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情况

2024-05-13

影响情况(精选12篇)

影响情况 篇1

1 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激增, 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 结果是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关联日趋减弱。赤峰学院针对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1]。统计表明, 2009届本科就业人数1 215人, 从事相关专业人数774人, 所占百分比为62.89%;2010届本科就业人数1 424人, 从事相关专业人数1 083人, 所占百分比为66.67%;2011届本科就业人数1 517人, 从事相关专业人数1 227人, 所占百分比为80.88%。在调查过程中, 有54.89%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 有大约46%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只要求与专业有关联即可, 只有大约16%的毕业生选择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目前, 毕业生主要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 选择的工作岗位能否使其更好地发展, 而对于专业是否对口则并不强求。可见, 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毕业生专业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逐步提高, 是目前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

2 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在现代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类型, 已逐步向高级应用型人才转变, 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分析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明确当前的就业现状, 抓住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契合点, 以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力的培养。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的刘晓艳等[2],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及测量量表, 以安徽科技学院财经类毕业生为例,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交流学习、创新创业、职业发展、职业态度、专业知识技能5个因子, 来反映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交流学习因子和创新因子对就业能力的方差影响最大, 其余因子影响大小依次是职业发展、职业态度和专业知识。毕业生认为交流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构成了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冲突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 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则是就业能力的短板。

3 地域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应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缓解就业压力均有较大的影响。王凤军[3]表明,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是专业结构的调整与地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 因此要高度重视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的设置, 以提高就业质量。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苏锡常地区使长江三角洲的加工业和制造业非常发达, 但开设汽车类、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很少, 而开设信息电子类专业的院校却非常多。从就业统计来看, 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很低, 而符合苏锡常地区产业结构的机械制造类、汽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 处于明显优势的地位。因此,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要求各类院校专业也应进行相应地变化。

4 毕业生就业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

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专业不对口, 究其原因是专业建设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4]。因此, 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各类专门人才, 是高等教育的必然使命。许多学者从培养目标、课程体制、授课理念、考核模式、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就改革培养目标而言, 要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围绕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分类, 增加专业实践课程, 使学生在专业的学习中逐渐掌握专业的相关知识;就课程体制改革而言, 要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的职业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状况,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其发展成为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 促进专业领域的发展;就改革授课方法而言, 原有传统的教课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就考核模式而言, 大多数高校的学业考试多采用单一笔试, 偏重死记硬背,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不能灵活掌握, 不能完全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应采用课程答辩、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5 针对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应需采取的措施

无论从外部劳动力市场需求, 还是从内部人员发展角度而言, 在理论上强调髙等教育系统多样性几乎成为各方共识, 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 一个更多样化的系统在满足社会需求上, 也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收益[5]。

5.1 专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 大多数学校专业调整都存在着许多问题。高校中许多专业的社会需求虽然不大, 但由于是重点专业或传统专业而不愿意进行调整。随着扩招后, 许多学校都增设了热门专业, 但是专业所需的教师及设备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培养出的毕业生也就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原因, 都造成了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5.2 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产、学、研相结合, 是科研、教育、生产的不同社会分工, 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 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6]。一方面, 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可以有目标地进行,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从而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与高校的合作, 不仅可以提高自主科研能力, 而且对于人才的储备也提供了机遇。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 也能够更早地体验社会生活, 感受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所需的外围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3 根据地域特色调整教育指向

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向大多是大中城市, 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教育体制本身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 均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色。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往往不考虑农村, 很自然地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是就毕业生自身而言, 在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学的专业和课程, 有些是不适用于城市和他们所向往的地域的, 这就造成了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从事专业的相关性低。因此, 高校应该在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注重多元化, 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体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付玉华.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适应性分析报告[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9 (7) :178-179.

[2]刘晓艳, 张瑾, 胡春阳.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子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1 (3) :106-109.

[3]王凤军.苏锡常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专业结构调整研究[J].科技创业家, 2013 (5) :165-169.

[4]谢果凰, 卢佳芳, 屠春飞.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6 (4) :76-78.

[5]C C Morphew.Conceptualizing Change in the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80 (3) :243-269.

[6]孟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影响情况 篇2

调查人:2010 级政治系旅游管理张建飞

物价调查

一、调查概况我于 2012年 1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 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为 把握当前社会物价发展情况,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人民生活 水平稳步提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

调查方法访问法:深入附近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近几年的物 价对比、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文献法:上网查询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并找了近几年的物价情况的资料,通过 书面材料,统计数据等文献对物价上涨情况有了一定了解。观察法:我多次深入百姓之中,观察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他们的言行;我多 次外出买东西,向卖方打听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从日常的小事去观察社会中的 大事,从中获益不浅,并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调查过程(一)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1.粮油涨价:去年 11 月份食品价格突然上涨 3.7%,造成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月突增 0.5 个点,创下自 2011 年 3 月以来的新高(扣除 2012 年 1 月的 春节因素)。其中,粮食价格上涨 4.7%,油脂价格上涨 6.2%,肉禽及其制品价 格上涨 7.6%,都是 10 月涨幅的数倍。在百姓看来,买东西的最大体会就是贵,以前 2 元多的青菜,现在涨到 5 元到 10 元不等,但似乎比去年的便宜;鸡蛋从 5.5 元涨到 6 元。猪肉的价格在七月 份一度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86%,以北京为例,就在 4 月 30 日,市场价为每公斤 13 元,而 5 月 21 日,市场价提升为 16.6 元,升幅 27.7%。而从 6 月 29 日到 7 月 23 日的升幅高达 23.95%。猪肉价格一年上涨了百分之五十,鸡蛋和其他食 品的价格也在飞涨,普通的一顿饭:一个青菜,一个肉就花去将近三十块。这将 迫使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要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来购买食品。2.能源价格上涨:据百姓透露,去年煤炭 600 元每吨,今年 1000 元每吨,涨幅 40%。而在这个方面,山西省对出省的煤炭征收附加费的决定已经得到了国家 的同意,这就意味着我国多数省份用煤价格仍将上涨。在石油、天然气方面,三 大石油集团老总日前都表示,与国际价格相比,国内价格依然偏低,需要与国际 接轨。同时,国家还将继续提高石油资源开采的资源成本,国内油气价格将可能 继续上涨。能源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取暖、做饭,甚至交通工具的选 择(如今,大部分人选择电动车作为交通工具,而越来越少的人骑摩托车,大概 原因在于电尚未涨价,而油价却在飞涨吧。)。3.产品成本上涨:2011 年年原材料价格仍将保持坚挺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 布的数据,去年 11 月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了 36.3%;去年 2 月木材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了 21.2%;建筑所需的钢材、石制品等都有了 相应的价格提升。4.工资上涨:据相关资料显示,劳动力的报酬近年来也一直呈增长态势。央行 去年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呈现上升趋势,2011 年职工工资上涨了 14%。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物价等的上涨,使企业及用人单位不得不适当提高 工资待遇。可尽管如此,在我的调查过程中,却经常听到“物价飞涨 工资不涨”的抱怨。我 想这不是工人不知足,而是工资的涨幅与物价涨幅不成正比啊。有这样两个例子: 1.尽管百姓短期可以忍受物价上涨的不满,但

民众对于专家政府单位的解释斥为 是在搞数字游戏。据美联社发自北京的一篇报导说,对 30 多岁的某工人来说,在北京买菜的经历越来越痛苦。猪肉价格一年上涨了百分之五十,鸡蛋和其他食 品的价格也在飞涨,迫使这位 30 多岁的铁路工人被迫把家庭每个月三千元的收 入中三分之一用来购买食品。2.一退休职工说:“去年给我们退休工涨了 130 元,就有人高呼万岁,口号声未落,物价狂涨,我们更跌入水深火热深坑中,退 休金增加与物价上扬相比,正如我们骑自行车与 f5 赛车赛跑。现在又说给企退 人员增点钱,看来就是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我们的自行车怎么赛得过物价这高 速的赛车啊!” 物价的飞涨,工资的小涨,是百姓生活中的一对矛盾啊,本以为涨工资是好事,可遇到了涨的更快的物价。2011 的物价,老百姓几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虽然居民消费价格 指数仅有 1.3%的涨幅,但由于上涨的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些生活必需品 价格上涨幅度是总体价格指数的 2~4 倍,令人们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当然,市场的菜、肉价格也免不了是一度的上涨。就算是这样,人们还是坚持着“偏高 但仍然坚持”的态度。

“民以食 为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此类基本生活物质虽然小幅上涨,但带来的影响 却是巨大的。这类基础物质价格再怎么涨,老百姓也是要买的,无论如何,饭总 是要吃的。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物价持续上扬的时期。其实,除了 基本生活消费品之外,住房、教育以及医疗更成为压在广大老百姓身上的“三座 大山”,令人喘不过气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应对物价在高位的徘 徊? 这个问题首先应由政府来解答。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物价上涨是由市场 经济规律供求关系作用使然,但在一些物价上涨的背后我们仍可以看到某些政府 部门的推波助澜。对垄断企业的支持或纵容,对政绩的饥渴与冲动,对自身利益 的考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寻租,这些都能成为某些商品与支出飙升的潜在理由。公共管理者应该意识到,物价的上涨背后更多的是民生问题,而不仅仅是表面的 利益与政绩问题。相关审计与监察部门,也应该尽力消除这种物价虚高现象,还物价一个真实的水平。

根据统计,全国居民各月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 5.2%,其中城市上 涨 4.5%农村上涨 6.4%.是继 95 年内的又一新高。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 三个月超过 3%,5 月份为 3.4%。据统计,6 月份全国 31 个省市区的居民消费价 格均比去年同月上涨,幅度在 2.4%到 8.4%之间。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 1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 31.7%,油脂价格上涨 21.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 22.4%,鲜蛋价格上涨 28.1%.在新涨价因素中,粮价上涨仍占据一定的比重。此外,国际 油价一路飙升,带动相关原材料和消费品上涨,加上国家发改委调高成品油价格,其后续影响在春节后体现出来。据介绍,从呼和浩特市上半年市场物价总体情况 来看,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

2.8%,其主要原因是粮食、油脂、肉禽 及其制品、蛋类、水产品和在外用餐价格上涨,另外,居住类价格与去年同期相 比上涨 4.6%,主要原因是城市垃圾处置费、房屋贷款利率和取暖费上涨。今年 下半年以来,就一直听老百姓嘴里一直念叨着一件事情:吃的东西怎么变得这么 贵?的确,我们吃的食品和粮食今年的涨幅不小。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什么时候 粮食和农产品的生产能大幅增长,把价格降下来。

经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可能原因之一: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 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

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 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原因之二:成本推 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 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 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 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原因之三: 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 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 应的紧张。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身边也不缺乏物价的影响,对于我们自身会触及到的反 应,物价飞涨带来吃饭、购买学习用具、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增加。漂亮的衣 服可以不买,但饭不能不吃,牙刷、牙膏、笔、纸张等生活、学习必需品必须要 购买。每个月,每位同学的开支大概要增加 100-200 元不等。有些同学家庭经济 本来就比较困难,相对于原本就艰难的生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即使家庭经济比 较好的同学,也明显的感觉到了物价飞涨所带来的压力。大学生们热议的话题中 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话题“物价”。远离社会的他们也开始谈论起柴米油盐,我们 如何做呢,为此,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减缓物价的不利影响:

一、通过形式政策课等形式向大学生们讲解物价上涨的原因,做好解释、宣传工作,以免出 现一部分大学生不理解而导致不良事件

二、对于学生食堂,政府可以采取补贴等方式对高校学生食堂进行补贴,使学生吃上比较便 宜的饭菜。

影响情况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283例自愿进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2.9±3.75岁;孕周35-42w,平均孕周38.7±1.9w;初产妇167例(59.01%),经产妇116例(40.99%);剖宫产原因:巨大儿39例,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窘迫17例,过期妊娠18例,无特殊情况但孕妇自愿要求行剖宫产179例。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逐层地打开腹壁的腹腔,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胎盘,然后层层缝合。

1.3 术后护理干预方式

1.3.1 术后监测:术后应嘱产妇去枕平卧6h,并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及口鼻腔分泌物误吸,6h后改为半卧位,使身体与床保持20-30°角,尽量侧卧以减轻身体移动的时候对切口带来的震动和牵拉痛,同时配合多翻身,并为产妇捆上腹带,同时指导家属帮助产妇多翻身,促进恶露排出,以防恶露在宫腔内淤积而引起感染,影响子宫复旧。定时巡视观察并记录产妇呼吸、脉搏、血压、体温、意识状态等一般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应密切观察产后恶露,如果发现阴道大量出血或卫生垫2h内就湿透,阴道流血的量大大超过月经量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同时还应指导产妇及家属注意观察和预后术后晚期大出血,出院回家后如果恶露明显增多,超过月经量,应及时就医[2]。

1.3.2 加强休息 休息是最好的恢复体力的方式,产妇结束手术回到病房后,除了接触婴儿和哺乳的时间外,在术后的前半个月时间内应尽量多休息。

1.3.3 疼痛护理 剖宫产术后,由于麻醉药物作用的逐渐消退,产妇下腹部伤口痛觉开始恢复,一般术后数小时伤口剧烈疼痛。在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疼药,保证产妇充分休息的条件下,尽量少用或不用止疼药,鼓励产妇尽量克服,并指导家属多与产妇交流转移其注意力。因为止痛药物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尤其是引起肠蠕动功能的恢复,所以需要产妇对疼痛做些忍耐。

1.3.4 切口及会阴部护理 为了防止腹部伤口的裂开,咳嗽、恶性呕吐的时候,应以左右手压一下两侧下腹部或压住伤口两侧,以防伤口裂开。要确保外阴和腹部切口的清洁,发痒的时候避免搔抓,更不能用不洁物品来擦洗伤口和外阴部。护理人员每天为伤口更换敷料,在更换敷料的时候应注意观察伤口愈合的情况,有无渗血、渗液、局部皮肤红肿或皮下形成结节的情况,如果伤口发生感染时,还应用庆大霉素注射液湿敷伤口及红外线照射帮助伤口的愈合。

1.3.5 及早下床活动 护理人员要注意与产妇进行沟通,耐心细致地向产妇及家属讲解长期卧床易形成肠粘连、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及早运动有利于术后极早康复。产后24h应多在床上做翻身运动。只要体力允许,在产后第2天拔除尿管后,应鼓励其尽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运动量,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早期活动不仅可促进肠蠕动和子宫复旧,还可以避免术后肠粘连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还应教会产妇一些术后健身康复操,有利于子宫复旧。

1.3.6 排尿的护理 如果无特殊情况,一般在术后第二天静脉输液结束后就会拔除置留导尿管。拔管后应鼓励产妇下床排尿,以达到自然冲洗尿路和缓解膀胱膨胀的目的。但由于剖宫产术后伤口的疼痛,使得产妇不敢用力增加负压,大小便不能顺利排出,易造成尿潴留和便秘,涨大的的膀胱妨碍子宫的复旧,同时还易引起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如果拔除尿管后6-8h仍未排尿,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诱导排尿,常用的方法是在腹部放置热水袋或流水声刺激等。

1.3.7 加强营养 术后第二天可让产妇进食一些清单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蛋汤等,但切忌牛奶、豆浆、土豆、萝卜、大量蔗糖等胀气食物、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待产妇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则可以正常进食,进食主要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清单易消化的汤汁食物为主,加强产妇营养,才有利于术后康复和母乳喂养的开展。

1.3.8 哺乳及乳房护理 为了促进母乳喂养的顺利开展,术后要及早的让婴儿吸允乳头,熟悉母亲气味,鼓励产妇早开奶,促使产妇乳汁产生。护理人员应教会产妇正确喂养的方法,保护好乳房,防止乳头皲裂和乳汁积聚。同时,产后应指导产妇多按摩、热敷乳房,防止乳房硬结、胀痛的出现。

2 结果

本组283例观察对象,首次下床活动的平均时间为1.27d;首次进食平均时间为8.06h,伤口均愈合情况良好,甲级愈合率达100%;均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形成;平均住院时间为8.52d。

3 结论

剖宫產完全不同于阴道分娩,剖宫产要在下腹部做一条长10cm左右的切口,手术伤口很大、创面也比较广,又和藏有细菌的阴道相连通,所以,剖宫术是产科最大的手术,有很多并发症和后遗症,产科医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实施这项手术。但是,在中国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完善趋于成熟,麻醉和手术一般都很顺利,减少了分娩过程的产科意外,但其产后的并发症则较多,不利于产妇的康复,而科学的护理干预在并发症的预防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术后加强护理保健,对于顺利康复是很重要的[3]。

因此,对剖宫产产妇术后实行的护理干预,鼓励其尽早下床运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加强营养,预防尿潴留、切开及会阴部感染,指导合理地母乳喂养等综合性措施,有助于产妇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9.

[2] 龙晓江.现代剖宫产术后的护理要点[J].健康必读,2010,18(6):67.

影响情况 篇4

一、物价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是反映居民消费能力和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的系数。一般情况下, 人们分析物价时往往会用到CPI, 以此作为物价分析的依据。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价水平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的状态, 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 物价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经济增长带动了物价的上涨, 同时物价的上涨也是地区经济增长的表现之一。物价上涨会促进人们收入的增加, 也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 进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物价的上涨也会给居民消费带来负面影响, 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丧失, 进而拉大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能力, 形成巨大的消费差异。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 市场极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物价的变动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1. 进一步拉大城乡消费差距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 城乡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虽然经济水平普遍得到提升, 城市经济的发展却远高于农村地区, 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水平的距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价的上涨, 城市中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消费增长也越来越快, 受物价上涨的影响逐渐减小。而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 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逐渐增大, 消费增长也是越来越慢。物价的持续增长将会使得不同收入阶层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以粮油食品为代表的生活必需品,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价格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而农村居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产品的销售, 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最终使得城乡居民消费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

2. 降低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

一般情况下, 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居民支出增强幅度, 另一个方面是居民支出承受能力。物价上涨势必会使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 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 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对于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来说, 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他们生活质量的下降, 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负担进一步加大。

3. 有利于增加居民就业机会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 物价的上涨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居民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主要在于物价的上涨往往表明了商品需求的增加, 这为商品生产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生产者为扩大利润不断加大生产的投入比例, 企业生产中对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从而给居民的就业带来了更多机会。根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 通货膨胀一般与就业呈现正比例关系, 政府要想对失业率进行适当的控制, 就必须接受一定的通货膨胀, 将物价上浮的空间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只要保证物价的增长不会对大部分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就能够促进消费以及经济水平的全面增长。调查显示, 物价上浮率为1.7%时,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10.7%, 由此数据可以推断, 合理的物价上涨不会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策略

1. 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引导作用

根据经济发展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 可以得出物价水平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物价的波动也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有所关联。如果物价的波动与居民的消费水平呈现正比例的关系, 说明物价的波动较为合理, 这种情况不仅能够拉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同时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通货膨胀能够有效地增加居民收入, 而居民收入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地区居民收入能够很大程度上反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温和的物价波动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进而促进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 政府应该有效发挥其引导作用, 加强财政资金的合理利用, 加强政府在经济市场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从而确保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2.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经济保障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 国家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注, 给予低收入群体一定的经济保障。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与物价的波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并且低收入居民的经济增长与物价的增长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社会上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受到遏制, 势必会对整个经济发展形成严重的制约, 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 国家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给予低收入群体经济上的保障, 尽可能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将重点工作落实在保障居民收入上, 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此外,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完善农副产品最低收购价, 推行物价联动机制, 从而保证农村居民能够得到合理的收益和报酬, 进一步维持居民消费水平的稳定发展。

3. 加强相关制度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需要对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改革, 以此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推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是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 还应该建立健全劳动者保障机制, 进一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实现劳动报酬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 在保障居民合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同时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此外, 还应该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就业政策, 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减少居民的失业问题, 让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应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加大医疗住房、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这样才能有效扩大即期消费, 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4. 有效增加供给, 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为了促进中长期消费的持续发展, 需要不断培育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多样化生活化服务性产业, 例如, 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 能更好地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消费结构的升级还会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必须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投入力度, 加大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此外, 还应该加强农村供电设施以及通讯设施的完善, 为电网改造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引进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 在农村设立产品的销售服务网点。这些举措不仅能够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同时还能够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上消费群体也不断增加, 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 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发展经济。在农村建立畅通的网络及物流服务, 增加相应的适销产品, 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农民消费, 加快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同时还能够利用网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资金来源。

5. 采取相关措施抑制物价上涨

物价的合理上涨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过度的上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对经济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基于此种原因, 需要对物价调控政策进行调整。在通货膨胀的措施上:一方面, 需要加强市场需求的管理, 逐渐收缩消费的流动性, 另一方面, 可以减缓信贷的增长速度, 降低信贷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同时还应该加强农业生产, 采取结构性调整对策, 逐渐消除农产品对物价上涨的诱导作用。

三、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一般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以及物价的变动。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物价总体水平与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作为国家经济的引导者, 需要做好宏观调控, 并且深入基层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 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价格上涨的微观基础研究”课题组.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调研世界, 2012, (2) :8-10.

[2]王贺民.试论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14, (6) :26-26.

[3]李海.物价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3, (10) :24-25.

影响情况 篇5

省调:

16日20时至18日16时,我市出现强降雨恶劣天气,南江、通江北部、巴州北部降雨最较大,电网受损较严重。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气象水情况信息

巴州区兴文镇最大降雨量达244.7mm,南江和平降雨量达317.5毫米,通江县沙坪最大降雨量达208.3mm,平昌县粉壁最大降雨量达230.7mm,主要河流水位上涨,但未超过警戒水位。

二、电网受损及恢复情况 1、220kV、110kV设备运行情况 220kV电网设备运行正常。2、35kV及以下设备运行情况

截止9月19日06时,巴中电网累计停运35kV线路13条,10kV线路94条,35kV变电站13座。目前已恢复35kV线路8条,未恢复5条;恢复10kV线路43条,未恢复线路51条;恢复35kV变电站9座,未恢复变电站4座。最高损失负荷58MW,到目前为止,未恢复负荷27MW。停电影响通江县、南江县部分乡镇村社,巴州区部分乡镇停电,无重要及高危用户。

三、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情况 1、35kV长赤站站内进水严重,部分端子箱内进水,为了安全变电站进行停电避险,待站内积水排除后,及时恢复变电站送电,对其端子箱烘干和站内电缆绝缘检查。变电站运行安全风险较大。

2、部分线路电杆基础滑坡现象较严重,设备坚持带电运行,对电网安全运行风险较大。

巴中地调

影响情况 篇6

【项目编号】:11XMZ006

【摘 要】:我国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状况复杂多样,具体情况可以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阶层形态、职业结构、人员流动现状以及城乡收入比例这四个方面窥知。其分化状态活跃是受到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国家对于这一地区政策扶持也间接引导了阶层结构的变化,而阶层分化同时也受到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状况的制约,同时西北民族地区作为受不同宗教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居民的宗教信仰也是影响阶层分化的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因素。

【关键词】:西北民族地区 阶层分化 总体情况 影响因素 中国西部

一、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的现状

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在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状况复杂多样,具体情况可以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阶层形态、职业结构、人员流动现状以及城乡收入比例这四个方面窥知。

(一)从社会阶层形态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民社会阶层在地区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就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的结构形态。它表示的是各阶层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采用陆学艺教授所划分的五个社会层次,通过掌握各阶层人数占该地区的总人数的比例,就能将它的形态大概的表示出来,而某一地区的阶层划分可以通过对当地居民收入状况统计分析而得到。因此,从表1[1]中可以看出:2011年,该地区的甘肃四个县城、新疆以及青海地区的两个州农民收如不超过 元的人数为 ;甘肃和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农民收入超过 元人民币的人数达到 。

表1 2011年西北民族地区分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统计表

现在很多研究社会学的学者提出西北民族自治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没有发展成较为成熟的橄榄形社会结构,有观点将其形象地称为生梨形[2]。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有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向着橄榄形社会结构变化,而另一种则是向着和橄榄形结构完全相反的金字塔结构变化。而这种变化已经在表1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如宁夏市两个市区的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不到1000元涨到了2011年的4000元,这种收入水平的提高也预示着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种变化方式在按收入变化划分的社会结构中就属于由向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变化。

(二)从职业结构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西北地区社会结构在不断的加剧,最为明显的是职业分层。一方面,在私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很多人都相继建立私营企业以及在私营企业工作。在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外来投资商以及本地商人在该地区兴建私营企业,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西北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影响下,社会更加需要专业的市场人才,第三产业也在该地区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促使大量的服务行业人员产生,形成新的职业队伍。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这一阶段,西北地区在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比例不断减小,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私营企业工作,或成为私营业主。民族地区职业分层的发展的步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下不断加快,并且由传统农牧业逐渐向工业类、信息类职业靠拢。

(三)从人员流动现状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当前,乡村人口比例过高,城镇人口比例过低是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情况。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2011年农村人口1247.04万,城市人口961.67万。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局面已经成为必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化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公民大部分都是从事第一产业,相对而言,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数相对比较少,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在我国所占的比重中是少之又少。

西北地区人员主要有以下两种流动趋势。农村人口开始大量的进入城镇定居。二元经济结构主要存在的地区还是集中在西北地区上,从整体上来分析,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根据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模型分析可以知道,当农村所产生的边际劳动力较小时,农村就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个时候,这些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进军。从人们从业的选择上来看,三个产业开始出现分化,人们开始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开始慢慢的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由配第定律分析知,受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造成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减少的局面,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数在逐年递增。整个看来,西北人员流向反映出来的社会结构变化的发展是合理的,顺向的。

(四)从城乡收入比例来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结构现状

我国属于一个二元结构的国家,其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很多领域,在这些领域,表现更为明显的是城乡结构。如果将西北地区类比为是一个处在正在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最近这些年我国统计年鉴资料表明,城乡的二元结构依然严重的存在西北地区中。例如, 年,甘肃市民的年收入为 元,而农民的年收入仅为 元;青海市居民年收入为 元,农民的年收入仅仅是 元;宁夏的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农民的纯收入为 元;新疆的城市居民纯收入为 元,农民纯收入为 元。由此可知,农村收入低于城市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这里面还有很多的差距是不能用货币衡量的,比如,社保方面。近几年这些差距越来越凸显,应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的特点

西北民族地区发展到现在,阶层分化始终伴随其中,在3.2.1节的总体状况分析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地区,西北民族地区的阶层分化持续时间长而且从未停止,并且具有中间阶层还在发展和壮大的趋势,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效应也表现在其中,具体来讲就是底层群体向上流动受到阻碍。

nlc202309041333

(一)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还在持续不断的进行发展

西北民族地区每个阶层都还是处于变化的状态,从社会成员的分析上来看,大部分的成员都呈现出有双向阶层属性,从这样的情况上来看,还应该会出现大规模的分化,对于原来具有的阶层也会从各个阶层中进行渗透进来,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速度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快。改革对西北民族地区原有阶级阶层结构的影响是全面而彻底的。而我国改革的渐进式特征又使西北民族地区阶层的分化呈现这样一个特征:分化是从原有体制中处于较低地位的阶级阶层开始的,逐步渗透到处于较高地位的阶级阶层中。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分化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农牧民的分化最为明显。

(二)西北民族地区中间阶层的发展潜力最大,流动性最小

中间阶层一般都是由原来的个体户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形成的,这部分人员主要是在农村中比较有思想的人员,其本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学识,思想上也比较先进活跃,并且还具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部分人员中的大部分都是政府领导干部或者先进劳动者,改革开放后这部分人员一般都在抓住这个时机干起了自己的事业,并且得到了发展。从当前来看,这部分人员一般都承担了社会企业中的领导干部职位,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声望。有更大的一部分人员成为了私营企业主,在这个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活跃经济发展阶层,这个阶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经过不断的发展壮大之后,这个阶层的人员基本都成为了高素质人员。

(三)底层向上流动时受到层层阻碍

在西北民族地区的底层民众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是因为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是生活在偏远山区中, 这部分人员由于地区偏远山区,与外界的交流比较少,因此就造成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落后。二是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国家已经在西北民族地区加大普及基础教育的力度,但是由于师资配备的困难加之“读书无用论”的蛊惑以及少数民族特有的对汉族文化抗拒心理,仍然有许多边远山区的孩子无法享有良好的教育,没有具备向上流动的能力。三是许多农牧民选择只在农闲或生产情况不善的时候进入城镇做工,一般固定的少,他们往往更多是流动地的匆匆过客,这种暂时性的流动对流动者的阶层上升作用也不大。四是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青海、宁夏等少数民族聚居大省,农村地区面积大,居民分布零散,户籍改革制度执行难度较大,城乡一体化统筹受阻,阶层开放和交流程度不高。总之,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底层人民,他们的向上流动面临困境。

三、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的影响因素

西北民族地区阶层分化状态活跃是受到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国家对于这一地区政策扶持也间接引导了阶层结构的变化,而阶层分化同时也受到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状况的制约,同时西北民族地区作为受不同宗教影响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居民的宗教信仰也是影响阶层分化的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因素。

(一)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西部蓝皮书)一书中就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十分快速,整个地区呈现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10%以上。(见表2[3])

表2 2006~2010年西北地区各省份经济增长速度及其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总体说来,当前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为经济增长速度快、稳定性好,经济结构日益趋向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持续的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将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其所投资的数额还占据较大空间。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力度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但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上来看,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已经开始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在产业化的问题上还需要对这些产业做出进一步的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的人员就会跟着流动,这样就可以让下阶层的人员开始向中层阶层流动,中层阶层的人员也可以开始向高层阶层的人员流动,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也是影响西北地区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国家对于西北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转变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自治机关主要是由各级自治政府组成。我国在不断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赋予民族自治机关本身享有相应的自治权利[39],这种权利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有效的促进当地政策的适应性调整。通过这些自制权利的下放,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当前来看,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西北民族地区大开发时,对其发展政策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建设方面的立法;其自治地区的财政税收的立法;对于民族自治地区的资源方面的调整;对于西北地区的扶贫政策等[40];从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西北民族地区之间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激励机制,为了就是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让各个阶层的人员流动性更大,让人的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的繁荣发展。

(三)西北民族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状况

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开始变得越来越客观化和合理化。这是因为组织层制的逐渐扩展,和公民平等意识日渐增强。教育考试制度,考量受教育程度。由于其自身极具客观性,使得受教育程度在社会资源的获取中,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也成为向上流动必需的一个先决条件[4]。在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流动中,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下阶层完成了向上流动。这正是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强大中介作用的体现。

从2010年西北地区各省份公布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公报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到(见表3):

表3 2010年西北民族地区各地区常住人口受教育情况表

nlc202309041333

在西北民族地区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为5304696人;具有高中学历水平的人数为7142302人;具有初中水平学历的为19404823人;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员为1873720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员并不多,从数据上来看,只有占到四分之一的人具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大部分人都只是接受了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并没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因此,从整体上来分析,西北民族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水平,相较其他地区相对较低,这也是导致社会流动滞后,水平流动居多而垂直流动较少的原因,文化程度对收入具有很大影响,这也是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贫富差距拉大的一大重要原因。西北民族地区人民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是制约和影响该地区阶层分化的一大重要因素。

(四)西北民族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

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社会整体系统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子系统。宗教通过对社会进行价值整合,对社会成员进行心理调适,促进个体社会化,稳定、协调社会或促进社会变革来对社会整体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施加影响。它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西北民族地区社会阶层分化进程中,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影响因素,也是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区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基点。由于多民族聚居,多种传统宗教并存,主要是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和萨满教。许多居民都有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并且其所信仰宗教教义强烈贯穿于他们的意识形态和现实行为中,如对他们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西北民族地区,人们在社会流动中除了一般流动的各种困难和烦恼外,还抱有作为少数民族的特殊困难和心理适应问题。另外,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需要相对应的一定设施,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地区生活的很多居民,都会选择在家乡生活,与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使得西北民族地区的代际流动和外流极为滞后。

参考文献:

[1]《甘肃发展年鉴》、《新疆统计年鉴》、《宁夏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的各年份年鉴,以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地区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

[2]潘修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与重建国家自主性[J].理论与改革,2005(4)

[3]姚慧琴.任宗中.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2

[4]王艳粉.教育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11)

影响情况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7月—2010年10月在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及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 (包括复发病例) , 均经CT或MRI确诊, 住院期间血压连续监测3天, 每天3次 (上、下午和晚8时各1次) 均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 (国际统一标准WHO/ISH) 的患者为本次调查对象, 共计412例, 其中男227例, 女185例, 年龄47~85岁, 平均年龄 (58.4±11.14) 岁。

1.2 调查方法

对新入院的脑卒中患者, 采用调查员面访患者, 本调查表包括三部分内容: (1) 病人的家庭概况和个人一般情况调查。 (2) 高血压病程的长短和高血压严重程度的调查。 (3) 高血压认知水平和控制高血压行为的调查。

1.2.1 患者经济条件以人均年收入为界定标准, 参照本地的经济水平界定。

家庭经济条件好:人均年收入大于4.2万元;经济条件中等:人均年收入界于2万~4.2万元之间;经济条件差:人均年收入少于2万元。

1.2.2 患者对高血压脑卒中认知水平的情况。

通过调查者对患者认知水平的评价, 分3个层次, 认知好:知道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如嗜盐、吸烟、酗酒和肥胖等) , 了解高血压的并发症及脑卒中的危险信号;认知一般:了解高血压诊断标准以及部分相关危险因素, 不了解高血压的并发症;认知差:根本不了解高血压诊断标准及并发症。

1.2.3 患者控制高血压行为情况。

通过调查者追问病史了解患者既往高血压控制的行为, 分3个层次, 控制积极:对待高血压冶疗态度认真, 按时服药, 极少间断, 同时接受相关治疗 (如降血脂、戒烟和戒酒等) ;控制一般:对待高血压治疗态度比较随意, 不能坚持服药, 时有间断, 不舒服或血压高时服药一段时间, 不良习惯戒断也是随意性;控制差:对待高血压治疗态度漠不关心, 不认为高血压是疾病, 不服药或基本不服药, 不接受相关治疗。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分别采用构成比描述, 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表1显示, 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和控制高血压行为普遍较差, 分别占47.33%和48.79%。

2.2 影响高血压脑卒中既往血压控制的因素

由表2所见, 经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发现, 患者对高血压认知水平及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医疗付费方式与患者控制高血压行为具有显著相关性 (P<0.05) , 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则无独立相关性 (P>0.05) 。进一步将上述与控制高血压行为相关性较密切的4项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高血压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医疗付费方式与患者控制高血压行为均具有独立相关性, 并且以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家庭经济条件最为显著 (r=0.23, 0.21, P<0.05) , 而高血压控制行为又与高血压病程及严重程度有独立相关性。

*患者对高血压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医疗付费方式与患者控制高血压行为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对高血压认知水平与控制高血压行为的关系

有资料表明, 尽管治疗高血压对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有有益影响,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高血压患者未能得到很好的治疗或根本就不治疗[3]。本调查也发现高血压认知水平与患者控制高血压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r=0.23, P<0.05) , 高血压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患者的求医行为及遵医行为。认知水平低下的患者, 不清楚高血压的标准及相关危险因素, 意识不到高血压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因此, 就无法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更不会积极主动求医、坚持服药并监测血压。降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途径。无论是高血压还是血压正常 (<140/90 mmHg) (1 mmHg=0.133kPa) 的脑卒中高危患者, 降压治疗能降低初发脑卒中和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这种认识目前已获得证据并广为接受。近年有证据表明, 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后能降低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风险达35%~45%, 同样, 已患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接受降压治疗后可以降低再发脑卒中的风险达28%。要获得最大的脑卒中预防益处, 必须采取积极降压治疗, 使血压达到目标值<130/80mmHg[4]。因此, 提高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 采取积极主动的控制高血压行为, 可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2 患者的经济状况与控制高血压行为的关系

本调查表明, 患者经济状况与其控制高血压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r=0.21, P<0.05) 。说明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经济负担问题是患者和家属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尤其是医疗保险制度尚未普及的我国。有文献报道, 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患者更易产生忧伤和不幸[5]。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 对自身健康比较关注, 求医行为积极, 血压控制良好;而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尤其是广大社区老年患者, 失去经济来源, 没有生活保障, 导致对健康不重视, 许多1、2级高血压患者未在早期得到有效的干预, 以致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而不得不来医院, 不但医疗费用提高, 患者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3.3 患者的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与控制高血压行为的关系

本调查也表明, 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与控制高血压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r=0.17, 0.19, P<0.05) , 受过良好的教育, 控制高血压行为积极有效。而文化程度低且无医疗保障的患者, 即便早期发现高血压, 也很少采取积极的控制高血压措施, 并且相当一部分患者不知晓已患高血压, 只在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就诊时才发现。随着知识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 而这一群体往往缺乏完善的生活保障和必要的医疗保障体系, 提示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要特别关注这一类患者。

3.4 控制高血压行为与高血压病程、高血压严重程度的关系

如果高血压越早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 则高血压能够带来的危险性就会愈小[6]。高血压的治疗与否, 对患者的影响是不同的[7]。本调查结果也显示, 积极的控制高血压行为, 可使高血压患者自觉症状轻微, 生活质量良好。相反, 控制高血压行为差的患者, 较短的高血压病程即可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目前, 对于急性卒中的治疗手段是有限的, 因此, 卒中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则尤为重要[8]。因此, 我们社区医务工作者要重视和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尤其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只要有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有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有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 脑卒中即可得到有效的控制。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社区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因素的作用。方法 采用问卷的方法对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和华泾镇41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 数据采用构成比描述, Spearman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对高血压的经济条件、认知水平、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医疗付费方式等因素与患者对控制高血压行为有显著相关性 (r=0.23, 0.17, 0.21, 0.19;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控制高血压行为受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医疗付费方式等因素影响, 而患者控制高血压行为的积极与否又直接影响高血压的病程和高血压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脑卒中,高血压,干预因素

参考文献

[1]Carlene M, Derrick A, Valery L, et al.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J].Stroke, 2004 (35) :1024-1033.

[2]Khaw KT.Epidemiology of stroke[J].Journal of Neurology, 1996 (61) :333-338.

[3]魏艳静, 韦再华, 李淑敏.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5, 8 (1) :82.

[4]李振三, 杨期东, 苏启庚, 等.中国农村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89, 5 (增刊) :7-11.

[5]Christakis NA, Escarece JJ.Survival of medicare patients after enrollment in hospice programs[J].N Engl Med, 1996 (335) :172-178.

[6]Heuschmann PU, Heidrich J, Wellmann J, et al.Strok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ttributable to passive smoking in Germany[J].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7 (14) :793-795.

[7]刘玄重.浅谈“自测血压”[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7, 5 (1) :41-42.

影响情况 篇8

关键词: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绩效

当今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战略储备已成为各国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面临了一些问题, 地矿企业的人才培养能力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因此影响了企业的绩效。

一、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情况

1、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江西地矿企业人才情况总体较好, 但总量仍不足, 领军人物及创新人才匮乏, 高素质地矿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呈年轻化趋势, 文化水平学历水平较高, 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 人才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 需要进一步改善。

2、人才从业环境。

地矿企业人才从业环境主要从工作强度、薪资待遇、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来分析。从工作强度来看, 技术人员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 劳动强度较大;[刘世勇, 胡志毅, 张健.毕业生不愿到地矿行业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探索.2011.2.

]从薪资待遇来看, 技术工人的待遇相对偏低, 主要集中在2200至4200元之间;从社会保障情况来看, 地矿企业基本完成社会保障工作, 无社保人数较少。总体来看, 江西地矿企业人员从业环境良好, 薪资待遇相对平稳, 社会保障健全, 随着资历和工作强度的增加, 希望在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才对地矿工作的价值观、态度问题。

在对地矿企业的调查过程中, 约30%的人认为是因为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40%的人理想信念不坚定, 30%的人缺乏理想信念, 这种现象在青年人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在对收入所持的态度调查中, 不满意的占50%, 很满意的不到5%。在对工作的价值观看待中, 约一半人因为待遇不好或其他原因, 觉得岗位没有发展前途, 有放弃现在工作的想法。在专业是否与岗位对口的调查中, 专业对口人才数约为70%。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是人才工作政策执行不全面, 企业提拔干部多为裙带关系;二是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不够, 文凭较低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文凭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待遇收入上差距较大, 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三是对人才的分工与责任划分不明确, 工作中易产生分歧;四是企业没有整体性的人才规划, 一些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 一段时间没有合适的岗位, 导致专业荒废或选择离职。

3、人才作用发挥问题。

地矿企业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有时无法体现员工价值。原因一, 企业对人才服务不到位, 重视不够, 人才的潜能得不到发挥, 缺乏人才竞争的良性机制;二是企业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知识更新缓慢, 人才层次提升慢;三是职称评定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存在论资排辈现象,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上升困难;四是企业缺少技术人员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致使工作间的配合较困难, 工作效率不高。

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绩效的影响

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人才对地矿工作的价值观、态度问题来看, 由于地矿工作条件艰苦, 如果没有对地矿工作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 在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 员工都将面对困难而退缩。从企业角度, 企业对员工的薪资待遇问题不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 也必将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

从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 企业人才工作政策执行不全面, 裙带关系严重, 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度不够, 导致人才流失, 人才的分工与责任划分不明确, 企业没有整体性的人才规划, 这些都将影响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作性, 企业绩效将会因此下降。

从人才作用发挥问题来看, 企业对人才服务不到位,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知识更新缓慢, 职称上升困难, 技术人员缺少交流, 导致人才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以及由此带来的效益。

四、改善江西地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企业绩效的建议

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工作是企业的一项大工程,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才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绩效。

1、坚定员工从事地矿企业工作的信念。

理想信念能指引人生方向, 决定事业成败, 培养并坚定员工从事地矿企业的志向, 艰苦奋斗, 矢志不渝。地矿行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 江西省地矿行业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是老一辈地矿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地矿工作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政治稳定、国家安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矿工作者应该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埋头苦干, 立足本职, 用智慧和劳动创造自己的地矿人生。

2、学校加强对地矿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同时, 重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 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与企业相互适应, 毕业后学生直接到地矿企业就业[王文起, 叶永昊, 刘世勇.引导地矿类专业毕业生服务地矿行业的教育对策[J]探索与实践, 2012.3]。培育学生对地矿企业的认同感, 地矿企业虽然是艰苦的行业, 但各方面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学校与地矿企业合作的同时, 积极宣传地矿企业的优势, 减少学生到地矿企业工作的畏惧心理, 增强大学生对地矿企业的认同感。

3、企业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改善条件, 提高薪酬待遇。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发现人才, 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 完善人才奖励与提拔政策, 支持科研人员, 对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人才给予重奖[黄中原, 王聪聪.地矿类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以福建省为例[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2.]。二是在收入分配上, 制定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 实行灵活的津贴制度, 奖励绩效, 改善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待遇提高的同时, 对企业各类专业人才给予同样的重视, 明确人才的分工与责任划分。三是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把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 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 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实施分类培训, 注重实效, 着重强化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加强技术人员的交流, 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制定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 健立科学的人才吸引机制, 通过市场招聘、校企合作, 将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 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 每年列出重大科研和矿产开发项目以及技术难题进行招标, 引进人才。五是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次关心人才、支持人才工作, 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企业氛围, 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让人才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世勇, 胡志毅, 张健.毕业生不愿到地矿行业工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探索.2011.2.

[2]王文起, 叶永昊, 刘世勇.引导地矿类专业毕业生服务地矿行业的教育对策[J].探索与实践.2012.3.

影响情况 篇9

拇指文化源于社会上人们用拇指在手机上完成各种信息交流和传情表意现象的普遍接受与扩散。“拇指文化”在变革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以更加快捷便利的优势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润物细无声”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角度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消费调查中心ZDC进行了2013年中国IT网民智能手机APP下载及使用行为调查。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安装20个以上APP的网民占比高达44.0%,安装5个以下及未安装APP的网民数量较少,累计不到5.0%。可见,“拇指文化”正在渗透整个社会。毫无例外,在大学校园中,“拇指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并伴随APP的发展而充盈着大学生整个四年的生活与学习历程,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交往方式以及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构成。

那么,作为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娱乐平台,它在大学生群体中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它对于大学生能力培养有无关系,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基于全国5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手机APP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拇指文化”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为调查大学生APP的使用情况,以及研究APP使用与大学生能力培养间的关系,研究小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并通过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问卷原始题项部分来源于问卷星资料。原始问卷在试调查后,利用SPSS软件对题项进行了删减,最终问卷为删减后的修订版本,其信度、效度均在0.8以上。

此次调查数据收集时间为2015年1月初到2015年2月底,每份调查问卷均强调匿名和调查结果的保密性。数据收集包括网络发放、email发放和现场作答3种方式,共发出问卷600份,实际回收551份,回收率为91.8%。剔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后,有效问卷为508份,有效率为92.2%。调查对象包括50余所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985类、211类、普通一本、普通二本、普通三本等高校,其分布比例分别为12%、8.8%、15.2%、50.8%、13.2%。

二、大学生 APP 使用情况分析

发放修订过的量表进行大规模调查,从大学生对APP使用、认知、偏好程度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对各类APP依赖程度和不同类型APP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交叉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的调研结论。

(一)大学生 APP 使用基本情况的分析

大学生APP使用情况分析主要从熟悉度和使用时间段两个方面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于APP熟悉度较高,并且使用时间多为碎片化时间,如课间休息时和睡觉前,这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1.大学生对于 APP 的熟悉度分析

大学生对于APP一般熟悉、比较熟悉所占比例很高,分别为40.4%和36.61%,这一结果符合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普遍特征,但非常熟悉的比例仅有6.1%,反映出大学生对于APP仍缺乏全面了解。

2.大学生 APP 使用时间段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APP的具体情况,本次研究展开了对于大学生APP使用时间段的具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大部分大学生使用APP是在闲暇无聊时,比例为35.4%,目的为打发时间、排遣无聊;(2)学生使用APP多是集中于碎片化时间,如课间休息时和睡觉前,这是现代人快节奏时间安排的反映,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像手机APP这类新媒体正成为睡眠的“隐形杀手”。

(二)大学生对 APP 认知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研究从大学生对于APP的基本态度,使用APP后对自身学习和交往方面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展开对大学生APP认知方面的调查。

1.大学生对 APP 基本态度的调查

大学生使用APP对自身生活影响的调查结果如下:(1)大学生认为APP的使用对自身具有积极影响的占大多数,认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占36.7%,“生活更有效率或安排更加有序”占17.9%,“扩展了人脉圈和兴趣爱好”占26.1%。(2)大学生认为APP的使用对自身具有消极影响的仅占13.6%。从大学生对APP的态度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普遍对APP的好感度较高。“拇指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盛行是大势所趋,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高校教育者应更全面地看待“拇指文化”的盛行,顺势而动地变革教育方式,避免盲目反对甚至完全抵制大学生使用APP状况的出现。

2.大学生使用 APP 对自身学习的影响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APP使自身学习成绩下降的比例仅为10.63%。由于APP具备便携性、使用不受场地限制的优势,多数学生认为APP可以方便自身查阅资料、解决难题、进行交流以及开展其他学习活动。伴随着无限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学习方式从远程学习到数字学习再到移动学习,APP正发挥着其更新快、获取信息便捷、收费低等优势,日益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载体。实际上,如“我要当学霸”、“百词斩”、“课程格子”、“学习宝”等教育类APP一直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3.大学生使用 APP 对自身交往的影响调查

由图1可知:在“使用APP扩大了我的人际圈范围”这一题项中,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人数为183,占比36.02%。大学生具有积极乐观、思想开放、崇尚创新和探索精神,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而社交类APP在大学生群体中早已成为主要的人际交流媒介,大学生更倾向于用微信、微博、QQ等APP软件和朋友、同学交流,从而扩大人际圈范围。

图 1 APP 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

4.大学生对各类 APP 偏好程度的调查

APP主要分为:游戏大类、社交聊天大类、影音图像大类、教育交流大类、网购支付理财大类、新闻资讯大类、生活服务大类等。本研究发现每个人手机中所安装的APP会根据自身需求、文化背景、消费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各类APP客户端中,社交聊天大类以及影音音像大类最受欢迎,分别为76.77%和61.42%;其次是网购支付理财以及新闻资讯大类,分别为41.73%和38.39%。社交聊天类APP软件满足了大学生交流情感丰富,形式多样的要求。

5.大学生对各类 APP 依赖程度的调查

由于不同类型的APP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因此,很多大学生对智能手机非常依赖,多数学生有必须把手机带在身上的习惯。如图2所示,很多大学生会“只要闲下来就会不自觉玩手机”,“手机没电、没带、停机时会感到焦躁”,“夜晚只有在玩手机后才能睡觉”。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成为时下流行的“拇指族”,无论是在饭桌上还是在行走时总是在低头看手机,APP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图 2 大学生对 APP 的依赖程度

三、结论与启示

(一)大学生对 APP 熟悉度以及好感度较高

大学生是较易接受并尝试新事物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对APP熟悉度较高。但大学生对APP的认知程度仍较低,多停留在交友方面,缺乏对其更深层次的了解与应用。大学生对APP的好感度较高,认为APP的使用对自身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方便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难题、进行交流以及开展其他活动。此外,多数学生认为APP扩大了自身人际圈范围,否认了社交类APP使面对面交流产生恐惧的说法。

(二)大学生使用 APP 碎片化特征明显

大学生使用APP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这符合现代人快节奏安排时间的要求,有助于使过去常被忽视的碎片化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但是,有超过27.6%的同学使用APP的时间段是在入睡前,这显示出较多大学生对合理使用APP的时间与场所仍不能自我克制,APP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大学生睡眠的“隐形杀手”。

(三)大学生对 APP 依赖度程度高

大学生对APP非常依赖,多数学生有必须把手机带在身上的习惯,并且会在手机无法使用时产生焦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成为时下流行的“低头族”。可见,过度使用APP也会给大学生带来手机成瘾等诸多的负面影响。

综上可知,“拇指文化”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已非常明显,大学生在学习、餐饮、娱乐、理财、沟通等方面基本上都离不开手机APP。而一个矛盾的事实就是,手机APP的使用时间越长,那么大学生通过传统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就越少。因此,经常听到某学校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将手机上交的新闻。然而,可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不能变被动的限制学生使用手机APP,为充分利用其合理有效的部分,营造健康的“拇指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趣味性呢?在传统学习模式遭到现代媒体挑战的今天,如果可以通过设计某种方式对大学生使用APP的类型加以引导,也许能够快速转换高校教育者被动的角色,变管控为引领,促进开放型教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2]王翠洁.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2014.

影响情况 篇10

关键词:慢性病,标化患病率,泰兴市

泰兴市位于江苏省中部, 是长江下游新兴的滨江工贸城市, 全市土地总面积1252.61km 2, 人口密度为1024人/km 2, 是全国人口多、密度大的市县之一。全市有24个乡镇, 883个村民委员会, 7339个村民小组。

1 对象与方法

1.1 人口学资源于公安局、统计局。

1.2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1的调查员按照统一的调查表进行入户询问调查和相关的体检。

1.3 诊断标准

按照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1]:在未服降压药物的情况下, 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及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而血压正常者, 诊断为高血压。根据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空腹静脉血糖≥7.0mmol/L和 (或) 服糖后2h血糖≥11.1mmol/L及既往患糖尿病, 目前正治疗而血糖正常者, 诊断为糖尿病。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医学统计软件Epi-Info 6.04建立数据库, 进行原始数据录入、整理及逻辑检错。单因素分析:使用医学统计软件Epi-Info 6.04。多因素分析: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全市总人口1 287 054人, 其中男性659 659人, 女性627 395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5.09%, 提示我市人口已步入老年化结构, 男女性别比为1.05∶1。根据我市的经济状况、地理位置, 选择了泰兴镇、蒋华镇、河失镇、孔桥乡4个乡镇开展35岁以上人群主要慢性病的基线调查, 共调查了21 100人, 有效调查20 548人, 有效率97.4%。其中男性为9062人, 占44.1%;女性为11 486人, 占55.9%。年龄分布见表1。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由表2可见, 常见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 人群慢性病现患率及其顺位

泰兴市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慢性胃肠道疾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冠心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糖尿病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5.7%、22.65%、6.60%、1.45%、1.46%、0.66%、0.61%, 其中高血压标化患病率最高。见表3。

注:*标化患病率以1982年人口为准。

2.4 主要危险因素

我市的主要慢性病为高血压、COPD、冠心病、恶性肿瘤等, 与之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大 (年龄>45岁) 、学历低 (小学及以下) 、人均收入低 (<2000元/a) 、不良嗜好 (吸烟、饮酒) 、缺少锻炼 (<1次/周) 、缺少睡眠 (<6h/d) 、超重或肥胖 (BMI≥25) 和家族史, 经logistic分析:高龄 (OR=3.161) 以及肥胖 (OR=2.103) 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 (OR=7.089) 以及家族史 (OR=5.180) 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年龄 (OR=8.858) 、性别 (OR=2.988) 以及吸烟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以及家族史是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见表4。

注:*P<0.01;其余P<0.01;空均为P>0.01。

3 讨论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伴随这一改变而来的是各种慢性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不良的膳食习惯、缺少锻炼、体重指数增加等在人群中的暴露比例增加, 加之, 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使慢性病的易患人群迅速增加, 使得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COPD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高血压、慢性胃病、COPD等慢性病是我市的高发疾病, 其中突出问题是高血压。与所有现代社区一样, 随着中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与传染病发病率的不断下降, 我市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 卒中与冠心病尤为明显。注意自我保健, 建立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成为泰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力生, 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影响情况 篇11

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间,受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处委托,《科技智囊》杂志社和北京科技智囊信息技术中心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大连、沈阳、哈尔滨、济南、郑州、广州,深圳,成都、长沙、昆明、温州等15个城市的部分城市居民以及农村居民,就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预期收入、消费意愿、投资意愿和发展信心五方面的影响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研工作共组织发放电子调研问卷1500份,直接电话入户访问1500人。以年龄为主要因素,分为18岁~34岁组,35岁~55岁组55岁以上组等三个组别,辅以性别、民族、职业、收入、文化程度等次要因素的调研。其中,调研问卷回收1149份,回收率76.6%,有效样本1002份,有效率66.8%,电话入户访问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89%。

最终,有效样本回收共计为2337份。18~34岁组为805份,35~55岁组为995份,55岁以上组为537份。

就业形势

“今年的就业形势紧张,就业压力大。”被访者普遍反映就业机会在减少,就业的压力很大,有工作的被访者中,86.0%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紧张,不考虑换工作,没有工作或有临时工作的被访者中,有76.7%感觉目前的工作机会比去年“少一些”或“少很多”,

农村被访家庭中,有31.6%反映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目前失去工作并已返乡,有17.0%反映外出务工的家庭成员目前失去工作还在找工作。

预期收入

在有工作的城镇居民被访者中,认为单位的经营状况比去年“差一些”或“差很多”的占57.8%,由于单位经营状况的影响,32.1%的被访者认为自身及家庭收入比去年差一些,26%的被访者认为会比去年差很多。

有63.58%的农村居民认为今年的个人收入会比去年“减少”,而城市居民只有52.34%认为“减少”,对家庭收入的预期,农村居民中有61.26%认为“会减少”,而城市居民的比例只有41.29%。

消费意量

随着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出台,表示明年的消费支出“相对增加”的被访者占到35.78%,相比于“相对减少”的被访者比例31.03%来说,比例更高。

有59.32%的被访者认为今年的消费品物价比去年会“下跌”,只有19.98%的被访者认为会“上涨”。

投资意愿

将近75.03%的城镇被访者预期今年房价会继续下跌,因此有购房计划的只有25.98%。在有购房计划的被访者中,以投资增值为目的只占21.37%,因住房太小想换的占25.46%,无住房的占40.73%,为子女购房的占12.44%。

在没有购房计划的被访者中:不需要(占36.91%)、没钱(占28.35%),房价太高(占27.84%),预计家庭收入减少(占6.9%)。

58.24%的家庭有理财投资计划,继续储蓄的被访者占32.13%,投资国债和分红保险等风险小的理财产品的占58.59%投资股票、基金和企业债券等风险较大的理财产品的占28.5%。

发展信心

影响情况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收集该院进行生殖健康检查的400例育龄妇女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调查;年龄在18~48岁育龄女性;无其他重大疾病史;无认知障碍及行为异常,有效问卷为400份,有效率为100%。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相结合的方法,问卷是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育史、避孕方式、妇女病普查等。妇科检查包括:B超、外阴检查、窥阴器检查、双合诊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包括:阴道分泌物上皮细胞、白细胞、线索细胞、白色念珠菌、滴虫检查,宫颈防癌涂片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每一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从单因素分析中挑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所有统计检验显著性水平均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殖道感染情况

400名妇女中184例患有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46.0%;发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依次为:慢性宫颈炎,发病率67.75%(271/400);滴虫性阴道炎,发病率13.75%(55/400);细菌性阴道病,8.25%(33/400);念珠菌性阴道炎,5.25%(21/400);慢性盆腔炎和附件炎4.25%(17/400)。

2.2 生殖道感染单因素分析

经统计学处理,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流产史、避孕方式五个因素是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GDM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有流产史、无避孕方式(P<0.05)。见表2。

3 讨论

生殖道感染已成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的生殖健康和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状况也非常严峻,据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达50%左右[3],该研究中,400名妇女中184例患有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46.0%,与报道基本一致,可见我国育龄妇女中生殖道感染非常普遍。

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生殖道感染的发病原因不仅限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行为等因素都与其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4]。该研究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流产史、避孕方式五个因素是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已婚、有流产史、无避孕方式进入多因素回归方程分析,为影响生殖道感染的最危险因素。该研究中,40岁以下妇女成为生殖道感染的高危人群,这是因为40岁以下妇女性生活活跃、分娩损伤、人流及放取环等宫腔操作损伤及妊娠期雌激素水平较高等因素增加了生殖道感染的机会[5]。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妇女发生生殖道感染的几率显著降低,同时文化程度也进入了多因素分析当中,这是因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通常能较主动地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对感染的原因、预防措施、经期卫生等有较高的认识,因此罹患率较低,而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对疾病的认识相对肤浅,即使有轻微的症状也往往羞于咨询和就诊,导致疾病迁延不愈。雷莫章等[6]的研究显示,患者感染的情况与学历程度有关,高学历群体的女性生殖道感染率相对较低,大专及以上患病率仅为9.62%,显著低于初中及以下的69.46%,该的研究与之相似。该研究中,未婚女性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已婚女性,可能的原因是,未婚妇女绝大多数未曾参加任何形式的妇女保健,掌握生殖道感染知识及自我保健能力和保健意识较差,或未采用避孕措施或未使用规范的避孕,意外妊娠发生率高,且大多数经济能力有限,羞于咨询及就诊,治疗不规范或治疗未彻底,成为生殖道感染的高发人群。马妹英[7]的一项调查显示已婚组女性生殖道感染率50.15%,未婚组女性的生殖道感染率为60.86%,与该研究结论一致。有流产史作为影响生殖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不仅进入了单因素分析,同时也进入了多因素分析当中,说明流产与生殖道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与流产使患者宫颈、宫腔受损,抵抗力低下,更易感染生殖道疾患有关。避孕措施同样是生殖道感染的极强影响因素,使用避孕套的妇女患病率明显下降,避孕套是减少性传播疾病的最佳方法,其他避孕措施技术要求较高,避孕失败率高[8],而未采用避孕措施则发病率最高。

参考文献

[1]雷莫章,尹福璋.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影响因素与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12-125.

[2]杨洁.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7):48-50.

[3]赵更力.生殖道感染防治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汪钰清.城镇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2):350.

[5]袁彦玲,叶汉风,童吉渝,等.在妇女生殖道感染防治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1):29-31.

[6]覃祥兰.8532例妇女疾病普查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5154-5155.

[7]马妹英.1842例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5):5154-5156.

上一篇: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论文下一篇:护患矛盾处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