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作品

2024-06-02

英国作家作品(共12篇)

英国作家作品 篇1

据《南方日报》消息, 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改编而成的魔幻大片《美猴王》, 将由英国作家、好莱坞编剧尼尔盖曼担任编剧。该片导演张纪中称, 尼尔盖曼是一位英国作家, 也是一位好莱坞编剧, 以写奇幻小说见长, 创作过《贝奥武夫》、《美国众神》等多部著名作品。虽然很多人对他改编的《西游记》是否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学的色彩感到担心, 但是据我对他的了解,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尼尔盖曼从小是一个“《西游记》迷”, 15岁就读过《西游记》。为编写这部电影的剧本, 他自费3次来到中国走“西游之路”、“玄奘之路”, 从西安一路走到印度, 在《西游记》故事发生地进行过考察, 并到过玄奘的老家陈家庄。

英国作家作品 篇2

Report on Jane Eyre Key words: report, Jane Eyre, Charlotte Bronte, Rochester, tough, independent.Abstract: Jane Eyr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novel, which was written by Charlotte Bronte according to her own experiences.And it is the most famous work of Charlotte Bronte.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tries hard to shape a tough and independent woman who pursues true love and equality, and so she is a good example for all the other women.Jane Eyre is an orphan.As her parents die when she is only a baby, then she is adopted by her uncle.Unfortunately, her uncle dies before long, and then she is ill-treated by her aunt as a little girl.She strives for her life, which makes her tough character and strong self-respect.Because of her childhood’s life environment, she learns how to live in difficulties.Also just for her growing experiences, it creates her strong personality, beautiful ideal and wisdom.Jane Eyre is a special image out of ordinary.She makes a wonderful life by herself, dares to express her own idea.Under the pressure of life, she always maintains her self-respect by hard-working, intelligence and her tough individualism.She never gives in on her way.Though she has little figure, Jane Eyre is huge in her soul.She pursues true love and is loyal and steadfast to her beloved man.Her kindness, intelligence, and independence attract the hero.At last she gets a perfect love.摘要: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的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受尽凌辱,但从不为生活所屈服,她有着坚强的人格和尊严。在幼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她学会了如何生存。也正是她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她独立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美好的理想。简爱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小说人物,她只能靠自己生活,敢于表 达自己的思想。在世俗的压力下,她凭借努力工作,聪明智慧和倔强的个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在她的生活道路上,从来不屈服。虽然她身材矮小,但是灵魂高大。简爱勇于追求真爱并对所爱的人忠贞不渝。她的善良、聪明、独立深深地吸引着男主人公,最终获得一份完美的爱情。

Reactions and comments: This fi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In each part Jane Eyre stays in one place.The first part Jane Eyre is in the Gateshead, she is with her aunt and cousin.Her cousin, John, often beats her, and her aunt Mrs.Reed even always abuses her.All members in that family treat her heartlessly.In their eyes, Jane Eyre is little, ugly, timid, and is a “little thing” having no clear identity.Jane Eyre said one sentence which leaves me deepest impression, when she heard that her aunt Mrs.Reed tells Mr.Brocklehurst she is deceitful, Jane Eyre said to her aunt: “I am not deceitful, if I were, I would say I love you;but I declare I do not love you.I dislike you the worst of anybody in the world except John Reed.I will tell the people at Lowood you treated me with miserable cruelty, I will say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akes me sick.” And from these words said by Jane Eyre we can infer her self-respect and independence exists since she is a little girl.And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fiction Jane Eyre gets away from the Gateshead and becomes a pupil of Lowood.It is a turning point of her life.Although the food and surroundings there is extremely bad and Mr.Brocklehurst humiliates Jane Eyre with his vicious words, Jane Eyre experienced something happily.She meets her abecedarian whose is called by the students Miss.Temple.And she also gets a real friend Helen Burns.Miss.Temple helps her wipe out the accusations charged by Mr.Brocklehurst and tell the other students that Jane is a good girl.Helen Burns becomes the best friend of Jane, but unfortunately Helen dies because of pulmonary phthisis and Jane lost her best friend.Jane stays in Lowood for eight years, six years as a pupil and two years as a teacher.In the third part of the fiction, Jane Eyre moves to Thornfield and works there as a governess.Her pupil’s name is Adela, and this little girl is an adopted daughter of Mr.Rochester, the Master of Thornfield.Jane lives a better life in Thornfield, because Mrs.Fairfax and her master Mr.Rochester both treat her kindly.After a few months Jane falls in love with Mr.Rochester, and Mr.Rochester also shows his deep love to Jane Eyre, so they want to get married with each other.However, Jane knows from others that Mr.Rochester has already married for a long time and his wife is still alive.Jane is overwhelmed with sorrow and decides to leave Mr.Rochester.So she gets away from Thornfield.In the fourth part, Jane Eyre’s fate totally changed.Jane is rescued by St.John Rivers and lives with him and his two sisters.Then St.John Rivers find a job for her in a school, and she goes there to live her life.One say St.John comes to tell her that her uncle leaves her an inheritance worth of 20000 pounds, and he and his two sisters are all Jane Eyre’s cousins!Jane is shocked, but soon she decides to divide this heritage into four parts and give each of her siblings one part which is worth of 5000 pounds.Here we can see the generosity and kindness of Jane Eyre.In the end of the story, Jane goes to see Mr.Rochester who is disabled in a big fire of Thornfield.When Jane gets there and knows his wife is dead, she decides to marry Mr.Rochester and take care of him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In this part Jane Eyre says to Mr.Rochester: “I will be your neighbor, your nurse, your housekeeper.I find you lonely, I will be your companion, to read to you, to walk with you, to sit with you, to wait on you, to be eyes and hands to you.Cease to look so melancholy, my dear master;you shall not be left desolate, so long as I live.” This sentence leaves me a deep impression for that it shows the loyalty, perseverance and unswerving love of Jane Eyre to Mr.Rochester.Although Jane is short in height, her soul becomes immensely huge and pure in the Readers’ eyes.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makes a female image that is against social pressure.Her name is Jane Eyre.And among all the characters in this story, I like her better than anyone else.Jane Eyre is an orphan child with a fiery spirit and a longing to love and be loved.She is plain and poor.On her way to seeking the ideal life of happiness, she encounters many hardships and frustrations, and takes a series of unyielding fights.She is brave, enthusiastic enough to change her tragic fate through her own strong unyielding rebellious character.All appraise her fiery spirit, her hatred of self-righteousness, her love of truth, and her yearning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It is known that the most famous works of 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is very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The image of Jane Eyre is deeply planted in our mind.Jane Eyre starts her life with an orphan and no money, inferior position and terrible family environment.She is not pretty but she is brave and tough.She might be only a little figure but she is the master of her own life.Whatever condition it is, she insists on her view.Her common looking and poverty don’t prevail over her struggling spirit and ideal.Jane Eyre’s strong self-respect and confidence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every reader.She struggles for equality on economy, marriag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status.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that attracts readers.Jane Eyre is worthy to love and to be loved.Her love is based on equality and independence,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status, power or property.She is not tempted with money and doesn’t want to be mistress of Rochester for money.Her love is loyal and steadfast.Jane Eye needs true love, and she overcomes th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pursing true love.At last, she succeeds and lives a happy life with her lover Mr.Rochester.Through th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aracter, it is known that whatever difficulties one encounters in his life, facing them bravely is the only way that one can do.Everybody has the rights to pursue happiness, to pursue the true spirit of life, which can be seen from Jane Eyre’s independence and toughness.

英国作家作品 篇3

关键词:戴维·洛奇 校园三部曲 人物 语言风格

引言

戴维·洛奇是英国当代作家、大学教授,善于在小说中以学术圈里的内容为话题,他的“校园三部曲”利用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学术圈中的教授们光鲜外表之下的丑陋生活状态和丑陋人格,这三部曲分别是《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本文将以这三部曲为例,从戴维·洛奇的人物描写和叙事语言风格两个方面来阐述他的小说特点。

一、戴维·洛奇的创作轨迹

戴维·洛奇是著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出生于英国伦敦,最初是大学教师,后来提前退休专门从事写作,一直担任英国皇家写作协会会员。作品数量颇丰,不仅有长篇小说,还有很多批评著作,如《小说的语言》《现代批评理论》等,都在文学评论史上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语言风格上具有后现代气质,但是他的小说多数还是以学术圈内的群像为描写对象的现实主义小说,所以他的文学理论、审美风格一直在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徘徊,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写作的重塑,是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充分结合,具有独特的风格。

《换位》《小世界》和《美好的工作》这三部作品被称为”校园三部曲”。讲述了在神圣而庄严的学术权威界内,看似风度不凡、亮丽光鲜的主人公们其实并不是真正所表现的那样。现实生活里,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丑陋的,是令人咂舌的,他们的品格也并不是那么的高尚,反而是低劣的、不堪的。

戴维·洛奇的《换位》主要讲述的是两位年龄相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相似的主人公,他们对换生活,从事对方的事业,进入对方的家庭,享受对方的一切。作者把指引他们的世界称为他们的脐带,脐带纠结在一起,每当一方有任何风吹草动,对方立刻知晓并且效仿。对于美国来说,英国人沃娄是外来者,他感慨于社会的经济繁荣、思想的先进、政策的开放;而对于英国来说,美国人扎普是外来者,他感到英国文化保守、古板、毫无生气,远没有美国热情奔放,生活富有激情。这样一来,美国人与英国人互换了文化,这表明主人公不满足于生活的平淡,不停地追求新鲜刺激,甚至想让生活彻底天翻地覆。这些现象反映了上层社会中存在的道貌岸然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丑陋的灵魂,他们的生活本来已经足够优越,却为了自己的私欲上演了一出出闹剧,这反映了人性的丑恶。

《美好的工作》中,描述了两个主人公维克和罗宾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维克是一个没有念过多少书的,对学术世界有成见的农场主,他身材矮小,有一点大男子主义。而罗宾则是个子高挑、性感魅力,满口都是女性自由主义的人物,是一个大学的临时讲师,她对维克的粗俗不堪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瞧不起别人。两个人被“影子计划”紧紧地绑在一起,两个人也从最开始的相互厌恶变成后来的相互有好感,甚至爱上了对方。这里重点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罗宾,作者为了显示她性格的强势,甚至给她起了一个男性化的名字,作者就是要通过她参加“影子计划”以来自身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来表达所谓的精英人群的生活的腐败。整个小说对罗宾生活的描写表现了所谓的精英人群生活的混乱,他们的成功人士形象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二、戴维·洛奇的叙述模式特点

(一)二元对立叙事模式

二元对立是指在同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叙事的二元对立。戴维·洛奇描写的人物,大多采用的是二元对立的手法。如在《换位》中,两个两种国籍、两个大学、两种人生的大学教授,同时出现在一个叙事场景内,作者一边对比他们的生活、猎奇心理,一边揭示他们的不同点。他们的生活中突发事件也惊人地相似,他们的妻子也同时收到了揭发两位教授出轨丑闻的匿名信。这种二元叙事模式为后来的换位做了铺垫,表现了英美两种不同文化底蕴的碰撞,更加体现了作者的反讽基调。

而在《美好的工作》中,戴维·洛奇也采取了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处于两个世界,如果不是“影子计划”,他们绝不会有任何交集。一个是粗线条的社会上的大男子主义的形象,一个是细线条的满口学术理论的柔弱女子形象,他们的碰撞才有了喜剧色彩,他们的生活冲突正是二元对立文化的冲突。作者不但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对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特征进行了描述,还采用了比喻和反讽的模式对人物的名字进行了设计。男主人公的名字就是有一些粗鲁的意味,女主人公的名字也正如前文所说,包含了一些男性化思想的意味,暗示了这两个人在接下来的情节中会有矛盾冲突出现。同时,在这个小说的时间安排上,也有二元对立的特点,在小说的开头就有两条主线并列叙述了两位主人公的不同的生活,称为共时性。对维克的叙述是平铺直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发生的,但是对罗宾的描写则是从她做瑜伽开始回忆的。从她出生到现在,家庭、感情、受教育情况,完全都使用了倒叙的手法,这样的叙述一直持续到两条线索再度重合到一起,这种类似的拍电影的手法,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并增强了艺术效果。

(二)多维叙事角度

在文学评论界有“聚焦”的说法,主要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如在《换位》中,开头就描述了两个主人公在做长途飞行的时候,完全不同的两种表现。一个不习惯飞机旅行,另一个无精打采,完全厌倦了这种方式,这些都是站在叙述者的角度描写的,这叫做“零焦距”。而在第二章“落户”时,两个主人公在彼此的国度里落脚,这时候的视角完全是主人公彼此的,这叫做“内焦距”。到了“通信”一章时,文章将四个人的信件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时候就像是直接读到了信件一样,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这种内聚焦的方式每个人只阐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但是读者却根据每个人呈现的不同觀点了解了其他人的想法,也达到了情节了解的完整性。

代表作《美好的工作》中作者也采取了聚焦的手法,在描述整个社会背景时采取的是外聚焦,读者可以用一个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整个社会状态。但是,作者又以罗宾的视角描述了个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表现了当时社会所谓的精英层面的形态,这又是一种内聚焦的手法。

三、戴维·洛奇小说的语言特征分析

戴维·洛奇把议论分析、对话、描写、叙述等写作手法融入到了他所创作的小说中,使得整部小说在语言结构中将原本复杂的关系变得统一而有逻辑性,进而使小说中的结构框架得以完善。

(一)词汇范畴分析

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以词汇为主要成分,打造文学文体的结构,突出事情发展进程,明确加深主题的实际意义,为了有效衬托出主人公的现实生活、真实情感以及审美观的特点,所以会用具有不同词性的词汇进行合理的编辑与组合。戴维·洛奇非常注重小说在语言方面的文本性,戴维·洛奇在使用与把握运用词汇方面也是非常灵活,他并不是把小说中所用的词语固定搭配在一起,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将词汇本身所表达出来的字面意思或深层含义转化成一种暗示的意义。以《小世界》为例,小说中“解构主义”、“文本性”、“罗曼司”等专业术语频频出现,通过这些词汇体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同时也展现出小说中各位学者对科学探索的渴求。作者以莫里斯·扎普这个人物作为一个案例,通過他所有的话来对文艺理论进行阐述,也表达了作者对学术界焦点问题的关注。在对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的看法方面,作者依然是借助扎普的言论道出这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在语言的不确定性方面也是通过他指出的,他对文本的结构主义的态度是批判和反讽的,不仅如此,戴维·洛奇还将词汇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变得一语双关,幽默和讽刺的意味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修辞范畴分析

文学语言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运用修辞,然而一部好的作品想要引人入胜和带给我们无限联想,修辞手法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小说中话语模式的创建,戴维·洛奇大量运用了隐喻、转喻、反讽等修辞手法。隐喻和转喻看似相同却又不同,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这种矛盾性让它们成为了语言上的“南北”,并且在不断的拆分与重做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格调。

戴维·洛奇的创作元素中隐喻的修辞手法也是被大量运用,依然以《小世界》这部小说为例,这本书的书名就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大家去深思,小世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小世界和大世界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同时小说的主题含义也得到了升华,在这部小说中让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一群学者为了个人的需求,不停地在努力,为了想要得到的而拼死奋斗着,有一天,他们终于进入到了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完成了毕生梦想,可是当他们回首这一路走过的辛酸与艰苦却发现是那样地荒唐可笑。在小说中名字的运用也让我们看到了隐喻的影子,“珀斯”正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首先说一说这个名字的由来,亚瑟王传奇中有一位品格淳朴的柏西骑士,他的名字就叫做“珀斯”。洛奇希望小说中男主人公就像柏西骑士一样,所以借助珀斯这个名字作为暗示,希望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勇往直前,忠诚护主,像一名勇士一样书写自己的不凡人生,走出一条真正的星光大道。

结语

总之,戴维·洛奇非常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想,他的幽默和讽刺深深根植于他的小说当中,作为非常熟悉大学教授生活的他,作品的题材多是揭露象牙塔中的真相,这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极大的市场。而在戴维·洛奇的机智幽默当中,又有很多对人性、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批判,他的敏感与聪慧,对世界的清醒批判,正是他取得现代成就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下午茶”研究 篇4

茶文化的诞生可以从世界第一部饮茶文学作品《茶经》开始,《茶经》这部作品诞生之后,就使得茶与文学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的全球化,茶叶开始在世界的各个国家之中出现,有效地传播了中国的茶文化。由于中国的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中国的茶文化对其它西方国家文学作品的影响较为深远,虽然英国自身拥有的茶文化历史较为短暂,但是英国茶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文学家们也将茶文化内容频繁地应用在自身的作品当中,实现了英国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英国下午茶中的美学和道德。

2英国文学中下午茶体现的美学

2.1下午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下午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是追求美好和享受生活的一种表现。在对英国饮茶习惯的调查当中发现,大多数的英国群众都选择了“一杯茶”,并且都有一定的饮茶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有规律性地进行喝茶,例如英国的著名文学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就有一定的饮茶爱好,在其作品当中出现了与茶相关的大量描写,如茶具、茶点等,这些描写能够有效地呈现出英国的下午茶文化,将下午茶文化融入到英国文学作品当中,更具特色。

在英国文学作家当中热爱饮茶的人有许多,例如简·奥斯丁就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表达出自身对于茶的喜爱,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茶事记录了下来,并且通过对购茶、饮茶、茶会等活动展开叙述,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她的作品中充满茶香,并从中体会到饮茶的满足感和乐趣。简·奥斯丁热爱茶,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从她的生活和信件中都能够感受她对茶的热爱。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简·奥斯丁对茶的热爱已经到达了狂热的境界,主动追求好茶。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当中,简·奥斯丁主要对英国的下午茶场景做出了描写,将其温馨而悠闲的氛围表达出来,在这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英国贵族的生活十分的悠闲,具有浪漫的特性,所以他们经常在参加各种各样的舞会或是下午茶会,通过聚会沟通交流,而在聚会中碎花茶具最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浪漫。例如《理智与情感》这部作品当中,就将精美茶具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套茶具的价格比房子的价格更大。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英国茶文化中,对茶具的重视程度较大。茶具存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富,茶具的图案与沏出茶的味道并无太大的联系,例如在《诺桑觉寺》文学作品中对蒂尔尼将军茶具的描写就显示了他的茶具和地位,作者简·奥斯丁就通过对茶具的描写侧面的将英国下午茶文化展现出来,并且体现出了对茶具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上流贵族的饮茶之中,在平民家庭当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茶具,作品中凯瑟琳从诺桑觉寺回到家中之后就有莫兰太太为凯瑟琳沏茶,让她解渴。此外,作者简·奥斯丁也对自己拥有的茶具进行记录,以此来提高自己家中餐具的豪华程度。

2.2下午茶具有的美学价值

通过简·奥斯丁描述的英国下午茶茶具表现出英国对下午茶的茶具要求十分的高,并且还要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体现出下午茶聚会的条理性,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对下午茶中茶具的要求就逐渐的提升,不仅要高级且优雅,并且在图案和形状方面也要不断地创新,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受到中国茶具文化的影响,最初的英国茶具文化与中国相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化的影响,英国茶具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上流贵族使用的茶具一般都绘制着花卉的图案,在茶杯的边沿一般都镶有金边,所以在英国文学当中的茶具外观都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简·奥斯丁对茶具种类的描述可以发现,下午茶的茶具类型十分的复杂,并且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下午茶的流行,茶具类型逐渐简化但还是不能缺少茶壶、滤匙、碟子和糖罐等。

从文学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英国下午茶可以从中感受到英国人的性格特征,不仅独立、清高,还比较保守,受到英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英国人十分重视茶具的选择,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其作为文化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英国人的精神需求。不仅从精神上,还可以从视觉上通过精美的茶具能够给英国人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不仅是在茶具华丽的外表上,更能够感受到高贵的协调,并且结合茶具的细腻感受到其中柔和的特性,因此下午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中的利用受到了英国文学家的提倡和欢迎。随着十八世纪下午茶的普及,英国文学家对茶的热爱超越了一切,有人将自己喻为“茶鬼”,展现出对茶的喜爱,在《爱丽丝梦游记》这部经典的儿童作品当中也是通过茶事的描写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所以不难发现英国茶文化的历史虽然比较短暂,但是英国人对茶的热爱程度可以与中国相比,将英国文学作品融入到茶文化当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更能够体现出英国下午茶的价值美学,具有审美的特性。

3英国文学中下午茶体现的道德

3.1宽厚体贴的美德

下午茶之所以在英国如此受欢迎主要是由于英国人的口味倾向以及自身的气质特点决定的。在中国人们就将茶定性为具有自持和冷峻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在英国人的身上能够得到体现,英国人具有英式的风度,大多数的英国人都能够体现出冷峻的特点,但是英国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仍然时常体现着宽厚体贴的美德,所以在对下午茶场景进行描写的时候,一般都会针对糖罐和奶盅瓶等相关工具的描写,在喝茶的时候加入糖或者牛奶就可以体现出英国茶文化的“和谐”和“美”。

在《克兰福德镇》这部作品当中,作者凯斯盖尔就对英国下午茶进行了着重的描写,体现出人们的温厚道德。在每个英国人的世界中,茶点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体面,更能够将一个人温文尔雅的特性表现出来,所以在英国的每个阶级中,都会有品饮下午茶的习惯,通过作品当中马蒂面临着银行倒闭破产的危机,经营了一家茶店,许多人听闻消息都为马蒂提供了不求回报的帮助,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的品质体现出来,具有高尚的德行和审美,拥有高雅的品味并且姿态降低宽厚待人,作为英国社会美德的载体,英国的下午茶受到了人们的推崇和尊重。此外在作品当中,福列斯特太太也想通过英国的下午茶传统来组织相关的茶会,但是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而无法实现,但是为了自己的体面即使面对着经济窘迫的情况,英国人也不愿意讨论金钱,掩盖自己资金困难的局面。最后福列斯特太太招待客人的时候虽然亲手做了点心,却在客人面前装作不知道是哪位仆人做的点心,赴会的朋友也装作不知道,其中充满了英国人的幽默,也体现出人们对保全福列斯特太太脸面的善良。

3.2礼仪德行

在英国,下午茶是一种十分健康的休闲方式之一,这种生活的方式不需要投入较多的准备时间和精力,并且还能够体现出英国贵族的茶文化气质,因此受到英国资产阶级的推崇和喜爱,将英国茶文化与英国的绅士风格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绅士茶文化风度。在开展下午茶茶会的时候,不论是男是女都需要展现出个人的德行和教养,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够形成一个人的气质。在《卖花女》这部作品当中就对下午茶茶会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将伊莉莎与下午茶茶会进行了对比,虽然伊莉莎在参加茶会之前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也将自己高贵的气质展现了出来,但是伊莉莎在参加茶会后,仍然无法脱离自己卑微的身份,虽然在茶会之中的伊莉莎并没有展现出语言交流上的失误,但是语言的古板造作和自身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仍然暴露出了伊莉莎的本性,因此可以从中体现出英国人对下午茶文化中德行教养和礼仪的重视程度。此外《不可儿戏》这部作品当中也描述了英国的下午茶礼仪,虽然作品中西西里和关多琳两个小结之间因为误会而互相不对付,但是由于自身身份的约束,导致她们必须保持有淑女的风度,必须要将自己的礼仪展现出来,所以二人虽然内心早已对对方进行嘲讽,但是在明面上仍然相敬如宾,利用满面的笑容来将自身的优越展现出来。同时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描写下午茶场景的时候发现,即使人们之间存在再大的矛盾也要保持自身的仪态,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在下午茶礼仪道德中是最为基础的。

4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下午茶”,英国茶文化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已经有百年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文学中对下午茶场景的描写越来越多,在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中发现英国的下午茶蕴含着英国独特的审美和道德,作为英国社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受到英国人民极大的重视,此外通过英国文学来继承和发展英国的茶文化,将英国文学的生活性体现出来,展现出英国人对茶的执着,认为“有茶就有希望”。

摘要:在英国的下午茶当中能够体现出英国的道德和礼仪,具有十分独特的美学特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茶文化已经融入到英国文化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英国文学的分析挖掘英国下午茶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了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下午茶,通过英国文学视角来分析英国下午茶的美学特征和其体现的社会道德。

关键词:英国文学,下午茶,美学

参考文献

[1]鲁霖珊.从《匹克梅粱》看英国下午茶文化[D].吉林艺术学院,2013.

[2]宋骞.英国的下午茶文化[J].食品与健康,2014(12):48-49.

[3]胡雪莲.维多利亚的下午茶[J].世界博览,2015(6):72-75.

[4]周礼.英国人的下午茶[J].华人时刊,2015(5):58.

[5]下午茶——品味英国的浪漫[J].当代学生,2005(5):58-59.

[6]黄学周.英式下午茶文化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21-23.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品 篇5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E gaze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英国作家作品 篇6

关键词:简·奥斯汀;英国贵族;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14-02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处于英国文学过渡时期的她,其作品的聚焦点并不在当时资本主义革命的变化,而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又脱离当时女性情感潮流的理性思考,从小题材上以小见大、以微知著,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当时一个女人对纯洁的爱情和平等忠贞的婚姻的向往。她一生完成了六部作品,这几部小说大多数以上流社会的家庭为背景,以贵族女子的婚姻为主要内容,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英国绅士,淑女的精神面貌,虽然背景单一,但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具有喜剧性,一扫昔日文坛上庸俗无聊的小说风格,深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是三个世纪以来唯一一位被誉为“能够与莎士比亚齐名”的英国女作家,享誉世界文坛。

英国的贵族作为农业文明时期的重要社会阶层,是当时社会思潮与风尚的引领者,也是社会各阶段的榜样和心向往之的目标。本文的“贵族”取广义,既包括国王、也包括诸侯、骑士乃至绅士。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贵族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规范最终形成一种有别于其他阶层,并为其他阶层所向往的生存方式,并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即英国贵族文化。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简·奥斯汀作为“绅士阶级的最了不起的艺术家”,对其作品进行贵族文化的解读,既让我们可以透过这个视角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贵族文化,也可以对她的作品有进一步的解读。

一、对土地资源的占有

英国贵族最早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他们主要依靠武力为国王效力,从而获得战功并获得一定的土地和财富。所谓贵族,其含义是指“这个国家中一个伟大的土地拥有者集团,”“其整个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自己土地的范围内,并在该地区经营商业,影响着其邻居的意见和舆论,行使着堂堂正正的家主职权,并且考虑世代租用其土地的农户的愿望和情感。”①这表明,对土地的拥有是英国贵族成其为贵族的首要条件。到了17世纪,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始,英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开始不断壮大,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也变得十分迫切。在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下,经济基础更是保持英国贵族地位的前提,而土地的多少也象征着一个人财富的多少。用威廉·马歇尔的话来说:“土地财富是其他一切物质财富的基础,只有依靠它,人类才能声称自己获得了生活、流动和存在的权力。”因此,不断地扩大土地占有规模是贵族阶层的一项基本财富积累手段。

为了保证能有稳定的收入,贵族必须要保证其土地资产达到一定的规模。拥有大规模的土地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多的财富积累,因此,更有利于其保持社会地位,自身也有更好的发展。英国贵族注重财富积累、不断扩大土地规模的现状,在奥斯汀的一些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傲慢与偏见》中,彬格莱先生是一位“有钱的单身汉”,只要提到宾格莱先生的偌大财产,所有的母亲们都会兴高采烈眉飞色舞,也都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笔将近十万英镑的遗产。他虽然很富有,但尚未拥有自己的房地产的彬格莱先生还处于向“贵族”过渡的“准贵族”时期。他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过奢侈的生活,“他父亲生前打算购置些田产”,“他的姐妹们倒反而替他着急,希望他早些购置产业”,他也按照父亲的遗愿打算在自己的故乡购置土地。购置地产成为了一个家族的当务之急,这就反映了在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下金钱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有了土地才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贵族基业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二、贵族的家庭婚姻生活

家族利益在英国贵族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贵族的婚姻生活中体现得最为清楚。“从本质上说,人们认为婚姻不是为了满足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个人结合,而是确保家族的延续和家产的制度性手段。”由于贵族婚姻不仅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命运,也可能关系到一个郡甚至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局面,因此,门第成为了贵族阶层的婚姻考虑的重要因素,门当户对的婚姻是英国贵族维持其等级尊严的手段之一,也是男婚女嫁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并且很自然、实际上必然是由父母包办的。《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一家是当地的第一大户,贝内特夫人是五个女儿的母亲,她一直热衷于给自己的女儿们找到好的归宿。当彬格莱先生那样的有钱单身汉一出现,她就一门心思谋划如何把自己的某个女儿嫁给他。《理智与情感》里的富孀费勒斯太太反对自己的儿子爱德华与露西的婚约,硬要儿子与莫顿爵士的独生女结亲,为此甚至剥夺他的继承权,把财产传给次子罗伯特。

从1680到1740年,贵族所实行的完全为了家族利益而安排的婚姻,也开始受到了新派剧作家和艺术家的攻击。到18世纪80年代,“虽然一些大贵族的女儿的婚姻仍然由其父母包办,但是,与以往的包办婚姻有两点不同,一是父母的目的至少有为女儿未来的幸福做打算的成分,而不是完全从家族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出发,二是双方取得一致的基础是爱而不再是权力。”因此,逐渐出现了一种夫妻之间较亲密、拥有感情基础的伴侣式的婚姻。在《傲慢与偏见》中,即使牧师柯林斯拥有绅士身份,因为不爱,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拒绝了他的求婚;同时,又是因为爱情,达西不顾世俗的眼光门第的偏见还有姨妈德布尔夫人的阻挠最终与伊丽莎白结婚。然而,即使出现了上述这些变化,传统的婚姻观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和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一致,女性虽然有接受或拒绝婚姻的权力但仍处于婚姻的被动地位:颇有大家闺秀之风的简只能将感情默默埋藏于心底,因此而差点错失良缘;伊丽莎白虽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后,心生爱慕,也只能被动等待达西在此求婚。

三、文化教养

nlc202309030131

贵族们深知教育对人的作用,因此他们也极为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贵族们接受的是英国典型的贵族教育,是一种垄断于其他阶层的教育,而贵族教育本身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为了表现贵族特有的品位和修养,贵族极为重视对“高雅”的追求,在他们心目中,文学、艺术、哲学、诗歌等是一个贵族必备的素质。贵族教育的“首要宗旨是使学生成为举止优雅、谈吐不凡的绅士。”②德行是绅士的立身之道,必须心地纯良、乐善好施,还要学问不倦、睿智豪侠。这样的品质也是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绅士所具备的,这些绅士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贵族文化高贵的一面。在《情感与理智》中,主人公爱德华尽显绅士品德。他虽然不漂亮,而且脸皮很薄,显得不善社交,“无论他的才能或者性格都无法满足他母亲和他姐姐的愿望——她们渴望他成名。”甚至一度被被玛丽安认为是缺乏诗意、枯燥无味,“他眼睛里根本没有那种既刚毅又聪明的气概,那种火一样的热情。”③但只要他克服了羞怯,和人相处久了,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得心胸开阔,富于感情。他理解力强,所受过的教育增进了他的见识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的高贵的品质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显现出来,即使母亲为了阻止他和露西的婚约而要剥夺他的继承权,他依然坚守诺言,敢于承担,违抗母亲的意志也不肯辜负露西。这种无论任何利益的诱惑,或任何强大的压力都不能使之折腰的品质,才是真正绅士拥有的可贵品质之一。

如果说贵族教育对男性的重点放在使其成为一个“绅士”上,对于贵族女性,也同样注重其文化水平的提高,目标是使之成为一个“淑女”。奥斯汀笔下,无论在早期作品《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还是后期的《劝导》,《曼德菲德庄园》等,最后能够认识自身超越自我的都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们都是乡绅阶层的淑女。如小说《爱玛》中,身为贵族小姐的女主人公爱玛就经常邀请村子里的乡绅贵族一起举办沙龙,大家一起交流那些“高雅”的文学艺术,甚至有时候即使是在爱玛自己家里的小型聚会中,也有家人一起坐在壁炉前朗诵诗歌,讨论文学和艺术的场面。在《理智与情感》中,爱德华和埃莉诺、玛丽安姐妹围坐壁炉前朗诵诗歌,谈论当代诗人,其情景典雅、浪漫,是年轻人交际的典型一幕。在《傲慢与偏见》中,彬格莱小姐是一个反角,但她谈到淑女应具有的素质的时候确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她说:“一位淑女应该通晓音乐、歌唱、绘画、跳舞和拥有时尚的谈吐,除了这些,走路的形态,说话的语调、穿衣和表情,她都需要拥有迷人的气质”。这说明淑女都是多才多艺的,不仅擅长音乐、绘画等才艺,而且对这些方面还颇有鉴赏力。在各类聚会或者舞会中,被邀弹奏一曲是淑女出风头的大好机会。绅士的魅力、淑女的风韵因为拥有这些才艺而大增。这些绅士淑女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贵族文化精神的内涵得以扩充和丰富,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贵族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是英国社会的核心价值,无论是文化发展的起源、传承还是与时俱进的创新都在整个英国古老的文化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之中,贵族文化也存在着优点与缺点。贵族阶级过分的追求财富的积累,使得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过分的看注血统与出身,是对人权平等的践踏,然而贵族阶级十分注重对贵族气质的培养与教育,它由外表到内心都以追求高贵为目标,这种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和精神对于提高个人的修养、改善社会的风气都很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②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③[英]简·奥斯汀.爱玛[M].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阎照祥.英国近代贵族体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4][英]简·奥斯汀.爱玛[M].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英]简·奥斯汀.l理智与情感[M].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140041)

作者简介:辛林衡(1990-),女,汉,湖南长沙,文学硕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

探究外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篇7

从维多利亚时代, 到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 以下午茶为代表的英国茶文化逐渐渗透到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红茶从英国的贵族圈子开始流行, 最后被皇室推崇, 并慢慢扩展到整个英国中下阶层的日常生活中。从工人阶级到皇室贵族, 都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茶文化的影响力还渗透到外国的各种文学作品中, 以英国和美国小说中对英国茶文化的描述最多, 本文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进行分析。

1 英国茶文化解析

1.1英国茶文化的内容

提到英国, 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他们独特的茶文化。虽然英国地区并不生产茶叶,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 几乎没有别的国家比他们更喜爱饮茶。和传统的中国式饮茶不同, 随着茶文化在英国几百年的发展, 他们已经将茶和自身的文化特点相融合,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茶文化体系。在英国, 上至皇室贵族, 下到工人阶级, 几乎没有人的日常生活可以离开茶而存在, 可以说, 茶文化已经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深刻的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式。下文对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1.1英式早茶。在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中, 已婚的贵族妇女早起之后都会在卧室吃完早茶才起床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 早茶在英国又叫“开眼茶”。一般情况下, 红茶是英式早茶的首选, 但和中式红茶不同, 英国人喜爱甜食, 他们一般会在茶里加入蜂蜜、柠檬汁、牛奶或者茉莉等辅料, 以更符合他们的口味。英式红茶色调浓郁, 但是口感又变得比较清新。正宗的英式早茶原料大多都是来自肯尼亚、锡兰以及阿萨姆等地的优质红茶, 并经过调制而成的。在《拜伦传》中也有对英国早茶的描述, 大概意思是说,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到希腊参加武装斗争, 每天早上起床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饮用一杯红茶, 才开始进行其它活动。

1.1.2英式上午茶。上午茶在英国不像早茶和下午茶那样普及, 但是对于一些英国人来说, 在上午11点左右来一杯茶是其生活的必要部分。整个上午茶时间大概有20分钟左右, 上班族利用这个时间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 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并且上午茶在早饭和午饭之间, 正好可以通过一杯茶和一些茶点来充饥。受到饮茶环境的限制, 上午茶通常比较简单, 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步骤和器具。

1.1.3英式下午茶。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也是英国人优雅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在18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下午茶开始在英国诞生。英国人对午餐向来不太重视, 且饮食量也比较少, 他们将晚餐当做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饭, 但是在英国贵族, 晚餐的程序非常繁琐, 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当时的一名贵族公爵妇人因为难以忍受午餐和晚餐之间漫长的等待, 就吩咐仆人为其准备一些红茶和点心充饥, 后来这位贵族妇人还用这种形式在下午举行朋友间的聚会, 渐渐地, 下午茶逐渐成为贵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宗的下午茶时间是英国的下午四点, 现在几乎英国上下都会在这个时候有固定的十五分钟休息饮茶时间。

在英国, 下午茶点心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 装点心用的托盘是维多利亚式的瓷盘, 瓷盘一般分为三层, 最下面一层放的是三明治, 里面一般加黄瓜、鸡蛋和烤牛肉等, 或者放牛角面包也可以。在英国, 三明治大多是扁长方形的, 这样在食用的时候就能够始终保持优雅的形态;第二层放英国的一些传统点心, 比如松饼、培根卷等, 吃松饼的时候需要用小刀切开, 然后再抹上奶油或果酱, 这样是为了避免在吃的时候掉很多碎渣, 看起来也是比较优雅整洁;第一层主要是放蛋糕和水果。食用茶点的顺序在英国也很讲究, 一般人都不会想吃哪一层就吃哪一层, 因为茶点在摆放的时候是按照口味定的, 从下到上, 口味由淡转重, 由咸到甜, 在食用的时候, 应该也按照这个顺序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整个下午茶看起来更加精致讲究,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为了提升饮食质量, 如果先吃口味较重的, 那么清淡的食物味道就会被遮盖。

2 英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对各个饮茶场景有详细的描述, 其中的英式茶会几乎贯穿了整部小说。她在文中写到, 每当人们开始饮茶的时候, 很多觉得不开心的事情都过去了。在英国的上层阶级, 茶会和舞会一场是非常重要的聚会活动, 能够增进朋友和亲人之间的关系, 维持良好的交际。在茶会上, 会根据客人的数量和身份准备不同的茶具, 同时, 对茶桌以及服饰装扮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 女士都穿着精美的洋装, 并佩戴帽子, 充分展示了其淑女形象, 而男士都穿燕尾服, 戴高筒帽, 这是对绅士形象的最好诠释。这些场景在《傲慢与偏见》中被频繁提及, 不仅说明作者对茶会活动的了解和喜爱, 也展示出英国社会对茶的依赖性。

狄更斯在他的代表作品《匹克威外传》中对茶也有非常频繁的描述, 其中光是“茶”字就被提到了80次。他在小说中描写了一些非正式性的英国茶会场景, 大多都是平民之间的聚会和交流, 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程序和规定, 显得更加自在和舒适。比如在很多情形下, 妇女们显得不那么拘束, 而是坐在一条长条板凳上大声地闲聊, 偶尔拿起茶杯饮一口, 这是对英国中下层阶级生活场景的描述。

法国作家莫洛亚在《拜伦传》中对拜伦对茶的喜爱有着精彩描述。他提到, 对于拜伦来说, 啤酒和牛肉是他喜欢的, 但是如果没有这两样东西, 他只会叹息和遗憾, 但是如果连茶也没有, 那么对他来说就无异于灾难似的。很多人都知道, 对英国人的日常生活来说, 啤酒和牛肉必不可少, 但是茶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足以说明在当时, 茶文化对整个欧洲的影响之深。

乔治吉辛在他的散文作品《四季随笔》中描述了隐士亨利·赖伊克罗夫特与茶有关的日常生活, 包括茶会中的人物、礼仪等, 表达了自己对和谐美好茶会场景的触动之情。乔治吉辛将散步后的饮茶作为一天中最安适的时光, 从这部散文作品中, 读者可以发现, 饮茶不仅是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 也是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 茶能够帮助他们排解忧愁, 获得更加安适美妙的生活情趣。并且英国人还会将茶和养生结合起来, 通过不同茶的组合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营养。

劳伦斯在他的著名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普通英国家庭的喝茶场景。矿工莫雷尔常从事繁重的劳动, 但是只要回到家喝上一杯茶就能够缓解疲劳, 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作者描述说莫雷尔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炉子中的残煤砸碎, 然后把水壶放在炉架上, 水开之后, 就沏上一壶浓浓的热茶。每天早上起床后, 他也有固定的早茶习惯。而在下井工作的时候, 他最喜欢喝不加牛奶和糖的凉茶。在莫雷尔的家庭里, 茶点也有着非常典型的英伦风格, 先是把咸肉放在火上炙烤, 然后肉里面的油会缓慢的滴到面包上, 最后再把咸肉切成薄薄的片状。该小说主要体现了茶文化在英国工人阶级中所发挥的作用, 对他们来说, 喝茶没有那么讲究, 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但却能给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希望。

3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英国茶文化

在美国的殖民统治时期, 英国深刻的茶文化对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结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很多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对英国茶文化都有所提及。亨利詹姆斯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他在代表作之一《贵妇人画像》中就大量地描述了美国贵族的下午茶活动场景。下午茶在小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线索。在后面的场景描写中, 作者更是着重刻画了茶具、茶点等细节, 并对主要人物在下午茶进行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形象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帕西小姐, 作者在对她进行描述时, 几乎都和茶有关, 该人物形象对茶的喜爱程度在小说中居于首位, 她很喜欢下午茶的仪式感, 每次参加下午茶聚会时, 都是精心装扮一番, 对于服饰等细节有着偏执的要求, 帕西小姐的形象就是当时上层阶级典型的欧洲淑女。小说的主人公叫伊莎贝尔, 她从始至终对英国的茶文化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她总是拒绝别人对她发出的饮茶邀请, 其实,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 伊莎贝尔针对的并不是饮茶本身, 而是以为茶文化是传统欧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莎贝尔崇尚自由的生活方式, 但是却没能理解真正的传统文化并非都是不好的, 这直接导致了其悲剧性的一生。在《贵妇人画像》中, 还通过对茶具的描写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刻画。比如杜歇先生虽然看起来非常爱喝茶, 但是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品茶, 这就使他看起来显得非常粗俗。他饮茶时通常使用一些颜色很绚丽且容量很大的杯子, 款式显得非常夸张, 和别人看起来格格不入。该小说利用茶这一特殊的文化介质, 使不同的阶级和民族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 整个故事发展过程, 都贯穿了饮茶活动, 为矛盾的发生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线索。

4 结论

茶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曾被称作是“缪斯之友”和“众神的甘露”, 不仅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众多小说作品中都被大量描述。曾经有人说茶几乎占据了英国的所有小说, 这一说法虽然略显夸张, 但是足以说明, 茶文化在英国的渗透之深, 以及对英国文学作品的极大影响力。同时, 在欧美其它国家的文学作品中, 对英国茶文化的描述也毫不吝惜, 这都说明英国茶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黄学周.英式下午茶文化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3) :21-23.

[2]赵琼.浅析英国茶文化与英国文学[J].剑南文学.2013, (10) :419.

[3]袁滔.论美国小说中的美国饮茶文化[J].芒种.2013, (12) :209.

[4]梁远.从茶文化中看英国文化向上的价值取向[J].湘南学院学报.2010, 31 (06) :66-68, 73.

英国作家作品 篇8

1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简述

狄更斯全名为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 是英国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期, 在期间,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越来越深。狄更斯用幽默的语言以及写实的笔法叙述了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面貌,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丑陋与虚荣, 表达了对备受资产阶级压迫的工人阶级的同情与怜悯。狄更斯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了英国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 在他之前, 没有任何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不幸, 这开创了英国文学创作内容的新途径。狄更斯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一方面表达了乐观的创作态度, 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警示性的效果。

2 维多利亚时代的红茶文化

亚利山德拉·维多利亚 (Alexandrina Victoria) 年仅十八岁时便继承了英国王位, 她在位的六十三年时间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文化、科学都繁荣发展, 文化艺术的繁荣让英国人民更加追求生活品位, 经济的繁荣使中英贸易开通, 让中国茶叶大量进入英国市场。由此, 维多利亚时代的茶文化达到了鼎盛。中国是茶叶的最大产地国, 英国却是茶叶的最大消费国。英国人民追求优雅自由, 英式下午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 更是英国人民的餐食, 上至上流社会下至底层平民都通过下午茶这个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中稍事休息, 体现了大不列颠民族高雅闲适的生活品位。

关于英国下午茶的由来有这样一个说法, 因英国晚餐一般都在晚上八九点, 维多利亚女王的闺蜜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因感觉下午太漫长且容易饥饿, 在与贵妇小姐们谈心时让仆人准备一些精致的蛋糕以及茶水, 一边聊天休闲一边品尝美味, 享受惬意舒适的午后生活, 渐渐的这一习惯被贵族社会效仿, 英国下午茶在贵族圈内风靡。十八世纪中后期, 随着中英贸易的开通, 中国茶叶大量流入英国, 茶叶不再是贵族专属的饮料, 英国平民也可以享用到这一美味, 下午茶开始迅速在平民中普及。在英国, 下午茶已经成为一种艺术, 不仅讲究茶叶的品质, 更讲究茶具的搭配, 突出主人高雅的生活品位。在冲泡茶叶的选择上, 以中国红茶为主, 在茶壶中冲泡好红茶, 然后倒入添加牛奶的茶杯中, 根据饮茶者的习惯来添加蔗糖。在茶具的选择上, 多为中国成套瓷器茶具或者是银质茶具, 摆放在富丽华贵而又精致优雅的餐桌上。在茶点的选择上并没有固定的搭配, 而是根据季节和口味的不同随意选择茶点。英国下午茶对饮茶氛围也很注重, 场所通常是在修剪整齐的草坪或者在装扮富丽的客厅, 至于古典音乐与鲜花更是不可缺少。英国茶文化不仅是艺术, 更是一种社交, 是人们生活地位与修养、品位的体现。

3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简析

狄更斯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繁荣发展, 英国人民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 更开始追求生活品位, 茶文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达到巅峰。有句俗语形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茶米油盐酱醋茶”, 但英国人民平均茶叶消耗远远高于中国, 十九世纪几乎每个英国作者的文学作品中都会运用茶文化, 这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离不了茶叶有很大的关系。狄更斯在作品中很多次提及到茶文化, 这不仅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民的生活习俗, 更是狄更斯的创作灵感源泉。

3.1 茶文化在狄更斯作品中象征着温暖、安逸的家庭环境

狄更斯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 父亲的入狱让这个原本就十分贫困的家庭更加窘迫, 母亲因子女众多并没有给身为长子的狄更斯更多的关爱, 年仅十岁的狄更斯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不幸的童年让狄更斯很少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在与凯瑟琳结婚后, 因两人观念及生活习惯的不合并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庭, 两人也最终分居。对温暖家庭的追求与向往是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一大主题, 狄更斯在文学作品中尽力的弥补现实生活的遗憾。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 里面有很多狄更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充满坎坷但又有完美结局的一生。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 从小跟随母亲和女仆生活, 母亲改嫁后, 刻薄的继父将其送到女仆的哥哥佩克提家中寄养。佩克提是个贫穷、善良的渔民, 大卫跟随他进入那渔船改造的家时,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桌子上的茶具, 简单粗糙的茶具体现佩克提社会地位的低下, 而茶具上热闹的图案为这个贫穷的家又增添了温馨的色彩, 在简单的欢迎仪式之后, 大卫与佩克提一家人一起围着火炉吃茶点谈心事。家庭的贫寒与童年的不幸让大卫·科波菲尔从来没有体会过家庭的温馨, 而在佩克提家中, 热茶与火炉让他知道了家庭的温暖与安逸。之后, 大卫的母亲在继父的折磨下去世, 继父将不满十岁的他送去做童工, 这与狄更斯的童年生活极为相似, 虽然生活的坎坷让狄更斯的童年吃尽了苦头, 但他每每想起佩克提家的热茶与火炉, 都像找到了灵魂的依靠与归宿。在《大卫·科波菲尔》中, 茶象征着家庭的温暖。这一象征意义在狄更斯的另一部小说《董贝父子》中也有体现。劳累了一天的图德尔回到家中, 与孩子们一起在茶桌旁分享着热茶, 看着孩子们在他周围打闹, 一天的疲倦在此刻一扫而空, 家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交流着一天的见闻, 虽然住在贫民居, 但一家人其乐融融。狄更斯用茶水烘托了小人物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在维多利亚时代, 茶在文学作品中是温暖、安逸的家庭生活的象征。

3.2 茶文化在狄更斯作品中的运用突出了人物的社会地位

英国茶文化有着一套成熟的社交礼仪, 茶叶的质量以及茶具的配置体现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 茶具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拿出一套精致的茶具, 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狄更斯的小说作品中对这一象征也有着具体的描写。

狄更斯的小说《董贝父子》主要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冷血与残酷, 在描述大资本家贪得无厌、冷酷无情的同时, 也描写了一些工人阶级小人物的善良慷慨, 卡特尔船长就是善良热情底层人民的代表。卡特尔船长珍藏了两只银的茶匙与锡制茶叶罐, 这是卡特尔船长最珍贵的财产, 也是卡特尔向底层朋友炫耀财富的武器。为了帮助沃尔特的舅舅所罗门还清债务, 热情大方的卡特尔船长决定将这些茶具抵押变卖, 经纪人布罗格利先生告诉他这些茶具卖不上价钱不能还清债务。卡特尔拿着这些茶具向董贝先生借款时, 董贝认为他的举动十分可笑, 上流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会用这种干瘪、弯曲的茶具。小说中对于茶匙、茶叶罐、茶盘的反复描写, 既表现了卡特尔船长底层的社会地位, 又突出了资产阶级冷漠自私的本性及工人阶级的善良及慷慨。弗洛伦斯被董贝家赶出家门, 热心的卡特尔船长收留了她, 并且用心的给她布置房间, 在弗洛伦斯房间的梳妆台上, 卡特尔特意放上珍藏的银质茶具做装饰, 表现了他对这位“外甥女”的重视与疼爱。小说中关于卡特尔船长的人物形象刻画都是围绕着茶具来的, 这也说明了茶文化在狄更斯小说中表现人物性格与社会地位的作用。

4 结语

维多利亚时期, 英国茶文化盛行, 茶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融入到了英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文化不仅仅是上层贵族的社交仪式, 也是底层人民亲情的展现。狄更斯认为茶是创作的灵感, 并且在小说中大量运用茶文化, 既用茶文化刻画了人物性格形象, 突出人物的社会地位, 又表现了他对温暖、安逸的家庭生活的向往。

摘要: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 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 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面貌。狄更斯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红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所以狄更斯对茶文化有着特殊的情结, 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茶的描述, 仅仅在《匹克威克外传》这一部作品中, “茶”字就被运用了八十六次。本文简要的介绍了英国小说家狄更斯以及备受英国人推崇的茶文化, 解读了英国茶文化对狄更斯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狄更斯,文学作品,维多利亚

参考文献

[1]马明博等选编, 《清香四溢的柔软时光》,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2]王虹, 《当代英国社会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英国作家作品 篇9

2012年情人节前, 英国卫报邀请了19位当代著名作家, 选出各自喜欢的情诗, 这些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95)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 (Seamus Heaney) , 当代最好也最有争议的作家珍妮特·温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 等人。卫报报道称, 完美情诗就像爱情本身一样, 因人而异。19位著名作家也选出了各自不同的最喜爱的情诗。对今年艾略特诗歌奖获奖者约翰·伯恩赛德 (John Burnside) 来说, 最好的情诗是那些表达出无法言表的爱慕之情, 因此他选择了瓦尔特·罗利 (Walter R aleigh) 《沉默的恋人》 (The Silent Lover) 。近年言情小说畅销书作家大卫·尼克尔斯 (David Nicholls) , 选择了约翰·多恩 (John Donne) 的诗歌《早安》 (The Good Morrow) , 因为它表达了“互相的理解、平衡和坚贞”。尼日利亚作家Chimamanda Ngozi Adichie选择了来自圣卢西亚的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的《爱之后的爱》 (Love After Love) , 因为它表达了现在非常流行的爱情观:分手之后仍然要爱自己。巴勒斯坦诗人穆利德·巴尔古提 (Mourid Barghouti) 选择了波兰刚刚去世的作家维斯拉娃·辛波斯卡 (Wislawa Szymborska) 的《致谢函》 (Thank-You Note) , 诗中表达了对已经不爱了人的感谢。北爱尔兰小说家、诗人Nick Laird, 钟爱的是美国诗人弗兰克·奥哈拉 (Frank O"Hara) 的《动物》 (Animals) , 它是一首挽歌式的作品, “但最好的爱情诗都来自对逝去恋情的凭吊, 不是吗?”英国诗人、作家布莱克·莫里森 (Blake Morrison) , 可能更加具有行动意味, 他选择了美国诗人托姆·冈恩 (Thom Gunn) 的《触摸》 (Touch) , 《触摸》中的爱人是床上的一堆衣服, 和诗人一起相拥着被遗忘。英国诗人Craig R aine, 选取的诗歌更加契合情人节氛围, 所选诗歌的是英国作家约翰·富勒 (John Fuller) 的《情人节》 (Valentine) (节选) , 这首描写师生恋的诗歌“诙谐地说出了老师的苦衷”。

英国作家作品 篇10

人民网消息,前不久,英国女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首度以作家身份携新书《日出酒店》来到北京与中国读 者交流。小说《岛》是英国女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6年《岛》出版后,力压《达·芬奇密码》《追风筝的人》《哈利·波特6》等,荣登英国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她本人也获得了2007年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新人作家奖。不过,她认为一部书并不因为畅销就是好书,“如果说一本书卖出500万册,我想这不是我购买这本书的理由,我偶尔也会购买畅销书,但买完之后会对自己感到非常生气,怎么也受到这些数字的影响。”她透露,在英国如果读者对她的书不满意可以到书店把钱退掉,“我不知道在中国可不可以这样。”

英国作家作品 篇11

剑桥大学学者科顿最近为伦敦雾霾史写了本“传记”《伦敦雾》,她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另辟蹊径:在梳理伦敦污染史和抗霾史的同时,更将社会历史和丰富的古怪逸闻结合起来。如果雾霾是城市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正如狄更斯著名的《呼啸山庄》里一样——它同样也是文化想象中无处不在的元素。

漫长的抗霾史

17世纪的传记作家约翰·伊夫林哀叹伦敦的“恶臭和阴暗”,建议将城里所有制造浓烟的工业设施都搬出去,用散发扑鼻香味的花朵与优雅的树篱环绕伦敦。但是直到1830年,伦敦人口超过200万时,伦敦雾霾才变成著名的地狱般“黄色浓雾”。

通常,伦敦11月初就开始的湿冷冬雾让希思罗机场的航班被迫取消,然而遍布伦敦的黄色浓雾(又称“豌豆汤”雾)却是另一番景象,受家庭和工业燃煤烟尘的污染,人们咳出的唾液都是黑色的。成千上万的烟囱制造了城市浓浓的黑烟。

1952年著名的“伦敦雾霾事件”,情况严重到剧院上演的歌剧《茶花女》被迫取消,因为雾霾渗入了剧院内部,没人能看清舞台。

治霾的苦难在于,雾霾不同于污水,不屬于重大公共工程项目。工厂有权购买最便宜、烟雾最多的煤,居民也有权使用炉火,政府担心得罪强大的企业家,所以任何正确的抗霾立法措施都注定会失败。

“雾霾是无形的。”科顿指出,雾霾折射出的人性被商业利益所战胜。从伦敦东部贫民区蔓延至全城的惊恐,就像城市良心上的一个污点。因为经常刮西风,所以住在伦敦东边的人要承担更多风险。有钱人纷纷搬家,东部成为下层阶级居住的所在。

渗透进文化的“雾霾象征”

雾霾渗透进了英国文化氛围中,影响延续至今。

“伦敦城多雾的一天,”弗雷德·阿斯泰尔在1937年音乐剧《少女落难》中低声吟唱,他若无其事地吸着雪茄,穿过森林,在好莱坞烟雾机的效果下,一半的舞台烟雾缭绕。

美国作曲家格什温的歌词也召唤出伦敦的昔日光景:“伸手不见五指,低沉的马蹄声踩在鹅卵石上。”

小说家从雾霾中看到了各种可能性,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使用雾霾弥漫的景象和隐喻,创造出充满威胁的感觉,在生活中,史蒂文森是个温和的人,毕生都受呼吸道疾病困扰。他说自己深沉的抑郁感“不为别的,就因为这棕褐的色调”,这也正是邪恶的海德身上披挂的“巧克力色的尸衣”。

与他相反,狄更斯陶醉在雾霾之中,赋予它个性。特别是在《荒凉山庄》中,狄更斯把它描述为一种恶毒而滑动着的存在和力量,在其最后一部完整长篇《我们共同的朋友》中,他用雾来隐喻因金钱欲望导致的道德腐败。

亨利·詹姆斯则为雾霾赋予了社会意义,在他笔下的工人阶级场景中,总是缭绕着阴冷的雾霭,此外,他还用雾作为一种隐喻来探索《一位贵妇的画像》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精神状态。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爱与刘易舍姆》,则透露出雾霾对独居女性的潜在危险。

马克·吐温到烟雾弥漫的伦敦演讲厅演讲“艰苦岁月”,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观众摸索着来到这里,几乎看不见台上的他,他只好缩短了这场不幸的讲演。马克·吐温抱怨这团看不透的黑暗雾霾,这让人们知道,遍布伦敦的黄色浓雾不仅仅是街头才有。

如今任何一部关于“开膛手杰克”的电影,如果没有雾霾的背景,就不可能完整,尽管开膛手所有凶杀案都发生在晴朗干净的夜晚。荧屏上的福尔摩斯也几乎伴着雾霾,甚至比华生还要形影不离。雾霾让福尔摩斯想象一个谋杀犯是如何悄悄走过浓雾,“如同猛虎走在丛林,只有突袭时才现出身形。”尽管柯南·道尔在这部作品中很少提到雾霾。

“雾都伦敦已不复存在。”科顿最后总结道。但是,从她的书中却可以窥见完全不同的结论。打开电视,或者阅读一本小说,你会发现雾霾已经远不再是伦敦的怪天气,它是英国文化氛围的核心。

英国作家作品 篇12

1《傲慢与偏见》中的茶礼仪分析

从十九世纪英国成立有简·奥斯汀研究会开始,对简·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的研究性文章越来越多,总而言之,境外学者对简·奥斯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探究简·奥斯汀的创作与其自身经历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奥斯汀作品及思想与卢梭的关系以及将简·奥斯汀视作“女性主义开拓者”的相关论述,但无一例外地,这些作品中并未具体就《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做过多的专门叙述,亦未明确将其与“茶礼仪”相关理论作对照进行评述。

当代哲学家迈克尔·诺瓦克说过:“茶礼仪是宗教传统、文学故事、圣人以及整个历史上的具有普遍理性的人物所确认的那些美德的协调统一体。”这句话深刻地展现了个人茶礼仪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人的茶礼仪与性格联系紧密,“仪”的侧重点在于人的天性,而“礼”的侧重点在于人的后天习染。茶礼仪教育主要是描述学校的普通课程及组织特征对儿童价值观发展的影响,重点在于强调公认的价值观,示范、传授优良的个人及社会茶礼仪,以达到培养有道德感、有社会责任心和有爱心的人的目的。茶礼教育与茶礼仪教育息息相关,开展茶礼仪教育离不开茶礼教育的辅助与支持。生命的存在意义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也只有教育人们学会互相尊重和关爱、学会宽容和共同生活,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英国的茶礼仪教育包括可信赖性、尊重、责任、公平、关爱、公民的职责与权利六种人类核心价值观,每一种价值观具体又包含一些相应的行为准则。简单概括如下:(1)可信赖性:做人诚实,无诈骗、无盗窃、无欺压;有勇气做能赢得好声誉的事;忠于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国家。(2)尊重:讲文明、讲礼貌、将心比心;依照金科玉律去尊敬他人;宽容他人并能接纳不同的意见。(3)责任:能自控、自律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最大努力做别人期望自己所做的事;做事之前要慎重考虑结果。(4)公平:不利用他人、按规则行事;在责备他人之前要弄清事实;认真聆听他人陈述理由。(5)关爱:富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要仁慈、宽恕别人;要学会感恩并热心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6)公民的职责与权利:遵守法律准则和道德规范;成为他人的好邻居,懂得合作和相处;保护环境,为学校和社区尽一份努力。

2《傲慢与偏见》中体现的茶文化特征

简·奥斯汀在作品中布置了很多茶文化场景,这体现了作者文化层次的感情多于情节,这种风格是近两个世纪的理念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才激发的,这种风格应用在文学中的原因在于现在人的心灵渴望是内心世界的见解,而不是编译到无缝的情节。所谓人的欲望,就是人对内心世界的见解,指的是人们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反省,追求宗教,在心灵深处的爱和思想。

2.1茶文化视野下温柔善良的女性美德

茶可以说是英国的民族饮料。他们最喜欢在喝茶时加入一两个糖,并淋上一点冷牛奶。《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也有类似场景,文本中体察了简·奥斯汀对女性问题的关注。首先,文章仔细分析了《傲慢与偏见》中几个女配角的性格特征,包括马蒂尔德、凡尔农夫人、艾尔宛夫人,瑟南热小姐等。马蒂尔德和凡尔农夫人是小说中刻画的可悲可叹的悲剧人物,但艾尔宛夫人和瑟南热小姐却是勇敢追求爱情理想的正面人物,并且值得我们赞叹的是,瑟南热小姐的追求还最终变成了现实。因而文章接下来分析了善良谦和的伊丽莎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和性格的压抑。“从伊丽莎白面对难以抉择的困境中,我们看到,简·奥斯丁其实欣赏那种温柔的女性美德以及可贵的精神奉献,当然,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简·奥斯丁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父权制思想对女性作家的自由追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2.2茶文化视野下积极向上的文学文化

赵佳音的硕士学位论文《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简·奥斯汀美学思想研究》认为,《傲慢与偏见》的审美现代性首先体现在女主人公身上,简·奥斯汀把一切美好善良的品质放在了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身上,但是却把伊丽莎白所生存的社会和她身边的许多女性、男性朋友写得卑鄙而龌龊。伊丽莎白的命运,有简·奥斯汀自身处境的缩影,伊丽莎白的悲剧,也包含着简·奥斯汀本人的人生悲剧。而通过这一悲剧,简·奥斯汀意欲阐释的是她在文学理论著作中推崇北方文学和德意志精神的一个原因———社会环境决定文学和文化样式,有活力,积极向上的文学和文化,必然建立在对两性的共同尊重和对女性个体价值的承认上。

2.3茶文化视野下的英国女性意识觉醒

简·奥斯丁的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直接诠释了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简要介绍,称赞《傲慢与偏见》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声,表达了简·奥斯汀的女性个人价值诉求。这是文学史著作中对简·奥斯汀的最惯常的论述方式,郑克鲁著《英国文学史》及其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陈振尧主编《英国文学史》、(苏)雅洪托娃著,郭家申译本《英国文学简史》、江伙生和肖厚德合著之《英国小说论》等无不如此。对简·奥斯汀及其小说作品论述最为详尽的文学史著作是柳鸣九主编的《英国文学史》(上中下册),对《傲慢与偏见》的情节、意义和历史地位等作出了中肯的述评。柳鸣九将伊丽莎白与达西历经磨难的爱情故事看作是一种社会悲剧,把她屡遭迫害的悲苦经历归罪于社会,认为是污浊的社会无法容下如此纯洁善良而不平凡的女性。但同时他也认为,这部充斥着感伤情调,无论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都受《新爱洛漪丝》影响的书信体小说,在十九世纪是显得有些风格过时的。

3从茶文化视角看《傲慢与偏见》的文学价值

简·奥斯汀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创新是《傲慢与偏见》研究的主要方向,而这一领域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张云。首先,从宏观的女性觉醒的角度考量《傲慢与偏见》小说的创作,伊丽莎白的形象被塑造得越完美无瑕,则其中暗含的悲剧意义越浓厚,同时,传统婚姻和社会制度对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的压迫是伊丽莎白悲剧的原因,只有打破了年轻人的婚姻观念的束缚,才能实现妇女的婚姻自主和个人幸福。但她又极力反对随意离婚,将婚姻的意义无限放大。

从具体的人物形象入手进行分析可知,伊丽莎白追求自由而互相理解互相扶助的婚姻和爱情,因而当达西无法在自己被中伤被诬陷之时看清事情真相对她保有信任时,伊丽莎白也放弃了对这段感情的追求,更坚决拒绝做达西的情妇,守住自己人格独立的底线。但随着情节的发展,达西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并得到了伊丽莎白的谅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认为这一结局正是简·奥斯汀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造成的。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敢于追求自由婚姻和个性解放、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她思想上的局限性则表明,女性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还需要坚持不懈的斗争。

历数《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觉醒的诸多表现方式可以发现,首先包括对婚姻爱情自由和经济独立的追求,同时,文章还论述了活跃在伊丽莎白周围的诸如达西、马蒂尔德及凡尔农夫人等人物,分析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并从中提炼出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其次,女性觉醒在《傲慢与偏见》中更重要的表现是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除了为此专门塑造了伊丽莎白丈夫的姐妹,终身未婚的阿尔贝玛小姐这一精神支柱性质的形象外,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凡尔农夫人的言行也在某些情况下践行了简·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意识。得出“女人之间相互鼓励、相互安慰、出谋划策,表明她们都是具有了明确主体意识的新女性”的结论。

此外,有人将《傲慢与偏见》看作是新型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陈腐观念的进攻,认为它“真正揭示男女两性不平等、从社会体制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对妇女命运进行探讨、对妇女地位为什么低下和妇女为什么得不到幸福这些最基本的妇女问题”,但同时,简·奥斯汀早年的文学实践有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而缺少变化,其价值不能与她后期的文学理论著作相比。

4结语

简·奥斯汀是英国妇女自由权利和社会传统习惯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发现者,以《傲慢与偏见》为依托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即怀抱善心,寻求爱情的解脱,而这种解决方案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她的作品充满着浪漫的感伤情调。同时,《傲慢与偏见》的茶文化场景很多,可以看作对是卢梭《新爱洛漪丝》的继承和发展,行文中奔放的感情、张扬的个性和对自然和社会的诗化描写等因素都直接来源于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和写作实践。

摘要:作为人类主观意识范畴的一种表现形式,茶文化不仅能阐述着历史、文化等观点,还能表现出人类对内在外在价值的取舍和取向,茶文化研究要通过残存的片断去认识整体。文章从《傲慢与偏见》的角度阐述了英国茶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实践形式等方面对英国文化进行评析,探索这个国家的文化内容,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英国文学,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徐琳.永恒的主题:人为和自然的对比——评简·奧斯汀的《傲慢与偏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1-94.

[2]储常胜.《傲慢与偏见》中婚姻模式和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理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36-137.

[3]徐乐怡.撩开婚姻面纱看人世间百态——《傲慢与偏见》的文化内涵[J].南都学坛.2004(5):83-84.

上一篇:法治的微观发展史下一篇:选择性肝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