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24-09-12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选12篇)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1

伟大的科 学家爱因 斯坦说过:“兴趣是最 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这门学科学习的大都是许多年甚至千百年前的史实, 离他们实在太遥远了。这样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于是我开始思考, 如何让学生们感觉历史离他们并不遥远呢?也许, 引导他们发现身边的历史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这样的想法, 在教学中我开始一步步地实施这一计划。

一、立足教材, 巧妙联系乡土历史素材

1.善于利用课本知识“搭桥”

在历史课堂教学 中, 主要进行 的是课本 知识的传授, 使用得最多的便是学生手中的课本, 因此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进行适当的延伸, 让学生注意到身边的历史, 会让学生感觉很自然, 也容易接受和掌握, 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 在介绍《隋唐文化》这一课中的赵州 桥时, 可以先出示赵州桥的图片, 结合课本介绍其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相类似的桥呢?因为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 讨论很快 得出了共 同的结论:清名桥。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清名桥的 主要原料也是石头, 也是拱形的, 桥上也有石狮子 (和赵州桥的龙形花纹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装饰) 。不仅找出了共同点, 还找到了不同之处:清名桥只有一个大拱, 没有小拱, 上桥有阶梯等等。我感觉不仅课堂气氛活 跃了, 还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之后, 教师进一步介绍:无锡不仅仅只有清名桥是石拱桥, 在著名的景点鼋头渚内, 万浪桥和迎春桥也是石拱桥。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我们今天的桥梁基本上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给出了答案:拱形!还给出了实例, 比如金城 桥是拱形的, 金匮桥是拱形的, 梁溪大桥是拱形的……

这样将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有延续性的, 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延伸拓展, 学生感觉到历史在向他们走来, 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在现实中我们能发现它的痕迹。

2.直接利用乡土教材“铺路”

在历史课堂上对中国通史的教学能让学生感受 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广博和深厚, 而对家乡历史的教学则令他们倍感亲切。乡土教材是一本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家乡历史的书籍。因为书本所述的一景一物, 大都能在今天的生活中找到它的踪迹。因此, 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乡土教材, 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能让学生一步步地走近历史。

例如:通过“泰伯奔吴”, 学生知道了家乡无 锡在历史上属于吴国属地, 而吴国的发源地是无锡梅里 (今梅村一带) ;今天的伯 渎港源远 流长, 早在泰伯 时便已开凿, 当时叫做“泰伯渎”。这些知识一方面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上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另一方面, 有一部分学生去过梅村的泰伯庙, 通过他们对亲身经历的讲述, 更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他们纷纷表示有机会也要去一趟。

关于无锡特产这部分内容, 学生一向是最热情澎湃的。通过学习, 他们知道了:原来大家经常品尝 的酱汁排骨, 是清朝光绪初年南长街莫兴盛菜馆创制的。原来三凤桥肉庄的酱排骨和陆稿荐肉庄的酱排骨都是无锡排骨的代表, 只是烧煮的方法不同而已, 只是有南派、北派的区别而已。课堂上学生们甚至会不由自主地交流起来, 有的说我奶奶家就住在南长街, 有的说三凤桥的好吃, 有的说我爱吃陆稿荐的……可谓热闹非凡。这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关键在于学生感觉历史真的离他们不再遥远。

二、设计活动, 带领学生直接走进历史角色

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专门设置 了活动课。实践证明, 利用活动课, 除了能让学生 共同合作, 手脑并用, 积极参与之外, 还能让他们把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喜欢这样学习历史。

例如:在开展《家庭的照片》这节活动课时, 这样的感受尤甚。

首先, 学生们在准备的过程中, 纷纷表示 新奇和惊讶, 新奇在于他们看到了其他同学年幼时的照片, 惊讶在于他们突然间发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轨迹。甚至找到了许 多家庭的 发展轨迹, 并把这些 总结为:服装的变迁, 住房的变化, 照片自身的发展 (从黑白到彩色) 等等。

其次, 在充分准备后, 进行课堂展示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手中照片的内容和课堂所学结合在了一起, 有位学生展示了他的爷爷在“文革”中的一张照片, 并讲述了当年爷爷拍这张照片时的情况, 很好地与课本内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结合了 起来。听了同 学对这张 照片的介绍, 学生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了“文革”这部分历史。

可以说, 通过这节活动课, 很好地让 学生体会 到在实际的生活中 一样有历 史的痕迹, 只要在生 活中多留意, 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三、借助网络, 引导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

科技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把因特网 带到了千 家万户。网络教学这个名词在今天的师生听来, 早已不再陌生, 合理利用网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获益匪浅。而在历史教学中, 给学生一点时间, 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利用因特网, 能让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走近身边的历史。

例如:在无锡新传媒的网页上, 有吴文化频道, 其中的内容丰富, 包括历史探源、人物春秋、乡土小志 等等。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注意把这些信息传输给学生, 让他们在日常上网中花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些内容。结果, 学生扩展了知识面, 以另一种方式了解了身边的历史, 还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比如, 在无锡信息港的网页上有“无锡历史上的今天”这一内容。利用这一网络信息, 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五分钟的课堂小老师, 来讲讲“无锡历史上的今天”。这一环节, 让全班每两名组成一组轮流完成。这一方法既为课堂增添了色彩, 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可谓一举多得。

四、小组探究, 激发学生感知历史的兴趣情怀

有效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能很大限度地激发学生 学习历史的兴趣,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观。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 我尝试着把学生带出校门, 让他们亲身去感知身边的历史。

例如:通过去参观薛福成故居, 学生真正 理解了书本上告诉他们的清代建筑是什么样的, 清代的家具和摆设是什么样的, 真正地感受到清代“钦使第”的氛围, 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更近了。看到他们脸上兴奋的表情, 我知道, 他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历史痕迹甚至开始融入其中了。

在一起参观惠山泥人研究所的过程中, 学生们除了看到他们熟悉的人物形象之外, 还被橱窗里摆着的艺术精品震撼了。之后, 我又带他们去参观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室, 让他们亲眼 目睹橱窗 里的精品 是怎样制 作出来的。看到认真、专 心、细致的工 作场面, 学生们无 限感慨, 那些在他们的想象中只要用手随随便便就能捏成的泥人, 原来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他们在感慨的同时, 事实上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尔后, 兴趣小组结合课堂上所学的历史知识 (主要是乡土史知识) , 互相畅谈感受。

事实证明, 让学生通 过看、听、触摸身 边的历史, 除了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 还能把教育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他们明白, 学校历史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课本之中, 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就能发现生活中有历史痕迹的存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几年的不断实践, 我逐渐发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 他们慢慢地喜欢上历史课, 在课间也会交流交流历史方面的知识, 报名参加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2

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而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传授知识),而是教“学”(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以“会学”为目标,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步: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编拟预习提纲,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课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太平天国运动》一章为例:

预习提纲(按照最具代表性的“三级目标”提出能力要求):

(一)、运动的历史背景(理解)

(二)、运动的过程

1、兴起与发展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理解)和反清力量的组织(识记)。

(2).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上武汉、定都天京(识记)。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革命性和局限性)(应用)。

(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北伐、西征、东征)(识记)。

2、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

(1).天京变乱(理解)和新

[1] [2] [3] [4]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3

关键词:课程性质;历史性;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29-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认为历史课程的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也就是说历史课程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基础性、课程性。其中,历史性是其最典型的特性。历史课程这一性质特征对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拟就历史课程的历史性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浅谈拙见。

一、借助历史课程的历史性处理历史知识

超强的时序性是历史课程性质的重要表现。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打破历史学科的传统体系,以模块为框架,以专题为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虽然更具综合性、独立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但也削弱了历史课程的时序性特点,致使 “关公战秦琼”渐成普遍现象。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性思维。

1.帮助学生按年代顺序理解历史事物,熟悉各种特定的时间架构。学生既要知道西汉在东汉之前,也要知道美国独立战争早于法国大革命;既要知道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是在公元前594年,也要知道这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初等等。

2.帮助学生明确某种历史叙述或历史故事的时间结构,理清它们的发展脉络。在模块教学体例下,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经常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适当整合,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性。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提炼一个“主题”,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引导学生根据时间顺序展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时人们的行为和意图、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时间联系。例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不同含义及产生区别的原因常常使学生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沿着时间顺序展开历史事件,探究不同时期人的行为意图,就能得出由于时间不同背景各异而导致二者人文主义内涵不同的正确结论。

二、借助历史课程的历史性处理“非历史知识”

新课改承载着全新的教学理念,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都被引入中学历史课程。与此相适应,新教材也加入了一些能够代表人类科技文化水平的典型成就,这在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等专题中都有集中体现。无论哪方面的成就都不是一两节课可以讲清楚的,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面面俱到,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还冲淡教学主题,所以需要教师用历史的而非纯科学的、文学的视角处理知识:注重科技文化的产生发展历程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感受先人智慧的伟大、感悟人类文明的深邃与优秀;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世界认同感等等。

三、借助历史课程的历史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学科都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依归,但历史课程有其独特性。以历史学知识为载体的历史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等能力,从而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透过历史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而历史中的因果性、关联性无处不在,分析任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种现象,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发展历程、历史评价及历史影响等因素,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中需要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渗透着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材料、创设情境,铺路搭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比较异同,概括前因后果,总结经验教训,使其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借助历史课程的历史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历来就是历史学与历史教育最具有内聚力和发散意义的内容。”历史教育应承担起新课程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标形成了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对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就要培养公民的民主观念、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公民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这些都包含在历史课程内。例如可以通过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启蒙思想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自由、民主、平等意识;通过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宋明理学的教学锻造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品格和气节,促使学生去追求作为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福利国家的教学增强学生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意识等等。

历史性是历史课程所特有的性质,关注课程性质,更新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趣,有效

说到历史课, 很多学生就觉得枯燥乏味, 太多的历史事件、历史意义, 学生记得头昏脑涨, 毫无妙趣可言。其实, 历史课也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趣起来。“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 (苏霍姆林斯基) 历史教师只有不断钻研, 反思教学行为, 改进教学方法, 善于抓住“趣”点甚至制造“趣”点,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扬长避短,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一个有趣、有效的历史课堂。

1. 制造“趣”点, 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都喜欢轻松、氛围浓郁的课堂,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才会快乐地接受历史知识, 大胆提出质疑,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与学生多进行情感的交流, 还要制造“趣”点, 让学生爱学历史, 爱上历史课。

(1) 创设情境。良好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还能加快知识的掌握, 辅助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历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创设良好的情境, 打造“趣”点, 引发学生投入思考。历史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 比如联系生活、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 都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的工具。比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节, 我给他们播放了有关电影视频, 红军的艰辛、坚强的精神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了, 学习劲头陡增, 下决心要将红军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2) 竞答游戏。竞争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竞争游戏, 比如竞答历史知识、有奖竞猜等,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更快更牢地记住知识。比如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节, 历史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 如果光读历史教材, 能记住的知识肯定不多。于是, 我采用竞答比赛, 让学生先自学, 然后自己出题在小组内比赛, 最后教师出题在全班比赛。比赛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斗志, 让枯燥的历史知识顿时变得有味道, 学生兴趣盎然, 效果非常好。

2. 设计“趣”法, 提高效率

(1) 趣味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带着问题探究, 是很多教师喜欢用的方法。的确, 历史教师只有在某个环节巧妙地提问, 激发学生思考, 才能使学习历史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提问应该是开放的、趣味的、思考性的, 总之, 它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斗志昂扬, 迎接挑战。

(2) 趣味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 学生往往感到内容多, 知识枯燥, 难以记忆。如果采用趣味记忆法, 效果就不同了。比如, 编口诀、漫画人物、讲故事等, 只要精心设计, 巧于安排,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爱上历史, 记住历史。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不少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历史知识的重难点需要学生扎实掌握, 如果光靠听讲, 是很难全部掌握的, 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实效。

3. 幽默“趣”评, 收获自信

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 历史教师都应正面回应, 给予肯定、合理的评价, 这对学生来说, 是收获自信的重要源泉。“我很欣赏你的观点, 你绝对是个小历史学家!”“听了你的回答, 我仿佛看见了战场上硝烟四起, 好浓的火药味啊!”等, 这些幽默有趣的评价, 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 也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手段, 作为历史教师, 千万不要吝啬。另外, 教师也可授予表现突出的学生小史学家、小演说家、小评论家的荣誉称号, 让学生增强自信, 收获成就感。

有了上面手段的铺垫, 我们的历史课堂就能有趣起来, 学生再也不会觉得历史课是枯燥乏味的。当然, 教师没有过硬的基本功, 很难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所以, 教师要从自身抓起, 不断充电, 为打造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丽文.历史趣味教学浅谈[J].新课程 (下) , 2012 (3) .

反思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赵玉乐

有效教学是节约老师投入量和增加学生学习收获量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高效教学。反思自己所教学科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我想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角度,它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传统历史学科简单的被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教学成为空洞的说教。当学生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就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探讨,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这里我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教学的浅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们的学生风华正茂,他们富有理想、富有激情,如果老师的课堂讲解没有激情,死气沉沉、昏昏欲睡,那如何要求学生饱含热情的投入学习之中。所以用语言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语言讲解,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准确利用历史材料

历史教学需要把握历史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材料得到自己的历史观点,作到“论从式出”。我认为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中国的英国兵船》。这些直观的画面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持久的热情,使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期待,饶有趣味地的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知识有最直观的印象。

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

历史学科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不可复制性。它的学习不同与理科类学科,可以通过实验讲解分析,所以历史学习的情景创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感情的共鸣,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在讲解某些知识时,可以选取一些与该知识有关的物品带进教室,让学生明白历史不是空洞的,其实它是离我们很近,明白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三、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这里不仅指我们讲解时自己思维方式的阐述,更多的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个学生的能力可能有限,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这样就会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教会学生思考,这才是一个老师最大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概括本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新课。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讲《“大危机”与“新政”》这课,讲到罗斯福总统为使美国摆脱危机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成效时,联想到我国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的公共工程三峡大坝和现在在农业、教育方面采取的许多惠民政策,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如中东局势、我国西部开发及社会热点等,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收集资料,直观地观察、分析、思考。另外,教学时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四、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索和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思考,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充实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过程。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寻找比自己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在备课中应该理清各个知识点间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向学生逐步渗透,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而且,任何的教科书都不是完美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使用,当然还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做适当的修改,变形。绝对不能盲从教材,一味的按照教材的思路教学,否则的话,教师最多不过是一个“教书匠”,也很有可能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6

1设计启发性问题。设计好导语。上好一堂历史课,导语设计十分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有个好的开头,成功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其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如讲到“美国的诞生”时,可先展示美国国旗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美国国旗有何特点:13条线代表什么750颗星代表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可得出结论:13条线代表美国独立前的13个殖民地;一颗星代表一个州。50颗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又如设问:当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在200多年前,它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诞生的?华盛顿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呢?这样的设疑,较之直截了当的提问更富于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增强教学直观性。历史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能产生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与课文配合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正用健康的中国人进行细菌试验》等插图,指出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给我国人民所带来的惨痛灾难,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八年抗战中国人民的艰辛。要他们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民族凝聚力,我们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样的讲解创造了一种传递信息的最佳气氛,使学生在牢记知识的同时,又实现了历史情感的培养。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学历史。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无法再现;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有遗址、遗物等。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只不过由于教材的简约性,使本来引人人胜的史实大为失色。试想如果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再现当时的情景,比如用影像资料再现“虎门销烟”的壮举、“开国大典”的盛况、“两次世界大战”的风云等,相应的情景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枯燥的知识就会变得非常生动。学生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4史论结合。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论从史出”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比如在讲到“美国的诞生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我提出闻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为什么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了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这两场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此。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背景方面进行分析: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统一的市场,英语成为共同的语言,形成美利坚民族;而西属拉美殖民地更多的是封建经济,没有形成统一市场,也就没有形成统一民族。然后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形成或统一,离不开一个强大而联系紧密的经济基础和共同的文化、习俗、道德标准、语言等上层建筑。在得出这个结论后,最后让学生为当前海峡两岸的统一出谋划策时,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经济交往、加强文化交流等合理性的建议。当学生能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时,就能感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愉悦,从而体验到历史课的真正魅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内在兴趣。

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篇7

关键词:历史,教育,学习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尊重历史、汲取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文化和优秀成果, 在通过对历史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深入的走进历史、思考历史, 更好的认清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般规律。高中的历史教学课程中, 要在把握基础的同时, 紧密的结合时代进程,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这是新课改中关于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就要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适应社会的能力, 打造历史课堂的时效性。

一、历史教师要自我完善

1、教学思想要现代化: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有效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从教师身上体现,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现代历史教学, 不仅仅要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给下一代, 更需要立足现实, 牢记历史, 展望未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和国家前途命运相连的责任感, 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关注国家大政方针, 时事新闻, 把新的观点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 实现历史为现实服务。

2、师生关系要平等化:

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 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流,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知识、人格、精神等各方面深入的交流与“共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 但地位是平等的, 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多方面有所不同, 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因学生家庭的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差异而不同。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 学生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思维。

3、知识结构要系统化:

历史教师知识和能力的科学配合, 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知识容量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 教学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量, 除备课、组织、辅导等常规性能力之外, 还必须具备一些核心能力, 如驾驭课堂能力、捕捉教学信息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等。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不仅把中外历史结合起来, 而且几乎所有的模块都涉及多学科的知识, 因此,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一方面要加深历史专业学识, 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 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权力, 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1、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天才就是入迷, 入迷即是兴趣”。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就一定会使课堂大放异彩。用“热点”提起学生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联系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当前的“热点”能吸引学生, 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调动学生积极性, 将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 化历史为现实,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联系密切,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同时还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 主动学好历史。利用音像资料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音像资料包括照片、录音带, 录像带, 光盘等。在历史教学中, 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像手段, 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 地点, 过程, 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 增强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式多样, 只要我们精心设计, 就会实效显著。

2、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设计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探究,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 又能活跃气氛, 提高课堂质量, 让学生在争论中主动求知。讨论题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 需要教师研究学生思维的水平, 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全班学生, 要让所有学生参与, 可以开展同桌间的, 或小组间的讨论,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和实践, 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另类思考的孩子, 在一些开放性题目中学生的回答常常使我们意想不到, 有许多不太贴近题意类的思维, 我们都首先应该尊重他们, 然后把他们积极引向正确思维导向上, 我们千万不能排斥有另类思想的学生, 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与表达、敢于思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焕发多彩的阳光。

3、知识体系的自我绘制:

在学生学习讨论的基础上, 由学生自己去建立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和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 这样,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历史整体认识的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就是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归纳、概括等能力的培养, 对历史学科来说, 最重要的是线索的建立, 历史学习不是简单的零碎知识的积累, 而是要把知识有序的附在线上。在课堂上, 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穿线训练, 有了主线, 就有了以点带面的全面铺开, 在自我绘制线索的过程中, 增强理解、分析、归纳、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不是一日之功, 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让学生在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过程中, 逐渐形成积极进取、健全的人格。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历史课堂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波, 浅谈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 (科研) , 2010,

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创新思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式。一是结合时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 教师可引用一些时事新闻, 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热点问题的关注。如, 教师可给学生介绍一下朝核问题、日本大地震及核辐射情况、北约多国部队轰炸利比亚事件, 并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古今名人或英雄的对比, 探究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传统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营造教学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师可组织学生们把家里珍藏的一些古代钱币、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光碟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照片等,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四是举办历史故事会, 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 并组织学生创编历史剧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历史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 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 也很难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感受历史情境, 体验社会变迁, 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进而养成“言之有据、论之符实”的科学态度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 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等方式创设历史情境, 使学生“观史如身在其中”,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进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是所有学科教学中与学生现实距离最远的, 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具有过去性, 对于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知识基础还很薄弱的初中生来说,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改变当前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局面, 而且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节省历史教学的时间, 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历史的真谛和社会发展的真正规律。此外,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 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师可以很轻松地收集到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 并能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古今中外每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实物、图片、历史遗址等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 能够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学、好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还能真正把封闭式的小课堂转化为开放式的大课堂。

四、灵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9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障课堂评价语言的实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提高实现课堂评价语言实效性的职业自觉性

首先,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其课堂评价语言才能是善意的, 才能引导学生心智发展。其次, 将师生人格摆在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虽存在专业知识上“闻道”先后的差异, 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将自己的人格真正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 才能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的感受, 与学生平等交流, 准确公平地评价学生。再次, 要研究、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要注意观察、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 只有心中有数, 课堂教学中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评价。最后, 要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倾听是一种尊重、一种修养。教师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倾听可以使评价及时、贴切。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 其评价也会是敷衍了事, 没有实效。

二、遵循实现课堂评价语言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赏识性原则:“人性最深刻的原则, 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现在的学生感受力很强, 他们重感情, 强烈要求别人重视自己。每个学生心理上都有一架天平, 时时对教师的爱心进行衡量。

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原则: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 不等于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 一味地表扬同样不利于学生发展。恰当的评价, 能启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学习情感, 使其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 明确发展的方向, 从而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和尊重。

时代性原则: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因此, 课堂评价语言应体现时代的主旋律。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评价语言, 能使教师更加贴近学生, 也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 进而完善社会属性, 增强社会责任感。

艺术性原则:“假如在语言旁边没有艺术的话, 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

三、探索实现课堂评价语言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延迟评价法。由于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 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再达到目标。因此, 可以采用延迟评价法, 即推迟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思考空间,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从容自如的气氛中积极思考、互相启发、畅所欲言。

激将评价法。适用于学习有潜力、好胜心强而一时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注意力未完全集中在学习上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可以因势利导,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引导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放大闪光点评价法。教师充分赏识自己的学生, 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尤其是对“学困生”, 要用“放大镜”去看, 用“扩音器”去评。“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 他就充满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 他就学会了感激。”

肢体语言评价法。对于不善于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学生而言, 用肢体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的总效度=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肢体语言的一种, 脸上没有笑容的教师是极不受欢迎的。

榜样引导评价法。“看到榜样的言行受到奖励, 要比只看到榜样的言行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看到错误的行为受到批评, 也能有效地遏止学生进行错误的尝试, 并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以适当的方式, 发挥两种“榜样”的作用。

四、积累实现课堂评价语言实效性的经典语言

赏识激励类:“这位同学思路清晰, 值得大家学习!”“你很自信,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启发引导类:“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 具体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好吗?”

鼓励创新类:“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新颖。”“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引导会学类:“你倾听了大家的发言, 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你真会学习!”“他的问题难住了老师, 希望大家帮帮我, 去查阅资料, 解决这个问题, 好吗?”

肢体语言类: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 互相对拍一下手掌。

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10

一、历史课堂提问的功能

其一,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上巧妙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 进而进行思考和探究。思考和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不甘, 丰富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二, 集中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平时的交流中, 当我问到学生上课的情况时, 很多人说上课老是走神, 不能集中注意力。这样, 必然是学不好的。因为保持良好的注意力, 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 首先是注意力。”因此, 课上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课堂学习上, 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学生的听讲情况;通过提问, 可以查漏补缺, 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提问,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但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 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 每一个问题都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要考虑通过提问能使学生学到什么、思考什么、达到何种要求。选择问题的切入点通常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处和容易产生疑难的地方。提问中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 如“一问齐答”这种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脱离了这一点, 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 问多无趣”,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提问学生:“你们说说德国在战争中应该怎样打?”结果, 学生对于当时德国既要与西面法国作战, 又要与东面俄国作战的打法, 难于设计, 无从回答。学生毫无知识的积累, 岂能解决连当时德军参谋部都感到棘手的“两线作战”难题呢?

其二, 激励性原则。在进行提问时, 要充分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学生回答后,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教师要学会倾听, 让学生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都想被别人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对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想法, 尽可能地寻找其答案中的闪光点, 予以赞美。当然对问题回答中的错误, 教师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 不讲原则的虚情假意式的表扬学生也是无法接受的。

其三, 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动力。所设计的历史问题要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 感到有用、有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史实, 可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汉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请大家想一想, 这句话对不对?”讲三国鼎立时, 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回答曹操是哪个时期的人?”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经过思考后, 学生给出了正确的判断, 从而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史实。

三、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运用发问的技巧, 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寻求知识, 积极探索, 锻炼创造力。

其一, 提问要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如讲《元朝的社会矛盾》时提问“蒙古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吗?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学生明白:虽然是位列一等的蒙古族, 其穷人不只是生活贫困, 有的人还沦为奴隶, 而地位低下的三、四等汉族地主在元朝照样可以做官。根据这些史实, 进一步思考便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各族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进而得出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的认识。这样设计的问题,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

其二, 尽量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课堂提问时, 要尽量照顾到多数学生。比如在讲历史习题时, 同一个题目可能有多个知识点, 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难易找相应的学生来回答, 这样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活动的密度和广度。

其三, 用语简明扼要。有些教师有习惯性的口头禅, 给人一种很啰嗦的感觉,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奏出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经常变化, 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 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篇11

基础教育改革下的课程标准呈现了很多新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要求教师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这对初中历史课教学也适用,特别是对那些习惯于照本宣科的教师们,更是一种新的挑战。具体而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革新初中历史教学,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一、注重展示思维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传授知识和道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对于历史教学而言,这种“授之以渔”的做法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解剖历史事件分析的思维过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我们应该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不但需要看见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因素,也需要从偶然因素中寻找其潜在的必然因素,即可以询问:假如没有虎门销烟那是否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只要多询问几个这样的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便理清了。我们只有将这种抽丝剥茧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学生在下次面对其他类似历史事件并进行分析时才会知道该如何动手。

二、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质疑时,不但需要重视,还应给提出质疑的学生肯定和表扬,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精神。如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一方面说元朝统一中国是历史的进步,而另一方面卻在歌颂南宋军民抗元,这不是相冲突吗?这时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两件事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如告知学生如何分辨战争的正义性,战争带来的客观结果和战争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不是劈头盖脸对学生说这怎么冲突了,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清楚这两个历史事件。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历史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如教师在教授鸦片战争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一边播放一边对电影的各种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不但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总而言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走出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让基础教育改革真正推行下去,学生的历史素养才会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鲁艳楠.初中历史教学高效浅谈[J].学周刊,2014(6):125-126.

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的实效性教学 篇12

一、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 提高学法指导的实效性

“授人以鱼, 莫若授人以渔。”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远胜于掌握一些现存的结论。基于此, 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已不再是教“书” (传授知识) , 而是教“学” (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 , 指导学生学懂、学会, 直到会学, 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 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具体到教学实践中, 就是教师要以学为主体组织教学进程, 把学为主体作为施教的基本点, 以“会学”为目标, 抓好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通过学法指导的有机渗透,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确立目标教学的核心地位, 教会学生读书。教师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 制定总体、学期、单元、课时、专题教与学的目标, 规划知识要点及应达到的能力水平, 编拟预习提纲, 紧扣重点难点设计出启发性问题, 课前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预习教材内容,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 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 使历史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二、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学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有透彻解释, 归纳起来就是: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反映历史演变规律的内容;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反映国情的内容以及建立在主体知识之上的与大学学习相关密切的学科理论和能力方面的内容, 即历史资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运用基本史学原理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历史阐释的能力。加强历史学科主体内容的教学, 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根本保证, 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1.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 引导学生吃透教材, 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材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 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

首先, 指导学生掌握章节知识结构, 提高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章节内容一般以事件为中心, 结构相对简单, 掌握较易。同时, 章节内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相对较少, 有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以有效地固本强基。这一步的关键是弄清史实发展的因果关系, 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原因, 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准确理解有关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历史结论, 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 促进再认、再现能力的提高。

其次, 指导学生掌握单元知识结构, 提高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一是作好单元划分, 根据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二是通过对单元内容准确、合理、全面的分析归纳,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根据单元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学习历史, 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 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 分析历史事件, 评价历史人物, 总结历史经验, 探索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 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首先, 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初步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 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 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一切历史现象互相联系并受因果关系支配;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 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 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偶然性和必然性, 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历史事件的性质由本质决定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 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 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当满清皇帝的个人权威还是至高无上的时候, 倘若光绪帝是实权皇帝, 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

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 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将不一样。”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 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 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和本质结合起来, 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 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都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三、注重历史与时事的结合, 是历史教学的实际做法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与时政有机结合起来,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 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现实功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又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 如在讲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时, 可以联系日本对钓鱼岛的干涉以及日本国内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在讲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时, 不妨联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刚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以及世界各方对此法律的反应。这些联系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及保家卫国、维护国家统一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方面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由对上述这一问题的分析, 我们也可归纳出解决言论评价问题的基本方法:先判断言论的正误, 再说出判断的依据, 最后分析反面人物言论的虚伪性、反动性或正面人物言论的科学性、深刻性, 要求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 史与论有机结合, 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如上所述, 充分重视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就能真正收到实效, 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因此得到切实保证。

摘要: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牙周情况下一篇:药学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