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2024-11-03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精选8篇)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篇1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我校制定了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方案。

(一)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创造适宜于孩子们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实现思想、智力、心理、实践、身体、创新、审美能力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体现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状况。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学业评价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全面发展评价,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实现有个性特长的发展。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评价内容的多元和动态的评价过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探索科学可行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根据我校的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规范、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公示、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学生评价工作的实效和公正。通过探索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制度,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实施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初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初中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给初中教育与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二)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为家长老师学生所理解与接受,操作简便、直观。方案的指标体系合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操作实现信息化。

(三)公平性原则。加强学业评价工作的制度建设,提前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有关规章制度,并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的意见。保障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对学生的评价全面、客观、科学。

(四)发展性原则。坚持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适当收录反映学生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的描述与实证材料。正确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客观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长。

(五)教育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实质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引导过程,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过程。评价的过程、目的首先在于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组织机构

1、学业测试评价委员会领导组组长:冯宗模 副组长:冯彦

成员:各班班主任、行政人员、家长代表(每年级一人)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测评组: 各年级各学科任课教师

四、评价分类

1、日常评价

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学习习惯、作业完成、课堂发言、参加活动等各种情况进行日常跟踪记录,运用百分考核的方式由班主任、代课教师、班干部、科代表具体操作。

2、阶段性评价

将学生在某一阶段的统考科目、实践活动、考查科目、日常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性考查与评价。包括自评、互评与班评。

3、终结性评价

将学生在三年的表现依据我校根据省市县的有关精神制定的方案系统、全面地评价,由本人、小组、教师、家长共同评价,最终结果以等级呈现。

五、评价内容和方法

学生学业评价内容包括

1、日常行为习惯(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2、主要学业成绩考察(全市统一组织的统考科目的考试成绩)、3、非统考科目(音乐、体能体质、美术、书法等)

4、实践能力(实验操作、口语、义务劳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四个方面。具体从品德与素养、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创新与实践等进行非统考科目评价以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各方面情况。

(一)日常行为习惯

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合作与实践创新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评价方法:

采用学生自评和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对本班学生的日常考察与记录,由教师、组长提供实证材料等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要根据基本素质的不同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最终结果按分数记入总分3.评价结果呈现等级

(二)实践能力

1、实验操作考查(1)考查内容 实验操作考查内容涉及理化领域以及技术领域中通用技术科目分对应的模块内容。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按《普通初中实验操作考查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在实验范围内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2)考查方法

学校统一命题,由各学校设立实验考查考场,负责实施考查。有各理化组负责,由代课教师具体执行。(3)考查结果呈现

实验操作考查成绩以等级呈现,分A、B、C、D四个等级。考查结果的等级记入学生档案。

2、信息技术测试非统考科目的成绩评定(1)考试内容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科目的必修和选修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规定各个等级考试的内容,公布考试要求、试卷结构和题库。(2)考试方法

学校负责制题、组织并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3)考试成绩呈现

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分A、B、C、四类。考试的等级记入学生档案。

3、研究性学习(1)考试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学习问题,写出调查报告(2)考试方法

学校负责制题、组织并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3)考试成绩呈现

等级评比,分为A、B、C、D四个等级。

4、口语测试(1)考试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学习问题,进行日常对话与交流

(2)考试方法

学校负责制题、组织并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3)考试成绩呈现

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

(三)非统考科目的成绩评定(总分150分)

1、音乐(1)考试内容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本乐理知识与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操作能力的考察。(2)考试方法

采用实践性测试的方式,当场对学生进行测试。学校负责制题、组织并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评价人为班主任、音乐教师与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组。(3)考试成绩呈现

等级评比,分为A、B、C、三个等级。

2、体育(1)考试内容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本体能的测试,包括初中生身体健康标准要求的所有内容,在测试时选取其中的三项。(2)考试方法

采用实践性测试的方式,当场对学生进行测试。学校派出评价组,有体育教师与班主任组成,采用量化考核,标准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3)考试成绩呈现

等级评比,分为A、B、C、三个等级。

3、美术与书法(1)考试内容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本欣赏美的能力、美术实践能力及书法进行书面考察。(2)考试方法 采用实践性测试的方式,当场对学生进行测试。学校派出评价组,有美术教师、书法教师负责考核。采用量化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3)考试成绩呈现

等级评比,分为A、B、C、三个等级。

(四)统考科目的成绩评定

统考科目按照全市统一的试卷进行,考核结果为等级。

五、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结果是学生综合学业水平的具体反映,学校要将评价结果通知学生及家长;日常评价结果是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评价结果作为学校评价学生与表彰奖励的最终依据。

邻水县九龙镇新合中心学校

2015年3月3日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篇2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与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改革目前只注重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建立起评价主体的多向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业成绩,使评价成为中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1.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评价内容单一,而且评价方法也较单调,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对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大多只限在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1.1 评价内容单一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从技术、技能70%,出勤及平时表现10%,以及体育理论知识20%三方面进行评价(详见表1)。对中学生技术、技能的评定以考核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对中学生心理、情感、学习态度、体育意识、锻炼能力、习惯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也很少评价。依据中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而评定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测试只凭一张试卷评定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不能有效地反映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与了解情况。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导致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只追求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1.2 评价方法单调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评价形式主要采用一般性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现行的一般性评价是以统一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全体中学生,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忽视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及中学生“平等享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它只要求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中学生的成绩完全靠教师的秒表、皮尺来决定。教师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一种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时,中学生只与教师制定的标准相比较,不进行相互比较,一切都由教师决定。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因而很容易失去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中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大。

2. 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还要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与态度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体育学科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发展趋向,笔者设计出以下评价模式(详见表2)。

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学业的评价应根据新的健康理念及结合体育的特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详见表2)。

2.2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力求真实全面地评价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表现及进步情况,应具有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

2.2.1 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定量评价,把握综合评价及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在项目的选择上,以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典型的项目为主,但要注意给中学生在同一项群中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并把中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发展也纳入评价的范畴。

2.2.1. 1 体能评价的方法。

体能评价主要评定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在以往的测定中往往用二表(秒表和评分表)一尺进行终结性评价。但这种评定方法过于简单、内容单一,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出中学生体能状况。例如测试男生臂力的方法(引体向上),体重50公斤的中学生绝对优于体重75公斤中学生,但如果举相同的重物,后者的优势就会很明显,那么到底谁的臂力大呢?体能测试与评价应当使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起始班在学期开始测试50米、立定跳远、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及肺活量等数据作为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非起始班则用上学期的成绩作为本学期的体能基础数据;2) 期中或期末再测上述数据,依据《中学生健康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绝对评价;3)依据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进行对照评价,即取得进步幅度的相对评价;4)体能总分=体能测试分(绝对评价)+进步分(相对评价)。

2.2.1. 2 技能评价的方法。

技能评价容易操作,但要避免技能评定竞技化。例如:单杠支撑前后摆动,只要中学生掌握了直臂顶肩,以肩为轴前后摆动,表明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技术要领,应能拿到该项目的基本分,至于他的腿直不直,幅度有多大,便可归于艺术分。如果满分为10分,基本分占8分,艺术分仅占2分,这样大多数中学生就能顺利通过,并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技能评定的项目可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本校教材中选取。教师应在其中选取多个项目,学生再从中选择几个项目作为技能评定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中学生认识与知识的评价方法。

2.2.2. 1 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卷面测试一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短文写作、提问、讨论、口头演说、角色扮演、健康测试等方法让中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所获得的科学锻炼方法、自我保护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等。

2.2.2. 2 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

采用建立中学生健康档案袋的方法,档案袋中记录中学生定期体检的结果,包括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疾病状况等原始记录,以及中学生日常病假考勤的情况,要将中学生的体育达标与体检的身体指标相结合。同时将中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生理健康状况也纳入身体素质的评价中。

2.2.3 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具体可按照主体的不同来确定评价的方法。

2.2.3. 1 教师评价。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相对复杂,不同于体能和技能评价,它具有即时性和隐现性,需要教师平时对每个中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积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具体做法:通过访谈,了解中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建立中学生课堂行为、态度记录表,此表主要记录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录可由体育委员和各组组长负责,如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隐性的情意表现,如意志、合作与竞争意识等。教师要及时捕捉中学生各种隐性情感的表露,为此课后要做好小结,及时追忆并记录中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表现等。

2.2.3. 2 学生自评。

中学生自己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态度、常规的执行情况的评定,可通过建立独立锻炼日志(包括健身计划与锻炼效果的自我评定)、能力展示、口头演说、反思记录等方法。

2.2.3. 3 同伴评价法。

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评定,有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相互观察、记录进步、分组讨论、投票表决等方法。

最后,教师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收集的资料对中学生进行评定。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对体育认识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相互评价等方法,要充分体现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体育能力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等,以达到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从而促进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4]姚蕾等.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 .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学业成绩评价 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杨银梅(1965- ),女,河南南阳人,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陕西西安710048)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69-01

最近几年,大学年年扩招,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7%,2004年为19%,2005年为2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总量持续攀升,增幅较大,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从过去的“统包统揽”转变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面临新的形势,用人单位需要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劳动者,强调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与当今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相适应,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导致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不强,综合素质能力欠佳。

一、传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1.脱离现代人才观和教育观。“人才”随着时代的不同,其内涵也有所不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考试制度的国家,始于公元606年的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才废除。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才标准不仅要求学有专长、知识广博,更要求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人才培养一直贯彻“应试教育”,在大学强调“专业教育”,学业成绩评价强调标准性和规范性,用统一的试卷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因考施教,学生因考而学,导致学生把追求高分数作为目标,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眼高手低,竞争力不强,缺乏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2.评价目的滞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测量和鉴定,即通过评价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做出鉴定,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为“优”的学生归入表扬、奖励一类;其他则归入不能受奖或批评、受罚的一类,形成选拔—淘汰—再选拔—再淘汰的简单化评价机制,结果使学生的情感和信心受到极大伤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形成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良性教育环境,忽视了最基本的教育性。学业成绩评价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素质的有效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检验并帮助学生进步,达不到提高目的的评价不如不要。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必须重新审视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转变观念,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不同水平、不同智能、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在大学生涯中找到发展自己的最佳契机。

3.评价标准强调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评价学业成绩的内容和尺度统一。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将知识技能作为评价内容,用统一的内容和尺度评价所有的学生,全然不顾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有用无用的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考试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大学生正值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学业成绩评价完全采用统一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扼杀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第二,评价学业成绩的方式统一。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重知识轻能力,导致闭卷考试、书面考试成为最主要的方式,侧重知识,轻视实践;多测书面表达,少测动手实践;重测概念,轻测创新,直接导致了学生重书本、轻实践,重理论、轻动手,重答案、轻创新。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大部分学生只听课,不读书,考前匆忙突击,有的甚至寄希望于考场作弊。

4.片面强调学习结果。长期以来,学业成绩评价都很重视学习结果,当然学习结果是重要的,但它只是学习的既成事实,片面强调结果导致了学习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目的。学生上课只带教材,不做笔记,甚至有的学生连教材也不愿意买,课堂也去不了几次,60分万岁。课下若没有作业就不看书,更不用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了。在新的形势下,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实践和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检验与培养,使评价同时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

二、转变学业成绩评价理念,尽快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1.以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为核心,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业成绩评价要重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重视考核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同时关注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相关内容。改变以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卷面分数评价学生的简单化做法,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潜能的挖掘。学业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摒弃以往一个标准要求、面面俱到、题题必做的题海战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知识掌握情况自由选题,独立完成。在学生心中,树立考试的自主意识,形成自尊自爱、自觉自律的考试态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改进学业成绩评价方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1.确定师生共同认可的评价目标。目标是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设置评价目标要找好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的结合点,达到评价目标与实际需求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课程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由教师根据市场需求拟定讲解本课程的评价目标,然后听取学生意见修改完善,达成师生对评价目标的共识,从而内化为共同努力的行为对象;或者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商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兴趣爱好,提出评价建议,师生共同探讨论证。评价目标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有效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不同学生对评价目标的要求,以及不同的兴趣与爱好,为有效的教学提供依据。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标准的内容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确定评价的内容,甚至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命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充分肯定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标准的题型多样化,少出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和应用题,题目设计应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标准的尺度可以多样,建立个性品质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拼搏精神以及价值观等纳入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用开放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使评价标准成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面临新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学业成绩评价必须转变理念,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从机械、教条、揣摩课本内容的应答模式中解脱出来,让学生通过成绩评价得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学业成绩评价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力求使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从心态、素质、能力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998~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06.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篇4

上海交通大学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2014年在试点学院中探索在统一高考后进行自主招生面试考核,选拔具有创新和发展潜质的优秀考生。

试点学院自主招生要求考生高考成绩必须达到一本线以上。综合素质考核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学习与认知的能力、逻辑分析和创新潜力、理想抱负与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考核中,每位考生分别和3位面试专家进行1对1的交流。在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5省,高考成绩占70%,综合素质考核成绩占30%。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西、辽宁、重庆、四川等8个省(市),试点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其中高考成绩占60%,综合素质考核占30%,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学校根据考生的综合评价结果,择优在第一批次前进行录取。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篇5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哈尔滨市四所高校的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法对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学业成绩进行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中,绩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其次是绩优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的是中等生;绩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中等生有显著差异,与绩优生之间无显著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来自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压力的加大,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其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个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才可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过大量的抽样调查,其结果均表明有20%―35%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严重者为3%一10%,有偏重或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达12%―20%,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同龄的一般青年群体〔}1C}1f3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很多,其中人际关系、学业、异性交往与对未来的担忧各约占200/u}4)ISIIfiIo

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中,学习问题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可能跟大学生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适应性、学生自身素质及个人调节能力等多种因素相关,但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强调的是中国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历来是一个注重考试的国家,自古以来对于人才的选拔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学生大多对考试分数有特殊的情结。作为大学生尽管已经脱离了“分数就是一切”的中小学,但大学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查仍没有完全脱离分数,分数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继续深造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分数对于大学生的禁锢仍旧没有很大的改变。除此以外,大学期间学习模式的改变同样给大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些许压力。沉重的学业压力及分数对于中国大学生的特殊含义使得他们更看重成绩。正因如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业成绩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存在差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哈尔滨市四所高校(包括黑龙江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学院及东方学院)的大学生600人,研究对象构成及人数比例如下(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测验工具为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应用的一种衡量心身症状的自评量表一一SCL―90。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上学期的成绩排名,总排名的前300/为绩优生、中间的40%为中等生、后30%为绩差生。将获得的全部有效数据输人电脑,建立SPSS数据文件,用SPSS13。0进行处理。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为方差分析。

三、数据的分析与结果

(一)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表2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均分

从表2可知,在不同学业组中,绩差生总均分高于绩优生、绩优生得分高于中等生得分。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九个因子上的得分分别是绩差生高于绩优生、绩优生高于中等生,而在十个因子当中只有敌意这一因子的得分是绩差生高于中等生、中等生高于绩优生。

(二)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表3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差分析

表4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差分析的事后检验

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在总均分上有显著差异,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其余七个因子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对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的总均分和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得分进行LSD事后检验发现,在总均分和这三个因子上中等生得分显著低于绩差生,绩优生得分高于中等生,低于绩差生但差异并不显著(见表4)。

四、讨论

(一)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总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九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都是绩差生高于绩优生、绩优生高于中等生,且在总均分和因子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上绩差生与中等生的差异显著、与绩优生的差异不显著。也就说在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是绩差生,其次是绩优生,中等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

(二)不同学业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差异的原因分析

首先,造成绩差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因此,绩差生更容易成为家长、教师、同学歧视的对象,更容易受到排斥,从而加重绩差生的心理负担。第二,绩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败较多,成就感较少,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动力,造成学习效率的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第三,恶性循环的形成与加重将会改变绩差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对自己的性格、能力、行为、自身价值等产生怀疑,从而进一步降低绩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于我们的研究,绩差生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上。因此,特别关注绩差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及时疏导是极其必要的。

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历程 篇6

第一小节

一、对50年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历程的回顾

学生学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教育评价的改革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当然,也受到人们对评价认识的制约。因此,对教育评价,乃至于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崔允漷先生在《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一书中说:“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变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选拔鉴别功能的单一考试的变革来驱动整个评价体系变革的历史。”

年来,全国的高考、中考等“高利害性”的考试,还包括各个地区的统考,占据着学业评价政策的核心。诚然,高考、中考一直在进行着改革。但是不管怎样变来变去,它始终以选拔和鉴别功能为轴心,这一根本功能没有改变。所以说,基础教育体系的评价改革,往往是这样的变革的不断的复演。世纪 80年代到本世纪初,教育评价政策强调的是考试次数的减少,出题的要求降低等,以减少由于过度强调考试的选拔、鉴别功能,给师生们带来的沉重负担。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负,对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除此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前瞻性的评价方面的改革政策。这样政策的延续,使得我们的考试更加侧重选拔与鉴别,而这种选拔鉴别性的考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我们学生学业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说是深重的。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我们的课堂,甚至于还伸延到课外。我们来看一道题,这道题是幼儿园升小学的一道入学考试题。这个题目是这样的:有 1到 9,九个数,将它们分类,比如说一类是 1、3、5、7、9,另外一类是 2、4、6、8。这是以奇偶数为标准分类的。问:如果把数字分成三类,分别是“1、3、7、8”,“

5、9”,“2、4、6”,这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呢?我们初看这个题目,都感觉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当我们看到答案之后,更觉得啼笑皆非。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1、3、7、8,是读第一声,5、9是读三声,2、4、6是读四声。这样的考试,通过纸笔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仅在我们的小学、中学的课堂上出现,并且还前移到了幼儿园升小学的考试当中。这样评价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片面地追求标准化答案,片面地关注书面测验等。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评价后,学生的成绩还要被晒出来,和其他同学进行排名比较,这样的排名还会影响到他在教室中座位的次序。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样的评价最终只能让学生一次一次地获得挫败感,甚至感觉到对学习的厌倦。学校老师为了追求高分,追求评价的好结果,于是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机械训练。这种强化的训练,不能不能使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长足进步,有时甚至束缚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曾经在一次表演中当众遭受了滑铁卢。有一天他做表演,有人上台给他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 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了车站,有 87人下车,65人上车,又一站,下去了 49人,上来了 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 37人,上来 96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 74人,上来 69人,再再再下一站,又下去 17人,上来 23人„„出题的人话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有„„”,他刚要说答案,那个人赶忙拦住他说,“不,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就是束缚思维的灵活性,使人的心理活动变得刻板僵化。如果把这样的束缚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用到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通过对50年的回顾,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我们的学生学业评价是随着高利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评价的结果就是课堂上老师教得过死,学生学得刻板,评价评的是分,而不是人。

第二,这种学业评价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全部学习结果的测量。学生在学校不仅仅学知识,同时还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要培养学生好的思维品质,学习要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以往的学业评价体系,只能单纯地测量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达成情况,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品质,则是无法测量的。

第三,这种学生评价体系,过分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从而弱化了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对高分的一味追求,教师和学生都极力地想通过纸笔测试获得更高的成绩,于是对纸笔测试涉及的知识进行强化的记忆,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从刚才讲的心算家的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一旦受到了某种束缚,或者说只关注到了问题的一面,那么他对问题的其他方面,可能就会有所忽略。

第四,这种学业评价的结果是以单纯的训练替代教学,课堂成为了练兵场,学生成为了记忆机器。在近些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了鉴赏题。于是,一些老师就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解答鉴赏题的训练,老师训练的内容,是解答这类题目公式,而不是进行鉴赏的思维方式。在答题时,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所谓公式生搬硬套,不能把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分析和运用在试卷上展示出来。

第五,由于过分地追求这样的高分,由于用片面的评价替代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全面评价,所以师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非常沉重的负担。每天老师想的是如何要提高学生的分数,学生想的是考试我会得多少分。

综合上面的几点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前50年我国基础教育学业评价改革的历史,只不过是大规模考试的变革史。难怪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要回答钱老的这个问题,评价制度改革应该纳入其中。只有改革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更全面地育人,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第二小节

二、学业评价改革的现状

可以说,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也都期望通过评价的革新,一方面更好地进行人才的选拔,另一方面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来促进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应该说,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重大难题。对于评价制度的改革,政府在政策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2002年 12月,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精神,制定下发了《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过于单一。“通知”要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对评价目标、措施与方法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通知”指出,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改革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政府教育部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研究部门同时也加强了理论的研究,有些研究者已经在理论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简单来说,学业评价就是以我们现行的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搜集学生在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进行具有价值的判断的过程。我们从学业评价的概念出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业水平不完全等同于学生的单科学习成绩,它的范畴要比学习成绩范畴要大得多。它不仅仅包括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水准,同时还包括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学生所处的一种状态。

对于新的评价系统,我们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就,除了过去一直强调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应当关注诸如问题解决、判断性思考、有效交流、团队工作等高层次的能力。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多元的,而不是单维的。

第二,评价不是简单的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还应当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理解的追寻,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排名,不是比较,不是选拔,不是甄别,而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的目的。

第三,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学生在评价当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位被评价者,还应当是评价者。也就是说,评价当中要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评价。

第四,评价应当运用情境化的、复杂的、挑战性的任务,而不能运用去情境化的、碎片化的、基于事实的回忆的任务。我们需要的是多种多样、不拘泥于纸笔测试的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这样的功能。要想实现这样的评价功能,我们要构建两个评价体系。第一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第二个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这样两个评价体系当中,评价的要求和内容各有所不同。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来重新确定学生的评价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我曾经到过一所学校,那所学校对学生个体和班级,都收集了成长的记录。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成长记录,班级也有成长记录袋。在成长记录中,不仅仅记录了学生认知上的变化,比如说包括学生的成绩单,也包括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实践记录,同时还包括学生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取得的成就,比如奖状,甚至还包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小的文章、小的体会。学生把这些成果都放进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最终在学生毕业之时,用成长记录袋来描述自己的成长过程。通过对自己经历的梳理,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学生评价,不仅仅是拿学生的记分册作为评价的依据,同时还关注到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在学校所获得的成就。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被这种成长记录激励着。同样班级也有“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着班级当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进步的过程。这样一个班级,或者说这个班级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要为自己的班级作出他们应有的贡献,这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的办法。

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学生评价的内容,要确定评价标准。学科评价的内容和标准,首先要以各科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确定具体的评价的内容。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以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般性的发展目标。比如说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的技能,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等,还有他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轨迹。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的构成,既包含学科的学习目标,也包含着一般性的发展目标,这样一种评价对学生来讲是客观的、多维的、科学的,并且是一种综合的评定。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如何“立体地”评价学生。例如,在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建立化学学习的档案袋,收录他们重要的资料。例如,可以收集单元知识学习的总结;可以收集在化学学习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还可以收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设计方案,并且要把过程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记录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价的结论,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在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同样也有着这样的表述。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究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在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评价也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生物标准”)

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哪些。

课程标准以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为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等,让学生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收集实验的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我们给学生布置这样的探究活动之后,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能否根据观察到的或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的实验;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的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来完成实验,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且得出结论;能否在探究活动当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这些评价项不仅仅评价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同时还评价了学生在参与活动当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评价正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根本的要求,也是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最终目的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当中,我们既要关注到对学生事实性知识掌握的评价,同时还要关注到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状况。基于上述评价的功能要求,我们在评价的时候,要明确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在构建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之初,要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应知道并且能够做到什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够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直接拿中考题、高考题,作为对学生进行阶段学习检测的材料。应该说中考、高考这样一种高利害性的考试,他们大多测试的是学生的综合性的能力,用它作为平时学习,甚至是一节课学习的检测材料,应该说是不合适的。我们老师在构建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学生较长一段时间应达到的目标,分解成为不同评价阶段相对应的目标的要求。比如说我们要评价学生在第三学期的语文学习的结果,那我们就必须有效地分解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所规定的这个学段的内容标准,要明确第三学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达到这种目标,教师也应该依据这样一个目标,制定不同单元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相应的目标,以便更好地确定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标准。

其次,要了解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过程中所表现的状态。评价的过程,其实就是收集关于学生学习状态证据的过程。教师收集证据的范围,应当限于课标所规定的内容,应当限于教师实际教过且学生实际学过的内容,否则就有可能收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证据,产生对学生不公平的结果。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的内容。第三,教师要用收集到的资料与课标所规定的相应阶段的要求相比对,确定学生在这些方面达到的水平,找出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正是要缩短二者之间的差异。这种收集资料的目的,或者说我们评价的目的,也恰恰是要解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这是一份老师写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报告单。老师在语文学习中,把学习内容划分为这样几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写作和口语交际。在不同的领域当中,老师先具体地对课程标准、本学段的要求、评价的标准形成一个认识。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对学生目前的某一领域的状态,做了一个描述。比如说这位同学,在正确读准字音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做到结合具体语境,读准常用的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和异误读字。从读音方面来看,这位同学表现突出,处在非常好的一种状态。他能够读懂常见的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和异误读字,他与课程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老师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继续丰富汉字的认读范围,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及时地纠正读音。这个学生在纠正读音方面有不正确的习惯,但是他在测试当中或者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也暴露出来这样一些问题。老师及时地给他进行纠正。我们通过此例可以看出: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说要给出这个学生评分和排名,目的在于看一看这位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在识字与写字这个领域中,在读音方面他所达到的程度,而且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缩小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差距。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实例就可以看到评价的根本目的。

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 篇7

一、初中历史开放式考试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研究

初中历史开放式考试是相对于闭卷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而言的,它占到学生总成绩的40%左右。它的考试内容包括能够反映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相关专业考查报告、论文以及历史事件读后感。另外,教师还基于历史教具制作、历史话剧编演、历史书画绘制等等考查动手动脑能力。如果仅从教学目标角度来看,这种新的开放式考试学业成绩评价模式是立足于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它比较考查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因为其中有大量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题目,其表现形式规避了传统教学中机械记忆理解学习内容的考试方式,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想象能力。另外,考试内容也不单纯局限于教材,它还有更多学习生活当中的知识内容,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更加轻松自由。以下以苏教版初二历史考题为例加以说明。

题目:“请填写国歌的歌词及其作者姓名以及它是在哪一年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的?根据歌词分析,你对‘中华民族应该居安思危’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这道试题考查初中生对教材历史内容的掌握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确保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拿分的同时,也给予他们一个相对开放的答题氛围,阐述自己对国歌歌词的感受与理解。一般来说,这一题目的正确回答引导方向应该是“不忘国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并基于这个方向来回答问题。只要表述逻辑思维清晰、思想方向正确就可以得到满分。当然它也欢迎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在回答题目时体现出自己的质疑精神,例如如今发达国家利用经济文化手段压制我国,按照“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思想,我国是否应该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等等。在这样的质疑思维下回答问题,能够体现出历史考题在评价学生历史学业成绩方面的优越之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居安思危”这四个字的内涵,拥有了同龄人所没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忧国忧民意识,达到甚至超越初中历史教学目标要求。所以教师在布置考试要求时,应该将考试的操作方法与评分标准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最终形成有效的能力发展[1]。

二、基于评价项目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构架

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应该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构建,保证评价项目与内容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评价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应该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目标,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总体来看要以适应素质教育为要求建立科学全面且客观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所以该评价体系构架应该由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日常成绩三部分共同组成。在基础知识层面所采用的是闭卷考试模式,它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与评价,它的评价成绩比例占到总比例的60%。其次是应用能力。应用能力也是初中生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关键,主要以开放式考试形式为例进行建设。开放式考试会在学期初期就进行布置,并在一学期内完成。它的形式相对灵活且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专业研究及创造能力,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模式,其成绩占到总评价成绩比例的30%。最后是平时成绩。运用平时成绩对学生历史学业成绩进行评定最为客观,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生的考试负担。该评价体系建议教师以学生的总评成绩等级机制作为标准写入成绩簿。

可以说,新的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实现了从“为考试而教学”到“为创造而教学”的价值立足点转变。它整体表现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且时间可行性空间更大。并且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也给予了教师历史教学更大的灵活性,实现了更多教学可能[2]。其结果就是让教师能够通过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更好、更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水平,最终达到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双重重视的施教目的。

摘要:新课改以来,我国初中教育一直坚持“评价项目多样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基本原则。这样的评价体系讲求对考试信度与效度的要求,也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灵活运用知识,促进了评价机制中模糊判断与准确判断的有机结合。文章探讨了在开放式历史考试中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推行新评价模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开放式考试,评价模式

注释

1[1]张晓琴.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透视[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

高中生化学学业成绩评价方式 篇8

关键词 化学;学业成绩;评价方式

为了适应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实施,相应的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业水平的评价方式就得做出改变与创新。以往的化学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学生自己都要做出改变。从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价方式。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新课改的实施。

一、评价内容由“单一”向“多元”转变

新课标要求化学的学科教学目标要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喜欢用纸笔测验的方式对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后两者,这显然是不对的,由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的共同发展,不应完全以应试为目的。新的评价方式就要实现平价内容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注重从新课改的三维度进行评价,从重结果转变到重过程上来。从对是否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评价转变到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在课堂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上来。下面举一例来说明这种转变的过程:在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中涉及了《工业合成氨》这一内容。课后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评价。第一:是否掌握了合成氨的原理,第二:是对于其怎样获取相关信息和思维过程如何,第三是:是否体会和理解了绿色化学的学科思想。再以往可能老师对于该节内容更多的是在第一层面上进行评价。然而现在我们不仅要关注到单纯的化学学科知识,更要从这堂课中关注到学生是怎样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出工业合成氨的步骤,怎样从化学方程式入手思考影响工业合成氨的因素的思维过程以及学生是怎样体会绿色化学的情感过程。所以在最终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上,这些方面都应成为评价的内容,而不能将掌握了氢气与氮气反应生成氨气的学生就评价为优秀。总之,对于学习内容多样性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调动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二、評价方式由“纸笔”方式向“多元”转变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为了只追求效率和直观性,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选择纸笔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这就让我们的教学评价失去了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机会,从书面上呈现出来的结果只会是学生学业真实水平的一个侧面,尤其是对于像化学这样动手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在很多时候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看不出学生真正地思维过程。比如说,在考察高中生化学技能方面,单纯在卷面上作答就有可能出现根本没认真做实验但背了实验的人比动手操作能力更强的人得到更好的评价。然而,这是不符合常规的。所以,随着课改的推进,更多种的学业评价方式应该应用到化学教学评价中。很多教育学者对评价方式也做了颇多研究,都强调要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采用在学期末的时候收集平时成绩和最后的卷面成绩作为给学生最后的评定成绩。而平时成绩怎样构成呢?这就可以相当丰富了,比如实验考核成绩,课外研究成果成绩等等。另一种较好的,现在国内外也十分盛行的评价方式叫做档案袋法。档案袋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文中小学评价改革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从这种评价方式的意义上我们不难看出档案袋评价法除了能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评价外,更能供给学生一个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学科评价能给学生带来的东西。这里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档案袋评价方式的益处。当要对高一年级结束时的学生做一个化学实验技能水平的评价,我们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在入学之初就为每个同学建立一个个人的档案袋,然后让每个同学明白档案袋的用法及意义。从开始的第一个实验起,在档案袋里放入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中的反思与小结,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材料,同学老师的评价等等。最后老师再对其产生一个生成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能从多方面反应真实水平,且让学生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产生自我效能感,看到自己的进步。随着化学学科评价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方法正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愿意尝试和改变的心态,抱着这样的心态参与到其中。

三、评价主体由“教师”向“多元”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似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起着主要作用。但这样单一的评价主体就为评价体系带来了一些纰漏。如一个老师不能完完整整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造成了评价的公平性问题;而在课堂之外,学生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这又是老师无法参与的,这就造成了评价的缺失性问题;由于老师的主导地位,造成了学生放弃了评价的主体地位,这造成了评价的反思性问题。所以在新的评价方式中,我们应该将评价的主体由单纯的“教师”转向学生,家长。从单纯的由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转向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家长的课后评等。学生的自评不仅能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更能让其提高自我监控能力,而这对提高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极其重要。学生的互评能推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而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技能。而至于家长的课后评价,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监控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家长能及时的给老师一个反馈,让老师更快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五年级说明文精选:我的校园下一篇:暑假教师研修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