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精选12篇)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1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对既得知识的接受和实践,而忽略了对自身思考辨析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得到培养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升华,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情境引领
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和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境引领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课堂上学生思维发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构建高效思辨课堂,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情境,环环相扣的情境引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学习。
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要注意以课堂教学时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及需要提升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创设多样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始终以情境为主线,引领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意识的激发、探究过程的操作、探究结果的思考等过程,教师对预先创设好的情境引领要做到恰到好处,情境通过引领一个一个地展示在课堂上,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求,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亲身经历,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刻,从而体验到思维的快乐。
二、问题引领
新课程及新的教学理念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旨在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场所,对于知识的获取,不同个性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将不同的问题一一罗列,逐一推出,做到有的放矢地引领问题。问题引领可以使课堂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开动脑筋,在课堂上通过对既设的问题及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引领,逐个展现。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自主地提升思维能力。
有效的问题引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引领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引领要自然流畅。问题引领要顺势而上,教师在课堂上引领调控要及时,将引领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必要环节。要注意问题与知识间的衔接,要多角度、多层面引领问题。通过问题的引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既得知识和技能探究、创造、培养、提升创新思维,增强思维能力。
三、探究引领
探究是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能够将日常的课堂学习变得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每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探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
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引领尤其重要。有效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学生独立的个体或群体行为,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逐步探索的行为过程。教师在开展课堂探究式学习时,必须要做到科学实时地引领,教师要出现在学生中间,绝对不能信马由缰,放任不管。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监督手段保障探究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讨论,开展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则需要时时刻刻把握探究进度,在课堂上要敏锐地观察、适时地点拨学生探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通过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保证学生真正地去探究、去思考,探究才会向更深的层次飞跃,才会让学生有机会去亲身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情感升华
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情感属于一种人的内在驱动系统,它不但对于行为实践可以发挥指向、维持和强化的正能量作用,而且能充分地影响到人的智力型活动。课堂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自然升华,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变得乐学、爱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思辨课堂通过情境、问题、探究的层递式引领,让每一名学生融入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让学生设身处境地探究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获取和思辨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乐学于课堂,将学生的情感融于课堂之中,当一切预设与引领逐步开展后,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学生的情感升华对高效思辨课堂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情感得以诱发和渗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判断因素,同时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2
提问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加深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问有许多讲究,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
讲授新知识前提问,为新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我所讲授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章节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内在联系。
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伸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将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进行回忆复习,从中找准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样,便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矗例如在上生理卫生的“血液循环”前,可以先出示心脏结构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顾、思考: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为什么心房壁比心室壁厚,而左心室又最厚呢?心脏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呢?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归纳出血液在心脏的流动方向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另一半略),那么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把血液送到哪里去呢?由此引入新课“血液循环”。这种铺垫性的提问,既可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对“血液循环”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
学习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重点处。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因此,在教材的重点处,要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惑。例如“其他节肢动物”这节,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回顾蝗虫的形态结构和昆虫纲的特征外,在学习完新课蛛形纲、多足纲的知识基础上,提出:这些动物在习性和形态结构上差别这么大,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也是它们的特征后,围绕着教学重点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抢答。通过这样反复不断地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提问抢答,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学习方法。
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抓住知识的疑难点。在强化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例如讲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针对学生对概念容易混淆,不得要领的毛病,逐一设计如下问题:有人说,植物的呼吸是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物的`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说法对吗?有人说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晚上才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对吗?植物在白天进行呼吸,那么呼吸作用为什么显示不出来呢?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怎样呢?这样由远而近地提出思考问题,摆出矛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不但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时提问,抓住知识的联想点。联想是学生常用的思考方法,教师的引导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只要教师抓住知识的联想点,精心设计,定向质疑,就能收到事半功借的效果。因此,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求学生联想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将有关知识加以比较、归纳,找出共同性。从个别概括出一般性,又从一般性推导出特殊性,使他们找到知识的联系性,最后形成概念。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使学生不但对知识的学习更具深度,而且从中训练了思维的方法。
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提问的时机掌握也仅仅是提问中的一
优化生物课堂 培养思维能力 篇3
1.教学背景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佳素材。笔者就在教学中怎样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难点,妙用科学史实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略作阐述。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得出相应的结论;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并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结论。
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教学过程
1.通过置疑,诱发思维
引入:师:展示“自然界中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由于早期科学界关于“遗传物质是什么”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遗传物质是DNA,也有人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提出“如果你处在当时,那你将怎样探究谁是遗传物质?怎样设计实验?把DNA和蛋白质混合在一起去研究它们的遗传效应吗?”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导出课题。
设计思想:通过置疑,问题串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思维。
2.通过设疑,激发思维
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师:展示课件介绍两种肺炎球菌:S型菌有荚膜、菌落光滑;R型菌无荚膜、菌落粗糙。再展示格里菲思实验的前三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析推理:S型活菌有毒;R型活菌无毒;加热后的S型菌丧失了毒性。
师:展示第四组实验的现象:注射R型活菌、加热后的S型菌混合→小鼠死亡,死亡的小鼠体内既有R型活菌也有S型活菌。
提出问题:(1)第四组实验致使小鼠死亡的是什么菌?(2)它从哪来?(3)实验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推想(如有学生提出S型活菌是被杀死的S菌复活而来,也有人提出是由R型活菌转化而来),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思想:学生自主地看书学习“格里菲思的实验”,他只是能机械地记住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论,但思维并没有真正活跃起来。通过笔者的这种教材处理,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锻炼思维。
艾弗里的肺炎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师:在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哪些物质?究竟哪一种才是转化因子呢?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应该怎样来设计实验“探索转化因子是什么”?
生:尝试设计实验,交流。
师:课件展示艾弗里实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照反馈,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探讨实验结论。接着再介绍艾弗里补充了“DNA与DNA水解酶混合后与R型活菌单独培养的实验”,让学生分析原因与结论。
设计思想:尝试设计实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尤其让学生在“艾弗里补充实验”的做法中体验、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3.通过质疑,启发思维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师:“艾弗里的实验不但没有使科学界接受反而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引起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更好的方法。引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师:结合课件介绍了噬菌体的结构、生命特点,很自然地过渡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通过Flash展示其过程。
生观察分析,总结出“遗传物质是DNA”的结论。
师:噬菌体个体微小,肉眼看不到其侵染细菌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更好的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生通过比较DNA与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分析标记的方法。
师:课件展示“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过程:用标记35S和标记32P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解释。
设计思想:“噬菌体的结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及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是本实验的关键,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产生思维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将训练学生思维与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知识中锻炼思维,在思维活动中深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教后反思
1.创设学生思维的氛围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创设好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与兴趣。如引入中情境的创设、格里菲思实验中教材的处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还需要做好知识的铺垫,为学生构建思维的平台,进而创设思维的氛围。
2.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恰当的对教材进行延伸、拓宽,让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属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3.维持学生思维的激情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4
在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 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一、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 往往有“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功效。如, 有学生问:“老师, 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 岛屿都很小, 而且尽是珊瑚礁, 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 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像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 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 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 南海诸岛, 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 岛屿不多, 其共同点是海拔低 (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 , 面积小 (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 , 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 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 约160万平方千米, 占我国管辖的“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 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 岛上长夏无冬, 林木繁茂, 海岛众多, 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 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 具有相当大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 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 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因此, 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 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三、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讳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 似懂非懂, 一旦碰到实际解题, 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 以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 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 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 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 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5
【摘 要】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需要老师继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数学教学的过程,和语文以及其他专业的语言学科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质疑、操作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关键词】 数学思维 课堂教学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下面就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些粗浅体会:
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较差 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
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转换角色,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1、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程
序设计得有条有理,课堂提问也是事先备好。但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是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散思维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
维较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
(二)设难质疑,发散思维
1、疑问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前提,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思考。小学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的设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会针对这个疑问发散思维,寻求答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教材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难易适中的疑问,难则易折学生自信,丧失兴趣,易则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疑问确立后,教师应适当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
【1】这一部分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引导学生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答案,我设计以“ 20 × 9=180 10 × 8=80 5 × 8=40 ”三题入手让学生寻找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不断猜想,验证,最后总结出规律。因此,在课堂中,我们教师要重视设疑这个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
2、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2】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 ;
(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3】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 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4】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校一位教师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 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用的黑板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5】①、一题多解。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16,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6=16、3+8+5=16„„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②、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
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6】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例如,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户外野炊,需要去购买物品,其他班级都是班主任去张罗一切,而我们班的购物我都交给同学们去完成,我只是从旁协助。紧接着他们在班长的组织安排下各自分工,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我发现同学们处理得井井有条,有的跟老板讲价、有的在算自己物品的价钱,看着他们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小脸蛋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购物过程,已经运用了数学中的好多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自己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实践。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让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思维更活跃,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更好。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叙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
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它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
自主性、主动性的提高良机,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我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时,我先复习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从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后两算式的得数实际上分别是前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加数的公式: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
(三)培养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1、无知向已知的转化
在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所给的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难以直接解决,这时就要想到将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转化,使之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数与形的相互转化
在数学教学中,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直观与抽象、感知与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一年级在教“3”时用3根小木棒摆成三角形;教“4”时用4根小木棒摆成正方形等等,有助于学生通过直观抽象出数“3”和数“4”,加深对数的认识。
“形”可帮助认识数,“数”又可以反映形的本质特征。如:“用8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这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通过计算,不仅计算出三条边的长度,而且发现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由此猜想是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之比为3:4:5就是三角形呢?使学生通过“数”来了解“形”的本质。
3、复杂向简单转化
有些问题乍看很复杂,似乎不易入手,如能抓住关键进行转化,则会茅塞顿开。如计算19又11/12按带分数乘法的法则去计算比较繁难,应先启发学生带分数是有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分数。
五、加深概念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一)巧妙利用动态演示,培养学生探求问题本质的质疑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1、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法和非常规解决方法。
例如,直线、射线具有可以无限延伸的特点。学生对“无限延伸”一词的意思似懂非懂。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便可以使学生亲眼看到“无限延伸”这一过程,对这一特点形成深刻地认识。
2、“比多比少”应用题的学习。在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操作,深化重点。
苹果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和梨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梨多的。课件的动画闪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课件显示“同样多的”苹果,点击一下,就去掉一个,留下虚线的外框,直接而形象地建立了去掉“同样多的”部分,得到“多的部分”抽象的知识,学生深刻理解同样多的一部分,相当于较小的数。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使例题、习题安排更加灵活,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思维训练。
如顺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的训练、多向思维的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只有这样,才会深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能更好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去揭露实物间的数量关系,特别是一题多变,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体现更加充分。变化形式多样,有针对性,更加直观性,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数量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二)发挥多媒体大容量和动画功能,展现变式练习,提高思维深刻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练习形式多样,题目设计由浅入深,容量大而不单一,题目比较性更加直观、具体。在练习内容和呈现形式上,教师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8】
例如,“分数比大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即加大练习密度,同时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比七分之三大的数,可以是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也可以是分子相同,分母小的数。动画演示的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分数大小的比较有更深刻地认识。呈现练习形式的多变化,动画性,也使疲累的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得到深层次的发展。结论:
儿童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儿童 科学课堂 思维能力 有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6-02
苏州教育出版的《科学》,是针对小学生进行的科学启蒙教育的教材,以学生的认知原理为线索设计了教材的内容。力求科学课堂接近实际生活,以生活中的例子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学生观察能力到学生的实际测量训练,逐步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下面将结合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来简单谈谈本人对儿童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会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模式,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育人的重要一步,为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都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同时,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科。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在发问中开启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的导入语,起着重要的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教师会选择提问,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那么开始一节课的时候,要怎样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呢。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物来提问。例如,在学生《我们周围的土壤》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谈谈自己见到的土壤,谈谈他们玩泥巴的事件,之后向学生提问,土壤的构成是什么,这样带着问题来和同学一起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
在发问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是科学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如学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会冷场,或者是教师的提问有点委婉,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是在提问中启迪学生的思维仍是不可缺少的。
(二)在猜想中引导学生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带领。小学生对见到的很多事物都无法正确的解释,这也就成为了科学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科学课堂就是要带着学生的好奇心,走进生活,了解和认识生活,进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大胆假设,科学论证”,这是科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假设,通过实践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在讲授《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时,除了要认识固体液体,也要了解他们的特性,以及生活中什么属于液体等等。在课堂开始前,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来进行他们自己的假设。比如,液体中水是最自然的存在,那么水和盐水有什么区别和功用呢。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水可以解渴,盐水可以补充能量,还可以消毒等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再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假设。这既可以培养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的重要性也会印在他们脑子里。
(三)在实验设计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俗语讲要“三思而后行”,同样的也适用于科学课堂中。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也说明了思维的先行有多么重要。因此在实验中重要的不是实验的步骤,而是对整个实验的设计安排。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来设计课程实验。比如我们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如何让学生感知一切都在运动中,来证明这个真理呢?地球是圆的,是自西向东运动的,但是我们本身没有什么感受。如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验证这个命题的真实性,是这个实验的重要目标。首先可以通过一个摆锤来做这个实验。将摆锤上图上课做标记的颜色,再将摆锤用细线吊起来,挂在实验架上,将实验架置于水平的桌面上,在实验架周围放几张白纸,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通过摆锤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来确定小锤的运动。进而来验证物体的运动。
(四)在课外实践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现象和实验锻炼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局限课堂教学中。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关心天气”,在课堂上结束了这节课之后,可以将拓展训练延伸到课外。比如在观察天气的同时,观察花草的变化等等。通过自然中的现象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授《科学》这门课程的时候,不只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探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
[2]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7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做一个△ABC,使∠B=20°,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做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一次三角形,剪下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做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mm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mm。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厚度计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 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学生亲自参加实践,亲临其境地感受生活,要比教师重复讲解理解得更深刻,也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通过数学实验手段,为学生提供不断探索创新的条件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比如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漂亮的五棱柱的纸盒,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感悟“展开与折叠”、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出所有棱柱的共同特性:
(1)两底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与侧面长方形的个数相等。
(3)底面多边形的边长与相接侧面长方形的边长依次相等。
(4)展开图中两底面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侧。
(5)n棱柱有3n条棱,n条侧棱,(n+2)个面(n个侧面,2个底面)。
这些规律一旦总结出来,有关棱柱的展开与折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悟出数学的真谛,学习数学就会轻松愉快,就会体会到“数学好玩”,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至高思维境界。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8
一、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课堂导入设计, 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教学《口技》时, 先播放录音《洛桑学艺》, 要求学生努力听, 听完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什么?洛桑表演了哪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 在舞台上两手空空, 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乐音, 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 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 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么?将学生不知不觉的带入?《口技》之中。
二、善于巧设悬念
所谓“悬念”, 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比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女主角林黛玉神伤绝世时的语言:“宝玉!宝玉!你好……”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被举人老爷打断腿后最终的遭遇, 都是作家巧妙利用“悬念”艺术的范例。语文教材中不少文学作品也有类似的艺术“悬念”, 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 抓住这些重点进行训练,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进而形成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 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 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悬念, 唤起他们的好奇心, 使学习的热情高潮, 兴趣油然而生。再如上完《皇帝的新装》后, 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举行完大典后, 回到皇宫, 他会怎样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发言。这一设计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皇帝的昏庸、愚蠢的性格特点, 另一方面通过对“悬念”艺术的探究,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真可谓一举两得。
三、恰当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 文笔清晰, 情深意长, 富有感染力, 富有幻想。在教学中, 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 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 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 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 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一文, 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师播放录像 (雾凇景象) , 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 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 激起求知的欲望。再如教《故乡》时, 找出近义词:悲凉起来了, 凄凉的神情;心情的改变, 本没有什么好情绪;盼望下雪了, 希望他们不再像我;模糊的风景, 我在朦胧中等。同类文章, 如在教《背影》时, 为让学生举一反三, 又阅读了《看不见的爱》、《母亲的心》、《弱者与强者》等参读文章。作文教学中, 用故事性较强的卡通图片, 让学生观看, 想象图中角色会发生什么事情, 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也可以把写景古诗写成一段情景作文, 做到情景交融。如改写《赠汪伦》、《春夜喜雨》、《送元二使安西》等, 也可写作短剧。
四、紧密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 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 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 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 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学生初读课文后, 感到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很巧妙, 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办法?”产生了好奇心。于是, 教师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引导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几种植物, 体会植物的外形特点, 学生在实践受到启发。只有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才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这种通过学生自己的智力活动, 发现认识对象奥秘的方法, 是激发兴趣最根本的源泉。
五、引导发挥联想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发挥想象力, 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动机, 训练学生创造思维。如《火烧云》教学中, 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 设计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的变化, 同学们十分活跃, 积极开动脑筋, 同桌之间互相演示, 然后纷纷上台表演, 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 针对宋诗说理性极强的特点, 启发学生应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 形成山峰环绕, 人处山中的感觉, 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愿生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 既理解了诗句, 又帮助了背诵, 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在一起, 先横后竖, 然后围成一圈, 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 形象的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意思, 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 为今后学习古诗, 形象理解文章提供了方法, 又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也就是说,学习必须由学生自己参与并完成,教师只能给学生创造条件、给予指导,但无法代替他们去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如果学生厌恶或反感一门课程,那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都无法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设置悬念不失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影视作品中,一个精彩的悬念能抓住观众的心,同样,一个精彩的悬念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例如在教《统计》的时候,我问:“你们最喜欢的老师是谁?我们班近视的人数多少?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会唱《江南style》?我们该如何统计这些数据呢?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纷纷开始寻找答案。
2. 锤炼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语言交流中完成的。数学教师语言应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准确、明白。任何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语言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判断的宾主关系,都要提示清楚;说话要有条理,切忌颠三倒四。第二,简洁、通俗。语速要适中,太快、太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往往数学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他的思维能力非常敏捷和跳跃,而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思维实践的过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必须使数学教学成为“发现,再创造”的教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数学教学应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存在大量的用数学术语或数学公式表明的结果知识,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很难用言语或文字系统表述的默会知识,即过程知识。结果知识是一种静态知识,本质上是公开的和社会性的;而过程知识则是一种动态知识,本质上是潜在的和个性的。结果知识的生存要依靠过程知识,过程知识几乎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获取结果知识的何导。教师不仅要意识到数学活动中大量过程知识的重要性,而且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过程知识不仅在结果知识的获得方面可以起到基础的、辅助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过程知识既是大容量知识的载体,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动力和源泉。因此,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关注过程知识,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大都从猜想开始,并敢于提出问题,渐渐地,新颖独特的思路便会形成。因此,数学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和假设。如教师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口算4+4+4+3的和,许多学生用4×3+3=15来算。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此式的特点,问:3和4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学生说:“3=4-1,4=3+1,所以,这道题还可用4×4-1来算,也可以用3×5来算。”看到这样的答案,教师应给予赞赏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积极思维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积极探讨问题,从而形成认真学习研究的气氛。当学生的思维已处于某种良好的准备状态时,教师要“主动出击”,抓住时机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样,探求的成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信心。
3. 利用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口算的解题过程是从感知题目的条件开始的。学生在感知数学口算练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敏捷的观察和直觉思维。敏捷的观察和直觉思维包括:一是对问题已知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单的判断;二是抓住已知的特征,发现诀窍,选择最合理、最简便的分解及组合方法。思维的敏捷性是决定口算速度的一大因素。教师在口算训练中应专门设置一些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解、组合能力的练习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三、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当前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学生,对知识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题就容易错,这类学生往往天资聪明,领悟力强,思维活跃,却总是很难考出高分甚至满分。并且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误认为是“太粗心太马虎”出的错,总觉得只要以后细心点就行了,其实不然,在这类学生中,大部分都不是因为粗心犯的错,关键是运算能力太差。对于这类学生,教师一定要多多提问他上讲台演板,有机会要对他的作业进行当面批改,甚至可以让他比别人多做一些题等,来提高他的运算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有耐心和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习惯成自然”,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质疑探索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精心思维;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性,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存疑”到“释疑”;要创设可以探究或引申推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源泉和创新的支点,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有时还可以故意留有疑问,露出点破绽,促使学生认真思考,使他们逐渐养成敢于质疑、敢于求异创新的习惯,从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10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的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能力是一切智能活动的核心,它与其他的一些能力,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紧密联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思维能力为中心,诸能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是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那么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链接点时,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探究
(一)突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1.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和谐互动关系.作为老师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每一名学生,和学生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关心、信心和帮助,“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培养学生和自己的情感.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形成一股积极的向上的动力,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2.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数学体验.数学是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光彩照人的,它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数学家或数学史的故事,会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在数学课堂里,我们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让学生不仅爱老师,爱同学,爱数学活动,更爱数学本身.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化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对优等生要发挥其特长,指出其问题,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生要激发其上进心,创造条件,促使其进步;对后进生要热情关心找出其症结,并采取个别指导的形式,帮助其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从而让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设情境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1.铺垫型情境.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数学问题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2.探究型情境.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的数学问题为素材,创设探究型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题方法.
3.错误型情境.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常因各种原因犯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教师如果能从中选择素材,就可创设错误型情境.借此为学生尝试错误提供时间与空间,加深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对错误的认识与警戒.
(三)完善认知结构,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是一门结构化的学科数学各个分支、各章节内容之间是互相渗透、相互蕴含的,数学知识是充满关系的有机整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面之间的纵向联系,把孤立的知识组成知识链,又要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把知识链进一步组成知识网,使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2.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要注意从正反两方面来阐明它们的条件和结论的适用范围,抓住问题的实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此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求方程x2-2x sin(x/2)+1=0的一切实数解,表面上方程有实数根,用0来解即可,但实质上该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故不能用判别式法来做.
3.重视知识的应用过程.只有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来突破原有的思维与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问题,克服思维的单一性,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已知方程(a-b)x2+(c-a)x+(b-c)=0有相等实根,a,b,c∈R,求证:a,b,c成等差数列.学生习惯于用判别式法,这样做比较复杂,如果启发学生注意到该方程有两个等根,再用韦达定理来证则要简单得多.
(四)引导学生反思,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1.听课反思.在听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学习的目标、教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可要求学生注意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2.解题反思.这是在解题过程中,反思求解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问题解答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进行变式或把当前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控,从而选择最佳解题策略.
3.学习习惯反思.指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学习信心和能力、学习的态度与情绪、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学会及时调整自己,改正不良习惯.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是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只要我们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多角度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探索教学规律,就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与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篇11
[关键词]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提问的作用,精心设计问题,用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创设情境进行提问。例如,在《黄山奇石》这一课中,有“猴子观海”的描写,“猴子”是指山顶上像猴子一样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那么“猴子观海”时的情境会是怎么样呢?经过情境式提问启发,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比较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能力
对比思维是通过对两种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比较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三、发散式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式提问,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思考。比如,在学习《小鸭子得救了》这道说话练习题时,要求学生看图编故事,说说是谁用什么办法把小鸭子从坑里救出来的。在学生理解了画面之后,教师问:“谁来救小鸭子?用什么方法救?”学生活跃了:“小猴子把竹竿伸进坑里,让小鸭子抓住竹竿上来。”“竹竿太滑,小鸭子抓不住,还是大象用鼻子把小鸭子卷上来。”“也不行,大象鼻子力量太大,会卷得小鸭子喘不过气来,还是小熊用自己的小水桶到河里提水,灌到坑里,让小鸭子自己凫上来。”“那也不行,灌进去的水太少,被土吸干了……”学生们不一会儿讲出了十余种方法,既练习了说话,又学会了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角度。
四、渐进式提问,培养学生的递进思维能力
递进思维就是以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达到深入的思维。如教《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之后,想知道什么?”学生踊跃发言:“‘顾’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去干什么?”“为什么要三顾茅庐?”学生的问题很多,教师不用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问:“现在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我知道刘备和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教师又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问:“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请诸葛亮的?”……这时,教师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的问题。读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一步步渐进式的提问,学生的递进式思维得到了充分地训练,也加深了思维的深刻性。
五、争辩式提问,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很多问题光靠一种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的,必须有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才能解答。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有的学生就提出,孙膑变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取得了第二场赛马的胜利。但孙膑违反了竞赛规则,理由是:因为上等马必须对上等马,中等马必须对中等马,下等马必须对下等马。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不会的。如果违反了竞赛规则,齐威王难道不会提出来吗?怎么有可能认输呢?”有的学生提出:“当田忌的劣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时,难道齐威王看不出来吗?不会重新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吗?这么死板的人怎么指挥打仗呢?怎么当大王呢?”有一个学生持不同意见:“齐威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视对手,根本不看哪匹马对哪匹马比赛。再说,以前当大王的人不一定就聪明。”有的学生提出:“齐威王会提出再赛一次吗?”有的学生说会,有的说不会。通过争论,学生充分参与了争辩的过程,明白了作者的意图,锻炼了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一种有效途径。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问得好、问得巧、问得精,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 篇12
一、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内在分析
我们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思维的培养, 真正实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能力,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然而新课改中的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则是让学生回归社会和生活, 养成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勤于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并审视社会现实问题, 利用科学的数学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加以创造性的解决.由此可见, 探究性学习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过程;而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学生的探究学习.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共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共同致力于为将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人才的培养所需求的.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教学策略
怎样让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有机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呢?
1.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由于创新思维与探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相互统一的, 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创新始于问题, 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增长,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究产生新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再阐述”, 改变问题的属性提出问题, 根据引导的问题提出类似的新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类比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后的回顾反思中提出问题, 等等.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尝试列举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函数, 逐步形成函数的概念, 并领会一个具体的函数实际上是一个数学模型.
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应该是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避免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时出现繁杂的技巧和运算, 求函数的值域只做最低限度的要求.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中的列表法、图像法两种方法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与就业岗位群中大量使用的方法, 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多次感知, 反复体会.
从学习求函数值开始, 应该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逐步加强使用计算器的教学,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在提出问题之后, 按照探究的程序, 先让学生猜想答案.这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训练, 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这也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 他们充分地想象和畅所欲言,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激励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每当“猜想”之后再通过探究得到结论时, 学生极富有成就感, 喜出望外.久而久之, 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加强, 进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即使当猜想与事实不符时,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 进而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
3.在探究验证过程中进行能力培养
有了学生的猜想, 要通过设计实验验证或理论推导证明自己猜想是否正确.如在讲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 引进三角函数概念 (y=sinx, y=cosx, y=tanx) , 利用描点法画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 并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画出它们的图像, 借助函数图像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 2π]上, 正切函数在undefined内的性质 (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图像与x轴的交点、周期等) .在这个验证过程中,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 感受到了学习过程的乐趣,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4.在交流与评价中进行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果后, 首先让学生小组讨论, 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 甚至有些问题可以进行辩论, 通过讨论使个体想法相互补充, 相互启发, 产生创造性的思想.在交流和探讨中, 既能达到资源共享, 又会使学生对探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也是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 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都得到同等的参与, 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 得到教师公平的评价, 其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有价值问题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教师可在掌握学生的问题能力, 尤其所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引用这样的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教学.
【课堂上思维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中的思维培养08-03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05-28
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10-05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06-30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27
优化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08-22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25
音乐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联觉能力09-10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