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欲望

2024-09-28

激发欲望(通用12篇)

激发欲望 篇1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艺的能力,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求知欲

课前活动,即上课后把最初的3~5分钟交给学生,让1~2个学生走上讲台说话,下面同学认真倾听、参与的一种活动,可以按座次,也可以将学生说话顺序上墙。依据学生听说水平,分若干步开展活动。

根据我校的班容量大(每班60多人),听说能力水平差的实际,我每节语文课前有两个学生上台活动,一般二个半月为一轮次。

一、佳作欣赏

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在授课时必须幽默风趣,语感讲究抑扬顿挫,时时以表演者的神态吸引学生,有助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更有助于孩子们记忆力的增强。多听,促使学生能接触较多的材料,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的高一新生,听说能力很差,宜采取这种说话方式。首先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从《语文读本》,报纸、杂志等摘抄佳作、佳段,让学生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把它推荐给其他学生,台上台下共同欣赏。学生还可用一二句话说明自己喜欢这段文字的原因,发表自己的看法。它的难度较低,只要学生在课下作好准备,便能获得掌声,更能使学生走出羞怯的影子,锻炼胆量,增强信心,体味成功。

二、演讲

我首先利用作文课介绍演讲的定义、要求、语言特色、注意事项等,推荐杂志《演讲与口才》,示范演讲。然后要求演讲的学生认真摘抄,挑选演讲材料,认真消化说话的内容,熟记在心,把它变成从自己心中流淌出的声音。学生们在讲台谈人生、畅理想、说祖国、话美德,真正把演讲的讲坛当成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在听说中规范自己、完善自己。

例如:我在授课中,坚持进行课前几分钟的说成语意思,并用该成语造句,临下课时坚持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说一段话等。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听、说的机会,都有组织讲话的机会。时间长了,有了量的积累,就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说的训练中,既让学生“入境”(引导学生钻进课文),又让学生“出境”(引导学生跳出课文,活学活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高一结束时,每名学生平均有四次上台的机会,每轮都总结,集中搞一次说话比赛,并明确下一轮说话要求,使他们逐步提高。通过课内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反馈拾遗。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语感,使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演讲加名诗欣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读,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将课内读和课外读紧密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读,使他们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对于读是多么重视。高二时我可采用课前演讲加名诗欣赏的这种教学方式,让两个学生,一个演讲(高一可带提纲,高二则不能),另一个背诗、评诗,学生阅读一些诗歌作品,能极大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并自觉地向高考诗歌鉴赏题靠拢。背诵的诗歌,时代、题材、体裁、内容不限,背诵完毕,可以从诗的形象、语言、内涵、艺术表现力等一方面或几方面加以评价,评价的难度有:读诗评——背诗评——自己评价等梯度。

四、课外练笔

写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说、读、记的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读、写紧密联系起来,因为,读是理解,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将读写结合,才能将学生的听、说、记落到实处。我要求学生在45分钟内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课外练笔不少于3万字。高二我要求学生每周3篇随笔,为配合课外练笔,检查督促学生,课前活动便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作品,朗读出来,学生敢想敢说,无顾忌,有创新,学生的作品有的语言流畅优美,观察仔细,认识深刻有哲理,描写细腻,抒情真挚感人。佳作迭出,使我总忍不住要问:是摘抄的,还是自己写的。这个活动为学生们交流思想、敞开心扉、加强了解,展示才华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另外,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爱写、勤于写。将写和学生的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五、才艺表演

这种课前活动高三后半年使用效果会更好。高考冲刺阶段,学生们生活在题海之中,生活枯燥,没有体育、缺乏娱乐,为了缓解情绪、调节神经,才艺表演的活动无异于闷热暑天的一丝凉风。每节语文课前,两个学生自由说话:朗诵、演讲、讲故事、说笑话、谈逸事,唱歌、吹笛、跳舞、弹琴、展示书法、绘画作品、表演小品、打拳等。从“大语文”观念来看,这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要小看学生,他们的潜力无穷,使我也受益匪浅。

自从开展课前活动以来,我认识到,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做不断的调整,多听听学生的建议,多观察、多思考,循序渐进。不要有顾虑,不要怕学生刹不住车,过多占用课堂时间,不用担心教学成绩滑坡。实践证明,学生听、说能力增强了,读、写能力便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便有强有力的保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艺的能力,将新课程标准中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激发欲望 篇2

苏格拉底拉着年轻人回到岸边,年轻人回过神来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苏格拉底说:“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当你渴望成功就像你渴望空气那样强烈时,你就会成功。”

一位有名的科学家功成名就时曾被人问起何时知道自己将会成功。他说:“当我还穷困潦倒必须睡在公园的长椅上时,我已经知道自己以后会成功。因为我知道,一旦一个人下定决心要功成名就时,就表示他已经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激发探求欲望唤醒创新意识 篇3

“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教师提示和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练习。在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能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可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如。我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提出了4个自学问题:①观察比例80:2=200:5中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③是不是任何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例验证。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先进行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在这基础上合作交流、反馈,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讨,规律让学生揭示,从而达到自主理解,领悟运用知识的目的。

“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注意教的内容,对学生通过自學已经掌握的一律不教。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发现的毛病。教的方式是“兵”教“兵”,我让每4名学生为一小组,好、中、差有机搭配,优生可帮学困生。即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五分钟,就能通过补充更

在“当堂训练”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①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能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②训练内容重在能力培养,不搞死记硬背。③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如在学习“乘数中间有O的乘法”例题后,做练习题106x258,学生算好后,再让学生用交换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即258x106=27348,在验算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把第二个因数106十位上的0去乘第一个因数这一步省略掉,于是我请把0省略和没省略的两位学生分别把算式抄在黑板上,并问:两种方法是否都对?哪种简便?我表扬了省略用0乘这一步的同学,因为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激励全体学生今后更好地创造性学习。

另外,学生在课堂训练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在巡视过程中,给他们“开小灶”做到“日日清”、“堂堂清”,使他们获得成功,取得进步,对于优生可在“当堂训练”中穿插拓展练习,给优生新的挑战机会。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很有作用。它能及时反馈出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进行补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度紧张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了课外负担。

总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们有了可喜的变化,当发现问题时,他们首先打开课本寻找答案,作业写完后会翻书、预习。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增强了,乐于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大胆创新、体验数学的价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有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有较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因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总结自身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宝贵经验。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把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论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 篇4

学生惧怕作文, 老师头痛作文, 作文难, 到底难在哪里?难在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比如, 语言文字的基本功、思想修养、情感体验、思维特点、社会生活经验等诸多因素都制约着作文的成败;难在文无定法, 人人能写, 但高低巧妙不同。

其实, 写作过程关键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了, 作文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 要从写作内容着手, 从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角度出发,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生活、体验亲情、聆听自然、体察社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从而产生感动、幸福、崇高、自豪, 甚至困惑、忏悔、自责、彷徨等情感体验。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 把自己澎湃的感情之水通过恰当的文字和方式表达出来, 最终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写作活动就会成为一种愉快的、给学生和老师带来精神享受的创造活动。

一.基于生活, 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正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希望看到学生鲜活而灵动的文章, 一定要基于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活的每一天都不同, 每一天对于每个学生也不同。所以, 我们要抛弃那种给一个命题让学生绞尽脑汁的去“编造”的作文方式, 要倡导生活作文。我们要在生活中选择切入点, 让学生去观察、体验、交流,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 在初三运动会结束不久, 一次作文指导课上, 让学生先回想运动会的场景。学生经历过的生活, 都能说出当天的给他们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在学生纷纷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 老师积极引导, 选择几个切入点让他们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这样一篇篇文章都表达了学生经历的生活和真实的体验。所以,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 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 写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同时在教学和生活中, 常有一些事情, 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振, 但这些感受稍纵即逝。在课堂上一只美丽的蝴蝶飞入课室、春天里静静绽开的白玉兰弥漫在空中的香气、夏天知了的声声鸣叫……这些都是激发写作灵感、指导学生写作的良好时机, 如果把握时机激发学生自我的写作欲望, 因势利导, 即兴作文, 好文章也就水道渠成。鲜活的生活事例, 可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这样才挖掘到学生的创作源泉。

二.在日常教学中去挖掘可以与文本对话的契机,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文本本身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感受,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学生在体验文本的同时, 有许多感受和思考, 但很难有条理的、有方向性的表达出来, 这时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同时, 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教师创造作文的契机, 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和价值取向。在很多课上我们希望学生侃侃而谈, 但在谈的同时我认为更应该创造一些写作的契机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懂得思考。这不但是学生的练笔, 更是在平时激发学生思维。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一家回来时发现真正的于勒是一个富翁来找到他们, 那这一家人相见会是怎样的场面?学生们在充分的想象下又没有脱离原文的主题。这让我们体会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有作文意识, 养成即兴作文的习惯。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 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是非常重要的,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如在《走一步, 再走一步》中, 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经历的困难来描写, 写出自己经历困难后的感受和思考。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 可以为自己创作一篇传记。在我们的教材中, 有很多地方都可以唤起学生的写作意识, 重在老师的巧妙挖掘和引导, 让学生养成即兴作文的意识。

三.让写作融入学生生活, 让表达成为需要。

在日常的练笔中, 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写周记, 我也认为很必要。但是在操作过程中, 有很多学生不会去记录自己的生活, 或者由于不善于观察生活觉得没什么可记就胡乱的写一些东西交上。而老师每到周一要收上一百多个本子, 认真读、写评语要批改到周四、周五才发下去。学生早就忘记自己上周写了什么。我比较喜欢采用小组日记的方式, 五个人一组, 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和写作愿望, 用一个本子记录五个人一周的生活, 每个人在记录自己的生活的时候又可以看到别人的生活记录、生活感悟, 给别人留言、鼓励。本子的内容吸引人的话, 每天已经不局限于本组的传阅, 很多同学都会去看别人的创作, 大家形成一种交流。让写作的欲望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让表达成为一种自我需要。

例如有一个小组把自己的这组的日记起名为《青青草园》, 在开学初本子的扉页上这样记录这样的文字“大家好, 这期的《青青草原》又和大家见面了。欢迎大家继续投稿和浏览哦!希望各位园丁一定要栽种我们的“小草”, 别再偷懒哦!成长似乎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目前似乎有很多严峻的困难, 但是我们是成长的小主人, 更懂得善与恶、美与丑, 也会体会到成长充满孤寂却不乏歌声, 许多许多, 成长的路就是因为这样而被踏出来。回望这一路的足迹, 有辛酸、有苦辣、有甜美、有深刻, 我们的脚步有起有伏、有跌荡, 但我们决不认输和放弃!”鼓舞人心的文字比老师的教诲更生动、更自然。给学生一个平台, 让他们记录、交流自己的生活。

又如, 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学到物理中的声音传播这个知识点后, 在她当天的日记中她写出了《学会聆听》这篇文章。她说“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但声音产生了我们不一定会听到, 需要介质的参与才能完成。有些声音我们看不到, 却可以听得见, 所以我们应学会聆听。”由一个物理原理她联想到了人与人间的心灵的彼此聆听, 而她寻找到心灵间的介质是“信任和沟通”。最后, 她写到“学会聆听,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学会聆听, 聆听人与人间话语的交流;学会聆听, 更要聆听心灵之间的沟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耳朵就是心灵的大门, 打开大门迎接心灵的来客。”学生在小组日记中, 记录了生活的点滴和感悟, 让表达成为了自我的需求。同学间的鼓励、学习更能激发他们潜在的写作欲望。同时老师的批改评分到每一天, 能够更细致的给评语和指导。

四.运用激励机制、赏识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写作。

心理学家盖兹说的好:“没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要使学生更愿意表达,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 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所以,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运用奖励机制和赏识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写作后的成功感。如, 自己可以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同学传看后给予人气评价、老师鼓励性的面批等等。对于其中语言的问题一定要给予指出或纠正, 但不是完全的否定。对于表达不正确或不明确的句子, 划出来, 给学生自己修改的余地, 而不是老师来执笔。对于文中的观点和点睛之笔一定要及时赏识。从而能够在学生成功的满足感中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情动辞发, 言为心声,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致。以上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几点尝试, 还有待于在实践中长期的检验。然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生活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验和表达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和悲伤, 去享受所经历的阳光和雨露, 也引导他们唤醒自我, 发现本真。

参考文献

[1]王玉泉.如何让学生快乐地作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6.

[2]窦建丽.关于自主作文教学的思考[J].写作教学.2008.11.

多种途径,激发说话欲望论文 篇5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没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培养学生能说会道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从小学开始就应重视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组合作 兴趣 说话 欲望

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学生识字、听话、说话、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说话训练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一、小组合作,创造时机,激发说话欲望

众所周知,说话训练是在学生的语言交流中进行的。而小组合作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平台。在平时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交流、探究课堂上的问题。学生在语言交流中说话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记得有一次乡教研课,班级中一位成绩较差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组员的激励下这一次发言特别踊跃,听课也特别专心。当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其事地表扬了他,给他们组戴了小红花,号召其它组同学向他学习,鼓励他争取更大进步。然后,我适时地让他站起来说说此时的心情,心里是怎么想的,把他所想说给大家听,他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又及时抓住这个能激发学生练说的机会,让其他组员也来说说这位同学的面部表情。因为老师创造了机会,学生也就有了可说的内容,所以大家纷纷争相举手发言。有一位学生说:“他的脸红的像一个大红苹果,他的眼睛亮亮的,好像要告诉我们下次他定会表现得更好。”另一位学生说:“他的脸红的像天空的晚霞,他的眼睛炯炯有神,好像要告诉我们看我多神气。”瞧,学生说的多好啊!

二、利用课本,见缝插针,加强说话训练

语文书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体现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我就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说话训练。

1.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展开想象,进行练说。如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我就抓住文中游人观赏云雾的画面,引导学生看图想象,游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利用板书,复述课文,进行练说。小学生的`年龄小,理解、记忆能力相对弱,如果教完课文后就让他们长篇复述课文,就难了点。于是,我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来复述课文。如教学《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复述好李广射虎的全过程,我就抓住关键词语,把李广射虎的经过,用箭头式的板书表示出来。在板书的指导下,学生复述课文相当的好。

3.选择合适课文,让学生仿说片段,进行练说。如《水上飞机》这篇课文具体向我们介绍了水上飞机的各种用途。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谁能学着书上介绍水上飞机的作用,展开丰富的想象,也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还想让水上飞机发挥哪些新的作用?也许你讲的比书上写的还好呢!”在我的鼓励、指导下,无疑已激起了学生想说的欲望。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推荐组代表上台来发言。有位学生说:“将来,我制造出来的水上飞机不仅能清除水面上的垃圾,还可以从海底发射导弹去攻击对方。”另一位学生说:“我制造的水上飞机能随时从海上起飞去参加战斗。”像这样的仿练,不仅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三、阅读课中,适时组织,提高说话能力

小学生都喜欢看课外书籍。他们不仅爱看,而且看了以后喜欢讲给别人听。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在阅读课上把“读”和“说”结合起来,并为“写”打好基础。

1.低、中年级举办讲笑话、讲故事等比赛。学生对讲笑话、讲故事等活动兴趣浓,课堂上常出现争着发言的现象。当然故事内容最好不要由老师定,可根据活动要求确定,也可根据学生爱好自由选择。为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我们就要求先在小组里人人讲后,每组选出一至两名代表到台前演讲。通过故事比赛,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激活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2.高年彀举行介绍熟悉的名人活动。阅读课上,由每组组长先向大家推荐一位中外名人。活动刚开始时,只要求学生介绍作者生平,然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说出读完名人名著后的感想体会。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使每个组员在介绍名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品质素养,又学会了收集积累材料的本领,丰富了写作内容。

3.开展十分钟辩论赛。辩论对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提高论辩能力和说话水平都有很大作用。但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讲课前出题,每组分为正、反两方。学生根据题意收集资料编拟提纲,课上再辩论。第二步提高要求,当场出题,即兴辩论,给三五分钟准备,小组内正、反双方展开辩论。辩论比赛我多选择在高年级进行,内容有校内外生活记事和国内外热点话题等。要求有中心、有重点、有条理地讲十分钟左右。

激发写作欲望,革新点评方式 篇6

关键词阅读 感受生活 写作欲望

一、加强阅读欣赏,进行知识储备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应当引导学生多读书,读文学精品,提倡读一些名著简装本,常读一些《读者》、《杂文》这样的期刊,特别像《读者》中不少篇幅短小,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激人上进的美文,是学生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充实情感、获得启示的最佳教材。鉴于许多作品的文学修养很高,生活哲理很深,而我们的学生理解水平,生活阅历还很欠缺。为避免阅读效率低下,我的做法是:开设阅读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毛泽东面对北国风光的壮丽情怀;朱自清吟唱的春的赞歌;贾平凹的《丑石》;王蒙的《青春万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冰心的《小橘灯》……让阅读课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洋溢着青春,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创作的启示。

二、用心感受生活,启发学生思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为外物所感,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谁是最可爱的人》写道:“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他使我想把一切都告诉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只有自己被感动了,才会产生“急于告诉读者”的冲动,才会写出能感动读者的好作品。比如丁立梅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如果不是有感于那个耳聋的孩子获得省级特等奖时的获奖感言:“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哪里会有“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这样的感慨。在写作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太熟了,反而会熟视无睹。许多值得一写的材料都认为很平常,引不起写作的冲动;于是文章表面上花团锦簇,其实丝毫不能感动读者。二是具有写作的冲动,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我们和写作对象虽熟,但平时缺少有目的地观察。结果导致写作时凭空想象,胡编乱造。这样的文章自然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热情投入,处处留心,细心观察;要善于捕捉感受,认真体验,深入思考,由表及里,从而升华主题。

总之,要指导学生多读多写,使得他们腹有文章,心有感悟,脑有联想,这样就必然会产生韩愈所言的“不平则鸣”的写作冲动。

成功的作文教学不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要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散漫无边、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各种写作活动的安排、调控、总结还是读书形式与内容的组织、梳理、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协调和宏观的驾驭指挥。总结我平时的做法,有如下一些方法:

(一)组内互动,反复点评。

把学生分成六至七个小组。学生上交作文后,老师快速翻阅,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发放作文,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评、互评。活动一般按:互定标准、互改习作、互谈体会、互推佳作的顺序进行。同时老师在各小组逡巡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誊正,最后再次交由老师批阅。这种方法虽然费力,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刊印作文,讨论点评。

批改学生作文时,老师挑选优、良、中各两三篇作文,不署名字,刊印出来。这种方法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刺激。被选中文章的的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又多了一层成就感。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品评优劣,探讨修改意见,并在全班范围掀起争论热潮。这样一堂课,使全班学生在互动中得到收益。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的求新思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观点的准确与否。这种方法学生既明白了如何提炼观点,又欣赏了优秀的作文,看出了自己作文的不足。

(三)家长参与,亲子点评。

学生作文还可拿到家中。学生完成作文以后,不忙着交给老师,而是让其带回家中,读给家长听听,让家长提提意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也可促进亲子情谊。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抹杀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尊重后进,鼓励点评。

学生非常注重教师的评价,多表扬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和喜悦感,增强自信心,从而牵动情感,使之深化和发展,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写作。要实行高分政策,不要用低分刺激,要努力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对差生,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应予以肯定。对优秀作文,要及时让全班同学欣赏、朗读、张贴,或向作文报刊推荐,使学生受到精神鼓舞。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喜欢作文,跟着大家的脚步一起前行了。

激发写作情感 提高表达欲望 篇7

一、走进生活, 突破时空

孩子天性好动, 可以抓住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 如, 课间十分钟, 对活泼可爱的孩子来说, 是他们思想最活跃的时候。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 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游戏。作文指导课上, 让学生先口述活动的情景, 再写下来, 学生会滔滔不绝地表达着自己的所见所想, 作文时真情实感自然流露, 在字里行间, 学生把参加活动的过程、兴奋心情, 写得非常具体, 做到了言之有物。调动学生写作的情感,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还可以就地取材。如, 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们可以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等话题, 让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学生的情感被点燃。

二、关注情感, 活化积累

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习作教学做到这一点才会“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比如, 在写《家乡的变化》作文时, 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 观察家乡新面貌, 通过看、听、想、问, 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 就能写得无拘无束, 多姿多彩。有的写家乡色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有的写爷爷爱好的变化, 有的写家乡特产, 有的学生写妈妈学英语、学开车……学生走进生活, 思想活跃了, 呈现出“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情景。习作有血有肉, 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 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 若忽视了“情感”激发, 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 也永会沉睡不醒, 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已, 表达能力难以提高。

三、引导观察, 培养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观察作文占的比例非常大, 要想指导好学生的作文, 就要培养学生敏感的新视觉, 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使其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养成观察习惯。新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和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 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现象, 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坚持下来,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习作时才会有话可讲, 真实表达, 生动具体。

激发创新欲望,发展学生潜力 篇8

一、更新教育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1.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创新。教学中,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采取正确的态度, 做到提倡、鼓励、引导。

2. 创设情境, 鼓励参与。

对于学生具有能动性的个性, 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景, 适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使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 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 努力让学生感悟。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 应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S=兀R2, 然后向学生提问:“计算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计算?”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才能求出圆的面积, 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有的学生善于动脑, 提出不同的意见:如果有的题目没有给出半径是多少, 而是给出圆的直径或周长, 要求圆的面积, 应怎样计算?这时可以启发学生, 寻找办法, 通过不同途径寻找答案。这样就教给了学生发展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尊重宽容中, 保护学生的创新冲动

儿童天生好奇, 喜欢发问, 他们都具有对问题敏感的火花, 往往提出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但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有限, 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 或者根本不像个“问题”。这点点火花能否燃成创新的熊熊火焰, 老师的尊重与宽容是至关重要的。如图上画着一群大熊猫, 图意是“大熊猫6只, 小熊猫14只”, 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纠正”我:右边那只不是“小熊猫”是另外一种熊猫, 是夜晚才出来活动的, 并说是从妈妈买回来的课外书查阅的, 与我“据理力争”。学生的话引起全班同学的一场大笑, 对此, 我没有给予否定。后来查阅资料, 确实如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保护了学生创新的冲动, 鼓起了学生敢问、敢说、敢争辩、敢为人先的勇气, 使创新的动力得以持续发展。

三、在自主探究中,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教学不应当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过程, 也应当是与此有关的人类创新过程的提示、再现, 继而学生有所启迪的过程, 这应是创新教学的精髓所在。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的观点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教学予以很大的启示。他说,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 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 勃发创新的欲望。

1. 尝试“新、奇”的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 让学生大胆猜, 提供一些预感性想法, 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时, 大胆地尝试是推动学习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尝试中获得的成功, 比教师先入为主传授知识而让学生获得的成功, 要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更有益的作用, 而且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新问题、新事物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不可少的, 如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2. 尝试“巧、活”的解题途径。

在教学研究中讲究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等都告诉我们解题的方法思路很多。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如教学“比较四分之三和五分之四”的大小, 除了用通分的方法外, 还要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创造性得出多种方法。方法一:形式转换法, 方法二:数行结合法, 方法三:逆向思考法。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练习, 不仅巩固了知识, 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还发展了能力, 充分发展了自身的主体性, 培养了较好的创新素质。

四、在开放教学中, 给学生创新的自由

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 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 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 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焕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

1. 开放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 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后, 我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做完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问:“发现了什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自主发现了:十位上的数加1, 而个位上的数减1。这时, 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 我也能很快算出两位数加8或加7的得数。”“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8,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2;如果一个两位数加上7, 十位上是加1, 个位上是减3。”我不马上给予评价, 讨论后, 这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热烈的掌声。

2. 开放习题练习。

开放性的习题能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学生全方位进行创新提供条件;能更好地启迪思维, 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如学生认识了20以内的数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其它数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又如在四年级学完了数的整除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在2、4、6、9、10五个数中, 哪个数与众不同?比一比谁的答案多。这时的答案比一年级多了, 数的概念也扩展了。这样能较好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 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能。

3. 开放学习时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 新的教育教学观衍生出新的教学策略,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除课堂教学外, 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活”的数学。

把握学生心理激发探求欲望 篇9

一、巧仿儿化心理, 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时, 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模仿, 并创设儿童化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快速进入教学内容、融和课堂氛围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 教师先出示几种由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组成的小动物图形, 告诉他们:“这么多漂亮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中间, 要和我们一起学习, 你们高兴吗?让我们欢迎它们的到来!我们仔细看一看, 这些小动物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 今天我把它们组成小动物, 它们的面积大家会不会求呢?”新颖别致的教具, 简洁明快的话语, 热情洋溢的掌声, 创设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 使课堂学习气氛进入高潮, 迅速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让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二、巧用好奇心理, 设置课堂悬念

有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心理悬念, 使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 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要求学生每人量好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上课时“考考”老师:随便说出两个角的度数, 老师准能说出他没说的那个角的度数。学生不相信, 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 我又适时地诱导他们:“老师的这种本领, 你们想不想学?”“想!“那好, 只要这堂课大家认真学习, 到了课后, 你们自然会知道的。”这时, 我有意识地创设心理悬念,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渴望学习新的内容, 探求新的知识。

三、巧用好强心理, 鼓励课堂争辩

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学的疑难点适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开展课堂争辩, 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又能改变“单独说教”的形式。例如:学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后, 我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小公约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学生脱口而出:“书本上没有提到。”我说:“书上虽然没有提到, 但我们能否动脑想一想呢?”有的学生说:“没有的!”又有学生争辩说:“有的, 因为任何自然数的最小公约数都是1。”有的学生又抢着说:“因为自然数没有最大的, 每一个数的倍数都没有最大的, 所以两个数也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这时, 课堂气氛趋向高潮, 通过辩论, 大家对以上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清晰了。辩论这种形式, 利用了学生的好强心理, 他们为了在辩论中获胜, 探求欲望会大大增强, 往往会自觉而积极地去学习新知识。

四、巧用好胜心理, 提倡课堂竞争

根据学生的好胜和乐于表现的心理特征, 围绕教材内容选择有竞争性的题目, 开展课堂竞赛, 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 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生学完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时, 我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进行竞赛。要求每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从以下卡片中分别取走与1/2、2/3、3/4、4/5、5/6、6/7分别相等的除法算式, 看谁取得又对又快:1÷2、2÷3、3÷4、4÷5、5÷6、6÷7;0.3÷0.6、4÷6、0.09÷0.12、160÷200、30÷36、4.2÷4.9。每个组先给基础分100分, 取对一题就给他们加10分, 取错一题就给他们扣10分, 最后哪一组得分最高, 即为获胜者。通过这种比赛式的练习, 更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把课堂气氛推向更高的一个浪潮!

五、巧用求异心理, 诱导多法解题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能激起学生的求异心理, 让他们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激励他们积极动脑, 探求多法解题, 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我出示这样一道题:甲、乙两地相距380千米, 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已知甲车速度为49千米/小时, 4小时后两车相遇, 求乙车速度?一学生列出算式“ (380-49×4) ÷4”后, 我诱导说:“能否不用他这种方法, 可不可以先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和, 再求出乙车的速度?”学生列出了“380÷4-49”后, 我又激励他们说:“以上两种方法都很好,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经过思考后, 争抢着说:“我来!我来!还可以用方程解!”这样一来, 学生的探求欲望又激发出来了,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综上所述, 在教学工作中我多方面地运用了以上几类教学方法, 收获颇多。当然, 如何巧妙地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这是一个长远的话题, 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需要深厚的教学功力。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倡导成功教育的今天,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成为教育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本人的工作实际, 就如何把握学生心理、激发探求欲望, 谈谈本人的看法。

关键词:成功,心理,把握,探求,巧用

参考文献

[1]耿德英, 卢佳严, 正辉.教育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 篇10

一、创设有效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从学生熟知的事例, 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 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 我采用“小小玩具店”开业这一引子, 创设了买玩具的具体情境。当出示六种可爱的玩具时, 学生的眼睛就亮起来了,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人民币总数和所购买玩具的价格, 试着提出问题。“想买什么, 买了以后还剩多少钱?”这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 就会很自然地列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数学的动机。

二、提供探究空间, 开发创新潜能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 适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体验创新成功后的愉悦情感。在这个开放性的活动中,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同时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各种信息, 随时捕捉交流中学生的数学语言, 并善于组织这些信息, 使之成为教与学的内容, 让学生的发现和再创造成为他们的现实财富。同时, 尊重学生有个性的思维方式, 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用哪种方法思考, 都及时给予肯定, 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交流、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策略的机会, 真正实现不同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不同发展。例如:在新授教学中, 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开发创新潜能。

三、重视实践操作, 提高探究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物化出来, 达到形象思维, 再通过思维探究、语言表达把物化出来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进而形成概念。理解、运用、巩固、提取, 既有利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培养, 又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剪、拼、移、补、量、画和认知的过程中, 明确认识只是生长点。教具的演示, 学具的操作, 投影的动静结合, 多媒体的声、色、像综合应用, 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全过程。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是学生探索知识的规律和结论, 同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画圆的方法, 我不急于照本宣讲, 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图钉、线、铅笔,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空白纸上试着画圆, 学生完全沉浸在主动学习、探究、获取知识、崇尚创造的氛围中。接着, 教师分别从学生画出来的圆中, 选择有代表性的投影显示, 并引导学生阐述、辨别, 说明你是怎样画圆的。这样不仅为圆规画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较容易地让学生认识了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可见, 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提供学习条件, 让学生实践探究问题,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篇11

关键词: 兴趣 差异性 引导 总结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因材施教,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认真做好教学总结,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错误,要认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寻找改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可以是朋友,平时多与他们沟通,要使他们热爱老师、热爱数学,就应该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多加关心,这样,教师就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的课堂,正体现学生融入教学情境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最大限度地掌握数学知识,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营造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气氛。课堂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由学生反映出来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及时对学生帮助处理,课后要布置一定量的练习,从练习中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顺利进行下一步学习。当然,要提高教学成绩,教师还必须努力增长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教育理论,参与各级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集体备课,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制订教学计划,设置好课堂设计,正确确立教学目标,不断学习,提高自我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清楚自己在教学中暴露的问题,以便能调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快速地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

学生对数学兴趣能够提高探索数学新知识的积极性,跟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很大关系。教师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习理解生活中的知识,掌握、应用知识,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单一地讲解数学概念,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掌握,如果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一些日常生活例子渗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则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把旧知识与新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课本上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准确地掌握学生社会的、家庭的、生理各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能多种多样,会存在各种不同的疑惑,教师要重视归纳解题的思路方法,对学生做适当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教师要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为了达到学生共同进步发展,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有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到快乐,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当然,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了解自身不断变化的情绪,及时调整学习方式适合自己,这样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小学生喜欢动手和问这问那,这是他们的天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应用掌握的知识,个性特长得到发挥。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因为动手实践,表现欲和求知欲得到展现,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智力。

为了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先要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制订好教学计划,设置好三维目标,这样才能达到有的放矢。其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时间短,学生要聚精会神地听课,老师教授的重点、难点,知识网络的梳理,知识的应用等要及时掌握,一些课堂上不能理解的问题,要寻求老师帮助解答。老师上课前,学生要先复习一下旧知识,联系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预习,老师讲述的数学题目的解答方法要熟记于心,做好学习笔记,课后做好巩固复习。完成作业正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布置一定量的练习,为了强调某一知识点,强化某一类型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教师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不断训练,学生在做完练习时要对题目进行深层次思考,不会做的练习题,要结合老师讲过的内容,查阅课本相关知识点,理顺数学思路、观察题目的规律,采用适当的解题方法技巧认真完成。如果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一下课堂笔记,回忆一下课本知识,就能有效地完成作业,有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特别是学习数学,教师更要重视引导学生思考,存在疑问的地方要认真研究,对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刨根问底,弄清楚前后的内在联系,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数学方法加以推导,并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在教学《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时,我举了这个例子:一辆汽车1小时行驶85千米,2小时行驶170千米,3小时行驶255千米,4小时行驶340千米,5小时行驶425千米,6小时行驶510千米……我引导学生理清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时间和路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知道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a和b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a/b=k(一定)接着,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思考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的条件。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深刻地理解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

激发欲望 篇12

一、融入情境, 激发欲望

新课导入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 要激活与新知有关的旧知或生活经验。“现实化”的导入, 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一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引路, 铺垫激趣, 调动探索欲望。力求做到“趣、实、活、新”, 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入手, 采取迁移训练、操作演示、设置问题、故事游戏等灵活多样的策略导入新课, 为学生创设富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因。如, 教学“图形的缩放”时, 我先拿出一张一寸的相片, 先让学生观察, 当然, 学生再好的眼力也看不清楚相片上的脸部表情。接着将一寸的相片在实物展示台上, 调整放大键, 使相片放大, 直至充满整个屏幕为止。随着学生“哇—哇—哇”的惊叹声, 原来照片上竟然是放大的“我”。然后又接着调整缩小键, 把图像变小。将学生本身制成课件, 观察“自己”, 探索“自己”, 学生在好奇中就急着想弄清楚“我”如何放大, 如何缩小, 这样就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成探索自己的愉悦过程。

所以让学生置身于变幻的情境中, 让他们既新奇, 又熟悉, 不知不觉中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减少束缚, 主动探究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思考, 积极思维呢?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做到少“占”多“让”。有些教师总以为知识的理解与获得离不开教师的讲, 教师的讲是天经地义, 多讲是为学生负责, 其实知识的理解与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感知。要想课堂取得高效益, 教师应舍得给学生时间, 学生通过不断“探索”的实践, 获得知识和经验。 (2) 做到少“灌”多“导”。新课程实施的焦点在于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灌输中心的教学”为“对话中心的教学”, 把教师只为结论而教、学生只为结论而学的旧观念淡化,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 做到少“扶”多“放”。教师常犯的毛病是低估学生的能力, 不敢放手让其探索, 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 抑制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认识分数”的“认识谁是谁的几分之一”时, 我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树叶和剪刀, 说:“请同学们用手上的工具想办法得到1/2片树叶。”通过分树叶这一有趣的活动, 学生初步经历了分数1/2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亲自感受、实践, 学生才能真正认识, 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保存空间, 自主感悟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验证、交流、争辩等数学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求异, 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提出一个问题, 胜于解答十个问题”, 在新课教学后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矫正,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正确解决的学生得到及时肯定, 错误的得到及时纠正。避免错误的知识日累月积,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 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这时学生的思维与问题产生共鸣, 在这瞬间的结合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 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 (2) 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逞能”, 一说了之, 要使学生有时间想, 有机会问; (3) 引进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通过竞赛、辩论等方式, 让学生不断体验提出问题的成功喜悦; (4) 通过评价鼓励质疑, 特别要鼓励有独特想法的学生, 教师不能打击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使学生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例如, 一位教师在让学生探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 采取了以下教学流程: (1) 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 摆一摆:用面积为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自己喜欢的长方形, 并记录所摆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及面积。 (3) 说一说:通过操作、记录、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 (4) 验证并总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在开放的广阔空间里自由飞翔, 大胆猜想, 主动探究, 发现规律, 将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能动参与的过程, 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实现“人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不断深入, 提升发展

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广阔的空间, 练习设计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 由浅入深, 层次分明, 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发展性、提高性。让学生在练习中放开思路, 展开想象, 大胆求新求异, 重组新的认知结构, 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得以完善, 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

如, 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街心花园中花坛的周长是18.84 米,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教师有意略去了“圆形”二字, 结果, 学生试做时出现了以下情景:

生:老师, 这道题里没说什么形状, 必须补上“圆形”这个条件。

师:对!老师在抄这道题时确实漏掉了“圆形”二字。谢谢几个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现在, 不加“圆形”二字, 请同学们都来当回设计师, 先设计花坛的形状, 再求面积, 行吗?

生:行!

“请同学们都来当回设计师”这一富有开放性的问题的抛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多么让人乐于接受又令人跃跃欲试的事情啊!学生在小组合作后, 不仅设计出了多种方案: (1) 圆形; (2) 正方形; (3) 长方形; (4) 中间正方形, 两头半圆形; (5) 两个圆外接……而且能根据自己设计的图形进行正确、合理的计算。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 唤醒了学生的潜能,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才有了不同的花坛形状的设计方案。这一开放性、综合性练习的设计, 不但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而且生成了数学课堂的精彩。

这样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民主还给学生, 把创造还给学生, 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他们就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就能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探索, 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敢于讨论, 勤于思考, 善于探究, 学会反思, 学会自我调控。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的信心足了、学习的角度宽了、学习的空间广了、学习的方式活了, 从而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得到发展, 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合作、成功的机会,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上一篇:课堂观察能力下一篇:除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