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有(共12篇)
强化国有 篇1
国有林场是以绿化荒山荒地为主要目的建立起来的, 长期以来, 国有林场在培育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科技推广、经营示范、战略储备及繁荣森林生态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林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 经营管理严重滞后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严重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新形势下, 如何强化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成为现阶段国有林场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 目前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现状
1.性质定位不够明确。
国有林场性质为生产性事业单位, 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这三大目标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要实现三大目标的协调统一, 在现有体制框架下, 只能当作远大而宏伟的远景目标, 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 因为许多国有林场甚至还处在为解决职工的温饱问题而疲于奔命的困境。国有林场这种“企不企、事不事”的性质和定位, 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一些政策、制度, 既不符合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与发展现状, 也不符合森林经营长周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这是束缚国有林场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2.管理体制失去生机。
管理体制多样, 但都还在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一是省管移位。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掌握着国有资产处置权、林木采伐审批权、林地征占用审批权、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批准权等权力, 要求国有林场上缴的林业经费多, 可帮助国有林场解决实际问题少。二是市管乏力。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资产处置、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等审批权, 却要承担无限的管理责任, 责任与权利不对等, 经营管理力不从心, 常常顾此失彼。三是县管错位。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有林地林权、林政资源等属地管理权, 但由于国有林场自成体系, 长期与当地政府或部门的关系不太密切, 致使当地政府或部门总认为国有林场对当地经济贡献不大, 造成对发生在国有林场的林权争议、林木盗伐、林地被占、村民堵路等情况置之不理, 严重影响国有林场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壮大。
3.产权主体不够明晰。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实际上无力管好国有林场资产, 平时监管责任大多落到市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肩上, 但由于监管机制的先天不足, 也难以监管到位。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者、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之间缺乏现实利益的共同基础, 产权主体不明晰, 责、权、利不统一, 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严重制约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4.产业产品结构单一。
国有林场长期存在着树种结构和比例单一问题, 特别是大量的用材林树种主要以杉、松为主, 造成国有林场产业产品单一, 附加值低, 经济总量小,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 因为没有建立独立的营销网络和销售渠道, 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敏, 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 科技含量无法得到提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产加工业少, 林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产业链的延伸有待开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面对国际化的竞争, 国有林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目前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已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5.社会保障负担太重。
各项社会保障费缴费比例高, 其中单位缴费比例占档案工资37% (养老25%、医保6%、住房公积金6%) , 个人缴费比例占档案工资14% (养老6%、医保2%、住房公积金6%) ;对退休职工仍按退休工资的25%由单位缴交社会养老统筹保险, 即“双基数”缴费, 老人依旧由单位养, 社会保障实际上没有起到保障机制作用。
6.用人机制缺乏活力。
由于国有林场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管理的影响深远, “一抓就死, 一放就乱”的问题依然没能得到解决;国有林场内部人事制度僵化, 能进不能出, 年龄结构老化且断层严重, 论资排辈, 优秀员工不能量才使用;同一国有林场同级岗位间和不同国有林场相同岗位间的可比性不强, 岗位工资“一刀切”, “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 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 造成职工工作热情不高, 思想观念陈旧, 开拓意识不强, 怕变求稳, 改革承受能力较差。
7.经营环境逐渐恶化。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与林业政策逐步调整到位, 林地价值提高, 木材价格回升, 林地征占用补偿费用也上升, 村民逐步认识到山区潜力在山, 希望在林, 对林地权益主张意识强烈, 要求归还林地, 集体抢山、抢种现象时有发生。国有林场木材生产经过乡村道路, 村里要求资金补助多, 村民在途经道路上“敲竹杆”, 动不动就要几十万元, 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林田矛盾突出, 村民以林木遮荫影响产量为由, 林缘地带不让造林, 甚至毁坏现有林木;还有的村民以林木采伐后农田会断水为由, 不让国有林场进行正常的更新采伐, 造成正常生产经营受到阻碍。偷砍盗伐国有林场林木现象越来越严重, 森林资源损失巨大, 护林员与森林干警屡被围攻, 甚至殴打致伤, 生产经营管理受到严重影响。
二、强化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策略
1.明确经营定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新时期林业定位已经明确, 林业必须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有林场, 也应该定性为社会公益型事业单位, 明确国有林场承担保护国土安全和保障战备资源的任务,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 走“以林为本, 生态优先, 分类经营, 可持续经营”之路。
2.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现有经营管理体制, 赋予国有林场管理部门的人、财、物管理权限, 真正建立起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运行机制。其中省级主管部门主要搞好宏观调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设区市国有林场主管部门的考核。将设区市国有林场主管部门当作县级单位看待, 承担相应的财产管理、人事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林政资源管理等职责。取消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对国有林场的资源建档统计、木材运输办证等具体管理权, 真正行使监督权。同时要重视地方政府在维护国有林场稳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各级政府领导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增加国有林场经营区稳定内容, 让当地政府充分认识国有林场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作为基层国有林场, 应给予林业行政执法、生产经营、人事聘用、资金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 留给国有林场更大的自主创新空间。
3.稳定林业政策。
国有林场大多数是以绿化荒山为目的而创立的, 与集体林地交错的地方很多, 因此维护经营区的长期稳定不能脱离当时的政策和时代背景, 应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随着形势的变化, 需尽快起草《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条例》, 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稳定的重要性, 提高全社会对国有林场作用的认识, 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
4.创新林政制度。
在木材经营上, 放活商品林, 管严生态林。以设区市林业局为编额单位进行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和管理, 商品林经营可试行面积轮伐, 提高林地利用率;成过熟林较多的国有林场, 也可以探讨将5年的采伐限额根据市场需求分3-4年使用, 使商品林真正成为商品, 提高国有林场在木材市场上的竞争力;控制在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内的木材采伐, 在办理采伐许可证时, 不应在下达年度计划指标前按一定比例进行控制;为提高运营效率, 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省林业厅授权各设区市林业局办理采伐许可证;收回由县林业局办理木材运输证件的权限, 授权各设区市林业局开具木材运输证的权利。
5.调整产业结构。
在“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上下功夫,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添发展后劲。发展非木质森林资源产业, 培育园林观赏植物、特色花卉、绿化苗木;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培育名贵中药材, 引进优良品种,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 发展森林旅游业, 兴办森林公园, 开发森林旅游、休闲、娱乐产业, 创建绿色文明;利用国有林场资源优势, 创办木材深度加工企业和家具制造业、纸、板行业, 提高木材产品的附加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栽培技术和成功造林经验, 筛选出适合国有林场规模发展的新的造林树种, 切实改变国有林场几十年来形成的杉、松“两棵树”比例过大问题, 缩短林木采伐周期, 提高林地利用率。
6.健全保障机制。
建立个人社保账户, 纳入省级事业单位社保体系, 实现全省统筹;取消“双基数”收费, 取消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补差, 不足资金应由同级财政予以拨补。
7.激活用人机制。
建立岗位轮换制度, 领导、职工要实行多岗位轮换、多单位交流, 提供人才成长的平台, 创新进入机制, 建立退出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奖勤罚懒, 多劳多得,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定期培训机制, 保证教育经费投入, 促进职工成长;创建“学习型”国有林场, 提倡重学习、重实践、重贡献的氛围。
8.从严保护资源。
加强驻场森林派出所建设, 稳定国有林场派出所的建制、人员、职责和辖区范围。增设林政执法队伍, 授予国有林场管理人员的行政执法资格, 以便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建立护林联防机制, 与周边乡村、林农建立护林联防组织, 定期交流分析当地社情、林情, 共同研究部署防范措施, 提高防范能力。制定稳定经营区治理预案, 并出台相关治理对策,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活动。
强化国有 篇2
来源:《中国改革报》
□ 记者赵 宇 曾 明
□ 黄胜杰 吴双平
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广西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582.57亿元,同比增长21.83%。其中,自治区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35.45亿元,同比增长25.20%。利润总额恢复性快速增长。1月~5月实现利润总额33.59亿元,同比增长21.13%。其中,自治区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01亿元,同比增长28.12%。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黄道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3年广西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紧密结合实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强化国资监管,国企改革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加快国企改革发展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黄道伟说,2013年,广西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谋划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推进方案、具体措施,着力解决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
借助国家新一轮产业调整的机遇,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快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注重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努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国有企业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调整、向战略新兴产业转移,推动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
继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国企改革重组步伐。进一步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正确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加快国有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层面产权多元化改革步伐。
推动国有企业内部业务板块之间、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整合各类资源,打造“集团航母”,做大、做强、做优一批企业。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运作流程,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工作体制机制。把改制上市作为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积极培育新的上市资源。加快国有企业上市步伐,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改制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
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加强企业风险防控。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确保企业依法依规运营。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监事会监督机制,加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对投融资平台公司实行全方位的跟踪监管,坚决防范融资企业的运营风险。
加快开放合作,努力“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整合“两种资源”,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努力扩大开放,大胆“走出去”,通过开放合作,合理配置区域市场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水平,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重视人才培养使用,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引进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用环境、待遇、感情、制度吸引和留住人才。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
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完善国资监管的体制机制上,黄道伟说,广西近几年一直在持续探索完善,不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抓好政企分开工作。按照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相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确保国有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广西经济主体。
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国资监管立法,根据需要及时制定与国资监管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办法。
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事会制度,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明确监管职责,确保监管到位,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加强国资监管机构自身建设。各级国资监管机构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内强执行力、外树公信力,打造一支团结务实、规范高效、企业信赖的干部队伍。加强国资监管系统的上下沟通和工作联系,形成了有效的国资监管合力。
强化国有 篇3
关键词: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国企改革;作用
宣传思想工作是国企做好各项工作的传统优势,但随着改革深化,伴随着旧体制机制的逐步打破,国企职工的思想变得越发活跃,传统宣传思想工作与新形势下职工的思想认识不相适应,造成国企改革动力不足。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唯有在进一步推动国企深化改革中,找到新的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在推进国企改革中发挥作用。
一、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新形势下的特点,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这给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新任务、新挑战。为此,唯有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引导、批评等功能,才能最终实现主旋律与多元化的统一,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中央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重心放在基层一线,这也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是国企改革的现实需要
国企深化改革不可避免涉及到利益分配,会直接牵动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推动三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最容易引起思想的波动,产生抵触改革的“负能量”。如何抵消负能量,增添正能量,帮助国企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形势,转变思想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国企广大职工的思想稳定、支持改革,是国企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强化宣传思想工作的现实需要。
二、强化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国企改革中谋求突破、取得进展
(一)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国企宣传思想工作体制和机制
首先要从组织结构保证党组织和宣传思想工作作用的发挥。国企党组织要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国企宣传思想工作与生产经营行为协调一致的工作思路,通过职能融合、机构融合、观念融合,解决宣传思想工作与国企中心工作的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机制,为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组织保证。其次,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配置政工机构。按照国企机制运行的特点和要求,对国企政工机构与行政机构相对应精简,人员精于配置,职能符合高效。第三,要转变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式,在管理机制上创新。要将完善现代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与宣传思想工作的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推行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把系统的宣传思想教育与职工的培训工作有机结合,并纳入整个国企的培训计划之中,使职工思想素质的提高与职工综合素质的培养相统一;将宣传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用文化功能、文化手段和文化力量激发职工正确的精神能源。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增强国企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
首先要在国有企业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国企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中,要通过正确思想引导,使广大职工认识到,改革是凝聚个人与单位发展利益的唯一出路,是融合国企“大家”与职工“小家”的共同“富裕梦”的唯一途径。其次,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第三,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国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国企文明氛围和职工文明素质。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传播阵地。国企在开展宣传思想工作中,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加强对文化形态、文化样式的引导,加大对优秀企业文化理念的推广,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企文化和服务中,用正能量和先进文化占领国企改革的网络宣传阵地。
(三)践行以人为本,提升国企职工改革认同度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首先,要尊重国企职工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既要依赖职工,也要信任职工,平等对待职工。宣传思想工作既要讲理更要讲情,情理交融,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宽松的工作环境。其次,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合理利用人们对利益的正当追求,去推动全社会前进。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作为国企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国企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国企职工首先是对利益的认同,进而才对国企目标认同。把关心尊重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国企宣传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唯物史观的科学命题。宣传思想工作在强调国企职工奉献精神的同时,不能过分贬低职工个人的利益需求,唯有找准与职工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才能做到“接地气”。
三、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在推动国企改革中的作用
(一)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发挥“助力”改革的作用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职工群众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日益突出,思想观念、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趋于繁重。唯有强化宣传思想工作方式,用精神、思想和人格力量化解职工队伍抵触改革的情绪,以抵消部分职工过分逐利的倾向,发挥“助力”改革的作用。
(二)强化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好“精细活”,增强深化改革的吸引力、感染力
“精”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发挥作用在决策前,落实在执行中,渗透到管理上,增强内容的针对性。“细”就是具体细化,宣传思想工作者要以平等姿态与职工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不同意见,只有以心换心,才能真正说服人,教育人。“活”就是要善于运用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职工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职工乐于参与的渠道,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深化改革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强化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适应国企改革需求
群众利益归根结底是改革追求的最高利益。强化宣传思想工作,国企必须承担着宣传职工、动员职工、服务职工的重要责任,这是宣传思想工作本质所在。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坚持党的正确的舆论方向,始终心系职工群众,主动面向职工群众,热忱服务职工群众、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才能确保宣传思想工作的性质和方向,更好地适应国企改革需求。
四、结束语
强化国有林场经济计划管理的思考 篇4
一、国有林场在经济计划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新问题
目前, 国有林场虽属事业单位, 但人员多, 收入单一, 每年财政拨入的事业费很少, 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国有林场生产销售木材收入。每年的生产、销售木材任务由主管部门年初审批确定, 各项收入、费用、支出指标也由主管部门按木材生产销售任务结合各场实际情况下达, 如何全面完成各项计划指标是当前各国有林场的中心工作。勿庸置疑, 加快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为国有林场创造了新环境,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正视新形势下国有林场工作面临的一些新障碍,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来自思想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 国有林场主要精力都用在抓营林生产和木材生产上, 主观上认为国有林场是生产性的单位, 习惯以为只有抓好了营林作业和木材生产质量, 才能促进国有林场的发展, 而忽视了经济计划管理, 把财务部门作为国有林场生产的服务性机构, 把经济计划管理作为较次要的工作来抓。有些国有林场因未能完成经济计划管理指标, 年终奖金也被相应的扣减, 职工的收入也无法提高, 从而大大削弱了职工的工作积级性。
二是来自市场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 在采伐限额内生产的木材产品, 其对外销售已完全市场化, 由原来的林业系统垄断经营转变成林权所有者自主经营, 国有林场的木材产品价格虽不能完全随行就市, 但在采伐限额内生产的木材受木材市场行情左右, 因此木材产品的质量好坏经受着市场的严峻考验。其次是生产成本提高的冲击。随着社会物价水平日趋增长, 相应的社会劳动力工资也大大提高, 国有林场的木材生产和营林生产大都由外雇的劳动力完成, 营林抚育工资由2006年的35元/亩提高到现在的55元/亩。为保证木材生产的质量, 提高国有林场的营林作业质量, 增加森林资源的后续发展, 这就要求国有林场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 从而大大增加了国有林场的生产投资。
三是来自内部需求的影响。首先是职工收入增长需求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物价水平也在不断上涨, 国有林场职工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也待提高,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国有林场健康发展, 满足职工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 如何提高国有林场的经济效益成为摆在国有林场面前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国有林场基础性建设需求的影响。由于国有林场大都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左右, 办公条件相对落后, 办公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 特别是工区、生产点的职工宿舍, 因建造时间较长, 急需修建, 在当今建设花园式单位的形势下, 对国有林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要求国有林场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 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积累。
二、强化国有林场经济计划管理的新对策
针对国有林场出现的新问题, 各级管理部门及国有林场本身应该高度重视, 以经济计划为中心, 不断强化国有林场经济计划管理, 把经济计划管理提高到更高更深的层次, 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才能提高经济效益。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 对资金、成本和利润等实行目标管理或定额管理, 将规定的各项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具体化, 不断充实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经济计划与财务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经济计划管理机制, 从落实责任上下功夫。首先是认真编制经济计划。由计划财务科牵头, 结合国有林场实际情况, 依据国有林场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划, 坚持“量入为出、面向生产、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 根据木材生产、营林生产、基建工程等投资计划, 结合市场行情测算木材价格, 要求木材销售收入比上一年提高10%以上;根据上年各项经济计划指标实际执行情况结合本年度发展态势来测算各项费用支出计划, 要求尽量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压缩公用经费支出, 合理测算各项生产定额, 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专项工程支出计划。编制的经济计划应在财务收支平衡的情况下, 净利润不得出现负数。经济计划经场务会集体讨论通过后上报各级主管部门批准。其次是全面落实经济计划。年初, 依据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计划, 由计划财务科组织科室人员积极制定具体的经济计划管理实施方案, 将经济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科室, 具体为:木材生产和销售指标由生产经销科负责, 营林投资计划指标由营林科技科负责, 林地征占用和森林资源保护计划指标由资源管理科负责, 公用经费和专项工程计划指标由综合科负责, 计划财务科负责经费的提取缴交、承包款和往来欠款的催收, 全盘监督各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由国有林场与各科室签定经济计划管理责任状, 各科室将经济计划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并签定责任书, 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重视经济计划的良好局面, 将经济计划指标执行情况与责任科室、责任人员的年度考评和年终经济效益奖金挂勾, 并明确奖惩措施, 以提高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再次是严格执行经济计划。计划财务科应及时将国有林场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将木材生产数量和定额、销售数量和单价、营林投资进度、公用经费支出情况等计划指标张榜公布, 对比经济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 让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每月召开场务会, 认真讨论分析经济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进一步改进意见, 积极充分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 从而促使经销部门积极开辟销售渠道, 抓好木材生产、销售进度, 提高木材生产质量和销售单价, 努力降低成本, 综合科积极降低非生产性支出, 努力控制各费用指标, 从而保证各项经济计划指标的全面完成。
二是建立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从保证资金上下功夫。根据当年经济计划指标与国有林场实际情况, 建立并完善国有林场资金收支管理制度, 明确所有营林生产作业、基建投资、专项工程投资等均必须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 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公开竞争, 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对于木材生产主伐作业山场, 全部采取定产定销的方式进行公开招投标, 先通过媒体打出广告, 吸引各方货主参与竞争, 通过对外招标使木材销售价格得到提高, 达到木材收益最大化;对于各项管理费用, 严格按照经济计划来进行控制, 杜绝对外赞助、摊派等社会支出, 保证资金用于国有林场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需要。
强化国有 篇5
种监督职能。但是,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遇到的诸多问题难以解决,直接妨碍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遇到的难点问题,强化其监督职能,成为当前国有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影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职能作用发挥的难点问题
当前,影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1、国企纪检监察组织的地位偏低。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所处地位的偏低,集中反映在国企内纪检监察组织的领导关系及其负责人的职级高低上。在企业中,纪委、监察室一般都是合署办公的一套机构。企业纪委侧重于对党纪的维护,既受本单位党委领导,同时又接受上级纪委的领导,即实行双重领导;而行政监察室更侧重于对国家法律、企业政纪的维护,它却只接受本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的领导,即是“单重领导”。并且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的调配及其职级上,一般都是由企业自己说了算。这样就决定了他们与其他职能部门一样,都是处于同一层次和地位的企业的内设机构和内部工作人员,在工作性质上与其它职能部门互相平行,不足以形成权威和威慑。他们不可能也难以做到始终都能参与企业的决策,及时了解党委、总经理室的工作部署,掌握第一手情况、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2、国企纪检监察组织的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现行国有企业中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设置,没有从企业主要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个本质特征和需要去考虑,却有些类似国家机关纪检监察机构的设置,只强调执法执纪职能,并将这一职能同经济审计、合同审查等重要职能分离开来,设置成单一专职纪律检查和监察机构。这样的设置形式不尽合理,没有真正体现出“量需而行”,既导致其执法执纪缺乏技术基础,不能很好地运用必需的如查阅各种帐目、合同、档案等手段,工作势必会受到干扰影响,职责和功能难以发挥。这有悖于这个机构设置的初衷。
3、国企纪检监察组织的权限不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职能及其权限作出界定,实际工作中它只能是参照国家机关纪检监察机构的相关权限执行,并不明确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种权限。他们执法执纪的手段不多,措施不够有力,不足以具备独立依法行使职责并在职责范围内量纪定性、追究责任的能力。很多时候在具体工作上,他们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借力”的方法来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如设法取得书记经理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争取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否则就可能受到制约,监督检查工作也就只能停留在被动地位,而难以主动出击,打出重拳,难有大的作为。
二、强化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监督职能的主要途径
由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所遇到的难点问题的分析可见,强化其监督职能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提升国企纪检监察组织的地位。一是强化双重领导体制。即从党内和行政法规上明确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受企业党委和上一级主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共同领导、且以上一级主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为主,尤其在人事任免、查办案件工作方面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也就是说,第一,他们须同时对企业党委和上一级主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并报告工作、业务上要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为主;第二,企业在提请决定纪检监察部门正副职领导的任命或免职前,必须经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同意;或者直接由上级任免。二是纪委主要负责人进入企业党委和行政领导班子。明确国有企业纪委书记为企业党委副书记。他可以分管其它工作,但主要职责是抓纪检监察工作。并规定企业纪委书记依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担任副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必须出(列)席企业党委会、董事会和经理行政会议,参与研究企业的重要问题。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内设机构负责人的职级应不低于、甚至略高于企业其它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级;其工作人员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均应与企业其它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的干部相同。
2、改变国企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设置形式。一是相关监督机构合署。将国企内职能相近、手段互补的纪委、监察室与审计室、法律顾问室等部门并为一体,成为新的纪检监察组织。实行相关机构合署办公,一套机构,几块牌子,下辖纪检监察组、审计组、法律顾问组等,围绕共同的纪检监察工作目标,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这样的组合,可达到精简机构、减少扯皮、优势互补、增强整体功能、提高监督效率的效果。二是调整机构的员额编制。根据新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可按照一定的比例为其配备人员。下辖各组人员的调配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他们既可在各
组兼职,也可以是专职。三是设兼职纪检监察员。在各基层单位及其党支部成员中选派、指定兼职纪检监察员。在工作上接受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指导,让他们在小范围内履行监督检查职能。这样做可使上下之间疏通信息反馈渠道,形成监督检查网络。
强化国有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到,为政清廉、秉公用权才能够赢得人们的拥护和信任。相关实践也证明,建设廉洁文化,不仅能够营造出廉政的内部环境,提升员工、干部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形成廉洁的行业行为,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在当前廉洁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不断接受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以下对此提出个人观点。
一、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其一,廉洁文化彰显了国有企业的特征。众所周知,盈利并不是国有企业的唯一目标,同时还有独特的政治特征和社会公益性质[1]。建设廉洁文化,能够巩固我党的执政地位,从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其二,体现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需要。廉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能够净化企业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发挥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市场竞争压力转化为动力,并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其三,指明了企业的改革方向。在廉洁文化的指引下,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教育、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避免因为企业内部贪腐造成的发展不利现象。其四,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廉洁文化兼具廉洁的外表和文化的内涵,员工不仅接受到廉洁从业的价值影响,还能够将廉洁潜移默化到岗位、家庭、乃至社区中,从而营造出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
二、廉洁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体现群众性,重点和载体相结合。对国有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而言,教育的重点在于务实、清廉。其中,务实是最基础的层面,而清廉则是内在的要求。廉洁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使企业内的每位员工都能够认同并树立起务实清廉的价值观,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付诸实践[2]。另外,廉洁文化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进行发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能够使载体得以丰富,从而促使廉洁文化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二)把握时代性,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所谓创新,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也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国有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在发展方向上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的思想,确保创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要能够满足员工日益变化的文化需求,在把握时代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在内容上,则主要宣扬开拓创新、廉洁清白的思想,不断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理论。在形式上,除了旧有的宣传方式以外,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传媒方式,加大廉洁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三)增加针对性,内容和对象相结合。对于国有企业的员工而言,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个人性格、工作方式、工作能力上不尽相同。举例来说,来自城市的员工往往比较精明,而来自农村地区的员工则更加朴实;北方员工不拘小节、粗犷豪爽,南方员工则更加细腻、事事具备。生活经验的不同,也会促使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廉洁文化的建设,应该能够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抓住个人的喜好,从生活方式、工作态度、价值理念等方面出发进行循循善诱。举例来说,可以给员工发放廉洁教育读物,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在宣传廉洁文化的时候,关注员工的岗位特点,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对员工进行培训时,将廉洁文化渗透其中,通过实际案例等形式对员工进行技训和政训。
三、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强化措施
(一)制度创新,打下廉洁文化的基础。制度建设能够保障廉洁文化不变质,监督管理是其中的关键[3]。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对企业财务、采购、人事等各关键环节的制度的完善,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二是要抓住事前控制这个关键,要关注员工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通过严格监督抓住不良苗头。三是要落实责任制,企业可以和员工签订廉洁从业责任书,实施责任追究制度。
(二)增加形式,营造反腐倡廉的氛围。一是要加强廉洁文化宣传。在企业的公共场所,通过悬挂廉洁文化宣传栏、张贴廉洁海报等,营造浓厚的廉洁氛围。二是形式创新,将廉洁落到实处。从日常小事下手,可将关于廉政、廉洁的名言警句做成警示牌,摆放在干部和员工的办公桌上,或者挂在办公场所的墙上;运用文化的功能,让廉洁文化走进员工合同,上页面、上版面,以此来增加影响力和互动性。三是开展活动。廉洁文化的建设,能够融入到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应该继承和发扬企业的优良传统,不断分享先进人物和事例。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树立起弘扬清廉的企业风尚。
(三)发挥特色,促进廉洁文化全面展开。一方面,在方法上要具有针对性和长久性,不搞形式主义、重复教育,要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4]。要保持企业内部的谈话机制,不断强化廉洁理念,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应该组织员工尤其是党员员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重温誓词、赠送贺卡、发送短信等形式,保持廉洁的空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当今形势下在廉洁文化建设中,为企业注入了新的精神和理念,从而增加了国有企业的内涵。只有不断改进廉洁文化建设的措施和机制,才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新萍,周琦.关于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师,2010,07(05):268-269.
[2]吴伟.论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Z1(15):66-68
[3]刘悦.如何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J]. 现代交际,2014,02:53.
[4]邹晓芳.新形势下强化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营科技,2012,01(07):139+311
强化国有 篇7
一、开封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账目与实物不符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是账面数与实物数不符。形成了部分国定资产不入账或不及时入账。二是个别单位对国有资产存在着不评估私自处理的现象。
(2) 产权管理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是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一是各单位都把占有权和使用权当做所有权, 把国有资产作为自有资产, 导致缺乏有效控制力。二是产权登记及年检尚未实现计算机网络处理。
(3) 资产管理不到位, 一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规范的、先进的管理手段, 导致资产使用效率普遍较低。二是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 账簿设置不齐全,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近年来, 开封县加快推进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科学化, 规范化和精细化, 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
(1) 统一产权, 集中管理,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新机制。建立了“财政部门——专门机构——占有、使用单位”三层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财政部门: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 专门机构:开封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 对全县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集中管理, 占有、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的资产购置、验收、维护保管以及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2) 建立起覆盖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动态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封县财政局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了卡片登记,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申请购买, 审批, 采购, 入库, 调剂, 处置, 经营, 权属, 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功能全部输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开封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现在已经统一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 有力的强化了对资产生命周期全程的跟踪管理;有力的促进了资源的共享。
三、建立健全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机制,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配置范围和标准
开封县财政部门建立了的国有资产预算制度和采购制度,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产购置、配置和处置方案, 加强了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的制定和管理,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经费预算, 避免资金浪费现象,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有效管理和高效使用。
四、统一管理、加强调控, 努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收益
论如何强化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 篇8
1 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虽然煤炭企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但是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去考量, 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1 忽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工作粗放
重技术轻管理这是当下很多煤炭企业存在的弊端, 太过于强调煤炭开采技术在生产过程的作用而忽视经营管理, 从而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 比如缺乏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所以针对这一点需要将技术生产转向于经管管理方面。
1.2 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与市场脱节
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只重视采掘量的数值而对管理问题置之不理。当企业面对困难的时候自己管理知识困乏从而使企业陷入危机当中。所以企业领导者自身只有不断地学习管理知识、更新管理理念, 才能当困难来临时可以临危不惧, 反之, 糟糕的企业经营管理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所淘汰。
1.3 企业管理手段效率不高
现阶段很多煤炭企业都设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譬如安全生产、技术作业等制度, 可是形同虚设无人执行或执行力较差, 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亟待改善。并且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不容忽视的, 煤炭企业往往因忽视经营安全管理而酿成大祸, 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现实相结合, 才能使煤炭企业平稳快速发展。
2 加强煤炭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
2.1 突出经营战略管理
经营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风向标, 它代表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指针, 是决定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作为资源类型的煤炭企业来讲, 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有限, 突破的压力很大, 这就迫切要求煤炭企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路, 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转变生产方式, 加快创新发展, 这样才能使企业稳固不倒。
2.2 实施多元化经营管理
企业的长久发展绝不可能仅仅因一种产品结构而发展下去, 多元化经营管理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限, 煤炭企业要同时在多个领域, 除自己核心能力外的其他领域有所建树, 每一个产业都会经历发展、兴盛和衰竭的过程, 煤炭企业也不例外, 无论规模有多大, 发展历程几乎相似。而多元化经营管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困境, 当企业遇到发展停滞时, 可以当机立断转移到其他的领域中, 防止企业资金断裂, 而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进行补充, 同时多元化经营管理为企业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客观来说, 多元化经营管理不仅是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外在的环境使然, 对于每一个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 发展必须突破自身的瓶颈, 寻找多元化投资渠道, 跟随市场竞争的步伐, 调整战略, 才能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以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获得长期发展的市场优势, 多元化经营管理非常重要。
2.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 而财务管理却是实现资金灵活变动的不二法宝,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 它存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节点。加强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对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非常重要的帮助。而加强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措施是应用合理的理财方式为企业赢取利润, 减少企业现金流的支出, 同时盘活企业的存量资金, 尽量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 引入新的理念等。除此之外, 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使账上收益保持为正, 压缩和减少公司内部的现金流动, 把资金运营效率最大化。
2.4 深化内部市场管理
企业的发展就是人才的竞争和人才的保有量, 深化内部市场管理就是要为企业挖掘更有价值的人才, 这是企业当下实践和探索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利用杠杆作用和竞争机制, 把员工和企业变成拥有者的关系, 企业拥有员工, 员工管理企业,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岗位竞争是内部优秀人才选拔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煤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调动职工积极性,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2.5 强化企业供销管理
企业的发展链条就是供、产、销3个过程, 这是维持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供需还不是平衡的时候, 企业要抓住这个时机, 改变自己的营销渠道和方式, 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 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于市场上最急需的产品。同时树立客户就是上帝的概念, 这样客户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产品就是为自己而设定的, 并且提高服务质量争创最佳经济效益, 提高销售额对企业资金加速周转、增加企业利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6 更新经营管理手段
经济和时代的进步, 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 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手段的方式之一显得非常关键, 这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 对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提升服务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 煤炭企业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地去推行信息化管理, 毕竟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量非常大的工程, 首先要逐步推行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淘汰落后的通信方式和生产管理方式, 实现财务、人力、计划等功能系统化, 然后再一步步向煤炭企业各个环节渗透, 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为煤炭企业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提供有力保障。
3 结语
长期以来, 我国的煤炭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都做得不是十分完善, 尤其在煤炭销售上, 缺乏建立品牌意识, 而且受到诸如“煤好坏都照样卖得出去”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重生产, 轻视管理与经营, 造成一定程度上资源的浪费。而现在煤矿企业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 再不能向过去那样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基于我国煤炭企业管理特征, 紧抓煤炭企业管理问题, 提升管理方法的操作性, 进而推动煤炭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鹏海.论如何强化国有煤矿的经营管理[J].时代经贸旬刊, 2008, 6 (20) :125.
[2]康冬梅.论如何提高煤矿企业管理水平[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 (10) :68-69.
[3]白英.对完善国有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思考[J].山西煤炭, 2007, 27 (4) :54-55.
强化国有 篇9
由于云南省腾冲县行政事业基层单位会计人员调动频繁, 新手多, 对资产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不了解。腾冲县财政局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股借局里举办新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培训班的机会, 于2013年5月28日、30日, 就财政部令第35号、第36号、《云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了学习, 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使用、处置等作了统一要求, 要求单位加强制度建设, 提倡厉行节约, 强化资产管理和责任追究, 要求大的单位要建立资产管理使用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财政局将严格资产配置和处置的审核审批管理, 加强对处置资产的核查工作,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和专项检查,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强化国有 篇10
一、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树立人本价值理念, 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 导致人力资源素质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国有煤炭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也开始通过培训大力改善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状况, 但由于国有煤炭企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条件的束缚, 人力资源被当成其他资源的简单替代。再加上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 有较强的外部效应, 投资收益不易受到保护, 另外, 与其他资源一样, 人力资源也具有投资递减的内部效应, 这些都导致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 其结果是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本匮乏。
2. 由于没有坚持人本价值理念, 导致国有煤炭企业人本价值未能在工资分配中充分体现, 激励不足, 人才流失严重。
近几年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强, 在工资分配制度上也有较大的改革力度。但由于未能及时树立人本价值理念, 国有煤炭企业在工资分配制度上未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价值, 而是过多地向生产一线倾斜, 向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倾斜。这种工资分配制度具有其合理性, 也符合煤炭企业现场生产条件较差、劳动消耗较大的企业特点。但即使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也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本价值如何在工资分配中加以体现的问题, 否则, 对于价值较高的人力资本拥有者来讲, 就有可能不满足现状而调离煤炭行业。
3. 过去那种基于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国有煤炭企业人
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多地侧重于工作设计和人员选择, 而对人力资本能力培养不足, 直接影响国有煤炭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 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工作中的复杂组织的基本细胞, 而个人是被选来承担一项具体工作任务或活动的管理理念之上的。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 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里, 员工被选拔以适应工作, 被训练以使其具有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同时, 以完成工作的好坏来付酬。这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是“基于工作”的思想。深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国有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多地把侧重点放在工作设计和人员选拔上, 它对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确实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外部生存环境和企业内部工作性质及组织结构本身发生变化, 资源的能力观日益被人们所接受, 特别是作为组织竞争优势主要来源的人力资源能力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对策
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原则是树立人本价值理念,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积累机制。
1. 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开发机制。
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从基于工作为中心向基于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过渡, 其中, 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至关重要。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转变人力资源开发内容。过去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多以生产岗位技能教育和基础教育为主。但从适应市场竞争角度讲, 国有煤炭企业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所以, 今后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侧重于向生产方式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人力资本开发倾斜。 (2) 转变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转变国有煤炭企业过去那种单纯的人力资源内部开发机制, 充分利用外部开发机制, 如经常利用其他的社会研究机构、其他企业的力量多方面进行人力资本开发, 创造双路学习途径。 (3) 转变人力资源开发方式。主要采用在职交叉学习, 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强制轮岗学习, 以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和防止部门“合谋”的发生;定期脱产学习, 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资本。 (4) 转变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以上工作必须做到先期的科学预测和运筹规划, 并注意在制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时, 充分考虑到规划的时效性和长期性, 使人力资源开发效果更加明显。
2. 完善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和选择机制。
目前, 国有煤炭企业选人机制一般是建立在行政领导的认可基础之上。这种选人机制不能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也容易造成“偏差行为”的发生。为此, 应对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选择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选人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具体讲, 就是利用竞争上岗的工作方法, 做到公开岗位数量、公开岗位标准、公开上岗程序, 并选配公正的评委, 把有能力的人选出来。在选人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需要建立一定的实施条件, 其中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是最主要的实施条件。通过人才市场的信息显示和传递机制, 充分反映企业各类人才的价值和知识含量;通过劳务市场的供应机制和压力机制为企业提供廉价、合适的劳动力。
3. 完善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积累机制。
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提高是个逐步积累和渐变的过程, 积累机制对于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十分关键。建立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积累机制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建立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保护机制。即面对激烈的人力竞争和煤炭企业恶劣的生存条件, 应充分考虑人的生命周期和生理周期, 建立社会性的保障机制, 包括社会保障机制和劳动法规及企业安全制度等。 (2) 建立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体系。要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关键在培养, 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 (3) 对人力资源采取契约化管理办法。即与在职培训人员与重要岗位人员签定培训和服务年限合同, 对违约者进行法制化的经济制约, 从而减少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特殊岗位人才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 (4) 进一步拓宽用人渠道。继续采取竞争的办法发现人才, 用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对外聘专家给予高薪高酬, 增强企业引才、聚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强化国有 篇11
关键词: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提出林业实现“五大”转变,全面推进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改革,将国有林场明确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2大类,分别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规范管理,实行不同的政策。但在经营管理中还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一、目前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1、管理体制失去生机。管理体制多样,但都还在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一是省管移位。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掌握着国有资产处置权、林木采伐审批权、林地征占用审批权、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批准权等权力,要求国有林场上缴的林业经费多,可帮助国有林场解决实际问题少。二是市管乏力。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没有资产处置、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等审批权,却要承担无限的管理责任,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经营管理力不从心,常常顺此失彼。三是县管错位。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有林地林权、林政资源等属地管理权,但由于国有林场自成体系,长期与当地政府或部门的关系不太密切,致使当地政府或部门总认为国有林场对当地经济贡献不大,造成对发生在国有林场的林权争议、林木盗伐、林地被占、村民堵路等情况置之不理,严重影响国有林场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壮大。
2、产权主体不够明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实际上无力管好国有林场资产,平时监管责任大多落到市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肩上,但由于监管机制的先天不足,也难以监管到位。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者、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之间缺乏现实利益的共同基础,产权主体不明晰,责、权、利不统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国有林场的发展。
3、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国有林场长期存在着树种结构和比例单一问题,特别是大量的用材林树种主要以杉、松为主,造成国有林场产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经济总量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因为没有建立独立的营销网络和销售渠道,对市场信息反应不灵敏,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无法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产加工业少,林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的延伸有待开拓。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国有林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4、用人机制缺乏活力。由于国有林场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管理的影响深远,“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依然沒能得到解决;国有林场内部人事制度僵化,能进不能出,年龄结构老化且断层严重,论资排辈,优秀员工不能量才使用;同一国有林场同级岗位问和不同国有林场相同岗位间的可比性不强,岗位工资“一刀切”,“平均主义”现象依然存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造成职工工作热情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开拓意识不强,怕变求稳,改革承受能力较差。
5、经营环境逐渐恶化。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与林业政策逐步调整到位,林地价值提高,木材价格回升,林地征占用补偿费用也上升,村民逐步认识到山区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对林地权益主张意识强烈,要求归还林地,集体抢山、抢种现象时有发生。国有林场木材生产经过乡村道路,村里要求资金补助多,林田矛盾突出,村民以林木遮荫影响产量为由,林缘地带不让造林,甚至毁坏现有林木。偷砍盗伐国有林场林木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资源损失巨大。
二、强化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策略
1、科学经营,确保防护功能增强
一是加强营林培育措施。对天然林以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为主,采取全封、轮封等形式;对立地条件差、林相不整齐的残缺生态公益林应加大造林、补植、套种易成活、生物量高的常绿阔叶树大苗等的力度,促进林分及早郁闭;对已成林的中等立地条件以下的人工生态公益林,采取分类经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搞好森林管护;对有望成林尚未郁闭的生态公益林则要改变现有的幼林抚育方式,实行分类经营,突出生态效益,大力推广化学除草及免耕法技术,既有利生态环境保护又减少造林和抚育成本。对生态公益林林地因遭受病虫害、人畜破坏较严重,还有些林地因搞小规模的采石、采矿等被征占用的,影响林相成效的现象进行补植,对生态公益林中的低产林进行改造。二是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改变树种单一现状。全力营造生态功能强的针阔、阔阔混交林,如红锥与杉木混交、火力楠与松木混交,增加阔叶树比例,提高林分质量,以更大地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防护效益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强化生态公益林监测,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护林防火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四是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山地开发,发展非木质产业,种植常年收益植物,如套种沙仁、药材、毛竹、珍贵树种等。
2、建章立制,确保各项措施到位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责任制,对于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要把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场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生态型国有林场,要把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场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首要内容。由主管部门与各国有林场场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把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规模、建设项目、实现目标进行落实,年度进行检查评比,任期总考核。二是建立和落实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对在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对在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中问题突出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人和责任领导的责任。
3、稳定林业政策。国有林场大多数是以绿化荒山为目的而创立的,与集体林地交错的地方很多,因此维护经营区的长期稳定不能脱离当时的政策和时代背景,应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随着形势的变化,需尽快起草《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国有林场稳定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国有林场作用的认识,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国有林场的合法权益。
4、创新林政制度。在木材经营上,放活商品林,管严生态林。以设区市林业局为编额单位进行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和管理,商品林经营可试行面积轮伐,提高林地利用率;成过熟林较多的国有林场,也可以探讨将5年的采伐限额根据市场需求分3-4年使用,使商品林真正成为商品,提高国有林场在木材市场上的竞争力;控制在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内的木材采伐,在办理采伐许可证时,不应在下达年度计划指标前按一定比例进行控制;为提高运营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由省林业厅授权各设区市林业局办理采伐许可证;收回由县林业局办理木材运输证件的权限,授权各设区市林业局开具木材运输证的权利。
参考文献:
开封县兴隆乡强化国有资产管理 篇12
第一,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做好台账管理。2010年1月, 兴隆乡党委政府抽调各职能部门对全乡乡直部门和各村委国有资产进行核查备案并与财政国有资产报表和清单进行详细核对, 对新增和损毁核销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 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卡片账等, 如实登记固定资产购置的时间、金额、数量, 形成详实的财务资料, 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并派专人落实, 经过一个月细致的工作, 核定增加国有资产14万元。同时由乡财政所牵头, 有关部门协调配合, 将国有资产从被动统计式管理改变为动态流程式管理, 加强了对新增资产、增值目标的管理。
第二, 是严格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只要发生单位资产调剂活动, 移交、接交方都必须办理详细的资产交接清单, 切实杜绝移交不彻底、移交物件不全、数量不符等情况发生。加强固定资产盘点, 严格责任追究, 每年上半年、下半年进行两次固定资产盘点, 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和上级部门反映汇报, 并追查原因。
第三, 加强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的管理职能。财政所对乡所辖14个村组集体所有或投资经营积累形成的建筑物, 农业机械, 交通工具, 机电设备, 林木, 果园等村集体投资的企业及收益形成的资产, 进行张榜公示, 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审定, 通过审定及时登记入账, 共新增村级国有资产1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