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生成绩

2024-10-27

统计学生成绩(共11篇)

统计学生成绩 篇1

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监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必须在考试结束后及时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掌握学生学习质量现状, 教务处领导要快速将全校成绩汇总, 为校长提供分析学校教学质量的数据。面对诸多的统计项目, 许多教师开始在计算机中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如何利用Excel进行成绩统计, 有许多介绍的文章, 但是里面涉及的函数公式让很多教师茫然。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 用Excel制作了一个能够自动统计成绩的电子表格模板提供给教师。只要在“空白”模板中填上学生成绩, 各统计数据就立刻显现出来, 能够让教师方便快捷、准确无误进行统计, 轻松完成繁重的工作, 班级的教学质量数据一目了然, 彻底告别那些眼花缭乱的繁杂统计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面笔者将电子工作表格制作的方法作以介绍, 希望能给教学一线辛勤的教师和教务工作者一点帮助。

一、建立一个成绩统计表格

启动Excel建立一个如“表1”样式的表格, 在第一行至第三行输入下图所示的文字, 按学生数预留表格的行数。以班额29人为例, 预留4-32行。从33行开始向下一行依次输入考试人数、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人数、优秀率。

二、输入函数公式, 实现自动统计功能

我们先以“语文”学科的成绩统计为例。

1. 考试人数的统计

“COUNT”是计算包含数字单元格以及参数列表中数字的个数的函数, 在C33单元格内输入“=COUNT (C4:C32) ” (引号内的函数式, 以下亦同) , 就可以在输入学号或姓名后显示参加考试的人数。

2. 总分和平均分的统计

总分和平均分是平行班之间学生成绩分析的主要数据, 也是一个班级学习质量升降的重要指标。“SUM”能够计算单元格区域中所有数值之和, 在C34单元格内输入“=SUM (C4:C32) ”计算出语文成绩的总分。

“AVERAGE”是计算数值的算术平均值, 在C35单元格内输入“=AVERAGE (C4:C32) ”可以计算语文成绩的平均分。有时候结果会出现循环小数, 我们可以设定位数, “ROUND”按指定的位数对数值进行四舍五入。在C35单元格内输入“=ROUND (AVERAGE (C4:C32) , 1) ”可以将统计结果设定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值。

3. 最高分和最低分的统计

最高分与最低分的统计能够看到同年级学生成绩的差距, 用排序的方法很麻烦。“MAX”“MIN”是返回数据区域的最大、最小数值的函数。在C36单元格内输入“=MAX (C4:C32) ”, 在C37单元格内输入“=MIN (C4:C32) ”就可以显示出C4至C32内29个单元格内数据的最大、最小数值, 即语文成绩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4. 及格人数的统计和及格率的计算

统计及格的人数一般我们采用找出60分以上的成绩, 再统计人数。有一个函数可以自动统计出及格的人数, 那就是“COUNTIF”, 在C38单元格内输入“=COUNTIF (C4:C32, ″>=60″) ”可以统计30个单元格内的不小于60分成绩的人数。在C39单元格内输入“=C38/C33”可以计算语文的及格率。输入“=ROUND (AVERAGE (C38/C33觹100) , 1) &″%″) ”显示的结果是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的百分数。

5. 优秀人数和优秀率的统计

在C40单元格内输入“=COUNTIF (C4:C32, ″>=90″) ”可以统计不小于90分成绩的人数, 就是优秀学生的人数。根据学校不同的优秀标准, 改动“90”即可。在C41单元格内输入“=ROUND (AVERAGE (C40/C33觹100) , 1) &″%″) ”计算出结果为保留一位小数的百分数, 就是语文学科的优秀率。

6. 个人的总分和名次的统计

虽然学校不允许给学生排名次, 但是任课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测试名次, 分析学生学习的变化情况。

在H3单元格输入函数公式“=SUM (C4:G3) ”, 可以计算出第一位学生的所有成绩的总分。

在J3单元格内输入函数“=RANK (H4, $H$H4:$H$32) ”, 可显示第一位学生总成绩在班级的名次。

利用“自动填充”功能, 输入其他学科的统计函数公式, 这样就完成了能够自动统计学生成绩的模板, 你马上输入一组数据试一下, 是不是很快捷。

根据许多学校的统计要求, 可以在以上电子表格模板中增加以下的功能:

7. 分数段人数统计

在C42单元格内输入“=COUNTIF (C4:C32, ″>=90″) ”统计成绩为90分及以上的人数。

在C43单元格内输入“=COUNTIF (C4:C32, ″>=80″) -COUNTIF (C4:C32, ″>=90″) ”统计80-89分的人数。此公式是利用80分及以上人数与90分及以上人数的差计算出本分数段的人数。

同理, 在C44单元格输入“=COUNTIF (C4:C32, ″>=60″) -COUNTIF (C4:C32, ″>=80″) ”计算60-79分的人数。

在C45单元格输入“=COUNTIF (C4:C32, ″<60″) ”统计不及格人数。

8. 小学双科成绩统计

上级业务部门要求统计小学语文、数学双科及格率和优秀率。原始的方法是把学生成绩按从大到小排序, 费一番周折找到双科均合格的学生数, 再进行计算。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函数迅速找到相关的数字, 省去这些劳神之事。

在L4输入“=COUNTIF (C4:D4, ″>=60″) ”表示两个单元格内及格的科目数。显示“1”表示只有一科及格, “2”表示双科均及格, 利用“填充柄”在L列向下复制函数, 得到班级所有学生双科及格情况。在C46输入“=COUNTIF (L4:L32, ″=2″) ”自动统计出语文、数学双科及格的人数。在C47输入“=ROUND (L46/C33觹100, 1) &″%″”就可以轻易得到双科及格率的数据。

同样的方法, 在M4输入“=COUNTIF (C4:D3, ″>=90″) ”显示语文、数学双科达优秀的人数, 在C48输入“=COUNTIF (M4:M32, ″=2″) ”, C49输入“=ROUNDM (C48/C33觹100, 1) &″%″”统计出双科的优秀人数和优秀率。

为了不因学生缺考一科时统计出现错误, 在L33输入“=IF (C33>=D33, ″人数正确″, ″人数错误, 请核查″) , 当语文、数学科参加考试的人数不一致时, 会出现相应提示。

如果班额较大, 只要在A4至A32之间插入相应数量的“行”, H至M列出现的空白可以利用“填充柄”自上向下复制相应函数即可, 其他统计函数会自动调整。为了便于下面表格数据的输入, 模板要按学校最大班额设计。

至此, 小学阶段要求统计的数据均可以利用这个电子模板自动统计出来。

三、制作及使用经验

其一, 表格要预留不少于班额的行数。可以制作较少行数的表格, 输入全部函数公式后, 再插入相应数量的行。

其二, 设置相应的列宽, 以适应数字位数和文字数。

其三, 利用“自动填充”功能, 省略输入函数式的麻烦。上面只介绍了语文学科的数据统计, 只要同时选中C33至C41, 鼠标指向右下角看到空心十字变为黑十字, 按住左键向右拖动四格, 就可以得到数学等四学科的统计数据了。选中H4、J4向下拖动之J32得到每位学生的总分和名次。

其四, 要求学生考试时填好学号 (或考号) , 方便按顺序录入数据。

在学校局域网上, 各班级填完模板中学生成绩后, 所有学生成绩统计的数据会立刻显示, 也可以要求教师上报学生考试成绩的数据, 填充到相应的工作表中, 能自动完成统计。把完成数据统计后的电子簿另存为一个文件名, 例如:“2009下学期期末成绩统计表”, 设置工作表“保护”, 将原工作簿学生成绩清空, 下次可以继续使用, 做到“一劳永逸”。

统计学生成绩 篇2

下面就来看看WPS表格中的自动筛选功能是如何帮我快速完成成绩统计的。

WPS表格的自动筛选操作非常简单,选中表格中任意单元格,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自动筛选】命令。此时,每一个列标题右侧均出现一个下拉按钮。

如果要看语文为98分的学生,可点语文下拉按钮,选98即可,

注意,这时语文成绩不是98分的学生成绩都被隐藏起来,并不是被删掉了。自动筛选后的结果是只显示满足指定条件的行、把不满足指定条件的行隐藏起来。如果要看语文升序排列,表格自动排好。

如果需要显示全部,那么请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显示全部’命令。

表中输入等级也有快捷方式。1.选择等级例单元格。2,点【数据】,【有效性】,【设置】。

统计学生成绩 篇3

一、建立对应工作表

首先在EXCEL中建立成绩、上线分、分数段、学校、班级五个工作表。成绩表中存放学生成绩,格式如图1。考号第2位代表学校,前4位代表班级,学校、班级这两列数据用mid()函数从考号中提取即可。上线分表用来存放各科的分数线,如图2。分数段、学校、班级三个表用来存放统计结果。

二、定义区域,简化公式

在统计时,公式中往往需要指明计算的单元格区域,公式写得很长,容易出错。可以将相应单元格区域定义一下,简化公式,增强可读性。选中成绩表所有数据,单击 “插入→名称→指定”,在打开的窗口中选择名称创建于“首行”,单击“确定”,这样就快速定义了序号,考号,语文等多列区域。比如要计算语文一列的平均分,如果没有定义区域,必须输入公式“=AVERAGE(d2:d3000)”,现在只需输入公式“=AVERAGE(语文)”。在成绩表中定义的区域在其他工作表中可以直接使用,这个技巧在编写复杂公式时效果尤其明显。

三、统计不同分数段人数

切换到分数段工作表,如图3所示,需要统计各校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可以用SUMPRODUCT函数完成。在B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学校="1")*(总分<>0))”,可以求出一中(其学校代码为1)实际参加考试人数,指定总分<>0可以将缺考的学生去掉。在C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学校="1")*(总分>=900))”求出一中总分在940分以上的人数。用同样方法算出一中在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写完一中对应的公式后,复制公式到下一行,用查找替换将所有公式中的“1”改为“2”,马上可以完成二中(代码为2)各项数据的统计,以此类推,统计其它学校的数据。

提示:SUMPRODUCT函数中指定的条件最少写两个,不够两个时用1代替另一个条件。即SUMPRODUCT((学校="1")*1)表示求一中人数。

四、统计上线人数

切换到学校工作表,如图4所示,统计各校上线人数,在C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学校="1")*(总分>=上线分!$B$2))”求出总分上重点线的人数,其中“上线分!$B$2”表示引用上线分工作表中B2单元格的数据,B2单元格存放着总分的重点分数线。注意这里我们用“上线分!$B$2”而不是直接写一个具体数字,是为了将来再次考试统计时方便,因为每次考试的重点线都不一样,再次统计时只需要修改上线分表中B2单元格的数据即可,不用再修改C5单元格的公式。同理,在D5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学校="1")*(总分>=上线分!$C$2))”,上线分!$C$2单元格存放着总分的本科分数线。E5单元格(本率即本科人数占总人数比率)输入公式“=D5/$B5*100”。G5单元格(存放总分的平均分)输入公式“=SUMPRODUCT((学校="1")*总分)/SUMPRODUCT((学校="1")*(总分<>0))”。其中SUMPRODUCT((学校="1")*总分)求出一中所有学生总分之和,SUMPRODUCT((学校="1")*(总分<>0))求出一中的实考人数,两者相除求出一中平均分。要统计语文等学科的重点人数,本科人数等数据时,写入类似公式即可。写完一中对应的公式后,复制公式到下一行,用查找替换将所有公式中的“1”改为“2”,马上可以完成二中学校各项数据的统计,以此类推,统计其它学校的数据。

提示:可以将函数某个条件直接写成字段名,表示对符合条件的单元格数据进行合计,比sumif函数更灵活。即 SUMPRODUCT((学校="1")*总分)即表示求一中所有学生总分之和。

五、统计班级数据

切换到班级工作表,如图5所示,需求出每个班级上线人数。在D5单元格输入公式“=SUMPRODUCT((班级= B5)*(总分<>0))”求出1101班级实考人数。在E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班级= B5)*(总分>=上线分!$B$2))”求出1101班级总分上重点线的人数。在I5单元格中输入公式“=SUMPRODUCT((班级=B5)*总分)/SUMPRODUCT((班级= B5)*(总分<>0))”求出1101班级总分的平均分。其它学科的统计公式与总分类似。1101班右边的公式编写好后,用复制再查找替换的方法编写出每个班级的计算公式。注意“班级”一列格式设为文本。

统计学生成绩 篇4

一、平均值

平均值仅仅表现了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 通过平均值, 并不能看出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和成绩的分散程度, 但对整体情况可作一个较直观的参考, 对于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改进, 还需要提供其他信息才能进行, 而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成绩, 数据量大, 不直观, 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及特点。

平均分虽然能够直观体现班级成绩的平均水平, 但在一些典型情况下并不一定适用。如果用于分数分布较接近正态分布的情况, 其情况较适用, 而对于部分班级, 如学生成绩较好的较多, 中间部分较少, 而成绩相对较差的较多的情况, 其平均分往往不能代表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成绩水平, 同时会出现优秀率高而平均分不高的情况。

二、中位数

中位数在教学成绩统计中应用极少, 因中位数的作用与算术平均数相近, 也是作为所研究数据的代表值。但在数列中出现了极端变量值的情况下, 用中位数作为代表值要比用算术平均数更好, 更能代表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 举例如下:

如表一所示, 表一列举了一个班共42名学生的成绩, 按分数高低进行排列。经计算, 42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6.16分, 而中位数为73分, 同时根据学生成绩的观察, 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占19名, 而80分以下的为23名。因此可见, 平均分和中位数差别较大, 虽然该班级平均分不高, 但由于存在极端变量值的情况, 优秀率相对来说还是较高的, 而该教师要提高整体水平, 可能还要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入手。

三、标准差

标准差用于反映个体间的离散程度, 简单来说, 标准差是对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一个较大的标准差, 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 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在教学评价中标准差经常用于学生学习情况总体评价及班级成绩稳定性评价, 两个班级往往平均分基本相同, 但在标准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下例:

如表二所示, 两个班级在平均分上差异较小, 而从标准差来看, 两个班级在标准差上差异较大。班级2的标准差较大, 说明班级2的学生整体成绩平衡性不好, 高分和低分较多。

标准差越小, 说明学生成绩的集中度较高, 也可以说明班级的成绩相对较稳定, 而标准差过大则学生成绩越分散, 学生整体成绩越容易大幅度波动。从统计学角度来看, 假设学生成绩根据状态分布, 通过标准差的计算可进行学生分数段的估算, 学生分数落在平均值正负一倍标准差内的概率为68.2%, 而落在平均值正负二倍标准差内的概率为95.4%, 从而可快捷估算学生的成绩分布情况, 而教师可根据标准差情况对教学方法方案进行调整, 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

四、频数直方图

频数直方图是将一个变量的不同等级的相对频数用矩形块标绘的图表 (每一矩形的面积对应于频数) 。直方图是一种统计报告图, 由一系列高度不等的纵向条纹或线段表示数据分布的情况。一般用横轴表示数据类型, 纵轴表示分布情况。它是表示资料变化情况的一种主要工具。用直方图可以解析出资料的规则性, 比较直观地看出数据特性的分布状态, 对于资料分布状况一目了然, 便于判断其总体分布情况, 从而有效制定针对措施进行改进提升。

直方图在成绩分析中, 可直观地用图表表示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可作为教师找准教学原因, 有效改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举例分析如下:

1. 选取一个年级学生人数基本相同、不同教师任教的班级, 学生成绩如下表:

2. 按照分数段对学生的分数段进行排列, 见下表:

3. 按照成绩频数表对三个班级的频数分布作直方图, 其中纵轴为分数频数, 横轴为分数段, 具体如下图:

从图1可看出, 班级A的成绩分布情况出现双峰型, 其中分数较高的学生较多, 但在50分以下的学生成绩频数也较高, 影响到整体平均分的提高。

从图可推断, 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成绩好及有潜能学生的成绩提升, 形成成绩结构的高分频数较多, 而由于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及方法不适宜, 形成了直方图上40分段的波峰。要提高该班级的整体成绩, 主要从成绩较差的学生入手, 针对50分以下的学生, 加强该分数段学生的教学方法的制定和实施, 以此来提高整体成绩。

班级B的情况与班级A比较类似, 也是频数分布较高段在70分段, 高分学生较多, 虽然没有出现A班级的明显双峰情况, 但整个峰尾较长, 导致整体平均分没有明显的与另外两个班存在差别。从图可推断, 该班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主要教学方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较适用, 基本能照顾到中间水平学生, 但由于针对中下成绩的学生照顾不到位, 中下成绩学生形成不同程度的低分梯队。

统计学生成绩 篇5

一、快速转换学生考试成绩等级

有的时候,会遇到要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按实际考试分数转换成相应成绩等级的情况,如将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的成绩转换成“A+”形式,85-89分的成绩转换成“A”形式...。一般情况,在EXCEL表格中大家会采用IF函数来设计公式进行转换,这样所设计的公式会变得很复杂,如果进行转换的成绩等级类型超过IF()函数的最大嵌套(7层)时,IF()函数就无能为力了。这时我们可用如下的方法来简化操作。

1、打开学生成绩工作表(图1)。

2、在G2到I12单元格录入考试成绩分数段与考试成绩等级对照表。

3、在D3单元格录入公式“=INDEX(I$3:I$12,MATCH(1,(C3>=G$3:G$12)*(C3<=H$3:H$12),0))”,由于该公式为数组公式,在录入完上述内容后,必须同时按下“Ctrl+Shift+Enter”键,为上述公式内容加上数组公式标志即大括号“{}”。该公式的作用就是,根据C3单元格中的学生成绩,在D3单元格自动将该成绩转换成相应的成绩等级。

4、将光标移到D3单元格,向下拖动填充柄至D12单元格,将公式进行快速复制,这样就可以迅速完成转换学生成绩等级的工作(图2),

5、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将G2至I12的单元格区域设置为“隐藏”,以使表格更加美观。

二、快速统计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在利用EXCEL管理学生考试成绩时,常常要统计各分数段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如果采用下面介绍的这种方法,就能使这项工作变得非常方便。

1、打开学生成绩工作表(本例仍使用上例的工作表)。

2、在G3至G6单元格录入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段点。如在本例中采用的统计分段点为:60、69、79、89,即统计60分以下、61-69、70-79、80-89、90分以上五个学生考试成绩区段的人数分布情况,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此进行不同的设置。

3、选中要进行公式设计的单元格区域B14至B18,按下F2键,录入公式“=FREQUENCY(C3:C12,G3:G6)”,由于该公式为数组公式,在录入完上述内容后,必须同时按下“Ctrl+Shift+Enter”键,为上述公式内容加上数组公式标志即大括号“{}”。

4、当上述操作完成后,在B14至B18单元格就迅速得到了正确的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图3)。

5、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设计统计区段时,这个统计区段必须比统计分段点的数据个数多一个。这个多出来的统计区段表示超出最高间隔的数值个数。例如,在本例中,我们设计的统计分段点为60、69、79、89四个数值,这时要想取得正确的统计区段分布数据,就必须在B14至B18五个单元格中输入 FREQUENCY() 函数计算的结果,多出来的这一个单元格将返回学生成绩表中大于90分的成绩的人数。

统计学生成绩 篇6

【摘 要】运用统计学知识对各类教学课程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能客观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12月份大学英语四级成绩为例证,对该校英语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分年级统计分析了测试成绩的百分比等指标。结果表明:该校二年级学生测试成绩最优,四年级又略优于三年级。最后,从教学氛围、课程设置等方面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定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     测试成绩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能力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评价人才的重要依据。英语教学是当今各高校最重要的教学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研讨和改革已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同时,基于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英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余礼娜等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统计分析、柳映湖对多媒体英语教学效果的统计分析。

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分年级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不多见。然而,无论哪个专业,不同的年级都有各年级的培养目标。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学生的外语水平在不同年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目前很多高校都只在大学一、二年级设置英语的课堂教学,其余年级以课外自主学习为主,所以分年级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对各年级英语水平的测试和评价有重要作用,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目前课程设置的效果,以及给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一定的启示。要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统计分析,最重要的是选取合理的样本。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则具有这样的合理性。它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教学考试,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大学生英语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英语四级也成为大学生在社会上求职的一个最基础的证明。

湖北民族学院是一所地方民族院校,地处武陵山区——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生源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差。该校英语教学模式为大一、大二学生设置课堂教学集中授课,其余年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校也开设了诸如“英语角”“英语电台广播”等课外学习园地。本文对该校最近2014年12月份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分年级进行差异性分析,选取百分比为指标,比较发现,大二英语成绩最优,大四次之,大三最低,其原因与教学设置、各年级学习氛围都有一定的联系。

二、样本基本情况

样本选取为参加2014年12月份全国统一组织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湖北民族学院的大二、大三、大四学生。 学生来自医学(五年级除外)、农学、师范类、工程类、经济管理类等各学科专业11643人,其中缺考1864人,医学专业五年级报考人数为184人,除去大五及缺考学生的成绩,共有9595个有效成绩。以此为样本值,对一个年级成绩做比较分析。为直观有效地比较各年级的成绩值,选取百分比为比较指标,并将本次成绩分成甲(总分数的80%以上)、乙(总分数的79%-60%)、丙(总分数的59%-50%)、丁(总分数的50%以下)四个等级。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数据处理

首先用Excel 2007版软件对样本按年级进行分类,然后对各层级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全体学生分等级结果、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等级结果分别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表1 全体学生CET-4成绩各等级上的人数及百分比 甲等 乙等 丙等 丁等 总计

人数 25 2032 3532 4006 9595

百分比 0.26% 21.18% 36.81% 41.75% 1

表2 大二学生CET-4成绩各等级上的人数及百分比

甲等 乙等 丙等 丁等 总计

人数 17 1621 1865 1999 5502

百分比 0.31% 29.46% 33.90% 36.33% 1

表3 大三学生CET-4成绩各等级上的人数及百分比

甲等 乙等 丙等 丁等 总计

人数 2 281 1169 1473 2925

百分比 0.07% 9.61% 39.97% 50.36% 1

表4 大四学生CET-4成绩各等级上的人数及百分比

甲等 乙等 丙等 丁等 总计

人数 6 130 498 534 1168

百分比 0.51% 11.13% 42.64% 45.72% 1

2.对比分析

从表1的数据统计来看,该校考生CET-4成绩在乙等以上的只占到了21.44%,绝大多数考生的CET-4成绩集中分布在丙等和丁等,占了总人数的78.56%。从总体的分布情况看,本次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并不高。对比表2、表3、表4,大二考生CET-4成绩在乙等以上的比例最高,为29.46%,高出平均值8.28个百分点,大四次之,为11.13%,大三最低,为9.61%。从丁等的成绩分布来比较,则刚好是大三学生比例最大占50.36%,而大四次之,为45.72%,大二的比例最小,为36.33%。表3、表4的结果表明:从本次测试成绩来看,大二学生英语成绩最优,大四学生又优于大三学生。

四、成因分析及教学思考

1.成因分析

英语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语言的学习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大学英语成绩受学生以前的基础影响较大。湖北民族學院为一所地方民族院校,生源来自全国各民族,而且偏远山区生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比发达地区而言,学生的英语基础就薄弱很多;而且到大学专业分类后,英语学习没有再像高中要参加高考那样得到学生的重视,有部分学生除了在英语课堂上学习英语外,课外几乎没有接触英语。这是导致本次英语测试成绩总体不高的重要原因。

分年级来看,大二学生的测试水平最优。从该校的课程设置看,各专业在大一、大二均以通识课程为主,学生少了专业课程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大一、大二阶段设置有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得到英语老师的专业教育和辅导,自然呈现出较高的成绩。 大三、大四考生的成绩较低,其一是本身这些考生的英语基础相比较而言要更薄弱一些,因为多数在大二年级就已经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425分及格)的学生是不会再参加四级考试的。大三、大四专业课更多,学生的专业课程压力更大,同时又没有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训练,所以测试成绩就相对要低。

通过这次统计分析,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四级测试成绩并不是和年级高低成反比,因为大四学生反而比大三学生的通过率更高。通过查阅该校的课程设置发现,绝大多数专业大三是专业课最多的学年,课程任务相对更为繁重,学生在忙于专业课的同时很少花时间在学习英语上面。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相对于大三学生,大四学生临近毕业,马上就要面对申请学位的问题,而该校学位毕业条件需要英语四级测试成绩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大四学生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会更加倾向于自主学习英语。

2.教学思考

大学课程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学生要自主地重视英语能力的培养,要把英语学习提高到与专业课程学习同等重要的程度。同时,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也要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能力只有得到英语能力的辅助后才能在当今全球化的格局中有施展的舞台。

前面的分析说明,课堂教学的设置和毕业学位申请的压力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英语课堂教学的设置年限,坚持甚至是逐步提高学生申请学位的英语水平条件,都能够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玲.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2]张璐.提升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探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5(1).

[3]原嫄.大学英语考试改革具体实施和成效[J].时代教育,2014(7).

[4]周桂莲.我校2011年—2013年的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10).

[5]余礼娜,庞小琪,王科.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探讨及统计分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统计学生成绩 篇7

一、应用FREQUENCY函数,快速统计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FREQUENCY是一个专门用于统计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率分布函数,在利用EXCEL管理学生考试成绩时,用此函数可统计各学科相应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其函数语法结构:FREQUENCY(数据源,分段点),其中数据源为对一行/一列单元格或一个连续的单元格区域的引用;分段点为对一行/一列单元格或一个连续的单元格区域的引用。

首先打开学生成绩表(格式内容见图一)。

在B20至B25单元格录入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段点。如在本例中采用的统计分段点为:100、99、89、79、69、59,即统计100分、90-99、80-89、70-79、60-69、59分以下、六个学生考试成绩区段的人数分布情况,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此进行不同的分段点设置。选中单元格区域C20至C25,录入公式“=FREQUENCY(C3:C9,B20:B25)”,由于该公式为数组公式,在录入完上述内容后,先按下F2键,再同时按下Ctrl+Shift+Enter键,就会自动为上述公式内容加上数组公式标志即大括号“{}”。当上述操作完成后,在C20至C25单元格就迅速得到了正确的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二、应用IF函数,进行学生成绩等级和是否补考的统计

IF函数是一个条件函数,它可以通过设置的条件进行逻辑判断。IF函数的语法结构:“IF(条件,成立的结果,不成立的结果)”。意思是,对函数中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成立,也就为TRUE,那就输出“成立的结果”;如果“条件”不成立,也就是为FALSE,则输出“不成立的结果”。

根据学生技能鉴定成绩,在E列算出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70-89为良好,60-6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在D列算出是否补考(60分以下为是,60分以上为否)

在E3中输入“=IF(C3>=90,"优秀",IF(C3>=70,"良好",IF(C3<60,"不及格","及格")))”按ENTER键可得到E3单元格的值,E4至E9单元格的等级结果通过拖动鼠标复制E3单元格的公式即可实现。

在D3中输入“=IF(C3<60,"是","否")”按ENTER键即可得到D3单元格的值,D4至D9单元格的是否补考的显示通过拖动鼠标复制D3单元格的公式即可实现。

三、应用COUNTIF函数,进行按成绩排名次、补考人数统计和及格率统计

COUNTIF函数是统计指定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个数的函数。其语法格式:COUNTIF(单元格引用范围,条件),单元格引用范围是一个或多个要计数的单元格,其中包括数字或名称、数组或包含数字的引用,空值和文本值将被忽略。条件是指按什么条件进行统计,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单元格引用或文本。

1、排名次

根据本成绩表指定区域列C3:C9的成绩,在F列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名次(要求不改变原工作表记录的顺序)。规则为:成绩最高者名次为1,然后随成绩依次递减而名次加1,若成绩相同则名次也相同,但该名次之后的学生名次仍应为比其名次靠前的总人数加1。

在F3中输入“=COUNTIF($C$3:$C$9,">"&C3)+1”按EN-TER键可得到F3单元格的值,F4至F9单元格的名次通过拖动鼠标复制F3单元格的公式即可实现。(注1:这里是用&插入了一个变量,即C3的值。注2:指定单元格区域不变即用单元格的绝对引用)

2、统计补考人数

根据区域C3:C9所列的各门功课成绩,在C17中统计技能鉴定补考人数。只要在C17中输入“=COUNTIF(C3:C9,"<60")”按ENTER键即可得到补考人数。

3、及格率统计

在年级段总成绩表中计算技能鉴定的及格率就可以利用如下方法实现,在F18中输入“=COUNTIF(C3:C9,">=60")/COUNT(C3:C9)”然后按ENTER键即可。

四、使用条件求和SUMIF函数,进行年级各班的总分和平均分的统计

条件求和SUMIF函数非常实用,例如在学校一个年级段统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总分和平均分(如图1统计学生成绩表中的计算机1班和计算机2班技能鉴定总分和平均分),就可以利用SUMIF函数实现。

SUMIF函数是按给定条件对指定单元格进行求和的函数。其语法格式:SUMIF(条件区域,判断条件,实际求和区域),如果“实际求和区域”与“条件区域”是一个区域,就可省略。在本成绩表中要统计计算机1班的总分只需在C13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1班",C3:C9)”;要统计计算机2班的总分只需在C14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2班",C3:C9)”;统计计算机1班的平均分在C15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1班",C3:C9)/COUNTIF(A3:A9,"计算机1班")”;统计计算机2班的平均分在C16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2班",C3:C9)/COUNTIF(A3:A9,"计算机2班")”,在输入完如上公式按ENTER即可完成每个班的总分和平均分的统计。

要计算年级全部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就很容易了,在C11和C12单元格中直接使用SUM函数和AVERAGE函数即可。

至此,通过以上EXCEL函数的使用,智能化完成了上图中繁琐的成绩表各项统计工作,统计结果如下图。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经常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EXCEL函数应用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就会使原本繁琐复杂的传统的数据统计工作变得快捷、方便、智能化,对我们的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旭平.EXCEL实用操作技巧[J].科技资讯.2007年第11期.

统计学生成绩 篇8

1 快速统计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FREQUENCY是一个专门用于统计某个区域中数据的频率分布函数,在利用Excel管理学生考试成绩时,用此函数可统计各学科相应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其函数语法结构:FREQUENCY(数据源,分段点),其中数据源为对一行/一列单元格或一个连续的单元格区域的引用;分段点为对一行/一列单元格或一个连续的单元格区域的引用。

首先打开学生成绩表(格式内容见图1)。

在B20至B25单元格录入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段点。如在本例中采用的统计分段点为:100、99、89、79、69、59,即统计100分、90-99、80-89、70-79、60-69、59分以下6个学生考试成绩区段的人数分布情况,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此进行不同的分段点设置。选中单元格区域C20至C25,录入公式“=FREQUENCY(C3:C9,B20:B25)”,由于该公式为数组公式,在录入完上述内容后,先按下F2键,再同时按下Ctrl+Shift+Enter键,就会自动为上述公式内容加上数组公式标志即大括号“{}”。当上述操作完成后,在C20至C25单元格就迅速得到了正确的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情况。

2 应用IF函数,进行学生成绩等级和是否补考的统计

IF函数是一个条件函数,它可以通过设置的条件进行逻辑判断。IF函数的语法结构:“IF(条件,成立的结果,不成立的结果)”。意思是,对函数中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成立,也就为TRUE,那就输出“成立的结果”;如果“条件”不成立,也就是为FALSE,则输出“不成立的结果”。

根据学生技能鉴定成绩,在E列算出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70-89为良好,60-69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在D列算出是否补考(60分以下为是,60分以上为否)。

在E3中输入“=IF(C3>=90,"优秀",IF(C3>=70,"良好",IF(C3<60,"不及格","及格")))”按ENTER键可得到E3单元格的值,E4至E9单元格的等级结果通过拖动鼠标复制E3单元格的公式即可实现。

在D3中输入“=IF(C3<60,"是","否")”按ENTER键即可得到D3单元格的值,D4至D9单元格的是否补考的显示通过拖动鼠标复制D3单元格的公式即可实现。

3 应用COUNTIF函数,进行按成绩排名次、补考人数统计和及格率统计

COUNTIF函数是统计指定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个数的函数。其语法格式:COUNTIF(单元格引用范围,条件),单元格引用范围是一个或多个要计数的单元格,其中包括数字或名称、数组或包含数字的引用,空值和文本值将被忽略。条件是指按什么条件进行统计,其形式可以为数字、表达式、单元格引用或文本。

3.1 排名次

根据本成绩表指定区域列C3:C9的成绩,在F列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名次(要求不改变原工作表记录的顺序)。规则为:成绩最高者名次为1,然后随成绩依次递减而名次加1,若成绩相同则名次也相同,但该名次之后的学生名次仍应为比其名次靠前的总人数加1。

在F3中输入“=COUNTIF($C$3:$C$9,">"&C3)+1”按ENTER键可得到F3单元格的值,F4至F9单元格的名次通过拖动鼠标复制F3单元格的公式即可实现。(注1:这里是用&插入了一个变量,即C3的值。注2:指定单元格区域不变即用单元格的绝对引用)

3.2 统计补考人数

根据区域C3:C9所列的各门功课成绩,在C17中统计技能鉴定补考人数。只要在C17中输入“=COUNTIF(C3:C9,"<60")”按ENTER键即可得到补考人数。

3.3 及格率统计

在年级段总成绩表中计算技能鉴定的及格率就可以利用如下方法实现,在F18中输入“=COUNTIF(C3:C9,">=60")/COUNT(C3:C9)”然后按ENTER键即可。

4 使用条件求和SUMIF函数,进行年级各班的总分和平均分的统计

条件求和SUMIF函数非常实用,例如在学校一个年级段统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总分和平均分(如图1统计学生成绩表中的计算机1班和计算机2班技能鉴定总分和平均分),就可以利用SUMIF函数实现。

SUMIF函数是按给定条件对指定单元格进行求和的函数。其语法格式:SUMIF(条件区域,判断条件,实际求和区域),如果“实际求和区域”与“条件区域”是一个区域,就可省略。在本成绩表中要统计计算机1班的总分只需在C13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1班",C3:C9)”;要统计计算机2班的总分只需在C14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2班",C3:C9)”;统计计算机1班的平均分在C15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1班",C3:C9)/COUNTIF(A3:A9,"计算机1班")”;统计计算机2班的平均分在C16中输入“=SUMIF(A3:A9,"计算机2班",C3:C9)/COUNTIF(A3:A9,"计算机2班")”,在输入完如上公式按ENTER即可完成每个班的总分和平均分的统计。

要计算年级全部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就很容易了,在C11和C12单元格中直接使用SUM函数和AVERAGE函数即可。

通过以上Excel函数的使用,智能化完成了图2中繁琐的成绩表各项统计工作,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经常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Excel函数应用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就会使原本繁琐复杂的传统的数据统计工作变得快捷、方便、智能化,对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摘要: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非常重要,也十分繁琐。Excel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功能,如果在学生成绩管理中充分利用Excel强大的函数处理功能,就能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程序化,也会使原本繁琐的传统的数据统计工作变得快捷、方便、智能化,对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利用Excel函数实现中职学校学生成绩的几个典型的统计应用进行了具体描述。

关键词:Excel函数,学生成绩统计,智能化

参考文献

[1]郭旭平.Excel实用操作技巧.科技资讯,2007,(11).

统计学生成绩 篇9

关键词:条件格式,函数,学生成绩,统计与查询

学生成绩的统计是学生管理工作中数据量大、易错而又不容出错的工作,是学生奖学金及各类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如果善加利用excel的条件格式和函数功能,则可以很容易完成这项工作,把我们从繁琐的计算和校对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速度。下面是学生成绩统计与查询的一例,其方法具有一定实用性和普遍性。

1 成绩表的建立与转化

1.1 导入学生成绩原始数据并转化其类型

图1是2010级工商管理一班(30人)第一学期成绩原始数据的一部分,首先利用Excel的函数value(),将原文本型的数字转化为纯数字。如在P4单元格中输入=value(D4),其他类推,再把整个数字区域复制到D4:K33,因学号位数较多,同一个班的学生,学号除了最后两位数不同外,其余数字均相同,所以,可用excel的单元格自定义功能进行设置。选中A4:A33,右击鼠标,点击设置单元格格式,选择单元格格式自定义对话框,在其中输入“20101008”00,再在A4单元格中输入1,在A5单元格中输入2,利用填充柄完成A6:A33单元格,即刻显示完整的学号,如图1所示:

1.2 应用条件格式对分数进行相关设置

选取D4:K33区域,设置条件格式:≥ 90的字体为蓝色,<60的字体为红色,介于60~90的字体为绿色。 如图2所示:

2 成绩统计与分析

2.1 使用sum( )和rank( )函数进行总分的统计与排名

在L4单元格输入公式“=sum(D4:K4)”,并填充至L33,完成“总分”的计算。选中M4单元格,单击编辑栏上“fx”,选取rank函数,在函数参数对话框中输入number为“L4”,ref为“$L$4:$L$33”(使用绝对地址)。将M4自动填充至M33,完成“排名”列的计算。Rank函数参数图形界面如图3所示:

使用条件格式和sum( )、rank( )函数后的样式如图4所示:

2.2 应用Countif、Sumif、Max( )、Min( )、Average( )函数对成绩表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countif函数计算男生人数,利用sumif函数和己经求得的男生人数,可计算男生总分的平均分。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女生人数和女生的平均分。使用countif函数还可完成各分数段人数的统计。利用max函数统计各科(或总分)最高分,利用min函数统计各科(或总分)最低分,应用Average函数统计平均分,联合运用sumif和countif函数可完成各科男生平均分和女生平均分的统计。具体步骤如下:

在C39单元格,输入=Max(D4:D33),填充到J39,完成全班各科最高分的统计。

在C40单元格,输入=Min(D4:D33),填充到J40,完成全班各科最低分的统计。

在C41单元格,输入=Average(D4:D33),再填充到J41,完成各科全班平均分的统计。

在C42单元格,输入=SUMIF(C4:C33,“男”,D4:D33)/COUNTIF(C4:C33,“男”),填充到J42,完成各科男生平均分的统计。

在C43单元格,输入=SUMIF(C4:C33,“女”,D4:D33)/COUNTIF(C4:C33,“女”),填充到J43,完成各科女生平均分的统计。

在C44单元格,输入=COUNTIF(D4:D33,“>=90”),填充到J44,完成90分以上的分数段人数统计。

在C45单元格,输入=COUNTIF(D4:D33,“>=80”)-COUNTIF(D4:D33,“>=90”),填充到J45,完成各科在80~90分(不含90)的人数统计。

在C46单元格,输入=COUNTIF(D4:D33,“>=70”)-COUNTIF(D4:D33,“>=80”),填充到J46,完成各科在70~80分(不含90)的人数统计。

在C47单元格,输入=COUNTIF(D4:D33,“>=60”)-COUNTIF(D4:D33,“>=70”),填充到J47,完成各科在60~70分(不含90)的人数统计。

在C48单元格,输入=COUNTIF(D4:D33,“<60”),填充到J48,完成各科60分以下人数统计。成绩分布如图5所示:

3 成绩查询界面的设计

运用VLOOKUP()函数制作成绩查询界面。

VLOOKUP()函数的功能是在表格或数值数组的首列查找指定的数值,并由此返回表格或数组中该数值所在行中指定列处的数值[1]。

这里所说的“数组”,可以理解为表格中的一个区域。数组的列序号:数组的“首列”,就是这个区域的第一纵列,此列右边依次为第2列、第3列……假定某数组区域为A4:M33,那么A4:A33为第1列、B4:B33为第2列……

语法:

VLOOKUP(查找值,区域,列序号,逻辑值)

“查找值”:为需要在数组第一列中查找的数值,它可以是数值、引用或文字符串。 “区域”:数组所在的区域,如“A4:M33”,也可以使用对区域或区域名称的引用,例如数据库或数据清单。

“列序号”:即希望区域(数组)中待返回的匹配值的列序号,为1时,返回第一列中的数值。为2时,返回第二列中的数值,以此类推;若列序号小于1,函数VLOOKUP 返回错误值 #VALUE!;如果大于区域的列数,函数VLOOKUP返回错误值 #REF!。

“逻辑值”:为TRUE或FALSE。它指明函数 VLOOKUP 返回时是精确匹配还是近似匹配。如果为TRUE或省略,则返回近似匹配值,也就是说,如果找不到精确匹配值,则返回小于“查找值”的最大数值;如果“逻辑值”为FALSE,函数VLOOKUP将返回精确匹配值。如果找不到,则返回错误值 #N/A。如果“查找值”为文本时,“逻辑值”一般应为 FALSE 。另外如果“查找值”小于“区域”第一列中的最小数值,函数 VLOOKUP 返回错误值 #N/A。如果函数 VLOOKUP 找不到“查找值”且“逻辑值”为 FALSE,函数 VLOOKUP 返回错误值 #N/A。

成绩查询功能在于输入任意学生的座号,即可查找出该学生的姓名、各科成绩、总分以及班级排名等详细信息。

对单元格P4做同样的设置(在P4单元格中,右键点击—设置单元格格式—自定义—“2010008”00,学生座号定义后,要查询某位学生成绩与排名,只需在P4单元格输入该生学号的最后两位数字即可),在单元格P6中输入=VLOOKUP($P$4,$A$4:$M$33,2),在单元格P7中输入=VLOOKUP($P$4,$A$4:$M$33,4),在P8单元格中输入=VLOOKUP($P$4,$A$4:$M$33,5),在单元格P9中输入=VLOOKUP($P$4,$A$4:$M$33,6),在单元格P10中输入=VLOOKUP($P$4,$A$4:$M$33,7),在单元格P11中输入=VLOOKUP($P$4,$A$4:$M$33,8),在单元格P11中输入=VLOOKUP($P$4,$A$4:$M$33,8),在单元格P12中输入=VLOOKUP($P$4,$A$4:$M$33,9),在单元格P13中输入=VLOOKUP($P$4,$A$4:$M$33,10),在单元格P14中输入=VLOOKUP($P$4,$A$4:$M$33,11),在单元格P15中输入=VLOOKUP($P$4,$A$4:$M$33,12),在单元格P16中输入=VLOOKUP($P$4,$A$4:$M$33,13),如果此时在P4单元格中输入30即学号为201000830的学生,则可立即查到该学生的姓名、各科成绩及排名情况,如图6所示:

4 结论

Excel函数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如果能善加利用Excel的条件格式和函数参数,则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利用Excel的条件格式和函数参数进行成绩统计、查询与奖学金的评定,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易于修改,高效可行。

参考文献

统计学生成绩 篇10

Excel 2007是办公系列软件之一,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专门用来制作电子表格的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方便快捷地编辑生成表格数据,并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生成图表的功能[1],可应用于学生成绩处理,避免错误并大大提高处理效率,辅助完成大量的、繁琐的、重复性的计算和统计工作[2],有助于教师高效而准确的完成学生成绩的各项统计和分析工作。

笔者是一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老师,同本教学部的老师一起,随着对Excel的深入了解,不断探索改进,现形成了一份比较成熟的成绩处理模板,并以此文对该成绩模板做一个详细说明,以期和老师们共享。

1 工作簿的结构和数据录入

该成绩处理模板中,每个班级对应一个工作簿,工作簿中包含两张工作表Sheet1和Sheet2。在Sheet1工作表中输入原始的成绩数据和计算总评成绩;Sheet2工作表中进行成绩的分析和统计。首先对Sheet1工作表做如下说明: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人数大约在40-60人,因此Sheet1工作表打印预览后有两页,下面分别是在打印预览视图中对这两页当中前面部分的截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在这张工作表中涉及到模板制作的内容有:

(1)整个表格框架的设计,包括表头、各个列标题、表格线、页眉页脚等。

(2)B44单元格中输入一个简单的公式“=B3”,这样当修改B3单元格中的班级时,B44单元格自动修改。

(3)总评成绩的计算:模板中已经定义好公式,教师在输入各项原始成绩后,系统便可自动计算得出总评成绩。设计思路是利用公式计算出第一个同学(第5行)的成绩,具体的公式为“=ROUND(D5*0.2+E5*0.2+F5*0.5+G5*0.1,1)-H5”,其中ROUND是一个四舍五入的函数[1],格式为ROUND(number,num_didits)功能是按num_digits指定的位数,对number进行四舍五入。计算出第一位同学的总评成绩后,用填充柄向下复制,便可得到其他同学的总评成绩。当然,这个总评成绩的计算,可能不同课程不同老师成绩的组成和比例可能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

在录入和处理成绩时,要把握如下几个技巧:

(1)“学号”列数据输入时采取自动填充,输入前两位同学的学号值确定后,拖动完成其他学生学号的录入。

(2)选定所有数据区域,通过“数据”选项卡下“数据工具”中的“数据有效性”来设置数据的有效性条件为介于0-100之间,这样在输入数据的时候可以避免因误操作而输入非法数据。

(3)在查看部分重要数据如总评成绩时,避免其他数据的干扰,可以冻结窗口,如图3,是冻结前4行和前3列(插入点置于第5行和第4列交汇的单元格中,选择“视图窗口”下的“冻结拆分窗格”)后查看总评成绩的效果。

(4)要突出显示一些成绩,如不及格的同学或者90分以上的优秀同学,可以设置条件格式。条件格式属于样式的一种。

如果不再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和生成图表,到这里一个简单的成绩报告单就已经做出来了。而如果还要进一步的处理成绩,则就需要我们工作簿中的Sheet2工作表了。

2 成绩的分析和统计

对一个班的成绩分析可以有多项内容[4],我们的模板中包含三项内容:成绩分段统计、成绩分析图、试卷分析。而对于教师来说,这个工作表中是不需要做任何工作的,只要把Sheet1工作表的原始数据录入,Sheet2工作表中统计分析的结果会自动生成,非常方便快捷。

2.1 成绩分段统计表

分段统计表中按照期末笔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分别统计了参加考试的人数(注意:缺考同学不能录入0分,否则影响统计结果,保留空白就可以了),不同分数段的学生人数、最高分、最低分、不及格人数、及格率和缺考人数,如图4所示:

在Sheet2工作表中A1是一个合并若干列的单元格,在该单元格中定义了一个公式如下: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班级信息和Sheet1中一致。其中LEN(Sheet1!B3)计算的是Sheet1中B3单元格字符的个数,包含空格;MID函数是一个求字符串子串的函数[1],本公式是从第4个字符起,对Sheet1中B3单元格提取字符串,提取的长度由LEN函数值确定。整个公式计算的结果正好是Sheet1中B3单元格里的具体班级信息。

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统计的方法相似,只是定义公式中涉及的单元格区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以总评成绩为例来介绍各个统计项目。

(1)总人数

人数是用公式“=COUNT(Sheet1!I5:I42,Sheet1!I47:I77)”来统计的,其中COUNT是一个计数函数,统计的是数字类型的单元格个数。

(2)分数段统计

分数段的统计也都定义好了公式,0-39分数段统计的公式为:

后面分数段的统计方法基本相同,只需要把前面分数段统计的人数减掉就可以了,如50-59分统计公式为:

其中SUM是求和函数,COUNTIF的功能是统计指定区域中满足条件的单元格个数。

(3)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

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分别用MAX、MIN和AVERAGE函数来统计,定义公式如下:

(4)不及格人数、及格率和缺考人数的统计

这三项统计内容很简单,分别用公式“=SUM(D4:F4)”、“=SUM(G4:K4)/C4”和“=COUNT(Sheet1!B5:B42,Sheet1!B47:B78)-C4”来完成,涉及到的函数都是前面用过的,这里不再描述。

2.2 成绩分析图

根据分段统计的结果,生成图表中的折线图,如图5所示:

将工作表中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以图形、曲线来表示数据值的大小和数据间的相互比例关系[1],比单纯的数据表示更形象、生动和直观。

2.3 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对考试时间和形式、试题情况、评分方法、成绩分布等作了详细说明。图6是试卷分析一部分的截图。

其中,A45这个单元格中定义了一个公式:

这样便可以动态的保证期末笔试和总评成绩的平均分和及格率与上面成绩分段统计表中一致,从而避免手工填写的繁琐和容易出错的问题。

3 讨论和总结

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第一学期讲授的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VB+SQL)。这两门课程的考核工作都是比较复杂的,中间要有几次上机考试,平时还要交作业记录一个平时成绩,期末要进行笔试。所以对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学期期末汇总、统计和分析学生的成绩是一项非常繁琐而又是非常重要,不能有丝毫马虎的事情。

用Excel制作的这个成绩报告单的模板,在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成绩综合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大大的提高了教师上报成绩的效率和准确率,另一方面保证了全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成绩报告单规范、整洁和统一。更重要的是,该模板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课程的成绩统计,只需要根据课程成绩的不同组成做相应的修改即可。

参考文献

[1]张凯文.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58-188.

[2]于爱兵.Excel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微型电脑应用,2001,17(4):63-64.

高考数学成绩统计分析 篇11

我们的问题是检验假设H0:高考数学成绩X~N (μ, σ2) , 这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0.01。检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假设H0:X~N (μ, σ2) 。

2.选统计量:

由于H0中含有未知参数, 故需先进行参数假设, μ与σ2的极大似然估计分别为, , 可知σ=23.26328

因为X是连续型随机变量, 为利用非参数x2检验, 首先要将X的取值离散化, 这里最高分为125, 最低分为26, 极差125-26=99。所以, 可将数学成绩分为9组, 每组间距为11, 列表如下:

下面计算概率Pi:

运用此方法进行计算,可得:P2=0.032, P3=0.0685, P4=0.1188, P5=0.1655, P6=0.1897, P7=0.167, P8=0.121, P9=0.121。

通过计算可得:n P1=0.891, n P2=1.7765, n P3=3.7675均小于5。可将前三组合并为一组使n Pi5。那么,各区间变为 (0, 59], (59, 70], (70, 81], (81, 92], (92, 103], (103, 114], (114, 150]。

算得的结果列成下表:

此研究中显著性水平α=0.01,待估参数个数k=2,区间个数r=7,所以x2的自由度为r-k-1=7-2-1=4,那么xα2 (r-k-1) =x20.01 (4) =13.277ㄢ

3.接受域珚W=[0, 13.277]。

5.结论:接受假设H0,即认为X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通过以上对高考数学成绩的数据分析可知,本次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考题难度适中,是比较好的题目。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84-190.

[2]魏宗舒, 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504-505.

[3]赵选明.概率论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311-322.

上一篇:TD基站下一篇:计算机病毒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