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评论

2024-09-15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评论(共4篇)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评论 篇1

摘要:时事新闻是新闻评论课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闻评论课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新闻播报及点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 可以增强新闻评论课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时事新闻,评论课,能力培养

时事新闻是新闻评论课的重要课程资源。时事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今社会科技飞速进步, 经济不断发展, 我们身处一个继承与创新、变化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需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准确的认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新闻评论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他们对新闻媒体上新闻评论的鉴赏能力及对新闻事件分析评论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 新闻评论课教师要想提高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就应充分利用好时事新闻资源。下面, 我就时事新闻资料对于新闻评论课教学的作用,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闻播报及点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直坚持采取课前五分钟新闻播报及点评, 来锻炼学生的新闻评论实践能力。新闻播报由学生轮流担任时事新闻的播报员, 课前由学生自行收集、整理所要发表的新闻内容, 再阐述自己对这段新闻的观感, 接着可以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 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新闻的主题可以是既定的, 也可以是开放的, 这样留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空间, 有更大的发挥余地。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时事新闻播报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多, 但有时候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 继而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 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如学生关于芦山地震情况的播报, 让其他同学了解地震灾情,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地震中受灾群众生活的关注。在点评时, 他们纷纷发表了对灾区受伤人员的同情和提供帮助的良好愿望。

新闻播报这种形式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 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能力与个性的舞台,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从新闻的选题到自己语言的组织都在课前精心地准备,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扩充现有的教学资源

在新闻评论课中引入时事新闻, 使其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讲到新闻伦理问题时, 我列举了一则新闻报道。这一问题的提出, 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分析, 学生们加深了认识。事例分析加深了他们对新闻伦理问题的理解, 同时我也看到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的新闻伦理问题的兴趣, 远远大于枯燥的理论学习。同时课堂上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也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 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学们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的时事新闻信息, 种类繁多, 内容多样。而要在这些大量的信息中选择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 则需要他们自己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鉴别、加工和处理。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和完善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长知识

当代大学生完全“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可取的, 而应适当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时事新闻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 小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社区、学校、家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 而对这些事件的了解和认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和理解人生。

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通过时事新闻学生接触到了大量活生生的饱含德育精髓的感人事例和先进人物。如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勇救学生的人民教师张丽莉、带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用生命托举歼-15的罗阳等。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 比起空洞乏味的大道理, 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 教师要善于把时事新闻中饱含德育精髓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充分挖掘, 使学生感受现实社会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从而净化心灵、涵养品德、完善道德,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

例如,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诚信为人, 孙东林在哥哥车祸遇难后赶在过年前将30多万工钱送到60多位农民工手中的新闻报道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信义兄弟能够感动中国, 除了“生死不顾履信义”的举动受到人们的尊敬外, 也是对公民良知和诚信社会的一种呼唤。我运用这则新闻材料在学生间开展了“诚信是金”的专题教育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 同学们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感恩、回报社会、承担责任, 做胸怀坦荡、信守承诺的人。活动也让他们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心理体验, 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一定会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而实现新闻评论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

总之, 通过增强新闻评论课教学效果, 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新闻评论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 恰当地运用时事新闻资源, 并采用灵活多样、新颖生动的形式, 使新闻评论的理论教学与时事新闻事件紧密结合,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新闻评论理论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兴趣, 提高他们分析点评新闻事件的能力。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能从了解时事新闻、喜欢时事新闻进而从时事新闻中提升学习新闻评论课程的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完善认知能力, 从而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 以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责任, 那么他们的新闻评论写作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黑龙江省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评论 篇2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论,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身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发展自身的平台。

(一)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印证了“磨课”的必要性,也为“磨课”这种形式找到了理论依据

在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中,“磨课”这种形式经常出现,所谓“磨课”就是为了上好一节课,而重复在不同的班级上同一课题的课,在这个过程中由听课老师提出修改意,不停地修改课案,以期最终上课时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种“磨课”的形式,在参加非封闭性的赛课中经常被用上。长期以来对于“磨课”褒贬不一。其实,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就是对教学的评价和论述,所谓对教学的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则对某一教学现象、过程、事件等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所谓对教学的论述,则是运用一定的支撑理论、个体经验、公共规范等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在作出评价的同时(或者无需作出评价)进行较为全面而深入的阐述,这样看来“磨课”不失为一种真实的“教学评论”。

1.“磨课”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实际”来展开的,“磨课”的目的是使老师们所要上的“课”更能够符合教学的理念、要求、原则等,这种教学理念、要求、原则其实就是一种教学标准或规则,它们是“磨课”活动开展的前提和核心。当然,这种“标准”或“规则”既带有一定的公共性、普适性,也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个体性。

2.“磨课”的过程往往是“一群智者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陈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时,往往不是简单地对某一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加以肯定或否定,同时还或从理论视角或从实践层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据,也就是说,他们是作为一个“评论者”的角色进入的。

3.“磨课”的重要性已经不在于其最终上课的好坏,和最终上课老师所得到的收获,其实在“磨课”的过程中,所参与的每一位老师都在进行着评论,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论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形成了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林崇德教授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意思很明确,一个教师多了一份反思、就能多一份提高,与优秀教师就更接近了一步。小学数学教学评论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创设了平台,所谓反思性教学,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所蕴涵的理论基础,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假设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评论的开展,让教师在教前反思,比较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组合与筛选;教中反思,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教学的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教后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案设计)进行思考性回忆,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成败归因等一系列进行理性分析。这种教学评论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内省,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小学数学教学评论融进了平常的教学管理之中,体现了教学管理的人本性

小学数学教学评论是一项极其有价值的工作,它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作业管理水平,以及理论思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是以学期开始和学期结束为一个轮回阶段,其间备过无数次课,组织过无数次的课堂教学,聆听过专家们的讲座,观摩过同行们的课堂教学过程,逐渐行成了自己教学的独特风格,也形成了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上完了所有该上的课,送走了一批该送走的学生,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一学年来走过的数学教学历程时,便会对数学教学在脑海中形成一份自己独特的教学评论的印象。

1.教学总结是教学评论的前提,它为教学评论提供梳装整理和筛选归因。

一学期结束便进入了总结的阶段,教师们在进行总结时,必然要回顾自己一学期来教学思想的历程和课堂教学的过程,其间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将首先在自己的心目中有一个衡量和评价,这种回忆式的教学总结会引起教师自身无限的思考,我在某一个教学时段由于受某种教学思想的影响自己采取了怎样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多大的教学效果,对这种教学现象自己又是如何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自己有没有发现更为重要的东西,采取了哪些变更措施,又收到怎样的效果。在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总结中,教师会遵循着自己教学的轨迹,洞悉到自己进行数学教学是由生硬逐步走向成熟,还是由茫然渐渐走向清醒,是由困惑顿生灵感,还是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教学总结就是把自己的过去全部装放在一个展台上,好与坏,美与丑,除了心中的那份自信和悔悟之外,还将去聆听别人对你的评论。

小学数学教学评论的着眼点应该放在评论之上,它不需要给你划分出三六九等,不需要评优评先,为得只是一个理想的目标:让我们在评论的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从众多的事实现象中抽象出内在的本质,从而进行理论的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需要的只是放开思路,进行深刻的理论思辨,这其间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在集体智慧碰撞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和不断生成的对数学教学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3.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参与评论的每一位数学教师都经历这场风暴的洗礼,从而变得更加睿智和聪颖。小学数学教学评论的过程是一种智慧的结晶,它促进参与评论的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反思和成长,每一位数学教师可以在那场教学评论的风暴中认识到自己教学思想中陈旧的一面,认识到自己课堂教学成功与失败原因,为自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把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的素材作为一种资源来共享利用,以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促进教师数学教理念的提升和教这水平的提高。教学评论是一种总结,一种思辨,一种反思,教师所得到的是一种提高。

三、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在促进教师自身提高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的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学生。

1.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数学学习,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是抽象的、逻辑的,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全凭的是一份责任在学习,可能真正谈兴趣的不多,但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上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责任心更加强,因为在课堂中能够以一种学习主人的身份学习,会更加自信,同时也通过对他人的评论,以自己的评论,对教师的评论,看到了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存在的必要性,从而重新唤起对数学课堂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和习惯,形成学生正确的评价观。参与评论,学生们可能不如教师那样的说得精典和具有逻辑性,但学生的评论却是那样的精彩和聪颖。小学数学教学评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发展思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指引下大胆的评自己。评学生,评老师,运用着稚嫩的语言阐述着自己的想法,一颗颗未泯的童心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学生们在课堂上爱说,爱评,爱论,养成了课堂一小节,单元一总结的好习惯,并摒弃了教师权威,优生权威,每个人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学评论中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生正确的评价观正在逐步形成。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评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提出有它的必然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会绽放它耀眼的光芒。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评论 篇3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多方位角度,思想情感

《红字》故事情节紧凑, 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每次对《红字》的研读都能促使读者获得新的感悟, 从而加深对纳撒尼尔·霍桑的认知, 更好的体会作者写作思想情感与创作背景。因此本文将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去分析《红字》所包含的深刻历史内涵与人文景观, 继而丰富我国现有对纳撒尼尔·霍桑以及《红字》研究内容, 推动我国文化多元化发展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一、新历史主义解析

新历史主义一词最早是由坐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莱克分校著名英文系教授Stephen Greenblatt (史蒂芬·格雷布拉特) 首先提出并得到了文学界认可而广泛使用的一种代表了现代文学主义思潮的文学评判观点[1]。新历史主义强调在进行文学作品解析过程中需要学者从政治权利、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论述, 从而真实客观揭示原著作者内心情感与思想动态, 加深对作品内容的认知与了解程度。相较于形式主义与旧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将历史与文学充分结合并指出历史与文学具有广泛而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联性, 从而在根本上打破了形式主义与旧历史主义“前景”与“背景”的历史观点, 真实还原了作品本身以及背后所包含的浓郁历史气息, 成为现今文学界影响较为深远的文学研究主义。

二、新历史主义角度评判《红字》中人物命运

1.海斯特的不屈与坚强。剧中女主人公海斯特是一位充满了争议性的女性, 在北美殖民时期以一位已婚女士的身份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了一个女婴——珠儿, 从此开始了她漫长而心酸的心路历程。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对“通奸”极度憎恨, 海斯特的行为无异于向寂静的池塘中投下了一枚巨大的石子, 引起了轩然大波, 最终海斯特也没有说出与她通奸的男子, 为此当地居民对其进行了审判并强迫她挂上了那个永远象征着耻辱的“A”字。

尽管当地居民对海斯特总是嘲讽、谩骂、甚至是侮辱, 海斯特也没有向社会抱怨和记恨, 依然用充满微笑的面容去迎接世人的审视, 从容而坚强的活在城镇之中。通过纳撒尼尔·霍桑传神的描述, 促使我们了解了一个不屈而坚强的女性——海斯特, 并借由海斯特形象批判了当时人们狭隘、自私的思想和行为, 对主人公不公待遇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慨与无奈。整部《红字》最终使用一段简短的铭文来作为收尾:“一片墨黑的土地, 一个血红的A字[3]。”结尾虽然不是很圆满, 但是却符合新时代读者口味, 赋予海斯特多舛的命运, 最终也给予她完美的收场, 促使了作品主题得到了很大程度升华, 成为世界学者所关注的优秀作品。

2.珠儿嘲讽、攻击、质问的无声命运。在纳撒尼尔·霍桑笔下, 珠儿是一个戏份与台词不多的角色, 在《红字》作品中最明显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对海斯特无声的嘲讽、攻击与质问, 时刻提醒海斯特自身所犯的罪孽, 从而树立了海斯特不屈而坚强的人物形象。珠儿并没有一个欢乐的童年, 一出生就伴随着无尽的嘲讽与鄙视, 在人们眼中珠儿是一个不应该来到世间的幽魂, 从而养成了珠儿狂野的个性, 在海斯特包容下珠儿最终并没有堕落, 而是走向了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3.丁梅斯代尔悲剧命运。作为一个牧师, 丁梅斯代尔违背了神的旨意, 当海斯特面对村镇居民的侮辱谩骂时并没有勇气去向世人坦诚自身所犯的罪孽, 导致海斯特一生生活在忏悔与救赎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懦弱的男子在获得事业的巨大成功后终于放弃了自身内心的卑微, 在广场绞刑架前袒露了隐藏七年的秘密, 并当众展示了佩戴的红字, 在心灵解脱中回归了天堂的怀抱。尽管丁梅斯代尔在生命尽头向世人以及海斯特进行了虔诚的忏悔, 但是并不能磨灭其自身所犯下的罪孽, 而这也正是丁梅斯代尔悲剧命运的诱因。

三、《红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分析

纳撒尼尔·霍桑通过《红字》表达了自身的观点: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 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4]。因此霍桑选取了与当时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甚至是叛逆的生活方式来作为写作着手点, 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故事情节来激发人们无限探索求知欲, 从而将自身思想情感以及寻找生活中真相与幸福的目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如同他所持有的观点一样, 任何认知停留在某个阶段时都会与当时社会发展格格不入, 当我们重新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回首那些历史瞬间时, 都会有一种明悟, 生命不过是一瞬间, 而思想则是永恒存在的真谛。因此纳撒尼尔·霍桑通过《红字》不仅向读者展示了其高超的文学功底, 也对传统形式主义与旧历史主义发起了冲击, 并打破了束缚文学思想前进的枷锁, 为思想进一步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 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作品包含深刻的社会内涵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感与心理动态, 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母性坚贞不屈的光辉形象, 也从中深刻表达了人所具有的追求真相与幸福的权利, 从而对形式主义与旧历史主义发起冲击, 解放了思想, 从而促使文学多元化发展, 为世人呈现了精彩纷呈的文学作品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吟.浅析霍桑《红字》的叙事视角[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 12 (05) :124-125.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评论 篇4

自从2009年江西高考作文考了“兽首拍卖事件”后,原本已淡出不少师生备考体系的时事评论再次“回归”师生的视野。那么,如何打开学生的思维视角,有效提高其时评写作能力呢?阿基米德曾经豪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其实,只要我们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思维工具,就同样可以“撬”起时评写作这块“短板”。在诸多思维训练工具中,思维导图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作为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体系的“革命性”可视化思维认知工具,思维导图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它通过颜色、线条、图形绘制图的方法,将人们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及相关配置合理有序地表达出来。它一般以主题为中心,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有组织、分层次地放射和互相关联地展现,充分展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一个容易记忆的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的自然表达过程,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的,在进行时评作文教学时,如果我们巧妙地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时事信息综合分析时就能避免信息的断层、分裂与遗漏,创造出“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写作新空间。

一、运用思维导图归纳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

为了让学生对时评文体的基本模式形成初步印象,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新鲜出炉的《赵本山买飞机碍着谁了》、《法治漏洞不能用农民工躯体去堵》、《用利益考核道德将催生“逐利之徒”》等多篇时事评论,让学生归纳时事评论文体三大主要特征:“评”,就是评人论事,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活”,角度多选,选材丰富,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实”,真实人事,真实情景,真实判断,真实情感。

之后和学生一道品味时事评论类文章“态度鲜明(亮出观点),立场坚定(就事论事,自始至终围绕观点论证),论述充分(有事实,有评析)”等三大规律。接着归纳出“概述材料,提炼观点,举例评析,三类结尾”十六字时事评论基本行文结构。

在此基础上,师生合力构建出以下时事评论文体基本模式导图(如图1-1):

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时事评论的文体基本模式已一目了然。

二、运用思维导图分多角度审题立意

意大利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利斯马拉古兹在一首题为《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教育诗中写道:“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人们对时事品头论足的书面表现形式,时事评论自然意味着可正可反,可赞可弹,更需要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明白以上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所给材料出发,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从正面、反面乃至辩证角度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进行审题立意。

图2-1是在讲评2010年广州一模作文“谈谈你对‘为你好’的看法”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相关要求运用思维导图形成的多角度思维成果。

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我还尝试着把视频写作引入高中时评作文教学课堂,图2-2就是学生在观看了《杨澜访谈录:神奇小子丁俊晖》前10分钟视频后的思维成果展示。

这些导图一出,连学生自己都在惊讶和佩服自己想象力的丰富。

三、运用思维导图三步布局谋篇

在审题立意之后,要进行的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布局谋篇,其基本套路分三步:

第一步,“定方向”,即从多角度思维成果中先选择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中心论点,再根据论点确定论证角度。

根据不同的中心论点,我们可以侧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角度的其中一个作为论证重心。确定论证重心的一般适用性原则为:

偏正短语型论点:正部是写作重点,偏部限定写作范围。一般从“是什么”角度展开论证。

动宾短语型论点:动词是写作的重点,宾语是论述的对象范围。如果选择图2-2中“善于反思个人成败”“保持那一份率真”等观点,最好从“怎样反思”“怎样保持”角度进行论证。

并列短语型论点:关系型题目,写作时一般以一者为主,两个方面对比贯穿全文。关系型题目的主要关系有: (1) 依存关系,如《压力与动力》; (2) 主次关系《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3) 取舍关系,如《材与非材》; (4) 条件关系,如《天才与勤奋》。

完整句子型论点: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如图2-1中论点“为你好,让世界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是写作的重点,可以从“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进行论证,“为你好”则限定“铸就辉煌”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步,“选论据”。与一般议论文类似,时事评论也经常采用事例及道理论据证明观点,只是时事评论要遵循“就事论事,适当拓展”的基本原则,所引用的例子或道理论据更为鲜活,与时代贴得更为紧密而已。

第三步,“定评析”,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议论文,时事评论同样注重事例或道理论据后的评析,常见评析方法有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条件论证、正反论证等。

“三步布局谋篇”思维导图基本套路如图3-1所示,具体操作时可以在图2-1、2-2的基础上,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中根据中心论点选择一个合适角度再进行相应的构图。

平时在纸上的写写画画甚至信手“涂鸦”,很多时候都能激发出人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人们的思维角度,更何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早已在很多领域被证明集科学性、有效性、可操性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呢?在思维导图的铺垫、引领下,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已经以图形的方式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眼前,接下来学生就可以依照导图开始个性化时评文章的写作了。

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微风就起航,给一幅导图就绽放。无论是文体模式,还是多角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我们都能借助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将大量的枯燥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拓展性和组织性的网状思维图像,这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记忆力,而且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上一篇:政策检验下一篇:基于互联网遥操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