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影响因素

2024-06-18

中医影响因素(精选12篇)

中医影响因素 篇1

摘要:中医专业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走特色之路, 只要符合现代的办学理念, 适应社会的发展, 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就可以说是成功的教育, 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校本课程, 让每名学生都能有健康的身体, 优良的品质和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中医,体育,校本课程,影响因素

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直接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国家的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体育环境等。其中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计划更多地是对能不能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做出规定, 而很少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具体的安排。因此, 本文将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讨论其影响因素。

一、校长

校长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领导者和支持者。

学校领导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 应首先了解体育教学的需要和教师的学习需求, 有针对性的对体育课程开发所需物力资源进行投资建设。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的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在中医院校, 体育教育属于边缘学科, 不像专业学科那样倍受重视, 但现在国家教育部一项项有关提高大、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文件不断传达下来, “阳光体育”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 中医院校也不应例外, 校长同样要把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 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才能谈到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在这一过程中, 校长既是体育教学的支持者, 同样也是监督者,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校长也是对体育教师各项考评的主要决策者。

二、体育教师

就学校内部而言, 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参与者。如果体育教师不能完成认识的转变, 那他就不会认同这种革新及其背后的理念, 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也直接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良好的专业精神可以使体育教师对教育实践工作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或改革的习惯与态度, 并能与教育工作情境中的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应加强自己的课程开发意识, 转变传统教学的理念, 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校的自然环境, 提高利用率,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与学校领导阶层协调好关系, 争取获得学校最大限度的帮助与支持, 定期参加校本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进而满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将中医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三、学生

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生, 学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

学生作为体育教育的主体, 他们有第一发言权,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途径主要有两条, 一是利用学生自有的资源进行开发:即学生的生活可以成为一种资源, 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可以被我们开发和利用。二是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体育研究, 这些活动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 在体育课上激发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成为我们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兴趣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 体育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第三, 项目本身要有娱乐性和趣味性。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都是学习中医专业, 祖国博大精深的医学宝藏对他们有着深深的吸引力, 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要时刻牢记这一点, 找到中医与体育的切入点,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到他们在书本上找不到的与专业有关的技能, 如针推专业的练功课, 要用体育的手段来解决医学技能的问题, 边学习, 边启发, 让学生自己动脑, 还有什么样的内容能在体育课堂上解决呢?集思广益, 也许学生开发出来的成果要比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有新意呢!

四、家长

家长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者。

家长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 就读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很多来自中医世家或西医世家, 父母将孩子送到中医大学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到一身的本领, 毕业后治病救人, 效力于社会, 再者也能使自己的孩子有个好身体, 这样的父母都把“健康”放在了第一位, 这就给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长愿意配合学校搞好体育教育, 他们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相关信息, 并且随着体育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 家长也参与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来, 比如, 学生在校上体育课时学会了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养生保健的体育项目, 回到家后他们的父母也成了他们的学生, 这些具有中医特色的体育内容是学生父母所最喜欢的, 家长学会了这些技能, 还可以再传授给他们的患者和周围的邻居, 朋友等, 这样一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为终身体育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 家长还能集思广义, 以学生们为桥梁和纽带, 把他们的想法和建议由学生带到学校, 为体育教师出谋划策, 这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有的家长会把孩子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觉得体育运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 从而阻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 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利用好家长这份有效的课程资源, 推进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五、学校体育环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学校。具有很好的人文环境, 自古以来, 养生、保健就与体育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医院校内进行校本开发本身就有了很好的人文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离不开它的“学校本位”, 因此, 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同时, 应首先考虑学校自身的人文条件及体育传统风气。中医院校里, 养生与保健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大的环境将影响学校的每位老师与学生, 这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先天的优越条件, 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中医影响因素 篇2

毕业论文是检验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文档,如何写好毕业论文也成为每个即将毕业的学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论文范文

【摘 要】 传统社会,中医男科往往依附于妇科或其他科别。其原因在于传统社会的男科被内科所取代,且社会认为男人不会生病的错觉,难以刺激男科专业化;男外女内的认知,也使求子、胎教被列于妇科来处理,男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种情形,改变了中医阴阳平衡、普世关怀、对身体的谦抑思想等观念。

【关键词】 中医男科; 性别因素

传统中国,相对于妇科而言,男科医学一直不成气候。东汉《金匮要略》的妇人三章,指出妇科医学的独特性,有别于其他科别。直到宋代陈自明撰写《妇人大全良方》,妇科医学独立的专书出现,妇科医学看似一步一步的“成熟”。男科医学却不是如此。历史上的男科医学,其呈现的状态为何?是什么样的性别因素所造成?对医学造成什么影响?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1 传统中国男科医学存在的常态

传统中国男科医学存在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依附于妇科之下,另一种是依附于其他科别。男科与妇科同等独立存在的情形很少。

传统的正史史料,无论是《史记》、《汉书》或其他,多记载男子事迹,女子的历史较不被重视,女人的历史依附于男人之下。但有趣的是,传统医典中,妇科医学被医家重视,男科往往依附于妇科而存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谓:“妇人之病…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1]《千金要方•妇人方上•妊娠诸病第四》谓:“治妇人遗尿,不知出时方……又方:胡燕窠中草,烧末,酒服半钱匕。亦治丈夫。”[2]同书《妇人方中•中风第三》“鸡粪酒:主产后中风及百病,并男子中一切风,神效方。”[2]同书《妇人方中•恶露第五》谓:“治妇人血瘕……及治男子疝病。”[2] 同书《妇人方中•杂治第八》“治男女阴蚀略尽方……。”[2]《妇人良方•众疾门•通用方序论第五》谓:“胜金丸治妇人久虚无子,产前产后一切病患。兼疗男子下虚无力。”[3]

日本人丹波康赖撰《医心方》一书,书中抄录与整理传统中国的中医典籍,故其内容当然也反映此一现象。《医心方》自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全是专论妇科的篇章。但其卷二十一《治妇人乳疮方第六》谓:“集验方,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宜以赤龙皮汤,及天麻草汤,洗之。……诸热疮、黄烂、浸淫汁、痒疮、丈夫阴蚀痒湿……恚效。”[4]该书同卷《治妇人阴疮方第十》又云:“治男女阴蚀略尽方……”[4]。除外尚有诸多例子,在妇人病的篇章中,见到男科的疾病与诊治。

除了依附于妇科之外,男科依附于其他科别,也是传统医书典籍常见的现象。《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指出:“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1]又指出:“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1]又如“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1] 又如《千金翼方•补益•补五脏第四》谓“肾沥散,主五劳男子百病方。”[5]又谓:“泻肾散,主男子诸虚不足肾气乏方。”[2]这些男科疾病的诊治,附属于肾脏科、血液科……等而未独立成为男科。

当然,历史上亦有独立的男科存在。现今仍存在最早的男科著作,是清季傅山的《傅青主男科》。但其论述的疾病,大部分男女均会罹患,并非纯正的男科。

2 传统社会男科不受重视的性别因素

2.1 传统内科典籍如同大男科

从历史的脉络来看,《伤寒论》、《千金方》、《妇人良方》等医学名著,作者都是男人,成书时代都是在父系社会。如果这些作者陷入本位主义,仅以男人的立场看事情,而未以女子的立场思考,那么这些医书就会变成是专门为男子写的书,女子的疾病,仅是附属于男人的疾病来探讨。因此《金匮要略》述及的中风、胸痹、黄疸、肺痿等,作者的心态可能是认为这些病是男人会发生的,所以要治疗。这些篇章都是为了男人而写作,可以解读为“大男科”。女子也会发生这些疾病,所以附属于“大男科”内,顺便治疗。但毕竟有些疾病专门发生于女子,所以医者另列妇科篇章做为例外。但是妇科疾病的治疗,有时仍可治疗男子,这时医者仍不忘提醒读者注意,毕竟医书专是为了男子写作。诸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述及以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小便不利,不忘提醒此方亦可治疗男子小便不利,且要加滑石半两。因此整部《金匮要略》如同一本大男科著作,没有必要再另外成立男科。

以明朝武之望《济阴纲目》、《济阳纲目》二书来进一步佐证。《济阴纲目》是女科医书,反过来说,《济阳纲目》理应是男科医书。但是《济阳纲目》并不是男科医书,而是内科学的通论性著作,这就形成女科与内科对比的情形。女科应与男科对比,才符合对称性。如要以某一科来取代男科,则这一科应与男科相当,才能与女科对比。因此内科就是被视为与男科相当,所以才能与女科对比。如此就导致内科等于男科的结论。既然内科等于男科,就没有必要再另立男科。

类似的情形出现于《傅青主男科》。清季傅山撰写《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二书。两本的书名是一男一女,如同《济阴纲目》与《济阳纲目》一般具对比性。《傅青主女科》如同《济阴纲目》一般,是妇科医书。而《傅青主男科》虽名为男科,但观其内容可知,《傅青主男科》和《济阳纲目》一样,是一本内科学的通论性著作。因为《傅青主男科》所论述专属于男性疾病的篇幅不多,大部分的篇幅仍是论述男女均会罹患的内科疾病。傅山将内科学直接称为男科,显示传统社会医家的认知,是将内科等同于男科,因此没有必要另立男科。

2.2 群众的认知——“男人不会生病”的错觉

中医影响因素 篇3

摘 要:为更好地服务于我省的就业工作,加强中医类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对教学、人才培养、政策制定等环节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中医学院2015届807名应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基层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18.7%的医学生选择愿意去基层工作。户口所在地、对基层就业政策的了解、性别、家庭收入、期望月薪、是否是党员、成绩排名等多个因素对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有影响。其影响因素主要是个人的发展前途、职称晋升、基层工作及生活环境差、收入低、得不到社会认同等。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学人才的培养与医学生就业的融合是满足基层对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拓宽临床医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观。

关键词:中医类毕业生 基层 就业意向 影响因素

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进了乡镇卫生院的门诊量,促进其发展,但同时也给本来就缺乏卫技人员的乡镇卫生院带来人才资源危机,这也是阻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务院曾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高校要想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策略,努力健全教学质量和社会评价体系,切实提高高校就业水平和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所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获得社会认可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基层缺乏人才的情况下,虽然国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但医学生大多数择业停留在城市医疗机构。在农村卫生人才资源相对落后的云南,卫生人才的不足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针对我省的现实情况,现对我省中医类医学毕业生择业取向进行调查,以便为相关部门卫生人才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类2015届本科专业 807名 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按专业总人数的80%进行随机抽样,抽取包括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护理学、针灸推拿学四个专业共807名应届毕业生作为样本。发出问卷807 份,回收有效问卷799份,有效应答率为 99%。问卷内容有五个方面:基本情况、期望的工作医院及薪酬、基层就业意愿、影响择业意向的因素分布情况、获取就业信息情况的分布。本研究定义的基层单位是指:村、乡镇、社区(不含城市中心社区)、三个藏区县及25个边境县(区)。

1.2 方法

本次调查使用自制《中医类毕业生基层就业观及影响因素调查表》,采用无记名方式自填封闭式问卷形式调查。同时,采用预调查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在正式调查之前,选取4个专业中各四个班共80人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为进一步的正式调查提供了可行性。调查内容:①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户籍、年级、学习成绩、政治面貌、家庭收入、父母亲文化程度等;②学生择业意向,包括城市选择、就业单位选择、医院级别、月薪期望等;③学生是否愿意去乡镇意向,包括愿意的原因、不愿意的原因、国家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政策知晓情况。用 Excel 2003 和 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样本性别构成情况:男生和女生分别占33.4%和66.6%;专业构成情况: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分别占40.7%、22.5%、20.4%、16.4%。

2.2 期望的工作医院及薪酬

调查对象期望工作单位的性质主要集中在二、三级医院,共占总样本量的70.6%,而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的调查对象仅占18.7%、无所谓的占10.7%。关于期望薪酬的调查情况,集中在2000~4000元水平。调查对象选择2000~3000元占47.1%、3000~4000元占30.1%,选择1000~2000元和4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占11.8%和11.1%。

2.3 基层就业意愿

在此次调查的799人中,累计有149人(18.7%)表示愿意去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其中有57人(7.1%)选择“很愿意去”;选择“不愿意”和“很不愿意”的共483人(60.5%);167人(20.3%)选择不确定。学生愿意去基层就业的前四位原因分别为:①家是农村的,可以照顾家里,城市生活工作压力大(45.8%)。②去农村锻炼自身能力,积累经验(27.9%)。③为卫生事业做贡献,有意义(16.3%)。④农村发展空间大(10%)。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前四位原因分别为:①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发展空间小(43.7%)。②工资待遇低(31.6%)。③工作环境差,仪器简陋(18.4%)。④交通、生活不便(6.3%)。

2.4 影响择业意向的因素分布情况

样本在就业单位选择时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百分比从大到小分别为:对基层政策了解﹥薪酬收入﹥发展平台﹥工作环境﹥全家月收入﹥父母意愿﹥是否党员﹥地理位置﹥学习进修﹥单位声誉。其中户籍所在地是农村的,对基层政策了解的人以及是党员的更容易去农村工作,而对基层政策不了解、全家月收入及期望月薪越高者越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有69.5%的同学认为有较好的发展是首要考虑的因素,16.4%的同学选择了有好的生活条件,有14.1%的同学选择了良好的人才政策及晋升平台。72.6%的调查对象表示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及相关政策不大了解,7.8%表示完全不了解,只有19.6%的调查对象表示了解。

2.5 样本获取就业信息情况的分布

60.7%的调查对象通过学校就业指导网站,35.6%通过政府相关网站了解,而班主任指导的频率较低,仅占3.7%。当进一步问及就业信息的需求时,52.9%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招聘信息,分别有44.4%和43.8%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和相关市场分析。

3 讨论

3.1 政府应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体制及设施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较艰苦,这是制约医学生到基层的重要因素。《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要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和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改进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云南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农村定向培养等政策。因此,应对农村高中学校加大这些政策的宣传力度,力求社会积极响应,吸引广大农村学生报考,同时完善配套政策。调查中,关于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原因的选择,有78.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薪酬待遇差,62.7%选择了发展空间小,58.2%选择了工作条件差等因素。不可否认,在医学生择业时,无论是薪金福利、工作生活环境,还是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等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较之发达地区医疗机构明显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政府要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投入,应该有实实在在的激励政策与医学生基层就业对应:应放宽职称晋升条件,在基层晋升技术职称时,应注重实际能力。对自愿到基层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标准可高于同类人员,并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解决农村卫生机构的事业编制问题,保证能享受到与城市工作一样的工资待遇,提供培训机会等。

3.2 学校应加大对基层就业指导,形成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在基层就业宣传指导力度中对基层就业政策的认知存在不足,只有 19.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了解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而关于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60.7%的调查对象通过学校就业指导网站进行了解,35.6%的调查对象通过政府相关网站了解,这提示政府和学校的政策引导工作是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且反映了当前两主体对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不能仅限于向学生提供招聘信息,举办就业讲座,还应针对基层就业指导,形成专业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基层就业意识的教育,通过对中医类学生就业市场的分析和提供就业政策等信息,如实地告知学生目前就业的实际状况,积极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其次,学校应引导广大中医类本科生接触社会,提高认识。在教学期间可利用高校在基层附属医疗机构的资源,让学生提前到基层实习体验,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其认识到基层需要他们,基层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平台。

3.3 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抱有很大希望,期待工作之后全家会衣食无忧,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为此很多毕业生仍然将求职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将工资要求锁定在高水平。转变学生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要,学校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就业心理辅导,深入了解毕业生就业心态及影响因素等,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临床岗位及其他相关的医疗行业,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多方面的努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011〕210号).

[2]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

[3] 林其胜.困境与出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3):238-240.

[4] 张锦平,周梅,吴林雄,等.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206-226.

[5] 谭少明,李渊,侯宁,等.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择业趋向调查与就业工作对策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 1,19(1):54-56.

[6] 薛来兴.基层卫生人才需求与医学生就业取向的矛盾性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9):248-250.

[7] 黄泽娟,杨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1):14-15.

中医影响因素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事业,政策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总结、提炼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医学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农村中医药充分发挥了“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为促进农村居民的健康、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药学的整体发展落后于现代医学,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近年来国家为了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先后颁布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等法规和纲领性文件,加强了中医药事业保障和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国中医药发[2003]35号),为农村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解现行中医药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情况,课题组在前期文献分析基础上,于2008年1月至4月对四川省农村进行了中医药服务与利用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就影响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按四川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抽取四个地区,每个地区抽取1县(区)、每县随机抽3乡,每乡随机抽取3村,样本共4县(区)、12乡、36村。对样本县(区)卫生局、县(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进行了现场调查,收集2007年相关资料和数据;对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分管中医的领导、村卫生站乡村医进行深度访谈。

2 结果与讨论

2.1 中医药事业的管理法律不健全

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中医药法律,使中医药的地位没能从立法上得以巩固。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中医药事业难以走向真正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医疗事故的鉴定上,仅有现代医学的标准、术语,而没有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作为评判标准。因而在中医临床工作中,限制了大多数中医医生大胆的、纯粹的使用中医、中药,而需要借助化验和设备检查来佐证,借助西药治疗,“否则出了医疗事故要负责任”。

2.2 体制不顺和管理欠规范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体制和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双重管理,医疗机构无所适从”。 通过深度访谈,中医基层领导们反映:中医药事业是受卫生局和中医药管理局双重管理和领导,在某些要求、标准、规范上二者不统一,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不同的人来检查工作,提出的意见、要求不一样”,让中医医疗机构管理者无所适从,导致整改工作效率低下。

其二,没有统一规范和培训,统计数据不够真实。中医药服务量是常规统计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医药服务的实际情况。但被访者反映其统计口径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主管部门也没有进行统一培训,以至中医医疗机构往往采用对自身有利的计算方法来统计中医药服务量,结果是上报数据与实际服务量有较大差距,掩盖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困难。而且行政主管部门也无法掌握真实数据,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其三,“网底”游离于体系外,积极性受到影响。村卫生站是农村三级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的“网底”,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居民,是发展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基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前沿[1]。村卫生站不仅要开展医疗服务,还要承担部分公共卫生工作,但是却并未真正被纳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在财政投入上,大多数村卫生站每年只能获得不足1200元的预防保健补助经费,有的还不能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在卫生技术人员管理上,乡村医不属于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参与职称评定,也不能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村卫生站虽有“网底”之名,而实际上却游离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之外,乡村医也一直扮演着“医疗个体户”的角色[2]。这不利于调动乡村医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推动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2.3 补偿机制还需完善

由于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医疗服务价格偏低的情况下,“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成为了突出问题,开“大处方”、做不必要的检查,成为了医院和医生谋求经济利益的一种方法。而中医药服务是以门诊服务为主,中药价格比较便宜,检查也很少,经济效益远远不如西医药服务。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更加重视西医药的发展,中医医院也不例外,在人才培养、设备引进等方面都向西医药倾斜。医生也更愿意采用西医的诊疗技术和西药,在推广中医药服务上缺乏动力。这也是造成“中医西化”的重要原因。在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认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一方面确实是由于治疗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经济利益上的考虑”。

2.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利与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实施,给农村居民的医疗尤其是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保障,对促进中医药服务的利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调查显示,4个样本县的新农合都将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纳入了报销范畴,但只有其中1个县(省级中医先进县)的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报销比例在原补偿比例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另有1个样本县的补偿办法正在制定中,拟规定纯中药的报销比例上浮5%,这说明部分区县对中医药的扶持政策正在逐步体现,但仍有一些地方重视程度还不够,扶持力度还有待提高。实际情况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偏重于对住院医疗的保障,住院治疗主要是手术、西医药服务,而中医药服务以门诊服务为主,因此,新农合对中医药服务利用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

2.5 财政投入不足

几乎所有访谈对象都认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是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财政投入更多的偏向西医、偏向综合医院”;部分受访者认为“应增加中医药的专项投入,专款专用,以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尤其应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设备配置、中医药人员待遇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投入,不应仅仅在房屋建设上投入” 。根据对样本医疗机构2007年的财政补助和上级补助收入的调查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农村基层机构尤其是村卫生站的关注不够、投入太少,样本机构均未获得中医药专项拨款补助。

2.6 中医药人才政策需进一步改革

农村中医药人才匮乏是严重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乏人才引进机制,农村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中医学是经验医学,中医生在临床上“独当一面”,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所以中医人才成长的周期比西医要长[3]。中医专业毕业生在掌握了系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后,需要“跟师学徒”,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生指导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以掌握中医药技能[2]。但现行的人才引进机制却不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医院要引进中医药专业毕业生,要有人员编制,还要经过卫生局和人事局的审批”。“老中医没退休,编制空不出来,就没办法进中医专业毕业生;等老中医退休编制空出来了,年轻人进了医院又没有老师带”。这一问题在乡镇卫生院尤其突出。访谈中很多乡镇卫生院院长表示,目前主要的困难是“缺乏人才”,他们担心老中医退休后,中医业务就 “青黄不接”了。有一家乡镇卫生院因老中医退休,2008年初已关闭了中医科。

二是现有条件难以吸引、挽留高学历人才。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待遇较低,难以吸引高学历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即使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农村,也主要集中在县级医疗机构,深入到乡村两级的寥寥无几[4]。

三是在职学历教育渠道不通畅。成人教育是在职人员获取学历和提高学历层次的主要途径[4]。但中医药在职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来提高学历有较大困难。首先,需要参加全国统考,入学“门槛”过高[4,5]。农村中医药人员,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人员难以取得入学资格;其次,有关部门规定医药成人本、专科毕业证不能作为报考执业资格的依据,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医药人员学习与提高的积极性[4,5]。

2.7 执法监管力度不够

由于中医药诊疗不需要依赖于高精设备,开业要求不高,个体行医现象非常普遍。少数个体行医者打着“祖传秘方”、“纯中医治疗”的幌子,非法行医、招摇撞骗[7],严重扰乱了中医医疗市场,不仅使患者蒙受了损失,也破坏了中医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导致人们对中医药服务的信任度和需求的下降。部分受访者表示,“监管部门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不够、流于形式,致使当地非法行医屡禁不止,扰乱了中医医疗的秩序”。

另外,中药饮片的质量下降是受访者普遍担心的问题。一方面,中药饮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严重。“即使从正规的医药公司进药,也有可能出现掺假,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医治疗的效果,也使药品价格出现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中药饮片的存储不规范,私人诊所和部分医疗机构没有专门的中药库房,只能将中药饮片装入麻袋、堆在墙角。中药饮片变质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利益。

2.8 部分相关政策制约中医药的发展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要求和药品管理法规的有关规定,医院的中药饮片炮制室和中药制剂室要达到GMP标准,还要有严格的品质检查。“农村基层卫生院中药饮片和院内制剂的用量不大,药品又不能外销,其利润根本就无法支付制剂室和炮制室的改建费用,达不到国家相关要求,只能关闭”。一些治疗效果很好的院内制剂无法继续使用,需要炮制的饮片也不能在院内进行加工。受访者认为,中药饮片炮制和中药制剂是中医的特色,“用西药的标准来要求是不合理的”。

在执业中医师考试中,西医的题目较多,这在客观上引导和鼓励了中医医生钻研、使用西医[8],而忽视对中医药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容易培养出“不中不西”、“西医不强、中医不精”的中医医生。这对中医医生自身的发展和中医药服务的推广都是极其不利的。另外,根据有关政策规定,中医生是不允许动手术、开西药的。尽管这一规定现在并未严格地执行,但受访者仍对此表示担心。在目前医药收入并未完全分开且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西药收入是医院业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医生不能开西药,不仅影响了医生个人的收入,也会对医院的经济收益产生影响。医院因此不愿意引进中医药专业毕业生,中医医生也无心钻研中医药业务,这严重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发展。而与之相对的,西医医生在开中药(主要是中成药)处方时没有受到太大限制。受访者认为这“不公平、不合理”。“医药不分家”是中医药的一个显著特点,中药饮片、中成药都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辩证施治、合理使用,西医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医药知识的学习,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只是按症状用药,很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甚至是适得其反。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中医药服务的质量,也会影响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信任度。

3 对策与建议

当前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部分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基层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充分考虑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不断改进、完善相关政策,规范中医药管理,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1 加快立法的步伐,建立中医药自身的相关评价标准体系

首先,应加强中医药立法工作,推动《中医药法》尽快出台,从法律层面确立中医药事业的地位,并为有关法规、政策、配套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其次,应加强对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深入研究,制定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在医师资格准入,医疗事故鉴定,药品研发、评审和推广等方面,应采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和评判,防止中医药走上“西化”的歧途。

3.2 加强部门协调,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推动农村中医药事业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首先要加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明确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局的分工和职责,在中医药服务的要求和规范上,应加强沟通、统一要求,规避政出多门、多头领导、相互矛盾的情况;第二,社保、人事、物价、药品监督等政府部门在制定医保、人事、价格、中药制剂生产等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色与作用,区别制定相关要求,为中医药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假冒伪劣中药,以维护中医市场秩序和患者的权益,为农村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建议中医药主管部门规范“中医药服务量”的统计方法并加强培训,使统计数据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医药服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便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医药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3.3 增加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

加强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尤其要保证农村中医药工作的专项投入,从财力上支持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首先,投入应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倾斜,加强“枢纽"和“网底”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建设,使农民能够方便、就近地接受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其次,应转变投入的方式,变“机构投入”为“项目投入”[9]。科学的投入应根据医疗机构的不同需要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作用。对投入——产出的效果要及时进行评价[9],以提高资金效益,并作为下一次投入的依据。再次,投入项目应多样化,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房屋进行投入,也应注重对人才培养、中医适宜设备配备、适应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以满足不同机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3.4 充分发挥新农合的作用,推动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等特色优势,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纳入新农合基本医疗和药品目录,降低中医药报销起付线,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医疗机构和乡村医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鼓励参合农民接受中医药服务。”各县(区)应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将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报销比例,引导和促进农民利用中医药服务。同时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若条件允许,应充分考虑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将某些中医药门诊服务(如慢性病的中医药治疗)纳入报销范畴,可以规定中医药门诊服务费用在一定时期内累积达到一定数额,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以此来促进中医药服务的利用。

3.5 严格实行“医药收支两条线”,为中医药服务提供发展空间

经多年的酝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已进入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阶段,即将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尽管新方案至今仍未公布,但是“政府主导”的医改思路已基本确立,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和投入将会得到强化。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也会缓解,医疗卫生事业会逐步回归到“公益性”的方向上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严格实行“医药收支两条线”,医、药收支分开核算;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如此双管齐下,杜绝“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现象,使药品利润和医生收入、医院收益脱钩,中医药服务才能在经济上不受“歧视”,才能拥有发展的空间。

3.6 改进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鼓励高等医药院校开办“农村中医药专业”[10],定向招收、培养农村学生,为农村输送“招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5]的高质量的本、专科中医药人才。同时,继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鼓励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服务于农村基层;建立“跟师学徒”制度,使其成为中医毕业后教育的主要方式。人事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跟师学徒”时间长的特点,在中医人员引进上要适当放宽限制,为“师承教育”预留充足的时间,避免出现年轻医师“无师可跟”的现象。同时通过财政投入设立中医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带徒的“老中医”和保障跟师的年轻医生的生活;鼓励在职中医药人员通过成人教育、自考、函授学习等方式来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改革成人教育的招生、培养模式,实行“宽进严出”,降低入学“门槛”,允许在职中医药人员通过单独考试甚至免试推荐的方式获得深造的机会;培养时采取各地区相对集中授课(以市为单位,邀请老师到当地集中授课)、自学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模式,方便在职人员学习;毕业时应进行严格考核,要严把质量关,对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学历证书。对于通过成人教育、自考等方式获得相应学历的中医药在职人员,应允许其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燕霞,张宏星等.积极探索,抓住关键,切实做好农村中医药工作[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5):17~18.

[2]王新奎,黄华,龚玉秀等.农村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7;28(8):79~80.

[3]王国良,王桂军.加强农村中医药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9;9(2):16.

[4]裴丽,曹霞.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0):5~7.

[5]王子寿.新农村建设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2):21~22.

[6]袁长津,郭子华,李凡成.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对策探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2):3~5.

[7]温丽群,老膺荣.开展群众中医服务需求及中医基础知识调查,夯实中医药强省战略基础[J].科技管理研究,2007;(7):42~43.

[8]杨永厚.农村中医药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6;20(12):90~91.

[9]尹爱田,郑文贵,赵延奎等.农村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9):552~553.

中医影响因素 篇5

目的:以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为高校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月平均花费越低就业压力越大(P<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中医养生的关键因素 篇6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进行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中医影响因素 篇7

1 现况调查结果及分析

1.1 方法

项目组抽取桐庐县5个乡镇作为样本,有281名卫生人员,3 662名村民,237名乡镇、村干部接受了包括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知晓度、认同度及选择性等主题的问卷调查。

1.2 调查结果

调查可见,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度卫生人员、村民及乡镇村干部均较低,认知选择度总的态势为卫生人员>乡镇村干部>村民,但对中医药技术的选择比例乡镇村干部特别低。

2 干预及效果

2.1干预方法

根据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服务对象———需方为首要影响因素这一见解,本项目将干预对象确定为村(居)民,并据此设计干预方案。

具体方法为:1从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中选择5个项目,通过桐庐电视台健康栏目播放视频,在固定时间内组织村民观看。2邀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的两个社区,采用集中讲座形式对村(居)民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教育。

2.2 干预结果

2.2.1 科普讲座干预效果

样本:桐庐县富春江镇大洋坪村、黄坡岭村86位村(居)民。

授课内容:中医摩腹疗法,中医捏脊疗法。

干预效果见表2、表3。

2.2.2 视频教育干预效果

样本:桐庐县富春江镇渡剂、七里泷、芝厦、俞赵、黄坡岭、花坪山、横山、宪前等8个村228名村民。

视频教育内容:中医耳尖放血疗法、经皮穴位点刺激、揉捏法、天灸疗法、平衡针灸针刺等5项中医适宜技术。

干预效果见表4、表5。

注:另有217位村民(占95.18%)表示看了视频后,愿意将这些治疗方法介绍推荐给亲朋好友。

2.3 干预结果分析

2.3.1 干预实际效果

中医药适宜技术需要宣传,只有让群众了解,才有可能接受。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群众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特别是对非药物治疗技术接受程度不高,因此推广的难点还是群众的观念问题。本次调查表明,适宜技术推广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采取讲座、视频等手段进行干预,效果明显。因此,适宜技术推广应与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知识的普及相结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2 干预效果与现况调查情况的对照 见表6。

3 讨论

3.1 不同人群对适宜技术的认知不一,阻碍了有效推广

本次调查显示,不同人群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认知程度存有较大差距,呈卫生人员>乡镇干部>村民态势,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态势,充分反映了供需双方依从性的严重不对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适宜技术的有效推广。

3.2 不同群体对适宜技术缺乏认识,影响了推广进程

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涉及到技术拥有和指导专家、专业推广队伍、卫生人员群体和服务对象几个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均承载着不同的作用。而目前对此观点尚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各地往往较注重指导专家和专业推广队伍的作用,忽视了农村卫生人员对这项工作的群体支持作用,尤其忽视了服务对象即需方的重要作用。

3.3 忽略了对服务对象的宣传引导,使推广应用“链”发生“断裂”或存在“盲端”

本次现场调查显示,服务对象对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知晓率、认同度和选择性均较低,说明以往忽略了对服务对象的宣传引导。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是供需关系不平衡,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从社会学角度考虑,仅将医学成果推广的环节锁定在行业内部,而忽视了社会人群这一重要环节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性效应,从而使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链”出现“断裂”或存在“盲端”。

4 对策建议

4.1 制定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路线图,明确诸要素及方法要求

鉴于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已有的区域实践和已探明的诸多认识及不当,理当对这项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建议编制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路线图,明确诸要素及方法要求。制定路线图的基本原则为政策保障、投入机制、培训和队伍建设、管理、考核评估与强化功能;其核心要素应是机构与方案、师资与技术、队伍与培训、需方教育和干预、绩效考核与评价;其运行模式可采取“线面结合,以线带面”的方法,所谓线,就是“县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垂直管理运行;所谓面,就是面向基层人群的所有基层公私医疗机构。

4.2 将服务对象列为提升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效能的首要因素

本次调查表明,需方因素不可忽视,而且是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推广应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近一个时期以来,从国家到各地方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服务”列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而这一系列的健康服务的应用群体就明确定位于广大的城乡居民。由此,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将服务对象列为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直至整个健康服务的首要因素加以重视和研究。

4.3 形成中医药技术和服务知识相兼容的农村社区宣教网络

由于农村服务对象对中医药适宜技术认识不足,以及宣传不到位,阻碍了适宜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因此,建议推行农村区域强化健康服务知识宣传的“四个结合“、”两个评估”模式,即:将健康服务知识宣传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与社区医药卫生科普教育相结合,将宣传适宜技术的治疗作用与防病养生作用相结合,将社区科普讲座和电视台健康栏目定时播放视频相结合;对接受健康服务知识的人群结构作评估,对接受宣教的知信度作评估。由此形成农村社区宣教网络,提高需方知晓率与认同度,从而提升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大的效用。

4.4 营造中医药适宜技术向农村推广的社区支持网络和社会互动氛围

中医影响因素 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质量控制,因素分析,中医

中医成人教育是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构成了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完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医成人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办学模式的开放性,办学形式的灵活性,办学层次的多样性,以及因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的扩招而导致的中医成人教育生源质量的下降,给成人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难题,使中医成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中医成人教育终身化的进程中,中医成人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必须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1 影响中医成人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规模扩大,中医成人教育也随之迎来了大发展,招生方式灵活、多种办学方式并存、多点办学办班并举,办学规模快速扩大,但办学质量并未提高,甚至部分办学机构的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综合观察,影响中医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较多,目前突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

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不顾办学条件,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滑坡。放松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缺乏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任课教师存在教学能力不强、教学经验不足、临床经验不高等现象。有些成教老师出于条件限制、能力所限,仍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照本宣科、课堂讲到底等几十年不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授课内容与临床实际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多地讲授一些书本知识,而对临床实际则一带而过,对成人学生在临床工作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不能给予圆满的解答。放松对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对一些入学动机较复杂、学习目的性不明确的学生缺乏教育管理,导致学习纪律松散,到课出勤率普遍较低,迟到、早退现象普遍,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1.2 成人教育质量缺标准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人才是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现在社会往往忽视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认为经过普通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就可以终身适应工作岗位,再不需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需求。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满足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将使每个人都成为终生接受教育的学习者[1]。为此,中医成人高等教育在基本完成“学历补偿教育”使命情况下,将更多地担负起继续教育职能,适应工作领域中出现的尖新科技。现阶段各类型的中医成人学历教育中,成人教育毕业生达到全日制同层次普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已成为我国中医成人教育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中医成人教育的专业结构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安排、教材的选用、教学组织等,逐项与全日制规章制度靠近,但由于学生素质、学习精力、学习环境、培养条件及培养的目的均与普教相差甚远,成教质量标准普教化完全忽视了成教的特色,不利于中医成人教育质量的控制和提高,应抓紧制订符合中医成人教育特点的质量控制体系。

1.3 教学方式方法不新颖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中医临床课程讲授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先病因、病理,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模式。这种授课方式与医生正常临床诊断思维方式,即先症状、体征、诊断,再病因、病理的过程恰好相反,造成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不符合临床课程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是造成中医成教学生创新能力差、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部分成人教育机构办学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环节过于简单,自学环节被弱化,面授时间过度压缩,考试、考查不够严格,实验实习压缩严重甚至被取消,作业次数越来越少。这种方法陈旧、过程单调、手段落后、环节薄弱的教学实施过程也严重影响了中医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1.4 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尚缺乏较为统一的适合中医成人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质量评估体系,对中医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质量也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措施。有些学校缺乏完备的教学制度,或者虽有制度却形同虚设,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手段落后,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不健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很少开展对教学计划、教案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试卷质量等进行有效评价标准。有些学校因激烈的生源竞争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主观上放松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管理,造成教学不严、学风不正,从而严重影响中医成人教学的教学质量。

2 提高中医成人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为了提高中医成人教育的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中医成人教育质量观

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观,在发展中求质量是中医成人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加强对中医成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发展的质量观,在质量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进程中求质量。在中医成人教育的发展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有计划、有条件的发展是保证中医成人教育质量的基础。改变粗放的数量增长型发展为质量和效益兼顾并以质量为第一的集约型发展,端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把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良好社会效益作为中医成人教育的出发点与根本目的。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新知识不断出现、信息快速更新的形势下,树立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价值观[2]。现阶段文凭学历已不再是社会用人的唯一标准,中医成人教育应正确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把中医成人教育看作普通高教事业的延伸,充分挖掘中医成人教育机构的潜力,大力提倡多元化的办学机制,重点发展以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2.2 建立健全的中医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质量的最低标准、教学质量的论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等[3]。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过程中的有关规章制度,包括校外教学点管理、考试管理、课堂管理、思想教育工作、学生管理、学生评优工作、学生违纪处理、班主任管理、教材管理、实验室管理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做到规章制度健全,办学有章可循。重视学生思想教育,重视新生入学教育,端正学生学习目的,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实行班主任、班委会制度,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教学管理研究,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经验,注重教学管理各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严格制度并认真执行有关考试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考场纪律,规范各教学点的考试流程,做好试卷的命题、阅卷及保密工作。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学生学籍档案,严格规定并执行学生的休学、退学制度,制订严格的成绩录入制度,对学生的补考、重修等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做到学籍管理科学规范,学籍档案准确齐全,严把学生毕业质量关[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好教师聘任关,制度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制度、实行各教学点教师教学工作准入制度,定期对各教学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交流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任课教师考评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问的调查,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评价。做到师资管理规范,教师教学严谨认真。

2.3 深化中医成人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临床医师,他们直接接触临床医疗工作,具有人格特点上的多样性、学习方式上的独立性、知识要求上的时代性等特征。因此,在进行中医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的教学特点,教学生之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2)面向临床实际,紧跟临床前沿,使用有较高临床水平和教学技巧的老师进行成人教学,努力做到学以致用;(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目前我国中医成人高等教育中临床课程的讲授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先病因、病理,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模式,造成了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提高中医成人教育临床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我校正在对传统的中医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法、模拟医院教学法和床边教学法运用于中医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5,6],积极推行开放化的弹性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时间、空间、内容和方法上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权。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中医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3 小结

总之,努力提高中医成人教育的质量,保持中医成人教育的丰富生命力,是当前中医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进行中医成人教育的深化改革,提高中医成人教育管理水平,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协调处理好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关系,永远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黄明达.高教自考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6):38-40.

[2]杜以德.影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质量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1998,(7):7-9.

[3]郑红磊.关于我国成人教育未来的几点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1,12(1):71-73.

[4]张勇.成人教育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38-39.

[5]张文忠,宗伯君.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管理体制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0,(3):24-25.

中医影响因素 篇9

1资料及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入住我院的180例经确诊为维持性血透脑卒中患者进行随访, 男96例, 女84例, 年龄33~77岁, 平均 (59.8±12.2) 岁。本组被随访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发病较为急促, 局灶性神经功能出现缺损 (少数患者为全面神经功能受损) , 症状与体征持续均>24h, 排除肺血管源性病因, 且经过头颅MRI或者CT证实[1]。纳入标准[2]:1发病在2周以内;2年龄超过18周岁;3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1伴随恶性肿瘤、血液病以及胶原病等疾病;2出现严重的心、肝、肾脏系统疾病;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2方法

随访以患者发病时间为起点, 至最后1次随访时间为终点。单独设计随访表格, 随访人员对患者入住医院时候的具体情况不了解, 采取电话随访以及信访盲法两种方法同时进行。随访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史、既往史以及生存情况, 改良Rankin分值评定, 如果患者出现了死亡, 应该对死亡患者死亡的具体时间以及原因进行了解。经过2周的随访, 另一名研究者按照10%的比例抽样对mRS评分进行检查性复查, 复查者对患者入住医院的情况及第一次随访的结果是不了解的, 对两位随访者的Kappa值进行计算、对比。如果两位随访者对患者的预后分类有所不同, 由研究小组讨论来确定。随访工作于2012年6月份结束[3]。

(注:*χ2: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a:例数 (%) ;b:均数 (标准差) ;c:中位数 (IQR)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包对数据处理, 基线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 主要运用Logistic回归逐步前进法与Kaplan-Meier法对影响本组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计量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响维持性血透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对本组患者预后的单因素进行分析, 与女性、高龄、教育程度低、有高血压病史、有脑卒中史、Glasgov分值低、NIHSS分值高、OCSP分型, 有并发症、白细胞计数高、纤维蛋白原高、肌酐高等因素有关;与吸烟、心脏病史、舒张压、发病至入住医院时间等方面的因素无关 (表1) 。

2.2脑卒中功能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进一步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剔除了如下影响因素, 即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Glasgow分值、OCSP分型、收缩压、白细胞计数、肌酐等因素;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高龄 (OR=3.33;95%CI:2.08~5.77) 、教育程度低 (OR=0.72;95%CI:0.62~0.77) 、有脑卒中史 (OR=2.55;95%CI:1.32~4.09) 、NIHSS评分高 (OR=2.54;95%CI:1.60~4.02) 等。

2.3ROC曲线分析

BinaryLogistic过程中产生含各个体预测概率的新变量为检验变量, 实际的随访结果为状态变量作ROC曲线分析示意图 (图1) 。下述曲线面积为0.828 (95%CI:0.735~0.833) , 标准误差为0.025, P=0.000。

3讨论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因素如下: (1) 年老体衰: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或思虑烦劳过度, 气血亏损或上逆而突发本病。 (2) 饮食不节:嗜酒甘肥, 以致脾胃受损, 聚湿生痰, 痰湿郁久化热, 流窜阻滞经络而致本病。 (3) 情志所伤:心火暴盛或因情志所伤, 肝阳暴动, 引动心火, 气血上逆, 遂至卒倒, 不省人事。 (4)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 风邪乘虚人中经络, 气血痹阻。

本研究主要对180例维持性血透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随访, 经过单因素Logistic分析, 发现患者年龄、性别、并发症、饮酒、血压、高血压、血糖、肌酐、脑卒中发病史等影响因素与脑卒中预后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经过多因素分析, 最终确定影响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高龄、教育程度低、有脑卒中史、NIHSS评分高等方面[5]。因此, 得出如下结果: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女性、高龄、教育程度低、有高血压病史、有脑卒中史、Glasgov分值低、NIHSS分值高、OCSP分型, 有并发症、白细胞计数高、纤维蛋白原高、肌酐高等, 与吸烟、心脏病史、舒张压、发病至入住医院时间等方面的因素无关。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有高龄、教育程度低、有脑卒中史、NIHSS评分高等。

陆福明等[4]报道, 尿毒症患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4倍。脑卒中是继心血管事件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危险因素, 也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严重并发症, 患者中75%丧失劳动能力, 40%中度致残[5]。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脑出血时, 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治疗困难。因此合理及时的治疗和规范化的护理对这类患者显得至为重要。尿毒症合并脑出血时, 因血压高、凝血机制异常, 导致脑出血加重, 脑出血后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治疗过程中某些药物因肾功能衰竭而导致在体内蓄积, 增加死亡率。血液透析本身也可因血压波动和液体失衡而导致脑水肿, 引起脑出血再发[3]。血液透析肝素的常规运用是诱发患者脑出血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其中控制高血压最为重要, 其次, 在透析过程中, 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可简单脑出血的发生率, 不影响血小板功能, 不加重出血, 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 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使用无肝素透析。本研究结果表明, 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血液透析中出现的脑出血并发症, 采用无肝素透析, 并给予精心护理措施, 能有效的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的死亡率, 值得临床借鉴。

在诸多对维持性血透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预测中, 年龄均是一个影响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认为年龄能较大影响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可能因为年龄主要影响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年龄愈大身体承受和恢复能力愈差。性别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其中女性预后效果较男性差。综上所述可以得知, 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多, 准确分析这些影响因素, 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透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与中医发病病因。方法 我院的180例经确诊为维持性血透脑卒中患者进行随访, 采取电话随访以及信访盲法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结果 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女性、高龄、教育程度低、有高血压病史、有脑卒中史、Glasgov分值低、NIHSS分值高、OCSP分型, 有并发症、白细胞计数高、纤维蛋白原高、肌酐高等, 与吸烟、心脏病史、舒张压、发病至入住医院时间等方面的因素无关。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有高龄、教育程度低、有脑卒中史、NIHSS评分高等。结论 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血液透析中出现的脑出血并发症, 采用无肝素透析, 并给予精心护理措施, 能有效的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出血的死亡率,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维持性血透脑卒中,预后,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宝琴, 毕晓锋, 管癸芬.急性脑出血病人的院前救护[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6) :64.

[2]毕立雄, 张黔.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135-136.

[3]张莉峰, 刘运海.急性脑梗塞患者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5, 12 (3) :135-137.

[4]陆福明, 邱朝霞.尿毒症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25例临床分析[J].中华肾脏病杂志, 1997, 13 (2) :178.

中医影响因素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自编问卷,20种网上行为按发生频度分经常(每周至少2次)、偶尔(每周最多1次)、准备(过去无计划有)、曾经(过去有现在无)、决不(过去无计划无)5级,依次计5,4,3,2,1分;24种影响因素及赋值见表1。

随机抽取广州中医学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上过网的在校五年制学生200人、七年制学生120人,按学制分组,两组人口统计学指标无显著差异。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98份且全部有效。资料录入SPSS11.0,考察影响因素与网上行为的关系,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选入和剔除标准分别为0.05,0.10。

2 结果

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的网上行为都与影响因素呈线性关系。表2示,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的每种网上行为都受1-6种因素影响;对其网上行为,业余爱好、上网对将来利弊及父母、兄妹的支持度有正向作用(提高发生率),每天上网时间、每月上网费用有负向作用(降低发生率),朋友数有双向作用(既减少某些行为,又增加其它行为)。但对五年制学生的网上行为,朋友支持度、上网对现在利弊、上网地点、上网时有旁人无显著作用,人际关系、父母学历和工种、网上信息真假以及同学、老师的支持度有正向作用,学习成绩、家庭月收入有负向作用,性别、谈恋爱、家庭关系有双向作用;对七年制学生的网上行为,谈恋爱、父母工种、老师支持度、网上信息真假无显著作用,性别、学习成绩、家庭关系、家庭月收入、朋友支持度有正向作用,人际关系、父母学历、同学支持度、上网地点有负向作用,上网对现在利弊有双向作用。

3 讨论

普遍认为互联网对大学生成才利弊并存,但相关研究理论探讨多、数理分析少[1]。本研究运用Logistic分析,得出一组预测中医学专业不同学制学生网上行为的方程。随机抽取60例验证,结果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网上行为的准确预测率依次为62.7%-81.4%,70.6%-88.7%,平均分别为75.8%,78.0%,信度较好,可资借鉴。由于标准化回归系数表征影响因素每变化1个单位对网上行为发生率的贡献率,因此通过控制方程中的影响因素,可有针对性地控制相应网上行为的发生率。

通常认为,不同人群的网上行为受不同因素影响,且一种网上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一种因素可影响多种网上行为。本研究显示,某些因素对七年制、五年制学生有相似影响,某些因素对两者则有相反影响,两者网上行为的平均影响因素依次为3.65,2.65种,且五年制、七年制学生分别有1,3种因素对观测的所有网上行为均无显著影响,分别有5,10种行为只显著影响观测的1种网上行为。这一方面说明,由于五年制学生比七年制学生网上行为需求层次低,更倾向尝试新事物[3],不同学制学生网上行为的影响因素确实不全相同,五年制学生比七年制学生网上行为的影响因素更趋多元和分散;另一方面又提示,由于通常认识不完全科学,或是在本研究设计的24种因素外还存在影响网上行为的其他因素,某些网上行为表现为只受单一因素影响,某些因素也表现出只对一种网上行为有或对所有网上行为均无显著影响。

本研究还显示,影响五年制学生网上行为最多的因素是父母支持度(影响12种行为),其次是性别(8种),再次是家庭月收入、每天上网时间和上网目的明确(均为7种);影响七年制学生网上行为最多的因素是业余爱好、上网地点和每天上网时间(均为7种),其次是性别、朋友数和每月上网费用(均为4种)。这提示,虽然对不同学制学生的同一种网上行为常需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干预,但中医学专业学生网上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没有通常认识中的那么复杂,不仅可以通过监控某种因素,对某一个网上行为进行针对性干预,如通过减少朋友数,可显著减少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网上聊天、七年制学生浏览娱乐新闻的行为,而且可以通过监控某些共有影响因素,同时对多种网上行为进行全面干预。

李氏等[3]整群分析本研究样本发现,性别、业余爱好等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网上行为有正向作用,谈恋爱、家庭月收入等对其网上行为有负向作用。表面看来,该结果与本研究对不同学制学生的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实际上,不同因素由于对五年制、七年制学生的网上行为有不同程度甚至是不同性质的影响,因此在整群分析时可能加强、减弱、中和甚至反转某种影响,如本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对五年制学生浏览时事新闻有正向作用,对七年制学生谈生意有负向作用,但李氏等整群分析显示人际关系对中医学专业学生浏览时事新闻和文学作品都有正向作用,但对谈生意无显著影响,两者实际上并不矛盾。

参考文献

[1]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0.

[2]刘步平,方春平,黄素芳,等.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与七年制生的网上行为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2):17.

传统芳香疗法对中医体质影响探析 篇11

【关键词】芳香疗法;芳香药物;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19-01

现代“芳香疗法”是一种将芳香类动植物精油作用于全身或局部以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医疗保健方法,1928年由法国人ReneMauriceGatteffosse首次提出后,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补充和替代医疗方式,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普遍成立了芳香协会组织,规范和推广芳香疗法和芳香师资格制度[1]。目前国内也有越来越多人接受芳香疗法改善其症状,但对于芳香疗法中使用的精油成分对于人体体质产生何种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缺少重视,更缺少相关研究,笔者想通过中国传统医学芳香药物使用特点,浅探中国传统芳香疗法对中医体质可能产生的影响。

1.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芳香疗法

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传统医学都没有明确概念的芳香疗法,只有使用芳香药物的现象。在古代的中西方,芳香类的动植物既被当做生活中用品,也被当做药物使用,反应了人类对芳香类动植物喜爱的共性。中国古代很早就开始使用芳香类动植物,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至周代就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2]。古代中国芳香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美容、美体、美发、养生、居家、医疗等方面。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香药作为商品大量输入,香药不再局限为贵族所专有的奢侈品,由贵族遍及民间[3]。随着香药的普及,中医对香药的使用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芳香药的“香舫”,许多芳香疗法专集丛生,如洪刍的《香谱》、叶廷的《名香谱》、颜持约的《香史》等[4]。宋代医书中记载了大量的香药方剂,《太平圣惠方》以香药命名的方剂超过100首,如沉香散、沉香丸、乳香丸、木香散等。“香药三宝”(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也在宋代使用,《和剂局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制药手册,大量使用温燥芳香药物是其特色。

2.中国传统医学的体质学说

中国传统医学中不同的医学书籍和医者对于体质有不同的分类,形成了丰富的体质学说体系。《灵枢·通天第七十二》中就已经提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体质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中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将禀赋不同的各种体质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每一类型,又以五音的阴阳属性及左右上下等各分出五类,合为二十五种人,是《黄帝内经》中最系统而全面的体质分类法。《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强人”、“羸人”、“盛人”、“湿家”的不同体质。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中记载了对特定事物过敏的特禀体质。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反应了当时人群中阴虚体质较多的情况。《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小儿则上》“盖有形色之虚实,有声音之虚实,有脉息之虚实,如体质强盛与柔弱者有异也”认识到人体体质有差异。清代叶天士、华岫云时才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体质”一词,在《临证指南医案》[5]中,还明确提出了“阴虚体质”、“木火体质”、“阳虚体质”、“阳气不足体质”、“质体气弱”、“色白肌柔,气分不足”等体质现象,现代医家黄煌根据《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桂对临床各种不同体质现象的论述,归纳总结出叶桂医案中所论的木火质,湿热质,肝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脾虚质等6种体质类型[6]。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在总结古人体质学说的基础上,将人体分为九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是目前最常用的中医体质辨识分类方法。

3.芳香疗法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浅探

芳香药物又称香药,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很多芳香药物在四气中偏温性,比如木香、沉香、檀香、乳香、丁香、小茴香、生姜、砂仁、豆蔻,高良姜、肉桂、胡椒性热,当然也有些芳香类药物性平或凉,芳香类中药在五味中则较为普遍属辛味,总体而言芳香类中药具有辛温的特点,宋代的《局方》因大量使用芳香类药物,被后世医家认为过于温燥。西方传统受到四行体液学说的巨大影响,药物常被分为寒、热、干、湿四类,芳香药物常具有热与干的特性,比如胡椒、砂仁、肉豆蔻被認为有热和干的特性,肉桂、细辛、生姜具有热的特性。中西方传统医学都认识到芳香类药物有偏于温热、辛干的特点,宋代《局方》因使用较多香药,常被后世医家批评过于温燥。

目前的芳香疗法主要以使用芳香药物提取的精油为主,可通过探讨芳香药物与体质的关系,探讨芳香疗法对于中医体质影响。中医传统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体现了中医常用治疗方法反治法的特点。因此偏于温热、辛干的芳香药物特点,比较适合与其性质相反的偏于寒、偏于湿的体质。芳香中药中有较多具有温通,化湿作用药物,对易于表现为寒性的阳虚体质,偏于湿的痰湿体质,芳香类药物比较适合。还有很多芳香中药具有行气的作用,比如木香、檀香、茴香、沉香等,适合使用气郁体质。芳香类中药常具有活血行气功效,也可适合淤血体质,番红花、乳香、没药等就有明显的活血作用。王琦教授的8种偏颇体质中,阳虚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瘀血体质是适合芳香药物,也应适合通过芳香疗法调理的。对于平和体质的人群,也可以通过芳香药物,或者芳香疗法保养身体。

在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说中,阴虚体质具有易热、少津的特点,药性偏于温、辛的芳香药物不太适合阴虚体质。对于湿热体质,芳香药物既有可能减轻其体质内的湿气,也可能加重其体质中热性的一面,也需慎重使用。对于行气作用较强的芳香药物,长时间使用则易耗气,不适合长期使用于气虚体质。对于阴虚体质、气虚体质、湿热体质,单纯使用芳香药物可能达不到很好的调节作用,甚至加重人体体质的偏颇特性。芳香疗法在调理上述体质时,可以加入其它具有滋阴、清热、补气的中药,或中医外治方法。对于特禀体质,因根据其对具体芳香药物是否有特殊特禀反应,判断可否使用。

参考文献

[1]梅家齐.我国芳香疗法标准制定与思考[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8,6,53-54.

[2]杜建.芳香疗法源流与发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3,8(18):454.

[3]赵淑敏.宋代香药考[J].中医研究,1999,12(6):7.

[4]樊树英.传统芳香疗法应予以开发[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8):20.

[5]黄英志.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54,116,342,307

中医影响因素 篇1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2例患者,男299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5.64:1。年龄15~86岁,平均年龄56.49±13.07岁。均为1995年5月~2001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并已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病人。352例患者中Ⅱ期111例,Ⅲ期241例,分别占31.53%、68.47%,没有Ⅰ期患者。其中有病理诊断的59例(肝细胞癌52例,胆管细胞癌7例)。

1.2 治疗方法

有中药内服、介入化疗、莪术油介入、瘤体内注射及对症治疗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中药和其他一种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治疗方案以首次治疗方法为主分为:以莪术油介入配合中医辨证治疗(85例);以化疗介入配合中医辨证治疗(90例);以中医辨证治疗(177例)。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中医辨证施治(口服中药):肝郁脾虚-疏肝健脾-太子参、苡仁、白术、柴胡、郁金、淮山、扁豆等;气滞血瘀-理气化瘀消积-三棱、莪术、延胡、川楝、鳖甲、大腹皮、全蝎等;湿热瘀毒-清热利湿解毒-茵陈、栀子、大黄、半枝连、牛黄、溪黄草等;肝肾阴虚-柔肝补肾滋阴-沙参、麦冬、枸杞、补骨脂、龟板等。根据证型采用相应治则治法适当加减,煎药口服,每日两次。

(2)莪术油介入:主要选用莪术油及其制剂(莪术油微球或榄香烯等),包括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莪术油肝动脉灌注和莪术油瘤体内注射。

(3)化疗介入:包括经肝动脉灌注栓塞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常用药物有:ADM、DDP、MMC、5-Fu,常选用2联或3联用药。栓塞剂常用碘油和明胶海绵。

(4)护肝对症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随访并记录所有病例的生存时间(月),起点时间为患者确诊后首次接受治疗的时间,终点时间为其死亡时间、随访截止仍存活时间或失访时间。随访统计日为1995年5月~2002年7月5日。

1.4 统计分析方法

对总体及各组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指标有: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治疗后1、2、3、4、5年累计生存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显著性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因素统计分析,筛选出预后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

2 结果和分析

2.1 结果统计

统计总体生存情况及3种治疗方案的生存时间及累计生存率,结果见表1。

2.2 各种治疗方案的生存分析

分析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可知:莪术油介入组1、2、3、4、5年生存率均高于其它组,且有3例活过4年、2例活过5年的。化疗介入组的1、2、3、4年生存率亦高于中药组。化疗介入组、中药组各有1例活过3年的。化疗介入组有1例活过4年。3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莪术油介入组最长,化疗介入组次之,两组均长于总体的中位生存期,而中药组最短。莪术油介入组与化疗介入组的远期疗效较好,其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生存率与前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1)。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结合中医辨证施治综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在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2.3 不同治疗因素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影响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的治疗因素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影响,我们把有无莪术油介入治疗、莪术油介入治疗中有无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加用瘤体注射及有无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分别加以比较,分析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1)有、无莪术油介入治疗生存时间比较(见表2)。

分析结果可知有莪术油介入治疗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累计生存率均高于无莪术油介入治疗的患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莪术油介入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2) 莪术油介入组有无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加瘤体注射治疗的生存分析,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的同时予以莪术油瘤体注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及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P< 0.01)。加瘤体注射治疗的7例患者均活过1年,5例活过2年,3例活过4年,2例活过5年。提示莪术油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灌注同时予以瘤体注射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率,降低死亡危险度。

(3)有无中医辨证治疗的患者生存分析,表4所示。

我们将按辨证治疗且服中药剂数在30剂以上的为有中医药辨证治疗,否则即作为为无中医药治疗,现将有无中医辨治治疗的患者的生存时间加以分析比较。

服用中药30剂以上患者的生存率、平均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均高于少于30剂者。(P<0.001)。提示长期中药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率,降低死亡危险度。

3 预后因素分析

3.1 单因素分析

通过对17个相关因素进行分组、分级,比较累计生存率,以Life Tables生存分析过程的Gehan法对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显著性检验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然后进一步作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看到共有临床分期、莪术油介入、肿瘤大小、静脉癌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治疗方式、介入治疗、化疗介入、介入次数、中药剂数等因素有关的累计生存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2 多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中,由于受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可能出现假象,而COX比例风险模型能够在多因素共存的情况下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可以获得比单因素分析更为确切的预后因素。我们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因子带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运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得到最终模型方程,最终得到含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药剂数、介入次数这4个有显著性意义的预后因素(P<0.05),分析结果见表5。

回归系数(β)为正值,说明相应因素为预后危险因素,β值为负值说明相应因素为预后保护因素。相对危险度(OR)值反映该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程度。上表显示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回归系数大于0,其相对危险度大于1,为预后危险因子,有减少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中药剂数、介入次数两因子的回归系数均小于0,相对危险度小于1,提示它们为保护因子,它们均有增加病人生存时间的作用。4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均较小,提示它们是相互独立的预后因子,表6所示。

4 结论

本课题通过回顾性调查广东省中医院1995年5月~2001年12月收治的352例原发性肝癌病例。通过Kaplan-Meier及Life Tables生存分析法统计分析总体及不同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用COX模型作多因素统计分析,筛选预后危险因子及保护因子。通过计算预后指数(PI值)来预测患者的预后。结果如下:

(1)莪术油介入和化疗介入配合辨证施治综合治疗均能显著提高中晚期PLC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危险度,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中药内服为主的治疗。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PLC患者如能在辨证施治时配合中药制剂或化疗介入栓塞局部治疗可能是获得较长生存期的治疗方案。

(2)莪术油肝动脉灌注栓塞的同时予以莪术油瘤体注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及生存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P<0.01)。加瘤体注射治疗的7例患者均活过1年,5例活过2年,3例活过4年,2例活过5年的。提示莪术油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灌注同时予以瘤体注射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率,降低死亡危险度。

(3)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方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莪术油介入、化疗介入、介入治疗、介入次数、肿瘤大小、门脉癌栓、中药剂数等项对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进一步用COX模型作多因素统计分析,其中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预后危险因素,有减少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而中药剂数、介入次数为保护因素,它们有增加病人生存时间的机会。预后指数能有效地判断病人的预后情况,PI值越大,预后越差;而PI值越小,死亡风险越小,预后越好。

(4)本研究显示服用中药剂数为患者预后保护因子,各组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提示长期坚持服用中药可以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由于中药药性和缓,起效较慢,加以中晚期肝癌病机复杂,病情深重,要想缓解病情,决非短期服用所能凑效。

(5)介入次数在本研究中亦被显示为患者的预后保护因子,介入次数在2次及3次以上的病人1、2、3年累计生存率均显著高于介入1次或无介入治疗者。说明对于那些能够接受介入治疗的中晚期肝癌者只行1次介入治疗是不够的,应定期进行,积极治疗。但要综合考虑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患者的耐受能力,否则反而会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及生存期。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药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将352例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中药配合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分为中药合莪术油介入组、中药合化疗介入组、中药辨证治疗组等3组进行疗效分析,对预后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结果:352例患者总体平均生存时间为9.0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0月,其中中药合莪术油介入组(85例)中位生存期10.25月,平均生存时间13.0月,总计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为37.76%、11.76%、4.71%、3.52%、2.36%;中药配合化疗介入组(90例)中位生存期9.75月,平均生存时间10.0月,1、2、3、4年生存率为24.44%、6.67%、1.11%、0;中药辨证治疗组(177例)中位生存期4.32月,平均生存时间5.0月,1、2、3、4年生存率为6.78%、2.26%、0.56%、0。单因素分析治疗有意义的预后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静脉癌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治疗方式、介入方式、莪术油介入、化疗介入、介入次数和中药剂数。多因素分析(Cox模型分析)对生存有显著意义的预后因素为肿瘤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预后危险因素,介入次数、中药剂数为预后保护因素。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肝癌疗效有限,中药配合介入治疗则疗效有显著意义,介入前后辅助中药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和生存时间。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药治疗,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1]贾雨辰,刘崎,贺佳,等.COX模型对肝癌预后因素的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2):80-84.

[2]刘崎,贾雨辰,田建明,等.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影响生存因素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1996,18(5):359-361.

[3]廖清华,陆云飞,黎乐群,等.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生存因素的COX模型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15(3):15-17.

[4]唐勇,任伟新,黎玉秀,等.影响肝动脉灌注药物和栓塞治疗预后的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8,25(4):248-250.

[5]刘崎,田建明,贾雨辰,等.肝癌并门脉主干癌栓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8):538-541.

[6]李槐,曾辉英,杨玲,等.影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远期疗效的因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11):931.

[7]李海平,曹觉,王小宜,等.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66-69.

上一篇:定位和思考下一篇:学生成绩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