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心理空间

2024-10-18

作家的心理空间(精选3篇)

作家的心理空间 篇1

摘要:京派作家是二十世纪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一个典型群体, 其创作力避偏激, 追求理性, 熔铸成一种理性主义三维空间。这种理性主义在表现观上体现了求真, 在功用观上体现了至善, 在价值观上体现了尚美。

关键词:京派,理性主义,真善美

“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 继续活动于北平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这个群体没有正式组成社团, 也没有明确发表文学宣言, 但创作上却有共同的审美理想。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朱自清、李健吾、朱光潜等。他们之间在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知识趣味、审美倾向、文学个性等方面虽有不同, 但却都秉持着求真、向善、尚美的光辉理性。

一、求真的理性主义文学表现观

京派作家作品中始终呈现着两种鲜明对立的世界:一是乡村世界, 二是都市文明。京派作家对自然风物的审美表现体现了一中田园牧歌式的情怀。然而, 京派对都市文明的表现有一种批判的眼光, 这其中寄托了作者对乡野闲适生活的向往。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从《柏子》到《八骏图》看看, 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 城市与乡村的好恶, 知识分子与抹布阶级的爱憎, 一个乡下人之所以是乡下人如何显明具体反映在作品里。”1这两种世界的不同, 流露出京派作家共同持有的理性主义文学表现观。这种表现观一方面体现在表现人性之真, 另一方面体现在表现心灵之真。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写出了人性的真实, 并且达到了应有的深度, 哪怕历经千年时间的淘洗, 读者再次品读它的时候, 也会以其人生的经历乃至生命的体验读出其中蕴含的意义。严家炎试着着力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性真”, 这是京派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2李健吾在《<以身作则>后记》中说:“作品应该建立在深广的人性上面, 传达人类普遍的情绪”3我们可以看出, 京派作家的创作不仅在小说中追求人性观的表现, 在诗歌、散文、文学批评中也注意人性的表现。刘淑玲在论述京派中指出:“京派诗歌远离社会却关注人性, 在艺术世界里审视人性变迁。”4

二、至善的理性主义文学功用观

京派文学一方面高蹈于政治化商业化呈现出“超越意识”, 另一方面要求文学以道德和审美的方式参与社会改造而呈现出“介入意识”, 所以它的理性主义文学功用观呈现出“超越”与“介入”的杂糅色调, 但终极目标是对善的追求。

在“超越意识”中, 它有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与反抗, 又有对商业话语的抵制与规避。沈从文在写扭曲人性的人生题材, 芦焚对故乡人生的残忍世相回忆等, 都涂抹上笑的颜色, 处理成一中至善至美的文学形态。其实, 京派在文学功用上, 很明显的表现出反对文学滑向商业泥沼而成为媚俗文学, 主张文学的理性主义关照, 对民族重塑进行文化探寻, 例如萧乾的代表作品《梦之谷》、《小蒋》、《矮檐》等。这都是实现了文学在人性和民族性的至善, 这其中既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及文化探索意向, 又掩饰不住对未来人生形式美好理想的至善追求。

京派作家的“介入意识”来自于京派作家自身的理性主义品质。理性主义的品质不仅使京派成为一面映照灵魂的镜子, 甚至使其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在这个世俗化的时代, 守望文学的理想, 抵御物质的诱惑是寂寞的。而京派作家, 他们看重精神的生活, 通过文学的道德审美介入,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进行灵魂冒险, 创作一种乌托邦理想, 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神圣”而“庄严”。京派作家试图通过介入意识实现民族德行的重造, 充分呈现善的功用价值。纵观近代文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五四时期鲁迅所开创的挖掘“国民性”的文学宗旨到30年代, 由左翼作家转变为对阶级新人的描写。与此同时京派则几乎长久地将“改造国民性”问题保持在一个民族性与人性的范畴里, 正是这种道德介入的方式使京派创作主题更深刻。

三、尚美的理性主义文学价值观

京派作家建构的世界是充满艺术魅力的, 有着尚美的审美审美价值追求, 通过独特的话语方式把自己的审美理想传达给世界。这种尚美的文学价值观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创作手法的尚美追求。尚美追求在京派创作中表现出“和谐”的审美理想。这种“和谐”的美学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承受了东西方古典美学精神, 尤其为多的是烙印着东方审美意识的古典色彩。这种尚美的理性价值追求, 表现在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这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 生命形态不受束缚, 摆开重情节、重故事的成规, 趋向散文化、生活化, 描绘出完整的社会生活自然状。例如京派小说创作林徽因《九十九度中》只是将北平城里两个阶层的人生片段互相穿插, 几乎不见故事线索;废名的《四火》、沈从文的《月下小景》等仅仅是描绘一幅或几幅生活场景。这种创作手法极大的丰富了五四以来的文学体式, 也反映出京派作家文学创作过程中对美的理性主义追求。

另一方面是创作内容的尚美追求。最具典型代表的京派女作家凌叔华, 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传达自己对“五四”个性解放的反思, 她是对沈从文创作风格的补充。凌叔华不同于一般女性的描写手法, 她没有描写“五四”思潮中妇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叛逆行为, 而是用柔婉的饱含“美”的手撩开闭锁在深闺中的旧式女性和“解放”了的新女性闺阁帷幕的一角, 勾出她们的深层传统意识和人性畸变。这似乎是别出心裁对女性个性解放“美”的叙写与追求。凌叔华只是京派文学作家群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文学创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京派整个文学群体的创作倾向。

在现代文学史上, 京派作家以其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 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坚守:真的生命表现, 善的文学信仰, 美的艺术追求。正因此, 京派文学“既从‘五四’流开思想的影响下脱出, 又由三十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 [5]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习作选代序[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36.

[2]、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增订本[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9.

[3]、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C].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

[4]、刘淑玲.刘淑玲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作家的心理空间 篇2

人生就要这么高效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朋友总是穿衣有品,谈吐得当,招人喜欢总是成竹在胸,多才多艺,赢得青睐他们好像付出得很少却得到的很多

其实他们和你花了一样的力气只是你们努力的方式不同而已就像下面的这位……他的人生,简直开了挂

时间闪回到2015年夏天,大型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二季拉开序幕,来自海内外的各路演说高手轮番上场PK,在这场言语和思想碰撞的视听盛宴里,有一位演说家的表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的选题常常与众不同,擅长用心理学去剖析幸福、情感、伤痛和成长,总能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用逗趣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每每他站在舞台上,台下评委、观众的眼神里便满满都是期待和沉醉。舞台上的他,真的很帅:浑厚磁性的声线、自如的舞台表现、精湛的演讲技巧、对于主题独到的见解,让他在一场又一场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最终他夺得了《我是演说家》第二季的总冠军。他叫刘轩,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系,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演讲、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在他众多身份中,最最绕不开的就是“刘墉之子”。▲刘墉,知名华人作家、画家。他的处世散文和励志书籍在华语世界畅销几十年,影响数代人,被誉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

说起来,刘轩算得上是一个传统意义里的“天之骄子”,但他从未被娇生惯养过。恰恰相反,从小到大,他的“叛逆”与“混蛋”都被父亲写进了书里。▲《创造自己》、《超越自己》、《肯定自己》这三本书里,父子二人之间的对抗、交锋、和解、深情,深深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的成长。在刘墉的笔下,我们认识了那个叛逆又耀眼的刘轩。但真实的刘轩,显然比我们知道的要有趣得多。

学业优秀的刘轩在初中毕业后,就获得总统学术奖,进入有“小哈佛”之称的史岱文森高中就读,并且提前半年就拿到了毕业证。

在读高中的同时,刘轩被茱莉亚音乐学院录取,修钢琴和作曲,并顺手得了纽约高中英语演讲比赛第一名。

在哈佛大学,刘轩一路成绩耀眼地从本科攻到博士班,他本来有机会留任哈佛,却转身回到了台湾,开启了谁也想不到的“斜杠人生”,并因此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进入甜蜜的婚姻生活,现在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不是“刘墉第二”,而是“刘轩第一”

刘墉是29岁离台赴美,而巧合的是,刘轩离开美国回到台湾发展的时候也是29岁。刚回台湾时,他总是被大家称为“刘墉之子”,这让他有些无奈,但也坦然。随着他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大家意识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有着父亲光环之外无法令人忽视的品质和能力。他是睿智的新锐作家和译者。先后出版了《属于那个叛逆的年代》、《寻找自己》、《放任心中的100次流浪》、有声书《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扬》,译有《我独自走过中国》、《林玉山画论画法》及《真正的宁静》。他同时也为《联合报》、《东西名人》等报刊杂志撰写专栏。今年,他的心理学类书籍《助你好运》长期霸占台湾图书畅销榜,被李开复誉为少见的“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的心理学著作。他是充满激情的专业音乐DJ和音乐制作人。拥有超过20年的DJ经验,还为Cartier、Gucci、Dior、Jaguar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做过音乐指导,因此得到“台湾时尚电音教父”之称。他是思维跳跃的时尚和创意达人、品牌专家。合作客户包括奔驰、奥迪、惠普、Intel、YouTube等诸多知名品牌。长年为《30杂志》《、BRAND名牌志》《Mens UNO》、、《Cheers杂志》撰写专栏,还受邀为微软拍摄Surface笔记本广告。他是视角敏锐的主持人和演讲家。他常年在台湾飞碟电台做艺术访谈,主持电视节目“天南地北轩”,几乎每年有十几场面向不同受众的演讲,三次登上Tedx的舞台向大众讲述心理学角度的“幸运关键”,参加了内地的《我是演说家》节目并一举获得冠军。▲著名作家蒋勋做客刘轩的节目,和刘轩合影

以上这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职业,刘轩做起来却都得心应手。他说:因为每个职业,都有可以用我最了解的心理学去研习的部分。现在,大家终于不再称他为“刘墉之子”,而是送了一个响亮的称号:“刘轩第一”,甚至当刘墉回台湾时,也曾因为被介绍为“刘轩的父亲”而大为惊异。他说,这得益于心理学

很多人都在好奇,为什么同样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刘轩可以在众多截然不同的身份里频繁切换,还能保持高效自如的状态呢?难道得益于继承了父亲刘墉强大的基因? 刘轩说,不是基因,而是得益于心理学,让他能够用最有效的方法提高人生的效率——他称之为“有用的心理学”。而自哈佛心理系毕业二十多年来的积累和实践,让这些方法像是他随身携带的工具一样,拿起来就能用,这才是他“开挂”人生的不二法门。近几年,已逾不惑的刘轩更加注意到年轻人的生活、工作。他发现他们都很努力,但常常因为不适当地发力而让自己的生活卡住。他越来越发现,这不是缺乏“努力”的时代,而是缺乏“有效方法”的时代。

作家的心理空间 篇3

1 符合男性审美规范的理想女性形象

“男性理想的女性美,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外在的具有愉悦男性的美的容貌; 二是指内在的具有服务于男性的美好品质。用男性社会惯用的语言来概括, 即 ‘女色’与 ‘妇德’。”①古代的男性对于女性的要求, 或者是说女性对于男性的价值, 不仅表现在女性要靠美色来满足男性的生理需求, 而且也体现在女性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精神上取悦男性。

在 《午梦堂全集·序》中, 叶绍袁认为, “丈夫有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而妇人亦有三焉: 德也、才与色也。” 古代男性们希望女性是德、才、色三者兼备的, 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他们的多重需求, 而且可以按照所谓的道德礼教、规范, 将女性的自由死死地封锁在男性家长制定的牢笼里, 稳固男性的统治地位。

第一, 女性之 “德”, 是父系社会中女性所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男性用来约束女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力量和最有力的借口。第二, 女性之 “才”, 是女性取悦男性应该具备的能力, 这个能力除了指服侍男性衣食住行的基本能力之外, 更主要的是指具有能够供男性消遣娱乐的才能, 比如琴棋书画、能歌善舞等。李渔曾在 《闲情偶寄》中指出: “以闺秀自命者, 书画琴棋四艺, 均不可少。” “妇人习此 ( 丝竹) , 可以变化性情, 欲置温柔乡, 不可无此陶熔之具。”②不难看出, 古代男权制社会要求女性具备这些才能, 不是为了丰富女性的内涵着想, 而是完全站在男性的立场上考虑, 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 就要求女性学会这些技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第三, 女性之 “色”, 就是指美色, 漂亮的外表。柏拉图曾说过:“凡是有生殖能力的人一旦遇到一个美的对象, 马上就感到欢欣鼓舞, 精神焕发起来。”③可见, 美色是引起男性生理反应强烈的视觉来源。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也有 “食色, 性也”④的观点, 他将美色与食物等量齐观, 从男性视角出发揭示了他们所共有的生理欲望的本性特质, 还将女性视为满足他们生理欲求的对象。可见在封建男权社会中, 女性只有才色兼备, 才能赢得男性的认同和爱慕。

2 古代诗歌中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典型

男性诗人理想中的女性不仅存在于他们的内心之中, 更活跃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字里行间洋溢着男性对女性美的想象与要求、把玩与塑造。

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诗经》, 率先提出了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女性形象,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窈窕”即美好貌, 妖冶貌, 深邃貌, 是指女性幽娴深远的美丽的外在形象; “淑”即清湛, 善良, 美好。⑤“淑女”是指女性具有贤良清纯的美好品质。“窈窕淑女”是男性择偶的共同标准。

自从 《诗经》树立起了中国女性形象的典型之后, 男性作家们经过不断地雕琢打磨, 又在她们身上添置了许多华丽的装饰品, 还有弥漫在诗歌中的脂粉香气, 因此后来的女性形象逐渐向娇弱细柔、婀娜多姿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善于把女性放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描写, 用香草来装扮美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 披薜荔细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 《山鬼》) 而宋玉作为屈原的学生, 他与老师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却不同。在 《神女赋》中他不仅描绘了 “神女”外在的美貌, 而且还强调了 “神女”内在的性情: “澹清静其愔嫕兮, 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 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 若将来而复旋。”可见, 他心中的“神女”应是清静、沉详、贤淑、善良的。他们师徒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屈原笔下的女性是凌驾于男性精神之上的根本无法触及的, 而宋玉塑造的是符合现实之中男性审美标准的人间美女形象, 可以说他是完全按照男性主体的心理模式来塑造的。

诗歌发展到汉魏六朝时期, 男性诗人们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又出现了新的倾向。 《玉台新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选录艳情诗的总集, 它里面刻画的女性形象, 已经开始自觉地按照男性们的审美标准来装扮自己的身体, 丰富自身的技艺, 使自己可以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 凭借自己的 “才”和 “色”来获得男性们的爱怜赏悦, 满足男性的欲望和要求。比如梁简文帝萧纲 《美女篇》: “佳丽尽关情, 风流最有名。约黄能效月, 裁金巧作星。粉光胜玉靓, 衫薄拟蝉轻。密态随羞脸, 娇歌逐软声。”同时这些诗歌也从侧面反映出, 男性作家在塑造这些既有才又有色的女性形象时, 内心有着强烈的占有欲, 他们把才色兼备的美女当作内心理想的审美对象。比如陆机在 《艳歌行》 中就将男性的欲望赤裸裸的表现了出来:“淑貌曜皎日, 惠心清且闲。鲜肤一何润, 彩色若可餐。”

古代男性在追求美色的时候, 很自然地就将 “色”之美否, 定义为衡量评判女性的标准。可以说古代女性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她们的才色, 而她们的才色又决定了男性对她们的爱怜程度。拥有美色的女性自然会得到男性的赏悦把玩, 但是相貌平平或者面目丑陋的女性却遭受着悲惨的命运, 她们不过是男性眼中的一件物品, 被男性无情的出卖、赠送给别人, 这种情况在古代屡见不鲜, 比如刘禹锡曾经赋诗一首 《赠李司空妓》就因此得到了李绅的爱妾, 崔湜更是将美丽的妻女献给了太子来换取高官。

3 唐宋时期男性在强烈的生理欲望下塑造的女性形象

发展到唐宋时期, 男性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生理欲望在诗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塑造女性形象时, 他们更加注重诗歌中的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效果, 注重突出对女性身体某些部位的细致描摹, 使得女性仅仅充当着满足男性生理需求的对象, 这也充分说明了男性对女性的狎玩心理。

3. 1 嗅觉

唐宋时期的男性诗人一改先秦时期男性诗人的口味, 他们不再钟情于散发着大自然芳草气息的女子, 而是将所有的目光集中在那些浑身散发着浓浓脂粉气的女性身上。如周邦彦 《意难忘·美咏》:“低鬟蝉影动, 私语口脂香。”

3. 2 触觉

男性诗人们不仅喜欢嗅闻女性身上的胭脂粉味, 而且喜欢触摸女性细腻柔滑的肌肤。就如李珣 《浣溪沙》所写的: “镂玉梳斜云鬓腻, 缕金衣透雪肌香。”他们能从中获得深切的触觉体验。

3. 3 听觉

对于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女性当然也应该具备温婉甜美嗓音, 这个可以让男性充分享受到神魂颠倒的感觉, 再结合其他感觉系统的体验, 从而达到他们对美人所期望的性欲的满足。

3. 4 视觉

视觉效果主要是通过对女性身体某些具体部位、姿势或者妆容的细致刻画来营造的, 主要体现在对手、足、腰、睡姿、残妆的描摹之中。

韩偓 《咏手》一诗通篇吟咏女性之手: “腕白肤红玉笋芽, 调琴抽线露尖斜。背人细捻垂烟鬓, 向镜轻匀衬眼霞。怅望昔逢褰绣幔, 依稀曾见托香车。后园笑向同行道, 摘得蘼芜又折花。”⑥先吟咏了手的优美外形, 又描写了手的优雅动作, 显然这些都是为了取悦男性, 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了男性作为主体对女性的赏玩心理更加强烈, 女性被男性物化的程度也更深了一层。

如果说对于女性手的关注还仅仅处在观赏的层面上的话, 那么对于女性双足的要求就体现出了男性变态的心理。古代诗歌中写到足的作品有很多, 但是大约在唐代以后女性之足才受到男性诗人的特别关注。男性作为封建社会的主体, 女性只是他们的附属品, 他们喜欢较弱无力的女性, 因此他们赏足以小、瘦、尖、弯、秀、软、正七要素为审美的标准, “三寸金莲”在古代可以说是最美之足的代名词。清代李渔在 《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谈到了男性对于女性之足的怜爱心理:“与之同榻者, 抚及金莲, 令人不忍释手, 觉倚翠偎红之乐, 未有过于此者。”⑦古代的女性为了得到男性的爱怜, 忍痛缠足, 而男性则在女性痛苦不堪的肉体摧残中来获得他们内心欲望的满足感。女性的这种自虐行为, 不仅使她们完全失去了与男性抗衡的能力, 满足了男性们的心理欲望, 而且更加深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基础。

与上古时期以高大修长为美的审美观点不同, 之后的封建社会以娇细柔弱、婀娜多姿为美。唐代虽然以圆润丰腴的女性为美, 但是中晚唐时期随着社会审美趣味的改变, 腰肢纤细娇弱的女性又成为了男性喜爱的对象。韩偓的律诗 《袅娜》: “袅娜腰肢淡薄妆, 六朝宫样窄衣裳。”⑧就专门吟咏了娇细婀娜的女性。之后在以瘦峭为美的宋朝, 这样的女性自然更是深得男性的喜欢, 作品中的描写也比较多见。另外, 缠足在宋代得到了普及, 小脚使得女性走路不稳而显得身姿婀娜, 可以说它是宋代追求女性娇弱形象登峰造极的标志。

女性除了这些身体部位能够吸引到男性的眼球之外, 她们美丽的睡姿更是会瞬间激发男性的生理欲望, 因此睡美人的形象更是多见。当女性处于睡眠状态中, 她们娇小柔弱的卧姿, 似乎更显得温顺可爱, 她们又是暂时没有了意识, 似乎可以任男性摆布, 这些就使得男性的生理欲求越来越强烈, 最终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 就对她们更加怜爱, 因此便想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美她们。元稹:“鸳鸯交颈舞, 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 朱唇暖更融。气清兰蕊馥, 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 多娇爱敛躬。”

睡美人形象对男性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诱惑力, 以至于男性在审视女性形象时那种带有生理本能欲望的心理在极度膨胀, 甚至发展到变态、畸形, 以至于观赏女性残妆又使得他们在享受胜利后又获得了一种欲望的满足感。 “对女性的占有, 是男性生命价值实现的一个显著的标志。”⑨如元稹: “无力慵移腕, 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 发乱绿松松。”男性把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 变成了发髻蓬乱、娇弱无力的样子, 而女性这种落魄的形象, 就如同女性在男女战争中战败后的样子, 恰恰是男性所欣赏的, 因为他们从中享受着作为征服者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4 结语

在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 男性作家按照他们的审美标准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她们始终作为男性获得心理及生理欲求的对象或是工具而存在着, 从对她们的细致雕琢刻画中, 可以发现, 男性在对女性审美时持有的把玩乃至畸形变态的心理。

摘要:在中国封建男权社会中, 男性作为社会主体、审美主体, 以其地位权利的优越性, 确立了他们理想中女性形象的标准——色和德。按照这个标准, 在诗歌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 她们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无疑她们都是作为男性的审美客体、性欲对象而存在的。当诗歌发展到唐宋时期, 男性的生理欲求极度膨胀, 他们的审美心理也发生了变态、畸形, 因此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更加注重人体各种感觉系统的情色效应, 注重对女性身体某些部位的细致描摹。本文主要通过对一些诗歌的分析, 来了解古代男性诗人笔下的女性形象典型极其变化, 着重探究唐宋时期男性诗人的畸形、变态心理。

关键词:女性形象,审美标准,生理欲望,畸形心理

注释

1 舒红霞.女性·审美·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7, 21.

2 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0.6, 147.

3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 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66.

4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56.

5 吴泽炎.辞源·第三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2327.

6 全唐诗·第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7903.

7 李渔.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0.6, 145.

8 全唐诗·第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7911.

上一篇: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论文下一篇:儿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