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能力

2024-09-28

课堂观察能力(精选12篇)

课堂观察能力 篇1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书本观察教师获得知识,由此可见课堂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观察能力,并且积极地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具备了一定课堂观察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也有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知识.

一、为什么要促进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力提升

1.夯实基础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依赖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收到多少知识就基本上决定了学生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量,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接收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课堂观察能力.数学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它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采用许多形象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做到手、眼、心的结合利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会观察,比如各种角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转变,这些都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在意识中留下印象[1].可以说,观察这个步骤是学习的起始,是学习的基础,之后的理解和应用都建立在完整的观察之后.

2.新教育改革的需要

社会的变化总是迅疾而多元,教育也会紧跟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新的教育改革对初中数学有了较为高层次的目标设定,意在期望初级阶段的数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新的教育要求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之上的,而学生是通过观察的方式掌握基础知识[2].另一方面,新的教育要求非常灵活,意味着学生需要有广阔的视野,课堂观察能力不仅仅是横向的全面扫视,还要纵向的进行重点凝视,提高课堂观察能力的纵深,有助于学生在日常基础学习中有新的突破.

二、如何促进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提升

1.积极利用实际案例

近些年来许多人对于数学教育提出了质疑,戏称除了加减乘除外现实中并不会使用到其它数学知识,那么多年的各种数学学习没有必要.这种说法逐渐影响到了学校的学生,实际上这也是学生的课堂观察能力没有受到正确培养的结果.初中数学,相当一部分课程在进行的时候需要结合实践实例.例如,角的认识和应用,在导入阶段课程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物意识到角的存在和各种角度变化的形态.这就是观察的一部分,学生在现实中看到了数学的知识,自然而然会在意识中构建生动的数学形象.这种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的方式是数学教学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学生课堂观察能力的最佳选择.学生一旦在意识中形成了现实数学的概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发现身边的现实数学,从而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这也是课堂观察能力的一种延伸,学生的课堂并不仅仅是固定在教室内的一小块固定范围,而应当是学生生活的整个社会,能够给予学生知识的地方就是学生的课堂,因此学生的课堂观察力也应当包含了能够带给学生感悟的现实观察[3].仍然拿角的认识举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最多的角应当是周围的时钟,时钟的角不断变化,学生在看时间的时候就会接触到角的变化,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却因为观察能力的不足而忽略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身边的这一类现实数学.

2.观察自我,观察他人

课堂观察是理解应用的基础,那么课堂观察是否就仅限于教学的导入部分,实际上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课堂观察能力的应用是自始至终的,当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时,就能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观察能力了.就以教学的后期练习部分为例,此时教师一般都已经将知识教授结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应用,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做相关的练习,继而到课堂上给予解析.在这个过程中,有课后练习和课堂练习两种,课后练习一般教师会按照习题的顺序逐一讲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观察的是自我的学习漏洞,教师很难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因此这时的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涵盖所有可能的习题重点,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观察,着重的是观察的纵深,通过审视自己的不足,观察教师的讲解获得填补.而课堂练习上会有一部分的学生到黑板前做题,这时候学生需要观察的就不仅仅是自我,还有他人的不足,学生的观察范围瞬间得到了扩大,在面的广度上得到了扩充,无疑有助于发现新的漏洞[4].无论是纵深还是广度,学生的观察能力都在得到提升,虽然在无意识的时候也能够达到此目的,但是教师和学生仍然应当意识到课堂观察能力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意识到观察力的重要作用,才能够自发地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在对自我和他人的观察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观察能力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新教育改革之后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课堂观察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需要积极地利用实际案例,客观存在的事物更加容易让学生锻炼观察能力,也有助于他们培养随时观察的习惯.教师要意识到观察所占的地位,并努力从纵深和广度方面延伸.

参考文献

[1]俞志娟.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J].文理导航:中旬,2015(04):22-24.

[2]包士祥.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J].中小学教育,2011(12):143-145.

[3]潘云平.提高初中课堂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J].吉林教育,2015(2):64-66.

[4]李一桂.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思考[J].数的科学,2014(30):36-38.

课堂观察能力 篇2

观察对象:颖颖

观察时间:20__

观察目的:提高幼儿的语言潜力

观察地点:教室

分析:

颖颖是今年的新生,是我们班很文静的女孩子。有许多她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特点。她性格孤僻、胆怯、爱哭,很少与人交谈、交往,我发现她总是一个人蜷缩在座位上,怯生生地看着周围的一切。对于教师的主动接近,她总是显得恐慌、紧张。从自我观察、家长反应及侧面了解,我认为她怯懦、畏缩性格构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是心理承受潜力弱。因为看到同伴被老师批评产生了心理压力,害怕自我也受罚,所以时时处处留意。

另外,被家长过度娇惯、保护着她,日子长了,这种怯懦、畏缩的性格也就自然构成了。

采取措施:

透过家园联手,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多叫她回答问题,老师要多和她交流,让她认为老师也能够做自我的朋友;同时,老师也要像家长反映幼儿在园的状况,取得与家长的配合。

课堂观察能力 篇3

我们学习和观摩名师的教学往往是通过现场听课或观看录像资料来实现的,因为是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会随着观察者角度的不同而不同。但作为正在教学的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学习他们的课堂观察能力。那为什么要学习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呢?我们又应该如何提升教师的这种课堂观察能力呢?

一、为什么观察

课堂观察能力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乃是重要的专业素养之一,也是成为一位具有“有效性”教师所不可或缺的能力。课堂观察应在未来的师资培训课程中受到重视,因为课堂教学处在复杂、未定、不可预测的状态,会带给教师极大的专业挑战。因此,哪怕是一位资深的经验教师,亦无法对整个教学活动加以完全的掌握与理解。必须透过敏锐、高洞察力的双眼,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预先觉察发生的能力,以及何种经验正在学生身上形成等,如此,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现代专业教师。

二、观察什么

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观察学生的兴趣、欲望和需求。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是通过声音或是行为表达出来的,观察、倾听、理解和应答学生所表达的欲望和需求,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要擅于观察学生的情感。细致入微地把握学生的情感动向和状态,并加以及时的协调和引导,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在课堂上,一要看他们是否参与了教学活动,能否主动探索,大胆发言,并认真思考他人的意见。还要看他们是否参与了合作交流活动,在小组讨论中能否直抒己见,能否善于倾听并理解其他同伴的表述。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谈不上学生的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只能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

对学生独创性思维的观察。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程度如何,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活动中,一要看他们是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敢于提出问题;二要看他们的见解是否具有独创性,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当然,学生的积极发言和主动创造是课堂教学中最令教师欣慰的事情,而营造这种氛围也决非一日之功。如在《玩小车》的科学活动中,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木板、磁铁、车轮、细绳等等,先让学生猜想:“小车会怎么运动”,学生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对各种猜想进行验证,小朋友都很积极地投入活动。可是没过一会儿,我发现:杨鑫伟使劲地把相互吸引的小车拉开,我想用眼神制止他的行为,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问他:“怎么了?你在于什么?”没想到他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做更有趣!”我心里一动:是啊!这样对孩子来说确实更有趣,更有挑战性!我马上做出决定:“好,就照你说的做!”得到了老师的允许,孩子们很快都跟杨鑫伟一样。接着,他们玩得更加带劲了。我认为这样既不影响他们的验证结果,反而尊重了学生的做法,保护了他的独创性思维。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三、如何观察

“细节”是观察的生命,教师的课堂观察要关注细节。具体说来,一要敏锐地捕捉细节。教学活动中充满细节,但并非每个细节都具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那些具有研究价值的稍纵即逝的细节。二要客观地重现细节。教师要将捕捉到的细节进行“定格”并在课后客观地“回放”,细节的回放过程也是细节的放大过程,它可以提高教师课堂观察的“硬工夫”,促使教师课堂观察的实践智慧得以提升。课堂观察的核心是“反思”,反思的核心是对细节的反思。这种反思既不是远离细节空议论,浮光掠影说“道理”;也不是囿于细节,就细节它需要以教育理性来审视、以教育理论来关照,需要调动教师全部的教育素养,是教师固有理念的解构与新理念的建构过程。

浅谈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心理上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 因此, 只有注重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首先,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 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发现不合理的观察方法, 应通过示范分析及时指出, 加以指正。例如, 在几何的起始教学中, 对观察材料:已知A、B、C、D、E、F是直线上的六点, 图中共有几条线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得出观察结论后, 可进行提问:1.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2.以B、C、D、E为端点的线段有几条?3.你的观察顺序与正确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导学生认识有序观察事物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其次, 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 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要真正提示内在规律, 需要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 进行广泛的观察:既要观察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点, 还要观察内在的、隐蔽的特征;既要观察已知的材料, 又要观察未知的、隐含的关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 对于观察材料:A, 在△ABC中, AB=AC, P是BC上任意一点, PE⊥AB于E, DPF⊥AC于F, CD⊥AB于D, 求证CD=PE+PF。教师应启发学生按面积之和与大三角形面积相等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进行观察, 以求得一题多解。

再次, 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 (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 , 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 不是被动的感知, 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 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 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 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 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 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x-1) ×2=2, (2) x2-2x+1=2, (3) x2-2x-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 (1) 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 (2) 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 (3) 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 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 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 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 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 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 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 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 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 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 深入观察。同时, 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与学生相互讨论, 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 要分析原因, 加以补救, 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 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 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 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 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说说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5

说说观察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湖塘中学 傅国淼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懂得一些写作技巧,要是没有材料,是写不出文章的。记叙文的材料是从生活中来的。要获得写记叙文的材料,就得到生活中去搜集。比如写《同桌》,就要从这位同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找材料。要想在生活中取得材料,那就需要观察。又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我们要想做到比较准确在反映客观事物,首先就得认清客观事物,要认清客观事物就需要观察。

观察是怎么一回事?观察,就是对日常生活中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留意、研究,就是有目的地去看、去听、去感受。其方式是看、听、想。如果对一条曾往返千百次的街道进行一次有目的的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平时没有见到的东西,察觉到从未注意过的细节。经过有目的的观察,再来写《我们镇上的一条街》,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单是懂得观察是有目的的去看、去听、去感受是不够的。在观察中,还要运用语言和进行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观察的最佳效果?观察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观察的态度和方法是不是正确。因为每个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都是带有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或者喜爱,或者厌恶。因此,对待同一个事物,往往有人赞美,有人批评,甚至有人憎恶和抨击,这就是由于各自的立足点和态度不同。这里,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我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这一点十分要紧。否则,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很难理出个头绪来,就有可能真假不辨,主次不分,甚至是非颠倒,作出错误的分析。这样,是不会写出好文章来的。观察的态度正确,这是取得观察良好效果的先决条件。此外,我们还要善于观察,就是要牢固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其方法是:

第一,有条不紊地依次进行观察。观察不能东张西望。东张西望,常常看不到全貌。有条不紊地依次进行观察,就是为了毫不遗漏地看到全貌。要观察就要定下一个观察的次序,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一个人,可以先从外貌、神情、语言、动作一直体察到他的内心气质。观察一件事,可以先从事情发生、经过一直到事情的结束。观察一个环境,可以从近到远,从中央到四周等等。

观察的顺序并不一定就是文章的记叙顺序。观察的目的是搜集作文的材料,观察要有顺序,是为了观察得全面,不遗漏。而搜集到的材料并不一定都要写到文章中去,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筛选,进行组织安排。

第二,要点面结合地进行观察。有条不紊地依次进行观察,是为了掌握生活的全貌。但如果平均使用力量,贪全求多,观察所得的印象往往笼统、模糊。因此,要取得观察的最佳效果,观察时,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要点面结合才行。我们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体育比赛的实况录像,感到具体清晰,就是因为录像机在摄取镜头时,善于采用点面结合这个办法。电视报道一场排球赛,往往先来一个全场鸟瞰,观众台上黑压压的一片,人来人往;接着是双方队员在进行赛前的练习,球场上空白色的排球飞来飞去,这是远镜头,录下来的是“面”。比赛一开始,来了个发球的特写镜头,接着二传手传球,进攻手扣球,这是近镜头,录下来的是“点”。一场比赛镜头摇来摇去,推前拉后,一会儿是“面”,一会儿是“点”。在点上,不仅录下队员,还录下教练、裁判。录像机的镜头实际上就是录像师的眼睛。我们进行观察,也要有录像师那样一双眼睛,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看,这样才能看得具体分明。

第三,在耐心细致地进行观察。对“点”上的东西,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切忌粗心大意,浮光掠影。我们在电视荧屏上常常可以看到的“慢镜头”和“停格”(“停格”是把活动的画面暂停一个短时间),就是电视上的细致观察。有些同学写人的肖像,不论男女老少,全是圆圆的脸庞,水汪汪的眼睛。其实,即使是孪生兄弟,脸和眼也不全是一个样。观察得细致,写出来的脸和眼才不会是一个样。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百草园的景象,只要一提它,就历历在目。鲁迅所以能写得如此具体、生动、真切,就是鲁迅在幼年时曾经有过深入细致的观察。

第四,观察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把生活中遇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随时记下来,写成“观察日记”。这正如:对周围的事物多看看,多想想,并且把观察所得和感想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关于观察,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的观察对象比较简单,它变化慢,形态比较具体,观察的难度不很高,若是先看它的全貌,再看看它的结构,观察之后,感到这个对象已经清楚地留在脑子里了――闭上眼睛也仿佛能看到它,再加上手和鼻子,进一步帮助了解对象,那么对这一事物的观察便更全面了。有的观察对象比较复杂,就要发挥所有的感觉器官的作用,观察到什么,就要迅速作出判断,并尽可能有条理地“储存”在脑子里。这样的观察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有的观察不是一下子或一阵子能完成的,需要作长时间的观察。

其二,观察是一种能力,可以先从简单的开始,也可以先观察一些复杂事物的某一方面,观察后便把它记下来。能记观察日记更好,这样可以把事物的细微变化记下来。只要长期坚持练习,是可以使自己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的。

课堂观察能力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观察教学方式已经步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并且也得到了深入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困难与阻碍,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课堂教学的整体推广。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要针对如何强化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来进行研究,如何通过提高初中数学老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课堂观察力等一系列的方法来强化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的整体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来想出应对办法与措施。

一、初中数学课堂观察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观察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强的目的性。要了解自己所要观察的最终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不能什么事情都去观察,要根据具体的目的和之前想到的应对的方法与措施进行观察,这样才能根据观察到的信息做出合理的、科学的规划,才能一步一步地推进教学内容和控制最终所要达到的效果。

2.理论性

在进行课堂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为观察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而在课堂上所观察到的问题和所观察到的解决方法,最后都是要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去引导学生的。所以,课堂观察是有着非常高的理论性的。

3.选择性

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观察时,不能一味地凭着感觉走,也不能方方面面全部收入眼中,所以,一定要有选择性。在课堂观察中,一定要事先对于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精心的备课,这样才能对某些问题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而且,在课堂中也一定会因为某些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做到全方位与全面,所以,选择性强对于最终效果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提高的方法

1.利用专家观察提升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

找到权威的、公正的专家来帮助教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一定可以减少很多教师的误区。请专家全方位地全程跟踪查看教师的整个课前、课中、课后的准备、实施、总结的过程。让专家观察教师无所保留地、真实地展现平时授课的过程,这样才能让专家了解问题所在,帮助老师找到正确的方法,改正不足的地方。与此同时,老师也要用谦虚的态度,毫无保留地与专家进行沟通,正视自己的不足,积极配合,分析专家给出的建议,并且在真实地展现整个授课的过程后,要和专家一起探讨在授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努力将各个环节都做到完美,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找到自己的授课风格,让学生更加喜欢老师,让老师更加自信,营造课堂的积极氛围,不断提高授课效率,通过专家观察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

2.观察别人教学

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存在着差异,有好有坏,所以,老师也可以去观察别人是怎么教学的,取长补短,然后进行合作。其实观察教学的流程也是比较繁多的,只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观察活动,一个人肯定是不能全都观察到每一个细节,所以,就需要别的人员帮助去查看,每个人观察的方面不一样,最后加以综合,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全面的。比如技术掌握方面,术业有专攻,每个教师的专长都不一样,教师应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通过通力合作,一定可以将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合作的同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每个人主要负责的工作点是什么,找出带头人,让工作有秩序地进行下去。

3.教师自身努力

拥有了一个好的团队之外,自身也一定要努力,要不断地学习,要有观察和把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符合自己特点的授课风格,吸收和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结合理论和经验将自身水平最大化发挥,真正形成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力。所以,教师的自身努力也是成功的关键点,教师要把握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并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所需,积极地与其他老师讨论,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总之,推动初中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和学习,这需要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的不懈努力,教师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大量地投入研究,按照科学的方法去理解、消化,将理论知识改变成实质。积极地解决各类问题,鼓励学生配合老师。让初中数学课堂观察力深入校园教学中,使初中数学教育在课堂观察能力提高的前提下拥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周文叶,何珊云.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J].现代教学,2013(03).

课堂观察能力 篇7

一、课堂观察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独特意义

观察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每个人通过观察加强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而言, 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课堂观察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又有哪些独特的意义呢?

1. 课堂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是最没有隔阂的, 而对于初中老师和学生而言, 他们的关系由于年龄的差距而产生障碍, 师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沟通, 良好的课堂观察能力不可或缺。正如温·卡维林所说:“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未必不能消除。在课堂上, 用心地观察同学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点。数学是需要敏锐观察和缜密逻辑的学科, 若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观察能力, 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教育。

内容的实用性。中职学生的思维活跃, 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不长, 但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知识, 也能长时间地持续学习和探究。教师不需要追求数学的严谨与严密, 而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结构化。

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 通过教学活动, 达到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目的。教学要从具体的案例过渡到抽象的内容, 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并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设计中, 应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为起点, 关注知识的层次结构, 按照认知规律, 结构化呈现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

结构化的呈现方式, 能有效地使学生将分散的数学知识点联系起来, 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不仅学得轻松, 而且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用数学知识去解释或解决问题, 达到应用数学的教学目标。

四、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刺激学生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 才能自如地运用知识并自觉地接受新的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 把书本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要与内容相适应, 不仅要起到巩固所学的作用, 而且要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 对学生的作业还应该进行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注重平时评价是激励性评价的特点。通过持续的、不间断

2. 课堂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合他自己的汲取知识的方法。有的学生适应于讲授法, 有的学生适应于谈论法, 有的学生适应于演示法……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数学题时, 例如:小学生小明问爷爷今年多大年龄, 爷爷回答说:“我今年的岁数是你的岁数的7倍多, 过几年变成你的6倍, 又过几年变成你的5倍, 再过若干年变成你的4倍。”请问, 小明的爷爷今年是多少岁?答案为:设小明今年的年龄是x岁, 那么爷爷年龄是7x。

过n年后, 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 所以6 (x+n) =7x+n, x=5n, 因此x是5的倍数。

过m年后, 爷爷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 所以5 (x+m) =7x+m, 所以x=2m, 因此x是偶数。

因此x是10的倍数。爷爷的年龄是70的倍数。所以爷爷年龄是70岁。

3. 课堂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 一方面要育人, 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例如,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老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图形, 还要让学生明白图形的特点、作用。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于师生双方面的努力, 学生在积极地汲取知识时, 也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都是想学习的, 但当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时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教学质量就会下降。这时老师要及时地找出适合的解决方法。只有老师会教, 学生愿意学, 师生之间达到默契的互动关系, 教学质量才会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不间断的刺激, 改变学生只重期中、期末考试, 而忽视平时学习的现状。设计出多因素、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标准体系, 并且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赋予一定的分值, 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注重差异评价是激励性评价的另一个特点。激励性评价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内在差异, 强调评价对象个体在不同时间的状态和变化, 并对评价对象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激励性评价更加关注对象本身, 并且及时, 因此评价更为有效。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表扬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树立学习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而有针对性地批评能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造成严重的后果。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兴趣教学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同时, 考虑到中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教学适应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尊重学生的认识, 利用生活实际与实物场景, 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基础差, 为适应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兴趣, 改变学生对数学抽象难懂的观念,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翁志锋.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有效实践.基础教育论坛:教研版, 2012, (1) .

[2]王俊丽.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论文.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王汉平

(吴江市汾湖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吴江

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归功于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而教育事业是科技发展的顶梁柱。古老的教学方式是单纯的教授学生知识, 新课改后变为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初中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用“以德化人”“以才服人”的思想来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教育事业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更是师生精神情感交汇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 应强调情感教育的特殊功能, 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是我对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尊重学生。教师在学生眼里大都是威严的象征, 上课的气氛相对沉重。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大多只是接纳, 并不能真正地掌握和应用。我们不应一味要求学生听从老师, 教师也应该试着去理解学生心中所想。学生犯错时应多一点情感交流, 而不要一味地指责, 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于基础不大好的学生, 应鼓励他们, 给他们创造机会,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有时会因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 有时会因性格内向与其他同学相处不来, 等等。因此通过观察、谈心、调查等方法, 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心中所想,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2.关心和宽容学生。现在的学生压力比较大, 做老师的不单要关心他们的成绩, 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 以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对待学生, 这样他们才愿意向你倾诉他们的内心。老师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 和学生融为一体。不应歧视或厌倦任何一位学生, 要期待全体学生的进步。

二、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1.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 与学生一起在数学的海洋中探索和钻研。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每一节课, 使学生能从你的脸上看到从容的微笑。

2.导入新课时, 巧设悬念是激起学生研究探索的前提。例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 制造了这样的悬念:“今天大家可以考考我, 你们只要说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 我就可以说出它的第三边。”话音刚落, 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出题, 随后我轻松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学生充满了好奇。我便趁机说:“我这本领你们也可以有哦, 只要你们认真学习这节课, 便可知晓其中的奥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也就乐于投入到学习中了。又如, 在讲垂线段性质时, 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给出一条直线AB与直线外一点C, 让他们用尺把点C和直线AB上的点连接起来。画完之后学生都试着用尺量出自己所画线一步步提升。

二、课堂观察能力的培养途径

观察能力与生俱来, 不同老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也有所不同。如此重要的课堂观察能力该如何去培养呢?

1.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 几何图形的教学占据了重要版块。而对老师来说, 这是一个吸引学生眼球, 调动课堂积极性的着陆点。就比如说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可以开展分小组找图形对称轴的竞赛, 最后就各个题目进行点评剖析。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活跃程度, 更使得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深入人心。通过这种方式, 去发现并迅速找到每个同学的不同表现, 是培养良好课堂观察能力的开头。

段的长度来比较得出结论。因为画的线段多, 自然所花的时间多。我便趁机提出问题:“有谁能马上说出哪一条最短呢?老师就可以哦, 想知道为什么的话就要认真学习今天的课。”这样学生自然会跟着我去探索发现了。

3.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 这样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只要敢于发言就给予表扬。如果回答有错误, 老师就应该耐心引导启发学生, 让学生感觉到你的亲和力。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这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 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充分利用数学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钻研数学教材, 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当你进入数学世界后, 你会发现它具有一种深邃的、理性的美。数学教材是非常重视符号化思想的, 例如小学阶段就开始用“〈〉○△□★”等, 学习周长、面积、运算律时, 把计算方法概括成字母表示, 等等。又如图形的对称美, 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 等等。教师应努力挖掘材料中的内在美,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 在学生面前拿出一张红纸剪了一个喜庆的轴对称图形。随即问他们:“同学们, 老师手中的图案好看吗?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特征呢?大家可以试着剪剪看。”然后我给每人发了红纸和剪刀, 让他们亲身体验。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既体会了动手的快乐, 又对我国早期的手工艺有所了解。又如我在讲解列代数式时, 与学生共同研究教材中的日历问题, 让学生领悟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做事若有兴趣作为前提, 自然有动力和激情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的趣味美, 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新教材非常注重视觉美, 在讲解的过程中, 利用卡通画、漫画、图片、表格等来吸引学生的眼球。选材方面,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增加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变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深入数学中去钻研和探索。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当教材中出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 我们应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解时运用多媒体辅以图、行、文等构成多种生物的具体形象, 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激发其兴趣和思维。如我在讲立体图形的折叠与展开时, 结合多媒体的操作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折叠与展开。学生的情绪高涨, 掌握起来就容易了。在讲解二次函数时, 借助多媒体画抛物线,

2.引导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需要良好的沟通。而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初等函数问题对于刚接触函数的初中学生来说颇有难度。鼓励同学积极提问与下课答疑, 无疑是师生之间沟通的催化剂。培养良好的课堂观察能力, 不仅仅是指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 更有课后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把握。课后答疑, 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对主动找老师质疑的学生的耐心解说, 另外一种是与胆小或者自信心不强的学生的主动询问。

课堂观察能力 篇8

一、学生视角下知识与技能维度的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以书本知识为依托配合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从易于学生接受的角度传授课程知识教授数学技能。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数学教育过程中有两个大环境, 其一, 是教授课程的教师, 其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现代社会的小学生知识储备已远大于人们思维定势中局限于课堂上手把手一点一点教授知识。小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师其实是有自己内在要求的, 对于教师教课的方式、语气以及从教师得到的反馈都会投射在学习的积极度上。如何发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度, 如何强化这个积极度关乎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发挥多大的主观能动性, 这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如:在一年级刚开始认数过程中, 学完新知后我让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找生活中的数字, 并且照出各种照片分享在班级群空间里,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认识, 并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视角下数学思考维度的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思考不可替代。没有人可以代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头脑风暴, 在学生的角度看待数学思考, 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让教师指引着只有一种思考模式, 长此以往势必消磨了学生对于数学思考的创新能力和举一反三的综合内化能力。小学课堂上学生需要的是易于他们接受的思考方法, 并得到发散性思维的鼓励, 不能因为和书本上的不同而否定学生自我发展出来的数学思维, 更不能将书本的方法看做学生唯一掌握的途径。如在课堂提问上: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 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 面向学习学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 难度大的问题, 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 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 各有所得。同时,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 我也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 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 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常用“很好”、“真棒”、“好极了”、“很有创见”等言语;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 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 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 说:“请先坐下, 听听别人的意见, 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 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 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 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三、学生视角下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维度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角度看, 这个能力仅仅是对题目的解答, 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一个误区, 因为数学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解决书本上的题目, 而是通过题目融会贯通数学知识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在理解创新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息息相关问题的解决。数学要学的好学的巧, 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 课下复习, 期末考试的阶段。这是相比知识技能而言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要求。然而学生的角度受其局限性往往忽视了解决问题这个维度的创新能力培养, 导致“题海战术”, 只会解题不懂运用这些常见的误区。如在学习完乘除法后, 教材安排了一节去游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个灵活的习题, 我以本班同学即将去春游为知识的支撑点, 创设了“租车”“买门票”、“午餐”、“租船”等数学问题情境, 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 当我们以学生视角看待数学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会发现和教师角度不甚相同的地方, 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需要努力平衡的关键点。以学生视角观察小学课堂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学生, 也是为了更好的让教师读懂学生了解学生, 用更加适应学生思维的方式进行日常教学和管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 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 在于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定得到充分的提高。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少年儿童的成长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从家庭、课堂到社会, 逐步形成一个立体的教育氛围和教育平台模式。家庭是少儿的第一课堂, 而作为狭义的教育意义, 小学课堂上对于少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尽快提高观察能力 篇9

老师, 升到高年级, 常听说“要学好作文, 必须提高观察能力”, 这是怎么回事?

观察是指什么说的?

观察不就是“看”吗?人家说我理解得太浅, 那应该怎样理解呢?

在日常生活中, 观察都有哪几种形式?

从观察到描写, 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东西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王老师解答】

应该说, 老师为培养你们的观察能力, 从一年级起就着手进行了。经过几年的练习, 你们已经有了不低的观察能力。现在回过头理一理这方面的知识, 对进一步学好作文是完全必要的。

一、什么叫“观察”

记得那一年, 我新接一个五年级班。在作文知识课上, 当我问到什么叫“观察”时, 一些同学认为这问题也太简单了。

“观察, 不就是‘看’吗!”

“我认为, 应理解为‘认真地看’。”

“是的, 我也觉得观察与一般‘看’不同。这种‘看’, 对作文有帮助。”

“简单地说, 观察就是为作文找材料。”

首先肯定, 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只是浅了一些。把观察当“看”理解, 低、中年级时是可以的。到了高年级, 大家对观察的意义应该有进一步、较全面的了解。

拆开讲, 你们查查字典吧, “观”是看, “察”也是看。那么, 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词“观察”, 就不仅仅是看了一遍再看一遍了。汉语的特点很奇妙, 许多词语的构成都饶有趣味, 用心学的同学会逐步有所体会的。

讲得深一点儿, 观察是个很复杂的思考过程。它的主要手段是用眼睛看, 还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用脚踩, 使身体进入环境中……这一切, 通过脑子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 这才叫观察呢。

乍一听会有人不信。怎么, 耳朵、鼻子、舌头、手等也会观察吗?请大家再读读低年级《雷雨》一课的结尾段吧: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 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脸上一阵凉。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道彩虹挂在天空。蝉叫起来了。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池塘里水满了, 明晃晃的像面大镜子。青蛙也叫起来了。

这里, 对“雨停了”的印象是从几方面观察得到的:一是看, 看到天亮了, 太阳出来了, 彩虹挂在天空, 蜘蛛又坐在网上了, 池塘里水满了。二是听, 听到蝉鸣、蛙叫。三是身体的感受, 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脸上一阵凉。

可见, 把观察只讲成“看”的说法, 幼稚了。请记住, 观察, 是人体通过各种器官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 了解事物的过程。这里在讨论“观察”单元中, 将通过大量实例, 使你们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点的理解。

二、观察的种类有哪些

有人问:“观察, 从形式上说都有哪些种类呢?”初学时, 先介绍这几种给你们。

(一) 课堂观察与课外观察

这是指在老师指导下的情况说的。

课堂观察, 上课时进行。低、中年级时, 老师在课上拿出一只玩具大熊猫或一幅《草原风光》画, 引导大家练习观察的步骤和方法, 培养大家观察的兴趣和习惯。

课外观察, 指老师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进行的练习。老师布置时, 会讲清观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要求。如, “草色遥看近却无”, 结合这一诗句, 要你们观察庭院、楼区的早春景色;“霜叶红于二月花”, 结合这一诗句, 要你们观察公园、郊外的深秋美景。

(二) 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

这是指观察对象的特征说的。

静态观察, 由于面前的景物基本上处于静态 (只是相对地说) , 观察起来比较容易。如, 一盆盛开的月季花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气味?在它面前是怎样的感受?在课文中, 静态观察的精彩片段多得很, 如《鸬鹚》一课的开头为:

夕阳照在小湖上, 没有什么风, 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 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 渔人坐在船尾, 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 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

这里, 四个句子分别写到湖面、垂柳、稻田、渔船、渔人和鸬鹚, 人与物都突出了一个“静”字。

动态观察, 由于面前的景物在不停地运动、变化, 练习观察时难得多了。如一场球赛、一个歌舞节目, 运动员、演员跑来跳去, 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精彩的镜头常常是在刹那间出现。

请看《蜘蛛》一课的结尾段:

蜘蛛捉虫也会遇到危险。有一回, 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 振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蜘蛛以为有飞虫粘住了, 赶快爬过去捉。细腰蜂用最敏捷的动作捉住蜘蛛, 飞走了。树杈上留下一个破了的蜘蛛网。

这里, 细腰蜂闯网捉蜘蛛, 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 动作好快呀!

(三) 平日观察与专题观察

平日观察, 也可叫无目的观察。你们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中, 不需要特地费时间, 对周围的一切该有一定的了解。如写“课堂学习”、“课间游戏”、“家庭聚餐”、“街头晨景”, 还用再做什么观察吗?这些画面, 优等生平日留了这份心, 早录在脑海中了。专题观察, 目的性是明确的。如明天要到龙庆峡旅游, 老师布置:“请大家带上笔和小本子, 用心观察, 随时记录, 回来要作文的。”这样, 同学们在活动中观察得更认真了。在《第一次跳伞》一课里, 有个片段写得精彩, 正是作者进行了专题观察的结果。请看:

飞机起飞了, 把我们带到了空中。我从机舱的窗户向外看, 一片片云朵就像一座座覆盖着白雪的小山。掠过云朵, 我看见地面上一堆堆的小村庄, 房屋像鸽子笼, 绿树像小草, 公路像一条带子, 汽车像甲虫, 一切都变得那么小。

有特殊机会, 一定要认真进行这样的观察。

三、观察与作文是怎样的关系

在作文知识课上, 谈到学观察的重要意义时, 我是这样讲的:“作为能力, 作文是综合体, 它包括观察能力、选材能力、表达中心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和独立修改能力等。观察能力是作文总能力的组成部分。一个高年级学生, 要想在这两年时间里成为一名作文优等生, 要想经常写出优等文, 一定要下决心尽快提高观察能力。”

这样的道理, 班里的优等生都领会得早, 领会得快。他们平日对周围生活注意观察, 许多人着手写观察日记, 对课内观察与描写的方法学得认真, 作文时又尽力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写作中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首先, 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要有具体的目标, 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观察对象, 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还要选择好观察点, 观察点可以是定点, 也可以是动点。定点观察就是选定一个观察点后不变动观察点, 即在一个场景中观察。动点观察是根据观察的需要移动观察点, 观察过程分散在几个场景中。动点观察实际上是两次以上定点观察的综合。

其次, 要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所谓全面, 即既要进行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观察, 又要进行不同环境、不同场合的观察, 还要把观察对象放置在它所处的特定的背景中去观察。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细致, 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细节, 抓住它各个方面、各个阶段隐蔽的特征。看, 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还要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再次, 要捕捉事物的特点。既要观察事物的共性, 更要注意观察事物的特殊性, 要抓住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所在。每种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当某一事物成为我们的写作对象时, 我们就要善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 发现和观察它的特点, 然后紧紧把握住这一特点, 对事物进行说明或描述, 这样才能说得准确、简洁, 描述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 要学会分析与综合。分析, 就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 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思考, 才分清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综合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总体上去把握,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无论是分析还是综合都属抽象思维, 这种思维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 如提炼主题、安排结构等。

其次, 要学会想象与联想。写作常常需要想象和联想。作者通过想象、联想, 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完整而富有意义的艺术形象,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想象就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 各种不同的事物反映在大脑中, 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想象与联想不仅能丰富文章的内容, 使中心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 而且能使有些不便明说的内容得到间接或艺术的体现。

再次, 要学会创造性思维。文章贵在创新, 在思想正确的前提下, 要敢于脱出窠臼, 求新求异。因此, 以创造性思维从事写作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 认识事物, 要敢于质疑, 学会“反弹琵琶”, 突破思维定势, 因为没有怀疑, 就不可能创新。

课堂观察能力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观察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8-01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既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不仅是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获得更好发展必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观察能力对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观察能力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观察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持久的感知能力,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耐久性,数学观察力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感知数学信息,构建数学知识之间的知识架构以及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而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都是从观察开始的,也因此,在数学观察力的培养方面首先要从观察理解题意和联系知识开始的,然后通过题目分析与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架构中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联系,充分挖掘相关的数学信息,通过记忆联系,对数学思维过程进行简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观察就无法开展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和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够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和探究,教师要抓住这一点,通过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观察兴趣培养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不同阶段的问题创设,逐步的刺激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兴趣。首先,要以直观对象为主,刺激学生的观察兴趣。其次,随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可以以现象本质设疑为主,这是观察兴趣培养的中级阶段。另外,在观察能力的发展阶段,需要建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强化观察能力培养。最后,在观察发现的高级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问题为主,对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行强化。

(二)教会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观察方法,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够做到有效观察。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首先,是比较观察方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是指通过对比、比较和鉴别的方式对事物中的一些相同点或者是细微的变化或者是差别进行鉴别,以此找出事物的本质。其次,是外形结构观察,这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由于很多数学问题都是由一些公式、图形等变化得出的,因此通过外形结构观察方法找出命题中的外形特点和相关变化情况,以此来解决问题。

(三)促进观察和讨论相结合

讨论是观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观察中得到的结果或者是观察到的现象通过讨论能够进一步的强化观察能力培养效果。通过热烈的讨论能够引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对学生的观察思维进行进一步的离婚。这样既能够对观察对象进行更好的掌握,而且还能够提升知识的掌握效果。另外,通过观察讨论,能够将学生在观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学生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主动的思维模式,因此要在数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观察对象的特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注重观察,培养习惯。

三、结语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既是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和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培养过程中,要将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进行结合,注重观察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促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主动观察和勤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光辉. 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课堂观察能力[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5(4)

[2]陈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观察能力[J].考试周刊,2015(22):73-73

课堂观察能力 篇12

一、多措并举, 激发学生爱观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地、持久地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知觉等感知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因此,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激发和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是现代科学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题。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就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强的特点, 启发和鼓励他们去观察。教师应把握科学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线的特点, 通过学生实验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1. 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活动着手, 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发现新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学科知识的内容、原理、规律, 创设一些显而易见和形象直观的小实验、小魔术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例如, 学习物质密度时, 可设计“钢球沉浮”实验;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 演示“白纸变红字”的实验;学习缓慢氧化和燃烧时, 设计“不点自燃的灯”的实验, 即课前先在一酒精灯芯上滴几滴饱和的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 然后盖上灯帽, 实验时只要拿开灯帽, 灯芯立即燃烧, 盖住后又熄灭;学习浓硫酸性质时, 可增设“魔棒点灯”的小魔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演示, 一次又一次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自主实验, 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

许多演示实验, 如阿基米德定律、欧姆定律、平面成像、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等实验, 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来完成。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 经历整个实验过程, 真正体验到实验的艰难和探究的乐趣。在实验的观察活动过程中, 提升了学生观察的兴趣, 构建起正确的概念和规律, 积累了参与实验活动的经验。

3. 通过课外实验, 拓展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在课堂实验观察的基础上, 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置一些课外实验。如指导学生收集各种废旧玩具、瓶瓶罐罐等, 变废为宝, 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仪器, 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把学生的实验观察由课内引向课外, 从而真正起到增强观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启迪智慧的作用。

二、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会观察的能力

达尔文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仅凭对观察的兴趣, 要从观察现象中获得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等多方面的理性认识是不可能的。因此,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明确观察的目标, 充分调动眼、鼻、耳、大脑等感官积极参与, 对提高观察的质量、培养观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1. 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是一种有计划, 有目的, 有步骤地进行的活动。没有观察计划就没有科学的观察顺序, 会造成顾此失彼。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前, 要让学生知道先观察什么, 后观察什么, 明确观察的顺序和要点。如观察蜡烛燃烧的实验, 就可制订如下观察计划, 写出观察结果。

(1) 点燃前的蜡烛 (形状、颜色、气味、软硬等) 。

(2) 蜡烛燃烧时 (状态变化, 烛焰的颜色与气味等) 。

(3) 烛焰吹灭后 (你在灯芯上方看到什么, 闻到了什么气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蜡烛燃烧变短 (请查阅相关资料, 回答它跑到哪儿去了) 。

2. 明确观察目标

心理学的知觉规律表明, 有了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去感知事物, 注意力就能集中地指向有关的事物, 知觉就会清晰、完整。由于学生的观察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因此观察往往从好奇出发, 容易浮光掠影或者被新奇但非重要的现象所吸引, 从而忽视了观察的重要方向。例如, 在观察鲫鱼的形态特征时, 学生往往只观察到鲫鱼的外形、鳞片、运动和呼吸等, 而很少有学生能观察到鲫鱼身体中感知水流的侧线。原因很简单, 学生在观察鲫鱼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 因而造成观察的片面性。事实足以说明, 观察目的不明确, 就会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 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 教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 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观察活动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3. 拓展观察范围

所谓“观”, 是运用一切感觉器官去接受各种信息, 包括耳闻、目睹、手摸、鼻嗅、舌尝等。“察”就是考察, 了解事物时用脑积极地分析、思考。因此, 观察是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参与而完成的一项复杂的活动。实际上, 仅靠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观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两条线段哪条长?

两图中间的圆圈哪个大?

在两个简单的观察活动中, 学生往往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因此, 在观察活动中, 教师还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例如, 掌握托盘天平、显微镜、放大镜、电流表、电压表等一些基本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可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拓展观察的范围, 增强观察的可靠性、真实性。

4. 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对观察结果的反映, 是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 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通常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不同的记录方法。例如, 在观察指纹的活动中, 采用的是描述性记录法;在使用酒精灯的活动中, 用的是表格记录法。因此, 在每一个演示实验中, 教师都要求学生通过观察, 得出结论并记录;在学生的每个实验中,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任务, 完成实验报告。同时, 在组织的每一次探究活动中, 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观察和记录的具体要求。这样, 把做好观察记录这项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实验中, 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三、继承创新, 树立学生善观察的品质

1. 观察要有细心的态度

课堂上我曾经演示“用中指蘸取某种溶液, 而后用舌头去舔食指”的实验, 结果有95%以上的学生没有发现其中的秘密。因此, 观察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稍纵即逝的机遇, 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到事物的本质。例如, 奥斯特是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电流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 从而进行持续研究, 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许多事实告诉我们,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科学事实, 指出研究的问题, 发现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证据和信息。

2. 观察要有积极的思维

观察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而思维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上升为理论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时思维必须同步进行, 如果忽视观察时的思考, 那么观察到的材料再多也是笼统的、模糊的、杂乱的, 这样既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更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时如果只把它看成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 就不可能有万有引力理论的形成。又如, 学习“伏安法测电阻”“焦耳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内容时,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等活动得出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在实际教学中, 应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和在思维中观察。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事物, 逐步提高观察的实效性。

3. 观察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观察, 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哥白尼为了写出《天体运行论》, 整整用了36年时间观察天体运动;“四季形成”则是通过长期的天文观察、记录, 发现地球在绕太阳运转的过程中, 地轴总是倾斜的, 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地球上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从而形成四季……事实告诉我们, 学生对许多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的, 而是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观察, 才能实现观察的目标。例如, “铁钉生锈”“种子萌发”等许多实验活动的观察都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月相变化”的规律认识, 则要一个月乃至几个月的观察活动才能得以验证。“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只要持之以恒的观察、思考, 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终能掌握其规律, 发现其中的奥妙。

4. 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德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实验观察结论批驳了“腐肉生蛆, 腐草化萤”的说法, 证明了微生物不能自然产生, 更不能由目前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质产生, 只能通过繁殖产生。由此说明, 科学的结论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得出。因此,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分重要。看到什么, 就是什么, 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认真观察;怀疑自己的眼睛, 反复观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多角度观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尊重客观事实, 避免先入为主、主观臆断。“求实, 客观”是培养科学技能的基础, 更是培养科学精神的精髓。

上一篇:新课改中的新问题下一篇:激发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