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影响因素

2024-07-24

使用影响因素(通用11篇)

使用影响因素 篇1

所谓警犬使用效益, 就是表征警犬使用成本与警犬使用收益之间关系的范畴。当前, 警犬技术在刑侦领域使用效益不佳。为此, 有必要对警犬使用有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公安机关现有管理体制

2009 年, 某地海棠公寓千人排队买房事件, 媒体报道为维持秩序警察动用警犬至千人排队现场。警犬, 是国家刑事侦查的宝贵资源, 本应用于刑事侦查。此事件中, 售楼处并没有刑事案件的发生, 使用警犬的目的是希望利用警犬的威慑性以此协助开发商的保安维持现场秩序。此案中, 警犬使用有其成本的投入但却无任何收益而言, 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现有的公安机关现有管理体制有关。我国现行的公安体制是“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使用警犬维护开发商利益这种对侦查资源的肆意浪费, 正是现有的公安管理体制导致的。

二、带犬民警自身原因是警犬使用效益低下的表层原因

首先, 个别带犬民警侦查知识的匮乏, 其结果导致带犬民警携警犬赶赴现场后不知所措, 不知从何入手, 其结果或牵犬旁观, 或无功而返, 无疑是只有投入而无任何产出。

其次, 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 带犬民警先入为主的思想将极有可能影响警犬使用效益。某地发生一起盗窃案件, 在警犬即将追至藏匿地点时带犬民警主观认为犯罪嫌疑人不会往这个方向逃跑, 故将犬拉了回来。

再次, 个别带犬民警证据意识的缺失以及取证能力的弱化导致警犬使用效益低下。“时下, 证据不足已日益成为困扰公安机关办案的症结之一…公安人员证据意识和取证能力不强是重要因素。”[1]这种现状下, 个别带犬民警或干脆没有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而放弃了痕迹物证的固定、提取以及保存, 或意识到了证据的重要性但缺乏取证的技巧而导致所取得的证据不具备证据能力, 其结果是人抓到但不得不因证据不足而放人。

最后, 个别带犬民警程序意识的缺失导致警犬使用效益低下。自古以来中国警察在办案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 时至今日, 这种思想依然在个别带犬民警的意识中存在。如个别带犬民警携犬在无搜查证得情况下对犯罪嫌疑人家进行搜查, 其结果就有可能是确实搜到了犯罪嫌疑人犯罪的证据, 但极有可能因程序的不合法而导致证据的无效, 结果是不仅有实物成本的投入, 还有权力成本的投入, 但收益却因程序的不合法而为零。

三、带犬民警入警机制的制约

与我国截然不同的是, 国外的带犬民警多是先当警察再带犬。在德国, 带犬警察必须具备3 个条件[2]: ( 1) 有3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 ( 2) 喜爱动物; ( 3) 能够和犬相处并带回家。与国外相比较, 我国的这种机制决定了带犬民警公安实战经验的缺乏, 尽管我国带犬民警的培养机制多由部署的四家基地进行培养, 但从当前的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便可窥见其弊端, 毕竟, 理论需要实践方能真正的转化为生产力, 可以说, 带犬民警公安实践经验的缺乏间接的导致了带犬民警在现场使用警犬时效益的低下。

四、个别人业已形成的“警犬无能”的刻板印象严重影响着警犬使用效益

警犬的使用需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假设发生了一起刑事案件, 在领导的概念中警犬是万能的, 但由于现场客观条件的限制, 警犬无法发挥作用, 结果无功而返。一回、两回均如此, 在领导的概念中此时“警犬万能”必然向“警犬无能”转变。此后, 即使发生了完全具备警犬使用条件的案件, 领导也必然不会想到使用警犬。

五、社会客观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至今, 社会客观环境发生了翻天动地的变化,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原来的乡村土路已经变成如今的水泥地面, 在城市中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味道。应当说, 案件发生的空间环境的变化影响警犬发挥作用, 进而导致效益的低下。

六、带犬民警与各警种间协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带犬民警与其他警种间协作机制的欠缺, 带犬民警携犬至现场, 其任务就是听命于安排, 这种缺乏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必然导致工作热情的降低, 必然导致警犬无法最大化的发挥其功效, 必然导致效益的低下。

摘要:当前, 警犬技术在刑侦领域使用效益不佳。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安机关现有管理体制、带犬民警自身素质、当前带犬民警入警机制、个别人业已形成的“警犬无能”的刻板印象、社会客观环境的变迁以及带犬民警与各警种间协作机制的不健全等方面。

关键词:警犬使用,效益,带犬民警,体制

参考文献

[1]陈卫东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5:39.

[2]储家惠.德国斯图加特警犬训练学校考察见闻[J].中国工作犬业, 2004 (10) :10.

使用影响因素 篇2

题目: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2014 年11月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2摘 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短信使用情况的调查及手机依赖症相关分析,使今后社会更加关注在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减少手机引起的亚健康;使学校制定有效的手机使用管理方案,促进教学活动事半功倍;为学生如何使用手机提供导向,合理安排手机的使用情况。方法:此次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并结合一定量的访谈,调查显示,手机过度使用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性,男生手机依赖率36.7%,女生手机依赖率22.4%,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结论: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多为自发行为,缺乏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学引导,应加强相关政策制定,进行合理干预,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手机使用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使用,短信,依赖 引言

手机首先是作为移动通讯工具进入现代生活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初步完成从3G发展到4G过度,更强大、更新奇的功能伴随着渐趋平民化的通讯服务价格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而无收入、无职业却拥有无穷消费潜力的特殊消费群体———学生手机族,已经成为手机消费市场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通讯技术的发展和通讯设备的普及使得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拥有手机和使用手机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信息时代的象征。在手机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健康使用手机带来的问 题也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由于手机短信具有速度性、互动性、保密性等优势,方便灵活,且价格低廉等特点,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快速传达信息,深受大学生们的欢迎,使得短信在大学生人群中被广泛使用。短信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已深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感情交流等各个方面,为了解大学生的短信使用现况,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方便调查研究。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且心理发育不成熟,更易受到其负面影响。国内外专家认为部分人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如烦躁不安、言语粗俗、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等,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成瘾的表现,并将其称之为“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但“手机依赖”在国内没有受到广泛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系

统研究也不多,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的报道更少,且多集中在手机短信的研究。最近几年手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已成为。了社会特别关注的对象出现“手机依赖”的主要人群是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故将在校大学生定位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相关情况(以短信使用情况为中心)与手机依赖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指导学生(尤其是在校学生)健康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提供依据。

一、调查对象

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并结合一定量的访谈,在宿舍在校大学生,合计220人。实际发放问卷220份,收回218份问卷,应答率99.1%,但其中有效卷共214份,废卷4份,有效回收率为97.3%。

二、关于手机使用的调查

(1)调查的总体即为要想达到调查的目的所关注的集合。由于我们的目的是了解在校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因此,我们调查的总体就是在校的在校学生。(2)制定抽样调查方案时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抽样方案时,总体必须划分成一些抽样单位,这些单位是相互不重叠的,而且能完全覆盖总体.我们在此次抽样中以地区为单位进行抽样。(3)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并结合一定量的访谈形式进行调查,并在调查前进行了20份预调查,完善调查问卷。

(4)抽样调查方案采取简单随机方便抽样方法。(5)此次抽样关于手机使用的调查问卷如下。

三、手机短信使用情况调查

此项调查共设有8个问题,目前是否单身、收发短信主要内容、收发主要对象、每月发送短信量、发送内容有无健康相关信息传播、是否需要一个短信平台可以为他们解答有关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问卷调查表》,在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学生的顾虑,保证调查的可靠性。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收回调查问卷。

1.2.3手机依赖征相关调查 手机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教授关于手机依赖综合征的描述,结合相关研究,有下述表现6项及以上者,判定有手机依赖倾向:(1).你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有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的事情, 甚至还有些害怕,但自己也说不清怕什么;(2).如果你没带手机,被告知今天没有任何工作,就是出去玩,但是你也会觉得很不踏实,坐立不安;(3).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这种错觉。听到钟表的声音,会当成自己手机的声音;(4).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幻觉,比如长期对手机特别敏感,可能没有任何的声音刺激,经常会感觉自己手机在震动或者在响,要不停地去看自己的手机;(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地拿出手机来看看,有时候甚至手机老攥在手里才踏实;(6).手机没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躁;(7).如果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心烦意乱;(8).在与人沟通时过分依赖手机,明明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却要发短信或打电话;(9).吃饭的时候要把它放在桌子上,总是怕漏过信息或者漏过电话;(10).你晚上睡觉的时候,即便是没有什么事情也经常开着手机;(11).你对别人看自己的手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非常地反感,非常地恼火;(12).你最近经常有那种手脚发麻、心悸、头昏、出汗、胃肠道功能不好的现象。根据上述判断是否为手机依赖症患者,并结合前面的调查进行综合分析。

随着我国文化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思想大都比较开放,在大学里谈恋爱也越来越普遍,而手机就成为了恋人之间联系、沟通情感的工具,故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率提高了。

四、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增长迅速,手机日渐普及。低年龄层手机普及率的增长要明显高于中年层的居民,而且,手机潜在消费群有低龄化的趋势。现在在校园里,手持手机边走边通话的大学生、高中生已是屡见不鲜了,甚至在沿海及东部发达地区某些初中生中也出现了许多“吃螃蟹”者,且这股手机潮仍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成长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手机短信及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已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重要补充。在访谈中,不少学生认为短信、手机网络使用方便省钱,常用短信、手机QQ微博联系能增进自己和朋友、亲人间的感情,而且可以快速的获得新闻、天气预报、就业信息、通知等信息,再者可以用来储存一些比如账号、密码一类等重要信息,有利于生活学习。但由于短信的特性和广泛使用性,像上课发短信,利用手机短信逃课、作弊等一些行为也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学校老师应该针对新形势合理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正常教学活动。再有就是黄色短信、反动短信、诈骗短信等垃圾短信的泛滥,多数人认为自己虽然对此类诈骗短信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但此类短信也对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访谈中还有个别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曾经被诈骗短信骗取过一定数量的财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及政策,确保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己言行多加约束,合理使用手机,使其成为有助于学习的新型工具。

本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存在性别、专业类型、家庭所在地及是否单身等方面的差异,表明手机过度使用带来的问题在大学生中具有广泛性。尽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年级依赖率均较高,需要引起重视。笔者认为,人们常说大学如社会,大学生需要独自面对生活、学习、情感等各方面的新事物、新挑战,当遇到挫折失败就需要一种可以倾诉、可以获得帮助支持的情感迁移的途径,具有丰富功能的手机就自然成了学生仅次于电脑的首选工具。这可能是由于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下,“人的社会网络越大,社会交往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并因此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或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毫无疑问手机成了时下最高效便携的获取资本的工具于是大学生们过度使用手机以致产生依赖具有普遍性。

综上所述, 大学生手机普及度和短信使用频率均较高,使学校建立健康教育短信平台具备可能性及可操作性。恋爱中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更加频繁,可对此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本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今后在学校建立健康教育短信平台提供科学依据,望政府、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大建立此平台力度,为学生建立包含科学知识、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的健康教育短信平台,满足其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其次,手机依赖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要教育学生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力,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行自我监控,趋利避害,发挥手机最大用途。学校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社会生活,感受自身的价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愉快地学习与生活。参考文献:

[1]黄玉莉.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及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2(11).13-16

使用影响因素 篇3

一、制剂本身的因素

1. 菌种类型。可供制作微生态制剂的菌种约有40种,但通常应用的主要是乳酸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根据不同用途,微生态制剂大体可分为环境调节剂、病原控制剂、健康增进剂等。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制剂。如预防疾病应选用乳酸菌、双歧杆菌等产乳酸类细菌制剂;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应选用芽胞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等制剂;改善养殖环境应选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制剂。

2. 菌种特性。由不同菌种制成的微生态制剂,作用效果不一。如乳酸杆菌耐高温、耐高压的性能差,在粉料中使用效果较好,而在颗粒料中使用效果较差;芽孢杆菌能耐受较高温、高压及酸性环境,在颗粒料中多应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制成的微生态制剂,或选用经过特殊材料包被的其他菌剂。制剂是由单一菌种还是由多菌种复合组成,其使用效果不同。

3. 活菌浓度。微生态制剂菌株的活性对其效力的发挥非常重要。微生态制剂在储藏以及利用加工过程中,由于氧气、高温等因素使其大量失活。因此,必须加强对剂型的研究,以提高活菌浓度,提高活菌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延长产品保存时间,如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微胶囊包装技术、真空包装或充氮气包装。同时要求厂家在生产时应对菌种进行系统鉴定,产品出厂时应有足够的菌数,以保证在规定的储藏期内能达到必需的活菌数。我国规定芽孢杆菌含量≥5×108个/克。

4. 使用剂量。为了保证有益菌能够发挥作用,适宜的添加量是重要的,添加量不足或过量时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正常要求每天要达到108~109个菌体的菌量才有效。

5. 使用方法。必须根据使用目的来选择使用方法:一是连续性使用,主要适用于预防某些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改善饲养环境卫生等;二是一次性使用,主要适用于治疗某种疾病。相比较而言,连续性使用效果较好。

二、动物因素

1. 种属不同。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具有多样性,而细菌对宿主又有一定的特异性,所以微生态制剂的应用效果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对某种特定的动物,某一种微生态制剂可能比其他制剂更适宜、更有效。因此,必须事先了解制剂菌种的类型和作用特点,充分考虑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生态特点。

2. 年龄因素。新生动物肠道内基本是无菌的,此时及时提供优良微生物对以后的健康起着巨大作用。在动物生长后期,肠道功能开始退化,此时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起到补充、完善肠道有益菌群、保证健康的作用。如同为反刍动物,幼龄动物常用乳酸菌制剂,而成年动物则应使用米曲霉、黑曲霉和啤酒酵母制剂。

3. 动物状态。某些微生态制剂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通过影响宿主肠道正常菌群的组成而起作用。如果动物本身已自然获得大量微生物菌群,再使用某些微生态制剂时,就不会有显著的作用。在动物处于非自然生长方式或处于病态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可取得显著效果。

三、环境卫生因素

饲养环境卫生条件极差,动物机体抵抗力会很低。如此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则必须加大制剂的使用剂量,并要连续使用,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处于较好环境卫生条件下的动物,按正常剂量使用微生物生态制剂即可达到效果。在应激状态下,如拥挤、运输、免疫接种、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条件下,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帮助动物安全度过应激期。

四、日粮因素

1. 营养因素。日粮中蛋白质和限制性氨基酸的平衡程度影响着微生态制剂的效果,在低蛋白或氨基酸不平衡的日粮中添加更有效。

2. 日粮改变。在日粮改变时,如断奶仔猪从吃奶到采食植物饲料的转变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消化紊乱,适时地添加微生态制剂对防治腹泻、提高增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五、抗生素因素

微生态制剂是活菌制剂,而抗生素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不可同时应用,但可以选择对某种抗生素有抗性的有益菌种制成微生态制剂与该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如果是复合菌制剂,则必须根据微生态制剂的菌种组合及特性以及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对象进行合理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结果。

房屋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4

根据目前确定房屋使用年限的方法来看, 影响房屋使用寿命的因素有自然老化、房屋设计、施工质量、后期维修、自然灾害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房屋建筑的质量问题。

1 房屋的自然老化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房屋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 由于建筑材料会随化学、物理等作用的影响而产生损耗, 这种损耗会损害房屋原有的性能, 还会对其质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人为造成的, 属于先天因素。

2 房屋的设计方案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房屋的设计是确定房屋寿命的最主要的因素。房屋的寿命与其建筑材料和结构的使用年限紧密相连。按照规定, 房屋的结构应遵循《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设定设计使用年限, 而房屋的结构要保证在规定的年限内足够安全、可靠[1]。房屋的结构设计要求如下:

(1) 在施工和使用均正常的前提下, 能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2) 在正常使用时能具有良好的性能。

目前, 对于使用寿命的确定方面, 许多房屋的设计主要集中于房屋的主体结构上, 不重视那些与主体结构无关的材料的使用年限。房屋的使用寿命受主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和组成房屋的所有材料的使用寿命共同影响, 在房屋设计中, 要保证每一种用来构建房屋的材料的使用寿命。

其次, 目前我国房屋设计的规范标准还不够先进, 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原本的设计标准只适用于从前经济不发达的环境, 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 若是继续按照原先的标准来规范房屋的设计, 造成的安全隐患会越来越大。而若是将房屋设计的规范标准提高, 则能避免很多原有的安全隐患。

现代社会对房屋的要求很高, 且最首要的要求就是其质量的安全。因此, 为了达到现代人的需求, 我国在房屋的设计方面, 一定要提高设计的安全标准。房屋的质量安全标准较低会使施工过程中出现许多本不应该有的问题, 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 影响房屋的质量安全, 从而影响房屋的使用寿命。

3 房屋的施工质量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房屋的质量决定了它的使用寿命, 而施工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影响房屋的质量, 从而影响房屋的使用寿命。

3.1 房屋的建设周期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目前, 由于社会发展迅速, 我国的建筑行业也水涨船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人们对房屋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的民用建筑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再加上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 许多原有的建筑要求向更高层的建筑发展[2]。这些现象缩短了现代建筑的建设周期, 也缩短了它的使用周期, 限制了现代房屋的使用寿命。

3.2 房屋施工的质量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首先, 在施工的过程中, 施工队伍质量和机械设备的不足都会对房屋的质量造成影响。施工队伍质量的不足通常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高, 对机械的操作不够熟练, 或是人工作业的水准不够;

(2) 施工人员的素质没有达到要求, 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现象;

(3) 施工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 无法看懂设计图纸的内容, 或错误理解其意思, 使施工与设计产生偏差, 影响施工质量。

在房屋的施工过程中, 一些质量上的常见问题, 例如混凝土出现空洞或裂缝, 或是屋面渗漏等, 不仅会影响房屋的美观, 还会对其质量安全产生隐患, 并影响其功能。这些施工中的通病不但与施工队伍的质量问题有关, 也受到机械设备的限制。此外, 施工的过程不符合标准会影响房屋的耐久性, 如混凝土的质量不过关容易使钢筋的腐蚀加快, 减低房屋结构的承受能力, 使房屋易倒塌。因此, 要保证房屋的使用寿命, 就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审查和管理, 升级和维护施工设备, 避免工程中通病的出现, 确保房屋的质量安全。

其次, 偷工减料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施工人员的偷工减料行为一方面表现为施工与设计不符, 对设计的要求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降低选材的要求, 以此充好。这两方面都会对房屋的结构造成破坏。由于房屋是一个整体, 因此, 它的整体结构的质量安全与局部结构的质量安全息息相关。若是房屋中的某部分的结构出现问题, 房屋整体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所以, 如果擅自修改施工方案, 不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 就会对某部分甚至是整个房屋的结构造成威胁。

房屋的质量安全还与其整体的牢固性有着很大的关联。它的整体牢固性与以下两点有关:房屋结构的延展性较好;房屋结构的冗余度达到基本要求[3]。而这两点取决于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因此, 为了不影响房屋的整体牢固性, 就要保证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 保障房屋结构的延展性和冗余度, 提高房屋的承载能力, 使房屋在面临地震或一些人为导致的灾难时能降低损害。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对房屋承载能力的影响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示, 在混凝土等级相等的情况下, 减小钢筋截面面积, 房屋的承载力会相对减小, 在钢筋截面面积相等的情况下, 降低混凝土的等级, 房屋的承载力也会相对减小。并且钢筋截面面积的改变对房屋的承载力的影响较大。

3.3 房屋的质量检测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工程结束后, 需要对房屋的质量进行检测。而这些检测中通常会出现误差, 不能准确检测出房屋的质量安全问题。例如, 在检测混凝土的强度时, 主要测量的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4]。测量的方法目前有很多:回弹法和超声法是用于检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方法, 分别测的是混凝土的表面硬度和混凝土的密实度, 在进行强度推算的过程中, 由于影响因素过多, 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测量的误差较大。拉拔法和取芯法测量的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 它们能检测出混凝土的实际强度, 但由于是直接检测法, 会对结构造成破坏, 因此检测的次数不能过多。而检测次数的不足会使结果产生的误差较大, 影响房屋的质量检测, 从而对房屋的使用寿命产生隐患。

4 房屋的使用对使用寿命的影响

房屋的装修和改造都属于对房屋的使用, 合理的装修和改造不但能美化房屋的环境, 还能保护房屋的主体结构, 保证房屋的使用寿命。而不合理的装修和改造则会破坏房屋的主体结构, 影响房屋的承载能力, 降低房屋的使用寿命。

4.1 装修时破坏墙体 (包括承重墙) , 降低房屋的抗震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 有不少的居民楼的一层被改造成了门面, 为图方便, 不少商家将窗户改成了门, 或是将两个或多个房间打通, 破坏了房屋的主体结构, 降低其防震能力。

4.2 对卫生间的改造不当, 容易造成渗漏

有些住户会将家中的蹲便器改成坐便器, 在改装的过程中, 若是改变了原有的防水层, 又没有处理好今后的防水问题, 就容易使墙身受潮, 直接影响房屋的使用寿命。

4.3 家用电器过多和随意改造电气线路, 容易造成火灾隐患

随着科技的进步, 家用电器的种类与数目在逐渐增多。家用电器的使用虽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也会对电路产生负荷。过多的家用电器的使用会超出电路的负荷, 再加上对电气线路的随意改造, 很容易造成火灾隐患, 降低房屋的安全性。

4.4 其他不合理的装修和改造带来的不利影响

(1) 有些居民会在家中铺设过厚过重的地板砖, 使房屋楼板的负荷增大, 影响结构的稳定。

(2) 有的居民为了美观, 会在天花板上安装天棚或者吊顶, 此二者的安装不当不仅会加大楼板的负重, 还会破坏楼板的结构, 影响楼板的负载能力。

5 自然灾害对房屋使用寿命的影响

5.1 地震对房屋使用寿命的影响

地震对房屋的影响, 是房屋受到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地震中的横波和纵波会使房屋出现复杂的振动, 当振动超出房屋的承受能力时, 房屋的结构便会被破坏。横波对房屋的作用力是水平方向上的, 会使房屋左右摇晃, 墙体出现裂缝, 屋顶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破坏房屋结构的稳定性;而纵波对房屋的作用力则是垂直方向上的, 使房屋上下振动, 令屋顶和地基与墙体之间产生裂缝, 破坏房屋的结构。

5.2 洪水灾害对房屋使用寿命的影响

(1) 洪水会对房屋产生冲击力。洪水由于水位的差异会形成水压, 从而产生水流, 对房屋的墙体直接造成冲击力, 对房屋结构的破坏性极强。而且, 越靠近决堤的地方, 洪水的冲击力越强, 房屋受到的破坏也越大, 反之, 与决堤的地方离得越远, 房屋受到的冲击力就越小, 遭受到的破坏也就越小。

(2) 洪水会淹没和浸泡房屋。洪水在进入房屋后, 会对其产生淹没和浸泡的作用, 并且泄退的速度较慢, 房屋在被淹没后会被浸泡很长一段时间。在浸泡的过程中, 构成房屋的材料会因水的侵蚀而使质量下降, 地基也会因负载过重而受到破坏, 从而影响房屋的结构。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影响房屋使用寿命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若要提升房屋的使用寿命, 就要对房屋的建造和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要加大房屋施工的监管力度, 重视房屋的质量安全, 其次, 要对房屋进行合理的装修和改造, 不能破坏房屋的主体结构。房屋的质量安全和使用寿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为了使现代人能享受更好的生活, 保证房屋的质量安全和使用寿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叶贵, 别领康, 汪红霞, 洪亮.建筑物使用寿命影响因素的模糊因子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15, 08:92~98.

[2]刘存.建筑寿命影响因素及延长建筑寿命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3]王城.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使用影响因素 篇5

摘 要:数字化校园的深层次使用关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能否实现深度融合,直接影响我国信息化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在对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分别剖析影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信息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55-04

一、引言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环境、资源、应用全部数字化,实现对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在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应用方面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在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方面,包括应用理念和应用模式、推动学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等与国外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010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建设目标。[2]2013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新起点”一文中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必须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数字化校园在教学上深层次使用的成功案例。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深层次使用,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所以,只有聚焦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深层次使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校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目前,数字化校园已有研究多从新技术应用、硬件环境建设、平台构建等技术视角展开,从管理视角分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极为缺乏,从而使我国高校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缺乏理论指导,延缓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剖析数字化校园深层次使用影响因素,有助于我国高校在推进信息化教育中制定出正确的管理措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代教育核心理念。

二、数字化校园应用现状

数字校园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 计划。1990 年,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科研项目。上个世纪末,我国教育部制订了《中国教育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发展纲要(草案)》,提出了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其后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批准67所高校积极开展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进行远程教育方面的试点工作。经过20余年的实践,我国数字化校园发展经历了网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校务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应用服务建设等多个阶段,已取得几个方面的成果。

1.主要成果

(1)网络基础建设实现校园全覆盖

网络环境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承载主体。各高校历年来不断扩大投入保障网络基础建设,普遍采用万兆以太网技术,实现主干网络万兆光纤链路,接入层光纤到楼、百兆到桌面,网络总出口带宽大部分高校都在1Gbps以上。有线网络实现了教学、办公、学生宿舍及家属区全覆盖,无线网络已覆盖主要教学、科研场所以及包括图书馆、食堂在内的人群密集区域,有效地扩大了数字化校园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对网络的需要。同时,建立了较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保障网络运行的高速、可靠、稳定和安全。

(2)校务信息化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基础上,各高校逐步开展了校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分别建立了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校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常规化使用。

(3)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化

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已初具规模。主要包括数字化图书馆、教育视频资源库、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生信息数据库、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等。部分学校已经拥有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也正在系统、有序地推进。这一方面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和智力资源,使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协作与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4)应用服务多样化

在为校园用户提供WWW、电子邮件、文件传输、VPN、BBS、VOD等基本应用服务基础上,还建立了校园一卡通服务系统,提供网上个人存储空间、校内信息资源搜索服务等。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大都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在教学、管理、生活服务上的常规化应用,促进了校园管理手段、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但在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主要问题

(1)应用水平低

浅析影响成型网使用寿命的因素 篇6

如何改善网子的使用性能, 提高网子的使用寿命, 便成为成型网设计者和生产商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通过研究网子的磨损机理, 分析磨损的微观状态, 并结合网子在纸机的使用状况, 可以将成型网的寿命看作是结构、参数、材料和纸机状态的函数。以下就从这几方面做一简单的阐述。

1 结构方面

成型网编织结构历了单层、两层、两层半到三层的发展历程, 每种结构在使用中体现出了不同的寿命。单层网虽具有良好的纤维支撑, 但运行稳定性及寿命稍差;双层网使用了分层考虑的设计, 为纬二重组织结构, 使得磨损面的性能得到加强, 同时又能保证成纸面细密;三层网在面层和底层的设计上, 是将两个独立的单层网通过第三根线连接而形成的系统, 这种编织结构成纸面增加了纤维支撑而改善了留着率, 提高了成纸质量, 磨损面通过线径的改变将耐磨性能发挥到极致, 增强了使用寿命。

网子编织纹路方面, 在经纬密度相同的情况下, 综数的不同, 可能带来寿命的不同。因为在不同的编织综数下, 网子磨损面纬浮线长度将不同, 经纬高差值也会有所差异。这两个变量与磨面纬线达到寿命时所磨去的材料量都成正比关系, 都影响到网的磨损性能。对比现在众知的20综和24综SSB三层网, 24综磨损面采用的6综织法比20综磨损面的5综织法的磨损值更高。下图1和图2分别是不同综数下经纬高差值和纬浮长的对比。

双层网或多层网在纬截面上, 面纬和底纬在垂直方向上的重合度、底纬和经线的高差值大小、网孔形状等几何尺寸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网子的耐磨程度。实际结构相对设计理论结构的偏差, 会引起网透气量的偏差, 进而带来使用上的差异。下面图3中所展示的两个同为2.5层网, 就存在几何结构上的差异。

同系列、同综数的成型网, 磨损面网纹结构的细小差别, 也会带来耐磨指数的差异。这样在进行网的设计时, 这个因素的影响就应予以考虑。以16综2.5层网为例, 网子磨损面的组织结构可有和两种形式, 它们的纬浮线跨度分别为12根和13根, 跨度长的更能够抵抗磨损, 如图4所示。

2 参数方面

成型网在同样的经纬密度值, 同样的网纹结构下, 能表现出不同的寿命或横向稳定性, 是由于底纬直径或线材类型等参数发生变化而引起。在这个基础上, 增大贴机面纬线单丝直径成为提高成型网耐磨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成型网设计时, 纬线比也关系到网子的耐磨性能。纬线比表示面纬和底纬的搭配比例。以三层网常见的纬线比1∶1、2∶1和3∶2为例, 相比1∶1的搭配来说, 2∶1纬线比为磨损面增大直径创造条件, 有利于提高成型网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3∶2纬线比磨损面纬线数量少, 纬线之间距离相对较大, 这样可增大纬线直径, 保证使用寿命延长。

成型网在使用过程中, 可能因为结构不稳定而加剧网的磨损, 甚至影响到正常使用而提前下机。究其根本原因, 可能是网的生产工艺或原材料等因素造成, 生产中对其应加以严格控制。网子结构良好的稳定性是保证的其它所有性能指标的前提和基础。

3 材料和纸机状况方面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根据原卫生部 《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要求, 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整改, 实行分级责任制管理, 明确各部门职责, 细化科室指标,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制度, 加强医师和药师的抗菌药物知识培训与考核, 每月统计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 将2011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2014年每上半年 (管理后) 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1 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 年上半年 (管理后)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3.6%降至9.1%, 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2013 年、2014 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上升, 高于2011 年上半年, 各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效果不好。住院患者2011 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2012-2014 年,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012 年-2014 年每上半年各年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效果稳定。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见表1。

讨论

通过4 年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 本人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认为有以下几点。

医疗机构内部因素:①医生的因素: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自查摸底, 发现临床存在以下问题:医师对药物抗菌谱及作用机制了解不全面, 预防用药、联合用药或使用抗菌药物级别过高, 用药时机、时间不适宜和频数不合理, 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1];微生物标本检测率低;临床医师对细菌培养结果解读知识欠缺, 不能有效利用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品种;门诊用药指征不明确, 凭经验判断是否使用抗菌药物;3代头孢菌素使用量过多, 可以口服治疗的选择静脉输液, 抗菌药物使用未考虑个体差异因素, 致剂量不足或用量过大。针对问题, 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制度, 如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 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制度, 处方点评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办法等[2,3]。强化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2012年上半年各项观察指标均好于2011年上半年。但此后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管理前, 未超过国家标准, 说明门诊抗菌药物管理还有管理空间, 应进一步加强管理。②药师的因素:管理前, 药师对发现的抗菌药物用法、用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有及时告知医生纠正错误, 简单地按处方发药, 没有真正起到审核、复核作用。管理后, 要求药师发现异常处方, 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及时改正。住院病区选用抗菌药物, 要求临床医师参考临床药师的意见[4], 同时, 临床药师深入病区, 指导临床用药。但门诊量大, 及时干预容易造成纠纷, 药师不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③微生物检测:管理前, 检验技师对细菌培养标本采集要求不高, 细菌培养阳性率低, 没有定期进行主要细菌耐药分析, 对临床用药干预不够。管理后, 要求提高微生物检测质量, 不合格标本退回重采, 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 同时, 检验技师加强与临床医师和护士的沟通, 定期培训相关知识, 帮助医师正确解读微生物检测结果, 对临床合理用药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5]。④医院的管理水平:管理前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没有限制, 医院按照临床需求通过一般购药程序进行购药, 具有随意性。管理后品种受限, 但品种的选择是医院行为, 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 合理选择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及时调整品种, 也能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同时, 抗菌药物合理临床应用有赖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程度, 如果医院信息化程度高, 充分利用电子处方点评系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日常管理由计算机来完成, 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⑤卫生行政机构的重视程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的实施有赖于上级卫生行政机构的重视, 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各自职责, 有力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制度的落实。

医疗机构外因素:①患者的因素:管理前, 患者习惯性地认为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各种炎症, 包括无菌性炎症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主动向医师索要抗菌药物, 医师也会迎合患者的需求[6]。管理后,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滥用抗菌药物危害的宣传教育, 如电视、杂志、报纸等的宣传和医师耐心的说服教育, 让患者增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 明白抗菌药物的作用和危害, 理解不能盲目服用抗菌药物。②抗菌药物生产企业的影响:管理前, 抗菌药物生产企业不受限制地推销其产品, 是抗菌药物滥用的推手[7]。管理后, 对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金额进行排名, 约谈生产企业代表, 规范了企业销售行为,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原卫生部要求, 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整改, 将2011年上半年 (管理前) 与2012-2014年每上半年 (管理后) 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1年上半年与2012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3.6%降至9.1%, 但2013年、2014年上半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上升, 高于2011年上半年, 每年之间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住院患者2011年上半年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2012-2014年,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门诊抗菌药物使用较难管理,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受多因素影响, 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方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011.

[2]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Z].卫办医政发[2012]32号, 2012.

[3]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4]李兴华, 周国民, 曾永兰.骨科Ⅰ类切口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 2009, 19 (21) :575-577.

[5]朱德妹, 汪复, 胡付品, 等, 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J], 2011, (11) :321-329.

[6]王颖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4) :122-124.

影响塑料模具使用寿命的因素探讨 篇8

1 塑料模具失效的主要形式

塑料模具的工作条件比较复杂, 它在工作过程中会受到高温塑料填充和流动的压应力和摩擦力作用, 同时高温塑料在成型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腐蚀性物质析出。因此塑料模具主要有以下四种失效形式。

腐蚀失效。塑料模具在服役时, 模具表面和周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 引起表面材料脱落的现象叫腐蚀失效。这种失效现象经常出现在塑料成型加工时和模具保管过程中。

磨损失效。模具在服役时, 由于模具表面与成形坯料的相对运动, 使接触表面逐渐失去物质的现象叫磨损。磨损主要包括疲劳磨损、气蚀磨损和冲蚀磨损等。磨损失效会导致塑料模具表面变粗糙并失去光泽, 甚至使其尺寸超差或形状发生变化。

塑性变形失效。塑料模具在服役时由于承受大而不均匀的应力, 引起模具发生塑性变形从而使模具失效的现象称为塑性变形失效。塑料模具塑性变形的失效形式表现为弯曲、型腔胀大、塌陷等。

断裂失效。塑料模具出现大裂纹或分离为两部分和数部分丧失服役能力时, 成为断裂失效。断裂可分为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塑料模具材料多为中、高强度钢, 断裂的形式多为脆性断裂。

一般来说, 塑料模具的失效不只是以一种形式存在, 往往是多种形式并存, 并相互影响。如塑料与其所成型的材料之间不仅会产生磨损失效, 而且有些塑料还会明显地增加腐蚀作用, 导致塑料模具表面的腐蚀失效。

2 影响塑料模具使用寿命的因素

塑料模具的使用寿命主要取决于其结构设计、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模具加工、被加工材料、模具使用及维护、模具服役和储存环境等多个因素。

(1) 结构设计。

模具结构对模具受力状态的影响很大, 不合理的结构设计往往是造成塑料模具早期失效和热处理变形开裂的重要因素。塑料模具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同心度、对中性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应力集中, 以确保塑料模具生产出来的零件符合设计要求。塑料模具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凸模时必须注意对中导向保护。采用对中导向保护的凸模, 能保证在模具中各相关零件相互位置的精度, 增加塑料模具抗弯曲、抗偏载的能力, 避免塑料模具产生不均匀磨损。

(2) 应尽量避免尖锐圆角。尖锐圆角引起的应力集中可超过平均计算应力的10倍。尤其对夹角、窄槽等薄弱部位, 一定要以圆弧过渡。

(3) 应尽量避免过大的截面变化。过大的截面变化会引起热处理变形与开裂。

(4) 对于结构复杂的模具采用镶拼结构, 可减少应力集中。

(2)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

统计资料表明, 由于选材和热处理不当, 致使模具早期失效的约占70%。由此可以看出模具材料和热处理是影响塑料模具使用寿命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

塑料模具应选择易切削、组织致密、抛光性能好和高的耐磨性、耐蚀性、耐热性的材料。同时在选用塑料模具材料时, 还应考虑到其生产批量和成形材料性能, 如若是大批量生产, 应选用长寿命的模具材料, 如高强韧性、高耐磨性的塑料模具钢 (如GT35、R5、D1等) ;若是小批量或新产品试制可采用锌合金、铝合金等模具材料;若是成型会产生腐蚀性物质的塑料制品时, 则应选用一些耐蚀型塑料模具钢 (如1Cr18Ni9、PCR等) 。

热处理对模具寿命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热处理技术要求不合理和热处理质量不良两个方面。如塑料模具淬火温度过高, 回火处理不及时, 错误地在回火脆性区回火, 会使塑料模具出现裂纹;当钢制塑料模具在热处理过程中残留有残余奥氏体或残余应力时, 会引起塑料模具的变形等[1]。

(3) 模具加工。

塑料模具加工过程对模具寿命的影响最为直接, 不正确的塑料模具加工往往成为塑料模具早期失效的关键。在模具加工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合理因素的存在都可能导致塑料模具失效。

(1) 设备调整和操作不当, 可能使塑料模具在服役过程中早期失效。塑料模具成形塑件的力是由设备提供的, 如果设备定位不准、定量不足、刚性不足、速度过高会直接导致塑料模具早期失效。

(2) 在模具加工过程中不当切削, 形成尖锐圆角或圆角半径过小时常常会造成应力集中, 使塑料模具早期失效。

(3) 机加工没有完全均匀地去除轧制和锻造形成的脱碳层, 致使模具热处理后形成软点和过大的残余应力, 导致塑料模具失效[1]。

(4) 磨削加工可能使金属表面局部过热, 产生高的表面残余应力以及组织变化, 从而导致塑料模具断裂失效。

(5) 塑料模具在进行电加工过程中,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质层, 此外由于局部骤冷和骤热, 还容易形成残余应力和龟裂, 从而造成塑料模具早期失效。

(4) 被加工材料。

被加工材料的性质与状态对塑料模具的寿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1) 很多塑料模具成型所用的塑料会产生腐蚀性产物, 如:聚氯乙烯塑料, 成型时往往因热分解产生氯气;聚缩醛塑料, 有时会产生甲酸和甲醛。这些腐蚀性物质的存在, 是造成塑料模具发生腐蚀失效的主要原因。

(2) 吸湿性塑料或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出挥发性气体的塑料在成型时, 倘若干燥不良, 容易造成塑料模具气蚀磨损。

(5) 模具使用及维护。

使用和维护不当也是使塑料模具失效的重要方面。如在塑料模具使用时, 有些工作部件没有进行有效地润滑就可能导致塑料模具无法正常工作;塑料件及浇注系统废料未取出又闭模, 会造成模具成型部分和分型面压塌;有放置嵌件的模具, 因嵌件的误放 (漏装、多装、方向错装等) 而引起事故等[2]。

(6) 模具的服役和储存环境。

如果塑料模具的服役和储存环境比较潮湿或空气中有腐蚀性气体存在, 那么就有可能引起塑料模具腐蚀失效, 尤其在使用和保管交替太过频繁时这种失效更为严重。

3 结语

塑料模具的使用寿命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问题。在进行塑料模具的设计和加工过程中, 应选用恰当的塑料模具材料, 合理设计模具结构, 选择合理的热处理工艺, 妥善安排模具各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改善模具工作条件, 正确使用塑料模具, 定期保养和检查塑料模具, 尽可能防止塑料模具产生不必要的人为损坏和早期失效, 从而有效地延长塑料模具的使用寿命。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塑料模具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塑料模具,寿命,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元徽, 赵利群.模具材料与热处理[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7.

使用影响因素 篇9

1 主观因素

周转材料(文中指各种油管、抽油杆)入库、装卸、维护保管、质检、发放、回收是一个循环作业过程,都需要人来操作,其中任何一项作业都与周转材料的使用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日常生产管理实际情况调查显示,人为因素导致管、杆损伤占有一定比例。

1.1 施工作业人员保护周转材料意识差

对外雇清洗、倒运、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考查,对其工作中的保护措施随机抽检,看是否达到及格线标准。对上述人员抽查7次,仅有2次符合要求,达不到及格标准。具体不符合要求如:倒运中装卸管、杆趟桥过高,导致机械碰撞过重,并有随意扔管、杆现象;清洗中航吊捆绑过多挤压;作业施工中,作业队管、杆有落地现象,有不加滑车,下管、杆时井口不对中等情况。这些现象至使周转材料本体腐蚀、损坏,两端螺纹处损伤等[1]。

1.2 施工作业现场监督不力

各相关单位虽然职、权、责等方面划分明确,但各单位工作人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督不力。在我们对倒运管杆、作业施工中存在的违规操作行为进行现场监督抽查时发现,违规操作存在情况为3人次,共抽检5人次。违规操作行为有:图省事不按指定垛位装卸管杆;野蛮操作硬拉硬拽硬敲硬撬;不按规定要求执行丝扣保护措施等。因此,作业现场监督不力也成为降低周转材料使用周期的主要原因。

井热注作业的重要物资,其性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热注井作业质量。因此,我们结合有关标准和本队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隔热管轮次周期,以此作为本队的执行标准(即隔热管的使用采用跟踪制度,使用达到30轮次,便以待修管材对待)。其中存在2个问题:一是找补垛使用周期问题。很多找补隔热管未达到规定轮次,由于倒运误差,进入待修垛,因此,增加了修理量,降低了使用寿命。二是到30轮次的隔热管,其中有部分性能符合要求,经视导热系数监测仪检测后,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仍可以继续使用。通过质检员按照管杆使用标准进行检测,从到轮次的隔热管中挑选符合性能要求的,其比率达到9%,高于参考标准。因此隔热管使用轮次偏低是影响使用周期的主要因素。

2 客观因素

电化学腐蚀(盐水、硫化氢、二氧化碳、有机酸等的腐蚀),是油井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在这里暂且不提。那么粘着油管内壁磨损,即“偏磨”,以及油管自重引起的油套管螺纹变形损伤、乱扣现象和场地条件局现的自然因素,就是我们要进行研究的主要因素。

2.1 油井井斜偏磨对周转材料使用周期的影响

抽油杆在油管内壁做往复运动,使用长度在1 000m以上,由于深井同心度的问题,再加上油管内孔较小,管柱直线度累计偏差等原因,势必造成抽油杆周期性的冲击和粘着摩擦油管内壁(即“偏磨”)。如此,管、杆的偏磨使管、杆偏磨表面产生热能,从而使管、杆表面铁分子活化,而产出液具有强腐蚀性,使偏磨处优先被腐蚀。那么偏磨和腐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管、杆偏磨表面更粗糙,从而磨损更严重,破坏了管杆的整体结构。我们曾对3口偏磨较严重的油井洼34428井、海1642井、海16K38井做了调查,平均每口油井下抽油杆160根,作业提出后平均偏磨损坏根数为141根。

2.2 管体自重及材质对周转材料使用周期的影响

作业井下周转管、杆通常达到150多根,由于管、杆本体自重,造成管、杆承重加载,在使用中,对螺纹及本体均有损伤。而管、杆材质及表涂层的强度和耐蚀性的不同,使得管、杆的耐腐蚀性和寿命也不一样。如此,由于生产油井产出液含水较高,并有极用,与产出液的腐蚀性共同冲蚀,使油管螺纹快速老化,加之上面提到的偏磨腐蚀,综合作用,便在该处产生断脱、刺漏。

2.3 自然因素对周转材料使用周期的影响

由于场地条件的局限性,周转材料通常露天放置,经受雨、雪、风沙、尘暴的侵蚀。这些自然因素腐蚀并降低了周转材料的使用寿命,经现场检查,存在的弊端是大量减少了油管和抽油杆的日周转量,使生产正常运行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使部分管、杆打入待修或闲置报废。

3 结论与建议

(1)影响周转材料使用周期的主要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作业人员保护周转材料意识差、施工作业现场监督不利和注汽隔热管质检轮次定位低,客观因素包括油井井斜偏磨、管体自重及材质和自然因素。

(2)主观因素上,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加大作业施工监督工作力度,长期实施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监督,严格按照制定的奖惩机制执行。同时,按照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周转材料管理办法》等进行严格管理,使各个生产环节都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对于隔热管问题,继续实施隔热管跟踪制度,采用隔热系数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客观因素上,针对油井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防腐剂、使用抽油杆扶正器、油管扶正器,对自然条件影响采取涂抹黄油、塑料布包裹、铺垫水泥面,以此减少周转材料的损伤、腐蚀,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使用影响因素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抗生素;应用;多因素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3-001

抗生素自主使用可被定义为在未经医生许可而获取并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或症状,大多数疾病或症状发生时,患者首选的是自主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自主使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出现。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力量,他们思想观念强,文化水平高,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巨大,因此,了解大学生自主使用抗生素的相关影响因素,对提出改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十分有必要性。

1.对象与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经济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自行编制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以及自主使用抗生素相关的题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现场发放并回收,收回有效问卷37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5%。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中:男生215人,女生162人;医学生197人,非医学生180人;生源地为城镇的175人,农村为202人;独生子女158人,非独生子女219人;本科生206人,专科生171人;低年级186人,高年级191人。以最近半年内是否自主使用抗生素为应变量,其他可能的相关变量为应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低年级、生源地为城镇、非医学专业是影响大学生自主使用抗生素的危险因素,见表1。

3.结果

女生自主使用抗生素多于男生,可能是由于男生较之女生体育锻炼要多,抵抗力较强,得病机会相对较少。而女生在生病后往往不能正确处理疾病,盲目去药店购药。低年级学生自主使用抗生素多于高年级学生,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相关医学知识有关。现今网络等媒体发达,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获取医学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因此高年级大学生由于逐步积累了相关抗生素知识,从而能够正确认识滥用抗生素的危害,继而杜绝自主使用抗生素。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我国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都相对落后,抗生素相关教育和宣传普及远远不够,导致农村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度较低,相反,城市、城镇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农村发达、先进许多,对抗生素的了解途径也较多。因此,生源地的差异是导致出现大学生自主使用抗生素差异的一方面原因。医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关于抗生素的专业知识,所以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于抗生素基本知识认知与使用认知方面有所差别,因此这一因素导致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的自主使用抗生素行为。

使用影响因素 篇11

1.1 背景

现代科技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服务业被重新洗牌, 智能设备可穿戴概念作为新服务的重要入口在近年得到很大的发展。之前轰轰烈烈的“Google Glass”推出后饱受非议, 但不影响2014年被称为“可穿戴元年”。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如雨后春笋进入大众视野, 其中智能手表作为先头军频频亮相, 被称为有可能成为继手机后最大的技术革命, 也成为2014年智能市场最炙热的话题。虽然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产品, 如Samsung Gear、Moto 360、Pebble等, 但是用户对智能手表依然认知不足, 大多数处于怀疑和观望的状态。智能手表是一款智能可穿戴设备, 它所提供的服务体验和交互方式要自然的融入日常生活。它同时拥有手表和移动设备的属性,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手机附属品, 需要拥有自己特有“身份 (Identity) ”。如何设计智能手表才可以体现它的价值;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并且使用, 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对使用智能手表的用户进行了一周的调查, 用深入访谈和日志收集的方式观察并分析其使用形态, 得出用户的使用模型, 为智能手表设计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2 智能手表现状

现阶段智能手表作为可穿戴设备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基于移动操作系统, 同时具有独立通话和上网功能。另外一种智能手表基于实时操作系统, 不具备独立移动网络模块, 必须与其他智能设备连接使用, 可以接收智能手机实时推送, 控制智能手机的某些功能。健康指标检测服务是现在所有智能手表的标准配置, 利用蓝牙功能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同步和分析。

2 用户行为研究框架

本文是基于日志调查法展开的研究, 对设备使用日志的分析和挖掘有多个层面, 每个层面又有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根据现有研究文献, 笔者将其进行归纳和整理后得到以下要素。

用户行为主要受到使用情境的影响, 我们将其分为两个层级, 分别为用户属性和环境属性。用户属性包含了个人属性和任务, 环境属性包含了使用时间和地点。通过这些单项指标设计日志格式并且收集数据, 将收集到的数据从用户级和行为级的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最终再结合设备演化和对比, 比如与传统手表和智能手机的演化和使用行为进行纵向对比。

(1) 个人属性:用户个体特征信息。年龄, 性别, 职业不同会影响到智能设备的使用习惯。

(2) 任务:用户完成当前任务有影响的设备与服务的描述, 包括设备状态和程序状态。

(3) 时间:用户在一天内和一周内的使用设备的时间分部。

(4) 地点:收集用户使用设备的方位, 包括室内, 室外, 移动中, 乘坐交通工具等。

(5) 用户级:以不同单个用户为统计单位进行的响应分析。

(6) 行为级:观察用户对设备的操作情况, 对设备“不同的操作”作为分类依据。

(7) 演化分析:智能移动设备的交互发展时间虽然不长, 但是每一次“进化”都会对用户使用习惯产生影响。

(8) 对比分析:每种设备都是一个平台, 各个平台都有响应的关联, 从而成为一个交叉服务生态链。通过与智能手机, 平板以及传统手表的交互, 服务等维度进行对比, 找到合适智能手表的设计要素和方法。

3 智能手表用户使用行为调查

本论文为定性研究, 研究方法为深入访谈和日志调查。深访可以全面且详细的了解参与者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态度和动机。日志调查可以真实准确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从参与者每天身处的各种情境中了解他们智能手表的基本使用形态。

3.1 参与者

参与者需要同时佩戴传统手表和使用智能手机 (Android OS 4.3以上) 。我们寻找到八位符合条件的人, 四男四女, 年龄分布为20-32岁, 平均年龄26.岁。职业有学生, 老师, 导游, 公司职员等, 由于职业的不同, 生活习惯也会有区别, 所以手机和手表等智能设备的使用形态会有差别。

3.2 基本设备

Moto360智能手表是2014年Googl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手表, 属于本文之前提到的以通知中心为核心服务的产品。我们让参与者直接使用, 观察他们如何使用是获取使用形态的重要方法。 (Moto360智能手表由我们提供) 。

3.3 日志设计

我们用Google Docs和Google Sheet准备实验要求和日志格式并共享给参与者们, 要求他们将每天智能手表的使用情况记录在上面。设计日志的时, 根据前文的研究框架, 包括使用时间, 使用地点, 进行的任务以及如何使用, 最后还需要描述使用感受并做评价, 用于了解使用动机和所使用功能对他们的影响。同时, 在每条记录后会附加评价, 从1分到5分 (1分-完全不满意, 2分-不太满意, 3分-一般, 4分-满意, 5分-非常满意) , 便于了解参与者的主观感受。

为了得到尽量准确的数据, 我们要求参与者们每天进行两次记录, 一次在中午, 记录上午阶段, 第二次记录下午到晚上的活动。我们会每天查看记录的情况, 并通过短信或者留言的方式对参与者进行提醒或者指导。每位志愿者的调查周期为一周, 在日志调查前会我们先对每一位参与者进行一次深访, 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使用智能设备的基本状况。用户完成一周的记录后, 我们会进行第二次深访, 用于了解使用后的回馈。

4 数据分析

对于以通知中心为服务核心的智能手表, 手机的使用形态对其有直接影响。首先通过前期的深访, 我们将用户使用手机的类型进行分类。由于个人属性的不同, 所以手机对于个人的角色也不同。在使用智能手表的一周内, 我们一共收集了285条日志, 平均每人40条。按照主观使用感受进行评分平均分是3.5分 (最高4.1, 最低3.0) , 总体使用感受高于“一般”。在整个记录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给参与者们设置任务, 希望能够得到自然使用数据。

4.1 使用情境分析

4.1.1 地点和时间

日志里, 在使用的前两天, 他们对电量的担心相对比较多, 后来有所减少。在深访中, 所有参与者都表示平时使用传统手表时, “回到家会自然脱下手表, 并且放在一个易发现的地方”。这是一个自然习惯, 平均每天有8~12h时间手表是处于闲置状态, 所以我们认为“拿下手表, 放在哪里”, 可见手表闲置时间的放置是一个设计要素。从使用时间上来看, 周末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工作日, 周末的大部分时间参与者们都在家中休息, 属于放松状态, 几乎不会佩戴手表。

4.1.2 任务和行为

接收“通知”是参与者们提到最多的选项, 占了总记录的34%。可穿戴设备更加贴近用户, 可以弥补手机服务触及困难的领域, 利用贴合皮肤的特点, 可以提高信息接收效率, 防止漏接信息。有29%的记录表示, 手机不在视线范围内也可以查看信息, 因为它被戴在手腕上, 比手机提醒更直接。如有信息推送到手表上, 只需要眼睛一撇即可知道, 如不需要及时回复, 可暂时无视, 省时省力。

显示时间是手表的第一属性, “看时间”这项占了日志总数的27.3%。参与者们都表示, 手腕翻转屏幕亮起, 自然且没有异质感。大部分传统手表的电池都可以消耗2年以上, 而智能手表作为电子设备电力续航一般可维持在1天, 有18.9%的记录提到了电量管理, 而因为电量不足而引起的问题只占了5%。我们了解到, 参与者们结束一天的活动后, 回到家中, 习惯性的将手表脱下并放在充电座上, 解决了前文提到的手表闲置时放置问题, 快速充电这个设定也令他们很满意, 一般60分钟内充满。在佩戴感方面, 总体感觉佩戴舒适, 但女性参与者普遍手腕较细, 表示戴着显得突兀, 装饰性弱, 其中还提到了款式不可选, 手表造型科技感较强等外观问题。

智能手表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 语音为主要输入模式。关联到语音输入的只有8条 (2.8%) , 他们表示在户外使用对着一块手表说话自己感觉很不便, 会引起周围人的误解。而且, 他们觉得如果说出声音被别人听见, 好似隐私被公开, 感觉很为难。手机联动的需求并未特显出, 只占了总体记录的4.5%, 主要用于当手机的“遥控器”, 控制音乐, 移除信息推送等。他们希望可以有更丰富的联动服务, 提高手表的实用性。运动检测是现在大部分可穿戴设备的必备功能, 通过加速器传感器等元件检测身体机能, 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2.1%的日志提到了运动检测。我们分析了原因, 首先由于个体差异, 手表的记录数据不准确, 只能了解大概;第二, 功能同质化, 手机也可以提供同样的功能。第三, 没有其他附加服务, 如社交, 健康资讯等。在用户眼中只是单纯数据, 没有意义。

4.1.3 演化和对比分析

首先来看手表的演化。在钟表的诞生之初, 座钟的主要用途是天文观测, 随后的地理跃迁促成了航海钟的发明, 火车的定点发车促成了便携化的怀表。而手表的发明源于一个很直观的概念, 将体型大的钟变得方便携带, 方便人知道时间。后来随着手表文化的发展, 人们希望通过千变万化的表壳造型, 形形式式的表盘设计, 来拓展表的功能范围, 增加手表的艺术品位, 使其成为一种能体现个性, 体现身份的新潮饰品。计时、饰品、地位象征等作用, 使得手表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大众主要使用的智能设备有个人电脑 (PC) , 平板电脑 (Tablet PC) , 智能手机 (Mobile Phone) 三种。每种设备的特点和定位不同, 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所提供的交互和信息获取方式都有区别。PC端提供多种维度的交互方式, 且显示尺寸最大, 用户可以长时间浏览大篇幅信息和进行多样化的任务操作, 所以在PC端的交互方式属于“慢交互”;智能平板和智能手机移动性强, 再加上“always on”的特点, 用户使用频度和使用时间更碎片化, 属于“快交互”, 适合快速接收和发出信息。而智能手表又不同, 具有可穿戴属性和极小的显示屏, 获取信息需要简洁和快速, “简交互”才可以更好体现其特点。

从以上三种智能设备的交互体验比较来看, 针对便携性不同的设备设计其交互方式需要从设备本身出发。如提升便携性的同时总会牺牲一些体验度, 比如智能手表贴合手腕, 使用时几乎不离手, 移动性高于智能手机, 但由于显示尺寸的差异, 智能手机上的交互方式不可以硬搬到手表上, 比如放大缩小这种基本操作在1.5寸的屏幕上会较困难, 阅读信息的体验也需要根据手表的特性进行优化。

结论

在进行产品开发时, 我们往往会围绕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结合我们的观察和实际产出的日志数据里可以总结出一下智能手表的设计要素。

(1) 佩戴性 (Wearability) , 即手表重量, 材质, 佩戴舒适度。因为以人体环境需要良好的物理支撑, 即符合人体工程学, 更加自然的携带方式, 才会让减少手表和佩戴者的距离。

(2) 社会性 (Sociality) , 符合当下时代, 观点和文化。如果造型过于科技或者超出用户的认知范围, 或者不能被社会体系接受 (比如Google Glass引起了很多争议) , 外观要被大众接收, 让看的人和用的人都觉得看的舒服, 不会成为异类。总的来说就是, 让设备融入我们, 而不是让我们去融入设备。

(3) 安全性 (Security) , 大数据时代, 一台设备就可以包含一个用户的所有隐私, 提高安全性, 即提高用户的使用信心。

(4) 视觉性 (Visibility) , 良好的视觉体验, 可以影响用户对设备的使用, 特别是在极小屏幕下, 合理的信息架构和视觉隐喻可以提高信息接收效率。

(5) 高移动 (迁移) 性 (High Mobility) , 在任何场景下都可以不离身, 和身体高度贴合, 比其他移动设备更加具有迁移性。

(6) 连续性 (Continuity) , 数据的产生是由于人的行为造成的, 所以是否连续而准确的收集数据, 对用户的会有影响。

现在已经过了功能为王的时代, 做产品就是做情境。在合适的场景使用合适的功能, 出门提醒天气, 交通状况, 乘坐交通时推送新闻, 工作时日程提醒, 快速查看信息等。功能和情境结合的越好, 体验才越好。

便携性和体验度不可兼得。智能手表有比智能手机的更高的携带能力, 但是在设计其服务时要掌握好产品体验度和便携性之间的平衡, 提高便携性的同时会牺牲一些体验度。用合适的产品做合适的工作。

结语

在本论文, 我们对八位使用智能手表的用户进行了每人为期一周的日志调查。通过深访和记录, 了解了这些参与者智能手表的使用形态。运用情境分类和局部经验归纳扩展的思路去分析, 发现了设计智能手表的关键要素。我们希望此结论可以为智能手表的设计提供参考,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的产品提供合理的设计思路。在后续的研究中, 我们将继续探讨智能手表的交互方式。

在可以预测的2015年随Apple Watch的上市, 我们期待这股浪潮会强势来袭。智能手表会走进大众的生活, 并与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和电脑组成新的智能生态系统, 为我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Anjeli Singh, Sareeka Malhorta“A Researcher’s Guide to Running Diary Studies”APCHI’13, 2013, 296-300.

[2]王继民, 李雷明子, 郑玉凤.基于日志挖掘的移动搜索用户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 37 (03) :134-139.

[3]ZIMMERMANN, A., LORENZ, A., AND OPPERMANN, R.2007.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context.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d using Context (CONTEXT07) , Springer Press, 558-571.

上一篇:新型智能网络技术下一篇:网络教学系统模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