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方式(通用12篇)
激发方式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有的学生, 一提起笔写作文, 就一筹莫展, 停停写写, 写写停停, 抓耳挠腮时间过去了, 还是写不出来。此时, 作文成了这些学生的“拦路虎”。究其原因, 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欲望 (动机) 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缺乏信心;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没有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没有掌握写作的要领等等。
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领路人, 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从激发兴趣到素材积累, 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 从作文批改到作文点评, 点点滴滴都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可就是如此, 学生写作文难, 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要改变小学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率的状态, 建立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评价体系, 有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作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实践与反思
1. 大胆突破, 喜上眉梢
2. 广泛交流, 稳步提高
3. 集中展示, 见证成长
由于采取了作文教学的多元化评价策略,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被激发起来。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我班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全班同学都能在40分钟的课堂内完成至少400字的文章, 而且基本做到文从字顺、条理清楚, 不少同学的文章有一定的趣味性, 敢于想象, 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在教学实践中, 多元化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激励性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学生逐渐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发挥出潜能, 评价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激发方式 篇2
勤做笔记,别忘了自己都说过什么
在Stylorouge,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召集大家开会,在会议上随意随性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都会带上笔记本,并相互讨论可能用得上的想法。你不一定非要在会议上就想出创意,完全可以把会当作是一次普通的碰头会。
02. 寻找正确时机
对于很多人来说,上午是创意涌现的时间段。人们在午饭后通常都会比较懒散一些,因此上午一般来说更适合发挥创意。周一一般也不是理想的创意时间,不过我们会在周一早间的碰头会上彼此激发一下创意。
03.跳出框框寻找灵感
跳出设计的领域寻找灵感
随时关注设计领域的新动态固然是好事,但有的时候设计领域之外的事物也同样,甚至能更多地带给你灵感。例如,你正在为一个有关书封面的项目进行设计,那最好不要一开始就从其他书的封面上找灵感。
04. 全面介绍
参与创意过程的所有人都应该清楚了解有关项目介绍的全部内容。不要有所保留,大家应该彼此坦诚。即便是有些东西自己觉得无关紧要,我也会说出来,但会说明这些是次要的信息。
05. 对项目介绍提出疑问
提问题是头脑风暴流程的核心
产生优秀创意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分析问题。你应该对一切内容都提出疑问,并问自己:这样是否能完整满足项目介绍的需求?这个解决方案是否合适?你应该对自己的主观性保持尽可能的客观。
06. 找个合适的桌子
不要坐在太低的咖啡桌旁。虽然说现在正在流行办公桌轮用和安乐椅,但是挑选个合适的会议桌实际上对创意有很大帮助,它能让大家彼此靠得更近(而不是像在客厅一样彼此分散),让设计灵感源源不断。
07. 回归真实世界
远离计算机,拿起油漆刷之类的真实工具。
现在有很多工作室都选择把电脑工具丢到一边,却捡起了油漆、刷子、纸板和美工刀等真实的工具。保存在计算机上的设计方案有时会让你感觉不真实,而这些工具可以给你带来真实的感觉。
08.大实话
在听到其他人的想法或者看到其他人的设计样品时,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么说吧,如果某个人坚信自己的理念,但发现其他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那这些反对的大实话反而会鼓励他坚持不懈地把自己的理念打造成真正的好创意。
09.利用文字游戏形成好创意
文字游戏是激发创意和横向思维的好办法
使用“核心字”记录下你的想法。所谓核心字,就是指蕴含了你所要表达的精神、个性和讯息的关键字词,哪怕这些字词听起来很莫名其妙也没关系,过不了一两天,你也许就会看到和你脑中的这些词遥相呼应的事物。
10.休息一下,沉淀一下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分享创意后消停个一两天,让彼此的想法在自己脑子沉淀一下。这样在第二次分享时,一般都会获得更大的成果,而且在第二阶段我们经常会呈现出较多的视觉材料。
11.试试下面这些应用
具有创意的灵感激发应用和按钉板应用可以有效地协助我们对头脑风暴的内容进行组织整理。下面是其中五个比较不错的应用。
1)MindNode
MindNode是一款思维导图应用,可以有效帮助你进行头脑风暴并对自己的思绪进行整理
MindNode是一款直观、好用的思维导图应用,它能够帮助你形成新创意并组织自己的思路。其支持iCloud和Dropbox,这样你就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思维导图。
2)Moodboard
Moodboard可以用来收集、整理和分享带给你灵感的事物
Moodboard是用来在ipad上创建情绪板、整理灵感的绝佳应用。利用这个小巧的工具,你可以轻松收集、整理和分享给你带来灵感的事物。其功能包括12中自定义背景、12种自定义边框用于扩展图像、能够在情绪板上添加文字,并对文字进行缩放、旋转等。
3)OmniGraffle
OmniGraffle拥有多种多样的工具组合,是一款灵活好用的设计画布应用
在OmniGraffle中,你可以创建图表、流程图、组织图和图示。这个应用上个月刚刚进行了大版本更新,添加了全新的绘图工具界面,并改善了对iPad视网膜屏幕的支持效果。售价不到50美元,虽然对于一个应用来说不算便宜,但是其多种多样的工具组合绝对物有所值。
变革评点方式激发写作激情 篇3
【关键词】变革评点激发写作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02-01只有真正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而强化学生主体写作意识的途径有很多,其中研究学生心理与注重点评方式是比较重要的环节。
新课标提倡:教师应该是一名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促进者,而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说教工具。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与促进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一方面研究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一方面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而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能力差异,可对学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导”分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老师的激励点评和多种方法引导下,让学生获得一份成就感和和写作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喜欢上作文课,我觉得想说爱“你”不容易——这的确需要我们老师细细思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孩子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只有确立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观念,而不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才算真正领悟了学习的真谛。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就要学会寻找教育的契机。这个契机切入点就是:改变我们的点评方式。老师和他人的评语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很大的分量,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
新颖的点评方式有下面几种:
一、组内互动,反复点评
学生上交作文,老师快速翻阅,对每个学生的作文优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发放作文,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评、互评、打分,同时老师在各小组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誊正,最后再次交由老师批阅。这方法老师虽费力,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刊印作文,讨论点评
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老师挑选优、良、中各两三篇作文,不署名字,刊印出来。这本身就可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品评优劣,探讨修改意见,并在全班范围掀起争议热潮。这样一堂课,使全班学生在互动中得到收益。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的求新思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观点的准确与否。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既明白了如何提炼观点——在准确的前提下求新,又欣赏了优秀的作文,看出了自己作文的不足。
三、尊重后进,鼓励点评
和谐教育提倡: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能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而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在尊重的前提下,老师多给点“甜味剂”鼓励学生。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自然就会有继续学习的信心,长期积累的结果,自然就使后进学生跟着大家的脚步一起前行了!
四、家长参与,亲子点评
学生作文还可拿到家中,与家长同商共讨。如写《我与母亲》时,我让学生当堂写完,却不忙着上交,而是拿回家中,读给母亲听听,看看妈妈的反应,听听妈妈的意见。这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家长的参与和积极配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抹杀的作用,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 篇4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 体验数学知识
这里的“做”的含义不是做数学题, 而是实验、动手操作, 以活动方式体验数学知识.
如在“认数9”的教学设计时, 我是这样安排活动的:将学生编号 (红花、黄花、蓝花……1、2、3……9)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 座位上有花、有号 (渗透———对应思想) .然后又设计实验:每组有大小两个壶, 问学生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哪壶水多, 哪壶水少?看、掂都不能明确, 又准备往小杯倒水, 结果一壶9杯水, 一壶8杯水, 可知9比8大, 学生通过亲自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9比8多.追问:关于9你还知道些什么?设计活动, 让学生按要求排队, 第9名同学举手, 前面8名同学向左转, 第9名同学蹲下等.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 这正是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的新理念的体现.
二、让学生在“说”中学, 感受数学趣味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与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发扬民主、留足机会, 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准备好的储蓄罐里取出自己认识的钱, 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5元”.
生1:这是5元的纸币, 它的背面有高山图案.
生2:它的正面和反面都有数字“5”.
生3:你只要看到上面有“伍圆”两个字就行.
生4:上面有两个少数民族人物.
生5:还得用手甩甩、听听声音, 看看是不是假币.
……
师:对, 认识“5元”人民币, 可以从图案、字样等方面进行观察, 最关键的是看“伍圆”或“5”.
以上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学生学得形象生动, 轻松愉快.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效地激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
三、让学生在“探”中学, 思考数学规律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思考数学规律, 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就加强了“年、月、日”的体验性学习内容, 弱化了“一年有12个月”和“一年有365或366天”等经验性的学习内容.“年、月、日”一课, 传统的教学一开始就出现一张年历, 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2月有多少天?接着, 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随后直接告诉学生判定“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忆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 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有多少天”.这样的教学形式, 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地思考.依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 笔者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 伴随着优美的乐曲, 老师亲切地问:同学们, 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能不能告诉大家, 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让我们同唱一首《生日快乐》, 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 记住自己的生日这个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的教学, 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 带着学生进入快乐的数学乐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问题一出, 学生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及资料进行探究, 他们在搜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 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以及二月份有28天或29天.实际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这节课的最后, 老师又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 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 有怎样的规律?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 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年、月、日的有关规律.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教师在教学中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但通过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
四、让学生在“用”中学, 让数学内容“宽”起来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 才能真实地显示数学水平.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这样我们的教学内容就会更宽.
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上,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 搜集生活中的素材, 并通过分析整理编成百分数应用题.在课终展示时,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们编出的应用题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如有的学生搜集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方案, 由方案中提出的收费标准编出自己的父母每月要交多少个人所得税并编成应用题.
教学实践证明,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同样达到激发课堂活力的目的.
激发方式 篇5
尊重激励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数学老师上课提问,全班学生积极回答。有一位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但这位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见其他同学都举手了,他也把手举起来。不想恰好被老师抽起来回答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下课后,老师将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来了解情况,老师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后,给这位学生想了个办法:凡是他上课提问,如回答不起,就举左手,如回答得起,就举右手。老师见他举左手就不抽他起来回答问题,见他举右手,就抽他起来回答问题。结果,这位学生逐渐从“要我学数学”变成了“我要学数学”,数学学习兴趣浓厚了,数学成绩提高了。
尊重学生表现为对学生的一种善意的肯定,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而且包括学生的短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几种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但性情活泼的学生;有过错甚至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服务者。教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与学生民主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形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教师既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的,又从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也实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
自信激励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自信源于老师的信任。学生只有在信任的环境中,才能养成自信的心智。自信心是学生不断进步的驱动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将永远都不会走上成功之路。老师要看得起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比如,课堂提问分层次进行,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课堂练习分组进行,不同的学生解答不同的题,让人人能动口回答,人人能动手解答。教师对学生回答和解答中的闪光点加以肯定,用激励性语言加以表扬,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感觉。让学生在成功中充满自信,在自信中获取再次的成功。每一次数学检测,老师都应该认真批阅,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考试的得失,并将其同以前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找出每位学生学习取得进步的地方,当面表扬他,鼓励他。
赏识激励
赏识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它的奥秘在于这种力量能让学生的生命觉醒,它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促其自主自强、健康成长,可以激发潜能、增强动力和勇气;可以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改正缺点,不断提升素质,战胜困难,振作精神,走向成功。没有自信的学生,在精神上已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每解答正确一个题,每取得一次好成绩,老师要适时地用恰如其分的激励性语言来赞赏,来表扬,态度要真诚、中肯,语言要新颖、独特、幽默、灵活多样,让学生充满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学好数学。赏识教育不但要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而且要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之中。
激发方式 篇6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激活课堂教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的不断重视,对教育的投资比例越来越大,学校的教学设备越来越齐全、越来越先进,现在农村中学也基本上实现了班班有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作为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教学仪器——音响、电脑、投影仪等,从声音、颜色、画像等方面的听觉、视觉感应上,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激活整个课堂气氛,培养他们的学习乐趣。如笔者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课前利用电脑设备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春花秋月何时了》,随着音乐声缓缓响起,学生慢慢地进入了音乐的美妙境界,并渐渐地为音乐的韵律、歌词以及邓丽君甜美的声音所吸引。随着音乐的播放结束,学生就很想知道这词是谁写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为何写得这样伤感?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就迫切想了解《春花秋月何时了》作者李煜的生平、词人写这首词的时代背景,进而渴望知道这首词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这样,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就高度集中于电脑屏幕的画像、音乐等,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一节课下来,他们不但了解了许多文言知识,还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惯用方法,此时再布置一些鉴赏诗词的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并把答案利用投影仪设备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鉴赏比较,把刚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题上来,这样虽然课堂教学容量很大,但学生乐意并且很快接受,教学效果显著。
二、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当今的社会提倡合作共赢,在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好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要学会合作,学生与学生更要学会合作,课堂上教师如何与学生合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担当主角,教师只充当引路人。当然,这个引路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应该会“引”,善“引”,“引”得正确,“引”得巧妙,这样学生才愿意配合,乐意合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引”的方法,把学生引入合作的正道,引入在合作中享受竞争带来的快乐、自豪感,进而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位好的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与学生合作呢?笔者认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劝学》时,笔者在导引教学时,认真设置了几个问题:1.画出文中的通假字。2.找出文中一词多义字。3.判断文中的古今异义字。4.探讨文中的词类活用字。5.辨析文中的偏义复词,6.分析文中的文言句式等。并把全班同学按成绩平衡分成五组,每组设置一位小组长,小组长分配给各组员任务:各组员精诚合作,如有的负责第一段,有的负责第二段,有的加以补充等等,最后各组员把找到的答案汇总给各小组长,小组长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上交老师作评判。同学接到任务后,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他们或独自研读课文,或与他人讨论,都尽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最完整、最准确的答案。学生们合作默契,注意力高度集中,竞争的气氛十分浓厚,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样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了文言字词的常见用法。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竞争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也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享受了与他人合作带来的收获,带来的快乐,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全班同学都很乐意合作,学习文言文,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三、利用实践活动方式培养写作乐趣
语文课除了重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重视课外活动课的开发。在课外活动课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去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去认识语文的用途之广,从而体会学习语文带来的乐趣。如在学校每年举办的秋季运动会上,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其中的一组为“小记者组”,他们专门负责采访报道本班运动员的风采,运动员及非运动员的感人事迹,通过实际观察采访,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写作能力;元旦晚会上,笔者让学生自己当主持人,让学生自己写主持词、串连词,提高他们的文笔水准;在学校的义务劳动中,笔者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欢乐并写成文章,在班内进行交流,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笔者会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布置学生回去帮家长买菜,然后让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写一篇作文。通过实践有了第一手的生活资料,写出的文章就不会空洞无物,不会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如有的学生以菜市场为题,反映了市场繁荣、物资丰富,表现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这一主题;也有从市场管理有序、买卖公平的角度描写,表现菜商们的良好经营风尚;还有的学生写从中知道了如何节约一分钱,体谅父母的劳动艰辛;当然也有从批评的角度入手,批评食品中掺假、造假,短斤少两的现象等等。这样的作文内容充实,富有生活气息,体现新时代风貌,主题思想十分鲜明。新课标指出语文资源包含课程资源和语文课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资源。因此语文老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就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活动,运用自已的情感、思想和命运遭遇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学生实践活动多了,就再也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束手无策了,就能从容不迫地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有事可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因此只要通过实践活动,找到写作的窍门,写出的文章就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感人,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自然就会被激发出来,不仅培养了他们的乐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篇7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 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中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忽视发现、探究, 致使学生死记硬背, 被动地接受。这样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性, 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受别人在关心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就必须尽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例如, “洗发后如何护理头发”符合九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实验能力, 紧密联系生活, 学生又很感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只给出课题, 确定探究时间, 其余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完成。学生积极性很高, 他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设计出能证明猜想与假设结论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搜集证据。最后在班上进行表述与交流, 同学们得出结论:选择带有护发液的洗发液洗发, 若用普通的洗发液洗发, 洗完后一定要用护发液洗清, 这样在洗发时才不会让洗发液损伤头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感受到了学习的意义。
二、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 不爱学习的学生, 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 而是他们“不愿意学”。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 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 才会愿意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年龄相近的学生在他们彼此接近的发展区内交流, 能满足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组内成员之间的互助交流、互相尊重, 既充满温情和友爱, 又能给别人提供帮助, 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通过互相关心, 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 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首先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智力搭配, 进行合理分组。可以把每组安排四名同学, 一名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 一名基础较弱、学习困难、不善言语, 以及两名成绩中等的。另外, 还要注意小组之间的均衡, 学习成绩要相当, 这样便于小组间开展竞赛。其次, 明确任务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里没有明确的分工,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每个学生就必然参与其中, 而不能游离于学习之外了。最后, 还要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采用评比积分的奖励机制, 通过组内自评, 组际互评, 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 激励, 导向作用。然后一月一总结, 表扬优秀组和个人。这样一方面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 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
例如, 围绕“水资源的污染和防治”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合作学习活动。如组织小组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 并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作分类整理, 与学生进行交流, 使他们首先对水污染有理性的认识。随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 让学生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参观结束后, 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自制净水器的家庭小实验, 并采集家庭或学校附近河流、湖泊的水样, 利用自制净水器净化水。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合作活动, 不仅丰富了化学知识, 提高了调研、分析、写作、实验等的综合能力, 增进了小组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就是“科学家”,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 而不是去接受教师教给的结论。因此, 探究学习是一个能使学生获得“活”的知识的学习方式, 是能促使学生运用和发展多种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 结合教材,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密切联系、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或将课本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设置为问题提出并进行探究。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在课本中直接给出了结论, 在讲课时不妨提出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如何选择仪器装置等问题,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结果。
改变评价方式激发写作热情 篇8
一、形式的突破——新奇活泼
以往我们对作文成绩的评定都是用分数或等级来体现的, 这样的评定难以准确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 难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可否认, 分数或等级有“激发动机”和“客观评定”的双重功能, 但是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前者的功能。只要学生的写作有闪光点, 就可以给较高的评价, 可采用“附加分”来评定, 学生拿到老师有附加分的评定后既新奇又感兴趣, 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在作文批改中, 有时教师作为一个读者一时也难以给出一个客观的评定, 此时可以刻一些小印章如小红旗、小动物图案等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这些图案学生十分喜爱, 用图案的多少来加以评价, 更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语气的委婉——鼓励为主
在给学生的写作给予评价时, 我们的重点是抓住文章的闪光点, 满怀热情地去体验学生的写作历程, 真诚而不吝啬地去鼓励学生, 在承认每个学生作文价值的前提下, 通过尊重、关心、鼓励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 让人人都能体会到收获的喜悦, 并在各自的起点上张扬个性, 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评改中我们应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 把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地展示出来, 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让他们觉得写作文是一种享受, 从而引领他们一步步迈向成功。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我认真写鼓励性的批语, 如“我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等等。作文讲评课上, 对于学生独到的创见, 我常常竖起大拇指夸道:“你的想法真新奇!”“你的设想连老师都想不出来!”……这些话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由于学生受知识能力的限制, 作文中出现错误也是在所难免。我们的评语应当尽量避免尖锐性、刺激性, 而应带有建议性, 使学生既能接受建议, 又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如一位学生写《我家的小狗》, 我给他写了这样的批语:“你具体写出它的外形, 让我一眼就能认出。可是我对它的生活习性不大了解, 你能告诉我吗?”这种商量探讨的口吻, 使学生欣然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三、主体的体现——自主修改
当前, 在评改作文上大多是教师“包办”了, 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阻碍了学生自我评价水平的提高。虽然自改作文确非易事, 但只要在评改中授予学生方法 (如读改法、议改法) , 并大胆放手让他们自主地练习修改, 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提高, 写作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
(一) 互读互改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 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因此我们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为学生搭建交流作文的平台, 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诵读自己的作文, 并根据习作要求提出修改意见。如有不同看法, 还可以进行辩论。最后, 由小组同学合作评改。这样学生在互改中既增长了见识, 又锻炼了能力, 培养了兴趣。
(二) 自读自改
对于自己写作的修改,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是我自己的事情, 哪怕只是更改一个标点, 更换一个错字, 对于学生个人来说, 都是一种喜悦和收获, 远比老师的精批细改好得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 在通读过程中进行作文自行修改。一读, 通读全文, 立足全篇, 对照习作要求, 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上, 看看是否符合要求, 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二读, 默读习作, 查漏补缺, 补具体内容, 去除多余的内容;三读, 逐段逐句细读, 润色语句修, 改病句、错字、不当的词语和标点符号;四读, 有感情地朗读, 全面检查润色。学生在自读自改中体会到了作文成功的喜悦, 作文兴趣更加浓厚了。
四、氛围的营造——增强信心
(一) 给学生的作品创设好的环境
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写作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 我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将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进行朗诵。朗读时, 我特意创设一种隆重的氛围, 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 热情地赞扬文章的动人之处, 有时还配上音乐。学生被作者的精彩描写所打动, 时常发出赞叹。此时我让大家猜一猜作者的姓名, 再请作者领回自己的作文本。受表扬的作者在同学中的威望一下子提高了, 对写好作文更有信心了, 其他同学也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二) 努力创造展示的机会
每个学生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 于是我积极为他们创造展示作品的机会, 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1. 汇编学生作品。
让学生汇编自己及班级的优秀作文集, 再配上学生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 加上家长或老师写的序言, 不仅能够展示每位学生的才华, 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创作欲望, 让每一位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加写作活动。
2. 开辟习作发表园地。
在班级的墙报、板报上开辟习作园地, 并在一旁附有师生的小评议, 诸如“心里话”、“自由谈”和“新发现”等。当学生读着师长、同伴的热情赞扬、由衷希望时, 心中的自豪感不由而生, 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就是最好的见证。
3. 积极鼓励学生向各级报刊投稿。
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篇9
历史教学的艺术表现在诸多方面, 而巧妙的质疑设问, 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并把知识化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勇于提出与课本、教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展开讨论, 会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 形成创见性的观点, 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问的方法有许多, 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 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 诛暴秦》一课, 可设问:“若不雨, 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 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 增强主体意识, 渲染历史情境。一切创造性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
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一) 导入设计
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 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
如在学习《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时, 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导入:“同学们, 前面我们学习到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有趣的故事, 在这一段的历史时期当中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开心的事, 就是一个人只要能扛起一条木棒就可以得到50金, 同学们说稀奇不稀奇呀?你们想不想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古代去看看呢?”这样就可以很容易提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导入新课。
(二) 教师语言生动化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具体, 例如, 讲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时, 教师应义愤填膺、痛心疾首, 让学生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 不忘国耻,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可抓住一些重要知识点, 配之以相关小故事,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例如, 晋楚争霸中穿插“退避三舍”, 长平之战中穿插“纸上谈兵”, 巨鹿之战中穿插“破釜沉舟”等, 这些小故事紧扣教材, 有意义、有趣味,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充分利用教具
历史地图、事件插图和人物图像, 制成教学挂图, 指导学生边看图边听讲,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兴趣倍增。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 利用放大了的《时局图》, 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 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 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 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
通过实践开阔了学生视野, 放开了思维, 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验,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写作、设计思路、纠正错别字、增长历史见识等动手动脑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 编演历史短剧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提前去准备, 去捕捉隐藏在课本之外的“大教材”, 让学生自己分工排练, 教师加以指导。历史剧搬进课堂, 学生仿佛看到历史的画面, 有身在其中的感受, 活生生地将历史再现出来。若有创新, 也可将历史反串, 让学生找错, 学生会更加踊跃参与。如此一来, 学生增进了知识, 丰富了课堂。例如, 讲到三国历史时, 事先让几位同学自行设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吕布戏貂婵》的历史剧。吕布貂婵董卓王允都让学生模拟, 学生于是找资料, 模拟语言、学谈话姿势, 甚至坐下来看了一段《三国演义》。当堂表演时, 学生们仿佛看到连环计的精彩, 同时将这段历史牢牢熟记于心。
(二) 建立兴趣小组
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活动形式应多种多样:听老师讲解、讲故事比赛、读历史资料、出历史园地、听戏剧录音、看录像电影、搞外出活动等。在现有情况下, 老师讲解是一种常用形式。例如, 上春秋战国时, 在课后活动中可讲些孔子、孟子、屈原、孙武等的故事;又如, 讲述三国时期历史时, 可看一些《三国演义》等影视资料。对于参加历史兴趣小组的女生, 则可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女性名人, 如武则天、女词人李清照、女纺织家黄道婆、“鉴湖女侠”秋瑾等。
(三) 仿制历史文物
为了使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具体化, 在历史课后活动中指导学生动手仿制各种历史文物。例如, 制作原始陶器、“甲骨文”“竹简”“雕版印刷品”“活字印刷品”“罗盘针”等。学生在制作活动中潜能被挖掘, 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 他们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 把学生的作品应用到课堂中, 使制作者感到无比光荣, 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 而其他学生在羡慕不已的同时, 也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感兴趣时, 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入手。文章从导语设置、疑问追思、运用活动手段、指导方法、增强历史使命感五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以促进历史课程的教学。
以多元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篇10
为何想找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学生佳作如此之难?且听学生之言:考试中作文分数是拉不开距离的,对作文考试,只要采取这种态度——考前猜猜题,背几篇文章;临场套套题,注意形式和书写,凑够几百字,分数就一定不会低。的确如此,由于时间关系,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细细揣摩,于是,绝大多数作文分数都是一“韵”到底。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也特别注重针对考场上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开头、结尾的形式;出彩的语言;书写优美、卷面整洁……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要让阅卷老师心清气爽,产生好感,不忍心扣分,让学生的作文能拿一个好分数。曾有老师这样上作文课:作文课就是要求学生背网上下载的开头和结尾,并且要求学生考场上必须运用。结果是作文有了虎头凤尾,而中间不知所云,可是每次考试学生的作文分数却很高,于是这一招便成了经验之谈。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是不应该带有功利性的,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势必扼杀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切不可把考试的作文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唯一标准,评价作文的手段应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用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一、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自评是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促使自己写好作文。可是学生对自己作文能力和作文态度的评价与其他学习评价比较,不确定因素较多,因而难以给自己的作文水平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价。针对这一点,为了让学生评价时便于操作,我们可以制定作文自我评价表。然后结合制定的评价细则,让学生认真读完自己的作文后写一个具体的评语。
当然,评价表的科学性有时很难确定,但是我们制定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自读作文后,经过思考,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提出困惑。在作文评价中让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
二、小组的互动评价
学生间的作文相互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和交流,也体现了“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过程”这一理念。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学生写作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互评活动主要鼓励学生用叙述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文。首先应当根据自评的量表去记录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同时对其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各种优点和改进的建议。叙述的方式可能在开始评时有些不自然,甚至有时学生的评价有失偏颇,这时教师只要适时引导,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肯定都会受益匪浅。如小组同学对“记忆中的母亲”一文的评价:“你对母亲的思念令我感动,你的母亲是那样坚强伟大,让我对她充满敬佩之情。你选择了母亲和你分别的那一难忘的场面来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外打工的母亲对儿子那深沉的爱。不过你的作文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让我们感到难过,希望我们能帮助你,让你感受到快乐和温暖,能更坚强地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母亲。此外,你写作时有些词语运用不当,所以我们有时不能更好地理解你对妈妈的思念和感恩之情。”这则评价极富个性,对作文中的优缺点都给予了生动的描述。这样评价的作用就变得立体化了,评价的学生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作文的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别人。被评的学生也在其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倾听别人发言,学会接纳他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学生之间经过评价交流,还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三、教师的赏识评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文评价中激励手段的目的就是通过外部的刺激,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评价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得到进步。教师始终要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对于不好的作文切不可一味地指责、批判,而对于好的作文要敢于打破传统评分标准的束缚,大胆打高分,允许得满分,重肯定、重鼓励,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一,要赏识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
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在针对写作提出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这里通过对作文内容的真实,价值取向的客观、公正、求善求美和心理状态的健康等方面的评价,强调了关怀学生人格品质的健康性,反映了现代社会需要人具有求真务实、崇尚自然美、关爱生命和生活、关爱他人和社会、追求美好理想、乐观豁达而积极进取等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品质的要求。
长期以来,从日常练笔到考试,作文评价十分看重作文健康的思想,即选取有益于集体、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的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材料。可是过分强调唯社会意义是求,忽视生活的多元化,忽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忽视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学生便只知千方百计迎合评价者的意图,于是会“言不由衷”地把自己掩饰起来。面对作文,总是把先前来自课本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作为思想基础,一写游记,就总是抒发热爱、赞美祖国之情;一写好人好事,就总是发出社会主义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慨;一写学习,就总是为国争光或要勤奋有毅力;一写父母,就总是深夜背着生病的“我”上医院或冒雨给“我”送伞;一写老师,就总是带病坚持上课……这样众口一词、千篇一律,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大行其道的作文,谈何真情实感?
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赏识学生在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的真情,评语中多些“这是你的真实想法!”“我赞同你的想法!”“如果是我也会这样做。”“这样的想法很独特!”
第二,要赏识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内容真实了,价值取向健康了,但写的可能总是老一套,没有推陈出新的新味、新意,思维形成定势无法开拓,作文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了。古往今来“咏秋”的诗词数不胜数,可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令人折服的是作者能另辟蹊径写秋,是那超乎常人智慧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要能够欣赏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营造宽松的写作环境,教师在写作指导时不要设下太多的框框条条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放手让学生去写,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话,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要加大自由写作力度,减少对作文要求的繁琐约束,通过日记、随笔等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张扬。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少扣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诸如“中心不明确,立意不新颖”的大帽子。坚持多就少改的原则,多肯定学生的优点与进步。特别是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要尽量发掘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不管是新颖的开头、结尾,或是所写的一件新鲜事、一个好的词语、句子或段落,都应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四、集体的展示评价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认同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更是这样。教师应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创设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与空间,积极搭建学生交流习作的平台。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学生展示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来自他人的喝彩与掌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习作的动力与信心。让展示成为无声评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第一,开辟班级作文园地。
欢迎学生在自己的得意之作后附上赞赏自己的话,然后张贴在作文园地内,与他人交流欣赏。
第二,编写一本作文书籍。
要求每人将写得特别好的日记,平时的优秀作文或者精彩片段收集在专门的本子上,并配上一些小插图,编写自己的佳作选。定期进行交流,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借鉴。
第三,举办优秀习作班刊。
挂出一本专门的作文本,将学生平时的优秀习作或精彩片段积累起来,形成班级作文刊物。
第四,投稿各级作文刊物。
设立投稿箱,引导学生随时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进稿件箱,定期选评出优秀习作,向校刊投稿,同时还引导学生向其他刊物投稿,让学生实现铅字梦想。当作文变成铅字,学生就会油然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激发方式 篇11
[关键词]教学方式 学习兴趣
从英语教学来看,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只注重知识的机械式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过去通常的教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语法、讲词汇,学生被动地听老师灌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根本谈不上创新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才是关键。作为人师,有责任开发和挖掘學生的这种兴趣。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受老师的控制而被动地学习,一切围绕老师的思维转。也就是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老师甚至包揽了学生的一切。比如老师教单词和短语;详细地讲解翻译课文、语法、语言点。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地听,认真地记笔记,学生的课堂活动毫无发展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学生只知道默默地听老师讲,机械的背诵和训练。如今,学生逐渐会使用新教材,而我们的教法仍然是旧的传统的教法。传统的教法桎梏了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年我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1)引导的师生对话。不论教新单词还是新句型均要采用这种方式。这是课堂上贯彻实施交际型教学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在这种场合,作为交际者之一的教师是语言的熟练掌握者,他能随时纠正学生在交际过程出现的语音语法或语义错误。(2)邻座学生的俩俩对话。俩俩对话的优点是参与度大(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际),俩俩对话和师生对话各有千秋,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3)让学生扩展听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自主听)。为了使学生能通过大量扩展听读来有效提高听力,一是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为听力材料提供保证。听力材料既要能与课文密切配合,又要内容充实、形象生动、富有教育意义,而且每篇课文应至少配合4-5篇这类材料;二是要通过教学设计保证课堂上有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能听读完这些材料。(4)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主说)让学生先看图(或看动画、看视频),然后要求学生就其中的情景用英语进行口头描述——这是训练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从学习掌握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角度考虑,这种自主说虽然不如言语交际的效果好,但是对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仍有重要作用。(5)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组织角色扮演。适当的角色扮演是实施交际型英语教学的一种好方式。
二、如何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很多途径,如开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晚会等。通过这些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使他们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积极性。只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才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不断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作好阅读前的思考。在每次的阅读课上,我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快速阅读,然后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再简单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讲些有关的幽默故事为阅读做铺垫。这些预备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听力和阅读课上也十分重要。如果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口语课上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使用英语练习口语;阅读课上也能积极地快速地进入阅读状态。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读后的一系列任务。根据不同的单元设置不同主题的Project,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处群能力,责任意识以及道德观念。在6AModulelUnit2 Goodfriends中要求学生通过询问同学的年龄,身高和体重来和自己比较并操练句型“I′m/older/younger/heavier/thinner/taller/shorter than__(and__)”.通过这次活动,不但帮助学生巩固了句型,而且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三是自我训练和培养学习积极性。学生查出在学习中遇到的新单词的意思,自己先找出不懂的新的语言知识点,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新词造句。根据情况,可以口头训练,也可以做笔头训练。当然,学生查出新词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句子后,不是说老师就马上去讲解,而是要学生认真地逐字逐句地再读,然后学生再不懂的话,老师就有必要讲解。然后就这些句子复述课文的某一句子或某一段落。这种方法是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还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开发并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参考文献
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2
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并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就利用了摆小棒的方法。教师出示算式36-8后进行提问: 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我们该怎么办呢? 下面我们就用小棒摆一摆,学生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棒边摆边讨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摆小棒的方法,然后得出结论:6减8不够减,我们可以先打开一捆小棒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还剩8根,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等于2,再用26加2得28,最后写出结果。刚才我们用两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你们觉得怎样简便就可以怎样算?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但便于理解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通过分析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数学中, 运用实物直接观察能较好地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理解所学知识。例如,教学比高矮时,我把两位同学叫到教室前面比高矮,同时提出要求,要看清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刚说完,同学们纷纷说,小红高,小丽矮。于是,我走到小红身边,这时又问谁比谁高? 谁比谁矮?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高,小红矮。我趁机进行启发,刚才你们说小红高,现在又说小红矮,小红到底是高还是矮? 说到这里,我和这两位同学按高矮顺序站好,让同学们重新排列,通过观察比较,怎样说才最准确?趁机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的顺序。最后,同学们都认识到,应该说清楚是谁和谁比。通过观察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揭示出比高矮应注意的问题。
三、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图画是小学生熟知而喜爱的,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敏感,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常利用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首先出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图中,1个教师带着9名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及一些树。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上都有什么? 它们的数量各是什么? 你们能试着数一数吗?使学生在已学过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每天出门是不是要过马路? 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呢? 启发学生说出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注意安全。
四、利用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平均分的时候,我从实物入手,首先拿出6个梨,3个盘子,提问:怎样分这些梨才能使每个盘子分的梨同样多呢? 学生欲欲跃试,都争着举手回答。我让一名学生到前面演示:先把每盘放一个梨,然后再放一个,这样,每盘里面放2个梨,正好将6个梨分完。因势利导,我立即提问:6个梨是怎样分放在3个盘子里的? 学生看着分完的结果,都争先恐后地回答:6个梨2个2个地放在了3个盘子里正好放完,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这时,我立即出示了课题———平均分。这样,学生建立起了平均分的概念,通过直观操作,反复练习,很快理解了除法的含义。
五、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片断,使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进入新课情境。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和算法,而忽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这样会使计算变得枯燥乏味,为了使计算教学更生动,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时,我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将它们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计算。这样做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又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学会计算方法。学生在充分发挥潜能的情况下学会新知识,不仅记忆牢固,而且运用起来也很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