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规划教育(共12篇)
学业规划教育 篇1
早在上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认识到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指导的作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方法。随着国家教育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供需关系的变化,国内高校已经逐渐注意到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纵观我国职业心理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注重学生毕业时期的指导转移到注重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上,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工作起步比较晚,高校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还处于安置就业的阶段,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有效地把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合理应用到大学生学业规划中来,全方位切入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地实施职业规划,已经迫在眉睫。
1 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学业规划实践中的应用的意义
(1)科学合理实施大学生学业规划的需要。学业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高校目前的职业规划教育往往是泛泛而谈,很少结合专业知识或者社会需要来进行指导。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被迷茫所笼罩,在即将进入职场时被不安所困扰,笔者认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规划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方法途径,必须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与学业规划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无缝对接。(2)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根据职业生涯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体制的影响以及必要的职业知识和职业心理素质的缺失,导致大量毕业生面临就业和职业选择时不知所措。当然绝大多数的高校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仍然停留在做一些事务性,为学生提供浅层次的服务上,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攀升和高校的扩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单纯的就业指导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就业模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学业规划,使就业指导更具有系统性和协调性,以适应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3)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大城市心态、过高的期望值、自负、自卑、攀比、依赖、以考验回避竞争等,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大学生的正确择业。由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找准自己的定位,扬长避短,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的需要,合理地进行大学生学业规划,同时树立用于竞争的信心,积极争取各种机会,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当前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学业规划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大学生学业规划中心理素质教育起到的作用认识不够
纵观我国职业心理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注重学生毕业时期的指导转移到注重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上,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高等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还处于安置就业的阶段。即谋职指导,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缺乏深入系统的辅导。在大学生学业规划方面,大多数研究虽然对就业指导中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作用有一定认识,但缺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里全面深入地分析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作用的研究。
2.2 缺乏将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与学业规划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既缺乏将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没有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一致、相结合的高度来提出将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整合的系统研究。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心理教育把职业选择当作个人在就业时出现的单一事件,没有认识到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心理教育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学生,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职业心理教育缺少全程性服务,全方位切人;缺乏专业的职业心理教育队伍。
3 职业心理教育与大学生学业规划结合的内容与形式
3.1 通过大学生学业规划加强职业兴趣教育
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的素质为前提,在学业生涯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职业规划对兴趣的探讨不能孤立进行,应当结合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因素来考虑。了解这些因素,有利于深入认识自己,进行职业规划。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就要根据他们职业心理特点,对不同人格类型,不同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才能收到有益的效果。
3.2 注意分析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职业心态
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确立适合的择业抱负,增强职业适应性;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了解自己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的优缺点,积极主动地发觉个人潜能;要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投身人才市场竞争,能正确对待挫折。
3.3 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现在很多学校还缺乏科学严谨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服务。一般来说,完整的职业规划应包括目标确立、环境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策略以及反馈和再评估五个步骤。学校应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即开展相关教育,指导他们自主制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个阶段的“生涯规划”,并最终转换为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然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根据每个人以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科学制定个人发展的计划。
大学生很多职业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业生涯规划的欠缺,其中包括自我认识、职业定位、实现个人价值、成功感等。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与学业生涯规划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应该是通过学业规划贯穿大学四年的一门重要课程,不同阶段任务不同,每个年级都从不同方面开展职业心理教育。让学生认识了解社会相关职业的性质、要求、信息,并根据自身专业情况、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并结合社会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职业初步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的主要是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完成大学生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学习月刊,2005(4).
[2]陈德明.生涯辅导的理念认识与机制建构.深圳大学学报,2004(9).
[3]张晓文,王洪洲.大学生职业心理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和分析.理工高教研究,2005.
[4]王小侠.当代大学生择业与职业心理教育.教育探索,2006.
[5]方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汤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务.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学业规划教育 篇2
当代大学生要做好素质提升和学业规划,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做好全方面的考虑才能成功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科学发展和城乡统筹工作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依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实现中国伟大复新的主力大军,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继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翻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
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代大学生在制定学业规划的同时需要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需求,以及制造力和生产力。创造一个和谐而稳定的发展优势。大学生在制定学业规划的时候,应该考虑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使整套的核心技术更加完善,尽可能的摆脱超级大国的束缚!
近几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经济危机,各种大
大小小的自然破坏事件称出不穷!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导致美国经济二次衰退,浮油威胁至少600种动物安全,日本核泄漏事件,造成了不小的环境破坏!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需要考虑的环境保护。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代大学生还应该保持危机感!古人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就高等教育改革而言,“去行政化,去商业化,去政治化”改革。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国家更注重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培养大学生打独立创新能力。在经济方面国家将大力支持高等教育,这样在硬件和师资力量方面将会得到大量的发展,大学生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在教育方式方面,使教育与生产相联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使科学知识更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学生有更广泛的实践机会,和独立创新能力!高校的改革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公平,公开的机会!
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在培养技能和制定计划时,依然需要以马克思列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和围绕创新型人才展开。把自己培养成能干实事的综合性的创新型大学生!但,在计划科学发展,科学创新的时候一概考虑到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
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制定学业规划的同时,还应该考虑人才市场,就业方向。规划要有可实现性,也应该结合自己当成的实力!准确定位,提高能力。做个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专业前景与学业规划研究 篇3
关键词:专业前景;学业规划;专业人才;问题研究
物流,一般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物质资料的流转过程一般会涉及运输、储存、搬运、分拣、包装、加工等多个环节。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伴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目前一般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招生行情颇为紧俏,但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上社会,同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的时期,物流管理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也颇受关注。是否也同以往的一些热门专业一样,出现人才培养过剩,出现毕业即失业的难题,是高校、社会、学术界统统关注的问题。
一、物流人才需求的社会背景剖析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源自传统物流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现代物流更加注重物流管理,因而物流人才的需求更甚于传统物流产业。因此,分析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就必须从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入手。一般说来,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总體来说,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具体而言,传统物流由于受到信息之约,一般只能依据简单的信息提供货物的简单的位移,通常是从仓库到仓库的方式,只是按照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进行简单的保管和运输。而现代物流依托于现代网络信息和网络交易平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明显。
不同的物流企业能够按照顾客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交易方式。传统物流主要是简单的货物运输合同,现代物流是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相统一的产物,是主动介入商事交易的流通形式。传统的物流主要以运输合同的形式存在,信息因素发挥的作用不大,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控制,而现代物流主要依托于网络系统进行连接,依靠的事现代信息网路技术和信息高科技管理。现代物流的这些变化,是对传统物流的革命性变革,因而对现代物流人才需求颇为强烈,也对高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其就业前景分析
从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对于弥补物流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物流企业输送了大批人才。然而,与一般的专业不同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具有专业对口性,有人担心,一旦市场饱和,今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一旦毕业,可能就要面临着事业的危险。为此,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进行学业规划,认清形势,打造专业功底,赢得就业先机。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迅猛发展,其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强有力的作用也渐渐的突显出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及对其发展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物流人才的需求更是备受关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余万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目前一般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主要课程主要涉及物流概论、市场营销、经济地理、国际贸易概论、管理学原理、商务英语、运输组织技术、仓库与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实际应用能力要求高等特点。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物流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必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提高就业率的关注热点。作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现代物流人才,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职业技能。由于物流业务是一项新事物,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应该具备开拓未知领域先驱者的气概,对于现代综合物流新的理念和运作模式有突破传统的认识,由此能进一步发展对物流的认识,提出新的物流运作的模式,同时必须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较深刻的理解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物流业势态与就业前景现代物流被企业界称为“尚未开发的新大陆”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因此,如果在人才培养环节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一定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物流业的需求,有真才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是普遍被看好的。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仍将保持稳定状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毕业后不仅不会失业,而且还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四、结语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物流产业必将迎来越来越多的挑战与机遇。虽然我国物流产业刚起步不久,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也将进一步优化,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万青.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3]彭志忠.物流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实务[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杨臻.蜘蛛——物流战略高管手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白桦.浅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6]李引.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殷婷(1994.10-),女,江苏常州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学业规划教育 篇4
关键词:个体差异,学风管理教育,学业规划
学风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然而,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想取得长效, 从辅导员工作视角出发, 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是中心, 学业规划是工具, 分类管理是手段。
一、思想疏导是中心, 让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相较于中学阶段的学习, 大学的管理体制、学习氛围、师生关系、生活环境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是大学学习目标的模糊, 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后, 学习兴趣的锐减, 厌学情绪高涨。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 学生的思想疏导、心理慰藉就变成了中心事件, 这个中心不抓好, 一切外在的考勤、惩罚等约束手段、管理体制都很难见效。因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大学的学习需要层次早已达到了自我实现需要的更高层次需求, 所以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特点, 任课老师要做的不是灌输、填鸭式教学, 辅导员需要做的不是制定完善的约束机制, 严格管理, 而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了解学生内心渴求,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重新树立目标, 只有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一种内在需求, 一种自觉行为, 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学风教育管理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业规划是工具, 让学习变成一种明确行为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学生认同了这个观点但不代表就能坚定执行, 而学业规划则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大学四年的漫长求学路程若是一味的苦读, 学习效率势必呈现边际效率递减趋势, 而且大学学习各个阶段是不一样的, 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和侧重点均不同, 所以分阶段辅导学生制定四年的学业规划是一个很好的督促学生学习的工具。
(一) 以学生为根本, 学业规划到个人。
大学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成才是关键。有些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 提前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学业目标, 大学期间虽忙碌而充实;而另一部分学生, 则是庸庸碌碌, 陷入迷茫, 直至毕业那天还不知路在何方。所以针对这种情况, 让每一名学生提前规划自己的大学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这个规划应该是学生根据实际制定出来的科学的、合理的、明确的且可达成的。
(二) 以年级为阶段, 学业规划有重点。
作为学生辅导员, 大一入学伊始, 做好学生的适应性工作是主线, 包括生活习惯的适应、学习方法的转变等。所以大一上学期应注重各项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尽快的融入大学生活, 适应大学生活。大一下学期, 从关注学生的转变更多的调整到学习适应上来。大学的学习节凑快, 内容更加丰富, 信息量大, 若还是延续中学时期传统的细嚼慢咽的学习方式和老师教学是主体的教学模式势必效率低下, 大学应掌握快速学习能力,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进入大二学年, 除了公共课程的继续学习, 逐步开设专业课程, 这是一个让学生了解所选专业、认识所学专业的最佳时期。大二学年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学生的未来就业选择也有深远影响, 这次专业学习体验的愉悦程度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状态,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择业观与职业选择。所以大二, 是四年学习的一个分水岭, 作为一名辅导员, 帮助学生顺利过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 意义深远。而进入大三, 韬光养晦, 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主要任务, 同时做好考研或者就业这个选择题, 然后开始做相应准备。进入大四学年, 按照大三学年的选择, 再次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指导学生的学业目标。
三、分类管理是手段, 让学习变成一种差异行为
“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还会有其他日常工作相互交错, 纷繁复杂, 所以在学风教育管理上需要一定的管理技巧, 才能不至于分身乏术。项目管理当中有一个常用方法叫ABC分类法, 也叫主次因素分析法, 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 进行分类排队, 分清重点和一般, 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世界上找不出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能力也有高低, 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也需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因此, 辅导员在学风教育管理过程当中借鉴ABC分类法, 将学生分类进行管理, 学风教育效果显著。ABC分类法的核心就是将对象的重要影响程度区别对待, 在学生管理当中发现有些学生自制力很差, 在处理学习与生活、娱乐等的关系时一团糟;有些学生中规中矩, 按部就班, 不太出众, 但也不会太差;还有一类学生约束力较强, 无需外在约束, 能合理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娱乐等的关系。以上三类学生分别对应ABC三类学生, 通常A类学生, 成绩较差, 需要投放70%的精力;B类学生, 成绩中等, 需要投放20%的学生;C类学生, 成绩优异, 只需投放10%的精力。如此将学生分类过后辅导员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 投放不同多的精力, 运用不同的方法, 恩威并施, 通常在学风教育管理时能够起到就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结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导师”只有首先做好思想工作, 当学习变成一种爱好, 升华为内在的渴求, 学习才会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辅以各种工具、手段, 借助外力不断的扶偏纠差, 自主学习目标就水到渠成, 学风教育管理工作自可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金广春.浅谈高校班主任工作与学风建设[J];才智;2009
学业规划书 篇5
一:短期规划:
时间:在校的两年半的时间内
美好的愿望:学业有成,能顺利找到工作
具体目标:获取计算机二级、英语4级,普通话二级以及各种专业资格证书、、、二个人分析:
1自身现状
精通电脑应用;具有较强的的人际沟通能力;思维敏捷,表达流畅;有很强的学习愿望和能力。2自我分析:
1性格:我的性格内向,冷静沉着。喜欢交朋友和帮助他人,有较强的责任心,做事讲究原则。
2喜好:喜欢看书,喜欢玩智力游戏
3特长:独立性强,判断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调节能力
三学校环境分析:
学校硬件建设完善,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们都齐心协力。在这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学习风气浓厚。
四具体计划:
大二注重能力的培养,大三大四注重学业的发展,每天给自己一个计划,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知识规划把专业知识学习扎实,多看与专业相关的书,了解关于土木工程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联系,多交流自我约束和交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旷课,不迟到早退,力争全勤,不挂科。搞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多与师兄师姐、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关心他人,处理好各种关系;利用课外时间学习驾驶理论及驾驶基本技能。..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保持身体健康
学业规划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规划;就业
About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 student studies plan several ponders
WANG Xiao-rong
【Abstract】the studies plan, corresponds with the occupation plan, what refers to is carries on the reasonable plan in the school student to oneself in the school period study profession the behavior. The studies plan the relations which develops in the future with the student, like hits the ground with to construct the tall building the relations, the ground hits is reliable, the immediate influence the quality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tall building.
【Key word】university student; Studies plan; Employment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01-03
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学业的好与坏将是其择业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当然,学业并不单指一张成绩单那么简单,它还泛指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知识结构等,所以,大学生必须对在校4年的学习做一个合理的安排,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
1 合理安排本专业的学习
1.1 对本专业满意的同学。首先,必须要保持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继续努力,争取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中有所突破;其次,可以相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要局限于某个专业中,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多接触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理工类的同学可了解一些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相反的文科类的同学也可学习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最后,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尝试能在自己所学专业的范围之内有所创新。
1.2 对本专业不满意的同学。首先,努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高校里所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发展和选择的结果,任何一行专业知识,对人的素质培养都是需要的。这部分的同学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增加对专业现状与发展的了解,或者通过与专业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对专业的兴趣,更可以通过结交一群本专业内的同学朋友以达“志同道合”等。其次,修读第二专业。这部分同学可以修读自己更感兴趣的第二专业,使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甚至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修读自己感兴趣的第二专业上。当然,一切必须以保证本专业学习顺利完成的情况下进行。
1.3 对本专业情况比较迷惘的同学。这部分同学中。有些可能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为确保能上大学,选择本专业的;有些可能是由于父母的主意而报读的;有些可能是追寻社会潮流,报读了某些热门专业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在接触本专业之后,要充分了解该专业后确定应怎样安排四年的学习。
1.4 寻找“专业突破口”。在本专业学习时,笔者认为,应注意一个“专业突破口”的问题。何谓“专业突破口”呢?举个例子,某同学主修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当中有很多子科目,如会计、管理、金融、证券等,一般同学很难把这些子科目都学得非常好,那么必须有一个“专业突破口”。如该同学本身对会计方面比较感兴趣,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会计方面的知识,争取在这个子科目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同学们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后,一般应在二年级的时候确定“专业突破口”,从而可以在以下的二到三年中朝这个“专业突破口”去争取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 选择双专业、双学位
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只要学有余力,不管是双专业也好,双学位也好,都应尽力尝试攻读。一方面为个人知识结构的拓宽创造机会,同时亦为将来更好就业增加了重量级筹码。在此,笔者根据调查以及多年学生工作的经验对如何选择第二专业提以下几个建议。
2.1 依本专业选择第二专业。在高校中,一般二年级同学开始选择修读第二专业。对于经历过一年学习的大二学生,对本专业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此时,结合本专业选择修读第二专业是再好不过的了。有几种类型:(1)兴趣型,依照自己兴趣所在,选择相关的第二个专业,专业门类一般不限,在兴趣带动之下,一般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2)补充型,对本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跟本专业相同学科门类的专业来对本专业进行补充,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本专业的基础上有着更深的收获;(3)拓宽型,这是一种拓宽自身知识面而达到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的做法,比如修读与本专业不同学科的专业,以达到知识面的拓宽和结构的更加合理。
2.2 依本人兴趣选择第二专业。对每个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不一定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可能是选择本专业时的差错使事与愿违,或者是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后发现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在转专业行不通的情况下,选择修读第二专业是很好的一条路。在保证完成本专业学业,修读第二专业,既能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大学学业生涯中有自身的目标和兴趣所在,而不至于迷惘。
2.3 依社会与就业需要选择第二专业。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渡期中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业,而对第二专业的选择上则能体现出这一点。大部分同学在选择修读第二专业时可以以当前社会和就业时的需要为出发点,选择第二专业。
3 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
既然高校是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的一个过渡,那么在这个过渡期中,学生应该尽量学习各种知识,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就业。除了理论上的知识之外,技能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
3.1 加强专业技能。进入高校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不能从高中的学习方式转变过来,一味的把所有精力投放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其实,大学的学习跟中学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学习方式上,大学里要求同学们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去学习,自学显得非常重要;其次,对知识的选择上,大学要求同学们懂得去吸收对自己有用、更适合自己的知识;最后,大学还注重技能的提高。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其实也就是加强动手能力,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一个目标。广大大学生自身应意识到这一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才不会在毕业之后成为“残缺之才”。
3.2 注重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现在越来越被大学生们所重视,体现在目前高校里流行的“考证热”。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就业之前如何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除了必修的技能和知识之外,大多数的学生还会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比如通过自学考取计算机、英语、驾照等的相关等级证书。在校大学生,应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力求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让自己在就业时有备无患。
4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在校大学生应通过多种渠道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上与自身相关的信息。社会实践中包括做学生干部、做兼职、实习等。
4.1 学生干部。笔者认为,大学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争当学生干部,不管是什么职位的学生干部。作用有几个:①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干部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通过一段时间锻炼,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有一定的提高;②锻炼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骨干学生干部,这方面提高显得更为明显;③增加社会阅历,很多用人单位会比较看重大学毕业生是否曾任学生干部,会将其当作社会阅历对待。
4.2 社会兼职。做社会兼职有两个益处,首先,赚取部分生活费;其次,赚取就业的工作经验,大学生不应把赚取生活费当作社会兼职的唯一目的,还应把它当作工作之前的一种热身,赚取工作经验,增加就业筹码。
4.3 保持与社会的经常性接触。大学生不但要通过做学生干部和做兼职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要保持与社会的经常性的接触,比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比如多看报纸、电视、上网等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才能不至于与社会脱节。专业实习(包括毕业实习)是社会实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最有针对性的,是检验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的最有用的方式。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条船,离开港湾,奔向大海,生命就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融入社会的过程。年轻人离开家人的照顾,到远方去求学,正是他生涯规划的起航之时。大学四年是人生当中宝贵的一个求学阶段,合理的安排这四年的学业,制定出四年里的学业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大学生们职业生涯的起点,亦与以后就业和发展息息相关。
学业规划教育 篇7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强调谋划的重要, 职业生涯也是如此。不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尤其是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 首要做好的是学业规划, 即尽早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 打造专业特长, 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搭建良好的平台。本文结合我院2011级软件技术专业学业规划教育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认识。
二、确定专业方向, 提高学习效率
1. 大学生活与个人发展的“三级跳”。
三级跳是一项田径项目, 运动员能跳多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助跑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产生的垂直速度, 同时还与每一个动作完成的质量、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和三跳的比例有关。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也有类似的“三级跳” (如图所示) , 即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大学毕业后前五年。
中学阶段是一个基础阶段, 主要是构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框架, 掌握学习方法, 训练思维方式, 养成学习习惯。当然还决定能否读大学、读什么大学、以及是否可以选择专业等。大学阶段是一个提升阶段, 在这个阶段将全面塑造自我和发展自我, 并以学会“独立自主”作为阶段目标, 一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某一门专业知识。可以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三个方面培养自己。最后将决定进入社会的第一个角色是什么, 即得到怎样的一个发展平台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大学毕业后, 首先面临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 要在经验、技术、能力、资金等方面不断进取和积累。同时可以重新定位自我, 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寻求和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2. 确定专业方向, 提高专业学习效率。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着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其内涵可以理解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懂得与人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因此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 可以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范围和就业岗位, 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调研, 结合个人的兴趣与需求, 并参考他人的意见, 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专业方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专业学习效率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学有所长, 二是学有所用。所谓学有所长,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 没有特长的高职毕业生就好比是一个钝刀型人才, 在人才竞争中是没有优势的。所谓学有所用, 是指在岗实习和就业环节中的专业对口, 作为高职生初次进入职场需要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来提高其竞争力。
三、明确学习重点, 提升职业素养
根据高职学院“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业规划, 分阶段、有重点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1. 知识结构。
在刚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年, 首先适应大学校园环境,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学会做好课堂笔记和课外读书笔记, 做好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在这一阶段的总体要求是宽而广, 即广泛涉猎和拓宽文化基础知识, 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 提高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深入理解重点课程和拓展课程知识。第二个学年的学习总体要求是专而深, 即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参加有关考证和考级的学习。同时在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应用和行业状况后, 确定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兴趣或特长, 并精通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一阶段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增加社会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顶岗实习期间学习总体要求是精而熟, 即在实习岗位上通过参加实践项目进一步学习最新技术知识, 同时做好毕业设计课题,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
2. 能力结构。
能力结构分两个层次:一是基本能力, 即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 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思考、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二是职业能力, 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实习、项目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培养。
3. 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理素质, 即生理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水平、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二是心理素质, 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三是社会文化素质, 主要由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构成。素质培育是一个过程, 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阅读、读书笔记、静思、运动和学会交流等。
四、制订学业方案, 打造专业特长
制定《专业学习方案书》, 这也是问题的落脚点, 大学阶段学习行动方案。第一,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职业范围, 确定一个比较明确的职业方向。第二, 根据教学进程安排, 结合选定的职业方向, 界定每个学期的重点课程。课程学习是专业学习的基础, 提高专业学习效率最终还是要从课程学习入手, 所以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应该明确重点课程。第三,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 结合选定的职业方向, 确定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类别和应考日期。在此以我院2011级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专业学习方案书》。
根据2011级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规划
以《专业学习方案书》为载体进行学业规划, 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 在习得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方向。同时依据此方案书还可以制定三年长期学习计划、每学年中期学习计划、每学期短期学习计划, 并且做好时间管理和行动日志,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如此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宣仲良.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谈潘攀.IT类专业高职学生学业规划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 .
[3]杨耀稳.大学生学业规划与指导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9) .
[4]马征杰.高职院校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
学业规划教育 篇8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理念,也是一种新型的人才成长观念。大学生学业规划关系着学生能否在4年大学生涯中准确地定位自己,充分发挥潜能,走向成功。同时,学业规划教育对学校的长期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重要意义。
笔者于2012年设计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业规划及学业规划教育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的本科院校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6份,有效率为90.38%。调查的学生涵盖理工类、师范类、艺术类、财经类、人文社科类等。在1446份有效问卷中,男女大学生之比为782︰664。一年级至四年级被调查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77%、24.90%、24.07%、22.26%。为了提高问卷的信度,抽取了30名学生在7天后进行了复测,测试信度达到97.4%,信度和效度均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大学生学业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在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方面及高校学业规划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学生自我认知不清、自我定位不准 自我评估是学业规划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全面、客观的评估是科学进行学业规划的前提,对环境分析、目标制定、生涯策略、学业评估等环节及其连续过程的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我评估的内容应包括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需求等方面。而大学生往往对自我认知不清,自我定位也不准确。如在调查中发现,有79.88%的学生“不清楚自身兴趣、优势和劣势”;仅有15.35%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比较清晰,多方了解情况并建立较全面的认识”;有70.61%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些了解,但不太系统”;有14.04%的学生“对专业完全不了解”;高达53.87%的学生认为自己“本科就读专业与兴趣不太一致”;10.24%的学生“考虑转专业或升学时考取其他专业,或者已经实现转学或升学成功”。
缺乏规范的学业规划,奋斗目标不明确 调研显示,有80.01%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有必要”;学生在被问及“是否做过学业规划”时,仅有26.90%的学生回答“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对专业的认知很清晰,对适应将来的需要也很清楚,做好了充分准备”,73.10%的学生则“没有规划”或“没想过”;仅有12.79%的学生“会为学业设定近期和远期分阶段的目标和规划”;仅有8.86%的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后,能够坚持执行下去”;在学业规划阶段目标完成后,仅有6.43%的学生“能做及时的评估与调整”。以上数据在某一层面反映出缺乏系统的学业规划使得很多学生步入高校后奋斗目标变得模糊,对大学4年没有合理的规划。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对未来有所打算,但认识也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将目标进一步细分到各个阶段,缺乏可行性和可调整性。
学校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和系统化课程设置 多数院校没有专门的学业规划教师或学习指导教师,一般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学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致使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调查显示,仅有13.28%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学业生涯课感到满意”;46.68%的学生认为学业规划课程“内容枯燥,难以产生兴趣”;48.27%的学生认为其“授课形式单调,很难激发自身的积极性”;54.43%的学生认为“缺乏实用性,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24.48%的学生认为“缺乏针对性,对自身没有起到作用”;33.33%的学生认为“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体系不够科学完善”。上海的高校尝试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辅导,如“女性职业飞翔计划进高校”项目对大学生了解、认识生涯规划就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以下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辅导内容重复,多家培训机构谈一个内容,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辅导的针对性弱,社会专业机构研究对象大都是企业员工,同一个模板拿到大学生身上未必适合,导致生涯规划辅导的作用减弱;三是这种生涯规划辅导只能解决基础性的知识,对大学生而言,没有与自己的兴趣、学科背景相结合,比较空泛,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学校学业规划指导体系不完善 高校学业规划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融入学校的整体教育体系中,与专业教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首先,上海多数高校的学业规划教育仅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环节开展,时间短,效果差,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长效的实践模式。其次,我国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普及工作远远滞后。在问到“你曾经听过学业就业方面的讲座吗”时,有76.34%的学生回答“偶尔”;12.68%的学生回答“有过一两次”;2.44%的学生回答“从不”。当问及“您的专业认知与学习规划信息的主要来源”时,回答“通过社交网站、bbs、媒体等获得”的学生占38.46%;回答“学长的经验介绍”和“与同学交流所得”的学生分别占40%和34.64%;仅有10.62%的学生“通过专业课教师授课及平时交流”获得;仅有5.60%的学生在学业规划遇到阻碍时解决方式是“询问专业咨询师”。
以上调查结果都反映出高校对学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向大学生进行有效普及;学校给大学生提供的学业规划信息不足,信息系统建设有待改进;专业辅导人员非常匮乏,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高校与社会的生涯教育实践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沟通渠道有待拓宽。
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面对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业规划设计管理与监督,就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了解自己,人才测评与课程介入相结合 人才测评是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和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并根据职业要求及企业组织的特征对其因素状况、发展潜力、个性特点等心理特征作出科学的评价。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相继引进了一些人才测评技术,主要有人格测试、智力测试、能力测验、职业倾向测验等。一方面,要正确对待测评工具和测评结果,如引进的测评工具首先应本土化,使之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相适应。另一方面,测评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测评只是从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提供参考,大学生自身能够适应职业的压力和节奏以及职业对人才的学历、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往往都是测评之外的事。指导者要教育学生客观正确地对待测评工具,对其结果进行有参考、有选择的利用。同时,学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应是开设学业规划指导课程,科学的测评方法要结合大学生学业规划课程,从而保证学业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开展。
明确目标,构建学业规划分阶段目标执行体系 首先,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应分年级实施。高校应对学生的学业规划教育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建议将学业规划分成短期(一学期)、中期(一年)和长期(整个大学阶段)三个阶段,并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提醒学生时刻修正和调整计划,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业。其次,学业规划教育应分专业实施。对所有学生实施学业规划教育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也应该看到,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他们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做事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高校在开展共性教育的同时应关注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一方面,学业规划教育应围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从非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估,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教学上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加强专业性引导,帮助学生不仅深刻了解专业知识、专业发展,更能够在相关领域内有所建树,最终培养广博精深的一专多能型学生。
完善制度,促进学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学业规划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学校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学业规划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明确学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具体职责、工作范畴、工作要领、指导方法、实施细则、评价体系、教师工作要求等,以便科学进行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学校应组建一支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各系院负责人、各教研室主任等人员构成的学业规划专业教师队伍,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指导。同时,要有步骤、有秩序地将班导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结合起来,并逐步吸纳社会生涯规划导师,系统地从教学安排、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学业规划教育工作。系统化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两种:一是以必修课的方式介入,重点讲述学业规划以及职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建议对全体学生开设;二是以选修课的方式介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深化改革,构建高校学业规划教育新模式 没有教学改革的支撑,学业规划教育只能停留于理想的阶段。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高校在学业规划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才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引入生涯规划课程,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课程群。同时,应借助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效形式,将丰富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调整学业规划目标;高校还应建立以考查综合能力为宗旨的形式多样的考核体系,力求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成长环境。
一方面,学业规划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自我完善,并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业规划还能够促进高等院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的新型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唐瓷,高晓玲.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08(1):61.
[2]房云.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学业规划教育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业生涯规划,探索,研究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概述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人才成长的全新理念,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全新观念,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
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划分
根据职业生涯理论,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由于人在每个阶段处于不同的职业状况,因而各阶段面临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大学时期正处在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根据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任务,理论界提出了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概念。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对与其事业(职业)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而言,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与未来社会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工作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定的学业发展计划。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独特性。每个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学业生涯规划也是如此,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人生理想,为了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而展开的一个独特的学习过程。即使某些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有相似之处,实质上也是完全不一样的。(2)发展性。学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作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些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3)综合性。学业生涯规划是以学生角色的发展为主轴,同时也包括了与之相关的很多其他角色的发展。
制定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可行性原则。学业所谓可行性,就是所制定的学业生涯规划应切实可行,具有现实性、可能性与可操作性,每个阶段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应是科学、合理的,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2)可调节原则。生涯规划具有发展性的特点,不是孤立、静止的,应该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与学生个体主观条件的变化随时修正。(3)最优化原则。应力求做到身心和谐,使个人的性格、兴趣、知识和能力等与目标和谐统一,实现最优组合。(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学业生涯规划既要反映学生的共性问题,也要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职院校推行学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
大多数高职学生面对众多必须由自己决定的选择往往不知所措,一部分学生目标模糊,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目标多变,今天觉得“专接本”有出路,明天又想多学点技能找工作。因此,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与关键是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估。学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努力的依据,也是对学生的鞭策,可给学生一个看得见的彼岸,使学生看清使命,产生动力。随着学业生涯规划每一个具体目标的实现,学生会越来越有成就感,学生的思想方式及心态就会向着更积极向上的方面转变。学业规划为学生提供了完成学业的清晰途径,可使学生对自己学业的实现过程有清晰透彻的认识,进而产生信心、勇气,达到自我完善。
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使学生集中精力,激发求知欲没有学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处于荒废和散乱之中,很容易陷入与学业无关的琐事中,虚度美好光阴、浪费青春。而学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可让学生明白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关系到未来目标的实现。因而可让学生重视现在,把握现在,集中时间、精力和资源于自己选定的学业,进而使学生更热衷于自己的校园生活。学业生涯规划可使学生心中的理想具体化,使其对学业的顺利完成做到心里有数,热情高涨。
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学好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定的差距,高职学生中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较多,各门学科成绩不平衡的也较多。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有较高的期望值,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不少人缺乏自律自控能力,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学业生涯规划相当于一个约束与激励机制,可让学生清楚自己各个阶段的目标,阶段性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实验技能,有针对性地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待人接物的能力。学生在达到阶段性目标的时候,会看到自己的进步,成就感的获得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实现下一个阶段性目标。学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实现自然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新生渡过适应期,增强学习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也有年龄偏小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同时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自卑感,再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必定使新生面临很大的困惑与挑战。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一份有效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及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缩短适应时间,尽早认识清楚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开始有目标、有计划的大学生活,而不是到快毕业了才开始想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从而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局面。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使高职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学习自觉性。
高职学生制定学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步骤
学业生涯规划选定
首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干什么。兴趣是理想产生的基础,兴趣与成功几率呈明显的正相关。目前,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所在感到模糊,甚至缺乏兴趣。因此,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应用领域进行学习。其次,分析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的表现,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左右与支配人生命运的一种主导性的积极力量。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应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认定自己想干什么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应该培养的能力。再次,分析未来,确定社会的需求是什么,着眼将来,预测趋势,避免盲目跟风。最热门的并非是最好的,要选择社会需要、又最适合自己优势的专业方向和应用领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与社会要求干什么结合起来。
学业生涯规划测试
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应该符合以下标准:是本人热切希望的;本人乐意全身心投入;本人能够想象实现目标的情形;不违背法纪,不违背道德,不损人利己,对其他相关者公平;与长远规划及其他相关的阶段性目标没有矛盾和冲突。
学业生涯规划强化
当学业生涯规划确定以后,很多学生或者拖拉不动或者立即行动,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有了学业生涯规划却不能实施或实施后不能持久,最终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业。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学生在制定学业生涯规划时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对学业规划的强化。强化学业生涯规划就是学业规划的执行者在执行之前充分运用想象,详细地罗列出实现学业规划的好处,从而培养出积极的心态,进而增强动力,产生更大的执行力,确保学业生涯规划的成功。
学业生涯规划分解
学业总目标制定出来以后,要能自上而下地分解,即制定学习计划。可以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总学习目标———年度学习目标———学期学习目标———月学习目标———周学习目标———日学习目标,将学业生涯规划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天,确保学业规划的严格执行。
学业生涯规划评估
在实施学业规划的过程中,应及时地对环境和条件做出评价和估计,对执行的情况做出评估。由于现实生活中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学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于及时反省和修正学业目标,变更实施措施与计划。要做到定期评估,每年、每学期、每月、每日都要进行检查评估,进而分析遇到的障碍与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措施。
激励与惩罚
激励措施可将人的潜能和积极性激发出来,惩罚可以防止惰性的产生。因此,要制定出在实现阶段目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奖励与惩罚措施:完成目标怎样奖励自己,完不成目标怎样惩罚自己。
高职院校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基于独特的教学环境和雄厚的实训实力,高职院校应持续、分阶段地开展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参照项目化教学的思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素质拓展为着力点,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涯,确定新的人生奋斗目标,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奋发学习,引导学生热爱专业、热爱班级、热爱学院。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名师领航报告
可定期邀请学院名师、社会知名学者、知名教授举行报告会,让学生深刻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大师的魅力。报告的主讲者应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人生理想和奋斗历程,并应针对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素质要求、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为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参照项目化教学思路,开展专业导师、辅导员跟踪指导
学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要求高职教师参照项目化教学的思路,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转变为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与爱好的不同、能力的高低而因材施教。教师要引导高职学生发挥动手能力强的长处,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一批在专业技能上有作为的优秀人才,同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弥补其不足,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高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优化学业生涯规划。
组织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大赛
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大赛,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更有方向与动力,生活更加充实;可让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
组建班级成长互评组
应以班级为主体建立成长互评机制,定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交流活动。将在前一段时间内因各种原因而导致规划实施不很理想的部分学生集中起来,与部分规划实施较为成功的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团结互助、正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斗志。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业生涯规划实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清主客观因素,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有较为长远的认识,逐渐认清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优点及劣势与不足,确定学业奋斗目标。
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应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舆论激励机制、活动激励机制、榜样激励机制、兴趣激励机制等,通过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实现大学生学业生涯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恒亮.学业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亮.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4) .
学业规划教育 篇10
关键词:学业规划,教学管理,学生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学业规划, 是一个近年来才提出的全新理念。有些学者称为 (中学生) 人生规划, 或者职业规划, 在美国称其为学生的生涯规划, 日本则称为进路教育。
早在30多年前, 美国哈佛大学就开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业规划方面的研究, 日本、英国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进行指导。在我国, 张恒亮等人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当前, 无论是在“学年制”还是在“学分制”的高校管理模式下, 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大多集中在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队建设、社团管理等几个方面。尽管一些知名高校尤其是本科类院校, 开始将学业规划纳入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 部分学校甚至将学业规划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我们不得不看到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 那就是在很多专科类学校, 学业规划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学业规划还没有得到最广大教育管理者、执行者以及学习者的足够重视和实施。
由此以来, 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自己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通常是处于迷茫和无助状态, 这一方面影响了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就业、择业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又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无法真正满足社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学业规划的含义
大学生的学业是指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以学为主的一切活动, 是广义的学习阶段, 它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业务、组织管理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等的学习。规划在新华词典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词性的含义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二是动词性含义做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 是指大学生对于其事业 (职业) 目标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安排和筹划。具体来讲, 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 (性格特点、能力特点) 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 确定自己的事业 (职业) 目标, 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 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经济条件、工科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等) 制定学业发展计划。换言之, 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 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 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
三、科学指导学业规划的途径
1.统一思想, 深刻认识进行学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 是定好职业规划的基础。作好大学生学业规划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提高大学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为步入社会工作作好准备, 还可以帮助高校提高管理理念。因此, 无论作为学校的教学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务必充分认识到开展学业规划指导的重要意义, 在平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认真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工作。
2.完善制度, 促进学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开展
学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校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学业规划指导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为学业规划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应确保该项工作在组织上有专人负责, 在制度上有“法”可依。
学校、各相关部门和各系 (院) 应有一套适用于学业规划指导的具体制度和规定, 明确学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具体职责、工作范畴、工作要领、指导方法、实施细则、学业规划评价、教师工作要求等具体的制度、规定和要求, 以便科学指导, 逐步规范, 并形成制度。
另外, 学校应组建一支由学校直接领导的主要由教务、学生工作部、各系院负责人、各教研室主任等人员构成的学业规划专业教师队伍, 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指导。同时, 有步骤、有秩序地将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结合起来, 系统地从教学安排、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学业规划工作。
3.具体落实, 在教学和管理中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工作
学业规划指导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是在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发生的。因此, 学业规划指导工作应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具体地体现。
一方面, 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业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 建议将学业规划分成短期 (一学期) 、中期 (一年) 和长期 (整个大学阶段) 三个层次。并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 提醒学生时刻修正和调整计划, 以便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另一方面, 主要围绕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开展, 从非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实际状况, 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扩展知识, 拓展能力, 培养复合型人才。
最后, 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教学的课堂上, 对学生学业规划加强专业性的引导, 既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传授知识, 又要在专业拓展方面下工夫, 从纵、横两个纬度加强引导和拓展。帮助学生不仅深刻了解专业知识, 更能够在相关领域内有所建树, 最终培养“广博精深”的一专多能型学生。
4.与时俱进, 促进学业规划的长期有效开展
我们在强调学校各方面加强学业规划指导工作的同时, 还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 只有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进来, 学业规划指导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因此, 我们应将学业规划指导的务实和务虚工作恰当结合, 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在大学生入学之初, 应抓好学业规划的教育工作, 在大学生入学教育阶段将学业规划工作作为一项重点的工作, 并尽可能地争取家长配合, 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等主流媒体营造加强学业规划方面的舆论宣传, 通过班队活动、社团活动等有效形式开展学业规划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级别的学业规划评比活动, 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规划,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学业规划。
四、小结
学业规划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 并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位, 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业规划还能够促进高等院校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新型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学业规划大学新生第一课.
[2]冯子才.大学生就业与学业自议.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12 (20) :75.
学业规划教育 篇11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业不良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15-01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深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要将温总理的希望变成现实,就需要有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寻找新的理论、新的途径,创造新的环境,他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工无法把孩子带到城市生活学习,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的情况,即“留守儿童”。目前全国的留守儿童逾6000万,平均每3个农村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学业面临着诸多问题。
笔者对所在学校全体学生调查发现,各班均人数不等地存在留守儿童,平均约占21%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业除极少数不受父母外出影响外,大部分孩子的学业成绩都因父母监管缺位而呈现不良倾向。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消极被动。在学习方法上,常常表现出学习无计划,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且质量差,考试经常不及格。在情绪方面表现为学习焦虑,自卑、敏感、厌学,甚至于逃学等。
一、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常见表现
1.发展性学业不良。发展性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某些心理与语言功能的发展出现与正常发展过程相偏离的现象。这些学生的某些认知能力(如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出现一些缺陷,这种发展性学业不良约占全校留守儿童的20%。如卢强同学,由于母亲常年在外务工,父亲卧病在床,他说话含糊不清,吞吞吐吐,说一句看对方一眼,如果对方倾听,他就断断续续地讲,如果对方不注意,他的脸绯红,就再也无法开口讲下去。八年级五班的杨涛由于父母断断续续打工,上课时他的思想无法集中,不是无精打采就是打打闹闹,打扰周围的同学或故意做怪动作让老师看。
2.学业性不良。学业性不良主要从课程学习的角度来看待学业不良,是指导学生在各科学习或各种学习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算等上存在的困难。这类学业不良主要通过基础学科上的学习困难表现出来,而学习技能上的问题,又会直接影响或妨碍学科学习,造成学业成绩不良。笔者通过成绩统计发现45%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42%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每班倒数10名内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此具有不良学业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主体。
3.情绪性学业不良。情绪性学业不良是指学生有行为或情绪问题的学业不良。这些学生的行为或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品行问题,如公开辱骂老师、同学和监护人,破坏班级财物、乃至公共设施,破坏自己的学习用品,常常乱发脾气;②不成熟的行为。他们的生活没有阳光气息,上课没兴趣,玩也没兴趣,吃饭更没兴趣,整天无精打彩,厌倦学校;③缺乏自我意识,如九年级8班的包小强同学在七年级时成绩名列前茅,充满自信心,自从父母外出打工,自己住店上学后,学习成绩在初二时退到中等偏上。学习成绩下降后,他有了自卑感,直到现在他在班上也是中等偏下水平学生。大多数留守儿童回家后几乎没有学习的习惯。同时由于上初中以后,部分学科难度大,如英语。留守儿童无法适应,容易厌学,进而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些留守儿童由爷爷或奶奶照顾,他们偏于溺爱,以照顾生活为主,而且其知识、精力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忽视了孩子学习上和个性上的培养。
4.学业成就低下。学业成就低下是指由于外部的不利环境,如缺失教育机会、家庭原因、教育不当等造成的学业不良。学业不良不仅造成这部分初中“留守学生”的自卑感和个性障碍,也产生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升学就业。
二、留守儿童学业不良表现的教育对策
1.完善寄宿制,鼓励留守儿童住校。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尽管不喜欢学习,但愿意在学校里。让他们融入集体,拥有融洽的同学关系,有分享他们快乐和烦恼的朋友,他们的心态会更平和,对生活会更热爱,人格会更健康发展,也才会以足够的兴趣和信心投入学习。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和“学习情况”。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关爱弥足珍贵,平时和留守孩子多聊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能敞开心扉,你能去关注他们内心时,他也将不再孤寂;也许,他漠然的眼神将心冰封在严冬,但没有一种冰不被阳光融化。无论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我们都不能忽视任何一颗渴望关爱的孤寂无依的稚嫩的心。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对思想负担过重的学生或指导其提高学习效率或谈心激励,激发其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愉快的学习中去取得理想的成绩。在学习要求上,严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任务,必须要求其不折不扣如期完成,并由教师或指定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督查。
3.在留守儿童中树立榜样,发挥感召带动作用。调查发现,有个别非常懂事的孩子,既能体谅大人苦处,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有较强的适应、自学、自控能力,又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处理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他们学习效率高,生活能力强,眼睛发亮、个性独立又合群。这样的孩子无疑是留守儿童中的佼佼者。创造条件让他们把想法和经历讲给其他留守儿童听,让这些孩子从中吸取力量;找出认识和行为上的差距,共同面对生活,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改善生活,共同成长进步。
学业规划教育 篇12
大学生学业规划, 是指大学生个体对与自身的职业或事业目标相关的学业进行筹划和安排, 即大学生根据其特长、兴趣、爱好及未来人才市场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自身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并据此确定学业发展方向, 顺利完成学业与实现就业。
1.1 大学生学业规划意识薄弱, 缺乏规划的主动性
近些年来, 我国各级学校纷纷开展素质教育, 取得一定成绩。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传统教育体制下, 大学之前, 学生所经历的仍是非自主性教学模式, 并且形成的僵化观念也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当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 并且该课程地位有上升的趋势, 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但是, 大学生长期在应试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背景下学习, 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仅仅把该课程当作一门考试课来对待, 缺乏对学业规划的正确认识, 把学业和职业的选择看作一次性过程, 做不到及时规划。此外,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也存在缺陷, 大部分学生无法从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客观地了解自己, 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不愿去规划未来的学业和职业, 随波逐流, 导致学业规划的效果大打折扣。
1.2 导师队伍建设落后, 可支撑科学理论少
当前,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系统开设了学业规划课程, 但相关导师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不足, 学业规划工作大多是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承担繁重的事务性工作, 且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 缺乏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 使得辅导员导师指导下的学业规划工作在心理咨询、学业发展、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业规划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 目前高校的学业规划或就业指导机制仍处于较低层次, 多停留在开设简单课程、提供相关信息等方面, 高层次、多元化的学业规划体系并未形成, 大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迷失方向时, 找不到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行解释, 没有体系性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集中表现在缺乏具备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的科学理论。
1.3 学业规划体系不健全, 缺乏系统全方位的学业指导
由于我国高校的学业规划体制刚刚起步, 相应的组织、机构发展相对不完善, 某种程度上, 可供大学生选择学业规划指导并实践规划的选择并不多, 这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学业规划效果不佳的客观环境原因。德国早在1902年就已经出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英国政府早在1909年就颁布了《职业交换法》, 1948年, 通过了《雇佣和训练法》, 明确规定了各所中学对所有的在校学生实施职业规划指导。在国外高校, 学业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完整并独立的学科, 而我国高校的学业规划在教学内容、素质拓展、职业测评等方面均有不足。另一方面, 学业规划与学业指导必须要实现全面化、信息化、职业化与个性化, 这就需要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学业规划导师队伍, 从经验和素质两个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此外, 学业规划活动虽主要在校园内开展, 但外部环境仍至关重要, 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在大学生素质发展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如何发挥校园外部环境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的积极作用,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解决途径研究
2.1 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 提高学业规划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在学业规划中起承载作用, 以学业指导与发展与中心, 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系统性评价, 约束团队和个体两个层次的规划主体, 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现状及时调整方向, 达到实现学业目标的目的。学业规划体系首先要具有预测、判断和评估功能,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兴趣和能力, 评定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水平, 据此提供学业发展指导。其次, 学业规划体系要建立在充足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基础上, 用积累的足够多的规划模型来规定体系中的学生的行动。并从大量的可选择性案例中总结学生学业发展规律, 切实解决学生的学业难题, 提高学业规划的实效性。再次, 由于大学生在学业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客观的不可预见性, 学业规划方案难免要据此做出适应性调整, 这就要求体系运行可控化, 保证在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困境尚未扩大之前找出适合的解决办法, 从而提高规划的时效性, 避免理论落后于实践。
2.2 积极发挥各级学业导师作用, 提高学业规划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主体必然是在校大学生, 学生在学业规划全程中无可替代, 从学业认知、规划目标、方案调整到实现目标, 学生自身的行动贯穿全程。但是,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存在较多问题, 需要专业导师进行指导, 因此, 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导师制度, 根据学生数量配备导师, 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业规划咨询与指导需要。完备的导师体系要从多个层次出发去建立, 校内导师要分年级对学生进行指导, 校外导师可根据具体时期的安排进行指导。导师在规划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学业方向和目标, 解决学业难题和困惑, 制定学业生涯规划书, 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提高学生学业规划的效率, 提高学业规划的导向型与实践性。
2.3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业规划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当前我国正处于变革时代, 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就必须加强学业规划意识。有效的职业规划设计建立在学生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然而, 当前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有转向自我中心的趋势, 追求享受, 反而很少关注自身的发展, 缺少自我认识, 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劣势, 不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趋利避害的学业规划, 导致大学生活一无所成, 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做好学业规划是在竞争中胜出的第一步, 因此, 大学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 充分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的优劣, 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 慎重考虑所选择的目标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相符合, 是否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是否有利于长远发展, 从而在学业规划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实现学业目标与职业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高校学业规划存在学生学业规划意识薄弱, 导师队伍建设落后, 学业规划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学生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提高学业规划的导向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学业规划,困境,途径
参考文献
[1]温多红, 姚苗苗.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
[2]张晓霞.大学生学业规划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
【学业规划教育】推荐阅读:
学业生涯规划教育10-23
个人学业规划范文08-15
学业指导与生涯规划10-23
大学生学业规划05-23
质量策划书(学业规划)07-24
学业规划演讲稿09-29
美术生学业规划表07-26
浅议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08-26
学业失败07-15
学业能力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