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成绩分化论文

2024-05-27

学业成绩分化论文(通用10篇)

学业成绩分化论文 篇1

摘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基础学段——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现象, 到了八年级的下学期分化现象更为严重, 很多学生开始厌学数学, 到九年级结束中考时, 数学成绩在C等以下的竟然能占到百分之四十五,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考情况,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每一名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因此, 尽可能地缩小数学成绩的分化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成绩分化,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数学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它几乎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 大到航天、宇宙, 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要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基础学段——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现象, 到了八年级的下学期分化现象更为严重, 很多学生开始厌学数学, 到九年级结束中考时, 数学成绩在C等以下的竟然能占到百分之四十五,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考情况,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每一名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因此, 尽可能地缩小数学成绩的分化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缩小数学成绩的分化, 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因此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如果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充当课堂的小主人,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 我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利用三角比来测量物体高度这节课时, 将全班55名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 每个小组配备了一套测量工具, 然后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 都争先恐后地进行操作, 记录数据, 进行测算。然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看哪个小组算的准确。通过这样设计, 原本只是一节普通的数学活动课, 变得有滋有味。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新的知识, 而且本节课还对以前学过的三角比都利用了一遍, 前面没有掌握好的同学, 通过这次活动, 意识到要重新复习巩固, 充分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并且也可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研究表明, 竞争能够唤起学生的高昂斗志和兴奋水平, 促使学生投入积极的学习活动中, 克服困难、争取优异成绩。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此外教师也要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等等。

二、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教师每天要布置一定的弹性作业, 其中一项就是布置与下节课有关的问题, 从而督促学生课余时间认真预习新内容, 通过预习相当于把新知识先自己消化吸收了一遍, 不能吸收的可以进行标注, 上课时有针对地进行重点研究。这样就提高了预习的质量, 学生在上课中也会感觉数学和自己联系更密切。

三、教会学生会听课, 会讨论问题, 会写数学小作文

很多学困生虽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存在焦虑, 但不会找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多数学困生是在课堂听讲出了问题。教师可针对这部分学生召开小型的座谈会, 第一步, 对听讲的策略进行指导, 要学会听重点, 听易错点。可以让做得比较好的同学现身说法。第二步, 针对自己不会的问题要重点讨论, 并进行记录。第三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收获, 针对易错不会的问题要养成写小作文的好习惯, 可以写一下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变形问题等, 形成数学小作文。可以写成归纳型或者复习型等, 这样做既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 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梳理、展示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有利于学生归纳学习方法, 总结学习规律;数学作文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了发表独立见解的阵地,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新的条件, 是一种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独立完成作业, 正确利用网络, 查找资料

独立做作业是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测试的最佳方法, 被测试者会在第一时间获知自己掌握新知识的情况, 然后针对不会的问题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 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上也集中了一些优秀的学习网站, 里面有很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的训练题及同类题型的最佳解决方案。学生在做作业时, 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参照, 忌照搬照抄, 这样不仅不能解决疑惑反而会养成懒惰的习惯。

五、教师要刻苦钻研,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教师应努力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上下功夫, 把握教材的单元与单元、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纵横联系,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一堂好课首先应该是知识传授准确, 其次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方法巧妙, 学生有适度的练习机会有思考的余地。同时教师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 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 在解题思路的形成及解题方法的发现过程中, 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在认识问题上发生“能力突变”, 也就是巧妙地促使学生达到“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佳境。学生只有经过这样的“突变”才会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将它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还要学会做学生心灵的导师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 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心理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就会出现。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中亦是如此,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之间平等、互相尊重的需要, 学生才会自尊、自重, 如果师生之间不是平等的朋友的关系, 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 心灵上达不到沟通, 将极大地阻碍学生参与学习。只有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 感到自身的价值, 人格得到尊重、承认, 才有机会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过程, 才愿意和教师产生共鸣, 对知识的吸收将会更快, 效率也会更高。因此,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将师生关系定位为“愉快的合作, 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 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让学生在率真、坦诚、民主、和谐的环境里主动参与,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关心本学科的学习情况外, 也应该关心学生日常的思想及行为方式,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爱的另一个层面, 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从而带动学生对本学科的热爱。

总之, 数学成绩的分化研究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外, 我们要始终用真诚的爱对待学生, 进行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 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 把学生的情感融于数学的知识海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逐渐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态, 最终缩小数学成绩的分化

参考文献

[1]高飞.初中生数学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J].新课程·教研版, 2008, 9.

[2]李玉霞.浅谈初中数学成绩两级分化[J].文理导航, 2011, 3.

如何防止七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分化 篇2

关键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加强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83-01

由于中学与小学教材的不同,教学要求的差异,中学数学教法与小学教法有所不同,因而使一些刚上七年级的中下层学生数学成绩出现急剧下降。学习落后了,对教师和学校的感情就淡薄了,一些劣迹和违反校规的行为使开始滋长。这种学生增加,势必造成不良的班风、学风。因此,成绩分化问题对学校的教学秩序都会产生影响。作为数学教师,在了解现状、分清原因之后,必须采取积极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止数学成绩分化的对策。

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数学普遍有一种畏难情绪, 要消除这种畏难情绪,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对教材及大纲要熟悉,尽量讲得生动些,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没有开小差的的机会,举例时,尽量把问题讲得简单切合实际。例如七年级代数有一道题是:“在甲处劳动有27人,在乙处劳动有19人,现在另调20人去支援,使在甲处的人数为乙处人数的两倍,应调往甲、乙两处各多少人?”在讲这例题前,我先加一例为:“一次劳动课,你们班第一组(10人)去扫地,第二组(12人)搞植物园,把第三组(12人)分到这两组去,使这两处劳动人数相等,应分到第一、二组各多少人?”这道题学生一下子就会解,再引入课本例题,这样把问题的難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提高,只要学生对数学有较好的兴趣,就会搞好学习成绩。

二、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刚进中学,对数学学习缺乏认识,认为学数学就是上数学课和做数学作业,因此需要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正确地指导学习方法,那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而且要使学生“会学数学”。

一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预习。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堂小结后,提出下节的问题,让学生回去先看书,下节课先作简单的提问,再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二是要求学生听好每一节课,认真领会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例题的解法、格式、难点、解题关键等,把听不清楚的地方划上记号,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

三是要求学生独立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来调查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口答,多板书,让学生多做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布置作业前对作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先作提示,减少学生做作业的难度,使他们独立完成,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并要求学生对做错的作业及时改正。

三、对下层加强辅导

要减少数学成绩的分化,必须重视对下层生的辅导。对这些同学要多关他他们,不要轻易放弃他们。特别对一些由于好动而引至成绩差的同学。教师必须对他多提问。多让他到黑板做练习,成绩有提高,要及时表扬;对一些智力差的同学多作课外辅导,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下层生不轻易掉队。

四、做好中小学生内容衔接工作

数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对七年级学生,教师必须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体谅学生不能适应中学教材重复少、难度大、速度快的困难。在教学中可搭些台阶,有意识地重复。对教学大纲的教时安排也不可能全部照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例如,七年级第一册几何中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学生很容易混乱,为了减少以后证题出错。必须加一节练习课,使学生正确掌握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识发展,在教学新知识时,要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旧知到新知。概念引入尽量从实际出发,例如从温度计引入数轴。公式的推导更应重视大量的具体运算。如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必须从大量的多项乘法导出。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意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的衔接,教会学生用分析和综合法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推理化论证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逐步适应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业成绩分化论文 篇3

一、社会分化的内涵阐释

教育社会学者将学生在学业上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现象称之为学业成绩或学业成就分层, 即教师普遍习惯于称之为学业成绩分化。“学生成绩分化”其概念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化概念。社会分化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 由于物质生产和文化因素的变化, 社会各部分在其形态、特点和结构诸方面逐渐发生变异、不断地系统化和专业化, 从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等级的过程。按照斯宾塞的观点, 社会分化能改变社会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 给整个社会带来影响。社会进化与进步根本在于增进社会的分化。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衡量社会系统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 它有两种主要形式: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水平分化形成了同一层面上的不同行业的分化, 而垂直分化造成了群体上的社会不平等。

二、“学生成绩分化”的内涵解析

根据斯宾塞的理论,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学生的分化是普遍的, 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必然。它是指学生在良性因素影响下, 按照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向学有所长的发展, 成为未来社会不同领域里的有用人才。学生分化涉及的内容很多, 包括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从理论上讲,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化, 既遵循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要。但从现实的教育状况来看, 学生的分化并不是都符合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理想状态,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经历学校的培养之后, 没有达到学校教育培养的应有要求。学生分化普遍存在, 但在教育中最基本的形态是学业成绩分化, 也是学生分化的狭义层面。它是指在一个学习集体中, 智力正常学生由于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要求, 产生很大差异的现象。它是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不同分出不同层次, 因此这种分化不会具有水平分化而只会产生垂直分化, 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评价上的“好生”、“中等生”和“差生”之分。

三、促进“学生成绩合理分化”的建议策略

作为学校和教师, 我们对于学生的家庭、社区等生存环境诸多因素是无能为力的, 而优化班级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着眼于学校这一子社会系统, 尤其是班级的社会环境中去探索提高学业成绩途径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客观命题。

(一) 以多元能力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分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反过来, 学生的班级分层也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分层的流动。在一份关于全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社会调查中, 关于“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62.0%的认同, 这表明教师仅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1]。以单一的标准进行班级学生分层对多样化的人是不合理的, 造成了学生片面发展, 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天资、能力存在差异, 但并不表现为优劣之分, 而是多样化的表现。班级学生分层以单一的认知能力为标准是不合理的, 应以多元的能力为标准进行分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为班级学生分层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应采取有效对策, 实现班级学生成就分层多元化。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存在不同的智力优势, 都具有发展的潜能, 对每位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成长的期待, 因为教师的期待将影响到班级组织的构成和师生互动的机会。同时, 学校教师应完全开放自己, 与学生深层次的交流, 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智力、发展方向以及独特的个性。通过建立学习功能小组, 培植学生势力, 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学弹性设计, 为学生的差异留下空间, 使学生得到适合其个性的多样化的发展。注重教学过程中以多元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将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制度与分散的、非标准化的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使学生得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

(二) 在多元化的班级组织生活中实现相对平等

班级组织的目标主要是为班级教育教学服务,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 必然表现为应试教育服务的价值定位。在大班额普遍存在的现状下, 班级组织的管理目标强调班级纪律约束。班级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由班主任负责, 而班主任普遍由主干课程教师担任, 既是任课教师又负责班级管理。相对而言, 班主任更谙熟于课堂教学, 对于班主任角色处于“兼职”和“边缘化”状态, 班级组织工作随意化。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目标缺失与盲目, 策略缺乏与随意, 行为失范与失误等等。

改革开发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中产阶层的出现, 阶层分化不再呈现两极化, 形成不同的阶层。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 社会民主化不断推进。与之相适应, 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求班主任工作应走出应试误区, 重建班主任工作新格局。改变过去班主任工作的学术土壤贫乏, 沉浸在服务于应试教育的观念。对班主任进行专业化教育, 从哲学的高度, 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班级组织工作。班级组织工作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 加强团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 使班级组织管理工作多元化, 组织生活多样化。让那些边缘孤立的学生摆脱单一组织下的孤立、封闭、歧视的不利地位, 在多元的班级组织中发挥自身价值, 促进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学生在多元的组织生活中,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而使学生得到平等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自古以来, 课程知识都是分层化的。比如, 我国同一性质教育同一阶段的课程系统中不同课程的地位高低不同, 从而分化为所谓“主科课程”与“副科课程”。解释学派有关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平等教育知识分配是学生之间学业成绩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之偏见, 明示了课程内容存在着分化。课程出现分化必然导致优劣等差, “差生群”由此产生。“教育中的大量事实表明, 对于社会背景与文化特征处境不利的学生来说, 与教材内容之间的文化失谐乃至文化冲突往往是导致他们学业失败的首要原因。”[2]

为实现课堂教学公平, 我们要在教学内容方面加以改革, 这也是为适应学生之间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做到灵活多变, 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除学科课程之外也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以求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采取教育补偿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班级边缘孤立学生为班级所排斥, 班级社会的控制力几乎剥夺了他们摆脱这一角色地位的可能性。边缘孤立学生不仅在班级教育资源的占有上长期匮乏, 而且在社会关系上、心理上和活动参与上, 长期为班级群体所排斥与隔离, 其班级社会关系网络丧失, 导致班级生活质量下降, 不能享受班级成员正常的生活与活动权利。班级边缘孤立学生的形成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但是班级社会群体的排斥、隔离、描绘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证边缘孤立学生的基木教育权是必要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尤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 应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力, 当强势群体的发展性需求与弱势群体的生存性需求发生冲突时, 应优先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

研究事实证明, 边缘孤立学生一旦形成, 几乎没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从这一点来看, 改善边缘孤立学生最根木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 在教育过程中适时进行教育补偿。在观念上, 树立他们的参与意识、竟争与合作意识;在学业上及时补缺补差;在组织群体生活中, 培养他们一定的组织生活、社会交往以及管理能力。边缘孤立学生一旦形成, 他们己具有这一角色特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班级学生关系网络丧失, 班级生存环境恶劣。此时仅仅采取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倾斜作用己不大。此时最为关键的是应为他们建立由教师、家长、同学等成员组成的班级支援综合网络, 获得班级支持, “支持需求是从人类基因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福利”, 改善他们心理失调状况, 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的同时, 如学业的辅导、交往能力的培养等, 最为关键的是在一定的社会互动、社会网络、社会环境中缓解他们的心理受挫折感和剥夺感所产生的影响, 减轻他们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 缓解精神紧张状态, 提高社会适应力, 建立守望相助的班级支援机制, 用爱、信任和耐心陪伴他们走出边缘困境, 帮助他们融入班级社会。

真正的教育公平应当从关注个体差异的基点开始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业分化的合理发展, 保证个体的教育权益。

参考文献

[1]邓琮琮.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报告概述[N].中国青年报, 2003-04-30.

学业成绩分化论文 篇4

原因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难度增大。因此有少部分高一新生无法适应。表现在上课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或即使做出来,老师批改后才知道有多处错误,这种现象被戏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应对方法(一)从“教法”方面想办法

1、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第二,改变观念,因材施教。第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用爱心、细心、耐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水平,加强责任心。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乐趣,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4、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把知识串成线,做到书由厚读薄,又由薄变厚。期中、期末都要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二)从“学法”方面找出路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2、勤学好问,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3、牢牢抓住听课这一重要环节,真正听懂课;4、课堂、课后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

原因二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数学的不同要求所致。

应对方法应让学生认清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如二次函数,参变量问题,三角公式的运用,空间与平面,实际应用问题等,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需要在高中学习中,查缺补漏,否则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教学,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发展健全的人格。

原因三心理上,感觉上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所高中的学生来自多所初中,原来的尖子,现在不可能都是尖子。从初中到高中,学习的难度系数不一样了,在小学可以得双百。在初中得双百就难了,到高中就更难,有些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适能力较差,到了新环境,常因一些琐事而焦虑,造成精力流失。

应对方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认识产生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认识上的偏差就会产生行动上的错位,行动上的错位必然不会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澄清关于数学基础不好会影响高中学习等问题,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

《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终身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孔子的弟子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借此劝勉高中的学子们,数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对于人的素质和自我修养的形成是不可替代的,作为高中生,对数学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浅谈初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 篇5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 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我对三所初中的抽样调查表明, 260名被调查学生中,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0%, 其中有直接兴趣的30人, 占23%;有间接兴趣的76人, 占58%;原来不感兴趣, 后因更换老师等原因而产主兴趣的24人, 占19%;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浓的占50%, 其中直接不感兴趣的18人, 占14%, 原来有兴趣, 后来兴趣减退的116人, 占42%。调查中还发现,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因此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深, 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 教师辅导减少,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 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在学习中,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 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 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分化。

(三)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 有的则慢一些, 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一)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 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 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四) 培养优化师生情感,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 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 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 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 真诚帮助, 从精神上多鼓励, 学法上多指导,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为了防止数学成绩的分化, 除了教学尽力外, 我们要始终用真诚的爱对待学生, 进行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 以数学的魅力, 把学生的情感融于数学的知识海洋中, 融情于教, 以情促教,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自信,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 篇6

1. 兴趣缺乏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心理原因。在学习上, 学生对教师过分地依赖, 是两极分化的客观因素。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 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内容的基础;其次, 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如果对前面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掌握, 没有形成技能, 就出现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 又没有查缺补漏、及时衔接, 就导致了知识的断层。长此以往, 学生所学知识形不成完整的系统和网络,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成绩分化。

2.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成绩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比小学要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受到影响。

3. 学习的自主性差, 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 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初中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往往偏重于对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 不会比较, 不善归纳, 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 尚未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 无法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以致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 最终逐步导致了分化。

4.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数学课堂教学中, 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教师面对知识水平和个性存在差异的学生, 没有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这种“划一”的要求, 必然导致分化的产生。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作业效度极低。

如何预防分化?我个人的教学体会是: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就会产生求知欲, 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如: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体验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还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数学问题更直观, 等等。

2.教会学生学习。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了不少, 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 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数学观, 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3.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帮助学生不断成功, 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逐步转变失败心态, 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教师必须引导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 使其产生自信心, 进而感到经过努力, 自己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篇7

一、学习状态的分析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 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 调查表明, 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被动学习。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制订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

2 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

3不重视基础。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骛远, 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二、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 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1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 时间安排合理, 不慌不忙, 稳扎稳打, 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 要讲究质量, 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看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 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 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 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2循序渐进, 防止急躁

由于年龄较小, 阅历有限, 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同学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 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 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 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 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 研究学科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 只看书不做题不行, 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 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 又要能跳出来, 结合自身特点, 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 但学习的四个环节 (预习、上课、整理、作业) 和一个步骤 (复习总结) 是少不了的。

4 加强辅导, 化解分化点

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篇8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成绩,学习状态

数学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 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 进入高中阶段, 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

一、高中生数学学习状态的分析

调查表明, 造成数学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 坐等上课,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听到“门道”;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 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鹜远, 重“量”轻“质”, 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函数值域的求法, 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 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 空间概念的形成, 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

二、对策

高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与对策 篇9

一、学习状态的分析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學习主动权。表现在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讲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门道”。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些同学课上没能认真听讲,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有不能及时巩固 总结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 法则 公式 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家点,白天无精打采,自己搞另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常是知道怎样做就算了,不去认真演算与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与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 方法新 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还是高初中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对策

高中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一定的效果。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 课前自学 专心上课 及时复习 独立完成作业 解决疑难 系统小结合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计划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它不仅培养自学能力,而且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一定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课上重听老师讲课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重点,尽可能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自学过的同学更能专心听讲,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记下该记的而不是全部记下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遍将所学知识整理到笔记上,是对所学的新知识与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灵活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痛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没弄懂得要反复思考,必要时要问老师 和同学,经常出错的地方要反复强化,做适当的复习性练习,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的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内在的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的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与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年龄较小,不少高中生易急躁,有的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考几天冲刺,有的取得一点成就便洋洋得意,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说高中三年而非一年。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他们的基本功十分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方法

数学担负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很高。学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不行,对课本既要能钻进来又能跳出去。结合自己的特尔点,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华罗庚倡导的由薄到厚和又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不同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 上课 整理 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4、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学业成绩分化论文 篇10

成就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动机, 指人们努力追求卓越, 以期望达成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1]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根据人们在追求成败时的倾向性的不同, 把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 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 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前者是指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后者指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成就动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高级动机, 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大影响。成就动机能激发学生进入活动状态, 使其对学习有关的刺激, 如教科书、知识讲座、图书馆等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 激起其探索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 能够经受时间、寂寞、成功与失败等的考验, 最终达到学习目标, 取得学业成功。[2]目前, 研究者对学业情绪的研究较为单一, 主要包括学业情绪本身特征、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等, 而对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另外, 成就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已广为研究者所关注, 但对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 有关成就动机与学业情绪、学业成绩三者之间关系探讨的文章几乎为零。笔者认为高中生的成就动机和学业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 而成就动机又会通过学业情绪影响学业成绩。本研究则通过实证探究这一关系, 以期为相关研究或实践提供实证性支持。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重庆某高级中学为抽样学校, 进行问卷调查。由于高考, 只选取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以5个班级共301人为研究对象, 共回收有效问卷265份。

2. 测试工具

成就动机量表。该量表由我国叶仁敏教授所翻译的成就动机量表 (AMS) 测量成就动机水平。该量表分为两部分, 共有30道题目, 分别测量趋向成功动机 (Ms, 以下称趋近动机) 和避免失败动机 (Mf, 以下称回避动机) 。本量表采用1~4级记分。此量表分半信度为0.77, 效度为0.58,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

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该问卷由学董妍、俞国良编制, 将学业情绪按愉悦度与唤醒度分为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 (自豪、高兴、希望) 、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 (满足、平静、放松) 、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 (焦虑、羞愧、生气) 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 (厌倦、无助、沮丧、心烦—疲乏) 四个维度共13种具体学业情绪。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 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各维度的Cronbachα一致性系数在0.79~0.92之间, 分半信度在0.71~0.82之间, 相关显著性均达到0.01水平, 问卷具有较高信度。

学业成绩。采用被试最近一次的语文、数学、英语加物理、化学、生物 (理科生) 或地理、历史、政治 (文科生) 共6门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将各科成绩以本年级的文理科为单位转化为Z分数, 最后以Z分数的总分作为学业成绩的统计指标。

3. 施测方法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 问卷当场回收。主试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担任, 在主试宣读指导语后,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整个问卷。问卷回收后,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成就动机、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成就动机、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详见表1。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表1显示, 趋近动机与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呈正相关, 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呈负相关;回避动机与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呈负相关, 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呈正相关。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均相关显著。另外, 趋近动机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 回避动机与学业成绩显著负相关。因此, 学业成绩与成就动机和学业情绪存在密切联系。

2. 成就动机对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以趋近动机为自变量, 分别以学业情绪四个维度、学业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趋近动机对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均有正向预测作用, 对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有负向预测作用。再以回避动机为自变量做重复分析, 详见表2。结果表明, 回避动机能正向预测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 并能负向预测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这表明, 趋近动机能正向预测积极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 而回避动机能负向预测积极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

3. 学业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为检验学业情绪在趋近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 以趋近动机为自变量, 分别以学业情绪、学业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 趋近动机同时对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对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对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有显著性。因此, 只有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符合中介检验要求。为检验学业情绪在回避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 按相同程序再以回避动机为自变量, 发现只有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符合中介检验要求, 详见表3。

表3显示, 趋近动机对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效果, 其直接影响效应β系数为0.270, p<0.001。引入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变量后, 趋近动机影响效果减弱, β系数下降为0.235, 说明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引入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变量后, 趋近动机影响效果减弱, β系数下降为0.200, 显著性下降为p<0.01, 说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引入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变量后, 趋近动机影响效果减弱, β系数下降为0.221, 这说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起了部分中介作用。

回避动机对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效果, 其直接影响效应β系数为-0.177, p<0.01。随着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变量的进入, 回避动机的影响效果减弱, β系数下降为-0.145, 显著性水平下降为p<0.05, 说明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起部分中介作用;随着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变量的进入, 回避动机的影响效果减弱, β系数下降为-0.146, 显著性水平下降为p<0.05, 说明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起部分中介作用。

四、讨论

1. 成就动机、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 趋近动机与积极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回避动机与积极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 而与消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这说明, 高中生的成就动机、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是密切相关的, 是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的体现。学业成绩这一行为表现不仅与成就动机这一认知因素相关, 还受到学业情绪的影响。因此, 在高中生教育方面, 不仅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成就动机, 还要照顾学生的心理情感, 唤醒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2. 成就动机对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的影响

成就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已经得到了普遍关注, 研究者多认为学生成就动机越高, 学业成绩越好。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也发现, 趋近动机能正向预测学业成绩, 而回避动机则能负向预测学业成绩。这不仅印证了已有研究, 更显示了成就动机的不同维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不同影响, 即趋近动机有利于学业成绩的形成, 而回避动机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对通常所说的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 应从提高趋近动机和降低回避动机两方面入手。

通过对学业情绪的回归分析还发现, 趋近动机对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都能显著预测, 而对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的预测未达显著水平。这向我们说明, 趋近动机作为一种积极的认知因素, 有利于个体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积极的情感即积极学业情绪, 相反, 不利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的产生。但是分析发现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未能被显著预测, 这与其本身生理唤醒水平高有关, 因为它的产生带有较多的偶然性。

3. 学业情绪的中介效应分析

由中介效应分析可知, 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情绪在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情绪只在趋近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这部分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设。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不仅可以单独影响学业成绩, 还可以通过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间接影响学业成绩。在对成就动机归因的研究中也显示, 成就动机高的人, 往往会对成功有积极的归因, 这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 从而有助于个体调控各种不良情绪, 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减少各类行为问题。[3]高中生如果具有较高的趋近性动机, 则会通过认知因素影响学业方面的情感, 产生积极学业情绪, 并减少消极学业情绪, 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应该看到, 能同时作为成就动机两个维度与学业成绩中介变量的学业情绪都是低唤醒度水平的, 因为只有这些类别的情绪相对具有稳定性, 它们的产生和形成与认知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对稳定的联系。

五、结论

趋近动机与积极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且对两种积极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均有正向预测作用, 对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有负向预测作用;回避动机与积极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 而与消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 并能正向预测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 负向预测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在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只在趋近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杨治良, 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常用电气控制下一篇:护士与患者交流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