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2024-07-24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精选12篇)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1

S商城是本市一座致力于创造未来购物体验的综合性商城, 它不仅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同时又充分吸收了新的观念及技术。接下来, 我们基于新型网络技术, 对S商城进行整体设计。

1 S建筑智能化项目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1.1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综合布线系统是在S建筑智能化平台的基础上, 让S建筑的业主能够实现运用社区化媒体及基于云计算技术及物联网传感技术进行营销的基础, 它是S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物理层, 也是整个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

1.2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S建筑的综合布线系统主要包括四个子系统, 分别是管理子系统、垂直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及水平子系统。其中, 工作区子系统主要由5 个部分构成, 分别是商铺、RFID读写器、交互式信息终端、AP及信息采集数字摄像机;水平布线子系统的布置主要是指将水平电缆从插座位置, 走墙内的预埋管, 直到吊顶, 然后出房间汇集于水平槽中, 最终到各个楼层的配线间。

2 S建筑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1 计算机网络系统概述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S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基于云计算技术以及物联传感技术进行营运分析的网络层, 它为S建筑中的各个子系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数据交换平台。

2.2 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是采用两层交换架构设计而成, 其中,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核心层主要是利用每秒1000Mbit进行交换, 而接入层主要采用每秒100Mbit进行交换。在S建筑的公共区域中无线覆盖Wi Fi[1]。

2.2.1 拓扑图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拓扑图 (图1) 如下所示。

2.2.2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IP地址的分配

从商铺地址的分配上来说, 主要是172……网段, 此网段均采用固定方式分配, 同时绑定IP地址与MAC地址;从无线覆盖分配上来说, 主要是172……网段, 此网段均采用动态方式分配;从RFID读写器、交互式终端、流媒体集数字摄像机、服务器以及网络管理的分配上来说, 它们均是172……网段, 且采用固定方式分配。

2.2.3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VLAN划分

本次设计中, 依据网络用途的不同, 对网络进行划分, 将其划分为多个VALAN。其中, 商铺为1XX;无线覆盖为2XX;RFID读写器为1XX;交互式终端为1XX;流媒体采集数字摄像机为1XX。

2.2.4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网络交换设计

网络交换设计主要采用两层拓扑结构, 其中, 核心层采用每秒1000Mbit进行交换, 而接入层主要采用每秒100Mbit进行交换[2]。

2.2.5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服务器设计

基于网络系统的整体需求,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配置2 台数据库服务器, 将其用于部署数据库应用。与此同时,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配置2 台IP SAN存储服务器, 该服务器的容量为10TByte, 将其用于存储数据。

2.2.6 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无线覆盖设计

对于无线覆盖的设计主要采用802.11N, 同时兼容802.11G, 保障其能够覆盖S建筑的全部公共区域[3]。

3 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的RFID应用系统

3.1 RFID应用系统的概述

RFID应用系统主要采用RFID被动式标签卡来实现对S建筑中的会员管理功能, 通过对S建筑中会员的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从而可以获得会员的消费习惯, 最后再为会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达到会员与商家之间的双赢。

3.2 RFID应用系统的设计

S建筑的RFID应用系统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层面, 分别是RFID的信息采集层面与RFID信息的分析层面。

3.2.1 RFID应用系统的拓扑图

RFID应用系统的拓扑图 (图2) 如下所示。

3.2.2 RFID应用系统的信息采集

RFID应用系统的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安装在S建筑中各层的RFID读写器实现。如果S建筑中的会员身上携带有RFID卡, 那么当该会员进入到S建筑中的时候, 他身上携带的RFID卡的信息就会被RFID读写器识别, 然后利用网络将其信息记录到后台数据库中。其中, 网络系统记录的信息主要包括了RFID的ID号、行动轨迹以及停留时间等相关信息。若要对会员的上述信息进行准确地识别, 需要在S建筑中安装一定数量的RFID读写器。根据考察结果发现, 在S建筑的一层入口位置安装12 台读写器, 在S建筑的2-9 层可以平均安装8台读写器, 在S建筑的10-11 层可以安装4 台读写器。

3.2.3 RFID应用系统的功能

RFID应用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了以下5 个部分, 分别是门口会员流量统计、门口会员偏好显示、交互式信息查询、会员消费信息统计分析以及会员其他推送信息[4]。

3.2.4 RFID应用系统的组成

RFID应用系统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RFID读写器、主动式RFID卡、RFID中间件、数据库系统、应用信息系统以及交互式触摸屏等。其中, RFID中间件主要是采用实时定位系统实现。

4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多媒体视频采集系统

4.1 数字多媒体视频采集系统的概述

S建筑属于高品位购物中心, 应体现出客户的品质。因此, S建筑采用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多媒体视频采集系统, 这种系统能够将大厅中心舞台中的画面及时投送到大楼的各个媒体发布点, 同时也能将其投送到合作网站中。此外, S建筑采用的是实时互动方式, 能够将各个餐厅的就餐情况展示于各个查询终端上, 从而与RFID应用系统进行有机结合, 保障会员享受的服务品质。

4.2 数字多媒体视频采集系统的设计

数字多媒体视频采集系统按照区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 分别是大厅舞台的音视频采集与餐厅的视频采集。

4.2.1 大厅舞台的音视频采集

首先可以在大厅舞台的周围安装4 台网络音视频的采集设备, 从而可以对大厅进行全方位的采集。接下来, 可以将采集的信号利用网络上传到磁盘阵列中。然后, 可以利用后台服务管理软件, 将采集到的音视频信号转换为合作网站的播放格式。最后, 可以采用后台多媒体的互动系统, 将获得的信号推动到S建筑中的各个多媒体显示终端上。

4.2.2 餐厅的视频采集

首先, 为S建筑内的每一个餐厅都配置一台技术先进, 同时又要保障其能实现虚拟云台功能的高清视频采集设备。接下来, 将采集到的视频信号上传到相应的服务器中。最后, 利用后台管理软件将虚拟云台控制面板内嵌到互动系统中, 最终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现场画面的图像展示。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基于新型网络技术基础, 对商城S建筑智能化项目系统进行设计, 能够为业主打造更好的应用平台, 提升业主的生活品质, 同时也能为商场内的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孙禄明.基于新型网络技术的建筑智能化项目应用案例[J].电声技术, 2013.

[2]姚得利.基于GIS技术的建筑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 2014.

[3]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4]周明强.基于OPC技术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D].重庆大学, 2013.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2

作为一名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是笔。而现在的笔,无非就是图案不同,功能基本没两样,顶多是按一下能出铅的自动笔,能吸墨水的钢笔。这样的.笔,太不“与时俱进”了,实在是不能满足我们学生“学习、趣味、实用”等多重需求。所以,我最想发明一种新型智能笔。这是怎样的一种笔呢?让我来一一告诉你。

这款智能笔将解决我们学生最苦恼的一个问题―丢失。据不完全统计,我仅在六年级上学期就丢失了1支钢笔、2支圆珠笔和4支自动铅笔,损失“惨重”。因此,设计一款有“防丢”功能的笔刻不容缓。这款笔的一侧安装有一个超微型“报警”器,每天你只要按一下上面的红色按纽,启动它的“防丢”功能,它一旦离开我们两米以外,就会发出萌萌的警报提醒“别丢下我”,“ 别丢下我”这样的笔,既充满趣味又不会丢失,怎不值得拥有?

这款智能笔还有报时提醒功能,通过语音提醒你去做该做的事。比如:刚刚下课,智能笔就提醒我:“下节课是英语课,请立即准备好英语书和笔记本。”我听到这句话,就自觉先准备好英语书和笔记本再出去玩。又比如:周末时光,我正在玩手机游戏,设置的时间一到,智能笔又会及时语音提醒我:“游戏时间已过,请开始阅读,请开始阅读!”我就会立即放下手机,拿起书本,进入阅读状态。智能笔能有这个功能是因为它的笔头上安装有一个微型电子智能仪,对我们学生来说,语音提醒功能非常实用,可以防止我们偷懒,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智能笔还将是我们生活中的小老师,因为它有一个超强的功能―电子字词典功能。我在它的电子智能仪中储存了5000多个汉字字词,在学习过程中只要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或词,只要用笔头扫描一下,智能笔就能立即识别出它的读音,说出它的释义。

新型智能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篇3

【关键词】温度控制 单片机 点热 数码管

温度是工业控制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特别是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石油等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微机测量和控制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单片机具有处理能强,运行速度快,功耗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温度测量与控制方面,具有控制简单方便,测量范围广,精度较高等优点。

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控制系统的要求,主要是保证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稳定性好,不振荡,而对系统的快速性要求并不是不高[1][2]。本系统简单的分析了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过程及实现方法:现场温度利用热敏电阻对温度的敏感性,获取热敏电阻在电路中的分压比,将其转换为模拟电压信号,再经过低通滤波电路滤掉干扰信号后送放大器,信号放大后送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送单片机,单片机根据用户输入的温度通过控制加热设备的通断来完成对温度的控制与显示。

1 总体设计方案

1.1 系统工作原理

本系统利用STC单片机,加上其它外围电路实现对温度的实时监控[3]。本系统允许用户输入需要设定的温度值,并通过数码管显示输入的要求温度值A。设定完成之后,显示模块切换到对实时测量温度的显示。实时温度的测量是利用热敏电阻的分压值获得的,再通过A/D转换后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经过单片机的处理,便可获得实时测量温度值B。对于本系统主要是要实现对温度加热的控制,制冷暂不在设计范围。当系统上电后,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设定温度值,然后系统将自动比较A与B的值,当A大于B的时候,系统会控制继电器打开加热设备开始加热升温。同时系统不断的测量实时温度,再与设定温度比较。这样不断调整加热设备的工作状态使加热系统温度达到设定温度的要求。

1.2 电路框图

电路原理框图如下图1所示,本系统由STC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其中外围电路主要有温度值键盘输入电路、温度测量电路、显示电路等组成的。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主控单片机

主控单片机采用的是STC89LE516AD,该单片机内部具有AD功能,不需要外围扩展,简化了设计,而且STC单片机使用方便,下载程序只需使用自带的串口,不需要专门的编程器,也降低了系统成本。

2.2 温度测量模块

在系统硬件设计上,本系统采用三通道同步采集的方式来提高系统的精度。本系统设计中,使用NTC(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电阻[4]和精密电阻串联的方式,利用热敏电阻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的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电阻值,通过热敏电阻的分压值来测量实时温度,原理图如下图2所示(图中只给出一个通道)。

图2中,我们所获得的信号是模拟电压信号,先通过一个设计跟随器U1(缓冲作用),,再通过一个低通滤波器滤除干扰信号(图中没有画出),放大之后通过STC89LE516AD单片机自带的AD转换功能转换为数字信号。获得数字信号之后,通过相关的算法,转换为温度值,最后送数码管显示。

图2 单通道温度采集原理图

2.3 温度输入按键功能模块

按键输入功能模块如下图3所示,通过4个独立的按键便可实现对温度输入的设定。对于对温度的设置可以在0-9999°范围内变化。期中,最左边的按键可以实现对4个位置的数码管分别切换控制,而中间两个按键可以实现温度的加减。

图3 独立按键功能模块

2.4LED显示模块

在本系统显示没有采用目前流行的液晶显示屏,而采用数码管的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屏的对比度比较低,只能在较近的距离才看的清楚;而且相当数码管来说,液晶显示屏成本比较高。

本系统显示模块利用4个74hc595[5]芯片级联在一起,原理图如下图4所示,每一个74hc595可单独的驱动一个8段数码管。这种接法可以很大程度的节约单片机的IO口硬件资源,我们只需要3根数据线SER、SCLK、RCLK便可控制4个数码管的显示。

图4 数码管显示模块

3 系统软件设计

程序流程图如下图5所示。对于本系统,我们只采用4个数码管作为显示模块,这样需要在设定温度显示和测定温度显示之间来回进行切换,我们用“软件硬化”的思想简化了设计,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当我们设定温度的时候,4个数码管用来显示设定温度,并记录下来。设置完毕之后就将数码管的显示功能切换到实时测量温度的显示。

图5 程序流程图

在软件设计方面,本系统采用“点热“的方式对温度进行较为精确的控制,充分利用软件设计的思想简化硬件设计;同时也避免了复杂的PID算法,简化了软件设计。

“点热”的原理如下:当设定值相对于实时测量值,比较大的时候,单片机就会控制继电器,使得加热棒持续地加热。于此同时,系统会不断地测量实时温度,并不断比较设定温度和測量温度的大小,当两者相差越来越近的时候,单片机就会控制加热棒通断的速率不断提高,就是不断的通断式的加热,就像一个个点的方式进行加热。从而使温度较为准确的达到设定值。

4 系统测试

系统上电后,数码管就会显示实时测量温度26°。当我们设置需要温度的时候显示模块就会根据我们按键输入显示设置温度。例如,当我们设置100°的时候,设置完成之后会发现继电器吧嗒的响了一声,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数码管实时显示的温度慢慢的升了上去。在到达50°之后,继电器吧嗒响的越来越频繁了,即通断的频率提高了,这就是我们系统中采用的“点热”的方式进行加热所产生的现象。在100°之后,数码管显示的温度不再上升了,并且稳定在100°。

同样我们进行了另外一种测试,即不采用“点热”的加热方式,就是利用普通的控制方法——没有达到设定温度的时候,继电器控制加热棒持续加热,直到测量温度到达设定温度之后才断开加热棒,我们会发现最后实测温度总是会比设定温度高。这种方式,精度很低,可靠性差。

通过上述2种加热方式的比较,我们选择“点热”的方式完成系统较为精确的温度控制.达到了系统的设计要求.

5 结论

在充分研究热敏电阻特性的基础上,利用NTC热敏电阻对温度的敏感性来测量温度,通过单片机,辅以外围电路,设计了一套实用、简单、成本低的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点热”的加热方式,实现了对温度的控制和显示,并且系统稳定性好。在本文中,很大程度的利用了软件硬化的思想,简化了设计,节约了系统成本。本文的设计被验证是正确的,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及相关领域。

参考文献:

[1] Luo Yun-song, Li Dan. The Design of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AT89C51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vol 12,2009.

[2] Chen Miao-fang, Hu Xiao-dong. Design of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AT89S51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Mechanical Engineer,vol 01,2009.

[3] 刘同法,陈忠平,彭继卫. 单片机外围接口电路与工程实践[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03.

[4] 郭宝亿,谭宝成,张峰. 基于ARM的热敏电阻测温模块设计[P].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9,vol.29.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4

关键词:调制技术,智能天线,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3G移动通信系统是国际电信联盟制订的提供移动综合电信业务的通信系统。3G将把移动无线接入技术以及蜂窝移动通信的业务功能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本质上, 3G系统采用CDMA和分组交换技术, 3G系统将支持更多的用户, 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

1 新型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在决定通信系统频谱利用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除了一些常规的调制方式如FSK、BPSK、QPSK、DQPSK、OQPSK、MSK、GMSK、π/4-OPSK和QAM等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外, 人们正在致力于研究一些更能适应复杂的通信环境和多变的业务需求的调制方式, 如多载波调制和可变速率调制。

1.1 多载波调制

多载波调制的原理是把要传输的数据流分解成若干个子数据流, 每个子数据流具有较低的码元速率, 然后用这些子数据流去并行调制若干个载波。由于在多载波调制的子悟道中码元速率低、码元周期长, 因而对传输信道中的时延扩展和选择性衰落不敏感, 或者说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 多载波调制具有抗多径扩展和选择性衰落的能力。当然, 多载波调制所用的各个子载波必须满足一定精度和稳定度的要求。

多载波调制的方法如下:1) 多载波正交振幅调制 (MC-QAM) 。把待传输的数据流分解成多路低速率的子数据流, 每一路数据流被编码成多进制QAM码元, 再插入同步/引导码元, 分别去调制各个子信道的载波, 这些子载波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MC-QAM信号;2) 正交频分复用和码分多址结合 (OFDM-CDMA) 。OFDM是利用频率正交来区分不同子信道的载波, 因而相邻子信道所占用的频段可以相互交叠, 而不会相互干扰, 因而可提高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

正交频分复用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码分多址相结合。方法一:首先, 待传输的数据先进行直接序列扩展 (伪码长m位) ;然后, 每个码序列经过串/并变换, 其子码分别进入M个支路并和其中的正交于载波频率进行调制;最后, M个支路合并, 即可形成OFDM-CDMA信号;方法二:待传输的数据先进行串/并变换, 分成N条并行的低速数据流;然后, 每条子数据流分别对同一个码序列和N个不同的正交载波频率进行调制;最后, 综合成OFDM-CDMA信号。OFDM-CDMA调制技术综合利用了OFDM和DS-CDMA二者的优点, 是高速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种优选调制方案。

1.2 可变速率调制

因为移动信道的传播性能经常会随时间和传播地点而随机变化, 所以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具有自适应改变其传输速率的能力, 以便能灵活地为多种业务提供合适的传输速率, 而且能在保证传输质量的前提下, 根据传播条件实时地调整其传输速率, 以充分发挥所用频谱的效率。实现可变速率调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可变速率正交振幅调制 (VR-QAM) 。QAM是一种振幅和相位联合键控技术。电平数越多, 每码元携带的信息比特数就越多。可变速率 (QAM) 是根据信道质量的好坏, 自适应地增多或减少QAM的电平数, 从而在保持一定传输质量的情况下, 可以尽量提高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速率。实现VR-QAM的关键是实时判断信道条件的好坏, 以改变QAM的电平数。

2) 可变扩频增益码分多址 (VSG-CDMA) 。这种技术靠动态改变扩频增益和发射功率以实现不同业务速率的传输。在传输高速业务时降低扩频增益, 为保证传输质量可适当降低其发射功率, 以减少多址干扰。

3) 多码码分多址 (MC-CDMA) 。待传输的业务数据流经串讲变换后.分成多个 (1, 2, …, M) 支路。支路的数目随业务数据流的不同速率而变。当业务数据速率小于等于基本速率时, 串/并变换器只输出一个支路;当业务数据速率大于基本速率而小于2倍基本速率时, 串讲变换器输出两个支路;依此类推, 最多可达M个支路, 即最大业务速率可达基本速率的M倍。

2 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是—种自适应阵列天线, 由多天线阵、相干收发信机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DSP) 算法组成。智能天线可有效地产生多射束图。这些射束的每一个都指向特定的UT, 而这些射束闻也能适应跟随任何移动的UT。发射机把高增益无线波束对准通信中的接收机, 这样既可以增大通信距离 (若距离不变, 可节约发射功率) , 又可以减少对其他方向上接收机的干扰。

在接收方, 这种特性即空间选择接收, 能大大地增加接收灵敏度, 减少来自不同位置同信道的UT的同信道干扰, 增加容量。它也能有效地合并多径成分来抵制多径衰落。在发射方, 对空间智能选择形成射束的发射, 能降低对其他同信道UT的干扰, 增加容量, 并极大地降低输出功率。

智能天线系统的每个阵元所接收的信号先进行幅相加权, 其权值是由控制器通过不同的自适应算法来调整的。之后, 被加以的信号进行合成, 形成阵列输出, 也就是形成若干个自适应波束, 同时自动跟踪若干个用户。智能天线所形成的波束能实现空间滤波, 它使期望信号的方向具有高增益, 而使干扰方向实现近似零陷, 以达到抵制和减少干扰的目的。天线阵元的数目付与天线配置的方式对智能天线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在CDMA通信系统中, 能按CDMA编码形式形成相应的天线波束, 不同的用户编码形成不同用户的天线窄带波束, 从而大大提高CDMA通信系统容量。这是CDMA通信使用智能天线技术的最大优点。

目前, 已经提出将智能天线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以提高系统容量, 满足日益增多的移动用户的需求。此外, 智能天线还能通过提高频谱利用率, 扩大覆盖范围, 使用多波束跟踪移动用户, 可以补偿孔径失真, 降低延迟扩展、多径衰落、共道干扰、系统复杂性、误码率和中断概率等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参考文献

[1]蔡康, 李洪, 朱英军, 等.3G网络建设与运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计, 2007.

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培养探索论文 篇5

信息社会的智能化进程孕育了对智能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这一进程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科技人才?W家教育体系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智能科技人才的耑求?高等学校如何培作符合时代;/,_i求的高素质智能科技人才?等等-系列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高校的高度关注,并应尽快上升为高等教育的国家战略。

学会先行

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CAA卜9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史上留下了两个历史性的贡献:一是大会接受了时任中国人丨:智能学会副秘书长的韩力群教授等学者提出的在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逐步建立本科专业的建议,并由钟义信理事长提议将该新专业的名称确定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二是大会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王万森教授任主任),并把筹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任务交给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12月13日,由中国人T.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届全能科学4技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H开,,这次大会在认真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向全国高校发表了“加快矜能科学4技术学科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称为“锊能科学~技术北京宣言”,在国内部分髙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ff先驱的北京大学智能科学技术系,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设置申请,分别于10月26日、11月26日和12月5日通过了专家论证组、学部和学校评审,并于12月15日前报到教宵部备案,同年年底权教育部备案通过。

自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首届学生入学至今,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已经走过了九年的不平凡历程。截至3月,全国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该专业的院校已达24个。并且,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已被正式列入教育部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的专业代号为080907T。北京大学的“一大基础,三个核心”;中南大学的“精品工程建设”;北京邮电大学的“意识-情感-理智三位一体理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入手”;重庆邮电大学的`“以智能技术的前沿性+信息处理和系统的跨学科性作为专业特色”;武汉工程大学的“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大连海事大学的“结合学校行业特色规划培养目标”;上海理工大学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以及各高校在教育教学,实验实训等方面的经验等,都是创新型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选择了一条将国外引进与自身提高相结合的道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依托优秀创新团队,采取的是国内外引进和国内外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办学方法。其他髙校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有效建设措施。就全国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而言,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高。这一优势为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十余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以其对我国智能科技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以倡导、协调、推进、创新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为宗旨,在开创、引导、发展、繁荣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先后组织了18次各种类型的活动,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活动平台。例如,面向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全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暨教学研讨会”;面向全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等。

在这些平台,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对我国智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绩虽然可喜,前路依然漫长,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尽快完善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出专业整体特色、凝练特色专业方向;加快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等,具体表现在一级学科增设、专业规范确定、实验平台设置、实训基地建立、教材编写规划、教学资源建设上还需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6

关键词:新型智能节能建筑;采暖系统;计量系统;设计分析

能源紧缺的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各项基础设施以及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尤其是建筑行业对能源的消耗两最为巨大。而且建筑的能源浪费也相当严重,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所能得到利用的资源量仅为33%,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能源浪费。而新型智能节能建筑的出现使得建筑的耗能减少,满足了节能的要求。但是相比于节能问题来说,人们更关心建筑的采暖系统和计量系统的设置,这两种系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注重对新型智能节能建筑采暖及计量系统的设计。

1.新型智能节能建筑采暖及计量系统的设计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紧缺已经威胁到全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储量巨大的大国,也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大国,而且由于應用资源的方式不成熟,和国人节能意识较差,导致了我国还是一个还是一个能源浪费大国,而且能源的浪费在建筑耗能方面尤为突出,在能源的利用上利用率仅占了33%,甚至更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多数城市都还保留着原来的一种集中供暖方式,由于这种供暖方式是无论用户是否有人在家,都进行整日不间断的供暖,从而使能源被极大的浪费。在这一背景下,新型的智能节能建筑系统应运而生,新型的智能节能建筑采暖系统是基于CAN总线和RFID跟踪技术的一种采暖系统。这种系统不仅具有自动调节室温和识别室内是否有人的功能,甚至还能实现远程自动抄表的功能。新型智能节能建筑采暖系统的出现,解决了采暖系统的节能和分户计量问题,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2..新型智能节能建筑采暖及计量系统的总体设计

在传统的建筑中,对采暖系统进行智能化设计,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在可靠性以及实时性上还具有一定的不足,无法使得采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对建筑中的采暖系统和计量系统进行创新设计,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在过去的集中计量系统的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利用RS-485总线方式将数据信息进行传送,这种数据的传输方式在很多程度上缩短了数据传输的距离,而且这种系统的安装又较为复杂,各个仪表之间没有较强的联系性,各自工作,使得网络系统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新型智能节能建筑中CAN总线技术的应用,则使得原有计量系统中的各项缺陷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使得计量系统的控制性能以及实时性能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数据的传输更加具有阿暖性,而且传输的速度相对较快,极大的促进了采暖计量系统的发展。而要想使得新型智能节能建筑真正的实现节能的目的,就要要求采暖系统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在对室内环境中人员的活动量来进行温度的调节,在判断室内无人时,可以自行启动控制系统,关闭供暖或是减小供暖量,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而想要更进一步的加强采暖计量系统的控制能力,可以将RFID技术应用到建筑智能节能系统中。REID是近年来,新型研发出来的以后射频识别技术,其具有体积小,穿透性强、安全性好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能够根据社内人员的活动以及人数进行供暖的调节,在室内无人时,可以将供暖阀门调节至关闭状态,在室内有人时,可开启供暖阀门,并且在室外温度降低时,能够适当的提升室内的温度,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这种技术的应用,极大的节省了能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建筑对能源的浪费。

因此,采用基于CAN总线和RFID技术,研制新型的智能采暖计量系统。系统的核心设备是用户控制微处理器,它根据传感器组、检测电路检测到的居室的状态,以及状态检测电路检测到的执行器的状态,发出相应智能控制信号,通过驱动电路驱动执行器工作。

3.系统结构设计

新型智能节能建筑的采暖和计量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上位机管理系统、数据可集中器以及用户智能终端。其中,上位机管理系统在新型智能节能建筑中主要是对日常传输的信息数据进行管理,从而在用户需要的时候为用户提供一手的信息数据。而数据集中器在新型智能节能建筑中主要的任务就是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然后将协议进行有效的转换。用户智能终端则主要是为了能够对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将用户的供暖使用情况,以及用户的信息进行上传,并通过RFID卡与用户智能终端控制器配合从而探寻出房屋是否有人,从而进行选择性的供暖。

3.1数据集中器

目前大多数集中抄送表系统采用RS-485总线方式传输数据的数据集中器虽然价格低廉,但是数据传输速度不快,且不可以直接和局域网连接,从而增加了该类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复杂度。本系统中的数据集中器负责上位机和用户智能终端的联系,主要实现CAN协议与TCP/IP协议的转化、数据的集中和总线隔离的作用,传输速度快,且可以直接通过路由器或上位机管理中心直接连接到局域网及以上网络,更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集中器硬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CAN接口部分,由CAN总线接收器、CAN控制器组成CAN;第二部分是以太网接口部分,以太网接口芯片(DM9000B)为核心设计;第三部分是嵌人式系统(LPC2290最小系统),实现TCP/IP和CAN协议的转换。

3.2用户智能终端

用户智能终端是一个集数据采集、识别、显示、管理及控制于一体的高科技热量管理与计量智能仪器。为了确保在一定距离内智能终端不对用户居室有无人产生错误判断,移动RFID卡必须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准确性,因此移动RFID卡采用nRF90S设计。读卡器通过nRF90S芯片片内的SPI口与微控制器通信。微处理器根据温度传感器测得的居室空气温度与用户预先设定值的温度值比较,以及读卡器是否收到相应用户移动RFID卡的信号,即居室有无人员,配合阀门当前状态,自动调节供暖阀门的启闭,并修改微处理器中的阀门状态标识。

3.3用户智能终端

上位机管理系统是包括了用户管理和用户参数设置以及用户缴费的软件管理系统,上位机管理系统以数据库为系统的基础,采用了VS2005进行开发,因此数据通常也使用SQL2005。

3.3.1数据采集软件

数据采集软件开发语言采用C语言。为避免过多其它干扰,软件写成WINDOWS服务。软件通过以太网,利用SOCK编程,发送相应的通信协议,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相应解析得到采集数据,同时将采集数据实时存储更新至数据库中。同时如果当前数据库中的余额记录过少,程序根据相应通信协议下发指令,停止供应热量。

3.3.2数据管理软件

为方便管理使用,本系统使用B/S架构,利用ASP.NET2.0进行开发,与数据采集软件共用一个数据库。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有:用户信息数据维护,系统参数设置,用户当前余额查询及用户缴费,用户缴费记录查询,用户实时用量记录查询,用户历史用量记录查询。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智能节能建筑中采用的RFID技术和CAN总线技术,可有效的提高采暖和计量系统的实用性,对于建筑的发展具有突出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新型智能节能建筑采暖及计量系统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这种新型建筑在能源的节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其采暖和计量系统的设计符合现代社会节能减排的要求,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焦传海.基于nRF9E5的有源超高频RFID系统设计[J].今日电子.2007(03)

[2]袁昌立.集成RFID的智能建筑系统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02)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7

关键词:移动,媒体,智能油田,应用

信息技术本身的高速发展, 一方面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环境中各个领域与产业的信息化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油田环境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也在不断深入, 并且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不断提升, 以及通信网络的不断成熟, 更多智能性的技术涌入油田应用环境, 智能油田体系也因此崭露头角。

1 移动技术在智能油田体系中的应用

智能油田体系, 相对于数字油田而言, 在其既有的强大信息化基础上增加了智能元素。既有的数字油田环境中, 其发展的重点是将整个油田工作环境中的各个环节的状态数字化, 并且通过数据传输网络进行有效采集, 送达到对应的分布式数字处理节点, 以及数据中心展开深入的分析。而智能油田则更加偏重于在数字油田有效实施的基础上, 展开对于数据的深入加工和智能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看, 数字油田和智能油田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并且智能油田可以视为数字油田的一种深入发展。

从数字油田阶段开始, 数据的深层次价值即开始得到重视和应用, 而数据价值的体现, 必然会要求更多智能技术的引入, 同时也从客观上推动着移动媒体在智能油田环境中的出现。这种客观性并不像数字油田的发展那么显著, 但是却是移动媒体在智能油田中出现的必然。首先, 油田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而弹性化的组织结构必然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弹性的组织结构, 是更为综合化人才不断涌现而推动形成的必然, 也是切实提升当前整个油田工作环境效率的必由之路。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弹性组织形式, 工作空间中的网络会随之表现出对应的弹性状态, 以往的有线接入方式会逐渐被无线接入方式取代。这种更替从技术角度看, 体现为更大容量无线数据传输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支持状态。其次, 移动终端本身的智能化, 也从一个侧面推动着智能油田环境中移动新媒体体系的形成。同时这种终端本身的智能化, 更加成为推动弹性工作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智能化的移动终端, 比以往信息环境更加能够支持起工作人员工作地理位置的移动, 这种状态在整个系统的监控以及维护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支持作用。

实际的智能油田环境中的移动媒体体系,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保持高度关联, 虽然当前移动GIS系统在智能油田环境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但是相关的研究以及试点应用已经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考虑到油田工作环境中, 不同的部门之间通常会在地理位置上保持较大差距, 因此移动技术与GIS的有效结合, 必然会成为推动智能油田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智能油田环境下的移动媒体系统结构与核心技术

在智能油田环境之下, 移动媒体系统的应用体系参见图1, 其中包括数据管理层、通信服务层以及终端表现层三个主要层面。

从整个移动体系应用图中可以看出, 终端表现层是最为基层的一级, 其存在主要包括该应用环境中的诸多智能移动端。该层面主要负责实现对应业务数据在移动端的接收, 并且结合地图加以显示, 实现对于整个工作体系的优化部署。对于地图的加载和显示, 以及相关任务数据的送达和确认, 成为该层面的工作重点。而通信服务层则主要负责接受客户端请求, 然后对数据层数据进行处理, 最后将分析处理的结果数据返回给客户端。最后作为数据管理层的最高层, 则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业务数据和空间数据两类, 面向不同的应用请求实现响应。其中业务数据包括勘探开发数据、测井数据等, 主要面向油田工作环境展开相应的数据提供;而空间数据则包括工区井位图、工区管线图、工区地形图等数据, 主要负责诸多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图形数据提供。

在这样的数据体系环境中, 移动通信、移动定位以及云GIS是最为核心的三个主干技术, 共同构成了智能油田环境中的移动媒体系统。在当前环境中, 3G和Wifi成为油田移动网络的核心技术, 但是4G应用也在随之兴起, 尤其是在目前流媒体数据格式成为突出趋势的环境下, 4G以其对于流媒体更好的支持赢得了一定市场。于此同时, 对于地图的显示也包含了较大的数据量, 因此如何在当前环境中打造更大的无线数据传输容量, 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次, 移动定位在智能油田的移动媒体环境塑造中同样意义重大。当前移动端的定位方式主要包括GPS定位、网络定位以及基站定位, 若移动端的地图参考坐标系与定位采集坐标使用的参考坐标系不同, 还应考虑不同参考坐标系下坐标的转换, 将采集点的坐标转换为与地图一致的坐标系下的坐标, 正确显示地物的位置信息。不同的定位方式对于软硬件的要求和应用特征都会有所不同, 实际工作中可以依据环境需求进行选择考虑。

最后, 云GIS则是智能油田系统环境中移动体系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对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资源提供共享的可配置的访问方式。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云技术, 其核心价值都在于为智能油田提供更精确和迅速的数据服务, 并且更多面向组织环境中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展开集中管理, 同时均衡整个通信网络的各类传输以及数据资源。

3 结论

移动媒体技术在智能油田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会日益突出, 唯有深入分析当前油田环境中对于信息的需求, 紧跟移动相关技术发展步伐, 才能对整体状况作出准确判断, 才能形成推动移动媒体技术体系发展的有效力量。

参考文献

[1]倪良玉, 马秀强, 南登科.浅议油田信息化移动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6) .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8

1 智能网框架构造

1.1 智能网定义

智能网络(Intelligent Network)是CCITT的一个标准化名词。它是在原有的通信网络基础上,增设一些新业务和新服务而设置的网络结构。

1.2 智能网结构

智能网络主要由业务交换点和业务控制点两部分构成,即SSP和SCP,其中SSP就是交换机,它主要完成基本的呼叫处理和与SCP的信息交换,SCP是业务控制点,一般由服务器和大型数据库组成,用来存放和处理智能业务程序以及数据。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功能分离,模块独立且集中控制。

针对传统网络,智能网络可以更方便、快速、经济的处理新的电信业务,可以适合多种业务需求,可实现客户自己管理业务。

2 智能网络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来堆积成住房,而是以人为本,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便捷度来衡量,城镇化的建设需要节能环保,将高新技术有效的利用其中。智能网络技术在家居使用方面将会大力促进其自动化程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1 国内外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世界上第一幢建筑物出现在美国,从那时起发达国家就先后提出了各自的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家居在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广泛应用。在新加坡模式的家庭智能化系统包括:水电气表抄送功能、可视对讲与安防报警功能、电器控制功能、有线电视接入、信息留言功能、智能布线箱、家庭智能控制面板、系统软件配置和宽带网接入等。

我国智能住宅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公寓小区内快速发展。主要利用计算机和现有基础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等方面结合起来。今后,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将为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更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并将这些技术植入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

2.2 智能网络与智能家居的结合

智能网络可以将房屋内的灯光、窗帘、场景和背景音乐结合起来使用。同时在节能方面可以进行温度控制和能源管理;在安全方面实现入侵报警、技术报警、远程监控和数字化的可视对讲系统;在管理控制领域可以将PC和PDA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公寓内采用IP联网,单元内采用SCS总线技术,联网和单元都采用LAN,定制解决网络接口问题。

智能家居中的家庭信息处理平台目前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机顶盒技术,第二类是家庭网关,第三类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组合家庭信息平台。机顶盒技术是将屋内电器、保安监控、照明等通过扩展口和机顶盒结合在一起,家庭网关是将设备与电脑结合在一起。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这三类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好,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将无线、有线等必要的网络传输路径建设齐全。

3 云计算中心平台建设

3.1 云中心平台的建设重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将城镇化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与维护,如果采用单点结构,再通过网络互连,必然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因此最好是建立云计算中心,通过云平台将城镇信息联网,实现大数据共享。云计算中心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个智能化的高效的云平台管理系统,有效降低运营管理成本,才能确保云平台的战略成为现实。

云平台管理系统需要有很高的可靠性,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底层基础设施普遍采用大型服务器集群而成,通过冗余和容错机制替代来保证可靠性。这样如果单一服务器损坏,则可以自动切换到备用服务器中运行,数据库的数据实时进行备份更新,以防止数据的不统一性。损坏服务器修复后切换回来成为主服务器或者不切换等再运行服务器故障后再切换。

云计算中心是超大规模的数据管理中心,居民的PC机、手机、IPAD等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网络快速的载入和获取云计算中心中的数据库资源。因此系统管理要尽可能进行智能化的自主管理,以减小运营成本,降低维护人员;同时,大量的服务器运行必然带来能耗问题,因此管理系统需要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能量消耗。

3.2 云技术具体应用

云技术就是由服务器所构成的计算中心,为用户提供服务,居民可以在不购买硬件的前提下,享受云计算平台的资源。例如,居民可以不必建设发电站而共享国家电网的电,可以不必自己挖井而共享自来水公司的资源。云技术也是一样,用户终端可以不必购买高质量的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资源,而是只要登入云界面,便可以存储资源、网络游戏等单机上可以实现的所有功能。减少购买的费用和资源的浪费。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新型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农民盖新房,也不是简单的下乡脱贫。而是实现城乡平等,资源共享,通过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建设,来进一步推动农民的收入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农民的收支平衡。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经过程。

随着自动化、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今后将更加多的运用计算机等技术对客户提供智能的服务,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推广和成功应用,为各个环节降低开发成本、节约开发时间、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虽然智能网络还比较模糊,发展也刚刚起步,但它是城镇化建设新的指路标。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世界的到来以及智能家居的出现,该文主要提出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这些高新技术,实现以人为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将智能家居、智能网络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结合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9

智能电网顾名思义就是有智慧的电网, 与传统电网相比存在自己的优势特点以及目标, 具体是自愈性, 希望无论电网中发生任何的突发事故, 智能电网都可以解决并且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智能电网也希望末端的电力的用户能够形成与电网相适应的交互形式使电网更加去满足用户对电能的需要, 以及客户的不同的需求都尽可能的满足。智能电网是能够防范网络的攻击并且能够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危害。智能电网的改进能够提供21世纪所需要的电能质量, 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进行优化目的是使资产和设备得到最好的应用。智能电网能够在发电和储能方面的选择上进行协调, 智能电网也对电力的市场化的进一步实现做出重要的贡献。对智能电网的结构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它的特点以及实现的目标所形成, 需要综合考虑对终端用户进行控制以及对总体配电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以使系统的性能能够达到最佳, 这样才能够达到所希望的稳定性以及最佳的电能质量。智能电网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工作效率以及系统的灵活性, 支持高比重的分布式电源。智能电网从目标以及特点都比传统的智能电网要有优势所以研究智能电网的实现是非常有意义的。

2 智能电网所需的主要技术以及新型电网元件的介绍

智能电网所需要灵活的拓扑结构, 为了去实现对智能电网系统中每个成员的实时监控以及信息间的交换需要开放体系并且高度集成的通讯系统。需要先进的传感以及测量技术能够去实现对比如分时电价远程监测以及用户侧管理等相关方面的更快更准的系统响应。智能电网还需要高级的电力电子设备超导和储能技术, 先进的系统监测方法是实现快速诊断和事故下的准确解决所需要的。当然高级的运行人员决策辅助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去实现智能电网的这些优势以及目标, 一些新型电网元件也纷纷研究出来为了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些新型电网元件以及将它们应用于智能电网中能够带来的优势。而新型的电网元件包括高温超导电缆HTS (hightemperature super conductor) 、超导储能装置SMES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故障电流限制器FCL (fault-current limiter) 、复合导体 (composite conductor)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高压直流输电系统HVDC、先进的表计基础设施等非常多的新型技术。

3 高温超导电缆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首先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高温超导电缆, 它是应用无电阻的、可以去传输高的电流密度的超导材料作为导电体的并且可以去传输较大的电流的一种电力设施。它的优势在于它体积小、重量轻、损耗低并且传输容量大, 可以用来去实现更低损耗的、更高效率的、更大容量的输电。使用高温超导材料的高温超导电缆所引起的损耗低, 不用使用绝缘油, 不会带来环境的污染, 这样对于电力成本方面也会相应的降低。考虑到高温超导电缆的这些优势, 我们可以将它应用于发电机到变压器、变电中心到变电站、地下变电站到城市电网端口这些相对的短距离输送电力的场所, 而应用于其他的电力场所也会相对而言减少很多损耗。不仅如此使用高温超导电缆传输电能时的传输容量也大大提高, 能够显著地节约占地面积和空间, 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高温超导电缆能够显著的降低电力系统的损耗, 快速的提高电力系统的总体效率, 可以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将高温超导电缆代替现有的地下电缆的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 因此我们致力于将高温超导电缆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中, 这样就给智能电网带来十分可观的优势以及经济效益进而实现智能电网的构想。

4 超导储能装置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简单说明超导储能技术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SMES) 就是利用超导线圈中产生的电磁场把电磁能先储存起来, 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应的电磁能返回到电网或者其它的负载中, 对于储存充放电时间很短的脉冲能量是十分有效果的。超导储能技术的储能效率是非常高的基本可以达到95%, 主要原因是超导线圈的电阻几乎为零, 线圈中储存电能基本是零损耗的。超导储能技术的核心是超导材料, 而超导储能装置的主要优点是它具有简单的结构, 没有旋转机械部件以及不存在动密封的问题, 这样一来设备的寿命比较长;由于储能的密度比较高, 基本能够达到108J/m3, 可以形成较大功率的系统;因为装置的响应速度比较 (1~100ms) , 在调节电压和频率时就相对快速并且容易;装置没有噪声的污染, 并且维护起来相对的简单。现代的电力系统由于缺少能够大规模快速存取电能的器件, 在安全稳定运行的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超导储能装置不但可以调节系统的阻尼力矩还可以调节系统的同步力矩, 它作为一个可以灵活的进行调控的有功功率源, 对于系统的滑行失步以及系统振荡失步的解决是有一定作用的, 可以将系统扰动消除后暂态过渡的过程大大的缩短, 使系统稳定的状态迅速的达到。超导储能装置对于减少发电机出力变化对电网的冲击以及减少负荷波动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它的应用可以改善供电的品质, 可应用于敏感负载和重要的设备, 对于配电网内产生异常或由于主网受到干扰而引起配电网向用户供电时产生的异常等问题起到解决作用。超导储能装置由于响应速度快, 对于不稳定电力对电网的冲击能够最大程度的解决。对于解决风电或者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的问题, 超导储能装置是十分有效的。它的高效的储能特性可作为备用容量能够储存应急的备用电力, 对于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些优点正是建设智能电网所需要的, 因此将超导春能装置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5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总体来说是将最新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于高压输变电系统, 通过改变高压输电网的相位、电压以及线路阻抗这些参数还有网络的结构可以对输电线路进行直接的控制, 这样它可以代替传统的机械电子以及电磁的控制手段, 这样可以使交流输电系统的功率的可控性有高度的提高, 这样一来系统的网损以及发电的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而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够大幅度提高。灵活交流控制器是基于晶闸管包括移相器、先进的静止无功补偿器、可控串联电容、动态制动器、带载调压器、故障电流限制器、以及其他我们正在致力于去研发的产品的集合。由于具有控制灵活方便、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将灵活交流输电控制器应用于智能电网带来的好处十分显著, 例如可以提高电网的传输容量, 能够按照需求合理的控制电网的潮流这样能够使潮流分布尽可能的去最大限度的实现符合客户要求的最优化指标, 不仅如此对于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暂态稳定性、中长期稳定性的提高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阻尼低频功率振荡以及次同步谐振, 能够限制短路电流, 有效防止连锁故障和类似大范围停电事故的发生, 有效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这些都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 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降低了电网中的电能损失, 节约了发电所需的成本。灵活的交流输电系统支持电网的自愈, 支持交互的电网, 能够优化电网的运行, 还可以兼容分布式发电, 通过构想灵活交流输电系统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所带来的好处, 可以了解到发展灵活交流输电技术是十分有意义以及有前景的。

6 结论

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新型电网元件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构想, 未来的智能电网发展成为主要趋势, 它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 而如何实现这些优势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究发展, 新型的电网元件技术为智能电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将这些新型电网元件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我们可以实现智能电网更加聪明更加灵活更加健康更加友好更加负责, 可以给绿色节能环保资源最优化配置防灾减灾等各种方面提供坚强的支撑。当然现在要做的是去想到更好的办法将新型电网元件的功能研究并且最大程度的应用于智能电网的建设, 这条道路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施婕, 艾芊.智能电网实现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37 (19) ;1-5.

[2]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33 (9) ;1-4.

[3]陈树勇, 宋书芳, 李兰欣, 沈杰.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 2009, 33 (8) ;1-3.

[4]吴俊勇.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和技术框架[J].电力电子, 2010, 1;1-5.

[5]佘贻鑫, 栾文鹏.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 25 (1) ;7-11.

[6]高红, 陈继军.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广东电力, 2010, 23 (9) ;1-4.

[7]谢开, 刘永奇, 朱治中, 等.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 25 (1) ;7-11.

[8]徐建, 邱晓燕, 汪兴旺.超导储能技术对智能电网电压稳定的影响[J].四川电力技术, 2009, s1;8-13.

[9]李勇, 刘俊勇, 胡灿.超导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于展望[J].四川电力技术, 2009, s1;7-16.

[10]李海滨, 李雪, 胡富静.超导储能技术在现代配电网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12, 9;5-9.

[11]张俊莲, 金建勋.高温超导电缆技术探讨与应用[J].华中电力, 2006, 06;2-9.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10

视频监控系统是进行安全防范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综合了网络技术、数字视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 监控系统的到了了迅速的发展, 一种新型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将嵌入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视频技术聚集于一身。此项技术的运用不但解决了传统监控系统中存在的图像质量低、网络结构复杂, 监控系统功能的拓展下差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 同时还提高了监控系统的功能。本设计方案是以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检测计算为基础, 在ARM处理器SCS2440的前端设计一种带有预处理功能的嵌入式监控系统。

1 系统设计方案

嵌入式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是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的, 其中的软件系统在设计时主要关注的是系统的操作性能, 其硬件部分在设计时重点关注的是各种类型的处理器, 其中嵌入式监控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处理器的选择, 然而其中的操作系统又会对处理器的选择设置一定的限制。为此本文在设计选用SCS2440为该网络智能监控系统的中央处理器, 其操作系统选用Linux, 来共同组建该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软硬件平台。此外在设计时, 还预留了系统扩展的外围空间,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系统的通透性和后期开发。该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2 新型嵌入式网络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为SCS2440作为中央处理器, 此处理器时硬件系统的核心处理器, 此中央处理器需要完成系统的主要逻辑运算, 同时提供USB作为目标采集设备和外围控制器设备用来视觉跟踪模块。中央处理器的频率可高达533MHz。此嵌入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支持NAND Flash系统的控制、储存器的管理、I/O端口、USB HOST用于连接摄像头等。其系统架构图如图所示:

3 新型嵌入式网络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嵌入式网络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系统是实现网络监控的软件操作。启动软件爱你的嵌入式服务器系统, 通过客户机的连接请求, 服务器将会对服务端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然后通过RTP/RTCP协议传送到组播地址, 客户端通过加入该组播来后驱相关的视频数据, 其操作流程图如图3所示。

4 嵌入式网络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模块实现方案

4.1 网络模块。此模块功能主要是用来接收和发送数据, 在对其模块指令和数据指令进行管理时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 在对数据指令进行管理时采用RTP/RTCP传输协议, 而在对模块的控制指令进行管理时采用TCP/RTCP传输协议。

4.2系统视频采集模块。此模块的主要功能是: (1) 对USB摄像头进行初始化处理, 然后启动采集程序, 并将才起到的数据图像放置到缓冲区, 为视频压缩模块提供信息资源。 (2) 执行控制指令。

4.3系统的视频压缩编码模块。其主要功能是对视频采集模块的数据进行收集和编码压缩, 并将压缩后的视频数据放置在该模块的环形缓冲区。

4.3 系统视频显示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借用浏览器 (JavaApplet) 应用程序来显示视频数据。

4.4系统视频的储存模块。此模块的主要功能, 首先是将压缩处理后的视频文件存放到USB硬盘中。其次, 对此设置硬盘查询情况, 对于国企的视频文件采用自动删除程序进行处理。

5 嵌入式网络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的运动目标的检测

对于监控到的运动目标进行检查时采用的检测计算方法通常为帧间差分法、背景差分法。其中帧间差分法的计算具有算法相对简单的特点。本文就选用帧间差分法对运动目标进行检测。

帧间差分法是通过对两幅图像之间差值的计算来获取运动目标的区域, 这是一种能够快速有效的检测到运用目标的计算方法。例如当前帧为frame (a, x, y) , 其相邻帧为frame (a+1, x, y)

定义:

相邻两帧图像之间的差值为:

备注:M (x, y) :监控视频图像的前景像素;

B (x, y) :监控视频图像的前景像素;

TS:判断图像像素位置的阈值

6 结语

新型嵌入式网络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嵌入式技术、系统软硬件的处理以及对数字图像的处理, 在通过系统软硬件的处理以及对后期图像的优化处理以及对运动表的检测来实现此系统的智能检测需求。

参考文献

[1]程恳, 陈长清, 张鹏宇, 涂博.一个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8 (14)

[2]彭畑, 张文普, 牟雨飞.基于嵌入式Web的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04)

新型智能网络技术 篇11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

引言

智能变电站是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智能电网发展史上是很重要的一次跨越。智能变电站采用智能一次设备,利用先进的通讯、信息技术、构建高度集成式的一体化系统和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的特点。信息收集更快捷,更清晰也更加的准确,还能够实现能源资源的大范围、高效率配置,是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化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的不断完备,与之相关的电能计量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之中。这种新型的高压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正是建立在智能变电站先进科学的高度集成化的信息平台上而研发出的先进计量设备,不仅使成本大幅的下降,还具有诸多的优点让操作更方便快捷,使电能计量技术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型高压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是在分布式计量模式上的突破。可以说是一种新兴的节能产品。目前大多数变电站仍沿用的分布式计量模式采用的是技能间隔配置电能表,这种模式比较直观清晰,但是缺点也比较多,例如组网复杂、维护成本和工程造价高等等。而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依靠智能变电站强大的信息化平台的支持,简化了组网,因此使工程成本大大减少。

1.新型高压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的特点

1.1采用先进的电能计量芯片,精度高

过去的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对数据的计算是模拟电能计量系统的综合误差计算方式。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模拟互感器误差、二次导引线压降、模拟电能表误差。对于新型的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它采用的是数字光纤输入模式,先进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和程序,减少了传统计量方式中的取样,模拟等环节,因此降低了各个转化间的数据丢失,使计量精度提高。

1.2采用电子式感应器,成本低

智能变电站用光纤代替了复杂的组网,在利用全光纤以太网数字接入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电子式互感器。它的原理是将电气量信号通过合并单元经光纤组网送至电能计量终端,从而实现电能的采集和理。这种光纤数字接入的方式具有多重优点,因为不需要大量的光缆,并且全站的电能量采集只需要一台集中式的电能计量终端机器,就可以完整清晰的达到信息处理的目的。所以,节约了工程成本。

1.3采用完善的信息系统,管理方便

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借助智能变电站的完善信息系统,信息收集是强大完备的。得益于智能计量系统,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源,为管理自动化、信息共享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更加直观的信息反映,方便了交流以及对数据的实时监控,以及实时的掌控变电站运营的总体状况。为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4环保绿色,节约资源

先进的智能科技,光纤与芯片的应用,将大型的机器设备变得越来越小,现在,对于一整个变电站,一台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的计算机就可以满足所有的数据收集和处理需要。不仅节约了占地空间,还省去了许多物力财力的开支消耗,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产品,符合绿色,集约的现代型绿色生产理念。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使用。

2、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的组成

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是一套智能计量装置,智能计量装置是“智能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智能电网”的信息化、互动化、自动化、坚强化和智能化,提供强有力的测量、控制方面的数据支撑。由智能电表、互感器、等硬件和软件组合而成。

2.1智能电能表

智能电能表作为智能电网的终端采集器,对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确保数据的准确度。其选择上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1)能进行GPRS无线信息传输(2)功能完善、高精度(3)能实现供电设备与输出设备的双向通信。

2.2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的硬件组成及特点

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的标准配置是由电源板、采集功能板、计量主板以及智能背板总线组成的。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站信息的采集和计量。因此,如何建立良好的数据共享平台是十分关键的。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有许多方式,其中可采用前置数据服务处理器与智能背板总线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高效快捷的信息共享。

(1)采集功能板

前置数据处理器就是指采集功能板,它的主要功能是采集和处理数据,并完成全站数据的共享。采集功能板上的每块采集板可提供8路光纤接入口,相对应的接入点接入8路间隔,进行合并单元信号的输出,还可以通过接入光纤以太网交换机的组网来输出信号。从而在这能总线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共享服务。

(2)计量主板

计量主板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电能计量终端的核心单元。担负着全站所有间隔的电能计量及计量信号的远程传送工作。计量主板采用的是mpc8247处理器,加上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对外所提供的是四路光纤,可选择以太网口或者是电以太网口这两种网口进行计量信息的输出传送。其工作原理和信息的传送是符合相关规定协议的,并且可以很好地与远方抄表系统、计量分析系统、调度系统进行无缝式接入,进而可以进一步的开展对电能的分析调度等数据综合性较高的工作,传送较为精确地信号。

(3)智能背板总线

智能背板总线是由百兆数据总线交换芯片、百兆管理总线交换芯片和低压差分信号组成的控制总线的装置,为计量终端提供着告诉的实时共享平台。

2.3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的软件构成

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的软件构成采用的是模块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模块。(1)主控程序模块:主控程序模块是装载的核心程序,负责协凋个软件之间的工作,对键盘输进的命令进行分析执行。(2)通信模块:这一模块与通讯装置密切相关。通过通讯装置远程的连接,负责将主站的查询,调度等命令输出,传送到相应的接入口,并且在设计上保留接受主站控制命令功能。采用导步,问答等方式与通讯设备达成互动。(3)电量采集处理模块:这一部分的软件采用多功能存储智能化分析程序,可以对采样回路的地址进行多路切换,对单片机脉冲数入口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是保证电度计量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部分。

结语

智能变电站新型高压集中式电能计量终端是一种先进节能的新型设备,在2010年,我国颁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和建设时间表,根据计划时间表,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国的电网将向着高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智能电网”方向不断迈进,而电能计量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还会得到持续的更新,这条探索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中终能走成一片坦途。

参考文献

[1]智能变电站.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网.2012.12.11

美军新型智能军服 篇12

美国军方开发了一种新型智能军服, 其纺织纤维中嵌有医疗传感器, 能够监测军队士兵的健康状况。该智能服装不仅能够探测伤口的位置和深度, 还能够通过GPS坐标定位受伤士兵的确切位置。

这种新型智能军服能够对士兵身上的中弹伤口进行迅速准确定位, 甚至能够探测伤者血液和汗液中的核、生物和化学侵蚀。

据报道, 这种军服甚至还能够“估测”子弹或者弹片进入的深度, 及其对周边器官的影响。传感器可探测伤者体内血液、唾液、汗液和尿液中的“生物标记”, 从而可以显示化学和生物武器、核辐射甚至是路边埋设炸弹的残余物对士兵身体造成的影响。

上一篇:理财产品问题下一篇:使用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