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乐趣(精选12篇)
感受乐趣 篇1
长期以来, 低年级语文以识字为重点, 阅读教学形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 即每教一课新课, 总是先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集中扫掉, 然后再讲读课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 单一化, 语文教学出现效率低、阅读质量差、学生阅读兴趣不浓的刻板程式。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阅读实践活动, 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 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生活, 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 同时要上升到新的层次, 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 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机会, 不按部就班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 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
其次, 课堂所呈现的形式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如果学生面对着教材, 无动于衷, 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 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 教师就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 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因此, 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 学生的阅读乐趣比阅读材料后获得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 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 阅读乐趣的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读为主线, 重整体感悟, 重语感培养
1.“多读少讲”重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让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 自由轻声读, 在理解课文时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引读等, 保证了每个学生读书的机会, 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指名读时, 我注意抓两头, 带中间。读得好的树榜样, 读得差的教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有读好的信心和想读的愿望。这些方法看似简单, 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效。其次,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 在读中体味课文。最后, 精彩的段落要熟读成诵, 牢记在心。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是大量积累语言的有效方法, 是把阅读材料的语言内化的最好途径。比如, 当儿童朗读《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时, 得到的是整体的感受: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画, 通过朗读再现了景物、环境。读得多了, 积累就多了, 语感也逐渐丰富了。
2. 读与看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的插图, 并且大部分插图都包含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插图, 让学生先看图, 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 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 说说秋姑娘给谁写了信。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 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 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 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课文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 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3. 读与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 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争论喜欢谁, 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4. 读与说相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 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 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加强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 请学生说说自己更喜欢谁, 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热烈, 通过学习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 并能从中受到更多启发。
5. 读与演相结合
情境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化抽象为形象, 化难为易, 使其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 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找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 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 结果学生的表演淋漓尽致、维妙维肖。
6. 读与画相结合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如在教学《小池塘》时, 我请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课文中所描绘的小池塘, 学生兴趣盎然, 纸上立刻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画面, 在兴趣的基础上又重温了一遍课文。
7. 读与写相结合
写离不开读, 读为写打基础。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 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教学《家》一课时, 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 仿照用“ () 是 () 的家”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并且观察得挺仔细, 写起话来形象生动, 比喻贴切, 想象丰富。
感受乐趣 篇2
我家的书可多了,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森林报》,《大爱无言》……我家的书足足可以搭一间像房间一样大的积木屋。
我可爱阅读了,有时侯会为了阅读闹出了许多笑话。记得那一次,我正在阅读《大爱无言》,正当我读得津津有味时,妈妈却让我拿锅去买面粉,我极不情愿地从书堆中爬出来,随手拿了爸爸的洗脚盆。可想而知,不免被老妈不分青红皂白地臭骂了一顿,还吃上了一顿“美味”无比的“竹笋炒嫩肉”。
阅读虽然给我带来了麻烦,但也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我会随着书中的情节时而喜悦,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感叹。当我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会黯然神伤,为小女孩的悲惨身世感到难过;当我读幽默笑话时。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从书中,我了解到了高尔基的童年;明白了蜻蜓的眼睛为什么那么大;还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有句古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使我提高了写作水平,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书中自有黄金屋,屋中自有颜如玉。书伴我成长。书是我的启蒙老师,是一盏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导灯,更是一位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我爱我的书,更爱阅读。作文
★ 一年级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感受发言稿
★ 教育孩子的经验心得
★ 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心得
★ 小学班主任经验材料
★ 班主任德育经验材料
培养识字能力 感受识字乐趣 篇3
关键词:识字;语文教学;识字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55-01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起点,让孩子们体验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基础的动力和源泉。有了兴趣,学习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生有了喜欢和愿望,才能让学生学习汉字变得轻松,变得主动。因此,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
1、图画创设情境。小学低年级所学的许多字都是形声字,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在教学时可以画简单有趣的图画,引导孩子们了解这些汉字,激发孩子们学习生字的兴趣。让学生们去看、去说,在图画中识字。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孩子们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孩子们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出示与识字有关的图画、卡片等。激发了识字的兴趣,能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我首先鼓励孩子们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再“声旁”,逐步渗透“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功能。教学中,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告诉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如见到提手旁就要很自然地想到手,见到木字旁就要很快地想到树木,见到三点水就想到水,见到四点底就想到火,见到双人旁就想到街道,这样学生慢慢地就能根据字的形旁推测生字的字义,达到独立识字。
2、游戏创设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识字效果会更好, 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巧妙有趣的词语环节,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3、多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识字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广泛深入课堂。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重视。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能够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的认识、阅读、写作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多媒体技术为识字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认识几百个字,有的认识几个字,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如果不考虑孩子们的这些差异,必然会扼杀部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丧失学习的信心。所以,我在教孩子们生字时,总是先问;“这些字你们认识吗?认识哪一个?”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识字多的孩子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识字少的孩子也不因程度不同而受到伤害,鼓励孩子下次能够表现自己。
三、引导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
一个学期,认识400左右的汉字是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方法和规律。一般的汉字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识字方法,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识字。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我经常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我让表现欲强的孩子充当小老师,在孩子们在彼此的交流中,提高识字的能力。
四、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生活中处处皆可识字,而不应仅仅拘泥于课本,局限于语文课堂,在电视中,在马路上,精彩纷呈的广告到处都是,孩子便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与这些汉字认识了,生活就是孩子们识字最生动的教科书。我刚开始教孩子们识字是从认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开始,不认识的汉字让孩子们注上拼音,让孩子们彼此打招呼,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许多汉字,我还在平时让孩子们做个有心的人,鼓励他们与汉字交朋友。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若能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识字,学生不但能熟练地掌握所学的汉字,还掌握了识字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学汉字。既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注重生活资源 感受数学乐趣 篇4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以动促思
基本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 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 通过看一看 (看圆柱有什么感受?) 找一找 (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 、摸一摸、比一比 (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 想一想 (生活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玩一玩 (玩玩圆柱, 你发现了什么?) 等活动, 即让学生动眼观察,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动口叙述, 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动促思, 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二、例题教学“生活化”, 与生活密切联系
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 如果在教学和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 就能降低难度, 擦亮智慧之火,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 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许多著名特级教师展示的成功课例, 无不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在这“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学知识、学本领。如:《柱体和球的认识》, 对一年级同学来说是很抽象也很难理解的, 生活味不浓, 趣味感不强, 往往容易与平面图形相混淆。为此, 我在教学时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描述,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在新课前让学生找一找已认识的老朋友们, 再请同学们夹一夹, 请老朋友们到书中休息休息,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书还是平整的。) 接着请同学们和新朋友打招呼, 请它们也到书中休息休息, 学生马上叫起来:“不行不行——书长高了。”“书变胖了。”……此时我总结新朋友是立体图形, 它们的名字中有一个体, 把它们夹在书中, 书就会长高, 变胖。形象化的语言, 让学生倍感亲切, 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 所以学生记忆深刻, 学得扎实。
三、思维训练“生活化”, 感受数学力量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贴近“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际,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 要结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 达到能力的创新。如:教学“加减法 (一) ”, 可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子:妈妈有80元钱, 要买一套衣服, 可以怎么买?应付多少钱? (出示几件衣服和裤子, 并标上价钱) , 让他们结合平时和妈妈去买衣服的经验, 而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 再估算和计算。这样教学, 抽象的运算获得经验的支持, 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 上升为理论上的运算, 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掌握了技能, 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四、知识运用“生活化”,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 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 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 布置学生做“小鬼当家的游戏”。
请家长给20元, 同学们用家长给定的钱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 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有一个同学别出心裁地交上了这样的一份作业: (1) 食品类:玉米片一包, 4元5角;花生米一包, 1元5角;山楂一斤5元;果冻一袋9元;合计20元。 (2) 文化类:中华铅笔10支, 每支5角, 共5元;《唐诗三百首》一本10元, 乒乓球拍一对5元;合计20元。
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活动, 学生直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离不开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感受数学乐趣?营造高效课堂 篇5
作者:高蓓
来源:《教师·中》2013年第03期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来吸引学生,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能抓住他们这一年龄特点,营造高效课堂教学,从小培养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一、用“思考的钥匙”开启课堂
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特别是自主的、独立的思考,是萌发创新思维的原动力。同样,同一问题,多元的思考方法也会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将自主思考与多元思考相加,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素材,让他们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多元思考的空间,让他们有所得,才能有效地抓住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既独立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拼组”时,我首先用“百变金刚”揭题,接着又向孩子们发起了挑战:“老师用○、□、△拼成了百变金刚,你能用这些图形拼成什么呢?”接下来便是孩子们“埋头苦干”的场景,我简直不敢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有那么丰富:有诱人的“糖果”,有欢快的“鱼儿”,有五彩的“花园”,更有飞天的“神舟六号”……由简单的几何图形到复杂的实物,由现实的到虚拟的,由呆板的到有丰富故事情节的,真是应有尽有。这难道不是创新思维的萌动吗?当下课铃响时,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手中还摆弄着学具,这就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试想,他们放学以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所以,高效课堂会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其终生。
二、用“交流的平台”搭建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的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形式化。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当意见发生“纠缠”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学生既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7”。接下来就是本班学生对“9+7=?”的算法探索过程。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图数;有的说可以从9接着数7个算;有的说可以把9凑成10,10+6=16;有的说把7凑成10,10+6=16。当我问:“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全班同学发生了争议,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自己的方法。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公布答案,学生一定不服。这时就需要交流合作,共同探讨。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地说 :“噢!大
龙源期刊网 http:// 家都非常欣赏自己的方法,说明你们都很自信!但是我们还要善于学习别人的方法,勇于学习你没有掌握的方法,这样一节课下来你就会学到很多东西,才会不断进步。在你没有掌握的方法中,你最想学谁的方法呢?请你告诉你旁边的小伙伴。”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只听“我不学看图数的方法,如果没有图怎么办?我要学凑十法。”“接着数太慢,凑十法多快呀!”学生们交流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一双双小手举了起来,我知道他们已经讨论出结果了。经了解,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学凑十法。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得出结果,其课堂效果远远胜于教师的千言万语所起的作用。
三、用“生活的音符”弹奏课堂
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会使他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猪老大和猪老二要去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猪老大的座位号是23,猪老二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司机叔叔想考一考猪老大和猪老二,就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猪老大和猪老二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小朋友,你们能帮帮他们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成为乐于助人的孩子。这时,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并导入新课,学生就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激活识字教学,感受识字乐趣 篇6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意学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低年级学生自制力较差,往往凭兴趣学习,可课文中的生字密度较大,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热情会骤然下降,很容易误入“呆读死记”的死胡同里,从而事倍功半。在识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可从以下三个环节入手。
1.新授前,激发兴趣是前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识字教学开始前,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猜谜揭题、故事导入、音乐渲染、情境设置等。
2.教学中,维持兴趣是关键。识字教学的方法要求灵活多变,花样翻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这样,学生才会想学,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的过程才能比较轻。地教学中,我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寻找识字规律。
3.在巩固时,强化效果是保证。儿童识字认得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更好。如教师引导学生把所要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然后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等。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生受益”。让每个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想学,学会学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目标。识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一加”“减一减”识字法是根据已学过的熟字,加上或者减去某个部件,利用迁移策略,有效地认识新字的学法,如:“章=立+早 糖-米=唐。”
2.“比一比”“辨一辨”识字法是找出几个与生字形近的字进行比较、分辨,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记住字形。如“清”的形近字有“请、青、晴、情、睛”,它们都是带有同一声旁的字,学生只需记住形旁,进行分辨,就能很快掌握。
3.“自编字谜”“巧编顺口溜”:如“坐”字可编字谜“两人站在土上”;“金”字可编成“一个人他姓王,一边口袋一颗糖”。
4.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有利于克服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对于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供了帮助。
5.聘任“小老师”,实现多元评价。教师要在短时间里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识字情况是很难的。我采用聘用“小老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认为已经掌握了刚学过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让他读给大家听,读得好的就聘为“小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一位过关的同学都可聘为“小老师”。因此,学生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收获。
三、拓展空间,让学生课外学
1.伸入课间。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前、课间和课后也是我们应该占领的时间阵地,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想方设法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提高识字量。如课前五分钟背背收集到的成语、古诗。
2.深入生活。生活是学生识字的广阔天地。如大街上各种各样的宣传语、广告招牌、商品名称等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留意。在走路时,看看广告招牌中有没有认识的字,能否读出其中的内容,若不认识,就把它记下来,查字典或问别人;在买东西时,看看商品的名称和说明,尝试去读懂它。引导他们在课外生活中观察了解熟字的作用,认识新的字。
让幼儿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7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区,日常生活
数学是打开未来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孩子学好数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服务社会。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知识的活力和魅力。 兴趣是幼儿学习初步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幼儿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地学习,是教育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充分挖掘每一个活动环节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是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培养幼儿在孩童时期就能感受数学的乐趣, 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轻松、愉快地学习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项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只有新鲜的事物才能吸引和调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孩子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充分地想象,积极地投入整个活动,自由地体验快乐。 教师不仅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更要让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 将数学内容寓于故事、游戏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把数学知识点贯穿每一环节之中,提高幼儿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师要吃透教材,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想办法把数学内容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 活动能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通过动手尝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实物操作能充分满足幼儿好动的需要,有利于幼儿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 如在小班数学教学活动中,为让幼儿按“大”、“小”将物体分类,给孩子们一些大小不同的实物,让他们进行比较后,再按要求分别放进标记“大”“小”的筐子里,正确的予以鼓励表扬。 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比一比,分一分,较快地理解按大小分类的方法。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发展和学习。 经过帮助使幼儿有所提高,逐渐达到目标要求。
二、走到大自然、社会中
教师可以把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搬入课堂, 寓数学于生活情境中,使深奥的数学通俗化,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与社会。 大自然、社会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们对什么感兴趣,抓住这一时机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树木、车辆、行人、建筑等,随时向幼儿提出数学问题,仔细观察见到的事物位置、距离、大小、颜色、形状等,运用学到的知识并加以巩固。 在为幼儿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提供丰富的实物,对启迪幼儿智慧,发展思维,具有很大作用。 我们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在数学游戏中既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老师要从孩子发展角度出发组织活动, 尽量为孩子提供多方法,让幼儿数学真正有趣起来。教师乐教,幼儿乐学。 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思维敏捷,掌握内容就显得十分自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游戏化是儿童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根本, 能让儿童在快乐的玩中习得知识。 例如:在春天的公园里,教师创设情境,要种植花草。 将几种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种子混放在一起,让幼儿分类、再数一数每类种子有多少粒,然后开始播种,孩子会兴趣盎然。
三、利用教学活动区
数学教育已经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幼儿主动学习,组织和创设让幼儿在其中尽其所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环境,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很重要。 幼儿园数学活动区的开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教师要把教学活动与活动区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活动区投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可操作的材料。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将相关操作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进行操作。 随着每个主题内容的要求定期更换材料。 在数学活动区中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给幼儿量力而行的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 精心设计区域活动,选择合适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操作区,孩子们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获得多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和数量的比较相联系,会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
四、在日常生活中巩固
教师要善于用游戏引起幼儿的注意, 丰富幼儿的数学知识。 恰当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并将其贯穿幼儿学习的始终,可以使数学有趣生动,增强幼儿学习趣味性。 把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会让孩子觉得数学好玩又有趣,从而产生对数学良好的学习情趣。 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晨间活动时,让孩子们说说今天有几位小朋友没来上幼儿园? 带幼儿参观散步时,引导他们数一数幼儿园里有几根彩色的柱子? 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进行着无固定模式的随机教育, 较大程度地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要仔细观察, 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指导,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目标和材料,让幼儿获得胜利的喜悦,正面促使他们乐于参与,在玩乐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游戏中感受合作,协作中享受乐趣 篇8
一、协作的工具
1.徒手协作。合作类体育游戏的协作,有时需要工具来支撑,有时不需要工具做辅助,无需工具的协作即徒手协作,它是小组成员完全凭借自己的双手和身体开展的合作游戏。如两三人之间根据彼此的手和身体的变化开展的协作练习,像徒手的背、抬(用手和臂造轿抬人)、钻(用身体和手臂造洞钻人)、跨(用手臂造沟跨过)、跳(用身体的蹲姿、弯腰的程度做跳背游戏)等,这些徒手协作的游戏更能体现合作的思想与主题。
2.一物多用。一物多用体现的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创新。此物如彼物,彼物胜此物,让学生把一种工具,拓展演变出多种用法,并应用到多种合作性的游戏领域中,这样的合作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一根废弃的拖把棍,把它当作武术器械开展合作性的攻防练习;当作搬运工具开展抬、撬、挑等合作性的接力游戏;当作体操器械(两人抬着,形成一组低杠)开展合作性的低单杠练习(斜拉引体向上与低杠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练习等);当作投掷道具,人隐藏在去盖的跳箱中,用拖把棍举起一顶帽子,让学生开展具有合作性的投准练习;当作合作跑的工具,进行横向的旋风跑、纵向的推拉跑等。
3.多物一用。物的种类繁多,其用途不一。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物的功能相似、性质相同或价值相近的原则,筛取若干类物体或器材,并根据器材的情况、安全的角度组合不同的人员,开展不同物体、同类功效的协作游戏。如用一根拔河绳进行两向拔河比赛,用两根拔河绳交叉打结进行男女混编四向拔河,也可以单手或者双手抓接力棒的一端拔河,用拖把棍替代拔河绳拔河,甚至让学生直接进行徒手的搂腰拔河等。
二、协作的动作
1.相同的协作动作。协作的动作即组内所有成员合作时所采用的动作,协作动作相同即集体做同一动作,这里的集体协作有三层意思,一是集体类的接力项目,如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接力竞赛项目;二是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整体,没有被“分割”开、分散开,如毛毛虫比赛、单轨列车等;三是上述两类的混合项目,如两人三足、六足虫接力等项目。这些集体协作,不管是大集体内的小个体、大集体中的小集体,其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动作都是一模一样的,不存在个体差异、性别差异。
2.不同的协作动作。协作动作不同即集体做不同动作。这里的协作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协作动作存异,目标和任务一致。此类协作,组内成员在同一目标和任务的驱使下,往往会自行分工和分配角色,进而开展有目的、有分工的协作游戏,如“骑马”游戏中,“骑马”,则需要有人扮演“骑”的角色;“马”,则需要有人扮造“马”的角色,由于两者存在分工、角色的不同,其协作动作也尽然不同。二是协作动作存异,但目标和任务截然相反。如“拉网捕鱼”游戏中,由于“渔网”和鱼的分工、动作不同,从而造成“渔网”的动作是手拉手的围堵捕,而鱼的动作则是相对自由的奔跑、躲闪,反围堵、反被捕,这种协作显然具有对抗性,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协作的项目
1.同类项目的协作。同类项目的协作是在同一运动项目或者类别之内,采取多种方式体现本项目的热点。如在合作跑游戏中,让学生每往返一次增加一人次,即一人跑、两人牵引跑、三人合作跑……直至全组成员悉数参与,然后再每往返一次“卸掉”一人次,直至没有可卸之人。开展“轮流充当领头人”合作跑中,小组成员成一路纵队匀慢速行进,队尾学生通过加速、减速、匀速,在速度变化中体验合作。再者,让多名学生抬着拔河绳、拿着长跳绳进行协作跑,也是一种合作跑。这三种形式的合作跑,不管人员的有无增减、速度的有无变化、协作工具的有无体现,它们都是跑的范畴,都是同类同项内的合作跑。
2.不同项目的协作。如利用跳绳先后开展合作跑、合作跳、合作绕、合作钻、合作跨等体育游戏,其先后跨越了跑、跳、绕、钻、跨等不同项目,这种跨项目、跨类别的合作就属于不同项目的协作。先期进行的合作跑是让成员拉着跳绳,形成一条龙在奔跑;合作跳则是先把跳绳放在地上组成“荷叶”进行“青蛙跳荷叶”游戏,或者把绳子摆成横向U、横向W、纵向椭圆等形状,进行不同间距的多种单足跳、双足跳;然后再让学生两两一组,把跳绳拉离地面至膝盖处(形成多组),进行多级跨步跳越,再把跳绳逐步提高至腰部,让学生依次采用手撑地钻过、弯腰低头蹲姿钻过、弯腰半蹲钻过等多种通过形式,也可让学生采用蛇形绕的方法依次绕绳跑,或者“之”字形跨越式的方法依次跨过,这种涉及不同项目的协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多种身体素质,可谓是一物多类、一举多得的真实写照。
四、注意事项
1.个体差异。合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因此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使个人融入集体,更好地体现“人人为集体、集体为人人”的合作思想。如钻城门游戏中,耐力最好的锁定第一人,耐力最差的充当最后一人,其他人按照耐力先强后弱的方法,依次参与合作跑。这种协作考虑了个体差异,保证了游戏的连续性,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力,而不是让本项目中的弱势学生遭受打击,本组学生怨言四起,这样的协作显然是失败的。
2.器械差异。合作也是人与物之间的合作,人与物的和谐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如组合两块小垫子做跳越练习,利用小垫子的形状,组合出“中和高”(倒V放和立放)、“中和宽”(倒V放和立V放)、“中和长”(倒V放和打开横放)、“长和长”(打开横放和打开横放)等几种练习形式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我情况,选取适合自我的练习形式。在进一步的提高练习中,可以在第一个小垫子前,以5厘米为一个单位,画出几条距垫子长短不等的起跳线,让学生再选取适宜的起跳线跳越垫子,这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而且更关注了垫子与人的和谐合作。
五、其他协作方式
1.互助。互助式教学是极为常见的协作方式,是有益于双方的一件事。如体操教学中让学生轮流做保护与帮助,它是显性的练与保的互助。耐力补差教学中,采用“好帮差、中带差、差比差”的协助方式,让补差练习在同质分层、异质分层中见实效,进而促进差生的转化。再如立定跳远教学中,让动作技能好的帮助动作技能差的,这种“兵教兵、兵带兵”一助一的协作方式,也能有效转化潜能生。这些互助主要是根据助者完成的指标和受助者进步的幅度、技能体能提高的程度而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与技能体能的交互助力。
2.互补。人有长短之分,技术技能有好坏之分,体能素质有强弱之分。优劣互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在优与劣的组合中,进一步补强自己。如“呼啦圈内比造型”中,让身体胖的学生站在最下层,身体瘦轻的学生放在最上层,这样的互补安排和设计就比较科学合理。球类教学中,让防守能力好的学生与进攻能力强的学生互补搭配;让距跑中,能力强的学生多出一段距离(延长跑距),而能力稍弱的学生减少一端距离(缩短跑距),让学生在互补中尽可能的表现自己的强。
3.互学。相互观摩技术、相互交流心得,相互遵守纪律、维护练习秩序、模仿技术动作、纠正所学技术等等,都是互学的形式,学优比优、学好比好,在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中,互学磁场变得更强,互学结果大大提高,互学效率全面提升,协作因互学升值、出彩。
4.互动。互动主要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动也是协作。后滚翻教学中,为造出一个坡度,组内成员全参与、全动手,拿垫造坡,积极行动,为下一步的练习创造条件。再如跳绳教学中,计时跳、计数跳,教师、同伴乃至全组全班的学生都可以帮着计数、计时,有人跳有人计、有人计数、有人计时,这种默契的相互协作,充分体现了师生、生生的之间协作精神和互动效果。
感受乐趣 篇9
情境可以作用于无意识或者非理性的心理,进而形成某种倾向。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更容易开发学生潜能,因此教师要尽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从上课前就要早做准备。如教室的布置要注意颜色的选择和光线的处理,自然适度的光线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促进师生心理相融;教室空间的合理布局和课桌椅的美观排列不仅消除了“教学死角”,而且使全体学生处于教师视野之内,从客观上强化了课堂管理效果。甚至教师的仪表对学生同样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如浅色服饰给学生以亲切感,深色服饰给学生以庄重的“权威”感,艳丽服饰则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着装应讲究朴素、大方、整洁,不穿奇装异服;衣服色调应以淡雅、调和、鲜明为宜。穿西服,系上领带,以显气度;穿中山装,系好风纪扣,以显严谨……这些课前的准备,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是笔者常用的几种创设英语课堂情境的教学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
这种方法是笔者使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法。现在的初中英语教材上有许多生动形象有趣的画面,有许多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动物、水果、蔬菜、玩具等插图。教师既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课本剧进行教学,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赏心悦目的图片编成有趣的英语小故事,让学生“活”起来,入迷,有兴趣学。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英语“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一文时,根据课文内容与学生一起把它改编成一个课本剧:笔者扮演主人,同学们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大家在聚会时用自己国家的见面礼仪相互问候,交流。笔者在上八年级英语下册的“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party?”一文时,就自编自导了一场生日宴会:假设当天是一个学生的生日,大家一起唱生日歌,送上英文祝福,共同设计生日贺卡……学生很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兴趣很高,增强了探索欲望。
二、创设游戏情境
学生对平淡的英文单词、枯燥的语法句式不感兴趣, 所以很多同学一提英语就头疼, 体会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育孩子的主要技巧, 是把孩子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这对笔者的启发很大, 将游戏请进课堂,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乐学情绪。例如笔者在教学音素时, 设计了一段“拍手游戏———绕口令”:The daughter is not the daughter of the doctor on the fourth floor, but the daughter of the doctor on the fourteenth floor.同桌之间边拍手边念, 其乐融融。在学习基数词时, 笔者先教了学生一首英文歌《Ten little Indian boys》……在游戏中, 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培养了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既找到了乐趣, 又巩固了英语知识。
三、创设竞赛情境
学生的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强,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单词接龙……这种竞赛活动既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较量,又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挑战;既可以是男女生之间的比拼,又可以是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喜爱学习英语。
创设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远远不止笔者所列举的。我们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创设讨论情境,营造参与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只要考虑到教学自身的精确性和实用性,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教学活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有人曾预言:谁掌握了21世纪的创新教育,谁就会赢得21世纪竞争的主动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应把创新教育的思想衍化为自觉的课堂创新教学行为,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新能力的观念。我们无法预料教室里是否坐着将来蜚声中外的天才,学生未必会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教师应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发现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想火花。老师应不断挖掘自身的创造力,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单向式交流为多向式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让低年级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篇10
作为教师, 我们应加大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力度, 把我们平时阅读中的经典引进课堂, 从而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 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质量,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浓厚的阅读兴趣, 是让学生想读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生对阅读不可能一开始就“如饥似渴”, 教师必须循循善诱, 逐步培养兴趣。比如, 我利用每天的晨读一小部分时间为他们讲故事, 《白雪公主》、《灰姑娘》、《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就好像成了孩子们手中的棒棒糖, 一到下课学生们便捧在手中, 每次讲故事我都会这样做:一个故事不是一次就给讲完, 而是每次讲到一个小高潮时就戛然而止, 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一些想知道结果的孩子等不及了就会提前买书自己先一睹为快。通过这样耳濡目染, 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么神奇, 读书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就会向学生推荐各类注音读物, 让他们从儿歌、古诗、寓言故事、童话等入手,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阅读所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
二、丰富的阅读内容, 要让学生愿读
阅读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精彩程度是能否吸引学生想不想阅读的重要因素, 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站在孩子们的高度, 寻找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材料。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大, 喜欢看图的原因, 教师可推荐一些绘本读物, 还可以为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准备一些长篇童话故事, 图文结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材料进行阅读。推荐的阅读内容定期更换, 让学生在好奇与期待中走进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同时经典古诗文、儿歌童谣、童话故事、英雄人物故事、绘本故事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如阅读古诗《锄禾》, 诗句描写的情景, 旁边的图画就把内容再现出来了, 形象可感。当然只要是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内容都可以把它引入课堂, 只要学生愿意去读, 就会受到文化的熏陶, 提高语文素养。
三、多样的阅读形式, 为让学生乐读
给低年级学生选择的阅读内容一般都是浅显有趣的, 这样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 而且有利于教师组织活动。平时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阅读条件, 利用各种时机,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例如:故事会、朗诵会、词语接龙、读书竞赛等活动, 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适当的阅读指导, 能让学生会读
阅读, 是从书面材料获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阅读要讲究方法, 是要有策略的。这样教师就必须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 有目的地教给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从而提高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特点,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如:
诵读为主。对于低年级的孩子, 我认为还是大声朗读比较好, 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漫无目地的读。当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的有目的的读, 后一次的要求要比前一次的要求高, 必要时教师还可以作示范, 充分体现朗读的目的性, 层次性, 指导性。边读边想。读完一篇文章, 要想想文中讲了哪些人和事, 或是讲了一个什么方面的常识, 总之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文章有大概的印象才算是读懂。走马观花的读法, 是不利于低年级学生阅读积累的。
五、多元的阅读评价, 可让学生爱读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作为有所认可, 小学生也是如此。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 不仅对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是个鼓励, 对于那些还没养成好习惯的学生也是一种促进。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 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性。阅读的个性化, 决定了对学生七彩阅读评价要多主体参与。即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评价内容多元性。对学生七彩阅读的评价, 一般从态度、习惯、数量、效果四个层面进行。同时, 结合现场读书给予学生全面的激励性评价。评价结果多元性。要真正把七彩阅读落实、搞好, 创设具有浓郁气息的“书香”班级, 做好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可评选出“七彩阅读小博士”、“七彩阅读小硕士”等荣誉称号。
总之, 让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七彩”些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还要开发的神圣领地, 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素材, 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既能让教师教得有情有趣, 又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从而感受阅读的魅力, 享受阅读的乐趣。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 让学生“厚积薄发”。
摘要:当前, 由于低年级小学生阅读还是以课本为主, 太单一了, 为了让学生的阅读能像七彩阳光, 让阅读更有情趣, 可以从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多元的评价等方面着手,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
让每个孩子感受游戏的乐趣 篇11
区域游戏开始了,只能容纳四个人的剪纸区很快人满为患。喜欢剪纸的浩浩晚了一步,所以向我求助。我给他建议:先去其他区域玩或者等一会。浩浩选择等待,于是坐了下来。等了一会,他有点不耐烦,又凑到剪纸区,但小朋友都在各忙各的,既不让浩浩,也不怎么搭理他。浩浩虽然不断地催促剪纸区的小朋友,但大家都在兴头上,以至于浩浩要强行挤上去,终未成功。终于,剪纸区的天天说:老师,我剪好了。浩浩立刻搬椅子,大呼:轮到我了。但当听到天天说还要剪时,再次失落,开始在剪纸区四处游荡。当看到旸旸剪纸相对较粗糙,浩浩开始指导旸旸,指导完后依然在剪纸区四周转悠。转眼半小时过去,听到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声,浩浩着急了,并开始哭闹。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接下来该如何引导?还是早该在之前就介入进去?(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汪田田)
专家视点:
在游戏时间,案例中的浩浩执着地等待在剪纸区外,以至于白白浪费了区域游戏的时间,最终以哭闹收尾。这样的结局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游戏是孩子的最爱,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被游戏”,更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教师需做如下反思:
浩浩是真的喜欢剪纸吗?如果浩浩真的喜欢剪纸,那么他的执着等待行为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则有可能是他故意与老师对着干,给老师出难题,看看老师如何解决。对此,教师首先要做出判断,要根据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观察与了解,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一判断是接下来老师引导浩浩行为的重要依据。
老师的建议是否合适?通常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我们会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应该说,规则的制定是必须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又不能太过拘泥于对规则的遵守,否则很难让孩子从游戏中体会到应有的乐趣。如果判定浩浩是真的喜欢剪纸,那么老师的建议可以灵活些。如征求一下剪纸区几位小朋友的意见,能否让个位子给浩浩,若恰有某小朋友还喜欢玩别的游戏,也许协商是可以成功的,这样浩浩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而不用苦苦等待浪费时间。当然,如果协商不成功,老师也可以做些处理,可与剪纸区小朋友商量商量,彼此坐紧点,让浩浩也参加进来,这样大家都可以玩了,也许中途会有孩子离开此区域,那么大家又会宽松些。显然,给出建议后便不再关注浩浩,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可否安排一名游戏“指导员”?可看出案例中的浩浩对剪纸较擅长,当他看到旸旸剪纸相对较粗糙时,就开始指导旸旸。如此,给我们一启发:在各游戏区域可否安排一名“小小指导员”,由他(她)来组织、协调某游戏区域的活动?毕竟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班额大往往使教师无法顾及全班的状况,而“小小指导员”这一助手的设立会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
区域游戏的场地是否太狭小?案例反映出当前幼儿园区域游戏开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场地狭小。活动室的面积是固定的,因为要进行区域游戏而不得不将其分割为一个个区域,以供幼儿进行特定的游戏。老师们为了让幼儿尽量多地体验各种游戏,便尽可能多的在活动室里做区域设置,但每个区域比较狭小。那么我们能否做些调整,如将活动室重新规划,并将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分阶段设置,可按月或季度作调整更换,这样就可以将游戏区域设置得宽敞些,让孩子们玩得更尽兴。
感受乐趣 篇12
首先, 从学生本身来说,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有着鲜明的个性, 他们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决定了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积极的情感, 才会主动参与。否则就无法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 学生对学习只能是两分钟的热度。
其次, 从学科角度来说, 科学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 如果只是一味讲授与操作, 枯燥无味, 并不能真正展现科学课的魅力, 无法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而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这与我们开设科学课的初衷相违背。
因此,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进行全面改革, 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 要着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生动而活泼的科学课堂, 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 充分享受科学课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何才能实现快乐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呢?通过对新课改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探讨,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展开积极的情感交流
教师的形象就是他所任教的学科的集中体现, 在教师的身上能看到学科的影子。要想让学生爱上科学课, 首先就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 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 这样学生才会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将自己视为教学的主宰, 高高在上的控制者, 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隔着一道墙, 教师无法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 使得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学生又如何会喜爱上科学课呢?
成功的教学取决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想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学习的乐趣, 就必须要建立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
转变师生角色,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这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虽小, 但是具有很强的个性, 不是教师的附属, 而是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体, 我们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与情感体验, 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体。
其次, 教师要热爱学生, 要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情感沟通与互动。一脸严肃, 只会向学生传递紧张与不安, 而不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产生。教师要真心地热爱学生, 要把微笑挂在脸上, 用眼神、动作、表情以及语言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互动,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喜爱, 这样才能拉近师生距离, 走进彼此的内心, 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自然也会将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学科上来, 以学为乐, 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二、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享受动手所带来的乐趣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在整个科学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怕学生动手会耽误教学时间, 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干扰正常的教学, 而采取讲实验的教学法, 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做实验, 在做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享受乐趣。
如关于《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内容, 我没有只是机械地进行讲解, 而是给予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与可选择的空间, 从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现象、收集信息到结果分析、归纳交流, 全部交由学生。这样学生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可以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设计富有个性化的实验方案。学生提出多种可能, 指出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可能与温度、湿度、空气、光照、土壤、肥料等等有关, 并根据自己的猜测来设计实验。
这样的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动手的机会, 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处于积极的动脑之中, 实现了学生手脑的协调发展, 实现了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手脑的结合真正享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真切地感受科学课的实用性
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传授给学生, 而是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科学课不能将学生束缚在教室内、教材上, 而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去学科学用科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放松, 更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学习内容。
我们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 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材料, 让学生能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从而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学生不再只是就教材进行枯燥的学习与机械的记忆, 而是能够学会从生活入手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学习素材。
【感受乐趣】推荐阅读:
感受学习乐趣05-30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11-03
享受竞技乐趣——感受加拿大桥牌文化10-20
写作乐趣08-14
课堂乐趣08-29
成功乐趣09-05
数学乐趣09-07
激发乐趣09-17
习作乐趣09-18
学习乐趣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