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乐趣

2024-09-17

激发乐趣(精选10篇)

激发乐趣 篇1

作文教学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累材料,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内容深邃,意义深远,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要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地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的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教师要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讲小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它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它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一些束缚自己的框框,学生便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三、等级打分,激励学生

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A、B、C、D四级。在第一次评改时,教师有意识控制A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A级,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善于抓住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家校结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持久的兴趣。

四、师生同评,写有所成

乍一看,大家可能认为这是笔误。甚至有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会提出质疑:“我从教几十年,没有听说过‘师生同评’这句话。每次作文讲评,都是我一言堂,学生洗耳恭听。”其实这并非笔误,而正是笔者所要强调的。

现代教学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而不是任教师摆弄的胶泥或装填的料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学生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朋友关系。讲评时,教师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激发了,都积极踊跃发言,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价与教师的评价有如出自同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适当给予表扬、鼓励,不失时机地说上一段话:“同学们都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下面,老师再念一些文章,看看那位医生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找到病症所在。”学生们思维活跃了,如一批批良驹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每篇文章所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学生朗读优秀习作,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优秀习作发到有关网站,推荐发表,刊登。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缺点,就会仔细回忆,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而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又被推荐发表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荣誉感,会更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并积极投稿。一时还没有习作发表的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笔者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勤劳的小蜜蜂,多思考、多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激发乐趣 篇2

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在我国,这种思想产生于80年代。所谓快乐体育,是指从终身体育和个人发展需要出发,从情感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在形式上是以快乐地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本质含意是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体能教育等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认识体育,接受体育,使体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育中见快乐的是游戏。(本文主要指体育游戏)游戏起源于人类生活,属于教育范畴。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它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为传统体育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体育游戏具有自身的特点,如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体育游戏的易行性为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游戏是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体验愉悦,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采用此种形式教学,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和厌倦,这也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内容广泛,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场地器材可多可少,简单易行,便于普及和开展。同时体育游戏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和直观性,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而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在立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快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健康伴随着学生呢?教学实践,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教材的选用与搭配要实用、新颖、故事化,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极易产生厌倦,喜爱上体育课的乐趣会慢慢的消失。如果把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再创造,根据学生的年龄与生心理特征,把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游戏化、故事化,引入童话世界,让儿童扮演各种角色,使其沉浸在角色的欢乐之中,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如选用与动物动作相联系的:蛙跳、袋鼠跳、鳄鱼爬、大象行等练习穿插一些儿歌、游戏、趣味活动,在故事与童话中,边做边说边唱来完成。又如:“大鱼网”游戏,儿童初做会觉得有意思,再做学生就会开始觉得单调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我把游戏改成“聪明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在规定区域内比作“大海”,区域以外比作“岸”,并创编了“大海的景象”,圆木柱作为“礁石”、呼啦圈内作小鱼的家,还有水草、鱼网,老师是渔夫,学生是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并在游戏中启发儿童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鱼,再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

激发学习兴趣,增添数学乐趣 篇3

一、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动手操作,直观感触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大量系统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去启发思维,从而掌握更深层次、更抽象的内容。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长方形的铁丝骨架模型,通过观察、对比等,折一折,量一量,进而让学生说出长方体的特征,再由此得出有关长方形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又如,在解决“一根圆钢长100厘米,把它平均截成3段小圆钢后,表面积增加了60平方厘米,求这根圆钢的体积”的问题时,让学生事先准备的一根胡萝卜,引导他们动手,将胡萝卜切成3段,再看一看,想一想,胡萝卜新增了几个面,这几个面与圆柱的底面有什么关系,由于是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难发现,胡萝新增了4个面,再根据V=sh,从而求得体积。

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

把抽象的知識具体化,让知识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0”的知识时,根据图中的静止图形制成精美课件,再展示给学生。“盘中原有2个桃,小猴吃掉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还剩0个。”学生通过观察,迅速地列出了2-1=1,1-1=0,从而理解了0就表示一个都没有,完成了从表象到抽象的思考过程。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书中的静态转化为动态,在课件中出示一个圆,将其分成红绿各一半,再把它平均分成16份,展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继续把它平均分成32份和64份,进而再拼成一个新图形。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出,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πr × r=πr2,图像的变化将学生带进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如,在课堂中通过“抢答”“接力赛”“开火车”等活动,让学生们互相激励,敢于竞争,允许他们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四、科学安排,优化教学结构

在课堂中合理安排时间,才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如在新课教中,要做到复习得当,接触新知识要快,理解探索重点要慢,训练重点要实。所以新授课的时间安排一般是:复习旧知2~5分钟,导入新课2~3分钟,教授新知识15~20分钟,巩固练习10~15分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4分钟。

激发写作乐趣 使学生乐写 篇4

一、积累材料, 丰富文库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文学宝库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语言华丽多彩, 生动活泼。内容深邃, 意义深远。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 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 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现代的, 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普读物, 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 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 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 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 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 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 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多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 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 而且见多识广, 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有感而发, 缘事而发, 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 缘事而发。”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 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没必要写, 没有内容写。这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 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 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 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因此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做到“日忆”, 即每日一忆, 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 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每天在入睡前, 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 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 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 我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 看看谁说得数量多, 质量高。比赛时, 我总是以身作则, 跟学生一起参赛, 说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 心悦诚服, 大受启发, 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 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 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 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说话, 插嘴, 不遵守纪律, 被老师批评了, 这是坏事, 但是有意义, 它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 这是坏事, 但是它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 积极动脑, 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 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这些框框, 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 体验生活, 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 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 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三、等级打分, 激励学生

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A、B、C、D四级。在第一次评级时, 教师一是控制A级人数, 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A级, 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要善于抓住进步点, 闪光点, 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 家校结合,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持久写作兴趣。

四、师生同评, 写有所成

现代教育飞速发展, 教育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 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因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 在课堂上形成平等、朋友关系。讲评时, 教师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 引导他们仔细聆听, 说说哪些作文写得好, 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激发了, 都积极踊跃发言, 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 学生惊讶的发现自己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适当给予表扬、鼓励, 不失时机地说上一段话:“同学们都很聪明, 都能当小老师了。下面, 老师再念一些文章, 看看哪位医生火眼金睛, 能找到病症所在。”学生们思维活跃了, 每篇文章所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 使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学生朗读优秀习作, 产生一定的成功感。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 找到了批漏, 就会仔细回忆, 开动脑筋, 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而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的学生, 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荣誉感, 会更有信心, 争取继续写出佳作。班级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激发乐趣 篇5

一、积累材料,丰富素材

中华民族是一个泱泱大国,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激起过多少朵晶莹浪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因此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有感而发,积极写作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對“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因为我上课讲小话,插嘴,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了,这是坏事,但是有意义,他使‘我’认识到我做错了;班里的两名同学打架,这是坏事,但是他使‘我’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要求学生把这些事情记叙下来,积极动脑,写成一篇篇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佳作。打破这些框框,学生纷纷开始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三、等级打分,激励学生

具体做法是将作文分为A、B、C、D四级。在第一次瓶盖时,教师有一是控制A级人数,只有极个别优秀作文可打A级,修改后有进步的可升级。对那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善于抓住进步点,闪光点,稍有进步便予以升级。同时辅以“表扬信”等通知家长的形式,家校结合,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持久写作兴趣。

四、师生同评,写有所成

乍一看,大家可能认为这是笔误。甚至有经验的老教师会提出质疑:“我从教几十年,没有听说过‘师生同评’这句话。每次作文讲评,都是我一言堂,学生洗耳恭听。”其实这并非笔误,而正是笔者所要强调的。现代教育飞速发展,教育观念也有了本质的改变,提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诚然,学生是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而不是认教师摆弄的胶泥或装填的料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尊严,学生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因此,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朋友关系。讲评时,教师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说说那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学生兴趣激发了,都积极踊跃发言,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学生惊讶的发现自己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适当给予表扬、鼓励。不失时机地说上一段话:“同学们都很聪明,都能当小老师了。下面,老师再念一些文章,看看那位医生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找到病症所在。”学生们思维活跃了,如一批批良驹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奔驰,每篇文章所存在的毛病都被他们发现了。教师再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使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学生朗读优秀习作,产生一定的成功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优秀习作发到有关网站,推荐发表,刊登。写作中存在毛病的学生通过师生同评这一过程,找到了批漏,就会仔细回忆,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而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又被推荐发表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荣誉感,会更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并积极投稿。一时还没有习作发表的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练笔,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级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多途径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 篇6

一、设计导入, 求新、激趣

写作前,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入, 唤起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知、情感, 进而产生写作的冲动。为了写好《我的老师》这篇课文, 我带来了小时候和老师的一张合影, 通过投影让学生欣赏, 这时学生一个个盯着照片, 好奇地欣赏着, 并窃窃私语, 争着猜测照片上的人是谁?这时, 我打开音乐, 满怀深情地说道:“同学们, 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普通的照片, 每当空闲时, 我都会端详这张照片, 情不自禁地想起一个人, 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 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中年妇女。”这时, 只听到学生不断地发出惊讶声, 稍停片刻, 我接着说道:“同学们, 我的小学生活已过去了很多年, 但照片上这位老师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 下面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这时, 台下鸦雀无声, 学生屏息凝听, 讲完后,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自发地响起, 我有些许感动, 没有想到这一创新设计会带来如此效应, 接着我要求学生回忆并说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老师, 只见学生托腮沉思, 满面春风, 继而畅所欲言, 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导入“动之以情”, 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 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之迸发出真实的情怀。

二、亲近生活营造氛围

回归生活, 注重实践,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习作教学的“生活本源”。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 让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生活, 参与社会实践, 并从生活中得到启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是一首表达浓浓思乡之意的诗。在上完课文内容时, 我交代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受。其中有一位女学生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 今天, 当我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第》这首诗时, 我不由得想起了远在珠海打工的你们。你们还好吧?我在家里还行, 可是特别地想念你们, 夜里经常做梦梦见你们, 可每次醒来时四周却是黑漆漆的, 我只能伤心地大哭……”这是一位“留守儿”真实的内心世界, 也是千千万万“留守儿”的心声。让学生亲近生活, 热爱生活, 从生活中积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情可泄, 是解决习作教学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的最佳办法。

三、开导学生用“心”去揣摩, 提高写作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 学生常常表现为就事论事, 刚刚动笔写了个三五句话, 就觉得已经说清楚、写明白了, 绞尽脑汁, 抓耳挠腮也写不出来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根据观察引发联想。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之景。要想让学生有话可写, 必须教会学生根据观察引发联想。我们再以《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作为例子来说明。福楼拜在开导莫泊桑如何揣摩时这样说:“光仔细观察还不够, 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比如你要描写一段篝火或一株绿树, 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他的篝火、其他的树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记在心头, 平时不仅用心去观察, 更用心去揣摩, 积累了许多素材, 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英语学习乐趣 篇7

我深深感到寓教于乐, 以乐促学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实践也证明,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 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 兴趣第一.要想把一堂课上好, 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从课间转到课堂, 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知识上都作好准备, 课前激趣是很有必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在教牛津小学英语5B第六单元《At a PE lesson》时, 先进入英语学习网站, 选好一首歌《Hands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这首歌与本课所学的身体部位单词有关, 让学生跟着音乐唱, 并配以相关的动作, 学生在唱歌中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脑中已存的英语信息被调出, 这样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就做好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 调动参与提高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在网上搜寻大量图片、声音资料等,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 有张有弛, 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 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3B第十单元《Do you play…?》一课时, 我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课, 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搜索guitar、violin、accordion、piano的图片和演奏片段, 在教学时, 根据需要去点击查看.学生既听到了动听乐声, 又看到了专业的演奏, 在欣赏中掌握What do you play?I play the guitar/violin/accordion/piano句型.这样的人机互动形式, 使得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能促使学生乐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学以致用.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去接触英语、运用英语,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英语教学视听说的环境, 通过人机对话, 情景创设, 模拟发音, 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增,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搜索网上相关内容, 从不同角度创设各种贴近生活的情景, 让学生如同到了说英语的国家, 学着用英语去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如教Can I help you?这个句子时, 除了设计书中出现的“In a shop”情境, 还可以把同学们生活中出现的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情境拍成短剧, 做成一张幻灯片, 让学生配音.不仅能把本课的句型用上, 还能把以前学的一些日常交际用语用上, 更能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全面认识Can I help you?这句话在英语国家的生活中是怎么用的, 用生活去体味英语文化.

四、利用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究者.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注重学生探究的经历.学生只有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 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从而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6AUnit6 Holidays这课时, 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英语国家的盛大节日“圣诞节”.我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这两个节日的相关资料, 要求他们通过上网搜索、查询、阅读, 自己获取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并通过上网自主探索,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得出两个节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样的探究经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智力得以开发, 探索精神得以培养.

五、利用信息技术, 训练思维拓展知识

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而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 正好为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在教学有关问路用语时,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避免使教学活动局限于课本里的知识, 可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丰富有趣的资源, 将课内延伸至课外.除了课本提供的情景和问路用语外, 还可以创设更多情景及把有关问路用语的其他表达方式都呈现给学生.打听去电影院的路怎么走, 可以有这些表达方法: (1)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2)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cinema? (3) Excuse me, where is the cinema? (4) Excuse me, 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5) Excuse me, is there a cinema near here?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虽然其中有些单词和语法现象学生没学过, 但由于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能力强的学生完全有可能接受.在上课时, 可以提问学生, 假设你们到国外不认识路, 用英语问路该怎么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计算机寻找答案.使学生了解到原来问路可以有这么多种表达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革新, 注入新的活力, 焕发新的生机.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降低了教学难度, 而且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 真正做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敏感性,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 发展语言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目前, 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帮助学生课前热身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提高效率、创设情境培养能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以及训练思维拓展知识.

激发乐趣 篇8

一、从求知需要的满足中体验情感乐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在教学中对学生最有影响的, 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 这是由学生主导活动的性质和学生求知需要发展决定的。因此, 从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以产生快乐的情绪, 是情感教学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 情感教学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需要的一致性, 教师必须从学生求知需要角度上审视、处理教学内容。由于体育教材的学科特征, 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大都具有一定的刚性和游戏化, 如, 30米快速跑、立定跳远等。我在教学中, 通过对教材内容游戏化, 以富有情趣的语言或通过拟人化的处理, 给原本不含情感因素的体育教材内容增添了情感色彩。

二、从成功需要的满足中体验情感乐趣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 更有助于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所以, 教师应在这方面, 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 我们应用“分层递进、分层评价”的方法, 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 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各个层次的学生,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使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 初一年级女生立定跳远, 我按学生的不同能力设成A、B、C、D四个组练习, A组为基础差的学生, B组为一般学生, C组为较好学生, D组为优秀学生, 每个组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 (米) :A组, 1.45~1.55;B组, 1.56~1.65;C组, 1.66~1.76;D组, 1.77~1.85, 其分值的前档设为及格, 后档设为优秀。教学目标、练习要求和评价标准从A——B——C———D逐渐提高, 各组学生在练习中, 完成本组要求后,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使他自动晋升高一级组进行练习。这个方法, 确保了真正面对全体, 使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在竞争过程中都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从审美需要的满足中体验情感乐趣

教师通过教学手段, 能使学生的审美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快乐情绪。如运动过程中的身体美、姿态美、朝气美、运动美、技巧美、活动美、表现美、行动精神美、情感美、意志美、理性美等。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则以姿态美、运动美、行动精神美这三项作为实验的主项, 从审美需要的满足中体验情感乐趣。

例如: (1) 我在姿态美的教学中用“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来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静态和动态的神韵; (2) 运动美教学中, 用助跑快似鹿、踏跳似猎豹、落地似灵猫的形象化语态, 要求学生在形成正确技能中体现出机智敏捷的运动美; (3) 行动精神美中, 经过教师的启发, 让学生们了解在体育活动中一切利于自己和他人发展, 并能为集体获得荣誉的行为都属行动精神美之例, 如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助行为、遵守竞赛规则, 发扬高尚竞赛风格的行为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经过观察, 发现与欣赏美;在实践练习活动中, 学习与体验美。

四、从群体合作的学习中体验情感乐趣

观察、讨论、选择、习得、评价等这些学习的方法, 只有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以完成, 学生在这个组织形式的学习过程中, 能体验到自己是学习小主人的感受, 体验到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的情感。教师应组织学生在这个组织形式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超出预期, 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差异, 运用学生之间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小老师、小教练、小裁判、小行为示范员等不同的角色, 经教师的启发辅导, 使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讨论、选择、习得、评价等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相互交流的场所, 从中体验到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感, 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生活在集体中的温馨与快乐。

激发乐趣 篇9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进入初二阶段, 随着中考科目的容量增加和难度提升, 对学科的兴趣开始出现分化, 而且日趋明显。对于学得较好的科目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感, 而相对薄弱的学科则凭个人喜好去选择性地吸收, 长此以往, 最直接的后果则导致偏科现象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诸多因素, 比如家庭环境的影响、周围同学的影响、教师态度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基础的影响、学习积极性及毅力的影响等。如何协调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关系, 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客观因素的积极影响带来学生主观因素的本质变化, 成为我们研究课题的关键所在。

学生能否较大程度地挖掘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取决于其学习积极性, 而促使其主动学习的主导因素在于其学习兴趣的程度。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持之以恒地去学习, 也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反之, 则会消极怠工、马虎拖拉、被动接受。因此, 对于学习的兴趣程度是影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因素,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绩水平。

通过对所教班级近两年的教学实践研究, 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点策略去尝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门通用性语言,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平时课堂内外的笔头训练量已基本达到要求, 给学生提供一种贴近生活的行之有效的会话情景去锻炼、交流很重要。多数学生把英语学成了“哑巴英语”, 以为只要笔头考试取得高分就行, 殊不知张开嘴巴去读、去说、去交流才是硬道理。所以根据初中生生性好奇、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 我建议策略一是组织一些他们乐于参加的课外活动, 避免枯燥乏味的应试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所有的学习热情。比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结合课文排短剧、唱英文歌, 增加学英语的乐趣;观看教育性题材的原声电影,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等。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是中考中主观题分值占有较大比例, 所以指导学生以点到面、夯实基础;活学现用、举一反三也很重要。我建议策略二是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根据实际学情将重难点化整为零、逐个突破、逐层渗透, 尽量帮助学生扫清学习英语的障碍。学生对英语所产生的兴趣倾向性在后天受教育及周围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体差异。认真研究一下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因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情况就会发现, 他们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阶段性恶性循环, 不感兴趣—不花时间—成绩不好—丧失信心—不愿意学。所以帮助学生解忧排难,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成为改善教学效果和帮助学生提高的关键。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 并能使学生易于理解、融会贯通, 我做了很多尝试和调研。在备课时我反复琢磨学生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或是理解不透的地方, 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讲练结合, 并能穿插中考题逐渐升华。比如说英语中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 我就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造一些简单易懂的句子, 先让学生听懂、会讲, 然后在不同的情景中利用合适的时态造句, 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时态的用法, 最后再归纳所学过的时态在结构及用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归纳起来就是:精讲精练、及时归纳;以点到面、逐层渗透;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行之有效。

实践证明, 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某知名学者曾说过, 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 就会激发前所未有的兴趣, 从而挖掘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长期学习上有困难, 就会产生挫败感, 从而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疑惑。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鼓励的力量,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他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提供难易适宜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标准。在他们遇到挫折时, 少一点训斥指责, 多一点帮助鼓励, 使他们能够从小成功中体会到大乐趣。

总而言之, 在教学活动中, 应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他们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 从而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贺翠玉,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A], 语言与文化研究 (第五辑) [C], 2010年。

[2].常建国, 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13期。

激发乐趣 篇10

一、创设学习情境,建立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积极建构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虽然已经让学生进行了反复诵读,但总觉得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还欠深刻。这时候,我说:“语文课堂与众不同,同学们除了动脑、动口之外,还可以动手、动情。那好,现在我提议,全体起立,一起朗诵这首词。为了表达需要,现在每个同学都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你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甚至想流泪时就流泪吧!”经我这么一说,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经过一阵自由讨论之后,学生声情并茂、“指手画脚”地朗诵起来。完全陶醉在博大精深、奇妙无穷的文学艺术之中。在这一充满活力的课堂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转换师生角色,构筑民主交流的和谐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对传统的师生角色进行转换,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自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而教师的职责则是为学生提供服务,肯定学生的表现。

在教学《短论两篇》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能力,我把课堂设计成情景剧表演和辩论赛。“如果生活中碰到你的邻居经常在晚间10点之后声响还很重,严重影响了你正常的休息。今天当你刚刚躺下时,楼上又传来了刺耳的声响。如果你想去劝止你的邻居,你打算跟他怎么说?现在我们隆重请出几位同学上台来表演!评委是同学们,评选的唯一方法就是你们的掌声。”说完,我随机谙了高举双手的齐莉和李剑鹏同学,征得双方的同意后,李剑鹏扮演楼上邻居,齐莉扮演楼下邻居。结果一向沉默寡言的李剑鹏在全班同学面前出语不凡,巧舌如簧,以敏锐的思维和机智的回答,使伶牙俐齿的齐莉被驳得哑口无言。在同学们热烈而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李剑鹏当之无愧地成了这一节课学生心目中的英雄。从此,包括李剑鹏在内的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改变教学策略。创设开放创新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阅览室、大自然、影视窗、互联网、广告语……这一切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环境和资源。

在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少女穆然》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堂影片赏析课,对《少女穆然》这部影片总体上有何评价?这部影片最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听说是赏析影片,同学们来劲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齐烨香同学说:“《少女穆然》这部影片当然好了,都吸引了崔永元破例参加演出,看完之后,我可感动了。”吴凡同学说:“我觉得总体上这部影片前后两部分的详略安排欠妥当。既然影片着重要表现的是她与死神抗争的顽强性格,那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穆然初到北京时的生活呢?”江永金同学说:“我认为,穆然在濒临死亡之际用最优美的歌声震撼人们,那样的天籁,超过了世上任何生灵,这就是坚强一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穆然每天笑对生活,她用‘心去体验生命。这是一种洒脱,一种心灵的快乐。”胡继刚同学说:“我觉得影片中的教师形象塑造得太差了。影片中的这位多次出现的数学教师,当看到穆然在向一位男同学请教数学问题时,就不分青红皂白以为是早恋而横加指责。那位男同学忍无可忍站出来说明真相。我很担心这样一部被大人们誉为有很强教育意义的好影片,会不会因此把这位教师和自己现在的老师联系起来,认为天底下的教师也都这样不做调查研究,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不理解学生呢?如果这样,那么影片的负面影响可能就要大于正面影响了。”……

就这样通过观看一场电影,通过一堂影片赏析课,同学们不仅懂得了怎样写影评,同时,更加深刻理解了写文章要注意诸如详略安排,要有助于突出中心等问题。

语文是美丽的,只要我们每个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总能让学生享受着语文的乐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魅力。

上一篇:土地法律制度下一篇:物理概念的专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