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2024-10-07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共12篇)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1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合作学习能力是必备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正确的途径精心培养。

1、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历史课本知识的确有些枯燥,学生不认真听讲总是有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我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两种方法比较有效:一是将历史知识和现实影视剧相关内容结合;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比如,在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清朝历史时,让学生结合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来讨论,效果也非常好。平时学生难记的清朝皇帝名称等知识,他们记得都很清楚。当然小组合作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善于倾听同伴的观点,学会彼此相互尊重。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并适时指导学生的倾听方法——边听边思考,吸收、质疑和反思。

2、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学生的层次不同,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为进一步推进整个小组的进步,可以尝试小组长轮换法,就是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第一讨论组长,在他代表小组发言后,再由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发言。这样就能充分调动态度消极同学的参与,也能增强基础差的学生的信心,从而让她们积极思考、敢想敢说。

3、指导学生合作技巧。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任务的分配很关键,要保证小组成员能独自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另外,要指导小组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提问同伴、相互交流、解决分歧并学会归纳学习成果。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在合作学习中让他们发现、掌握和提高。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2

一、合作学习的重点事项要求

1. 学生积极性的引导。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将积极性调动起来, 就会使他们在进行互相促进、互相鼓励过程中, 有足够多的动力, 将系统性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 把握重点注意事项的落实,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 对历史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把握灵活多变的创新合作学习模式的呈现方式, 如果每节课都用同一种方法, 学生就不会有新鲜感, 也就不会更好地融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在备新课的时候, 教师应该将每节课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也进行预备实施, 将组、列等进行划分, 并且将原有的小组拆分, 进行重组,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行互相之间学习方法的共融性和交叉性的交流, 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了解。在进行了解的过程中, 对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经验教训等进行交流,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够不断地进步, 使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带动起来。

2. 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就要讲究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了解, 在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过程中, 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 在别人的学习优势的感染下, 能够进行自我改正。使学生间不但能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 也能使他们在进行合作中, 发现对方的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优势, 使自己也能够不断进步。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等进行掌握,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 将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 使优秀的学生能够带动一般的学生。并且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各种不良问题的存在, 比如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与学生的冷淡交流等, 将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整改, 将正确的政治思想进行有效的灌输, 使学生在学习不断进步的同时, 能够使自己的综合素质也不断提升, 做个综合型的人才, 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3. 师生合作方式的运用。

教师应该与学生打成一片, 这样在接近学生的时候, 才能充分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事项, 在进行感情交流的过程中, 发现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整改, 帮助学生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困难, 在进行新一轮的学习战略实施过程中, 能够将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结合。

教师应该给学生起个榜样带头作用, 在历史知识的运用、合作精神的演绎、道德规范的展示中, 充分地融入到个人魅力中来,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 不断进步, 不断进行大胆的创新学习思路的运用。

二、交流讨论, 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此环节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 在学生个体自学探究中, 有些问题难以解决, 就以小组为单位, 同学间交流意见互帮互学。此环节旨在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发展。它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为“伴奏者”, 引导学生而非灌输给学生。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 (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 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 从而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 尊重他人的意志, 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行讨论、辩论, 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互相启发补充。这样, 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脉络和结论。这时, 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 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而且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 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大胆质疑, 勇于求异, 敢于争辩,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以后, 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合作解决, 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 汇报该组对所解问题的解决程度, 其他各组作出评价、补充;再由各组分别提出本组疑难问题, 其他各组进行解答, 教师不失时机做些启发性的引导;最后, 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形成一致意见。这样,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 并达到团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质量, 乃至对培养合作精神, 促进人际交流、合作运作、合作创新都有深远意义。

三、积极评价, 倡导合作创新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CA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92-02

随着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精神在教材内容、教学评价中的不断深入和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与实效性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克服传统教学注入式、单向纵深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开放式”教学、“学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中艰难前行;另一方面,教师又不得不面对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考核体系。如何在教学创新中实现教学实效,如何在教学实效中体现教学创新,这是困扰,也是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如何使教学中创新与实效相统一”的新课题。

一、提高以“师为主导”的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方法和技能,远胜于现存的结论。“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组织好教学进程,以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对学生有启发性、具典型性的问题,让这些目标和问题能较好发挥出指导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其次,教师要能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组织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并根据大纲和教学内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和不同水平的需要,抓住重点难点,紧扣要点热点,精心设计练习,让教学内容与指导方法以练习的形式具体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章节练习与阶段练习相结合、专题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知识练习与能力练习相结合;在练习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审题习惯、规范答题、解题技能上的培养。并作好练后讲评。矫正补偿,启发指导。

再次,因材施教,辅导答疑,作好教学工作的弥补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疑难和暴露的问题,兼顾普遍性和个体差异,通过集中辅导、个别答疑、相互纠错、典型分析、达标测评等方式,分析差错原因。指导答题方法,弥补知识缺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二、“开放式”教学,提高以“生为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开放式”教学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把握好开放性教学的原则

(1)“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考、参与的积极性;(2)“兴趣原则”: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从刨设教学情境、加强直观教学,改变教学方式人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是死记硬背。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就辛亥革命的成败组织学生开设辨论赛,让学生组成小组,利用多媒体、图书馆等多种手段寻找资料,学生从各种角度出发,据理力争,畅所欲言。大胆地质疑课本知识,权威观点,有利于打破惯性思维,建构创新思维。(3)“利导原则”:开放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相长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不是无原则的“开放”和“自主”。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还要遵循“利导”的原则,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激励、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客观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看清历史发展基本方向等。

(二)构建好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历史课堂,应该有教师、学生、环境、信息四种要素。因此,历史开放式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这四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

首先,创设平等、民主、自由课堂教学环境。这是中学历史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师生同处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师生才能真正地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手段创新、方法灵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平等。让师生在对一些历史问题看法上有了讨论、辩论的共同基础;师生互动,让师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师生对话,让师生间矛盾、问题的解决有了新的平台……课堂辩论、小品演出、“课堂面对面”、“历史故事讲坛”等,这些都是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能为师生共创平等、民主、自由课堂环境的好形式。如在《百家争鸣》一课中,笔者组织了一次活动课,与学生共同收集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预先为各辩论小组设计问题和辩论热点,以辩论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间辩论和交锋;班级间以小论文方式交流和共享。通过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高了,其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其次,开放课堂教学信息。教师对课堂教学信息的开放。既包括对教学内容信息的开放,也包括对教学方式、手段等信息的开放,只有做到对教学信息的开放,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对课堂“教”和“学”的真正明白。对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史实、问题背景、当前人们对历史事件问题的争论和看法的开放;对教学方式、手段的开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教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教师拟采取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设置、开放教学中的“疑问”,让疑问成为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动机,把学生引向积极寻疑、思疑的轨道。教师要抓住教材的“一线三点”,(主线和重点、难点和疑点)设置问题,既要让让学生通过一般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又要通过较高层次问题,深化重点,构建网络,用一定理论提升认识问题的全局性。

再次,延展课堂,在应用中创新。教师开放式教学只是为学生历史知识、树立辩证唯物历史观打了初步的基础。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更应体现在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撰写论文等形式,探索、研究历史事物和社会现实,思考历史方向和发展规律。

三、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创新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在于立足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教学。

首先,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对章节知识结构的掌握,教给学生“以事件为中心”,“以史实发展因果关系为关键”的方法,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作好专题划分、专题知识归类,做好专题总结,把握专题间的相互联系。将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系统化,通过综合、概括、归纳、比较、分析,把零散的认识条理成系统认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其次,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当满清皇帝的个人权威还是至高无上的时候,倘若光绪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这一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为此。我们也总结出对历史问题评价的基本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4

教学中,我们倡导小组活动形式,由于小组活动教学强调了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改善课堂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下面我就怎样进行合作学习与大家来共同交流一下。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愿意在每节课花一些时间让学生现学现用他们新学的知识,小组合作是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对话,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尤其是处理较抽象的材料时,小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让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

在上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Where’s the science museum?时,将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挪到课堂中是一件比较抽象的事。我在处理这个材料,将学生分组,4人一组,以班级为自己生活的小区,学生自己设计提供一些小道具,如小红旗,小图标等,两位学生简单布置场景,如在某位同学课桌上放上小红旗表示一所学校。学生通过具体化某些特色建筑物,来帮助指路。这样的小组活动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应用性比较强,学生可以随机应变,并且对方可以较清楚的接受旨意。

小组活动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可以及时反馈学 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可以有效调整学生的积极性和课题气氛。但是有时候小组活动也容易造成一种假热闹的现在,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经常进入这样的一个困境,学生看似讨论的很激烈,事情上他们讨论的主题和效果不明显。

一、主要有以下几个现象和原因:

1、小组活动时,有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搭配。在小组活动时,优等生经常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对话时常为优等生主动问,后进生被动答。

2、在小组活动时,我经常感觉自己对活动时间把握不好,有时候看着学生讨论的正起劲,但超出预算的课堂时间,不知该打断学生还是让学生继续?

3、学生的活动情绪和积极性受所讨论材料的影响较明显。如有些单元的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讨论,因为他们有东西可以讲,介绍自己喜欢的美食以及身边同学的外貌,加上PPT上各种图片,课堂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谈及 ‘天气’这一活动时,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降低,一来是词汇缺乏,二来是我们的学生间了解的内容比较少,有时候不给力。

4、有时课堂组织松散,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有效教学时间大大缩短。实例:在一次紧凑的小组交流之后,开始了小组汇报环节。台上的小组成员争先恐后,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刚开始台下的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不一会问题出现了,开始有人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说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有的是很认真地倾听,但在听到汇报的同学 出现错误时,便急不可耐打断,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场面混乱。

二、解决对策

遇到或见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来做呢?如何去优化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呢? 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理论经验知识, 以及结合本人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地分组

每个小组成员按学习成绩好、中、差来分配, 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间必须建立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 只有在明白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的意义后, 他们才会和睦相处。强调小组间的稳定, 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组作业上, 而不是摆脱小组。

2、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例如在学习四年级‚What would you like?‛一单元时,我曾经设计过这样的学习内容:在预习中,提前布置画出rice.fish.beef.soup.noodles等图片,课上让所在小组选出最有特色的作品,进行重点句型的对话展示推销自己小组的作品:‚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 ……‛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话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3、全体参与合作有效

要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 或 者就是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举例来说, 对于小组的奖励是以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测验得分的总和为依据的。例如在英语对话中, 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不仅要看对话的效果, 还要关注成员的参与度、难易度。避免一个学生讲了一大堆, 而大部分人只是当个配角。由此, 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 忽视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 都是得不偿失的。

4、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观察成绩好的学生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 是否能带动小组里的学困生, 积极配合。无论是对学优生还是学困生, 只要在学习中有良好表现, 教师都应给以及时的评价。对于原本只能说单词的学生, 现在如果能说句子了, 无论对错于否, 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使他有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应该注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除了教师的评价外, 小组内的同学也可以进行互评、自评, 做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促。教师可以采用全班表扬、小组加分, 评选优秀小组长、优秀组员、最佳发言人等多种形式,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

总而言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但是要想有效地发挥合作的作用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适度地去应用、去挖掘,以致于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让学生在参 与、实践和体验中去学习和运用英语, 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 更应该全面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 掌握规律, 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篇5

——指导研究性课题《十年文革的思索》

俞晓萍

近年来,为了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在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该如何开展?„„等一系列新问题开始为更多教师、学者关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的学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从范围来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在科学界暂时还没定论的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可以是课内能解决好的课题,也可以是需深入了解,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的课题;同时也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则主要是作些指导,作一些宏观调控布置,并不需要给出具体的步骤。就历史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在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性课程的指导实践活动,我与高一、二的同学们一起做了好几个课题,下面就我指导的《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谈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浅薄的认识,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体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平时一直强调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但在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许是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主要是按照教学大纲,以传授有关的历史知识、构成历史的知识结构、网络为主,尽管我们也尽可能的在探索和尝试利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开展有一定规模、一定范围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考、讨论活动。但这样的课堂教学还远不能够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也远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现在有了研究性学习这样一门新型的课程,学生们几乎完全能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课题,和与此课题相关的学科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学期本人在任教《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文化大革命>》一章前,考虑到这是一段动荡不安、内部复杂的历史,可是教材对这段历史介绍的又十分简单,许多地方学生想了解地更多,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文革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情况、文革与我的家人„„,为此我收集了许多文革方面的资料(图片、诗歌、影音、看同时代人的回忆录„„),做这一些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自己在上课时能够给信赖自己学生提供更多既可靠又真实的信息和资料,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除了了解文革的一些基本常识,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料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文革十年的历史,以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思考。结果,学生们对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学方法都十分感兴趣,并有几位同学决心就对有关内容进行研究,作为这一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可见,兴趣的激发,对开展研究性课程是多么重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明确目的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研究阶段、研究过程中,每一步却都必须明确目的,使每一项活动都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从而推进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发展。在具体指导《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时,我与小组成员制订了几个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如开题阶段:首先,需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一课题?其次是,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想了解文革中的什么?再次,搞这样一个课题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或是文革留给了我们什么?„„经过交流,同学们基本上对开题阶段该做些什么有了明确的了解。接下来就是布置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与收集有关文革的资料,了解比较详细的文革历史。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小组成员分别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看完这些资料后的感想,再由师生一起座谈近阶段的小组研究收获。在必要时还可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再分工:如收集图片组、走访经历文革的老人小组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分开行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使研究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协作意识,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要讲究灵活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我们既不可以用学科的传统课程模式来设计教学,也不可以像一般的活动课程那样来设计教学。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我们用更灵活、更多样地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更开放、更自主的形式来组织师生交流。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使广大学生已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使得学生害怕被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搞研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要走近学生,改善并融洽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采用发言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主回答问题的形式,或采用圆桌座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十年文革的思索》的课题实施时,我与研究小组的几位同学第一次见面时,就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鉴于我们小组的成员不多,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下讨论所选的课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先把自己好奇的内容,迷惑不解的历史环节等先罗列出来,并有针对性的回答一些,期间还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史学观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辩论如“林彪一生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最后再选择一两个争论较多的课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对象。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

一般学科知识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来进行,一有标准答案,二有考试分数,是优秀是合格还是不合格一看就基本上清楚了。可研究性学习课的评价有时根本无法用一个标准来对比来衡量,因为有的课题本身就没有所谓的答案,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只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优劣,要看这一小组通过一阶段的活动有无独特的观察、独立思考、独到发现以及他们的思维的方法是否符合规范性、逻辑性和研究学习的方法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等。就拿《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来讲,本身这一课题涉及到的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能收集到的就是那些有限的资料,在学术观点方面很难说会看到多少新的突破,甚至说就学生与我在能力有限、时间不够充分等多方面因素受制约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会提出多少新的观点。但我想,我们应该看重的是通过这次课题活动,学生了解了应该如何收集历史资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收集有关的资料?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在《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中,学生从纪实文学、人物传记、事件回顾、缅怀记念„„这些方方面面的关于文革的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我想,这已经达到了我们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

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在学生中开展起来,真正地体现其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第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2001 6(2)课程·教材·教法.2000.1(3)《历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发挥作用》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6

张献洛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面对的是实际社会生活,从而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教学”体现了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苏联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叫问题教学法,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学方法之一。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从概念的形成与深化,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以及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是围绕着“问题”展开,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数学教学的角度看,如

何设计一个 “好”的问题,它的标准该是什么呢?

本学年,我们高中数学组的一些老师以《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为课题,综合运用对比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围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高中数学作业中问题的设计、高中数学试卷中问题的设计这三个方面对“怎样的问题才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好问题”进行了研究。再结合我在三十年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点滴感受,我想重点谈谈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一些粗浅看法。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全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些肤浅,平庸的问题,再加上单调的问法,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以开发学生智力为目标的数学教育背道而弛。所以,实现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不但要研究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更重要是要优化设计问题的标准和原则。

1、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课堂问题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问题来源的“开放”。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有着直接关系,这种对社会、生活的“开放”,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开展“问题解决”的兴趣。而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因此教师要从材料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答。比如教材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时,安排了这样一个具有较强趣味性的问题引入。

a1(1q5)10S101q很多同学开始都走了这样一条路:由题得到5,即,10S5010a1(1q)501q进一步解出a1和q,最后利用a1和q,求出S15。“这种做法完全正确”,我对同学们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但同时指出它的缺陷在于中间的计算相对较为繁杂,得到的数据也没有那么“齐整”,比较易错。

而后我让同学思考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同时做了一定的“引导”。我把“S15=a1a2…a6a7…a11a12…a15”在黑板上一写,请同学观察a1、a6和a11三者之间的关系,同学很快回答说“成等比”,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a6a11aaq5。然后请同学继续观察a2、a7和a12,得到712q5。以此类推,a1a6a2a7同学得到a6a7a8a9a10a11a12a13a14a15SSSS,即1051510,a1a2a3a4a5a6a7a8a9a10S5S10S5显然可以很方便的得到S15。

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我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举一反三,去探索解决“Sm,S2mSm,S3mS2m,S4mS3m,……是否依然成等比?”这个问题。

到此,同学深刻的体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解放自己的思想,开拓自己的思维,可以让问题的解决过程“更精彩”。

2、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

课堂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原理,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应该能够识别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课堂问题的可发展空间是说问题并不一定在找到解答时就会结束,所寻求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对原问题的各部分作种种变化,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结论。问题的发展性可以把问题延

的提示:“充分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a2a1a3a2anq,再结合比例的性质an1和上一种解法„„”

同学们兴致变得异常高涨,很快在大家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下,得到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

“由等比数列的定义,得

a2a3a1a2anq,运用比例的性质,得 an1a2a3anSaq,即n1q

a1a2an1Snan当q1时,Sna1qan; 1q当q1时,a1a2” an,则Snna1。至此,同学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调动。

3、问题应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课堂问题要能直观的体现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会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尤为重要。

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节课中,在引导同学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后,我马上让同学完成教科书上的例7,迅速巩固对这个公式的基本运用。

(附例7:求下列等比数列的各项的和:(1)1,,27,9,3,1。)243-6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7

一、巧设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 也是思维的动力。经常面对问题, 大脑就会积极活动, 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地、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诱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探究, 进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以实现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训练思维的目的。无论学生对探究问题所得到的结果如何, 都应该得到教师毫不吝啬的鼓励、支持和点拨。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自信心和持续的探究动力。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就能够得到培养、保持和发扬光大, 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组织辩论, 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真理越辩越明, 是非越辩越清。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因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如何看待这些历史事物,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忙着下结论, 应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评价。首先, 应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然后再把人们对该事件 (或该人物) 的观点看法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分组选取自己认可的观点, 并组织材料和反方进行辩论。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如:秦始皇是功大还是过大;拿破仑是军事家还是野心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利大还是弊大。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感兴趣, 都能积极参与。通过辩论不仅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认识这些历史事物, 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证明, 学生在初步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既能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也能加强对已学过的历史知识的记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不惟书、不惟师、不依常规、大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批判思维意识和能力。

三、联系对比,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时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 比较与碰撞容易产生思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联系与比较历史事件, 同时通过这一比较和探索的思维活动过程,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但比较时不能只是将相比事物加以现象罗列, 而是要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探寻史事之间的异同。总的来说, 比较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 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 可以把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作比较, 可以把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作比较。 (2) 不同国家同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 可以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作比较, 可以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的废除农奴制改革作比较。 (3) 同一类性质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例如, 可以把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通过对这些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对史事异同的探究, 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把握,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四、知识梳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翻开历史教科书, 我们不难发现, 教材编写极具严密的逻辑性,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 蕴含着脉络清晰的事物发展因果关系和社会不断向前演进的历史规律性,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和把握。在学完每一课、每一主题后, 学完一个阶段乃至学完一册书后,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使学生不断地建构新知识体系, 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就中国近代化这段历史而言, 表面上看, 教材中出现了列强入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等, 这些事件看似比较孤立, 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要巧于点拨和引导, 使学生把握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71-01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教科书也变得越来越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教学想来也应该越有吸引力。但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局面有所改观,学习效果仍然不能使人乐观,现实的状况却是常常出现课堂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晕晕欲睡对历史科目失去学习兴趣的普遍现象。对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两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开头,激发学生学史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作为历史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利用学生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的导语,开好每节课的头,一下子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情绪高涨,从而有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一个漂亮的开头,就是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可是,实践中,有的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地读教材内容,使学生兴味索然,注意力分散,不能深入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达到预期效果。有的教师一上课就以故事形式或滔滔不绝地讲,虽然故事能吸引学生,但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学生不能积极探究和思考问题,还是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则老套的复习旧知识或者使用无关宏旨的图片、音乐、故事导入,学生不知道该课将要学习什么,半晌不能进入课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想尽办法用新颖而精巧的导语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设计的导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有的适用音频导入,例如在讲《难忘九一八》一节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渲染气氛、复现情景、使学生感受东北人民遭受被奴役被驱逐颠沛流离的悲愤心情,激发学生学习九一八事变那段难忘的历史,进而思想教育。有的适用悬疑导入,如教师可趁势引入新课。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讲中国古代史可用成语导入,讲中东战争等当代历史可用当今的热门话题导入。同时注意导入可以综合图像、悬疑、故事等多种方法。

二、充分活用历史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面对的历史教学资源除课本外还有很多。教师要充分而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源,因为历史上的人和事,都是过去的,教师在讲课时,单凭语言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历史插图所反映的历史文物,古迹或遗址,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的风貌,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这样,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时,就会觉得好懂,生动逼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历史知识,如:围魏救赵,鸦片战争的形势等,由于太复杂,教师讲话时,如果不用地图,即使费了很大劲,花了很长时间,讲了一大篇,结果学生听起来往往费解,有时甚至一塌糊涂。如果讲授时,很好地利用了地图,则条理清晰,直观明了,学生听起来易懂、轻松,自然感兴趣。在历史课上,不时结合历史课的学习内容讲述历史小故事,联系实际谈个人兴趣爱好与历史课的学习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观赏一些收藏品如:古钱币、毛主席像章、玉器,介绍古钱币知识等,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掘口头流传的典故,诗词,歌谣,民间故事及文化部门收藏的图表,档案,碑帖、家谱、日记、回忆录、器物等的价值。在讲授《秦王扫六合》时,给学生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以此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成语故事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此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史实,以巩固学习兴趣

历史课之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不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古今中外,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让学生死记硬背只会抹煞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能够适应中考开卷考试的方式。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多种方法来帮助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必然选择。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原理,首先让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回忆历史、复述史实的习惯和能力。其次让学生学会把学过的知识归类,用分类法助记。还可以采用歌谣口诀记忆,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9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200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这标志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省当前教育工作的主题,成为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方面谈了思想品德课实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自主互助

师生关系

知识能力

学习主动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①随着我省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行,那种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死教育”即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要求,必须推行新的“活教育”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教学模式。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推行了近一年的时间,下面我结合我校以及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

一、积极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这是全面实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前提条件。“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师生互动,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动不动就批评、讽刺、挖苦学生,那么学生怎敢发表自己的见解,长此以往,又怎能培养出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大家应该都熟悉这个故事,一位教育家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请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在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问到初中同学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学习后进的学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老师的批评;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令我们的想象力越来越贫乏,最终丧失了呢?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过多的强制命令,要求学生必须记住标准答案,不这样做就施以惩罚,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所以说,其本质就是过去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渐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动脑思考。科学研究证明,人在轻松的环境中,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所学内容才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心中会感到愉快、身心舒畅,这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积极上进,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实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㈠教师要多读书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 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②新课改下,必然要求教师要多读书,不仅要做一个专家,还要做一个杂家。因为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教学往往就事论事,“填鸭式”的教学缺少互动,涉及的知识面窄,教师只要把所教的知识吃透就可以了,甚至有的老师教了很多年课,教材都不用带,因为所教知识早就滚瓜烂熟,牢记心中,只需要罗列出来就可以了。但现在不行了,因为学生要讨论、要互动,很多时候会提出课本以外的一些问题,因而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解决不了的。比如讲授《灿烂的中华文化》时,教师要想把这堂课上好,必须广泛了解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书画瓷器、音乐舞蹈、宗教哲学、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正如上海市北郊中学校长郑杰所说:“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会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③所以说,在新的教育形势和新课改面前,读书学习能够拯救教师,使教师胜任现在的工作,并进而取得进步,同时也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有弹性。

不少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认识误区,片面地认为新课程改革后,每一堂课都要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造成学生自读就能弄明白,不需要探讨的问题也去探究,而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做法,很热闹,但成效却不大,完不成教学任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正确认识新、旧教学模式的关系,对旧教学模式全盘否定造成的。因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旧的教学模式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也有其优势,比如对概念、原理的处理,你必须系统讲解,这样才能使概念、原理在学生头脑中快速建立起来,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准确的认识。所以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选取最恰当的方法去教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一刀切,要把新旧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用,而不是割裂开来,生搬硬套。

第二,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思想品德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学生的看法是多元化的,如果让学生一味地争执辩论下去,浪费时间,也很难形成一个结论,这时老师必须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适时介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使这种处于混乱状态的讨论取得实质性成果。例如,在学习《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时,同学们在相互展示各自照片时,突然有两个同学吵了起来,一时课堂秩序大乱,这时,我赶紧问明情况,原来是有个调皮的男生把一个女生的照片画成了“猫” 脸,这个女生因此骂了那个男生。我灵机一动,接着让同学们讨论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有的同学说,依据课本所讲应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的同学说,让这个女生也给那个男生画一张不就扯平了;还有说道个歉就算了。最后,我及时作了总结:首先,说明两人的做法都欠妥当,然后,指明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侵害他人的权利,要用合法的方式正确行使权利。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同学们辨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过去由于思想品德课以灌输课本知识为主,“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认为,学习思想品德课就是死记硬背,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得高分,学习主动性差,上课不动脑。要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下面主要就教学设计谈几点做法。

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法庭、辩论、小品表演等形式,来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自由、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二,教学设计中要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这些作业,可以使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体验、感悟、升华所学知识,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使学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能力。例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社会上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情况,结果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充分认识了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危害,生活中浪费饭菜水电、随手乱扔垃圾的做法大大减少。

我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证明,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由过去那种“粗放”的教学向“快速高效”的教学转变,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抓住机遇,为未来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合格教师。

注释:

①《陶行知文集》第392页。②《陶行知文集》第249页。

怎么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10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能力,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解决教学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学习,学习中教学。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1、思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上完课后要对本课的教学效果作一个自我评价,比如分析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几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同时,还要坚持“阶段思效”,即对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思得。一节课结束后,回顾教学过程,体会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教师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总结成功的经验,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思失。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教法的运用,知识的讲解,例题的`选择,板书的设计,学生的反应等方面,课后都会觉得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于教学工作的不同,要反复思考,仔细琢磨,采取措施,及时补救。

4、思改。“思”的最终目的是“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策略

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不断探讨和研究的理论问题。另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尤其要强调“交互”这一特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中的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 进而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历史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教学中以讲故事的方式,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总是采用教师分析讲解,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过程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重大历史事件,有着许许多多有趣而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置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之中。 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并且推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种方法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讲到历史人物李白,可以先让学生们朗诵几首李白的诗词,然后讲解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这首诗是反映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壮丽美好的祖国河山。最后再介绍李白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共写有九百多首诗篇,是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等等。还可以唱一首《烟花三月》的歌曲,来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们在听故事,听音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课题效果也非常活跃。

记得小时候特别爱听单田芳老师说评书。说到每一集结束时就是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话既给听众留下了一些悬念,又每每让人牵肠挂肚 ,甚至连吃饭都在琢磨着下回故事的情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够运用这些技巧,使学生在每节课结束时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一节课结束了,但却却给学生们留下了研究和思考的空间,学生们没有理由,不喜欢历史。

二、历史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有条件的学校都有投影、电教室。例如讲解鸦片战争,可以先放映一部鸦片战争的影片。《鸦片战争》这部影片全方位展现了那段历史的风云。通过看电影,学生们就可以知道事件发生在清代道光年间。英商带着满船鸦片到达了中国,中国水师总兵与英商勾结,使鸦片得以顺利进关。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立即处死了一批烟贩,并派兵围住了洋商馆。英商们抗议,拒绝交出贩运到中国的鸦片。影片最后是广州虎门海滩, 工人们和兵勇将鸦片倒入硕大的化烟池中。最后被化成黑色的浊流,流入大海之中……影片告诉学生们英国商人每年向中国输入近两千吨鸦片,清政府每年流失三千万两白银,鸦片战争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进了一步。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直观,通过看电影把学生们带到那个不堪回首的历史阶段。这种直接的感官刺激,比我们单纯的将课本,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印象。使学生们即学习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的爱国热情。

三、历史教学中师互动,让历史事件再现。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将一些历史内容,编成话剧,在课堂上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教师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和帮助,学生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共同重温历史,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使学生们主动的去思考,在交互中常常会碰撞出绚丽的思想火花——创新思维。例如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教师可以扮演李渊,学生们可以扮演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大臣、士兵等角色,选取贞观王朝的一个小节,来进行表演,揣摩那个时代,那个历史时期,各个人物的心态,让大家积极思考,共同走进历史,亲身去体验贞观王朝的刀光剑影。师生在互动中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非常优秀的民族,回首先辈辉煌的过去,我们无比的骄傲。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有令世界震惊的“四大发明”。今天的中国人更是齐心协力,前赴后继的拼搏、奋斗,以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四、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客观的评判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客观的评判历史,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发展的、辩证的去评判历史中的事件及历史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历史中不同的人物,会对同一件事情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有利于人民大众的利益,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人们会赞扬他。而那些有损于人民大众的利益的,不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的,人们会批判他。“史以鉴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今天的人们看到我们的过去。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引导学生客观的评判历史,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也是揭示历史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的过程统一,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积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发展初中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人之长,補己之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让历史课堂教学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教海无涯,学无止境,历史教学还有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探讨研究,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的一点点体会。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慕洁、白月桥:《中学历史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对历史课堂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几点看法历史教学反思 篇12

新授课模式

历史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即导、学、讲、练、测等。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

1、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要侧重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要优化教学内容,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2、上课时,发下学案,导入新课。

二、学:

本环节包括两个步骤:

1、主要是学生通过自学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具体过程是: ①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看书自学。

②教师巡回指导,便于准确把握学生不会的知识点,为突破重点、难点找准切入口。

③自学过程中有不会的问题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

④要求学生自学必须达到掌握基础知识熟悉新学内容后,教师再讲,便于互助学习。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学生讨论交流的重点。

讨论交流是在小组内部进行的。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和练习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完成,简单的题目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比较困难的题目可以让组内历史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讲解完成。如果整个小组有不会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就站起来讲解,这样在全班范围内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全班同学的讨论仍然不会的,就等老师讲解点拨。

三、讲:

这一环节是主要内容是展示点拨,师生释疑,分成两步来进行:

一是以检查的形成帮助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以此构建起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二是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点拨。教师在点拨评价过程中,要求做到:点拨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应具有启发性,注重鼓励;语言精练。

四、练:

点拨后要进行针对性当堂训练,巩固拓展相关知识与能力,练习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

(1)当堂训练的时间在 10分钟左右。

(2)选题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题目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五、测:

反馈练习的完成,使师生共同明确了教学中的缺陷和问题。教师根据反馈信息,组织再次教学,查缺补漏,给未实现目标者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然后再进行本节课的课堂检测。

复习课模式

复习课基本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达标为主线思想,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导、学、讲、练、测”五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实现高效课堂。

一、导:

1、导学案的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要将三维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导学案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1)要特别注意优化教学内容,整理成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知识体系。把重点进行浓缩,尽量做到复杂的变简单,使学生轻松掌握。

(2)把重点知识以表格或其它形式罗列出来,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知识,又要学会比较、分析、归纳。

(3)设计针对以上内容的练习题。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

2、上课时发下学案,导入新课。

二、学:

按学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⑴发下学案。(2)学生完成学案。(3)发下答案,学生检验自己做的。

(4)讨论合作。采取组内、组间等形式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解决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为保证这一环节的效率,做题时学生要独立认真思考,不准讨论。做完后,再进行讨论交流。

三、讲:

根据所学的内容,针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归纳、分析中总结出规律,对历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以利于记忆,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精讲进行点拨,并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1)释疑解惑

对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并逐一进行解答。

(2)典例精讲

通过典型例题精讲要启迪学生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通理通法。

(3)点拨提升

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主要进行六种讲解:补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拓展延伸讲解等,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

通过讲评,重点要抓三种能力培养:

审题能力。一是造成审题错误的原因:读题粗心大意,思维定势,知识不牢,过度紧张的影响。二是培养审题能力的途径:抓住审题的几个要点,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和点拨。三是审题中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语的理解,隐含条件的挖掘,干扰因素的排除,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等。这是审准题、解好题的关键。

分析综合能力。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领会和理解,教会学生对各种历史题型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表述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用准确的生物学科语言表述答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题是做不完的,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讲不完的。只有通过练习和讲评,总结出一般规律和方法技巧,对教和学不断进行反思,才能提高我们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练:

通过上一环节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理解,带领学生做中考真题,进行训练。既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知识,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消化和自我巩固;又培养学生答题能力,在训练中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规律等,收到活记活用,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测:

对本节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试。测试要以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为主,通过测试,要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试卷讲评课模式

这里的试卷是指对单元或专题或阶段性测试或期末考试的试卷讲评,而非平日课堂检测性考试的试卷讲评。分为5个环节:

1、析:

教师首先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

试卷统计与分析,不仅仅是分数的统计与分析,更要对学生试卷中的正误情况进行统计。比如在选择题中,针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需要统计做对多少,做错多少;主观题方面,也可以统计学生的思维情况,有哪些答题要点回答出来了,有哪些要点没有回答出来,还有多少同学在回答主观题的思维方面存在偏差。在进行精心统计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分析,分析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是什么类型的错误。在统计和分析的时候,老师有必要记下来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是哪些同学出现了解题错误,以便对同学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出解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典型的错误,分析出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及防止解题错误的措施,使学生今后不再出现类似的解题错误。

2、改:

(1)自主订正,解决试卷中的错题。

(2)对照答案订正。

这一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矫正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接到试卷后,首先关心的是分数,接着便会主动关注出错的题目。对于会做而做错(即粗心出错)的题目,学生多会为此懊悔和自责,教师不必多费口舌。那些当时不会做的题目,他们尤其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答案,以及为什么这样回答,所以在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时候,发下答案,学生会急不可待地进行思考和改正。学生这种主动纠错的积极性,教师应十分珍视,所以不必急于开始讲评。因此,在试卷正式讲评之前,教师应该稍微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订正。

3、问:

提出不会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

4、讲:

有一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也不得其解,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有一些错误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时需要老师的讲解。

在讲解的时候,老师不能就题讲题,要找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理解这个问题本质的方法,突破难点,强化关键点,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规律性结论,包括总结知识规律或答题规律。

然后附上一些相应的类型题进行巩固训练,有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及延伸,跟进巩固。

5、思:

学生归纳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消化和自我巩固。

总结考试成败的原因,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利于考试时扬长避短。

上一篇:铜梁学习考察心得体会下一篇:客户服务部 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