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影响因素

2024-07-31

临床影响因素(共12篇)

临床影响因素 篇1

摘要:目的 总结临床检验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对某院2014年202例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前不合格标本有184例,占91.1%;分析中出现误差的标本有14例,占6.9%;分析后有4例标本不符合要求,占2.0%。结论 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减少检验误差率,需要临床医护人员配合检验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更需要注重检验人员的技术合格性和操作规范性,积极控制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相关因素。

关键词: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控制

随着医学检验学科的大力发展,检验项目不断持续增加,检测技术不断得到完善[1]。因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给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因而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而准确的检测结果来自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现将某医院2014年1月—12月医学临床检验中影响检验结果的202例资料进行总结,以使临床检验人员引起注意,改进工作中的问题,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某医院2014年1月—12月进行临床检验的所有标本中影响检验结果的202例标本,作为一般资料。

1.2检测方法所有的检验均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来完成。

2结果

影响检验结果的各因素中,检验分析前出现的问题最多[2],本资料中分析前不合格标本有184例,占91.1%,提示应重视检验分析前标本的采集,尽可能采集高质量的样本,并及时进行检测,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分析中出现误差的标本有14例,占6.9%;分析后不符合要求的有4例,占2.0%。

3讨论

3.1检验分析前

3.1.1患者的问题(1)标本采集前的注意事项不明:如妊娠试验时应留晨尿,因晨尿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高,容易得到阳性结果。采集尿液时间不对,容易出现假阴性。(2)概念模糊:如空腹检查项目时,尽可能在09:00前空腹采集标本,可有时患者10:00多才采集;部分患者实际已进食,只是进食量较少,就以为是空腹,结果与实际空腹结果相差很大。(3)留取标本方法不当:如小便标本采集时应留取晨尿中段尿液,而取的是开始的尿液。

3.1.2操作人员问题(1)采血人员在采血时,患者正在输液,特别是一些在用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C、利尿药物、抗糖尿病药物、解热镇痛药的情况时[3],采集的血标本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2)采血后,没有及时送达标本,放置时间较长,或是采集样本的存放条件不符合要求,导致标本产生溶血、血液凝集等现象。(3)采血器具发生污染:标本采集时试管或针管等已被污染,产生溶血、凝聚等现象,使标本无法检验。(4)采血部位差别:因静脉血和末梢血在红细胞指数、白细胞指数、血小板情况和血红蛋白指数上数据相似,并且相对较高,而动脉血在这些指数上不能达到标准水平,而且情况不稳定。(5)将有溶血现象的标本进行检验,影响部分检验项目的准确性。(6)静脉采血时,压脉带压迫时间过长,多种血液成分发生改变。

3.2检验分析中

3.2.1人员的问题(1)工作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多是新手操作,还没有完全熟练操作规程。(2)采集样本后的处理不当,如血标本采集后没有和抗凝剂充分混合,使标本产生溶血、血液凝集等情况。(3)使用不合格标本,因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污染,已失去了检验价值,产生错误的检验结果。(4)室内质量控制管理不规范,没有定时进行数据质量的校正,长时间使用一个数据参考值。(5)使用新批次的试剂时,没有认真核对其使用方法和条件,仍用原方法进行操作。

3.2.2检验仪器原因(1)因检验仪器基本全是电气设备,受电源影响,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操作过程中试剂间化学污染,如: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时,会出现试剂间化学污染,主要是比色杯污染和试剂针以及搅拌棒污染,导致检验结果异常。(3)检验仪器缺少定时的保养,导致操作时设备不灵便,影响临床检验结果。

3.3检验分析后检验结果出来后,工作人员没有认真核对标本检验项目、患者基本信息、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是否符合,本次检验结果是否有特殊情况,是否因标本不合格导致检验结果异常,对相关项目核对无误后,方可发送检验报告。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改进检验技术,提高检验质量就成为临床检验的中心课题。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颇多,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检验用仪器和设备,采集样本的存放条件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同时标本采集的规范性、检验仪器的正确规范使用与保养同样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即使在试剂、溶液及仪器正常情况下,也会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4]。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在临床检验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尤其是临床检验分析前出现的问题较多,特别是采集标本不合格的比例最高,主要是参与采集标本的人员多且杂,而且操作技术参差不齐,是最难控制的环节。把好标本采集关,优化样本保存条件,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溶血是临床血液检测不可避免的问题[5],而且也是发生率最多的项目。因此,严格操作规程,保证标本质量,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标本溶血,为下一步检验分析打好基础,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在临床检验分析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技术人员的疏忽,没有完全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导致标本污染、试剂相互混杂等现象发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减少检验误差率,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密切配合,更需要检验操作人员积极控制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相关因素,还要积极参与临床讨论,与临床医师一起选择检验项目、评价检验项目的价值,共同提高临床检验水平,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数据,以达到诊断明确、治疗及时和制定预防措施的目的。绝不能因一时的疏忽大意或一念之差造成患者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投身医学检验中,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不断进步,为医学检验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日瑞.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相关质量控制因素[J].华夏医学,2013,26(6):1142-1143.

[2]段芳赛.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2):4286-4287.

[3]郑红霞.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4,21(6):136-137.

[4]苏格侠.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2):75-76.

[5]杨鹏,吕波,吕秀波.标本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54(4):95-96.

临床影响因素 篇2

摘要:预见习是指让低年级学生在暑假期间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医院进行临床学习活动。本文通过分析对我校临床医学院中医、中西医专业的本科生及其带教老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且分析预见习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预见习;医学生;效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K8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39-02

早期接触临床是目前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医学院本科生见习、实习是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后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为突出“早临床、多临床”的特色,巩固和增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展了低年级的临床实践教学活动。

一、背景

当今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三段式培养方案,通过“基础课―临床课―医院实习”三个环节,将理论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比国际现今常用的教学模式,我国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然而却忽略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医学院校纷纷让医学生早接触临床、多科研,其中预见习最为常见。广州中医药大学,通过推进教学基地建设、开展低年级预见习活动、实行师承教育模式、以赛促学等方式改进临床教育模式。中山大学的研究指出,让低年级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预见习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更深入地了解医院的运作和日常工作流程,并将临床和书本知识紧密结合,巩固了知识。但是,研究同时也指出:由于医院水平参差不齐,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不强等问题,导致学生反映预见习效果欠佳。

我校临床医学院在教学大纲中要求:本科大

一、大二学生持学院介绍信到家乡自行联系当地卫生院(站、所)进行医疗流程观摩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大三的医学生在第六学期结束后便在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为期4周的教学实习。为了提高我校临床医学院学生预见习的教学效果,发现预见习效果的影响因素,我们在2017年暑假对我院大

二、大三的中医、中西医学生及其带教老师进行了无记名的临床见习效果的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 10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反馈

1.规范的教学基地提高了学生见习的满意度。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水平,我们将回收的问卷从“老师水平”、“医院软硬件设施”、“自身能力的提升”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学生满意度,满分为5分。数据显示,学生整体满意度指标平均得分3.52分,其中大

三、大二学生整体满意度指标平均分分别为3.73、3.31,说明大多数学生对本次见习较满意。研究发现,在“自身能力提升”这一栏两个年级的学生分数差异不大,分别为3.66分和3.51分,差异最大的两个维度为“老师水平”和“医院软硬件设施”。究其原因,我院大三同学的预见习地点为学院的教学基地医院,其硬件设施配备水平、教学水平和治疗水平都有一定的保证。相比大二同学自行返乡进行的临床预见习,大三同学的见习教学更为规范和严谨、见习目的也更为明确。所以就学习效果而言,学校教学基地医院预见习的同?W自我感觉有明显的收获。

2.专业技能水平的不足降低了见习满意度。在学校教学环节的不足和改进方面,超过70%的同学选择了“专业技能培训”,其中选择“西医基础知识”和“西医临床技能”分别占72.7%和77.3%,代表自己需要加强此项。而回收的带教老师满意度调查问卷中,“技术操作、临床护理及病房管理能力”的指标平均得分在所有项目中最低,仅有3.84分(满分5分)。在老师的反馈中,从需要增强的能力、外校优势、我校优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需要增强的能力”这一方面选择“专业技能”选项的最多,其个案百分比为70.9%。而“外校学生具有的优势”中选择“临床技能操作”的人最多,个案百分比为45.9%。

三组数据都充分说明对比其他医学院校,我院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需要提高,同时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西医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提高的必要性。

3.临床思维的建立影响了见习效果。在带教老师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将其分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品德修养、医院适应性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中“学习能力”在四个维度中得分率最低。而所有维度中“学生尊师重教”得分最高,为4.86分(满分5分);最低为“技术操作、临床护理及病房管理能力”,3.84分,其次为“学生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生病例书写能力”,分别为4.04分和4.07分。在最后“本校学生具有的优势”这一问题中,选择“学习能力”的人数最多,其个案百分比为75%。

这两组数据表明,多数临床带教老师认为我院学生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同时也认为我院学生学习能力占优势。由此可见,我院本科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学习态度端正,但是对于已有技能中最重要的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却是欠缺的。此因学校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医学是一门灵活的学科,临床的变化多端,生搬硬套不再适用,“惯性思维”会让学生在临床上束手无措,同时也不利于与带教老师互动,降低了预见习效果。

三、分析及总结

1.建立规范的见习基地和制度。迫于学生见习医院水平的参差不齐,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应尽量安排学生在学校的教学基地进行见习。但由于教学医院资源有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教学资格优、良两类,将见习同学分两批,先分别见习,后在一定时间点交换见习,以确保教学水平的相对一致,保证教学质量。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科室必须提前明确教学的目的和大纲要求,同时设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细化各项指标,列出参照标准,将指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专家老师意见,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如:病房中的床旁教学的频率达多少次/周,时长不少于多少min/次。同时,可以建立一支教学基地督查小组,监督教学基地的教学实行情况,通过学生和带教老师的反馈及时反馈,确保见习活动的规范进行。

2.教学计划中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在我国,一名中医类专业医学生要同时学习中医和西医的专业知识。作为一所中医院校,我院的教学重心倾向于中医知识的教学,在西医学科的教学上犹显不足。但是,社会和医院对医学生的要求日渐全面,中医类医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对西医的知识及现代医院的常规操作亦需熟悉。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社会各方的需求、更好地融入正常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环境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愈显重要。

对此,我们可以成立临床实践教学中心,增加临床科目的技能培训课和实训课,在课程结束后按职医技能考试要求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过关考试,严格要求,不合格者重修,以此确保每一名学生都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准入见习生。

3.采用新型教育模式培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在学生培养时,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和思维培养。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在普通课程中加入PBL和CBL两种教学方法。并将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同时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如提前将病例交给医学生,让其通过了解如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来学习。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在临床问题上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课堂参与度,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考虑失败的原因并改正。

预见习在医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了让学生提高见习效果、增加时间利用率,了解预见习中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知,教学基地的规范性、临床技能的水平、是否临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影响预见习的效果。只要我们完善不足、控制影响因素,就能有效提高预见习的效果,为医学生后期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影响临床尿液检验质量的因素 篇3

【关键字】尿液;检验;误差;因素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82-02

尿液检查这个检验项目在临床中使用最广泛,而准确的尿液检验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进而在诊断与治疗疾病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已经成为检验工作中的关键。所以加强对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现抽取误差差距较大的96例尿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择在本院进行尿液常规检查的患者共计20513例次,其中96例检验结果经过复检后存在较大误差。:有19.16%的影响来自临床药物,有5.34%的影响来自尿标送检,有1.29%的影响来自尿标存储,有63.72%的影响来自尿验室,有10.49%的影响来自尿标采集。

1.2 研究方法

由专业检验人员对其结果进行复查,并对复查结果中误差较大的96例检验结果情况进行复检,按照标本的临床因素和实验室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做相应统计与分析。

2 分析

2.1 临床药物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从检验结果显示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患者服用的药物,对尿检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药物进人患者体内之后,要经历半衰期、作用、代谢、排除等过程,这都会对尿检结果带来影响,导致与临床检验结果不相符,与患者的病情症状不相符。这会误导医师的诊治,延误对患者的治疗。所以,我们在研究影响尿检误差因素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是否与患者的用药相关,将尿检结果与临床相对比,尽量核查患者的服药情况。

2.2 尿标送检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尿标建松的器皿外侧,都严格要求贴上标有患者姓名、病床号、科室以及采集时间的标签。医务人员在接收尿标时,要严格核查标签是否将患者的信息记录齐全,是否将标签贴在器皿盖上,标签记录与化验单据所记录的是否相符,器皿是否符合标准,尿标是否有被外界污染等。假若器皿有破损,就不能送去尿验室,要重新进行取尿;同时,要保证患者的尿量符合要求(个别病例,例如幼儿、烧烫伤或肾衰竭等,要在器皿外侧标明尿量多少)。除此之外,医务人员还要检查从留尿到接收这个时段是否已经超过2h,由于,留尿超过2h,尿标的化学、物理特征都会变化:尿色渐深,尿味就会掺有氨味,尿标会变浊,VC、胆红素、尿糖以及尿胆原的含量会减少,亚硝酸盐含量反倒会增加,同时尿蛋白与酸碱度都会变化。一旦发现时段过长,就应该重新取尿。

2.3 尿标存储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尿标务必存储妥当,保留其活性,这样才能够保证真实的尿检结果。所以,通常要保证尿标储存室的温度不超过24℃,同时尿标送检时长不可超2h。由于,留尿超过2h,尿标的化学、物理特征都会变化:尿色渐深,尿味就会掺有氨味,尿标会变浊,VC、胆红素、尿糖以及尿胆原的含量会减少,亚硝酸盐含量反倒会增加,同时尿蛋白与酸堿度都会变化。因此,尿标送达时间一旦超过2h,尿检就难以实行,所以医务人员可以在尿标内暂时加人微量防腐剂,冷藏起来,但是一定要在6h内完成尿检任务。通常,医院的尿检防腐剂都用4509/L浓度的甲醛溶液,平均每升尿标里加紧5ml即可。但是,甲醇过量就会与尿标内的尿素发生沉淀反应,对镜检造成影响。

2.4 尿验室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从检例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尿验室的工作对尿标质量的影响最大。主要利用尿试纸以及尿析仪,通常医院里会将而这同时使用,针对尿标的检验非常重要。所以,医务人员要利用高质控液以及低质控液,交替对尿试纸进行定期的检验,确保其功效以及质量能够正常应用,除此之外,质控液的优劣也要时刻保证[3]。尿析仪的性能与功效也要定期检测,要注意维护与保修,随时保证设备的最优工作状态,以保证使用的高效度。同时,尿试纸要保证不超过有效使用期,平时应密封存于干燥的专用器皿里,并保证安置处避光。医务人员在使用尿试纸的时候,测定步骤要准确到位,注意相关性能以及使用期限,而且测验时候不应多取或少取,用完的试纸不可丢回器皿里,不能够用手直接取用试纸,并且取试纸需要随时盖好器皿。

2.5 尿标采集对尿液检验质量的影响

尿标务必存储妥当,保留其活性,所以,通常要保证尿标送检时长不可超2h。避免尿蛋白与酸碱值变化、细胞活性减退、病菌滋长、尿胆原叹氧化光解等现象发生。所以,正确的尿标采集对尿检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患者的最佳取尿时间为晨起时,能够保证患者空腹取尿,到了7点或8点可以取第二次尿标,这一般应用于住院的妊娠患者或泌尿患疾者,便于动态常规检验。但是,急诊或直接门诊的患者,就可以随到随取,义务人员要对取尿时间标明在器皿盖上。若是随机取尿,最佳时间是午餐结束后的2h内,这便于对患者的尿液葡萄糖、蛋白质以及尿胆原进行检查,通常能够检验出蛋白尿或者特殊病理尿糖。若是按时段取尿,就要患者在指定时间前将膀胧内尿液排尽,然后在指定时间的起始处与终点处做好标记。同时,尿量必须符合标准,一般不应低于15ml,也不应多于50mL。

3 结语

尿液检验质量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尽管尿标采集容易,检验操作不难,但是总会由于存在着误差尿标,使得尿检情况与临床病症不相符,从而给临床诊疗带来困难,那么也就干扰了整个医院医疗水平、影响理论医院的发展,因此对于能够检验结果的每一环节进行其因素的分析与控制,才能达到减少误差、提高检验准确度和可靠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临床锐器伤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篇4

关键词:工作人员,预防,锐器伤

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 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1]。为维护护理人员执业过程的健康为目标, 针对护士的针刺伤案例进行分享、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更有效的减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2013 年组织活动共12 次, 对每月的针刺伤案例进行分析, 其中6 月份组织工作坊的形式通报锐器伤发生的过程, 使护士进一步认识锐器伤的风险, 从思想上重视预防锐器伤的细节。以探讨护士在护理行为过程中如何更好地预防锐器伤, 达到最佳服务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12-2013 年通过组织职业安全工作坊等学习的不同时期, 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不记名的调查。分别于2012 年进行学习前调查、于2013 年进行学习后调查。

1.2 方法 进行回顾性调查, 调查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所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的情况。在2013 年组织活动12 次, 对每月的针刺伤案例进行分析, 其中6 月份组织工作坊的形式通报锐器伤发生的过程, 使护士进一步认识锐器伤的风险, 从思想上重视预防锐器伤的细节。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锐器伤科室分布 2012 年, 临床锐器伤共有58 例, 到2013 年下降至27 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012 年外科系统占锐器伤22.36%, 但2013 年下降到18.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临床锐器伤按致伤物分布 2012 年和2013 年的临床锐器伤均以头皮针为最常见致伤物, 其次为BD针头;对比2012 年, 2013 年的其他致伤物比例显著下降, 其中注射器、留置针枕芯的致伤情况已经杜绝, 见表2。

2.3 临床锐器伤致伤原因分布 2012 年和2013 年的锐器致伤原因均以操作不争取为最主要原因, 但2013 年的致伤例数和构成比均低于2012 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2.4 临床锐器伤按年资分布 2012 年锐器伤主要集中在工作年资不足1 年及不足5 年者, 但是经过系列培训后, 2013 年的锐器伤在工作年资不足1 年者已显著下降, 仅有2 例, 而锐器伤仍以1~5 年年资者最为常见, 见表4。

3 讨论

3.1 锐器伤原因分析 今年锐器伤例数明显比去年下降了, 总例数27 例, 较去年减少了31 例, 下降了53.4%, 表明护士对自我防护意识增强了。2013年度锐器伤共27例, 从表1科室分布情况看, 今年锐器伤发生率下降最大的是手术室, 2013没有锐器伤, 另外, 外科系统5例, 占18.5%, 较去去年13例下降61.5%, 神经外科1例, 占3.7%, 较去年7例下降85.7%, 中心注射室例数6例, 占18%, 较去年增加了3例, 其他科室较平均。对比锐气伤发生比例可以看出, 外科系统和中心注射室由于其特殊的工作需求, 存在相较其他科室更高的锐气伤害风险,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针对这类高风险科室加强安全意识培养和规范操作流程。发生锐器伤的27例中, 头皮针锐器伤11例, 占40.7% (去年23例, 占39.6%) 。其他的抽血针头、注射器、手术器械、BD针头、留置针、血气分析和其他体液污水等共17例, 占66.7% (去年35例, 占60.3%) 。由此可见, 致伤物是头皮针所占比例最高, 从表2看头皮针锐器伤11例, 占40.7%, 因此, 未使用安全型针头仍是锐器伤受伤的主要原因。致伤原因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今年发生锐器伤原因类别分布中, 操作不正确9例, 占总数的33.3%, 仍然是锐器伤是主要原因, 特别是静脉输液结束时拔针操作不规范引起锐器伤。其他致伤原因有意外、锐器盒、评估不足、别人违反流程、注意力分散、器械混放。其中体液溅到患者脸上和眼睛里有2例, 被患者咬伤1例。这些案例也应该引起重视, 做好评估与自我防护。从表4年资分布分析, 其中≤1年的2例, 占7.4%, 1~5年的14例, 占51.9%, 由此可见年龄层次低仍是发生锐器伤的一个特点, 就此分析原因有:年轻护士接触临床操作机会多, 主动承担处理锐器工作;另外工作中思想松懈, 对锐器伤所致的后果未产生警惕, 防范意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 容易导致锐器伤[2], 对锐器伤的处理措施缺乏了解也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 2013年工作年资不足1年的护士锐器伤例数显著下降, 说明从其一开始入院就进行培训, 提高防范意识, 规范操作流程对于杜绝锐气伤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 ≤1年和1~5年的护士受伤例数较去年下降明显, 5~10年的护士受伤人数上升, 10~20年的护士受伤例数基本持平, 说明案例分析对于年轻护士有效, 年轻护士容易接收新信息, 通过案例分享能引起重视, 做好自我防护, 从而有效降低锐器伤。中、高年资的护士有临床经验, 存在侥幸心理, 对新信息接收相对慢, 锐器伤降低不明显。

3.2 规范锐器伤处理制度和流程 操作时实施标准预防, 接触污染有血液、体液、分泌物的物品时戴手套操作。进行有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和戴防护面罩。锐气要分开放, 勿将其混放在其他一次性用品中进行终末处理;穿刺失败时不要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瓶上;分离污染针头要借助于血管钳等器械, 不可用手分离;传递手术刀、缝针等锐器时用弯盘, 不能徒手传递;不徒手掰安瓿。加强医疗废物管理, 刀片、针头等锐器放入锐器盒, 不要混放在生活垃圾或感染性废物中, 以免误伤。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术, 提高各种穿刺成功率可有效减少锐器伤发生。同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消除风险;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3]。

3.3 教育、培训可以有效提高护士对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教育干预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通过组织职业安全工作坊、讲座、教育、发放宣传手册, 护理人员对锐器伤防护知识从认同到内化, 从知之不多到系统掌握[4]。年轻护士接触临床操作机会多, 主动承担处理锐器工作;另外工作中思想松懈, 对锐器伤所致的后果未产生警惕, 防范意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 对锐器伤的处理措施缺乏了解也是重要的原因。研究表明, 实施医务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同时教育培训能增强医护人员安全信念和安全操作的依从性, 让护士共同参与防止锐器伤, 有效减少了输液相关锐器伤的发生, 使护士进一步认识锐器伤的风险, 从思想上重视预防锐器伤的细节[5,6]。

3.4 采用先进的预防锐器伤护理用具 致伤物是头皮针所占比例最高, 也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原因, 医院管理者应认识到针刺伤对护士损伤的严重性, 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 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 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性针头护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7]。在全院推广使用安全型针头, 无针密闭输液。也是基础护理操作发展史上自有针密闭输液后输液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越。

3.5 加强针器废弃物的管理 国外研究报道, 使用防渗透、刺破锐器收集箱, 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为避免锐器伤的发生, 医院应提供足够的锐器收集箱, 医护人员应遵循锐器使用时的安全操作原则。操作完成后, 将使用过的针头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内, 不要传递裸露的锐器。锐器收集箱应放置可靠的区域2/3 满时即停止使用, 通知专业人员封箱。

总之, 了解锐器伤发生环节以及受伤部位, 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规范护理操作, 建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监控系统,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实施标准预防, 让护士在护理行为过程中更好的预防锐器伤、护理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达到最佳服务效果[8]。值得在医院临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Nur Gershon R R M, Flanagan P A, Karkashian C, et al.Health care workers experience with postexposure management of bloodborne pathogen exposures:a pilot study[J].Am J Infect Control, 2000, 12 (2) :421-428.

[2]Allen G.Needle-stick injurie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dressings, retained obj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b Control, 2003, 77 (6) :1260, 1262.

[3]胡必杰, 郭燕红, 高光明, 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参考版) [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20.

[4]Hersey J C, Martin L S.Use of infect control guidelines by workers in health care facilies to prevent occupational transmission of HBVand HIV:results from a nationl survey[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4, 4 (15) :243-251.

[5]Wang H, Fennie K, He G, et al.A training programme for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loodborne pathogens:impact on knowledge, behaviour and incidence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student nurses in Changsh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 Adv Nurs, 2003, 41 (2) :187-194.

[6]Joanna C T.Raising awareness and reducing the risk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on line) [J].Clinical Skill Trainer, University Hospital Birmingham NHS Trust, 2007.Available at http://www.nursingtimes.net/nursing-practice-clinical-research/raising-awareness-and-reducing-the-risk-of-needlestickinjuries/199784.article.

[7]郑晓澜, 邸英如, 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01-503.

临床影响因素 篇5

检验结果得出后,检验人员应当严格保证工作流程的准确交接,根据检验结果,完整、简洁、正确、真实的填写分析报告单。填写完成检验报告单后,应当进行复核,并由专人将报告单及时送达。原始的检验标本应保存至规定的期限后,以便进行复查和与新采集样品进行对比。对于超过保存期限的标本应当在登记后进行安全处理。

4主观影晌因素

人为因素是贯穿整个检测过程的主观因素,不少医院在增加硬件投入和先进设备的同时,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操作规该制度的建立完善,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导致人为误差的产生,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标准操作规程是提高检测质量的保障,检验科应当建立完整并符合实际工作的操作规程,包括标本采集方法、仪器设备使用维护、试剂配制、检测结果发放等。

医院应当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素质,提高检验人员对质量控制重要性、基础知识和一般方法的了解。规范行为,加强考核,消除检测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因素,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5小结

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因素与对策 篇6

【关键词】检验;影响;标准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82-01

运用生化检验对患者进行诊断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检查方式,是大部分病人都接受检查的方式之一,同时是必不可少的检验过程,其不但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变化,还可以发现部分潜伏病因[1]。该类方法主要是为患者、医疗人员提供治疗数据,由于生化检验内容比较复杂,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误诊的现象,从而对临床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检验期间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检验程序进行,防止出现错误,影响最终检验结果。文章抽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生化检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患者最终检验结果了解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并寻找相应解决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生化检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最终检验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女45例,男35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28.6岁,经医院检查患者均需要进行生化检验。

1.2方法

对全部患者检验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检验前期、检验过程、仪器设备等问题,患者检查项目分为:①收集检验标本;②严格看管标本,并送往相关部门进行检验;③检查血液标本[2]。观察过程、检验过程,分析最终检验数据,并对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具体原因。

2结果

检验显示:数据显示差别较大、错误有20例,概率为25%。由于患者原因影响检验结果5例,药物原因:6例,标本原因:8例,食物原因6例,仪器原因8例,血溶原因7例。

3讨论

3.1收集样本前的影响因素以及处理方法

收集样本的每个步骤要严格处理防止不利因素的出现,分析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中食物因素有6例,可以得出食物原因是影响整个检验结果其中一项。一般进行生化检验时要确保患者腹部内部不含任何食物,这样才能确保最终化验数据的有效性。如果对存在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检验,应合理控制收集标本时间,基本在病发后时间5-7h收集样本[3]。实施静脉收集样本时病人体位和绷带要把握适当,如位置不合理会影响数据的有效性,静脉采集时基本要求患者身體坐位、卧躺姿势进行收集,运用止血带后60秒采集血液,采集完毕后即可松开止血带。相关数据显示,在收集患者样本时如体位姿势错误可能会对人体相关蛋白质物体产生一定影响,例如:碱性物质、蛋白结合等会上升到8%左右。

本次分析化检原因中有药物运用有6例,基本和患者使用的药品存在直接联系,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首要考虑因素,如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会服用降压药物,在进行检验时应把该类因素考虑在其中,并把药物因素作为临床检验参考数据;为避免不必要因素的出现,可以在抽取血液样品前期让患者停止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如不能停止用药在分析结果时要考虑其因素,防止出现偏差。

3.2收集样本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与处理方法

收集样本是进行检验的首要任务,同时也影响最终化验数据,因此在采集血液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采集,选择合理时间、合理时机进行工作,对于存在特殊病例的病人首先应了解患者所患的疾病,并分析患者使用的药物、病理是否会对化验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对于心肌梗塞患者来讲,要掌握合理治疗时间,如是发烧患者,待患者体温稳定后再采集样本。

采集样本结束后要尽快送往相关部门进行检验,如果样品在室外放置太久会影响血液质量,从而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样品最终标准:无污染、无质变,无溶血,但溶血是影响生化检验结果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例如部分检验样本,碱性物质、红细胞、谷草等溶血含量相对较高,只要存在溶血血浆含量就会不断上升;对于部分指标来讲:血钙、锌等血浆含量相对较少,如果出现溶血,最终检验数值就会出现明显偏差。

3.3检验样本仪器设备影响因素以及处理方法

开展检验样品时需要相关仪器辅助检验工作,部分检验部门由于仪器设备过于陈旧、老化、传统以及没有及时进行保养,最终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实施化验工作结束后对化验仪器使用性能、外部环境进行清理保养,确保仪器以最佳状态进行工作。进行检验前期要对检验仪器进行早晚检查,每周定时保养维护,并且请专业管理人员对生化检验室进行管理,保证仪器使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佳.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10):230-240.

[2]吕海燕.临床生化检验测试的质量保证[J].实用医技杂志.2010(04):250-267.

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 篇7

1 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扩招带来的影响

大学改革, 实施扩大招生的计划, 这给医学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同时也加重了临床教学任务。承担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的张导师表示“学生越来越多, 教学水平也越来越差, 造成超载的临床教师教学, 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学难以改善和提高, 对提高临床实习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1.2 医疗体制改革

为了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进行医疗改革, 给医院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同时对临床实践教学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以患者为中心, 患者可以选择医生, 但是患者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力, 有权利拒绝实习询问、体格检查, 更有权拒绝实习医生的相关操作。尤其是“执业医师法”, 医疗举证的倒置执行系统, 可能是导致教学医师不能放手让实习生操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1]。因此, 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 实践能力下降。

1.3临床教师带教意识淡薄

目前,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实习, 一般委任有专门的人来管理。但医院的医疗重点, 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中的临床医疗工作, 教学和实践教学直接与利益挂钩仅仅是很辛苦的小奖励, 奖金分配和临床实践教学课时费的比例基本为15:1, 这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教学医师的热情。形成了许多医院科室医生教学质量低——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有限——学习质量低的恶性循环[2]。

1.4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临床本科学校, 学生的临床培训共48周。每年的7月下旬开始, 直到明年6月中旬结束, 而供需见面会一般安排在毕业一年3月至4月。学生参加省、市人才交流, 忙着写书面意见, 分散学习精力。无实践单位, 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躁动, 一些学生感到自己的专业前途渺茫, 职业生涯无望, 到处乱跑而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受到医学生考研热的冲击, 作为雇主, 对于高资历的应聘者自然优先考虑, 本科生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很多学生选择了读研。

2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落实临床教学工作在教学医院的中心地位

不同于其它医院, 教学医院除了常见的救治任务, 更重要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院领导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主导, 而且还通过媒体宣传, 政策导向, 典型示范, 使医院工作人员达成共识, 使全体员工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让大家知道, 教学不能脱离医疗而单独发展, 必须依靠医疗, 教育、医疗、研究在三个方面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坚持高度重视教育医学[3], 科学和技术使医院平稳运行的医院政策。

2.2 增加对教学的投入

目前, 对学生教育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要调整资金结构, 以确保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 确保学生有一个教育经费年均增长, 确保教学每年总运行成本总费用不低于25%的收入”。如何实现在临床教学中增加投资, 尤其是在教育资金, 有待进一步探讨。

2.3建设高素质的临床教师队伍

加强临床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修养、价值观与先进科学技术知识, 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加强临床教师的专业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的理论知识;加强临床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

2.4 教育学生摆正实习、考研、就业的关系,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

宣传有关就业的政策和法规, 分析就业形势, 以及卫生部门专家的状况和对保健人员的需求情况, 指导学生认识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对医疗专业人员的需求, 以明确学生的就业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有计划地组织毕业生参加供需见面会, 以期能改变过去雇主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无序状态, 保证临床正常的教学秩序。

2.5 加强与完善临床实习综合能力测试, 并作为出科成绩计入档案

由于临床教学没有更全面、更系统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 无法准确评估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相关教学部门应在此方面多加努力。每位学生实习的部门应有一套严格的学校管理机制, 医院的各级科学评估和验收, 即理论和实践, 还包括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分数作为出科成绩, 反映学生实习状态和教育水平, 并为学生及时调整下一轮的实习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秀云.实施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举措及成效分析[J].海南医学, 2005, 16 (8) :156-158.

[2]穆贤, 王艳茹.护理本科生对临床实习环境的评价[J].护理学杂志, 2010 (20) :223.

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与对策 篇8

关键词:临床教学,教学质量,因素,对策

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1,2]。因此, 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 临床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医学人才的质量, 是医学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但是, 近几年来临床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以便促进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因素

1. 教学资源缺乏。

从1997年以来, 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而教学医院病床数却增加不多, 造成每个学生管的病床数达不到要求,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 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从1999年《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医师的执业走向法制化, 但该法对实习医生没有明确的定位, 使得实习医生不能合法地进行医疗操作[3]。此外, 从2002年9月1日起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该条例明确规定:患者有权复印其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手术同意书、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和麻醉记录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4], 使得医生的医疗行为更加透明, 执业医师为避免因医疗操作造成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医疗操作均由执业医师亲自完成, 导致实习生动手机会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为其进行医疗操作, 这也使得实习生动手机会减少, 临床教学质量受到负面影响。

3. 学生就业压力大严重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

现行的毕业分配制度由过去的“包分配”变为“双向选择”。此外, 医学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因此, 临近毕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经常去参加各种就业招聘会, 使实习时间大打折扣, 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专心考研, 把考研作为就业出路, 他们花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临床实习时间,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

4. 临床教师带教积极性不高。

临床教师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临床医师又是临床教师。他们一方面要完成繁重的医疗工作, 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教学任务, 而后者没有多少经济利益, 所以出现了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 以至于一些临床教师不肯带教, 或者在带教过程中马马虎虎, 敷衍了事, 使得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5. 教学方式陈旧。

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仍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 即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使之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差]。这具体表现在临床实习中, 虽然学生记住了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但是面对病人时, 则显得思维紊乱, 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5]。

6. 教学条件简陋。

有些教学医院实习条件比较差, 缺乏各种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 没有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示教室和学生值班床位。此外, 医院也不提供学生生活住房, 学生不得不到医院外租房。

7. 教学工作管理不到位。

一些教学医院虽然有专人管理教学工作, 但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导致临床教学工作管理松散, 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例如, 有些教学医院没有客观的实习考核标准, 实习成绩由带教老师凭印象打分, 甚至有些老师不管学生表现好坏都给“优秀”, 这严重打击了学生临床实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措施

1. 吸纳新的教学医院。

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原来的教学医院已不能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因此, 医学院校要吸纳条件好的医院为教学医院, 增加教学医院数目, 以缓解教学资源的缺乏。

2. 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为弥补学生临床动手机会的不足, 医院应当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 内有急救复苏模拟人、高级综合模拟人、心肺听诊电子模型、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模拟治疗室等, 让学生感受到逼真的临床工作氛围。这些模拟人可以模拟病人的肺部干湿罗音、心脏杂音及肝、胆、脾、胰、肾等器官的病症。医学生可以在这些模拟人身上进行反复练习, 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 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另外, 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也可招收一些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进行培训, 使之成为标准化病人, 用于学生基本临床技能的训练, 这是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培训临床实践技能的新途径[6]。

3. 加强引导, 降低就业和考研对临床实习的影响。

实习中后期也是大学生就业高峰时间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 一些学生在考研和找工作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影响了临床实习。为减少就业和考研对临床实习的冲击, 学校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实习时通过临床病例来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认识到临床实习对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就业考试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实习中后期, 学校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把学生四处求职变为集中有序的求职, 客观上保证了学生有效的实习时间。此外, 学校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参加考研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 减少学生自己复习的盲目性,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花在临床实习上。

4. 建立激励制度, 调动临床教师参与临床教学的积极性。

临床教师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非常辛苦, 例如, 他们经常在手术后或值夜班后上课, 还要批改学生的临床病历, 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查房, 然而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 有必要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 充分调动广大临床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物质激励方面, 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津贴, 对于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并将教学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奖金发放、岗位聘任、年终评优、人才选拔等直接挂钩, 使临床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精神激励方面, 对于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给予表彰, 进行宣传, 鞭策教学工作相对落后的教师向先进学习。

5. 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7]。这种模式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 阻碍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式。它以病人的疾病问题为中心, 要求先由学生对疾病进行分析, 提出诊断、诊断依据及治疗的方案, 然后临床教师给予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6. 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医院应当将部分收入作为教学经费, 用于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临床示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教学场地, 购置模拟人、手提电脑、幻灯机、投影仪、扫描仪、医疗仪器等教学和医用设备, 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7. 加强临床教学管理。

教学医院应建立“院长—科教科—临床科室”的三级管理体系, 即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临床教学工作, 科教科落实具体工作, 各临床科室在科主任的带领下执行教学任务。同时, 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如实习生管理制度、实习考核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和试讲制度、理论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查房制度、教学病例讨论制度、听课制度、评教评学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制度、教学奖励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 促进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9]。医院收到学校的教学任务后, 科教科根据教学大纲, 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 制订出实习生轮转计划和教师讲课计划, 并下发给每一个临床科室, 要求各科室按计划进行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副院长、科教科和教学督导组专家定期检查教学质量, 发现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 科教科定时召开实习生座谈会, 由实习生对老师的带教进行评价, 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带教老师, 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对存在问题的教师提出整改意见。科教科也召开教师座谈会, 由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加强管理。

总之, 学校和医院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赖亚宁, 姚巡, 卿平, 陈锦.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临床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 :8-11.

[2]高卉, 金延安, 张文, 余英宏, 白育庭.医学生实习前教育和技能强化训练的必要性及其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31 (2) :99-100.

[3]包品红, 曹杰, 赵祝香.加强临床教学管理, 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质量[J].现代医院, 2007, 7 (6) :139-140.

[4]黄锡梅, 吴春林.强化临床实习教学管理,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医药产业资讯, 2006, 3 (12) :156-157.

[5]张金荣.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0) :164-165.

[6]赵芝焕, 方利洲, 张剑青, 韩绍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J].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7, (3B) :431-432.

[7]郑树森, 吴李鸣, 陆定.加强教学管理与创新, 提升临床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5) :57-59.

[8]唐洁婷, 房静远.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策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7) :90-91.

影响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因素概述 篇9

关键词:影响因素,临床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有其各自固有的作用和疗效特点, 但是它又受许多因素的干扰或影响[1]。机体方面的因素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人体的生理因素 (遗传、性别、年龄等) 及病理因素对药物的药效学 (机体的敏感性) 及药动学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均可产生影响[2]。如果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或药动学参数的改变, 使药物的血药浓度上升, 均可使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药品的不良反应[3], 这是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人体的生理因素 (遗传、性别、年龄等) 及病理因素对药物的药效学 (机体的敏感性) 及药动学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均可产生影响。如果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或药动学参数的改变, 使药物的血药浓度上升, 均可使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药品的不良反应。本文将影响临床药物作用的因素概述如下。

1 性别

性别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亦有差异, 一般女性体重比男性轻, 用药量宜稍减;有些药物是女性专用药, 也有些药物是男性专用药, 不可随意乱用[4]。更重要的是女性有月经、妊娠和哺乳的生理特点, 用药尤需注意。

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对强泻药、利尿剂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比较敏感, 易引起月经过多或流产。妇女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可发生男性化, 如生胡须、多毛、声音变粗和月经紊乱等。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血药有可能致月经过多[5]。

妇女妊娠期是胎儿和母体在同一环境中密切相连的两个独立个体, 胎儿的许多器官尚无功能, 主要靠胎盘获得必需的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 出现在母血中的药物有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6]。早孕阶段 (前3个月) 是胚胎组织的发育期, 胎儿的肢体和器官系统正在形成, 对有致畸作用的药物特别敏感, 易致胎儿肢体畸形, 故此期应尽量不随便用药, 国外的反应停 (沙利度胺、镇静催眠药) 事件就是此期间用反应停所致。怀孕中晚期 (第4~9个月) 的胎儿发育已渐成熟, 但是许多脏器的功能并不完备, 尚无代谢和排泄药物的能力, 仍易受药物的损害, 除非绝对需要, 一般要谨慎用药。对已经证明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不能应用, 尚未证明对胎儿无害的药物也不能用。

2 年龄因素

2.1 小儿的特点和临床用药

小儿的用药量比成人小, 一般可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折算。但是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 而是从新生儿、婴幼儿至儿童各时期逐渐成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大多数药物的作用、体内过程和不良反应在儿科各年龄组问有相当大的差异, 而与成人则更有明显的差别。新生儿和婴儿的胃排空较慢, 出生后6~8个月始接近成人;新生儿的胃酸分泌极少, 胃液p H值很高, 2~3岁始达成人水平, 这些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膜通透性较高, 药物易于通过, 更因其血-脑屏障不完善,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游离药物浓度较高, 容易发生药物中毒, 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敏感。新生儿及婴幼儿的肝脏解毒能力较低, 肾脏排泄功能尚不健全, 药物的t1/2比成人长, 容易发生血药浓度过高或蓄积性中毒。据统计, 小儿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6%~17%, 与成人相近;而新生儿的发生率为24.5%, 远高于成人, 故新生儿及婴儿用药应特别注意[7]。

2.2 老年人的特点和临床用药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人的寿命明显延长, 老年人口逐渐增加, 已成为临床用药的重要对象。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各系统的退行性变, 导致体弱多病, 因此联合用药多,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高, 在临床用药中也应作为特殊问题对待。与小儿的情况一样, 老年人用药量和成人相比, 不仅存在量的差异, 也有质的不同[8]。老年人的用药量除按年龄和体重折算相应地减小剂量外, 还必须考虑老年人机体的生理、生化和病理的特殊情况。如老年人的肝脏体积和血流量减少, 65岁以上的人肝血流量只有青年人的40%~50%, 其代谢能力降低, 首关效应减弱, 生物利用度增加。又如老年人肾体积缩小, 肾血流量也是青年人的40%~50%, 从而延缓药物排泄, 血药浓度升高。这些均是易引起老年人不良反应的因素。文献[9]报道, 老年人的肾上腺素受体明显减少, 对β受体激动剂和阻滞剂的反应都减弱, 心脏对普萘洛尔有明显的耐受性。所以老年人用药还应不同药不同对待, 剂量的个体化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3 药物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是药物间的相互影响。临床治疗中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序贯应用, 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这也是许多药物组成复方、配伍或联合用药的目的。如果经配伍使作用增强, 称为协同作用;如果作用减弱, 则称拮抗作用。无论协同还是拮抗只要符合预想的治疗要求, 加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 都是有益的;但是这种配伍应该建立在了解各药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不可盲目从事[10]。

3.1 生理活性的相互作用

只要并用药物产生相同的生理效应 (不一定在同一作用部位) , 药量总作用得到加强。如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断药, 而奎尼丁可阻碍细胞膜上的Na+内流、K+外流。尽管作用环节不同, 但生理活性相同,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效应加强。如两药并用产生完全相反的生理效应, 则药理总作用减弱消失。如利血平耗竭囊泡的去甲肾上腺素 (NA) , 并抑制NA的再摄取, 血压下降。麻黄碱促进NA释放, 血压上升。两药并用, 利血平降压作用消失。

3.2 受体部位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可使同一受体或有关部位的不同受体彼此对抗而发生药物的相互作用。

3.2.1 竞争性拮抗

药理学上有很多药物之间发生竞争性拮抗的例子, 如组胺与抗组胺药 (包括H2受体阻断药) , 阿托品及胆碱能药, 吗啡和烯丙吗啡, 异丙肾上腺素及β受体阻断药, 叶酸与甲氨蝶呤。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时, 其突触前的囊泡释放的NA作用于相应受体后, 部分NA重新被囊泡摄取, 部分NA除被单胺氧化酶 (MAO) 代谢外, 还被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所破坏。MAO抑制剂引起NA在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中蓄积[11]。此时合用利血平, 可引起NA释放, 导致实验动物发生高血压和中枢性兴奋。先用利血平治疗的患者, 再用MAO抑制剂, 不会引起高血压发作, 因利血平已使贮存的NA耗竭。

3.2.2 生理性拮抗

抗胆碱酯酶药 (新斯的明、毒扁豆碱) 与非除极化神经肌肉阻断药 (筒箭毒碱) 合用, 筒箭毒碱能与体内的Ach竞争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上的受体, 使终板不受Ach去极化作用, 从而产生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而新斯的明和毒扁豆碱能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的Ach的破坏, 因而提高了Ach的浓度, 减弱了筒箭毒碱竞争受体的作用[12]。

临床影响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已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开始保持的患者100例, 其中,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58例。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中, 有66例患者年龄在16岁以下, 平均年龄为13.6岁;有34例患者年龄超过16岁, 平均年龄为22.4岁。其中, 有41例患者不需要拔牙, 有59例患者需要拔牙。纳入标准: (1) 病历资料必须完整; (2) CT检查中, 必须能够清晰可辨牙科锥体束; (3) 必须完成所有的固定矫治治疗阶段。排除标准: (1) 联合正畸正颌治疗的患者; (2) 唇腭裂术史患者。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矫治方案、减数与否及疗程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1]。

1.3 观察指标

根吸收分级标准:0、1、2、3分分别为0、1、2、3级。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是患者牙根吸收评分值的总和, 除以被评价的宗牙根数, 得出的结果即为平均根吸收值[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成人组平均根吸收值为0.45, 儿童组平均根吸收值为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男性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为0.36, 女性患者的均值为0.3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拔牙组患者平均根吸收值为0.55, 未拔牙组患者的均值为0.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前牙的平均根吸收值为0.54, 后牙的均值为0.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牙齿整体移动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为0.32, 非整体移动患者的均值为0.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上, 正畸治疗最理想的情况是患者只有少数牙骨质吸收, 甚至不存在牙骨质吸收的现象, 只存在牙槽骨吸收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正畸治疗中, 患者的牙齿由于矫治会受到压力, 然后牙周支持组织就会出现破牙骨质细胞或者破骨细胞, 引发牙根吸收。如果给予患者正畸治疗的时候, 在患者牙齿上施加的压力持续时间长, 或者施加的压力过大, 即使给予患者类牙骨质保护, 依然还会导致出现牙根吸收的现象。

从本文的调查研究来看, 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患者年龄越大, 治疗后就更容易发生牙根吸收。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儿童相比较, 牙根自身修复能力开始下降, 导致正畸治疗后患者较容易出现牙根吸收, 所以, 年龄是影响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正畸治疗后, 男性与女性的平均根吸收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个结果与临床研究中的大多数结果相一致, 但是, 有学者认为男性与女性相比, 女性更加容易患上牙根吸收[2]。

本研究中, 牙齿减数与否与患者正畸治疗后是否出现牙根吸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结果显示, 正畸治疗中拔牙患者的平均根吸收值高于未拔牙患者;主要是因为牙齿减数后, 需要将患者的切牙内收, 将患者的牙齿进行较长距离移动, 而患者上下颌前牙根尖的位置上, 具有骨皮质, 骨皮质坚硬致密, 而移动牙齿时, 根尖会接触到皮质骨, 这两者接触会出现根吸收, 更加容易导致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的概率。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 皮质骨存在与患者切牙根尖近远中, 而在患者口腔内的颊舌两侧主要分布着后牙区骨皮质, 这充分说明在患者的切牙上较容易发生根吸收, 这一结果与患者牙齿移动方式及患者前后牙根尖部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患者上下颌间平均根吸收值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 患者的前后牙区之间的平均根吸收值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据报道, 正畸治疗中, 患者的牙齿移动方式与作用于患者牙齿上的力比值及力矩存在着密切关系, 如果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固定在一个范围内, 牙齿就进行整体移动, 如果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出现变化, 牙齿就会出现倾斜移动。从研究结果来看, 非整体移动导致出现的牙根吸收高于整体移动, 产生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整体移动时, 患者牙周膜受力比牙齿非整体移动更加均匀, 不容易受到压力刺激, 继而减少释放相关因子激活产生破牙骨质细胞[3]。

综上, 患者的年龄、牙齿减数与否、前后牙及牙齿移动方式对患者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均会产生影响。临床上给予患者正畸治疗, 一定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诊断、表现及X线检查结果, 能够针对患者的情况, 适当对矫治方案进行调整, 降低牙根吸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姜若萍, 张丁, 傅民魁.固定正畸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3, 38 (6) :455-457.

[2]李春雷, 李长霞, 朱双林.正畸治疗中不同治疗时间对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3) :271-273.

临床影响因素 篇11

【关键词】临床尿液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85-01

对泌尿系统功能进行检测的时候,可以通过尿常规来进行检测,其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种临床检验方式。在普通的健康检查中,通过对尿常规进行检验可以帮助受检人员诊断其是否有某种疾病;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可以通过尿常规的检验来对治疗的疗效进行有效检测[1]。由于医院对先进医疗设备的引进、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所以对临床尿液的检验来说,尿液检验的准确度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1 影响尿液检验的主要因素

1.1对尿液进行采集、保存及运送时所出现的问题 在尿液的检验中,会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尿液采集、保存及运送,在这几个步骤中如果容器被污染或者运送的时间超出规定,尿液中含有的蛋白质可能会发生变性、光照反应或者分解,从而使尿胆原不断减少,导致细菌快速繁殖及尿液细胞发生溶解。若标本完成的时间超出120min,且没及时将其冷藏,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1.2分析儀的运用不当 分析仪的运用是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之一,对尿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通常是尿试条,且常用仪器是尿液分析仪。检验尿液时必须注重尿试条的使用方法,注重仪器和材料质量及使用的方法。

1.3分析出现错误也是影响的关键因素 尿液检验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分析错误,因患者在药物治疗的时候,使用了相应的氯丙嗦或酚噬嗦,所以在对其尿胆原、胆红素进行分析时就会使分析结果出现错误,可能显示出假阳性[2]。此外,若在患者的抗坏血酸浓度较高时,对其胆红素、葡萄糖、亚硝酸盐、隐血进行检验也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假阴性。

1.4分泌物带来的干扰 分泌物所带有的干扰也是影响尿液检验的因素,对于女性患者,由于解剖的特点,尿道口处于阴道口之上,往往会流出分泌物,且经过了阴道口。所以,在女性尿液的检验过程中,标本的污染临床比较高,一些污染会影响到尿液检验的结果,使结果的偏差较大。

1.5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 对尿液进行沉渣镜检的时候,尿液中的细胞形态改变也是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红细胞在正常的情况下边缘比较厚、中央比较薄、细胞的两面是微微向内陷、形态是圆盘状的。白细胞在正常的情况下形态无缺陷、胞膜胞核比较清晰,且细胞是颗粒状的,形态属于圆球性、以单个分散。对细胞形态有影响的原因较多,包含理化因素及患者进行留尿和镜检时所形成的时间的间隔,也包含了发病种类与时间,且还与保存温度有关。细胞的形态改变种类比较多,如突出物的长短不一,大小各异及形态差别较大等。

2尿液检验的主要对策

2.1让尿液采集、保存及运送操作规范性得到确保 在尿液检验的过程中,必须对尿液采集、保存、运送进行规范的操作,医务人员必须指导患者该怎样留尿、什么时候留尿。收集尿液、运送尿液的相关器具都必须做好防漏的措施,且必须保持清洁。此外,必须确保将标本在120min内运送到检验处,以防尿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及光照氧化,若分析时间超出120min,必须将标本冷藏在低温中,且检验、分析的时间不能超出360min。

2.2确保仪器和试纸条的正确使用 在尿试纸条使用的期间,若其早已失效,必须禁用。保存尿液的容器必须进行密封,不可以随便更换。在保存尿试纸条的时候,必须确保将其保存在环境较为干燥的地方,且避免阳光直射[3]。存放试纸条的相关容器必须密封起来,取用试纸条之后必须将容器进行密封,不可以对尿试纸条进行回收在利用,防止混用。对仪器进行使用的时候,必须确保使用方法的正确性,试纸条应该定期进行检验,保证试纸条达到使用标准;尿液必须保持新鲜、容器必须保持清洁。对尿液进行常规检验时,必须联系多项的因素,包含临床资料,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讨论

对尿液进行临床检验时检验项目比较多,包含患者肾脏的分泌功能、排泄功能的检验及肾小管中集合管的检验,主要是对其重吸收的功能进行检验,检验肾小球主要是对其滤过功能进行检验。影响尿液检验调节的因素比较多,包含患者神经因素、体液因素。临床尿液的检验运用范围比较大,对诊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还可以辅助监测病情,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可以对治疗疗效进行有效的监测,也可以对治疗过程进程监测。随着新的治疗方法及先进仪器、技术的不断引用,尿液检验运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了尿液中结晶的有形成分运用外,还包含尿液中管行、白细胞、酵母样菌。

影响临床尿液的检验因素主要有尿液采集、尿液保存、尿液运送、仪器使用、细胞形态的变化、相关分析出现错误等,要想确保尿液检验的结果更加准确,就必须对上述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其控制措施包含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和评价时,必须确保相关操作的规范化,对尿试纸条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保管、正确的使用。

由此可见,在尿液进行采集、保存、运送的时候,只有确保其操作的规范性,才能让临床尿液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才能为疾病诊断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缪万芳.浅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及对策[J].2012,34(28):189.

[2]雷云.浅析影响临床尿液检验的若干因素与应对措施[J].医学杂志,2014,12 (2):176-177.

临床影响因素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资料共随机抽取60例护理人员,年龄在20~40岁,均来自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线护理人员。

1.2 方法

针对60例护理人员,对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创新因素,如工作环境,学历,创新意识,理论技能,服务、兴趣,其他共七项内容,采用问卷的形式,问卷回收率达100%和信用度准确。

2 结果

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创新各因素,人数,占有率,具体见下表1。

3 分析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创新意识20例,占有率33.3%,次之,护理人员创新受到工作环境影响最大,60例中占17例,占有率28.3%。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人员科学文化、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日益提高某一层次,相当大一部分以适应、促进护理医疗事业的发展,这些在临床实践中得以证实,如医院近几年大量招聘高层次护理人员,护理部每年对工作3~4年护士实施护理理论和技能考核及5年护士实施护理理论考核,病区护士长每月组织护士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及业务学习等,通过这些形式直接和间接的促进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然而,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相当大一部分护士以及一些高层次护理人员不知如何创新的解决问题,不敢提出大胆的想法和处理方法,有时只是按部就班,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无自主能力。不过,护理工作创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一个无创新的医院,一定会有无创新工作人员。另外,还受到服务、兴趣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至此,护理创新受到很大限制。

4 对策

4.1 营造创新环境,提高护理质量

根据系统的理论,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是个系统工程[2]。涉及这些系统是否能有创新的氛围和环境。因此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宽松、上进的人际环境、工作环境、能最大限度发挥每个护士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思维灵感。首先,重视年轻的护士,在工作上严格检查指导督促他们,生活上给与关心体贴,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他们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其次,应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专题讲座,业务学习,护理技能操作大赛和小型聚会、聚餐及郊游,造就一个宽松工作环境,工作时的心情愉快,才能使他们的智力、知识、能力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引进高学历护理人员并重视、培养他们,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空间,如医院组织对外交流、学术会议、技术操作、开座谈会等要求参加,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医院在发展,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为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2 激发创新思维,提高服务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是指护士在工作中能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作,提出新意见,发明新办法,克服、解决常人或前人所克服不了的困难,实现护理工作的新突破。首先,护理创新应有态度。积极的态度是创新的润滑剂,被动、消极的态度是创新的灭火器。所以说,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面对各种各样的障碍,勤于思考,不要退缩,要主动出击,会有不同效果和收获。其次,护理创新要有实践性。临床上每一种疾病,每一种表现,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革完善并检验创新活动成果。最后,护理创新要有前瞻性。护士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和事情进行预测,从而提高护理水平,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3],激发创新思维,提高服务意识,使护理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4.3 创新护理技术,改进工作方法

护理发展趋势表明,忽视的工作范围在逐步拓宽,社会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4]。因此,要求护士必须提升专业能力,具备高水平护理技术和技巧,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首先,应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护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知识[5]。才能不断培养创新思维多元化。其次,应加强护理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更新。护理人员从整体上理解患者及其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心理反应[6],才能具有更多的创新思维。护理工作者是与患者接触的最直接人员,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质量,所以要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密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独立处理各种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创新是时代的召唤,是医院发展的必然。创新能力是成败的关键[7]。近年来,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理论正在形成与发展,护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把护理创新工作纳入医院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不失时机地寻找创新机会,把握创新机遇,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文英.浅谈护理部工作中效率与创新[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12) :87.

[2]王维利.培养护理创新人才的社会系统观[J].中国教育, 2005, 12 (7) :4-6.

[3]陈倩, 覃建苗.护理工作与创新思维[J].衡阳医学院学报, 2005, 1 (2) :58-59.

[4]高春林, 王卫东.新世纪创新思维在护理领域的应用[J].解放军医学管理杂志, 2001, 8 (6) :456-457.

[5]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6]马燕兰, 韩忠福.如何在临床中找出护理科研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6) :469-470.

上一篇:静脉旋切术下一篇:机械传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