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影响因素

2024-05-24

意外影响因素(精选9篇)

意外影响因素 篇1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 儿童意外伤害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疾病数据显示[1], 每有1名儿童死亡或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残疾, 对儿童家庭经济与情感、个人发展及社会负担均产生较大的影响。意外伤害是指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件。孙媛媛[2]等人研究发现儿童意外伤害总体的发生率呈“双峰状”分布, 其中一个高峰期是2~5岁。慈溪邵丽文[3]调查结果显示2~5岁的儿童因顽皮好动, 智力发育较迅速, 接触社会事物渐多, 尚不能认识周围的危险性, 是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峰年龄段, 需重点加强看护。藉此, 该研究将对2~5岁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以分析该年龄段发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

1流行病学特征

1.1男童的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童

有研究表明[4], 创伤性伤害的男女性别比大概是3∶2, 而跌落伤的性别比则是2∶1。美国调查显示儿童意外伤害男女性别比为1.53∶1[5]。爱尔兰儿童意外伤害的男女性别构成分别为66.1%和33.9%[6]。澳门地区儿童意外伤害男女比例为2.44∶1, 我国中小学生儿童意外伤害男女比例为 (2.05~3.34) ∶1[7]。综上, 研究均认为男童更易发生意外伤害, 且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大。究其原因可能与男孩生性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爱尝试新鲜事物和爱冒险的个性有关。

1.2家是儿童伤害发生最多的地方

黄兆胜[8]研究发现2~4岁组儿童伤害56.94%发生在家, 公路/街道占24.71%, 这与邵丽文[3]的调查结果相同。家是儿童、家长认为安全而又容易发生伤害的地方, 因此, 家长应对容易引起儿童伤害的因素予以重视。

1.3儿童意外伤害常见的原因

浙江省200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 受伤原因前几位分别为:交通伤、跌伤/坠落伤、钝器伤、硬物击伤[9], 这与欧丽君[10]对宁波儿童的调查结果类似。有研究显示[11], 5岁以下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 致伤原因和类型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 排在前3位的致伤原因依次是烧 (烫) 伤占19.04%、跌 (摔) 伤占16.55%和锐器伤占14.41%。总之, 伤害最严重的是由于跌倒和坠落引起的挫伤擦伤及锐器刺伤等开放伤。分析其原因与小儿自身的防范能力不强, 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教育、管理及看护不够有关。

1.4儿童伤害与季节有关

武汉市向兵[12]的调查结果显示儿童意外伤害以秋季多发, 夏季次之。在夏秋季节, 尤其暑假期间, 农村家长重点要预防儿童溺水, 城区家长重点预防孩子车祸和坠落。有研究表明[11], 溺水、交通意外亦容易导致车祸和坠落。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家长放松警惕, 允许小儿从户内走到户外, 增加了接触水 (粪) 池、水井和在河边玩耍的机会;另一方面是因为城镇经济发展、交通发达, 小儿在公路旁玩耍的机会增多, 而看护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淡漠, 小儿不能及时规避危险, 导致此类意外伤害增多。

2 2~5岁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儿童自身因素

2.1.1生理因素

儿童发生意外伤害与自身的生理发育密切相关。2~5岁的儿童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骨骼弹性大而硬度小, 所以, 不易骨折而易变形;肌肉发育尚未完成, 呼吸器官娇嫩, 呼吸道的黏膜容易受损等生理发育特点, 极易发生吸入性窒息、跌落伤等意外[13]。

2.1.2心理因素

儿童易发生意外伤害与心理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有研究结果显示[14], 气质、情绪、性格与意外伤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气质与生俱来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个性特征, 是儿童在日常生活表现出的行为反应方式[15]。主要表现在行为、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Thomas和Chess将儿童气质分为3种类型:难养型气质、易养型气质、启动缓慢型。其中, 难养型以生活不规律, 对新的事物和陌生人退缩, 适应较慢, 易导致行为问题, 从而易发生意外伤害。另外,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对托儿所儿童调查研究发现, 情绪不稳、粗暴易冲动、大胆冒失、好奇心强, 富有冒险心理, 遇事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16]。最后, 性格常被认为是影响人态度、行为、思维方式及应对方式的关键因素。赵海萍[17]等研究显示外向性格较内向儿童易发生意外伤害。如, 冲动、任性、鲁莽、大胆冒失、易兴奋、 不稳定的外向性格的儿童易产生过激行为, 这类儿童精力充沛, 自我个性意识较强, 与社会环境接触较频繁, 情绪波动大, 好奇心重, 常忽略关注周围状况, 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儿童。

2.2家庭因素

文献分析发现, 父母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婚姻状况都与儿童的意外伤害密切相关。

2.2.1监护人年龄因素

李丹[18]在其调查中发现年轻的父母为主要监护人的儿童更易发生意外伤害, 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平均年龄为2岁, 反映年轻父母对伤害提防意识较弱、缺乏看护经验。郑轩[19]调查发现年龄大于30岁与小于30岁的母亲相比, 在看护儿童时意外致死率会减半。瑞典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20], 母亲越年轻, 其子女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越大。尤其是未成年母亲, 其子女意外伤害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是成年母亲子女的3.5倍[8]。

2.2.2家庭收入因素

研究表明, 不同地区低收入家庭中儿童的致命和非致命损伤比例较高。可能与收入引起的不同的危险暴露情况、健康促进因素和社会环境有关。我国有研究显示[21], 某些意外的发生率在高收入家庭偏高, 可能与父母无瑕照顾有关。

2.2.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 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发布的最新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家居用品安全专题调研报告中显示, 超过60%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 近80%的家长表示不清楚如何对家居用品进行安全检查。陈蓉研究发现, 厨房及卫生间是儿童居家伤害高发场所, 主要包括:儿童对复杂设施的吸引力, 洗洁剂及消毒用品摆放不当, 家电使用完未及时断电, 浴室未设防滑垫等居家危险因素。其中, 电线缠绕、桌角缺少保护套, 对2~5岁儿童易发生跌倒性伤害密切相关。因此, 家长要清楚认识家中隐藏的各种危险因素,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如, 对容易引起儿童伤害的家具和设备要加强防护措施, 定期进行家居用品的安全检查等。

2.2.4父母的文化水平

儿童意外伤害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 而文化程度与卫生知识水平及安全意识有关, 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可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安全卫生教育, 如, 有些家长对儿童的安全教育仅仅停留在强调“小心”上, 并不能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危险教育[22]。杨汉军[23]等人调查发现, 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职员、工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干部子女。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更易发生意外伤害, 其原因可能与其儿童自律性差、缺乏专人看管有关。因此, 提高父母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2.5父母的婚姻状况

父母的婚姻状况是否良好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罗斯曼[24]调查发现, 单亲家庭孩子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 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所受到的意外伤害相对少于与继父母、 单亲、祖辈和亲戚朋友在一起生活的孩子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少6~8个百分点。因此, 维持良好的婚姻状况对规避意外伤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意义。

2.2.6其他因素

子女多同样是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因素。尤其在农村, 由于子女多, 父母为忙于生计而由年长的儿童照看弟妹或根本无人照看, 容易导致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家长教育方式多为放任或者关心不够, 变化无常的事件较容易引发孩子意外伤害[3]。

2.3社会因素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澳大利亚、悉尼调查表明, 社会经济状况与儿童意外伤害病死率成负相关[25]。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大大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全球每天有2 000多名儿童死于各种意外伤害甚至残疾, 其中95%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6]。而意外伤害的发生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和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更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结语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的特征明显, 且影响因素较多, 既有外部因素, 也有其内在规律。2~5岁儿童智力发育迅速, 接触社会事物渐多, 且缺乏自觉地防护心理和安全防范意识, 极易发生意外。研究者从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任重道远。如何帮助监护人有效地规避儿童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建议:首先, 要从父母做起,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谨慎的生活态度, 培养孩子的个人安全素养, 将伤害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其次, 全社会应高度认识、关心儿童的安全问题, 加强安全防范与看护责任的推广, 加强各种安全设施的建设, 减少环境中隐患和危险因素。总之,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 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 以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国内儿童意外伤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减少和规避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 对国内2010—2015年发表的534篇儿童意外伤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儿童意外伤害男高于女, 家是儿童伤害的多发地, 且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与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有关。结论 儿童意外伤害的特征明显, 影响因素较多, 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 以是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意外伤害,特征,影响因素

意外影响因素 篇2

【关键词】意外伤害 行为特点 安全知识 接触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09-01

1. 现状分析

1.1男女生意外伤害发生率

开始小学生活的儿童,他们的活动受到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意外伤害率的上升,而男生又区别于女生,无论在伤害次数还是伤害形式都要高于女生,形成了一种意外伤害倾向于男生的趋势。男生从7—12岁的年龄段意外伤害都要高于女生,而且相对稳定,男生9岁比任何其他年龄段意外伤害都要高,女生则在9岁之后趋于下降趋势。

1.2 男女生伤害类型分布率

通过调查分析,说明男女生伤害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差异。一项调查显示:发现好发的伤害类型依次为跌伤、交通伤、锐器切割伤、异物伤、烧烫伤、咬伤、碰击伤。[1]本文调查中显示, 在伤害发生的各种类型中,男生发生率都高于女生,而且意外伤害中跌伤率是最高的,锐器刺伤、骨头卡喉、触电、中毒的类型中,跌伤、碰撞伤、刀割伤、烫伤、车辆伤的类型中男生均多于女生。

2.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一些影响小学阶段男生意外伤害率多于女生的因素。

2.1 男女生性别因素

男生从生理上来讲要比女生强壮,接触易于造成意外伤害的事物要多于女生。而男女生心理则是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男生往往情绪不稳,易兴奋冲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好奇心很强,富有冒险精神,爱与其他孩子打闹等多动的行为特点。但是女生则相比之下要温顺、安静很多,较少出现男生那种多动的行为特点。由于男生易冲动的心理作用,使他们活动的自我意识不是很明确,往往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以后就会兴奋或冲动起来,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后忽略自己周围的事物或情况,从而导致意外伤害的发生。

2.2 接触物因素

接触物是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任何事物,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有些接触物是无害的,而有些接触物是有害的,接触到危险物品则会带来意外伤害。小学阶段的男生女生对于物品的接触已经有所分化,对于危险品的接触大多发生在男生身上。在男生女生的接触物的显示中,男女生的生活接触物存在极显著差异。如男生接触打火机这种危险物的几率就要大于女生。

2.3 意外伤害知识知晓率

近年来,学校安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学校安全教育写入了法律,为小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了依据和保障。但事实表明,学校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管理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安全教育需要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安全教育不能停留在文件、大纲上,而是应该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让安全防范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4 学校安全教育意识及方式

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学校,而学校是否存在着危险因素是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关键。本文对所调查学校的建筑物和运动器材等进行了观察,并对男女生在危险地带活动的人数进行了统计,发现每所学校的围墙处都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恰恰在此处玩耍的男生要远远多于女生,但是学校对此现状并无关注。

3.对策与建议

对于小学阶段出现的男生意外伤害比例大于女生的现状,应加强儿童、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男生女生意外伤害发生现状的预防意识。

3.1提高学校、家庭、社会对男生意外伤害的重视

在学校、社区中可以大力开展伤害的预防宣传工作,尤其要突出对男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新闻媒介关注男生意外伤害的情况、举办男生意外伤害专题培训班、讲座。学校更是可以在家长会的时候对家庭中是男生的家长进行集中的安全教育提醒。还可以给男生发放宣传小册子、张贴有男生专版的宣传画等,把防范男生意外伤害的重要性传递给每一个学校、家庭、社区,让人们意识到男生的意外伤害更需要他们的关注。

3.2 实施男女生安全教育特殊与一般手段相结合

儿童意外伤害的教育要遵守儿童的特征,尤其是男女生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分类的教育形式:就是在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可以采取两种教育形式,一种是全校性教育,一种是班级性教育。在全校性教育中,可以一周开展两次安全教育,一次是针对男生的安全教育,一次是针对女生的安全教育。在开展时将男女生区别开来,可以对症下药,让男生女生分别得到适合自己的、有利于自己人身安全的知识体系。另外一种班级性教育中,不能达到一节课只给男生或只给女生的教育,可以隔周进行,并且以班会的形式进行,采取多样方法,如给男生进行教育时,女生作为帮助者参与进来,既可以使女生得到知识,又可以保证课堂的完整性。

3.3 联合社会与家庭、学校对男女生安全教育的共同作用

在儿童意外伤害的防治中,要想让男生的意外伤害比例减少,就必须联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在发挥作用的三个方面中,学校是主导力量,学校一方面要把关注男生的意外伤害信息传递给教师,还要传递给家长,当教师跟家长都意识到男生需要格外的注意的时候,便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来监督男生的行为方式,这时候社会的作用就体现了,全社会重视和干预男生伤害问题,采取有力、常规、切实的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卫生监督部门和各个社区可以对儿童尤其是男生经常活动的房屋附近、室外大型活动设施、玩具、食品、设备和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梁友芳,朱丹.社区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母亲认知水平的调查[J].广西医学,2009,(3):423-424.

[2]梁冰,杨莉,王剑.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9,(9):1254-1255.

[3]祝益民.关注儿童意外伤[J].家庭医学,2009,(2):48-49.

[4]赵崇华,邱厚盛,邱厚兴. 7—13岁儿童意外伤害干预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6,(8):331-333.

意外影响因素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山东省3个大学作为调查地区,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抽中学校的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在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意外伤害情况, 对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

1.2 伤害的纳入标准

入选标准[3]: (1) 到医疗单位诊治, 诊断为某一类损伤; (2) 因损伤请假 (休学、休息) 一日以上。

1.3 调查内容

采用自编调查表, 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采用艾森克个性量表 (成人版) , 对大学生进行个性测试[4]。

1.4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资料按统一标准编码, 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AS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伤害发生率:

共发放调查问卷2034份, 回收问卷1929份, 有效回收率为94.84%。其中, 男生495人 (25.66%) , 女生1434人 (74.34%) , 男女比例为1:2.90;年龄在18-2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1.02±1.09岁。调查对象中发生伤害的共有280例, 伤害发生率为14.52%, 男、女生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5.55% (77/495) 、14.16% (203/1434) , 两者年发生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0.47343, P=0.4914) 。

2.1.2 学生伤害的类型分布:

位于前两位的伤害类型为:跌落/碰撞伤[5] (40.71%) 、车祸/车辆伤 (17.50%) 。

2.1.3 学生伤害的人群分布:

伤害学生中18岁的6例 (占2.14%) , 19岁的19例 (占6.79%) , 20岁的77例 (占27.5%) , 21岁的118例 (占42.14%) , 22岁的43例 (占15.36%) , 23岁的17例 (占6.07%) 。伤害在年龄上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5.2513, P=0.0093) 。男生中有115人发生伤害, 女生中有165人发生伤害, 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46.64, P<0.0001) 。

2.1.4 学生伤害的时间分布:

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以秋、冬季多见, 6月份最低、1月份最高;1月到6月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6月到11月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2.1.5 学生伤害的地点分布:

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场所主要在校园内 (45.71%) , 其依次为家中 (19.64%) 、上学 (放学) 路上 (15.36%) 及其他地方 (19.29%) 。

2.2 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所有研究变量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α=0.05水准初步筛选出与学生伤害有关的因素, 其中10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别为年龄、民族、是否独生、母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家庭成员月收入、是否打工、是否参加社团活动、P分、N分, 结果见表1。

2.2.2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以上影响因素对学生伤害的影响, 采用逐步选择法筛选变量, 对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变量再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在入选标准α=0.05, 剔除标准β=0.05下, 有8个变量进入方程, 其中5个危险因素, 3个保护因素。危险因素依次是父亲职业、是否打工、是否参加社团活动、是否走读、P分得分高 (得分高者易抑郁、焦虑) ;保护因素依次为在家排行、父亲文化程度、N分得分低 (得分高者情绪易不稳定) 。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学生的伤害类型以跌落/碰撞伤为主。在方启的关于运动伤害的调查[6]中, 提出田径、球类等大运动项目伤害比例最大, 受伤类型以皮肤损伤、韧带损伤多见, 受伤原因主要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规范。因此, 应加强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真正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

本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是学生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 (OR=0.722) , 说明非独生子女意外伤害的发生风险是独生子女的1.385倍, 这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长的更多爱护和照顾, 家长更能在早期提醒孩子, 给孩子安全教育, 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防止伤害的发生, 这与姚应水的报道一致[7]。

调查中父亲职业是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之一, 这与可能是由于在家庭中, 父亲往往与孩子的交流较少, 没有较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安全监督和教育有关。但也有学者认为, 母亲职业为医生、科教人员, 其工作时间比较长, 会有较少的实践与孩子沟通、交流, 无法使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 故伤害发生率也不低[8,9], 是学生伤害的危险因素, 但在本调查中母亲职业和文化程度均未进入方程, 还需要近一步探讨。同时母亲文化程度也未被引入模型, 这与姚应水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对254例中学生的伤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论一致[8], 本调查发现, 学生在校参加社团活动、打工和走读均是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 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社团活动往往以体育活动类为主, 这与调查发现的学生伤害类型以跌落/碰撞伤为主一致;同时学生在此年龄段精力比较充沛、做事热情度比较高, 但做事不太考虑后果、体育运动之前不适当进行热身活动有关, 使学生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学生打工过程中由于工作多以体力工种为主, 比如上门调查、发放传单等, 此类工作多在室外, 因此发生碰撞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本调查中, 精神稳定性纬度 (P分) 得分高为意外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 神经性纬度 (N分) 得分低为意外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在人格层面, 精神稳定性纬度 (P分) 反映了人体植物神经、边缘系统及丘脑功能, 得分高者易焦虑、紧张、抑郁及易激怒, 对外界刺激缺乏冷静的思考, 容易造成心理、生理功能失调。由于强烈的情绪反映而影响了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和正常的社会适应, 从而增加了疾病的易感性。神经性纬度 (N分) 反映个体情绪稳定性的程度, 得分越高说明个体情绪稳定性越差[2,10]。故发生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 内外向纬度 (E分) 反映内外向人格倾向, 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 得分高者反映外向、好动、易冲动、喜冒险, 缺乏稳重性且具有攻击性, 此类个体不注意周围环境状况, 因此比正常个体更易发生意外损伤。掩饰性纬度 (L分) 反映了掩饰性, 高分显示掩饰性高, 其应付行为多表现出理性的方式[7]。在本调查中, E分与L分均没有引入模型, 对这一部分需要近一步探讨。

同时, 本研究只考虑到学生人格是否是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没有具体将学生中可能存在焦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与伤害之间建立联系, 故尚需专门对这一部分进行探讨。

基于本文的研究发现, 学生伤害多由于学生本身安全意识不足, 家长未及时与子女沟通, 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不够造成的, 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开展健康、安全的社团活动、加强家庭的干预措施, 以减少伤害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孙海双, 郭红霞, 王勇, 等.洛阳市部分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情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4;12 (4) :421~422.

[2]张洪波, 陶芳标, 曾广玉, 等.安徽省中学生故意伤害行为及社会心理特征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 (5) :563~565.

[3]王声涌.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Cunxian Jia, Zhongtang Zhao, Qigui Bo, et al.Incidence rates and risk fac-tors for injury event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Lijin county,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05;36:133~137.

[5]陈国鹏.人格测验.陈国鹏主编.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31~43.

[6]李宁, 王平, 刘美娟, 等.辽宁省儿童青少年伤害现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 2007;11 (03) :274~276.

[7]方启.安徽省部分大学生运动伤害的流行病学分析[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4;15 (4) :128~129.

[87]姚应水, 叶冬青.皖南地区中学生伤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 (7) :581~583.

[9]杨莉, 农全兴, 李春灵, 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1-14岁儿童溺水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27 (10) :853~856.

[10]杨莉, 刘勇, 刘德诚.广西3城市居民伤害死亡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4;20 (5) :580~581.

意外影响因素 篇4

【关键词】丙氨酰-谷氨酰胺;脑血管意外;昏迷;免疫

谷氨酰胺(Gln)是人体条件必需氨基酸,具有保持小肠黏膜正常结构和功能,维持体内抗氧化剂的储备,增强免疫反应等作用。由于谷氨酰胺本身水溶解性低,在水中不稳定,且加热灭菌条件下会产生有毒的焦谷氨酸和氨,而以二肽形式存在的丙氨酰谷氨酰胺比较稳定,溶解度是谷氨酰胺的20倍,可在体内分解为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并释放出三磷腺苷(ATP)。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补充谷氨酰胺,从而改善氮平衡,减少机体排斥反应,增强免疫反应。脑血管意外发生后机体免疫功能往往是受抑制的,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如何改善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其生存率,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入住ICU的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71例,男46例,女25例;年龄55~80岁,平均71.2岁。其中脑出血27例,脑血栓形成34例,脑栓塞10例。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发病6h入院;意识程度昏迷(包括浅昏迷27例,中度昏迷38例,重度昏迷6例);发病前无明显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无激素和免疫制剂治疗,均接受至少15d的治疗。

1.2方法: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昏迷程度大致接近。Ala-Gln组36例,常规组35例,Ala-Gln组为Ala-Gln干预治疗,入院抽血后每日静脉滴注Ala-Gln100ml,连续使用15d;常规组不用Ala-Gln,仅用5%复方氨基酸溶液为氮源。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脱水、抗感染、营养支持等。

1.3观察指标:两组均于入院第1天(用Ala-Gln治疗前)、第7天、第15天采血检测患者IL-2、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IL-2含量采用外周静脉血ELISA法;T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Dunnett法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IL-2、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第1天比较,Ala-Gln组第7、15天CD3、CD4、IL-2、CD8,第15天CD4/CD8有显著性升高(P<0.05);与常规组同时间段相比, Ala-Gln组第7、15天CD3、CD4、IL-2,第7天CD4/CD8比值明显增高(P<0.01),见表1。

2.2两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与第1天比较,Ala-Gln组第7、15天IgG,第15天IgA有显著性升高 (P<0.01);与常规组比较,Ala-Gln组第7天IgG明显增高(P<0.01),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x±s)

3 討论

谷氨酰胺在机体内具有许多重要生理作用:①谷氨酰胺是快速增值和分化细胞如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能促进上皮再生,清除损伤细胞,增加小肠黏膜厚度与绒毛高度,能促进浆细胞分泌s-IgA并在肠腔内包被细菌,促进肠壁固有层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Y-干扰素等,对维持胃肠粘膜屏障功能,防止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②谷氨酰胺是蛋白质、核酸等生化代谢的中间体,机体的蛋白质合成速率与谷氨酰胺的血浆浓度呈正相关,补充谷氨酰胺能明显加强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正氮平衡;③谷氨酰胺能促进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生和分化,增加机体防御能力;④谷氨酰胺在肝脏可生成大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具有解毒、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等作用 [1]。

IL-2主要由辅助T细胞分泌,能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维持T细胞生长;增强Tc、Ts、NK及K细胞活性;诱导C干扰素及B细胞生长因子,故IL-2在许多免疫反应中起中心调节作用,可放大免疫应答反应,因而IL-2生成能力的减弱必将影响免疫防御系统功能。Calder等发现,谷氨酰胺水平与IL-2成正相关,谷氨酰胺通过刺激T细胞产生IL-2促进T细胞生成。本研究显示, Ala-Gln组治疗后IL-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常规组治疗后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且昏迷程度越重,免疫功能下降越明显。CD4代表辅助性T细胞,在严重疾病状态下,CD4细胞下降与败血症发生率有关;CD8代表抑制性T细胞,在正常机体中各T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在脑血管意外时,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当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机体就可导致免疫紊乱并发生疾病。CD4/CD8比值代表了整体的免疫平衡状态,其过高或过低对机体都是不利的。研究发现,当CD4/CD8比值小于1.5,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合成减少,淋巴细胞功能受到影响。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应答中主要的效应分子,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在体内介导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起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等。其中IgG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血清型IgA具有多种抗体活性。在本研究中,Ala-Gln组与常规组相比,CD3 、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IgG、IgA明显升高,Ala-Gln组改善时间更早,并且在第15天仍有明显增高,表明肠外补充Ala-Gln有助于早期改善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免疫功能,增强危重病患者抗感染能力,提高救治率。

参考文献

意外影响因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3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急促;肺部听诊中下肺可闻及干湿啰音,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均高, X线胸片或CT均可见散在不规则斑片状影。男16例, 女14例, 年龄44~90岁, 平均 (67.03±13.88) 岁。将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观察组, 随机选择同期急性脑血管意外无肺部感染患者60例作为对照观察对象 (对照组) ,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45~86岁, 平均 (62.89±11.90) 岁。

1.2 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意识状态、既往肺部疾病史、留置胃管、预防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年龄 (67.03±13.88) 岁、存在意识障碍比例为33.33%、既往肺部疾病史占23.33%、留置胃管占43.33%、预防使用抗生素占26.67%、住院时间 (22.45±10.34) d高于对照组的 (62.89±11.90) 岁、18.88%、10.00%、15.00%、8.33%、 (15.27±5.28) d (P<0.05) 。以上因素均是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详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死率有所下降, 但肺部感染率仍居高不下,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通常自身抵抗力弱、器官分泌物排出不畅、长时间卧床, 这些因素都易导致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感染, 尤其是肺部感染[2]。本文进一步观察发现导致肺部感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 年龄大。老年患者本身器官功能衰退, 气管弹性差, 合并既往慢性疾病、吸烟等不良刺激, 感染率最高[3], 观察组平均年龄 (67.03±13.88) 岁高于对照组的 (62.89±11.90) 岁 (P<0.05) 。 (2) 意识障碍。昏迷患者由于脑的正常功能紊乱, 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 排痰功能低下, 痰液及分泌排出不畅, 同时鼻咽腔内分泌物不能正常吞咽, 潴留在鼻腔内, 而误入气管, 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4]。 (3) 针对不同的病原菌未合理地预防应用抗生素, 忽视了药物的动力学特点和不良反应, 不仅降低了抗感染的疗效, 还加重了不良反应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使抗菌药有效寿命缩短, 造成菌群失调, 导致感染[5]。观察组预防使用抗生素占26.67%高于对照组的8.33% (P<0.05) 。 (4) 既往肺部疾病史。既往存在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呼吸道纤毛清除功能减退, 免疫功能降低, 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患者的呼吸道抵抗力更低,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排除不畅, 阻塞呼吸道造成感染[6]。 (5) 留置胃管。患者常需要留置胃管来提供营养、药物及处置分泌物等, 留置鼻饲管致食管环状括约肌不同程度的损伤以及功能障碍, 且刺激咽部而引起恶心呕吐, 将胃内的细菌带至咽部, 再由咽部进入下呼吸道, 即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 (6) 住院时间长。由于医院是患者聚集的场所, 极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住院时间越长, 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越高。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22.45±10.34) d长于对照组的 (15.27±5.28) d (P<0.05) 。

综上所述, 急性脑血管意外病程容易合并肺部感染, 当并发肺部感染后, 由于肺功能低下, 缺血缺氧加重, 可加重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 在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同时增加医疗费用。若感染加重可导致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 甚至危及生命[7]。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明确高危人群, 纳入重点监测范围, 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对于病情严重、吞咽出现困难者进行鼻饲时, 在鼻饲前应当翻身, 充分吸痰以避免咳嗽引起食物返流, 而后少量、多次、缓慢注入, 同时保持口腔清洁, 使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和食物残渣得到清除, 防止误吸而引起肺部感染。对意识障碍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8]。合并肺部疾患, 应注意避免受凉, 除预防性运用抗生素外, 对痰黏稠不易咳出者, 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要做到勤翻身, 勤叩背, 吸痰要彻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加强对感染病原学的分离监定及对抗生素的监测, 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 针对性地选用相应有效的抗菌药,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9]。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 缩短住院时间[1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3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同期急性脑血管意外无肺部感染患者60例作为对照观察对象 (对照组) ,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意识状态、既往肺部疾病史、留置胃管、预防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等因素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 (67.03±13.88) 岁、存在意识障碍比例33.33%、既往肺部疾病史23.33%、留置胃管43.33%、预防使用抗生素26.67%、住院时间 (22.45±10.34) d, 均高于对照组的 (62.89±11.90) 岁、18.88%、10.00%、15.00%、8.33%、 (15.27±5.28) d (P<0.05) 。以上因素均是急性脑血管意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病程容易合并肺部感染, 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明确高危人群, 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肺部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宇.浅析引起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2) :134-135.

[2]马洁, 张云云.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0) :1244-1245.

[3]戴莉莉, 张翀, 金烨.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学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7) :1040-1042.

[4]高晗清, 罗玉敏.重症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6) :70-71.

[5]唐丹, 刘瑛.脑梗死合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5) :105-106.

[6]冯泉, 叶国辉, 陈景红.老年脑梗死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 2014, 9 (3) :314-315.

[7]徐书雯, 罗姝旖, 王宝萍, 等.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6) :945-947.

[8]谢娟, 陆一鸣, 龙威, 等.临床和实验室指标预测早发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 (1) :24-27.

[9]宋雪艳.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干预对策[J].当代医学, 2009, 15 (32) :60-61.

意外影响因素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 对新入院的152例患者 (脑出血48例, 脑梗塞80例, 癫痫10例, 其他14例) 进行坠床、跌倒、自伤、管路滑脱等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

1.2 评估内容

患者入院时, 责任护士通过其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用药 (利尿剂、镇静剂、降压药、降糖药等) 项目进行评估, 并填写如下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单: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总分≥4分, 提示为高危人群, 应立即启动防跌倒、坠床意外事件预案, 向患者讲解预防意外事件的相关措施, 并在患者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等警示牌, 由护士长每周再次评估。必要时在护理记录中登记评分情况和有无意外发生, 直至高危因素解除、出院、转科、死亡。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单存放于病历中。如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 立即按不良事件上报至护理部, 护理部积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意外事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以防再次发生。

2.2 结果

通过对152例住院患者进行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 并采取相应安全管理措施后, 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在我科住院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 有效保证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收到良好效果。

3 护理措施

3.1 预防坠床、跌倒

(1) 对评估后确定为高危人群的患者, 护士应立即与其家属沟通, 告知危险性、注意事项, 及时使用床档并在患者床头挂警示牌, 如“防跌倒”“防坠床”等, 提醒患者及其家属注意。

(2) 医护人员随时做好意外发生的紧急处理及预案。

(3) 对谵妄、烦躁不安的患者, 必要时可以使用约束带固定。

(4) 患者应在责任护士的指导和家属陪同下, 有计划地实施肢体功能锻炼。

(5) 为行走不稳者选择适合的辅助工具。

3.2 有效的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在患者住院24小时内为其制定与其病情相符的健康教育处方,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防坠床和跌倒的相关护理措施, 教会患者使用辅助设施, 如护栏、扶手等;对于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脑梗塞患者, 突然改变体位可能会诱发脑供血不足, 出现头晕等症状, 应告知其动作要缓慢;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患者, 劝其不要在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下床活动, 同时告知陪护和家属;服用降糖、降压、利尿药的患者, 应遵医嘱服药, 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3 加强巡视

护士应定时巡视病房, 协助患者翻身、坐起或下床活动, 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为患者创造安全的环境。引导患者熟悉病房, 让患者穿大小合适, 稳定性强的鞋子, 避免衣裤过长、过大, 保持地面干燥、平坦, 将呼叫器放置在患者易取的地方, 沐浴时提供座椅, 防止滑倒。责任护士每天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随访, 适当增减防护措施, 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 同时告知患者家属并取得其配合。进行床旁交接班, 特殊情况在晨会上报告, 提醒每一位医护人员[2]。

3.4 加强基础护理

对意识不清或感觉障碍的患者, 慎用热水袋、冰袋, 如需冰敷者, 一定要做好记录和交班, 同时做好皮肤护理, 定时翻身, 防止褥疮, 翻身动作宜轻柔, 防止将皮肤擦伤、碰伤。

3.5 加强管道护理

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如静脉输液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氧气管以及气管套管, 定时巡查是否有移位、脱落、滑出, 做好标记, 对躁动不安或精神异常的患者视情况给予必要的约束。

4 讨论

应用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单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 对高危人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如使用手腕带、床拦、保护性约束带、相应的警示牌、由家属陪护、落实相关护理记录等, 保证患者住院期间不发生跌倒、坠床、自伤、管路滑脱等意外事件。若患者发生以上意外事件时, 能及时给予相应的紧急处理[3]。此外, 强化护士安全管理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开展护理安全案例分析, 结合具体情况自查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能够有效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起到预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作用, 提高护理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吕翠萍.住院患者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的临床应用[J].健康必读, 2012 (11) :390.

[2]袁慧丽.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随访表在预防病人跌倒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1 (3) :25.

意外影响因素 篇7

多次通过试验法广泛运用于过滤器过滤性能的评定, 目前主要使用的试验方法标准有ISO16889-1999《液压传动过滤器—评定滤芯过滤性能的多次通过法》、ISO 4548-12:1997《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第12部分用颗粒计数法测试过滤器效率和纳污容量》、ISO19438-2003《内燃机柴油滤清器和汽油滤清器—采用粒子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杂质储存能力》。

这些试验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模拟过滤器的实际工况, 人为注入污染液使固体颗粒随试验液循环通过被试过滤器, 在被试过滤器的上、下游进行颗粒计数, 同时记录滤芯压差的变化, 至到其压差上升到极限压差时结束, 根据颗粒数计算βx值和过滤效率ηx。这些试验标准中的共同之处就是加注污染液、在线颗粒计数、滤芯压差变化的记录都具有连续性的要求, 试验期间不得中断。

但是, 在试验过程中如果遇到停电或误操作等意外情况造成试验中断, 将会对滤芯总压差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此, 文作对这一问题作如下分析和说明。

2 滤芯总压差的组成部分以及变化分析

多次通过试验的过程也是滤芯总压差上升的过程, 从加注污染液开始, 进入到试验系统中的粉尘颗粒在通过被试滤芯时, 大于滤材孔隙通道尺寸的颗粒被拦截, 随着被拦截颗粒数量的增多, 滤材孔隙通道数量减少, 滤芯压差上升。在这一整个试验过程中, 也是滤芯总压差上升的过程。

2.1 滤芯总压差的组成部分

滤芯总压差包含有以下三部分:

2.1.1 初始压差

清洁滤芯在某一流量下的压差, 即为滤芯的初始压差 (ΔP初) 。

2.1.2 残存压差

固体颗粒进入滤材的细孔中不能脱落形成孔道的堵塞而产生的压差, 即为滤芯的残存压差 (ΔP残) 。

2.1.3 滤饼压差

覆盖在滤材表面的固体颗粒形成滤饼, 而产生的压差, 即为滤芯的滤饼压差 (ΔP饼) 。

滤芯总压差可以表示为:

2.2 滤芯总压差的变化分析

现对公式 (1) 中每项压差的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2.2.1 初始压差

滤芯的初始压差取决于选定的滤材以及有效通流面积, 在某一流量下的压差是确定的不变的。

2.2.2 残存压差

在试验中被滤芯截留的固体颗粒进入滤材的细孔中不能脱落而形成孔道的堵塞, 随着堵塞孔道的增多滤芯的压差逐渐上升, 对于纸质滤芯这种堵塞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 因此残存压差在试验中只能上升而不会下降。

2.2.3 滤饼压差

随着试验时间的延续覆盖在滤材表面的固体颗粒逐渐形成滤饼, 使滤材微孔通道缩小或封闭, 随着滤饼厚度的增加滤芯的滤饼压差进一步上升, 但是在试验中断后形成的滤饼将会产生部分脱落, 造成滤饼压差的下降, 从而导致滤芯总压差降低。

3 实例说明

比如在做某型号滤芯的ISO 16889的多次通过试验 (流量为25L/min;极限压差为400kPa) 中, 当试验进行到128min (t1) , 滤芯压差上升到212 kPa时, 由于设备故障造成试验中断, 随即排故再开机, 在相同的试验流量和试验温度下, 滤芯压差下降到190 kPa.继续注入污染液累积时间到168min (t2) 时, 滤芯压差才回升到212 kPa (见图1) 。

4 结论

由此可见, 多次通过试验必须满足连续性的要求, 试验期间不能中断, 否则滤芯表面上的滤饼层产生脱落而造成滤芯总压差降低。重新使滤芯压差再回升到原值将花费一定的时间从而使总试验时间延长, 试验时间又是计算滤芯纳污容量的主要参数, 因而纳污容量也要受到影响。因此, 多次通过试验意外中断将导致试验的失败。

参考文献

意外影响因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的病人资料, 其中男91例, 女69例;年龄 (55.4岁±8.5) 岁;NIHSS评分为 (4.6分±2.1分) ;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病人临床以及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诊断结果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3]; (2)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系统 (NIHSS) 进行评分[4], 且NIHSS<15分的轻度神经功能轻度缺损者。 (3) 病人意识清晰、沟通情况良好者; (4) 同样进行该项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临床并发其他方面严重性基础疾病者 (主要包括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病人) ; (2) 在临床上表现出视、听、说和理解等方面存在障碍的病人; (3) 研究期间出现死亡以及失访的病人。

1.3 方法

对照组病人的护理以传统的门诊随访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病人采用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方式:由临床治疗医师、护理人员和心理医师组成专业的延续护理小组, 在病人出院前进行病人的健康教育, 并向病人发放脑血管意外疾病的健康手册和光盘。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心理辅导, 病人在康复期在肢体运动和语言方面都存在着障碍, 这就使得其日常的生活无法自理, 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痛苦、忧郁以及自弃等心理问题。此外, 病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也都会对病人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由此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关键的, 在出院前团队小组应依据病人的基本资料, 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这有利于病人康复期的恢复。 (2) 康复期功能练习的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的治疗方式应以物理疗法和语言矫治为主, 因此要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由此, 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出院后的功能锻炼进行指导, 确保病人能坚持进行适量的四肢运动和语言锻炼。同时应嘱咐病人的家属进行协助锻炼, 这有利于病人预后的恢复。 (3) 用药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基本上都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药物相关知识、药物的目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讲解, 这有利于病人能更好地执行医嘱进行用药。同时嘱咐病人及其家属切勿滥用药物进行治疗。 (4) 日常生活的指导, 脑血管病人在康复期的饮食要注意多食用清淡、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等的食物。切忌辛辣和刺激的食物, 在饮食上同时要注意少食多餐。病人出院前进行档案的建立, 依据病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定期的随访, 对病人的依从性进行了解, 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训练、复诊等内容。随访时对病人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并进行健康指导。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预防脑血管疾病复发、病人康复期的各种知识、病人家属的精神物质的支持、病人的定期复诊等内容。病人出院1个月、2个月、3个月时, 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家庭随访, 内容跟电话随访一致。

1.4 观察指标

对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其中病人的依从性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锻炼和复诊四方面。每小项以下列标准进行评价:3分表示完全依从, 2分表示部分依从, 1分表示完全不依从。生存质量则用Barthel[5]指标对病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Barthel指数 (BI) 总分100分, 得分高则说明病人生存质量越好。各项指标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对收集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t进行组间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临床又被称作中风和卒中, 我国的发病率高居全球第2位[6,7]。该病的临床机理是致病因素诱发病人颅内血管的变窄、闭塞以及破裂的状况, 进一步的就会造成病人脑血液循环系统的障碍。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暂时或永久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因此病人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由于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很多病人在病情稳定后都会选择出院进行康复治疗。而在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病人行动的不便等无法进行门诊的随诊;此外, 病人家属在相关疾病方面医疗治疗的缺乏, 对病人治疗和恢复上的帮助非常少, 对病人康复中出现的症状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 这有可能造成病人病情的恶化等。所以, 在病人的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延续护理的概念由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在1989年提出, 是针对老年病人提前出院制定的综合性护理模式[8,9]。Naylor等[10]在其研究中对于延续护理在病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延续性护理能有效的降低病人的治疗费、提升病人的预后健康、增加病人的满意度等。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I值显著性大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的结果表明病人经延续护理后, 对疾病的相关治疗和预后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和恢复锻炼;此外, 及时的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综上所述, 对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 能很好地提升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显著性优于传统门诊随访的方式。

摘要:[目的]以延续护理在临床上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对照组病人以传统门诊随访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观察组病人以延续性的护理进行干预。对两组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arthel指数 (BI) 值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采用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延续护理,脑血管意外,依从性,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清礼, 甘道容, 黄莉.脑血管意外康复期家庭护理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6) :804.

[2]Cameron JI, Tsoi C, Marsella A.Optimizing stroke systems of care by enhancing transitions across care environments[J].Stroke, 2008, 39 (9) :2637-2643.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6, 29 (6) :379-383.

[4]Goldstein LB, Bertels C, Davis JN.Inter 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NIH stroke scale[J].Arch Neurol, 1989, 46 (6) :660-662.

[5]Leung SO, Chan CC, Shah S.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Clin Rehabil, 2007, 21 (10) :912-922.

[6]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7.

[7]曾嵘.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7 (1C) :247-248.

[8]Naylor MD.Comprehensive discharge planning for hospitalized elderly:A pilot study[J].Nurs Res, 1990, 39 (3) :156-161.

[9]Shortell SM, Rundall TG, Hsu J.Improving patient care by link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J].J AMA, 2007, 298 (6) :673-676.

意外影响因素 篇9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日常生活能力

脑血管意外发生后, 其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如偏瘫、言语障碍、行动木讷等。他们除了丧失劳动力之外,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极其痛苦。基于早期康复基础上的干预性护理, 能及时改善这些患者的状况, 能使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有明显好转。在此我们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后遗症的基本情况, 以期总结经验为临床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因脑血管疾病而住进我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入选条件: (1) 第一次患病; (2) 经过头颅CT或者MRI检查, 属于1995年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诊断标准; (3) Glasgow昏迷 (GCS) 评分≥9分; (4) 有肢体活动受限情况存在; (5) 病人或者家属赞同, 并在有关文件上签字。对照组排除标准: (1) 有些基础的严重合并症如癌症、呼吸衰竭、肾与肝功能障碍、心脏疾病; (2) 对检查不能接受者; (3) 不知其详细住址者。

1.2 方法

把已经入选的脑血管病人均分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 根据偏瘫位置、病情程度、初次诊断时间、年龄和性别等分组。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6.98±9.05) 岁。观察组有男3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7.08±9.15) 岁。所有病人的发病基础情况与人口学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P>0.05) , 其比较意义值得认可。选定病人后, 观察组规范性护理和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全面的生活能力恢复训练与康复训练等系列措施给予干预, 同时加上心理干预, 使其获得更直接、更全面的疗效, 对照组则采用日常性护理治疗。生活能力的日常性训练:护士对病人予以指导, 如教导病人进行简单的活动, 并把一些容易进行的康复训练设计成程序操作, 比如:沙板磨、拨算珠、投球、套圈、抓木钉、搭积木、等等。同时, 开展肌肉按摩及上下肢关节的伸、屈、外展、内旋等被动运动, 上午一次, 下午一次, 每次约半小时, 循序渐进, 可以指导病人开展主动运动, 床上移行和床上翻身, 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等。若进一步好转, 指导病人自主翻身, 床上坐位平衡训练, 并尝试开始站立平衡、步行等等。

1.3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理论指导下, 综合两组的表格分析并使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自我行动能力指数差异显著, 治疗周期均为6周, 其中有一例因转院中途退出实验, 见表1、2。

注:*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评定结果, 采用 (±s) 表示,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经t检验, 实施康复护理组意识反应、面部肌肉神经反射、言语、四肢肌力、步行能力, 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P<0.01) 。

注:*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统计学角度来说, 对照与观察两组ADL是有意义的 (P<0.01) 。这两组病人在神经功能伤害评价上有差别 (P<0.01) 。但在实施观察与对照两组的早期康复训练前, 其生活质的标准、生活自理能力指标无明显差别, 不存在统计学价值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多发病, 多数患者会遗留有肢体、认知、语言及心理障碍, 而且, 约有15%的病人需要家人予以生活料理, 为此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这类病人为何后遗症发生率如此之高, 原因是没有重视早期康复干预与训练, 从而导致较多病人永久性残疾。故我们提出, 患上该病后, 早期干预是最好的选择。

本研究针对脑血管意外所致后遗症中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 从心理角度出发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较原来的仅重视躯体护理的方法有明显效果[1]。病人恢复期间, 我们护士仔细察看、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 第一时间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 并第一时间采取消除病人不良情绪的方法, 鼓励病人对康复训练持之以恒。因而, 效果是显著的, 对照组病人坚定了康复理念, 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因此, 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所致后遗症的疗效显著[2]。

当前, 脑血管意外缺乏明显见效的治疗措施, 因此, 尽早的康复干预和迅速有效的护理对病人病情的恢复有很大改善, 而且能显著提高病人今后生活质量。故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精确了解病情, 将康复护理经验较灵活地运用于临床, 有效降低死亡率, 使患者尽可能并尽早地恢复劳动与自理生活能力, 使家庭与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倪英, 王昳丽, 叶林媚, 等.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J].上海护理, 2009, 9 (5) :27-29.

上一篇:鱼腥草注射液下一篇:教与学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