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2024-06-18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精选12篇)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1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事件, 由于分娩过程存在许多的不测和不适, 很多产妇对分娩产生恐惧、焦虑、缺乏信心的心理, 这种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妇的产力、痛阈, 导致产程延长、胎儿缺氧、产后出血、增加剖宫产率等, 通过对影响产妇分娩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消除产妇焦虑恐惧情绪、减轻疼痛、增加产妇分娩的信心, 对促进产妇顺利分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影响产妇正常分娩的心理因素

1.1分娩的准备

多数孕妇, 特别是初孕妇, 因缺乏分娩的基本知识, 对分娩准备不充分, 有的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时的负面诉说, 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怕有生命危险, 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 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中, 这种心理状态会影响产程的进展和母子的安全, 并加重分娩时的不适与疼痛, 所以帮助母亲做好分娩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1.2环境因素

医院陌生的环境可使产妇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的情绪;嘈杂的环境、与焦虑产妇同住, 也可增加产妇的不良情绪。

1.3医务人员的因素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仪表, 对妊娠、分娩知识和助产操作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都可影响到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 进而影响到分娩的信心。

1.4疼痛的因素

疼痛可引起产妇焦虑、恐惧、疲惫、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产妇对疼痛的感受因人而异, 与其文化背景和环境有关, 病人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精神的放松, 都可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1]。通过心理护理干预, 可以减轻疼痛, 疼痛的减轻对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 促进产后恢复及亲子行为都很重要。

1.5其

他家庭的支持、以往的生活经历及分娩过程中周围人的行为均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 这种精神心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力和胎儿。

2护理措施

2.1孕期护理

做好围生期的保健工作, 指导孕妇定期产前检查, 了解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及早发现并治疗妊娠期合并症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合并心脏病等) , 及时纠正胎位异常, 及早发现胎儿发育异常;妊娠晚期向孕妇及家属宣教分娩后产妇和新生儿所需的物品, 并确定所选的分娩场所、临产前到达的医院的交通工具以及联络方式, 消除孕妇的顾虑及恐惧, 树立分娩的信心。

2.2分娩期的护理

2.2.1提供良好的环境

孕妇入院后, 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 由专人介绍医院的环境, 了解产妇的需求, 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 以减轻因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及害怕等而产生的孤独、紧张、恐惧的心理。为产妇提供安静无刺激的环境, 避免与焦虑产妇同住, 以减轻不良情绪的影响。

2.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 态度和蔼, 尊重产妇并给予同情, 为其保守秘密。助产人员应熟练掌握妊娠、分娩知识和助产技术, 耐心回答产妇的提问, 以赢得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减轻产妇的心理障碍, 增加分娩的信心。

2.2.3发挥支持系统的作用

了解产妇可利用的支持系统, 往常发生问题时能提供帮助的人及可能提供怎样的支持, 鼓励家人和丈夫积极支持和配合, 允许丈夫和家人在分娩过程中陪伴产妇;护理人员应具备正确的妊娠、分娩知识并能表现出自信, 向产妇提供正确的信息, 交流和操作时, 始终表现出稳重而熟练的技能, 遇到意外情况时镇定自如, 明确向产妇表示能解决问题, 操作有条不紊, 并能取得实效。与产妇交流, 为其操作时, 做到思想集中, 一丝不苟, 避免自身焦虑。

2.2.4疼痛的护理

助产人员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进入第一产程后, 允许家属的陪伴, 多与产妇交谈, 耐心听取产妇关于疼痛的诉说, 表达对疼痛的同情和理解, 并给予安慰和鼓励, 有利于缓解疼痛。助产人员要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 勤测胎心, 鼓励产妇在宫缩间歇时间, 少量进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 供给足够的饮水, 以保证分娩时期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指导产妇宫缩时做缓慢的深呼吸, 由医护人员按压腰骶部的酸胀处或按摩子宫下部, 以减轻产妇的疼痛[2], 避免产妇大喊大叫、消耗体力。此外, 疼痛导致过度焦虑、疲劳的产妇, 筛选禁忌症, 并取得产妇的同意, 按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可缓解疼痛, 用药时注意剂量、方法用药后观察产妇及胎儿对药物的反应,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并采取措施。在第二产程中教会产妇在宫缩时正确使用腹压, 宫缩间歇时让产妇进高热量食物, 并做好此期心理护理使产程顺利进行, 直至分娩结束。

2.2.5胎儿娩出后

立即告知婴儿已安全降生, 并用赞美的语言描述婴儿的头发、皮肤、身长、相貌等情况, 充分调动产妇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此刻产妇会有一种急迫想与宝宝见面的感觉, 这时让产妇和婴儿见面, 并裸体接触[3]。此期产妇已引起情绪激动, 影响对其子宫收缩的调节, 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因此, 一方面给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另一方面, 采取早接触、早开奶、勤吸吮有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

3小结

分娩虽是生理现象, 但分娩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力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 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往往又影响到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及产程的进展。因此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6.

[2]杨秀谨, 杨爽, 马美丽.妇产科常见疾病护理流程与图解[J].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8.1.

[3]张福美.心理护理对产妇分娩的影响[J].中国当代护理杂志, 2009.19. (5) :88-89.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5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之一,促进护理安全即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促进护理安全不仅是医疗护理的基本需要,也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和监控的核心目标,安全是进行医疗护理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影响icu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

护理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过于原则、机械,没能贯穿于护理全过程,操作指导性不强,因无家属陪护,执行制度时不够严谨、灵活,缺乏责任心及慎独精神。监控力度不够,icu患者多病情危重,护理侵入性操作增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未切实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到位,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没有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专题会对工作中的失误和质量事故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经验教训,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服务态度质量监控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医疗仪器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了对患者的病情观察,这对观察病情及开展科研极为不利。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icu护士除具备精湛的技术外,还应有强烈的责任心及慎独精神,需要护士更加细心、耐心,有爱心及责任心。以患者为中心,全身心服务于患者。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实施救治。然而,近年来护士护理理念、服务意识尚未发生根本变化。护理人员不足,国内大部分医院达不到以上要求,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得护士身心疲惫,出现护理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准确的执行医嘱,特别在已发生差错的危险时段,从而导致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专业技术不够精湛,急诊科护士除具备基本护理知识、基本技能操作外,还应有较高的监护及专科知识水平,须进行专业培训方能胜任急诊科工作,因须24小时不间断观察护理患者,必须熟练并能操作许多精密仪器,当医生不在场时能做出紧急判断和妥善处理。

icu护理安全对策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的医疗设备:各种规章制度是护理人员的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是处理各项工作的标准,是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证,是检查工作的依据,急诊科作为重点科室更应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对于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护士长让大家每天晨会时提出、分析、总结,提出防范措施,给予跟进,直到所有人都掌握了解。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会议及二次护理业务学习会议,对本月出现的差错事故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每天科室班班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建立安全隐患排查表,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易出差错的人、时间、环节、护理单元,超前教育、超前监督。对输液、输血、采血、口服药发放、医嘱查对、过敏试验、术前准备等重要操作进行重点监控。基础设施及布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增加监测设备与治疗设备,所有设备均建立设备使用及维修档案,定期维修、保养并做好记录。对抢救药品及器材做到定人、定位、定品种、定数量管理,保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根据icu工作特点和患者的需求,挑已在普通病房工作1~2年以上的护士。icu的护理人员最好在病房工作1~2年,选择大专以上学历、责任心强、反应灵活、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的护士到icu进行工作,保证编制,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理论和操作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独立工作。科室每月至少二次业务学习、二项操作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对icu护士进行定期专科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同时积极与医院心理咨询科联系,针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教会大家进行心理调整,增加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尤其在护士感到身心疲乏时,可以宣泄和调节情绪,放松身体,消除疲劳。从职业道德和患者利益出发,引导护士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克服自身弱点,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调整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

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强化法律意识: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防止差错事故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2]。同时应提高护士的护理病历书写水平,认真按要求书写,保存好资料,加强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努力实现归档病历护理文书零缺陷,定期进行护理文书缺陷分析与改进。

讨论

医院肺部感染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3

【关键词】医院;肺部;感染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63-01

医院内肺部感染是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等引起的肺实质炎症。肺部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最常见且病死率最高。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2007年医院感染构成比,肺部感染居首位,占36.1%。见表1。

2感染因素分析

2.1年龄老年患者多见。本组病例年龄>60 a者占50.7%。老年患者由于各种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功能老化,膈肌萎缩,肺泡弹性减弱,支气管纤毛运动降低,机体的防御机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加之原发病的侵袭与损害,与护理人员的频繁接触则是引起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2.2原发疾病本组病例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其构成比分别为31.4%、29.6%、16.7%。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气道纤毛清除分泌物的功能下降,有效咳嗽能力减弱,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就会增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多为卧床病人,并多有昏迷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阻,加之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失衡,皮质激素应用等均可诱发肺部感染。

2.3误吸口咽部定居的细菌是医院肺部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源。而胃被认为是医院内肺炎致病菌的重要储藏所。抗酸剂和H2受体阻断剂的使用可预防危重病、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但可使胃腔内pH升高,使胃内定居的细菌过度生长。当胃酸pH>4时则发生肺炎的危险性增加。

2.4人工气道、人工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和接受机械通气和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是通过气管内吸引来完成的,如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气管吸引本身可以导致细菌进入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气管切开者,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基本丧失,加之空气未经鼻腔的过滤和湿润而直接吸入气管造成粘膜损害。

2.5医护人员手细菌寄殖和空气污染任何一项医疗护理方案的实施,都是由医护人员的手具体完成的,故医护人员的手常被致病菌污染或一过性的致病菌寄殖。

2.6其它

2.6.1损害免疫系统功能药物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抑制抗体形成,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易感性。

2.6.2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诱导菌株耐药、菌群移位、真菌感染等不良后果,还可使定植于口、咽部的细菌大量繁殖,是医院肺部感染不易控制的原因。

2.6.3住院时间医院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场所,住院时间延长,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常被医院中的耐药性细菌取代。同时,患者与患者之间,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接触机会增加,势必产生接触传播,导致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植。

3护理措施

3.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肺部感染的一项重要护理操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否防止、控制感染的扩散,往往取决于无菌技术的执行情况。

3.2呼吸道管理①根据需要,对病人进行如深呼吸训练、有效咳嗽训练等预防肺部感染的教育指导。②对清醒患者,以采取拍背祛痰的方法帮助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③对昏迷患者定时吸痰。④合理使用呼吸机,早上机,早撤离,早拔管。

3.3洗手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医护人员应提高手的保洁意识,在接触呼吸分泌物和护理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前后要严格洗手。

3.4病房内环境的保洁病室空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新鲜度与院内感染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应避免人员过多走动,限制探视。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并作空气细菌学监测。

3.5吸痰轻轻的气道吸引是每一位操作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切忌动作粗暴,以防气道粘膜损伤。

3.6口腔护理正确的口腔护理是减少口腔本身的细菌定植和患者胃一口腔细菌逆向定植,防止细菌向下移行而引发肺部感染的有效手段,如对患者进行口腔保健指导,鼓励或协助患者进食后漱口等。对禁食、高热、昏迷患者应每日给予口腔护理。

3.7呼吸治疗器械的消毒螺纹管、湿化器、接头、呼吸活瓣可拆部分应24~48h更换消毒,浸泡消毒后晾干过程要注意避免污染。有冷凝水时,及时倾倒,防止冷凝液溢入病人气道内,雾化器贮液瓶、罐内液体每24h更换一次。呼吸治疗器械重新使用或欲给另一病人使用时,必须经过认真、严格的清洁、灭菌或消毒,有条件应选用一次性用具。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4

1 受传统护理观念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1) 以往的护理观念是“以病痛为中心”, 护理对象是生病的患者, 医护人员只是在执行医嘱, 完成护理操作流程, 却没有真正做到为患者服务, 这就忽视了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需求, 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升和不同患者的个性需求。因此, 很难达到让患者满意。

(2) 现在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 患者及其家属在选择医疗单位时, 除了对医疗技术有一定得要求以外, 对就医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也有相当高的标准。医院的服务对象是患者, 一切应“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新的护理理念应该更加注重了解患者的心理, 理解、关心、尊重患者,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品质, 重视维护患者的合法权力。

2 护理人员自身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2.1 医护人员技术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 医护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 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延误治疗时机, 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而引发医疗纠纷。

2.2 医护人员服务不周到

(1) 个别医护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 服务主动性不够, 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 态度冷漠, 语言生硬, 谈吐不注意忌语, 导致患者及家属不满甚至产生矛盾。 (2) 缺乏沟通。有些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 介绍情况不够全面、准确, 表述不够清楚, 导致患者及家属对诊疗情况了解不透彻, 甚至在某些问题上产生误解而引发矛盾甚至医疗纠纷。入、出院宣教不到位, 患者对科主任、护士长不熟悉, 住院规则及探视制度不了解, 造成陪护多、自带物品太多, 给从事医疗活动的单位造成很难管理。 (3) 医疗费用问题。医护人员催缴医疗费时方式不当, 患者对费用支出不了解、不知情或不理解而产生疑问。医护人员医嘱录入失误未能及时纠正, 导致收费与患者实际消费不符;医疗费用过高超出患者预期, 都会引发护患矛盾。

2.3 对患者生活护理不到位

个别科室认为晨晚间护理出于一种形式, 不是必须完成的工作, 由患者家属替代。因家属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 专业知识和技能明显偏低, 生活护理质量无法保证, 患者出现口腔有异味、头发无梳理、胡须过长、手指和脚趾有污迹无修剪、皮肤护理不到位, 甚至发生压疮, 饮食护理不到位, 老年、小儿等患者缺少安全防护措施。

3 管理者的思想对护理质量的影响

3.1 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

重视成本核算、减员、裁员等。设备、设施不齐全。医护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日益增加患者的需要, 护理人力资源缺乏, 患者的护理质量的提高及多元化需求增多, 医护人员长期超负荷的从事繁重的日常工作, 造成体力和精力的透支, 使其造成工作责任心不强, 环节质量无法保证等, 给患者和家属造成损失和痛苦, 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3.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护理管理者要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 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护士长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尝试性改革, 根据不同时间段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动态安排人力资源, 中午班、夜班要增加人员, 医疗高峰时要实行弹性排班制,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或重病患者的抢救可以实行动态排班, 多种方法解决医护人员的超负荷工作。

4 提高护理质量的应对措施

(1) 思想观念的改变是做好整体护理的前提, 做好整体护理, 是由传统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从疾病到健康的全过程的整体护理。医护人员的责任不仅是照顾好患者, 同时还是一名健康教育者、管理者。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因此, 观念的改变成为整体护理的前提和主要保证。

(2) 注意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的知识水平。

(3) 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职能。 (1) 加强业务和管理知识的学习, 不断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 使护理管理步入科学化管理。 (2)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做到各项工作以患者为中心, 使护理人员从大量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服务患者。

总之, 在基层医院开展整体护理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不断提高, 以促进整体护理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发展。

摘要:现在患者治疗的要求不单是追求医疗技术水平, 更是要求护理人员真诚且专业的服务能力。从事医疗活动的单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及奖励制度的实施, 促进护理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真正达到了“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的目的。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在诊疗期间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不仅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护理观念,护理质量,应对措施,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邹莉.质量分析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学, 2006, 7.

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篇5

1.2医疗质量不佳思想上不够重视,接诊病人责任心不强,工作中不细致、不认真、不规范,把病人基本资料及信息弄错,出现误检查、误诊断、漏诊,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

1.3拜金主义,重利轻义强化经济指标多,弱化医疗质量,不根据病情合理用药,过度医疗,开大处方、人情方、泛检查,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私自推销试用药品及试剂,收取好处费。 部队医院有其特殊性,军人有特殊职责及使命,首先要确保为兵服务宗旨不变,对军人实行优先,确保广大官兵身体健康为根本,地方病人是会给予理解支持,如遇有急危病人特殊人群,军人会给予优先检查。认真处理好地方病人与部队病人就诊秩序,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存在着部队病人与地方病人同一起排队看病做检查,重地方病人轻部队病人,认为部队病人年轻力壮没有大病,免费做检查没有经济利益可图,为地方病人检诊可得到实惠,从而出现为兵服务意识不强,不乐意接诊部队病人,就是在接诊过程中也不那么认真细致热情,应付了事,把大病当小病治,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1.4医疗规章制度落实不严首诊负责制落实不好,病人病情交接不清,脱离工作岗位,在检查病人工作中不按医疗规章治疗操作规程接诊,不规范检诊、行医,过分简节,想当然。制订治疗方案不周全,医疗病例书写不规范,医疗质量保存不全、遗失,对出现的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的投诉处理解决不及时,致使医患关系进一步升级。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6

【关键词】产科;防范措施;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12-02

护士是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其工作于临床医疗的第一线,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中坚力量。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法制意识的增强,传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妇产科具有用药多、隐私多、矛盾多和病种多等特点[1],是临床医疗纠纷多发的科室,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产科护理服务质量对于降低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对产科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相应防范措施的临床护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护士30名,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31.2±3.6岁,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观察组护士首先进行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再结合常规护理进行针对性防范措施综合护理,观察组护士平均年龄32.1±3.4岁,平均工作年龄7.6±4.2年,对照组护士平均年龄30.7±3.9岁,平均工作年龄7.4±4.5年。两组护士在年龄、工作经验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风险因素 通过对妇产科日常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如下风险因素:①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日常护理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进而导致用药出错、搞错婴儿性别等事件频频发生;② 人员配备不足、工作范围过广 产科护士在进行日常的输液、发药等基础护理工作之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催款、电脑录入医嘱和解释交费明细等非护理范畴工作[2],这些工作大量占用了护理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且目前病房内护士人员较少,工作压力较为繁重;③ 產科工作自身存在高风险 产科日常护理中,孕产妇的情况变化较快,从而造成事故的发生率较高,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此外孕产妇及其家属通常对分娩过于焦急,容易产生误解或不满意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3];④ 工作环境过于狭窄 妇产科固定的床位数过少,医院通常会在病房的走廊和房间中加床位,从而造成妇产科整体空间过于狭小;⑤ 人员流动性较大 妇产科病房中孕产妇、家属、清洁工、医护人员及办理入、出院手续的人员较多,人员流动性大,造成防盗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

1.2.2 防范措施 ① 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制度 科室内应建立科学、完整的护理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护士的日常工作中,并由护士长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奖惩分明,营造良好的护理氛围;② 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科室内应依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及科室护士的工作能力,合理安排护士的量,采用“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避免了人员浪费,一方面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③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在产前应向孕产妇及其家属介绍分娩的相关健康知识,使孕产妇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日常护理工作,并能为分娩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分娩时采用“一对一责任助产”,从而增加与孕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打消顾虑,从而避免因误解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④ 尽量避免加床 产科护理应坚持“以产妇及新生儿”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不可盲目接受孕产妇,建立弹性入院、出院机制,避免加床行为,为科室内护士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空间;⑤ 按时检查病区环境 加强对科室内开放性的安全管理,设立安全门,门卫24h守护大门,对于出入产科病房的人员须检查其陪入证,无证不可进入病房。

1.2.2 临床观察指标 以两组护士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满意率(%)=(满意患者数+一般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两组护士护理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

比较两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发现,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护理的患者。两组护士护理患者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见表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孕产妇及婴儿的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孕产妇及婴幼儿的护理工作已成为临床产科护理的重点,建立完善的护理工作制度,扩大孕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按时检查病房等措施的开展,可有效的降低产科护理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护理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护理的患者(P<0.05),进一步说明了开展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开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提高产科护理服务质量的必要性。

总之,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开展相应的防范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对于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丽群, 周玉兰.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0(2):96-98.

[2]黄晓芹.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52-253.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7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风险

1.1.1 风险的概念

对风险的理解, 国内外学术界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1901年, 美国的威雷特在他的《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 第一次为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3]目前将风险理解为:人类无法把握与不能确定的事故发生所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 也可以理解为实际情况与预期结果的偏离[4]。

1.1.2 风险的特征

理解风险的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护理风险的相关概念, 有利于正确认识风险。概括起来, 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5]: (1) 客观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能完全排除, 例如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 (2) 突发性:风险事件的发生尽管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或者疏忽, 往往并未注意到风险的渐变过程, 致使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突然性, 使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 (3) 损害性:风险发生的后果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4) 不确定性:风险是不确定的, 表现在空间、时间以及损失程度上的不确定性; (5) 发展性。

1.1.3 风险的构成要素

风险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 这些要素的作用决定了风险的产生和发展。一般来说, 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损失等要素构成, 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5]。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风险发生可能性, 是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机会或产生损失机会的条件。风险事件是指促使风险变为现实的事件。损失是指非故意、非计划、非预期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风险因素是产生损失的潜在原因, 而风险事件是导致损失的直接原因。

1.2 护理风险

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有护理服务活动, 就必定存在护理风险[6]。

1.2.1 护理风险的概念

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护理工作中所发生的风险即为护理风险, 是指护理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 包括法律风险、政治风险、人身风险和经济风险[1]。例如因医疗事故导致的法律问题、护士自身马虎大意或者不严格执行护理常规而沾染病菌和高强度的护理工作所导致的精神压力等都属于护理风险的范畴。

1.2.2 护理风险的特征

鉴于医疗行业的高技术性和医疗行为的交互性, 医疗护理风险既具备风险的共性特征, 如客观性、不确定性、危害性, 也具备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自身特性, 如复杂性、兼容性和不均衡性等[4]。复杂性指护理风险的形成不是单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是受疾病本身、人为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兼容性是指风险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由于我国医疗责任风险分散制度尚未健全, 医务人员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而采取消极的态度, 固守技术相对成熟的诊疗护理方法而拒绝采用风险系数较大的高新技术。不均衡性是由于我国医疗水平发展的限制,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城乡间医疗水平差异明显, 乡村医疗组织发生医疗事故比例高于城市, 因此在乡村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要承担更多的医疗风险[4]。

1.2.3 护理风险的分类

关于护理风险的分类, 由于不同的学者研究目的不同, 其分类也有所不同, 但大多都是在医疗风险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7,8], 大体上分类方法有3种:第一种是根据护理风险的来源, 将护理风险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者的区别是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士自身直接对患者造成损害, 而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医疗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等非医疗工作[9]。第二种分类也是护理风险研究分析时最常用到的分类方法, 它依据护理风险涉及的具体内容大体将护理风险分为6类: (1) 给药类, 即各种途径的给药, 包括输血和血液制品; (2) 技术操作类, 包括吸氧、口腔护理、灌肠、备皮、导尿等; (3) 患者意外类, 比如烫伤、跌倒、导管脱落、坠床、压疮、化学药物外渗等; (4) 护理服务类, 包括缺乏责任心、护士脱岗、动作粗暴、沟通不到位、态度差等; (5) 护理记录类, 比如记录不及时、漏记、错记、涂改、与医生记录不符等; (6) 护理管理类, 例如规章制度不健全、护理人员缺乏、物品配备不充足、与护理相关的费用有误、抢救物品未处于备用状态等[10]。第三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护理风险的性质将护理风险分为可预防性风险、一般可预防性风险和不可预防性风险。可预防性风险是那些完全可以预防的, 而一般可预防性风险虽然不能做到完全预防, 但通过加强管理, 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对于不可预防性风险, 由于大多数不是个人造成的, 个人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完全阻止这些风险的发生, 所以, 医院不对这类风险造成的后果负责, 但仍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带来的各种损害[11,12,13]。

2 急诊护理风险影响因素

2.1 医院外部因素

2.1.1 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医疗技术、产品、材料也在不断更新, 在提高了诊疗水平的同时, 也提高了医疗服务行业的风险水平。任何一项新事物都有它发展、适应的过程, 医疗技术和产品也是如此, 在对其性能不能完全掌握或操作技术不够熟练的情况下使用, 无疑大大增加了风险系数。

2.1.2 医学科学及人类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医学是为了对抗疾病而存在的, 这势必导致医学的发展将永远滞后于疾病的发展。首先对于新发现的致病因素和新的病种, 在没有确切治疗方案的情况下, 所有的治疗及部分护理都属于探索过程, 这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其次, 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患者个体的特异性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限性形成矛盾, 成为风险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2.1.3 社会责任和经营管理压力

护理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 社会和公众的理解支持不足无形中将会增加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压力。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 人们对医疗技术的依赖程度增加, 患者的期望值往往超出医疗护理技术所能及的范围, 而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增强使得近年来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但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来看, 政府没有投入资金用于医疗机构抵御风险, 医院迫于经济压力采取的经营管理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疗风险的水平[4]。

2.2 医院内部因素

2.2.1 管理因素

组织机构设置的不齐全、常规制度制定的不完善、监管质控不严格、人力配备不充足及人员培训考核不到位等因素, 都可能引起护理风险。急诊科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 急诊患者病情复杂且变化快, 若不能对急诊科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 就不能清楚地识别护理风险, 进而评估、防范护理风险。若管理者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经验, 从事行政事务多, 抓护理质量时间少;管理制度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或者安排不合理, 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 产生厌烦心理, 不能圆满完成分内工作[14]。

2.2.2 技术因素

医学知识不扎实或临床经验不足, 导致误诊误治或病情护理不及时;不遵守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 造成差错事故或质量不达标;未履行知情同意、告知义务, 患者不共同承担风险等。在急诊科室, 护士对专业急救技术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缓慢, 对危重患者评估能力差。如心肺复苏技术差、不能熟练操作洗胃机和呼吸机等;发生输液反应、输血反应时不能紧急进行抢救处理;遇外伤患者不会简单包扎、止血、固定。护士不遵守抢救工作制度、各级人员职责、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急救器材管理及维护制度等;遇有重大、特殊急救时不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影响其指挥, 这些风险的存在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2.2.3 服务因素

服务流程不畅、服务态度不佳、责任心差、缺乏热情、没有耐心等, 都可引起患者的不满及投诉。急诊科工作繁忙, 工作人员经常处于应急忙碌状态, 无法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进行过多的思想交流, 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制度、工作程序不理解, 情绪急躁, 易激惹。例如针对无名氏或家属不在场的患者, 对其物品、钱财等交接不清, 待患者家属日后追查无法交待, 而引起一系列护患纠纷[15]。

2.2.4 安全保障因素

药品器材的质量、设施设备配套情况、维修保障体系、污染源的处理以及防火防盗等问题, 都将影响患者的人身安全。在急诊科急救仪器故障或抢救仪器性能差, 交接班人员没有准确检查, 抢救药品使用后未及时补充或药品缺乏或过期, 从而阻碍护理工作进程, 延误抢救的最佳时机, 如患者监护仪测不到血压、呼吸机故障等[15]。

2.3 护理职业风险因素及护理人员因素

(1) 大多数急诊患者病情急而复杂, 抢救、治疗、护理刻不容缓, 但对患者是否存在传染性疾病有不确定性, 如梅毒、艾滋病及感染性疾病等, 容易造成护理人员自身感染。

(2) 医院急诊科护士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人群, 急诊患者就诊时间没有规律, 患者及其家属求医心切, 情绪容易激动甚至充满敌意, 稍有不如意就向医护人员发泄, 导致急诊室发生暴力事件, 如辱骂、打人等。这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 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身心健康。

(3) 急救经验不足引发的风险。近年来急诊科护士趋于年轻化, 素质参差不齐, 低年资的护士急救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细致、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 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

(4) 心理因素。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 面对各种急救患者, 精神高度紧张, 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 护士是暴力发生的最危险人群。这些都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6]。

2.4 患者因素

2.4.1 体质因素

每个人基础健康水平和机体免疫力不同, 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复杂性、多变性, 如相同疾病的不同症状, 不同疾病的相同症状都会影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例如, 高度过敏体质患者应用药物时有发生变态反应的风险, 吸毒有可能掩盖疾病的症状, 老年、婴幼儿患者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 这些都是不安全因素, 可加大护理风险[17]。

2.4.2 心理因素

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 患者的就医动机对疾病的转归有着重要影响。如果患者有冒险的行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合作的态度或消极的求生欲望, 护理风险将会上升[18]。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和其预后、疾病诊疗现状的理解存在局限性, 家庭内部矛盾或经济问题因为疾病 (特别是疗效不满意时) 容易激化或转移, 甚至引发护理纠纷。

2.4.3 急诊患者的特殊性因素

首先, 急诊患者起病急、病情重, 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其次, 急诊患者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短, 不但无法全面了解患者病史, 而且不易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再次, 急诊患者多由家人陪伴, 特别是重症急诊患者家属因无法承受亲人遭遇的痛苦, 可能将矛头指向医护人员, 使护理风险加大。

3 急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只有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才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 一般措施包括护理风险教育、风险监控与管理、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等。

3.1 护理风险教育

国家应该充分重视护理风险教育,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纳入医务人员系统教育, 组织相关专家在参考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符合我国实际的教材, 医院应该在医院内部对新招聘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系统、持续护理技术教育和风险意识培训, 组织学习《医疗纠纷防范与对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备各种护理防护器具, 使护理人员有能力、有条件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19], 使护士在思想上认识到护理风险的广泛存在性和后果严重性, 这样就能够显著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另外, 医院还应该从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入手, 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及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提高职业安全系数, 防止或减少职业风险的发生。英国、美国、日本等在这方面都有专业教育和培训制度, 其在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3.2 护理风险防范、监控与管理

3.2.1 职业风险的防范

在抢救患者时要注意自我防护, 接触性治疗时要戴好无菌手套、口罩, 加强手的消毒卫生。对于有暴力倾向的患者或患者家属, 护士不能失去耐心, 被患者的言辞或行为激怒, 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时协调、妥善处理,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当患者及其家属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 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 避免与其发生冲突。对纠纷事件的发生, 科室要及时讨论, 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整改措施, 不断提高服务技能[15]。

3.2.2 健全和完善急诊风险监控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 也是护理质量的根本保障, 对护士有一定的约束力[20]。在急诊科除了要落实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外, 还应制定抢救物品及药品专人管理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交接班前自查制度,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规范各种常见的急诊抢救流程, 制订各种应急预案, 积极应对突发事件。

3.2.3 制定急诊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 制定和落实好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风险分析申报制度、风险预防制度, 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找准护理安全隐患, 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3.2.4 严格落实制度

重点完善监控制度, 从系统内部的运转上提高护理质量, 减少差错和医疗事故, 遇大批需急救的患者, 要及时逐级汇报, 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 减少职业性损伤[21]。

3.3 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技能培训

3.3.1 加强护理设备的维护

急诊科抢救仪器多, 全部由护士使用操作, 每台仪器要有专人管理, 每周检查一次, 包括各部件的完整、运转情况以及清洁消毒和保养, 发现故障立即通知护士长和设备科。要求全科护士都能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 掌握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吸痰器、洗胃机、头部降温仪的性能及操作规程, 并将这些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告知护士, 让其加强学习。

3.3.2 重视专科急救技能的培训

平时对急诊护士经常进行急诊抢救的模拟演练, 使护士在实地抢救时熟悉抢救流程、仔细观察。设一名中级职称护士为技术操作质控员, 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急救技术培训, 负责指导低护龄护士的急救技术。护士长定期组织全科护士对心肺复苏、洗胃术、气管插管术、心电监护、除颤、创伤急救等专科急救技术进行模拟训练, 由操作质控员讲解、示范, 每季度考核一次, 考核成绩与绩效考核挂钩。新入科护士进行3个月的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3.3 保证急救护理文书质量及时、准确记录从患者到达医院后接受的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以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和详细病情发展过程, 尤其是过敏史、吸毒史、防疫史及生活习惯等, 保证护理文书书写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注意收集、保管好有关护理记录, 应以事实为根据, 以有关护理记录为凭证, 必要时借助专业部门鉴定[22]。

3.4 降低急诊护理风险的素质培训

3.4.1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人员应学习与其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 使自己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医护人员。

3.4.2强化服务意识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急诊整体护理应从患者进院前就开始, 如当听到救护车警笛声时立刻主动将平车推到急诊科门口迎候患者, 这样可使患者及其家属体验到危难之时得到真诚帮助[14]。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以真挚、热情、周到、细致的工作拉近护患间的距离, 用丰富的专业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 用多种方式鼓励患者, 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检查,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4.3 强化急救意识

急救意识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急诊科更显重要。急诊科护士应把握救治的宝贵时机, 强化时效观念, 救死扶伤, 挽救生命, 强化生命第一原则[14]。通过业务查房、抢救病例讨论、总结抢救成败的经验教训, 使全体护士达成共识:作为急诊护士, 必须要有对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23]。

3.4.4 强化管理意识

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较强的业务水平, 要善于分析医疗活动中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探究其根源, 制订可行的防范对策。护理管理者还要注意维护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心情舒畅,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护理工作。

3.5 及时处理纠纷, 定时进行护理风险评价

当护患双方产生分歧、出现纠纷后, 要注意保管好相关护理记录, 应以事实为依据、以相关的护理记录为凭证, 必要时借助专业部门鉴定。在日常工作中应经常对风险处理手段的适用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估、分析和修正, 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将风险降到最低, 减少损失。

4 体会

医学是高风险的行业, 而急诊护理又处在“风口浪尖”, 一念之差和一技之差都有可能出现医疗事故, 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通过对急诊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的探讨, 了解护理风险的重要性, 对培养护士的综合能力、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素质和急诊急救护理的质量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摘要:从护理风险相关概念、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 并分析急诊科护理风险的分类, 探讨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 指出现有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提出护理风险在急诊科的重要性并探讨防范措施, 从而培养护士的综合能力, 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素质和急诊急救护理的质量。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50名护理人员, 男3名, 女147名, 年龄22~51岁;职称:护士32名, 护师48名, 主管护师43名, 副主任护师26名, 主任护师1名;学历:中专23名, 大专47名, 本科及以上80名。

1.2 方法

采取自制的调查表格,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进行观察与记录, 比如取样前是否进行护理宣教, 取样操作时是否按照规范流程进行, 检验标本存放是否符合要求等。之后对取样进行临床检验分析, 分析护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相关影响。

2结果

对150名护理人员制作的检验标本进行临床检验, 发现有80例检验标本存在误差, 与临床诊断不相符合, 比照护理人员临床护理工作来分析护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1例受到护理宣教阶段的影响, 占14.0%, 18例由于样本存放不标准致使结果不准确, 占12.0%, 41例是受到取样阶段的不规范护理因素作用, 占27.3%。

3讨论

通过本组调查研究显示, 因护理因素对临床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比例较大, 本组中有53.3%的检验样本出现问题, 而结合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来看, 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护理工作的宣教阶段, 也就是护理人员在取样前, 没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致使样本质量较差。比如说患者的精神因素, 过于紧张与激动, 会影响神经功能与内分泌功能, 导致患者相应激素的增高或降低, 有失正常水平[2];又比如患者在取样前是否进行运动, 进行肌肉运动会影响体内新陈代谢, 特别是丙酮酸与乳酸, 运动前后的相差量可达到3倍, 而且还会致使红细胞、白细胞等测量呈现假性升高[3];而最重要的则是饮食因素, 特别是血样本的采集工作, 如果事先不对患者进行宣教, 会影响血标本的质量, 而且如果食用高脂肪的食物, 会造成暂时性的高脂蛋白血症。其二是取样操作过程的护理因素, 就以血样本的采集为例, 首先会受到取血部位与体位的影响, 如果采用站位或者使用止血带, 会促使血液中水分子进行转移, 使得取得的血液样本粘稠度大, 同时不宜在输液端取血, 这样会使得血标本中含有输液的液体, 影响临床检验的结果。其次受到取血时间的影响, 患者的代谢在`天内是进行波动变化的, 有些护理人员不重视这些变化, 前后取样时间不一致, 会使得检验结果产生极大误差。再者会受到药物的干扰, 药物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会改变患者体内化学参数, 进而影响结果准确性。最后样本采集的量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比如有时进行血沉测定时, 使用的抗凝剂的量度不够, 会对结果产生波动[4]。再比如尿液采集时, 主要采取导尿方式, 但是次数过多会引发尿路感染, 而且有时为了满足采集量, 甚至使用留取的尿量, 使得检验标本丧失实时性。其三就是检验标本的保存阶段, 取血标本时, 溶血是常见的影响与干扰因素, 因此要采取措施防止溶血。一旦发生溶血, 会破坏血标本中红细胞、血小板以及白细胞, 同时也难以准确界定相关生化指标。有时护理人员疏忽, 使得血标本中混入气泡, 甚至在取样过程中操作不当引发凝血。另外检验标本应当及时送达, 一般需要在30min内进行测定, 不然血标本中的葡萄糖、肌酸激酶、以及血清中的相应离子都会减少, 严重影响最后的检验结果。

所以针对出现的这些干扰因素, 首先要加强护理宣教工作, 在样本采集前正确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与运动, 并保持良好心情;其次在取样操作过程中, 要依照规范流程进行, 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 进行培训或经验交流会, 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选择合理的时间与方式进行样本采集工作[5];最后对取得的样本要合理保存, 并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验科室进行临床检验, 以此提高样本检验结果的质量。

摘要:选取我院150名护理人员, 对其临床护理工作进行记录与分析, 并结合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护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对150名护理人员制作的检验标本进行临床检验, 其中80例检验标本结果有失准确性, 主要受到护理宜教、护理操作与样本保存等护理因素的影响。护理因素对临床检验结果影响较大, 因此应该根据具体问题, 采取应对措施来提高样本质量, 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护理因素,临床检验,结果分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文三玉.护理因素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4) :91-92.

[2]郭友成, 武小樱.浅析护理工作中如何保证检验标本质量[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0, 5 (8) :2141-2142.

[3]焦新立.护理因素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09, 31 (3) :373-374.

[4]于红, 聂玮, 徐冬梅.静脉采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东医药.2005, 45:32.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9

关键词:ICU,护理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现将ICU患者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并探讨其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因素

1.1 护理人员配置因素

由于各个医院之间存在医院效益差别, 所以各个医院的人员配置情况各不相同, 有好有差, 但总的而言, 特别是相对其它科室的工作量, 各大医院ICU病房的护理人员配置比例不足, 有些小型或者效益差的医院更是如此[1]。严重的床护比甚至达到了1︰ (3~4) 。护理人员严重缺编的现象, 会使得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增大, 时间一久, 身心疲惫, 注意力不集中, 难免将来护理的过程中不出安全事件, 特别是在情况很复杂的ICU病房。

1.2 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因素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医学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 各项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不断被引入ICU病房使用, 这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上很多医院临床护士新老交替或者快速扩建科室, 很多年轻的护士刚毕业就被分到ICU病房, 对基本的常规护理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都还不熟练, 更不用说临床抢救方面的经验, 遇到突发情况时, 影响抢救质量。由于对护理工作以外的医学知识掌握不全, 在遇到医生等医护人员的一些原则性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和反映, 导致护理安全事故的产生。

1.3 仪器设施设备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 很多医院为了适应老百姓的看病需要进行了医院规模扩大或者科室扩编,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即是购买先进的新设备。护士不能更好地使用新设备或者设备上的部分新功能。以及新设备和旧设备相比可能新设备的部分保养规则发生了改变, 一些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全面而准备地熟悉这些改变, 也会对安全护理工作留下隐患[2]。

另外部分老化的仪器在测定一些数据时也会出现偏差, 出现不太符合患者病情的情况, 护理人员对这些矛盾的数据不能及时发现, 也会增加护理的风险程度。

现在护理人员大多特别重视各个操作流程, 但很少去查阅了解各个设备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要如此保养仪器的各部件。

1.4 院内感染因素

各种设备与技术的使用, 使得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的同时也增加了被感染的可能性。比如导尿管、留置针等, 甚至患者的咳痰都有可能是传染源。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或护理管理失误都会明显增加患者被感染的概率。所以ICU感染也是护理安全影响因素之一。

1.5 患者及家属过度维权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加上如今医患关系的复杂化, 使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失误几乎采取零容忍, 这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没有家属在旁的ICU患者, 特别容易对医护人员的行为产生怀疑, 甚至出现一些矛盾的要求, 比如护理人员站在旁边患者希望护理人员走开, 如果没人在旁患者又希望护理人员陪伴身边, 等等, 这些矛盾的心态可能源于自身的病情, 也可能源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维权心理。这些都会对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护理造成困难[3]。

2 讨论

2.1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早班, 白班, 下午班, 夜班, 管床, 电脑班等等, 各种各样的班型以及排班分组, 都要根据科室护理人员各自的能力和状态等来决定, 前提是保证护理安全, 合理使用人力配置, 适当分配每个人护理工作量。作为护士长要考虑到部分新进护理人员的能力有限, 要让其逐渐接触学习抢救等难度护理, 又要避免让其单独处理这些有风险的护理任务。这都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比如适当地安排科室外出活动和聚餐, 积极发现和解决某些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 多和同事谈心, 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2.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熟练操作技能

作为医务工作者, 要活到老学到老,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 接触和学习新的医学知识, 新的操作技能, 补充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漏洞, 积极地学习医生对患者的治疗方案, 从患者的方方面面去了解医生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影响, 争取做到对一些治疗方案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可能风险做出预见。认真参与学习科室的各项制度, ICU各种应急预案以及护理安全防范知识等。做到护士“科室化”, 护士“医生化”。

2.3 加强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与使用

认真学习科室各个设备的说明书, 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时常养护, 千万不要只对仪器设备熟练操作和应用。了解误操作后的解决办法, 避免操作不当对患者的伤害和影响。所有的设备使用完后都应该严格按照科室规定的消毒流程进行消毒处理, 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2.4 加强护理管理, 控制院内感染

ICU的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洗手流程洗手, 这是保护ICU患者的重要方式, 也有利于保护护理人员本身。每天进行空气消毒, 每月空气培养, 从而保证ICU患者的安全。当然, 这些除了制度的约束之外, 更重要的是意识教育, 要让每个护理员工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2.5 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搭建护患沟通桥梁

ICU病房的病情一般比较复杂, 患者常出现焦虑, 怀疑等情绪, 所以护理人员应该用自己的语言, 动作, 表情技巧, 和患者建立起护患沟通的桥梁。相互信任, 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孤独感。以人为本, 多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他的决定, 这样才能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玉杰.ICU患者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 :114-115.

[2]褚彩霞.ICU潜在护理安全问题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5) :112-113.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10

1 CVP监测的意义

CVP的正常值为5-12cmH2o, 但不能凭1次测量结果得出结论[2]。必须对多次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 要重点观察其动态变化, 但不是单纯的靠CVP来补液, 还要结合血压的高低, 尿量的多少。临床上出现以下情况

1.1CVP低, 血压低, 尿量少, 提示血容量严重不足, 可迅速补液、补充血容量。

1.2CVP低, 血压正常, 提示心肌收缩良好, 血容量轻度不足, 心功能正常, 可适当补充血容量。

1.3CVP升高, 血压升高, 末梢循环不良, 尿量增多, 提示循环血量过多, 外周阻力大, 可强心利尿扩血管, 给氧, 减慢输液速度。

1.4CVP升高, 血压正常, 尿量减少, 提示血容量过多或心功能不全, 应强心利尿, 控制补液, 输血量, 慎用血管扩张剂。1.5CVP正常, 血压下降, 证明容量不足,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或容量已足, 心功能较低, 可行补液试验。

1.6容量负荷试验 (补液实验) 可作为对CVP较高, 但仍有心排出量不足临床表现的病人的治疗参考。如果在20min内快速输入500mL液体, CVP升高不明显, 甚至有所下降;同时血压有所上升、心率下降, 即表明病人有绝对或相对的容量不足, 并且心脏有继续接受大量输液的潜力;反之, 输液必须慎重。

2影响CVP测定值的相关因素

2.1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长度, 导管位置的正确留置是保证监测CVP值准确的前提, 若位置过深, 入右心房, CVP值偏低;位置过浅, CVP偏高[3], 吕秀艳等[4]建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深度7-8cm, 颈内静脉13-14cm, 所测CVP能较好反映病情。

2.2管道护理[5]粗疏

2.2.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 使置管时间长或置管后未能及时接通液体。

2.2.2行回血试验, 测压后未及时打开输液管道, 引起导管赌赛或形成血栓。

2.2.3管道受压、扭曲、管腔阻力增大。

2.2.4输入营养液或输血等黏度较大的液体。

2.2.5测压管道中有气泡存在。

2.2.6管道接头松动、漏液。

上述情况均会使CVP知偏低

2.3患者体位、零点定位的误差。CVP尺的零点要放在右心房中点平面上, 相当于第四肋腋中线水平。体位若侧卧于置管一侧, 则所测零点会低, 若侧卧于置管对侧, 则所测零点会正常高。保持心脏与床平行, 才能保证测定零点的正确。2.4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时, 胸膜腔内压力不论是吸气相还是呼气相, 负压均减少甚至呈正压, 使胸膜腔内大静脉受外力牵拉而扩张的力度减小, 在血容量和心功能无改变的情况下CVP上升[6]。

2.5其他增加胸腔内压力的因素, 患者咳嗽、躁动、腹胀、抽搐、吸痰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增加胸腔内压力, 都会使CVP增高。

2.6液体的性质, 测定CVP的液体黏稠度会影响压力传导, 使CVP增高。

3护理

3.1监测CVP前准备, 应仔细检查导管的长度, 穿刺点使用透明透气敷料, 以便观察导管的长度。

3.2做好管道的护理, 保证中心静脉导管通畅无阻。

患者活动或翻身时, 防止导管脱出、扭曲, 烦躁者使用约束带适当约束肢体, 防止导管拔出。测压前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有无气泡及各管道连接是否严密。

3.3保持腔内压不变

减少腔内压干扰, 尽量使腔内压保持不变。当患者出现咳嗽、抽搐、烦躁时, 应避免监测CVP, 等症状停止10min后再行监测, 一般不主张吸痰前监测CVP, 应在痰液吸净, 患者平静后再行监测CVP。

3.4机械通气的注意事项

对行机械通气的患者, 应做好监测前的一切准备, 摆好患者体位, 定零点, 给予患者3min纯氧吸入, 以提高氧储备等。让测压的液体与患者导管相通, 直至液体下降不改变时, 脱离呼吸机, 继续观察下降的情况至液体不改变, 此时所测即为患者的真实CVP值, 立即接上呼吸机, 脱机期间应观察患者SpO2情况[7]。

3.5卧位及零点定位选择标准的测压零点时, 尽量使患者处于平卧位, 即其心脏与床, 地面保持平行。

3.6选择适合的液体, 宜用生理盐水等等渗液体, 避免用胶体液, 血液、血浆或浓度大的液体测压。不要在三通管相连的输液瓶内加入血管活性药物及其他急救药物或钾溶液, 以防止血压或心率的变化, 甚至危及生命。

3.7预防感染

置管期间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感染的发生。观察并注意防止留置CVC相关并发症, 特别是损伤和感染。定时清洁伤口, 更换敷料, 无特殊情况下, 可每周2次用强力碘消毒, 盖好敷料贴, 对局部红肿伤口或有感染征象者, 作相应处理。

4讨论

综上所述, CVP监测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临床护理也得到了长期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仍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探讨。如何逐步熟练掌握降低CVP监测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保证CVP监测的准确性, 是各大医院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瑞云.外科危重病监测与治疗[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78.

[2]严华华.深静脉置管的运用及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 1999, 14 (8) :290-291.

[3]林伟芬.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 6 (2) :68-69.

[4]吕秀艳, 李晓华, 吴医学.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 2007, 13 (29) :2755-2756.

[5]应明英.实用危重病监测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5.

[6]崔健君.中心静脉压在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6, 12 (2) :72-73.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11

【关键词】普外;护理安全;因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3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改革的逐步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也更加的关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对医疗护理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1]。因此,涉及医疗安全方面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和医疗系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普外护理人员熟悉并掌握安全应对措施非常重要。为了让工作中已经存在或将要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加以解决,研究防范措施保障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一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业务水平较低,在临床一线护理人员所接受的教育中一般不包括法律知识,护士在工作中不认真执行医嘱,自行给病人用药;病情观察不到位,不能按级别护理进行观察;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这些都会导致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在医疗服务中占有主导地位,如果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仅重视患者的健康状况,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会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识[2],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法律问题,导致医疗事故和护理纠纷不断增加。

1.2 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职业道德

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部分护士在记录护理记录时不能做到“完整、准确、及时、规范”,护理文书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是重要的证据之一,护理文件书写的不规范,这将会对医院的举证不利。由于护士的工作特点,一般会使得护士身心疲惫、不安心本职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就会出现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护理工作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未能准确及时的执行医嘱,从而导致差错和事故的发生,给病人带来不安全感。

1.3 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奖惩制度执行不严格、领导的管理意识缺乏,对潜在的不安全缺乏预见性,对制度执行力不够,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教育不重视,这些均是护理安全的隐患[3]。同时护理人员对待遇、编制问题导致的不安全护理也时有发生。

1.4 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护理工作是一项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管理的活动,同时其顺利开展有赖于患者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普外科护理人员值班,及很多护理行为只有护士和患者参与。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治疗护理有序进行的基础,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和未掌握沟通技巧,在回答病人问题时态度生硬,回答过于简单,对于特殊的用药和治疗未进行良好的解释,加之工作繁忙,护士无法和病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致使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意[4,5]。患者或者家属对期间的操作可以提出质疑,由于各种原因产生对医护人员的怀疑,也会导致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护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及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防止差错和事故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医院应加强护士对于《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能力,避免纠纷的发生。医院要定期对护理人员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学习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法律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让护士懂得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从而维护医患双方的利益。从各个方面增强护士的安全意识和法律观念,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护理安全。护理工作具有独立性、具体性和连续性,多数护理工作是在无人监督下完成的,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培养严谨、谨慎的工作作风。

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工作责任心

护理人员应有敬业爱岗的精神,时刻本着以“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还应重视护理文书的法律效力,护理人员在书写护理记录时,应严格遵守“完整、及时、准确、规范”的要求,认真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护理记录的要求书写、保存资料,对于护患沟通备忘录也要妥善保管。另外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减轻工作负荷,根据各护理单元实际工作情况,合理排班,增加夜班的补助,使护士全身心的投入工作[3]。

2.3 增强护理管理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作为护理管理的执行者护士长,应该不断增强管理意识,重视护理人员的思想教育,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奖罚分明。对于容易出差错的环节提高重视,查明原因,杜绝隐患。对于日常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发现的护理缺点,要组织全体护士进行讨论,并且进行总结分析,制订防范措施。

2.4 加强护患沟通,保证护理安全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可以保证护理的安全[6],首先,应在思想上认识沟通的重要性,使护理人员愿意主动和病人沟通。其次,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护理过程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针对不同教育程度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方式沟通。对于病人特殊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要结合病人实际病情,实事求是地和病人沟通,履行告知义务。

小结

护理安全是体现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医疗安全与质量也是患者就医时最直接、最重要的选择标准之一。而抓好医疗安全质量教育是降低普外护理不全安因素的前提。因此,为了保证医院整体工作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护理安全应该受到每个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应根据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预防。进而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医疗事故和纠纷减少。对医院的持续发展和整体形象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熊玉珍.浅谈普外护理的安全因素及应对措施[J].求医问药,2012,10 (4):655-656

[2]黄荔红,李小京,王红.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提高护理风险干预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26

[3]周晓红.普外护理安全因素与对策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6):322-323.

[4]张元荣.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预防差错事故发生[J].护理研究,2009,23(1):220.

[5]杨伟琴.常见护理安全隐患探讨与干预[J].护理研究,2008,22 (2):217-218.

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产妇50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 98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 出血量在500~1800 m L, 平均出血量为 (928.8±34.5) m L。

回顾调查产妇的基本资料, 其年龄在21~43岁, 平均年龄为 (31.5±2.7) 岁, 其中, 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产妇3521例, 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高龄产妇1479例。产妇均经阴道分娩, 正常分娩的有4892例, 使用产钳助产的有39例, 通过臀位助产的有33例.产妇分娩时的孕周在37~42周, 平均 (39.1±3.4) 周。其中, 初产妇3893例, 经产妇1107例, 产次<3次的产妇3490例, 产次≥3次的产妇1510例。2341例产妇有流产史的产妇, 流产次数<2次的有2972例, 流产次数≥2次的有2028例。

1.2 方法:

采用天平法对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产妇在发生产后出血量进行称重, 分别对相关物品 (经高温高压消毒后的纱布、阴道纱布卷、会阴垫、卫生纸等) 擦拭血液前后物品的重量进行称重, 并对湿重、干重的差值进行记录, 加上粘连到衣物、床单上的血液重量, 则为总的出血量。然后得到的质量指标与容积指标进行换算, 得到实际出血量, 换算方法是:105 g血液重量=100 mg血量[3]。

回顾分析产妇的年龄、产次、是否合并妊娠高血压、有无胎盘粘连或植入、产后是否有宫缩乏力、是否合并软产道损伤及其心理状态, 并比较98例产后出血的产妇与其余4902例未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各项因素, 分析上述因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 P S S 1 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单因素比较时, 计数资料采用“n, %”表示, 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顾分析, 以α=0.05为检验显著性标准。

2 结果

500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96% (98/5000) , 对不同情况下产妇的产后出血量进行比较可见, 产妇是否合并妊娠高血压、有无胎盘粘连或植入、产后是否有宫缩乏力、是否合并软产道损伤及其心理状态等是主要影响因素。见表1。

通过对单因素调查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因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确定产次≥3次, 宫缩乏力、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心理状态差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本文对经阴道分娩后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并确定产次≥3次, 宫缩乏力、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心理状态差等四项为造成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 产妇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与流产次数及宫腔操作次数多有关, 其会使感染发生率增加, 进而造成子宫肌纤维退行性改变, 这种情况下, 又会导致子宫肌纤维弹性降低, 宫缩乏力, 产次高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而宫缩乏力的发生直接影响子宫平滑肌细胞缩复作用, 诱发子宫血窦关闭不良, 造成产后出血的发生[4]。产妇心理状态对产后出血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影响机体免疫机制和内分泌激素的水平, 也会造成子宫收缩乏力, 产后出血风险增加。

针对上述因素, 给予经阴道分娩产妇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 要做好与产妇的沟通, 帮助其调节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提高分娩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促进分娩进程的加快。

其次, 通过产前的既往产次、流产史询查, 并积极开展健康宣教, 提高育龄女性对反复宫腔操作危害性的重视程度, 并加强孕前与孕期的健康检查;同时, 在分娩时, 对合并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重点护理, 高度警惕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的产妇, 视情况安排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护理人员, 重点监测, 一旦发现问题, 及时汇报主治医师并处理。

再次, 在分娩前做好急救准备, 产后出血发生后能快速处置,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娩后, 加强产后指导 (如正确刺激乳头、帮助并引导新生儿吮吸乳头等) , 促进子宫收缩, 减少产后出血量。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经阴道分娩产妇500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98例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 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 并对产后出血产妇的原因进行分析, 总结造成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5000例经阴道分娩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96% (98/5000) 。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确定产次≥3次, 宫缩乏力、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心理状态差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对其进行针对性、预防性护理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影响因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杜云, 王茜, 孙红格.预防护理干预对减少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 2013, 24 (13) :2019-2021.

[2]罗宁.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探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 :226-228.

[3]钱君.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7B) :52-53.

上一篇:象牙塔下一篇:进展性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