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乐趣

2024-09-30

学习乐趣(共12篇)

学习乐趣 篇1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从文字记载看, 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 《学记》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 彼此交流学习经验, 提高学习效率.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 个人的能力有限, 靠单枪匹马立足社会已很难, 更多的时候依靠集体的通力合作才会赢得胜利, 学会与他人的友好合作已越来越重要. 因此,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助, 为学生提供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彼此尊重,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其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但是, 并不是建立起了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 学生就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教师应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做细致的组织工作,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 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我所教的学生是一年级学生, 他们是新生一代的独生子, 我行我素,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随时可见. 一年级的学生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 为了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师生合作, 渗透意识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时同学之间互不相识, 对老师也有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数学课上, 我就经常把学生请上讲台, 围绕着学习内容, 我和学生一起比高矮、比轻重, 一起排队数数, 特别是学“分一分”这一课时, 我请了一些学生到讲台来和我站在一起, 请台下的学生为我们分类, 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 他们纷纷上台按照大人小孩、男女、高矮、衣服的颜色、发式的长短、穿裙子和穿裤子等各种标准为我们分类, 他们拉着我分到这分到那可高兴了. 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学生掌握了知识, 感受了乐趣.

二、合作形式, 逐步升级

由于学生年龄小, 合作能力的培养我先从培养同位合作开始, 通过同位之间一起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议一议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后, 我又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共同为小组起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 小组内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掌握合作的方法, 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 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成效.

三、展示自我, 人人参与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一种独立的基础上, 合作是完成个人不能完成的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 在合作的过程中, 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千人一面, 合作就没有意义. 合作的前提是独立.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但如果臭皮匠不能彼此独立地完成任务, 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 才能够打下与别人合作的基础. 因此, 在合作交流之前, 我经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每名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四、创设情景, 鼓励创想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拓展了探索的空间. 在平日的备课时, 我会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 如在教学“认物体”时, 我就布置各合作小组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然后小组内进行汇总、归类、讨论、交流, 看看这四类物体各具有什么特点及用途. 各合作小组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收集的资料比较多, 不仅很好地讲出了各类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而且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 如有的小组利用圆柱体的特点, 设计鞋底可以安置可折叠式滑轮, 需要快走的时候将滑轮拿出就可以快速滑动. 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用收集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搭, 在拼搭中, 同学们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兴趣极为高涨, 同时对各类物体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 合作学习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讲求实效, 各尽其能

我注意在合作中讲求实效性. 首先, 使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要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意识, 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其次, 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对于小组的奖励是以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成绩的总和为依据的, 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内容, 在这种情景下, 没有逃避责任的人, 没有“自由乘客”, 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 忽视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 都是得不偿失的.

六、及时评价, 激发兴趣

与传统教学的个人奖励不同, 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小组奖励和个人奖励相结合. 即对测验中个人成绩较好的成员以及均分较高的小组进行奖励. 奖励优胜小组的做法,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另外, 对于进步大的同学也要进行奖励, 提高其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合作学习的实验与实施, 我感觉收获颇多. 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认识的特点出发, 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共同提高, 分享了合作的快乐, 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乐趣 篇2

骑着心爱的自行车可以帮妈妈买菜,可以帮妈妈取邮件,还可以载着邻居家的小朋友出去玩耍,有了自行车,就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

三年五载后,我摸着一些技巧:站起来骑更省力,上坡要慢,下雨天不要使劲捏刹车……这多么有意思啊!

不开心的时候,我就骑着自行车,拼命地蹬,骑快了,风儿从耳边呼啸而过,路旁的树木、房屋像快进一样,我心中的一切伤心、难过、不愉快,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这就是自行车给我带来的魔力。

有时,我一个人从家蹬到很远很远的高坡,然后再卯足劲冲下来,别提多么开心了。累了,停下来能到小河边洗把脸,捉条鱼,再返航。回到家,妈妈找我找得着急了,把我收拾了一顿,但我还是开心地笑。

我最喜欢的是在雪后骑自行车。地上厚厚的一层雪,骑着车非常快地突然转弯,捏刹车,飘移,够刺激了吧!但更刺激的还在后面,下完雪路很滑,捏住前刹车,使劲蹬,后轮就冒出了雪花,这被我们小孩称作“天女散花”。有时,不小心摔跤了,疼得哇哇大哭,就发誓再不骑车了,但好了伤疤就忘了我的誓言。过了几天,就又按捺不住了,骑起自行车又和小伙伴在一起玩了。

怎样享受学习的乐趣 篇3

一、愉快感觉定向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愉快中枢和厌恶中枢。愉快中枢接受刺激会引起欢乐的情绪,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抑制学习兴趣的发生,导致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同学们要想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把学习变成享受,首先你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带着兴致去学习。具体措施如下:

1,让愉快感觉定向。同学们试想,当大家知道要做一件乏味、枯燥的事情时,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心情?如果我们早就知道要做一件乏味枯燥的事情,那么事情尚未开始,心里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这就是“感觉定向”。对于学习道理也一样,如果同学们能够先想像即将进行的学习是多么有趣,那么内心就会萌发出兴致,就会兴趣盎然。

2,唤起愉快情绪。有了上面第一步,同学们可进一步酝酿情绪。首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表情,然后高兴地搓搓手,面带微笑,最后认真地对自己说:“XX学科,我爱你,我要愉快地读书上的一字一句!”

3,充分想像学习的愉快。这时在头脑中要充分认为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自己一定能够心情愉快地学习。可以想像自己掌握知识成为著名科学家、宇航员、留学生等,从而巩固愉快的情绪。

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在《学习与兴趣》一书中论证了心理准备在形成学习兴趣中的作用。他说,如果从心理上预先喜欢某一内容,相信自己一定会对目前正要做的工作发生兴趣,并精神昂扬地着手工作,兴趣就会调动起来。比如,当你面对植物这门平时你不感兴趣的学科时,你可以高兴地搓着双手,微笑地对自己说:“植物学,从现在起我真的喜欢你了!我将兴高采烈地去阅读书中的一切,我将愉快地完成学习计划!”作者把这一方法向学生作了介绍,结果几千名学牛来信说,这一方法很有用,他们已经深受其益。

二、愉悦冥想法

国外某支足球队常进行心理训练,其中内容之一就是让队员想像自己进球以后,用各种方式进行庆祝的激动人心的情景。如此这番训练,队员斗志大增。同学们也可进行类似的愉悦学习冥想训练,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信心不足、厌学情绪较重的同学。进行愉悦学习冥想训练时,同学们要努力浮现自己过去某次测验、考试考得比较理想的愉快形象。比如过去某次外语单词听写测验得了100分,你就存大脑中浮现那次喜洋洋、乐滋滋的情景,并在心中默念:“以前我能考得不错,这次也能考出好成绩。”如果你在考前无法松弛下来,那么你还可在一段优美轻松的音乐中,运用冥想法进行放松训练。想像你躺在温暖的沙滩上,聆听海浪轻轻地涌上来,又柔柔地退下去,蓝天上的白云在缓缓地飘动着……此时人与大自然几乎成为一体,全身放松。

三、预测能力训练法

跟自己打个赌,看看能否赢,如:给自己定个学习目标(例如在期中考试中得第几名,注意目标一定要适当)假如你实现了,就给自己—个奖励(如去书店买一本好看的小说);假如你没有实现,就取消这个奖励,甚至还可以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惩罚(如取消周末的娱乐活动,改为帮家人做事)。这样打赌会给学习带来一些动力。

打赌需要预测能力。我们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培养一下自己的预测能力。在预习时看到标题,先猜猜这篇课文会讲些什么然后再看课文,查一查自己猜对了多少。上课前猜猜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内容,又把什么作为重点,考试前,猜猜要考哪些内容,考试后分析一下哪些猜对了。猜对好比中奖,你当然会高兴试图下次猜得更准确一些;猜错了你也不服气,你肯定下次能猜对。如果你对每次猜测的情况作些记录,并坚持猜下去,你会发现你的猜测本领会越来越高。这就是一种乐趣。假如你与同学比一比每次谁猜得更准一些,你的劲头会更大。随着你猜测能力的提高,你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长进,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一种学习的乐趣,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创造性学习”法

有些同学讨厌学习,是因为把学习看成一种刻板的活动。其实学习中照样孕育着创造的火花,比如解题,同一道题目往往有多种解法。以几何证明题为例,从解题思路看,你可以使用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演出要证明的结果的解题思路,也可以使用从特征结论出发推论出已知条件充分满足特征结论的解题思路;从解题中运用的知识看,你可以是只运用平面几何的基本公理和定理,也可以是综合运用三角函数、代数、解析几何等领域的知识。如果你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你会对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到知识世界的种种奇妙之处,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时,你还会找到比书上更好的方法。又如写同一个内容的作文,构思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选择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形式,也可以选择杂文、散文、小说、诗歌等体裁。有了几种方案,就可以比较,进而找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案;有了多个方案,就可以进行选择,学习活动也就会变成一个充分体现个人主动性、创造性、趣味性的活动,使学习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做难题也是一件愉快的事。为什么有的同学自己主动找来难题做,并且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来冥思苦想呢?找不到解题思路,想不出正确答案对这些同学来说是不能罢休的。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对难题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最后终丁发现了求解的方法,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巨大的精神奖励。

五、玩中学与学中玩

一份调查表明: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中,有近七成的人经常参加一些课外兴趣活动,如经常进行球类运动。从某种角度讲,玩也是一种学习,比如学电学知识,自己搞些无线电制作;学了英语语法,去参加“英语角”或圣诞晚会,便是在玩中学。至于F围棋之类开启智力的“玩”更是有益。实践证明,只要是高雅、有益、适当的玩,不仅能引发学习兴趣,而且还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学中玩是把较单调的学习转换成一种轻松的学习。比如对学英语感到头疼的同学,可以用英语游戏的形式,在玩的过程中进行会话、单词拼写等学习。学中玩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增进学习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 篇4

一、让学生大量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有资料证明, 缺乏阅读能力, 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 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 谁就不善于思考。

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很多教师和家长总担心孩子们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这正如一把相同的种子撒到地里, 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阳光, 有的既干旱又阳光不足, 两种结局不言而喻。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缺乏水分和阳光, 种子会发芽, 茁壮成长吗?

近些年来, 中小学生“偏科”现象屡见不鲜, 不正是向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吗?由此可见, 想让学生变得更聪明, 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很简单———大量阅读。书籍犹如一个“法师”, 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法力”。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低年级时, 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没有阅读垫底的同学, 学习起来越来越力不从心。阅读多的学生, 学习能力强, 当他学习的时候, 丰富的语言和背景会帮他轻松学习;而阅读少的学生, 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之学习能力低下, 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 学生更易垂头丧气, 丧失信心。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阅读兴趣的培养并不是个困难的课题, 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愿地拿起一本书。儿童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家长讲故事, 从父母给孩子慢慢讲过渡到孩子自己看。作为父母, 我们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 我们要让学生觉得, 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当然, 在家庭中没有受到过阅读熏陶的孩子, 不可能为了不比别人落后和家长老师的要求而去读书。所以, 如果想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 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 更不要用阅读的事来教训他, 而是“诱惑”孩子读书。儿童靠的是对读本的兴趣, 记住“破坏兴趣, 就是在扼杀阅读”。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情况下, 一字一字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 一行一行读的较好, 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当然, 人的阅读速度既不是天生, 也不是主观上想快就能快起来, 且不可能用某种训练方法轻易获得。速度取决于阅读量, 是在量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同时, 阅读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 在语言上也是这样。背会别人的段落不等于自己就能写出这样的段落,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风格, 与其背诵一段学生并不喜欢的文字, 不如让学生用这个时间多读一本书。这就是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 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作为一种抽象语言符号的文字, 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 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 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 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不少取得优异成绩的事例表明: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人, 他们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学生, 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淡。为什么差别会如此之大呢?阅读是一种以语言为符号的媒介, 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 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挥得更好, 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学习的乐趣 篇5

在茫茫的学海中,我们就象孩子在海边寻找贝壳,追逐着,娘戏着,无忧无虑,快快活活。

刚上小学的时候,那些奇妙的数字“1、2、3、 4”,对我们这些无知的小孩有着多么大的诱惑力呀!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拿着那些泛着油艰清香的新书对妈妈说:“妈妈,这些是什么玩意儿呀?”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这是书,你要学好了它,就会从中得到很多知识。”于是,我就努力去学习。每次考试以后,我拿着鲜红的“100”去见妈妈时,心里好比三伏天吃了冰棒,甜到了心底。有一次听大人们在外面讲:“现在要常肚子里甩水多……”我马上跑到书房,拿起一瓶里水就要喝下去。妈妈跑了进来,直蹬脚地说:“哎呀!你这个傻孩子,这怎么能喝呀?”我撅起嘴说:“你们不是说肚里里水多就会学间多吗?”妈妈“扑味”一声笑起来,说:“那是比喻嘛,你要想得到学间就得学习,知道吗?"我点了点头。上中学后,学习任务艰巨了,但乐趣却有增无减,特别是几何题,非常有趣。有时我为了做出一道题,不去吃饭。因为书是“面包”,嚼起来津津有味。每当我在草稿纸上算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做出来时,我就如释重负地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上的汗珠,这时,我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

朋友,学习吧!当你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时,那才“其乐无穷”呢。

学习乐趣 篇6

关键词:体验;自主学习;学习主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46-01

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并利用已有的基本知识和数学技能,引导他们如何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会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

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探索、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自立学习。比如在学习“倍”的初步认识,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每个学生的第一行画2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第二行画3份这样的图形,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绳子,把它对折后再对折,然后再剪开,这样就把刚才的小绳子剪成3段长短一样的3段,再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刚才所画的第二行的数量就叫做第一行的3倍,整条绳子叫做其中一段的3倍,这样学生就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从画和剪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是在自主学习中,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二、重视引导,让学生感悟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引导。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以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融洽、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如:教学“图形认识”时,有这样一道题:把一个正方形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我请学生拿出若干张正方形纸,实际动手剪一剪,经过自己的尝试,学生都能很快想出三种剪法:①横着剪 ②竖着剪 ③斜着剪 。这时,我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这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尝试剪一剪,结果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我就让学生上台展示。实践证明,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启发引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时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做真正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并让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自主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学习,为每个学习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例如:教学“某修路队原计划30天修路90千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5%,实际几天完成?教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进行思考,结果有的学生列式为:90÷[90÷30×(1+25%)]=24(天);有的学生冲破解题的“常规”,大胆地运用解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把工作总量看作“1”列式为:1÷[1/30×(1+25%)]=24(天);也有的学生得出,实际工作效率:原计划工作效率=(1+25%):1,即5:4,也就是实际修的时间是原计划的4/5,因此列式为:30×4/5=24(天),这可谓最佳方法。教师要让不同的策略都呈现出来,这种思维策略差异为开展交流奠定了基础。然后,鼓励学生开展讨论,讨论各种策略的特点,从而反思自己的策略并最终选择合适的方法。新课标指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习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同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位同学都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又如教学“包装的学向”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包装一盒磁带,让学生计算出需要多少的包装纸,学生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由此,让学习讨论怎样包装最节约纸张,这样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习的思维非常活跃,争着说出自己的包装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结果虽然有所不同,只要教师尽可能因材施教,让学习自主参与,他们都会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体验不同的自主学习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体验自主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包含的数学,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联系学生和生活实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题目里的生活情节,利用已有的知识或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和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例如你们和妈妈去买菜,一斤小白菜2元钱,买3斤所需的钱是2×3=6元,妈妈又买了12元的肉,一共要用多少钱,你就可以幫妈妈算出一共要用6+12=18元,如果妈妈问你,买肉的钱是买菜的几倍,你又可以算出是12÷6=2,12是6的2倍,这样就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帮妈妈的忙中,体验主动参与学习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7

■寓教于乐, 倡导自由化的学习氛围

教学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 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 涌动着师生创新的灵感,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在数学教学中, 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 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 利用信息技术媒体, 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 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在《七巧板》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利用七巧板拼成的任务故事《刻舟求剑》创设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了解七巧板的来源、制作方法, 欣赏七巧板搭建的各式图案, 并进入“五星擂台”这个Flash游戏, 了解七巧板几何图形的应用、面积的计算等数学知识。

再如, 对于传统问题5+6=11的教学, 我改变了设问的方式, 媒体出示小朋友玩游戏的问题情境:朋友们, 你们能从1~9中找出两个数, 使它们的和是11吗?这样学生就必须开展他们的思维活动, 去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 3+8, 4+7……从而在思考中学到了该学的, 又大大拓宽了思路。与此同时, 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进位加法, 理解加法的交换律, 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以保证解答不重不漏。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这样的学习氛围, 既激活了学生思维, 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自己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又极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境激励, 开展活动化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强调, 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情境激励策略, 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要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确保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 引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活动化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拓展了学习的资源, 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样式。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 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 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关系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 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 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 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 当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 我利用网站设计了虚拟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当成一个简易的小商店, 出示一些文具、冰淇淋、小文具等图片并标上价格, 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 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 (学具盒中的纸币) , 每组各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 买你最想要的一样或两样商品 (商品图片)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既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周围事物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

■因势利导, 关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在开展教学之前, 教师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 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 铺设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运用生活资源, 积极探究、自主学习。在教学后, 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活动都融入师生的情感, 呈现出师生认知、情意、个性、才能、气质等心理因素相统一的心灵的交融、碰撞与共鸣, 从而成功地实现师生情感的升华和共同发展。

如, 在学习“认位置”后, 我布置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 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 可以到学校后, 和小伙伴交流, 也可以通过邮件交流。

在《找规律》一课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并进行简单应用。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难点是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在课的一开始, 教师和学生玩一个简单的“跟我学”的小游戏。然后追问:同学们都学得这么快, 这么好,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回答, 指出游戏中存在着规律的现象。然后,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是无序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图上画了几组物体, 每组有哪两种, 小兔子是怎样排队的, 在小兔子中间还有什么?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规律。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提升规律, 这时, 小组可以利用计算机上网查找, 或者利用测试游戏考考自己, 在合作的基础上验证规律。

■多种感官参与, 实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凭借, 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 激发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用课外获得的知识来充实课堂, 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在教学中,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氛围, 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 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 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教学中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

例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 课前让学生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物体, 课堂上学生4人小组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在合作交流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对各种实物形状有了初步感知。课末,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 分小组搭出喜欢的东西, 然后在全班交流搭的是什么, 分别由哪些形状的物体构成。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搭出了火车、大炮、高楼、机器人、坦克等。

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8

一、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选择权

常言道:三十而立。所以,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我们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尽保护、帮助之责。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能自主地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自主地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当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之后,我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材料筐,里面有:一根毛线、两根纸条、一张纸、一个泡沫板、一根吸管和若干个钉子。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做一个角。孩子们个个动手,人人参与。有的用毛线在泡沫板上“钉”出了一个角,有的把两根纸条钉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纸折出了角,还有的把吸管对折,形成了一个角。在这些做角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了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在对这些材料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拥有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的表达从课堂教学情境中扩展开去,改变教师“包讲”,或者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学模式。

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出示例题“有白兔2只,黑兔6只,黑兔只数是白兔的几倍?”后,并不急于讲解这道题的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白兔有2只,我就画上2个圆,黑兔的只数是6只,我就画6个圆,6个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只数的3倍。

生2:我是用拍手的方法,(生拍手:白兔,2下;黑兔,2下、2下、2下)这样就可以听出来6里面有3个2。所以黑兔只数是白兔的3倍。

生3:我是算出来的。因为白兔有2只,黑兔有6只,6里面有3个2,所以可以用6÷2=3来做。

……

这样教学,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往往能表达出教师可能表达不了的,感悟出教师感悟不到的东西,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给学生实践体验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学生探讨研究的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通过对折发现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都重合了。这时我提出:“让我们把那些不对称的图形(例如:带柄的茶杯、有叶子的苹果等)也来折一折,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他们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发现这些图形折后有的地方没有重合,有露出来的部分。这时我再趁势追问一句:“是不是一点都不重合?”“不是。”学生一致认为这些不对称图形是属于部分重合。“那么像对称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不多不少,是属于怎样重合?”这时有学生脱口而出:“是完全重合。”这样,通过折一折、比一比,他们就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领会、感知、理解并逐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认识。

四、给学生交往、自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交流

让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对所学知识如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事情,就会把学习之苦转化为追求成功之乐,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充满兴趣的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低年级儿童对平淡的文字描述不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例如,人教版第一册《一去二三里》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教师就可以借助挂图和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古诗意境。学生看到了优美的画面后,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意境中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教师的配乐朗诵,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例如,教授《口耳目》一课时,教师可利用象形文字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让枯燥的识字过程变成一个个探究文字奥秘的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语言环境,这样教学内容就会直观、生动,并使学生乐在其中,思维活跃,达到愉快学习的目的。

二、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小学教学的一些内容,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来说是有点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学好,就需要我们动脑筋,除了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外,还应与学生亲近,多一些接触。教师和学生间有了感情,学生就会毫无防备地信任教师,对知识就会主动地去探寻、去深入研究。这样主动地、有趣地学习,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既是苦差事又是苦中有乐的趣事,慢慢地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因此,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课下,教师要放下架子,多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如踢毽子、跳绳,或带他们外出放风筝、徒步旅游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接触,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利用多媒体或现代远程教育设备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看动画。新教材的情境图尽管幅幅都色泽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有些故事情节、人物活动不好体现,而动画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把情境图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同样多》一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图像情境来向学生渗透这一数学概念。我先用微机出示3个杯子和3个杯盖,然后“当”的一声,杯盖全盖住了杯子,这时我就借学生注意力集中时说明:一个杯盖盖一个杯子,既没有多出来的杯子,也没有多出来的杯盖,就说杯子和杯盖同样多。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同样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可以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激发英语学习乐趣 篇10

我深深感到寓教于乐, 以乐促学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实践也证明,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形式, 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 课前热身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英语, 兴趣第一.要想把一堂课上好, 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从课间转到课堂, 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知识上都作好准备, 课前激趣是很有必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在教牛津小学英语5B第六单元《At a PE lesson》时, 先进入英语学习网站, 选好一首歌《Hands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这首歌与本课所学的身体部位单词有关, 让学生跟着音乐唱, 并配以相关的动作, 学生在唱歌中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脑中已存的英语信息被调出, 这样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就做好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 调动参与提高效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 在网上搜寻大量图片、声音资料等, 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 有张有弛, 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 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教3B第十单元《Do you play…?》一课时, 我将学生带到网络教室上课, 让学生自己从网上搜索guitar、violin、accordion、piano的图片和演奏片段, 在教学时, 根据需要去点击查看.学生既听到了动听乐声, 又看到了专业的演奏, 在欣赏中掌握What do you play?I play the guitar/violin/accordion/piano句型.这样的人机互动形式, 使得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能促使学生乐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学以致用.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去接触英语、运用英语, 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英语教学视听说的环境, 通过人机对话, 情景创设, 模拟发音, 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大增,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搜索网上相关内容, 从不同角度创设各种贴近生活的情景, 让学生如同到了说英语的国家, 学着用英语去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如教Can I help you?这个句子时, 除了设计书中出现的“In a shop”情境, 还可以把同学们生活中出现的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情境拍成短剧, 做成一张幻灯片, 让学生配音.不仅能把本课的句型用上, 还能把以前学的一些日常交际用语用上, 更能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全面认识Can I help you?这句话在英语国家的生活中是怎么用的, 用生活去体味英语文化.

四、利用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究者.网络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注重学生探究的经历.学生只有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 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 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从而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6AUnit6 Holidays这课时, 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英语国家的盛大节日“圣诞节”.我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这两个节日的相关资料, 要求他们通过上网搜索、查询、阅读, 自己获取信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并通过上网自主探索,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得出两个节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样的探究经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智力得以开发, 探索精神得以培养.

五、利用信息技术, 训练思维拓展知识

发散思维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而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 正好为学生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在教学有关问路用语时,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避免使教学活动局限于课本里的知识, 可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丰富有趣的资源, 将课内延伸至课外.除了课本提供的情景和问路用语外, 还可以创设更多情景及把有关问路用语的其他表达方式都呈现给学生.打听去电影院的路怎么走, 可以有这些表达方法: (1)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2) 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cinema? (3) Excuse me, where is the cinema? (4) Excuse me, could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cinema? (5) Excuse me, is there a cinema near here?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虽然其中有些单词和语法现象学生没学过, 但由于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能力强的学生完全有可能接受.在上课时, 可以提问学生, 假设你们到国外不认识路, 用英语问路该怎么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计算机寻找答案.使学生了解到原来问路可以有这么多种表达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革新, 注入新的活力, 焕发新的生机.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降低了教学难度, 而且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 真正做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敏感性,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 发展语言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目前, 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帮助学生课前热身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参与提高效率、创设情境培养能力、自主探究获取知识以及训练思维拓展知识.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篇11

一、营造民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教师的讲解与剖析充斥了整个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沉闷呆滞,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怕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思路,而受到批评甚至挖苦。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敢于畅所欲言。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善于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与互动,微笑着面对学生,微笑着解答学生的问题。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踊跃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教师问学生:乌鸦除了用添加石子的方法,使水位升高,能喝到水外,你能为乌鸦喝到水想出其他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建议,有的说把瓶子倾斜到一定的角度,乌鸦可以喝到水;有的说制作一个比瓶口小的小容器,从瓶子里提出喝;有的说取得别人的帮助,在水位以下打上一个小洞,就可以喝到水,等等。尽管学生这些建议不一定符合实际,但这毕竟是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动脑想出的办法,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与鼓励,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成功的快乐。

二、营造趣味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使学生对学习的材料产生兴趣。传统教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在动态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僵化呆滞的教学局面,使学生把语文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加大语文活动的内容,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收获、提高。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笔者采取了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教学。学生首先在小组内理解课文人物角色,将课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课本剧。然后在小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之后进行编导解说。学生们编导、解说、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阅读,走进人物心灵世界的过程,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到文本的意旨。在比赛中学生们表演得绘声绘色,人物的语气、动作、神情,都把握得比较到位。表演完毕,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要求老师给机会再表演一次,他们会表演得更加生动与精彩。可见,抓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语文活动,是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的重要途径,活动本身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引入多媒体课堂,激发学习情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形象地感知教学内容,更积极地参与到对课文情感的体验当中。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给课文的范读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情趣。教师采取了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使学生进入了课文美妙的意境。学生随着音乐及多媒体展示的桂林山水的图画进行阅读、感知。在多媒体营造的世界里,通过阅读感受桂林的山奇水秀,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处于活泼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发学生想象:如果你是一位去桂林的旅行者,你站在桂林的山上会看到些什么?会想些什么?当你乘坐船只荡漾在桂林的山水之间,你会看到哪些赏心悦目的景物?你会有哪些感想?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愉快的交流中,可以相互借鉴,得到启示,有效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

四、营造生活化课堂,增强学生审美体验

小学生是靠形象思维来认识与发现问题的,生活内容会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施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要避免简单的再现生活,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基于生活本身,又高于生活本身。例如教学《妈妈的账单》一文,在学生阅读了短文后,教师引领学生联系生活深入理解文本:在平日生活中,妈妈是如何关心你的?你有什么感想?有的学生说冬去春来,妈妈都为自己操心,可是自己却对妈妈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学了课文,使自己理解了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的说妈妈整天工作还要做家务,而自己在妈妈做家务的时候,只是袖手旁观,没有帮妈妈一把,想来特别惭愧;还有的说,妈妈最关心我们的学习,即使是课外,妈妈也不让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只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复习(编者:虽然这种方式不见得好),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作为献给妈妈的最好的礼物。可见,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体验审美情感的愉悦。

总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创新语文教学模式,营造课堂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生本课堂理念。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篇12

一、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活动中的主人。因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1. 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信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学活动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我们当然会激励他们,而且是从心底发出的真诚的激励。但当学生答错了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巧妙指出他们的错误同时又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 在课堂拼音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指名学生拼读“bo”这个音节时,她只能读出声母和韵母,却拼不出音节来,而这位学生也显得很窘迫,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时我马上真诚地对她说: “你太了不起了,能记住声母‘b’和韵母‘o’,只要你上课认真听其他同学拼,你一定很快就懂了。”这个女孩子腼腆地笑了,而且我发现这个女孩以及全班同学整堂课的情绪都非常高昂,学习积极性很高,依旧积极思考,依旧抢着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反过来如果我说: “怎么连这么简单都不懂?”其效果不言而喻,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2. 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些优秀的学生频频举手,如果经常叫他,那是对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权利的一种剥夺,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如果不叫他,又会打击优秀学生学习积极性。怎样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呢? 在教学家时,我让学生说说除了文中写的以外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我班的颖浩同学是大家公认的“小博士”,课堂上他频频举手,但我叫他回答一次后就不再叫他了。看到他失望的神色,我真诚地对他说: “我知道你很积极,也很能回答问题,但你能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匀一些给同学好吗?”这时,他露出了谦让的神色,专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后来,当很多学生都说到了无话可说时,我及时请颖浩同学回答,他把同学的回答作了总概括: “其实,地球是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我们要好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他的发言博得了全班同学自发的掌声。这样,让学生人人都“动”起来,既激活了课堂又兼顾到个体,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充满了人文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带学生到生活中去看一看,让教材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知识。在教授《登鹳雀楼》前,我首先带领学生在本班一楼走廊观察周边的景物,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景物,接着再带他们登上四楼,引导学生说出在一楼和在四楼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及感受。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 “站在一楼只看到走廊边的树和草,而在四楼可看到学校四周的景物”。有的说:“站得高可以看得比较远……”这样,在课堂上教学《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学生马上就能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哲理。这样把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含义的感性认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只有用好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才能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发挥新的角色功能,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育人才能

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旁征博引,自然天体、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不会出现当学生充满期待地问: “老师,为什么有的动物要冬眠,而有的不要? 人为什么不要冬眠?”却由于老师不懂而出现了随便搪塞的尴尬场面。因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育人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上的一种艺术。再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再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探究教学的艺术性,不被学生所接受,都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灵活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捕捉课堂千变万化的信息,二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善于反思教学情况,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不断提炼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还要善于吸取他人长处,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材、教师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对话下一篇:商业性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