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课程

2024-10-20

学业课程(精选12篇)

学业课程 篇1

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 它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也应改变传统观念, 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需求,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因此, 对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模式进行探索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职语文教学及其学业评价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更是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能力”, 要“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还要结合时代的特色和学生的生活体验, 进行专门的创造性活动, 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展现自我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他们的散发性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性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为学生构建适应企业、社会需求的平台。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有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对其进行多元评价, 并以此为契机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通过改革完善现有考试评价办法, 加强过程性、形成性评价, 可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诊断。在此基础上激励、引导学生扬长补短, 可促进其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使其看得见自身语文能力的提高, 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笔者认为, 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基于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 使得中职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语用能力, 培养合作能力, 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二、当前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现状分析

(1) 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正确的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和动力的保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的检验提出了一定的规范, 但在学校层面, 考核评价仍以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来做规定。比如教师面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时, 所运用的评价体系应该有所区别, 甚至有时会有巨大差别, 但实际情况是在学校组织的对学生的基础课程统一考核评价中, 仍是用一张试卷统测各专业, 只测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缺乏考量, 没有体现专业区别。这也是部分语文教师缺乏研究分专业评价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2) 评价理念没有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有效的评价必须跟教学结合在一起, 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从而使教师、学生将评价作为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指南。中职学生虽然普遍基础薄弱, 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 但其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并不差。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中切不可忽略中职生自身的特殊性, 应该结合中职学生特有的知识构成, 巧妙借用专业知识, 鼓励学生为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主动参加语文实践。目前虽然多数教师认同这一点, 但是在实际教学评价中, 教师往往仍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评价, 只局限于甄别作用, 并未结合中职生的特点, 也并未起到指导下一步语文学习的作用。

(3) 教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熟悉。中职语文教学强调要与专业相结合,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余多留意专业方面的资讯。但如果教师不能固定教某一专业, 那么在熟悉专业、挑选与专业结合的资源时就会遇到很多困难, 这个问题在综合类的中等职业学校尤为突出。综合类中职学校由于每个专业的规模受招生人数限制, 每年都会有波动,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也会有相应的变动, 这给语文教师了解专业、熟悉专业带来了巨大的干扰。与此同时,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中职学校的语文课课时不断被压缩, 语文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本就不易, 要分专业教学、评价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完善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的思考

(1) 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应该多样化。随着课改的推进, 更多新的评价方法为大家所熟悉。没有不好的评价工具与方法, 只有使用不当。每一种方法与工具都有其优点与缺点, 都有其适用的领域, 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例如, 采用纸笔的测验对于基础知识来说可能是恰当的, 它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用纸笔测验可能就难以评价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要提高科学运用各种评价方法的能力, 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取长补短, 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综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2) 学生和教师都应成为语文课程学业评价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评价对象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 这显然无法充分发挥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与潜在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构建的多元价值判断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 (特别是学生) 不仅是评价的客体, 更是评价的主体, 应该参与评价的全过程。要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加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使评价成为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 正确的自我认识能激发有效的主观努力,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只有重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 才能使教与学得到真正的改善与提高。

(3) 评价时应考虑专业的差别及评价过程的系统性。中职学生是分专业学习的, 随着专业课程的展开, 不同职业能力培养也随之展开。中职语文的教学与评价也应根据专业进行区分, 只有多设置不同的专业情境, 才能让学生“学得会, 用得上”, 进而转变对语文学科的轻视态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业评价不应仅仅在期中期末考试时一次决定, 而是应该根据中职语文的学习规律进行系统性设置, 不仅要有专业上的区分, 还要有阶段性的、动态的变化。只有呈阶段性动态变化的评价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的欲望, 激发其追求成功、体验成功的欲望。

(4) 评价时应综合考虑中职学生职业特点。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在校语文能力的同时, 还应把眼光放长远, 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及合作, 将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融入日常的教学, 在评价中逐渐渗入, 使学生在校时就提前完成职业化。企业与学校的评价标准毕竟不同, 用企业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 能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人的角色, 进而有意识地进行转变和适应。可以说, 结合中职学生职业特点进行语文学业评价是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 因材施教, 使学生变被追学为乐学, 进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开展合理的学业评价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近年来, 中职语文教学陷入了窘境, 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强, 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通过调查分析, 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相对滞后;语文教师对学生专业不够熟悉, 等等。因此, 要改变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的现状, 就必须努力探索有效的评价方式, 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周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学习评价设想[J].法制与社会, 2007 (7) .

[2]任桂平, 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12) .

学业课程 篇2

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精要课程研修班学业规划表)精要课程研修班学业规划表
课程时间 课程名称 课时 主讲教授

MBA 新生入学指导
10 年 01 月 30 日-31 日

1 课时

班主任

Dr.Antony Hii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开发与

20 课时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 Dr.WeiHoong Loh

10 年 03 月 20 日-21 日

全球营销与企业营销战略

20 课时

澳洲纽卡索大学

10 年 04 月 17 日

领导授权与管控艺术

10 课时



健 教授

中国领域资深专家
10 年 04 月 18 日

企业高效执行力提升

10 课时

陈永昌 教授
10 年 05 月 22 日-23 日

企业运营与全球供应链管理

20 课时

中国台湾领域资深专家

范扬松 教授
10 年 06 月 12 日-13 日

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优势

20 课时

中国台湾交通大学

10 年 09 月 11 日

企业战略性财务管理

10 课时



毅 教授

中国华南理工大学
10 年 09 月 12 日

企业资本运作与兼并收购

10 课时

延展模块:专题管理类讲座,企业参观考察,论坛,沙龙,联谊等交流活动 展模块:专题管理类讲座,企业参观考察,论坛,沙龙,
(由校方联合各班班委会组织实施)

说明: 说明:学校保留对课程或师资调整的权利,以下发的《课程通知》为准.


关于一体化课程学业评价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学业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主体 一体化

目前不少技工学校正在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其实施过程普遍采用德国完整行动导向模式,即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在工学结合一体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评价最能够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然而学业评价的实施正是工学结合一体课程改革的瓶颈问题,是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最薄弱的环节。

一、学业评价的基本概念

学业评价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系统地收集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过程既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的复合分析过程。

二、学业评价存在问题

利用学业评价的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教师也可根据评价的反馈结果,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我国现行学业评价普遍采取的是平时成绩、段考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求和的评价方式,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调、评价功能低下、评价层次肤浅、评价时机不够及时。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探索学生的学业评价方法。笔者以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学业评价为例,说明如何组织进行学业评价。

三、学业评价标准的制定

学生学业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运用标准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估的过程。建立全面、系统、便于操作的评价标准是保证评价质量、指导持续改进的关键环节。笔者学校教学部门统一组织各系骨干教师、企业专家、职教专家采取大脑风暴法和张贴板法统一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质量评价标准”“教学准备评价标准”“教学过程评价标准”“教师能力评价标准”“教学成果评价标准”“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学生专业能力评价标准”。从顶层设计统一各系共同部分的测评指标和表格,使教学管理数字化、规范化、科学化。中观层面,各教学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企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学评估、考试考核的依据。从微观层面,一体化教学实施中,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各学习任务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能体现本专业特点,主要以评价表的形式放在工作页。

四、学业评价的实施

影响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有:评价主体、评价时机、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指标体系在评价标准的制定时已经形成,在此不再赘述,笔者结合本校一体化学业评价从微观层面说明其实施方法。

1.评价主体

(1)学生:学生自评是学生从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课堂发言、安全文明生产、规范工作、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根据学习任务中的评价标准对自己进行评价,并把评价情况写在相关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中。学生互评是学生经过对资料、作品进行归类整理,制作PPT文件、展板,形成成果展示,进行演讲汇报,由组间相互评价。

(2)教师:教师依据评价标准对成果展示进行点评,侧重点是作业效率、过程的规范性、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小组合作情况、参与度情况。通过点评,分享学生成功的成果,适当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让学生注意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如果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差较大时,有必要和学生进行技术上的交流。

(3)企业专家:在校内学习的班级邀请企业专家在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中或课程结束时、一个学习任务完成时、技能竞赛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校外学习的班级,利用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机会,邀请企业专家对实习学生进行评价。

(4)学生家长:利用“五一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学生带上“学习成长档案袋”,带着其成长的印证及其能力、气质的变化给家长进行评价,许多家长看着自己孩子的进步都会发出感人的肺腑之言。

以上所有对学生的评价都记录在“学习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带着它到社会应聘也会得到用人单位广泛的青睐。

2.评价时机

(1)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等。通过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学习成长档案袋”一般由教师、学生共同建设。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2)阶段性评价:既要用力推车又要抬头看路,阶段性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把握方向。通常在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结束或课程中一个学习任务结束时进行评价。

(3)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适用于技能鉴定成绩、科目成绩、毕业成绩的评定。一体化教学侧重点是过程性评价,占科目成绩80%,终结性评价占科目成绩的20%。

3.评价依据

无论哪种类型的评价,都要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学业评价应在学生学习实践中尽可能符合实际需要,达到学以致用,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业进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标准、技术标准和企业要求制定的课程标准才能作为学业评价的依据。

4.评价内容

在评价内容上要力图把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尽可能地纳入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专业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课堂发言、文明生产、安全规范、心理素质等内容。

5.评价方式

我们熟悉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根据作业、笔试、口试、观察、完成项目工作、职业资格鉴定等内容给出的。除此以外,还可用演示性评价、虚拟工资法、完成综合性作业、完成来自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测试等方式。

总之,在“工学评”一体培养模式中,彻底改变以前由学期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多元地、动态地、科学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教学评”真正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学业课程 篇4

一、农村学生文化资本与学校课程的失调

从家庭角度来说, 一个人的文化资本的多少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如, 父母能讲较流利的普通话, 会使用计算机, 拥有不少书籍或辞典等, 能帮助孩子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家庭作业, 提供给孩子学校所需要的文化资本等。相反, 父母就没读多少书, 也没有什么学习的工具书等,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布迪厄认为:“教育是文化再生成的工具, 它再生产了社会财富和权利的不平等, 并使之合法化。教育制度需要一种文化能力, 而这又不是教育本身所能提供的, 这就是‘文化替在’部分, 只能从家庭中获得。它有利于来自良好教育家庭的儿童, 因为这些家庭具有‘文化资本’。”

就教育语言的城乡差异来说。从语言的研究看, 学生中间存在着两种语言状态: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以书面词汇、正规词汇、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词汇以及完整的句式为特征, 而口语则是以方言词汇、家常词汇以及自然的语调为标志。由书面语言构建的语言世界正式教育体制、教育机关和教育者所要加之于学生的语言世界。这个语言世界, 是由规范的知识, 正统的思想和正当的情感所构成的。它来自国家, 来自城市, 来自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继承;而由口语所构建的语言世界, 则是教育进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世界, 它的主要成分是区域与阶层方言, 它代表着朴素的未经文化系统改造的思想、情感、智慧与生活方式, 它来自于村头与田间的交谈, 来自于夏夜纳凉、冬天向火时的闲谈, 来自于花会与戏楼上演出的川剧或者地方小调。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这两套语言系统及其所代表的两个世界的分立和互动是农村教育中明显存在的现象。在口语系统中成长的农村学生, 在学校中的书面语言系统中, 无疑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农村学生想要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本”, 需要掌握两套语言系统。这无疑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负担。我在上课时, 就有不少学生叫我“不要用普通话讲嘛”, 但如果这样, 进入高一级学校后, 他们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甚至挫折, 于是, 我坚持用“书面语言” (普通话) 上课, 在他们不明之时又给以方言。

伯恩斯坦认为, 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代码, 它代表着言语者的文化特征。有两种基本的文化代码, 一种是精致代码,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普遍性与关联性, 通常存在于上、中等社会阶层的语言中;另一种是受制代码,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特殊性与孤立性, 通常主要存在于下等社会阶层的语言中。

的确, 文化层次不同的家庭的儿童生活在具有不同文化代码特征的语言环境中, 结果, 其语言也逐渐形成相应的文化特征。一般来说, 成长于城市的儿童能够接受带有逻辑性和科学性等特点的精致代码, 而成长于农村的儿童较多地接受了带有活泼性和模糊性等特点的受制代码。“由于学生的文化代码基础主要取决于家庭文化层次, 而学校课程又是一种精致代码, 这样, 学校课程与家庭文化层次较高的学生之间便有了一定的文化相容关系, 而与家庭文化层次较低的学生之间则存在着文化相斥关系。”

二、课程内容设计的城市化倾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城市倾向”在教育方面的表现也相当突出。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 表现为以城市为中心, 以城市生活为背景展开。教材课本也主要围绕城市生活的主题, 展示的基本上是城市生活场景。如无视城市和农村学生在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异, 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无论是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插图或内容, 都成度不同地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这已被很多研究者和课程实施者有所察觉和关注。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中出现超市、微波炉、计算机 (电脑) 等, 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了农村师生从未见过的地铁内容的课文。“拼地板”, “黄金周”等远离从村孩子生活的内容, 也出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学校中的城市化课程不能适应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要。如, 农村小学无法像城市一样开设英语课程, 农村中学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英语听力训练课程, 即使有, 因硬件设施设备不齐全也有些形同虚设。至于“培优班”, “特长班”, “奥数班”等,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城市化取向, 使课程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这些都加剧了农村学生理解课程的困难, 使农村不少学生学业处于不利地位, 最终成为学业失败者。

学校要尽量减少学业失败者的产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文献中指出:“学业失败可产生排斥, 因此它在许多情况下, 是一些形式的暴力或个人失控行为的根源”, 人们“指责学校造成了社会排斥, 同时又强烈要求它在社会融入或重新融入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学业失败现象作斗争被视为社会的紧迫需要”。可见, 让所有学生学业成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那么, 要使学生学业成功, 在课程设置时需要追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英国教育社会学家麦克·扬说:“所有的课程都包括这样的假设, 即一些种类和一些领域的知识比其他种类和其他领域的知识更有价值。”课程内容设计的城市化倾向已经暗含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城市生活和城市有关的知识更有价值。这里课程内容设计的城市取向与大多数教材的编者缺少农村生活实践和体验有关, 更是缺乏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学业课程 篇5

论文摘要:中学生学业评价是衡量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有效地贯彻新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业评价就应遵循整体性、教育性、差异性、动态性及多元性原则。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较以往的评价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其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发生这种转变的关键是理念的更新,即“从精英主义的评价转向大众主义的评价;从阶段性评价转向终身性评价;从实证主义的评价转向人文主义的评价;从目标取向的评价转向主体取向的评价;从工具论评价转向生长论评价。”

一、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

反思过去的中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不难看出存在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

评价取向的迷失与异化。我国中学生学业评价是为升学服务的,低年级的学习是为了升人高年级,而高考则成为学生学业评价的唯一目标。这种评价取向,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亦被简单趋同。而所谓个性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在学生的学习进度上有所变化而已,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充其量也就是“把丰富的质还原为量,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字”而已,因此而丧失了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等更为重要的东西,进而影响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

评价对象的片面、狭隘。由于升学成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简化成为智力的发展,其学业评价只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普遍被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也演变为只是对学生记忆力、简单逻辑思维能力的评价,最后就是考试能力的竞赛。这种评价概括而言就是以知识代替能力,以成绩代替一切。众所周知,不同的知识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考试只能评价很有限的人的素质,只能测验记忆。中学生学业评价对象的这种片面性、狭隘性,使学生失去了许多有效的心智锻炼过程,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许多变通途径,失去了对知识技能以外的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的关注。

评价方法的单一。中学生学业评价主要采用考试一种评价方法,笔试代替所有方法。一般每所学校一个学期要进行期中、期末两次大型考试,平时的测验也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很多学校还仿效高考的形式出现了统一的考试。评价方法的单一导致评价功能的偏离,即不是为了诊断教学存在的问题,而是为了甄别、衡量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是为了层层选拔,其宗旨是看评价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未经过合理性论证所得的分数,被当作对学生分等划类的依据,甚至不乏“一分定终身”的现象。

评价主体的少数化、非专业化。中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考试由与教学无关的人控制,而对学生的道德、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能力等的评价,特别是学校中各种“先进学生”的评选则主要由少数管理学生的干部控制。从而出现了不了解教学的人评价教学,不了解学生的人评价学生的现象。评价后无法确定学生的基础、特点及努力的方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多样化的原则

为了打破以往学生学业评价中的异化现象,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念,需要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普通中学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育人。为此,中学生要继续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学生获得其它方面发展的前提。所以,中学生学业评价仍然要把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作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但在当今这个社会,要完成中学阶段的育人任务仅靠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其它方面的培养,并使其成为中学阶段育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是中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整体。

教育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教育性原则突出地反映在评价是为了诊断和发展学生,即要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们只有贯彻了这个原则,才能改变以前评价中单纯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或者说评价就是给学生简单地定性和分层的功能。

差异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对普通中学(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要求是使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就是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爱好选择一定的适合自己的学业课程,从而“成为一个既具有丰富知识、健康体魄和高尚道德的人,又具有鲜明个性的人。”为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能再以“分数”的高低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要在学生的学业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学生本人的意愿以及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方向来对之进行评价,突出其差异性,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动态性原则。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实现对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公正,那种认为评价结果是由终结性测验得出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关注结果只是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关注过程,即采取过程性评价。因为,客观、公正评价的做法不应该是单单给学生评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情况。所以,我们应当把评价当作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或者说应当仔细地检查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以便确认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针对评价目标、评价材料或是评价计划提出调整的方法,以便寻求持续的改进。

多元性原则。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不能划一性地用语言和数理逻辑这两种智能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多元性的评价原则。它主要体现在评价对象、主体、标准、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多元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样化的建议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的学业评价多样化,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和对象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多样化主要包括:第一,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包括已有知识、记忆与理解的评价,关于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综合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价,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关于应用与表现技能的评价。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包括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爱心、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包括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科学态度、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包括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第三,关于自我意识、学习及研究技能、策略、行为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学反应的评价等。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对象要由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形成的评价转变为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评价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关注其学习情态动机和方式过程。通过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标准个别化、评价机会多样化、评价形式灵活化来进行。

(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的多元化既是一种潮流,也是一种趋势。影响学生学业评价的因素是多样的,参与教育体系的人员(教师、家长、学生)及其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立足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学生学业评价不单纯是校内进行的活动,应该由传统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尽可能地把个人的力量、学校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都发挥出来。

这些评价主体在中学生学业评价领域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作为拥有最丰富学生信息的人,应当最有资格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应当通过揭示学生学习成就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反思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通过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改进教学,从而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发展二是学生,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将会改变他们以往被动地接受以及不能对评价过程提出任何质疑的状况。从评价方式上可分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两种方式。三是家长,家长通过参与评价,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子女的实际学习水平,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相关的教育决策。但他们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及时指导。通过不断地改变家长的评价态度、行为和方法等,来更好地发挥家长参与评价的积极作用。四是社会有关人员,他们通过参与评价将会带来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并以非教育的视角审视评价给学校评价者带来很多启示。

(三)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与工具(样本)是多种多样的。从取向上分,有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从功能上分,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从性质上分,有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从方法上分有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从维度上分,有横向的评价与纵向的评价。这些评价能够使评价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交织在一起,是一种与教学同时进行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习动机、过程和结果三位一体的评价。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包括前期的预备状态,学习中的各种思考与活动的过程,学习后的结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多样的。我们重点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由于纸笔测验在信度和效度上仍有其它评价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它仍然是学校评价学生学业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但纸笔测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意把握试卷的难度;注意考察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注意设计一些考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题型结构口试。口试是指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评价方法。可选择描述、角色表演、情景交际、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资源情况进行命题。

档案袋评价。它指根据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它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作业评价。作业是学生的学习作品,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展现。但作业评价的目的不应该仅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还更应该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作业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的手段之一。

行为观察评价。它是指平时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行为表现的观察记录,并由此确定学生达到哪一种水平的方法。由于学生的非认知领域评价没有标准答案,影响因素又比较复杂,因此比较适合行为观察的评价。

活动性表现评价。它指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操作技能、表达交流技能、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合作精神等全方位的评价。活动性表现评价既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评价工具的多样化

评价工具是评价意图真正落实的载体,因此,选择制作适合多样的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地体现评价意图。新课程理念下常用的中学生学业评价工具有七种:调查表,它指学生学习某一单元、某一课程之前所进行的简短调查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评价量表,它是学生在进行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所进行的综合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由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及评价者四部分构成。它能够使评价者对学生所做的判断具体化。适用于测定一个班级、一个组或个别学生的考察。概念图,学生学习完一个或几个单元以后,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归纳和总结阶段性学习的重点、难点,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记忆矩阵,它是一种长方形的平面图表,用来组织信息、表述某些关系。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某些重要课程内容的记忆情况,以及他们快速将这些信息加以归类的能力。兴趣调查问卷,它是由选择题、排序题、问答题等题型组成的关于测评学生兴趣方面的问卷。它可以获得学生对某个方面的兴趣信息。语义分化表,它要求学生用符号(例如“对号”或“错号”)记下对性质完全相反的不同词汇的反映强度,从而获得关于学生态度方面的信息。双条目解释录,这是评估学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工具,学生将他们任务中最有意义或最有争议的观点、解释记录下来作为第一条目;将自己对所选定文本的观点记录下来作为第二条目。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自我构建,并且在存在他人解释的情况下,依据已有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构。

(五)评价结果利用多样化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生评价结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利用。

第一,对学生来说,一是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学生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依据。二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使学生判断自己已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适宜向什么方向发展。

第二,对教师来说,评价结果能够帮助自己找到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对学校来说,评价结果有助于学校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而调整学校的课程计划。

新课程下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 学业评价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35-02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实行,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作用等负面因素的作用,众多学校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从评价的主体上,还是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形式上,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面推动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培养德才兼備的优秀人才,势在必行。

一、对当前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的反思

1.评价目的重选拔,轻发展

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核心是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中一些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学业评价中很多教师仍然更多地注重“尖子生”、“优等生”的选拔,把学生人为地分为三六九等,学业评价完全忽视了德育的功能,德育评价成了一种摆设。这种评价的片面性,往往使得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的效果失去了面向大多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也会导致一些学校教学资源分配极端不合理、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初中生良好公民素质的形成。

2.评价手段重考试,轻多元

当前,相当比例的初中政治课在学业评价上仍然采取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分数是评价的核心,学生学没学会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教师行不行,学校好不好,一切都看分数。这种考查手段过分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没有一点实际意义,而且以学生的试卷成绩为单一标准,还会得出考试分数高的学生道德素质也高这一种奇怪结论。实际学习生活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肯定会有所区别,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关注他们健康成长,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容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挫折,这才是我们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

3.评价主体重教师,轻学生

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他自身、周围的同学、小组、家长和教师等等都可以提供相关评价。然而当前很多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仍然沿用旧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就是宣布学生好坏的法官,不管教师是不是了解真实情况,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在评价中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考核体系,一方面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没有得到任何发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评价的结果也不能体现真实和公正,与学生的实际的情况出现巨大的差异。

4. 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初中政治学业评价一味注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来进行学习成果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就使得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中,既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

二、新课程下推动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改革的建议

1.评价目的要着眼于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的目的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初中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平台,因此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和学校老师要不断更新认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各种手段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发展、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观察学生的点滴进步,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建立自信,真正实现学业评价以学生发展的根本目标。

2.评价手段要多样

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科学习效果的考查,还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评价方法和手段上要把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从教师层面,除了测验性评价,还可以使用即时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形式,要结合教学重点,合理安排运用这些考查方式,另外还可以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作为学业评价的一个补充。

3.评价主体力求多元

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强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初中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而同学、小组之间的评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以教师为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学业评价既要包括教师的评价,也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家长的评价。简而言之,所有参与学生成长过程的人都有权参与评价活动。这种多元、互动的评价结构能更好地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评价方式要结果与过程并重

初中政治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既要保证学习后获得了知识,更要做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品德和公民素养发展、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收获,因此,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在学业评价中的地位同等重要。过程考核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也要重视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所表达出来的态度、观点。具体地,教师可以建立政治课堂学习活动、实践活动过程记录档案,也可让学生填写《学生记录手册》,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学习情况、心得以及自我评价。初中政治课学业评价中,只有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才能既准确反映出学生思想行为领域的学习成果,又能真实体现出一个学生思想品德的高低。

参考文献:

[1]吴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6.

[2]郭会敏.有效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课的评价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4.1(下).

学业课程 篇7

(一) 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 评价指导思想

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做准备。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评价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评价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学业评价应遵循如下原则:

2.1素质教育是高中英语学业评价的指导方针。

2.2强调发挥被评价者——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中来。

2.3控制和减少考试的次数, 减轻学生负担。

(二) 评价标准

1. 听说能力评价标准

听说能力的评价主要有;语音、语调、表达的流利程度、听力理解、用词是否恰当等诸多方面。具体如下:

优良:只有个别语音、语调不准, 但不影响理解;表达比较流利。

合格:有一些语音、语调不准, 但基本可以听得懂;表达有些停顿。

2. 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阅读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对阅读速度的评价、对阅读技巧的评价、对语言及词汇知识掌握的评价等。具体如下:

优良:有丰富的词汇量, 但对有些生僻的词汇或短语有可能理解困难;能够顺畅地进行独立阅读。

合格:掌握基本的词汇量, 对常见的语言结构和现象能够基本理解;基本能进行独立阅读。

3. 写作能力评价标准

主要包括:单词拼写、语法运用是否正确、内容、逻辑性、标点符号等诸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优良:单词拼写与标点符号完全正确;能够正确运用所学过的语法, 但有个别错误;内容新颖。

合格:单词拼写与标点符号有一些错误;语法运用有一些错误;内容没有新意。

(三) 评价工具

模块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大部分。

1. 过程性评价工具

过程性评价工具包括问卷调查、成果和作品、考核表、录音和录像等。

2. 终结性评价工具

模块终结性评价工具包括口试和纸笔测验。

口试最好采取主考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方式。形式可分为:对话、朗读文章、描述图片、情景交际、讨论话题等不同形式。

纸笔测验的内容包括:听力理解、单项选择、阅读理解、完型填空、写作等。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学业评价方案的实施过程

高中英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下面以必修模块Ⅰ为例加以说明。

(一) 过程性评价

1. 评价方法

对于模块Ⅰ进行两次过程性评价, 每次为50分钟。将班级学生分成5-7人的小组, 每个学生先填一张表格, 陈述自己在这一模块中的学习情况, 学生先根据自己在本模块中的学习情况和所取得的成果自评等级, 然后将评价表交给小组长, 小组长组织其他组员对之进行评议, 之后小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自评、小组总评和平时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建议, 然后交给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签名后存档, 将之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2. 成绩评定

模块Ⅰ共三个单元, 过程性评价为两次, 大约三个星期进行一次。最终的成绩根据两次评价的成绩而定, 以鼓励为主, 如两次成绩分别分A、B, 最终成绩定为A。

(二) 终结性评价 (模块Ⅰ测试)

1. 测试目标

检测学生对本模块中的时态、语态、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等语法知识及重点词汇的掌握情况。

听:根据模块Ⅰ的听力教学内容, 听力试题的考察话题要涉及Expressing Preferences, Expressing Opinions, Showing Surprise and Asking for Repetition。

说:口语测试主要是对语音、语调、语言的流利程度, 表达的可理解度, 用词是否恰当以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读:阅读测试重点包括:把握文章的主旨, 抓住细节, 寻找具体信息, 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测生词词意。

写:写作试题的设计要符合高一学生现在的语言水平, 文章长度可控制在100词左右。

2. 测试方式及试题设计

测试方式:口试和笔试。

口试时间为8-10分钟, 笔试时间为110分钟。

题型:口试——考生以抽签的形式选择其中一套试题。试题内容分三部分:

(1) 读指定的文章。

(2) 描述图片或按指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3) 考生与主考教师进行口语对话。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学业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 新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

对模块Ⅰ实施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后, 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高涨, 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第一, 这种新的评价能帮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获得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 成为主动学习的动力。

第二, 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 吸取其他同学好的方法和做法, 从而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进而取得英语学习的全面进步。

第三, 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便于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第一, 很多学生只重视终结性评价, 并没有真正重视过程性评价, 只是敷衍了事。因此, 教师应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评价意识的培养并进行监督。

第二, 评价时分成5-7人一组不是很科学, 因为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建议3-4人一组, 这样能够提高评价的效果。

第三, 如有走读学生, 应该让家长填写情况反馈表。家长根据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 对孩子、学校、教师提出希望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凌飚.普通高中课程模块学业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秀平.高中英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的探索[J].教育论坛, 2005 (4) .

[3]冯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业评价[J].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 .

[4]张健.创新学业评价:以学论教[J].四川教育, 2003 (1) .

学业课程 篇8

一、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结构

新课改的引进使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由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直接导致小学数学学业评价内容结构的多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

1.小学数学知识的意义:主要通过平时课堂上的回答问题、作业板演以及不定期纸笔测试等方式,测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目的不仅仅考量学生对数学表面概念的理解,而是达到真正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如一题目为:在3,12,18,21,27,42,51,60等数字中,任意挑选几个,使他们的和等于100。很多学生看到题目便一股脑的开始算,其实当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些数的本质特征后,就会发现这个题目是没有答案的,这是考查学生的扩展思维,切不可因为题目本身而限制了思维。

2.小学数学技能的形成:通过作业、实验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如数学学习的技能、数学思考的技能以及数学交流的技能,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后实践而来的收获。如一题目为:用5根火柴棒摆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其周长。这一题考查学生通过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法。

3.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通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方法以及解决过程中的表现,来考量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考方式,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4.小学数学价值的了解:通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来评价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了解,进而锻炼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发生的事件时的处理能力。

二、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的构建

(一)过程性策略

想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实现多样化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方法的价值功能,就要以数学学业评价为出发点,构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取向的评价策略。因此,在过程性策略下的活动具备的特点有:

1.多元化: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收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与教训。如,通过和同学讨论而知道了一道数学题目的解决方法后,还能够从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交流”与“表达”的技巧,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这便是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多元化的魅力。

2.即时性:由于新课改的实施,为让课堂活动在不断丰富,因此,将小学数学学业评价融入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意义重大。把课堂学习中的数学交流活动、数学操作活动作为数学学业评价的一种手段,营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

3.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强调数学学业评价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依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的策略,让每个人在了解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

(二)发展性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学业评价策略是与时俱进的,其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区分优胜劣汰。因此,这个策略只是作为学生更好学习的一个向导而非终点。其特点主要有:

1.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以及对数学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解决方法,倡导尊重每个不同个体的数学能力结构。

2.体验性:通过数学学业评价活动,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三)表现性策略

通过表现性策略来组织小学学业的评价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完成任务,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其主要特点便是任务性,是以通过完成任务为目标进行即兴的情景演示,从中可考查学生的表现能力与自信心。

学业课程 篇9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业成绩评价现状,分析与探讨

随着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以传统的一次性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已不能全面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改革目前只注重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和发展性评价的现状,建立起评价主体的多向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系统化的评价体系,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业成绩,使评价成为中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1.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

对中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不仅评价内容单一,而且评价方法也较单调,传统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对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大多只限在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等方面的评价。

1.1 评价内容单一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从技术、技能70%,出勤及平时表现10%,以及体育理论知识20%三方面进行评价(详见表1)。对中学生技术、技能的评定以考核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对中学生心理、情感、学习态度、体育意识、锻炼能力、习惯等方面关注不够,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也很少评价。依据中学生平时的出勤情况及课堂表现而评定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测试只凭一张试卷评定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不能有效地反映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与了解情况。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导致了评价与课程目标的严重脱节,使中学生只追求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1.2 评价方法单调

表1表明,对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评价形式主要采用一般性评价、教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现行的一般性评价是以统一的内容和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全体中学生,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忽视了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及中学生“平等享受体育教育”的理念。它只要求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中学生的成绩完全靠教师的秒表、皮尺来决定。教师评价是以教师为主的一种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时,中学生只与教师制定的标准相比较,不进行相互比较,一切都由教师决定。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由于这种评价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学年结束时进行,因而很容易失去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中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作用不大。

2. 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价,不仅要体现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评价,还要对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与态度及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要采用多样性的评价方法。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体育学科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发展趋向,笔者设计出以下评价模式(详见表2)。

2.1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健康是指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学业的评价应根据新的健康理念及结合体育的特点,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方面入手,形成一套比较切实、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详见表2)。

2.2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力求真实全面地评价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行为表现及进步情况,应具有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

2.2.1 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

对体能与技能的评价方法可采用定量评价,把握综合评价及可操作性原则,注意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在项目的选择上,以对中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典型的项目为主,但要注意给中学生在同一项群中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并把中学生的进步与特长发展也纳入评价的范畴。

2.2.1. 1 体能评价的方法。

体能评价主要评定中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在以往的测定中往往用二表(秒表和评分表)一尺进行终结性评价。但这种评定方法过于简单、内容单一,很难正确、全面地反映出中学生体能状况。例如测试男生臂力的方法(引体向上),体重50公斤的中学生绝对优于体重75公斤中学生,但如果举相同的重物,后者的优势就会很明显,那么到底谁的臂力大呢?体能测试与评价应当使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1)起始班在学期开始测试50米、立定跳远、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及肺活量等数据作为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非起始班则用上学期的成绩作为本学期的体能基础数据;2) 期中或期末再测上述数据,依据《中学生健康标准》或《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或《考核评分标准》进行绝对评价;3)依据中学生体能的基础数据进行对照评价,即取得进步幅度的相对评价;4)体能总分=体能测试分(绝对评价)+进步分(相对评价)。

2.2.1. 2 技能评价的方法。

技能评价容易操作,但要避免技能评定竞技化。例如:单杠支撑前后摆动,只要中学生掌握了直臂顶肩,以肩为轴前后摆动,表明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技术要领,应能拿到该项目的基本分,至于他的腿直不直,幅度有多大,便可归于艺术分。如果满分为10分,基本分占8分,艺术分仅占2分,这样大多数中学生就能顺利通过,并感受到体育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感。技能评定的项目可在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本校教材中选取。教师应在其中选取多个项目,学生再从中选择几个项目作为技能评定项目,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中学生认识与知识的评价方法。

2.2.2. 1 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一方面卷面测试一些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保健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短文写作、提问、讨论、口头演说、角色扮演、健康测试等方法让中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所获得的科学锻炼方法、自我保护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等。

2.2.2. 2 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方法。

采用建立中学生健康档案袋的方法,档案袋中记录中学生定期体检的结果,包括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疾病状况等原始记录,以及中学生日常病假考勤的情况,要将中学生的体育达标与体检的身体指标相结合。同时将中学生生长发育状况、生理健康状况也纳入身体素质的评价中。

2.2.3 对体育与健康课认识及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

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具体可按照主体的不同来确定评价的方法。

2.2.3. 1 教师评价。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方法相对复杂,不同于体能和技能评价,它具有即时性和隐现性,需要教师平时对每个中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积累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具体做法:通过访谈,了解中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建立中学生课堂行为、态度记录表,此表主要记录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自信心、自尊心和合作意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记录可由体育委员和各组组长负责,如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等。教师主要负责记录隐性的情意表现,如意志、合作与竞争意识等。教师要及时捕捉中学生各种隐性情感的表露,为此课后要做好小结,及时追忆并记录中学生个体的情绪、情感表现等。

2.2.3. 2 学生自评。

中学生自己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识、态度、常规的执行情况的评定,可通过建立独立锻炼日志(包括健身计划与锻炼效果的自我评定)、能力展示、口头演说、反思记录等方法。

2.2.3. 3 同伴评价法。

在自评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评定,有建立小组学习档案、相互观察、记录进步、分组讨论、投票表决等方法。

最后,教师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多方收集的资料对中学生进行评定。

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应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对体育认识及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相互评价等方法,要充分体现鲜明的过程评价特点,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终身体育能力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等,以达到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从而促进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3]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4]姚蕾等.对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 .

学业课程 篇10

一、高职数学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所谓学业评价,就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的学习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学习进程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并把判断结果反馈于教育实践以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育的良性运行.目前,我国仅对评价方式之一的考试有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在高校学业评价目标、方法、体系的研究上或者基本是空白,或者不够系统和深入.数学学业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能力,还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情感与数学态度等.数学教师在评估学生发展状况时,既要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的数学意识,还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数学推理、信息交流、数学心理素质等数学素养.也就是说,学业评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抓住考核评价环节的研究和改革,会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研究和改革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高职数学的学业评价中存在众多问题:

1. 评价的模式太过传统,无法适应目前的高职教育.以我们学校为例,教务系统给出的评价模式:平时25%,期中测试25%,期末考试50%.评价机制明显以考试分数为标准,期中、期末加起来占75%.完全以卷面成绩为依据,只有平时的25%还能机动.而对于考试,高职学生的试卷根本没法出得有难度,试卷都过于传统.无法区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些临时抱佛脚甚至能超过平时学习好的同学,公平性欠缺.这种模式很少能为学生提供在学习过程中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无法从发展的眼光给予合理的评价.

2.评价几乎是教师一锤定音,缺少评价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是抹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生很难作为评价主体参与整个评价过程,很少有发言权,即便有机会参与其中,学生的评价结果在最终评价结果中也不占有任何权重,走走过场,形式而已.而实际上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的一些表现,周围的学生比我们教师更清楚.

3.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忽视评价结果反馈的时效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分数,以显示课程学习是否合格,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作用.能否高效率地利用学业评价结果是学业评价反馈功能是否充分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否则就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予以激励和导向,因而难以产生评价应有的积极效应,也就是说有些评价工作要做在平时,及时反馈,与学生及时交流,并让学生及时改进.

二、改革高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的原则

学生的数学学业评价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为目的.教师作为主要评价者应更新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的观念:学业评价不仅仅为甄别、选择、奖惩,更是为了改进、促进发展以及激励学生.通过更新教师学业评价观念,从而完善数学学业评价机制.

1. 提倡发展性原则,在问题中促发展

学业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只有在这种原则基础之上,才能谈到评价方法的革新、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具体的评价技术层面的问题等.好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存在的差距,明确改进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健康发展.

2. 坚持激励性原则,在鼓励中求提升

不可否认,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但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只要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付出艰辛的努力,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如果按照传统的考试来评价,显然会打击一大批学生,同时很多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就要求高职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给予适当及时的鼓励,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拥有自信心,都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3.力求全面性原则,在实践中寻创新

高职数学教育既然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单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看整个的学习过程,为此要求我们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全面的.学业评定不仅要看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要观察学生课外情况;不仅要考察学生的考试能力,也要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职更重要的还是实践能力).在这种多元评价标准下,发现并挖掘学生潜力,给予相对合理的评价结果.

三、高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改革与实施

(一)数学学业评价改革的方法

数学学业评价一方面作为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学生又可从中看出自己这门课的收获,由于最终的分数关系到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以及推优、评优等,所以学生特别看重,一个合理的评价方案显得尤其重要.

1.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合理制订学生数学学业成绩比例.合理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是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人把考核分平时考核、实践操作、期中考核、学期期末考核四大类:平时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学习态度、提出问题、上课发言、上机态度、上课出勤率等;实践操作是按计划中的上机应用部分,在实践课中通过ftp当堂提交电子稿,教师保存后仔细批阅,另结合平时上交的有思想性的数学小论文等;期中考核主要是考核前阶段所学单元中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期期末考核是考核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应用和创新能力,实行闭卷考.学期课程成绩评定办法以平时考核占25%,期中考核占20%,实践占25%,学期期末考核占30%来进行操作.

2.把水平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平时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以水平性评价为主.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评价内容的多元和动态的评价过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并让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如口头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表现性评价可通过平时布置的学生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模型等,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实践教学活动表现的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定三结合方式.如小组合作完成的数学模型、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分工划分主次比例.让学生参与的评价小组对学业水平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角度给予同学在作业、平时学习、小组合作等过程中一个合理的等.

3. 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加强考核的全面性.作为对传统量化考核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笔试作为考察认知领域中的一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仍然有它的适用范围,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应根据课程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譬如命题上将考核重点不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放在孤立地对基本技能进行测试上,不再仅仅考查学生记忆、简单理解,而应重点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对学生深度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考试内容应加强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卷面考核包括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两个领域,而其中数学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数学素养领域测试包括“应用”、“推理”“数学建模”三个方面.

4. 强调发展性评价,体现学业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学业评价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毕竟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三校生,假如仅关注考试,势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数学教师要将学业评价理解为一种连续的、系统的过程,杜绝割裂地、短期地、静止地、不加了解地去评价学生,要使所有学生的努力真正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数学教师可以淡化学生过去的学习行为表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向和未来发展潜力,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二)数学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的实施

1.鼓励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的同时,应避免改革的随意性

考虑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新方式的采用,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其中;评价的主观性强,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等等,可能会影响到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真实.应避免改革的随意性.

2.以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学科发展、学习能力、协作意识、文明素养等综合能力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出发,为高职学生搭建个性发展平台,这样的评价模式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能促进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当然,在评价过程中,需建立各种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评价得客观公正,通过这种评价体系的改革引导学生更新学习观念和方法,教、学互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3.实行弹性评价,体现学业评价的灵活性

学业评价要兼顾学生个体的自然差异,尊重每名学生性格和人格的独立性,在相对公平的大前提下,对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灵活评价.譬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肯定其学习的成绩外,应更多地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应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

总之,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人课程学业进展和成就的评价,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为此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真规范、谨慎细致地做好评价工作,使每名学生都得到客观、真实的评价,做到“以评促学”、“以学定教”,有效改善教和学的行为,学业评价在引领课堂教学不断改革的同时,也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另外,学生成绩的评定,尝试将“百分制”转换为“等级制”也不妨是一种好策略,是个方向,有待继续研究.

摘要:高职数学课程学生的学业评价不仅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还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情感与数学态度.而目前高职数学课程的评价现状不容乐观,评价的模式太过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关注.应结合高职院校实际,逐步构建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议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合理制订学生数学学业成绩比例;把水平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完善考试制度,强调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数学课程,学业评价,改革研究,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声涛.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观察,2011(10).

[2]杨建辉.数学教学论课程学业评价改革研究与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学业课程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学业水平测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84-01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地正普遍采用区域性学业水平测试的方法来检测学业质量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后,强调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基于新标准的小学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的研究具有更为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们对小学数学学习水平测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主要问题综合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一)纸笔测试单一化。

纸笔测试作为长期以来,检测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其测试结果已成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教师授课水平等的一项重要指标。尽管近年来,已对纸笔测试的题型设置、命题内容、呈现方式等做了相应的改进,但仍然以检查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水平为主,评价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往往局限于知识技能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因此,创新纸笔测试是当务之急。

(二)规定测试被动化。

在传统的评价中,教师是学生学业的主要评价者,甚至是唯一的评价者,教师的评价结果带有权威性,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已不适宜于素质教育。规定的测试从评价的取向来看,它追求的是学习者对已经被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具有明显的预设性,评价目的就是反映被评价者与预设目标之间的距离。这种规定动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选择性。

(三)终结测试程式化。

学习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动态过程,通过一至两次的总结测试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能代表这个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将评价过程动态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二、解决策略

(一)树立绿色的教育质量观,追求“有价值的分数”。

布卢姆指出:教育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而不仅是选拔。与单纯的考试不同,新标准下的数学学业水平测试正努力摒弃考试目的的功利性,要在确保规范执行课程计划的前提下,更加期望凸显以下功能:

1.综合映像的评估功能。

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客观评估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发展的状况。

2.服务发展的评价功能。

通过测试得到的信息,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师教学,激励学生学习,服务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3.教育导向的引领功能。

通过测试行为和结果分析,引导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因此,一方面要强调对学科教师教学的激励作用、诊断作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弱化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结果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教师也要根据反馈结果,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有价值的分数”是指对小学生数学学业的测试不能仅局限于考核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要在确保规范执行课程计划的前提下,还应包括学生的能力(如观察、表达、操作、合作、分析、推理、概括、想像等)和态度、情感(如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创新的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让测试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而这正是数学学科所着力培养的学力与品质。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以上三种关键能力直指数学课堂是否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

学业课程 篇12

关键词:高中,体育模块,学业评价,实施

前言

新课程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模块教学”不仅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学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其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对具体的实施研究比较少,因此,加强对高中模块学业评价的实施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模块学业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及其在学业评价中的地位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指出,模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处在学习领域和科目之下的一个层次。每一科目均由若干模块组成,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同一项目的模块是有逻辑顺序的,后一个模块是前一个模块的延伸和发展,要重视它们在内容上的系统性及相互间的衔接,而不同项目的模块是相互独立的,在教学顺序上可互换。由于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这样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更好地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特点也是现代学校课程所追求的,因此,模块课程应发展成为各学校的核心课程。

由于要求用10周时间完成一个模块的教学评价,而模块之间又相互独立,这就使模块成绩的评价有相对的独立性,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期中考—教学—期末考—教学—学年考教学毕业考这种连续式的教学与评价结构目前我们初步构建的“2×2”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框架,即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和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在评价的水平层次上分为第一层次的“模块学业成绩评价”和第二层次的“毕业水平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是指在两个不同层次的评价中包括两种评价方式,即: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测验考试。其中模块学业评价处于整个学业评价的第一层次,具有首要地位,其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实施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下高中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为: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质,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评价是为目标达成服务的。要实现新课程下的多维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必须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新课程中学业成绩评价要求必须以模块为基本单位,并且配合学分认定,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模块学业评价在近几年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评价功能上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内容单一化,基本以体育知识技能为核心,忽视对体育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过于注重“量化”,而忽视“质性”评价;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评价主体只是教师评学生,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内的相互评价等等很多原因导致整个评价的实施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因此要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及时进行模块学业评价,以促进学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模块学业评价较其他学科的评价有其凸显的性质和意义,首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按模块组织内容为体育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及时进入高中课程了整合的空间,为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其次,模块课程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体育师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备,体育文化等资源,为学校提供了选择课程发展,构建学校特色的空间。再次,模块课程能使学校有可能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安排课程,为学生形成和实施个性化的课程学习计划创造条件。最后,模块课程既可以在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又可以在微观上调整科目的内容结构,使课程结构不断趋向合理。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模块及其真正运行,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先进理念将难以得到充分落实。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业评价实施的新构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模块学业评价较其他学科具有其独特性,因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外显性非常明显,知与行是紧密结合的,学生知道与不知道,会做与不会做,做的正确与不正确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正,掌握运动技能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业评价中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使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综合运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模块学业评价体系当中。下面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学业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力求通过模块学业评价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3.1 评价内容具有全面性和选择性

确定评价内容是评价实施的基本前提,按照新的评价内容要求应对体能、技能、体育行为、情感、态度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各学校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确定评价内容。

在体能评价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各学校要求体育组对学校学生体能状况进行整体分析,选择动态的体能评价内容。体能评价内容应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以身体素质有关的两方面内容。在课堂模块教学中应以身体素质发展有关的体能评价内容为主,即在选择国家体质测试中的内容基础上,如与心肺耐力有关的长距离跑、短距离跑、爆发力、上肢力量等,而与体质有关的内容如心肺耐力的肺活量、身体成分等学校应单独进行评定;另外,结合学校学生体能普遍差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价内容,如学生的柔韧性、肌肉力量方面差,就将其增加为动态的体能评价内容,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其次,还可以结合模块教学中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体能进行评价,以促进技术的掌握。如篮球教学中的弹跳力、羽毛球教学中的灵敏性、田径短跑教学中的速度等。根据学生主体的体能发展需要适当拓宽体能评价内容。

在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内容评价选择上,首先,对学生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评定应体现在具体运动项目教学中,具体的评价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展示(包括等级评定和技术评语)、在教学比赛中学生对所学专项技术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等。

在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上,主要看学生在课上的出勤、参与学练的态度,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对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主要看学生在体育学习与活动中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与活动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对健康行为的评价: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况、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3.2 评价主体应具有多元性

评价的多元性是指改变过去那种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性评价所造成的不公正现象的发生。教师的一般做法是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者小组给予评价,此外教师也可定期地让同学和家长在成长记录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体能评价由体育老师和体质测试中心的负责人进行;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由学校的体育老师进行;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及健康行为的评价由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

3.3 评价的方式方法应具有个体差异性、简捷性和可操作性

选择评价的方式方法是评价实施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目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模块学业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结合等方式。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量表评价、电子成长记录袋等方法。

在体能评价上应运用测验的方法,采用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结合的方式。如国家体质测试的内容以绝对评价的方式;而结合学生体能弱项的评价内容应以相对评价的方式。这样更人性化,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进行得更全面和公正。在知识技能评价上应运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采用定性的方式。在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上,应可采用观察的方式进行成长记录袋的记录和各种量表的填写,并运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加以评价和反馈。

3.4 评价的标准应该具有人性化和弹性化

标准的确定应按照体育健康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确立,在确立的过程中还要遵守个体差异性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应该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并能考虑到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以充分激发与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在体能的评价上,可以在使用国家统一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绝对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学生体能水平进步幅度的评价标准(相对性评价标准),两者结合使用。在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评价上,由于缺少相应的国家统一评价标准,就更需要各地,各学校和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绝对性评价和有关进步幅度的相对性评价标准。另外在体育学习,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上,还要注意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的结合使用。

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和使用评价标准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定的标准需要简便易操作不能增加体育教师的负担。二是相对性评价标准要与绝对性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为了提高进步幅度,故意降低初始成绩。

4 结束语

目前我们应该追求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建立一个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的学习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了解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既重视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既重视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也重视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不仅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认知,而且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兼顾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尊重被评价的对象。实现一个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弹性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凌飚,黄韶斌.谈高中模块课程的教学教育科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2]孟文砚.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模块”的探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6,(3).

[3]高凌飚.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4]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3).

[6]赵先卿,赵一平,刘超,杨继星.高校体育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四川体育科学,2005,3(1).

上一篇:第二语言习得下一篇:联合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