变迁的轨迹。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视角:一是着重探讨“政企分开”的体制问题。研究认为在“政企不分”的体制上, 国有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庸, 企业无法实现自主经营, 也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基于代理人的选择和激励机制研究。三是国有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研究 (杨亦民、胡晟姣, 2010) 。总结分析不难得出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缺乏人格化的责任主体和基本的产权规则, 即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失。基于此, 本文研究尝试“另类”企业股权转让——股权出租, 真正放权给企业经营者, 实现经营者自主经营充分调动其经营积极性, 进而促使企业产权主体人格化、具体化, 从根本上解决国企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二、国有企业产权问题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是将“全民”单一化、抽象化后形成的国家, 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资本及资本运作带来的收益, 国家对企业全部财产享有以其名义独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然而, 国家在拥有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同时还肩负着国家的行政管理权, “双权合一”直接造成了企业产权的不清晰, 而行政管理和所有者经营两种相左的职能“合一”更是导致很多经营管理问题的产生。

(一) 政府“双权合一”, 政企难分

政府兼具企业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 “双权合一”下政府监督管理就产生了问题:一方面, 政府作为企业产权所有者承担企业运营风险和经营成果, 客观要求其加强对企业的日常营运监督和管理, 然而实务中政府的这种“监督”常表现为对企业经营决策的过度干预, 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经营自主性, 降低了企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 政府作为市场运作的外部监督者应保持独立的监督执法者身份, 公平公正的对市场中的经济实体进行统一管理, 而实务中这种“监督”也未尽如人意, 例如长虹集团挑起家电价格战、大量囤积彩管试图形成市场垄断时, 政府并未能对其进行调查处理, 甚至后来巨额海外应收款未能及时收回的情况下仍放任企业继续对该公司发货, 可以说长虹这一优秀的国有企业走下神坛与政府外部监督失效不无关系。

(二) 企业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 代理成本较高

现代企业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股东与经理层目标利益不一致, 进而产生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 这在国有企业也有体现:一方面企业经理人短视性、自利性投资运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突出;另一方面, 由于企业经营信息的不对称, 政府需要支付高额的成本对经理人进行监督。目前协调两个利益主体间关系一般采用股权激励政策, 即经理层持有企业一定比例的股份变身企业股东, 目标利益与股东趋于一致。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经理层持有股份必须达到一定比例, 股权激励政策的作用才能得以显现 (李增泉, 2000) , 受目前我有企业国家持股比例的限制, 将国有股份高比例或完全转让给企业经理人, 是不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

三、国有股份出租理论

(一) 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被剥夺后不是建立私有制, 而是应在资本主义社会成果的基础上, 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条件下,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恩格斯也指出:剥夺剥夺者, 使劳动人民成为全部住宅、工厂和劳动工具的集体所有者。这些住宅、工厂等至少在过渡时期未必会毫无代价的交给个人或协作社使用;同样, 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 而是要把土地——虽然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所以由劳动者实际占有一切劳动工具, 无论如何都不排除承租和出租的保存。

不难看出两位大师早已给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们强调生产资料必须被劳动者“实际占有”而非“社会所有”,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全体社会成员参加经济管理, 但以目前生产力水平这一目标还远不能实现, 因此通过合理的手段把生产资料有偿交给劳动者集体或个人进行使用, 充分调动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的积极性, 加快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发展, 也是符合公有制发展的本质要求的。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通过股权租赁来解决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问题, 本文借用其研究理论并与目前具体国情相结合, 对国有股权出租进行简要论述。有

(二) 国有股权出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实体性、可分离性、独立流动性, 大部分学者在对股权进行研究时往往基于其经济实体性, 而忽视了股权的可分离性和独立流动性, 股权出租就是基于产权的可分离性对产权所有权和收益权进行分离, 即占有企业股份所有权的国家将其持有的股份收益权转让给企业实际经营者, 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业绩 (表现在企业股价的变动上) 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享受收益或承担损失, 首先, 国家可以通过“收租”的方式享受国有资本增值带来的收益, 且“租金”的收益形式类似于企业债权人获取的利息收益, 风险更小收益更稳定符合国有资本运营的基本要求;其次, 经理层享有企业股份的收益权, 实际享受企业的经营成果, 充分调动了经理人运营好国有资产的积极性, 实现了股权激励政策下要实现经理人与股东目标利益一致的效果, 大大降低了政府委托代理的监管成本, 解决了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再次, 这种股权出租是转让股份收益权而保留国家对企业股份的处置权, 这样就避免了经理人短视性经营对企业长期利益的损害, 经理人没有股份的处置权就不能买卖企业股票, 进而防止了国有股权的外流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可见, 国有股权出租是解决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失的重要途径, 但要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推行国有股权出租, 配套基础设施必须同步建立和完善。

(三) 配套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具体包括:

(1) 建立经理人职业责任保险体系。股份收益权转让给经理人后, 经理人在获得收益的同时实际也承担起企业运营的全部风险, 一旦企业运营失败如何保障经理人基本利益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回收就迫切需要解决了。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经理人职业责任保险体系, 通过社会保险这一形式, 有效分散经理人职业操作风险, 减轻经理人职业压力, 保障国有资产价值完整。

(2) 建立经理人市场, 完善经理人职业信息档案。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是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建立经理人市场是将这一资源量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经理人职业信息档案中应包括经理人个人基本资料、曾就任企业名目, 在任期间进行的重大投资项目及其成果、离职原因以及离职后企业的发展情况等, 通过这一档案的建立, 不仅帮助股东迅速在经理人市场挑选到优秀的企业经理人, 还能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 避免经理人投机行为的产生。

(3) 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合理确定股权租金。确定国有企业股份收益权的出让金额前应先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国务院91号文件规定“国有资产的评估要由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立项批复和审核确认”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国家执法部门代表股权承租者利益, 因此在进行资产评估、股权租金定价时应以市场专业评估机构为主,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外部监督的定价机制, 从而保证定价的合理准确, 保障国家和企业经理人双方的合法权益。

(4)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股权出租操作顺利试行。法制社会要求一切经济运营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有股权出租的具体实施也应有一个健全的外部法律环境予以支持, 例如法律应对国有股权出租对象的界定、股权租赁期限、租金的确定及支付形式、租赁期间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制裁措施等加以规定, 保障股权出租市场的良性有序运作。

四、结论

国有股权出租是基于目前国企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的尝试性解决方案。首先, 国有股权出租符合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发展的两大要求, 即通过“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的方式真正使经理人“实际占有”生产资料, 更好的调动其积极性;其次, 这种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建立在经理人支付租金这一有偿使用生产资料的前提之下的, 从而使国家与经理人由原来的雇用与被雇佣的隶属关系转为出租与承租的权利义务关系, 有效保证了国有资产的稳定增值。再次, 经理人自主经营企业, 使国家真正从企业经营中抽身出来, 不再享受股份收益权能更客观的进行市场经济的整体监督管理工作。本文尚处于对深化国企改革成果的初步研究, 很多问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 实行国有股权出租的具体操作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国有中小股份 篇4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关于对商业银行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很多,特别是许多研究从竞争力角度出发,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与银行竞争力相关的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国家竞争力中的金融体系指标及其测评;二是有关专业报刊,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欧洲银行家》杂志以及《亚洲货币》等对世界大银行的指标排名和比较;三是国际评级机构对银行进行的信用等级评定;四是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的CAMELS评级模型;五是国内学者提出的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分析。

WEF和IMD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国家竞争力的宏观测评,即一国金融业对整体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程度,而银行业竞争力是构成金融业竞争力的内容之一。WEF和IMD关于金融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一国的金融竞争力及影响有全面直观地了解,但是对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仅停留在几个重要指标上,不足以反映一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英国Banker杂志每年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按其一级资本进行排名,它既可以考察单个银行,也可以考察一国银行的整体实力。其排名主要考核的指标有: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银行经营稳健状况、收益率以及其他综合指标。这一排名已被视为对银行业最具权威的实力评估。这一指标体系对银行当前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竞争实力做出了較为全面、客观的评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各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广泛加以研究和应用。 但这一排名也存在明显缺点,它仅仅是一定时间段内一些数据指标的比较,对于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其他要素分析不够,如制度因素、市场结构等,所以不足以衡量和评价一国某一银行及该国银行的总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国际著名信用评价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等公司每年对国际大公司和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作为金融机构核心部门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就是在全面分析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基础上,对其信用质量做出综合评估,并用一种简单的字母数字组合符号表示风险大小。比较侧重的是风险方面的分析,关注的是信用主体的信用。2004年,国内的中诚信评级公司也开始对国内若干家大型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方法论基本上遵循了国际评级机构的分析框架。

CAMELS评级系统,即骆驼评价系统,也称为“统一金融机构评级系统”,目前已被国外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金融分析师广泛采用。该系统主要是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C)、资产质量(A)、管理能力(M)、收入及盈利性(E)、流动性(L)、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

2001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参照美国的CAMELS风险评价体系,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开始设计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系统。2006年1月,银监会正式出台《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并设置了一系列指标对每个层次的状况进行衡量。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本项针对工、中、建、交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经营绩效和竞争力变化的比较分析,将主要选择资本管理、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基本业绩四大类指标来进行考察,其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在资本管理方面,我国监管部门从2003年开始推行严格的资本管理,按照银监会的规定,2006年底之前,所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要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4%。在资产质量方面,近些年我国政府已先后对国有银行系统实施了三次重要的救助,来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图1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对工、中、建、交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二、四家银行股改前后主要指标对比

(一)中国建设银行

2005年6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正式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7月1日又与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正式签署战略投资协议。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成为四大商业银行中首家实现海外公开上市的银行。截至2006年底,建行共发行股份224689084000股,拥有注册股东68602名,其中公众持股量约占25.92%,这些股东遍及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地区。

伴随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尽管其在经营业绩、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相关指标有所分化,但总体而言仍可以认为是在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2006年,建行的每股净资产由2005年的1.28元提高到1.47元。相比之下,其每股盈利则略有下降,与2005年的0.24元相比下降了0.03元。盈利能力方面,其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11%下降至0.92%,但其成本收入比指标有一定改进,从45.13%下降到43.79%。在资本充足方面,近两年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从资产质量来看,其不良贷款率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到2006年底已经下降至3.29%(见表1)。

注:1.按照净利润除以该年年初及年末总资产的平均值计算。2.按照净利息收入除以平均生息资产计算。3.按照一般及行政费用总额除以经营收入总额计算。4.核心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仅根据2004年3月1日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指引按单一主体而编制。5.按照不良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6.按照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减值损失准备除以不良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7.按照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减值损失准备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计算。

(二)中国银行

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志着中国银行向建立拥有良好公司治理机制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同年7月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中国银行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中国银行股本结构的变动情况来看,与上市之前相比,截至2006年底,有限售条件股份的比例由100%减少至68.34%,而另外的31.66%的股份则成为无限售条件的股份。这其中,国家持股比例由83.15%下降至67.49%,减少了15.66%;其他内资持股由原来的0增加至0.85%。在无限售条件股份中,人民币普通股为1.71%,而境外上市的外资股(H股)的份额为29.95%。

同样可以看到的是,在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进程中,主要指标大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转变。以2006年和2005年上市前后对比,在基本业绩方面,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每股收益从0.15元增加至0.18元,增幅达到20%;每股净资产从1.12元上升到1.53元,上升了0.41元。在盈利能力方面,总资产净回报率从0.72%上升至0.94%,增幅达到30.56%,成本收入比从39.30%下降至38.96%。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总体资本充足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符合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由8.08%上升至11.44%。最后,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规模在下降的同时,不良贷款比率也从4.62%下降至4.04%。

注:1.每股收益(加权平均)=报告期净利润÷报告期平均股本总数;2.每股净资产=报告期期末股东权益总额÷报告期期末股本总数;3.总资产净回报率=报告期税后利润÷报告期资产平均余额,报告期资产平均余额=(报告期期初资产总额+报告期期末资产总额)÷2;4.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根据《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的规定计算;5.成本收入比=报告期业务及管理费÷报告期营业收入;6.不良贷款比率=报告期期末不良贷款总额÷报告期期末贷款总额;7.拨备覆盖率=报告期期末贷款损失准备÷报告期期末不良贷款总额;8.信贷成本=报告期贷款减值损失÷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其中,报告期贷款平均余额=(报告期期初贷款总额+报告期期末贷款总额)÷2。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

(三)中国工商银行

2005年10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工行股份制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日挂牌上市。本次A+H首次公开发行的总规模为556.5亿股(包括代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出售国有股权81.4亿股),占扩大后总股本的16.7%。A股发行价为每股3.12元人民币,H股发行价为每股3.07港元。工行此次A股和H股的同步发行,开创了A股和H股同日同价发行上市的历史先河。在公开上市之后,国家持股比例已经由原来的92%下降到75%;外资持股由8%上升到10%。此外,其他内资持股由原来的0上升至2%;无限售条件股份占比达到了13%。

伴随着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推进,其银行绩效和竞争力等相关指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改进。以2006年和2005年上市前后的运营情况作比,在盈利能力方面,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从0.66%提高至0.71%,成本收入比从37.7%下降至36.0%;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工行不良贷款率从4.69%下降至3.79%;在資本充足率方面,核心资本充足率由8.11%提高至12.23%,核心和附属资本的总体充足率由9.89%上升至14.05%;在基本业绩方面,每股净资产由1.04元增加至1.40元(见表3)。

注:1.税后利润占期初及期末的总资产平均余额的百分比。2.净利润占股东权益期末余额的百分比。2006年10月27日,工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日挂牌上市,吸收资金折合人民币1445.85亿元。3.按照营业费用除以营业净收入计算。4.按照不良客户贷款和垫款(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除以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计算。5.按照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准备除以不良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计算。6.按照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准备除以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

(四)交通银行

与工、中、建三家银行相比,交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进行的较早,2004年以来,交通银行通过实施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于2005年6月23日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赴境外发行上市的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交通银行,在股东、业务、客户和收入的结构都得到进一步优化,资本实力得到明显增强,主要财务指标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善。

从交通银行综合指标来看,在基本业绩方面,每股盈利从2005年的0.22元上升至0.27元,升幅达到22.7%;每股净资产从1.81元增加到1.97元,增加了0.16元。在盈利能力方面,平均资产回报率由0.72%提高至0.78%,而成本收入比率则从51.24%下降至47.66%。在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比率从2.37%下降到2.01%,下降了0.36%。最后,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较之2005年略有下降(见表4)。

注:1.该比率根据年末除税后盈利除以年初与年末资产总额的平均值计算;2.该比率根据年末除税后盈利除以年初与年末股东权益余额的平均值计算;3.该比率是根据其它营业支出除以营业收入(包括净利息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股息收入、交易活动所得收益减损失、终止确认证券投资所得收益减损失、其他经营收入)计算;4.该比率根据年末减值贷款余额除以贷款余额计算;5.该比率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公式及依照未经审计的中国公认会计准则报表计算。

资料来源:交通银行2005年和2006年年度报告。

三、对四家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四家银行股改前后设定指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相继完成并成功上市,其经营绩效和竞争力获得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基本业绩和资产质量方面,四家银行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表现之一,在基本业绩方面,四家银行每股收益除建行略有下降外,2006年工行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17元、中行和交行的每股收益增幅分别达到20%和22.7%;而在每股净资产方面,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分别提高了1.40元、0.41元、0.19元和0.16元。升幅非常明显,表明国家注资开始获得收益。表现之二,在资产质量方面,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下降了0.9%、0.58%、0.55%和0.36%。总之,股改后的四家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低于行业的总体水平,更远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的水平(见表5)。表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逐步改善,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注:2003年仅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年仅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比是指占所有贷款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

与基本业绩和资产质量方面的指标相比,四家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变动趋势略有不同。其一,在盈利能力方面,上市前后的工行、中行和交行总资本回报率分别提高了0.05%、0.22%和0.06%,而平均成本收入比则下降了1.7%、0.44%和2.48%;建行的情况稍有不同,其平均资产回报率从1.11%下降至0.92%,但其成本收入比指标有较大改进,从45.13%下降到43.79%。总之,股份制改革之后,四家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和收入成本比都表现出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说明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其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工行、中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上升了4.12%和3.36%,总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上升了4.16%和3.17%。与工行和中行不同,建行和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13.59%和11.08%下降至12.11%和9.92%;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11.20%和8.78%下降至10.83%和8.52%。关于建行和交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变动方向是不利的,但与其众多不断改善的指标相比,这仅是极少数的个别指标,并且即便是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略有下降,但也仍然符合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标准。由此可以说明,股改对于提高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改善资本结构和质量,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还远没结束,股改也并不能包医百病。与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大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见表6)反映出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尚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注:排名为根据一级资本进行的排名,五家外国银行为2005年底的数据,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排名和一级资本为2005年底的数据,其他四项指标为2006年底的数据。

资料来源:《The Banker》,July,2006.

在银行自身建设方面,公司治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内控制度仍不健全,基础管理比较薄弱,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在监管机制方面,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个由监管部门外部监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介机构市场约束的监管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市场环境方面,全社会的信用和诚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法制建设尚待完善之中。综上所述,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这一点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国有中小股份 篇5

六年前, 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困境, 当时很多境外机构甚至声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在这种背景下, 于2003年9月,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作为试点, 运用国家外汇储备等补充资本金进行股份制改革。温家宝总理指出:“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

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提出的目标是:努力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跟踪这一股改目标的实现情况, 我们结合工、中、建、农四家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的经营绩效和竞争能力的变化, 选择基本业绩、资本管理、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四大类指标,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地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2. 四家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

工、农、中、建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呈现出了三种方案, 即中、建两行模式、工行模式及农行模式。三种不同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国有银行改革成本支付的思考。

三种剥离模式

2003年, 在对中、建两行进行注资时, 动用了两家银行原有资本金、拨备和利润将损失类贷款全部冲销, 央行再通过发行票据形式置换两家银行可疑类贷款。这样, 两家银行的财务重组工作几乎一步到位。

由于资本金全部用于损失类贷款的冲销, 中、建两行的资本金归零, 财政部在两家银行股改后并未持有股份。由于可疑类贷款是以央行票据的形式置换的, 目前改革成本仍挂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并未最终支付。

但到2005年工行财务重组时, 不良资产的剥离分两部操作。工行约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按照中、建两行可疑类贷款剥离的模式进行, 即按账面价值置换为金融债券 (央行票据) , 并以竞标的形式卖给资产管理公司。

而对于1760亿元损失类贷款及700亿元的非信贷风险资产, 合计2460亿元划归财政部和工行共管基金账户, 工行获得等值的财政部优质债权。然后, 财政部将共管基金账户中的资产委托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处置。

这样, 工行的改革成本支付实际上就分成了两块, 可疑类贷款仍按照中建两行模式;损失类贷款则采取了以工行未来收益的形式进行支付, 在账务上体现为对共管基金的偿还。共管基金帐户的收入不仅包括损失类资产的处置收益, 还包括工行给财政部的股权分红、工行上缴财政部的所得税收入。

而农行股改时不良资产剥离的模式, 则完全采用了工行损失类贷款的剥离模式。即农行与财政部建立共管基金, 将所有需要剥离的不良资产划入共管基金的账户, 财务重组后, 农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变成了农行持有财政部等额的优质债权。在农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这部分资产表现为对共管基金的应收账款, 实际上是用共管账户置换了农行的不良资产。

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改革后面临的新挑战

股改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新的历史性跨越。股改之后, 特别是WTO过渡期结束之后, 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 以及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全面开放, 经营环境的变化及自身改革带来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又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1) 保持良好的资产质量困难重重。首先,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比较高, 而经济周期性变化又可能会带来整个行业的风险。其次, 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 国际经济不健康因素对我国部分行业的影响, 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此外, 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虽然剥离了, 但其风险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 培育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2) 公司治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重组后,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果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等体制机制性问题, 仍然普遍存在, 严重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要达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任重而道远。

3) 利润持续增长空间难度加大。股改之前, 通过清收不良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能实现经营利润的高增长, 但卸掉不良资产的包袱后, 资产业务的扩展又要受到经济资本的刚性制约。随着金融脱媒日益加剧, 优质信贷市场发展困难加大。再加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加快, 存贷利差不断收窄。

4) 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 国内金融市场陆续对外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密集抢滩, 而且更加注重通过资本融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快捷地获取金融服务网络和客户资源。充分利用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经验、技术和产品,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竞争发展能力, 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长远发展。

5) 发展面临着严格的资本约束。财务重组后, 资本充足率达到了监管要求, 但随着未来的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弊病, 一定会导致资本金的急剧消耗, 重陷资本不足的困境。走一条资本节约型发展的道路, 构筑价值增长的经营格局是又一严峻挑战。

摘要:随着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改基本完成, 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都完成股改。实施股份制改革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国际金融的稳定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改革。文章从改革过程出发, 提出了国有银行股份改革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国有银行,股份改革,剥离模式,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沈常青.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及面临的新挑战[J].金融论坛, 2008.

[2]王国刚, 易宪容.注视商业银行股改[J].农村金融研究, 2006.

国有中小股份 篇6

一、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股权结构失衡

基于我国特殊国情, 截止目前为止, 大型企业不论是有限责任性质, 抑或是股份有限性质, 均多数为国家独资或国家控股, 企业中权利代表和执行人——股东会、董事会和总经理, 完全呈现出由国家股控制的现状, 企业行政色彩严重。另外, 于国有控股企业中, 董事会成员基本由原国有企业原版人员组成, 且多数为政府官员或在政党职务中担任要职, 甚至于企业内部总经理就职也需先得到组织部门的肯定。这种政企难分的经营状态也成为了当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大障碍。

2. 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现象

企业为经济主体, 于其进行制度改革时难免会以为利益调整和资产出让等因素发生固有资料流失等情况。具体而言, 财产流失因素无外乎两点:其一, 个人为谋取私利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处分企业资产;其二, 资产处分者低估资产价值。这之中, 以无形资产流失情势最为严峻, 究其根源, 还在于无形国有资产评估困难且难以识别, 较易被忽略。而实际上, 资产流失问题人所共知, 既往却难以引起重视。

3. 存在借改制之机逃避债务的行为

多数国企于改制之机规避法律法规逃避或悬空企业债务为现代国企改革中同样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因国企逃避债务行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l880亿元。无疑这种缺乏诚信意识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现今逃废债务最为普遍的形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 “空壳”赖债, (2) 出售逃债, (3) 分立避债。

二、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重点方面浅析

由上文可知, 国有大型企业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 从法学角度看, 其产生根源可能源自于法律监督不到位及法律的滞后性。从经济学角度看, 很多高危因素则来自国有大型企业自身, 故而, 想要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进度, 国有大型企业于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以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坚持基础。

1.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实现投资主体及产权多元化

现阶段, 除却少数军工性质的企业, 其它性质的国有大型企业均需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以推动股份制改革, 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分析既往研究成果, 可知国有大型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革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其一, 即将实行股份制改革但尚未进行的企业。这类企业可参考其它企业改革成功案例, 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加快快革进程。通过政策鼓励多方主体参股, 以把企业改造成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其二, 进行过股份制改革但有待规范的企业。该类企业应当审视自身存在的弊病, 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杆, 针对性规划化股份制改革。可通过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及境外资金输入改善“一股独大”现象。其三, 亟需公司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企业。这类企业可通过合理流动国有资本以调整企业经济布局。其四, 国家计划新建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于建立之初便选用股份制资本组织形式来组建。

2. 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表明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应当“坚持政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职责, 维护所有者权益, 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 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值,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知, 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 应当做到: (1) 国有资本出资人依法履行出资职责, 保障国有资产产权主体及责任主体的切实利益, 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制度。 (2) 国有资本出资人应当于法律规定及企业规章制度内行驶其职权, 不干涉企业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事务。 (3) 严格履行出资人职责, 不得直接干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3.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股份制之所以优于其它组织结构形式, 缘于股份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应用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规范且适应市场发展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此保证企业的稳步运营。故而, 想要推动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 避免股份制改革可能会遭遇的诸多问题,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关键所在。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大步骤便是建立健全的董事会, 保证董事会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就近些年来我国股份制企业发展现状来看, 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经开始建立, 但是为此所选拔的人才多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 缺乏高层管理经验, 决策能力还有待提升。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运转, 故而, 对于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应当予以改进。另外, 协调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也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 具体而言, 就是应当妥善处理董事会 (决策者) 与经理层 (执行者) 之间的关系。董事会所代表的是所有者的权益, 经理层作为执行者只有依据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监事会履行职责加强对上述两者的监督力度, 方可平衡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利,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人控制”及“外部人内部化”问题均较为显著, 中小股东利益受损严重。故而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 必须对且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义务予以明确, 以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力制衡作用。

4.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基础

股份制企业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的管理制度, 所有权由出资人即股东所有, 但是股东并不能因为拥有企业所有权而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而经营权由企业出资人选聘的经理层取得。股权作为企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而应当予以保护和明晰, 具体而言, 即明晰产权、保护产权和允许产权合法交易。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问题开始显露, 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需结合企业管理制定规定, 通过多种形式以完善改革制度,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实现企业股份制改革目的。

摘要:股份制是企业资产的一种组成形式, 近些年来于企业建立和改革过程中应用范围较广。我国大型企业多为国家控股或国资独有, 为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国有大型企业开始施行股份制改革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些弊病也开始显现, 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整体改革进程。针对此, 本文主要通过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问题的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产权制度,问题

参考文献

[1]谢广茹.对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0, (9) :130-131.

[2]陈芳.浅析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后财务管理[J].知识经济, 2011, (1) :89.

[3]张春鸿.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法律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1) :103-104.

[4]茹珊.浅谈转型中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以对一家国有煤炭企业的调研为例[J].卷宗, 2013, (8) :101-102.

国有中小股份 篇7

我国股份制银行走过了成就瞩目的“黄金十年”,如今面临着严峻的转型考验,股份制银行以利差为主要来源的盈利模式急需改变。在转型的同时如何保证利润的同步增长,成为各股份制银行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本文认为股份制银行在转型的同时谋求利润的高增长,须对自己的盈利能力和优劣势有清楚的认识,避其所短,扬起所长,从而清晰地定位转型后的盈利模式。为了避免传统评价方式权重赋予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股份制银行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差别,本文采取因子分析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排序时,以方差贡献率为权重,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

二、盈利分析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整理

本文收集了我国5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7家上市股份制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数据,12家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并选取了9个能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9个评价指标分别是: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净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净利率、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以上数据来源于各银行2010年第三季度报。

在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对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通过SPSS软件将变量标准化处理,并生成相关系数矩阵,通过分析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大多数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此外,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观测值比较大,拒绝原假设,即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而KMO的统计值为0.605,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综合考虑,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比较上市股份制银行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提取因子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自动提取因子并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如表1所示,由于前两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都大于1,并且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702%,即两个主成分能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87.702%,总体上,原有变量信息丢失较少,效果较理想,因此,本文提取前两个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

(三)因子的命名解释

在因子载荷矩阵中,公共因子在一些变量上的载荷值分布过于平均,表明原有变量的信息需要由多个因子来共同解释,即每个因子不能典型代表任何一个原有变量,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因子的实际含义是模糊不清的,为了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释性,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净利润总额、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在第一个综合因子F1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F1主要解释了反映银行盈利规模的指标,所以命名F1为银行盈利规模因子。主营业务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在第二个综合因子F2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F2主要解释了反映银行盈利效率与潜力的指标,所以命名F2为银行盈利效率与潜力因子。

(四)计算因子得分

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并利用因子得分变量对各股份制银行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比对研究。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因子得分的函数为:

以方差解释表中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构造银行盈利能力综合得分模型:

至此,系统将自动生成各上市股份制银行与国有控股银行两个因子得分,将两个因子得分代入盈利能力综合得分模型,各银行盈利能力综合得分及次序如表3所示。

根据因子得分,在盈利规模因子F1方面,工商银行得分最高,其次是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表现也较好,整体来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盈利规模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从原始数据来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庞大的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额都是股份制银行望尘莫及的,然而这种优势并不是因为其高效率的经营,而是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在盈利效率与潜力因子F2方面,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位居前三,股份制银行普遍排名比较靠前,结合原始数据,发现股份制银行在主营业务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的指标上普遍优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再次反映了国有控股银行盈利的绝对规模大,但是相对效率低,但是随着国有控股银行近几年对经营管理的重视增加,其盈利效率在逐步提高,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效率优势正在缩小。从综合排名来看,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居前三,并且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均优于股份制银行,在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排名靠前,但仍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差距。

三、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股份制银行在盈利能力方面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认,股份制银行仍具有较好地盈利潜力。在此,本文为股份制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提出两点建议。

(一)优化收入结构

我国股份制银行仍然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以招商银行为例,前三季度,净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79.67%,而手续费及佣金仅占营业收入15.87%。但股份制银行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差距决定了这种盈利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股份制银行应拓展中间业务,发挥高效率的经营优势,以质而不是以量求发展。

(二)正确的市场定位

我国股份制银行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生的背景不同,国家的政策支持程度不同,因此股份制银行必须有清晰地市场定位,不是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比规模争项目,而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开辟新市场,。比如专注中小企业,提供特色服务或者为高端人士提供理财服务,扩大利润来源。

参考文献

[1]李兴波,聂元飞,刘焕鹏.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因子分析——以国内16家商业银行为例[J].特区经济,2010(2).

[2]俄召娣,陈红.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22).

[3]肖衡,李作威.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上市银行经营绩效研究[J].时代金融2009(5).

国有中小股份 篇8

一、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

1. 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低

根据各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报资料,得到这些银行近三年来中间业务净收入的基本情况,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2006、2007年年报,中国银行2006、2007年年报,中国建设银行2006、2007年年报

表1显示,2007年,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全部净收入比重分别是建行14.27%、工行13.5%、中行15.1%。可见,三年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中间业务净收入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相对占比数来看,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进入2007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实现高速增长,工行2007年较2006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增加了110.38%,中行增加了91.92%,建行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30.73%。这说明中间业务正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较之国外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40%~50%的平均指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亟待发展和创新。

2. 中间业务品种单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是利用银行的人力与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客户提供初级层次的中介服务和劳务。近三年来,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构成及发展情况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各类中间业务的收入呈现出普遍加速增长趋势。值得一提的是,代理及理财业务、托管及受托业务都出现了成倍增长。这说明:一方面,2007年我国资本市场非常活跃,资本供需均比较旺盛,理财及受托业务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银行作为资本市场中介组织的地位凸显;第二,各行中间业务的范围比较固定,品种相对狭窄,缺乏创新。由表2可知,三年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固定,而且,虽然各行已经开展了结算与清算、代理、托管、咨询、信托等业务,但具体的服务品种却较为单一。例如,在信托业务方面,我国银行一般仅开办信托存款、贷款、投资等,并没有开办公益信托等业务;在代理业务方面,如代收代付款项,目前也仅开办少量的代收、代付业务(如代为发放工资,代为收取费用等);在咨询业务方面,仅开办查账等简单的业务,而为大公司充当投资顾问、财务顾问,为公司的收购、合并、重组提供咨询服务等这样的业务都没有开展。另外,新兴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证券化、互换、期货合约,期权业务等,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涉足的非常有限。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2006、2007年年报,中国银行2006、2007年年报,中国建设银行2006、2007年年报

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1. 银行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利益驱动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市场化很早,为了在激烈地竞争中赢得生存,各商业银行广开门路,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蓬勃发展。而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自存贷利息差。加之,近三年来银行进入了一个加息的周期,2007年6次加息使得银行的净利差进一步扩大;同时,2007年底开始的股市低迷又导致大量资金撤出股市流向银行,进一步刺激了银行逐利扩贷的动机。虽然2007年初至2008年国家已经15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银行吸纳资金的规模远远大于回笼央行资金的规模,这一切都导致了商业银行资金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特点,对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带来正面影响,净息差成为2007年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最大驱动因子。表3为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05—2007年净利润的同比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工商银行2005、2006、2007年报,建设银行2005、2006、2007年报

资料来源:国金证券:银行业研究报告——上市银行2007年业绩总结

国金证券的2007年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净利差在银行业绩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见表4。

巨大的资金流入量,丰厚的利差收益,使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利益驱动力。

2. 分业经营严重制约了部分中间业务的开展

为了防范风险,规范操作,加强管理,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随着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地位的突出,分业经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证券、保险企业之间的业务互通,使许多表外衍生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受到了制约,如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与证券业务联系甚密的中间业务至今无法开展。近几年来,理论界和银行界关注实行混业经营的呼声日高,政府虽然也有所关注,但金融企业分业经营制度仍然没有动摇。许多银行纷纷另辟蹊径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中国银行通过收购香港注册的保险公司,从而绕过政策的限制推出保险业务。但是这样既耗时,又有诸多资金面和政策面的限制,不具有普遍性。适度的混业经营成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推动力。

3. 经营环境不成熟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从法律环境来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支持。如银行混业经营尚存在法律禁区;规范银行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在国际结算业务中,面临国内有关法律如何与国际法律、惯例的接轨问题;国内信用证、理财业务等新型中间业务,也面临着国内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问题。

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的市场机制正处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市场主体和要素尚不完善和健全,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强有力的依托。而中间业务的拓展要求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市场要素完备,这不仅关系到资金融通的连贯性,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还体现在中间业务得以延伸的各种复合的市场连通及融资关系。如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以及离岸金融市场等的发展都有赖于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而我国国内的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一,普遍不够成熟,交易数量少,操作不规范,这些因素无疑制约着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

三、促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1. 树立现代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理念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受其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与自身经营状况共同影响和制约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存贷利差的扩大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危如累卵,为了消除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先后多次调高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行紧缩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以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为了刺激消费、投资和外贸,政府也可能调低利率,从而导致存贷利差减少。可见,存贷利差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只是眼前利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立足长远,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第一步就是要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经验,在中间业务上抢占先机。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包袱重、业务单一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扭转经营困境,必须在不断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产增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负债规模。同时,进一步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实施多元化战略。中间业务以其鲜明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与资产负债业务的高度互补性,成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业务多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银行以中间业务为发展方向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以改善财务收入结构,提高综合经营效益,从而彻底改变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片面依赖存贷利差收益、收入结构过于单一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以中间业务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从而实现各项经营业务的良性互动。

2. 允许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尤其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以美国银行业为例,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涵盖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及保险业务等。它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因此,我国可以在加快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改革的同时,探索适度实行混业经营,在不违背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更有效地发挥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银行的收益率。国内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应该积极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的交汇点,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等可以选择的途径,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探索分业经营模式下的业务交叉经营。

3. 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建设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第一,理顺已出台的有关中间业务监管的政策、法规。对于已经存在的相关法规,要汇总使之系统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其可行性。第二,弥补法律缺陷和法律空白。中间业务,特别是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品种繁多且涉及多个法律部门,国内相关的配套性法规与国际法律或管理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净额结算协议安排(欧美国家为了绕过他国破产法而允许本国企业采用的一种金融工具结算方式)就与我国的破产法相抵触。另外,适度混业经营也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怎样开展混业经营,如何保护混业经营,混业经营中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如何界定,这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指导。第三,法律法规应该体现公平原则。规范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国家控股银行与机构控股银行、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行为的相关法律应该体现“公平”的原则。不公平的法律不仅不能保护商业银行的收益,反而会严重的危害商业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

4. 建立与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调查。在开展中间业务时,要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对于授信类中间业务要严格规定保证措施。其次,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监督制约机制。在中间业务经营过程中要坚持实行操作、管理与监督分离制度,严格区分操作职能、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强化内部制度控制。针对中间业务品种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推行现代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业务操作与监督职能的高度自动化。再次,建立和健全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种类和性质的中间业务品种,制定相应的风险系数与风险识别标识。要参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则,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中间业务风险衡量标准与风险监测体系。同时,还应将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控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风险较高的信用类中间业务确定相应的权重系数,将之列入全部风险权重资产的范畴进行综合经营风险监控。对于风险较高的信用类中间业务,还要设立单项上限指标进行限制;对于中间业务风险指标超警戒水平的银行,应停止办理新的信用类中间业务,直到其风险监控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5. 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直以来,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没有真正形成社会需求。因此,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普及金融知识,推销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首先,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提供差别化服务做好准备;然后,根据客户的特点实行个性营销;最后,定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加强对成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许崇正.论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3]谢启标.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与论坛,2006,(9).

[4]谢启标.构建中间业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金融风险防范.新金融,2006,(4).

国有中小股份 篇9

[关键词]国有控股;煤炭企业;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一、山西能源公司所属煤矿企业(控股)简况及党组织现状

通过实施资产并购,华电山西能源公司拥有了山西石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山西显王煤业有限公司两个煤炭生产企业。生产及在建煤炭产能210万吨/年,参股煤炭前期项目资源储量15亿吨以上。

(一)山西石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由山西能源公司(控股55%)和襄垣天垣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参股45%)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企业。煤矿是新建矿井,井田面積12225km2,批准开采3#煤层,煤层埋深400-550米,属高瓦斯矿井,设计规模为120万吨/年,计划服务年限47年。2005年5月开工建设,到目前已有8年多时间,期间经营体制和管控模式虽然没有重大变化,但仍然对董事会和经营班子进行过5次较大调整,经营管理模式也发生多次变化。目前矿井正在进行联合试生产,计划2013年底建成投产。石泉煤业现有职工577人,党员70人,目前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比较滞后和薄弱。

(二)山西显王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洪水镇。是山西能源公司控股(88.43%)的股份制企业。煤矿始建于1967年,1986年正式投产。2009年,按照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兼并重组肖家岭煤矿并单独保留,矿井产能由30万吨/年提升至45万吨/年。2012年8月8日,按照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关于山西显王煤业有限公司核定生产能力的批复》文件,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煤矿批采煤层累计查明资源储量6347万吨,保有资源储量5611万吨,可采资源储量4065万吨。现有职工553人,党员7人,目前成立了山西显王煤业有限公司党支部。

二、当前煤矿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党的基层组织不健全

并购前煤矿企业的出资人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加强企业党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有误区,认为企业是经济组织,只需抓好生产经营,党建工作在思想上产生了阻力,难以有效开展。致使党组织长期没有建立。煤矿企业党员普遍存在人员成份复杂,党员分布零散,流动性大,有的党员不愿意暴露身份,怕参加党的组织活动,耽搁自己工作时间,影响自己收入,甘当“隐形党员”。然而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有的员工甚至连入党积极分子期未满就离开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难度。

(二)党建工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煤矿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三会”和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内容和程序不明确,严重削弱了党组织在正确引导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和保障职工民主权利,维护职工合法利益方面的作用。并且党建工作中如民主生活会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及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等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完整,党建工作开展和贯彻落实不够、执行不力。

(三)党员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一是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必要的党建创先争优活动激励机制,挫伤了党员的工作积极性,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发挥。二是部分党员不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思想境界较低。一些党员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进取意识不强,专业技术不精,对自身要求不高。三是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缺乏有机融合和渗透,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四)煤矿党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由于山西能源公司并购的煤矿企业长期处在基建扩能上,导致部分煤矿企业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基建和技改上,不重视党建工作。在工作安排上只停留在一般的日常工作上。而且有些煤矿企业在干部任用上,忽视干部的政治表现,只注重干部的业务能力。

三、加强和改进煤矿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煤矿企业基层组织

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要想实现“三型两优”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煤矿仍是重点支柱产业。山西能源公司党组切实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当前煤矿企业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来抓。坚持有理、有据、有利说服出资者,这个“理”就是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基础,党员是企业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个“据”就是党章的规定,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必须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个“利”就是对企业的改革发展有利,对生产经营有利,最终对出资者有利。通过调研、指导、协调,所属石泉煤业公司小股东同意并积极协调成立基层党组织事宜,已经具备建立组织的条件,并上报集团公司党组、华电国际党委和地方党组织待批。

(二)完善党组织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

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决策是国有控股煤矿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党组织工作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对参与带有根本性、方向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决策,对提交行政办公会决策的矿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机构设置和重要制度制订等企业重大问题进行审核并提出建议,把好方向关、政治关和政策关,保证重大问题决策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华电国际公司的战略部署,并且要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符合民主决策程序。决策后,党组织要加强组织协调,保证监督决策的贯彻落实。

(三)切实加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提高企业党组织的整体素质

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华电国际党委和地方党组织的要求,及时开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加强党员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养,强化党组织的督察机制,让每位党员都能成为政治坚定、技术到位的先进分子,为煤矿企业发展献出智慧与心血。加强党员的素质考核,开展创先争优与评先进活动,带动党员队伍自觉无私奉献、廉洁为公、扎实工作,树立党员优良职业标兵形象。积极吸纳符合标准的优秀骨干人员加入党员队伍,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觉悟,最终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夯实牢固的思想基础和人力基础。

(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突出党建工作重点内容

在煤矿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来建立一种职工普遍认同的安全文化。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研究现实条件下企业安全工作的新特点和发展规律,及时研究员工的行为规律及各类事故中的人为因素等,才能使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党组织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安全目标、安全主旨、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理论引导,使安全文化在物态、制度、精神三个层次上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机制。

四、结语

国有中小股份 篇10

1.借款人风险

借款人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按照事先签定的合同偿还银行的债务而使银行本息不能按时收回甚至遭受损失的风险, 这是住房信贷风险中最常见的。它不仅仅包括债务人违约, 还表现为借款人信用等级的变化, 违约只是借款人信用等级动态变化的结果。借款人的问题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违约行为的发生, 具体表现在:第一, 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或缺乏诚信。目前我国国内个人信用体系仍不完善, 商业银行很难获取真实、全面的个人信用信息, 并据此审批发放贷款。同时个别借款人诚信较差, 为了取得银行贷款, 有意提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虚假资料, 此类借款人实际还款能力不强或根本无法偿还, 造成贷款违约。第二, 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借款人在还贷期间很可能出现收入下降或下岗失业等情况, 这会影响借款人收入的稳定性, 在信贷业务办理时也往往存在虚开收入证明的现象, 这对于银行来说是很难控制的, 从而影响还款计划的顺利执行。第三, 房屋本身的问题。一是房价下跌风险, 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就会降低, 权衡利弊后势必放弃原来的按揭购房行为。二是房屋质量问题。借款人因所购房屋的质量等方面与开发商发生的买卖纠纷, 也往往诱发借款人迁怒于贷款银行而拒绝履行还款义务, 造成银行贷款风险。第四, 投资经营风险。借款人以投资经营为目的向商业银行申请办理个人住房贷款, 以期在房地产升值过程中牟取差价获利。或采取以租养贷等投资方式, 以租金收入还贷, 一旦房屋无法出租, 就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个人住房贷款过程中, 由于银行工作人员失误或其管理制度的缺陷, 导致银行贷款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对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来说, 银行操作风险主要体现为操作性风险和道德风险。操作性风险, 是银行工作人员不规范操作引发的风险。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二是贷时审查不严格, 三是贷后检查不到位。另外, 贷后管理成本较大, 信贷人员缺乏上门了解情况的积极性, 只有待贷款逾期时, 才上门催款。道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个别人员或小团体为追求个人、局部利益, 违规违法发放贷款, 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一是明知借款人提供的是虚假材料而未指出, 导致借款人相关材料不真实、误导贷款审批。二是个别经办人员知法犯法, 与企业、借款人串谋, 伪造借款资料, 发放个人住房假按揭贷款, 骗取银行资金。操作风险是除信用风险外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较大的风险。长期以来, 由内部风险所引发的操作风险占的比重较大。

3.抵押物风险

抵押物风险是指在借款人违约后, 贷款人无法处置抵押物或处置后导致利益受损产生的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管理办法》规定, 个人住房贷款可以采用抵押、质押加保证的担保方式。担保是还款的第二来源, 担保是否真实有效, 直接关系到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大小。抵押物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抵押物产权风险。二是抵押物处置风险。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 其中第六条和第七条明确规定“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 人民法院可以查封, 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 “对于超过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和生活用品, 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 在保障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最低生活标准所必需的居住房屋和普通生活必需品后, 可予以执行”。三是抵押物价值风险。随着经济环境、市场状况的变化, 抵押物价值必然会出现波动。四是抵押物不可抗力风险, 是指由于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伤害, 如水灾、火灾和地震等使房产毁灭, 贷款无法收回, 使银行失去物质保障的风险。

4.提前偿还风险

提前还款是指借款人在某期偿还的本金额超过当期预定偿还的本金额, 主要包括对部分贷款余额的提前偿付和一次性清偿所有贷款余额。提前还款风险来源于个人住房贷款中的隐含选择权。导致借款人提前偿还贷款行为出现的原因:一是由于市场利率的下降导致资金成本降低, 借款人意识到此时选择提前还贷将会给自己带来一定收益。二是在国家几次提高贷款利息后借款人担心未来利率上升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而提前还款。三是借款人收入增加, 投资渠道的狭窄, 不习惯负债消费以及预期利率上升, 便倾向于提前还款。在我国, 商业银行对提前还款的借款人只收取较低的违约金, 仅是该客户一个月的还款额。因此, 提前还款越来越成为有能力提前还款的借款人的选择, 尽管部分商业银行推出了一定期限限制, 但借款人提前还款的意愿还是很强。

5.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贷款期间, 存贷款利率发生变动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或收益。在银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过程中, 所遇到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期限不匹配风险, 在商业银行“短存长贷”现象非常突出, 存款期限一般较短, 但是个人住房贷款期限很长, 从5年、10年到20年, 最长可达30年, 使得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 即利率敏感性负缺口, 则当利率变动时, 商业银行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利率风险。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2008年国家出于宏观经济调控需要,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至2008年12月23日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 6个月至1年期 (含1年) 贷款利率由7.47%下调到5.31%, 1至3年期 (含3年) 贷款利率由7.56%下调到5.40%, 3至5年期 (含5年) 贷款利率由7.74%下调到5.76%, 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由7.83%下调到5.94%, 增加了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二、个人住房贷款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1.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在个人住房贷款市场上, 逆向选择来自于贷款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在贷款合同发生前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借款人深知自己的资信状况, 而银行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对借款人所提交资信状况的真实性进行核实, 在发放贷款时只是根据所估计的社会平均信用状况来确定其贷款条件。为防止风险, 银行往往采用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来补偿信用风险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这无疑会增加借款人的成本负担。对于那些信用状况好的借款人可能由于难以接受比较苛刻的贷款条件而退出市场, 最后愿意接受贷款条件的往往是信用状况较差的借款人。道德风险由合同发生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起, 即贷款合同发生后, 银行无法随时掌握借款人的经济条件的变化, 无法观察到借款人的行为, 借款人有可能出现违约的问题。一般来说, 借款人的违约可分为被迫违约与理性违约两种类型。被迫违约是指借款人由于财力原因而无力继续还款而被银行收回房产的违约行为。这就要求银行做好贷后跟踪调查, 以便随时掌握借款人信用情况, 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理性违约是指借款人认为放弃继续还款反而可以带来更大利益而导致的违约行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房价下跌时期, 当房价下跌幅度大于投入的资金及违约所必须承担的其它成本, 理性借款人认为放弃继续执行合同可以减少损失时, 违约便发生了。

2.房地产周期波动影响

房地产周期是经济周期在房地产领域内的表现形态, 分别是增长期、繁荣期、衰退期和低谷期。随着我国经济和房地产的发展, 房地产信贷 (特别是抵押贷款) 规模在不断扩大, 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也在日益上升。作为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的个人住房信贷风险是一种具有高度周期敏感性的风险。房地产周期波动会引起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周期性的积累与释放:在房地产经济增长阶段, 现实的房地产信贷风险有下降趋势, 但同时潜在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呈逐步积累的趋势;当房地产经济繁荣即将达到顶峰时, 潜在的房地产贷款风险积累到一个高度, 随着房地产经济收缩阶段的来临, 房地产经济的衰退使得这种潜在的风险开始全面显现, 转变为现实的风险, 并可能导致信贷的收缩和其与房地产业互为拖累的恶性循环。当前, 我国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有所加强, 房价增长的势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一跌到底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可能面临下滑的趋势。因此, 在楼市周期的变动下, 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也将会呈现加剧的趋势。

3.房地产业融资渠道的狭窄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筹资金、银行贷款以及其他资金来源 (包括商品房预售款、施工企业垫付的工程施工款等) 。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 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在融资渠道不畅、融资工具缺乏的情况下, 间接融资成为房地产融资的主渠道, 这使得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有着极大的依赖性, 在房地产的资金来源中, 有60%~70%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体系, 银行贷款实际上支撑了房产开发商经营周转的主要资金链。依照国际通行标准, 银行贷款最多不超过房地产总投资40%, 可见我国房地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明显过高。一旦房地产经济出现波动,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进而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因此, 我国房地产业迫切需要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 多元化发展。

除以上因素外, 个人信用征信、评估体系不完善, 相关配套政策、法律不健全, 房地产二级市场不完善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安全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外部环境的不健全, 也是导致信贷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因此, 有必要对个人住房贷款风险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曹子君.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现状分析[J].时代经济论坛, 2008 (11) .

[2]史美霖.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与防范[J].商业时代, 2007 (23) :76-78.

上一篇:现场施工水利工程下一篇:小学语文的拼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