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激发

2024-05-29

动机激发(精选12篇)

动机激发 篇1

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带动了中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 中国掀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然而, 如今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英语水平停滞不前。长期以来, 很多学者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助于英语学习质量的提高。了解英语学习动机有利于英语的教和学。

1 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的原意是指推动或引向行动。在外语学习中, 著名的加拿大心理学家Gardner (1985) 教授对它的定义是:“动机是指学习某种语言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某种语言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 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学习动机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结果, 强化学习行为本身, 使学习者变得更需要学习, 更乐于学习, 最终形成“学习——动机——学习”的良性循环 (裴燕萍, 2007) 。

2 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Gardner (1972) 的理论, 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融合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 和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融合型动机即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着真正的或某种特殊的兴趣, 希望能用目的语与社团成员进行交流, 最后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到目的语社团中去的目的。工具型动机则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 如为了通过考试或找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 或能够阅读目的语国家的新信息和文献资料等而学习某种外语, 带有更多的“功利性”目的 (裴燕萍, 2007) 。

高一虹等 (2003) 在《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一文中提到中国大学生的动机类型不仅包括“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情境型动机, 即周围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室氛围、教师因素、教材等都是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因素。

笔者就英语学习动机对某校06、07级的国际贸易等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共回收128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 95%的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动机是“可以看英文电影、电视及报刊等或可以学唱英文歌曲、听英语广播”, 认为“旅游时有用”的有89%, 认为“学好英语可以使自己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和选择“英语是一门必修课”的均为88%, 选择“能和外国人用英语交流使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的有84%, 选择“想与讲英语国家的人作朋友”的有75%, “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技术的必要条件”的有70%, “对讲英语的国家、民族及其文化、历史背景感兴趣”的有66%, “我对英语学习很有兴趣, 这是让人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活动”和“为了出国, 在国外生活时有用”均有57%, “学英语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的有47%。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知, 该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为主, 包括看英文电影和报刊、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出国旅游等。但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本身及英语国家文化还是感兴趣的, 这体现出他们的融合型动机。由此可得, 能够善用学生的工具型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亦不可忽视激发学生的融合型动机。

3 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策略

3.1 激发融合性动机

目前, 学生的学习动机仍以工具型为主。然而, 具有融合型动机才是最终成功获得语言习得的关键。为此, 学习者应有意识地去激发自己学英语的“融合性动机”,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为考试而学英语的“工具性动机”。实际上, 要培养融合型学习动机, 首先要激发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认知, 它是植根于一定认识基础上的。认识是兴趣的媒介, 无知便无趣。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 一般不会对它产生任何兴趣;只有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后, 人才会想慢慢地揭开事物的本质, 感受事物的神奇。所以, 英语学习应当由浅入深, 不要一下子把目标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刚开始阅读英语作品就选择莎士比亚的作品, 这样并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事实上, 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前期,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个人感兴趣的、浅显易懂的作品, 如“书虫”系列等。

兴趣产生于好奇。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 善于将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 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施宝林, 2007) 。

3.2 善用工具型动机

无可否认, 工具型动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推动力。所以, 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学习任务。惰性是人的天性, 学生需要一些外在的推动力, 例如老师的要求。而这里的学习任务指的是难度适中, 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难度太大,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和继续学下去的勇气;过于简单, 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在设置任务时,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完成能力。并且, 应采用变化多样的形式, 例如角色扮演、游戏、辩论等。周利萍等 (2007) 曾经通过学习者自我报告的方法调查了80名大学新生对于不同授课方式的看法, 以及不同的授课方式对他们英语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课本前四个单元时, 主要以教师讲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要课堂形式, 中间穿插学生小组活动。到第五个单元时, 教师改变授课方式, 将课文学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 要求学生课后细心准备, 课上以学生上台演示、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学习, 教师只是以协助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参与。该单元学习完后, 教师要求学生以自我报告的形式表达对不同授课形式的评价。46%的学生表示改变授课形式后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加强, 课堂较活跃, 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有40%的学生在肯定形式变化的同时, 提出了活动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建议。只有14%的学生完全反对该种授课形式。即使部分学生对活动的设置提出不同意见,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思考, 做出自己的评价。由此可见, 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3 发展情境型动机

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所以要创造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 减少学生的拘束和焦虑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尊重信任的关系, 与学生平等交流, 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到身在一个放松自由的环境中, 勇于表达自己。从前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 学生则养成只听不想的习惯, 这样不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和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并适时给予指导,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努力给予经常性的赞美以及鼓励, 给予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也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学生有获得老师肯定和赞美的需要, 所以哪怕是学生的一点儿进步, 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树立学生的目标和信心。不要对无回答问题的同学加以批评和惩罚, 否则会造成课堂的尴尬局面, 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 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

4 结论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和深入, 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学习动机是影响英语学习不可忽视的一环。重视对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及利用,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 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者教学水平。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应适时激发学习者的融合性动机, 适度利用工具型动机和适当发展情境型动机。

参考文献

[1]Gardner, 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2]Gardner, R.C.&Lambert, 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2.

[3]高一虹, 赵嫒, 程英, 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 2003 (1) .

[4]裴燕萍.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启示[J].外语教学, 2007 (22) :220-221.

[5]施宝林.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外语教学, 2007 (15) :182.

[6]周利萍, 商舞.大学新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激发策略探讨[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72-74.

动机激发 篇2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上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是构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因素。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充分创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人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

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还关系到学习效果。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 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二.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

2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学习目的是学生近期内或长远的达成目标,正如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为之努力奋斗,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排除一切干扰,达到理想的彼岸。92页105字

3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210

4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奠基石。“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知识”,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去学习和发现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而且在满足这种需要所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在讲授每门学科或每章每节之前,必须生动有力地讲清目的、要求和任务,并结合教材内容阐明其对社会的意义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另外,教师应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果照本宣科、死搬教条,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更直观、形象的认识。丰富有趣、逻辑性和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及作业的多样化,使教学具有新颖性和实用价值,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其体会到快乐,激发其学习兴趣。

5、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

6正确运用奖和罚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和鼓励比非难、嘲笑、讽刺、挖苦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加上97对于学生来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都是希望能得到表扬的。学生因连续受到表扬后,就特别喜欢学习某一学科,这是由于他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成功,所以对以后的学习产生了更强烈的愿望。

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好的行为,对其多加鼓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肯定的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当然也应该适当运用批评,必要的批评也是要的7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举办学习竞赛,如征文、读书、书法、手工制作、小发明等,形式要多样,使每个参赛者都有成功的机会。有些长于抽象思维、有些长于形象思维;有些长于表达、有些长于运动和操作等。当然,进行竞赛的重点在于激励学生努力做得更好一些。

当然,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既不能全盘的肯定,也不能全盘的否定。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发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学生竞赛不宜过多过滥,过多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因失败而丧失信心和兴趣。总之要科学的利用竞争。

动机激发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习动机;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校教学期间常常听到这样的叹息声——如今的中职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步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纪律差、学习成绩差、无法升人普通高中的学生,小小年纪又不能从家里闲逛,这样,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上中职学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学习的能力,只是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厌学情绪或倾向,对自己没有任何约束与要求,学习上钻劲不足。作为中职业学校的教师,仅仅有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内因去努力,职业教育的目标很难达到。如何激发學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中职教育教学首要攻破的重点与难点。

那么什么是学习动机呢?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作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之一,是指直接引发、推动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越强烈,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生的潜力越能发挥,因而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激发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几点感想: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当重视研究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需要,分析学生需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需要是否得到应有的满足。职业学校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学校生活有着安全、愉快和满足的感觉。教师要认可、关心和尊重学生,以良好的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好感。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对一门专业产生强烈兴趣的首要原因是教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和老师有了隔阂,那么注定他就对该老师任教的课程不感兴趣;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帮助其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学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加强了师生情感,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生对其所任教学科就会产生兴趣进而喜爱这门课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

2、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增进学习动机

大部分学生对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是十分不情愿、茫然、被动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自己来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其间也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可以给学生的找到方向的指引,使他在学习、生活中不迷失方向。因而,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方面有较大的欠缺,目标的确立应该是既有长远目标也应该有近期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的不断实现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持久的学习动力。对不同的学生,确定目标的难度与复杂性也应当有所不同。一个共同的原则是,目标对每个学生都有挑战性,但又适合学生各自的能力。同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设定学习目标应该更多的与本专业相结合,在入学伊始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建立明确的专业价值观,让学生感觉以后所从事的专业在社会中“有用”,产生专业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设计好自己的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学习和自己将来的工作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自己走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走过的是什么,未来的是什么。了解自己未来的行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尤其是不断地鼓励。

3、 根据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搞好课程设计、安排课程,维持学习动机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比较活跃,可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到职业学校来就读,有的学生本来就不是很情愿的,或者是家长动员的,或者是亲戚或者是学校老师动员的,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希望找到新鲜感,找到快乐,找到被认可的体验。可是有些学校教学形式还是一如既往,几乎和普通教育没有什么区别,他感到所承受的痛苦还是和在初中阶段一样,毫无二致。已经在初中教育阶段饱受煎熬,这种痛苦让他们对填鸭式的学科体系教学产生了恐惧感,他们或许感觉继续下去会是和以往一样的结果,从而产生了消极的情绪,所以课堂上睡觉、玩游戏等等现象就出现了,厌学、流失问题也就产生了。

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一定要避免单调的枯燥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安排中,不应单纯以教师讲、学生听,亦步亦趋地跟随,一招一式地模仿教学,“黑板上种田地,教室里开机器”;而应按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基础程序(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评价),按照工作过程来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课题体系,多开发一些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做中教,边做边教;学生做中学,边做边学,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久违了的成功的感觉。如此方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积极有效的鼓励,强化学习动机

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如能合理地增强正强化,利用负强化,减少惩罚,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中职生虽然会自信不足,但是他们却有着异乎寻常的自尊心,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多关注学生的进步,积极的鼓励(包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主义感等。对学生来讲,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往往过多的受到了家长、老师的指责,他们很少得到褒奖,老师的褒奖对他们来说是很珍贵的。所以教师的表扬、鼓励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就会给他们以极大的信心,就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客服学习中的困难,沿着老师引导的路径不断的前行。

参考文献

[1]朱训明.广州市高职生手机品牌选择影响因素[D].华南师范大学,2007.

[2]周礼春.手机短信对高职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96-98.

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篇4

一、引导需要, 以实用价值激发写作动机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小学生的写作应是“写话”和“习作”, 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 (日记、读书笔记和书信) 。可见, 小学生的作文是一种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练笔。“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是其本质特点。而现实中, 教师拔高要求的做法很多, 往往没有顾及学生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规律, 以成人化、文学化的眼光审视学生的习作。如三年级就要学会分段, 把事情写具体等。学生面对过高的要求, 自然失去信心, 感到习作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产生畏惧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 需要是积极个性的源泉。人总是先有需要, 才有动机, 才有满足自己需求的行动。如果每次作文都能成为一次现实的言语交际, 使学生感到作文不是为了“应付差事”, 而是生活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感到作文有用, 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曾运用过特级教师章师亚提出的“生活需要式”作文教学模式。所谓“生活需要式”作文, 就是以“生活”为写作素材, 以“需要”为写作目的, 并把写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一种作文方式。如写景的作文, 可以让学生当导游推荐景点;写一件物品, 可以让学生当推销员推销产品;等等。这种以“需要”为起点而最终又不折不扣地落实在“有用”上的作文训练方式, 明明是在进行作文训练, 却不提“作文”这两个字, “一切尽在不言中”, 使学生有了宽松的“写作心境”。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淡化规矩, 以自由记录激发写作动机

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 作文就是一种乐趣, 而不是一种负担。文章原本是“我手写我心, 我文抒我情”, 但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侧重命题的审阅, 侧重文体、文法的指导。学生还未动手写作, 就被教师满嘴的立意、提纲、方法、窍门所束缚。学生在写作中感受不到个性张扬与言语创造的乐趣, 写作自然就觉得枯燥乏味、令人生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 写作训练不要急于用过多的规矩去束缚学生, 不要急于教他们开头结尾、布局谋篇之类的习作套路, 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 领悟积累, 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 讲真话, 抒真情。写什么, 怎么写,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久而久之, 学生对习作有了兴趣, 有了激情, 养成了习惯, 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作些方法上的点拨, 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倡导有感而发, 随机而作, 也就是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时机———那些颇能引起学生兴趣、关注的, 能让学生触景生情的, 易让学生产生冲动的时间、场合、人物、事件,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俗话说:“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此时落笔, 情动辞发, 水到渠成。因此, “有感而发, 随机而作”最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也最为学生所喜闻乐“写”。笔者曾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改传统的按部就班式的作文训练模式, 开展“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腾出时间加大阅读训练, 引导学生投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还专门给学生发了一本《生活随笔》, 让他们自由命题, 随机而作。这样的生活随笔随时有内容可写, 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 写人记事, 写景状物, 形式自由, 不拘一格, 想写则写, 能长则长, 因此学生特别爱写乐写。

三、融合生活, 以抒发真情激发写作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强调了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 以生活为本源, 把作文教学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

对此, 叶圣陶先生曾有精辟的论述:“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的, 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和情感储备达到比较丰盈的状态, 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 在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引时, 就会不可抑制地萌生通过文字倾吐心情的冲动。走“生活作文”之路, 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生活作文”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写作时的“无米之炊”, 扭转了作文内容千人一面、“假大空全”的现象。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我们要努力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有趣的“作文生活”, 通过一些诸如编报采访、调查访问、收集民间故事、书信交友等实践活动, 丰厚生活阅历, 让学生自己阅读自然、社会这部“大书”, 让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生活, 让他们时时处处学作文、用作文。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学生的写作动机, 还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 保持儿童世界的那份纯真和好奇, 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四、改进评价, 以增强自信激发写作动机

成功的作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激励学生在写作时树立自信。“教坛怪才”魏书生曾经这样谈到自己教一个班级第一次作文时的情况:“我跟同学们说:‘咱们班第一篇作文就一条要求, 格式正确。题目是《童年趣事》。你回忆一下, 童年时候哪件事你感觉最有趣就写哪件事, 随随便便地写, 怎样想就怎样写, 怎么高兴、怎么有趣就怎么由着兴趣写。’这么一来, 那些淘气的学生也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因为他们的口语都很风趣, 一没顾虑就写出来了。一读, 大家还觉得满能吸引人。格式正确就给100 分, 这样的作文写几篇, 淘气学生也不怕作文了。”

那么, 怎样改进作文评价, 时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首先, 在评价标准上, 要软化“班级标准”, 强化“自我标准”。传统的作文评价标准过分强调“班级标准”, 而且往往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价的参照, 采用统一的应试作文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 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强化“自我标准”就是个体标准, 它以每个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为依据, 确立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内差性评价标准, 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

其次, 在评价主体上, 由单向评价转向多元评价。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学会评价。例如, 可以让学生先给自己的作文打分写评语, 然后由教师参照学生的自评, 写出赏识性的激励评语;可以让学生互当小老师进行相互评价;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互评互改, 促进他们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 在评价过程上, 要关注整个写作的过程。作文前, 要了解学生是否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是如何收集到这些材料的;作文时, 要考查学生是否独立构思, 是否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 要关注学生的修改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在修改的基础上, 进行表彰激励, 可以是好词好句, 可以是谋篇布局, 甚至可以将学生的习作进行班级发表或者投递到报刊社。如果看到自己的作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没有哪个学生不欢欣鼓舞、激动不已, 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作文充满期待, 这就是成功的愉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激活了学生的写作动机, 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 越写越爱写。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篇5

自己所教班级的成绩能遥遥领先,学生的学习能有大幅度提升,是每一个教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可有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太让老师满意:就是不愿意学习,玩耍时如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催他学习时则如套了紧箍咒的猴子,一千个不愿,一万个难受。有些学生看似学习倒也刻苦,但成绩总不见有多大起色,一直在中下游徘徊。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不愿意学习或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我觉得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更多的是他自身的原因: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方法不对头„„而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寻找有意义的价值的学习活动,并努力从中获得预期的学习益处的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时的主观体验,特别是他们参与听讲和学习活动的意愿,以及他们参与的理由。在特定的情景中,学生可能被激发并展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时他会表现为有目的地参与某项学习活动,学习该活动要求掌握的概念或技能。所以教师除了利用学生的现有动机外,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时机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大小受两种因素决定:一是学生对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进而带来的回报的期望,二是学习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的意义即价值。学习动机的强度是期望和价值的乘积,两个因素缺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不足。所以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应设法提高他们对学习成功的期望,帮助他们认清学习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期望值

学生对学习成功期望值的大小,是受他制订的学习目标的大小、自信心的大小以及他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决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制订适合他自己的学习目标,减弱他对挫折的恐惧程度是提高其学习期望值的有效方法。

(一)增加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胜任某项工作的体验,是事业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学生学习的一针强心剂,它能使学生在学习时充满着巨大的热情和兴趣,将大脑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那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呢?

1、善于给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表扬。无论谁受到表扬时,大脑中都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快乐荷尔蒙,进而会产生“下一次要做的更好”的愿望,老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就可能使学生产生很大的信心,甚至转变其人生。

2、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自尊是自信的沃土,是自信的温床。如果自尊受到威胁,那么其自信心也一定很容易丧失,老师在学生犯错或考试不理想时,一定不要当着他人说一些“你真笨”等伤学生自尊的语言。

3﹑教会学生一些提高自信的方法。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加强,人的自信是可改变的,要使自卑的学生充满自信,你应该首先让他认识到自信对一个人的生长、学习进步是多么重要。其次,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大胆地说:“我能行”,最后,通过回忆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经验及心理感受,使他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和他人一样也有一个聪明智慧的大脑。

(二)加强学生的挫折容忍力和对挫折正确的归因。学习经常遭受挫折的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丧失,往往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能力不够或脑子太笨这些难以控制的因素上来,所以他会对学习采取冷漠的态度。对这样的学生一味地批评说教恐怕会事与愿违,甚至会加重他们的厌学情结。此时老师应:

1、给学生一定鼓励和安慰。告诉学生在人的一生中挫折是难免的,暂时的失败不是失败,最后的成功才是胜利。

2、给他们提供一些能胜任的工作。包括作业的要求难度降低、回答的问题简单一些等。

3、提供足够多的奖励。特别是对挫折容忍力较弱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

4、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教育学生不要与同学作横向比较,这样做只会加重他的自卑;应与过去的自己作纵向比较,要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并关注自身的进步。

5、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减少其受挫的体验。

6、对学生进行归因培训,把学习受挫的原因归结到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对头等可调节因素上来。

(三)制订切实的学习目标。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在一个圆形大花盆的盆沿上,放了一组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形成一个圆,而在毛虫队伍旁边摆了一些食物。毛虫们开始运动后,沿着盆沿爬了七天七夜,最后都饿死在这个盆沿上,而竟没有一只爬离队伍到附近的食物处去吃食。

为什么毛虫们忙碌地爬了七天七夜却落了个饿死的下场?很明显,是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目标,只是盲目地跟随别人,虽然付出不少,但最终一口食物也没吃到,饿死在近在咫尺的食物旁。

这个实验经常被成功学家作为例证,用以说明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学习目标就是他的一种人生目标,只有制订了学习目标他才能时时以目标约束自己,强迫自己去努力学习。因此,作为学习是第一要务的学生,应首先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的分类。学习目标从时间上来分有以下四种:

(1)长期目标:即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学习目标。

(2)中期目标:把长期目标分解为几个阶段,规定在每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

(3)短期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各学期甚至每个月、每个星期的目标。

(4)即时目标:学生每一次具体学习时的目标。

2、学习目标的制订。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置学习目标应有科学性和计划性,应符合学生的实际。

(2)学习目标应明确具体,应让孩子知道学习努力的方向。

(3)制订学习目标,四种目标应协调统一,并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

(4)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应体现民主性,与他们协商解决。

3、学习目标的实施。制订了学习目标,不付诸实施,学习目标制订得再完美科学,也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的。所以,目标制订后,就要求学生:

(1)从现在开始,立刻行动起来。

(2)要坚信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3)学习目标制订后,要求学生保持学习目标,直到成功。

(4)应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适时的评价,并给予达到目标者一定的奖励。

二、认清学习的价值

学习动机的大小受期望和价值两个因素决定,我们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期望值的大小,也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价值方面给予充分的关注。学习动机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获得性价值。简言之,就是学习能使人得到什么益处,包括物质的、精神的、荣誉的等各方面。比如:我努力学习,会使我拥有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技能,老师或家长能给我什么奖励;或学有所成后我能获得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能得到多少报酬„„获得性价值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也是人们普遍热衷于追崇的价值,教师可引导学生认清学习的这种价值,并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利用外部动机策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这种价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生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给予他们一些物质奖励,口头表扬,或是允许他做他喜欢的活动。但是用获得性价值来促进学生学习,应是他掌握了要求他掌握的主要理论或技能的基础上使用的,不要只是因为他学习了就给予他奖赏。并且外部动机策略也不能过分依赖,对学生奖赏过多、过勤,学生可能热衷于奖赏或竞争,而不是把精力用在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上。

(二)、内部价值学习会使我们劳累,但也能给我们带来无比的乐趣,带来劳有所获的满

足和自豪,这就是学习的内部价值。学习的内部价值历来为教育专家所重视。他们普遍认为:学习的内部价值引发的内部动机使学习效率远远高于外部动机作用下的学习效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差的学生体味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感受到的只有痛苦,所以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只有在学习时,满足他们的自主、胜任、关联的需要,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民主科学的管理措施,设计一些有趣的、使大家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比如举行一些小游戏等,同时学习的内容要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相适应,使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掌握,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即使这样也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进行适时的帮助,必要时请家教帮助完成这一任务。

(三)、利用价值即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学习在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使人更完美方面的意义。有些知识和技能可以直接应用于当前的生活,或是对以后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它们的利用价值非常明显,比如:生物学里的扦插和嫁接理论,物理学里的电学理论,这些知识学生可能学习起来动机充足。可相当一部分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在现实中直接应用得并不多,学生学起来可能就不那么有劲,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利用价值,以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兴趣。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篇6

一、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探究。俗话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比如,在教学“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先提问学生:有哪些同学乘坐过飞机旅行请举手?大家想不想探究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呢?教师再通过课本实验硬币“跳高”比赛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这时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了各种疑问和猜想,并展开热烈讨论。接着,教师引导、诱发学生提出下面一些问题: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否跟气体压强有关?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这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推理、分析、判断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很快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更为主动、活泼。

二、动态情景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具,巧妙地运用活动投影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时可通过创设动态情景,变静为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变难懂为易懂。例如,教学“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内容时,教师让两个学生上来讲台表演:一静一动,同步同向走路、相对而行等情境表演,接着再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景,抓住“参照物不同”这个关键,加深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等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使学生在观察不同动态情境的过程中准确理解内容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

三、活动情景

物理知识教学置入游戏活动情境中,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透镜”的一课中,为了加深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照相的游戏:屏幕上有一个大头贴,请利用老师提供的照相机在不同位置给大头贴拍照,看谁拍得好,并介绍自己的拍照经验,各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参加活动。由于老师提供的照相机中有学生没有见过的老式照相机,各小组成员马上进行了热列的讨论,有经验的学生也抓住了向别人表现的机会,我马上被学生的聪明和浓厚的氛围所感动。有不少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心得时把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变化描述得很具体、透切,还拓展到了投影仪、放大镜等应用上,所有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超出了我预期的效果。结果是在本节内容小测中出乎意料的优秀率非常高。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思想在这里交流,经验在这里丰富,思维在这儿拓展。

四、成功情境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愉快教育的核心精神是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光的传播”时,教师提问:“什么时候会出现日食现象?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利用地理课学过知识和刚学到的知识来回答:“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成一直线时就形成日食,它是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教师立即说:“同学们真棒,回答得真好,你们自己表扬自己。”学生很高兴地自我鼓掌一次。这甜滋的情感体验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驱使他们向第二次的成功迈去,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列宁说过:“一个人的理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策略 篇7

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力, 它能唤醒学生写作的动力, 维持和调节学生的写作行为。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教师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诱因, 引发出他们内心的需要, 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学生写作现状

学生写不好作文, 或者不愿意写作文, 不是因为无话可写, 而是由于一些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写作。这些教师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导学生写作, 用自己眼中的世界代替学生眼中的世界, 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造成了指导低效。另外, 一些教师把写作文当成了学习数学题目, 只是让学生一味练习, 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 造成了练习的低效。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需要的不是指导, 而是自己去摸索, 于是便放任学生写作。

写作教学走入误区, 是没有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决定学生“写什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大脑中是否具备一定的主题知识 (即“什么”) , 另外一个是学生对主题知识的有效提取。一般情况下, 学生大脑中已经储备了一定的主题知识, 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大脑中的主题知识, 帮助学生把知识顺利提取出来。

主题知识的提取有以下三个条件: (1) 知识的组织。通常情况下, 结构性的知识和网络性的知识有利于提取, 而零散的、联系不够紧密的知识难于提取。 (2) 知识的激活水平。主题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平时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知识处于激活状态时, 才可以把它调入工作记忆, 然后经过加工顺利输出。 (3) 有无明确的提取线索。人们有时不能把知识提取出来, 并非意味着大脑中没有一定的知识, 而是没有找到明确的提取线索。

无论是学生写不好作文, 还是无话可说, 归根结底都是教师缺乏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知道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写作文, 就会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激发作文写作动机的策略

如何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自愿写作文, 而不需要教师催着写、逼着写呢?这个问题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 就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这一阶段学生的表现欲尤为强烈, 参与意识与交际能力也逐步提高, 思维处于由具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这样, 一方面可以联系学生周围发生的事, 另一方面可以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程度, 多呈现直观画面, 使用教材中反应具体生活的语言等。

特级教师李吉林通过想象作文、情境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让学生们愿意写作文、喜欢写作文。下面, 笔者就来详细谈一谈李吉林老师是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的。

1.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能把学生引入与写作相关的情境中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四年级想象作文“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时, 李吉林老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 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真切。如, 李吉林老师向学生提问:“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我们该怎么办?”李老师就这样将学生带入具体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2.提出明确、具体的写作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指引学习动机的作用。所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目标的高低因人而异, 要尽力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样以想象作文“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教学为例, 李吉林老师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提出了适宜的写作目标。然后, 李老师要求学生围绕写作目标写作, 引导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写、有情可表。

3.设计难度适中的写作任务

太难的写作任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差距较大, 会让学生望而却步;而目标过低, 又会缺乏挑战性。只有当写作难度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 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例如, 李吉林老师在教授二年级作文“春姑娘的大柳框”时, 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 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说话训练, 降低写作任务难度,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后期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后, 才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

4.进行恰当的写作评价

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的评价具有强化作用。正确的评价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与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从而巩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 在教学习作“一瓶墨汁”时, 李吉林老师对学生呈现的小故事给予了肯定, 频频点头。又如, 在教学“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时, 李吉林老师这样提问学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什么时候来?”“来了以后你准备怎么办?”学生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李老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对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对成绩较好但有些骄傲的学生, 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其不足, 鞭策其继续努力。

5.指导学生练写片段

练写片段可以及时反映学生习作的问题。李吉林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学生作文时就开展了片段练习, 对学生进行了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四年级的想象作文前, 李老师再次开展片段训练,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合理的想象。以想象作文“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教学为例, 李老师让学生想象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起生活的场景, 引导学生安排每个段落的具体方法。通过片段练习, 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写作的信心。

李吉林老师通过想象作文、纪实作文和口头作文, 为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教学中, 她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创设情境, 适时引导, 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动机 篇8

一、不断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 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为主, 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 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首先, 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情境中,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研究的欲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要努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增强探索意识、研究意识, 使学生能大胆地对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以科学的精神积极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其次, 要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教学时, 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同时,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要尽量避免兴趣主义, 形式主义。

二、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有效进行奖励。

实践证明, 学生了解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的学习积极性高, 进步较快, 主要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 一方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求知欲得到满足, 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了及时的强化, 激起了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激起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 并较快地得到改正和弥补。

教师在运用表扬与批评手段时, 要考虑到多个方面, 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一,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这是评价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评价不公正, 不实事求是, 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二, 评价的语言要恰如其分, 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价语言, 不同的力度。对经常受到表扬的学生, 要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 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对缺点较多的学生, 当他们有了一些进步就要及时肯定,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要知道, 教师一句简单的“好极了!”、“你真棒!”有时却能让学生激动不已, 终生难忘;简单的一句“你觉得这样对吗?”能让多少优等生戒骄戒躁, 少走弯路。第三, 教师要使用多种鼓励形式, 如语言鼓励、手势鼓励、微笑鼓励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学习结果, 又在鼓励中体验成功,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动机起到强化作用。

三、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大纲对教学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但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智力水平有异, 相同的要求会使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部分学生却吃不饱, 这就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一个班级中, 对于优等生, 他们基础较好, 头脑反应也较快, 对于大纲提出的要求, 他们往往能很快的达到, 并且会觉得太过简单, 没有挑战性, 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要为他们设立新的目标, 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班级中的后进生, 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 当然也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同样的目标, 他们往往难以达到, 这就要求我们要帮助他们定一个更加实际可行的目标, 并在他们达到目标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例如, 在日常的训练课上, 我们在设计习题的难易度上就要充分考虑到优中差生的具体情况。习题中, 70%的基础题, 全班大都会完成, 20%的灵活运用题, 中等学生可以完成, 10%的思考题, 优秀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这样做了, 人人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篇9

一、树立理想, 把握学习目标

目标如航灯,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力量, 奋勇当先、永不畏缩。从确立学生的学习目标入手, 通过主题班会课、故事活动课等途径介绍名人伟人成长事迹, 使学生明白, 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作出巨大贡献, 除了机遇之外, 崇高的追求目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激发学生以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己, 自觉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追求崇高的奋斗目标。如在中考前夕, 学生忧心忡忡, 生怕自己考不上高中, 针对这种情况, 进行一次题为“把握命运、前途光明”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 引导学生朗读名言:“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有10位同学先后上台讲了司马迁发愤撰《史记》、闻鸡起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十个小故事。从这些名人身上同学们深受教育和启迪, 明确了“欲成才需先立志, 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二、多种激励手段并用, 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人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变为坚强, 使自卑变为自尊, 使消沉变为激昂。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 以激起每个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动机和热情, 促进学生的发展。

1.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 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 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因此, 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 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在榜样的确立上, 首先要重视学生身边的典型树立, 班主任要重点对优秀生加以栽培, 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骨干、学习上的排头兵。同时, 加强对班干部、优秀学生进行榜样意识的教育, 使之在各项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例如, 今年中考, 郑佳喻 (福鼎市中考状元) 、王国昌等一批同学 (全市第三名) 考出优异的成绩, 很多同学为他们感到自豪, 啧啧称赞, 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时机, 邀请他们与学生面对面座谈, 事后又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并择优在班会课演讲, 起到良好的激励效应。

2. 能力激励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 但其他方面如体育、文艺、劳动等可能很突出。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鼓励他们发展个性, 发挥特长, 要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并迁移到学习上, 这样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每学期组织学生评选“最关心集体的人”、“最遵守纪律的人”、“最尊敬师长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等, 通过评比, 一部分中、差生榜上有名, 他们感到很高兴, 找回了自信心, 激发了上进心。

3. 语言激励

心理学认为, 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 更何况成长中的学生哪有不喜欢班主任对其关心和鼓励呢?所以班主任要学会赞美学生, 要不惜运用赞美之辞, 赞美学生的每一个优点与进步, 哪怕是不起眼的优点和进步。在批评学生时, 要从关心学生的角度出发, 进行善意批评, 而要在否定中有肯定, 寓批评于表扬之中。因而, 平常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总是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 表示颔首或鼓励, 在批阅学生作业或试卷时, 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总会在上面批上“很好”、“你能行”、“你会学好的”等鼓励性语言。

三、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学会在失败中奋起, 在挫折中成长

在人的成长道路上, 失败与挫折就像预先为人设下的激流险滩, 只有通过它, 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 总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磨合期”。对此, 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当遇到挫折或失败时, 要挺住、不气馁, 敢于承认和正视挫折的存在, 要有和挫折抗争的精神, 学会在失败中奋起, 在挫折中成长。例如有个学生方振施, 由于家庭贫苦他上完初一就辍学外出打工, 去年他返校随原班就读初三, 第一次月考惨不忍睹, 三科成绩在30分以下, 他心灰意冷, 几乎想放弃学业, 这时老师向他伸出鼓励之手, 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 分析失败原因, 重新制定新的奋斗目标, 最终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 不断努力, 以656的高分考上福鼎一中。

四、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动机 助力高效课堂 篇10

一、高效课堂的含义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倡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

二、高效课堂的理论依据

1.“课堂生命说”

叶澜教授是我国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理论,开创了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理论先河,并且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她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活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有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探索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显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 高效课堂的实验理论基础———“学习金字塔”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如右上图所示,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是“阅读”,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是“声音/图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学习保持率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两周后学生可以记住30%。

第五种是“小组讨论”,采用这种方式,两周后学生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采用这种方式学习两周后记住的内容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三、激发学习动机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高效学习的特点是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会激发潜能、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使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成性,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高效课堂实践的成功案例

1. 构建化学实验教学平台,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的“吸热反应”时,实验中用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先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长分配任务,每组准备一个干燥的空矿泉水瓶(带瓶盖),并预习相关实验。在课堂上学生有条不紊地把预先称好的20克研细的Ba(OH)2·8H2O粉末和10克NH4Cl晶体分别倒入矿泉水瓶中,盖紧瓶盖,轻轻敲击矿泉水瓶使瓶内固体混合均匀,这时用手触摸瓶身感受温度的变化,并轻轻旋开瓶盖用扇闻的方法闻气味。教师提问:“那刺激难闻的气味是什么?为什么矿泉水瓶冰凉冰凉的?为什么瓶内有白雾?根据现象判断该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哪一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小组内相互讨论,互相提问和解答,然后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结果。这时再通过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加上相应的反馈练习,一个重要的实验原理就被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结果表明,通过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器材并亲自动手实验,学习的效果得到较大提升。

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听老师讲述知识。根据“学习金字塔”,两周以后学生记得的内容只剩下5%,课堂效率低下。从“学习金字塔”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最好。这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学的小老师,把上课内容做立即的应用,学习效果可高达90%。显而易见,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2. 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思维,以情境引领学习动机

近年来的课堂教学研究中,课堂情境的预设和创建引起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在化学课堂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化学实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在教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课时,笔者就创设了几个不同的教学情境,分别如下:

【情景一】在20mL 0.1mol/L的NaCl溶液中滴加几滴0.1mol/L AgNO3溶液,观察到什么现象?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存在?

继续实验:滴入0.1mol/L KI溶液,观察并思考:

(1)实验现象是什么?生成了什么物质?

(2)参加反应的离子是什么?

(3)Ag+是从哪里来的?

【情景二】运用难溶电解质的平衡移动知识解决问题(分组实验):

(1)如何降低硬水中Ca2+、Mg2+的浓度?

(2)如何让水垢中的CaCO3溶解?

(3)如何让水垢中的Mg(OH)2溶解?

(4)根据材料讨论并解释CaSO4如何转化成CaCO3(做验证实验)。

情景一中开始的白色沉淀是AgCl,加入KI溶液后白色沉淀逐渐转化为黄色沉淀,这里就有个认知冲突:溶液中的Ag+从何而来?自然地引出溶解平衡的概念。情景二中的几个问题就是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具体应用。通过两个情景的设计,再通过实验过程,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的激发。所以教师要创设更多适合学生思考梯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深入思考,便很容易直抵问题的实质,进而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当我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学过程必然也会变得更加简洁生动。化学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认识化学知识的过程,而技能、能力、方法和态度等都是通过这一化学认识过程来培养和训练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就必须将化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展开,以便学生把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主观形态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创设情境实验是实现认识过程展开的有效途径。边讲边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实验的探索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现象,而且便于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

3. 让化学实验揭示猜想与实验事实的矛盾,激发学习动机

违背学习者常识的事实,将造成学习者意识中的认知失衡状态,而摆脱这种认知矛盾状态求得解放的需求,就成了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探究性实验情境,预先让学生尝试猜想,然后在学生面前呈现学生意想不到的新现象,激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去顺应、解释这些新现象。例如,当学生已经掌握了钠的基本化学性质后,笔者让学生思考:金属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如果能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钠比铜活泼,所以钠可以置换出铜盐溶液中的铜。学生很快就写出方程式:2Na+CuSO4=Na2SO4+Cu,现象是钠溶解,同时有红色的物质出现。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既有气泡产生又有蓝色沉淀生成,整个过程并没有红色物质生成。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测的现象不符,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激发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讨论后得出结论:因为钠太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总而言之,要在40分钟内上一堂分量厚重、值得回味的高效课,功夫在课外。下面是笔者在实践中探讨出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课堂,才是一节高效的、成功的课。

参考文献

[1]赵礼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4).

[2]陈玉乔.化学教学中预设认知冲突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

[3]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谈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篇11

一、 提升内在需求

1 思考、质疑,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应当充分鼓励他们敢于“求异”,而不是跟着老师走,去一味“求同”。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充分质疑,有的与课文主题紧密联系,有的质疑某句话的意思,个别学生甚至质疑词义。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他们都在思考问题,都在仔细研读课文。

2 创设文本情景,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课后资料及相关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教师不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无法真正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我在教《二泉映月》一文时,让学生查找阿炳大量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为阿炳痛苦的经历所惋惜。我认为只有学生了解了阿炳痛苦的经历,才能真正地理解乐曲的内涵,才能被文本所感动、吸引。这样,学生就更愿意听乐曲,愿意读课文,让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

(2) 多媒体应用。多媒体以图象、动画、影像、声音等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能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课中黄河和羊皮筏子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怎样感受到的“黄河的磅礴的气势”和“羊皮筏子”的样子呢?我通过一段黄河的录像加以配乐,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已经远远超越了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受了。学生争先恐后要求朗读描写黄河的课文,试图表达出黄河的气势。此时学生已经完全被文本所吸引,仿佛已经亲临黄河,该段录像取得了预期效果。

(3)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昂的激情能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我在两个班采取不同方法教:在一个班,我没有范读第1自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只读出了响亮,没有读出急促;在另一个班,我范读了,学生鼓了掌。之后让他们再自读、齐读。学生读得都很到位,非常想通过朗读把黄河万马奔腾的气势表达出来。教师常用范读表达自己的激情,这种方法也能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继续学习。

二、 运用外在诱因

1 积极开展竞赛,鼓励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我常采用小组朗读竞赛方式,学生们不甘示弱,竭尽全力读好课文,另外我再加以读法指导,学生进步很大。尽管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但竞赛要适量。过于频繁的竞赛,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所以,要开展适合学生能力层次的竞赛。通过竞赛,全员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教学质量。

2 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以激发学习动机。

(1) 评价要及时。当学生回答正确,但犹豫不决时,教师要先对回答予以肯定,而后让其解释理由。这样,评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评价对学生产生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2) 评价要恰如其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否则,评价不仅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走向反面。

(3) 评价要具体化。一般来说,被表扬的行为越具体,效果越好。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首先指出其优点,然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勉励其改之。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好的信心,同时产生努力改正不足的愿望。例如,在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学生读“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强调了“喷发”“太阳”“香气息”这些词,我予以表扬:“老师通过听你的朗读,仿佛已经感到了太阳的香气息,眼前似乎已经看到了那群喷发着太阳香气息的孩子们,似乎已经闻到了太阳的香气息啊!”学生听了我对他们的表扬以及评价,于是信心大增。可见,通过具体化的评价,学生就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就有的放矢,学习积极性会提高。

(4) 评价要多样化。因为每个学生的优点都不可能一样,他们的进步大小也不可能一样,所以,在评价时应避免用单一的、空洞的评语,而应当使用各种生动而贴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使他们感到有进步,使他们确信还能做得更好。

对于后进生,首先要让他树立信心,创设成就情境,让学生产生成就行为,并对此及时给予反馈,加以口头鼓励、适当肯定。当学生取得初步成功的时候,对其学习反馈结果予以归因,来改变学生自己原有的归因方式,提高其认识水平,激发其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篇12

我首先从中等生中有学习潜质而不愿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学习上的学生入手。一天, 我发现一个瘦弱的女学生站在寒风中伤心地哭泣, 我劝她回教室并询问她哭泣的原因, 她只说是家里有事就不愿多说了。随后, 我开始关注她, 在课堂上我鼓励、指导她朗读课文, 学校组织朗读比赛, 我推荐她去参加。她很用心地练习, 也使我有了较多地机会与她聊天, 我们聊学校、聊明星、聊学习、聊家庭……在这个过程中, 我了解到家庭给予她的压力大于欢乐, 在学校她可以交朋友, 可以释放自己的心情, 可是回到家中, 她所面对的是父母的吵闹。

她的父亲是某报社记者, 初中毕业, 完全是靠自己的独立奋斗走出农村的。由于应酬较多, 几乎每天都喝得醉熏熏的, 而且从来不顾及家庭其他人的感受。最让这个学生受不了的是父亲重男轻女。父亲能为老家的侄子跑前跑后, 却从不关心自己女儿的学习, 甚至从未为她来校开过家长会, 她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她曾对我说过这样的事, 小学时她对学习很有兴趣, 一次她考了好成绩, 回家炫耀, 很希望父亲能给以鼓励, 更希望这一次父亲能为她去开家长会。可是其父亲却冷冷地没有任何反应, 连她的成绩瞥都没瞥一眼。还有一次她的作文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当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拿给爸爸看时, 其父甩下一句“这还能得奖”便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以后, 她不再奢望父爱, 同时也没有刻苦学习, 获得好成绩的兴趣了。作文从来没自己写过, 总是胡乱抄一篇了事, 作业也不认真完成, 她觉得无论自己怎样努力, 学习成绩多好, 父亲都不会改变, 都会不屑一顾, 不如让父亲“你能学习好吗?”的话成为现实。

此时, 我才了解了她为何不按时回家, 为何不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的真正原因, 她虽然记恨父亲, 却迫切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与肯定, 更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而她的父亲不善言谈, 有些狭隘的农村传统思想, 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 女孩子不能打, 只好用严厉的语言教育她, 希望她学会自立、自强, 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不要靠父亲得到某些荣誉。但是, 由于父女之间沟通不畅, 互不理解, 使得两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最终导致她学习兴趣丧失, 学习动力不足, 成绩下降。她更是以成绩为武器报复父亲, 而受害的是双方和整个家庭。

我打破沉默, 由一个忠实的听众变为与她一起奋斗的伙伴。首先, 以一次朗诵比赛为契机, 帮助她重新建立学习的信心。从练习到找音乐老师排练, 再到找音乐伴奏、抽签等等一系列事情我都交由她处理, 她很自信地完成这些准备工作, 而她的协调组织能力也超乎我的预想。可比赛之前, 她又退缩了, 对自己很没信心, 总认为自己会失败, 朗诵的结果出来后, 她哭着说:“我就知道是这样, 结果真是这样。”我笑着告诉她:比赛前我们永不言弃, 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比赛后, 不能被失败吓破胆, 要迎难而上, 积蓄力量, 终有一天你会取得成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不曾经历过失败。学习也是如此。她慢慢从比赛的输赢中走出来, 开始和我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分析自己朗读中的不足, 分析其他选手有那些优点……最后, 她告诉我:“自己不善于取长补短, 学习上也是这样。”她开始愿意面对自己的学习。

其次, 在课堂上利用她的朗读优势, 发掘她的其他优势, 扩大其优点并延伸到学习中。学习古诗词时, 我们分组竞赛学习, 朗读环节她为本组争得最高分, 在接下来的“扩写诗词”的环节她又赢得最高分。我鼓励她自己写作, 她的语文感悟力很强, 只是读的书太少, 有些时候词不达意, 必须多读书积累丰富的语言词汇。第二天, 她准备了一个小本, 上面是她写的日记和想对我说的话, 她说:“我们都忙的时候, 没时间聊天, 就用它聊聊心里话。也可以练习写作, 积累写作材料, 指导我的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 我发现她写得越来越好, 就夸她有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 她最后勇敢地拿她的许多作文给我看 (都是这段时间的一些感悟, 早就想给我看, 怕写得不好, 没敢给我) , 让我帮她修改, 我们一起找问题反复修改, 她越来越喜欢作文, 还养成了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经常写小文章拿给我看。有一次她不无骄傲地说:“再让我爸瞧不起我, 我靠自己也能写好作文。”

这时我恍然大悟, 她学习的动机太简单了, 就是她父亲的一句表扬, 为此她可以放弃玩耍的短暂快乐, 克制自己, 迎难而上。

最后, 我积极地与她的父亲沟通, 希望他能与孩子多沟通, 适当的夸奖并不会让她骄傲自大, 而是会增强她学习的动力。她的父亲也认识到由于工作繁忙, 缺少与孩子的沟通, 有时急于要成绩, 采取的方法有些极端, 后果严重并且愈演愈烈, 今后一定多与孩子沟通, 多与学校联系。同时, 我多次找这位学生谈话, 让她明白, 学习并不是为了夸奖, 这是狭隘的, 学习本身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不能仅仅局限于父亲的认可和夸奖。

上一篇:教学方法及兴趣下一篇:UPQC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