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动机

2024-09-21

强化动机(共6篇)

强化动机 篇1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语文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具有“点石成金”的指头, 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成为真正有用的新型人才。因此, 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其得到持续和延伸。让学生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 为求知而快乐, 为探究而兴奋, 这样“求知———成功”的平衡感, 才会使他们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于是学习动机得到稳固、持续和强化, 为学业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一、重视一个“读”字

人类最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 就是“诵读”。“舌根生智慧, 诵读提高智商!”只有通过诵读, 才能快速而有效地增加学生的智力、记忆力、思考力, 让他们的头脑更细腻、更精明!同时, 文本是学生体验美的所在,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感受美的同时, 提供学生审美、创美的时间、空间, 就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产生热爱生活, 乐观向上等积极情绪。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散文。在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 以感性的体验去替代理性的分析, 将课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初步理出文路;然后教师配乐范读,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接着让学生速读全文, 复述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之后, 再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继而进入最关键的品读, 让学生在细致的品读中, 深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美感和情感。我们的目的是:加强语言习得, 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积累意象, 实现语感的迁移。

二、落实一个“变”字

变革是教改的动力。教师应大胆突破课堂教学的固有单一的模式, 创造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采用情景剧、故事会、辩论会、学生当老师等多种形式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学习《故宫博物院》, 在研读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 带着游客去游览故宫。为了当好“小导游”, 学生就要投入到文本的研读中去, 他们在课文中找图片, 找景点名称, 找方位变化词……这种教学方式既有形象感, 又有极大的乐趣。当然, 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语文。网络有着极强的互动性, 一些针对文本需要讨论的问题, 均可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在网上及时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而且能很快得到回应, 形成讨论的氛围, 并通过讨论、争辩, 互相交流、学习与补充,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突出一个“问”字

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所以, 课堂提问, 一是要量力。从实际出发, 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的对象, 提出具有诱发学习欲望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二是要适度。问题过易或过难, 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三是要灵活。教师提问时, 一方面要加强各疑问个体之间的相互构成、协调、配合、互补, 另一方面既要有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拓展, 又要有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的纵深发掘, 让学生从不知到知, 由浅知到深知, 有少知到多知转化。这样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优化课堂结构,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讲究一个“趣”字

要让学生“好之”、“乐之”, 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能及时激趣。语文教师的思维与情趣就象安装在发射塔上的宇宙飞船, 一触即发, 一飞冲天。或惊涛拍岸, 乱石穿空;或轻风拂柳, 润物无声。幽默风趣, 扣人心弦, 学生如坐春风, 哄笑之中茅塞顿开。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 我故意把课题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刚写完, 学生就嚷起来:“老师写反了!”我不认错:“我写的是和书上不一样, 但意思是一样的。你们说‘烈日和暴雨’是什么短语?”我有意引学生“上钩”。学生回答:“并列短语!”“既然是并列短语, 那么连词前后的部分就没有主次之分, 当然可以颠倒了!”“不对!”有同学说着便站起来, “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 因为课文先写的是烈日, 后写的是暴雨, 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 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随便颠倒呢?”“哦———”我故作恍然大悟状, “大家言之有理。看来‘烈日和暴雨’还真不能颠倒。”课堂教学, 教师应巧妙有趣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探究的目标,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达成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强调一个“思”字

观察是丰富生活认识的途径, 思考是训练潜能的迁移。我们要激励学生大胆思考, 培养其独创意识, 实现“个性化”教学, 首先要摒弃“导读”这种刻板划一、束缚思想、扼杀创造力的教育形式, 代之以鼓励创新、培养个性和发展想像力的自由活泼的新形式。课堂教学, 要善于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 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的情景, 给学生一对想像的翅膀, 让他们在丰富的联想中, 发现问题, 向老师和课文大胆质疑, 从而使教与学走向“个性化”。如教《向沙漠进军》, 我将旧教材的结尾念给学生听, 学生就发现了问题:科学最注重事实, 但为什么本文和许多写于五六十年代的文章一样, 都有“口号式”的结尾?为什么我们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我鼓励他们通过比较阅读, 进行自主探究,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 有意识地在课堂调控中运用多种策略,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

摘要:教师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其得到持续和延伸。让学生在兴趣的强烈驱动下, 为求知而快乐, 为探究而兴奋, 这样“求知——成功”的平衡感, 才会使他们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 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于是学习动机得到稳固、持续和强化, 为学业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发展、提高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习动机,多种手段,兴趣

强化动机 篇2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语言文化系 李淑琼 张东昌

该文章发表于《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综合版)》(2010年第12期)【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种媒体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繁荣,英语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英语阅读中,必须通过克服消极的阅读心理,通过依靠个体的阅读需要,依靠内心驱动力的支持,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通过完善促读环节、建立激励机制来激发和强化阅读动机。在英语阅读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教师必须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必须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必须给学生以适时的启发、引导和正确的指导,必须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必须发挥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使学生的阅读品质得以升华。

【关键词】阅读动机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做任何事情需要个体的做事动机,需要凭借个体的兴趣才行,英语阅读也不例外。学生喜欢读小说之类的作品,因为学生对小说有兴趣,他们最喜欢的是小说。好多学生评价一本好书的标准首先是情节吸引人,其次才是作品有真情、语言优美、思想性强等。有的学生甚至不喜欢阅读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为什么时代的经典作品不受学生的欢迎,原因可能是学生看不懂,这些作品的语言和所表现的生活时空离学生已经非常遥远,这种作品不能与学生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很难亲之、近之、爱之,最多可能是敬而远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制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喜欢的阅读对象往往是与他们的心理发育成长关系极为密切的东西。当学生对提供给他的阅读对象不感兴趣的时候,表现出的是精神的涣散、反映的迟钝、接收信息零星,思维不连贯,往往眼球在一处地方停留很长时间还不知所云。反之,学生如果对阅读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阅读过程中就能精力集中,情绪稳定,思维敏捷,能更准确地理解领悟,把握阅读对象的要点和特点。

动机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类型的阅读心理,学生的阅读心理存在差异,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有阅读的需要、欲望和喜好,因此英语教师应善于指导和利用学生的阅读心理,找到英语阅读的激发点——学生英语阅读的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激发和培养积极的阅读心理,抑制、克服和消除学生的消极的阅读心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使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真正主体,使其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思维品质。

二、学生消极阅读心理成因分析

学生消极阅读心理受教育文化的影响。重理轻文的风气在学校教育中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各种辅导班、培训班比比皆是,在这种文化教育环境中,学生轻视阅读,轻视语言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消极阅读心理受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影响。追求名利、贪图享乐,“钱的竞争,利的瓜分”,消费、时尚、娱乐、赚钱,在生活迷茫、内心空虚、精神颓废的心灵中充实起来。“金钱就是上帝”、“金钱万能”,金钱无处不在,金钱无时不有。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有色书刊、KTV包厅、MP3、MP4、MP5成天在脑袋里晃着,哪有心思与哑巴一般的文字做心灵对话?

学生消极阅读心理受学生思维水平的影响。思维不成熟,形象思维胜于逻辑思维,缺乏思维锻炼,不勤于思考,思维肤浅,审美判断能力较差,所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心理。

学生消极阅读心理受阅读习惯的影响。文学名著、智慧背囊、时文选粹之类的优秀读物不受重视,阅读表现为猎奇式、兴趣式,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体会、不思考、不积累,不做读书笔记,阅读无计划性、无时间性,阅读不能坚持持之以恒。

学生消极阅读心理受学生知识积累不足的影响。一种美学观点认为,人们对外在的美的感受是由于外物唤醒人们头脑中内在的美的积淀,从而产生生理和精神的愉快,产生美感。阅读可以说是一种读者自我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审美对话过程。如果学生知识积累不足,缺乏知识积累的内存,阅读就会索然无味,很难激活审美对话过程。这就好像电脑硬盘中缺少一定的内存,人就不能通过点击鼠标,操作键盘,将自己的心中意愿呈现在电脑视屏上一样。没有知识内存,没有知识积累,阅读就难于入境,难于启思,难于生情,难于得趣。

三、激发和强化英语阅读动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人类复杂的精神活动,必须依靠个体的阅读需要,依靠内心驱动力的支持。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学生的阅读动机最初是在外部压力的支配下形成的阅读欲望,以英语阅读课来说,它是以课程的形式,规定学生必须上课,必须阅读。部分学生对阅读课的态度不是那么积极,对课外阅读所持的态度更是不尽人意,学生严重缺乏内在的强烈的阅读动机,阅读时间难以保障,阅读效果微乎其微。

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和强化阅读动机。学校里、教室里、阅览室里张贴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摘抄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明确阅读的意义和阅读课的目标,懂得通过阅读可以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阅读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动摇的地位,没有阅读,生活就会缺少一种对话的语境,产生落伍的孤独与寂寞,而无法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立足。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学生提供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信息无限的网络电子教室,经常组织各种读书活动,经常向学生推荐新书,及时向学生发布报刊信息,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强烈需求,促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通过完善促读环节、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和强化阅读动机。学生阅读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还要受其外在环境、促读环节、激励机制等外因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学习和阅读表现出极大的惰性,教师的阅读任务的布置和阅读效果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促读环节。教师可以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英语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借助阅读交流、阅读讨论、阅读报告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对乐于读书、勤于读书、读书有成的学生给予鼓励,及时表扬,树立读书标兵;让学生写文学评论、写小说、诗歌、散文,让学生写科技作品、科技论文,让学生写阅读心得体会,对好的作品和文章给予推荐发表。随着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尝到甜头,勉强被动的阅读开始逐步转变成内心的对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使英语阅读从“要我读”到“我要读”,“为生存而积极阅读,为发展而终身阅读”成为学生英语阅读的永久的推动力。通过促读与激励,给予学生阅读的成就感,培育学生与书为伴、以书为友的情怀。

四、激发和培养英语阅读兴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教师必须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自由是主动性的源泉,任何事情离开人的自由,就难以发挥人的主动性,便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成效。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激发学生内心的兴趣。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不要对阅读过程统得太多、管得太死,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轻松、和谐和自由的阅读环境。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榜样和示范。教师要让学生对英语阅读感兴趣,首先自己要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对英语阅读的喜好,教师对英语阅读对象的指向,教师对英语阅读的痴迷和深入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引经据典”,所有这一切都无不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教师必须给学生以适时的启发、引导和正确的指导。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帮助和督促学生制定英语阅读计划,提高阅读书目的建议,分析各种文体类型阅读的不同特点和利弊,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加以引导,辅以提问、设疑,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涵,全身心投入到对文章的阅读。

要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教师必须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英语阅读教学还肩负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任务。学生读名著的障碍是看不懂,没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经典名著经过时间的积淀与筛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学生必须从中获取精神营养,获取精神力量。这样,通过激发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需求,通过开展经典名著导读、答疑、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同时,在鼓励学生读经典名著的基础上不断增加阅读量,不断拓宽阅读领域,不断拓宽阅读视野,使学生读出兴趣,由兴趣转化为习惯,由习惯升华为修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五、结语

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动机,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要求教师必须发挥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使学生的阅读品质得以升华。若是英语阅读教学能顾及学生阅读心理需求,符合学生的主动阅读心理,学生能学会选择和利用文中的主题句、标点和强调符号之类的信息,学会主动地筛选、抽象、概括和提炼,学会类比、联想、推理等思维方法,同时又能形成自己对阅读文章的客观正确的评价,那么这样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发展智力和能力,还将促进学生的个性、气质、人格和精神的发展,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钟启泉.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翟文明.阅读力提高手册[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习动机 强化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英语水平也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时我国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差也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英语学习主要依靠个人的努力,只要个人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事实也证明,很多大学生英语考试成绩十分优秀,也考取了四六级证书。但现实中却无法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也听不懂外国人表达的意思。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过于功利性,把英语学习当做继续升学或者就业的敲门砖,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学习目的,忽视了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研究认为,个体学习成效除了受智力因素、外部条件等制约之外,还与性格、意志、动机以及信念等内部动机有很大关系。其中动机被认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变量之一。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维持学习者精力投入和学习热情的重要情感因素,学习动机强烈则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长时间的保持饱满的学习状态。如果学习者不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一切将无从谈起。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大学生摒弃传统的功利性学习动机,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作为学生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强化大学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1.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利性的学习动机下,很多大学生根据考试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来制定学习计划,往往会陷入题海战术,以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来短时间提高学习成绩。《大学生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生英语学习目标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级别,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提高英语综合实践能力为最终学习目标,尤其要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里有几个注意的问题:一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要具体而详细,最好分别到每一周、每一天的具体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督促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学习计划是动态调整的,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习者发现学习效果和学习计划有所出入时,要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充分发挥学习计划的引导和督促作用。三是学习计划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动力和决心。如果过难,则会打击学习者的动力和信心。

2.加强情感驱动。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对学习活动最好的刺激莫过于兴趣,兴趣能使一个人的努力到达惊人的程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情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情感态度放在重要的地位。首先,创设期望情感。教师和鼓励和期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英语教师而言,要摒弃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思想,而是走进学生,和他们做朋友,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学习后进者或者偶发性学习不良者要及时鼓励和引导,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及时解答。并帮助他们找出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克服心理焦虑和不安情绪,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其次,创设稳定情感。所谓稳定情感是指在英语学习中保持一贯的高效的学习动机,不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冲击,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是长期的和持续的,并不会因为英语课程的结束、证书的考取等因素而结束。作为一种语言,英语学习伴随终身,毕业入职之后也要继续加强学习,因此要保持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大学生有激情和活力,个性张扬,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屡见不鲜,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大学生学习成绩止步不前。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负责布置任务,为学生创设情境化的模拟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学习。这里教师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教学任务的选择要与所讲授的内容相契合;二是教学任务不要紧紧局限于教材,最好和学生的专业方向相适合,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熟悉真实的工作场景;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和探究活动予以指导和评判,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既意识到各自的问题,又能看到别人的问题,从而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这就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提高了要求,英语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要了解当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发展特点,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

总之,学习动机是影响大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大学英语教师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适时纠正其消极动机,并及时强化其积极动机,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明雨.关于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动机策略运用的调查[J].外语界,2004,(6).

诱发、维护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4

一、展示目标, 诱发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是在单位时间內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也就是向学生提出的学习目的和要求。给学生展示教学目标, 能够诱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让学生产生达到目标的良好愿望。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实际, 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 均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因此, 要根据“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 为学生制订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并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以诱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如, 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我展示给学生的目标是:1.能找到每道题的等量关系;2.会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一目标既不偏高, 也不偏低, 较为适中。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不会因目标偏高而畏难, 程度好一些的学生不会因目标偏低而轻率, 大家都会产生出为达到目标而学习的动机。

二、激发兴趣, 维护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迫切需要学习的一种心理表现, 也是学生力求探索事物, 充满情绪色彩的一种认识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情绪色彩。教学中, 应竭尽全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千方百计地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1. 把握知识支点。

小学生往往对那些想知道但又暂不知道的东西特别好奇, 求知欲望特别高涨, 学习动机也特别强烈。对此, 应在教材內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处把握住知识支点。如, 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 我先带领学生复习周长的概念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然后问学生:我们已经知道“正方形周长=边长×4”, 长方形也是四条边, 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能用其中的一条边去乘4吗?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把握住了这一知识支点,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得到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随之得到维护。

2. 设计弹性作业。

新颖且有坡度的弹性作业, 既能引导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果子”, 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如, 学习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 程度差一些的同学只做基本题:X×15=60、X÷15=60、1 2×X=6 0、1 2 0÷X=6 0;程度好一些的同学可以加做难度大一点的弹性题:3 6 0÷ (6×□) =2 0、1 2 5× (2 8÷□) =5 0 0。再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作业速度有快有慢, 速度慢的同学可以不做弹性题, 速度快的同学可以只做一道弹性题, 当然也可以两道弹性题都做。

3. 巧用激励手段。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 他们都希望取得好成绩,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很多情况下, 学生正是靠这种愿望的推动, 才不断得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然而, 学生的这种愿望离不开老师的激励手段。教学中, 应巧妙地运用下列几种激励手段:

(1) 教学语言激励。人们常说:“坏孩子是骂出来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 在教学中, 对学生所出现的“亮点”和“闪光点”, 都应该用明确的言语加以肯定, 用良好的言语加以鼓励。

(2) 练习评价激励。针对学生的每一种练习, 毎一次练习, 均应适时进行评价。要评价到每一步计算, 每一个细节,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评价程度好一些的学生时, 在肯定实绩的基础上, 要委婉地指出不足, 促使他们朝更高的目标迈进。评价程度差一些的学生时, 应少批评甚至不批评, 抓住其闪光点大肆表扬, 力求激励为主。

(3) 作业批语激励。恳切的作业批语, 给学生的激励远远超过只写等第或只打分数的做法。对学生的作业, 应尽可能地加以批注, 可以是优点的表扬, 也可以是缺点的指出, 还可以是建议的提出等。

(4) 符号象征激励。对学生平时的上课、作业、测试等情况用符号 (“小红花”、“五角星”、“笑脸画”等) 进行连续记载, 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 (比一比, 看谁红花多;赛一赛, 看谁进步快) 。适当的竞赛能让学生显露某种进取心, 获得被别人承认的荣耀感, 学生好胜的动机会更强烈, 克服困难的毅力会更增强, 学习的情趣会更浓厚。如果让学业程度差不多的学生放在一起竞赛, 让他们在均等的境况中竞争, 竞赛的效果会更好。

(5) 免费邮差激励。当着学生的面, 把学生的成功、进步等写成短信, 请学生亲自传递给家长, 让学生在更宽阔的氛围中得到激励。

三、自我实现, 强化学习动机

人类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当学生的学习愿望得以实现时、当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时, 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教学中, 应从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內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从而让学生自我实现, 强化其学习动机;程度差一些的学生, 往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的发展, 他们也能“脱手”去自学一些较容易的知识。当他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后, 会渐渐地变“老师领我学”为“课本领我学”, 并一步步地向程度好一些的学生靠拢;程度好一些的学生, 由于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往往不需要老师的过多指导, 就能看懂、领悟和理解教材, 当得到老师适当的点拨、启发和评价后, 便证实了自己的想法、说法和做法, 于是, 他们便觉得“我能学”、“我会学”, 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 自我追求得到了实现, 学习动机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强化。

强化动机 篇5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打好坚实基础

如果学生喜欢某位老师, 往往会喜欢其所教的学科。在课堂上, 他会比较兴奋, 投入的精力也多, 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 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 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 学生也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也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培养其热爱学习的情感。对教师产生强烈情感, 喜欢听这位老师执教的美术课, 就能投入其中, 长此以往, 就知道如何运用笔法, 如何进行线条处理, 如何进行创作等等, 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美术的行为习惯。在习惯中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巩固所学的作画技巧和笔法运用。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美术技能、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及创作表现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利教利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浓厚兴趣, 启迪想象思维

兴趣是推动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一种强烈的内心渴望, 它能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 积极的态度, 从而产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成为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动力。根据教材内容讲述美术知识的具体含义, 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教师愈能在每一个知识点阐明作画技巧、创作手法, 就愈能引起学生产生向往与追求的意向, 就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兴趣, 使之乐于学;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使之善于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努力, 一定能发挥美术教学的优势, 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启迪学生的想象思维,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培养积极情感, 体会创作乐趣

学起于思源于疑, 采用创设情境, 设难质疑的方法, 能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 这样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首要条件, 学生只有对美术学习产生情感, 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最终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常与情绪状态有密切联系,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 如果能创设情绪体验的情景,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 则其学习美术的情感将会长久保持, 这样就促使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关爱学生, 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注意创造机会, 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 培养他们的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有的能力强, 有的能力弱, 有的反应快, 有的反应慢。因此,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还可以把学生带进大自然, 在美丽的环境中, 再播放一段优美的轻音乐, 学生会被美丽的大自然所陶醉, 然后老师再让同学们进行写生, 学生们情绪就会高涨, 创作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 学生就会一心扑在上面, 这样的写生作品一定会非常美丽, 生机盎然。

四、培养自尊自信, 促进发展

“乐学”“爱学”是学习的动力, 而学生往往对美术的学习信心不足, 感到创作不出想象的画面, 甚至部分学生不愿意探求美术, 那正是由于我们没有能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揭示美术的精彩。其实, 美术也是一门极其优美的学科, 它的每一条线条、每一种色彩都有着一个美好的想象, 包括一个诗人的美好传说。所以课堂上教师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画家的故事, 如画虾的齐白石, 画马的徐悲鸿。使学生知道了画家对人类的贡献, 知道了他们的伟大, 感知美术知识的奥秘无穷, 感受到美术的精彩优美, 促使他们热爱美术。结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知道美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 从而提高了学习美术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生对实物进行素描时, 引导学生观看实物, 了解它的特点, 使他们惊奇地睁大眼睛, 意识到生活中事物也包含着说不尽的美术知识, 这使他们更加热爱美术。树立起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强化动机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专业,动机教学,技能训练

技能是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 它是人们能力发展的条件、因素和中介。中等职校服装专业的教学是培养服装加工业的个体和产业化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使学生具有坚实的技术技能;而要真正把强化技能训练的环节抓紧、抓好, 首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在近18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动机定向, 激发兴趣

动机是激起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或不进行某种活动的意图和愿望, 是一种失去人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动力。笔者在加强服装专业各种技能的训练过程中, 充分利用动机的定向功能原理,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 并逐步予以深化, 促使学生刻苦学习专业技能, 以适应社会需求。具体做法如下:

1. 设置情境, 熏陶心灵

比如, 在教室布置专业定向的横幅、条幅, 在墙壁上悬挂服装生产活动和专业学习场景的图片、照片、作品等。学生一迈进教室, 首先看到的是黑板上方的横幅———学好服装、一生辉煌, 以及墙壁上的图片、照片、作品, 触景生情, 内心可产生一种新奇和向往之感。这样学生一入学, 就在心里播下了热爱服装专业的种子。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 第一堂课是“妙手回春、美化生活”;第一次主题班会是“我选择了服装专业”。教师动情的演讲和班会上热情洋溢的典型发言, 深深感染了全班每一个学生, 于是, 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 服装专业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也是他们无悔的选择。

2. 了解社会, 深入引导

为了深化动机教育, 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工人们整齐统一的工作服、紧张热烈的工作场面、先进的生产设备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 还可以专门聘请有成就的往届毕业生给学生讲他们的创业史。那些不平凡的创业经历会深深地打动每个学生的心, 启发学生要立志于服装行业。

当需要成为一种力量, 就能转化为动机。为了使学生在心理上把需要转化为动机, 要经常用生活实例告诉学生, 不管是儿童、青年、老人, 服装都将伴随其终生, 所以服装行业是永不衰败的行业, 在服装行业发展, 前景无限。为了促使需要向动机的转化, 还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调查服装市场行情, 然后汇总他们的调查结果, 因势利导。另外, 还要通过价格差别引导学生认识学好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3. 情感体验, 激发兴趣

为了促使学生维持较为稳固的、正确的学习动机, 还要从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着力。如举办我的第一件作品展和服装设计、制作比赛, 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为自己的亲友制作成衣等,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临时接受外单位的加工任务, 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 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苦练基本技能的积极性, 为强化技能训练、为学生迅速形成技术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训练, 形成技能

技能以操作训练的方式为人所掌握, 并以延长操作训练时间、多次重复练习为条件, 为使学生掌握服装加工流程中的各种技能, 在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 应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从而形成令人满意的操作技能。

1. 严格要求, 循序渐进

技能训练首先要从基础抓起, 本着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练习, 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服装专业的技能训练更应如此。因此, 根据服装类型、款式品种的难易, 我校制定三年六学期的教学规划, 充分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比如一年级开始时的裁剪练习, 可首先让学生在纸上练, 从拿剪刀的指法, 到大弧线、大直线、小弧线、小直线剪刀的走势, 注意每个细节的动作要领, 一步步一样样地练。又如机工训练, 应从机器起动, 到引线、缉线、缉布练习, 再到零部件的缝制, 最后到部件组合的操作训练。

平时教学应在强化学生基本功训练基础上,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而以分散为主的实习方法, 加大实践操作量。每次学习的款式、品种, 要先让学生用旧衣破布, 练习做领、挖袋等零部件, 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实物裁剪和缝制。这既节省了布料, 又避免了出错。这样通过教师的示范辅导, 学生的自我制作, 可从中摸索规律, 掌握方法技巧, 提高教学效果。另外,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严格要求是关键, 比如, 教学结构制图时要求学生做到快、准、美, 即速度快、线条清晰、比例协调、虚实分明、整体效果有美感。制图完成后, 首先学生自己要满意, 不满意则重做, 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2. 精益求精, 适应需要

当今时代, 人们对服装的质料、工艺和品类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服装专业教师在技能训练中着眼于生活, 着眼于生产, 精益求精, 以适应社会需求。教师要训练学生打基础, 要提出更高要求, 强化训练, 促使学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初步掌握技能技巧。比如量体, 看似简单, 但对同一个人的量体, 不同操作者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这就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量体要领。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教授要领, 然后让学生相互量体, 反复实践, 一直到熟练为止。

为适应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个体服装加工业的需要, 笔者归纳、总结了成衣整体效果的四个条件: (1) 根据设计意图, 选择性能适宜的面料、辅料。 (2) 根据面料、辅料的性能选择裁剪方法 (立体、平面、净、毛) 。 (3) 制定整体与零部件的制作方法。 (4) 根据面料的性能、外观造型, 选择整熨方法。让学生把这四个条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细心揣摸, 融会贯通。实践的结果是在整个学习阶段, 每个学生都制作过3~5件西服, 其中80%以上学生作品都达到了较好的整体效果。

为了更进一步使服装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所从事行业的设计与生产需要,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后, 笔者还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身为一个服装设计者, 如果缺乏创新超前的意识, 总是步他人的后尘, 必定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因此, 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实践中, 创造性地应用已获得的技术技能, 创造性地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势在必行。鉴于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 有意识地采用任务教学法 (结合学生的实际, 安排任务) , 引导学生多方面审思构想、科学实践。因为任务具体, 又符合学生实际, 当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后, 很容易放开手脚,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个体任务完成后, 老师又趁热打铁, 抛出设计主题, 引导学生分组实践, 在不断的争论中完成自己的构思。因为教学内容的新颖, 教学方法的灵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践热情。经过教师的指导、纠正, 成品通过橱窗、小型表演等形式加以展示, 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在此基础上, 笔者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去服装厂、服装市场采风, 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后作业的新颖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利因素。每节课讲完后, 笔者依据所教授的内容, 给学生留些有选择余地的作业,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及能力选择作业, 便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在讲完领型设计与制作后, 笔者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 依据选择对象设计领型。这种针对学生个性进行的创造性培养,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也强化了学生技能的训练,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每一阶段学生的技能水平, 应于每个学期期中、期末举行现场专业技术比赛, 当场为学生自行设计、裁剪、制作的服装评分。

每学年年末, 我校都要面向社会总结、汇报专业学习成绩, 精心设计并举办丰富多彩、规模较大的服装设计展, 从而充分发动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独立完成参展作品。这些举措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我强化训练的积极性, 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迅速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能通过生产实践的强化训练形成技能, 并适应社会需要, 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 我校还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时, 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新技术, 在工作中勤勤恳恳, 毕业后许多都成为了企业的骨干力量, 受到了厂家的好评。

【强化动机】推荐阅读:

动机模式07-21

动机教学05-10

运动动机05-15

动机识别05-20

动机激发05-29

动机作用06-10

作文动机07-08

个人动机07-23

留学动机07-27

创新动机08-04

上一篇:规范管理教育下一篇:环氧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