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乐趣(精选12篇)
作文的乐趣 篇1
据说, 中学生里流行一种顺口溜, 说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文言文”。作文排在“三怕”之首, 可见同学们写作文是挺苦的。
写作文真的是件苦差事吗也不一定吧!任何事情都是有的人喜欢, 有的人讨厌。喜欢者干起来快乐, 讨厌者做起来痛苦。写文章, 认为是苦差事的人不少, 认为它很有乐趣的也大有人在。陶渊明就说他“尝著文章自娱”, 并“以此自终”, 以写文章娱乐自己到死。梁启超说他享受读书写作的乐趣, “只嫌一天24点钟不能扩充到48点, 不够我享用。”今天, 不少退休老人也是以写文章娱乐晚年。在中学生中, 喜欢写作文的人更不在少数。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编的《作文个例》一书中, 好些同学都谈到了作文的快乐。如安徽程曦同学说, 在生活中“思有所得, 并能将其诉诸笔端, 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广东陈伟恒同学说, “当我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并急切地拿起笔时, 一种欣悦之情便一下子传遍全身。”上海李清同学说, “我是快乐的, 因为每一天都在接受生活珍贵的馈赠, 给我以启示与感悟。我也是幸福的, 因为拥有最挚爱的文学宝藏和开启宝藏的三把金钥匙:爱、观察、思考。”书中这类例子不胜胪列 (lú liè列举) 。
以上这些人都感到作文 (写作) 很有乐趣, 那么这乐趣是从哪儿来的呢大体上说, 它主要来自这些方面:
一是“一吐为快”。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累, 不吐不快。”他说的“发表”, 即表达出来。我们都有这个经验, 有话不能说就憋得慌, 很难受, 一旦得到表达机会, 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又是多么畅快!作文的道理跟说话完全一样, 《作文个例》中的江苏同学胡絮青说, “遭受挫折或遇上喜事, 总想诉诸笔端”, 于是“写随笔居然成了我的一种享受”。这是很真实的体会。
二是语言变化。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艺术, 是艺术就有艺术的魅力。这魅力跟魔术一样, 非常吸引人。魔术师一个动作一个花样, 花样翻新, 变化莫测, 令人眼花瞭乱, 美不胜收, 感到莫大的享受。作文表达一个意思, 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可用长句也可用短句, 可用单句也可用复句, 可用修饰也可以不修饰, 可用成语、文言也可以是大白话……一种变化就有一种味道, 这不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吗当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时会眼前一亮, 心里非常高兴。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先后用“到”、“过”、“满”等词, 最后才找到“绿”字, 一下子把春到江南时的画面、情景、气氛、情调、韵味充分表达出来了, 可以想见, 诗人当时是何等的满足!古人说的“得意之笔”, 就是这种情况;“得意”之时, 那快乐难以言表!
三是创造。写作文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领悟,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切, 任何时候都是个性化的, 永远都是各人有各人的思想感情, 而不会相互雷同, 大家共有, 而且永不重复——不仅不重复别人, 也不重复自己, 所以写作永远都是创新的活动。正是这种创新的特点使我们永远都能在写作中享受到新鲜、独特的乐趣, 它总是使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满足。
作文的乐趣, 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考是最完美的幸福”;因为“凡属于人自身本有的东西, 也就是人最强大、最快乐、最幸福的东西”。而作文正是一种思考活动, 正是表达“自身本有的东西”, 所以是最快乐的。又如, 感受美好事物总是一件愉快的事, 作文的过程常常就是感受和体验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思想情感的过程, 所以写作是很愉快的。再如, 作文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来与人分享的活动;有东西贡献于人、与人分享就是快乐的事, 即所谓“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文不是一桩苦差事,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只要正确地学习写作, 逐渐地就会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只有不正确的写作学习才会长时间地、始终地感受不到作文的快乐。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写作学习呢那就是符合写作规律的学习, 即通过多读 (包括背诵与熟读) 范文以培养语感, 掌握书面语言;多思考生活, 多思考自己, 并将对社会人生的领悟及时写出来;作文时坚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反之, 诸如不注意感受和积累书面语言, 不重视观察思考生活, 疏于读书与提笔, 作文时讲假话空话, 等等, 都是不正确的写作学习。只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纠正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写作文就一定会成为快乐的事情。
作文的乐趣 篇2
简单吃过早饭,我们一家人就和外婆走上山路,准备去掐艾做艾粑。山野中的树木焕然一新,在朝阳的沐浴下显得格外清新,让我不禁想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太阳从山顶慢慢探出了头,圆滚滚的,煞是可爱。外婆告诉我,艾草的叶子上有毛茸茸的白毛,叶片饱满。我蹲下使劲看,仔细地看,终于---白色的茸毛上亮晶晶的,竟是一颗小雨滴,俏生生地待在那儿,好像一个正大哭的胖娃娃。小孩子的玩心是很大的,不一会儿,我就从山上的这头跑到了另一座山头。遥遥望着对面山头的家人,我边跳边叫:“妈,看我。”隐约看见他们笑着朝我挥挥手。站在山顶上,远处的山连绵不绝,空气格外清新,一眼望去全是绿色,满目山河,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雄心壮志,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我也似乎明白了古代名人居士为什么隐居山中了,这样的地方怎么不让人心驰神往呢?
太阳高高挂在蓝天上,我摘的艾草已经装满了整个塑料袋,虽然满头大汗但心中异常满足。一想到等会儿要吃清新香甜的满是自然气息的艾粑就兴奋的不能自己。
作文课中的乐趣 篇3
关键词:作文;激活;乐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32-02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能,这是新课改的根本,更是当今语文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语文教育中,作文教学是关键的一课,怎样才能抓好作文教学?
1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谈到作文课,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头痛,语文教师也常束手无策。特别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知识面、文学面都比较狭窄的学生,对其问题难以释疑。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课上下功夫,思考怎样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爱好,怎样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能,不让学生感到作文难。笔者对学生作文难作了调查,调查结果:①观察不够,写不出作文;②拿起笔不知从何入手;③写完作文收不了尾;④想写心中话却表达不出来;⑤愿意写作文的同学占班人数的1/5。针对此情况,可以从以下方面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1.1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
语文教师要在作文课上对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进行很好的训练,就必须组织好这堂课的结构,尽量使这堂课生动有趣。我做了一次作文试验课,写作文:窗外。(安排)两个同学到室外看风景(时间5min),回来口述你所看到的情景,教室里的同学对外面的天空作想象。观察的同学A介绍: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白云把太阳的光芒挡住了,白云的边上有一些金光,远处的小山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只能隐约看见山顶上的一些小树。观察的同学B介绍:走出教室,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远处:山顶浓雾迷漫,似乎地球与天空相接。抬头仰望蓝天,朵朵白云正在飘动。同学C想象到:外面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校园四周绿树环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童话世界里。通过三位同学的观察与描述,同学们在课堂上成功地完成了这次作文。
1.2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运用材料
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为了帮助学生建设好这个材料仓库,教师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可以这样归类:①人物篇;②故事篇;③片段篇;④描写篇;⑤风景篇等。这些材料来源可从生活中吸取,可从书籍资料中吸取。学生心中有了材料,再渐渐教会学生提炼材料、运用材料,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作文难。
1.3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结构
简单地说,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学生有了材料,并非就能写出好文章。正如学生所言:不知从何入手,写到最后收不了尾。文章结构组织怎样,最能反映出学生这篇作文内容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是否清晰、主题是否突出。只有安排好了文章的结构,才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对初中学生作文,有时可以安排他们仿写一些篇章,如朱自清的《背影》、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吴晗的《谈骨气》、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这些文章结构很有代表性,目的是让学生在仿写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文体结构。
1.4彰扬学生作文中的片言只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语段,并在评语中给予肯定,学生就会想每次作文时都写出一些佳句和语段。久之,学生作文就会写得优美,就能有文章内涵,鉴赏价值。
2语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教师如果仅为上语文课而上语文,就会显得单调、枯燥。学生作文只限于在作文课上提高作文,也很不易。应把作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鉴赏能力。因为,教材中入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一些较好的写作技能、方法。这就看教师怎样去传授这些方法、技能,让学生来领会。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家搜集的材料很多,如果作家把每一个故事都写到作品中去,文章就显得冗长、累赘。于是作家经过反复思索,取舍材料,提炼主题,最后只选了3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中心。读者也感到感情真挚、亲切。学生在今后的作文中,就可以知道怎样选取材料,表现主题了。
学生在作文时,过渡与照应,常常运用不好。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教学生领会这种方法,技能。如《藤野先生》一文,有一处很巧妙的过渡,文章在述说东京留学生的乌烟瘴气景象之后,作者写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文章自然而然地由“东京”写到了“仙台”,真可谓转接自然。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篇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处作者为了照应开头更好地表现主题,以更为有力的笔调反复强调:“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前后呼应,主题也更突出、鲜明,结构更完整。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作文教学,文章里涉及的各种写作技能和方法,应有机地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让学生领会、掌握。
3加强课外阅读与写作
抓好作文教学,仅靠语文课和作文还不够,还必须增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
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教师应积极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好的课外阅读书籍,如文学作品、散文、诗歌和优秀作文,指导并帮助学生订阅相关报刊,如《语文报》、《课堂内外》、《读写天地》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做读书笔记,记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等的积累。教师还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写作,课外写作包括写日记、周记和语文作业等。日记可以特意安排学生写一些片段、场面、人物描写,还可每期利用一定的时间举办一次或两次日记展评。语文作业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性地布置仿写、改写的一些句子形式或段落,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无意识中吸取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激活学生作文之源,努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学生有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思想转变。有了这个思想转变,才能激活学生心中的写作激情,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素质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Enjoyment in Learning Composition
Shao Tieying
Abstract: Teachers should employ varieties of methods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writing. As a result, the students may get pleasure from writing and their writing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graudally.
让学生享受作文的乐趣 篇4
一.怡情
将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作为作文教学的灵魂。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 用积淀在作品中的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精华陶冶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走进现实, 走进自然, 走进社会, 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 去积极体验人生。如有意识地设置困难和障碍, 让学生去经受失败、经历挫折, 逐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营造作文氛围, 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爱说爱写、想说想写、争说争写。
二.沟通
还作文的本来面目———与社会交往、对话的言语交际实践活动。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 每次作文都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 写给谁看, 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和热情。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的沟通情境, 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的交往过程中, 学习用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 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过调查学情去了解儿童的道德需求、情感需求, 了解学生的爱好、特长、希望和困惑, 对学生作文中的困难予以有的放矢的指导和帮助。
三.松绑
首先是解开对学生作文心理的各种束缚, 诸如作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命题作文为主、以书面表达为主、以记叙文为主、以教材 (师) 命题为主、以审题为主等。努力创建一个民主的、乐于创造的、和谐发展的作文教学环境。
1、开放要求。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 降低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 不搞统一的作文标准, 因人制宜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 不吹毛求疵。先求爱说爱写, 后求会说会写;先让学生“放胆”写, 再让学生“小心”写。
2、开放空间。作文不禁锢于课堂, 局限于教材。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从教材走向生活。把作文训练巧妙地结合于饶有兴味的各类活动之中, 诸如参观访问、科学实验、文学社团、广播板报、征文竞赛、手工制作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的渠道和方式, 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3、开放形式。变单一的训练形式为多样化的、多个性特点的训练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结合, 低年级不以说、写完整连贯的话起步, 而是以各种形式训练学生爱说、想说、大胆说的习惯。二是改革教材命题, 让学生从生活中、从阅读中产生命题。作文可以有文有题, 也可以有文无题;可以先有题后有文, 也可以先有文后有题, 只要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就行。三是多种文体结合, 可以写记叙文, 也可以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日记、随笔等。总之, 给学生自我命题的自由, 选择文体表达形式的自由等。
4、开放过程。改革过去“教师命题——审题立意———范文引路———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指导结构, 淡化审题, 不设样板, 不设模式, 代之以“感受生活———诱发欲望———交流信息——尝试实践———合作评改”的结构, 让学生在“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样”的全过程中, 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四.实践
作文不着眼于给学生以完整的写作知识体系, 而在于让学生去扎扎实实地经历学习全过程;不是灌输给学生写作技能技巧, 而是在读写过程中, 让学生去感悟、发现写作规律。在操作上, 变过去的被动的“接受式”为主动的“探究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自然科学实践, 关注社会热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在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 在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中产生或选择主题, 从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素材, 产生真切的体验, 激发表达的欲望。
五.积累
作文的乐趣 篇5
初入田园,我便被那番茄园里一排一排的番茄树吸引住了:红的、绿的小番茄密密麻麻地挂在树枝上,或有几个调皮的时不时在树叶底下探出脑袋。我兴奋极了,赶紧拎着小篮子和同学一起在番茄树间穿梭起来,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掐断小番茄的果柄,还来不及擦拭果皮,任由蜜汁在嘴里蔓延,甜得我忍不住又摘下一颗。
继小番茄之后,我又光顾了芒果林、青瓜园、草莓棚。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当属那一颗颗又大又甜的草莓了,他们或挂或趴或掩藏在绿叶边上。不一会儿,我就摘满了一篮子,味觉也得到了满足。
饭后小憩了一会儿,我们就去玩了蹦蹦床,一起在广袤的草地上追逐打闹。随后,我们在农场主人的带领下去了种植园,亲自铲土、挖坑、挑水、种树、盖土、浇水。一整套程序下来,早已累倒了我们几个小家伙。随地一坐,抹一把汗,脸上、手上也都带上了稍许泥土,笑声也随之扩散开来。或许是初来乍到的兴奋,或许是辛勤后的愉悦。
让作文成为一种乐趣 篇6
一、唤起学生的写作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最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人。学生普遍感到写作困难,谈“文”色变,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老师不及时医好这块心病,那么写作教学将事倍功半。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应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首先,激发学生对命题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求知的积极性有三个层次:乐知为上,好知次之,知之最次。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就作文教学的命题而言,首先要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时他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形之于笔端。因此,作文的命题要“新”。新颖,新鲜的东西,大多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同时,命题要“美”。命题要美,要讲究语言的艺术,精心设计,反复推敲,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接受一次美的教育、艺术的熏陶,从而产生一种动力。命题还要讲究“实”。实,就是实在、实用,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其次,让学生乐于表达。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生活在丰富多彩生活中的学生却经常感到作文无话可说,这与学生自身语文水平不高有关之外,学生不能或不敢将自己的有关生活内容写入作文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将自己的生活书面化而成之为文,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老师不仅应该熟悉学生的生活,并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学生的世界,更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自己的生活,将之书面化,成为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最后,鼓励学生写出自己风格。优秀的艺术作品,首先是有个性的作品,作文也如此。学生的写作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不可以用固定不变的要求来约束每一个学生。同时应该加强引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学习,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风格,写出自己的风采。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写“我口、我眼、我耳、我鼻、我脑”,少给一些主题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及选材、思路、结构之类的限制。”
二、让学生在积累中潜行
每逢作文学生就头痛,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无话可说、语言贫乏,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无话可说是因为缺少生活中的积累而导致在写作时显得语言单调、琐碎、重复。可见,学会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一)积累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关注学校生活、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从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积累作文材料,让学生有内容写。也可以定期举办交流会,让同学畅谈所见所闻,然后组织讨论,提高学生对材料的敏感性。
(二)积累词汇
学生的生活经验受学习条件的限制,体验的机会不多。要使写作中“词”源滚滚,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就是积累。
1. 通过课本积累。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有些课文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致典雅,优美流畅,甚至有些课文字字珠玑。这些语言可以直接用在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同时,课本中文化名人的轶闻趣事,历史教材中爱国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跡,政治书中引人深思的哲理故事,都是写作的材料。
2. 通过课外读物积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
3. 通过写作积累。魏书生先生要求学生“课外练笔每天完成500 字”。几乎所有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写周记。可见在“多写”上做文章效果就会显著。不过教师在“多写”的把握上应有分寸,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和个性发展因素。所以,在练笔上不应该“一刀切”应因人制宜。对喜爱写作的学生可像魏先生那样要求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提出写“周记”或“几天一篇”;对于贪玩、以抄袭来完成的学生则要求一周写200~300字,但必须是自己的作品以后再提出新的要求。
三、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喜爱想象不仅是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他们学写作文的需要。因此,在鼓励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必须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通过写想象作文,学生感性的笔触就会逐渐延伸到广阔无垠的生活中去。
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也不是仅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就能奏效的。它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和学生的长期实践,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四、在评改中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平常的作文批改,多是“多做多改”和“精批细改”,实在耗时太多,而且由于评语格式化、面面俱到,对学生的作文没有引导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文章决非雕虫小技,养成习惯也决非一般认识问题,这是一切学习写作的人修辞立其诚的过程,也是文章去瑕纯玉的过程。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评改中,应用评语和学生对话。一般来说,学生希望老师在评语中对自己的文章给予评价。老师能抓住这一点则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学生看到的都是对自己作文的批评,无疑会打击他写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再看老师的评语,也就宣告老师作文教学的失败。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不会打击他们的信心,要给学生信心,多多鼓励他们,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总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多练多读,让学生有内容、有情趣地完成作文,让学生写的东西有真情实感,同时要多给学生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创作,让作文成为一种乐趣。
游泳的乐趣 篇7
我们换好泳衣, 戴上泳镜、泳帽, 来到泳池边做热身运动, 做好后便欢快地跳进泳池的儿童区。
我们像小鱼一样, 在泳池里自由玩耍起来。
“我们来玩‘拉车’游戏吧!”我对小媛说, “我游, 你抓着我的脚, 我把你拉到对岸, 然后再换你拉我。”
小媛连说:“好呀, 好呀。”接着, 她抓住我的脚踝, 我一蹬, 游了起来。我有节奏地一边换气一边向前游去, 眼看就快要到对岸了, 咦?我怎么动不了啦。我扭头一看, 只见小媛坏笑着, 故意拉着我, 不让我前进。这个坏丫头, 我转过身就把她摁进水里。我们俩在水里打闹起来, 溅起一团团晶莹的水花……
接着, 我们又玩起了“躲猫猫”游戏。我躲, 让小媛抓。我东躲西窜, 把小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冷不防, 我在她背后, 泼了她一身的水, 小媛便也气极败坏地往我身上泼水, 于是, 我们又玩起了“泼水大赛”……
读书的乐趣 篇8
读了许多书的我,终于知道读书的乐趣,也使我蜕变了。
有一次,我打了同学,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爸爸,爸爸火冒三丈地说:“回去要把我狠狠地揍一顿。”老师说:“不要打他,我拿一本书给他,肯定就会改变的。”老师给我《学庸论语》,我随心所欲地扔在桌子上,老师看见了,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以为这本书没用,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会觉得这本书的好处。”于是,我翻书,发现一个句子非常美,是关于礼貌的:礼之用,和为贵。这个句子给我深刻的印象。我这才知道《学庸论语》是比语文书更好的“金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学生写作乐趣的培养 篇9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一个人, 在读书中就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书读多了人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既说明读书对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 更印证了读书对人的表情达意的欲望有促进作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 郭沫若的作品文采飞扬,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勤于读书, 深于阅历, 见多识广, 才不断激发自己的写作欲念, 随心所欲, 信手拈来, 涉笔成趣, 把生动而富有哲理的事例有机地组织到文章中, 使得他们的文章丰富充实, 绚丽多彩, 使人百读不厌。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中学生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 中等生和作文较差的学生更渴望被老师认可。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 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教学中要努力去发现他们的写作亮点, 仔细寻觅其中的精华, 哪怕一句话, 一个准确的用词, 都要加以肯定。对他们习作存在的问题, 可以拿来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生共同出谋划策予以改进。实践证明, 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很有用处。还应看到, 学生经常会产生怕写不好作文的畏难情绪, 作为执教者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多教给他们方法, 指导他们锁定目标, 让学生去品尝通过自己努力而得来的胜利甜果。我曾带过一届学生, 他们刚进初一, 我就举出往届卞英同学的事例:“她曾和你们一样怕写作文, 但通过努力, 她在全国‘彩虹杯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你们也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作文来。”接着强调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你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 周围充斥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蕴涵着你们的爱好、追求和理想, 你们有自己色彩斑斓、丰富奇趣的生活领域, 这就是你们的‘黄金书屋’。拿起你的笔, 记下你的真实生活, 记下你的梦想和追求。这就是一片文采飞扬的好作品!”当时一个学生说:“我很想写, 但又怕写不出优秀的东西让人笑话。”后来他交来了一篇文章《我家门前的路》, 挺不错的, 修改一次后, 在校文学刊物《银杏园》上发表。又经过我的修改推荐, 在全市获了奖。这一下, 他的劲头更足了, 经常写点东西给我看, 让我帮他修改, 投在校园文学社刊上也被采用了。我把这件事拿到班上宣传, 并告诉他们, 你们谁也不要小瞧自己。你的文章一样能在班上做优秀例文或在校刊、报刊上发表, 你也可以获奖。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就必须让学生深入生活。古往今来的文章大家, 凡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视社会实践, 将自己植根于社会的基层中, 在实践中不断充盈自己的素材宝库, 从而产生一种表达的欲念, 为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因而, 我们必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 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中学生观察事物常是粗枝大叶、基于表面化, 分析、思考不周全, 我们应加强引导。我曾经让学生去“观察银杏树、写银杏树”。开始, 有的学生说:“银杏树没啥看, 家前家后都有, 就是那么干直叶绿的, 太没有写头。”这时, 我引导启发学生:“银杏树又叫什么树?为什么城乡绿化首选它?为什么人们愿将它推选为国树?”简单的几句问话, 学生的兴致来了, 他们再次观察并查阅大量史料, 于是悟出了:“银杏, 洁秀如画, 一树擎天;她是一株浴火不死, 逢难再生, 百折不挠的生命之树!她是一株花叶可入药, 充满着康复生命传奇的奉献之树!她是一株虽生长缓慢, 却能造福子孙的希望之树!它是一尊久副盛名的活化石!”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转化成了写作的热情, 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还要让学生多写多练。中国有句俗话,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写文章也一样, 不经常练写就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 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谢觉哉老先生说得好:“只讲不写, 将终于不会写。”如何做到多练多写呢?沈雁冰说过:“一个初学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练习”, “不妨只写半个面孔, 或者一双手, 一对眼”。所以,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经常记录生活中某些有意义的片段、枝节, 也可以让学生记录某一人物的某一言行, 某一举动。久而久之, 就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原料。
综所上述,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务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克服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使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 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共享批改作业的乐趣 篇10
一、师生共享批改作业的具体做法
1.批改前, 把作业发到学生手里, 指一名或几名学生当小老师给大家订正讲解作业。开始先找成绩好、表达清楚的学生, 注意教给他们订正作业的方法, 以后逐步过渡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能力订正作业。在订正作业时, 学生们采用自查、互查交替变换的形式来批改作业。建议学生用红笔改正错误, 这样再次翻开作业本复习时, 就能够醒目地看到错误之处。另外, 互评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学生优劣的搭配问题, 并鼓励学生发现有创意的答案, 从新颖的思考角度和独特的见解。
2.利用班级的学习网络做二次批改。即由学习委员检查大组长, 大组长检查小组长、小组长检查组员的订正情况。因为每个网络学习小组人数不算多, 所以这个环节作为再一次把关, 就把自查、互查中没有找出的错误或没有改正的错误查找出来做再次改正。
3.教师做第三次批改, 检查对错及评改、更正情况, 最主要的是从作业中, 具体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注意关注作业中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并通过具体情况给予鼓励或提醒。评价时最好从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写出评语,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对待作业的习惯, 又可以通过评语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二、师生共享批改作业的优势
1.教师的作业批改量少了, 从作业堆里解脱出来, 站在把关、评判、点拨的位置上指导学生的作业, 这样就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教法, 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了, 自身业务素质也自然会得到提高。
2.批改别人的作业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做的事情, 在学生自评、自查、互评、互查中, 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体, 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使其乐于参与其中。同时, 在批改别人的作业中, 他们会更负责、更细致、更用心地甄别正误, 还常常会就作业中的一句话、一个词, 甚至一个标点提出质疑, 反复琢磨, 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另外, 作业者对于同为学生的批改者的批改, 并不会轻易地相信, 而常会做进一步地思考, 甚至与批改者辩论, 通过思维的交锋, 吸取好的见解, 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得到共同提高。
3.从另一个角度看, 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批改、审视作业, 层次站得高了,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作业能力, 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促进其对作业的理解与反思, 从而将批改变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自主完善的过程。
多彩的乐趣 篇11
师:今天,老师想请几位同学参加一个“智力闯关”的游戏,谁想参加?
(学生举手人数超过20人。)
师:这么多,那么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来,派一个最精明强干的。
(三个组各派一个代表,学生A、B、C到前面就坐。)
师:三位请听好,这个游戏共分两部分,如果你们能够闯关成功,将会得到一份小小的礼物。准备好了吗?
生A、B、C:准备好了。
师:好,请看大屏幕,“智力闯关”现在开始,迅速进入第一关“请模仿”。(电脑:粗心的你不小心将颜料碰洒在桌面上。)
师:做好准备就开始吧。其他同学请注意看他们的表演,看看谁表演得最像。
(学生现场进行模仿表演。)
师:好了吗?我瞧瞧。你有点粗心哦!(发现学生A颜色洒出得很少。)
师:你这儿洒得好像不太利落,能再来一次吗?
(学生A再次表演。)
师:接下来再一次看大屏幕,进入第二关“智者为王”。(电脑:原来,你是在参加一次色彩创作考试,可不小心将颜料弄洒了,那么你能巧妙利用这些颜料来完成答卷吗?)
师:思考半分钟。(教师分别给三位学生发画纸)三位想好了,就可以行动了,我可等着你们的答卷呢!
(学生现场表演作画。)
师:三位请将你们的答卷举起。同学们看他们的答卷,你们觉得满意吗?
生:(全体)满意。
师:这位同学,我觉得刚才你表演得非常精彩。看一下,你这张答卷的色彩和我们平常用画笔画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B:颜色是一层一层的,是用画笔画不出来的。
师:再看看你们两位的,有什么感受? 师:请将你们的答卷贴在黑板上。(教师组织学生粘贴。)
师:三位请先留步。(一起看他们的答卷)同学们觉得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怎么样?
生:(全体)挺强的。
师:我奖励你们的礼物在这儿,看上面写的什么?(奖给每位同学四个写有“智者为王”字样的小气球,分红、黄、蓝三组。)
师:三位请回到坐位上。尽管这份礼物不值几个钱,但它将作为三个小组的标志,请大家妥善保管。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这阵一个问题:他们的答卷的确与众不同,画面虽有点抽象,不过,有没有让你们联想到什么?展开你们丰富的想像力,看看他们有点像什么?
生C:左侧那幅画像一条鱼。
生D:我认为它更像一只水母。
生E:我觉得中间那幅画才像一条鱼。
生F:我看中间的那幅画像只蝴蝶。
师:老师没看出来,哪一位同学愿意用你手中的画笔把你的想像添加上?(两位同学上前面来添画。 )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添加的?添加得是否形象?(两位同学添画完,教师即兴提问。 )
师:还剩一幅作品,谁愿意上来画?(一女生上前添画)好,请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
生G:蝴蝶、龟、风筝……
师:好,请回到坐位上。看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教师补画最后一幅画。)
生:(全体)气球。
师:现在看到的画经过我们的添加,似乎更富有生命力了。谁能总结一下,我们这几幅画是怎么画出来的?(提问学生A。)
生A:我把调色盘上的颜料洒在玻璃板上,用纸按上去,这样玻璃板上的颜色就印在纸上了。
二、新授课
师:其实这种绘画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对印。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希望同学们会从中感受到它的乐趣。(出示课题。)
师:提起对印,很多同学会感到陌生,让我们根据大屏幕来一起了解对印的概念吧。(电脑:对印是制作独幅版画的一种方法,通常利用板材表面的纹理或经过技术加工形成新的肌理,通过对印构成丰富而微妙、天趣自然的画面效果。)
师:通过这段文字的介绍,老师又有一个新的问题,你从文字中感受到对印所要表现的主要效果是什么?(学生举手人数不多。)
师:这边同学似乎有点不太活跃!你来说。
生D:是天趣自然的。
生E: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H:对印出来的效果用笔画不出来。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纹理、肌理”二词,如果仔细观察,(师生共同观察闯关作品之一)这幅画上的色彩出现了明显的肌理变化,这部分的色彩具有丰富的纹理效果。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对印的几个基本步骤。
(学生的回答与电脑屏幕出示的步骤同步:1.倒颜色或涂色。2.拿纸印。3.揭开。4.添加成剪裁画面。)
师:通过刚才共同学习,好像大家对于对印很感兴趣。刚才,从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我看出他们深深感觉到对印这种绘画形式与其他绘画方法有很大区别,谁还想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举手人数极少。)
师:怎么每个组就一个代表吗?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生G:对印的色与色之间没有鲜明分界线,很自然融合在一起。
师:正所谓丰富而微妙的效果。
生B:我觉得对印画很自由。
师:如果我不具有绘画能力,你们觉得我能不能画出来呢?
生:(全体)能。
师:刚刚我们在无意中发现了对印这种绘画形式,那么对印是否会有其他绘画方法,或根据其他物体来进行创作呢?这有几幅作品,我想分别交给各小组。(每组发一幅。)
师:请小组观察、讨论,看你们小组得到的这幅作品是根据什么物体,用什么方法绘制出来的?现在看一看,你们桌面上都有一个小箱子,请打开,看看里面装了些什么,与这幅画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
师:找到答案的小组请派代表到前边来。(走到黄气球组前面)这组同学找到了,请拿作品与谜底到前边来。其他两组先稍停,这组同学比较快,而且他们的思路也比较敏捷,先找到了答案。
(黄气球组两名学生上讲台。)
生H:(先展示画)鱼的身体是用海绵印的,在气球上涂色后印出鹅卵石。
师:其他组同学听明白了吗?
生:(部分)听明白了。
师:(对生H说)请回到坐位上。还有哪个小组找到答案了?
(红气球组学生回答。)
生F:我们小组作品像个小朋友的脸蛋,是用大头菜印的;嘴这个部位,是用辣椒印的;旁边这个点是用胡萝卜印的;还有眼睛这个部位也是用胡萝卜印的;还有这是……灵芝吧!
师:啊!这是什么东西?不会是灵芝吧?
生F:啊!这是用蘑菇印的鼻子。不过这个蘑菇太大了,还真有点像灵芝。 师:请回,请把“灵芝”保管好。第三组同学请。
(蓝气球组学生回答。)
生:我们组这幅画是一只蝴蝶,先在一面勾一下边,然后用笔涂颜色,再对印一下,把这上面的颜色全印到另一面,最后再在蝴蝶的翅膀上加以修饰就印出这样的效果了。
师:看来几个小组的同学都非常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老师苦心钻研的作品的答案了。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收集一些有纹理的物品,那时候,大家问我做什么用,现在知道了吧。
生:(全体)知道了。
师:那你们都带了哪些物品呢?现在有没有思路?你手中的物品可根据什么特点来加工成一幅新的作品呢?
生J:我带的是白菜叶,想用它印颗树。
生U:我带的是一个水瓶,瓶底可以印一朵花。
师:你们想得真棒!
生Q:我带的是树叶,形状非常奇特,我想用它印大树。
师:从哪弄来的?好像一颗灵芝草。
师:我们手中的工具看来够齐备了。俗话说:“见多识广。”让我们跟随大屏幕一起来欣赏其他同学的对印作品。看看是否能从中受到启发。
(师生共同欣赏并分析作品:1.熊——肌理对印。2.象——海绵印。3.娃娃——花布印。4.山——石头刷色,宣纸印。5.服装——脚印。6.树——树叶。7.景——印后添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物品进行一次小小的创作。可分组也可单独完成。(屏幕上反复播放精彩对印作品。)
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物品。有需要的同学,请到前边来拿。(教师以气球彩带为学生在黑板上分割展示区。)
师:前边是各组粘贴作品的地方。有需要气球的同学可以到前边摘,小心别弄爆了。(教师辅导,发现问题并解决。)
师:完成作品的同学请到前边粘贴,但粘贴时,我希望你们能照顾到本小组整体版面的安排。(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菜刀,与学生合作。)
师:大家看这幅作品,蓝色卡纸上应选什么颜色印?与蓝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橙色,这样搭配色彩就会更鲜明。(学生继续创作,师生共同粘贴,作品太多,贴不下了。) 师:前边的同学站在这儿,不要动。我们共同欣赏。
三、小结
师:看到黑板上这么多丰富的作品,你们有怎样的感受?这位同学我想问问你最欣赏哪一幅作品。到前边来。 生J:都不错。这幅随意。这幅有节奏。这幅什么也看不出来。 师: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你来采访他几个问题,为什么你什么都看不出来?
生J:这是什么?
生K:一棵树。
生J:这儿也是树干吗?
生K:一个碑。
师:树旁边的“碑”写的什么?
生K:珍惜树木。
师:那不叫“碑”,应该叫做“牌”,叫“碑”有点吓人,接着问吧。
生:这是什么?
生:土。
生:请问土和树的颜色为什么一样?
生K:表里如一。
师:你回答得太精彩了!你最欣赏哪一幅?作者是谁?通过今天学习对印,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K:我学会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感觉非常好。
师:请站在前边的同学按组站好。记得老师要大家按组粘,可地方太小。老师真后悔,没长高一点,可以把你们的作品都贴上去。现在整体效果似乎有点乱,但这恰恰是一种自然的美。
师:老师对一幅作品很感兴趣,这幅作品作者是谁?你对印的是什么?
生Q:孔雀开屏。
师:你用什么印的?漂亮极了。
生Q:苹果套、手。
师:今天你付出得太多了,连同你的手和衣服。我来采访一下,通过对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Q:如果颜料太稀,效果就不太好了。
师:看来,还是要干一些的颜料。此时此刻,老师心里非常高兴,看了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作品,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抽象的美,具象的美,意象的美。我深深被全体同学感染了,老师想送你们一样礼物,谁想要?(学生反应强烈)
师:都想要到前边来!(展示一幅画)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印出来的?仔细看树叶上有什么?的确,每一片小小的叶子就是一个小小的你,合起来就是全班的四季常青树。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当看到这幅作品时会想起我们集体的智慧,更不要忘记,我们在对印中寻找到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你们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学生围在教师身旁欣赏礼物,热情极高。)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49中学)
享受智慧课堂的乐趣 篇12
一、转变观念, 享受智慧课堂的磁力
每当我们大人驻足于大商场而流连忘返时, 跟随我们而去的小孩却一个劲地吵着要离开。当我们蹲下来才发现:在他们的眼里所见的都是大人的身影, 哪里有什么“美丽的风景”?
由此, 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 在讲台上高高站着的老师, 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生活经历滔滔不绝地给学生一味地讲授时, 可曾想过“蹲下来拾起童心”?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 解答他们的疑惑, 感受他们的感受, 快乐他们的快乐, 让课堂由老师“一厢情愿”地苦心经营, 变成师生“两情相悦”的动感地带。
老师蹲下来拾起童心, 不仅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尊重欣赏和宽容学生, 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是师生间对话的课堂。
二、激扬生命, 享受智慧课堂的动力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一个渴求主动发展的生命体。课堂中学生的“动”, 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例如, 我在教学《生命桥》时,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师:“有一个狩猎队, 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 准备全部活捉。”羚羊们面临着来顶之灾。它们怎么办呢?是束手就擒, 还是绝路求生?
生:绝路求生。
师:他们是怎样绝路求生的?
生:先分成两队, 然后一只老羚羊带头试跳, 最后一队队学着跳。
师:这种做法高明在哪里?
生:“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 没有拥挤, 没有争夺, 秩序井然, 快速飞跃。”临危不乱, 井然有序。如果大家争先恐后, 肯定会影响飞跃, 就会贻误时机, 就会被活捉。
师:即使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 放下猎枪, 这正是羚羊们的高明之处。
这种探究, 是多么富有智慧的挑战呀!
三、精彩纷呈, 享受智慧课堂的活力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古兹的《不, 一百种在那里》:“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小学语文课本是许多文学家们大浪淘沙、艺海拾贝的结晶, 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只要我们给提供学生一个个智慧学习的平台, 得到的将是一个接一个的惊喜。
例如, 我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孩子们, 请自由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 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
生1:“树像一朵绿色的云, 从大地上升起”。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 令人耳目一新。
生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 我很受启发, 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同一个班级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学生。
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 然后在下面划个破折号, 再写上你的姓名。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这就是于庆红同学的格言。
生3:“春天的时候, 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 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 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 就像春天的叶子, 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 大大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 黄黄的;人死了就像冬天的叶子一样飘落了……
(一阵热烈的掌声) 。
生4: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 化做泥土更护‘树’”。
师: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
生4: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做春泥更护花”。其实, 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 这片枫叶是我的一个朋友从北京香山上采摘的!
生4: (双手接过红叶, 连声说) 谢谢!谢谢!
生5:“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从这句话, 我明白了, 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 爸爸、妈妈和我在家里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 这叫活读书!掌声鼓励!
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意味着还孩子思维的自由, 还孩子表达的自由, 还孩子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孩子想像的放飞, 对孩子个性的认同, 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四、链接生活, 享受智慧课堂的张力
正如《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那样:“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语文教育脱离社会生活, 不为生活而学语文, 语文教学就失却了土壤, 丧失了生命力。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 学校长廊上的紫藤花开了。习作课前, 我让学生先站在教学楼前观赏。大家忍不住惊叹:“真漂亮!”“就像紫色的云飘浮在校园里。”他们走下楼去, 有的轻轻地捧起花瓣, 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有的低下头, 使劲儿地嗅着;还有的则静静地驻足欣赏。有的说:“老师, 我现在知道了什么叫‘竞相开放’。”有的说:“它们开得这样热烈, 一定是在比美吧, 我看用‘争奇斗艳’合适!”……
学生的语言是鲜活的,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他们用最生动的表达将生活和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语文课程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课程。如果说知识是豆浆, 那么智慧便是卤水, 有了它的点化, 知识才能凝结成思想的豆腐。让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来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畅想, 享受语文!
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让学生享受智慧课堂的磁力;充分激扬学生的生命, 让学生享受智慧课堂的动力;提供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享受智慧课堂的活力;同时还要链接生活, 让学生享受智慧课堂的张力, 从而使学生真正享受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智慧课堂,乐趣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金明东.掀起你的盖头来, 好想看清你的脸.语文教学通讯, 2005,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