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综合评估

2024-06-18

学生成绩综合评估(共6篇)

学生成绩综合评估 篇1

1 教师应该把课备好

1.1 首先教师应该通览教材

把3-6年级的科学课本“通览”———首先领会编者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并且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把学生教会(知识,技能,知识与技能的完美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1.2 充分利用教辅用书

与学生和教师配套使用的教辅用书是专家的多年经验的完美呈现,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并和教材进行有机的结合,教辅用书的观点只是给你一个建议,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对生活,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的基础之上,来判定最终采取哪一种方法:来讲授这一节,这一章,这一本书……

1.3 必须与同行充分交流,切忌高傲自大

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充分吸收他人的长处:学法,教法,备法,讲法,用法;把他人的经验(内化),这样才能提高自己,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动手操作的能力,到社会实践的能力。

1.4 有时间尽量多听课

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要就听科学课:科学是一个交叉的学科,要想把它教好并且让学生学会,自己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科学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这样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基础,基础不行必须抓时间自己补课。

1.5 课前的实验很重要

它决定你的课是否成功,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材料,事先想到的实验的结果,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来解决;学生当堂的插曲(临时出现的随即情况),你如何来应对;学生的提问必须给予:当时解决,否则,学生就把你看扁了,这些都得需要你有很好的内功。

1.6 内化自己的知识

把你以前学过的和现在的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以前的知识到现在是否还可以应用,教师应提前演练多次,目的只有一个把学生教好,做一个让学生信任,同行称赞,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师。

2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

2.1 了解学生的基础

她(他)的科学知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分别对待每一个学生,有利于提高她(他)的综合素质。

2.2 了解学生的性格

对于这个你可能不认可,但是实际当中非常重要。你一旦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后,你可以很自如的把他(她)教好。因为你可以根据她(他)实际来教他(她),这样能不出成绩吗?

2.3 了解学生的家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态度,要让他(她)成才还是成人,或者是在学校混日子。

2.4 家长的态度决定你的教学的方向

我讲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那是1992年9月1日我毕业教学的第一天,由于一道数学题,我发现学生王某在和我撒谎,于是在年轻的工作热情的推动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又问他一遍,他还是那样说,当时我的气大了:于是我打了他“一记耳光”,结果:他父亲刚给买的新眼镜很不情愿的摔在了地上,它的“哭声”当时我感觉不到,但是现在我可以完全的体会得到,他当时留下了“委屈的泪水”。当天的中午,他的父亲来到小寺沟中学(当时在承德市很有名的公立收费学校)只叫了语文老师和我,在小寺沟一个有名的饭店,请我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当时他父亲说:“我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老师替我管教,我搭交情,我在家比你管教的还严(冬天我让他手握很热的暖气管子,撅着屁股,用木板狠狠的打屁股)……讲到这里你应该知道家长配合的重要性了,如果我碰到的是一个不讲理的学生家长,那我对这样的学生就无法教育了,所以我用亲身的经历来告诫广大的同仁。

2.5 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处

还是用事实来说服你———我1992年-1995年在小寺沟中学任教期间:学校要求优秀率45%;及格率85%,我每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它的基础是:我的学生的很好的配合———我刚到期中考试就把半个学期的课程全部讲完,我上课非常轻松,最后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我感觉到学生的水平达到不用“教”的水平———自学能力已经达到,第一节课自学,第二节课用“刻钢板”(学生自学的时间)印完的测验题进行考试,结果发现及格率95.6%;优秀率62.3%。

3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上好自己的每一课要向40分钟要效益,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年年清。(2)抓好学生的阶段测试平时测验,章节考试,单元考试,月考,学期末考试。努力做到:精讲精练,事半功倍。(3)要把实验和讲课有机的结合不一定非得按照教科书编排的顺序,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衡量”,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自学的方法,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社会接轨的能力等等。

4 把家长,学生,教师,社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1)首先取得家长的承认包括你的知识水平,教学实际,与学生的亲和力(学生对你的认可度,水平,讲课的认知度,学生的领会程度等等),社会的认可程度等等。(2)其次取得学生的认可一旦学生不认可你,就是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3)教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绩,社交能力,与学生的亲和力,与家长的沟通能力。(4)取得社会的认可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你有相当长的,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样你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5 结束语

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得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正如我们承德市上板城中心小学的康洪才校长所说:放下架子,摆正位子,俯下身子,聆听学子,专心教子。

摘要:小学教育的对象是祖国的花朵,做好学生小学时候的教育工作,对学生长大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教师,小学生,成绩,家长

学生成绩综合评估 篇2

学分是用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单位。是进行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依据。各课程的学分计算方法是依据学校培养方案和该课程开设的学时数等计算的。及时统计各类型课程的学分数,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修业学分,掌握自己学习计划。

一、成绩表的建立与整理

在EXCEL工作表中建立如图1的工作表。图1是已经输入好的某专业学生成绩,C1:P1单元格范围是课程名称;C2:P2单元格范围是对应的课程类型;

C3:P3单元格范围是对应的课程应得学分数;A列A4单元格以下是学生学号,B列B4单元格以下是学生姓名,Q—X列分别是需要统计的项目。如果课程增加就在O列和P列之间插入新列输入。

二、特殊成绩的显示

学生成绩一般以百分之为主,没有达到60分的成绩为不及格,这些成绩就要特殊对待(如通知其补考、重修等),为了使成绩表一目了然,便于统计,就需要把这些成绩区别于其它成绩显示,如图1小于60分或没有成绩的就显示为红色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通过Excel的条件格式进行,先选中所有的分数单元格(本例为C3:N30单元格),点击菜单栏“格式”-“条件格式”-“单元格格式”-“未介于”-“60”-“100”—“格式”,选择未达到60-100的单元格显示的颜色或字体等(本文选择单元格为红色)如图2。

三、学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统计

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中,学生毕业有最低额定学分,学生所修总学分要及时统计。在学分统计中,当课程成绩≥60分时取得该门课程的相应学分,当课程成绩<60分或未修该门课程时不取得学分,根据此的要求,在统计1号学生总学分的单元格内(如V4单元格)键入条件求和公式“=SUMPRODUCT(--($C4:$P4>=60),$C$3:$P$3)”(注:不带引号),以后按回车即得出1号学生的总学分数。

解析:公式“=SUMPRODUCT(--($C4:$P4>=60),$C$3:$P$3)”是一个条件求和公式,含义是当C4至P4范围内单元格的数据满足大于或等于60的条件时,相对应的C3:P3范围的数值求和。如当C4单元格数据“83”>60则,C3单元格(相应的学分)数据“1”就加入求和公式;如I4单元格数据“50”<60则,I3单元格(相应的学分)数据“1”就不加入求和公式;如L4单元格数据为空(该学生未修该门课程)则,L3单元格(相应的学分)数据“1”就不加入求和公式,依次类推。在以上函数公式中C3:P3单元格区域的引用使用了绝对引用,C4:P4单元格区域的引用使用了相对引用,是为了公式进行向下拖动复制时,参加条件判断的单元格区域相对改变,而参加求和的单元格区域不改变。

如果要求其他学生的总学分,就选中V4单元格,然后向下拖拽该单元格右下角的填充柄至最末一位学生处,这样就把该班所有学生的总学分就统计出来。如果还需要增加课程,就在选中P列插入新行,增加列不影响公式的计算。

四、学生各类型课程的学分统计

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中,各个类型的课程都有毕业最低额定学分,学分管理中就要及时统计学生各类型课程所修学分数,以便学生根据自己修业情况调整学习计划。课程类型一般分为(如图1)Q1:U1单元格中的五种类型。

在课程类型学分统计中和总学分统计相似,只是增加了附加条件。如需要统计必修课学分,就先要判断课程是哪一类型,然后在判断对应的成绩是否大于等于60。如果大于等于60则取得相应的学分。如统计1号学生的必修课学分就在相应的单元格内(Q4)键入条件求和公式“=SUMPRODUCT(($C4:$P4>=60)*($C$2:$P$2="必修")*$C$3:$P$3)”。以后按回车即得出1号学生的该类型课程的学分数。其它的操作同总学分统计。

解析:公式“=SUMPRODUCT(($C4:$P4>=60)*($C$2:$P$2="必修")*$C$3:$P$3)”是一个多条件求和公式,含义是当C4至P4范围内单元格的数据满足大于或等于60的条件时,并且相对应的C2:P2范围内的单元格是“必修”时,相对应的C3:P3单元格范围的数值求和。其它的类型的和“必修”相同,只是在相对应的单元格内键入公式中把“必修”换为相应的类型。其它操作与总学分统计相似。

五、学分成绩的计算

学分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志,计算公式是学分成绩=∑(课程的成绩×课程的学分数)得学分总数。实际上此公式是以课程学分为权重的成绩加权平均数。

学分成绩的统计就是满足条件的课程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如统计1号学生的学分成绩在其相应的单元格(V4)键入公式“=SUMPRODUCT($C4:$P4,$C$3:$P$3)/SUMPRODUCT(--(LEN($C4:$P4)>0),$C$3:$P$3)”,按回车即得该学生的学分成绩。其它的操作同总学分统计。

解析:此公式分为两部分分子部分和分母部分,分子为“∑(课程的成绩×课程的学分数)=SUMPRODUCT($C4:$P4,$C$3:$P$3)”,含义为学生已修课程与其课程学分成绩的积的和,没有修的课程(成绩为空)不在求和范围内,分母为“∑应得学分总数=SUMPRODUCT(--(LEN($C4:$P4)>0),$C$3:$P$3)”,含义是首先判断C4:P4单元格范围的数是否是空(是否选修了),如果选修了就把相应的学分数(C3:P3)加入公式求和。

六、学生学分成绩的排名

学生成绩的名次也是经常用到的一个数据,这个只需在1号学生的排名单元格内键入公式“=RANK($W4,W:W)”,然后再用自动填充功能把所有学生的都填入。每个学生的成绩名次就自动填写出来。

解析:RANK函数是返回一个数字在数字列表中的排位函数。W:W为数字列表数组(即W列数据),$W4为需要找到排位的数字(W4单元格)。

本文根据个人经验介绍了利用Excel对学生成绩管理、统计分析的一些方法、技巧。通过这些方法技巧的应用,使复杂的数学统计等工作而简便、高效、准确完成,从而使成绩管理更完善、科学。当然Excel的在成绩管理中的功能远不止于这些,本文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方法、技巧应用还需要不断去挖掘。

摘要: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成绩录入和管理经常用到。实例讲解EXCEL成绩表格的建立、显示、统计、排序,在其它学生量化管理工作中可以推广。

关键词:成绩管理,输入,显示,统计,排序

参考文献

[1]Excel Home.Excel高效办公——学校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李继兵.Excel公式与函数应用范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3]郑小玲等.Excel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龚景民.灵活运用Excel分析学生成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

学生成绩综合评估 篇3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课程成绩,累积方差贡献率

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是学校教学效果的重要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水平在本班、本年级所处的层次,是教育管理工作中评选先进、评定各种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更是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替代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法也是数学上处理降维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既降低了数据“维数”,同时保留了原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因此,主成分分析方法常常被用来处理多指标评价问题。当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较高时,可以认为该主成分能反映的信息与原有原始变量提供的信息差不多,此时可以按第一主成分的得分进行排序评估。但是很多情况下,第一主成分F1的方差贡献率不够高,需要考虑多个主成分F1、F2、…Fn,其目的是抓住主要矛盾,减少变量的数目。因此,主成分分析法是适合用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一种多因素评价方法。

二、学生成绩的主成分分析

数据资料来源于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三学年的考试课成绩,从此专业75名同学的成绩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名同学考试科目成绩作为样本( 所有的成绩均不考虑补考和重修成绩,以第一次成绩为准)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该专业大一到大三总共开设了50多门课程( 除公共选修课外) ,通过研究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关系,确定以17门主干课程成绩作为指标,包括A( 高等数学Ⅰ( 一) ) 、B( 高等数学Ⅰ( 二) ) 、C( C程序设计) 、D( 线性代数) 、E(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F( 中国近代史纲要) 、G( 管理学) 、H( 生产计划与控制) 、I( 数值计算与仿真) 、J( 质量统计分析) 、K( 运筹学) 、L( 质量工程Ⅰ) 、M( 全面质量管理) 、N( 机械设计基础) 、O( 机械制图Ⅱ) 、P( 试验设计( 双语Ⅱ) ) 、Q( 可靠性工程) 。A ~ F为公共基础课,G、H、I、J、K、N、O为学科基础课,L、M、P、Q为专业课。对学生成绩进行整理,得到一个20×17的原始数据资料阵。

应用SPSS软件,首先将数据标准化,然后计算各门课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分析结果表明: ( 1) 在被统计到的17门课程中,虽然C程序设计( C) 和管理学( G) 的相关性为负,但是仅为- 0. 008,相关性不大。( 2) 机械制图Ⅱ( O) 与其余16门课程中的11门课程都呈负相关,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此课程与其他课程所需的教学方式不同,以至于产生冲突。( 3) 高等数学Ⅰ( 一) ( A) 与高等数学Ⅰ( 二) ( B) 、线性代数( D)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E) 、生产计划与控制( H) 、数值计算与仿真( I) 、质量统计分析( J) 、运筹学( K) 、机械设计基础( N) 、试验设计( 双语Ⅱ)( P) 、可靠性工程( Q) 的相关系数都在0.4以上,说明高等数学Ⅰ( 一) ( A) 对于学好本专业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4) 大多数课程间的相关性比较强,即在信息上具有重叠性。

在所统计的课程中,专业课程包含质量工程Ⅰ( L) 、全面质量管理( M) 、试验设计( 双语Ⅱ)( P) 、可靠性工程( Q) 。由相关系数矩阵分析表明: 线性代数( D) 、生产计划与控制( H) 、数值计算与仿真( I) 、质量统计分析( J) 对4门专业课程都有显著影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E) 、运筹学( K) 对其中的3门专业课有显著影响( 相关系数大于0.4,即影响显著) ; 专业课程之间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主成分的个数确定采用的原则为: 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个主成分。经SPSS软件计算、分析,提取5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高达46.340%,即第一主成分可以反映原指标46.340%的信息量,表示第一主成分承载了学生成绩的主要综合信息。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81. 251%,若按照累计贡献率达80% 特征值的判断标准,只需选取前5个主成分即可以达到原 来17个指标所 包含信息 量的81. 251% 。分析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得出: 在第一主成分中,A( 高等数学Ⅰ( 一) ) 、D( 线性代数) 、E(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J( 质量统计分析) 、K( 运筹学) 、M( 全面质量管理) 、N( 机械设计基础) 这些课程有较高的载荷值,说明在第一主成分上基本上反映了这些课程的主要信息。而B( 高等数学Ⅰ( 二) ) 、F( 中国近代史纲要) 、L( 质量工程Ⅰ) 、O( 机械制图Ⅱ) 这四门课程在第二主成分上载荷值较高,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上反映出了高等数学Ⅰ( 二) 、中国近代史纲要、质量工程Ⅰ、机械制图Ⅱ这四门课程的主要信息。对于第三主成分而言,G( 管理学)和P( 试验设计( 双语Ⅱ) ) 的较高载荷值也决定了第三主成分反映出来的主要信息。第四主成分反映了I( 数值计算与仿真) 和Q( 可靠性工程) 的主要信息。最后,第五主成分中C( C程序设计) 的载荷值是最高的,这说明第五主成分反映出了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要信息。由此可以得出,五个主成分基本反映出了17门课程中的16门课程的主要信息。所以,我们用这5个新指标代替原来的17个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其中第一主成分表达式为:

F1= 0. 29ZA + 0. 22ZB + 0. 13ZC + 0. 31ZD +0. 28ZE + 0. 16ZF + 0. 19ZG + 0. 22ZH + 0. 26ZI +0. 31ZJ + 0. 28ZK + 0. 25ZL + 0. 27ZM + 0. 27ZN 0. 11ZO + 0. 23ZP + 0. 22ZQ

对学生的成绩按主成分进行评价,把各个主成分计算结果分别用y1,y2,y3,y4,y5表示,综合成绩为:

Y = 7. 878Y1+ 2. 324y2+ 1. 453y3+ 1. 117y4+ 1. 041y5

利用综合成绩来给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序,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对主成分所得成绩排名的结果和平均分排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排名相差不大。排名提升1 ~2名的有三位同学,排名落后1 ~2名的也有三位同学,名次未发生变化的有14位同学。分析其原因,主要因为第一主成分的构成为数学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达46.340%,第二主成分的构成为数学基础课的后续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后续课程,方差贡献率为13.669%。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共占信息总量的60.009%,表明数学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应当受到同学们学习上的重视。查看学生原始成绩可以看出,按主成分排名名次落后于按平均成绩排名的同学,均为数学基础课成绩及专业基础课成绩较低。由第一主成分的系数大小可得:质量统计分析、线性代数、高等数学Ⅰ( 一)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工程Ⅰ等数学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 按顺序排列)对总评成绩影响较为显著。以上由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 2010级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学生整体上重视数学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综合得分排名和平均分排名非常相似,个别同学还应加强数学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三、结 论

现在的大学生,可能有不少同学很注重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因而使得学习时间有限。但是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呢? 通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绩的分析,发现有些课程的学习对总评成绩的影响比较显著,比如质量统计分析、线性代数、高等数学Ⅰ( 二)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工程Ⅰ等数学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基础打不牢固,将直接影响日后的专业发展水平。

因此,建议学生应该重视数学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多分配一些时间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尤其是一些开设两个学期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质量工程等,第一个学期成绩不好,将会影响到第二学期的学习,进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及评估 篇4

综合素质测评是一种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方法, 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 要求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合理的综合素质测评不仅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为学校评奖评优及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提供客观依据, 而且能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任何一所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有明确的定位, 它决定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实际运用层面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1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1.1 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条件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 使他们能够接受较多的信息。但也应该看到, 平时家庭的溺爱及温室生活, 使大学生们常以自我为中心, 接受挫折的能力减弱, 同时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潮, 也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 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扭曲, 道德水准、人格信仰水平降低,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基础文化素质水平较差

当前, 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除专业知识外, 基础文化素质较差, 对美术、音乐、戏剧等文化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所造成的。许多中小学把一些与高考无关的课程, 如音乐、美术、自然等砍掉或削减其教学内容和教育时间, 致使许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1.3 动手能力不强

部分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唯书本论或只是死记硬背, 造成专业知识不过硬, 实践经验不足, 动手能力差, 这使得他们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向职场过渡需要的时间加长, 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 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培训成本。

1.4 集体感缺乏

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使得学生来源更加复杂, 学生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区差异显著;加之学生自我意识、私人空间意识强化等原因, 同学间交往通常小心翼翼, 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 在行动上欠缺团结协作能力。这些大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单位后, 也难以与他人相处, 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影响团队的团结协作。

1.5 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中小学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学生家长为了实现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愿望, 几乎耗尽全部精力专注在高考的分数上, 这势必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发展。许多中学生没有养成与别人进行良好交际的习惯, 加上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唯我独尊的思想相对比较严重, 而且当前的大学教育没有专门的针对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及活动安排, 他们进入大学后, 由于受到中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习惯思维的影响, 他们在大学时的交际行为相当程度上沿袭了以前交际习惯。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 被社会进行挑选, 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完全恰当地推介给用人单位, 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1.6 心理素质不稳定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 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各种思潮的流行和影响, 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 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和优胜劣汰。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日趋严重, 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2 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状

2.1 理论完整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的矛盾

理论完整性是指综合素质测评要全面客观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大学生在德、智、体诸多方面的表现, 实践可操作性是指指标所规定的内容或分项必须是可直接或间接进行观察和测定的, 只有使综合测评既全面客观又具有可操作性, 才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 现行的考评体系在力求全面进行项目设置的基础上出现了不易客观测定的项目, 德、智、体诸要素融于能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的、可记实、可测评的项目之中的可操作性不易实现。例如:目前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结果是靠量化分数体现出来的, 而不是靠区别等级划分出来的。如何正确客观地用分数评价一名同学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观念、劳动态度等方面的素质存在难于操作的因素。靠印象投票评议等方式划分等级都有主观因素影响, 需要有更直观的确定办法;其次, 每一等级的测评分是有区间的, 同一等级如何确定具体分值也存在难操作性, 往往最后是搞平均主义, 存在大锅饭现象。

2.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矛盾

首先, 在整个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 大部分考核项目都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如思想品德素质可能从字面意义被理解为定性分析的项目, 绝大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多个二级指标, 用语言直接描述, 但描述的语言都比较空泛。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 评价人员很难对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进行区分, 结果造成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品德分数基本相同, 没有起到评价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指标的描述过于模糊, 主观性较强, 不易准确地把握。因此, 为达到测评的预期目标, 需要给予适当的量化, 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评价的需要。客观化是素质评价追求的根本目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素质评价应不断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尽可能使可量化的评价都定量化。但是,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素质评价非常复杂, 而且如思想、品德、组织观念等要实现量化困难很大, 这就产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矛盾存在。定性分析无法真正达到考评目的, 需要进行量化分析却难以实施的矛盾。其次, 定性分析的项目不能靠辅导员或班委会成员独断给分, 需要兼顾全班同学对该生一学期以来在该测评项目的综合表现, 而测评体系的逐渐完善使得每位学生定性分的项目较多, 如果每人每一项定性都要通过全班学生的加权平均才能测出结果则会出现工作量太大、操作繁琐、耗时较长, 进而影响测评的可操作性。再次, 定量分析的项目基本上都是靠任课教师、辅导员、班委会成员的记录而进行加分或减分的, 这种记录往往是原始的笔记记录或上课考勤表等实时性较差的方式统计, 而且容易丢失或不易保存, 甚至容易出现人为的修改或消除记录的现象, 测评过程缺乏监控和诊断, 测评结果易受到质疑和申诉, 人为因素影响, 弱化了测评的客观性和透明度, 不利于真正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2.3 评定与反馈的矛盾

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主要强调和突出了评定功能, 被评价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这不仅容易增加被评价者的心理负担, 引起评价对象的抵触情绪, 造成评价双方关系的不协调, 而且被评价者有可能为了应付评价而弄虚作假, 这对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另外, 还应当意识到大学生测评还应具有的反馈和预测功能, 在测评基础上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反馈学生情况, 肯定成绩, 发现不足,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 将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馈功能的缺失导致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脱节, 同时由于预测功能不能充分体现, 毕业之后已出现一些测评中成绩并不靠前的大学生发展反而较快的现象。因此, 寻求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将成为高等学校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 也是提高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及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也主要围绕学生管理工作, 侧重于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具体操作与实施, 忽视了利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来创新教育工作, 轻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考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 缺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诸因素发展的互动作用。

2.4 反馈与执行的矛盾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相对直观、客观地体现出学生素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 如学风、宿舍、早操等项目更能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实际反映出来, 对于大多数表现较好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 对于个别不合格的学生的执行处理存在难度, 即反馈与执行的结合不易操作, 很多高校对于素质学分无法修满的学生有重修的规定, 但在实践中, 对综合素质学分重修的操作和学生学科学习成绩不合格的重修操作相比, 往往存在有规定无执行, 有执行无支持, 有支持无操作的难题和矛盾。

2.5 个别评价项目与教育目的的矛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大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等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努力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因此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都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高校都是本着教育引导的原则, 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 引导他们, 服务他们, 然而一旦在心理健康项目中用分数表现该生心理不健康, 往往容易使该生产生自卑感, 一定程度上易弱化教育作用。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3. 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素质制约着人对社会的作用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 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不应该仅仅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知识的灌输, 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 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会贯通, 并以此为核心, 从根本上扭转某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 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其实现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 2 培养多维性的知识体系

首先, 在知识追求上, 应朝多个方向伸展、广延, 即讲求知识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其次, 在学习途径上, 应是立交桥式, 即有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自学和辅导的结合, 加上产、学、研的结合, 进而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有创新的良好效果。为此, 现代大学生对自己的素质要求, 不能急于求成, 一步登天, 而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作出努力, 以实现自身的、有限的阶段性目标;同时, 又不能自满自足、固步自封, 应着眼长远, 戒骄戒躁, 继续努力, 不断地超越自己, 超越别人, 超越昨天, 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3. 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 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高校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讲座, 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同时, 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 培养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 增强团队意识, 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 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4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计算机基础培训、网络知识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公关礼仪培训等。要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多种途径设立各类奖学金, 对参加各类活动获奖的学生给予较大幅度奖励。同时, 积极组织掌握各类技能和过级获证的特长生与广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 5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是聘请有关专家讲授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相关知识, 树立尊重并热爱他人的理念, 树立正确的处事观。二是要给学生干部、党员交任务、压担子,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与学校各部门的交往和协调的能力, 放手让他们组织开展一些活动, 完成一些工作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 提高能力。三是开展一些社会活动, 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面向社会、社区或个人的志愿服务、社区援助活动。同时, 大学生应该增强人际交往在个人发展中重要性的意识, 并配合学校、老师, 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锻炼自己, 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 6 增强内因和外因的默契配合

从内因上讲, 要求每位大学生都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 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 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 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从外因上讲, 高校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 应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总之,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与实践, 不断摸索与创新, 从而开辟更多的途径, 动员更多的力量, 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 将网络的便捷化、信息化、动态化溶入其中, 及时地输入学生各方面的信息, 便于对学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统计和分析, 有利于长期的、动态的存储、快速检索、及时查看学生的各类信息, 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增强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时性。

4 完善测评体系

4.1 加强宣传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

综合素质测评考核方法应在学生中广为宣传, 让学生了解、熟悉测评方法, 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他们对综合测评的重视, 使他们主动地把自己纳入考评体系, 使他们明白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和意义, 最终形成主动关心测评, 主动参与测评的工作, 改善被动的地位。

4.2 进一步规范奖励机制

综合素质测评中的附加分是一种激励, 高校目前的素质测评体系都比较重视奖励机制, 如对积极参加活动获得奖项者、做出突出贡献者及担任学生干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分奖励, 在此过程中要加强规范性。合理的加分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否则, 容易出现相反的结果。对于工作得力的学生干部要加分, 对于失职的学生干部在奖分基础上也应有相应的减分, 奖罚分明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4.3 突出能力培养, 增强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测评方法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突出个人能力的加分项, 这有利于促进其综合素质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创业应成为大学生的热点, 创新意识的表现着重体现在个人能力上, 两者息息相关, 综合测评方法应充分注重在这些方面的实施与贯彻。

4.4 必须进一步强调德育考评

德育是学生的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必须对其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思想品质、集体观念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并进行仔细的考评, 不能搞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要求进步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5 注重与就业相联系测评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 更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培养。因为仅仅具备做事能力的学生, 只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却很可能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 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加强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现在很多单位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活动能力, 要有自己的特长, 他们可以凭自己的这些特殊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以上这些要求应在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中予以充分的反映。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应着重体现评价、导向、教育三大功能, 坚持科学性、导向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四大原则, 全面、准确、客观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为学校培养人才、加强管理、家长了解学生、社会和用人单位选用学生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激励学生发展个性优势, 完善自我, 同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在实践中扬长补短, 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从而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 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及本人的共同努力。本文综述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其评估体系的现状, 提出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并进行了内容及评价方法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内容及评价,探索

参考文献

[1]姜东, 刘娥.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7 (21) :162-163.

[2]张旭.浅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J].中国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 (7) :203-205.

[3]于琳琳, 纪羽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之我见[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8) :34-37.

学生成绩综合评估 篇5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在没有中、高考桎梏的小学教育,传统的、也是相对单一的纸笔测试仍然是学业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相关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今天的时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正发生着剧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阅读及学习的方式正从单一走向多元,智能手机和无处不在的网络支持带来学生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与传统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教师提供的知识相比,教学的价值取向已逐步转变为培养学生进行信息提取、甄别、整合和运用的综合能力,教学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有意义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成长。

近年来,上海开展的绿色质量评估研究已先行一步并取得显著的成果,我们试图借鉴上海研究的成果,以小学阶段为重点,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出发点,从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认识上、区县对学科教学质量的监测、校本质量监测与管理等方面探索质量测查与评估的新方式和新路径。

二、以生为本,更新对学业质量的全面认识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业质量不等于学业成绩,它既指学生在自身、教师、学校、家庭等各类因素影响下,通过课程学习达到的学业表现、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同时,它也包括影响学业表现的学习动力、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那么,对于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估,就需要全面、全程关注学生学习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其成长的影响。与传统的针对学业质量监测的“考试与评价”相比,我们更加重视立足于小学学段、基于儿童经验及小学课程标准,从影响学的因素、学的起点、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学的感受等各方面进行学业质量的“测查与评估”研究。

我们从“考试与评价”走向“测查与评估”,反映了一种通俗意义上教育者对学业质量测评的态度变化。“测查”包括对影响质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的全程、全面的观察、调研和测量,测查的内容、方式和工具是多样化的,包括学校或学科的“封闭与开放的考评”“单向度与多维度的观察”“终端性与过程性的测查”等等。“评估”避免了“评价”一词带来的主观性色彩,更强调基于测查数据的客观判断、预测和反思,包括对学习结果、测查工具、反馈预期、成绩背后投入与产出等等的评估。

三、基于课标,改进全区学科质量测查与评估方式

“一张考试卷”“三率一分”仍然是当下小学阶段质量测查与评估的主要方式,且测试的内容大多指向知识层面。其实,教师们也知道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力目标,尤其是一些隐性目标和长效目标,是无法仅仅依赖一张试卷测试来反映的。即使是玄武区小学教育质量始终处于南京市前列,也存在上述区域学科质量监测方式单一的问题,且在课堂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目标———内容———测查”广泛仍然存在匹配度不高、随意性较大的问题。鉴于此,各学科由教研员带领学科骨干,选择本学科已有基础的一个研究内容,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指标分解、量规设计与多维评估。

1.厘定指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及其附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对儿童综合素质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水平、学业负担水平)的具体描述,列出各学科学生发展的能力要素(如读写、计算、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创造性、自我管理、团队合作、跨文化理解、道德伦理、社会能力等),将学科能力要素渗透到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分解、细化之中,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测查方式,列出切实可行的“教与学序列”指标框架。

2.设计量规。根据各学科“教与学序列”指标框架,研发多样化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的量具,明晰“学习内容———达到的水平———测查方式”,使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结果监测之间保持匹配和一致性。这些量具既包括阶段质量监测的量具,也包括课堂教学监测的量具;各类量具可以是适合个体、也可以是适合群体素质发展的监测;量具设计的主体可以是教学管理者,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例如基于儿童经验,即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儿童的知识储备、儿童的年龄特点探索命题主体的多元化。

3.多维评估。我们认为考评不仅仅是质量监测的重要手段,测试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测查结果的评估既指向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指向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从一个区县对学生各学科学习质量的监测来看,我们在人性化面批与智能化阅卷相结合的数据获得方式上已有突破,在对每一门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每一道考察及测试内容的评估与分析方面,初步建立了基于网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测查,也包括对不同学生完成某些典型内容反映的能力发展差异分析,还包括在一个阶段对学生学习感受的调查与分析。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各学科从一个研究点进行突破:小学语文学科1~3年段开展“玩转汉字、认读识字”的测查评估研究,且成果在南京市已有一定影响;小学语文4~6年段从师生征集、建立高段语文优秀作文题库、阅读题库开始,探索语文阅读素养的测查与评估途径;小学数学“基于大数据的质量多维度分析”已取得初步成效;小学英语从“基于课标的小学英语整体单元教学与多元评估”入手研究;小学音乐初步建立各年段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和实施规程”;小学体育建立六年级体质测查的跟踪测查规程、测试公告制度、测查反馈与行动跟进意见;小学美术研制《小学美术素养质量测查与评估量化表》;小学科学以“在场测查”为突破点,通过设计一项或几项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独立操作或合作探究中,观察学生现场表现,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做出多角度评估;小学品德学科从自主育德切入,尝试建立评估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区域测查方式;小学信息学科开展对小学生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分层培养与评估的研究。

四、选点实验,创新学校质量管理与评估方式

玄武区早在七年前就开展了《构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区教育局统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先行试点,从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出发,进一步丰富校本的质量测查工具与方法,完善和优化学校的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试点学校的选择与研究内容确立遵循“有基础、可操作、有侧重”的原则,由玄武区教科所负责,对全区各小学开展了两轮实地调研:①首轮持续三个月,确立试点校。调研人员深入全区每一所小学与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对话,了解学校对质量的认识程度,了解学校已有的测查与评估制度及已有测查量具,从小班化学校与大班化学校、传统名校与新兴发展学校、城中心学校与城郊结合部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中,选择了八所学校作为试点校。②第二轮调研持续一个月,确立研究点。八所首批试点学校与项目专家组一对一对话确立研究点。

各学校围绕研究内容,每学期开展“四个一”行动,即“研制一份或一系列测查工具、制定一份或一系列测查规程、至少组织一次规范的测查行动、撰写一份指向学生一项或几项素质发展变化的测查报告”。根据“四个一”推进的情况,由专家团队及学校骨干共同反思校本测查量表的科学性、测查方式的规范性、测查规程的清晰度、评估反馈的适性度,全学校的质量监测逐步从监控教师的教为主,走向全面测查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水平。

五、对区域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质量的测查与评估的思考

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的研究,在于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学校管理者对质量的认识,真正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衡量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于从学科的视角,探索分解形成普适性的、基于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与测查指标,开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多样化评教、评学的量具,建立区域性的多维度质量信息获得、分析与反馈平台;在于从学校的层面,通过试点推进、专家指导,形成不同类型学校在质量监测与管理,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测查与评估方面的校本化创新案例。

因此,推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的研究,并非要颠覆现行考评体系,而是根据玄武区当前小学优质均衡发展的水平,在已取得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构”研究成果以及现行的市、区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从两个方面侧重展开研究:一是基于小学全学科,从仅针对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质量测查,走向对体育、艺术、科学、品德及综合实践等全方位的质量测查,探索形成儿童的科学的可行的多样化“测查与评价”的量具,用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状况日常跟踪或阶段进展监测。二是基于不同学校的校情和生情,完善基于学校生情的个性化学业保障体系,使学校对质量的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单一走向相对全面,“学科视角”和“校本探索”是双线并进,协同推进的。

从上面两个方面看,我们的项目研究借鉴了上海市教委推进绿色质量评估的经验,在关于质量测查的区县实践和学校实践的层面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改进质量评价方式的区域推进范式上有一定创新,但也正因如此,这项研究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土壤,而是在我们理想的区域绿色质量评估的设计下,分点、分步逐一推进,稳步改进,这也是本项目难以突破的一大局限性。当然,我们也在反思,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带着一双双对世界好奇的眼睛走进学校,六年的小学历程要培养孩子们什么样的能力素养和德性素养,哪些能力素养和习惯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持久影响,今天的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甚至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学生,如何从不同的侧面科学研发多样化的测查与评估工具、方法和平台,以全面、全程监测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这些都是后续还要不断深化研究的问题。

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查与评估始终是教育教学和学校质量管理的一个难点。南京市玄武区全面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质量观,围绕所承担的南京市小学内涵发展重点实验项目《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评估研究》,从全面关注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立足小学每一个学科,探索全区学科质量测查与评估的新方式,从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创新校本化的质量测查与评估方式。

学生成绩综合评估 篇6

关键词:学生评价,模糊综合评判

1 引言

学生体能的评价工作一直是军队院校工作的焦点问题,如何对每名学生体能得出最科学最客观最公平的评价一直是军队院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按照传统方法对学生体能进行评价,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例如,考虑的方面不够全面,对学生的各个考察方面没有分出轻重主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对学生体能评价的误差不可避免,从而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如何找出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是一条非常有效实用的途径。

2 体能评价因素分析

如果想对一名学生体能作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从宏观上看可以大致分为体育内场课考核成绩、体育外场课考核成绩、综合身体素质、体育对抗成绩、体育比赛成绩5大方面,如图1所示。

3 模型实现

3.1 确定因素集

因素集即问题的论域,根据前面的分析,确定学生体能评判模型的因素集为U=(体育内场课考核成绩,体育外场课考核成绩,综合身体素质,体育对抗成绩,体育比赛成绩)。

3.2 确定因素集元素的重要性

根据需要,为5个因素分配权重A=(0.5,0.9,0.8,0.9,0.9)。

3.3 选择评语集

选定评语集为V=(优,良,差)。

3.4 因素变化区间

如表1所示。

3.5 模糊综合评判

根据前面的单因素评价矩阵和权重集,得到该学生体能最终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为B=(9.79,1.98,0)。归一化后的结果为B=(0.83,0.17,0)。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该学生体能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优”的隶属度为0.83,对“良”的隶属度为0.17,对“差”的隶属度为0,这样就避免了对学生体能评价时单纯的好与坏的评语所造成的偏差。

4 结语

模糊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对评估方面的应用使得评估结果更为客观、科学,通过实例已经很好地验证了这一点。当然,对学生体能作出合理的评价还有很多科学的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Hatem N N.Automated Instrumentation Evaluation and Diagno-stics of Automatic Taget Recognition Systims[A].1990 SPIEA utomatic Object Recognition Conference[C]vol.IS7:202-213.

上一篇:中医影响因素下一篇:50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