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乐趣(共10篇)
汉字的乐趣 篇1
据说, 中学生里流行一种顺口溜, 说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 二怕周树人, 三怕文言文”。作文排在“三怕”之首, 可见同学们写作文是挺苦的。
写作文真的是件苦差事吗也不一定吧!任何事情都是有的人喜欢, 有的人讨厌。喜欢者干起来快乐, 讨厌者做起来痛苦。写文章, 认为是苦差事的人不少, 认为它很有乐趣的也大有人在。陶渊明就说他“尝著文章自娱”, 并“以此自终”, 以写文章娱乐自己到死。梁启超说他享受读书写作的乐趣, “只嫌一天24点钟不能扩充到48点, 不够我享用。”今天, 不少退休老人也是以写文章娱乐晚年。在中学生中, 喜欢写作文的人更不在少数。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编的《作文个例》一书中, 好些同学都谈到了作文的快乐。如安徽程曦同学说, 在生活中“思有所得, 并能将其诉诸笔端, 是人生莫大的幸福。”广东陈伟恒同学说, “当我抓住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并急切地拿起笔时, 一种欣悦之情便一下子传遍全身。”上海李清同学说, “我是快乐的, 因为每一天都在接受生活珍贵的馈赠, 给我以启示与感悟。我也是幸福的, 因为拥有最挚爱的文学宝藏和开启宝藏的三把金钥匙:爱、观察、思考。”书中这类例子不胜胪列 (lú liè列举) 。
以上这些人都感到作文 (写作) 很有乐趣, 那么这乐趣是从哪儿来的呢大体上说, 它主要来自这些方面:
一是“一吐为快”。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 如同说话一样, 胸中有所积累, 不吐不快。”他说的“发表”, 即表达出来。我们都有这个经验, 有话不能说就憋得慌, 很难受, 一旦得到表达机会, 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又是多么畅快!作文的道理跟说话完全一样, 《作文个例》中的江苏同学胡絮青说, “遭受挫折或遇上喜事, 总想诉诸笔端”, 于是“写随笔居然成了我的一种享受”。这是很真实的体会。
二是语言变化。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艺术, 是艺术就有艺术的魅力。这魅力跟魔术一样, 非常吸引人。魔术师一个动作一个花样, 花样翻新, 变化莫测, 令人眼花瞭乱, 美不胜收, 感到莫大的享受。作文表达一个意思, 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 可用长句也可用短句, 可用单句也可用复句, 可用修饰也可以不修饰, 可用成语、文言也可以是大白话……一种变化就有一种味道, 这不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吗当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时会眼前一亮, 心里非常高兴。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先后用“到”、“过”、“满”等词, 最后才找到“绿”字, 一下子把春到江南时的画面、情景、气氛、情调、韵味充分表达出来了, 可以想见, 诗人当时是何等的满足!古人说的“得意之笔”, 就是这种情况;“得意”之时, 那快乐难以言表!
三是创造。写作文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领悟,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切, 任何时候都是个性化的, 永远都是各人有各人的思想感情, 而不会相互雷同, 大家共有, 而且永不重复——不仅不重复别人, 也不重复自己, 所以写作永远都是创新的活动。正是这种创新的特点使我们永远都能在写作中享受到新鲜、独特的乐趣, 它总是使我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满足。
作文的乐趣, 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说明。比如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考是最完美的幸福”;因为“凡属于人自身本有的东西, 也就是人最强大、最快乐、最幸福的东西”。而作文正是一种思考活动, 正是表达“自身本有的东西”, 所以是最快乐的。又如, 感受美好事物总是一件愉快的事, 作文的过程常常就是感受和体验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美好思想情感的过程, 所以写作是很愉快的。再如, 作文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来与人分享的活动;有东西贡献于人、与人分享就是快乐的事, 即所谓“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文不是一桩苦差事,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只要正确地学习写作, 逐渐地就会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只有不正确的写作学习才会长时间地、始终地感受不到作文的快乐。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写作学习呢那就是符合写作规律的学习, 即通过多读 (包括背诵与熟读) 范文以培养语感, 掌握书面语言;多思考生活, 多思考自己, 并将对社会人生的领悟及时写出来;作文时坚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反之, 诸如不注意感受和积累书面语言, 不重视观察思考生活, 疏于读书与提笔, 作文时讲假话空话, 等等, 都是不正确的写作学习。只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 纠正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写作文就一定会成为快乐的事情。
汉字的乐趣 篇2
初入田园,我便被那番茄园里一排一排的番茄树吸引住了:红的、绿的小番茄密密麻麻地挂在树枝上,或有几个调皮的时不时在树叶底下探出脑袋。我兴奋极了,赶紧拎着小篮子和同学一起在番茄树间穿梭起来,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掐断小番茄的果柄,还来不及擦拭果皮,任由蜜汁在嘴里蔓延,甜得我忍不住又摘下一颗。
继小番茄之后,我又光顾了芒果林、青瓜园、草莓棚。最让我流连忘返的,当属那一颗颗又大又甜的草莓了,他们或挂或趴或掩藏在绿叶边上。不一会儿,我就摘满了一篮子,味觉也得到了满足。
饭后小憩了一会儿,我们就去玩了蹦蹦床,一起在广袤的草地上追逐打闹。随后,我们在农场主人的带领下去了种植园,亲自铲土、挖坑、挑水、种树、盖土、浇水。一整套程序下来,早已累倒了我们几个小家伙。随地一坐,抹一把汗,脸上、手上也都带上了稍许泥土,笑声也随之扩散开来。或许是初来乍到的兴奋,或许是辛勤后的愉悦。
体会汉字魅力,感受识字乐趣 篇3
一、儿歌字谜识字法
低年级学生喜爱猜谜读儿歌,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教师可以编一些简单的儿歌、字谜。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文中出现了非常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喝”和“渴”。在新课结束后进行课堂巩固中我发现:关于这两个字,有70%的学生在选字填空的练习中出现错误。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平时你们为什么会口渴?喝水要用什么来喝?”经过启发,学生开始积极地编顺口溜了:“肚里缺水就会渴,喝水要用嘴巴喝。”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地区别了字形,也明白了字义。
二、运用图画识字法
七、八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正规的学校生活,出于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语言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只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日常用语,而无法用文字表达。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在朗读课文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可以借助直观的图画、实物等,减轻学生识字难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其识字能力。
如,在教“游”这个汉字时,我先让孩子说说游泳要在怎样的地方,最需要什么资源才可以游泳,从而得出“游”有三点水的部首;再以儿歌的方式说“一个姓方的孩子戴了一顶帽子在游泳”。这样,通过对图画和字形的详细剖析,在兴趣盎然中,学生不但能实现识字的目的,还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三、轻松游戏识字法
卡罗琳说:“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一年级学生更是喜欢游戏,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可使其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汉字是最古老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汉字的趣文、故事举不胜举,学生听过这些故事和趣文,就会不由自主地对汉字产生好奇心。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识字活动,一边学、一边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口耳目》这一课中,教师把形象的图画在了小卡片上,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让同桌合作完成“贴汉字”的游戏,把相应的汉字和图联系起来。这种方法既提高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又培养了其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学会自主识字法
一学期认识四百个汉字是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所以,除了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外,教师还必须大力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第斯多惠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识字教学当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记,机械地抄,学生会马上厌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识字愿望,在识字过程当中让学生逐步掌握识字的方法,使其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去主动识字,体会成功的快乐,才能让学生的兴趣持之以恒,让单纯的兴趣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以后能对学习更具主动性,而没有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只能停留在热情的层面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汉语拼音认读字音不是难点,难的往往是字形记忆,汉字再认准确率不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认识、记忆汉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
1.对于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汉字构字规律来认识和记忆。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简单的图形、记号来代替语言中的一个词。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对汉字识记缺乏经验,所以,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相象力,使学生利用形象记忆生字。当学生掌握了一些象形字后,只要充分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会意字、形声字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对于一些由两部分合起来的合体字,可以引导学生以学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识记。爱好模仿的学生会积极思考,仔细看清字形,用编顺口溜的方法来记住新教的字。无疑,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3.对于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生字,可以采用比较识记的方法,由教师先自然渗透这些方法,然后学生通过自主的识字逐渐领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用这些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将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研究的乐趣 篇4
我们喜欢收藏青铜镜, 二十多年前我们在市场上发现了一件青铜器 (如上图) 。
这件物件看起来像铜镜但镜面却是凹面镜, 似乎又像盔甲片, 但个头稍大, 还带有一件桥形钮, 此物件直径6厘米。纹饰精致, 线条流畅, 略带些许神秘的气息。根据这件物件的图案、形状和包浆, 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件汉代以前的青铜器, 由于店主也不了解此物件的用途, 所以我们只花了很少的钱就购买了此件。买后, 我们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 发现它竟是一件古代的取火器。阳燧, 在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三曰:“阳隧面洼, 向日照之, 光皆聚向内, 离镜一二寸, 光聚为一点, 大如麻菽, 著物则火发, 此则腰鼓最细处也。”说明有一种具有多功能的隧合体叫阳燧, 隧的形体为凹面镜, 能在太阳光下聚焦取火。而我们买的这一件青铜器就应该是阳燧镜, 其实古代早已对阳燧镜做出了详尽的描述。雀豹《古今注·杂注》:“阳燧, 以铜为之, 形如镜。照物则影像, 向日侧火生, 以艾烃之则得火。”故阳燧是古代人在太阳下聚光于凹面中心, 燧中心放置艾草绒, 使其燃烧, 以取火。阳燧镜, 因形似镜, 故称之为“阳燧镜”。《周礼·秋官·司垣氏》云:“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郑玄注:“夫遂, 阳燧也。”《疏》曰:“以其太阳之精, 取火于日, 故曰:阳燧。”又见《淮南子·天文训》:“故阳燧见日, 则燃而为火。”注曰:“阳燧, 金也, 取金杯天缘者, 熟摩会热;日中时, 以当日下, 以艾承之, 则燃得火也。”陕西扶风县周原遗址中出土一件青铜凹面镜, 距今约有3000年, 至今能利用太阳能发热便为阳燧之佐证。东汉王充《论衡·率性篇》:“阳燧取火于天, 五月丙午日中之时, 消炼五石, 铸以为器;磨砺生光, 仰以向日则火来至。”《礼记·内则》篇中有“左佩金燧, 右佩木燧”记载, 金燧即阳燧, 春秋战国时期《考工记》载:“金锡半, 谓之鉴燧之齐”, 说明当时及以前已有铜镜及阳隧制造, 而其金属成分配比与铜镜相同。《周礼·秋官》中说:“司桓氏掌以夫遂, 取明火于日, 取明水于月, 以艾祭祀之。”《论衡·说日》中说:“验日阳燧, 火从天来。”汉《陶斋古录》记载一洗上铸有铭文“大吉宜用富贵阳隧”。至于古人何时把铜镜和阳燧合二为一制造出鉴燧, 则无可考证。
正因为发现了阳燧的功能, 也因为在考古史上阳燧发现的较少, 我们认为阳燧应该为较为珍贵的青铜器, 因此在后来我们又陆续收藏了一批阳燧, 从而获得了藏友们的看重。
图二中阳燧制作精致, 包浆古朴, 直径虽也是6厘米, 但却带一叶形的挂链。根据藏友们的讨论, 因此阳燧带有桥形纽, 估计年代应在战国或汉期间, 而叶片形的挂链, 边缘锋利, 有可能是作为一件随身带的用具。
图三中的阳燧方镜边长10.5厘米。方形, 镜背中间凹面形成阳燧, 四角各是一海兽。我们认为这是一面五代的阳燧镜。
图四的这个凹凸双面镜, 该镜隆脊直径5厘米, 垂弓深0.3厘米, 经过测算, 其凹面折射曲率为10.57厘米, 即为聚焦取火点。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宋代阳燧镜。
图五这个凹凸双面镜, 该镜隆脊直径6厘米, 垂弓深0.4厘米, 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测算, 其凹面折射曲率为11.45厘米。由于该阳燧锈蚀较少, 在阳光下我们能感到焦点处的发热, 从而揭开了这件凹凸双面镜的神秘的面纱。我们认为这是一件明代的阳燧镜。
在研究中, 我们还发现阳燧取火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祭祀。我国古代关于阳燧取火的记载较早。《周礼·秋官·司垣》云:“司炬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 以鉴取明水于月, 以共祭祀之, 明齍明烛共明水。”这说的是祭祀取火。依郑玄注所云, 此“夫遂”即是阳燧。
在整个汉晋时期, 有关阳燧取火的记载都较多。《淮南子·天文训》说:“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 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同书“览冥训”说:“夫阳燧取火于日, 方诸取露于月。”《魏志》卷二九“管辂传”裴松之注:“辂言, 君不见阴阳燧在掌握之中, 形不出于手, 乃上引太阳之火, 下引太阴之水。”《晋书·天文志》:“今火出于阳燧, 阳燧员而火不员也。水出于方诸, 方诸方而水不方也。”《抱朴子·对俗》云:“抱朴子曰:……余数见人以方诸求水于夕月, 阳燧引火于朝日。”同书“黄白篇”云:“水火在天, 而取之以诸燧。”记载如此之多, 说明了它们受到的重视。但因自然条件的影响, 它的使用当然是要受到限制的。所以在同一时期内, 人们的取火方式还有钻木取火, 锯木取火等, 并且钻木取火还使用得更广一些@;到了唐宋时代, 由于火镰等多种取火方式的发展, 阳燧取火便主要局限于祭祀中了。《旧唐书》卷二二“礼仪志”云:“今司宰有阳燧, 形如圆镜, 以取明火;阴鉴形如方镜, 以取明水。但比年祠祭皆用阳燧, 取火应时得, 以阴鉴取水未有得者。”同书又云:“旧仪:光禄欲为祭馔, 将阳燧望日取火, 谓之明火。”这与前述从考古实物中得到的推测相一致。这就更加说明了阳燧镜的珍贵。
因阳燧能“取火于天”, 在古人心目中是十分神秘的, 所以“阳燧”一词有时便成了“吉祥”的代用语。日本河内国中河内郡高安村大字郡川古墓出有画像镜一, 铭作“尚方作竟自有纪, 辟去不羊宜古市, 上有东王父西王母, 令君阳遂多孙子兮。”又见端方《陶斋吉金录》卷六录有汉双鱼纹洗一枚, 双鱼纹间铸有“大吉宜用富贵阳燧”八字, 看来这“阳燧”便包含了长寿、光明、富贵、吉祥等意。
同时在查找资料中我们还发现了古人在凹面镜成像方面获得的杰出成就。
凹面镜成像事在《墨经》中也可看到, 它主要用在科学试验中, 钱临照先生读《墨经》第22条“经”云:“鉴洼, 景一小而易, 一大而正, 说在中之外内。”又读“经说”云:“ (鉴) 中之内;鉴者近中, 则所鉴大, 景亦大, 远中, 则所鉴小, 景亦小, 而必正。起于中缘正而长其直也。中之外:鉴者近中, 则所鉴大, 景亦大;远中, 则所鉴小, 景亦小, 而必易, 合于中而长其直也。”这“鉴洼”即凹面镜。
钱先生释“经”云:“当烛炬在凹面镜前自无穷远处, 向凹面镜移到凹球面中心之前, 镜中所成之烛象小而倒。易是倒的意思。……但当烛炬过球面中心, 更向镜面前移, 在达焦点之前, 烛象是比物大而倒的。烛炬自焦点更向镜面前移动, 于是方见一个比物大而正立的像成于镜后”。“说在中之外内的‘中’字, 应当是指球面中心与焦点的混合物了。”
钱先生又释“经说”云:“人站在‘中’点之内, 他所看到的自己的像点是正立的, 他从‘中’点往镜面移动, 离‘中’点越近像越大, 离‘中’点越远像越小;人在‘中’点之外呢?他所看到自己的像总是倒立的;从‘中’点往外移, 离‘中’点越近像就越大, 离‘中’点越远象就越小;……这‘中’点应该是凹面镜的焦点与球面中心间的一段距离。”
可见早在先秦时代, 人们对凹面镜成像就作了较为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关于阳燧取火的原理, 以沈括《梦溪笔谈》卷三所述最为明白, 其云:“阳燧面塞, 向日照之, 光皆聚向内, 离镜一二寸, 光聚为一点, 大如麻菽, 著物则火发, 此则腰鼓最细处也。”这与现代科学原理完全相符, “离镜一二寸”处即阳燧之焦点。这也说明我们祖先对科技的研究已经有了先进性, 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
汉字的乐趣 篇5
我开始觉得钢琴乏味,无聊,没多大兴趣练它了。
我开始每天就练二十分钟钢琴,心不在焉,有时练着练着就去玩会儿,然后再回来练。
但从去年三月份开始,我就要练考级的曲子了,老师给我定了每天至少要练一个小时,我十分失落,要练这几首曲子好几个月,是多么乏味的事啊!
但我练着练着,发现这一首首曲子原来这么好听,仿佛我的手指和琴键融为一体了,琴键发出美妙的声音,我不再叫苦了,我觉得这是在享受,给自己弹这么优美的乐曲,我并不觉得乏味了。
要考级了,我的心砰砰的跳,我忐忑不安。
走进考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架钢琴,还有三位严肃的人,他们手上拿着笔,使我更加忐忑。
坐到钢琴椅上,我的腿有些发颤,我伸出手,紧张的心似乎要跳出来了。我深吸一口气,想想从三月到八月,如果没考过,这几个月的努力就白费了,我开始弹奏,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我仿佛在一个仙境中,那里只有我和钢琴。
我仿佛在仙境中弹奏着,蓦然,来了许多仙子,她们围在我和钢琴周围,随着钢琴发出的柔美琴声舞动。
弹好了琴,我把手放下,腿已经不抖了,我走出了考场。
“七级考出了!”我看了看电脑,兴奋地在地上蹦来蹦去,无法控制住喜悦的神情。
我感到了弹钢琴的乐趣,每首钢琴曲都是很优美的,在指尖跳动的音符,伴我走过童年……
海曙外国语学校 郭语涵
读书的乐趣 篇6
读了许多书的我,终于知道读书的乐趣,也使我蜕变了。
有一次,我打了同学,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爸爸,爸爸火冒三丈地说:“回去要把我狠狠地揍一顿。”老师说:“不要打他,我拿一本书给他,肯定就会改变的。”老师给我《学庸论语》,我随心所欲地扔在桌子上,老师看见了,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以为这本书没用,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会觉得这本书的好处。”于是,我翻书,发现一个句子非常美,是关于礼貌的:礼之用,和为贵。这个句子给我深刻的印象。我这才知道《学庸论语》是比语文书更好的“金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玩中的乐趣 篇7
今天的体育课上, 老师带领我们玩了一个丢沙包的游戏。
我们用黑白配来决定分组:赵可盈、黄若城、陈敏鑫扔沙包, 其他同学躲沙包。
游戏开始了。扔沙包的三位同学各自守在自己的阵地上密切地配合着。不信, 你看:黄若城来了一个声东击西, 我们左躲右闪, 结果徐可煊不知是计, 没来得及躲开, 被打倒, 壮烈“牺牲”了, 只好悻 (xìnɡ) 悻地下场了。陈敏鑫快速地捡起沙包一扔, 一箭双雕飞速打中了两个同学, 他们垂头丧气地下场了。“哎, 我怎么就下场了呢, 我该往左闪才对呀!”周佳抱怨道。只见一个沙包朝廖善仪丢去, 可他眼疾手快地蹲了下去, 逃过了一劫。黄若城不甘心, 又来了一个飞镖, 我们左一跃, 右一闪, 都没被打中。我们刚要喝彩, 却听见“嗖”的一声, 又有人中弹了。
“敌人”来势汹汹, 沙包飞来飞去, 像天空中的闪电一样, 幸好我们机智敏捷, 一次次瓦解了“敌人”的进攻。但只守不攻, 同伴慢慢减少, 只剩下得意扬扬的我了。忽然, 赵可盈趁我正得意时, 一个快速进攻, 把我打了个“人仰马翻”。
丢沙包的游戏真是其乐无穷啊!我最喜欢做这样有趣的游戏了, 你呢?
点评:
汉字学对汉字教学的作用 篇8
第一, 汉字构形学。探讨汉字的形体依据一定的理论构成和演变的规律, 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就汉字构形学来说, 能涵盖各阶段汉字构形的诸多现象, 为研究各阶段汉字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汉字构形学是其它几个分支的枢纽和基础。
第二, 汉字字源学。研究者在研究时, 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 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 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 也叫字源, 这就是汉字字源学的任务。字源学是研究探讨形源的规律和汉字最初的构形方式。
第三, 汉字字体学。汉字字体指不同时代、不同用途、不同书写工具, 不同书写方法、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研究汉字字体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 是汉字字体学的任务。
第四, 汉字文化学。这种研究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是宏观的, 即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 然后把它的整体, 放在人类文化的人背景、巨系统之下, 来观察与其它文化事象的关系, 这是宏观的汉字文化学;另一方面则是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 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析, 加以揭示, 这是微观汉字文化学。
汉字学这四个分支的内容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自古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历代统治者对汉字教育尤为重视。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在汉字被用于政治生活和社会交际的同时, 汉字教学就已经开始了。根据考古文献研究, 在汉字系统形成的殷商时期, 习字学书就已经成为当时教育的重要内容。西周时期, 汉字教学已经被正式列入学制。据《周礼》记载:“……六艺: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五曰六书”。所谓“六书”, 即殷商时期的“书学”, 属识字教育的内容, 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汉字教学起源早, 因此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也非常早。我国有历史记载的, 最早的识字课本是西周宣王时的《史籀篇》,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童蒙识字课本。秦时有小篆编写的《秦三仓》 (《仓颉篇》、《爰历》、《博学篇》) , 西汉中期到东汉, 识字课本的编撰达到高峰, 著名的有;司马相如的《反将篇》、扬雄的《训纂篇》等等。魏晋以后直到宋代, 楷书成为社会通用体, 陆续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楷书识字课本, 最有影响的有:《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这些识字课本是汉字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体现了编撰者们文字学方面的素养, 更为可贵的是, 体现了古人对汉字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
汉字教学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扫盲教育和对外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汉字教学的对象是哪一类人, 学会汉字, 掌握汉字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 能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便成为能否尽快地、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之一。这是因为:
首先, 语文中的汉字教学是汉字教育最重要的领域, 它关系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改善和提高, 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和文化的继承, 因此它也是汉字教学中最古老的领域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随着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社会常用字亦由古汉语用字向现代汉语用字转变。因此, 重新确定小学识字的字种和数量, 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自20世纪到现当代, 基础教育用字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近年来为了加强识字教学的效率, 对于识字量的确定、字种的选择, 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次, 汉字扫盲教育开始于20世纪初期。鸦片战争后, 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 提倡教育救国, 各地展开了汉字扫盲运动。汉字扫盲字表的研制, 汉字扫盲课本的编写由此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洪深编制的《一千一百个基本汉字使用教学法》 (生活书店1935年11月出版) 。他所选的1100个基本字, 都是汉语中最常用的字, 覆盖率可达90%以上, 他本人也身体力行, 用这一千多字写出了很精彩的文章。1993年, 国家语委所属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制了《扫盲文字表》, 规定了扫盲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用字。还有, 解放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对外汉字教学的需要显得日益迫切, 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那么, 汉字学对汉字教学的作用, 也就显而易见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根据汉字的属性来确定识字教学初期积累的字表。识字教学是分阶段进行的, 每到一个阶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都要因积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选择好初期积累的字, 这一批必须是比较容易的, 是能够更有效的带动以后的学习的字。
第二, 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 科学的讲解字理。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科学的分析和讲解汉字即通过构形讲解他的构意,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字所记录的词义。
第三, 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汉字不同的属性, 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汉字教学的方法不应该是一元化的, 不但在每个阶段是不同的, 对属性不同的字, 也要选择不同的策略来教。汉字科学的方法是一门内容非常丰富的科学,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必须建立在对汉字科学深广的把握上, 汉字科学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需要认真普及, 这亟待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努力。
摘要:汉字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四个分支。汉字教学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扫盲教育和对外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汉字教学的对象是哪一类人, 学会汉字, 掌握汉字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 教师能否掌握科学的汉字教学方法, 便成为能否尽快地、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之一。而了解汉字学对汉字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汉字学,汉字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南林, 《浅谈语言与思维逻辑的关系》载于《汉字文化》2008年02期
学生写作乐趣的培养 篇9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一个人, 在读书中就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书读多了人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既说明读书对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 更印证了读书对人的表情达意的欲望有促进作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 郭沫若的作品文采飞扬,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勤于读书, 深于阅历, 见多识广, 才不断激发自己的写作欲念, 随心所欲, 信手拈来, 涉笔成趣, 把生动而富有哲理的事例有机地组织到文章中, 使得他们的文章丰富充实, 绚丽多彩, 使人百读不厌。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中学生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 中等生和作文较差的学生更渴望被老师认可。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 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教学中要努力去发现他们的写作亮点, 仔细寻觅其中的精华, 哪怕一句话, 一个准确的用词, 都要加以肯定。对他们习作存在的问题, 可以拿来和学生一起讨论, 师生共同出谋划策予以改进。实践证明, 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很有用处。还应看到, 学生经常会产生怕写不好作文的畏难情绪, 作为执教者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 多教给他们方法, 指导他们锁定目标, 让学生去品尝通过自己努力而得来的胜利甜果。我曾带过一届学生, 他们刚进初一, 我就举出往届卞英同学的事例:“她曾和你们一样怕写作文, 但通过努力, 她在全国‘彩虹杯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你们也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作文来。”接着强调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你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 周围充斥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蕴涵着你们的爱好、追求和理想, 你们有自己色彩斑斓、丰富奇趣的生活领域, 这就是你们的‘黄金书屋’。拿起你的笔, 记下你的真实生活, 记下你的梦想和追求。这就是一片文采飞扬的好作品!”当时一个学生说:“我很想写, 但又怕写不出优秀的东西让人笑话。”后来他交来了一篇文章《我家门前的路》, 挺不错的, 修改一次后, 在校文学刊物《银杏园》上发表。又经过我的修改推荐, 在全市获了奖。这一下, 他的劲头更足了, 经常写点东西给我看, 让我帮他修改, 投在校园文学社刊上也被采用了。我把这件事拿到班上宣传, 并告诉他们, 你们谁也不要小瞧自己。你的文章一样能在班上做优秀例文或在校刊、报刊上发表, 你也可以获奖。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就必须让学生深入生活。古往今来的文章大家, 凡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视社会实践, 将自己植根于社会的基层中, 在实践中不断充盈自己的素材宝库, 从而产生一种表达的欲念, 为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因而, 我们必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 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中学生观察事物常是粗枝大叶、基于表面化, 分析、思考不周全, 我们应加强引导。我曾经让学生去“观察银杏树、写银杏树”。开始, 有的学生说:“银杏树没啥看, 家前家后都有, 就是那么干直叶绿的, 太没有写头。”这时, 我引导启发学生:“银杏树又叫什么树?为什么城乡绿化首选它?为什么人们愿将它推选为国树?”简单的几句问话, 学生的兴致来了, 他们再次观察并查阅大量史料, 于是悟出了:“银杏, 洁秀如画, 一树擎天;她是一株浴火不死, 逢难再生, 百折不挠的生命之树!她是一株花叶可入药, 充满着康复生命传奇的奉献之树!她是一株虽生长缓慢, 却能造福子孙的希望之树!它是一尊久副盛名的活化石!”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转化成了写作的热情, 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还要让学生多写多练。中国有句俗话,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写文章也一样, 不经常练写就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 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谢觉哉老先生说得好:“只讲不写, 将终于不会写。”如何做到多练多写呢?沈雁冰说过:“一个初学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练习”, “不妨只写半个面孔, 或者一双手, 一对眼”。所以,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经常记录生活中某些有意义的片段、枝节, 也可以让学生记录某一人物的某一言行, 某一举动。久而久之, 就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原料。
综所上述,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务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克服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使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 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赏读”——享受语文的乐趣 篇10
回顾历史, 阅读教学经历了由新中国成立前的“背读”时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讲读”时代, 再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导读”时代这一转变。近来又出现了“研读”的潮流。“背读”枯燥僵化, 是对人性的漠视。“讲读”凸显了教师的精彩讲授, 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导读”呢?它表现为学生不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迫切地读, 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阅读。至于“研读”, 学究气太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阅读“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有所感悟和体会,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将阅读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笔者认为, “赏读”这一概念更加富有学科特色和人文关怀, 更能让学生融入善于思考的学习环境中去。
二、“赏读”的情趣
(1) 让阅读成为一次发现的旅程。课本上的文章语言优美, 形象鲜明, 情感丰富, 蕴含着震撼心灵的艺术美。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达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仅仅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 也不只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览, 它其实是一种投入性的欣赏性阅读。语文阅读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 集中全部的心灵和智慧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
(2) 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的天空里自由飞翔。阅读是很自我和主观的。它不仅仅是一次信息的输入, 也是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与文章的对话过程, 以及作者内在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过程。“赏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 给予学生一定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 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读, 有心境和想法读, 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
(3) 让课堂因学生的鲜明个性而生动。“赏读”强调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自己, 学生的主体思想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慢慢形成的, 有了主体意识, 才有了自我探索和挖掘、自我生存和发展, 才有了自己独特性的思想。只有拥有了丰富多彩的“自我”, 课堂才是美丽和生动活泼的。
(4) 让研读和讨论成为阅读之后学生的自然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观感受, 加上阅读资料的内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基于自己的成长背景, 不同的学生对文章会作出不同的“解读”。他们通过与学习伙伴沟通与交流, 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会了聆听, 学会了表达。他们不断地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这种研讨丰富了语言, 交流中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这是对文章感悟和思考的释放, 也是从外界的反思中得到了情感和智慧的升华!
三、如何促进“赏读”
(1) 出其不意, 用问题促发。在讲授苏教版第八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时, 我说:“同学们, 读书要用心, 读书还要用智慧。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滋味, 而且是越读越有味, 你猜是哪句话?”学生有的说:“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芳香扑鼻。”“你们以为老师只欣赏词语, 却不注重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吗?”学生又说:“我猜是‘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 花儿低垂着头……’, 这句话把花儿写得很形象, 特别是‘低垂着头’, 读到这里, 我甚至听到了花儿的呻吟:谁来救我?”我说:看到你们认真思考的气氛热烈, 听着你们对事物的独特见解, 老师感到非常自豪, 现在我揭开谜底吧。接着, 我在黑板上用力写下:森林里是那么美好。并将“美好”后的句号用力改成感叹号——传递一种情感。学生先是一愣, 渐渐的, 大家脸上有了会意的神情, 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发言。
(2) 表率引领, 以真情影响。笔者很喜欢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 上课时先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诵, 朗诵将我们的心情一次次引向敞亮和哀伤, 我们的内心正有一股情感的力量在升扬。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感受写下来?在学生动笔写的时候, 我也动起笔来:你曾经美丽, 美丽过多少人的眼睛;你曾经歌唱, 唱出了多少人的好心情。如今, 你奄奄一息, 只剩下几行清泪。我的心啊, 也和你一同呜咽……——《献给塞特凯达斯瀑布》
诗写在了黑板上, 学生动情地朗读起来, 我说:“这是老师的切身感受, 你们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生:“读着课文我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 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那样的壮观和美丽, 那样的让巴西骄傲。”我知道正是自己的表白感染了学生, 学生才有如此精彩的思考和表达。赏读充满了智慧, 流淌着真诚的感情, 彰显出生命的华丽光辉!
行文至此, 我该总结一下“赏读”的基本思想, 那便是:赏读人情, 能够明白很多事理, 并且获取精神的滋养和浸润;鉴赏语言的巨大魅力, 学会优美文字的表达, 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能够培养高超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