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影响因素(精选12篇)
体质影响因素 篇1
2006年天津市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学生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同时, 耐力、速度、爆发力及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 学生超重与肥胖率继续增加, 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数据显示, 与2000年相比, 各年龄组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均有上升, 且随年龄增加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 且城市高于农村。体质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理机能、形态发育和心理状态等方面, 它取决于遗传和后天条件影响。遗传对体质的影响只提供了可能性, 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条件。笔者以后天的因素作为研究的指标, 对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影响中学生体质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一些解决策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笔者随机选取天津市5所中学, 共7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750份, 回收问卷733份, 回收率97.7%, 其中有效问卷712份, 有效率为94.9%, 男生364份, 女生348份。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体质评价一般, 对自己体质评价为满意的占很少部分, 其中, 选择不满意及极不满意的学生几乎是班上较胖的学生, 其中又以肥胖的女生较多。由于他们比其他同学胖, 所以运动能力就比其他同学差, 同时在身体素质上也不如其他同学。在他们当中, 过去的一年里曾有感冒、发烧等身体不适的情况都比其他同学多。
1. 饮食习惯的影响
(1) 饮食习惯及进食时间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 学校被分为“重点校”、“一般校”, 由于这种划分, 造成了学生大量择校的社会现实, 一些学生学校离家很远, 需要很早就起床, 所以几乎是在路上吃完早点。同时, 还有一些学生来不及吃早餐。根据人体生理学研究, 一般食物进食后在胃部进行消化, 时间为4个小时, 而调查中学生在进食中餐后大约7个小时后才进晚餐, 胃部处于长时间排空状态, 这样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 需要较多的营养来帮助骨骼和肌肉的成长, 发育阶段最好每天进四餐, 即适当增加介于午餐与晚餐之间的下午餐, 中学生每天只进食三餐显然是不够的。大部分学生有吃零食的习惯, 有些零食须经防腐剂特殊处理才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同时为了使零食更美味, 还添加了一些色素和人造香料, 这些往往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2) 进食的地点及选择的食物
通过调查发现, 有32%的学生选择在学校的食堂就餐, 有27%的学生选择在学校周围的快餐店及路边的个人快餐进食, 还有41%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地方。学生每餐的主要食物是淀粉类, 其次是肉类及油炸食品, 蔬菜、水果类较少, 而大部分学生不带水果。通过了解发现, 大部分学校的食堂不能满足学生的就餐需要, 有时下课晚了, 学生很难打到饭。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为了能吃完饭后多休息一会儿, 或是能抽时间看看书, 复习一下上课的内容, 选择到校外进餐。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 需要较多的营养, 如果长期吃一些单一的、没营养的、不卫生的及油炸类的食品, 会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同时, 长期吃油炸食品也容易造成学生肥胖。
2. 休息时间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每天睡眠时间约为6个小时的占20%, 每天睡眠时间约为7个小时的占39%, 每天睡眠时间约为8个小时的占34%, 学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的占一半多的比例。而在学生的选择中发现, 选择每天睡眠约为6小时的多是初三的学生, 这说明初三的学生在面临升学时, 学校和家长不顾及学生的体质健康, 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 造成课业负担过重, 而且也使学习时间过长, 导致睡眠严重不足。
3. 不良嗜好的影响
不良嗜好对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影响很大。通过调查发现, 有吸烟情况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4%, 其中以初三的学生较多, 饮酒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1.3%。通过了解发现,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高年级学习压力较大, 学生认为吸烟是为了放松身心, 缓解学习的压力, 而饮酒是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由于这个年龄正处于青春期, 一些学生认为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 而更愿意与同学沟通, 因此随着年级的提高, 学生的压力也更大, 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少, 有不良嗜好的学生相对也会提高。
4. 日常生活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最多的是打游戏机和玩电脑, 其次是看书、做功课及上补习班, 这些都属于静态活动, 前者要长时间对着显示屏看而易造成视力下降。而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选择体育活动的只占22.6%, 其中大多数是男生, 反映出学生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足。而影响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是由于功课繁重, 学习压力大, 没有时间去锻炼。其次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运动场地和器械, 并且同学们之间缺乏一些来往, 体育运动比较吃力及女生怕吃苦等。
5. 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 在5所中学中一些学校一周只上一节体育课, 这些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 只能减少学生的体育课, 而增加文化课, 把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大量消耗在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上, 以及提高考试做题的熟练度和精细度上。这种重智育、轻体育的做法显然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利。还有学校体育课全部都是在操场上进行, 没有固定编排体育理论课专门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知识,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较缺乏、较肤浅, 从而弱化了上体育课的兴趣。
三、建议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应最好每天进四餐, 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校被分为了“重点校”、“一般校”, 大部分家长为了子女的未来不得不选择去重点校借读, 这就造成学校离家远的学生每天不得不更早起床。调查发现,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路上吃早点, 还有一部分学生来不及吃早点, 学生的胃部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 这就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健康。通过调查进食的地点及选择的食物发现, 大部分学生无固定的进食地点, 27%的学生选择在校外快餐店及路边的快餐就餐。学生长期吃一些没有营养及不卫生的食物, 必然会影响到健康。调查中发现有一多半的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 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完成作业。由于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教学上不顾及学生的体质健康, 而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 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 造成学习时间过长, 也导致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学生认为吸烟是为了缓解学习的压力, 而饮酒则成为同学们之间交流的手段。调查发现, 随着年级的提高, 学生的压力也更大, 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也越少, 有不良嗜好的学生也相对更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活动多是打游戏机和玩电脑, 其次是看书、做功课及上补习班等, 体育锻炼排在第四位。多数学生认为由于功课繁重, 学习压力大, 实际并没有时间专门去锻炼。还有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 减少了学生的体育课, 而增加文化课, 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消耗在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上, 这种重智育、轻体育的做法显然对学生体质健康不利。
学校及家长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评价自我体质状况, 戒掉不良的生活习惯, 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家长及学校应关注学生的膳食, 多给学生传授一些合理的营养知识, 改善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 培养学生均衡饮食和按时进餐的良好习惯。同时, 学校应该加大对学校食堂的建设, 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学校进餐, 这样既营养, 又保证了卫生。学校应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确保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 学校还要加强对不良嗜好及毒品会损害健康等的宣传教育力度, 携手社会加强对大众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宣传, 鼓励家长和孩子们一同参加日常劳动和体育锻炼,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勇, 王丽.对全国青少年学生1985~2000年体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体育科技, 2003 (5) .
[2]杨秀芹.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状况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体育学刊, 2003 (3) .
[3]国家体育总局编.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
[4]何念.偏食对中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 1996 (6) .
体质影响因素 篇2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促进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ing literature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discussing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China and the reason for the change, proposing corresponding solution, an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hysical health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Keywords: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Factors, Promotion Model,1.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先生的名作《少年中国说》,曾让多少国人为之振奋鼓舞。然而时至今日,再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这段公益广告,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小小少年们厚厚的镜片、沉重的书包和瘦弱的脊梁„„
1.1选题意义
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日益重视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每五年监测中学生体质状况,以掌握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的国家政策发挥导向作用。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本文从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入手,试图找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模式,为解决该问题做出有益的探索。
1.1.1问题的提出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过半中学生血压偏高,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甚至有的孩子竟在二十分钟的升旗仪式上体力不支,学生军训晕倒、这样的报道常见不鲜,青少年孩子的如此体质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不得不引发人们思考:是“谁”影响了孩子健康?
1.1.1.1研究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教学越来越有利于孩子成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背后,也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孩子的身体状况能否得到真正的改善?孩子内在的情感和思维能否被真正的激活?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我国学生人群体质健康现状与国家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表明学校体育工作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中学生体质健康测查、中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模式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查阅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综合整理,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整合现有资
源,为本文结论的得出奠定基础。3.研究结果
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下降明显。2000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有所下降,除速度素质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明显。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此外,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学生的肺活量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有下降。同时肥胖学生增多、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据2005年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近视率已达到48.18%。然而最让人忧虑的,还不是一些孩子没有健康的体魄,而是许多孩子缺乏志气、毅力,缺乏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身体素质全面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频繁发生的惨痛教训不得不引发人们思考。
4分析与讨论
4.1造成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因素
4.1.1体育伤害事故禁锢了学生的活动
身体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只要活动,难免磕磕碰碰。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备受家长偏爱,一旦孩子在体育课上出现擦破皮肤的“事故”,维权意识过浓的家长就兴师动众,找学校、找上级主管部门,尽管法律上有着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如果学校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的条文,但是“事故”处理的结果多是追究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学校丢了面子、赔了损失,校长埋怨老师;体育老师陪上陪下,名声扫地、欲哭无泪,工作压力加大。时间长了,对于那些能锻炼孩子身体和意志但有危险的体育项目、体育器材,老师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于是高难项目减掉了,易出事故的运动不要了,跳箱几乎在体育课上绝迹了,单杠、双杠也成了摆设,能用的、能玩的仅是几个篮球、几个足球、几根跳绳、几只毽子。老师无力承担的责任使原本热闹的体育课现在却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能免责免、能减则减,长期工作在一线的老教师都说:“工作繁重,我们愿承受;工作要方法,我们愿学习。可工作担惊受怕、受委屈,我们真的承受不起!为了自己的饭碗,还是不让学生出去好!”如此境地和心情,孩子体质怎不下降!
4.1.2追求应试教育减少了学生活动时间
“素质教育应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更要踏踏实实”、“分数就是孩子的生命,教师的命脉,学校的命运„„”。很多学校的工作一方面迎合上级检查、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提高教学质量,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课时,大量占用孩子的活动时间,进行文化课的补课、加课等。于是教与学的目的,最终是为了通过一系列考试,把学生的身体健康丢在一边了。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4.1.3家长的畸形“呵护”淡化了学生锻炼的激情
现实中,多数家长都简单的认为:孩子能吃能睡、营养到位、没病没灾,身体就是健康,只要能把学习搞好,根本没必要让孩子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体育锻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试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运动项目,更无一技之长。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的影响,使孩子没有建立起对体育的兴趣,对体育的价值缺乏切身的实际感受,对体育活动缺乏愉快的情感体验。加上家长对子女的万般呵护,班主任对学习尖子的偏爱等,进一步滋长了学生怕苦、怕累的思想。
5.结论与建议
5.1我们应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体质健康促进模式
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手段与评价方法,用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证体育课的质量,真正让学生喜欢体育课。我们应加大贯彻教育方针的力度,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中学生“健康第一”落到实处,真正保证每一个中小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时间。
5.2建议具体实施办法
5.2.1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5.2.2确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近年来,体育研究在一些高校里已经有所开展,国家也多次组织进行青少年体质调研活动,体质研究作为一个新的里程碑,为学校体育的改革,为开拓学校体育科学化打下了基础。所以体育课必须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来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确立“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这是实现学生体质根本好转的关键。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5.2.3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运动项目的兴趣培训活动小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强健体魄又增进了友谊,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5.2.4加强宣传教育,营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
学校应充分运用各种媒体,采取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宣传,并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
5.2.5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一线队伍,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才能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3~26
1[2] 陈明达,于道中,邢文华,等.实用体质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6.45~49.[3] 李晋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能[ J ].中国学校体育, 2002,(2): 1~31
体质影响因素 篇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青少年的营养水平、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学生体能与运动素质持续下降状况,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动员令的发出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足以说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全面梳理分析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影响因素,揭示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问题,为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本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象为我国北京、山东、广西、浙江、陕西等16个省市部分中小学生,全面梳理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揭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因素,提出对策,为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诸如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上述这些因素,党和政府早已十分重视也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法规、条例、文件不可谓不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史无前例。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呢?根据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不到位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因素。突出表现为:城市因体育课时间被挤占所造成的无法按纲施教,因学习负担过重所造成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农村因场地器材不足所造成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
一、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1.体育课时间被挤占情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学生体能最有力的促进因素。从总体上看,全国有54.1%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按国家规定执行的,还有45.9%的省尚未认真执行,如对浙江海宁市26所镇中心小学、24所初级中学、7所高中调查,小学体育课每周三课时的学校占90%以上,初中体育课每周三课时的学校不足50%。根据随机抽取贵阳市城区38所、农村乡镇45所中小学调查,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正常开课率为86.2%,城区为85.3%。从陕西省的陕北、关中、陕南三地区中选择30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其中小学14所,中学16所。调查显示,每周开1节的占36.7%,2节的达50%,3节的为13.3%。根据河南省12个地区108所农村初中、小学调查,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占93.33%,初一和初二分别占83.87%和80.65%,初三体育课开课率较低占38.71%。
2.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
青少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体育健身意义的认识程度,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对体育健身意义有深刻认识的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往往能积极主动参与,高质量完成。相反,则消极投入,运动负荷难以达到。在对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484名学生调查发现,52%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有1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活动。在调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各有50%以上的人喜欢;其次为足球、武术、野外生存生活、舞蹈等。其中男生喜欢足球、篮球的人数最多,女生则喜欢健美操、舞蹈较多。田径项目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和人们生活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但在供选择的总数1734频次中,仅有96频次,占5.54%,位居11个选择项目的第10位。2007年广西壮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35.99%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调查中,球类占68.84%,而长距离跑仅占22.42%。而不喜欢参加的原因“太累”占63.11%,“枯燥”占30.44%。
3.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课外活动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随机抽取河南省濮阳市城镇12所中学(7所初中和5所高中)共1018名学生,74.5%的初中生和70.9%的高中生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调查显示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大约有67%左右的学生一年当中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什么竞赛活动,有50%左右的学校一学年从不举办体育竞赛活动。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次的学校占65.74%,每周2次的学校占23.15%,每周3次的学校占10.19%;
(1)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有67%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闲暇时间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致使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匮乏。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调查统计表明,有76.19%学生每人周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远远低于国家多于7小时的要求。
(2)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不足是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从地区来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一项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只有12.44%、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如以国家最低器材配备标准评价,四川一类地区达标率为72%,二类为57%,三类为35%。据湘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场地调查,120所农村中学共有200~400m环形跑道田径场64个;篮球场193个;排球场213个,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5m2,其中有13所学校人均不足3m2。由于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的学生只能在学校的道路上、走廊里做广播体操。
影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因素主要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匮乏而造成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因素主要是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的不足而造成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
二、对策
1.依法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体系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评估、教育督导及第一责任人年终考评的内容,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2.对学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
统一“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下午统一课外文体活动时间,对课间操、课外活动时间可采用网络直播监控。改革、完善中小学体育升学考试制度,每学期体育会考,考场与监考教师分离。将学生的运动成绩或体质健康水平与任课老师的业绩挂钩。
3.采取相应的支教措施
针对全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的实际情况,采取体育师范教育教学实习与体育师范毕业生支教相结合。这样既可以缓解农村学校体育师资的压力,同时又能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永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项对策.校长阅刊,2007,Z2(7~8).
[2] 曾全红,曾祥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
[3] 陈雁飞.我国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
[4] 雷动.2005年与1995年百色市壮族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比较.中国校医,2007,21(5).
[5] 张永军.独生子女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因素探析.体育科学,2006,26(6).
[6] 周建伟.宁波市大、中学生体质监测及参加体育活动状况分析.体育科学,2004,24(10).
[7] 王玲,汪建锋.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发展对策.中国体卫艺教育,2007,20(Z1).
[8] 唐东辉,刘静.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
[9] 陈翠红.濮阳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1).
[10] 吴昊,曲宗湖.我国西部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
[11] 徐宏.贵阳市城乡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4).
[12] 徐亮.湘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设施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
[13] 翟水保,陈秋丽.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体育科学,2004,24(7).
[14] 于向,马跃琪.我国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篇4
本文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象为我国北京、山东、广西、浙江、陕西等16个省市部分中小学生,全面梳理分析了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揭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因素,提出对策,为全民健身和阳光体育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诸如学生自身因素、家庭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上述这些因素,党和政府早已十分重视也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法规、条例、文件不可谓不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史无前例。可为什么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呢?根据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不到位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新的因素。突出表现为:城市因体育课时间被挤占所造成的无法按纲施教,因学习负担过重所造成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农村因场地器材不足所造成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
一、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1.体育课时间被挤占情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学生体能最有力的促进因素。从总体上看,全国有54.1%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按国家规定执行的,还有45.9%的省尚未认真执行,如对浙江海宁市26所镇中心小学、24所初级中学、7所高中调查,小学体育课每周三课时的学校占90%以上,初中体育课每周三课时的学校不足50%。根据随机抽取贵阳市城区38所、农村乡镇45所中小学调查,农村中小学体育课正常开课率为86.2%,城区为85.3%。从陕西省的陕北、关中、陕南三地区中选择30所农村中、小学进行调查,其中小学14所,中学16所。调查显示,每周开1节的占36.7%,2节的达50%,3节的为13.3%。根据河南省12个地区108所农村初中、小学调查,农村小学体育课开课率占93.33%,初一和初二分别占83.87%和80.65%,初三体育课开课率较低占38.71%。
2.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
青少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对体育健身意义的认识程度,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对体育健身意义有深刻认识的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往往能积极主动参与,高质量完成。相反,则消极投入,运动负荷难以达到。在对北京、河北、山西三省市484名学生调查发现,52%的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有1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体育活动。在调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羽毛球、游泳、乒乓球各有50%以上的人喜欢;其次为足球、武术、野外生存生活、舞蹈等。其中男生喜欢足球、篮球的人数最多,女生则喜欢健美操、舞蹈较多。田径项目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体质和人们生活能力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但在供选择的总数1734频次中,仅有96频次,占5.54%,位居11个选择项目的第10位。2007年广西壮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35.99%的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在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调查中,球类占68.84%,而长距离跑仅占22.42%。而不喜欢参加的原因“太累”占63.11%,“枯燥”占30.44%。
3.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课外活动是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随机抽取河南省濮阳市城镇12所中学(7所初中和5所高中)共1018名学生,74.5%的初中生和70.9%的高中生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调查显示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大约有67%左右的学生一年当中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什么竞赛活动,有50%左右的学校一学年从不举办体育竞赛活动。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次的学校占65.74%,每周2次的学校占23.15%,每周3次的学校占10.19%;
(1)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有67%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闲暇时间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致使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匮乏。我国中小学课外活动调查统计表明,有76.19%学生每人周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远远低于国家多于7小时的要求。
(2)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不足是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0%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从地区来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一项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只有12.44%、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如以国家最低器材配备标准评价,四川一类地区达标率为72%,二类为57%,三类为35%。据湘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体育场地调查,120所农村中学共有200~400m环形跑道田径场64个;篮球场193个;排球场213个,人均体育活动面积不足5m2,其中有13所学校人均不足3m2。由于场地设施的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的学生只能在学校的道路上、走廊里做广播体操。
影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因素主要因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余时间匮乏而造成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新因素主要是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的不足而造成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
二、对策
1.依法建立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体系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评估、教育督导及第一责任人年终考评的内容,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2.对学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
统一“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下午统一课外文体活动时间,对课间操、课外活动时间可采用网络直播监控。改革、完善中小学体育升学考试制度,每学期体育会考,考场与监考教师分离。将学生的运动成绩或体质健康水平与任课老师的业绩挂钩。
3.采取相应的支教措施
影响大学女生体质分析 篇5
关键词:体质 体格 体能
1、问题的提出
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状态和特征,常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与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经常对学生体质进行测试评定,利于发现问题,采取对策,有助于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92级女生五十名以后每年新生中女生五十名。
2.2 研究方法:从1992年起,运用观察,测试法,座谈法和常规统计法。对身高(cm)、体重(kg)、胸围(cm)、肺活量(ml)、50。跑(秒)、立定跳远(cm)、800跑(秒),原地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cm)等8项的数据用ibm-486微机进行处理,主要执行软件spss+v3.1。
3、结果与分析
3.1 测试结果
据考勤统计,换季期间一个班上课因病请假者92级,达15%,93级占28%。94级占28%。
因精神状态不能上体育课92级无,93级94级各占2%
3.2原因分析
连续三年的测试结果显示,新入校女生与在校女生的体质一年不如一年,表明其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非正相关。简析原因如下:
①主观原因:大多数女生不愿从事体育活动,不愿上体育课由来己久。几十年传统的中国体育只重视运动技术的教学而轻视强身健体,在体育课中多是传授运动技术与技能,而绝大多数女生不具备当运动员的条件,所以她们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抵触情绪,此其。其二,由于大学生非常爱美,常用节食来达到苗条身段的目的;普遍胆小怕羞,喜静不好动,大多体力差、肌肉力量弱,月经期更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愿运动。
②客观原因
A全民体育意识,健康意识较差,必须影响学校女生。
B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状况关心不够,学校体育倍受冷落。
C没有一套大、中、小学体质监测系统。
D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中学高三时就砍去体育课,让文化课取而代之,不借牺牲学生的身体来换取高升学率。
E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无法保证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G独生女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H体育教师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转行跳槽者渐多,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第二职业者多,且大部分在职体育教师知识老化,素质下降,难以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
4、建议
①依据女生心理、生理特点。应适当增加形体健美内容,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她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②更新观念,强化全民健身意识,培养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和审美观。采取有力措施使全民健身计划,首先在学校贯彻落实。
③建立健全一大、中、小学体质测定标准,定期测试。
④评定。端正学校办学方向。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应有计划的切实解决必需场地、器材设施问题。
体质影响因素 篇6
摘 要 青少年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条件是保障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也出现了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精神紧张,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的肥胖、体弱、视力下降、抵抗力下降等新的健康问题。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趋势,寻找影响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探索增强体质健康的对策,是面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学生体质 健康 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
一、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学生的体质健康的发展也随之改变。生长发育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饮食结构和营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和结构指标整体呈上升态势,身体发育速度加快;身体功能发育方面,总体上学生的肺活量等心肺功能指标呈下降趋势;身体运动机能方面,长跑、短跑、跳远、投掷、攀爬等能够体现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灵敏性等身体素质的指标均有所呈下降趋势;心理健康方面,学生的抗挫能力下降,学习和考试焦虑情绪加重,自卑、叛逆、嫉妒,自暴自弃,易走极端,幸福感指数降低等诸多心理问题逐渐凸显;身体抵抗力方面,对疾病的抵抗力有所降低。整体上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和发展趋势令人堪忧。
二、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一)不良的教育观念
至今我国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考上好的学校。家长方面,对孩子的培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培养上过分追求知识的灌输,容易忽视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过分注重学生的考生成绩,并且为不让自己的孩子拖后腿,在课外给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版,导致学生缺乏课外活动时间,身心疲惫,学习效率低下;学校方面,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以及满足家长对学生教育的期望,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在课程设置上把文化课放在重中之重,在教学评估上,也只把升学率作为评定办学水平的指标。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体制健康这一能够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这样不良的教育环境下,素质教育很容易沦为一句空谈,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得不到有效的活动时间,是导致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在物质层面上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学生在饮食上的选择空间扩大,加之现在的家长缺乏健康的饮食观念,为保证孩子的营养,在吃的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学生饮食上没有受到约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吃东西,加上学生的自控力差,很容易饮食无度,高热量食物超标,导致肥胖;偏食导致营养失衡;零食当主餐、饮料当水喝导致色素等添加剂摄入量超标,慢慢损害健康;经常光顾路边小吃摊等这些食品原料来源不明,缺乏食品卫生条件的地方,导致细菌摄入超标;另外,现在的学生进食时喜欢玩手机,看电脑,看电视,经常吃冷饮等,导致肠胃的消化不良,这些不但会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因为肥胖带来降低自尊、自信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工具层出不穷,逐渐将人们从体力活动中解脱出来,学生生活中从事体力活动越来越少,电脑、电视已经非常普及,学生的课余自由时间基本被看电视、玩游戏的取代,假日外出游玩或参加活动的时间减少。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减少了学生的必要的行走活动,出门坐汽车,上楼坐电梯,必要的活动量也大大减少,各种家用电器也使家务劳动变得越来越简单。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使学生能够轻松方便完成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坐的时间长,动的时间短,加之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舍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很少强迫孩子做体力劳动,导致学生的新陈代谢、力量、灵巧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三、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思考
首先,完善现今教育制度下的考试制度,将提高体育考试成绩在考试和升学中所占的比例,并切实的执行下去,这是能够引起学校和家长对体育教育重视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因为当今社会发展,从事脑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且竞争不断加剧,学生要想日后走上社会能够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就必须拥有较强的智力基础,升到好的学校,家长和学校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加强体育成绩在考试中的比重,是推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有效动力,也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
其次,培养家长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意识。定期的对组织家长和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讲座,对其讲解现今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持续这种状态会对学生日后生活、学习、健康会产生的影响,引起广大家长和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高度关注。另外,对学生和家长定期的讲解增强体质健康的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家庭饮食习惯。
最好,学校应该肩负起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担。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增加体育课程的时间,改变传统体育课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重视体育课对提神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在体育设施、体育场地等方面也积极的投入,增加学生体育活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许良.学生体质下降视域下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干预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1).
[2]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05).
[3] 王国勇,程杰.中葡都市青少年体力活动、健康体能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市和布拉加两城市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
体质影响因素 篇7
加强职工体质的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提高职工的体质水平,是国家及现代化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矿区职工的体质健康现状、体育行为和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分析矿工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增强矿工体质,同时为矿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矿区的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省焦作市中马村矿煤矿工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共调查矿工200人(男),分年龄段20岁-29岁、30岁-39岁各随机抽取100人。
3 结果与分析
3.1 矿工体质健康状况测试结果与分析
研究中对矿工体质健康状况的测试,选取全民健身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及标准(成年人部分20-39岁)中既有代表性又便于测试的6个指标———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体前屈和台阶试验作为最终测试指标。采用国民体质监测指定的测量仪器,按照《国民体质监测实施细则》对200名矿工进行体质测试,两周完成测试工作。
3.1.1 矿工体质健康总体等级评定
依据《中国成年体质标准》对200名矿工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总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矿工的总体体质健康水平和2005年国家成人体质健康等级评定比较(2005年国民体质评定等级———成年人体质优秀率为15.5%、良好率为25.8%、合格率为45.5%、不合格率为13.2%),基本达到了我国统一的标准———优秀率为8.5%、良好率为24%、合格率为55%、不合格率为12.5%。达及格水平以上者为87.5%,但优秀率低,及格水平者占多数。
3.1.2 矿工身体形态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身高、体重是反映人体形态结构的主要指标。矿工身体形态测试结果表明,20-29岁矿工的平均身高低于全国均值0.1cm(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平均体重也略低于全国均值0.6kg(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30-39岁矿工的平均身高略高于全国均值0.1cm(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平均体重高于全国均值3.9kg(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3.1.3 矿工身休机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矿工身休机能测试结果显示:20-29岁矿工肺活量的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肺活量/体重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台阶指数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30-39岁矿工肺活量的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肺活量/体重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台阶指数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矿工心肺功能要低于全国同龄人群,处于较差的状况,因此需要加强此方面素质的锻炼。
3.1.4 矿工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矿工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得出:20-29岁矿工握力的平均值略低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30-39岁矿工握力的平均值略高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矿工在力量方面的素质处于良好的水平,但是在柔韧素质方面低于全国同龄群体水平,需要加强此方面素质的锻炼。
3.2 矿工体育行为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矿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
体育活动频率是保证运动效果的重要体现。问卷调查表明,矿工体育活动频率集中在每周1-2次,比例达到65%。还有13.5%的矿工每周进行0次体育活动。每周进行6次以上的比例仅为5%。每周能够进行3-5次体育活动的矿工比例为14.5%。说明目前矿工的体育活动频率偏低,达到体育行为人群的比例仅为19.5%,需要加强矿工体育活动意识的培养。
3.2.2 矿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情况
调查结果可以显示,球类活动(占44.4%)、徒步走、周末郊外游或登山(占22.5%)、武术(占16%)成为矿工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项目,反映了矿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单调。但是从矿工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百分比上,可以有效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以及组织相应的体育活动。
3.2.3 矿工体育活动时间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矿工的体育锻炼时间的选择下午占第一位,然后是早上和晚上,但是三个时间锻炼的比例相差不大。这主要和矿工的工作性质和时间有关,很多矿工的活动时间都是在周末或休息的时间。
3.2.4 矿工体育活动的目的
目的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内在的动力。了解矿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所在,可以更好的指导与协助矿工进行体育锻炼。
对矿工调查表明,矿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居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第二位是丰富业余生活;其次依次是扩大交往、提高技能。这说明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功能,是受到多数矿工认可的,其中还有一部分矿工也已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在增强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矿工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已开始多元化。
3.2.5 矿工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矿工的调查统计分析,矿工普遍认为“工作忙没时间”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53.4%)。也有39.3%和24%的矿工认为“家务重没时间”与“无兴趣”而未能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工作忙、家务繁重对进行体育活动有较大影响,但对体育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才是问题关键。这说明矿工们“无兴趣”或从心理上还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不进行体育活动,才是影响矿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此外,有44.4%的矿工表示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好,有25%的矿工表示受场地影响。说明现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组织还不能己完全满足群众锻炼的要求。
3.3 矿工体育行为人群与矿工非体育行为人群的体质健康比较
通过矿工体育行为人群与非体育行为人群的体质健康状况比较,我们发现:在身体形态上两者身高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体重呈现显著性差异,非体育行为人群存在肥胖现象;在身体机能方面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行为人群的心肺功能明显好于非体育行为人群;在身体素质方面两者的力量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柔韧素质方面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行为人群明显好于非体育行为人群。以上结论充分肯定了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体的机能和工作效率,使锻炼组人群能够维持较好的心肺功能、以及良好的机体素质。
3.4 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3.4.1 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因素依次为:工作繁忙、家庭负担重、组织重视不够、无健身意识、无兴趣锻炼、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场地器材缺乏、矿区体育文化建设滞后。
3.4.2 增强矿工体质健康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相关专家、领导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矿工体质健康相关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矿工的体质健康状况。
3.4.2. 1 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首先,管理者应当结合实际制定矿区体育发展的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并部署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列入到矿区体育发展规划之中。其次要完善矿区体育法规政策。第三要设立矿工体质健康组织机构,完善评价体系,开展体育比赛。充分调动矿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矿工健身意识。
3.4.2. 2 加大矿区体育资金投入力度
矿区自身要加大在矿工体育方面的投入,但是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利用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多方争取资金。如吸引个人、政府、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和帮助。
3.4.2. 3 加快矿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虽然现在矿区已经建立了一些篮球场地和公共健身场所,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较具特色的运动项目还很缺乏,甚至没有相应的场地。因此,矿区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为矿工提供安全、就近、方便、功能齐全、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场地设施,为矿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激发矿工的健身兴趣。
3.4.2. 4 培养体育骨干,组织体育健身协会
矿区领导应当充分认识体育骨干的重要作用,对于有能力、有爱心、有业务基础、热心为群体工作服务的矿工,组织他们参加业务培训,增加其体育专业知识,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同时成立矿区体育健身协会,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们提供支持,依靠协会的力量,发挥集体的功能,形成矿区健身组织网络。
3.4.2. 5 加强健身方法的培训
如果缺乏科学健身方法培训,矿工的体育健身活动就是盲目和随意的,难以得到科学保障。所以在矿区我们要进一步丰富矿工的体育科学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向着实用性、技能性方向发展和拓宽,向他们推荐一些科学、简易的锻炼方法,促进矿工健身指导,使更多的人科学健身。
3.4.2. 6 完善矿区体育文化建设
矿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以矿工为主体,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逐步扩大矿工的体育需求,培养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意识与习惯,使矿工自觉的认知体育锻炼对提高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积极作用,从而树立矿工的终身体育意识。
4 结论与建议
1.矿工总体体质健康水平和2005年国家成人体质健康等级评定比较,基本达标。但及格水平者占多数,优秀率低,矿工的身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矿工在身体形态方面总体上比较匀称;心肺机能较差;力量素质较好,柔韧、耐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矿工要注特别加强心肺机能方面的锻炼。
3.矿工中的体育人口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体育锻炼时间较少;体育活动项目较单调;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较匮乏。具体表现为矿工体育行为人群的总体体质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矿工非体育行为人群的总体体质健康水平。因此,生活中要培养矿工的科学健身方法和终身体育意识,增加矿工的体育行为人群。
4.矿工的工作性质和家庭因素;矿工的生活习惯与健身意识因素;政府组织、单位、社区的环境因素是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矿区管理者对矿工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加大矿区体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矿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完善矿区体育环境。
5.逐步完善矿区体育文化建设,建设矿工特色体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矿区体育发展理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矿区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谢亚龙,等.94中国职工体质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R].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5.12.
[4]王港,吴健春.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系统的构建与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5]黄明强,王玉昕.广东省企业职工中年人体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0(5).
体质影响因素 篇8
1文献综述
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全国各高校自2003年以后,按照统一标准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2007年4月经过修改后定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于各个高校开始实施。
孙雪培[1]等随机抽样测试与调查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湛江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陵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研究结果表明,需进一步完善体质体能方面的测试以及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体质。冯海成[2]研究了大学生对于自觉锻炼以及对体质健康的认识、对于体质监测以及项目的认识、对于体育课的认识等,研究显示大学生对于体育自觉参与状况很差。丁有粮[3]通过对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变化特征。
目前我国的学生体质测试有所改变,从以往的只有素质指标的测试改变为形态、机能、素质的全方位测试,这对于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阶段,我国在高职高专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影响因素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还存在一些漏洞,对体质健康状况等多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2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2.1外在因素
2.1.1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体育教师实施体育教学的重要物质保障是体育场馆和设施, 它能够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训练水平。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随着近几年来学生人数的不断扩招,学校原有的体育设施场馆面积已不能满足在校学生人数。而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设置的时候,应根据学校的设备以及场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积极的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体育课程资源。有效地将多种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
2.1.2体育课程安排的不合理
高职类院校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之后,除了完成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学校还会安排大量的学生实训和实习时间。体育课在非专业体育院校属于基础课,往往很多高校安排的体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或者因为学生所学专业的限制,没有足够时间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和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体育来完成的,在学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就成为体育课程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体育课程效果的就是体育课程设计的目的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体育课程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使学生运动量不足,运动效果不明显。我们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设定的教学计划,尽量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体育的理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希望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由于体育自身具有它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运动健康观建立目标课程体系。体育课程环节的设计从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以达到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的作用,应该在课堂上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挖掘其体育学习的潜能,提高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能力。
2.1.3缺少课内外体育活动内容衔接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要求全国的高校要深入实施教育课程改革,保证学生至少每天锻炼1小时。各个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课程的标准,认真负责地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时候,学校要按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1个小时,并划入教学计划;每天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等。[4]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补充,是体育课堂的延伸, 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手段,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各级学校统一按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体育锻炼1个小时,并划入教学计划;有效地将课堂内外的体育锻炼内容结合,课堂上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课堂外开展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得到满足,体育活动内容得到有序有效的开展。但是往往由于学校体育师资的缺乏、体育设施的不足、体育制度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课内外体育活动内容得不到有效的衔接,很多运动项目得不到有效开展。
2.2内在因素
在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特别对于改善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功能有一定好处。大学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增强体质,提高个体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段。他们体力明显增强,身心发育旺盛。在这一年龄段,必不可少的是进行足够的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的体育锻炼。通过改变自身内在的因素,提高体育锻炼的有效性。
2.2.1学生心理素质薄弱
高职类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会薄弱些,而体育运动要想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是需要一定的心理耐受力和意志品质的支持。短时间或者不规律的体育运动只能对机体产生暂时的效果,要想对自身的体质健康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是必须有一个持之以恒的信念将体育运动作为一项长期的事情来完成。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是以学业学习为主,家长和学校忽视对于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一味的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有多余时间给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完成一项运动都需要一定的意志力的支持,往往很多学生害怕吃苦,进入大学之后, 他们已经习惯于原来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甚至害怕参与体育锻炼,在体育运动中遇到困难就退缩。
2.2.2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安排毕竟是有限的,一定程度上说学校体育课就是对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技巧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将体育锻炼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传输到学生的意识中,主要的锻炼时间还是靠学生自己来支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对于正值青春少年的大学生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在受到影响。现在的学生将电脑游戏、上网、看电视、玩手机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习惯于静坐,不乐于运动。很多学生沉溺电子产品,导致学生视力不断呈低龄化发展。或者有些家长认为让学生出去玩反而会增加危险,就放纵他们这种对于电子产品的沉溺,导致学生到户外活动和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学生都已习惯于静坐,而缺乏自我主动锻炼的意识,时间久了,更加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3结论
体质影响因素 篇9
一、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 “社会大体”价值主导偏差, 导致领导弱视、执行不力
受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 常常有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如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往往忽视了环境保护;学校发展以分数第一, 往往忽视了学生体质。在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 学生的体质在社会价值主导排序中处于弱势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在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五体”中, 学生体质、身体素质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地位远不如文化素质, 这说明学生体质的社会价值地位非常低。访谈中, 我们发现多数县 (区) 没有把学生体质纳入学校考核指标, 调查发现, 95%以上的学校没有把学生体质纳入教师考核指标, 只有极少单位把学生体质纳入考核, 而即便纳入亦权重甚微。有的地方虽然强调“一把手负责”, 但因“一把手负责”的项目太多, 学生体质健康便被搁到了一旁。再者, 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十分普遍, 已经实施的中考体育和未来可能实施的高考体育已经受到了媒体和教育界人士的反思和异声。不少教师把性格活泼、爱动的学生视为“坐不住”的差生并加以批评、限制。正如潘绍伟教授所言:“学校体育成了众矢之的。”除此以外, 国家、地方出台的相关制度、文件、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文件短路、活动打折、应付检查、形式过场等执行不力的现象, 这也是造成社会忽视学生体质健康的一大病源。
(二) “家庭原体”影响偏导, 导致学生娇惯、主体怕动
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 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2]265独生子女是当今中国家庭组织的希望, 传统中国对子女的溺爱在这一代人身上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就上学有接送、吃饭有鱼肉、作业有监督、睡觉有陪同, 一切以学习为中心, 体质健康被搁在了一边;第二, 家长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他们追求的核心目标在于个人文化发展、个体荣誉得失、个人学习成败, 极少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与体质健康;第三, 家长群体少有锻炼习惯, 以及对孩子人身安全的过度保护, 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良的重要原因[3], 调查显示, 经常陪同子女锻炼的家长仅占24%, 偶尔陪同、从不陪同锻炼的家长占到了76%;第四, 据调查发现, 指导学生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结果的占35%, 家长考虑安全因素阻止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占45%, 指导运动强度锻炼指标的占19%。综上所述, 生活条件优越、价值追求离位、示范榜样脱节、体育知识缺乏等因素是导致学生缺少运动的主要原因。
(三) “学生主体”态度行为偏端, 导致了其运动减量、负荷不足
调查显示, 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知态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学生对健康的认识片面, 有28%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可有可无, 只要没病能参加升学考试就行;第二, 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观积极性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 有锻炼行为并且已形成习惯的只占32%, 有一定频率的体育活动但尚未形成固定习惯的占61%, 没有锻炼习惯和行为的占7%, 66%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是阻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第三,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同伴选择可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生一般局限于和同学、邻居一起锻炼, 35%的学生认为和家长一起参与体育锻炼很开心, 参加社区性质的锻炼活动仅占9%;第四, 学生对课外活动的满意度低, 仅有37%的学生对当前的课外体育活动表示满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动力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环节, 任何外因动力都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学业压力大、同伴选择机会少、对体育和健康的认识不足、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等因素, 导致在体育锻炼中出现积极性下降、行为不端的现象, 在运动时间、次数、频率、强度上不能达到显著效果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内驱因素。
(四) “学校依体”教育理念偏向, 导致体育捉襟见肘、活动虚化
学校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依靠,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体育课不被学校重视由来已久, 这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外显原因”。[3]通过调查、访谈, 学校教育在德、智、体三个方面严重偏向, 以智育为重心的学校教育把德育、体育边缘化, 德、体教育的支持者显著低于智育 (见图1) 。其主要因素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学校教育是全面育人, 而不仅仅是育智。江苏省的“五严”规定并没有控住学生的在校时间、作业量, 每天一小时锻炼落实难。第二, 偏离教育均衡规律。均衡教育既指校际均衡, 也含学科均衡。有位校长说:“没有操场可以办学, 但没有课桌怎么办学。”这真实反映了多数学校教育理念现状。因此, 有79.5%的学校体育器材破旧不堪, 90%以上的城市学校生均活动面积不足。第三, 偏离教育多元的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 而现有体育馆的开放程度低、利用率差, 不少学校把体育馆用作考试中心、租赁承包赚钱。学生通过活动受教育的空间难以保证。第四, 偏离教育求真的理念。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实中, 有86%的领导看重观赏价值, 轻视锻炼价值。因此出现了统一服装、统一步伐、统一舞蹈的大型团体操表演, 让观摩者叹为观止。学校追求新概念, 赋予长跑新释意, 如象征性长跑、奥运火炬手、争取“钓鱼岛”等, 学校体育正朝着“虚化”的方向前行。
(五) “教师群体”职能偏废, 导致学生无趣、课堂低效
心理学专家章建成指出, 影响青少年锻炼的五个因素中, 锻炼兴趣排在第一, 其次是锻炼动机、健身习惯、健身认识度、价值取向。[4]体育课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主阵地, 体育教师的职能偏废, 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一, 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体育兴趣。把体育课上成了训练课, 不顾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强迫学生进行简单枯燥的跳绳、立定跳远、长跑等活动, 用单一的考试内容练考试项目, 学生对体育课索然无味, 并逐渐产生厌恶之情。第二, 体育教师忽视了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英国的《体育课程标准》把‘增进学生的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5]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强调“目标统领教材”, 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权增大, 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倾向严重, 无计划、无内容、无组织、无负荷的形式体育泛化, 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难以养成。第三, 体育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已经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纳入中考体育成绩的地区, 体育教师不能提供过程性评价资料。由于测试人员不专业、方法不规范、仪器不可靠、过程无监督、功利性上报数据等, 过程管理失真、上报数据水分大。
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改革启示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五体”是一个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统一的协调体。“社会大体”控制学生体质能否提高的方向, “家庭原体”影响学生的锻炼的行为习惯和兴趣培养, “学生主体”决定体质提高的幅度, “学校依体”操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可能, “教师群体”关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与能力的形成 (见图2) 。
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 以转化价值观为抓手、以体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强迫运动”为手段、以监测预警作保障, 协调融合“五体”因素, 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能、提高活动能力、形成体育兴趣等方面有所提升, 从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一) 调优社会价值观主导, 引导全社会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构建省、市两级学生体质监测网络, 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江苏省组织大学一年级新生体质健康测试, 并把结果向社会公布, 引起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这种教考分离的评价机制值得在各个层级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中考体育方案, 形成政府监督、专业部门指导服务、学校重视、家长配合的格局,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考是为了不考, 考是一种无奈之举。就目前情况看, 有必要把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纳入考试范畴, 待全社会重视体育并形成习惯时再适时取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并保持健康档案的价值效用, 在不同的时期赋予健康档案的选拔功能。
(二) 健全体质监测机制, 给予学生适时获得体质健康状况的预警
构建不同阶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临界标准, 建立国家、省、市、校、个人等环节的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将学生体质健康的预警分成三个等级, 一是绿色级:体质健康的各项指标达到我国学生的正常水平以上, 属于优、良以上级;二是黄色级:体质健康的整体指标已经处于临界状态, 个别指标处于及格以下水平, 对人体的正常活动已经产生影响, 需要在外界环境的干预下进行适当调整, 使之恢复正常状态;三是红色级:体质健康状况非常糟糕, 身体不能承受一定负荷的运动, 多数项目指标处于劣势水平, 这就需要外界环境进行强制干预, 甚至是“强迫运动”, 调适体质状况。通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 适时给某一地区、学生获得体质健康状况的预警。
(三) 改革教育管理思路, 引领管理者树立教育优先体育必行的意识
严复曾经提出“鼓民力、开民智、兴发德”, 他把“鼓民力”———改造中国人的体质放在第一位。“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强调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培养全面人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者应该把学生体质状况列入各级政府、学校考核的“一票否决”条件;在高校录取新生时, 要像警官学校加试身体素质一样实行合格入门制度;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作为升学、评优、转学的重要依据。为此, 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确保学生锻炼有时间、运动有场地、活动有器材、评价有体育。
(四) 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奠基学生具备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
明确“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地位, 研制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 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确立教学的核心内容围绕学生体能转的策略, 对于学生体质下降的耐久跑、上肢力量等练习内容必须采取强制措施。引导体育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开发课程资源, 强化过程监督与评价。及时把相关信息告知学生,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能力水平与不足, 及时调整学习行为。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体育课堂的实践能力, 更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要通过体育室内课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体质状况制定“运动处方”, 学会对运动负荷、体质状况的自我监控与测量, 为奠定终身体育的能力打好基础。
(五) 培养家长健康意识, 营造大手拉小手健康好未来的氛围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培训作用, 通过讲座、视频, 向家长介绍适合于家庭锻炼的体育项目、锻炼方法等, 从而活化家长的健康意识;通过组织亲子运动会, 营造大手拉小手健康好未来的氛围;体育教师定期向家长讲授体育课教学计划及现代体育课的内容, 要求家长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给予积极配合;通过布置体育课外作业, 引导学生把课内技能学习向课外习惯养成延伸, 提请家长督促检查完成情况;提倡每个家庭选择适合亲子运动项目, 配制自己的健身器材, 养成有效的家庭体育锻炼习惯;构建家长参与、指标监控、处方干预、健康教育模式, 深度诱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形成健康意识, 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三、结论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赋予生命意义、价值和活力, 最终才能全面实现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目标。如果“五体”各自为政、本位主义、自我中心、逆行其道, 学生体质的促进与提高必定无望。因此, 我们要在改变健身观、转变价值观、蜕变人才观上有所突破, 让五体共奋进、共担当、共协调、共监控, 使这一系统内部形成合力, 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学校体育目标就能全面达成。
参考文献
[1]王登峰.学校体育的困局与破局——在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8 (1) :1-7.
[2][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殷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下) [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周大平.中小学生体质下滑溯源[J].教育, 2013 (2) :22-23.
[4]章建成等.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 2012 (11) :3-18.
体质影响因素 篇10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 . 1调查对象
在江苏省选择5所高校,每个学校选择100名学生和2名教师, 这些学生与教师均参与过本省以及国家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活动。
1 .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研究对象中发放510份问卷,问卷内容是对体质测试健康测试数据影响因素的分类和整理,有效回收卷为470, 有效率为92.13%。
2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2 . 1测试流程的科学性
2.1.1准备活动的时效性
充分的准备活动利于人们及时调整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对学生的身体发挥和损伤预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中和江苏省国民体质测试标准中都没有体现出对准备活动的重视和普及要求,据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开展了准备活动,测试人也大多具有准备活动的开展意识,其中有74.5%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和14.2%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大学生都开展了准备活动。但是学生准备活动的时效性把握较差,多数都维持在45min左右,实验研究表明: 慢跑类运动对学生的心肺活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体质健康测试活动前没有把握好准备活动的时效性,将会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和干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专项准备活动方面较薄弱,仅占10%,这也反应出学生在体质健康测试前准备活动的不足, 要尤其注重对准备活动时间的统一规定,准备活动的时效性对数据测量的准确性有较大的干扰作用。
2.1.2项目流程的合理性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较多,在测试过程中要注重对测试项目的合理组合设置,避免项目测试之间的干扰和交叉等,从而提高体质测试的准确率。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中,并没有体现出对项目测试的顺序与时间安排,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体质测试流程主要是按照测试人的经验来开展。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流程中,由于测试项目较少,素质项目测试也较少,且测试人按经验常习惯将费时的1000m/800m跑安排在最后,故不容易造成项目测试的干扰,故体质项目流程的安排比较合理与科学。但是在不同的省份和学校,也会设置独自的体质测试项目内容,据调查,有些学校安排有20项测试内容,素质类测试项目安排较多,其中不乏有透支体力的引体向上、1000m或仰卧起坐测试,各高校还普遍要求学生在一天内完成全部测试项目,导致大多学生集中消耗体能进行素质类项目测试,造成项目测试间的干扰,据调查,只有69.8%的学生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安排执行,而其余学生则常出现测完仰卧起坐之后就进行1000m跑等不良测试流程。学生也普遍建议适当延长测试时间,但是学校收到师资力量、监测设备、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很难达到合理的测试流程要求,由此可知, 测试流程的不合理性严重制约着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 . 2测试的规范性
2.2.1测试场地的规范性
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要注重对测试场地的设置和安排,其中包括对整体以及分项目的场地要求,从而保障测试项目能够在计划之内在统一性场地合理有序的开展,保证体质项目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对具体项目的场地标准做出了明确要求,却没有对总体场地进行统一性的规定和要求,在具体项目测试中受到诸多因素:测试项目较多、学生人数过多、测试时间、测试设备等客观影响因素导致项目测试并未按照先前的准备执行,如跳远未在设定的沙坑中开展、50m跑的逆风向等现象。由此可见,测试场地的不规范性直接影响着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2.2.2测试器材的规范性
测试器的规范性是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性的基本保障和重要环节,它是指在测试前对器材的检查校对以及检测过程中对器材的正确、规范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也对器材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作出了重点强调。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体质检测准备活动中,虽然对器材进行了严格检查,但是却没能保障器材在使用时的规范性。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高校在过程中都未能及时对器材进行反复检查和校对,例如在肺活量的测试中,在多个学生完成气流式电子肺活量测量之后没有进行棉球擦拭、清理气筒内部等现象;众多项目测试的器材使用年限和保养质量较差,由于器材故障造成的测试结果相差甚远。器材是体质健康测试中的重要构成内容和辅助工具,但是在测试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降低了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2 . 3相关工作的充分性
为了保证体质健康测试的质量的顺利完成,需要在测试前和中做好宣传、培训、监督、资金投入等工作。宣传工作可以引起学生的体质测试的重视;人员培训和监督工作可以充分调动测试人员的积极性,保障测试的准确性。据调查显示,校内的体质健康测试宣传力度和奖惩制度都比较薄弱;在检测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也不够;测试人员多是教师,他们仅凭经验开展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在资金投入方面,针对体质健康测试的投资力度还算满意,但是测试人员的薪资报酬却处于较低水平,加之测试人员的工作量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不满情绪同样会影响到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由此可知,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工作的准备和完成力度是保障测试工作顺利度与准度的重要保障。(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3 . 1结论
在体质健康测试前,测试和受试人员都开展了准备活动,但是专项准备和程度,准备时效性的安排存在不合理性;测试项目的测试流程设置不够合理,素质与体能测试项目存在较多交叉和干扰, 在此情况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挥能力,不能准确测量出学生的真实体质标准;测试人员和受测学生没有严格遵守体质健康测试的流程要求执行,如在测试场地、器材、具体措施项目的规范性和检查力度都不足;另外,在体质健康测试的相关工作中执行力也不够,宣传、奖惩、培训、监督、资金等方面都没有达到测试标准的要求,以上诸因素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准确性都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3 . 2建议
3.2.1确保测试流程的科学合理性
体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测试设置基础上,因此,要对测试项目、周期、器材进行全面的评估与研究。首先要保障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时效性以及测试与受试人员的准备恰当性;保证测试项目流程的合理性,避免受测人员体力过分透支,合理安排项目顺序与时间,确定学生在正常情况下自由发挥。
3.2.2保障测试流程的规范性
首先,确保测试场地的统一性、具体项目测试场地的独立性、封闭性、统一性等;其次,测试器材要完好无损,定期性进行检查和保养,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电子器材;同时,还要依据具体项目的特殊测试特征,规范使用器材,保障测试流程的整体规范性。
3.2.3顺利开展体质健康测试相关工作
体质影响因素 篇11
摘 要 为了能够为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在收集、整理、研究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学生的体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探索了影响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主要因素,希望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 体质现状 中学生 农村 影响因素
一、农村中学生的体质现状
(一)农村中学生的身体形态现状
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分析和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农村中学生的身体形态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农村学生的身高指标增长的速度逐年加快,且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身高的生长发育期都有所提前。其次,农村学生体重指标增长值呈现逐年提升的情况。但是正常的比率则仍然较低,除了仍然存在因营养不良和体重较轻而导致的体重指标不达标的情况之外,近些年来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指标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最后,农村中学生的胸围指标均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且同样出现了生长发育期提前的现象,反映了近些年来农村中学生身体形态和呼吸器官良好的发育的态势。
(二)农村中学生的身体机能现状
农村中学生的身体机能现状主要从肺活量和肺活量指数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首先,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反映了学生的肺容积和扩张能力。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农村中学生的肺活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如:201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所收集的数据就表明,2012年农村中学生的肺活量数据与往年相比均值就有明显的降低;其次,是肺活量指数。肺活量指数是衡量学生呼吸机能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农村中学生的肺活量指数基本处于正常水平,而且肺活量指数处于正常值的比率要明显大于城市学生肺活量指数处于正常值的比率。
(三)农村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
农村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主要是从学生的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耐力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的研究。其中,分析发现农村中学生的速度素质近些年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虽然下降的幅度要低于城市中学生,但下降的情况仍然较为明显;其次,下肢爆发力。通过对近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城市中学生还是农村中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下肢爆发力均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且趋势较为明显。最后是学生的耐力素质。学生的耐力素质常常通过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进行测试,反映的是学生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机能以及肌肉耐力水平等。研究发现,近些年来中学生的耐力素质均呈现下滑趋势,而且农村学生耐力素质的下滑幅度较城市学生而言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可知:近些年来,虽然农村中学生在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的发展态势较为良好,但是肺活量、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以及耐力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则不甚理想。因此,在开展农村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以上情况,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尽可能的提升农村中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
二、影响农村中学生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对开展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索,并发现,目前来说,影响我国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对体育教学和锻炼的主观认识不足
对体育教学和锻炼的主观认识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体育任课教师的体育教学行为和学生的体育学习锻炼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发展,这一点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具体来说,体育教学和锻炼主观认识的不足,对农村中学生体质状况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和任课教师对体育教学和锻炼的主观认识上的偏差。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很少关注、甚至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以至于挤占、挪用体育教学和锻炼时间的情况常常出现,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其次,学生自身对于体育教学和锻炼主观认识上的不足。在研究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可有可无,主观意识淡薄,常常因文化课学习负担重、怕苦怕累或是体育器材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逃避体育学习和锻炼,以至于影响了体质健康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不够科学完善
因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不够科学完善而影响学生体质状况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不够完善,影响了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项目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最后,体育教学活动过于松散、自由,“放羊式”教学的情况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仍较为常见。以上几点均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了农村中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发展,在开展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时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三)体育锻炼过于随意,不够系统
学生的体质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只有系统性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够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有效发展。而在很对农村中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时,却发现农村中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没有固定的锻炼动机,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过于随意,缺乏系统的规划等问题,从而成为了影响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据分析是与农村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以至于学生的锻炼习惯不够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郑娄杰,周建伟,活泼.沿海乡村中学生体质状况的调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7).
[2] 许婉敏.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机制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1(01).
体质影响因素 篇12
一、大学生体质下降影响因素分析
1. 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因素。
(1) 课堂体育教学。一般情况下, 大学体育课是每周安排两节, 在这两节课里, 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和动作技巧, 还要不断地练习动作, 课时相当紧张。所以, 体育课堂的主要功能是向学生传授锻炼的方法和手段, 传授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 保证学生课外健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体育课堂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2) 课外体育健身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应该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机组成部分。目前, 大部分学校都制定了课外体育健身规划, 但是, 实际操作上并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健身的理念仍然停留在体育课上, 并未实质性地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的健身作用。表现在: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是自发和无序的, 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对学生没有约束力, 学生可以参加也可以不参加, 这样, 导致一些没有健身观念的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一来, 学校层面的健身管理规划效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对此, 学校层面可以尝试组织一些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活动, 活动规模不求大而全, 方便学生组织和参加, 实用精炼即可, 如乒乓球比赛等单一性质的赛事。
2. 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健身知识因素。
从深层次上分析,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是身体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力度不够, 以及体育健身知识普及的力度不够强。身体素质教育是指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与技能, 逐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意识和身体素质能力的教、学、练过程, 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并且强调身体锻炼是一个有自身规律、内容和方法的系统过程。在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身体素质教育理论和基本锻炼技术, 使学生有知识功底发展合理的运动能力, 从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目前, 高校大学生和体育课教师往往注重一些硬性教学指标, 如体育达标、专项球类教学 (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等) , 以及其他教学大纲规定的专项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较高层次的身体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地不够彻底, 对系统的、科学的保健知识和体育健身知识的推广也不够重视。事实上, 学生对各类基本的保健知识的了解, 有助于其养成良好的体育和卫生习惯, 有助于其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 从而科学制定适合自己的体育健身计划。
3. 校园体育设施因素。
(1) 体育运动场地。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高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也不断完备, 基本的体育场地和设施都能得到保障, 如乒乓球场地、足球场和篮球场等。不过, 高校室内运动场所和特殊运动项目场所建设还有待提高, 具体来说, 室内运动场所的数量和面积还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健身需要, 如冬天供学生锻炼使用的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蹦床、跑步机、室内单车等设施, 游泳馆的建设和学生的需求也有一定距离。
(2) 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是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足的器材是保证学生锻炼身体的重要前提。目前, 高校体育器材中, 3大球 (足球、篮球、排球) 器材相对充足, 小球 (羽毛球、网球等) 器材相对简陋, 体能训练和健身活动器材 (单双杠、小杠铃、哑铃、壶铃、沙袋等) 在数量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学生的体育爱好具有多样性, 学校可以先期对学生的健身爱好进行调查, 然后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器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要, 让学生只要想健身, 就有充足的器材可用。
(3) 体育场馆和器材使用与管理制度。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和器材使用的自由度直接关系到学生锻炼的可行性大小。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合理, 使用手续简便,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和锻炼欲望。器材使用制度可以放宽使用时间、允许场馆内自由使用器材等。然而现实中, 有些学校在器材使用时间和自由度上限制过多;有些学校的体育场馆没有专人管理, 虽然大型比赛和体育课能够满足师生需要, 但平时的开放时间有限;还有些学校甚至将体育场馆的一部分改装成经营性体育俱乐部, 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使用。
4. 学生主观认识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传统观念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 导致一些学生没有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的概念, 也就是没有主体参与意识, 当然也就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 他们对学校体育教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 认为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 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学分, 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爱好者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 与己无关, 因此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这就导致一些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也有一些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和强身健体的概念, 但不够重视, 没有行动, 往往天气稍有不好, 心情稍有不顺畅就不参加锻炼。还有一些学生, 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 也制定了详细的健身计划, 但自控能力比较差, 意志力不够坚强, 锻炼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达不到好的健身效果。这说明体育健身还没有成为大学生默认的生活的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体育健身是可有可无的。
5. 家庭重智轻体思想因素。
传统家庭的重智轻体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体质下降。望子成龙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进入国内一流学府深造, 一般情况下, 为了孩子能够有精力努力学习, 家长只是重视孩子的饮食, 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 许多孩子也就没有养成终生锻炼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自大学扩招以来, 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开始不容乐观, 学生的工作期望和现实出现差距, 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 这更加强化了学生及家长的重智轻体思想, 忽视了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片面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 从而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
6. 社区体育工作因素。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暑假和寒假, 学生离开学校在社区, 因此, 社区体育工作的质量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质量,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目前,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为大众的日常健身活动提供了保证, 也为全民健身营造了良好氛围。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如, 社区体育活动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指导, 健身活动自发无序, 缺乏合理的测评手段, 也缺乏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健身方法不尽合理和科学。同时, 社区体育指导员力量的不足也影响社区体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现在, 健身指导员基本上集中在商业健身俱乐部里, 公益性的健身场馆里健身指导员力量有待加强。
二、增强大学生体质的对策
1. 多层次构建校园体育文化, 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良好载体, 是大学生提高体质的重要方法, 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为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外部氛围。笔者所在体育学院充分利用师资力量和体育场馆, 开展多层次的系列体育文化活动:定期举行竞技性体育比赛, 如每年一届的“阳光体育运动”田径运动会, 单项比赛有足球联赛、篮球联赛和排球联赛等;有计划地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 如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沙龙、体育知识竞赛和学生趣味运功会等, 并且利用校园宣传机构 (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公告栏) 对上述活动进行积极宣传, 全方位构建校园体育文化, 帮助大学生树立终生体育意识, 养成按时锻炼的生活习惯。
2. 加大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力度。
课外体育活动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上, 笔者所在体育学院充分保证体育经费的持续投入, 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建设, 为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舒适、现代、充足的运动场馆和体育器材。学院制定了详细的体育场馆开放制度, 定期为学生开放体育场馆, 供学生锻炼, 只要学生想锻炼, 就有机会、有条件锻炼身体, 并配备体育教师现场指导, 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科学性。体育指导建立在强大的师资力量基础之上, 笔者所在体育学院十分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十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 鼓励教师全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项目, 以科研促进体育教学, 全面提高师资力量。
3. 积极改进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1) 创新教学与考核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 笔者所在体育学院积极倡导教师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具体来说, 授课方法上引入引导教学法、议论教学法、角色培养教学法以及团体和小组教学法, 深受学生欢迎, 并且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考试制度, 在重视技能考核的同时还加大了学生身体素质考试的比重。
(2)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快乐体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笔者所在体育学院将快乐体育教学方法融汇在日常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快乐体验。以健美操教学为例, 一开始没有急于让学生学习和练习成套动作与技巧, 先给学生播放健美操录像, 让学生欣赏健美操的优美舞姿, 并引导学生欣赏健美操的美学价值, 通过艺术鉴赏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教授成套动作时, 注意音乐的搭配, 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下, 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练习健美操动作, 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健美操的兴趣, 帮助学生从运动中获得乐趣。
(3) 将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和技巧技能, 还讲授体育项目所蕴含的人文含义, 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情感的协调发展, 这就把体育教学从生理学层面提高到心理学和人文学层面, 学生不仅学习了体育知识和技术动作, 更领悟了体育精神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人文学、美学等深层含义, 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开阔, 反过来也加深了对体育的兴趣。
4. 为传统家庭观念注入新鲜活力, 树立终生体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