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能力

2024-10-16

学业能力(精选12篇)

学业能力 篇1

英语是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语言, 也是我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之一。英语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其重要性也被更为广泛地得到认可。然而, 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存在令人不满意的现象:诸如英语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的现象, 英语学习的“费时低效”现象, 英语考试成绩好却听不懂、说不出、不会写、翻译不准确等。所有这些令英语教育者头疼的现象即是本文中所指的“英语学业失败”现象。

随着英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被应用越来越多, 单纯的应试型英语人才越来越不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 因此, 要全面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现代语言学认为, 无论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使用都必须依赖使用语言的人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若缺乏这些知识, 语言理解就会变得异常困难或错误百出。针对以上情况, 我觉得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及传授,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在平时的各项教学活动中, 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信念, 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勇于表现并加以肯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树立学生的成就感。当然,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需要每一位学习者有持久的耐心和毅力, 适当放慢学习速度, 克服急躁情绪, 不要苛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这其实是由语言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 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恒心和决心。

二、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费时低效”问题, 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从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起, “费时低效”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学习者和教育者。如果单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 而不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出发, 那就始终无法克服“费时低效”的问题, 因此, 这个问题是减少学生英语学业失败的核心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角度思考, 综合性地指导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学生学习成功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应该指导学生养成科学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当天教师讲过的英语课文或知识点, 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和训练, 过几天就会错过复习的有效时机。平时做错的题目或理解不了的英语句子肯定是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 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除此之外, 要指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形成点滴积累和勤于查找词典等资料的习惯, 同时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单词的记忆、听力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等, 都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否则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了单词不会用, 句子背熟了却应用不到实际情景中, 听课时记录的学习笔记无实质性内容, 最后写作当然就是一片空白, 听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借助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 强化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迅猛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及手持电子设备大量涌现, 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诸多便利条件。譬如查词典可以通过电子词典并能听到读音, 用MP3听英文歌曲或观看英文版MTV, 上网看英文电影甚至搜索相关疑难问题的答案、看英文报纸、跟外国人聊天、下载经典英语文章等, 有的手机也有这些功能。这样一来, 为学习英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各种可能性。

语言不仅是知识, 更是一种技能, 而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在这一点上, 语言学习如同一种竞技运动一样, 每天要有一定强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听、说、读、写是英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之上, 还要加强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的正面引导, 让英语语言技能的掌握更有效, 更省事。

(此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批号:BY【2011】G140)

学业能力 篇2

理科数学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A.B.2.为实数A.B.,C.为实数,则=()C.1 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个单位后所得的函数为偶函数,则的最小值为(),则 D.()

3.已知、、三点不共线,且点满足A.C.4.若函数 B.D.的图像向左平移(A.B.C.D.5.参加2018年自治区第一次诊断性测试的10万名理科考生的数学成绩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计这些考生成绩落在(附:,则的人数为()),估A.311740 B.27180 C.13590 D.4560

6.某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A.7.在 B.中,“ C.”是“

D.”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已知实数,满足,则使不等式

恒成立的实数的取值集合是()

A.第页 B.C.D.9.图中的程序框图所描述的算法称为欧几里得辗转相除法,若输入A.5 B.25 C.45 D.35 10.已知点在幂函数的图象上,设,,()则输出的的值为,则,的大小关系为()A.11.若 B.C.D.展开式中含项的系数为-80,则等于()

A.5 B.6 C.7 D.8 12.抛物线()的焦点为,其准线经过双曲线

(,)的左焦点,点为这两条曲线的一个交点,且A.B.C.D.,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二、填空题(每题5分,满分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一个社会调查机构就某地居民的月收入调查了1万人,并根据所得数据画了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为了分析居民的收入与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关系,要从这1万人中用分层抽样方法抽100人作进一步调查,则在月收入段应抽出__________人.

14.在直线入,,,围成的区域内撒一粒豆子,则落

(元)围成的区域内的概率为__________.

15.在一次数学测试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中只有一位同学得了满分,他们四位同学对话如下,甲:我没考满分;乙:丙考了满分;丙:丁考了满分;丁:我没考满分.其中只有一位同学说的是真话,据此,判断考满分的同学是__________. 16.设函数()与函数,其中

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如,,若直线的图象恰好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在等差数列(I)求数列(II)若

第页 中,已知的通项;,求数列,.的前项和.18.如图,在斜三棱柱(I)求证:(II)若;,求平面

中,侧面与侧面都是菱形,.和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19.甲乙两名运动员互不影响地进行四次设计训练,根据以往的数据统计,他们设计成绩均不低于8环(成绩环数以整数计),且甲乙射击成绩(环数)的分布列如下:

(I)求,的值;

(II)若甲乙两射手各射击两次,求四次射击中恰有三次命中9环的概率;

(III)若两个射手各射击1次,记两人所得环数的差的绝对值为,求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20.已知动点是圆:点.(I)求点的轨迹方程;

(II)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轨迹于点,两点,直线的面积是4,试问直线

21.已知,函数

.取得最大值?证明你的结论; 上是单调函数,求的取值范围;,当

时,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与坐标轴不重合.是轨迹上的一点,若

上的任意一点,点与点的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

相交于的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此定值,否则,说明理由.(I)当为何值时,(II)设(III)设

第页 在请考生在22、23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22.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参数方程为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以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直角坐标系.(I)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II)过点

23.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设函数(I)当(II)若.时,解不等式的解集为

;,(,),求证:

人品与学业同步 素养与能力齐飞 篇3

关键词:中职校; 学生管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31-002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首批高水平示范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始终贯彻“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素质为重,创新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实践着“学生人品与学业同步卓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成为德艺双馨的世纪新人”的教育目标。几年来,学校着力优化管理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创新管理途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管理工作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德育工作机制,实现了人品与学业同步,素养与能力齐飞!

一、完善德育机制,实现学生管理规范化

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管理组织系统,是学校德育工作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1.构建“三维一体”育人网络

学校构建了“三维一体”的育人网络,即学生工作处、专业系部、班级“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校、社区、企业“三位一体”。

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德育工作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工作处、专业系部、班级三级管理为主体,团委、学生会协同配合,全校教职工全员参与,社会各方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支持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真正形成德育工作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事做,人人都参与的全方位育人的管理格局。

2.建构“全覆盖”德育制度体系

学校编订《学校章程》,详细规定了学生管理制度:《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方案》、《学生准军事化管理条例》、《学生一日常规逐日检查评分标准》、《学生德育积分条例》等制度和规定;同时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制了《学生读本》,明确规定了卫生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活动管理、实习管理等各项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校园风气,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3.实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实行分级考核制,形成了校长室—学工处—各系部—班级—学生的纵向考核机制。实行系部月考核、班级日考核、班级月星级评比、德育学分制等,每日小结、每周汇总、每月总结评比,评比结果与班主任的津贴、评优挂钩,工作中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讲求实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行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由一元变为多元。

二、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育人队伍专业化

1.以“俱乐部”为平台,锻造班主任队伍

素质优良,富有敬业精神的班主任队伍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班主任选拔任用上,挑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成立了“班主任俱乐部”,下设德育科研、班级管理、学生管理、主题活动、主题班会、心理教育6个专题工作研究小组,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的进取心,增加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班级管理能力。

2.以“训练营”为抓手,锤炼学生干部团队

学生干部是德育工作的助力军。注重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由学工处主管的校学生总会和各系部所辖的学生分会是学生干部主力军。学校成立各级别的“学生干部训练营”,学校以“训练营”为平台,通过专题讲座、业务指导、社会实践、团队训练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搭建平台,促使学生干部各方面素质的迅速提升,为学生“三自我”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四方”联动,组建德育兼职队伍

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共同建立社会德育网络。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成立家长委员会、构建“家校桥”联系册、“校讯通”、召开学生家长会、个别走访……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学校建立了张謇纪念馆、海门市青少年廉政教育中心等校外德育基地,海门市福利院、三鑫电子、欣乐房地产等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坚持注重实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三、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德育特色品牌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回归生活原点,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出实招、出硬招、出新招,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抓住管理重点

实施全程“监控”工程,关注重点学生、重点时间、重点地段,学校实施了严格的“一日常规考核”,每个学生从早起身到晚就寝的各个节点均有明确的纪律要求,自身言行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班级、宿舍的五星评定及个人的操行评定。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针对重点学生,常念“紧箍咒”、早打“预防针”、勤注“防腐剂”,把握“四个头”,即建设“龙头”、促好“带头”、抓住“苗头”、转化“后头”;体现“四种爱”,即博爱中等生、关爱后进生、严爱优资生、厚爱特殊生。

2.办靓社团活动

学校本着“服务于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服务于广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宗旨,学校积极搭建舞台,促使学生社团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校级大型社团、系部特色社团、班级兴趣社团三级社团体系已成局面,共建社团67多个,60%的学生参加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组织。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社团有:阳光礼仪队、铭远铜管乐队、舞龙队、腰鼓队、舞蹈队、星光足球俱乐部、光影青春社、空竹社、家纺设计社……

3.做优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学校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已实现从校园文化向文化校园的跨越。

一是物质文化,环境育人。校园规划科学合理,校园自然環境与人文气息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为师生创造了一个高雅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精心布置每一个角落,名人名言、行业骄子、优秀学子、特色雕塑、警言警句、班级名片,极富教育意义,做到了让墙壁也说话,使不断传承积淀而厚重的校园文明与现代企业文化在此交融。

二是精神文化,理念育人。经过多年的文化建设,“我与学校同命运、共发展”已成为全校师生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主体价值观。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大合唱、小歌手、朗诵、演讲、绘画比赛,篮、排、足球单项体育比赛等活动,舞动青春,放飞梦想;三年一循环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节”、“体育节”,在师生合力中奏出了动人的乐章,锤炼、熏陶着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良好口碑。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创新优秀单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加拿大范莎理工学院、德国施瓦岑贝克市代表团、甘肃理工中专、六合职教中心等100多家教育考察团来校学习交流;学校也涌现出了以全国优秀毕业生陈志云为首的一批学生成长的优秀典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0]14号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学生、后勤管理规范(试行)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Z]教职成[2012]13号

学业能力 篇4

教育评价 (Eduational Evaluation) 是英语意译, 有的译为教育评估。教育评价作为一门专门的理论研究, 比教育学、教学论要晚得多。目前, 教育评价理论已发展成为教育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 与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 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教育研究的三大活跃阵地。笼统地说, 教育评价就是指以教育为对象, 对其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从定义上看, 它涉及教育的全面领域, 包括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等。例如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师活动、师生关系等。其中学校教育评价是其重要一环。学校教育评价的中心内容又是教学评价。

几十年来的国外实践证明, 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兴起, 是教学论思想变革的重要反映, 是培养人才规格走向综合化、全面化的反映。实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 能按照现代化教育意识客观、公正地评价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美国“真实性学生评价”理论可为关键能力评价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真实性评价的主要做法是:①让学生在真实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景中, 直接面对任务。②评价期望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辨析、梳理和证实自己的观点。既不要求学生的答案唯一正确, 也不强求与课程内容一致。③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进行, 直接提供可观测的学习成果, 而不是用孤立的数字来显示学习结果, 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与合作。④作为真实性评价的环境,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收集学生的更多信息, 这为真实性评价提供了物质基础。还可采用成长记录档案、任务教学、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

在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学体系中, 评估指南是培训包的一个主要成分, 可以说评估指南是达到国家能力标准与职业资格的桥梁。不仅如此, 培训包还包括帮助培训包学习者收集证明自己关于培训包能力单元的能力证据评估材料, 鼓励培训包学习者参与对自己能力的认定或评估过程。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 这12种考核方法是: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证明书、面谈、自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工件制作、书面答卷、录像、其他。考核结果要求要符合“五性”:有效性、权威性、充分性、一致性、领先性。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 比之单用试卷的考核方法, 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知识运用能力。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则是用现场工作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应考者的实际工作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用对应考者的全面评价, 代替了抽样检测;用对应考者的连续培养和考查, 代替突击式的、限定时间和范围的培养和考试。这种制度实现了考试与培训过程的相对统一, 使培训变得更有效、更有针对性, 并且降低了教育培训的成本。在考试理论和方法不断发展的今天,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全摒弃了现行考试制度的一切现成的手段和方法, 设计了完全不同的一整套新型鉴定考评方式, 打破了传统考试对人才选拔分层、分级的方式, 促进每一个学员都能不断提高, 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介绍到我国时间较晚。但从总体上看, 西方已搞了四五十年的教育评价研究他们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在我国教育界还鲜为人知。我国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至今还基本上沿用延续了执行多年的传统考试方法来测定和评价教育、教学成绩。这种考查教学质量和学习成绩的方法, 存在着许多弊端、延缓了我国教育评价工作的现代化。传统评价方法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实现的, 显然不能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关键能力状态。

2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的原则与标准

2.1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以“成绩单”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 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终结性评价, 是应试教育的表现, 其导向的结果是“高分低能”和“素质残缺”。因此, 必须改革学生评价制度,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 新的评价体系要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1) 在评价内容方面, 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 淡化一般记忆性内容。高职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 应为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服务, 以“够用”为原则。如果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产生的就只是“高分低能”的“次品”。如果政治思想素质上存在问题, 产生的就是对社会有害的“危险品”。

(2) 在评价方式方面, 改变纸笔检测的传统做法, 采用具有学科特点、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笔试对知识的检测比较有效, 但对素质和能力的检测则低效甚至无效。因此, 在高职教育和教学中, 必须根据专业、学科和课程特点, 采取适宜的检测方式, 就是同一课程也可采用多种检测方式相结合。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每门课程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除传统的笔试外,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 采用“笔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种方式进行考核;此外, 部分课程还采用了现场答辩、现场测试等多种考核形式。课程成绩由理论笔试成绩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组成。

(3) 在评价途径方面,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如表1所示。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除注重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外, 同时注重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核,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实训及校外实践等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成绩由学校专任教师及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4) 在评价标准方面, 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根据评价的基准, 制定出统一标准或不同标准的评价, 如表2所示。

(5) 在评价结果的处理方面, 采取等级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 而是改进”。学生学习的评价, 宜采用等级制, 如评定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

2.2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标准

(1) 基本素质的测评

①可构建以“双课”教学及课堂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课外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 以考勤、课堂表现、随堂测试为评价主要依据。

②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分年级素质系列化教育:一年级进行基本素养教育, 二年级开展成人成才教育, 三年级开展职业教育, 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③实行日评、周结、月、学期评比的量化制度。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基本学分分为四部分, 共21分。具体有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4分) 、学术科技与专业技能 (4分) 、文化素养与体育艺术 (4分)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4分) 、国防教育与新生入学教育 (5分) 。

④实行档案袋考评法, 建立成长记录。成长记录通常记录学生个体的经验、成绩、获奖情况等, 主要用于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以及学习中的闪光点。

(2) 理论知识的测评

①课堂问答。

这种方法是师生之间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 能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②作业分析。

作业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每节课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通过作业分析可实现师生间的客观评价。如“物流业务基础”、“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作业形式多样, 既有传统的知识点复习作业, 又有调查报告、讨论总结、读书笔记、团队方案、案例分析、讲演、表演等技能点的训练作业。作业的布置会因时、因人制宜。作业的检查方式有批阅、集体交流、随机抽查、点名汇报等。

③书面考试。

主要采用以考试试卷测试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的方法。但应建立“试题库”, 试题应尽量选用灵活多变的、能体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类型。书面考试是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④课堂观察。

观察是以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为主, 适用于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如态度、道德感、鉴赏力、熟练技巧、性格) 和技能性成绩 (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品等) 。在教学的自然场景中了解被评价对象的方法, 是直接认识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

⑤课后访谈。

课后访谈是以直接接触和口头回答的方式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它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习情况。这种方法所获取的资料比较详细、真实。

⑥撰写小论文。

这种方法用于评价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归纳、决策或预测问题等能力。

(3) 技能的测评

①基本技能的测评:

英语与计算机能力可通过参加等级资格的考试进行测评, 以能拿到过级证书为过关。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可通过试卷和课堂考核来完成;至于其他类型的能力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②专业技能的测评:

在校学习期间, 可以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的专业, 学生必须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助理物流师 (高级) 职业资格证书平均获取率为99.23% (如表3所示) 。如果其他毕业条件具备, 而没有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则暂缓毕业, 待日后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才允许正式毕业。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最先是由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倡导的。他们认为评价制度的构建应是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为目的, 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评价应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特征。发展性评价的体系的特点是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充分的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从中认识自己, 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自己。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表4设立四级评价指标共21小项指标, 四级指标每一项以10 分为满分;9.0分~10分为优秀;7.0分~8.9分为良好;5.0分~6.9分为一般;3.0分~4.9分为较弱;2.9分以下为很弱。每学期均由评价主体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载体有专业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工作过程课题训练成绩、技能竞赛奖励情况、职业技能鉴定、班级日常规范考核、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工作考核、军训成绩、值周劳动成绩、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方式。任课老师可对21 项指标进行评价;班主任可以对16 项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家长可对学生的16 项指标进行评价;学生社会实践或企业实践后企业可对学生的18 项指标进行评价。对各评价主体评价分值的平均分进行总和, 就是学生综合评定的考核分。评价等级可设立优秀、良好、一般、较弱、很弱五个等级。发展性职业能力的评价采用“现状描述+发展趋势”, 各评价主体针对学生特点及表现给予发展建议。

美国劳工部获取必要技能委员会 (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 SCANS)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 将必要技能的评价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5个级别:①初级;②入门;③中级;④高级;⑤精熟。每项必要技能的每个标准都是具体而明确的, 并作为课程、教学、评估实施及记录和报告学生能力进展情况的依据。如表5所示, 美国必要技能中的第一个统筹资源能力中对时间统筹的评价标准。

资料来源:ACT, INC.Workplace essential skills: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SCANS competencies and founda2tion skills (2000) .

具体从操作层面上来看, 先是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设置关键能力发展的指标并根据关键能力发展的不同层次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学分, 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五级能力发展指标体系:

1级:能独立运用该技能的一部分, 但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整运用该技能 (新手) ;

2级:能完整、较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熟手) ;

3级:能又快又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内行) ;

4级:能又快又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且能积极主动地应对特殊情况 (优秀人员) ;

5级:能又快又好地独立运用该技能, 且能指导别人运用该技能 (专家) 。

4 结论

通过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理论, 探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测评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业考核体系。最后得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及五级标准。

摘要:本文借鉴国外教育评价理论, 探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测评与关键能力培养的学业考核体系。首先说明了美国“真实性学生评价”理论可为关键能力评价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一般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中的某几种作为对课程的考核手段和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次重点分析了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的5条基本原则以及三个方面的测评标准 (基本素质、理论知识、技能的测评) 。最后论述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关键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内容及5级标准。

关键词:教育评价,综合职业能力,原则,标准,发展性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盛聪, 许晓芸.浅谈教学评价[J].成都师专学报 (文科版) , 1994 (1) :97-100.

[2]蒋永忠.基于实践视角的高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 2009 (5) :120-122.

[3]戴维, 张迎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6 (29) .

[4]费芳.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J].职业时空, 2006 (7) :41-43.

[5]窦慧明.技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发展性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 2009 (12) :66-67.

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论文 篇5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课程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具有不合理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生学业评价,强调学业过程、学生发展和活动表现,让学生学业真正满足社会和个人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课程评价;学业成就评价;学业评价;价值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并投身了这次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课程改革。由于课程评价的特殊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将课程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也把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提到课程理念的地位,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意味着课程评价不仅是推进新课程的制度保障,本身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受传统科举考试的影响,我国课程评价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实际上是预先建立一个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判断所谓学生学业成就的优劣。这种课程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属性和特征进行评价,过分强调了课程评价的选拔功能,并直接左右着基础教育活动。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中,升学率成为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硬杠子”,学生的考分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考试由一种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异化为教学双方片面追求的目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姑且不谈这种课程评价对学生、教师的伤害,我们也要追问:如果建立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的依据是对未来社会人才规格的预测,那么,能准确预测吗?显然,在文化、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未来社会人才规格的预测的可信程度是值得怀疑的,因而学生学业成就的社会评价标准也是不可靠的。因此,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进行课程评价的意义不大,课程评价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业本身的评价。新课程从课程评价的本质和目的出发,重新审视课程评价活动,希望从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生学业评价。

一、课程评价本质

1.课程的双重价值主体

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里,“根据一定标准”并不仅仅意味着“社会评价标准”,也包括“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传统课程评价(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以考试、测验为主要手段,以掌握知识多少为目标,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功能。传统课程评价的根本问题是,仅仅以抽象的社会作为课程的价值主体,忽视学生自身的价值主体地位,以异化了的所谓社会需要(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要求)为目标,并强调通过传统考试来选拔和淘汰学生。从某种程度上看,学业成就就是学生的属性,评价学生的属性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传统课程评价把学生、学生学业和学生学业成就混为一谈。

根据价值哲学,从广义的价值主体来看,学生、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均是课程的价值主体,课程的价值体现在它对学生、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需要的满足。对学生而言,课程的终极价值是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课程或学业活动有没有价值,主要应该看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社会而言,学校(包括教师)、家庭、社会则期望经过学业活动,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某些属性,即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人们希望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满足学校(包括教师)实现其教育功能的需要,也“可能”满足家庭对子女的要求,还“可能”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因此,社会是通过学生的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来间接地对学生学业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但是,问题是,具有某些社会所预期的学业成就的学生在未来社会活动中能不能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预期的贡献?事实上,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

可见,课程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其中最基本的是学生个人与社会这两个价值主体。课程或学生学业活动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课程或学生学业活动的价值主体。学生通过学业过程满足其全面的、自由发展的需要,并实际得到发展。课程或学生学业活动的间接受益者是社会(包括学校、家庭)——课程或学生学业的社会抽象价值主体。社会通过学生经历学业活动,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程评价强调了间接受益者(社会)的部分所谓未来需要和利益,相对忽视了直接受益者学生的发展诉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依据课程的双重价值主体的需要来进行学生学业的价值判断,而不是进行对学生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过程既要判断学生学业在什么程度上“可能”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又要判断学生学业在什么程度上“实际”满足了学生个体全面的、自由发展的需要。其中,前者表现为课程标准(社会对学生学业的判断标准),后者表现为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2.课程评价的本质——学生学业评价

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我们之所以说“社会评价标准”是指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是因为学生学业活动对社会抽象价值主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未来社会活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预期的或可能的贡献。显然,在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活动时,以预测性的社会标准(学业成就的社会标准)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是不科学的,而且,以哪些预期的`学业成就为标准也是不确定的或预测性的。传统课程评价就是假定某些预期学生行为变化(某些预期的学业成就)“一定”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去完成课程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是对学生进行评价,人们又往往只把学业活动的结果(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量等属性)作为预期的学业成就的主要内容,并从不可穷尽的知识、技能中挑选少量知识、技能去检测学生的掌握水平。这些挑选出的知识、技能能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些挑选出的知识、技能真正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吗?拥有了这些知识、技能,学生就真正能够在未来社会做出各种贡献吗?答案也是不确定的。

对于社会抽象价值主体而言,怎样才能有效地预测学生在未来社会活动中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可能贡献呢?怎样才能正确地预测应该在学生身上表现出哪些属性或学业成就呢?因为我们不可能预测每一个人整个一生的模式,要回答这些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权宜之计是,考察学生对普适性的、有利于学生生命绵延的知识、技能、社会道德等的掌握情况。什么是普适性的、有利于学生生命绵延的知识、技能、社会道德呢?应该是经过人类历史经验并行之有效的“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等。“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等总是在学生学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课程评价除了应该考察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和社会道德的掌握情况外,更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情况、努力程度、掌握水平、独特表现等)。其实,学生在学业活动(特别是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业活动)中的表现特别是发展走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见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和发展走向。因此,考察学生在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走向更具有说服力。也就是说,课程评价应该立足于学生在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和发展走向,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业活动本身的价值进行判断。

对于学生价值主体而言,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们通过学习活动获得了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但这里也有与前面相似的问题:学生关注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他们认为哪些对他们有价值?一般来说,学生主体并不知道什么知识、技能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他们只体会或感受到:什么学业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什么学业活动能够给他们带来愉快的人生经历和生命的舒展,什么学业活动能够使他们表现出自己的特长和在群体活动中发挥作用,什么学业活动教会了他们怎样“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对学生个体而言,在学业活动中解决了疑问、表现出特长和个性、生命得到愉快地舒展、获得到了“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的锻炼等,他们就认为有价值。学生学业是不是“实际”满足学生个体全面的、自由发展的需要,并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得到了发展,最有发言权的是体验者学生自己。因此,在进行课程评价时要强调“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

笔者认为,学业活动是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结构,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活动。有效的学业活动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也满足了社会对学生的规格要求。有效的学业活动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主体发现自我。没有自主的人格,就没有自主的生命,也就没有生命的价值,更没有人的最终解放。因此,教育的实质在于通过学业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使主体增强自我意识,成为能够更好地改造生存环境的社会成员。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

1.两种对立的学生学业评价观

社会本位论者仅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学生的个性在从属于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准则和规范的要求中被湮没,学生的生命本性无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压抑。

个人本位论者则认为学业只能从学生的本性出发,学业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这种观点蕴涵了对人的生命的肯定。柏格森把生命理解为“原始的生命动力”。他用“生命冲动”(vital impulse)和“绵延”(duration)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是宇宙的惟一实在,而实在只能靠直觉来把握和体验,体验是生命之流与生命之流的交流,是自由对自由的“同情”。他说:“至少有一种实在,是我们大家从内部通过直觉而不是通过单纯分析把握到的。这就是在时间历程中的我们自己。这就是我们的绵延着的自我。我们可以对别的东西没有理智的体验,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却是确有体验的。”教育的本质是它对能动的、向上的、活生生的、持续的、绵延的生命的呵护,并为它具有完整性、体验性、创造性、超越性、自由性和独特性等特征提供条件。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社会是最为根本的,学业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是绝对的,学业活动对个人的价值必须以社会进步和发展为前提。个人本位学业活动观强调,儿童不仅是学业活动的出发点,而且是学业活动的落脚点,它将学业活动的基础全部建筑在个人和儿童本能兴趣之上。当然,学业活动对个人的价值也必须以社会进步和发展为前提。社会本位学业活动观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兴趣,过于强调学生学业的社会服务功能,这必然会导致把学生作为工具来训练,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按照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的,就是没有达到“自然人”的教育目的。但是,个人本位学业活动观又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个人时刻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和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这一特点。

2.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

学业活动的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的具体化。根据学生学业的双重价值主体的观点,在制定学生学业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等多个因素。由于以上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学业活动观均有片面性和不足之处,因此,应该以“社会评价标准”和“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必须对这两种学业活动观进行整合,形成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观。整合的学业活动观把学生看作需要“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价值主体,学业活动的目标包括满足学生“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的发展,身体与心理及智力等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学业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生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身高、体重以及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其身体的健康、感受性、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速度和灵敏性。在学业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这些方面的生理发展,通过体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和相关学科学习活动等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以学生主动感知、思考、判断、推理等为基础的,因此,在指导学生的学业活动时,应通过提出问题或任务,让学生探究、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说,解决问题,从经验上升到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中应该包括运动、健康、感知、思考、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情况、感受性、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速度和灵敏性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有效的学业活动应该具有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激发生命冲动和提升生命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学校教育既然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主旨,就应当把学业活动看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历程和全部内容。因此,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中应该包括情感体验、个性发展、过程经历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社会化过程是学生群体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个人与社会融合统一的过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学生将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充实自身的知识技能,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内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学业活动的一项重要职能。每个学生最终都是要走进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能否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学业评价的价值标准中应该包括道德体验与行为、价值观发展与人生态度、世界观形成等方面的内容。

三、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取向

基于对课程评价本质的思考和对课程或学生学业的价值主体的确认,新课程在课程评价方面进行了改革,从以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为依据走向了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依据,主张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多样化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的建立,说明课程评价或学生学业评价已经进入了以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绵延、激发学生生命冲动为终极价值标准,注重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和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新境界。学生学业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过程,其关键是对学生学业活动的价值判断,即学生学业在什么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生命、身心、社会化发展和认知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把学生作为课程或学业的价值主体,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对学生认知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可以使学生自觉地运用认知系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审视与调节,促进了新的高层次的认知图式的构建。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思想发挥了情意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增大,有助于引发成就动机。新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重“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业过程”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只要求学生取得所谓较为优异的成绩(学业成就),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业活动)的评价。由于学业成就是预测性的,因此,学业成就往往被学生现在必须掌握的某些知识、技能所取代,并把学生在这些知识、技能方面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业评价,关注学业活动和过程本身,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关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运用信息、资料的活动过程及其表现,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够深入地介入自己的学习活动,体验作为生命绵延的学习活动,自动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以自己的“内省标准”对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确定个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新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

2.从重“甄别”的评价转变为强调“学生发展”的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人们希望通过甄别选拔类的考试,把学生按照所谓的“智力水平”层层筛选——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只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是以选拔为目的的。新课程主张进行发展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要自由、和谐地发展,不能偏废。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是不等于平均发展。每个学生都应该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知识技能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形成良好的学业情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重“知识’’的评价转变为强调“活动表现”的评价

学业能力 篇6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中常出现高分低能或者实验操作能力强但学习成绩却相对低下的现象。为了探寻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有效学习策略,课题组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期望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通过理论学习,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厘清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而探索出具体有效的操作策略及实施途径。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路径

课题组以无锡市堰桥初级中学初二、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基于课程标准梳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结合教材内容编制具体详实的课时学习目标;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实施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操作能力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课堂内外基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栏目开展项目学习活动。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主线,架构起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主要框架;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对学生操作技能与学业成绩进行有效评价,进而不断优化与之相关的教学设计。

二、研究成果概述

1.基本明确了以“文本研读”为主要研究方式,初步归纳出“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建构流程。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是界定学生技能目标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则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通过研读课标、研读教材、研究学情,就能更有效地探寻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前对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20个必做实验进行研究,初步梳理出相关实验所涉及的操作技能及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操作能力的分解及其技能目标案例如表1所示。

为了进一步提升课题组成员研读文本的能力,2014年1月课题组邀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物理教师许帮正老师来校做了“文本研读”讲座。许老师以“力弹力”这节课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的文本研读流程,即教材分析及流程设计、学习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衔接语及创新点的设计。随后,课题组基于文本研读开展了系列研讨课学习实践。

通过进一步的文本研读以及理论学习,课题组关注到目前物理教学中对学业水平的评价正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结果性评价向以获取知识的过程为主的过程性评价转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正从传统的注重数理逻辑能力向偏重于操作能力转变。关注到这些转变,将有助于教师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并发展其与过程相关的能力和习惯。

课题组从“理解性学习”的角度出发(理解性学习通常包括两层含义,即“理解的心智模式”和“理解的实作模式”)对“操作能力”和“学业成绩”这两大核心概念进行了剖析与重新界定。课题组认为:狭义的“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使用器材达成探究目标的能力;广义的“操作能力”则不仅包括外显的观察能力、使用器材的熟練程度,还包括实验设计、逻辑分析、归纳整理等心理加工的过程。“学业成绩”通常是指个体在学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课题组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程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涵盖其中。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仅为学生在课堂之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学生操作能力与学业成绩相互促进的物理课堂”的设想。

建构流程如下图所示:

2.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核心之一的评价体系。

课题组通过研读教材,对多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梳理课本中常见的教具、学具,设计制作方案,引导学生制作相关作品,在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激发兴趣。初二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了自制冻豆腐、分解太阳光、自制魔术储蓄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初三物理备课组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杆秤、设计简单电路等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学校组织了科技节展评活动,评出了自制小电扇等一批制作精美、实用性强的小制作,对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进行了奖励。课题组定期对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各项活动进行了梳理,制作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海报来展示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为了提升课题研究品质,2014年12月底,课题组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杨勇诚老师来校做了题为《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的讲座,再次为课题组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及具体的实践路径。课题组总结杨老师的讲座主旨,将项目学习的流程要点与本课题进行有机整合,即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同时对课堂内外正在开展的一系列项目学习活动进行了更加科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学习,课题组认为物理学习中的项目学习,就是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流程、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学生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或者趣味性的任务,制作出相应的产品,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可以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增强对物理学科的热爱。课题组也注重在项目学习中不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容易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将科学方法内化于心,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

对于项目学习的流程,课题组认为学生经历的学习环节包括:确定项目任务、进行项目设计、制作产品、进行项目展示、开展项目评价等;而根据学习任务的需求不同,可以选取必要的环节或者将这些环节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

关于项目产品的评价,课题组认为将项目产品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其资源载体的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系列评价量表。

注:本评分表总分10分。请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应的达标情况栏打“√”,在得分栏填写得分情况。得分8~10分为优秀,5~7分为良好,3~4分为合格。

3.关注物理教学的核心“实验”,以创新应用“实验载体”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课题组认为,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实验”。因此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及学业成绩的重点应落实到如何有效利用“实验载体”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上。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体现学科、学生认知建构与心理发展的统一,恰当处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之间的矛盾。课题组认为,既然教材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来编写的,那么同样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首先應该关注与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然后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进行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具体而言就是:关注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关注学生从现象到建构模型的认知过程,课题组提倡要关注对“实验方案的评估与迁移”,突出实验探究中的评估环节,通过让学生经历该探究环节,达成以下目标:

(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2)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3)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通过实践活动,转变参与课题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策略,即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配以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而学生通过联系之前所学,将有益的方案或物理研究方法运用到当前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能更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对概念与规律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同时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课题组在组织学生制作项目产品的同时,也开发了较多的实验教具,对探究活动中载体的设计问题作了系统归纳。上述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多篇相关论文在实验类期刊发表。

4.积极研究中考命题思路,把握考试命题策略,完善以学生技能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

纸笔测试是目前考查学生学业成绩、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目前无锡市中考采用初中毕业和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的形式。中考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有利于”上:有利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新生。基于上述思想,物理中考在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也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及运用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物理中考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风向标,其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直接而明显。通过研究物理中考的命题策略,往往能够对初三物理的复习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摆脱题海战术的桎梏,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复习更加有针对性,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考命题,初步梳理出了“考查的依据”“较难试题的命制策略”“科学探究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类试题的命制策略”及“命题素材的来源”五个方面的中考物理命题策略,为深入研究和完善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之间的评价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

5.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影响。

课题组认为,初中学生操作能力与物理学业成绩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实践研究也表明,课题研究实施后,操作能力的提升对物理学业成绩有着显著影响,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即操作能力越强,学业成绩也越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求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标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而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让课堂内外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舞台;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例如采用分层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问题链导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物理学科的内涵,在项目学习活动中提升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在制作产品及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习的方式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操作能力,促进学业成绩发展的目的。

三、今后的设想

学业能力 篇7

关键词:大学女子业余篮球运动员,对抗能力,具体措施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篮球竞赛包含大量的合法的身体接触。篮球比赛双方你攻我守,投、防、抢、断、限制与反限制、制约与反制约,对抗激烈贯穿于整个比赛过程。而业余女子篮球运动员因为参加比赛机会少,缺乏比赛的磨炼,女子篮球运动从激烈程度到攻防速度与男子篮球运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具体表现在比赛中拼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不敢拼抢、不愿拼抢,很少在防守队员面前强行突破上篮;或者由于对抗力度不足导致球员传接球投篮技术动作变形引发连续失误被对手打快攻;由于对抗力度不足导致传球速度和精确度降低;大学女子业余篮球运动员平常的训练中投篮命中率相当高,有时甚至可以与男子篮球队员一争高低,但在正式比赛中往往一场比赛全队拿下的比分达不到男队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大学女子业余篮球运动员在对抗能力、对抗技巧和对抗意识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在日常训练中如不解决好这些问题,那么女子篮球运动将很难受到关注和喜爱,女子篮球运动的发展也将停滞不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大学女子业余篮球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观察法、比赛法、实践。

3. 分析与讨论

3.1 对抗在篮球运动中的现实意义

只有在对抗中完成的技术动作才是有用的实用技术。掌握了技术,不会在对抗中完成,那么技术就没有实用价值。一个运动员投篮技术练习时很完美,准确性很高,但缺乏对抗能力,上场比赛时无法摆脱防守者,连球都接不到,那么准确的投篮技术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弹跳好而无对抗能力,篮板球照样抢不到;防守队员很讲技巧,但不敢进行身体接触,同样没有任何意义。

3.2 影响女子篮球队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因素

身体对抗的过程就是抢占有利位置,力争攻守主动的过程。而影响女子篮球队员身体对抗能力的因素很多,在身体对抗、力争攻守主动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2.1 身体素质。

目前大学女子业余篮球队员身体素质普遍是有身高没体重、没力量没速度,在激烈的对抗中经不起冲撞,一遇到身体接触不是倒地便是受伤,结果在比赛中无法发挥自己的技术。篮球的一切技战术水平及竞技能力都必须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上。身体素质是衡量身体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身体好,有力量、防守凶、对抗狠、转移快,这是篮球运动持续强对抗的基本保证。

3.2.2 对抗意识与自信心。

意识决定一个人的的意图并支配其行动过程,它决定一个运动员在场上的所有行为和行动方案,指导队员根据场上攻守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技战术。除了意识外,攻击性进攻和防守还需要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中最主要的是要有压倒一切控制对手的自信心。

3.2.3 脚步动作。

脚步动作是掌握一切攻守技术的基础,脚步移动灵活是技战术运用的保证。篮球比赛就是攻守主动与被动之间来回转换的争夺战,抢占到有利位置,就意味着占据了主动。敏捷的移动、快速的奔跑和良好的弹跳等方面对抢占有利攻守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4 攻守技术。

攻守技术是身体对抗的物质“基础”,其在竞赛中的运用过程也是身体对抗的过程,因此比赛中一切攻守技术都是在对抗中完成的,一切攻守动作只有在身体对抗中运用才能显示其作用的大小,而一切因素又都是为攻守技战术在对抗中顺利运用服务的。

3.3 提高女子篮球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具体措施

3.3.1 加强身体力量练习。

身体对抗是以力量素质作保证的,为此应把力量练习作为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常抓不懈。无球攻防、篮板争夺(包括有球对抗)都必须有强大的腿、臂、肩、背力量,因此一定要加强力量训练,同时身体训练一定要全面。在日常的训练中,要提出适合比赛要求甚至超过比赛要求的运动负荷,包括身体训练的体力要求、技术与对抗技术训练的负荷要求,训练强度与次数要超过比赛量,身体机能的负荷要超过比赛要求。

3.3.1. 1 最大负荷法。

主要采用大重量进行训练,即以最大负荷量的90%—100%的负荷做1—2次练习,每次做8—10组练习,可很好地发展最大力量。

3.3.1. 2 金字塔训练法。

即使所负重量不断增加,直到极限,这样训练力量可快速增长。

3.3.1. 3 快速力量常用的训练方法

(1)大负荷训练法。这种训练方法不但能使最大力量得到提高,而且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放的冲动强度大频率提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运动单位尽可能达到目地和同步的活动。

(2)中小负荷训练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肌肉快速收缩,但是这种方法产生的刺激强度可能还不足以诱发足够的神经冲动发放频率完成全部单位的激活。因此,大负荷优于中小负荷训练法,而中小负荷的训练是力量训练很好的补充。

(3)大幅度训练法。增加运动员练习动作的用力距离,在训练中可通过改进动作技术和发展身体各部位关节柔韧性来实现。

(4)超常训练法。即肌肉先进行快速离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其对提高运动员的支撑能力、快速力量有着其他训练方法无可比拟的独特训练效果。

3.3.1. 4 腿部力量与弹跳力训练

(1)减负杠铃做半蹲或全蹲,一般为最大负荷的80%左右,重复3—4次,慢蹲快起,躯干正直,防止塌腰翘臀,注意保护。

(2)肩负最大负荷量的40—50%的杠铃在软地或地毯上做半蹲跳8—12次,做4—6组,跳起要快,脚踝要绷直。

(3)肩负最大负荷量40—50%的杠铃做箭步交换腿跳。

(4)徒手或负重做单腿深蹲起。

(5)徒手或肩负做单足或双足的各种连续跳、多级跳。此外,前脚掌、脚弓、踝关节和小腿肌群的爆发力对篮球运动员的弹跳力也很重要,可以进行负重(95%)提踵、跳栏架、原地双脚跳起摸篮板。

3.3.1. 5 发展腰腹力量

(1)仰卧斜板起坐;仰卧屈膝起坐;仰卧做“元宝”收腹折体;仰卧,双手握住同伴的双踝做收腹举腿(同伴双手用力将练习者举起的腿推下);俯卧“两头起”(尽量出背弓)。

(2)纵俯卧跳马端,下肢悬于马头,做向上举腿成反弓状。

(3)单杠上,双臂悬挂,做收腹举腿成90°角并保持4—5秒。

(4)宽握杠铃,做直臂直举;40—50kg杠铃做高立抓举。

(5)肩负杠铃,做体前屈起(不准弓腰起);肩负杠铃,做转体,脚平行开立稍宽于肩,直膝转体,脚掌不能动。

(6)向头后抛掷实心球。

3.3.2 在对抗中找“感觉”,培养技战术的临场应变能力。

比赛场上情况瞬息万变,错综复杂,因此在对抗练习中应要求运动员视野开扩、提高观察判断能力,根据场上攻守情况灵活地处理球,提高随机应变及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准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密、细致、全面的观察。眼睛的观察与大脑的判断反应紧密结合,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准确、熟练、协调地做出动作。教练员应强化对抗性训练,力争先发制于人,在被动形势下后发制于人,变被动为主动。教练员应要求运动员在高质量高水平对抗中,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不胆怯、不畏惧、不受影响,正常发挥技术。同时还要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裁判错判、漏判甚至反判,以及观众的喧闹、喝倒彩,对手的小动作及粗野动作等复杂多变的情况渗透到对抗训练中去。

3.3.3 提高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

脚步动作的速度取决于运动员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身体重心对改变身体运动的方向、速度和维持身体平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快节奏、强对抗的比赛中,要准确、快速地完成各种攻守技术动作,就必须调整,控制好身体重心,保持身体平衡。在篮球运动中基本的脚步动作有转身、急停、变速、变向等,这些练习可能很简单,但都是重要的基础练习,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应加强脚步动作的练习,降低身体重心进行训练。

3.3.4 攻守技、战术训练以实用为主,与实战相结合。

攻守技术训练以对抗性练习为主,攻守技术只有在对抗中运用,才能检验其效果和找出存在的问题。攻守战术训练要有针对性,应以实战为主。实战的演练是检验攻守战术优劣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在掌握一定攻守技术的基础上,要特别加强有球对抗、无球对抗、争夺篮板球的攻守对抗。在接近实战的情况下,在较快速度、较大难度和强度的条件下,逐步提高运用技术的突然性、节奏性、技巧性和变化能力,练为战,练促战,建立独特的技术风格,走自己的技术发展的道路。设置好对抗环境,强化技术运用时机,建立起信号联系,使队员明确一旦出现什么样的机会,就要运用什么样的技术。篮球比赛中,无论是有球对抗,无球对抗,争抢篮板球对抗,还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对抗,无一不是围绕“球”而进行的对抗。因此,对训练也不能离开“球”而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大学业余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对抗能力,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在日常训练当中,应围绕对抗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加强脚步动作和攻守技术几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爱民, 高树太.对篮球身体对抗的再认识.辽宁:辽宁体育科技, 2003.8-4.

学业能力 篇8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总结了影响读者对语篇理解程度的三种变量。 (1) 作者变量; (2) 语篇变量:一般指语言知识 (语音, 词汇和语法) ; (3) 读者变量:指读者已有的文化知识、内部信息或非视觉信息、阅读水平、智力、动机、能力倾向等。其中, 文化知识是读者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包括消极的文化模式, 如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地理和积极的文化模式, 如思维模式、观念体系、行为礼仪等。在作者变量和语篇变量相同的情况下, 学生越是有较强的文化意识, 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典故、历史和风土人情, 越是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深层次含义, 从而正确获取信息。《英语课程标准》强调, 要帮助学生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减少乃至消除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但在实际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注重词汇和句子理解分析, 忽视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 孤立地分析语言知识, 使学生丧失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即使很好地掌握了语言知识, 也会由于对文化知识的误解, 错误地理解信息。同时, 近几年的学业水平测试不断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例如: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英语试卷阅读c, 就是一篇关于肢体语言因各国文化差异而各不相同的文章, 如果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做题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因此, 在学业水平测试备考阅读教学中, 尤其要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词汇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汉英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 词语承载的内涵意义可能是不相同的。词的内涵意义在日常交谈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分析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可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 达到正确理解文本的目的。英语里的statesman具有loyalty, devotionto public welfare之类的内涵意义 , politician具有deceit, bragging, villainy之类的内涵意义, 这个区别类似于汉语中的“政治家”和“政客”。汉语中“狼”的内涵侧重好色, 英语里的“wolf”侧重凶残;汉语中的“龙”是帝王吉祥的象征, 英语里的“dragon”是喷火吐焰的标志, 同一个词承载的内涵意义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的“喜鹊”与“喜事、吉利、运气”等相联系, 英语中的“magpie”却常跟“唠叨、饶舌”等相联系;汉语中的“猫头鹰”常跟“厄运”有关, 英语中的“owl”却常跟“冷静、智慧”相联系。如果学生在阅读中仅仅从汉语角度体会词语的意义, 就会出现理解偏差。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查词典, 从词汇的英语释义中理解词汇的文化含义和细微的语义差别。

2.通过对教材文本的延伸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话题内容, 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健康、地理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载体, 恰如其分地介绍知识文化,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中的文化障碍, 丰富语言, 培养文化意识, 提高面对考试的解题能力。

例如: 外研版必修四Moudle3“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课文阅读讲述了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因风俗文化的差异含义而各不相同。在讲解文章时,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其他肢体语言的不同含义,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例如:补充OK手势的不同含义, 在美国表示同意;在日本, 这个手势表示钱;在法国, 这个手势表示“0”, 在巴西和德国, 这则是一种粗鲁的手势。又如, 在我国, 竖大拇指是表示“好”的意思, 用来称赞交际对方干得好、了不起等, 这个意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 在有些国家, 其还有其他意思, 在德国, 竖大拇指表示数字“1”;在墨西哥、荷兰等国, 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法国、印度等国, 表示“拦路搭车”等。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 使学生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通过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扫清阅读障碍, 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的熏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学作品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凝聚璀璨的文化和艺术光彩, 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报纸杂志与时俱进, 反映一个国家最新的意识形态、文化趋势。利用它们让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的习性及价值观等知识文化,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书虫双语系列丛书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语言浅显, 长度适中, 包含了许多著名的英美文学作品。《21世纪报》不仅包含国内的大事小情, 而且及时传递欧美流行文化和信息, 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截选, 改编内容, 通过设计相关习题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结语

学业能力 篇9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建模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 高中阶段至少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高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被提上了学习日程, 数学建模的专题课程也相继开设。

由于我国学生较少有机会直接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 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相对国外学生较薄弱, 更有来自教师、家长与学生自己的关于“数学学业成绩影响数学建模能力”的担心。本文通过分析上海百名高中学生的一次数学建模测试水平与其数学学业成绩, 对有关问题作一分析。

2.调查过程与方法

2.1调查方法

选取“菠萝中的数学”这一较为容易的数学建模实例, 测试高一、高二共128名学生。测试材料包括问题背景、图片、问题及一张空白作业单。学生先观看以一段约为一分半钟的削菠萝视频, 然后在35分钟内独自做答。

2.2评价标准

根据布鲁姆的建模流程将建模能力水平划分为水平零至五。

水平零:学生无法理解具体的情景, 不能识别出任何问题。

水平一:能够理解给出的现实情景, 但是不能将情景结构化, 并简化问题, 或者无法找到任何与数学的联系。

水平二:分析给出的情景后, 学生简化情景后, 会发现某个真实模型, 但不知道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学文字题) 。

水平三:学生不仅能找到某个真实模型, 而且能够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 但是不能在数学世界中准确地解决这数学问题。

水平四: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找出数学模型, 并且在数学世界中解决问题, 或者答案。

水平五:学生体验数学建模过程, 并且结合现实情景, 检验数学问题解答的合理性。

3.结果分析与思考

3.1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建模能力水平比较

普通班与实验班的平均建模能力水平非常接近, 分别为1.37和1.47。从各个能力水平的百分比看, 对于两个较高水平, 普通班与实验班均出现了0%的状况。普通班的学生能够建模解模, 但缺乏将数学结果返回现实检验合理性的意识, 因此, 前进到水平四而无法到达水平五。而实验班的学生在水平四处出现空缺, 即学生虽然有能力从现实情景中找到数学模型, 却在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分为两类:顺利解模, 并加以检验, 到达水平五, 或是无法在数学世界中进行严谨的计算或证明, 停留在水平三。值得关注的是, 尽管实验班达到水平五的比例占10.53%, 但其处于最低水平的比例也占据28.95%, 比同水平的普通班比例 (21.57%) 高出近7.5个百分点 (如图) 。

3.2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与数学学业成绩的关系

(1) 数学优秀学生与数学困难学生的建模能力水平比较

学生数学学业成绩以60分为及格线, 故取60分以下为数学困难生, 90至100分学生为数学优秀生。数据分析显示 (如图2) , 数学优秀生依然在水平五以10%领先, 同时, 也在水平零 (35%) 高出数学困难生 (28.57%) 6.25个百分点。而数学困难生中也不乏有7.14%的学生达到水平四, 即能从现实情景中找到模型, 并在数学世界中进行计算或证明。尽管两组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差距较大, 但他们的建模平均水平很接近, 数学困难生为1.12, 优秀生为1.25, 两者的建模能力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显著差异) 。

(2) 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与数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上述相关系数均接近于0, 说明学生的数学建模水平与其学业成绩相关不密切。

3.3原因分析及思考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 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基本不受其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学校课堂里的数学成绩优秀者不一定能提取出实际问题中的有用信息, 重组并结构化;而数学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者中不乏有能敏锐发现信息, 并将问题数学化的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其数学学业成绩没有显著相关性, 究其原因, 大致有如下几条:

(1) 数学学业考试与数学建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点不同。在数学学业考试中, 通常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为主, 呈现给学生的也以纯粹数学或是已加工过的问题为主, 而对学生的数学语言、工具使用, 价值观的情感要素以及联系数学与现实的能力较难考察。而数学建模更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识别问题、提炼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在日常语言、数学语言与其他科学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数学建模的问题是现实的, 需要学生自己加工的, 其答案并非正确而是最优。

(2) 现今中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双基多过建模能力的培养。通常, 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产生的情景和学生的认识记忆过程;基本训练则重视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而建模所培养的重组结构、抽象简化、建立模型、解决问题、验证结果等能力在教学中相对较弱, 建模的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说数学的综合过程, 及其体现的学以致用的思想也未得到高度重视。

(3) 我国中学生接触数学建模的机会较少, 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较弱。我国目前开展的数学建模活动较多集中在大学阶段, 不少中学生闻建模色变, 似乎一提建模就是一项庞大工程, 他们对建立数学模型缺乏信心, 缺乏处理实际问题中庞杂数据的恰当方法, 缺少实际问题数学化的经验, 也缺少使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学生的建模能力基本不受其数学学业成绩影响, 数学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同样的机会拥有较高水平的数学建模能力。这将有利于数学学习困难生提升信心, 积极参与数学建模活动, 体验数学的识别、猜测、错误、尝试、证明、反驳、检验、修改等过程, 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 促进数学学习。新课程在高中阶段加强建模能力的培养, 有助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 打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运用数学解决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

附录:

菠萝中的数学

姓名:班级:性别:

菠萝是我们所熟悉的水果, 吃菠萝前要削皮去籽几乎是人人皆知。去除菠萝黑籽的方法有许多种, 有些人一粒一粒的挖, 有些人从菠萝上部削到下部, 有些人一圈一圈地削, 也有些人采取的是斜着削, 削成螺线型。人们在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后, 现在大多数人采取的方法是斜着削 (图1)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削菠萝?请你从数学角度加以论证。

1.你的结论:

2.建立的数学问题:

3.数学问题解答:

4.你的结论合理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徐斌艳, Ludwig Matthias.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的实验分析[J].中学数学月刊, 2007, (11) :1.

[3].王孝玲编著.教育统计学 (修订二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徐斌艳主编.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9.

学业能力 篇10

散文阅读一共设置了5道试题。第17题考查学生在文章中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第18题考查学生把握散文情感脉络的能力, 第19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技法“引用”的表达效果的分析, 第20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想象、语言表达等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21题考查学生在理解文章中心主旨的基础上联系材料, 进一步向纵深处挖掘文章的内涵, 从现象化的翠湖挖掘到深层次的普遍化精神内涵上。从设题的意图来看, 题目设置的考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水平, 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做深度阅读, 从基础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提升到思考和反思的高度上。

在综合性学习部分, 设置了3道试题。第22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23题考查学生在“汉字”专题中掌握的对汉字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第24题考查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三道题, 涉及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专题”“语文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要求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语文能力水平。

从以上分析来看, 试题内容回归教材, 能力体现课标要求,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 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 并且还关注到了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的发展, 命题者的意图和方向是比较明晰的。

在阅卷过程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 三分之一的考生能够比较清晰明了地作答, 答案文从字顺, 符合文义和题目要求。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考生, 能够基本读懂文章, 也基本能按题目的要求作答, 但是答案的要点和表述上还存在问题, 答题不够全面周密, 表述不完整清晰, 这部分考生的语文能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令人感到担忧的是另外三分之一考生, 这一部分考生在答案中“创造”了千奇百怪的表述, 令阅卷的老师们大呼“奇葩”。

这部分千奇百怪的答案,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 没读懂文章或者理解错误的。这部分答案中, 可以明显看出考生的问题在于不理解文章。例如, 第17题考查“百家争鸣”在文中的含义, 很多学生望文生义, 解释为一百家在争着吼叫, 或翠湖中鸟儿纷纷鸣叫等完全偏离词义与文章的答案。还有的学生表现出缺乏基本的阅读意识。又如第20题, 要求理解文章的主旨, 但很多学生的理解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如果读一篇文章, 连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都不能理解到位的话, 那么应该说阅读能力是出了问题的。

其二, 答题不按题目要求来作答的。例如, 第18题, 问的是“感受有何变化”, 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了很多描述翠湖今昔对比的语句, 而不提作者的感受;又或者答案中说的是作者的感受, 却没有体现出变化, 只说作者的某一种情感态度, 这是思考问题不周密全面的体现。又如第20题要求想象画面的, 纵使题目中已经出现了“柳林洗马”这样明确的提示, 也还有不少学生描述的画面是与文章毫不相干的。

其三, 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问题。我们知道, 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看到试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过程, 答案就是把这个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从答案中, 可以看到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第19题“引用”的表达效果, 作者引用汪曾祺先生的文章, 有学生答成要表达汪曾祺先生喜爱翠湖的情感, 这是搞不清楚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还有第22题口语交际中, 把对象完全弄反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第23题说出选择某一种字体的理由, 很多学生做出选择却不能说明理由, 只是简单地表示自己喜欢。这样的现象, 如果真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的话, 是完全不符合常规的逻辑思维的。

更有甚者, 在第19题考查表达效果的题目中, 大量出现了堆砌术语, 罗列作用的现象, 考生不能结合文章做出分析, 只是在默写而已, 而且还把多种手法的作用完全混淆,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完全混为一谈, 纠缠不清。还有学生把所谓的“答题公式”整个背了一遍, 原封不动地写在答题卡上。

以上这些现象, 实际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 学生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扎实的培养。阅读首先应该理解文本, 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分析、探究和运用, 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不仅是分析探究和运用的问题, 首先是理解文本的问题。当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 在此基础上的一切分析和探究同样是偏离的。

其二, 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任何课程都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作为母语的语文课尤其如此。在语文课上,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合乎逻辑, 是否能够体验思维活动的过程, 都在试卷上反映出来, 并且, 在生活实际中也会有切实的体现。

学生能力的问题, 实际体现了教学中的问题。这少部分学生, 正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对象, 他们的问题, 也就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建议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活动落实。

首先, 语文的课堂教学, 应该回归到阅读教学的本位上来。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 语文课就是老实地带着学生读书。阅读教学, 是语文课的核心课程, 通过阅读的教学, 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进而才能拓展到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

在教学实际中, 很多老师都习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第二天在课堂上, 直接进入文本分析, 品味字词。从理想状态来说, 这个做法没什么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 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 完成阅读课文的预习工作难以检查, 往往被学生应付了。到了课堂上, 在对文本完全陌生的状态下, 分析和品味都是架空的。更有甚者, 老师布置学生把文章的方方面面都先行分析出来, 再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这个方法的问题在于, 从文本到分析的思维过程已经被打乱了, 课堂上没有阅读发现和探究的过程, 就容易陷入枯燥和无味的重复。

在现有的条件下, 预习已经成为一件无法实现的任务了, 而且反映出来学生的阅读又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师是不是应该考虑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还给阅读本身?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阅读, 在此基础上, 课堂的效率会不会比几乎完全架空的分析和品味要高一些呢?对比教学中老师拖着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 有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阅读之后, 学生自行生成的精彩是远胜于前者的。

其次, 语文课应该注重思维的培养。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是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 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归纳和分析, 创造出新的知识。初中阶段, 语文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是母语学科, 除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本身之外, 我们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语文课的思维逻辑和思考方式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水平。

针对阅卷中发现的问题, 所谓的赏析类试题的答题公式已经深入人心, 完全不懂的学生也能背出好几条套话来。这说明老师们在复习教学的时候是花了功夫的, 可惜着力点没找对。无论是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还是记叙文中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的表达作用, 又或者是议论文中论证方法的表达作用, 包括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记叙文中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这些知识点和试题, 都被总结出了一套套的“公式”, 教师让学生背下公式之后, 去代入套用, 以此来提高得分率。这样过分的机械化教学, 造就了机械化的答案、术语的堆砌、作用的罗列, 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公式是从哪里总结出来的?不难看出, 所谓的公式, 实际上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只不过经过了归纳概括提炼之后, 变成了现在所谓的公式。经过专业训练的语文老师对这些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是不理解的, 他们最需要的是思维的训练。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去背公式, 学生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 是不是应该考虑, 在教学时从思维的本身出发, 让学生体验这些思维活动的过程, 感受一下所谓的分析是怎样的一种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 从文本阅读开始出发, 一步一步地一起去发现去探究, 最后到达目标。这样的思维活动, 本来应该是语文课堂上的主要活动, 但现在看来, 很多时候, 我们只满足于告诉学生结果, 忽略了思维的过程;只满足于提出要求, 却没有给学生达到目标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 使语文课变成了一门过度依赖学生的悟性来达成教学目标的课程, 老师总是在讲, 学生只是一味地听, 悟性好的学生, 多听几次, 恍然大悟;悟性中等的学生, 似懂非懂;悟性差的学生, 听不懂便轻易放弃了。

学业能力 篇1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习能力;学业成绩;关系

当前,我国的教育类型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很多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要受到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所以,笔者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提出了合理的意见,以此能够为小学高年级的教学提供合理的帮助。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意识比较淡薄,并且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还比较低,缺乏对外界诱惑的抵制力,因此,大多数学生都缺乏相应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就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

当前,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受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能在老师与家长的引导下进行学习,但是,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而且对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都不高,这也受到小学生爱玩天性的影响,作为家长与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一些老师一味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作为教师来说,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人,这就表示老师的教学观念以及知识素养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一些学校,老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不能积极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而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这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学生的学习还受到家庭的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对两个区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取样,并且对这些学生进行合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要受学习能力的影响,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学校教育的改革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在学校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因此,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学校来说,应该明确当前教育体制的特点,合理看待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

2.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首先,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来说,应该积极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观念,并且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并且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平等对待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树立学习的自信。

3.积极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这也带来一定的问题。很多孩子在家庭中被父母保护得严严实实,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家长更是每时每刻地监督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监督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且还要注意不要过于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作用,应加强对孩子平时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还要多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从根本上使孩子得到积极的进步,以此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能轻松地取得提高,有助于孩子的快乐、健康成长。

总之,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老师与家长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担负起相应的教育责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能够合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何祖学.浅谈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规律与注意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5):44-45.

[2]文梦雪.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36-38.

学业能力 篇12

金秋十月各高职院新生入学工作刚落下帷幕,就有很多新生对陌生新鲜的职院生活普遍搞不清如何去善待度过。有的说“玩”、有的说“谈情说爱”、有的说“瞎混吧”等,凡此各种都是谬论。老师们倡导如下观点:高职生在职院第一要务仍是学习,职院是读书深造圣殿。[1]精研细品认为缘由如下:就成长来看职院的学习能让新生智颖、成熟、提升、享受生活、超凡脱俗、富有涵养;由知识经济背景、新生未来发展来看,唯有读好书可使自己道路宽广又长远、抓住机遇成功顺利从业胜任社会某一角色,在各项竞争中脱颖而出、力挫群雄,实现理想价值,尽情挥洒展现个人魅力,最终奉献社会、有益人类。人生既漫长又短暂,唯有职院时光才是最佳最纯的学习阶段,错过就遗恨终生了。切勿蹉跎荒芜黄金光阴、做于己无聊之事。需知晓,今天贪图一时享乐,明天遭受长久折磨懊悔。就业后,机遇心绪难两全易致使无法安心学习。因此,绝不能因目前所学眼下无实际效益和学非所好而厌学,必须珍惜这美好黄金光阴构建自己特色鲜明个性化的学业体系。[2]

1 打造正确学业观

学业是栖身安命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源泉,是须倾注全身心形成的素养结构系统。优秀灿烂的学业意味有最佳理想的从业、工作、劳动、和未来。高职生学业是指高职生在职院通过学习身心上形成的所有内容,不仅包括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掌握作为一个人才的其他各方面素质。理念是实践指南和航标,因此学业观影响制约着学业的发展形成。所谓学业观就是对学业所持的体验、看法、情感,它制约着人的各方面乃至前途。目前高职生错误学业观有:或偏狭理解学业,或过高预期学业,或学业锚失稳,或高预期工作招致学业低劣、荒芜。要塑造“爱、钻”等正确学业观应恰当处理如下四种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

1.1 学业和专业关系:

专业是学业的反映、映射、体现、细化、具体化、实质、风骨、精髓、内核、内容、有机要因,学业需要专业的填充、堆砌,学业是专业的外在、抽象、概括和笼统化。打造学业,就应学有所专、精、长,设法陶冶专业修养,把特长优势、国家需要及社会发展最佳串联,形成专业知识、技能,塑造自己专业素养。

1.2 学业和职业关系:

学业是从事、发展职业前提条件、基础和依据,是职业晋升为事业或腾飞、飞跃的内核、内因、永动力、不竭源泉;职业渐进成长成熟需要学业充分合理发展。但凡职场人士,他各种工作活动都是建立在自己大学学业基础之上的。新生应有目的学好专业知识,塑造专业能力,淬生职业技能,希冀在未来职业大赛中冠压群芳。

1.3 学业与事业关系:

学业是事业开创、建立、成功的前提条件、依据、内核、内因、实质、风骨、精髓、动力、源泉、内容;辉煌成功的事业需要灿烂优秀的学业。纵观社会部分精英反思其成功秘笈就在于大学期学业的辉煌灿烂。新生应一体化思索学业、职业和事业,全面领悟学业对国、社建的重要性和趋势蓝图,完善成就优秀辉煌的学业,一心扎根事业、最佳践履夙愿和报负。

1.4 学业与就业关系,此关系最密切:

就业是学业的龙头、指针、标杆、指挥棒、方向盘、司南、导航仪;学业大致基本预设、圈定、规范、框定、注就了就业。就业作为指挥棒要求新生校核学业蓝图、探索独特学习模式、扩充学习内容、升华整体素养。而且就业也是反馈学业成就的试金石、特殊信号。好的就业依赖优秀的学业、学业差就业必然不理想。理想就业必具的各种优良素质都应通过学业来培养塑造。[1]

2 学业设计的作用

学业设计,就是新生依照、立足个人现状,融进目前环境氛围、受限要因,为个人制定的全高职期学业蓝图,并为贯彻落实它而设置的努力奋斗趋势、学习安排和步骤。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2.1 能建立并夯实巩固自我鞭策约束、激励机制,督促学生更好完成学业,积极向上和自我完善,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业无设计,学校生活就没着落、没意义、没价值,学习没压力没奋斗动力、方向,时间紊乱、光阴蹉跎、精神萎靡不振、浑浑噩噩、无追求、无上进心,个人的生活学习死水一潭、没活力没激情、一年到头不知道干了些啥。荒废了职院美好时光。学业设计使新生们深知理想宏图需要各阶段蓝图的落实来达到,因此关注、拥有、珍惜目前,聚合各种多方要素,挑拣精择学业。有奋斗蓝图的学业设计,其阶段蓝图能督促带领新生不断前进、让其清楚现在每步都在迫近未来蓝图,阶段蓝图达成后,会感受体会到著显成就、进步,取得的成就感可激励新生更加积极努力落实下一阶段蓝图;思维境界模式、心绪心思就会导向更积极维度。如大一尽可能把A、B级英语、职业资格证等考过,这样就提高了自信心、为进一步攻克专业课提供了强进的动力。详实学业设计为新生照亮了完成学业的清晰步伐,让其对成就学业有明晰透彻掌控把握,进而更有信心、勇气,达到自我完善。[3]

2.2 学业设计能指导成功实现学业,促进了学习主动、积极性

富有实际作用意义的学业设计,能带领新生了解自己独特本质素养、外在和隐藏天才廪赋,区分对照剖析其整体优、缺点,清晰打造学业贯彻蓝图和即将的职业希冀境界,计量自身蓝图和目前差异,能实施富有规律性起作用途径,贯彻落实有效步调、举措,经常提升其角逐学业能力,落实学业蓝图与职业希冀境界。从入学起,摒弃被动散漫、从“被学”变“乐学”,规律恰当地设置学习生活,探索认清适合自己发展道路,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储备各方面的能量。并在整个职院期为实现蓝图不遗余力,切莫吃后悔药。[4]

2.3 学业设计有助形成自我锚

坚持探索细研本质特色,经常调适、校核,寻到自己喜好地带,明确精深擅长的优势,确定融渗社会的切入点,最关键是搞清楚自我人生蓝图(自我锚),制定科学可行适当人生蓝图需要足够正确了解剖析自己。而学业设计形成是往复收缩变化过程;知晓自己强劣、利势与困难的过程;还是明确自我锚、设计生涯的过程;更是清楚洞悉自己“能干啥”、“面临啥利势”、“选择干啥”等问题的过程,因此使设计有可践行性,为迈向社会开拓阳光大道。[5]

2.4 学业设计有利职院开展独立特色鲜明教育,打造全方位优秀学生。

学业设计是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而制作的,独特性非常鲜明。成为职院塑造高技能型、应用性、实用性、多面手、全方位优秀毕业生的高效特色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在建党90周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S].人人网,2011.5.1.

[2]六月的雨.大学生活应如何规划[S].网络转载,2010.9.17.

[3]味格.大学新生如何做好自我规划[S].网络转载,2010.12.10.

[4]李玉香.初入大学,你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S].网络转载,2011.8.13.

上一篇:PCOS患者下一篇:征地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