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影响

2024-10-18

儿童影响(精选12篇)

儿童影响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早已成为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电器。目前,电视已经成为我国覆盖率较高的媒体之一,我国现在儿童人口总数将近四亿,他们都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未来同时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众所周知,儿童身心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从小所处的生长环境,而电视,作为我国家庭占有率最高的电器之一,显然是儿童最常接触也最容易接受信息的媒体形态。因此,作为伴随着电视节目成长的少年儿童,他们的生长环境与电视媒介息息相关,而由此应运而生的儿童电视节目在儿童生长环境中更是扮演了重中之重的角色。儿童在儿童电视节目中获得知识、获得快乐、开拓眼界,但同时不良的儿童电视节目也在给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现状的分析,希望引发大众对儿童电视节目的关注,趋利避害,共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社会责任,儿童成长积极作用,负面影响

儿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一直以来都受到了最普遍的关注。从社会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而儿童时期社会化最主要的载体就是‘家庭’‘学校’‘参照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1]作为伴随着电视节目成长起来的一代少年儿童,电视已经成为“儿童求知、娱乐的首选媒体”。而其中,儿童电视节目因其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更易于被少年儿童接受和认可,它与儿童的成长密切相关。电视改变着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改变和影响着儿童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信息获取多元化的今天,儿童电视节目的责任不减反增,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也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一、儿童电视节目的概念

关于儿童电视节目,陈舒平在《儿童电视学》这本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为儿童制作的电视节目和供儿童观赏的具有儿童特色的电视节目”。[2]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儿童电视节目最主要的收视对象就是儿童。众所周知,儿童与成人之间有着明确的界定,在《儿童国际公约》中指出“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人年龄低于18岁”。[3]由此可见,儿童电视节目指的是面对0-18岁儿童办法制作的电视节目。

儿童是一个有较大年龄跨度的特殊群体,卢梭在《论教育》这本著作中,把从0至18岁以下的儿童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而同时,儿童心理学专家也赞同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用四个不同阶段划分15周岁以下的儿童。这就说明儿童也是具有不同阶段的不同思想与生理特点的。但究其根本,儿童通常较缺乏生活经验、喜欢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不明事物探究到底的心理。基于这些特点,儿童电视节目一般具备强烈的知识性、趣味性、幻想性,并在形态各异的儿童电视节目中予以表现。为了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儿童电视节目随时时代的变迁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从1958年,我国的第一个儿童电视节目《两只笨狗熊》的问世至今,已经衍生出了“儿童电视游戏节目、儿童音乐电视节目、儿童电视教育节目、儿童电视综艺节目、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儿童电视专题、儿童动画节目、儿童戏剧节目、儿童电视剧”[4]等多种多样的儿童电视形态。

二、儿童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的社会责任

由于受众的特殊性,意味着儿童电视节目肩负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从儿童的心理角度看,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强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就像一本还未来得及书写和绘画的白纸,他们对所有未知的事物都保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未知的世界。而也只有让儿童充分接触这个世界,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才能开拓他们视野、增长他们见识。但同时,儿童也像一颗渴望雨露的植物,他们的思维简单、思辨能力不及成人,所以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良价值取向的侵蚀,把“脏水”“污水”连同“养分”一同吸入土壤。儿童是弱势群体,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身心尚未得到成熟的发展,看待事物缺乏必要的是非辨别能力,最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所以,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在节目中潜移默化的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人格培养也是儿童电视节目最主要的社会责任之一。儿童电视节目制造者和播放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制作和筛选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优质儿童电视节目进行播放。这也是儿童电视节目从业者所要做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又是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群体,特别是现阶段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经常出现家长因为自身原因难以顾及到儿童心理建设的情况,而在现实社会中侵犯儿童权利的现象又屡屡发生,所以儿童电视节目同时也被要求肩负起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舆论帮助和维护儿童正当权利的社会责任。

三、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从受众群体来看,儿童电视节目的独特受众群体———儿童是其区别于普通电视节目最大的一个特点。实验表明,儿童在电视机前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儿童通过电视画面的演绎能把节目中可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积极而主动的自我加工和理解。随着近些年来电视网络的全面覆盖,电视媒介所播出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各方面产生的影响愈加明显。儿童对电视节目的高需求量和忙于工作的家长管控不严使得现阶段国内良莠不齐的儿童电视节目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它对儿童的成长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理性地认识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成长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发挥儿童电视节目的积极作用。

(一)重视高品质儿童电视节目的积极影响

1.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能促进孩子的成长进程

按照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自我心理学之父,新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埃里克·H·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儿童从出生开始将经历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童年期,而这四个时期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不同的。所以,优秀的儿童节目制作时,会考虑到不同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的培养儿童的优良品质。

英国BBC广播公司曾推出风靡全球的《天线宝宝》节目,他们把目标观众精准的锁定在1-4岁幼儿,充分考虑此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例如不能一心二用、喜欢重复语言以及对律动和音乐敏感的特点在拍摄时运用了许多幼儿学习技巧与理论。我们发现在《天线宝宝》节目中总是用到非常简单的语言、高低起伏的语调,而这些重复的童语确实吸引了该阶段幼儿的注意,他们通过愉悦的模仿,产生自信和成就感,这样的游戏也对该阶段儿童的“说话”和“认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天线宝宝》的另外一个特色是语言的不断重复,著名心理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认为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除了模仿之外,还会自创一些成人无法理解或听来缺乏逻辑的句子,并在不断与成人的互动中,自动发掘语言的规律,逐渐修正自己的语法。此外,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还认为儿童天生具有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语言获得装置)[5]可以将所听到的零散语音整理成语言的主要表征。因此,在《天线宝宝》节目中,我们常常看见天线宝宝不断的喊“再一次,再一次”就是要让观看该节目的幼儿把听到的语言再重复一次,语言行为学派认为重复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模式。并且,在节目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男旁白说“这是一个球”,再说“这是一个黄色的球”紧接着又说“这是一个黄色的拉拉的球”,在这样的语言重复和语句扩充中,观看幼儿能够感知语言是可以不断变化,字词是可以不断累加的,这对幼儿时期的孩子学习语言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优秀的儿童节目制作更加精细,真正做到了细分和专业,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能够对该受众群体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2.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审美素质培养的影响

众所周知,电视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通过直观可视的艺术形象,给人生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儿童电视节目对画面的要求精益求精,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成立于1991年的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动画片部,自从开办以来播出过大量优秀的动画片和动画电影,例如《小蝌蚪找妈妈》,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其中小动物的造型更是出自我国近现代中国书画大师齐白石的笔下。“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6]那种似有似无、缥缈灵动的意境和轻柔雅致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极大的突破,也把美的享受带给观看的儿童,并且在享受美的同时,也陶冶的情操,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审美教育,这对儿童审美素质的培养将会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对儿童思想品德培养的影响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观察周遭,并以其点点滴滴累积的思想来描绘这个世界,儿童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萌芽和形成时期。高品质的儿童电视节目重视强调文明礼貌、团结奋进等优良的道德观念。比如中央电视台《动画城》栏目曾经播出的经典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片中用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80集的动画片中饱含着各种各样的爱,有父母亲的爱,有相互帮助的友爱,更有大头儿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的热爱。片中在童真童趣的故事情节中寓理于事、寓事于乐、寓理于趣、寓理于形,让儿童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会分清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例如有一集中,大头儿子喜欢坐秋千,小头爸爸用轮胎给儿子做了一个秋千。大头儿子很高兴,整天坐在秋千上玩。路过的孩子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玩一玩。可是大头儿子不愿意给其他小朋友玩。第二天,秋千不见了,大头儿子很伤心,小朋友们也很焦急。于是,大伙一起帮忙寻找,找到轮胎之后,大家一起动手做秋千,一起玩耍。最后,大头儿子获得了小朋友的友谊。其实藏起轮胎的是小头爸爸,他用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的儿子受到了教育。也让电视机前的小观众学会分享的乐趣,得知友谊的宝贵。

(二)警惕低劣儿童电视节目的不良影响

现如今,形态各异、花样繁多的儿童电视节目成了儿童学习观察这个世界的主要对象之一,优质的儿童电视节目丰富了儿童的业余生活,让儿童看到平时无法看到的世界、了解到书本无法了解的知识,让他们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经验。近几年来,儿童电视节目竞争愈加激烈,电视制作人对儿童电视节目这个领域有了更大的关注,也使儿童电视节目在近几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儿童电视节目市场良莠不齐,质量和效果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不可否认,现阶段仍然有一些儿童电视节目为了追求市场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吸引儿童更大的观看兴趣,不惜大量的加入刺激儿童心理和吸引眼球的成分,例如在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强化个人英雄色彩和自我的超级膨胀,甚至在一些动画片中出现对暴力行为的美化,暴力被形容成有魅力的、解决争端的必需手段和不用受法律约束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很容易把这些内容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手段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受到这样的影响,儿童看到这些负面的镜头不但不会对这些内容产生反感,反而会觉得“酷”而进一步模仿。这样一来,就会使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例如近年来最受儿童喜爱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它的故事主线主要是围绕灰太狼和一群小羊的斗争,该剧剧情诙谐幽默,情节爆笑,在儿童中引发了观看风潮,陆续在全国各个电视台热播,可谓是中国国产动画片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在这部动画片在儿童世界风靡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声音对这部动画片中存在的暴力元素提出种种质疑。《喜羊羊和灰太狼》原本把受众定位在3到6岁的儿童,这时的儿童还没有能力分辨对错、正式培养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而这部动画片,却为了吸引儿童的眼球在故事情节中增加了大量刺激儿童心理的暴力内容,其中最受世人争议和诟病的内容———灰太狼几乎每集必被自己的老婆红太狼用平底锅猛击头部的故事情节甚至还成为了社会的流行风气被观看的儿童受众津津乐道,更不用提灰太狼在“诡计”失败后多次被小羊们“虐待”甚至被炸弹炸飞的内容。然而,这些情况大部分都发生在小羊们胜利之后,是所谓“正义”的举动,当暴力被冠上“正义”的帽子,变得有理有据,情有可原。这种行为通过这部动画片甚至得到了宣传和强化,观看的儿童在通过高频率“正义”者使用暴力无罪的动画内容灌输后,甚至开始崇拜所谓正义的施暴者。这不得不说这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的。

四、结语

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成人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7]儿童电视节目就是儿童乐园里的重要设施,随着儿童对电视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儿童电视节目有着独特的地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如今的儿童电视节目正在形成一把双刃剑,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为了让儿童电视节目能够更好的为儿童成长提供服务,儿童节目制作者应该多从儿童心理出发,多考虑儿童的需要、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组织电视制作人员、教育学专家和儿童心理学专业人员共同投入制作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创作中来,创作出更多更优质的儿童电视节目,让一代代的儿童可以真正从中获益。

注释

1[1][2][4]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3]国际儿童公约[Z].1989-11-20(3).

3[5]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语言获得装置)摘自360百科词条[EB/OL].http://baike.so.com/doc/7328293-7557945.html.

4[6]中国水墨动画[EB/OL].摘自360百科词条http://baike.so.com/doc/6459795-6673483.html.

5[7]陆芳萍,吴静.山东省团校学报[N].2011-4.

儿童影响 篇2

当孩子出世后,第一眼面对的便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在孩子三、四个月时,就有了对色彩的.感受力。如果父母抓住教育的契机,帮助孩子认识颜色,对孩子以后的智力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童装服饰专家在多年对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服饰颜色是接触孩子时间最长的色彩,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服饰颜色的选择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童装专家建议,年轻的家长应学会使孩子多认识颜色的方法。

儿童影响 篇3

摘 要:儿童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特征对于儿童房活动区域设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便围绕儿童成长相关因素着重分析其对儿童房设计的影响。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其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中指出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2~6周岁儿童根据其生理及心理特征大概可分为2~4周岁、5周岁、6周岁的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的特征也不同,但儿童在这几阶段其发展是从单样向多样的发展过程,阶段与阶段之间存在一种递进的紧密关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其生理心理均会得到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儿童身体尺寸逐渐变化,心理心智得到进一步的成熟,所以要想设计出更加符合儿童使用需求的儿童房活动空间,就必须对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因素进行着重研究。

关键词:儿童房设计;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设计原则

1 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

儿童的生理发育极其迅速的,其主要表现在身高及体重上的变化最为明显,在2~6周岁的儿童处于学龄前的幼年期,身体处于不断的发育阶段,形体比例正在逐渐形成,但由于体内器官还未发育完全,整体相对比较脆弱。儿童的骨骼以及肌肉等组织器官一直处于连续的发育过程,与此同时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还有各种运动机能,比如,奔跑、跳跃等。儿童天性活泼,所以幼年期的儿童身体活动较为频繁,好动便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代名词”,所以在进行儿童房活动区域空间设计之前要针对儿童这一生理特征进行一个细致、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2 ~ 4周岁的儿童处于早婴儿时期的幼儿,各器官都处于快速发育中,其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骨骼的发育,较之于以前的骨骼组织,这时期的儿童骨骼发育日渐坚硬,当同时不应该忽视的是,这个阶段儿童的骨骼依然是很柔弱的,极易发展弯曲变形,且此时期的儿童抵抗力虽有所增强,但相比儿童的其他时期,还是相对较弱,所以在进行儿童房活动区域设计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到儿童此时骨骼的特点,而且还要注意儿童免疫力较低的问题。

防止出现儿童房内物品的摆放、材料的选取不当,对儿童的骨骼发育造成不当的影响或患上疾病。在儿童的活动方面,由于该时期的儿童活动机能的增强,身体活动逐渐灵活,活动区域随之扩大。在儿童房的设计上应增加儿童活动区域,并多考虑活动区域范围内的安全性,所以在儿童房的设计上应避免设计不当造成的意外伤害。

当儿童年龄处在4~5周岁时,较比于上一阶段在体质、体能以及身体机能上较之于上个时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体免疫力也大大的增强,身体运动机能也更加灵活,同时由于精力充沛,这个时期儿童更加活泼好动,一般性的活动如走路、跑步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活动需求,这个阶段表现出来更多的是攀爬和跳跃,由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儿童对未知空间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常常表现为用手去触摸物品,甚至把物品放进口中。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加的细心,在儿童能够触摸到的地方尽量避免放置易碎或者具有危险性的物品,使儿童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当儿童的年龄得到6周岁,在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育,儿童逐渐进入身体发育的平稳期,肌肉、骨骼以及大脑的发育还将持续。儿童的大脑皮层的发育日趋成熟,记忆力逐渐加强,儿童的主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开始构建,并逐渐产生效果,所以此时的儿童房在保证儿童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可适当添加引导学习、培养兴趣的物品,增加一定的信息量,例如,防止乐器、画笔画板、认字报、贴画等等。

2 儿童心理发育特点

在进行儿童房活动区域设计时,不可忽视的还有儿童的心理特点,而儿童的心理发育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儿童心理发育角度来看,是从简单的心理活动向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向发展;从具象的生理需求活动向抽象多样的心理活动方向发展。其次,儿童心理从婴儿早期的条件反射,慢慢发展到具有自我意识的心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复杂程度愈发明显,最后,由最初的大部分是遗传因素作主导,慢慢地变为自我的独立性格的养成,这种个性的显现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的。

当儿童处于2~4周岁时,其心理特征相对明显,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还是以生理需求为主导,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还需靠最基本的语言和肢体来传递,此阶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还离不开对实际事物的接触,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等来认知与学习。这时的儿童的行为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基本不具有思维和目的性,易引起他们注意力的往往是运动的或是环境中的特殊变化,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进而产生记忆。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注意力相对较弱,易被打断或分散,没办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点上。但此时期的儿童极其敏感,对事物易产生好奇心,所以在儿童房的设计上应注意考虑到多放置简单、易读的物品,使儿童无意识的产生大脑活动。

5周岁的儿童正处于童年早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活动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活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有更深层次的认知需求,由最初的仅仅依靠行动的思维模式,渐渐的演变到能够依靠表象进行思维的模式。同时儿童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也有了最初的印象,记忆也在这个阶段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儿童的有意记忆也渐渐的增多了,此时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对于空间的记忆和对于事物的理解,在脑海当中将这些符号性的东西进行重组,从而大大促进其大脑的发育。在情感上,儿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周围人群的关系渐渐有了了解,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情绪也日益高涨。儿童在这个时期也渐渐有了相别的意识,对周围的事物开始发问,探知欲望增强,观察力也在这个阶段提升的非常迅速。此时对于儿童成长空间的设计来讲,应该更加注重温馨气氛的营造,同时继续加强空间内可读性内容,便于促进儿童身心共同成长。

6周岁以上的就属于童年期的少儿了,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语言表达,理解能力都发展很快,对于一般性的事物和社会关系能够清楚的理清,社交能力也在慢慢增长,很多行为习惯渐渐开始养成。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学龄儿童,从学校系统的学习中,集体的生活中接触到了很多的信息。思维方式也渐渐由具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性思维模式过渡,抽象思维的能力日益提高,情感的需求,自我的意识会更加强烈。儿童原有的认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新的环境当中有了更高的认识目标和要求。此时他们能够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有意识的记忆和思考继续增加,思维的逻辑性开始形成,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也不再仅仅的停留在表象的层面,认识世界的能力慢慢增强。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并且慢慢出现一些具有倾向性的选择,例如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能够说出自己喜欢什么,性格特征也越加明显。对于自己空间的独立性有了一定的要求。在这个时期为了更好地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上,应该更多的与儿童沟通,在综合考虑之后从每个儿童的自身特点出发,营造一个他们喜欢的成长空间,让他们的归属感更强烈,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3 儿童房活动区域的设计原则

3.1 趣味性原则

儿童因其心理特点,所以游戏是儿童认证世界的首要方式,占据了儿童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儿童游戏是指运用一些知识以及语言,并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肢体运动和语言表达的益智活动。常见的儿童游戏形式多种多样,如搭积木、互相追逐、喊叫、角色扮演等等。在儿童的不同年龄段,游戏的方式、活动区域也随着年纪增加或变得不同。儿童性别不同,游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明显的区别,比如3岁以后,男孩更倾向于肢体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所需的活动区域也扩大很多,而绝大部分的女孩更倾向于语言游戏、摆设类游戏,活动区域相对较小。所以在儿童房的活动区域设计需针对儿童的特点增加儿童房的趣味性。

3.2 安全性原则

在儿童房的活动区域的设计中,安全性原则是不容忽视的,更是每一位父母在儿童房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不同于成年群体,他们没有健全的自我防范意识,也不具备辨别安全与否的能力。儿童房内所有的构成要素、防止的物品都需要严苛的保证儿童的安全,杜绝出现任何安全隐患。通过上述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得知处于儿童期的孩子格外活泼好动,而且2~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已经有相当的身体机能和活动范围,在进行设计时要格外用心防患于未然。

3.3 特殊性原则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育成年人相比,其心理与生理发育还不完全,在儿童房的活动区域设计时,我们不但要遵循人正常的生活、使用规律以及原则,同时还要兼顾的考虑儿童特殊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感受。处于学龄前儿童早期的儿童在心理上活泼、好动、好奇,对周围环境极其敏感,又不具备成熟的适应性,因此对儿童房的活动区域的设计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整、安排。以最大程度的符合儿童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

3.4 整体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中曾提到,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个体或对象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上有机整合统一的。所以儿童房的构成要素,应在色彩、风格、形态等方面做到协调统一,需要在设计思路、设计定位上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贯穿始终。视觉设计上作为信息传递的第一要素,是儿童房设计的整体性原则的重中之重,而视觉设计又分色彩、形态两方面。儿童房的视觉设计可以表现出相应的设计风格,也可以营造出一个氛围,或者创造出一个场景,色彩的选取与形态的搭配就要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否则会及其不和谐,导致设计的失败。而且2~6周岁的儿童正处于认识世界、了解知识的初期,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是极其必要的,如果在儿童的设计主题、色彩、形态随时组合使用会给此阶段儿童造成认识上的混淆、严重影响其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3.5 发展性原则

儿童房,作为1~18周岁孩子的生活、休息、学习区域,其设计上不能只强调表现某一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这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兴趣与爱好等方面的转变就将不能满足整个儿童阶段的需要,重新设计便浪费人力与物力,所在儿童房的设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伸缩变化性,即具有良好的发展性。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2~6周岁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的逐一分析,并结合儿童房各构成要素,提出儿童房在儿童2~4周岁、5周岁、6周岁时应该注意的几项原则,既迎合儿童心理特点,增加儿童房设计的趣味性,增加认为与学习功能;确保儿童房在电源处理上、儿童家具的选择上、儿童活动区域上、灯光选择、入门的特殊处理上的安全性原则;儿童的特殊性的特殊设计原则;儿童房主题、色彩、形态的整体性原则;儿童房在家具、色彩上的发展性原则。设计师在设计儿童房时只有在满足以上几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能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小娟,杨创创,等.儿童居住环境设计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

[2]卢晓欧.儿童家庭活动功能区中家具的色彩设计[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

[3]黄星华.论儿童年龄对儿童房设计的影响[J].室内设计,2008.

[4]李真.家庭儿童房设计探析[J].住宅科技,2007.

儿童影响 篇4

在2005 年- 2014 年所有广电总局推荐的555 部优秀动画片中, 以正义战胜邪恶为主题的动画片共有134 部, 占总体的24. 1% 。①当邪恶降临之时, 正义之士会用什么方法驱赶邪恶迎接光明呢? 从这134 部动画片中, 笔者得出的答案是: 以暴制暴。 《虹猫蓝兔七侠传》中动画角色虹猫和蓝兔铲除黑心虎的方法基本就是暴力、打斗。有人对其前十集的打斗场面做过统计, 每12 分钟一集的动画片, 打斗场面每集平均约有6 分钟。②由此可见, 动画角色虹猫蓝兔获得正义也是依靠暴力手段。如此密集的打斗场面, 很难不让儿童认可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动画片于2006 年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800 多个电视台同步播出, 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当时原本108 集的动画片在央视播出到第89 集时突然停播了。究其原因, 是广大儿童的家长强烈要求禁播。这部作品充斥了低级、暴力、脏话、恐吓、欺骗以及威胁的内容, 认为一切问题都要靠暴力解决。③但暴力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不是儿童应当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角色将动画中的暴力符号化更易使儿童接受

人类文明产生最早的思想成果时, 符号学研究的历史就已经开始。符号学总与 “认知”、 “意义” 还有 “意识” 等联系在一起。现代符号学源自索绪尔的现代语言符号学。能指和所指是其理论中的重要两个概念。能指是内容, 即借用画面、语言、声音表达的内容, 是符号的形象。所指是主题, 是表达抽象的概念, 是符号代表的思想或者是观念。一部动画片中的能指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其所指是在理解能指的前提下, 在大的文化环境中被人们理解, 从而实现符号的意义。

例如 《喜羊羊与灰太狼》, 这部作品中因其有许多暴力情节而在2014 年的新闻联播中被点名批评。而在2013 年连云港就有三名儿童模仿动画片中架火烤羊的情节, 致使其中两名重度烧伤。有媒体报道称: 在动画片全集中, 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 次, 被抓过1380 此, 喜羊羊被煮过839 次, 被电过1755 次。④数据的准确性暂且不论, 在这部作品中暴力的场景过多, 角色之间的暴力过多, 灰太狼对羊群施暴的场面, 红太狼对灰太狼施暴的场面经常出现。不要说是儿童, 成年人在看到有些灰太狼被红太狼砸的场景也觉得很搞笑, 对这样的角色以及情境也有深刻的印象。就像当时网络上还有 “嫁人当嫁灰太狼”的流行语。

三、国产动画塑造的自损型善人角色并不能真正地引导儿童向善

中国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整个价值观的趋向都陷入了一种人我不对称的境地。它提倡抑制自我或者是牺牲自我而把他人放在一个更优先的地位上。我国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牺牲自己以成就他人。我们通常认为爱人是善, 而爱己是恶。如果一个人堂而皇之的为自己谋利益, 那么就会被他人不齿。

其一, 这种角色刻画的善并不能被儿童所接受。众所周知, 自爱是个体爱护自己的生命, 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本能,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如果每个人都没有要自己过得更好的意愿, 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从何谈起? 退一步讲, 如果人类没有这样的自爱的本能, 那又如何在生物进化的自然困境中生存下来? 自爱是无法消灭的, 自爱是爱自己, 但其也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既然自爱无法消灭, 人类不可能做到不爱自己, 那么动画片中的角色对儿童进行消灭自爱的灌输是不合理的, 塑造的动画角色损己利人, 儿童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会是善。其二, 长期以来宣扬以他爱为善, 以自爱为恶的观念最终会导致人格的异化。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人都是有正常的基本的需要的, 而且重要的是这样正常的需要是应当被合理地满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都是人类基本的、正常的需要。在这样的基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 人类是无法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我们在教育儿童何为善或者是在宣扬善念的时候, 不能忽略这些来自本能的自爱和来自本能的需要。如果人合理的需要没有得到正当的满足, 长时间掩饰自爱的本能, 往往最终会走向人的异化。真正的善, 是正确地处理他爱与自爱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他人必然会发生种种关系, 自爱是本能, 而人总是在他人之中存在, 人是无法离开他人, 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与他人发生关系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自爱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的, 要引导儿童将自爱转移为他爱。

四、结语

动画角色将暴力合理化让儿童无法正确地区分善恶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暴力的符号化更加深了其对儿童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 强化了他们对暴力的认知。过度地宣扬他爱而抑自爱的观念最终会导致人格的异化。如果儿童是观看这样的动画片长大, 那怎么可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动画片一直被认为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而动画片确实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行不教之教。社会、学校、家长都赋予了动画片不一样的功能, 但是儿童心灵的善良与美好、人格的健全才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摘要:国产儿童动画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国产儿童动画片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对儿童的成长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国产儿童动画片对儿童负面影响的论述, 以期能够引起大众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动画片负面影响的重视, 让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国产儿童动画片,儿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勤慧.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篇5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必定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影响等方面。

第一节 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1.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到学习各门学科的困难,特别是没有参加过社会角色游戏的儿童,这种困难更为显著。由此可见,游戏机会的提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为儿童游戏提供“均等”的机会尤为重要。所谓“均等”即有平均、平等的意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适宜的参加游戏的时机。

我们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平等、适宜的机会,让每个儿童都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游戏,让幼儿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拥有游戏的机会;最终并非每个儿童都能如愿以偿,但正式这种主动去体验的过程,让幼儿从中得到一种社会化的学习。

因此,为儿童提供均等、适宜的游戏机会,对儿童游戏的发展极其重要

二、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

在较长的游戏时段(约30分钟)儿童才有时间逐渐发展出社会和认知层次较高的游戏形式(包括完整的游戏活动、团体游戏、建构游戏、团体一戏剧游戏);而在较短的游戏时段(约15分钟)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结伴游戏,不能相互协商、讨论或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建构材料,往往只从事一些社会和认知层次较低的游戏形式(包括平行游戏、旁观无所事事、转换行为等)。

三、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活动的空间,是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1.室内环境的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行为。

活动室的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

空间密度=——————————————————

儿童的人数

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不可用空间即指家具所占的区域、家具之间的狭窄区域、教师所占的区域等。

2.室内空间的安排方式也会对游戏的质量产生影响。

希汗和德发现将大型托儿所分隔成较小的区域,可降低粗暴行为的发生,并使自由活动时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多。

3.儿童在不同的游戏角落,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社会性游戏。

4.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位置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设备放置在中央位置时,其使用率较高,且可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的游戏。

5.游戏场地的类型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是指户外游戏场地的类型,包括传统的游戏场和现代化的游戏场。

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

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儿童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给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儿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时就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行为特征;给儿童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游戏材料时,儿童就会创造他们自己的玩法;完全陌生和比较复杂的玩具材料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只有中等熟悉和复杂程度的材料比较容易导致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行为的产生。

一个儿童如果在游戏期间,被提供的机会越多,发生新的学习的可能就越大。

玩具的种类决定了儿童对该玩具的反应。

一、父母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生活的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的居住环境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1.父母是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从外部实现的。

2.父母的作用会对儿童游戏的性质产生影响。

3.父母对待男、女儿童的不同方式,对儿童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影响极大。

4.父母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来自于对儿童房间的布置上。

第二节

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同伴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

儿童是通过游戏与同伴交往的,而儿童语比自己年长儿童的社交经验有助于促进其社交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年长儿童还能促进年幼儿童游戏质量的提高。

同伴的性别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发生有影响,同时还影响着儿童对玩具的偏爱及其游戏的风格。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儿童游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自身的条件。

对2岁孩子的家庭活动和3-4岁幼儿的班内活动观察表明,在活动的选择上,男女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幼儿园里,孩子游子中倾向于选择同性伙伴,而且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在社会性游戏中,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同性别的儿童作为游戏的伙伴。

儿童的性别还直接影响他们对玩具的偏爱程度。

三、健康状况

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其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威廉姆斯比较了2岁半和5岁半正常儿童与语言损伤儿童的象征游戏,结果发现语言损伤儿童的象征性游戏明显比正常儿童低。

迈徳斯研究了74名残障儿童的社会及认知游戏,结果发现残障儿童并不因年龄、性别、智商或残障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游戏行为,但患有智障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多非游戏行为或单独游戏行为,联合游戏或合作游戏行为的比例较少。

约翰森和艾希勒比较了一般儿童与残障儿童在玩具的使用及社会与认知游戏上的差异。虽然他们所处的教室环境不同,但结果却极为相似。

四、认知风格

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爱好的研究发现,场依存性认识风格儿童的社会性兴趣更加明显。,而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儿童更喜欢单独游戏。

想象力的高低对儿童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第三节

二、电视

儿童缺水会影响学习成绩 篇6

前不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组织有关专家对我国几个大城市的儿童少年饮水习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近7000名中小学生里,有近2/3的学生饮水量不够。大家知道,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她)们的体表面积较大,身体中水分的百分比和代谢率都比较高,但由于肾脏功能还不健全,调节能力有限,加上大多数孩子生性活泼好动,热量散发和出汗量较多,所以容易引起身体失水。儿童保健专家指出,儿童饮水量不足将会不同程度地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平时的学习成绩。在这几个大城市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近2/3的学生未达到每日饮水量1200毫升。同时还发现,被调查的学生平均每日饮水次数少于6次的人达到63.5%。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当体内失水达到体重的2%时,会感到口渴,出现少尿;失水达到体重的10%时,会出现烦躁、全身无力、血压下降等症状;失水达到20%时则可能引起死亡。少年儿童正处在快速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缺水会影响到其行为活动的表现、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如警觉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疲倦、头痛等)。所以,每天合理而足量的饮水对促进少年儿童身体健康和促使其学习进步至关重要。

调查还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休息日饮水(白开水)较少,而且周末饮用饮料的量却有所增加。近30%的学生不知道饮水应做到少量多次(不能一次喝得太多),近3/4的学生喜欢喝各种饮料,一半以上学生是因为饮料味道好而喜欢喝饮料的。

因此,儿童保健专家建议,针对儿童少年饮水不足、酷爱碳酸饮料以及健康饮水知识缺乏等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加大对儿童少年健康饮水知识的宣传教育,经常提醒孩子(学生)要科学饮水——开水温饮(夏天以凉开水为宜)、少量多次(6次以上),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在周末也要注意及时喝水);要让孩子(学生)知道平时适当多喝水(尤其是白开水)的好处,但要注意少喝碳酸类饮料。使他(她)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以保证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和学习的需要。

美术对儿童素质的影响 篇7

儿童作为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阶段, 其在很多方面都逊于成年人, 尤其是在审美方面。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复杂的美的概念的, 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体验, 潜移默化的美术陶冶过程中才能形成美的意识。一般来说, 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社会状态下, 在美的标准上是有差异的, 同时, 在一定历史阶段、民族或社会范围内, 美的标准却又有一个大致的标准。这个标准之所以得以统一, 应当来源于其同一的背景, 但是, 同样状态下的审美教育无疑也是形成这个标准的原因。缺乏恰当的艺术教育体系, 无疑会对整个社会的美的取向发生混乱。在美的观念新旧交替状态的现在, 一个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尤其重要。对儿童的美术教育, 就是这个艺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为美的感知力和鉴赏能力, 创造力是需要长期地进行熏陶, 潜移默化才能够形成培养出来。

现在儿童美术教育被重视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尽管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但是, 在本质上对美术教育理解与孩子的全面发展影响还缺乏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因为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那就是对美术教学作用、性质还没有完全深化。从本质来说,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唯一目的, 其更多的意义在于通过美术教育, 培养幼儿的观察习惯、学习方法, 增强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美的创造和鉴赏能力。蔡元培先生就提出过美育的问题, “通过对艺术, 美的教育, 形成整个社会的美和道德规范, 最终达到救国的目的”。在现在, 美术教育, 尤其是儿童美术教育更应该重视这一点, 美术不仅仅是为艺术家的培养奠定基础, 更重要的是培养整个社会将来群体的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叫“因材施教”。对于儿童来说, 美术教育是不能像青少年时代正规的美术技巧训练那样地进行。儿童的思维有其独特的特点, 那就是处于儿童阶段, 儿童对事物的观察不够细致, 抽象思维能力还并不完善, 对美术的表现处于直接感观并且朦胧表现阶段, 同时他们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平凡的甚至是超常的想象力阶段。例如, 在幼儿的画中常常出现人物没有躯干和手指的现象;在稍微年长的儿童中, 人物出现躯干, 但是手指却常常只画三个, 这恰恰是儿童对形象到抽象能力一步步加强的表现。一方面, 这个阶段美术教育能促进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 美术能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儿童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已存在的概念或社会的约束, 没有艺术表现中的固定程式。更多表现的是人类发展中最幼稚萌芽的状态, 常常打破了成人思维的惯势, 更多表现出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原始艺术在这一点上和幼儿美术是相通的, 而现代艺术中的原始派更是将其提到更高的高度。

正规的美术技巧训练, 如素描、水粉等, 往往都是通过单纯的技巧训练以达到艺术技巧能表达其艺术思维的程度, 但是对于一个在各方面还处于成长状态的儿童来说, 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远比这种技巧的训练更为重要。现在有些家长, 或为了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 或为了其将来从事艺术行业, 将儿童送入美术班学习, 从很小的时候就进行美术的专业基础训练, 这实际上恰恰违背了儿童在这个阶段美术学习的特性。过早地进行这种正规的美术技巧训练只会扼杀儿童的天性, 不但达不到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反而可能成为儿童学习的负担, 形成逆反心理, 效果适得其反。“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 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了最为常见的绘画、手工制作、立体构成都是极重要的部分之外, 更多是因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是没有死板界线的, 只要能以形象、色彩等视觉直观方式达到美的教育目的的方式, 都可以使用。绘画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其着眼于儿童的平面形象的表现能力;手工制作和立体构成则更复杂, 不仅要锻炼儿童的平面形象地把握, 更要对儿童立体形象的处理和创造能力进行训练。教育的手段越多样化, 越有趣味性, 就越能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寓教于乐, 才能达到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儿童影响 篇8

关键词:儿童读物,教育

儿童读物首先具有的一个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教育作用,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教育的比重占得很大。因此, 儿童读物已经超越了普通读物的作用, 其教育作用是第一性的, 而且这种教育性是融入易于接受的故事阅读当中。所以, 儿童读物作为陪伴和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的重要资源, 在“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这一终极目的上, 儿童读物与儿童教育高度一致, 互相融合。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儿童读物在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一、情感教育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罗万象, 涵盖一切历史文化、道德文明, 有知识与人性。更要强调的是, 中华传统文化文学, 最为重视的就是人情与人性的美好。因此一个从小接受传统文学作品熏陶的孩子, 相对来说见识会更广, 心理更坚强, 情感更纯真美好。孩子的世界是单纯和明净的, 犹如一张白纸, 画上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因此, 儿童在阅读儿童读物的时候, 不仅领略到儿童读物的艺术魅力, 同时真、善、美的思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 悄悄地融入孩子的心田, 融化在孩子的情感之中, 陶冶他们幼小的心灵。不仅能陪伴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也为他们日后建立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认知教育

儿童可以通过对儿童读物的阅读去认识社会, 丰富知识面, 去了解历史, 感悟生活, 启迪心智, 开启对知识的渴望, 发挥其启示的作用, 不过这些, 都要以儿童读物反映生活现实为前提, 这样才能保持生活本身的生动和丰富的特性, 并且能够使儿童顺应生活去接受现实, 一个人从无知到智慧, 这一过程是要经过时间和学习的, 在童年时期的学习和认知是深刻而有深刻影响力的, 就如一个人给你的初步印象是好是坏会决定你以后对他的看法, 第一印象很深刻, 很难改变, 儿童时期对一件事, 或者一个领域的认知, 当第一印象深刻地注入脑海后就很难再改变, 而这种认知会伴着你一直存在, 即使将来由于某种原因得知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那么也很难改变, 宁愿继续错下去。所以要如实地反映现实, 易于儿童读者去接受, 这样不仅使儿童拓宽认识领域, 提高认识能力, 而且也能使儿童记忆深刻。

三、审美教育

儿童读物中的形象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能力。儿童作家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 形象地概括提炼为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 用作品高度凝练地展现了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儿童文学作品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 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凡是文学作品, 都应该是美好的, 没有美, 便没有文学, 同样, 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儿童读物的审美教育也许不是最为重要的, 可它却是决不能遗忘的一个环节。这是一种儿童发展过程中升华的推动, 属于一种精神力的培养。精神力的不断完善, 可以使人和由人所构成的这个社会更加地美化, 更加地和谐, 更加地充满朝气。众所周知, 目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内, 应和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律和协调目标, 培养下一代的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等同于国策的长远目标。通过儿童读物使得现今的孩子能有感于自然、谙于自然, 发现自然界之中存在的种种美的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大力推进儿童读物本身的艺术特性, 将今天的儿童培养成后一时期能够适应于社会的主人公。

四、语言能力培养

儿童读物比起其他读物而言, 更容易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 这是一个优势。儿童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因此这成了儿童认知的巨大动力。儿童读物形象生动, 情节有趣就能轻松地把把小读者带进那个他们想要探知的新奇世界。极大地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最后, 儿童读物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作用, 不能老停滞当下, 要能看到未来的发展道路, 现在的社会很重视学前教育, 所以儿童读物的发展也要有所进步, 这就给文学创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时代不同, 发展的眼光也要不同, 而其中渗透的教育意义也要随之改变, 例如, 以前的儿童读物要教会孩子尊老爱幼, 爱惜粮食;而现在的儿童读物要教育孩子什么是犯罪, 什么是不法行为;有些甚至还涉及性早教的问题等等。

综上所述, 儿童读物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乐园, 对儿童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好的儿童读物似阳光, 照耀着每一条儿童的路;好的儿童读物似雨露, 滋润着每个儿童的心灵。要明确它的教育意义和目的, 引导孩子的正确思维方向和开阔孩子的想象思维。要做到真正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学斌.在儿童与文学之间——试论儿童文学对童年成长的意义[J].宁夏社会科学, 2014 (4) :164-167.

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篇9

关键词:儿童,社交焦虑,影响因素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较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1]国内外专家对于形成社交焦虑的原因也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有先天造成的也有后天经历形成的, 总之, 类型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 其影响也是大相径庭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人类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作为焦虑这种心理问题也是有着背后的生理基础的。研究表明造成社交焦虑的生理机制包括唤醒系统和气质。当个体遭遇社交场合时, 个体内部的唤醒系统便会对外界信号产生应激反应, 进而影响个体的各种内部系统, 做出不同的反应模式。[2]

人的神经系统在接受刺激时反应强度和速度是有区别的。较强的反应性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快速的反应可以增加人们在社交中的参与度, 但同时过犹不及, 也会造成一种过度反应性倾向。但过度的反应也会引起很多问题, 个体焦虑水平的提高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反应性是天生的, 并且会影响到一个家族里的几代人, 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这说明焦虑是一定先天性因素的产物。

二、家庭因素

(一) 亲子关系

依恋关系可谓是亲子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 它包括三种形式, 即安全型依恋、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大量研究发现, 不安全—矛盾型依恋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会导致儿童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心理学家Ainsworth (1972) 等人曾经做过“Strange Situation”的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设置一个场景, 让婴儿和监护人员体会分离、团聚的情景和感受。在这里面不同亲子关系便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这次实验, Ainsworth可以借机观察到不同依恋类型孩子的反应。实验推测出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儿将来出现社交焦虑的概率比其他类型的婴儿更高。

(二) 教养方式

研究者认为, 儿童社交焦虑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3]倾向于过多操纵、控制子女按照自己意愿的父母会使子女形成懦弱、胆小、畏惧的负面性格, 这为今后容易形成社交焦虑的问题造就了基础和铺垫。Greco和Morris (2002) 在父亲与子女手工剪纸的实验中发现, 存在高社交焦虑子女的父亲存在着更多的控制行为, 乐意操纵女儿去做手工剪纸。国内对父母教育方式和儿童社交焦虑之间也做了一些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社交焦虑各因子和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父母对孩子情感温暖, 孩子的社交焦虑就会明显减少;反之, 孩子的社交焦虑就会很严重。

三、学校教育

在我国, 学校在这一方面的教育还有很多欠缺。中国的父母大多本着“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 对待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 中国当下的基础教育, 尤其是小学教育还是仅仅依靠课本授课, 唯一目标是希望得到好的学习成绩。有些家长甚至避免孩子学习分心和出于安全考虑, 不让他和其他的人进行人际交往。这样的教育模式也造成了当下的学生往往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焦虑情绪, 更有甚者会造成“社交恐怖症”, 其延伸的后续效果十分严重。

四、个体因素

(一) 创伤性经历产生的不良定势

不良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和痛苦的人际交往经历紧密联系的。有些人在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后, 当时便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 并且这种痛苦会一直持续很久, 迟迟不能消退。这种可以被称之为心理阴影的东西, 社交焦虑者报告最多的是那些在学校里被群体排斥在外的经历。

(二) 不良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 在个体与客观环境, 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社交焦虑的学生经常是由自身上一些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 主要有个人中心化、自卑、妒忌和自负等。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2]龚耀先.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网络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篇10

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中期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是灰暗的时期, 除了民族的堕落就是民族的主权丧失, 这种社会现状直接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主要的事情就是争取民族解放, 人民独立, 并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经历了长达百年之久的战争生涯, 新中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恢复国民经济, 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经济走一化三改的道路, 短时期就有了很明显的成效。随着经济的恢复国家得到了发展, 加之世界发展的新形势的影响, 中国又选择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经济道路的变革促使社会格局发生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农村到城市去打工。现今城市中高楼大厦, 城市中整洁的环境等都是由这些外来务工群体实现的, 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但由于户籍等原因, 他们的孩子并不能跟他们一起到城市中生活必须寄养爷爷奶奶身边或是寄养家乡的亲戚中。外出务工的群体逐渐的壮大, 留守儿童的就越来越多, 今天我国的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由于留守儿童大都缺失父母的关爱而存在许多问题, 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本文则从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讨论。

二、网络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关系

现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弱小国家, 其综合实力已不容世界上任何国家小窥的泱泱大国, 这背后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 而这种经济的飞速的发展对外带来外国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对内促使社会人口格局发生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由计算机和网络两部分组成, 计算机全称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 能够按照程序运行, 自动并高速度的处理大量数据的只能电子设备。而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 组成数据链路,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社会人口格局变化就是指中国现代经济政策的变更, 外来务工人员疏于对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致使“留守儿童”心理, 学习和生活上存在很多问题。这样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社会人口格局变化就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范畴。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几乎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 同时也影响了每一个人。社会发展需要依赖个人的发展, 当今的个人发展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 每个人的发展与网络都是息息相关的。网络给知识传播和新事物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方便人们更及时正确的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但是当今的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存不仅仅为传递正能量, 正面消息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方便了消极信息和因素的传播, 对于消极网络问题成年人尚不能处理的十分贴切, 对于好似一张白纸的儿童来讲就更难以把握了。这一时期的儿童尚不能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 又没有父母在身边及时的引导, 很容易就被网络的消极面所“吞噬”。

三、针对以上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当今的社会发展不能离开网络, 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能再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更有群体壮大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就必须调节“矛盾”双方关系, 尽量寻找到可以使双方达到“共赢”的方法。笔者根据所学的社会学知识和一些相关的调研针对网络消极面对留守儿童影响的弊端提出以下三条措施。第一, 留守儿童随父母到务工地去上学。孩子健康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细心照料和正确的指引, 但由于户籍问题大多数的务工子女都必须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针对这一点国家可以采取宏观调控, 采取一定的开放政策, 让符合一定指标的留守儿童可以随着父母到他们的务工所在地去接受教育。这样就给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和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第二, 扩大教师的监管范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教师, 他们不但可以教授给孩子们知识还能影响其人格的发展。但是传统的教师职责一般都是负责教书, 教书书本的上的知识, 很少有教师能顾及到孩子的生活。但是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照料和指导的缺失, 也可以由教师来弥补, 虽不及父母的爱细致绵长, 但至少可以保证孩子的成长不迷失方向。第三, 为留守儿童组建专门的学校。针对一些父母没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 教师能力又有限的条件下, 最好是组建一种完全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学校, 在这类学校里, 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孩子的生活, 心理知道, 知识教授, 弥补孩子缺失的父母的爱。让这些孩子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并同时正确的指引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对人类发展所起的作用,

总结

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 只有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那么才能保证这个国家发展更顺利。针对我国留守儿童过多, 网络传播灰暗因素太多, 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消极隐患, 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带孩子在身边, 扩大教师监管范围和“组建留守儿童之家”等学校等措施希望可以对调节网络灰暗因素留守儿童成长隐患之间的矛盾带一些帮助, 同时有助于留守儿童的发展。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社会应经进入了数字时代, 计算机网络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不再是成人工作的一种辅助工具也是学生孩子们学习和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媒介。本文将以社会学为基准结合我国现阶段变革的基本国情入手针对网络对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提出带孩子在身边、扩大教师监管范围和组建专门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学校等措施。

关键词:网络,留守儿童,促进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许婷.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11.

[2]刘下放.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子女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雷芳.不同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01) .

[4]吴蓓蓓, 栾敬东, 吕开宇.安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教育, 2009 (04) .

[5]陈珂, 刘义, 张昕祎.国际非政府组织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2) .

口吃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吗? 篇11

形成口吃的原因除2~4岁语言发育阶段的生理因素外,还可能是在语言发育阶段模仿别人口吃形成习惯,也可能是重大的精神创伤引起的,还可能是患百日咳、流感、麻疹、猩红热或大脑受到创伤后,大脑皮质功能活动性减低,容易紧张过度导致口吃的。

有口吃毛病的儿童上学后,常常不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不能很好地与同学交谈,由此可能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给口吃儿童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孩子因讲话口吃被人嘲笑,情绪紧张口吃更严重,时间久了,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容易变得孤独、自卑、焦虑,重者食欲减退、失眠,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由于不能广泛地获取知识,就会间接地影响智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不良情绪本身就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导致智力障碍。

因此,广大家长要了解孩子口吃的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要加倍关心孩子,千万不能嫌弃和训斥,让孩子精神放松,有话慢慢讲,先在家中练习,然后到人较多的地方练习,不断给予鼓励、表扬。药物治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剂量溴剂、利眠宁等,减轻肌肉和呼吸紧张,增强训练效果;还可针刺内关、上廉泉、颊车等穴位,促进身体恢复。

【编辑:杨子】

影响儿童心理的家庭因素 篇12

一、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 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 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 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对4000名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家庭气氛和睦、常有笑声相伴的家庭, 孩子的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孩子的高。研究人员认为, 影响孩子智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气氛活跃, 会使孩子性格开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能使知识面拓宽, 从而促进脑细胞的发育。在一个气氛紧张、父母不和谐的家庭里, 父母性情暴躁、出言不文明, 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容易情绪紧张, 孩子会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 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 又缺少温暖和关爱, 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 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家长对待儿童教育方面的认识和观念, 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是家长形成不同的教养方式的主要原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 以相对民主和开放的方式培养儿童的健全的人格, 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

(1) 严厉管教论。一些家长沿袭了传统教育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观念, 错误地认为孩子小, 不懂事, 犯了错误严厉惩罚, 他下次就不敢再犯了。这样错误的教育观念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扬州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家麟曾就家庭教育方式对109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中, 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育方式的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儿童。值得注意的是, 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 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 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 无主见, 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

(2) 自然成熟论。采用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 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 漠视孩子内心世界的需要。在这种忽略型家庭中, 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 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 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 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 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二、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形成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的途径

1. 准确恰当的父母角色, 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感情的总和。有不良问题的家庭, 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使儿童心灵遭受创伤, 严重的会使儿童精神偏异, 危害终生。父母对抗、父母分居、父母离异、父母再婚这些因素会引起儿童心理变化, 表现方式有: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疑心理、逆反心理。父母的情绪对家庭心理氛围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 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

2. 亲子之间的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

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 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亲子沟通的质量、状况、方式等将会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的建立, 道德判断的形成, 学业成绩和心理行为问题。鲍姆林德 (D.Baumrind) 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即在父母行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同时, 儿童青少年以自身的特点接受和影响着父母的行为, 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交往是帮助儿童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 完成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亲子交往就是儿童与主要养育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反馈的过程。孩子语言的发展取决一定的亲子沟通。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主要是由亲子沟通的多寡, 很少由于智力的差别决定。例如, 在传统家族中往往老大比弟妹们语言发展得更早, 主要因为他们拥有较多的与父母沟通的机会。亲子之间良好沟通, 可使孩子习得较规范的语言, 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亲子沟通还有利于孩子人际关系的形成, 孩子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能够感受到被爱、被需要、被欣赏、被接受, 这些就形成了他们在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适应的基础。

3. 营造父母和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

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最大不同是, 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 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父母的看法, 而父母在社会急剧的变迁中, 既有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一种必然, 尤其在信息时代。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鲜明的互补性要求两代人相互学习。正如一本书所述的:“一个新的媒体出现了, 同时, 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 孩子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在孩子面前, 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了。我们需要学习, 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在相互学习的氛围里, 家庭的亲密程度和凝聚力也大为增强。

上一篇:作家的心理空间下一篇: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