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情况

2024-09-12

牙周情况(共10篇)

牙周情况 篇1

正常状态下,人体口腔内有益菌群和有害致病菌群定植情况处于动态平衡,当口腔内免疫功能失调或口腔卫生状况较差时均会导致致病菌群定植异常[1]。口腔内微生态破坏,无疑为牙周炎、口腔溃疡等各类口腔疾病发生提供条件,糖尿病则是造成口腔微生态改变及免疫功能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2,3],糖尿病患者牙周炎发病率与其病程和年龄均呈正相关,且2种疾病相互促进,这种现象在免疫功能较差老年人群中更加明显。基于此,研究血糖水平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口腔内牙周炎致病菌影响,可为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牙周炎发病率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213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高血糖组,182例糖耐量异常患者纳入糖耐量异常组,150例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4]:(1) 年龄超过60岁,符合老年人群界定标准。(2) 1周内未持续服用抗生素,无免疫功能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3) 无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性疾病、无严重心肺疾病、出血性疾病或肿瘤性疾病。(4)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前提下接受相关治疗和检查。3组患者基线治疗如表1所示,各组间并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组间研究结果具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样本采集及培养方法

采集口腔中唾液为样本。行唾液样本采集前,指导患者含漱适量生理盐水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以保障口腔内清洁、无污染。将口腔内水分吹干,随后用棉球隔湿并用碘酊棉球对口腔行消毒处理,采集口腔在无刺激条件下自然分泌唾液适量。采集后,置于4℃厌氧袋中保存并在采样后1h内完成细菌培养,培养48h选取定植情况较好菌落进行鉴定[5]。

将从培养基内转种细菌接种到牛心脑浸液为主要成分培养基和含胰蛋白酶大豆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条件[6]:无氧环境 (N2:CO2:H2=8:1:1),温度为恒温37℃,培养时间3 ~ 7d。

2.2评价指标及方法

(1) 首次培养48h后,用1000倍显微镜对200个细菌 ( 包含球菌、梭状菌、杆菌、螺旋体、丝状菌及弯曲菌6类细菌 ) 细胞进行计数,依据单个细菌数目计算其百分比[7]。(2) 转种培养结束后,分析菌落中牙龈卟啉单胞菌 (Pg)、梭状杆菌 (Fn)、伴放线杆菌(Aa)、福塞类杆菌 (Bf) 等检出率。(3)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唾液内碱性磷酸酶 (ALP) 活性。

3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中 所有数据 均使用统 计分析软 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数据以n(%) 表示,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数据组间对比行χ2检查,计量数据则行t检验。以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牙周致病菌分布情况

由表2可见,3组患者致病菌种类均以球菌和杆菌为主要类型,其它类型致病菌分布则较少。糖尿病组和糖耐量异常组相比,致病菌分布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糖尿病组和糖耐量异常组患者杆菌和球菌比例高于正常组 (P<0.05),但丝状菌比例则低于正常组 (P<0.05)。

4.2各组患者牙周致病菌培养情况

数据显示,3组患者口腔内牙周致病菌培养后检出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糖尿病组Pg、Fn、Bf及Aa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血糖水平与各致病菌培养后检出率相关性如表4所示。

4.3口腔内碱性磷酸酶活性对比

糖尿病组、糖耐量异常组、血糖正常组ALP分别为195.16±54.28、151.39±87.41、93.57±42.81。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其它2组,且糖耐量异常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系数r=0.416,P<0.05。

5讨论

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发现牙周疾病与糖尿病可相互促进彼此病情恶化,积极强化血糖控制有助于牙周疾病康复。在牙周病诸多致病因素中,有害细菌过度繁殖是导致口腔内牙周疾病发生始动因素[8,9]。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10],糖尿病是导致牙周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且在老年人群中这种趋势更加显著。

糖尿病以血糖显著升高、糖脂代谢障碍等为主要病理特征,与正常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全身代谢状况和身体机能等均发生了较大改变,口腔内生态微环境继发性自我调控无疑使得患者牙周菌斑微生物种类、构成比等发生变化[11]。曾红艳等[12]对糖尿病患者口腔内微生态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血糖状态能够为牙周龈下细菌繁殖提供丰富营养,有益菌与有害菌群失衡则会诱发牙周或口腔疾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组患者致病菌分布均以球菌、杆菌为主,且以糖尿病组杆菌和球菌比例最高,糖耐量异常次之,正常组最低。在丝状菌比例方面,则以正常组最高,但螺旋体和弯曲菌则未发生明显改变。即提示我们,血糖水平能够引起牙周菌群改变,这与黄婧等[13]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在牙周病病理研究方面[14],Pg、Aa、Fn及Tf均是导致牙周疾病主要病原菌或毒力因子,也是破坏口腔免疫防御功能重要因素。本研究亦证实上述4种致病菌检出率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在人体口腔微生态中,ALP是牙周致病菌所分泌一种有害物质,常与牙周致病菌分布比例呈正相关。本次研究中,糖尿病组患者ALP水平最高、糖耐量异常组次之,正常患者唾液中ALP水平则最低,这也印证了牙周有害致病菌分泌ALP推测,为检测唾液中ALP水平来评估口腔患病风险提供依据。纵观本次研究可见,高血糖水平是促进口腔内牙周致病菌繁殖重要因素,血糖在口腔疾病发病中病理作用不容忽视。

牙周情况 篇2

【关键词】重度牙周炎;牙周牙髓;牙周治疗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4-02

牙周炎疾病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它是一种炎性反应破坏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疾病特征表现为牙齿松动、有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等[1],SBP(龈上洁治与龈下刮治)是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式,可以将牙石与牙菌斑清除,治疗效果较好[2]。不过针对重度牙周炎病例而言,患者不仅需要接受基础治疗,还需给予抗菌治疗,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本文主要对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牙髓联合治疗与单纯牙周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选取我院收治的7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72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牙周治疗,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在23至76岁间,平均年龄(36.51±6.28)岁。观察组给予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在22至76岁间,平均年龄(36.23±6.1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①入选标准。临床附着水平超过6mm,或者经根尖片可观察到牙槽骨破坏超过根长的2/3,经牙髓活力测定仪,可确定为非死髓牙患牙;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②排除标准。患牙存在牙体牙髓疾病;在1年内有牙周治疗;3个月内有抗生素使用史;存在系统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牙周治疗。实施局部麻醉,选取患牙部位,实施开髓、拔髓操作,不给予根管治疗,也不加用任何药物。

观察组:采用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将派丽奥软膏()置于牙周袋中,放药次数为4次,每隔7天要复查1次。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PD),比较患者第4、7、14周后的指标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收集所有重度牙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均数±标准差(X±s)为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P<0.05表明对比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的牙周指标对比

从患者治疗前的指标情况上看,两组患者在SBI、PPD、PLI指标对比上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周炎的产生主要是因G厌氧菌感染所致,有相关资料表明,牙周炎的发生同EBV、HCMV有较大关联[3],重度牙周炎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重点与难点,对于重度牙周炎患者而言,他们的牙周组织遭到破坏,牙髓表现为亚临床状态,存在病变牙髓,对牙周治疗会产生一定影响,不利于牙周组织的恢复[4]。重度牙周炎可能会诱发其他并發症,患者需尽早接受治疗,缓解疾病症状。

在以往的牙周炎治疗中,一般给予单纯的牙周治疗,基础治疗包括刮治、整洁、感染清除,牙菌斑去除等,不过在重度牙周炎治疗中,不仅要给予基础治疗,还需采取抗菌治疗,将局部刺激物去除,使牙周组织感染症状得以缓解,将牙髓感染途径阻断,使活髓保留[5]。若治疗过程中,未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牙周症状,则无法使其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为牙周组织的修复提供条件。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采取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后,SBI、PPD、PLI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便于确保余牙牙周的健康,及时对菌斑进行控制,对牙周骨组织的再生非常有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牛建杰.重度牙周炎病例牙周牙髓联合治疗的应用与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4(11):80-81.

[2]桂湧,冯琛琛.牙周-牙髓联合治疗重度牙周炎的疗效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4,23(04):457-459.

[3]王兴文,陈永辉.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在重度牙周炎病例中的疗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9):2872-2873.

[4]任凤娟.牙周牙髓联合治疗在重度牙周炎病例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0,31(15):2148-2149.

牙周情况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牙周病患者72例, 均符合入组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 经X线、血常规检测, 确诊为牙周病;排除全身性慢性疾病、骨代谢疾病、无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者;向患者介绍研究内容, 其自愿参与此研究。遵守随机原则, 将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 女16例, 年龄26~48岁, 平均 (37.87±4.02) 岁;上前牙内倾10例, 上前牙前突15例, 下前牙有间隙11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5例, 年龄25~49岁, 平均 (37.90±4.01) 岁;上前牙内倾11例, 上前牙前突15例, 下前牙有间隙10例。两组基线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病情等比较, 均衡性较高 (P>0.05) 。

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 认真检查口腔, 了解口腔、牙周情况, 指导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工作。对照组给予牙周基础治疗, 控制菌斑, 清洁牙龈, 调整咬合关系, 严重者可接受翻瓣、附着龈增宽等牙周手术。采用CBCT扫描治疗前后上下颌, 取坐位, 头位固定, 牙尖交错位, 对上下颌骨、牙列进行扫描。观察组采用牙周联合正畸治疗, 改善牙周症状后, 可进行正畸治疗, 应用轻力Ni-Ti圆丝和直丝弓矫正技术, 对患牙进行排齐整平, 以温和、间断方式进行, 初始间断力20~30 g, 随着治疗情况, 科学调整力值, 由剩余牙槽量和骨吸收程度决定。在治疗期间,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嘱咐患者每2~4周定期复查,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评价指标:由同一口腔医生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口腔进行检查, 取11/16/26/31/36/46牙位记录牙周状况, 包括牙周探诊深度 (PD) 、菌斑指数 (PLI) 、龈沟出血指数 (SBI) 、探诊出血 (BOP) 、平均附着丧失 (AL) , 采用全口出血牙位百分比表示探诊出血。咀嚼功能通过称量法进行计算[2], 咀嚼效能= (总量-余量) /总量×100%。在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测定咀嚼效能, 方法:给予5 g烤熟去皮花生米, 根据正常频率咀嚼, 30 d后, 将残渣烤干后称重, 共测定2次, 取平均值。

统计学方法:将本组72例患者研究所得数据完整收集, 通过专业的统计学软件 (SPSS 19.0) 处理和分析数据, 研究出现的计量资料, 运用 (±s) 形式描述, 并经t检验;研究中出现的计数资料, 采用[n (%) ]形式描述, 由χ2检验, 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牙周状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均明显改善, 观察组患者PD、AL、BOP、SBI、PLI等值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治疗前后咀嚼效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咀嚼效能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明显改善, 观察组患者咀嚼效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如表2。

讨论

牙周病为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 也是导致成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 不仅影响患者进食和营养状况, 还会诱发某些疾病, 对患者身体健康带来伤害。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较差, 咬合错位时常发生, 咬合关系不良, 导致牙周病进一步发展[3]。如何纠正咬合错位, 改善牙周状况, 对治疗牙周病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 牙周病患者因牙槽骨骨质疏松, 出现不同程度吸收, 牙周纤维炎性破坏, 存在较高的BOP阳性率, PD、AL、SBI、PLI值明显上升。菌斑聚集是牙周病常见发病原因, 牙齿错位、扭转等畸形症状, 也是其中一个诱发因素。牙周炎处理不及时或不当, 会导致牙齿病理性移位, 加深错殆畸形程度。在王凤霞研究中, 38例牙周炎患者均接受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后PD、PLI、SBI、BOP均低于治疗前 (P<0.05) , 说明牙周联合正畸治疗疗效确切, 可改善牙周状况, 增强咀嚼功能[4]。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牙周基础治疗可控制牙周袋内炎症, 增加牙周膜感觉阈值, 恢复牙周纤维功能, 改善牙周组织耐受性, 促进部分咀嚼效能恢复[5]。随后接受正畸治疗, 可有效纠正咬合错位, 恢复上下牙咬合关系, 增加牙齿稳定性, 从而提高患者咀嚼效能[6]。在此研究中,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D、AL、BOP、SBI、PL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提示牙周联合正畸治疗, 可有效改善牙周状况, 控制牙周袋内炎症, 通过正畸建立正确的咬合关系, 消除继发性咬合创伤, 增加牙齿的稳定性。同时观察组患者咀嚼效能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牙周联合正畸治疗可提高牙周病患者咀嚼功能, 改善牙齿美观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采用牙周联合正畸治疗, 可改善牙周状况, 增强咀嚼效能, 改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慧娟.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病前牙移位的疗效[J].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 (11) :158-158.

[2]李素红, 孟宪瑞, 周斌, 等.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病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 (17) :129-130.

[3]张运明.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病患者38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8) :149-150.

[4]王凤霞.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6) :1134-1135.

[5]刁俊鹏.牙周和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2 (16) :245-245.

牙周情况 篇4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63-02

牙周炎是因牙菌斑生物膜导致的牙周组织疾病,属于常见口腔疾病,是导致成年人发生牙齿丧失事件的首要原因[1]。侵袭性牙周炎与慢性牙周炎在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都有明显差别,其临床症状通常发展较为迅速,而且对牙周支持组织往往也会造成明显的破坏[2]。牙周基础治疗是牙周炎临床治疗中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清除牙周组织局部致病要素,降低炎症症状的临床表现程度。本文择取94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牙周基础治疗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口腔科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9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55例,患者年龄介于19-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2±2.6)岁。患者的纳入标准如下:(1)患者的第一恒磨牙或者是切牙表面存在明显的附着丧失。(2)患者的牙石指数≤2.00°。(3)患者无严重全身性疾病病史,形如糖尿病,以及艾滋病。(4)患者未接受过正规的牙齿正畸和修复治疗,(5)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咬合创伤。(6)排除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女性。

1.2治疗方法

针对所有侵袭性牙周炎确诊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通过划分象限的方法为患者实施龈上和龈下刮治,并在手术过程中为患者实施双氧水冲洗,去除患处周边的刺激性因素。手术结束后为患者局部使用盐酸米诺环素,并为患者以口服方法使用甲硝唑片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以及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并以此建构系统化用药方案,为患者实施炎症控制,逐步消除患者的临床感染症状。对于牙齿松动度程度>Ⅱ°的患者,应当为其行牙周夹板固定术。

要嘱咐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的前四周每周接受一次复诊,在患者牙周位置塞填盐酸米诺环素,从患者手术后时间满1个月开始,要求患者每月复诊一次,连续观察半年,并动态监测患者的临床指标。

1.3临床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以及牙槽骨吸收高度等临床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数据选择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进行处理,对计量资料选择( ±s)来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证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以及牙槽骨吸收高度等临床指标都显著降低,前后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中,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以及牙槽骨吸收高度等临床指标都显著降低,前后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牙周疾病和龋齿疾病是口腔科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两类疾病。其发病率水平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的人口种族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3]。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揭示的结果,我国人口群体中的牙周疾病发病率显著高于龋齿疾病的发生率[4]。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牙周炎疾病将会逐步成为我国人口面对的首要牙科疾病[5]。牙周炎疾病本身包含多个亚型,其中侵袭性牙周炎是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均比较明显的疾病类型,尽管在现代口腔科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尚未实现对侵袭性牙周炎病理机制的清晰认识,但却有研究报道了部分高毒性致病微生物,以及人体免疫防御功能缺陷与侵袭性牙周炎临床症状之间的直接相关性。侵袭性牙周炎多发于年龄在30岁之下的青年患者,并且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通常在发病早期就能够导致患者的受累牙齿出现明显的松动和移位现象,并以此对患者的咀嚼效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由于该疾病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特征,因而会给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以及社会交往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给口腔科医师开展牙周炎疾病的临床治疗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本次研究中获取的结果,充分揭示了以牙周刮治和药物治疗为代表的牙周基础治疗手段,对于改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炎症症状临床表现状态,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所发挥的显著作用,适宜在临床中予以普及使用。

结语:

对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实现对炎症症状的有效控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在临床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璐.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11):1636-1637.

[2]麦蕙晶.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06):109-111.

[3]阎滨,周愔.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29(03):205-206.

[4]程曼莉.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04):57-58.

牙周情况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00例, 将其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性50例, 女性50例, 平均年龄 (42±10.3) 岁。对照组健康检查者100例, 其中男性49例, 女性51例, 平均年龄 (41±9.9) 岁。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受试者在医院门诊进行口腔常规检查, 对受试者的口腔卫生指数、软垢指数、牙石指数、刷牙次数及时间等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患者每周1次进行牙周基础治疗, 共5周。首次治疗进行龈上洁治, 随后在局麻的情况下分4次行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后给予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影响因素, 如吸烟、错误使用抗生素及是否使用机械菌斑控制等, 记录这些因素对疗效产生的影响并进行分析。

1.3 临床评价指标

随机选取5个牙位作为代表;口腔卫生指数计算:计算5个牙位的牙石记分之和, 卫生差:≥10分;卫生好:<10分。软垢指数:总分15分, 对5个牙位进行评分:0分:牙面上无软垢;1分:, 软垢占牙面1/3以下;2分:软垢占牙面介于1/3~2/3之间;3分:软垢占牙面2/3以上。牙石指数:总分15分, 对5个牙位进行评分:0分:龈上龈下无结石;1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1/3;2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介于1/3~2/3之间;3分:龈上牙石覆盖面积占牙面2/3以上[7]。牙龈指数 (GI) :根据炎症反应的轻重分为4个等级, 由低到高代表炎症逐渐加重。龈沟出血指数 (SBI) , 将牙周探针置于龈缘1 mm以下处观察出血情况, 分为6个级别, 由低到高代表牙龈出血逐渐加重[8]。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受试者的口腔卫生指数, 软垢指数、牙石指数、刷牙次数及时间比较, 对照组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同因素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

2.2.1 吸烟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受试者中有65例存在吸烟史, 且吸烟时间越久, 对疗效影响更显著。见表2。

2.2.2 抗生素的使用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过程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

2.2.3 机械的菌斑控制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80例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中, 有40例患者接受了机械的菌斑控制, 结果显示, 对于4~6 mm、>6 mm牙周袋的患者, SRP使平均牙周袋深度下降1.3 mm、2.32 mm, 其减轻炎症的效果明显优于未接受菌斑控制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该项研究发现, 口腔卫生指数、软垢指数、牙石指数是影响牙周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牙周病基础治疗不仅可以去除致病因素, 恢复牙周稳态, 还能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中, 随着患者烟龄的增加, 影响疗效越明显。使用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等抗生素, 采用机械的菌斑控制均能有效的提高疗效。

在上世纪末, Riggs提出, 牙周炎是一种由于堆积在牙齿表面牙石等因素所造成, 在这一背景下, 牙周炎的治疗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很多医师开始主张牙周炎需要进行彻底刮治。但是, 也有很多文献报道, 采用根面平整术与龈下刮治术能够有效去除病牙牙骨质、菌斑等, 改善患者探诊出血、AL、PD等指标, 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不少研究表明, 引起牙周炎的因素很多, 大致可分为两种: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9]。局部因素可分为: (1) 菌斑因素:引起牙周病最主要的病因和始动因子是局部牙菌斑细菌及其产物, 约500多种细菌在牙周袋内形成了龈下菌斑生物膜。分离出的牙周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具核梭杆菌等。该组研究也显示, 两组受试者的口腔卫生指数, 软垢指数、牙石指数、刷牙次数及时间比较, 对照组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与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 (2) 牙石因素:牙石主要沉积在牙颈部, 特别是上颌磨牙的颊侧和下颌前牙的舌侧, 牙结石对口腔来说属于一种异物, 它会压迫牙龈、不断刺激牙周组织, 从而影响血液循环, 造成牙周组织的病菌感染, 引起牙龈发炎, 危害性特别大; (3) 刨伤性咬合:主要是指咬合时咬合力过大或方向异常, 超出了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合力范围, 致使牙周组织发生损伤; (4) 食物嵌塞:在咀嚼食物过程中, 食物楔入相邻两牙的牙间隙内, 主要有水平和垂直两种。龈乳头退缩, 牙齿咬合不适, 叩诊不适等是食物嵌塞引起牙周炎的表现。全身因素: (1) 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影响:内分泌失调, 饮食和营养方面包括维生素的缺失。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可引起牙龈纤维性增生。血液病如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牙龈肿胀、自发性出血等。牙周炎同样能够诱发多种全身性疾病, 口腔内的细菌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心脏和动脉, 会增加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遗传因素:诸多研究表明, 遗传因素是早发性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的影响因素之一。 (3) 吸燃和精神压力因素:许多研究表明, 吸烟、精神压力与牙周炎的破坏呈正相关。吸烟能够影响体液细胞免疫炎症过程, 降低局部氧张力, 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研究表明精神压力并不是牙周病的使动因素, 但长期精神压力过大, 可明显促进病变的发展, 影响牙周炎的治疗与预后。该组研究也显示, 受试者中有65例存在吸烟史, 且吸烟时间越久, 对疗效影响更显著。因此, 吸烟与牙周炎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牙周基础治疗是每一位牙周病患者必须进行的最基本的治疗, 这在牙周病学界的已达成共识。而在牙周基础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从而影响疗效。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11]: (1) 机械的菌斑控制:对于牙周炎患者来说, 机械的菌斑控制能够减轻炎症、降低牙周袋、增加附着水平。而在深牙周袋其降低牙周袋的效果较浅牙周袋明显。在菌斑控制过程中, 牙周袋的深浅又会使得去除龈下菌斑和牙石的效果大为不同。该组研究显示, 80例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中, 有40例患者接受了机械的菌斑控制, 结果显示, 对于4~6 mm和>6 mm牙周袋的患者, SRP使平均牙周袋深度下降1.3 mm和2.32 mm, 其减轻炎症的效果明显优于未接受菌斑控制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就证实, 机械的菌斑控制是治疗牙周炎的有效手段; (2) 手工与超声波菌斑控制的效果差别:研究表明, 操作者的经验是影响两者去除龈下牙石效果的重要因素。事实上, 手工和超声波SRP在减轻炎症、降低牙周袋、增加附着水平的效果上相当。但是对于窄而深的牙周袋, 超声波SRP的效果优于手工SRP。有研究[8]表明在两者去除龈下菌斑方面有着同样的效果; (3) 龈下SRP的程度:SRP的目的是为了去除龈上、龈下菌斑和牙石, 去除病变根面的细菌污染物质如内毒素, 从而减轻局部炎症, 促进组织愈合。SRP操作良好的判定标准:进行SRP后1个月后进行评估, 牙根面需光滑、干净、坚硬。若存在牙龈炎症, 则表明有龈下牙石残留的可能。根面平整是在牙周袋内操作, 用探针探查到粗糙往往说明有龈下牙石。根面坚硬是为了将根面光滑后的任何软化的牙体组织去除干净。SRP操作需要在避免过多地损坏牙体组织的前提下有效地去除菌斑牙石。过度的器械操作会增加牙根面的粗糙, 且促使菌斑牙石形成, 引起牙齿过敏, 甚至是牙髓炎。有研究[9]发现, 在龈下刮治过程中, 第1~2下就足以去除病变根面的内毒素。 (4) 抗生素的应用:牙周致病菌易进入不同的不同的部位, 有的侵入牙龈组织, 有的进入沟内上皮细胞, 有的还能侵入牙骨质深层, 这些都导致SRP难以将这些部位的致病菌清除干净。因此, 这就需要非手术的SRP进行有效地辅助治疗。治疗过程使用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但是, 由于不同种类牙周致病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 通过牙周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不能判断致病菌的种类, 因此, 不适当的使用全身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衡以及引起耐药菌群形成等。全身抗生素的使用只局限于急性炎症。有研究表明, 抗生素的应用只能在机械的菌斑控制基础上作为辅助治疗, 不能代替机械的菌斑控制。 (5) 吸烟:有大量的证据表明, 吸烟是导致牙周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吸烟与牙周病的相关性呈剂量依赖性。吸烟者其牙周翻瓣术的效果差于非吸烟的牙周炎患者, 停止吸烟可明显改善牙周炎患者对牙周治疗的反应。该项研究中发现, 随着吸烟年限的增加, 其对牙周基础治疗效果的影响越大;接受机械菌斑控制的患者, 预后越好;治疗过程中接受抗生素辅助治疗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疗效。但是, 该组研究选择的样本量较小, 还存在一些不足, 还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因此, 在牙周炎的治疗过程中重视牙周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牙周基础治疗的影响因素, 及时避免其影响, 对防治牙周炎及提高牙周基础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对牙周炎危险因素及牙周基础治疗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以便为临床提高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1年4月—2014年4月间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00例, 将其设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对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如口腔卫生指数、软垢指数、牙石指数等。对其中的80例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 同时记录如吸烟、抗生素的应用等因素对疗效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口腔卫生指数对照组 (9.1±1.5) , 观察组 (11.6±1.2) ;软垢指数对照组 (10.2±1.8) , 观察组 (12.2±2.5) ;牙石指数对照组 (9.8±1.5) , 观察组 (11.3±2.0)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吸烟、是否应用抗生素及机械菌斑控制等均能显著影响牙周基础治疗效果 (P<0.05) 。结论 重视牙周炎的危险因素及牙周基础治疗的影响因素, 及时避免其影响, 对防治牙周炎及提高牙周基础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牙周炎,危险因素,牙周基础治疗,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季旭东, 马丽华, 高黎, 等.牙周牙髓联合治疗120例重度牙周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9) :61-62.

[2]胡文杰.重视和规范牙周基础治疗的必要性.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3, 43 (5) :286-289.

[3]刘宇明.86例牙周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 2013, 19 (11) :2104-2106.

[4]张浩, 杨霞, 李丛华, 等.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28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32) :3287-3288.

[5]刘骁, 李禹.牙周炎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4 (24) :99-100.

[6]王静.吸烟与不吸烟患者牙周炎非手术治疗效果的近期临床观察[J].北京口腔医学, 2012, 10 (2) :91-92.

[7]章锦才.牙周病基础治疗中的常见问题[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1, 1 (7) :392-394.

[8]王建琪.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及龈沟液内IL-17的检测[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4.

牙周情况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这次研究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的48位患者, 其中年龄32~52岁, 男25例, 平均年龄48岁, 女23例, 平均年龄50岁。所有病患都符合如下标准: (1) 无偏侧咀嚼习惯; (2) 近6个月内未服用易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 近3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 治疗期间不使用漱口水, 避免食用甜食, 不吃黏性的食物, 不咀嚼口香糖, 不饮酒, 不喝饮料; (3) 无全身性疾病; (4) 能坚持按时入院检查; (5) 都已完成基础治疗 (牙周基础治疗的内容包括:口腔卫生的指导, 全面口腔清洁等) 。在这其中完成基础治疗后未接受维护治疗的有22人 (为A组对照组) , 初、复诊平均间隔期为 (3.8±0.9) 年;而完成基础治疗后接受维护治疗的有26人 (为B组研究组) , 初、复诊平均间隔期为 (3.5±0.4) 年, 每3至6个月会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检查, 及牙龈上下的清洁和牙根根面平整整治。

1.2 纳入标准

(1) 口腔内剩余的牙齿数目≥16颗, 且至少有4颗磨牙 (不含第三颗磨牙) ; (2) 年龄在25~65岁; (3) 患者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甲亢等疾病; (4) 没有孕妇。

1.3 比较方法

(1) 检查患者剩余的牙齿数目, 记录两组患者在初诊及复诊时各自的牙齿缺失情况并记录。 (2) 探诊牙周袋深度 (PD) , 本次研究使用标准的亚洲探针 (15mm Hu-Friedy刻度探针) , 刻度为1mm, 尖端直径仅为0.5mm, 研究以最接近的1mm为测量结果。牙周袋深度的判读:<3mm的是浅牙周袋, 3~6mm的是中牙周袋, >6mm的是深牙周袋。 (3) 记录牙龈出血指数 (BI) , 研究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同。 (4) 探诊牙周的附着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使用S P S S 11.5软件, 观察前后的比较均使用Wilcoxon配对法, 并分析比较不同类别的位点间均数。以P<0.05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比较

2.1 两组患者缺失牙齿数目情况

A组, 初诊时平均牙齿颗数为25.6颗, 复诊时平均牙齿颗数为23.8颗, 其中因牙周炎缺失的牙齿共有25颗。B组, 初诊时平均牙齿颗数为26.3颗, 复诊时平均牙齿颗数为24.6颗, 其中因牙周炎缺失的牙齿共9颗。

2.2 两组PD、BI情况比较

见表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牙周附着水平情况

见表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 牙周基础治疗是控制慢性牙周炎非常有效的常规手段, 只要通过简单的牙周基础治疗, 就可以控制患者的牙周炎症症状, 效果显著, 并可以降低牙周袋的深度 (其中又以中牙周袋的疗效最为显著) , 并且牙周附着效果明显好转[2]。

3.2 但一般患者在基础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后便开始松懈, 不注重维护治疗, 自身观念的淡薄导致了疾病复发可能性的大大增加。而临床变现为牙齿的松动度增加直至牙齿掉落。

3.3 而研究表明, 牙周的维护治疗不仅能降低牙齿缺失的数目, 降低PD、BI, , 而且能使牙槽骨质流失大大减少, 从而使慢性牙周炎患者在基础治疗后的效果能长期稳定的保持, 对患者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3.4 建议

我国慢性牙周炎病患率较高, 专业的口腔医师不足。因此建议, 要有效的利用资源, 避免反复治疗, 病患在治疗期间要对此有足够的重视, 以确保最终有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并评估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治疗长期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这次是对在本口腔医院接受过牙周基础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回顾研究, 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共计48人, 其中未接受维护治疗者22人 (A组) , 完成基础治疗后接受维护治疗者26人 (B组) 。记录并分析初诊和复诊时的各项临床指标, 包括牙周探诊深度 (probing depth, PD) 、牙龈出血指数 (bleedingindex, BI) 、缺失牙数和牙周附着水平。结果 维护治疗组缺失牙数少于未维护治疗组;而两组患者复诊时的BI、PI情况也优于初诊时的情况, 维护治疗组BI、PI的情况也优于未维护治疗组;同时两组患者复诊时牙周附着水平优于初诊时。数据通过统计学处理 (P<0.05) 。结论 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有一定疗效, 但牙周维护治疗的作用优于单纯的基础治疗。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牙槽骨质丢失,维护治疗

参考文献

[1]谢昊.牙周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M]//孟焕新.牙周病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45-347.

牙周情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慢性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患慢性牙周炎患者(不伴有全身疾病)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5岁,平均年龄(47.16±2.37)岁。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2型糖尿病1年以上;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餐后2 h血糖浓度≥11.1 mmol/L;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对照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48.83±2.54)岁。纳入标准: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等系统性疾病。两组均符合以下条件: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全口至少有10颗可进行牙周评价的牙齿,至少有4颗磨牙;1个月内未服用任何抗生素;牙周炎符合1999年美国牙周病分类标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宣教、根面平整、全口洁刮治、调牙合、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全部基础治疗均由同一名牙周医师完成。在整个治疗期间,均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用药情况。

1.3 牙周指数检测

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按照参考文献[2]对两组患者进行全口临床牙周情况检查,记录探诊出血(BOP)阳性率、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值,每颗牙均检测颊、舌侧的远中、正中和近中6个位点。BOP阳性率以全口牙BOP阳性位点所占的百分比作为测量结果,AL和PD值以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所有检查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

1.4 血清CRP检测

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采集,采用免疫透色比浊法检测血清CRP水平。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BOP、PD、AL与CRP水平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BOP阳性率、PD、AL、血清CRP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牙周指数BOP阳性率、PD、AL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879,r=0.531,r=0.585,P<0.05),对照组BOP阳性率、PD、AL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782,r=0.720,r=0.690,P<0.05)。

3 讨论

目前牙周炎被认为感染性疾病,也属于系统性炎症的一种。随着牙周破坏的增加,2型糖尿病与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牙周炎、糖尿病两者有一定互相影响,存在双向关系[3],(1)牙周炎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加重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破坏:(2)牙周炎作为一种慢性炎症,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会影响糖尿病的代谢[4]。研究证实CRP在牙周炎的发病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CRP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强预测因子,在龈沟液中可以检出,牙周炎患者CRP水平平均是牙周健康者的2倍。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机体天然免疫系统启动的细胞因子介导的临床综合征,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

该研究结果显示牙周指数BOP、PD、AL与血清CRP水平均呈正相关,说明牙周炎症程度、牙周破坏程度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该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BOP阳性率、AL、PD、血清CRP水平跟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牙周基础治疗不仅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有明显改善,而且对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炎症也有明显改善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在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牙周炎治疗,应该定期进行牙周维护和复查,以保证牙周炎症的控制和糖尿病病情稳定。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牙周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及时治疗糖尿病,控制好血糖,有助于牙周炎的病情减轻。反之,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则血糖控制相对良好,糖尿病病情稳定。

综上所述,慢性牙周炎伴发糖尿病患者对于牙周炎的宣教及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对糖尿病患者实行定期牙周检查、维护和复查,从而保证牙周治疗远期疗效和糖尿病病情的稳定控制。

参考文献

[1]孟焕新.牙周炎与糖尿病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1):18-20.

[2]曹采方.牙周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156.

[3]戚威娟,陈蕾,刘芳.牙周非手术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症控制及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影响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11,19(6):312-315.

牙周情况 篇8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牙周维护治疗

牙周疾病是口腔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慢性牙周炎是最为常见的牙周疾病,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慢性牙周炎是侵犯于牙周以及牙龈组织的慢性炎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有牙龈出血,牙松动甚至继发性咬合创伤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1]。慢性牙周炎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全口洁治、刮治、根面平整、调整咬合关系、拔除损伤严重的患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清除牙周局部菌斑及感染组织,改善患者临床表现,消除牙周炎症[2]。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而言,如何长期保持治疗效果,减少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损伤,已成为一大难题,本文为进一步探讨慢性牙周炎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的效果,就我院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90例,给予相应治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2年6月收治慢性牙周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1.38±2.35)岁;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2.07±3.12)岁。所有患者均有牙龈出血、牙周袋探诊后出血、牙松动等临床表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需进行病情统计,记录分析所有患者平均每年牙齿缺失数、牙龈出血指数(BI)、探诊牙周袋深度(PD)及牙龈附着水平。对照组予以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包括全口洁治、刮治、根面平整、调整咬合关系、拔除损伤严重的患牙,尽可能清除菌斑以及牙石等病因刺激因素,进而消除牙龈炎症。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牙周维护治疗,定期进行口腔保健知识宣讲,建议患者戒除吸烟等不利于牙齿健康的习惯;定期进行牙周疾病复查;清除牙菌斑及牙结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抗生素或者手术治疗。复诊时间为(3.12±0.12)年。

1.3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观察标准

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观察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平均每年牙齿缺失数、BI、PD及牙周附着水平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平均每年牙齿缺失数,以及牙周附着水平比较

两组经治疗,对照组每年牙齿缺失数为0.32±0.05,观察组每年牙齿缺失数为0.19±0.0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牙周附着水平为(5.21±1.53)mm,观察组为(5.76±1.53)mm,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0055;与对照组比较,**:P<<00..005

2.2 两组患者BI、PD情况比较

两组经治疗,复试时对照组PD为(3.95±0.89)mm,观察组为(2.32±0.5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诊时对照组BI>2比例为(43.28±2.11)%,观察组为(19.76±0.9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慢性牙周炎是较为常见的口腔科疾病,牙周炎一旦发生,其病理损伤难以逆转,病情缓慢而持续进展,会导致牙齿逐渐松动并最终脱落,疾病的发展与年龄呈简单的线性关系。目前对于慢性牙周炎采取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全口洁治、刮治、根面平整、调整咬合关系、拔除损伤严重的患牙,以及消除牙周炎症等治疗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慢性牙周炎患者多数在取得一定疗效后,长期治疗观念淡薄,加大了疾病复发的概率,因此慢性牙周炎的治疗需要采取长期维护治疗。

牙周维护治疗是指患者进行治疗之后进行的长期维护,需要医护双方共同维护,医生需进行相应的口腔卫生指导,清除龈上、龈下菌斑和牙石[3]。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规整,帮助患者明确危险因素,诸如吸烟饮酒等。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制定维护计划,患者依据相应的计划进行复查与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生素以及进一步治疗[4]。能够有效的维持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两组经治疗,观察组平均每年牙齿缺失数为0.19±0.03,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诊时牙周附着水平、PD以及B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疗效,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婷,谢萍,徐屹,等.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39-42.

[2]张浩,杨霞,李丛华,等.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28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32):3287-3288.

[3]操小马,刘瑜,徐晓华,等.两种方法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比较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5):744-745.

牙周情况 篇9

关键词:牙周炎:糖尿病;牙周基础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41-02

研究证实,牙周炎和糖尿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糖尿病可增加牙周炎易感性,其发生重度牙周炎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牙周炎亦会干扰糖代谢。因此,有效控制牙周炎症不但可减轻牙周病变,而且有助于改善糖代谢状况。本研究观察了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60例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标准:①诊断2型糖尿病1年以上,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②HbAIc>7%;③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及感染;④口内余留自然牙不少于15颗;⑤至少6个位点牙周袋深度>5mm;⑥多个位点牙槽骨吸收>根长1/3;⑦半年内未接受牙周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仅临床观察。

1.2研究方法

1.2.1牙周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宣教、控制饮食、运动、全口洁治、酌情刮治、根面平整、去除不良修复体、调合、拔除无法保留的患牙。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软膏),日1次,2周,口服四环素0.25 g,日4次,2周。两组患者均维持原有糖尿病治疗方案。

1.2.2观察项目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检查以下指标:①牙周临床检查指标: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u)。②糖代谢指标: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IC)。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实验组治疗后的PD、SBI、PLI和HbAIC显着低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P<0.05)。

3讨论

糖尿病与牙周病均为多基因、多因素的慢性疾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协同关系: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加重牙周炎症并影响其治疗效果,严重牙周炎对亦会加剧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伴发重度牙周炎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3倍,其机制可能在于:①高血糖可使蛋白质糖基化,引发炎症反应,后者激活破骨细胞和胶原酶,导致胶原等基质降解,刺激牙槽骨吸收,加速牙周组织破坏;②蛋白质糖基化可改变多种机体蛋白质(胶原蛋白,血红蛋白)结构而影响其功能,导致伤口愈合能力差、基底膜增厚、细胞功能改变等;③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减少局部的供血、供氧,阻碍牙周代谢废物的排除,加速厌氧菌生长繁殖及毒素侵袭。

牙周情况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口腔科就诊的糖尿病合并牙周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0例, 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在35~62岁之间,平均(47.2±3.8)岁 ,病程在4.3个月~13.7年 ,平均 (5.2±1.3)年 ;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34~63岁之间,平均(46.8±3.6)岁,病程在4.5个月~13.9年,平均(5.1±1.1)年。两组患者糖尿病均属于2型糖尿病,排除凝血机制障碍,急性白血病,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系统病及其他器质性的病变,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处理。观察组在降糖处理的基础上行牙周基础治疗:1进行口腔知识的宣教;2指导患者自该控制菌斑,教导患者牙刷、牙线、牙间隙刷的使用方法;3对患牙进行治疗处理清洁;4消除菌斑、牙石;5找出菌斑存在的原因,若有龋洞应充填;6控制感染等[3]。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牙周的菌斑、牙石、出血的情况,判断临床疗效。

1.3 疗 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 C)判断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根据患者治疗后牙周的菌斑指数(PI)、牙石指数(CI)、出血指数(BI)状况判断牙周病的治疗。

1.4 统 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见表1。治疗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均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石指数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上一篇:心脏重症监护室下一篇: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