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2024-05-12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共12篇)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1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加强, 国际贸易日趋增加。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出现了几大新的趋势。认识国际贸易形势, 分析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明确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合作效率, 而且可以促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抢占到有利位置。因此, 研究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国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互联网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普及, 国际贸易信息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发展规模迅速扩张, 电子商务也伴随着九十年代后半期的国际贸易发展而产生, 并呈现不可逆转的势头向前发展, 不但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 而且其自身也逐渐发展成为商品,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它既是贸易媒介, 又是贸易产品。特别是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贸易范围的扩张, 进一步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并使其成为最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之一。有专家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二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 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三是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四是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 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五是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 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六是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 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纵观国际贸易的发展, 从无到有, 从局部到全球, 国际贸易经过发展演变, 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首要内容就是贸易全球化,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动力。进入21世纪, 国际贸易更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 其发展态势令人注目。积极参加国际贸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一部分的工作, 新世纪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3 国际贸易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

进入知识经济的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引领世界发展, 各国高科技的进步与加速程度决定其综合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如专家所说:“当今时代是以微电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继续加速发展、而且日趋走向实用化、产业化的时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国际化分工的深化, 产品质量性能的不断提高, 产品种类、规格的不断变化, 产品的生产同期将大为缩短。”进入21世纪以来, 由于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 使商品生产的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 促使各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必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国际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品交易量不断增加, 国际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强, 国际贸易的渗透程度进一步加深, 从而推动国际贸易不断向前发展。

新世纪的国际贸易受新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技术尤其是电子科技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区块越来越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当今的国际贸易完全是与新技术联在一起的。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世界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格局不断发生改变, 并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社会消费需求向多样化发展, 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又一因素, 促进各行业内部贸易及行业间贸易得到深入的发展。同时,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也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随着生产国际化的新发展, 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等经济活动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跨国公司的影响。特别是高技术贸易和资本货物贸易在跨国公司内占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 在发达国家的制成品贸易中, 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 使同一行业内部的双向性国际商品流动发展很快, 并成为贸易效益的主要来源。正确分析和认识国际贸易发展特点和趋势, 掌握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 是国际贸易的必然趋势。

4 结论

参与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参加国际贸易就是必须掌握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充分了解国际贸易体系, 是决定我国国际贸易体系规划内容的基本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不但有助于我国国际贸易活动中科学决策, 而且可以促使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以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发现新技术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贸易的发展之中, 从国际贸易商品到国际贸易方式, 内容、形式以及组织等方面都将发生变革, 充分体现出技术、知识密集度大大提高了, 且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龚瑾.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发展国际贸易的启示[J].管理观察, 2009, (3) .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2

20年来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昆明市环境空气监测资料,研究昆明市20a来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二氧化硫有明显上升趋势;二氧化氮有上升趋势,但不明显;综合污染指数、可吸入颗粒物有明显下降趋势.20a来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产业结构的变化、重点污染源的整治、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使用、机动车尾气的控制等.作 者:王红梅    黄晓    WANG Hong-mei    HUANG Xiao  作者单位: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云南,昆明,650228 期 刊:环境科学导刊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 年,卷(期):2010, 29(2) 分类号:X82 关键词:环境空气质量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昆明市   

留学人员回流趋势的影响因素 篇3

关键词:留学回国;高校科研激励;因子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下发多个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的政策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作为讨论重点,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13年末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1],并在2014年的工作计划中再次提出“高层次人才培养集聚”的要求[2],突出了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2014年1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中指出,回国人数占同期出国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但回国留学人员的质量凸显出两大问题:高学历人才稀缺、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加大了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力度,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高学历人才稀缺和职业选择与国内脱节将直接降低归国人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国内部分学者对留学归国人员做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对吸纳归国人才有重要作用。但多数对留学人员归国原因、就业期望等方面的研究以定性描述为主,结论不够细致,难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结合现有文献,筛选影响回国人数的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挖掘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隐性因子,对激励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鼓励和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3]。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4]

人才回流以经济要素为内因、以市场为导向[5]。众多研究表明,知识分子的兴奋点主要是竭尽所学,充分实现个人价值[6]。留学回国工作者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社会声望、更多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满意度也较高[7]。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留学人员的归国将对我国人才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学位层次集中在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现有高学历导向的用人机制下不具备显著优势,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另一方面体现在留学回国人员所学专业和我国市场需求不匹配,留学回国人员往往选择相对热门、薪酬较高的专业,大量回国使得人才供应过剩,同时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相关研究表明,过半数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具备一定的就业优势。我国高校偏爱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学历知识分子,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缺乏留学经历的本土博士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用人需求。第二,高校工作环境较好,福利措施相对完善,工作稳定,没有企业过严的绩效考核、裁员机制,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较为和谐的人际关系,较为舒适的物理环境。第三,专业对口。高校引进人才通常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并为其学术研究创造条件,如提供各项科研基金、竞赛机会、研究团队合作及交流机会,使回国人员“人尽其才”,实现自身价值。回国人员的高校工作期望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有助于提升学术起点、推动学科建设、造就学科带头人、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繁荣国际学术交流。[8]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对上述原因提出以下三方面质疑。首先,留学回国人员科研水平有限。据调查,回国工作和服务的留学人员大部分是非科研人员或不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优秀科研人员在其中所占比例甚少[9],不能满足高端人才市场对科研人员的需求。其次,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目的功利化。任职或挂职者应具有强烈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愿意,根据自身优势和国内人才需求情况报效祖国[10],但受西方文化影响,目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目的多有变味,更多的是在乎个人利益得失,而非学以致用。再次,有真才实学的留学回国人员鲜有“长袖善舞”的舞台。“海归”中的精英往往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科研技术,并期望在国内发挥所长、有所成就。运用国际一流科研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时间,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足够的宽容与耐心来培育高端科研成果[11]。因此,造成大量的留学回国人员水平有限,抱着功利化的目的,寄希望于海外学历能找到高薪体面的工作,而仅有的小部分精英却没有适合的平台与环境展现才华。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明确影响留学人员回国的因素,解决如何协调未来回国人数不断增加与我国就业市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问题。大多数学者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受调查样本的限制,其结论本身过于宽泛,结论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证实。经济、科技等领域发展确实会吸引大量留学人员回国,但是具体哪些因素对留学人员吸引力更大则无法做出解释。因此,笔者借助因子分析定量法对上述问题做出更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数据库“国家数据”,以中国1949-2013年的数据为范围;考虑到定性结论、国家调研指标的年份范围以及分析的精确度,选择46项涵盖宏观经济、工资福利、教育科研等领域重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依因子分析要求[12],因子需由原有变量的信息重叠部分提取和综合而成,因而要求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基于此,我们需要对所选指标进行以下三个步骤的筛选,将所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考虑到篇幅原因,仅保留回国人数的相关系数大于0.5的指标)。首先,删除低相关指标,从中剔除和留学回国人数相关性不高的指标,如“工业企业单位数”“医疗卫生机构数”等。其次,删除误导性指标,误导性指标是指该指标相关性高但回国人员参与度低,通过对参考文献重点关注领域的整理,本文剔除“第一产业增加值”等误导性指标。再次,删除存在包含、平行性质的指标,为了避免因子之间重合度过高导致因子分析矩阵正定性判断失误,本文剔除与回国人员相关性高,但存在包含、平行关系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

经过对50余项指标的筛选和剔除,本文最终选取10项指标:出国留学人员、研究生毕业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普通高校生师比、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此部分指标与留学回国人数存在较高相关性。同时,各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无明显包含、平行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基于相关系数矩阵选取的10项指标,我们利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来验证候选数据是否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检验发现,KMO检验值为0.814,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小于0.05,故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2)。

在尽可能不损失或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因子,这几个因子应可以高度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通过公因子方差分析,发现10项指标中有9项指标的共同度大于90%,仅有一项指标的共同度略低于85%,为79.2%,说明本次因子提取的总体效果理想(见表3)。

根据表4初始因子解的情况,可以看出有两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度为79.496%,说明该因子包含了绝大多数的信息;第二因子作为补充,使累计解释度达到了94.946%,说明这两个因子已经非常好地解释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结合图1折线的斜率,在第二个点处明显趋于平稳,说明两个因子解释的效果很好。

通过表5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对两个因子进行定性描述:第一个因子涵盖全部高校、科研指标,将其称为“研究因子”;第二个因子主要涵盖各产业就业人员情况,将其称为“就业因子”。这说明,与留学回国人数相关的因子主要是高校科研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需求。

五、结论与启示

结合经济发展、教育科研等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回国人数骤增的很大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科研力量的高速发展和市场对优质劳动力的需求。从因子分析的结果上看,高校和科研投入指标归为第一因子,说明高校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回国的重要因素。在已有研究文献中,多数研究者将高校作为吸引留学人才回国的重点因素来研究。

但是部分研究者也指出,高校科研存在对科研成果孵化耐心不够、科研环境不被认可、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留学归国人员对科研的态度略显怠慢,以及投身高等教育事业存在功利化倾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对科研的重视不够。在我国高校,众多职称、荣誉评定以教师发表的论文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其科研精力。有限的科研经费、项目结题时间,很难支持需要长周期的高端、创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归”对科研的积极性。目前,高校用人机制依旧看重学历学位、论文发表,无法深入考察教师真实科研水平,容易造成部分“海归”“华而不实”。面对逐渐形成的归国潮,在充分了解影响留学回国人员就业的因素下,应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应对、促进留学回国人员理性择业。第一,政府应搭建留学回国人员交流平台,创造更多的留学回国人员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机会,为其创建更多的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聘用环境。第二,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公正、完善的用人体制和项目评估手段[13],以网罗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强化高校科研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三,健全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及人才引进审核机制,对于高端科研成果的孵化,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在薪酬福利上有所区分和倾斜,加大高端创新科研成果在职称、推优评选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教人厅[2013]7号)[Z]. 北京,2013-1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人才工作协调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人厅[2014]1号)[Z]. 北京,2014-03-12.

[3]林琳,孟舒.中国智力回流动因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9(17):94-95.

[4]陈怡安,杨河清.海归回流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J]. 经济管理,2013(04):82-93.

[5]石凯,胡伟.海外科技人才回流动因、规律与引进策略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2):23-26.

[6]陈昌贵,阎月勤.我国留学人员回归原因与发挥作用状况的调查报告(二)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6):13-19.

[7]王东明,张文霞.留学回国人员的职业发展优势分析——以科技工作者群体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17-122.

[8]楼晓玲,陈昌贵,高兰英.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回国后发挥作用状况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03) :89-97.

[9]肖利,汪飚翔,张岩,朱斌.对我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政策的另类评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90-94.

[10]明兴建,逄丹.留学教育目标的实现——鼓励优秀留学人才回国任职和挂职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3(03):59-61.

[11]陈何芳,冯洁.公派留学回国政策的改进:基于回国意愿影响因素的调查[J].高校教育管理,2012(05):45-49.

[12]游家兴. 如何正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3(05):10-11.

[13]王晓莺.海归人才群体现状、引才问题及对策思考[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1):66-69,65.

通货膨胀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4

1 关于通货膨胀

根据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的观点,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因此它是一种货币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购买力的下降。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主要指标有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零售物价指数(RPI)。实际上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

国际通行标准,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幅1%~3%以下属于爬行的通货膨胀;3%~6%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6%~9%属于严重的通货膨胀;10%~50%属于飞奔的通货膨胀;超过50%属于恶性通货膨胀。此外,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划分有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按照表现形式划分有公开性通货膨胀、隐蔽性通货膨胀和抑制性通货膨胀,按照成因划分有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下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一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适度的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也会带来一系列危害。通货膨胀首先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其次它扭曲了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再次它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2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分析

以货币分析为出发点,主要分析货币供应量、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三个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2.1 货币供应量增加与通货膨胀

从2009年1月开始,超额货币供给又变成正数,而且呈现迅猛上升之势。2009年1季度银行新增信贷资金达到4.58万亿元,但3月份全国的发电量却是负增长,CPI也仍是负数,说明这些钱流向实体经济的似乎不多,流向私人部门更少。可以解释的可能流向是:一是变为银行的定期储蓄、购买债券,二是流向股市,从而推高了资产的价格。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7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8.69%,现金量M0同比增长11.24%。7月末,M2同比增长28.42%,M1同比增长26.37%。8月末,M2同比增长28.53%。10月末,M2同比增长29.42%,M1同比增长32.03%,M0同比增长14.09%,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速也延续了9月以来赶超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趋势,通胀趋势已经得到确认(王小广,2009)。1—10月净投放现金1511亿元,同比多投放314亿元。11月份货币供应量继续攀升,截至11月末,M2同比增长19.74%,M1同比增长34.63%。M2和M1同比增幅继续攀升,固然有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因素,但也表明货币增速依然过快,有强化通胀预期的风险,并对未来物价形成一定压力。

图一显示的是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这23个月的货币供应量M2、M1、M0的走势图。2009年的货币供应量M2、M1、M0与2008年形成明显反差,增长迅速,这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冲击是分不开的。但是过量的货币供给不一定会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期以及我国经济总体仍处于调整期的情况下,更容易转化成资产价格的泡沫。货币过多是发生通货膨胀的条件,但要真的转化为通货膨胀,必须还要具备另外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即存在明显的外部价格冲击因素(如重要的粮食产品或副食品短缺、原油价格持续大涨等)或存在持续的GDP缺口(出现持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实情况明显与这两个条件相悖离。

2.2 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

我国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仍然一路走高,已经进入“6”时代,截止2009年12月底,人民币累计升值18.91%。虽然2009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放缓(如表一)。汇率理论从两方面说明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是人民币升值引起热钱的流入,热钱流入后又因为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央行需要加大本币投放量以对冲外汇储备,这是人民币升值后通货膨胀存在的原因。二是人民币升值是一种对外升值,结果会引起人民币对内升值即本币购买力的提高。这两个机制将相互制衡,但是由于我国属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实施了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经济发展呈现刚性,2010年我国的出口形势是乐观的,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第一个机制占上风,未来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程度与人民币升值幅度成正向关系。

数据来源: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2.3 外汇储备增长与通货膨胀

2008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其中,在第4季度新增外汇储备仅400多亿美元的情况下,最后一个月外汇储备却增加了613亿美元,这是我国外汇储备五年来首度出现月度负增长。2009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随后的几个月,外汇储备每月净增500亿美元以上(如表二)。从进出口贸易数据来看,我国第2季外汇储备增长并不是因为贸易顺差,而是外国资本热钱流入。这并不是一个惊喜,热钱通常倾向于流入小经济体,特别是股市飙升和经济增长比较快的地方。中国的刺激经济计划是有些成果,但也吸引热钱流入(郎咸平,2009年)。戴根有(1995)、冯克然(1997)、王传纶、闫先东(1998)等人的研究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直接或线性关系。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外汇储备表明了一国的经济实力,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增加引起国际热钱的注入,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外汇储备增加,外汇池饱满,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宏观调控变得更为容易,治理恶性通货膨胀因为手中有资源就显得更为有效。因此在经济平稳发展的条件下,温和的通货膨胀政府缺乏动力去治理,从而伴随外汇储备的增加,中期我国通货膨胀更有可能发生。

3 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2007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8%,已超过4%的轻度通胀的指标。2008年2月CPI指数同比增长8.7%,创下12年以来的最高值,该年全年CPI平均涨幅为5.9%。2009年CPI指数的增长率低位徘徊,全年1月为正,2~10月均为负,11月CPI同比上涨0.6%,同比今年首次由负转正,环比上涨0.3%。PPI同比下降6.0%,降幅继续保持收窄趋势,11月份PPI达到了4.6%的高位,较10月份同比增幅增长了近50%,为两年来的最高值。这一数字也大幅超出了市场此前预期的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1988年和1994年两次通货膨胀高点,1988年的通胀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成本推动型,当时并没有出现总需求显著大于潜在产出的局面;1994年虽然也是需求拉动型的,但是主要是在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下,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所引发的;1997年至2006年进入低通胀甚至是通缩时代,这10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GDP平均增长10.7%。按照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性的特征,我国GDP只要保持连续两年10%以上的增长,都会因此在四、五个季度以后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果然,2007年开始有通货膨胀的迹象了,2008年国内出现严重通货膨胀(表三和图二)。2009年央行年内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治理通胀,通胀终于压了下来,这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治理严重通货膨胀的决心,因此没有必要担心我国会长期存在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了看得更清楚,分析近两年我国月度CPI数据,2008年下半年CPI降幅十分明显,2008年12月份CPI同比增幅已经降到1.2%。2009年CPI数据2月至10月均为负值,相信全年数据也远离我国进入21世纪后CPI增幅中轨,位于中轨之下。未来两年CPI增幅将逐渐接近中轨,即在2%~3%之间徘徊,短期很难突破中轨。

当然,这里分析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和趋势的方法只是就目前我国经济中的主要现象采用的,实际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系统中的元,而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也许是幼稚的,但是从数据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另外从国际视角审视我国的通货膨胀,2010年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和棉花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带来我国通货膨胀预期;2008年底,美国增发了150%的美元,70%的美元在美国以外流通,而我国经济高度的外向性,对各种外部影响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外部的通货膨胀也就极易影响到我国,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国际转移。

4 结束语

化解货币供应量引致的通胀,需要央行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连续性与有效性;要化解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长期的解决措施主要有加快产业升级、放开外汇管制,加大对外投资力度。特别是放开外汇管制涉及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开放,而金融市场恰恰是我国的软肋,它的开放需要再三慎重的。有必要实施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防止热钱的大量涌入;要化解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通胀,就要减少外汇储备存量,如扩大我国石油储备、商品储备。

或许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从理论上论证或预期通货膨胀是不合适的,因为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他们明显感觉到商品价格的普遍提高,他们知道通货膨胀已经来到了身边。而事实上,CPI同比增幅为负或较小,但是同基期相比还是进入了温和通货膨胀时代,政府高度重视是明智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期经济运行中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认为我国短期内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但中期存在通货膨胀可能性较大,同时指明了未来时期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热钱,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岳惠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时间序列预测——基于ARIMA模型与平滑ARIMA模型的比较分析[J].北方经贸,2009,(08).

[2]刘颖,陈辉,杜丹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季节调整及短期预测[J].统计与决策,2009,(04):12-14.

[3]王小广,郑慧.对通货膨胀趋势的认识及建议[J].中国金融,2009(,21):46-49.

[4]A.O.Baranov and I.A.Somova.Analyzing the Factors of Inflation in Russia in the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s[J].Studies on 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2009,Vol.20,No.1:80-91.

[5]Juuso Kaaresvirta and Aaron Mehrotra.Busi-ness surveys and inflation forecasting in China[J].Econ Change Restruct.2009,(42):263-271.

AEO的趋势及影响分析研究 篇5

AEO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对AEO诞生的背景及国际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我国AEO相关制度规划,探讨了AEO制度带给企业的益处。给出了企业如何面对AEO制度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AEO;授权经营者;伙伴关系;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海关

1.引言

2001年美国在发生911事件,遭受恐怖分子攻击后,即采取一连串的安全措施,带动国际间对贸易安全议题的关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航空运输组织及国际关务组织(WCO)等先后制定相关规范,以应贸易安全国际趋势。WCO推动会员国采行《全球贸易安全与便捷标准框架(SAFE)》,以作为国际间海关为确保贸易安全与便捷的准则。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各国以在如火如荼的推动中,中国代表团也正式在实施意向书上签了字,表示将逐步实施《框架》中的有关内容。

为了增强欧盟边境货物供应链的安全性,简化贸易程序,欧盟引入了特许授权经营(AEO)概念。这一行动作为世界海关组织(WCO)《全球贸易安全和便利标准框架》的部分内容,旨在为制造商与进口商之间的货物供应链提供保障,同时对货物供应链中的相关业界带来相应的影响。

2.AEO的提出及定义

2.1 AEO的定义

A E O是指“以任何一种方式参与货物国际流通,并被海关当局认定符合世界海关组织(W C O)或相应供应链安全标准的一方”。获得A E O资格的企业,可以走绿色通道快速通关。2005年6月,世界海关组织第105/106次理事会年会通过的《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一揽子文件中,就海关与商界的合作提出了6项标准,其中取得AEO地位并得到供应链中其他各方的承认是最重要的条款。到2007年9月,已有148个W C O成员海关正式表达了实施该框架的意向。作为“安智贸”成员,中国海关也在积极引入AEO认证。目前欧盟AEO资格主要授予其成员国境内的法人,其申请审查程序也较为严格,不仅要考察企业自身的情况,还要考察其整个供应链条上所有的合作方是否合格。中国海关已经与欧盟、美国开展相关试点合作,选取了10家企业参与试点。[1]

2.2 AEO提出的相关背景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金融、环境、信息安全、流行疾病、民族分裂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已经构成了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也深刻影响到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对非传统安全因素带来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确保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边境安全,成为海关面临的新课题。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将贸易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地摆在了海关面前,并一跃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世界海关组织的首要关注问题。

交通运输学院 电子商务

可以通过AEO的参与,将自身的权力大大延伸到供应链的各个部分,从而极大的提升了贸易安全的程度。而AEO不仅直接享受到了海关提供的种种便利,还从安全的贸易环境中间接受益。3.1.5“伙伴关系”实施的步骤

1、拟定安全指南,即海关与其他组织合作共同拟定一份符合最低安全标准的指南。

2、自我评估,即申请加入“伙伴关系”的AEO根据安全指南进行自我评估。

3、拟定识别系统,即海关与其他组织合作共同拟定一份AEO资质识别系统。

4、给予利益,即海关对AEO给予规定的利益。[2]

3.2对经营者提出的条件、要求

3.2.1可采信的对海关法规的遵守

在考虑授予企业AEO资格时,应当首先证明该企业无违反海关法规的纪录。要求AEO企业:

在海关AEO制度规定的一段时间内无违反国家海关法规的纪录,否则不予授予AEO企业资格;

如该企业成立时间不足“1”中规定的时间,应当根据其它真实的相关的数据、记录进行判别;

或其法人代表或投资人具有在“1”中规定的时间段内的可采信的守法纪录 3.2.2具有对商业纪录进行管理维护的相应能力

AEO企业应当及时、准确、真实地对其进出口活动进行纪录。对真实的商业数据的管理维护是国际贸易供应链安全的基本保障。要求AEO企业:

保证对数据系统的维护,使海关能够对进出口货物进行必要的审计; 根据国家立法,允许海关在对企业监管所必要的数据系统中进行查询。AEO企业数据的内部进入和管理系统应符合批准海关的要求;

以合适的方式保存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授权书、委托证明及许可证,并保证海关能够查询;

根据在国家立法,以合适的方式存档数据,以便需要日后向海关提供; 运用足够的信息技术安全措施以保障数据系统不被非法侵入。3.2.3经济可靠性

经济上的可靠性是衡量企业是否有能力实施和改进供应链安全措施的重要的指标。要求

AEO企业:

拥有可靠的经济能力,从而能够在与其经营性质相适应的各项商业活动中承担职责。

3.2.4磋商、合作与沟通

海关、其他有权机关和AEO企业应当在国际、国内、地方等各层面,在不影响执法的前提下,就诸如供应链安全和便利措施等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定期进行磋商。在海关发展和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中应将磋商的结果考虑在内。要求AEO企业:

指派并向海关明示海关所在地联络人或公司联络人,通过公司联络人应当能够立即与海关所在地的联络人取得联系,以便对于海关守法和执法相关的事务进行处理(货物账册、货物追踪、员工信息等)。

单独或通过行业协会,与海关进行开放的连续的数据互换,具有执法敏感性、交通运输学院 电子商务

确保AEO企业及其贸易伙伴施加的封志达到或超过当时的ISO标准;

将如何对已装货的集装箱施加封志和检查,以及如何发现和向海关及外国相关机构报告损坏的封志和集装箱形成书面制度;

考虑安全因素,应有专人负责集装箱封志的发放和确保其合法使用;

制定对货运工具,包括对其“准入控制”装置的可靠性进行检查的程序。建议根据不同的货运工具对以下七个部位进行检查:前挡、左侧、右侧、地面、顶/上方、内/外门、外侧/底盘;

通过国内AEO制度中规定的特殊机制,定期对其安全和控制制度进行测评,保证非被授权者不能轻易接近货物,以及保证被授权者不能轻易针对货物进行不正当的操作、移动或装卸。

将货物或货运工具在安全的地点保存,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便在发现货物和运输工具存放地点被非法侵入时及时向负责的执法官员报告;

在商业程序允许的情况下,核实运输货物和装运工具的承运人的身份,如没有这种权力,则快速采取措施以尽快取得相关授权;

在可行的情况下,核对实货与其单据或电子信息,以便在向海关申报时单货相符;

制定在货物储存场所理货和管理的制度;

制定在货物移出储存场所时全面监控货物的管理制度;

制定管理、保护、监控货物运输过程以及货物移入和移出装运工具过程的制度。

3.2.8装运工具的安全

海关和AEO企业必须共同制定其他国内和国际规章未能予以规定的监管制度,以保证装运工具被有效维护和保护。要求AEO企业:

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保证所有装运工具的安全在其供应链中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保证无人值守的装运工具在供应链中的安全,并在其返回时检查其安全是否受到侵害;

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确保对所有装运工具的操作人员就保证装运工具和货物在其监管下的安全进行培训;

根据在国内AEO制度的规定,要求操作人员及时向指定的企业安全部门和海关报告发现的和有嫌疑的违法事件,以便进一步调查。并且将报告记录在案,以便海关查考;

总结出装运工具上易于藏匿运输非法物品的部位,并对这些部位进行常规检查,保证装运工具内外部舱室、夹层、空隙等的安全。检查后应作记录,并记录所检查的部位。

向海关或其它机关报告一切有嫌疑的、不合常规的以及确实侵害装运工具安全的行为和事件。

3.2.9自动化和科技发展

AEO企业和海关将从频繁地运用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中受益,包括以提高技术为基础的通关优惠,AEO制度参与者和实施《标准框架》的WCO成员使用安全数据入口,简化交易的信息要求,利用提前信息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达到提前对仅用电子形式交换的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的长期目标),以及海关和AEO企业收集绩效数据。要求

AEO企业和海关:

交通运输学院 电子商务

6.根据实际需要,延长海关办公时间。4.1.2 AEO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渠道

1.在AEO企业同意的情况下,将它的信息和联系方式提供给其它认证经营者; 2.接受《框架》的国家列表;

3.公认的安全标准和最佳经验做法列表。4.1.3易受阻或危险等级提高时期的特别措施

1.在安全级别特殊时期,海关给予优先待遇;

2.边境或口岸关闭或重新开放后的优先通关措施; 3.危险事件发生后优先向受侵害的国家出口。4.1.4优先考虑参加任何新的货物通关改革项目

1.采用以账户为基础的集中通关手续,而不是逐票通关; 2.简化后续稽查手续;

3.允许自我稽查或减少海关稽查;

4.对到港后及结关后货物调查的快速处理程序;

5.在估征违约金或行政处罚程序中可减轻处罚,瞒骗行为出外; 6.增加货物进出口的无纸通关; 7.海关优先答复裁定请求; 8.允许异地报关;

9.在海关开始行政处罚程序前,允许其采取补救措施,瞒骗除外;

10.对未能在限期内缴纳税款的,不对其另外处以罚金或估征违约金,只收取利息。[3]

4.2冲击与挑战

与以往海关法规不同的是,AEO不仅考察企业自身的情况,也会考察整个供应链条上所有的合作方是否也合格。中远比利时首席代表谢鑫评价AEO制度时就说,AEO将整个货物供应链都统括进去,尽管从长远来看,对于品牌企业和规范操作的企业是一件好事情,“但现在实施起来会限制一大批中国生产企业。” 受访的几家中国大型企业驻欧机构也大都认为,这项政策对于进出口量大的,时间性要求高,商品清晰,诚信的企业来说是件好事情。

但是,中国企业申请欧盟AEO的挑战主要在于:该资格必须授予本国的法人,而大多数中国企业只是在欧洲找个贸易伙伴,并没有在当地设立商业机构;内部组织管理、风险管理等一整套管理体系许多企业还没能跟上国际水平,海关的违规记录,有的中国企业往往不太注意欧盟海关的诸多规定,不知不觉中就违规了。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驻外企业及机构尚不知晓AEO为何物,一些已了解的企业则处于观望状态。[4]

5.总结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6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制造业,FDI;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13;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11-02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首先从转移类型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类型是最先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然后推进到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移,这其中是各国比较优势在起作用;其次从转移的主体来看是从发达国家到次发达国家,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逐层推进。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到日本,第二次国际产业大转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三次产业大转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四次20世纪80年代开始。

二、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

1.制造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

随着投资环境逐渐完善,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而制造业则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外商对我国制造业实际直接投资额在当年全部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在制造业内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产业从以前的轻工业转向重工业,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和加工工业。

2.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发生转变

目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由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逐步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近年来,外商向我国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尤其是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的增幅更为突出,这充分反映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已发生明显变化。

3.服务国际服务业向中国转移步伐加快

作为全球跨国投资数额较大、比重较高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招商引资的新兴行业。

4.软件等新兴国际项目外包业务发展迅猛

项目外包,是指企业依据服务协议将其生产运营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企业来做,企业自身则专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项目外包已广泛应用于产品制造、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

5.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

由于我国市场开放的梯度性与渐进性,导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无论是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是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外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001年至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6.1%,占全国的比重为32.3%。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我国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49.9%上升到2005年的58.5%。2001年至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涉外税收总额年均增长24.7%。但应看到,外商投资企业追求的目标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产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1.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外资大量流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由1991年的43.66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747.68亿美元,增长近17.1倍;合同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95.83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1982.16亿美元,增长近10.1倍;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991年的115.54亿美元增至2007年的783.39亿美元,增长近6.78倍。

2.国际产业转移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外商直接投资从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制造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带动了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45.69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3%。由于外商在决定对我国的投资时主要依据所进入产业的增长潜力、盈利能力等市场信息,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指令。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符合一般规律,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9年的31.3%下降至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7.0%增长至2007年的48.6%,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1.6%增长至2007年的40.1%。外商直接投资以第二产业为主,直接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失衡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国际产业转移在产业和地区分布上的相对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构失衡及地区发展部平衡。从国际外资流动的情况看,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比例偏低,而且发展缓慢,这与全球资本流动趋势并不一致,导致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缓慢。

4.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少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是50%左右,发达国家是60至70%,我国的比重只有40%左右,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但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引入过度的发展了我国的第二产业,国内第三产业获得的国外投资还较少。应当逐步引导国外资金、技术进入第三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5.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在华的限制竞争行为损害了市场的有效竞争,不利于中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近几年来,外资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的案例逐渐增多。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2004年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中跨国并购的最大目标国,全年跨国并购总值为68亿美元。

参考文献:

[1]尚永胜.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6年10期.

[2]徐洋.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年第21期.

[3]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第10期.

[4]张林,唐艳萍.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新趋势[J].东南演纵横,2010年第06期.

[5]李鹏非.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J].商业时代,2008年第21期.

[6]任超.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在服务产业转移中的适用性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第15期.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7

(一) 、住宅小区规划内涵的界定

1、住宅小区规划的概念

住宅小区规划是对住宅小区的环境、住宅的体型与房型进行总体设计的过程。是城市设计的延续, 它受到城市文脉和地域的制约。住宅小区规划要适应居民生活需求的居住形态, 保护和发扬已有的文化传统, 综合考虑不断新生的生活因素。

2、居住小区命名的依据

我国现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对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划分如下:居住人口规模在30000~50000人, 或户数规模在10000~15000之间的为城市居住区 (或称为居住区) ;居住人口规模在7000~15000人, 或户数规模在2000~4000之间的为居住小区 (或称为小区) ;居住人口规模在1000~3000人, 或户数规模在300~700的为居住组团 (或称为组团) 。也是房地产市场规模化发展趋势的依据。

(二) 住宅小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住宅小区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1、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选址、小区内部环境规划、住宅布置、道路布置、配套设施等。

2、住宅小区的住宅体型与房型设计:总体设计、具体设计、无障碍设计。

二、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 随着国家将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居民新的消费热点, 并将住房制度由福利型分配转为货币型分配, 住宅建设进入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开发建设阶段。在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中, 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方针, 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活动, 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 设备完善和达到更高居住标准的居住环境, 从而使中国住宅建筑技术获得整体的提高。

(一) 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

目前人们愈来愈所追求独特的小区风貌, 缺乏特色的小区逐渐被人们所摒弃, 需要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小区。

1. 传统文脉的延续

小区是城市的构成细胞, 应充分体现城市的建筑文化传统、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环境等要素, 例如:保定市中华小区, 位于旧城区, 从房屋的造型和色彩上采用灰色坡瓦顶, 白墙及细部处理。很好的保护了保定历史文化名城的风格。

2. 因地制宜地布局

小区的基地状况各自不同, 规划时应善于把握地形、地貌和地物作为创作的依据, 反映出小区的特色。如基地上的树林, 与规划的空间有机组织, 就能反映空间环境的特点;如位于高差较大的山地, 应依顺山地高线布置道路和建筑, 突出山地建筑的特色;如在南方则可采用架空式的底层, 使小区的绿色空间流通和景观视线通透, 也体现出南方小区的特点。

3. 建筑形式的创作

小区的主体是住宅建筑, 大规模的住宅如处理不当, 就会平淡乏味, 杂乱无章。一个小区的住宅建筑处理首先应注意的是统一性, 然后在统一下求得变化。一种方法是寻找一个与当地建筑有关的母题符号, 然后在建筑各个部位, 甚至在建筑, 小品上应用, 可能符号的尺度、形状会有一些变化, 但仍会感到其统一性。另一种方法是从当地历史、文化、气候、民风去挖掘, 尽可能显示历史的延续性和居民的认同感。

(二) 住宅小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设计师要创建未来的美好家园, 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

住宅使用主体是人, 住宅建设应创造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 并能培育个性, 展示才华, 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2、可持续发展。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因此要着重强调经济与资源节能型消费。住宅建设要提倡节能、节地、节材, 并建立起使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可持续再利用的住宅体系。

3、注意环境保护。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创造良好的室内外居住环境是我们未来的唯一选择。

4、反映科技进步。

未来将是高科技的社会, 智能化系统的设施将成为未来住宅不可缺少的装备;智能化住宅通讯与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住宅综合管理系统等等, 使新世纪住宅与高科技和信息化社会相协调和适应。

5、住宅产业现代化。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建立符合住宅产业化的住宅建筑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住宅性能综合评价体系等, 在住宅建设过程中, 以科技进步为核心, 从而全面提高住宅建设质量, 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

三、影响住宅小区规划的因素

(一) 城市多元化对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城市多元化是指城市发展“以人为本”, 在总体发展目标不变的前提下, 各子系统的综合目标实现多途径发展的城市发展观。将城市发展的总目标分解为政治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 生态保护目标及空间发展目标等多个子目标, 分析各子目标及各子目标之间结合的关系, 制定综合的发展策略, 实现城市的平衡发展。这就要求住宅小区规划符合城市多元发展的方向, 着眼城市全局, 规划具体小区。

(二) 城市信息化对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1、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信息化就是以提高城市集聚辐射 (扩散) 能力、高起点融入经济全球化为目标, 建设由大容量国际出口宽带、互联互通多媒体交换的通信主干网和多种宽带接入网组成的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并致力于实现城域信息网络资源综合利用, 整体推进城市的信息化开发与运用。

城市信息化是指城市的基础地理、基础设施和基础功能的全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部过程, 而其中数字化是基础。概括地讲是指信息化进程在城市这一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实现。

2、城市信息化对城市居民工作方式和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 因此, 工作是城市居民最为主要的行为, 也是维持其他行为的经济基础。城市信息化对居民工作方式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办公地点的扩散化;第二就是居家办公的趋势。这就要求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小区信息化的设计要求, 还要树立信息城市的设计观念。

3、城市信息化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方式住宅选址的影响

居民与政府之间活动方式的变化。居民生活在城市中, 就必然要和政府打交道, 与政府相关的活动是居民行为中很重要的部分。而城市信息化将使很多繁文缉节众多的行为发生变化, 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活动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使得居民住宅选址可以更宽泛、更自由, 从而要求到小区规划的理念符合信息化的要求。

4、城市信息化对城市功能及其布局和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由于城市信息化引起城市功能布局的总体变化, 使城市功能产生融合和分散, 影响到城市交通功能的变化, 进而影响住宅居住功能的提高。这就要求住宅小区规划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更加完善小区住宅的使用功能。

(三) 消费、居住观念对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1、新经济时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对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 消费者已经超越基本的需要, 对于同样的生活需求, 人们现在渴望更丰富、更有内涵的体验。消费者追求的是感觉, 是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 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住宅小区规划要以差异作为竞争筹码, 则更加重视客户的精神消费和其精神层面的内涵。

2、生活理念的改变对住宅小区规划的影响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8

1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思想分析

1. 1 高校体育思想分析

从整体上来看, 当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改革, 必须要面向社会, 要以促进体育发展, 要以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线, 要对学生实施“快乐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教育”, 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发现, 从20 世纪50 年代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分别为一维体育观→二维体育观→三维体育观→多维体育观。在经历了这四个发展阶段之后,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逐渐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并且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不再以单一的技能教学为主。总而言之,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当中的体育思想, 已逐渐转变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科学的高校篮球教学思想时, 必须要将国外先进的篮球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实际相结合, 从而将其发展成为适合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

1. 2 高校篮球教学思想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主要是以单一的体育技能教学为主, 长此以往单调的运动技能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 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 结合社会对人才需要, 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当中, 除了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教学之外, 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 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必须认真做好每一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需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改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等等。努力提高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2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2. 1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篮球, 它是一项集体性的竞技运动项目, 它具有竞技性、对抗性等特点, 深受广大高校男生的喜爱。每年举办的众多国际、国内篮球赛事, 总能吸引众多高校男生观看, 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 在选择课余锻炼项目的时候, 他们也偏爱于选择篮球运动项目。因此, 从理论上来看,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应该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但是通过调查以及教学实践发现, 学生在篮球课堂上的学习热情通常不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常很难得到学生的全面配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主要跟高校篮球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有关。许多教师只是教授学生一些篮球基本技术, 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 没有注重对学生篮球提高技术、篮球战术以及篮球理论知识的讲解, 没有体现出篮球的娱乐性以及竞技性, 使得课堂氛围趣味性不足, 必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2 教学方法单一

篮球作为一项大众健身运动项目, 普及程度较高, 许多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就已经对篮球运动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并且具有扎实的篮球基础, 能够进行一些篮球竞技活动。但是也仍然有部分学生, 特别是女学生, 因为平时较少参加体育锻炼, 对篮球的认识也不足。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于基础水平不一的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就容易导致基础好的学生由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会因为教学内容过难, 自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丧失了信心, 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除此之外,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许多篮球教师仍然是选择传统的示范演解法、演示法进行教学,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不利用营造出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2. 3 教学评价不合理

尽管体育课堂长时间以来一直存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级院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仍然具有一些传统教学的习气。就高校篮球教学来讲, 教学评价这一环节的作用往往被教师所忽略, 许多教师仅仅是在学期末尾安排一至两节课来对学生的投篮技术以及上篮技术进行考核,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投篮、上篮情况进行评分, 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得到中等以上的成绩。显而易见, 这种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 难以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同时由于考核的单一性以及简单性, 也难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

3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分析

3. 1 高校体育资源匮乏

所谓资源, 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拥有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总称。本文所论述的高校体育资源主要分为两方面: 人才资源与物力资源。所谓人才资源, 主要指的是主管高校体育方面的领导者、体育教师、学生。所谓物力资源, 主要指的是用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专项资金、体育场地器材, 等等。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 同样需要人才资源以及物力资源双方面的支持。近些年来, 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 但是却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上升而增加相应的体育设施, 这也就导致了高校体育资源的匮乏, 制约了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进行。

3. 2 体育教育法规的制约

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的是全国的建设人才, 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不但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需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为了做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 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颁布一些法律法规, 以支持以及规范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并且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

3. 3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篮球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可分为五人制篮球、四人制篮球、三人制篮球、街头篮球, 等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高校篮球教学主要是以五人制篮球教学为主, 形式单一, 也就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 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当中, 应该引进不同形式的篮球运动,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学习。除此之外, 还应该改变当前的“重实践, 轻理论”的教学现状, 要加强对学生篮球理论知识的教学。总而言之, 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以及学习机会, 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形式的篮球运动, 也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篮球理论知识。

4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篮球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团队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 在新的经济环境之下,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笔者就对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4. 1 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 它承接着社会体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使人受益终身。应该将体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灌输,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真正做到生命不息, 锻炼不止。

4. 2 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

将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渗透到高校篮球教学当中, 对培养学生理念联系实际的素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习篮球技战术的同时, 还能够能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 在篮球实践教学当中, 在篮球比赛当中, 能够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反应能力、观察能力, 等等。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 3 篮球教学考核方式日趋灵活多元化

随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 高校篮球教学考核方式也日趋人性化以及多元化。在高校篮球教学评价阶段, 逐渐开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与其相适应的考核标准, 使得分层考核能够更加灵活以及全面。例如, 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严格考核;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适当放宽标准, 将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

4. 4 改变传统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形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高校篮球教师都忽略了篮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篮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学习篮球理论知识, 了解篮球规则, 了解篮球著名运动员的信息, 了解篮球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等一系列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篮球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5 高校篮球教学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发展

现如今, 随着社会、科学、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对生活质量、对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这时候就需要各种健身娱乐项目来丰富人们的生活, 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在此背景之下, 大众体育、休闲体育、全民健身之类的名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 并且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对于大学生来讲, 具有休闲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也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通过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学生能够在娱乐休闲的同时锻炼身体。篮球运动, 作为一项普及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在高校却存在着一个学生喜欢篮球运动, 却不喜欢上篮球课的现象, 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主要便是由于在篮球教学当中过分地注重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 学生对于这类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因此, 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当中, 应该把具有娱乐性的活动融入到篮球教学当中, 例如将篮球游戏运用到篮球教学当中去,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高校篮球教学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在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满足学生需要的必然选择。

4. 6 高校篮球教学逐渐向大众健身与竞技体育融合的方向发展

现如今, 随着大学生篮球联赛的不断发展, 各大高校都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队, 这也为大学生参加篮球比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 高校篮球教学训练, 不仅要对篮球运动员进行专业的训练, 还要对爱好篮球运动的普通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在高校篮球教学训练当中, 不仅要培养出优秀的篮球专业运动员, 同时也需要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 为一些热爱篮球运动的普通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 因而可以讲, 高校篮球教学逐渐向大众健身与竞技体育融合的方向发展也成了必然趋势。

5 结语

当前,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变, 也促进了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对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当中, 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然后分析其改革影响因素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准确把握,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 以更好地促进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俊科, 熊斌.探究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3) :51-52.

[2]石勇.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 2012 (11) :07-08.

[3]张丽娟.影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因素分析与发展探究[J].科技资讯, 2012 (4) :209.

[4]施发, 陈永兵, 周山彦.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索[J].体育科技, 2014 (6) :158.

[5]邓礼胜.高校篮球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究[J].青少年体育, 2015 (5) :13-14.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9

产业地理集中(Geographic Concentration)是指某个产业在某些地区范围内聚集,体现空间分布不均匀状态和地理接近趋势,反映了该产业内企业的区位选择。另外,描述产业或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特征的类似概念还有产业集聚(Agglomeration),是某产业及相关产业或不同类型的产业,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理范围内,通过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降低成本;产业集群(Cluster),是以高度专业化分工为特征,相关产业围绕某一个特定产业,“嵌入”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地理集聚;地区专业化(Regional Specialization),是生产专业化在地理上的表现,即某地区的专业化产品提供给本地区或全国市场,体现该地区经济结构与其他地区的差别。可以看出,产业地理集中、集聚、集群及地区专业化是非常接近的一组概念,严格意义上说,前三者指单个产业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分布,强调产业空间布局;后者指单个地区中不同产业的分布,强调地区产业结构[1]。而大部分国外文献没有做特别明确的区分。

对产业地理集中的理论解释,早期有传统区位论,目前较为主流的是新古典理论(the Neoclassical Theory,NCT),它强调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差异[2,3,4];新贸易理论(the New Trade Theory,NTT),它强调市场规模、规模经济性和贸易成本的作用[5,6];新经济地理理论(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它更突出基于需求、成本的上下游产业关联和积累自强化机制[7,8]。简而言之,在分析影响产业地理集中因素时,NCT认为是“第一性”要素(first nature)决定的,NTT认为是“第一性”要素和“第二性”要素(second nature)共同起作用,NEG则完全归因于“第二性”要素[9,10]。

1991年《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11]发表以来,涌现了大量研究美欧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实证成果,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Krugman、 Kim、 Ellison、 Amiti、 Brülhart、Haaland等,大体思路是,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试图客观描述产业地理集中程度,之后实证探讨其影响因素以验证和发展相关理论假设。国内基本上秉承了这一研究模式[12,13,14,15,16],重点考察地方保护主义、经济转轨期的制度变化等特殊因素的作用[15,17]。

从数据和事实的角度对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客观考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煤炭是中国的主体能源,煤炭行业是关乎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但是国内专门量化研究煤炭产业地理集中变动趋势及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的学术成果非常匮乏。因此,本文借鉴西方对产业地理集中的测度方法,首次量化考察中国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发展历程,并与美国煤炭产业的历史进程进行对比,有助于了解目前产业所处阶段、特征、未来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同时结合煤炭产业特点,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确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考察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因素,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2节回顾产业地理集中的测量方法;第3节考察1993~2008年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的程度和变动趋势;第4节运用2003~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确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探讨影响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的因素;第5节简要结论与启示。

2 产业地理集中的测量方法

2.1 集中度CR

CRn=i=1nXii=1ΝXi

CRn是用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个地区有关数值(如产量)占整个行业的份额来计算。

2.2 Herfindahl指数

ΗΙ=i=1ΝSi2

Herfindahl指数是某产业在各个地区i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地理区域比重的平方和,H值越大表明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越高。

2.3 空间Gini系数

Gi=1Ν(ski-xi)2

其中, ski表示产业ki地区有关数值占整个地理区域的比重,xi表示区域i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地理区域的比重[18]。

2.4 E-G指数

γG-(1-ixi2)Η(1-ixi2)(1-Η)i=1Ν(si-xi)2-(1-i=1Νxi2)j=1nzj2(1-i=1Νxi2)(1-j=1nzj2)

其中, G为空间Gini系数,xi表示区域i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地理区域的比重,H表示某行业内所有企业规模分布的Herfindahl指数[19]。

2.5 M-S指数

γΜS(i=1Νsi2-i=1Νxi2)-(1-i=1Νxi2)j=1nzj2(1-i=1Νxi2)(1-j=1nzj2)

MS指数可以作为在控制产业组织因素后衡量地理集中的指标[20]。如果特定产业较总体经济活动的比重更大,那么M-S估计值比E-G值更大[21]。

3 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和变动趋势

3.1 数据

本文选取的样本包括中国大陆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天津、上海、西藏、海南的煤炭产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不作为研究样本。另外,为了统一地理单元,将重庆市归入四川省。

计算集中度CR和Herfindahl指数的时间跨度为1993~2008年,共16年。从1993年开始,政府取消煤炭价格管制(电煤除外)和对国有煤矿产量的计划管制,由市场供需决定煤炭价格,因此该阶段符合一般的经济学意义。煤炭行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料的第一次产业,煤炭产量体现了地区煤炭生产能力和集中程度;同时,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多元化经营,采用产量度量产业地理集中度,使得市场界限清楚,从而得到较客观的研究结论:因此论文运用各个地区煤炭产量数据来计算CR和HI,数据来源于中国煤炭资源网、《中国煤炭工业年鉴》1994~2006和《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8。美国的相关数据来源于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的U.S. Coal Supply and Demand:1996~2008年回顾, 剔除产量较少的Iowa和Arkansas,合并Kentucky东西部产量,把年产量小于5万短吨和没有数据的部分都记为0来计算这两个指标。

计算空间Gini系数、E-G指数和M-S指数的时间跨度为1999~2007年,共9年。从1998年开始,《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范畴由过去的按照隶属关系划分改变为按照企业规模划分,1998~2006年的统计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为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因而主要计算该阶段指标数值用以研究。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煤炭产业地理分布的集中或是分散问题,考虑到可比性,选取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煤炭采选业工业总产值、全国煤炭采选业工业总产值、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工业总产值来具体计算,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04、2006~2008,《中国矿业年鉴》2005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

3.2 中国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和趋势

①中美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CR10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煤炭产量居前的10个地区占两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保持总体微幅上升态势,美国的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较中国高。在研究时间区间内,美国CR10均值为85.34%,比中国高出11.55个百分点。美国历年CR10环比增(减)速在0.09%~1.48%,而中国环比增(减)速在0.10%~21.68%,特别在1999年、2000年和2001年CR10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出现产业地理分散现象,主要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在1998年步入下降周期,伴随国家产业政策对乡镇煤矿产量的抑制,凸显了煤炭行业的周期性。

中国煤炭产量较大的前十大地区中,山西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直保持头甲的位置,全国范围内目前产量主要集中在中部的山西、河南、安徽,西部的内蒙古、陕西、川渝、贵州,东部的山东、河北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辽宁。中国煤炭产量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美国煤炭产量居前的十大州中,阿巴拉契亚地区主要集中在KY的东部、PA、VA和WV,中部地区主要集中在IL、IN、KY的西部和TX, 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CO、MT、NM、ND和WY。美国煤炭产量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和西部地区(见图2)[22,23]。上述实证结果表明,行业内企业平均规模每增加1%,地区产量增长5.99E-05个百分点。煤炭行业内企业运营的固定成本较高,生产活动具有“附加利益效应”,不可分割的生产要素产生协同作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固定成本越大,规模经济性的范围也越大。2008年中国神华的产量是18570万吨,人均产量是3119吨/人;而同为上市公司的神火股份,产量480.67万吨,人均产量197吨/人,可见龙头企业的规模经济性明显优于较小的企业,相应对于地区产量的贡献也更大。

第三,需求的扩大促进了产业地理集中程度,地区内电力消费量每增长1%,煤炭产量增长2.12E-06。新经济地理理论提出“源地市场效应”假设,是产业面推进集聚的向心力,“需求联系”和“成本联系”通过“正反馈”,即规模大的市场容易吸引企业进入该地区,这同时又扩大了该地区的市场规模,这种循环效应加之以收益递增,促进了经济活动的集聚[11]。实证研究表明,源地市场效应对于理解地区生产结构非常重要[24,25]。

影响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的因素当中,各地区基础储量、规模经济性和电力消费都起到正向作用,而程度依次递减,很明显电力消费目前的作用尤为单薄。电力行业消耗煤炭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最大程度影响了煤炭市场需求。在已查明的煤炭储量中,晋陕蒙宁占67%,是煤炭的主要生产地;而我国电力消费量在2000亿千瓦小时以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资源相对匮乏而经济较发达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河北,主要通过大跨度铁路运输实现煤炭的调运。由于煤炭产业供需存在严重的逆向分布,而且有加剧态势,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对煤、电固定资产投资上,因此目前市场需求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最弱。

第四,产业政策与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成负相关关系,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在地区占比每新增1%,地区产量降低9.494E-0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产业政策对地理集中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资源禀赋,这与学者们的判断不符,他们认为采掘业的产业集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因而对其分析缺乏意义[14]。本文所指“产业政策”,主要是推动小煤矿关停的政策。尽管煤炭行业从1993年开始逐步市场化,但是产业政策作用挥之不去,侧重于通过对小煤矿产量控制影响供给面,由此产业政策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产量对生产地理集中影响的愈发凸显上。山西是中国煤炭第一大省,而且是国家产业政策执行力度最大的“先驱”省份,因此考察其产量变动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更具代表性。从图5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全省产量与集体所有制煤矿(2)产量走势高度相似,2003年开始,小煤矿产量几乎是零增长,而国有重点煤矿产量的增量非常明显,支持了全省煤炭产量的高增长。2008年开始山西更积极推动煤炭资源整合与煤矿兼并重组,2009年产量仅为61534.93万吨,同比降低6.16%,其中重点煤矿同比增长8.77%,非重点煤矿同比降低23.1%,全省产量在全国煤炭总产量的占比从2007年的27%降低到2009年的20%,可见意在关停小煤矿的产业政策的执行,使得小煤矿对地区产量的贡献大大逊色于国有重点煤矿,在此影响下地区总产量下降,与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成负向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工业年鉴》1994~2006和中国煤炭资源网。)

5 简要结论与启示

中国煤炭行业地理集中问题,由于看似显而易见,至今都没有系统的量化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对此做一个探讨。选取中国大陆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数据为样本,首次计算了中国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的五个指标:通过测算1993~2008年CR10和Herfindahl指数,表明我国煤炭产业集中程度呈向上趋势,总体水平低于美国,周期性明显;同时测度了1999~2007年空间Gini系数、E-G指数和M-S指数,结论是煤炭产业地理上高度集中,但至今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外部性不明显。

运用2003~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确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考察影响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的决定因素发现:资源禀赋、规模经济性和市场潜力与产业地理集中存在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产业政策与地理集中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目前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普遍认为最关键的资源因素。

提高中国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程度,首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道路,兼容并包,鼓励不同所有制 内部的整合,效率和公平并重,同时重典严把安全,责任到人;其次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大型及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设,健全企业产业链,紧密产业结构,提高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最后进行中国煤电产业布局的变革,弱化煤炭生产地和消费地逆向分布的影响:在煤炭资源富集地以输电为主、输煤为辅,适度开展大型煤电基地和煤电联营坑口电站建设,加强电源点、输电通道和电网的建设,实现区域内煤电产销合作,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摘要:测度了中国煤炭产业地理集中的五个指标:19932008年煤炭产业CR10和Herfindahl指数,并与美国煤炭产业进行对比,表明我国产业集中程度呈向上趋势,但总体水平低于美国,而且周期性特征更明显;19992007年空间Gini系数、E-G指数和M-S指数,发现煤炭产业地理上高度集中,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外部性不明显。通过建立确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考察影响煤炭产业地理集中因素,结论是资源禀赋、规模经济性和市场潜力与产业地理集中存在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产业政策与地理集中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目前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普遍认为最关键的资源因素。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10

1.1、教学内容枯燥, 活动趣味不足

篮球是一项竞技运动, 篮球比赛是现在高校学生尤其是男生较为喜欢的体育类节目。学生往往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全情投入, 并且有着自己喜欢的篮球球星, 不少学生在课下还会进行小范围的篮球竞技活动。因此从理论上讲, 在高校体育课中进行篮球教学应该备受学生欢迎, 得到学生的支持。但是实际却与预想恰恰相反, 学生在课下对篮球的热情并没有延续到课上, 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很难得到学生的全面配合。究其原因主要与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篮球教学仍采用的是演示教学法,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与篮球相关的运动技巧, 之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进行练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将篮球本身具有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全部抹杀, 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不足, 根本难以得到学生的支持。

1.2、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方法陈旧

高校学生在进行大学学习之前不少学生已经对篮球运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并且可以自如的进行篮球竞技活动, 有着较为扎实的篮球基础。而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由于之前缺乏体育运动, 接触篮球过少因此对篮球知识一窍不通。面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一味的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就很容易造成有基础的学生觉得学习太过简单而失去兴趣, 而无基础的学生又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对篮球学习丧失信心, 进而造成篮球教学质量的下降。不仅如此, 高校篮球教学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单一性和陈旧性, 仅就基础性的篮球技能进行教学, 没有就篮球的理论知识、竞技规则等其它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 局限了篮球教学作用的发挥。

1.3、忽视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片面

体育课程虽然长期存在于我国各级教育教学之中, 但是各级院校对其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也一样, 高校一直没有提升体育教学在高校中的位置, 在教育改革方面对其的关注也相对较少, 因此使得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 仍带有着传统教育教学的习气。以篮球教学而言,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估的过程中, 经常忽视了评价的作用, 仅在学期末安排一到两节课对学生进行投篮或者上篮的考核, 并根据学生投篮或者上篮的表现情况给予评分, 绝大多数情况下,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获得中等以上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很显然过于片面, 单靠学生的几个动作就对其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根本难以保障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所以这些评价对于学生来说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罢了。

2、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把握改革方向, 明确教学目标

高效篮球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应具有详细周密的计划, 并且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才能最终决定如何对高校篮球教学进行改革。首先来说高校篮球教育工作者应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进行把握, 明确教育教学发展的总体方向, 了解素质教育的内在涵义, 将素质教育与篮球教育结合起来, 增加篮球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 让学生在篮球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收获。其次, 要明确篮球教育的教学目标。篮球教学的改革应与篮球教学的教学目标相适配, 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那么篮球教育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篮球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改革方案制定的过程中, 需要对原有篮球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并引入现代教学理念, 结合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教育大纲制定出明确的篮球教学目标, 并围绕此目标进行篮球教学的改革。

2.2、立足课程实际, 发掘教学优势

篮球相较于其它体育运动在高校中更具优势, 各大高校无论是在场地支持还是在运动设施等方面都相对健全, 可以满足篮球教学和篮球运动的需要。因此在进行篮球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篮球教育工作者应对高校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 不仅课上带领学生进行学习, 同时课下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篮球活动, 这样不仅增进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除此之外, 篮球教育工作者还应立足于篮球课程实际, 利用篮球活动的竞技性和娱乐性, 在课堂上开展分组教学,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这可以使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彻底得到改善,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在小组竞技的过程中, 提升篮球学习水平, 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2.3、重视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素质

高校篮球教学的展开需要有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带领, 通过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增加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不仅如此, 体育教师还肩负着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人格健全成长等方面的任务, 因此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对于高校篮球教学质量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 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 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首先, 高校需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思想方面的提升, 让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接受现代体育教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其次, 高校应鼓励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将创新思维应用到篮球教学中去, 通过不断革新教学方法的方式, 对高校篮球教学质量进行提升。再次, 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外出进行进修, 让高校体育教师时刻保有先进性, 科学合理的组织篮球教学活动。最后, 高校应建立教师考核制度, 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的考评, 及时的发现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完善体育教师,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4、关注学生需要, 坚持学生为本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 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 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的授课。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 也应关注学生的需要, 坚持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首先, 体育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对篮球教学的真实看法, 并让学生就篮球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 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意见对教育教学进行适当的修改。其次, 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篮球基础存在差异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教学, 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 针对不同小组进行个性化教学,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篮球学习中有所收获。

3、高校篮球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高校已经将篮球教育改革放到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 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让高校篮球教育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 未来其应向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增加篮球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进行篮球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愉悦感, 让学生在篮球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篮球知识还可以对自身压力进行释放, 保持情绪的积极向上。其次, 要鼓励学生将篮球作为一项健身运动, 不仅要在课上进行学习, 在课下也应积极的进行篮球运动, 通过篮球运动的展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改善现在高校学生的亚健康状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高校虽然一直对教育改革比较重视, 但是在篮球教育改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导致现行篮球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陈旧性, 不利于体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因此高校今后应在篮球教学改革方面给予一定的关注, 积极的鼓励体育教师在篮球教学方面下功夫, 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良教学方法等方式, 加快高校篮球教育的改革速度。

参考文献

[1]李华伟.高校篮球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 (教育) , 2012, (03) .

[2]曹莹.高校篮球教学创新谈[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 (12) .

[3]刘玉龙.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3, (30) .

产后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篇11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干预

产后抑郁(PPD)是指产褥期发生的抑郁,当前我国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由于产后抑郁情绪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产后心绪低落,对产妇、新生儿、家庭与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可导致产妇产后精神病的发生[2]。当代研究认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或独立或共同地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应激事件的出現是产后抑郁发生的诱发因素,但是没有明确的影响因素[3]。笔者具体采用流行病学分析产后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住院分娩并进行产后检查的妇女4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调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足月单胎分娩;排除存在智力障碍或对问卷内容理解困难,不能有效进行面谈的;排除3个月内经历了重大应激事件者。年龄19~41岁,平均(27.94±2.1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02±2.19)年;平均分娩孕周为(39.44±1.67)周。

1.2 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围产期应激源、产前情绪状态、风俗习惯因素、心理习惯状况、产科情况、人口-社会学因素等。

1.3 产后抑郁诊断 心境低落、情绪抑郁;精神运动性兴奋或阻滞;认知能力减退或注意力难以集中;症状至少持续2周。同时选择《贝克抑郁问卷》进行抑郁症状的分级判断,0~4分为无抑郁症状,5~7分为轻度,8~15分为中度,15分及以上为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条件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P<0.05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产后抑郁发生情况 经过调查,发生产后抑郁76例,发生率为19.0%,其中轻度46例,中度24例,重度6例。

2.2 发生因素分析 高危妊娠、产前抑郁情绪、消极应对方式、缺少社会支持为主要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1。

3 讨论

当前我国产妇的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5%左右,产后抑郁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对新生儿的认知能力、性格、情感和行为带来障碍[4]。而产妇的过度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导致产后各种病理疾病的发生。本组资料调查结果表明,发生产后抑郁76例,发生率为19.0%,其中轻度46例,中度24例,重度6例。

一般来说,抑郁情绪与个体认知倾向性、自身素质及敏感度有关。本文多元线性回归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危妊娠、产前抑郁情绪、消极应对方式、缺少社会支持为主要的影响因素(P<0.05)。高危妊娠、产前抑郁情绪比较常见,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5]。而面对生活压力和应激事件,产妇的应对方式不同可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6]。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而消极应对方式则不利于缓解精神紧张。社会支持被认为是一个主要因素,家庭矛盾、夫妻关系不和,缺少关心也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因素。为此需要提供良好恰当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产妇提高自信,减缓压力,从而提高产妇处理事情的能力和信心,稳定积极情绪[7]。

总之,产后抑郁比较常见,主要影响因素为高危妊娠、抑郁情绪、消极应对方式、缺少社会支持,要积极加强干预与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史新广,李萧,夏艳婷,等.近10 年产后抑郁发病危险因素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7,15(1):16-17.

[2]凡艳丽.产后抑郁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4(4):349-350

[3]许蔚倩,陈陈,汤义平,等.围产期产妇和配偶抑郁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教育,2014,13(2):51-52.

[4] Maldonado Duran J M, Lartigue T, Feintuch M. Perinatal psychicatry: infantment health interrentions during pregnancy[J]. Bull Menninger clin,2010,64(3):317-343.

[5]陈春新,蒋树芬,刘佩,等. 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1-3.

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篇12

首次公开发行新股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的长期收益率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按有效资本市场理论, 在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中, 股票的收益率应该是随机游动的, 但各国的证券市场都存在这样的现象: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上市后的收益率并不服从随机游动的假设, 而是呈现出很有规律的分布, 即上市首日涨幅很高, 但在上市后较长的时间内, 则表现出较弱的走势。这一现象对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挑战, 也对IPO市场的定价效率提出质疑。国外学术界将IPO初始收益率过高界定为新股发行抑价问题, 将IPO的长期走势不佳界定为新股长期弱势现象, 即新股的长期回报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或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我国学者对IP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始收益率的研究方面, 而对于IPO长期收益率的研究较少, 从现有文献看, 我国学术界对“新股长期弱势现象”是否存在尚有分歧。笔者认为, 研究我国IPO长期收益率之所以重要主要基于以下方面原因:首先, 从证券市场层面上看, 自1990年深沪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只有16年的时间, 与发达国家股市相比, 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交易品种上我国股市都不能相提并论, 因此可以说我国股市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我国体制的特殊性也造成股市不同于其他国家股市的特殊性,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机构和所有权结构也不同于国外IPO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 其他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然不能照搬于我国股市。其次, 从投资者层面来看, 我国股市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大, 而且证券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 股票价格主要受个人投资者买卖股票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些环境上的差异, 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并不适合我国股市。因此有专门研究的必要。那么, 我国IPO长期收益率走势究竟如何, IPO长期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笔者将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为投资者的正确决策、提高股市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考察期

由于我国股市的历史较短, 而且发展不是很完善, 要在证券市场中研究新股上市后的特征无疑有些困难。首先, 考察期与样本的选择之间存在矛盾, 考察期越长越能为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但却会造成样本量很少, 因为近期上市的股票, 其上市交易时间短于考察期 (通常长期收益率观察期为3年) , 则不会进入样本。样本量少, 研究结果代表性不强。虽然选择早期样本的考察期足够长, 但证券市场成立早期, 整个市场处于不稳定时期。其次, 由于长期收益率影响因素研究过程中, 要考虑剔除一些市场因素, 所以在选取样本时, 尽可能选取在同一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同种类型股票。1999年是我国的证券市场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 而改革力度最大的当属证券一级市场发行方式的改革上, 在证券发行制度上、证券发行价格的确定上以及证券发行的国际化方面都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并于当年首次提出保荐人的制度, 所以本文选取从1999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之间在上交所公开首次发行的A股股票为研究对象, 剔除资料不完备的股票, 符合本文研究标准的样本有173家, 其中1999年34家, 2000年78家, 2001年49家, 2002年12家。根据前人的研究, 研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长期表现, 考察期应为2-3年, 为了更准确反映长期收益, 笔者对173只样本股票跟踪3年, 从公开发行的当月起向后递延3年, 并以1个月为时间单位考察, 利用新股上市后每只股票的月收盘价以及上证指数计算超额收益率, 然后再累加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每年12个月, 三年时间共包括36个月, 即长期收益率计算有36个时间段。

(二) 变量设定及描述

本文在变量选取方面, 根据前人的研究, 提取一些公认的质量相关性比较强的变量, 并对其进行一些改进, 使建立的模型更能解释IPO长期收益率。本文的变量可以分为四大类: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指标, 包括上市公司年龄、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上市前资产负债率、本次公开发行流通股占的比率、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发行因素变量, 包括发行数量、上市首日市盈率发行价格、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上市首日经市场调整的个股回报率;市场因素变量, 包括上市首日中签率、上市首日换手率;在跟踪期内指标, 包括跟踪三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增值保值率、平均综合杠杆。 (表1) 列出了13个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 从具体数据来看, 变量均值均为正值;上市公司年龄、流通股所占比率、发行数量对数的峰度在8以上, 偏度的绝对值也都在2以上, 说明与正态分布相比, 其分布比较尖锐, 而且表现出以平均值为中心的分布对称性比较差;相对应的只有上市首日换手率、跟踪期内资产负债率、中签率对数三个变量接近于正态分布;上市首日经市场调整个股回报率、上市前资产负债率、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差比较大, 说明大部分观测数值与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以下对这些变量进行分析, 并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

(三) 研究假设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 发行价格, 符号为Aiprc;上市首日市盈率, 符号为Pefstd。为了减少强弱点对回归分析的影响, 本文采用适当的变量变换方法, 以弱化极端值的离群趋势。在研究中以这两个变量的自然对数作为模型中所用变量, 即ln Aiprc、ln Pefstd。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投机现象普遍, 投资者与发行人存在较多的信息不对称。根据盈利预测“过度乐观”假说, 那些对股票内在价值有较高估计的投资者就扮演了过分乐观投资者的角色, 股票的价格、上市首日市盈率正是由于这些过分乐观投资者的交易产生的, 这也同时导致了投机泡沫的产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 市场上的信息越来越多, 对IPO股票价格预期分歧也会越来越小, 从而价格逐渐向下调整, 投机泡沫破裂, 股票价格等也就越来越接近于真实价值, 因此提出假设:

H1:发行价格对数 (符号ln Aiprc) 、上市首日市盈率 (符号为ln Pefstd) 与IPO长期收益负相关, 即β1<0, β2<0

(2) 发行前一年资产负债率, 符号为Rate3;本次公开发行流通股所占的比率, 符号为Cirissbl。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00%, 即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 是一个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 长期偿债能力越差。流通股比率就是本次公开发行流通股占总发行股数的比率, 该指标越大, 本次发行流通股就越多。这两个变量从性质上讲都反映公司价值的确定性, 因为上市公司上市前一年的资产负债率越大, 上市公司公开发行流通股所占的比率越小, 公司价值不确定性越高, 其风险也就越大, 其长期走势也就越差, 即IPO长期收益越低。因此可以提出假设:

H2:上市公司的价值不确定性越高, IPO长期收益就越低, 可以表现为发行前一年资产负债率与IPO长期收益负相关, 本次发行流通股所占的比率与IPO长期收益正相关, 即β3<0, β4﹥0

(3) 上网中签率, 符号为Plotonln;换手率, 符号为Tnovfstd;发行数量, 符号为Nstiss。为了减少强弱点对回归分析的影响, 采用适当的变量变换方法, 以弱化极端值的离群趋势。在研究中以中签率、发行数量这两个变量的自然对数作为模型中所用变量, 即ln Plotonln、ln Nstiss。上网中签率, 反映一级市场股票需求热度, 中签率越低, 需求越大, 越容易投机;新股上市首日的换手率, 反映二级市场的投资热度, 换手率越高, 投机的可能性越大;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数量越多, 筹集的资金就越多, 因为发行量越大, 投机现象就越容易避免。这三个变量都是对投资者投机活跃程度的反映, 投资者投机越活跃的上市公司, 在上市初期会产生投机泡沫, 短期走势很好, 但从长期来看, 投机产生的泡沫会逐渐消失, 其对新股长期走势产生不利影响。即投机越活跃的上市公司, 其长期走势越差, 其IPO长期收益也就越低。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假设:

H3:投资者越容易投机, 新股的长期走势越差, 即IPO长期收益越低。其可以通过变量来反映:上网中签率越高, IPO长期收益越高;换手率越高, IPO长期收益越低;发行数量越多, IPO长期收益越高。即β5﹥0, β6﹤0, β7﹥0

(4) 跟踪期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符号为Aroe。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上市第一年净资产收益率+上市第二年净资产收益率+上市第三年净资产收益率) /3, 这是一个盈利能力指标, 该指标越大, 说明该公司在跟踪期内平均盈利能力强。综上所述, 改变量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公司盈利能力越强, 持有该公司股票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基于以上分析, 提出假设:

H4: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新股的长期收益越高, 即跟踪期内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IPO长期收益正相关, 即β8﹥0

(5) 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 符号为Retnfstd;经市场调整后的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 符号为Retnadfstd。两个变量一个未经市场调整, 一个是经过市场调整;在进行回归时, 分别用它们对购买持有收益率 (未剔除市场影响) 、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 (提出市场影响后) 进行回归。以上两个变量反映的是新股初始收益, 主持人假说认为为了使新股的发行承销得以顺利进行, 投资银行在新股发行公司的包装、宣传中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投资银行试图使新股的发行成为一件盛事, 因而会制造一种需求过量的表象, 以减少自己承销的困难。而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容易受“跟风” (Fads) 的影响, 主持人的声势造得越大, 投资者对于新股的投资欲望越强烈, 因而新股的首日超额收益越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公司的内在价值日益凸现, 主持人所造的声势已成为昔日美景, 股票的价格也会逐渐回落至真实水平。这种假设意味着新股首次发行回报率越高, 其长期回报就越低。基于以上分析, 可以提出假设:

H5: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与购买持有收益率负相关, 经市场调整后的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与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负相关;即β9﹤0, β10﹤0

(6) 平均综合杠杆, 符号为Adcl。为了减少强弱点对回归分析的影响, 采用适当的变量变换方法, 以弱化极端值的离群趋势。在研究中以这两个变量的自然对数作为模型中所用变量, 平均综合杠杆= (上市第一年的综合杠杆+上市第二年的综合杠杆+上市第三年的综合杠杆) /3, 反映一个企业在跟踪期内的平均综合风险水平, 企业风险高, 其价值不确定性也高, 那么持有该企业股票的长期收益率也就越低。

H6:跟踪期内的平均综合杠杆对数与长期收益负相关, 即β11﹤0

(7) 上市公司的年龄, 符号为Ipoage。上市公司的年龄, 是根据上市公司成立日期与上市日期之间的间隔期来衡量, 以年为单位, 四舍五入计算得出。首先, 成立时间越短的公司经营状况越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越多, 各方面管理也不成熟, 发展前景没有成立时间长的公司好, 价值的不确定性越高, 新股走势也就不好;其次, 从意见分歧假说, 公司成立时间短, 不确定因素就越多, 投资者的分歧就越大, 长期走势也越差。所以提出以下假设:

H7:上市公司的年龄与长期持有收益率正相关, 即β12﹥0

(8) 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 符号为Rate6。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 (上市前一年净利润÷上市前一年平均净资产) ×100%, 是一个反映上市前盈利能力的指标, 如果公司上市前的盈利能力较好, 说明其发展前景较好, 持有该公司股票可以获得较多收益, 即长期收益也高, 两者正相关。

H8:上市前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长期持有收益率负相关, 即β13>0

(9) 跟踪期内平均资产负债率, 符号为Arda。平均资产负债率= (上市第一年的资产负债率+上市第二年的资产负债率+上市第三年的资产负债率) /3, 该指标反映上市后三年的平均长期偿债能力。该指标越大, 说明公司在此期间偿债能力比较差, 风险也就越大, 公司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较多, 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较高, 该公司长期走势也较差, 基于此分析, 提出以下假设:

H9:跟踪期内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与长期持有收益率负相关, 即β14﹤0

(10) 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 符号为Nindcd。我国证监会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上市公司分为12个大类, 分别是:农林牧渔;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本文选择的样本也根据此进行了分类, 但由于类别较多, 如果设置虚拟变量, 将会出现很多个虚拟变量, 而样本量也不足够大, 有的行业样本量太少, 不具代表性, 所以不把行业作为变量引入回归模型中。

(四) 模型建立本文采用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IPO长期收益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模型Ⅰ (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 :BHARI1, 36=β0+β1lnaiprc+β3lnpefst+β3Rate3+β4Cirissbl+β5lnplotonln+β6Tnovfstd+Β7lnnstiss+β8Aroe+β9Retnfstd+β11lnadcl+β12Ipoage+β13Rate6+β14Arda+ε

模型Ⅱ (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 :RBHARl1, 36=β0+β1lnaiprc+β2lnpefst+β3Rate3+β4Cirissbl+β5lnplotonln+β6Tnovfstd+Β7lnnstiss+β8Aroe+β9Retnadfstd+β11lnadcl+β12Ipoage+β13Rate6+β14Arda+ε

本文对模型的分析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

三、实证分析

(一) 多重共线性判断

多重共线性是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容易引起回归系数不准确, 会对模型的拟合度带来严重影响。因此, 在具体分析之前, 应先检验13个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首先运用SPSS软件中容忍度 (Tolerance) 以及方差膨胀因子 (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VIF) 指标对这13个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 具体结果如 (表2) 。如果自变量的容忍度小于0.1, 则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超过了容许界限, 即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也可以用方差膨胀因子 (容忍度的倒数) 来检验多重共线性, 当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时, 也就超过了容许界限, 需要进行处理, 通过双重标准检验可以看出, 所有变量的容忍度都大于0.1, 可以大致判断出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不严重。因此, 可以进行下一步回归。由于变量比较多, 所以本文的回归过程运用SPSS软件中的强行进入法 (Enter) , 目的是为了检验前面提出的假设, 以下是回归的结果。从 (表3) 中, 模型Ⅰ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790, 可以看出自变量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比较密切;修正后的R2为0.592, 说明模型Ⅰ拟合数据很好,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也比较强;D-W检验是为了检验误差项之间是否存在序列相关, 得出变量设计是否存在问题, 一般d值在2左右可以认为误差项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 可以按照此变量设计对模型进行改进;F检验主要是对方程线性关系的进一步检验, 从F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方程的显著性比较强。同样, 从模型Ⅱ的多元相关系数, 修正后的R2, d值以及F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得出模型Ⅱ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很强, 并且拟合成度也较好。以上得出了方程的显著性比较强, 接下来对各个变量的显著性以及其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进行逐一分析。

(表4) 是对模型I的所有变量进行强行进入回归的结果, 从表中最后一列可以看出, 模型中的变量有一部分并不显著。为了优化模型, 增加其可靠性及拟合效果, 对模型进行改进, 首先在模型Ⅰ中剔除以下P值在0.15以上的变量:上市首日换手率、公开发行流通股比率、上市前资产负债率、跟踪期内平均资产负债率、综合杠杆对数;同样对模型II也进行改进, 剔除以下P值在0.3以上的六个变量:上市首日换手率、公开发行流通股比率、上市前资产负债率、中签率的对数、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跟踪期内平均资产负债率。改进后的模型为:

模型Ⅰ (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 :BHARl1, 36=β0+β1lnaiprc+β2lnpefstd+β5lnplotonln+β7lnnstiss+β8Aroe+β9Retnfstd+β12Ipoage+β13Rate6+ε

模型Ⅱ (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 :RBHARl1, 36=β0+β1lnaiprc+β2lnpefstd+β7lnnstiss+β8Aroe+β10Retnadfstd+β11lnadcl+β12Ipoage+ε

从 (表5) 可以看出, 改进后的模型Ⅰ修正后的R2由原来的0.592增大到0.606, 模型II修正后的R2由原来的0.451增大到0.473, 即修正后的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更好, F值都比原来有所增加, D-W值在2左右, 因此变量之间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可以认为从总体看, 模型得到了优化, 下面从每个变量系数的角度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分析。从 (表6) 可以看出, 改进后模型I中变量的系数P值都很小, 除了上市公司的年龄未能满足假设的显著性水平外, 其余变量都十分显著, 说明改进后的模型I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都很显著, 模型可以被接纳。从改进后模型II的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检验表可以看出, 改进后模型II中的自变量除了上市公司年龄都很显著, 可以说模型II也可以被接纳。

在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 存在误差正态性和回归误差均方性假设, 接下来笔者将检验模型是否符合这两个假设条件, 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图1) 是标准化误差直方图, 主要检验模型误差是否呈正态分布, 可以看出被修正后的模型误差基本呈正态分布, 尤其是修正后的模型Ⅱ更接近于正态分布, 基本符合了多元线性回归关于误差正态分布的假设, 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 (图2) 是标准化误差和标准化预测值的散点图, 可以检查回归误差均方差性的假设条件是否满足以及是否存在特异值, 从图中可以看出横轴各点上散点的纵向分布宽度基本相等, 并且标准化误差值只有极少数不在-2和2之间, 可以认为回归误差满足均方差性, 也不存在特异值。

综上所述, 接纳修正后的模型。将以上分析结果中的系数B代入模型Ⅱ中, 得出以下方程:

模型Ⅰ (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 :BHARl1, 36=2.675-0.483lnaiprc-0.081 lnnstiss-0.089 lnpefstd-0.1 72Retnfstd+0.006Rate6-0.009Ipoage+0.533Aroe+0.073lnplotonln+ε

模型Ⅱ (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 :RBHARl1.36=0.135-0.209lnaiprc+0.043lnnstiss-0.054 lnpefstd-0.009Ipoage-0.001Retnadfstd+0.566Aroe-0.004lnadcl+ε

从 (表7) 中可以看出, 模型I有5个变量其结果与预期符号相反, 假设2与假设7与实证结果不符, 假设3中有1个变量与预期不符。模型II中有3个变量与预期符号相反, 假设7与假设9没有得到验证, 假设2中有一个变量与预期不同, 接下来笔者将对实证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二) 显著性检验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基础上, 对下述项目进行显著性检验。

(1) 发行价格的自然对数、市盈率的自然对数在两个模型中符号都为负, 而且显著性也很强, 验证了假设1, 发行价格越高、上市前市盈率越高, 公开发行新股的长期走势就越差, 长期购买持有收益率就越低, 说明该股票不适合长期持有;同时笔者是基于盈利预测的“过度乐观”假说提出的假设, 这两个变量与预期符号相同, 说明本文的研究验证了西方学者提出的该假说, 说明该假说在我国市场同样适用。

(2) 上市前一年资产负债率、公开发行流通股所占的比率, 在模型I中的符号都与笔者预期符号相反, 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P分别为0.859、0.901) ;在模型II上市前一年资产负债率与预期符号相反, 公开发行流通股所占比率与预期符号相同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P值分别为0.851、0.603) 。笔者是基于这两个变量反映了公司价值的不确定性提出的假设, 两个变量虽然符号与笔者预期不同, 但都不显著, 说明这两个变量对IPO长期收益影响不大, 所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 可以不用过多地考虑这两个因素。

(3) 中签率自然对数、发行数量自然对数在模型I符号都与预期相同, 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P值分别为0.006、0.026) , 换手率在模型I中符号与笔者预期相反, 为通过显著性检验 (P值为0.481) ;而在模型II中, 三个变量的符号都与预期相同 (P值分别为0.682、0.157、0.747) , 除了发行数量自然对数比较显著, 中签率自然对数、换手率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中签率越高, 发行数量越高, 投机现象就不容易发生, IPO长期走势就比较稳定, 持有该股票获得的收益也就比较高。根据变量的显著性可以得出, 发行数量自然对数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和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影响都比较显著, 而中签率自然对数只对购买持有收益率有影响, 换手率对两者均无显著影响, 说明进行投资决策时投资人不需要考虑一级市场的股票需求热度。

(4) 跟踪期内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两个模型中符号为正, 与预期符号相同, 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公开发行新股的长期收益与其公开发行后的盈利能力正相关, 即跟踪期内的平均盈利能力越强, 持有该公司股票获得的收益就越多, 所以上市公司上市后盈利能力是每个股东都十分关注的。

(5) 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经市场调整后的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都反映的是新股初始收益, 两个变量的符号都与笔者预期符号相同, 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笔者在提出该假设时引用了"主持人假说理论", 说明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确实存在为了使新股的发行承销得以顺利进行, 投资银行对新股发行公司进行包装、宣传的现象;新股的长期收益可以认为是新股初始收益的不断修正。

(6) 平均综合杠杆自然对数在两个模型中符号都为负, 与笔者预期符号相同, 只在模型II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说明企业在跟踪期内的平均综合风险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影响不大, 而对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笔者认为购买持有收益率包含了市场风险, 企业自身的风险影响不显著, 而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则剔除了市场影响, 企业自身的风险影响比较显著。

(7) 上市公司的年龄, 在两个模型中符号为负, 与预期符号相反, 但在模型中显著性不强, 得出上市公司的年龄对新股长期持有收益影响较小, 笔者在提出假设时, 认为上市公司年龄越大, 经营越稳定, 各方面不确定因素也越少, 从结论看来, 假设没有得到验证, 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选择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造成的, 本文样本数据中, 年龄最小的为0, 年龄最大的为23, 均值约为3.5, 说明公司的年龄大部分都在3.5左右, 可能都尚未进入稳定经营时期, 所以年龄大小与其稳定性相关性不强, 也就没有验证所提的假设。

(8) 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 符号为正, 与预期符号相同, 在模型I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在模型II中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得出了上市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影响较大, 对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影响不大。可以认为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购买持有收益率就越高,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 应该把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9) 跟踪期内平均资产负债率在模型I中符号为负, 而在模型II中为正, 由于两者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可以得出跟踪期内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和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影响都不大, 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 资产负债率是对上市公司长期不确定因素的衡量, 而本文对上市公司的考察期为3年, 所以两者相关性不强。

四、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1) 平均超额收益率、累积超额收益率、购买持有收益率、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均存在随着上市月数的增大, 不断减小的趋势。我国IPO股票长期表现弱于市场。购买持有收益率、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均与上市月数之间是递减的二次曲线关系。 (2) 基于对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的分析得出:发行价格自然对数、上市首日市盈率自然对数, 与IPO长期购买持有收益率显著负相关, 验证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意见分歧假说和盈利预测的“过度乐观”假说;发行数量自然对数、中签率自然对数与IPO购买持有收益率显著正相关, 得出投机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IPO长期收益就越高;长期收益率与初始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 初始收益率也即上市首日个股回报率, 也可以反映新股发行的抑价程度, 说明新股发行抑价程度越高, 其长期收益率就越低, 其长期收益可以认为是初始收益的修正, 说明了主持人假说理论在新股发行中确实存在;上市前净资产收益率、跟踪期内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IPO购买持有收益率是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上市前以及跟踪期内盈利能力越强, 持有其IPO股票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3) 基于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模型的分析得出:发行价格自然对数、上市首日市盈率自然对数, 与IPO长期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显著负相关, 同样验证了西方学者提出的盈利预测的“过度乐观”假说和意见分歧假说;发行数量自然对数与IPO购买持有收益率显著正相关, 得出投机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IPO长期超额收益就越高;长期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与上市首日经市场调整的个股回报率显著负相关, 这两个指标都提出了市场参照系的影响, 同样说明了主持人假说理论在新股发行中确实存在;跟踪期内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与IPO购买持有收益率是显著正相关关系, 说明跟踪期内盈利能力越强, 持有其IPO股票获得的超额收益就越高;综合杠杆对数与相对购买持有收益率之间显著负相关, 也就是说企业跟踪期内平均风险越高, 持有其IPO股票获得的超额收益就越低。

参考文献

[1]陈工孟、高宁:《中国股票一级市场长期投资回报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2]王美今、张松:《中国新股弱势问题研究》, 《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3]刘力、李文德:《中国股票市场股票首次发行长期绩效研究》, 《经济科学》2001年第6期。

[4]沈艺峰、陈雪颖:《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实证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5]丁松良:《中国新股长期走势实证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6]杨丹:《新股长期价格行为的实证研究》, 《财经科学》2004年第5期。

[7]Stoll, Hans R., and AnthonyJ.Curley.Small business and new issues market for equiti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0.

上一篇:存储管理下一篇:人民币的东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