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共7篇)
日本作家 篇1
一、无赖派文学的产生背景
无赖派文学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文坛上出现的重要文学思潮, 对日本战后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日本, 无赖派又叫新戏作派, 无赖派文学以颓废抵抗社会化, 以自虐态度表现二战战败社会中的日本人在精神感官世界上的双重萎靡。1945年8月, 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战败后, 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秩序、人民的思维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日本国民的精神也从绝对的天皇主义精神支柱陷入了瞬时没有精神支柱的混乱状态。在这么一个一时精神失去依靠的时代, 人们原有的相信世界上长期存在的权威都垮了, 在这种战争惨痛的背景下, 日本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前进的动力, 精神失去了依靠, 整个日本国国民的思想意识体系都在这种混乱动荡中摇晃着。这一切时代与历史背景都成为无赖派文学的社会和思想基础。
二、太宰治生平
太宰治, 一九零九年 (明治四十二年) 六月十九日, 出生于青森县北津郡的金木村 (五所川原市) , 本名津岛修治。津岛家是津轻当地的大地主家, 家里同时经营着银行、铁路等行当。太宰治的父亲津岛原右卫门, 曾任众议院议员, 后当选贵族院议员。而他的母亲由于长期多病, 无力照顾儿女, 故而太宰治小时候是由姑母和保姆抚养长大的。太宰治出生之后, 是津岛家的第六子。长期缺乏母爱的幼年, 以及在大家庭中唯父亲与长兄为大的成长背景, 使他从小就对与人交往产生极大的戒备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憎恶与反感。太宰治小时候成绩优良, 一九二七年他所敬仰的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自杀, 给他的头脑中投下了死的阴影 ;一九三零年太宰治进入东京大学法文科学习, 后来中途退学。同年十一月, 他与银座的一个酒吧女招待相约自杀后获救, 但是女招待却自杀身亡。在东京他曾经拜井伏鳟二为师, 并参与左翼共产运动 ;一九三一年与艺妓小山初代同居, 作品鲜有 ;一九三二年, 太宰治发表了其处女作《回忆》, 《鱼服记》也是这年发表 ;一九三五年, 其小说《逆行》被首届芥川文学奖选为候选作品, 也是在这一年他因参加报社记者考试落榜上吊自杀未遂 ;一九三六年《晚年》作品集出版, 同年发表的还有《虚构的春天》和《狂言之神》;一九三七年, 他与小山初代同服安眠药自杀未果, 不久后分手 ;一九三九年, 他与老师井伏鳟二介绍的教师石原美知子结婚, 其后一段时间其新作源源不断的问世, 包括一九三九年的《富士山百景》、《黄金风景》, 一九四零年的《快跑吧, 梅洛斯!》、《女人的决斗》, 一九四一年的《新哈姆雷特》, 一九四二年的《正义和微笑》, 一九四五年的《潘多拉的盒子》, 一九四六年的《苦恼的年鉴》, 一九四七年的《维扬的妻子》、《斜阳》, 一九四八年的《樱桃》、《人间失格》等 ;在完成自传体类型的小说《人间失格》后, 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深夜, 太宰治投河自杀身亡。
三、太宰治文学三期漫谈
文学界中有着日本学者龟井胜一郎先生提出的“太宰治文学三期”学说。1934-1937年可以称之为第一期。在这一段时间中, 太宰治出版了他的最初创作集《晚年》, 其中收集了十五篇作品, 包括《叶》、《鱼服记》、《回忆》、《逆行》等。其中好多作品都可以看成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例如十分典型的《回忆》这篇作品, 基本就可以看做他幼年时期生活经历的重现。在其中他回忆了他的家庭亲人 :养育他长大的伯母、情同手足的弟弟、还有他幼时爱慕的女佣人美代等人。在这篇作品中, 可以读出作家具有浓重的对于人生而有罪的自我感觉和意识, 整篇作品笼罩在暗淡和苦涩的基调中, 充斥着绝望与虚无的生活观。作家自己也曾说过“我想毫无保留的写出自己幼年的罪恶。”因为这种内心深切的苦楚, 太宰治写就了以自传体而成的最初几篇“遗书”构成了《晚年》这部作品集。另外, 《二十世纪的旗手》等作品也是这个时期写就的。
1938-1945年这七年间可以称之为第二期。《东京八景》、《富狱百景》、《奔跑吧, 梅洛斯》等优秀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在这段他的作品“开花期”中, 也有些作品是思想较健康、艺术性高的佳品。比如, 《奔跑吧, 梅洛斯》 (1940) 是来源于希腊古代的传说和席勒的诗《担保》。文章描写了这位名为梅洛斯的人, 因为反抗国王的残暴统治被判死刑后, 向国王请求以他的朋友赛力浓提乌斯作为人质, 允许自己回故乡去为妹妹完婚, 之后再返回赴死刑, 如果不归则由朋友赛力浓提乌斯代他赴死。在回来途中梅洛斯经受住了种种诱惑, 历尽了种种艰难险阻, 终于如期返回, 并且笑着登上了刑台。这使得国王大为感动, 不仅没有处死他, 反而与其结交为挚友。表面上看, 这篇文章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和人性的美好, 生动地表现了友情的真挚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观点认为, 这一时期的太宰治重新步入婚姻, 生活也安定稳定下来, 这使他对生活有了信心, 也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所以其艺术创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但是, 从另一方面看, 这种表面上的美好反而恰恰更是对现实社会完全绝望的批判、嘲讽。在《奔跑吧, 梅洛斯》中, 梅洛斯作为一个超脱于现实之外的完美形象存在, 正是因为太宰治认为现实社会中的爱和信任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他将对现实社会深深的绝望通过梅洛斯这个完美形象来讽刺、批判现实社会。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梅洛斯越是完美, 越能体会出太宰治对现实社会的绝望越深。
1946-1948年这三年间可以称之为第三期。这期间他发表的《维扬的妻子》、《斜阳》、《人间失格》等作品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无赖派文学的主将。这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刚刚战败, 整个社会失去了思想上的支撑, 传统的价值观也开始丧失。人民不安、彷徨和绝望, 不仅物质上匮乏, 精神上也极度饥饿。在这种社会局面中, 人们对于稳定的社会, 充满希望的未来, 都是充满怀疑与无望的, 甚至觉得道德也是一种时髦的东西。此时, 太宰治的作品思想上迎合了这种口味, 他本身自己也受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作品一篇接一篇的不断出现。在《维扬的妻子》中, 小说中的妻子说“是人与否都不在乎, 只要活着就行”, 她无视酗酒的丈夫, 甚至在她工作的酒店被人轻而易举的玩弄后, 也不感到羞耻, 反而觉得自己脱离了现世的束缚, 是真正的自由。而小说中的丈夫更是从心里认为道德是毫无意义的事物, 从不反省和悔过自己的罪恶, 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无赖派。在这种放荡的生活中, 两人虽决心与生活苦苦斗争, 憧憬着家庭的新生, 但不久又对真实的生活大失所望, 认为“家庭是诸恶之源”。整个小说中弥漫着一种“死又死不了, 活也活不下去的”颓废的人生哲学。
而在小说《斜阳》中, 主人公直治不仅完全否定客观存在, 更是彻底否定了自我存在的人生。他认为人活之无意义, 便只能走向死亡, 所以他对死亡是无限追求与渴望的。在他的思想中, 极端的否定一切道德和文明, 这种悲观感触使他产生极大的虚无感, 而这种虚无又使他产生更大的痛苦, 最终只能走向毁灭。就像他的日记中写的“思想?假的!主义?假的!理想?假的!秩序?假的!诚实?假的!真理?假的!纯洁?全是假的!”。在当时的日本, 人们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产生的危机感、无力感和幻灭感都在直治的身身上上数数倍倍的的放放大大, , 决决绝绝的的挥挥洒洒。。
最后在太宰治的自传体作品《人间失格》中,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这种悲观的社会氛围以外, 太宰治自身的成长背景更是他将无赖派文学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文中太宰治的化身小叶藏自幼体弱多病, 缺乏母爱, 父亲严厉, 家中兄弟姐妹众多, 在这么一个刻板的地主大家庭中, 叶藏虽然过着锦衣华服珍馐美味的富足生活, 却拥有一颗敏感柔弱渴求关爱却缺乏亲情的心灵。在小叶藏的心里, 吃饭也是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全家人在饭桌前一本正经的吃饭仿佛成为了一种古怪的仪式, 这种冷冰冰的场景让他感到人世的恐惧。但是叶藏又是软弱的, 他没有选择与家庭决裂对社会反抗, 追求真善美的生活, 而是顺从着家人与社会, 表面上扮演着滑稽的角色, 内心却虚伪的羞于启齿, 用社会自尊心佯装着自己讳莫如深的灵魂。其实都不过是生而为人的功利主义而已。至于何以生而为人, 文中的叶藏与作者本人都认为自己没有资格。《人间失格》已经没有了斜阳里那“心中的彩虹是火焰的桥”, 也没有了“幸福是悲哀的河底积淀着的流沙”, 不是沉静, 而是死寂。在这死寂中, 太宰治同着叶藏一起, 慢慢的, 一步一步走向毁灭。
四、“太宰文学”的思想简析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总能看到“太宰文学”中的一些共有特征。首先, 其创作题材大多是描写的无业者、赌徒、吸毒者、流浪汉、穷人、妓女、酒鬼等。其次在写作手法上, 他不同于传统小说, 整体上的描述简洁明快。最后在整体的思想表达上, 一直紧紧围绕着几个主题 : “颓废”、“虚无”、“消极”、“罪”、“死亡”、“自杀”等。
只要读过几篇太宰治的小说, 首先都会被字里行间那种浓浓的颓废意识所萦绕, 读完整篇小说后更是会有种不能言说的消极感受在心里。这种通过描写颓废坠落的国民生活来追求思想的解放, 抵制当时社会思潮的整体风格正是无赖派文学中最主要的基调。这种基调不得不说也是作家本人一生的色彩投影。作家在作品中以自我解嘲和戏谑的创作手法, 描写充斥着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 并希望以这种方法揭示人在道德和情义下隐藏的阴暗面, 从而得到真正的人性解放。这种以自谑写颓废, 以颓废求解放的思想结构正是太宰文学的内涵之一。
太宰治文学作品主人公中大多是带着“体会到自己罪”意识的。我们知道太宰治青年时代曾参加左翼运动, 在此期间他体会到作为地主阶级的自己与革命者甚至普通民众的不同, 仿佛就是一个天生背负着罪恶感的人。再加上后期几次三番自杀时都将女性卷入其中, 这都加深了他生的罪恶感。这种罪的意识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比较明显, 并显著影响了其后期创作方向。
由于这种罪意识的强烈, 在小说《人间失格》中我们可以以读读到到““我我想想死死, , 我我必必须须得得死死, , 活活着着便便是是罪罪恶恶的的种种子子””这这样样的话, 所以我们在后期作品中不断地能读到关于死亡, 自杀的描述。而“死亡”、“自杀”更是成为了太宰文学的基石, 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创作中。基督教中, 罪和罚是相对的。仅仅以颓废堕落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罪的苦痛是不够的, 当在现实面前死亡也变得不那么可怕的时候, 我们看到太宰治笔下的主人公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从对现实生活的恐惧, 到生而为人的虚无感负罪感, 因抓不到生活的意义而堕落颓废, 终至死亡, 这便是太宰文学的整体脉络。
但是正如文章开头未写完的那段话一样, 太宰治说 :“我是自由人, 我是无赖派。我要反抗束缚。我要嘲笑挂着一副得势面孔的人。”这才是太宰文学真正的内涵吧。他为追求真善美而不得, 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颓废毁灭, 他以堕落的方式向了无生机的制度、道德反抗复仇。自杀者皆是因对现实的无可奈何, 对期待中美好世界的彻底绝望, 对自身抗争的求而不得, 才对社会发出死亡的最后呼救吧。他拒绝继续在日本战后的恐惧与虚无风气中生活, 以无赖的方式向整个社会反抗, 最后自我毁灭式地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
五、结束语
太宰治短暂的一生不可不谓才华横溢, 他的一生经历更是与其文学创作密切联系着, 当之无愧是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虽然无赖派文学有一定的消极和病态表现, 但在当时日本战后文坛引起了极大反响, 也为日后日本文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太宰治本人更是以其自身的伟大成就成为日后人们研究日本文学时的重要作家之一。
摘要:“我是自由人, 我是个无赖派”, 以此自诩的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无赖派”的代表人物。在日本二战期间这个混乱的时代中, 他以曲折多变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常人无法体验的生活经历, 创作出了《斜阳》、《人间失格》、《维扬的妻子》等典型的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 更被译作多国文字, 受到世界文学界的关注。本文对无赖派文学的产生背景以及太宰治生平、太宰治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日本,无赖派,太宰治,文学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树林.日本战后的“无赖派”文学[J].日语知识.2000, (05) .
[2]马军.太宰治与无赖派文学[J].日本学论坛.2001, (02) .
[3]贺耀明.“丧失为人资格”——解读太宰治的一生与文学[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01) .
[4]刘宇婷.论战后的无赖派与太宰治文学[J].理论观察.2007, (02) .
[5]任江辉.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研究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06) .
[6]任江辉.论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文学思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03) .
[7]任江辉.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想研究——以其文化性为中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 (03) .
日本作家 篇2
前段时间到图书馆借了一本日本小说来看,它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长编小说,因为该作者以前是医生出身,所以这本书就是结合他的一些亲身经历,写的一部关于日本第一位女医生吟子的传奇故事.看来真是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啊!
文中吟子的医生充满传奇色彩,一生经历坎坷,波折不断,也是一个特别能够吃苦创业独立的新女性.她出生在日本一个大门户家庭,家里还算殷实,也十分地传统,很年轻时就嫁给了附近的另一大户,但是好景不长,因她老公在外不检点,惹上了性病,并把她传染了,无奈之下,她只能只身一人回到娘家,十分可怜无助,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已婚妇女长期呆在娘家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家里的亲人都不理解,都觉得丢了她家的脸,此时的她真是连死了的心都有,因为她身上还有病在身,她还要去医治,结果来给她看妇科病的是一位男医生,这让她羞愧不堪,自己的私密处怎能让一个陌生男人来看呢?但是没有办法,只能让医生来医治,这给他带来很深的阴影,从此,她也下定决心,自己要成为一名女医生,一名治疗妇科病的女医生,这样就可以让其他女士避免类似的尴尬了.当然她的这一惊天决定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因当时女人都是在家相夫孝子,很少出来抛头露面,更何况是去做许多男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毕竟那是还没有一个女医生.前面的路困难重重,但是他好不气馁妥协,依然远离家乡开始了她的求医之路,这条路十分的漫长曲折,比如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只能靠到处家教维持生活,去求人先读师范院校,然后再读医学院,但是当时根本不招女生,她最后排除万难进了医学院,但是却遭到那些男同学的欺侮恶作剧,后来毕业了想考医师证,但是又不允许女的参加考试,后来又想各种办法才考上了,这其中的磨难真的只有她才能真切体会到,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最终终于获得成功,成立了自己的医院,并且受到了专家和病人的一致好评.最后,还与比她小十几岁的男教徒结了婚.看着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触颇深,为她的遭遇感到怜惜,但是也为她的这种坚持不懈,突破万难的精神所深深震撼,联想我现在的工作,感觉自己有点压力都害怕,都不敢吃苦,生怕自己多做了一点事情,与她对比,自己真的惭愧不已,其实教师这条路比当时她的求医之路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吟子都一步步克服过来了,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其实自己就是缺乏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啊,自己真的应该要向我们的吟子学习啊!
鲁迅在日本被视为“国民作家” 篇3
据搜狐公众平台消息,201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整整80周年。最重视鲁迅遗产的,除了中国,当属日本——不仅翻译和研究果实累累,鲁迅作品还被编入中学教材得到广泛阅读,鲁迅留学时的遗迹也得到妥善的保存和纪念。仙台市政府是将鲁迅留学时住过的佐藤屋、上过课的阶梯教室等等作为文物保存的。日本人对鲁迅留学仙台的历史非常重视,曾经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调查。1936年鲁迅刚去世,饭野太郎主持了第一次调查;1955年,为纪念鲁迅去世20周年(1936—1956),宫城县做了第二次调查;1973年为纪念鲁迅留学仙台70周年(1904—1974)开始第三次调查,花费5年时间,成果是1978年平凡社出版的一大本《仙台鲁迅的记录》。通过历次调查,弄清了鲁迅留学仙台时期的许多史实。最为珍贵的,是对鲁迅当年的同学等有关的人做了采访。调查非常细致,这是日本人了不起的地方。1965年,东北大学的人甚至发现了15张鲁迅在《呐喊·自序》《藤野先生》里提到的幻灯片。上世纪30年代初,京都大学的汉学家仓石武四郎就把鲁迅的《呐喊》用作汉语教材。1932年,著名作家佐藤春夫在《中央公论》杂志上译介鲁迅的《故乡》。当时日本出现了译介鲁迅作品的高潮,所以,鲁迅去世之后不到一年间,日本改造社就出版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这比中国出版第一套《鲁迅全集》早了近一年。二战后,由于竹内好等人的翻译和研究,鲁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从1950年代初开始,《故乡》被选入日本的语文教材,成为保留篇目,延续至今。只要是上过中学的日本人,都读过鲁迅作品。日本人通过鲁迅作品来看中国,形成一种中国想象,也通过鲁迅作品认识转型期的日本社会和日本人。endprint
浅析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自戕成因 篇4
作为文学家, 三岛由纪夫无疑是成功的, 作品颇丰。早年的《假面的告白》《金阁寺》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 ;《午后的曳航》《丰饶之海》更使他的文学处于巅峰, 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距离入选仅一步之遥。但是, 倘若三岛由纪夫中日沉溺于舞文弄墨的文学世界, 那么他也只不过是一介文人。在三岛由纪夫身上还有一个可以被称为是战后一大谜团的大事件即自杀身亡, 而且还不是单纯的自杀, 而是日本武士道的标志性自杀 - 切腹自杀。关于此事, 国内外不乏先行研究, 众说纷纭, 本文将从日本传统精神层面对三岛由纪夫的死进行剖析。
一、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事件始末
三岛由纪夫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 也对政治有着满腔热情。1968年10月5日在东京, 三岛由纪夫成立了一个叫“盾之会”的军事团体。盾之会规模很小, 只有一百多名成员, 而且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着类似于军服的制服, 意在维护传统天皇制度, 是一个右翼军事团体。三岛由纪夫曾说盾之会是“世界上最小、武装最弱, 但最具精神性的军队”。1970年11月25日, 三岛由纪夫带领着盾之会的几个核心成员抵达市谷的自卫队司令部, 借与增田将军商谈之名, 伺机绑架了增田, 并要求自卫队集合并聆听三岛亲自撰写的檄文。在三岛慷慨激昂的演讲了10分钟之后, 三次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转身回到屋内, 用短剑切腹, 后由森田和香贺持“关孙六”名刀将其头颅砍下, 至此一代文豪陨落。
三岛由纪夫死后,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一时间成为民众热议话题。
二、 三岛由纪夫自戕成因
关于三岛由纪夫为何会选择此种惊世之举, 各方面相关人士均有自己的看法。著名评论家司马辽太郎在《每日新闻》上撰文说 :“这是彻头彻尾的为文学而死”。而坂本义和在《朝日新闻》上说 :“既然是有计划实行的, 那就是一个政治事件。”围绕此事件, “文学死”与“政治死”这两种说法讨论绵延了三十年之久。笔者认为, 三岛由纪夫自戕事件不可以单纯的被定义为“文学死”或者“政治死”, 因为此事件的主人公三岛由纪夫自身就是文学家和政治狂热分子的双重身份, 虽然矛盾, 但是又密不可分有机的结合。其实依笔者看来, “政治死”“文学死”都是表面现象, 不可认为是驱使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的真正原因。要想知道真正原因, 必须从三岛由纪夫的思想层面入手, 从底层挖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一个人的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于成年后的思想行为影响极大, 不妨从三岛由纪夫的成长历程推敲一番。三岛由纪夫原名平冈公威, 父亲平冈梓是新兴官僚, 祖母夏子家世显赫, 有贵族血统, 他是被祖母调教教长长大大的的。。夏夏子子强强势势, , 从从平平冈冈梓梓夫夫妇妇手手中中夺夺走走了了孙孙子子公公威威的的抚抚养养权权, , 孙孙子子对对于于她她的的安安排排只只能能言言听听计计从从, , 稍稍有有反反抗抗就就严严厉厉打打骂骂。。而而且且由由于于出出身身贵贵族族 ( (与与天天皇皇、、德德川川家家康康均均有有血血缘缘关关系系) ) , , 祖祖母母对对于于公公威威的的教教育育亦亦是是极极具具日日本本传传统统风风格格, , 从从小小就就看看歌歌舞舞伎伎, , 听听能能乐乐, , 长长大大之之后后还还颇颇有有造造诣诣为为了了戏戏剧剧家家, , 创创作作戏戏剧剧。。那那么么, , 日日本本传传统统的的武武士士道道精精神神, , 对对于于主主人人或或绝绝对对权权威威的的臣臣服服也也自自然然而而然然的的流流入入了了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的的血血液液之之中中。。可可以以说说, , 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从从小小、、从从骨骨子子里里就就是是一一个个遵遵从从着着日日本本传传统统的的人人, , 是是一一个个新新时时期期成成长长起起来来的的““武武士士””。。这这点点也也可可以以从从他他最最爱爱读读的的书书《《叶叶隐隐》》中中窥窥得得一一二二。。《《叶叶隐隐》》是是日日本本武武士士道道经经典典, , 是是江江户户时时代代传传颂颂的的武武士士道道教教养养书书。。““叶叶隐隐””如如树树木木的的树树荫荫, , 在在目目不不可可见见处处为为君君主主舍舍身身, , 武武士士道道的的精精神神是是果果断断地地死死, , 毫毫不不留留恋恋、、毫毫不不犹犹豫豫的的死死。。可可以以说说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的的切切腹腹是是对对叶叶隐隐思思想想的的一一种种身身体体力力行行的的实实践践。。而而武武士士道道的的忠忠君君爱爱国国思思想想也也被被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表表现现得得淋淋漓漓尽尽致致。。前前面面提提到到的的盾盾之之会会的的中中心心思思想想旨旨在在维维护护天天皇皇制制度度。。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在在切切腹腹之之前前面面对对自自卫卫队队的的演演讲讲檄檄文文中中也也提提到到 ::““ ( (前前略略) ) 自自卫卫队队中中尚尚有有武武士士的的精精神神存存在在的的话话, , 为为什什么么一一直直沉沉默默到到现现在在??男男人人的的尊尊严严能能一一直直容容忍忍接接受受下下来来吗吗??男男人人应应该该是是坚坚持持忍忍耐耐的的, , 一一次次又又一一次次, , 可可是是当当忍忍耐耐的的底底线线被被突突破破之之后后, , 决决然然而而起起, , 这这才才是是真真的的男男人人, , 真真的的武武士士!!我我等等热热爱爱的的, , 有有传传统统和和历历史史的的日日本本!! ( (中中略略) ) 我我等等过过于于热热望望有有着着至至纯纯灵灵魂魂的的诸诸君君, , 可可以以作作为为一一个个男男人人, , 作作为为一一个个武武士士苏苏醒醒过过来来, , 所所以以有有了了今今天天的的行行动动!!””由由此此可可见见, , 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是是要要寻寻求求精精神神回回归归日日本本传传统统, , 男男人人应应具具备备武武士士道道之之精精神神, , 为为此此牺牺牲牲自自己己也也毫毫不不犹犹豫豫。。他他还还做做到到了了心心中中认认为为最最崇崇高高的的武武士士之之礼礼————切切腹腹, , 想想以以死死明明志志。。另另外外, , 在在自自杀杀行行动动实实施施之之前前, , 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给给父父亲亲平平冈冈梓梓写写过过一一封封家家信信, , ““我我已已经经告告别别文文学学生生涯涯, , 我我不不是是作作为为一一介介文文人人而而是是作作为为一一名名武武士士而而死死的的, , 因因此此请请在在我我的的戒戒名名嵌嵌入入““武武””字字, , 不不需需要要有有““文文””字字出出现现。。””
另另外外, , 不不是是道道的的另另一一核核心心思思想想————忠忠君君也也是是驱驱使使他他自自杀杀的的一一个个原原动动力力。。三三岛岛由由纪纪夫夫对对于于天天皇皇的的崇崇拜拜是是文文化化层层面面的的, , 他他曾曾说说““我我的的美美学学有有坚坚实实的的、、磐磐石石般般的的基基础础, , 那那便便是是天天皇皇制制度度””, , 并并说说““天天皇皇就就是是终终极极的的文文化化形形态态””, , 是是天天皇皇制制度度是是他他找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
三、尾语
日本女性作家“家庭观”的改变 篇5
关键词:女性作家;家庭观;传统;新型;转变
作者简介:吴迪(1987-)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1
平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及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两部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中,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都是以“后宫”或是“宫廷”为中心,描写宫廷的日常生活,都是对自己所侍奉的皇后的赞美之作。其中的原因引用加藤周一的观点。
“对于女性来说,晋升是完全不可能的。生活在宫廷社会内部(或是处在距宫廷较近的位置),参加到权力机关的路又被完全封闭,在这种条件下,显然对“观察”宫廷生活是非常有利的。既然已无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就将解释这个世界”(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
被当时的权力机构排挤在外的女性作家,不管多么出色,都不得不屈服于男权支配的秩序或集团之下。这些女性能做的仅仅是对这样的秩序极尽赞美,维持这种秩序。受到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她们是没有打破封建秩序建立新世界的意识与勇气的。
明治时期开始,随着明治维新,很多西方的先进思想传入到日本,其中也包括男女平等的思想。平安时代的“宫廷”对于明治时期的女性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味着“家庭”这一概念。但在男性支配下的封建传统“家庭”观念,对男女平等思想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所以,明治时期女性作家的作品的一大特征是,主人公想要同封建的旧式道德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都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主题。以樋口一叶为代表,她被日本文坛称为“明治紫式部”,她的一生辉煌而短暂,创作了大量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作品。
她的作品《十三夜》中的主人公的阿关嫁入显贵人家,当了名阔太太,被人们一致认为过着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但实质却相反,由于丈夫的粗鲁野蛮,肉体和心灵均受到践踏和创伤,一度决心离婚,但一想到父母和孩子,又回到地狱般的夫妻生活中。鞭挞了家庭中父权、夫权对女性的压迫面对“慈父”的压力和幼子的牵绊,只能选择逆来顺受。《浊流》女主人公阿力的祖父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因为写了被认为是“对世无益处的书”,被衙门撤职,气得绝食自杀。父亲是个技术熟练的工匠,但“为人高傲,不会应酬”,在阿力还幼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人间。生活虽然把阿力磨练成为倔强刚烈的人物,但旧世界的浊流还是吞噬了她。阿力的以死抗争展现了女性对陈旧家庭社会观念的消极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以“和平和民主”为主题。战后的日本目标是建立民主主义国家,同时设立了推进男女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女性走出家庭,成为社会一员也是由此开始。战后的日本教育大力普及,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开展。翻看昭和时期女性作家的简历,其中具有留学经验的也是大有人在。例如,仓桥由美子、宫本百合子等。教育使她们更加追求男女平等及女权主义。因此昭和后期女性作家的作品和明治时期女性作家明显不同。
例如,津岛祐子的《草的卧所》中,离了婚的主人公回到家乡,认真回顾了迄今为止的人生,对自己的懦弱和依赖心理感到震惊。最后,直视自己的缺点,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除此之外津岛祐子的《默市》等作品着力描写了与男性对等的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是对以家长制为中心的“传统家庭观”的极力否定。
伴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都逐渐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恋爱、结婚、及家庭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明确指出了,从爱情、婚姻、家庭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家庭观和女性的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
到了九十年代,以柳里美和吉本芭娜娜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完全舍弃了传统的家庭观,尝试着建立新的家庭观。作为韩裔日本人的柳美里把她的传奇人生表现在小说中,反映新生代女性在家庭及情爱方面的新观念,她和一名已婚男性有了孩子,结局是和这名男性分手,和与孩子毫无血缘关系的东由多加一起组建了家庭,决心共同抚养这个孩子。她打破了传统的框架,由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如何建立家庭。也就是,当代的日本女性作家完成了新型家庭观的建立。其中《命》《魂》《生》《声》的 “生命四部曲”被誉为日本最重要的“私小说”代表作。她把她的叛逆、坚强、走自己的路,表现在小说中,获得广大日本女性认同,几乎引起全日本女性寻找自我的新革命。
日本作家 篇6
(一) 个人经历及成果。
吉本芭娜娜原名吉本真秀子, 1964年7月24日生于日本东京, 父亲吉本隆明是日本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吉本芭娜娜幼年时期左眼弱视, 为配合治疗, 右眼一直佩带遮眼罩, 所以渡过了一段近乎失明的时光。这段看似灰暗和不幸的时光, 对后来的吉本芭娜娜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体验, “在那段整天陷入空想的时光里, 如果没有对捕捉现实的强烈渴望, 我也不会有这么敏锐的感觉”。这段特殊的经历在吉本芭娜娜的作品里都有所体现, 例如, 过分真实的现实, 古怪的出场人物, 玄妙的事件等。吉本芭娜娜于1987年从日本大学艺术学院文艺系毕业, 凭其毕业作品《月影》 (2003年·朝日出版社) 获得艺术学院一等奖, 同年11月, 凭借《厨房》获得日本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 从此正式步入文坛。后又凭借《泡沫/圣殿》 (1989年·福武书库) 获得艺术选奖新人奖。《斑鸠》 (1989年·中央公论社) 获第二届山本周五郎奖, 一年后由市川準导演拍成电影。随后《哀愁的预感》 (1988年·角川书店) 、《白河夜船》 (1989年·福武书店) 、《甘露》 (1994年·福武书店) 等陆续出版, 每部作品都名列畅销榜前列。1991年《厨房》在意大利首次出版发行, 随后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陆续翻译出版。此外, 多部作品先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发行, 全世界出现了“芭娜娜热潮”。
(二) 《厨房》的创作背景及梗概。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 是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的日本女作家群体的杰出代表。她们经历了战后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的社会的急剧变革, 因此女性自我意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她们以独特的视角, 敏锐的洞察力, 细腻的笔触, 积极诉说着女性以及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厨房》创作时期, 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最顶峰, 日本国内兴起投资热潮, 经济高度增长, 日本文学也变成一种商品或娱乐形式, 浮躁而华丽, 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大多是经济高度增长背景下精神上极度空虚的人物形象, 心中理想的世界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带给了他们无尽的孤独感, 吉本芭娜娜初期的创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小说《厨房》的主人公樱井美影是一位喜欢厨房、留恋厨房的年轻女性, 并且极其喜欢装满食材的电冰箱。小说以内心独白的表述方式, 描述了跟她相依为命的祖母去世以后借宿到田边家的生活场景, 其中穿插了与雄一的暧昧爱情, 与变性人田边恵理子逐渐发生的亲情。
二、私小说及其特征
私小说是日本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 大多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1924年至1925年间, 久米正雄发表《私小说和心境小说》, 宇野浩二发表《私小说之我见》等, 认为私小说是日本的纯文学, 是散文文学的精髓, 竭力加以推崇, 引起文坛的议论, 从此这个名词便被广泛使用。私小说更加“内倾化”, 倡导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 尤其是作家本人的隐私。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有岛崎藤村的《破戒》和田山花袋的《棉被》。
私小说的特色, 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作品的主人公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二, 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自我告白和自我暴露的形式。第三, 内容和题材主要是由于孤独、贫困、疾病而引起的个人烦恼。其内容不涉及社会, 大多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第四, 独具匠心的文学形式。虽然称之为小说, 但题材上更接近于随笔或散文。并且, 大多比较伤感。
私小说在大正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 正如日本有名的评论家寺田透评论说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 可以说没有创作过私小说的日本作家是没有的, 所以, 日本的私小说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早在明治时期, 岛崎藤村的《新生》中就表现出了由自然主义文学向私小说的过渡, 当然, 更早之前十世纪左右出自于日本女性之手的大量日记文学中, 也能看到私小说的某些源头, 或者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万叶集》。可以说私小说的“私”是日本文学一脉相承的传统。
三、《厨房》中的私小说倾向
(一) 作品题材来源于日常生活。
《厨房》的所有题材都来源于日常生活, 如主人公美影在痛失所有亲人后, 极力平淡地过好日常生活, 她看她喜欢的电视节目, 每天来往于学校和打工地之间, 热衷于烤面包。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是围绕日常生活展开的, 平淡而流畅,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尤其是文中出现了大量对厨房和美食的描述。就像作者以最普通的《厨房》为题一样, 它是最能代表日常家庭生活的地方, 越是“蔬菜屑”多, 又越是“脏”的地方, 也越是最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主人公钟情于厨房, 更珍惜为家人做出美味的每一餐饭, 更留恋跟家人一起度过的每一天。对吉本芭娜娜来说, 厨房是人生中所有的喜悦, 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能感受作家的家庭观和生活观。
(二)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厨房》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直接倾诉主人公的个人体验和思考。作品体裁看起来类似随笔, 但实际采用虚实界限暧昧不清的语言表现形式, 如实地记录了同居、变性人、同性恋等争议性话题。小说中的主人公可认为是作者本人, 《厨房》中所有场景全部来自“我”身边。这与日本现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文学大多具有此等喜好与特征也不无关系。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表达了心中的苦闷与孤独, 在孤独中探索生存的意义。私小说题材大多来自于自己的或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 排除技巧, 如实地再现自己内心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偏重主观。在这一点上, 《厨房》与私小说的创作手法极其相像, 表现了私小说倾向。
(三) 结构松散, 带有“自传性”叙事特征。
从《厨房》的整体结构上看, 作者近乎独白式地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描绘得淋漓尽致, 平白的同时却生发出细腻且引人入胜的共鸣。两个方面融合起来, 形成了吉本芭娜娜特有的文体。在情节上比较单一, 结构上也显得比较松散, 随处可见类似于随笔似的感想和见闻。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引人入胜, 感动有余。但从整体看来, 小说结构欠缺, 这与私小说只注重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不注重表达技巧的表现手法极其吻合。
(四) 主题上欠缺社会性。
《厨房》基本上属于内心独白式的治愈系小说, 也正是因为过于强调自己内心, 不可避免地欠缺社会性。主人公对周围毫不关心, 只讲述日常琐事中作家本身的人生观和随感。平田俊子在《国文学解释和教材研究》吉本特集中着重论述了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小说的“对话之妙”。类似自言自语, 却又仿似来自街头巷尾, 引人入胜。吉本芭娜娜的初期作品里经常描绘亲人的死亡等极限状态, 但并非自暴自弃, 而是忍受孤独, 不依靠任何人, 拼命努力、自我救赎。没有对他人的怨恨, 反倒充斥着让人难以拒绝的张力。《厨房》重视描绘纯粹的自然和现实的表象, 对作品中的登场人物不做任何有关是非曲直的评价, 只探索另一种自己, 即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简而言之, 作家所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尽管有时候是难于启齿的丑陋的内心。所以, 通篇看不到厨房以外的世界, 社会是什么样的, 当时的社会有哪些社会问题, 诸如此类的话题一概不得而知。当然, 也丝毫感觉不到主人公恢弘的历史观和使命感。缺乏社会性。在这一点上同私小说也有相似性。
四、《厨房》不同于私小说作品的特质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厨房》无疑带有日本传统文学私小说的特性, 但还不能将《厨房》定义为完全意义上的私小说, 是因为它包含有不同于私小说的特殊性, 作品中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积极进取和自我治愈。
私小说不是作家为了他人或是读者, 设定人物和展开场景。由始至终都是在自我剖析, 是跟自己的“战争”。这种坦诚的创作心理才能安慰广大读者的内心, 唤醒读者真正的情绪。同时, 私小说的主题不外乎是孤独、贫困和疾病, 是自己不如意生活的真实表露, 是“自我告白”和“自我暴露”。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让人感到消极的、颓废的、落败的、令人压抑的形象。而《厨房》也是一部内心独白式小说, 通篇在叙说主人公的孤独与失意, 但事实上小说并未就此以消沉的基调结束, 叙述的重点集中在因孤独和失意而生发的自我治愈上。这种自我治愈比一般的自我安慰感情要强烈得多。这是真正的绝望之后的大彻大悟, 是希望, 是灵魂上的不屈服, 是积极向上的美好。孤独的美影总是用“越痛苦越振奋, 永远不认输, 永远不泄气”来鼓励自己, 同时也治愈读者, 这并非是她空喊的口号, 而是从她身体内部生发出来的用旺盛的生命力体验到的心声。这样的正面效应是私小说作品所不具有的。这种积极进取和自我治愈从根本上决定着它不同于私小说的特殊性。
五、结语
吉本芭娜娜创作的人物形象和场景, 更加贴近生命的真实, 体现了强烈的叛逆气质和鲜明的时代感, 因而作品深刻感人发人深思, 充分显示了日本女性文学特有的艺术魅力, 所以《厨房》的创作题材及表现手法具有日本传统文学私小说的特征, 表现出了强烈的私小说倾向。但同时, 吉本芭娜娜作为新时代的女性, 其作品中洋溢的积极进取和自我救赎又不同于私小说。可以说, 吉本芭娜娜的作品既继承了日本文学的传统, 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吉本ばなな.『キッチン』[M].1988.福武文庫
[2].山田吉郎.吉本ばなな『キッチン』論[J].山梨英和短期大学纪要, 1996
[3].津田洋行.吉本ばなな『キッチン』私論[J].論究, 1999
[4].史艶玲.日本私小説と中国身辺小説の比較―『子を連れて』と『沈淪』を中心に.河北大学.10075
[5].周异夫.吉本芭娜娜文学的孤独主题与社会意义[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
日本作家 篇7
不过这也足以令我感叹:作为一位年近91岁的尼僧作家,濑户内寂听实在是太时髦了!
濑户内寂听原名濑户内晴美,大约18岁的时候,与当大学教授的丈夫结婚,却爱上了比自己还小的丈夫的学生,为了爱情而不惜离家出走。但离家出走之后的濑户内晴美,最终还是与爱上的那个人分手,后来加入小说社团,并与已有家室的前辈作家同居,成为“没有妻子之座”的无名分的妻子。
1956年,晴美发表了处女作《女大学生·曲爱玲》,获得新潮同人杂志奖。接下来发表的一部描写不伦之恋的《花芯》,因为大胆的描写,而令晴美“恶名大振”,遭人攻击,并被带上“子宫作家”的帽子。因为名声太过“恶劣”,在整整5年时间内,甚至没有一家日本媒体愿意跟她约稿。一直到1963年,晴美的另一部小说《夏季的终结》获得了女流文学奖之后,终于重振名声,确立了其在日本文坛的作家的地位。
1992年,晴美又出版了小说《问花》,获得谷崎润一郎奖。除此之外,花费近10年时间翻译《源氏物语》的白话文译本,也让濑户内声名远播。晴美的代表作《夏季的终结》,改编成了电影,于今年夏末(2013年8月31日)在日本全国公演。《夏季的终结》是典型的“私小说”,描写了濑户内在未出家的“晴美时代”,那段影响了她一生一世的刻骨铭心的爱情。
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为表彰濑户内对于日本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评定她为日本文化功劳者,并为她颁发了日本最高荣誉的日本文化勋章。
尽管在日本文坛获得认可并取得成就,但历经无数人生酸苦与情感波折的濑户内,却越来越厌倦俗世。40多岁时,她开始感到“自我苍老”,渴望摆脱人生的枷锁,做性情所至的自我流放。47岁那年,晴美在随笔“关于放浪”一文中,这样写道:“出家遁世与放浪,现在成为我日夜的憧憬,挑逗着我的心。”
1973年,51岁的晴美在奥州平泉中尊寺得度,削发为尼,师从今春听大僧正(即日本著名作家今东光),赐法号“寂听”。
出家前,虽活尤死;出家后,虽死尤活。
寂听称自己的出家,是“死去的活着”。削发为尼的寂听,现为京都嵯峨野寂庵的住持,僧位为僧正。
不过,出家为尼的濑户内,虽然法号“寂听”,骨子里却仍然是那个叛逆不羁的“晴美”。虽然身为尼姑,寂听不仅大口吃肉,甚至还大口喝酒。86岁那年,因为遇到了不愉快的事,居然一个晚上独自一人喝光了整瓶白兰地。
两年前,日本的《文艺春秋》就做了一个访谈专辑,内容是关于如何健康活到100岁,为此特意采访当时年满89岁的寂听。记者问她:“寂听先生您马上快满90岁了,精神还这么好,不仅到处巡回讲法,还笔耕不止,有何长寿秘诀呢?是否在保持健康上花了不少工夫?”
结果寂听的回答令记者大跌眼镜,她说:“什么秘诀也没有啊!我也很奇怪自己怎么也不死,因此天天在研究怎么样可以快点死去。”
对于连生死都已经无所谓的寂听而言,其内心早已经极度自在自由。活到90岁这样的年纪,她早没有任何拘泥,也不受任何束缚,对一切心之所致,顺势而为,从不刻意,只有天然。为此,寂听说:她并没有什么长寿秘诀,只不过是“患上了一种老也不死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