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报告研究

2024-11-03

财务会计报告研究(精选12篇)

财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1

1 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新要求

1.1 财务报告呈实时报告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 财务信息使用者要求未来的财务报告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 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 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 也可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 如十天、半个月报告一次, 以有效地解决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当然, 实时财务报告系统, 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 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 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财务会计报告呈多元计价模式

信息使用者还要求财务报告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渐过渡到公允价值计量, 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如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就已经把历史成本不能客观反映的资产改为由公允价值计量。此外, 还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有较大的扩展, 反映更多非货币性信息, 如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1.3 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 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 将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 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 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 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盈利预测, 现金流量的信息。

2 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

2.1 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 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 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 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 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 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 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 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 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 还要获取分部信息。

2.2 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社会责任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 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 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 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 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 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 从而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3 缺乏前瞻性财务信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提供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 缺少有关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与报酬机会以及种种不确定信息的披露。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披露不足, 缺少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行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对经营业务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反映使得现行财务报告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估计和判断等“不确定性”充斥于整个会计处理过程。

3 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财务报告的方式转变

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的普及和人们观念的转变,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都将与传统方式告别, 纸表将成为历史, 取而代之的将是在网上发布财务报告, 发表的也不在是单一的表格、数据, 而是更多运用图形与音像的方式。中国证监会已经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 必须上网公告, 而且对于在网上发布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3.2 财务报告的历史计量原则的改进

现行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主要是对过去的交易事项进行分析、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在于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从历史成本中既不能准确计量出现有资产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 也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作出正确的评估。尤其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 历史成本不承认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币值变动带来的影响, 也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 从而严重降低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未来的财务报告中,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来源, 同时还会包含以未来交易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将采用折衷的方法即: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计量基础。

3.3 财务报告模式的改变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价值, 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必须要有所改变。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式应该在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第四报表及全面收益报表。全面收益是企业在报告期内, 由企业同所有者以外的交易及其他事项与情况所产生的净资产的变动。全面收益表可以较好地报告能够快速成交的金融资产的末实现价值的变动, 与所有者交易无关所引起的权益变动等当前直接调整所有者权益的一些项目。并且对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末实现的收益能够较好的确认, 使收益计算的一致性增强, 如实反映企业本期间的全部收益。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 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

3.4 表外信息内容日趋增强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信息化过程中, 表外信息是财务报告中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营决策, 但又不能在法定财务报告内反映的信息。表外信息包括知识资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分部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信息、非财务信息、未来信息等, 由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将更多地倾向于决策有用性, 未来的财务报告将向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观的形成、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等都给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课题。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长远的会计目标来看, 要想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就要相应地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 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摘要: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 迎接我们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的财务环境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 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财务与会计作为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 如何面对变化的环境, 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分析了新环境下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新要求, 以及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 阐述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枝桃, 刘淑玲, 李萍.浅析财务报告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4, (4) .

[2]李恩柱.浅谈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J].会计之友, 2007, (9) .

[3]高之跃.财务报表使用的未来趋势分析[J].财会之窗, 2006, (3) .

[4]段悼鑫.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发展趋势分析[J].会计评论, 2007, (9) .

财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2

下面是一篇关于伊利集团的财务分析报告的实例分析,对财务分析报告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一、企业简介

伊利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伊利集团下设液态奶、冷饮、奶粉和原奶、酸奶五大事业部,所属企业八十多个。伊利于的三氯氰胺事件,声誉受到一定影响,但伊利以其35个受检样品有一例检测出了微量三聚氰胺的事实,证明其是可以依赖的国产品牌。

3月12日,“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截至,伊利集团连续两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并顺利成为北京20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和上海世博会乳品高级赞助商,发展形势大好。

二、伊利股份财务状况质量分析

(一)比率分析

以上财务比率从很大程度上能说明伊利股份在―年的经营状况。这些财务比率的分析将在下面对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中进行解释。

(二)对利润表进行分析

1.毛利润的走向:

2006―伊利集团的毛利润分别为4 527044 395.75元、5 012 422 207.88元、5 809 447 367.38元,成上升的趋势。虽然2008年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但对企业的毛利润并没有显著影响。它影响到的是企业因存货报废而产生的巨额营业外支出和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

2.企业经营收入的结构分析

在主营业务分行业的情况中,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97%左右,混合饲料制造业占3%左右。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都较上一年相比有大幅度的提高,提高的比例基本相同。证明伊利股份在两种行业的生产中,收入与成本都是正常增长,没有不正常的成本猛增情况。分产品的情况中,液体乳的比重最大为71.3%左右,液体乳、冷饮产品系列和奶粉及奶制品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都很高,伊利股份在这些高主营收入利润率的产品上的投入较多,对企业的盈利有促进作用。

3.企业各项费用的绝对额在年度间的走向及各项费用与营业收入相对比的百分比走势

各项费用在2006―2008年内都有增长。销售费用在几年间的比例基本相同,只是在2008年有所增加。管理费用的增长很明显,出现异常。财务费用在有明显增加。伊利股份在三年间有费用的不正常增加。究其原因,“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对整个乳品行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伊利股份产品销售大幅下滑,存货积压报废严重,为恢复市场销售的促销和宣传费用增加。

4.企业利润质量恶化的表现

上表只对每年计提的减值准备进行了整理并没有包括本期转回或转销的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在有所减少,但在2008年不正常增加。存货跌价准备的境况更是异常,在2008年增至238 480 707.30元。固定资产也在2008年急剧增加。究其原因,是因为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伊利股份的经营急剧下降,企业由盈转亏,净利润在近几年内首度出现负值。“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使伊利股份产品销售大幅下滑,存货积压报废严重,为恢复市场销售的促销和宣传费用增加。2008年内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造成存货报废88 466.60 万元,同时公司对期末存货进行核查,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计提跌价准备23 848.07 万元,因此导致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发生大幅亏损,也使其他相关财务指标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动。从此可以看出,经过对减值准备的分析,可以很快的分析出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公司的财务分析有很好的作用。

三、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2006―20有上升的趋势,由于在2008年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明显降低。通过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很快的分析出,公司在经营上面存在的问题,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更深的了解。从投资所支付的现金与投资收益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公司每年对投资所支付的资金与投资收益不匹配,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与企业投资计划并不吻合。

四、对资产的结构、变化、资产质量以及资本结构进行分析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等项目在2006―2008年间的变化不大。伊利股份的存货周转率几年内一直在下降,存货周转率的降低意味着企业管理能力的与质量的提高。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例在这三年间有不正常下降。对日益增长的存货来说,伊利的生产能力在逐年下降。可以看到年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有大幅度的提高, 2008年有所下降,但较乳制品行业的数据来说较高。各年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都为8%,不存在增加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而优化报表的现象。

五、结语

企业财务报告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分析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资产减值准备及资产损失情况表等附表。还包括为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所作的解释的会计报表附注。由于需用会计信息的群体不同,会给非专业人士带来很大困难,尤其是广大投资者,需求更加迫切。在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以浅议,与大家共同学习。

首先是阅读财务报表。仔细阅读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在阅读时应该注意以下内容:一是金额较大和变动幅度较大的项目,了解其影响;二要了解公司的控股股东的情况以及公司所属子公司的情况,了解控股股东的控股比率、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的重要性、控股股东所拥有的其他资产以及控股股东的财务状况等。对于子公司,要了解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权比率、子公司销售与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的相关性、子公司销售额和盈利对母公司的贡献度以及各子公司的所得税率和执行优惠税率的阶段。三是还需对关联方之间的各类交易做详细的了解和深入分析。对其中交易量大、交易所产生收益大的交易行为,以及关联交易的定价依据及支付手段予以特别关注。该类关联交易主要包括资产转让、组建合资公司、销售、采购、商标使用以及资金占用等。

阅读财务报表时应重点关注以下项目:(1)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的增减关系。如果是对同一单位的同一笔金额由应收账款调整到其他应收款,则表明有操纵利润的可能。(2)应收账款与长期投资的增减关系。如果对一个单位的应收账款减少而产生了对该单位的长期投资增加,且增减金额接近,则表明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3)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的数额。如果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较大,有可能存在拖延费用列入损益表的问题。(4)借款、其他应收款与财务费用的比较。如果公司有对关联单位的大额其他应付款,同时财务费用较低,说明有利润关联单位降低财务费用的可能。

其次是分析研究财务指标。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面:

1 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债务偿付的压力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性债务本息的偿还,如各种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和各种短期结算债务等;二是具有刚性的各种应付税款,企业必须偿付。不是所有的债务都对企业直接构成压力,对企业债务清偿真正有压力的是那些即期到期的债务,而不包括那些尚未到期的部份。企业能否清偿到期债务是建立在足够资产或资本基础之上,要有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为保证。偿债能力是债权人最关心的,鉴于对企业安全性的考虑,也越来越受到股东和投资者的普遍关注。企业偿债能力低,不仅说明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到期应付的债务,甚至面临破产危险。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这项比率是评价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说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可以用作支付保证,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1对于大部份企业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比率。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才会有保证。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再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由于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或由于某种原因部分存货可能已报废还没做处理或部分存货已抵押给某债权人,另外,存货估价还存在着成本与合理市价相差悬殊的因素,因此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加令人可信。一般认为,1∶1的速动比率被认为是合理的。

(3)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这个指标反映企业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因为债务最终是以现金偿还,所以,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表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差。

(4)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也就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资产负债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这个指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这个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从股东的立场看,在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例越大越好,否则相反。

(5)产权比率。产权比率也是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比率,也叫做债务股权比率。该指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以相对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一般来说,股东资本大于借入资本较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从股东来看在通货膨胀加剧时期,企业多借债可以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债权人。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多借债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和财务风险。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该指标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2 企业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营利,增加盈利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盈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缩,而且可以概括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利润是投资者获取投资收益重要保障。获利能力作为企业营销能力、收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的能力以及回避风险等能力的综合体,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很多,通常从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资产获利能力进行分析。

(1)营业毛利率。营业毛利率是营业毛利额与营业净收入之间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营业毛利率=营业毛利额/营业净收入×100%.这个指标主要是反映构成主营业务的商品生产、经营的获利能力。公司生产经营取得的收入扣除营业成本后有余额,才能用来抵补公司的各项经营支出,计算营业利润,毛利是公司利润形成的基础。单位收入的毛利越高,抵补各项支出的能力越强;相反,获利能力越低。一般来说与同行相比,毛利率偏低,则成本偏高。

(2)营业利润率:是指营业利润与全部业务收入的比率。作为考核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营业利润率比营业毛利率更趋于全面,理由是:其一,它不仅考核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而且考核附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其二是营业利润率不仅反映全部收入与和其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还将期间和纳入支出项目从收入中扣减。期间费用中大部份项目是属于维持公司一定时期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发生的固定性费用,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全部抵补,公司的全部业务收入只有抵扣了营业成本和全部期间费用后,所剩余的部分才能构成公司稳定、可靠的获利能力。

(3)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是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高于同期银行借款利率和社会平均利润率,则说明公司总资产获利能力足。

财务会计报告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篇4

一、会计报告质量要求

(一) 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要求是财务会计报告质量要求的首要条件, 财务会计报告数据必须与企业实际经营数据一致, 不得隐瞒, 不能造虚假报告。

(二) 完整性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必须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内部资金、资产、预决算执行状况, 不得有疏漏。

(三) 时效性要求

会计报告必须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最新信息, 报告才可成为有效报告, 使用者才能根据报告信息对工作进行调整, 避免问题积压。

(四) 有效性要求

财务会计报告不仅要真实、完整、及时, 还必须能够反映数据背后的问题, 在专业性前提下, 财务会计报告还应提供决策支撑, 只有这样, 报告才是可使用的报告。

二、当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披露不完整

经济的发展使得投资主体正呈现多元化态势, 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满足多方需求, 其信息应当能符合企业利益关系主体的使用需要, 如投资者、经营者、债权债务人等。然而, 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的项目体系大多反映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 不对某一项目、业务或特定交易特征进行表露, 浓缩程度太强, 掩盖了部分信息, 无法让报告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状况, 为报告使用相关利益主体决策、执行、控制等行为带来阻碍。

(二) 非货币信息反映不足

当前财务会计报告以反映货币信息为主, 且多为企业历史货币计量的成本数据。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企业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而传统财务会计报表无法反映非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 例如人力资源、金融衍生工具、数字资产等, 导致财务会计报表中信息覆盖面缩小, 报告对投资者的使用价值无法满足需求。

(三) 容易偏向形式工作

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 会计报表必须体现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实际交易及活动事项, 而不仅仅是按照既定的会计报表结构形式, 对已有数据进行处理, 当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与报告形式不一致时, 会计核算应当以真实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账簿处理。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 会计报告很容易出现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例如, 当前财务会计的核算方式依然受到资产稳定性管理的影响, 结构上不充分考虑企业持续经营, 需求体现不完整。

(四) 时效性不足

时效性是有效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 市场波动频繁的状态下, 能否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及企业经营信息将直接影响决策的有效性, 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能够抓住商机。当前, 传统的财务信息报告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灵活的决策需求, 同时, 较长的报告周期直接为决策留白, 这段空白期中企业情况很可能已经发生变动, 时效性受损。此外, 由于较长的报告周期, 企业可能在这段时期内进行幕后工作, 报告出具前, 企业可能已经变更了资产、现金流等关键信息, 如我国上市公司中, 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作为通常在年底报表编制之前。

(五) 形式不够灵活

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具有统一标准, 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 完整是相对的, 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标准形式很可能限制信息的获取, 报表重点体现不足, 且不少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都有模糊财务会计信息的企图。现代经济体制下, 不少报告使用者已经开始追求专业化财务会计报告, 以获取更为充足, 更具针对性的财务会计信息。

三、优化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

(一) 强化信息化应用, 构建实时报告机制

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经营活动的不强不确定性增加, 会计信息的可用实效也会缩短。因此, 建议利用信息化系统, 在保留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标准化的基础上, 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进行短期化、不等距化处理, 增加报告中的变量信息含量, 从而使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灵活化, 报告使用者也能够在特定时间内获取当时、当阶段的财务会计信息, 更好满足使用需求。

(二) 优化报告结构, 进行分部编制

财务会计报告结构的优化早已是业界探讨的热点, 要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整体优化, 就必须优化报告结构。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可以适当对财务会计报告结构进行优化, 例如, 基于集团企业地域性及资产分散性特征, 可以适当增加增值表与收益报告, 按照集团地区、行业及产品进行分部编制, 为各类报表使用者提供专门化报告, 结合传统报表形式, 实现报告对比, 让使用者更为精确的掌握多部门、多区域、多行业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 提升决策科学性。

(三) 强化基础数据获取真实性, 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财务会计报告体现的信息由企业财务部门收集并经过会计处理得来, 因此, 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受到企业财务部门会计工作的影响。在优化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 一定不能忽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 应当积极改革财务管理方式, 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效能, 最大限度地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 强化内部监督, 扩大外部监管影响力

内部控制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作用毋庸多言, 但是, 不少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在运作过程中, 逐渐演变成形式制度, 而不是实际的控制程序。强化内部监督, 应当从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入手, 从财务会计报告质量出发, 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应当着眼与会计岗位职务分离状况, 要在财务部门内部形成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合理职能关系, 强化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思想, 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 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整完善, 构建严格、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 切实将制度落实到位。同时, 由于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性太强, 在行业自律性不足的状态下, 内部监督机制很可能失效, 因此, 在保密性原则下, 应当提高外部监督力量, 避免会计舞弊。

四、财务会计报告发展展望

基于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基本要求, 以及市场报告使用者的多元化、专门化需求, 财务会计信息报表的发展方向归结起来应当包括四方面。

首先, 财务会计报表应当能够表露出极强的预见性, 为市场波动中的决策主体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预测。第二, 图像化发展。图像往往能比文字传递更多信息, 多元化需求下, 图像所能表征的信息更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中使用主体的要求。第三, 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当前大多企业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 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会计的趋势, 利用信息化手段, 财务会计报告能够更好地抓住时间节点, 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精确, 信息传递速度也会有极大提升, 更加符合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五、结语

本文对当前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实, 财务会计报告总归是财务会计信息的载体, 因此, 优化财务会计报告, 核心出发点当为会计信息表露与使用者需求, 基本规范也应以会计信息为基础, 在改进会计报告时, 应当充分重视市场经济体系下报告使用者对报告的多元化需求, 从实际需要出发, 保留当期财务会计报告的优势, 尽可能实现报告的多样化、专门化。

摘要:财务会计报告包含经营成果及会计信息等经营性信息, 企事业单位对内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最为重要的书面性文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当前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满足更高层次、更多元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研究财务会计报告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企业为入手点, 分析了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建议。

关键词:会计报告,决策,会计信息,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Mary E.Barth, 李英, 叶康涛.财务报告的全球可比性——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以及何时实现[J].会计研究, 2013, 05:3-10+95.

[2]孙光国, 杨金凤, 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 2013, 03:27-35+95.

[3]冯海虹.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

会计专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5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加快,会计工作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搞市场经济,就要讲经济效益,讲究将本求利,而这一切都和会计基础工作密不可分,需要更多具有新的会计观念及知识结构,掌握操作技能的财会人员。

1、随着改革的一步步深入,我们将进入一个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为重的新经济时代,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中国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原有的许多光凭经验就从事会计工作的所谓财会人员已无法适应以后的发展,因此需要提供大量的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会计人员充实会计队伍。

2、随着多种经济形式的出现,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尤其是众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专门会计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进行计划、分析、决策,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各方面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可靠、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

3、我国的会计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随着与外国的接触增多,中国的许多企业必须有

一个大的发展,这也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素质,适应和驾驭各种多变的会计环境,理智分析并恰当的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大量受过专门训练和正规学习的会计人员。

4、在很多的民营企业中,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规范的`意义和作用,对会计岗位不够重视,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具有一定财务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去引导和帮助,会计人员还有很广阔的市场。

二、会计专业的现状及师资情况

1、专业现状:我校自以来在相关专业中开设了《会计原理》、《工业会计》、珠算等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有50%以上获得了会计员证、珠算等级证,有许多同学步入了财务工作岗位。

2、会计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硕士以上3人,高、中、初专业技术职务比例3:4:3,另外,特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实习指导教师3人,完全能适应会计高等教育的需要。

第二部分会计专业教学计划

一、招收对象及学制

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

二、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山西省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手段,能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中级专门人才。

(一)具体要求:

1、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水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本职工作,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独立思考、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2、具有专科 以上文化科学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强壮的体魄,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知识结构:

1、具有本专业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

2、财务核算、监督、分析的基本理论。

3、现代财务管理的新技术、新思路。

(三)操作实践:

1、财务核算(记帐、算帐、报帐)的操作实践。

浅谈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研究 篇6

一、施工企业财务报告的概论

财务报表指的是以日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和方法来确定指标,内容主要是综合反映企业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状况等。而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则是指公司专门的财务人员制作能够展现企业一段时间内工程施工方面的具体财务情况,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较为明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情况。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之下,通过分析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来提高财务报表在实际使用中的效率,使之能真正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而效力。

施工企业制作财务报告,主要就是为了分析一段时间内企业的资金流向等具体财务状况,以及通过这些报表数据来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得使用报表的人能够清楚明白地了解整个发展和走向。

为了制作好科学规范的财务报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法以及因素分解法来分析比较财务状况,制作财务报告。

二、施工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施工企业经营而言,财务报告是对于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段时间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对近期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观测资金在工程中的使用和流失,加强对于财务的管理,从而更好地把握在建设过程中成本的控制制和风险的规避。无论是工程建设前期的财政管理和成本把控,还是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规避,后期对工程的成果建设和稳定过渡,以及对工程完成后的投资评判,这些环节和财务管理紧密相关。而当财务管理出现问题时,会对工程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财务报告的具体分析有利于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财务状况的掌握,以及发现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错误,并加以及时的纠正。此外,实施工程施工的财务报告分析还可以加强企业对财务的分析能力,了解资本市场的需求,加强对资本的反映速度,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因此,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十分有必要。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工程施工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去具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具体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三、施工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势必得加强对建设各个阶段的财务管理,做好相应的财务报告。然而在目前,施工企业财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可能一方面是我国工程施工这一行业的发展历史较短的限制,工业往往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对财务报告分析指标的整体系统的把握和认知。并且,施工过程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而越来越具有复杂性,现实就是工程施工行业使用了其他行业的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其自身的标准体系,这也是施工企业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施工企业财务报告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财务报告分析过程其实是一个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一旦出现分析错误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也会导致工程风险的增加。而事实上,现在很多工程施工公司没有对财务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从业的财务人员的技术性不够强,只能完成简单的报表和财务核算活动。并且,企业对财务报告的认知错误,认为数量很重要而忽视质量也是影响财务报告优质性的原因之一。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工程中财务报告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思考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现阶段,总体而言,我国施工企业最常采用的财务报告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和比较法。由于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财务报告又是基于不同的工程,可以有公路建设,也有水坝建设等等,因此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在因素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取舍,一方面是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也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前景。所以说,重点不在于哪种方法更具有优势性,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做更好的选择和措施。

针对施工企业报告分析缺乏专门的分析体系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施工企业整体行业的特征出发,不局限于对数据的分析,而是从各个方面出发,综合其中各项财务指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施工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

此外,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财务报告分析制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且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要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单纯只注重数据分析,更应该从财务报告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分析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跟上新兴技术的发展,使财务报告的分析制作更简单易行也更便于理解。同时,不能只注重财务报告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更要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让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切实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审计水平,更新管理观念,权责分明,制定出相对于的审计办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财务报告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缺乏需要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对财务报告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质量的忽视以及专业从事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真正做到高质量和专业性的施工企业财务报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影.浅谈工程建筑的财务报告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0:108-109.

[2]刘远.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财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7

(一) 时效性

现有财务会计报告一般是会计人员在月末、年末才编制的, 所选择的数据是历史的成本, 只是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事后的静态统计、分析, 只能在假设的会计周期后对生产、销售、成本等营销资料进行整理, 提供的信息滞后。而网络财务报告所取得的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能够便捷、迅速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指标分析, 极大地提高财务决策的时效性, 通过动态的财务报告, 业务部门能随时随地掌握单位的库存结构、销售情况, 准时获取财务信息, 及时作出经营决策, 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使财务和业务的关系得到更好协同。另外, 网络消除了物理距离和时差概念, 高效快速地收集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 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动态管理、及时控制、科学预测, 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 充分利用信息, 提高投资回报率, 保障企业在有序的智能化状态下高速发展。

(二) 披露信息范围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一般以纸张作为信息载体, 由于其固有的限制只能按一定的格式对货币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关系进行披露, 而对于一些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一些潜力巨大的企业巨额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不能得到反映, 不利于阅读者了解企业全面信息, 进行适当的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突破了财务报告只提供货币化信息的局限, 同时也打破了财务报告与其他企业经营报告之间的界限, 使它们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于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前瞻性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 可进行比传统财务报告更详细的披露。对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 披露方式

现行的财务报告呈报模式一般是以纸质为主, 纸质的财务报告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目前企业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 所有的信息交流都借助于网络平台, 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而纸质财务报告没有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网络财务报告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 利用互联网公开披露企业各项经营成果与财务信息, 帮助阅读者及时获得财务信息, 进行事中动态决策, 网络财务报告储存于服务器的硬盘, 信息容量不受限;网络财务报告具有共享性, 同一数据只存储一次, 就可被不同的使用者以不同方式引用;“信息链接”技术使相同的信息只需在一个报告中详细说明, 其他报告只标识链接就可以让读者查到信息, 减少了信息冗余。

二、网络财务报告的编报要求

(一) 加强会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标准, 不具有实物形态, 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没有得到重视, 但事实上, 信息使用者迫切需要获得企业相关信息以防风险, 因此, 网络财务报告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披露表外信息。注重知识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信息的披露, 加强对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 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 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变更的及时披露;加强对企业未来价值预测信息的披露, 在保留有用历史信息的同时, 要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 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等。

(二) 拓展非财务信息披露

非财务信息主要是指与公司财务状况无直接关联, 但与公司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大都不能量化描述, 因此着重于定性分析, 其揭示内容和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具体包括: (1) 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董事、管理人员、主要股东以及关联方之间的交易, 管理当局用以管理企业的高层次的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2) 背景信息。主要披露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情况、市场动态、关联企业交易状况、公司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公司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公司的影响等。 (3) 前瞻性信息。主要提供公司发展前景规划、公司管理决策部门的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公司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效益的预测、公司将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信息。 (4) 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包括公司对员工的责任信息、公司对所在区域的责任信息和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信息。重要的企业会议也可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在网上实时播放,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透明度。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有利于网络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作出正确的判断, 给需求者决策提供有用的帮助。

(三) 完善会计报表附注内容

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 对未来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在财务报表附注中, 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则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 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 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另外, 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 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披露或有资产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四) 改变财务报告编报手段

现有的网络财务报告通常采用网页编辑技术HTML、PDF, 只是将印刷版本的财务报告格式转换成了可以在网上阅读的WEB版本。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新的财务报告语言——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 (XBRL) 的出现, 使得网络财务报告的实现更为简单。XBRL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用于财务信息披露的计算机语言, 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针对互联网上发布财务报告而研究出的一种专用标准语言, 它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的结构, 提供一种标准的方法来编制、发布公司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 XBRL对有关财务信息内容增加标签, 以利于识别并获取。对于提供财务信息的企业来说, 运用XBRL提高了报表编制的效率, 因为财务信息生成后, 就可以转换成各种类型的报告发布在互联网上, 这不仅减少了数据输入错误的风险, 而且不需要多次以不同格式输入数据, 可以降低公司准备及公布财务报告的成本。通过XBRL技术, 可以根据不同的概念模式, 将信息抽取组合在一起, 使财务报告在不同准则间的转换更为容易, 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可自动从数据库中导出, 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换, 对各类报表使用者能做到“一次输入, 各处通用”, 大大增加财务信息的流通性。XBRL的应用还有助于网上相关系统的整合, 从而更有效地缩短公司的财务报告完成时间, 从技术上支持在线持续报告的实现。XBRL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财务报告的实时编制与发布, 也为多层面报告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支持。

三、网络财务报告实现需解决的问题

(一) 制定相关的网络财务报告准则

网络财务报告的广泛使用及发展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 来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 规范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内容、形式、信息质量标准等。目前网络财务报告还没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规范模式, 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 这使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受到一定的置疑, 若相关会计准则不及时出台, 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将大大受到阻碍。相关机构应尽快制定网络财务报告准则框架, 建立电子报告模型, 使公司披露信息有章可循, 达到规范网络财务报告的目的, 克服信息披露的任意性而带来的信息不可比等问题。

(二) 构建网络财务报告安全体系

首先, 网络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 网络的安全直接涉及到数据的安全, 因此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 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建立网络防火墙, 使内网与外网隔离;采用保密设备对关键线路进行加密, 以防止非法用户异地或是异机拨入系统, 或在传输路径中截取合法的用户名和口令;采用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信息和关联方身份的鉴别, 增强公正性;对于网络传输环境, 应有目的地采用访问控制、安全证书、虚拟专用网、IP加密等网络安全技术, 解决财务信息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问题, 使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至于产生错误或被人截获造成损失;对数据进行加密, 加密使会计数据具有秘密性, 能获得会计数据的完备性。在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中, 可组合使用专用与公开密钥法, 保证数据的安全。其次, 网络财务报告系统的风险也可能来自企业内部, 如内部人员出于各种目的, 篡改原始数据或修改系统程序等非法操作。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十分必要。

(三) 制定完善XBRL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制定是XBRL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只有工商业和金融行业方面分类信息, 而其他行业的分类信息几乎空白, 这就迫切需要制定全面的分类标准, 以便各行各业信息进行披露。同时, XBRL的分类标准作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基准标签, 其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分类标准的制定不但关系到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切身利益, 还与财务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方包括证监会、税务部门、交易所、银行、证券公司及企业等的利益密切相关, 因此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利益集团的影响, 为了保障标准的权威和公证性, 需要从权衡多方面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分类标准。因此建议权威部门 (如财政部) 牵头各利益机构共同参与, 吸收国外已有的成果,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以制定和完善我国XBRL分类标准。

(四) 对财务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由于网络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领域的问题, 更需要其他专业的支持。目前在我国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 又具备商务经营管理知识, 且精通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未来的会计人员任务是为管理部门收集、过滤、分析经济资料、并解释信息。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 必须掌握一定的网页制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 如XBRL、SQL SERVER, 利用数据库对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分类, 随时注意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不断完善财务报告。因此, 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安排财务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补习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结论

网络财务报告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要发展我国网络财务报告, 提高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 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及研究成果, 由财务人员与网络工程人员共同组成攻关团队进行研究完善, 使网络报告最终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从而推进网络财务报告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会计研究 篇8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合法合规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 财务部门需要对某一特定日或某一经营期间的业绩与成果进行反映, 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人员的工作依据是国家的《会计法》和会计准则, 还有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的某些制度要求。从会计原始数据的归集到编制报表的整个过程, 会计人员对所承担的工作负责, 主管会计部门的领导或总会计师、财务部经理也要对财务报告负责, 并且因职务不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 企业负责人承担全部责任。为了体现责任落实, 财务报告必须加盖公章, 由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部门负责人盖章并签字后, 才能够对外提供。

(二)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完整

真实、完整的财务报告, 是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进行决策的依据, 也是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体现。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充分实施, 首先, 应当明确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工作权利及责任, 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要有较高要求, 对编报流程要严密和规范, 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 防止提供虚假的信息数据, 使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可靠, 有据可查, 同时, 财务部门负责人要对报告编制过程进行监督和负责。

(三)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有效利用

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利用, 企业管理层定期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 由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负责此项工作。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 可以了解和掌握企业资产的状况、负债的程度和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及其变化情况, 掌握收入、费用和经营成果的变动情况, 关注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 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 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经营决策提供借鉴, 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完善经营管理措施,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一) 建立会计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核对制度

企业应当重视日常会计基础工作, 比如:会计凭证制作、账簿登记与核对等, 尤其要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现金日记账要日清月结, 定期与银行对账, 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会计人员对原始单据要严格审核, 确保其完整与合法, 财务部门要定期与业务部门、仓库部门进行账务核对, 确保账、证、物相符, 同时, 会计人员要提高工作的准确性, 避免由于粗心大意导致的会计差错, 使会计基础数据真实可靠。

(二) 建立财务报告全过程中的授权批准制度

财务报告从编制、对外提供到分析利用的过程, 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审批制度, 例如:编制方案和对外提供要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重大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要实行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要进行审批等等, 各层级应当在权限范围内审批, 不得越权审批。

(三) 规定财务报告流程中各岗位的职责权限

企业应当明确规定整个流程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授权审批, 对不相容职务要进行分离, 例如:财务报告的编制与审核要实行分离等等。在编制报告时, 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为财务部门提供信息, 财务部门在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完成编制工作, 同时, 对编制的报告进行分析, 编写分析报告, 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合规性由法律事务部门进行审核, 企业法人对财务报告负全责。

(四) 利用现代信息系统进行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报告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 它可以减少人为差错, 保证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同时, 信息技术也存在风险, 企业应当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采取措施, 及时维护和更新信息系统, 规定会计人员的操作权限, 定期备份会计资料, 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信息化会计档案资料。

三、财务报告编制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一) 财务报告编制阶段的主要风险点

财务报告编制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未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 对重大事项的会计处理不合理, 资产、负债账实不符, 虚列或隐瞒收入, 费用、成本的确认不符合规定,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导致企业声誉受损。

(二) 财务报告编制阶段的控制措施

企业应当制定财务报告编制方案, 该方案必须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 总会计师对方案的内容:比如编制方法、程序和时间等进行审核批准。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 在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后, 财务部门才能根据批准的方案进行会计处理, 在编制财务报告前, 企业应当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对减值的资产进行测试, 正确计提减值准备, 对债权债务逐笔核对, 如实反映所有者权益, 对企业发生的各项费用和成本, 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列支, 准确反映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按照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分配利润, 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才能够保证编制的财务报告真实和完整。

四、财务报告对外提供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一) 财务报告对外提供阶段的主要风险点

财务报告在对外提供前, 未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核, 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审核不严, 未经具有合法资质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或者企业与审计机构串通舞弊, 对外提供未能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或未能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

(二) 财务报告对外提供阶段的控制措施

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装订成册, 由会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企业负责人逐级审核后, 签字并盖章, 各级审核应留有记录,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财务报告必须经过具有合法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 并将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同时对外提供。对外报送的时间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应对财务报告的内容保密, 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对外提供, 且及时归档保管。

五、财务报告分析利用阶段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一) 财务报告分析利用阶段的主要风险点

没有制定财务分析制度, 或者财务分析制度脱离企业实际情况, 财务分析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编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不完整, 分析方法不当, 未对企业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 参与财务分析的部门单一, 其分析结果不全面, 财务分析报告未经审核, 不能及时传递和沟通, 导致重视不够, 落实不严。

(二) 财务报告分析利用阶段的控制措施

财务部门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 制定财务报告分析制度草案, 经过逐级审核批准后, 形成企业财务分析制度, 财会部门定期编写财务分析报告, 企业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 并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对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对重大事项要重点分析, 各部门要提出意见和建议, 财会部门负责沟通、汇总、整理, 在总会计师的指导下, 形成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 报送企业负责人审批后, 将整改措施下达到各部门, 负责整改落实。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实施我国内部控制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 2008 (10) .

财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9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 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 事业单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业单位出现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大众。 所谓公共产品, 是指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为了满足公众某种需求的服务,通常情况下这些产品是由政府通过政策、 宏观调控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公共产品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有平等享有的权利,如教育、医疗等。 事业单位是这些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 是其主要承担者。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拓展政府职能, 处理政府委托的事宜,将政府职能更加具体化,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专业职能机构。 譬如,在社会上建立多种类型的学校,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建设科学院、研究所等,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 同时对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进行调查分析;建设电视、电台的基础设施,在丰富社会居民生活的同时,给政府政策的传播提供保障;成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 修建电力、水利、公路、铁路等公共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 这些设施和工作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换句话说,事业单位就是为了帮助政府承担某些任务而成立的机构,与政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贯彻落实情况, 直接影响着政府某些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事业单位并不是权力机构,它在本质上区别于行政机关。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仅仅是承担政府所赋予的事务,是一个执行机构,政府并未赋予其公共行政权力。 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譬如国家研究院与地方研究院、省级医院与地方医院等,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事业单位只是对某一个确定的地区或者区域提供政府赋予的服务,隶属于当地政府,并不具备管理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权力。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根据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实际资金营运状况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对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总状况做出的汇总,是反映事业单位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财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这一部分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需不断完善。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内部需要通过管理和会计手段加以控制,同时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来行使具体职能。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等法律法规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需要遵守各项规定来开展具体工作。 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物资产、对外投资、货币资金、 采购与付款等,这些均属于正常的经济活动范畴。 内部控制主要控制对象包括预算及风险控制、 电子信息技术等, 这些内控内容和对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保证国家财产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直接执行机构,在资金使用上存在较大隐患。 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以适应当前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缺失。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进度,就现有财务会计报告而言,其仅能够表达出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一部分内容,仍有诸多信息供给不足, 主要表现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仅能够表达出货币信息,难以表达出非货币信息,这就导致不能很好地发挥财务报告的作用,了解财务报告的职能,创造财务报告的价值。 一份健全的财务会计报告既要涉及到历史数据, 又要包含对未来经济交易事项的预测信息。 然而事实上,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是一份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未涉及到未来经济交易事项的预测信息,以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未来相关性缺失,预期价值性难以充分体现。 目前财务会计报告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 信息来源和预测信息不够丰富和准确, 导致了财务信息的不完善和财务工作的不统一。

(三)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及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市场竞争逐步加剧,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要求随着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以及相关业务的变化而适时变化,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定期报告的方式和制度。 目前的财务报告主要是针对过去一段时期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与总结, 一般的单位年报要求每年的年后四个月内提交, 对于财务报告的实用性来说,有些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于单位的当前发展,一些信息已经陈旧或经过更改,运用这些信息来制定决策,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所以,要满足财务会计报告用户的实时需求,就必须提高财务报告的更新频率,缩短信息的周期。

(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全面深入改革,朝着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改制过程中,传统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对于事业单位经营业绩的提升有着较大阻碍。但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注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胜任市场经济下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 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完善的对策措施

(一)丰富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对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内容进行全面丰富,增加需要披露的内容和相关注释,特别是一些非财务信息,同样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譬如事业单位经济事项所必须的信息、 相关责任人和使用者需要理解和进行决策的信息,此外还有诸如额外产生的金融工具、 财务会计报表注释、对外投资项目、人力资源信息等等,均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这一点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时间较长的国家, 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内容甚至比报表本身的内容要多出很多, 主要目的就是对报表中的每一个细则进行充分解释,尽可能地将误差降至最低。 事业单位在贯彻落实政府下达的任务时, 需要制定详细的决策, 特别是在资金的使用情况上, 财务报告必须准确无误,应准确包含事业单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两大块。所谓财务信息,是指一些常规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地看到资金的使用情况; 非财务信息就是指通过具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社会工作舆论的具体反映等等,非财务信息更能够体现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果,能够系统地评判具体信息的实效性。 财务会计报告的不断完善,不仅能够维护事业单位自身和员工的权利,还能够充分拓展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实效性。

(二)逐步提升财务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政府财政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可以说是投资方, 事业单位能够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 并直接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速度。随着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不管是在产品上还是在服务上的更新换代速率不断加快, 事业单位未来的服务方向和内容已经不能再以传统的方式加以预估,需要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全面调整。 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报表制度, 通过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形成定期实时报表制度,更为有效地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预见性和效率性。 适当调整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 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事业单位一段时期内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

(三)定期对财务会计报告人员做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财务会计报告人员是直接参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水平。 事业单位应该对这些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从思想上、专业技能上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特别是在当前, 专业知识是使相关财务会计报告人员保持高度警惕性、谨慎工作态度的关键。可靠、有效、科学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及时、准确地帮助他们了解到先进的管理知识,为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传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发的凸显出来。本文从事业单位的特征出发,分析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建言献策。

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篇10

1.无法正确的显示财务信息

如今财务报告将企业硬资产放在首位, 而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等软资产的反映。在进行财务报告的制作时, 被一些传统的原则所束缚, 过于重视成本和可靠性, 往往把软性资产直接忽略不计。在这个追求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财务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财务报告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 但是, 在会计计量以及整个财务处理过程中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可变性, 比如说, 计提坏账。在对固定资产的计量和员工退休金所得税等过程也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导致财务信息不够准确。会计工作时, 往往只对法律形式、成本以及利润看的比较重, 往往忽视了实际价值及现金的流动, 这样得出的数据往往不是对公司真实情况的反映。

2.时效性不强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 人们越来越注重工作效率, 对于企业来说, 效率尤为重要, 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本公司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及时了解信息也会关系到会计对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对于财务报告来说, 其价值一方便就是他的时效性, 如同新闻一样, 没有了时效性, 就变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数据, 利用价值极小。如果企业使用过时的财务报告, 则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保证财务报告及时、准确, 是公司认清自己公司经营状况并进行有效决策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 公司都是根据会计分期和假定公司持续营业的模式来进行财务报告的制作的。从一开始的交易到最后的账目报告一般会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比如说, 很多公司一般是在年末才完成年度财务报告。然而,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 另外再加上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企业的财务往往变化较快, 当然不排除会有风险的存在, 所以会计信息的有效期越来越短, 对其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信息滞后, 往往会误导企业决策者的判断, 从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 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在如今追求效率的社会背景下, 原先的财务报告更新周期已经不能满足公司正常经营的需要, 所以会计信息的处理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及时更新, 以满足企业决策者的需要。

3.过于注重形式

国际有关委员会对实质大于形式有明确的定义:按照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对公司的财务交易和资金流通等进行真实的核对, 而不是在法律的约束下对公司的情况进行虚假谎报。如果根据实情出现交易不符合法律形式时, 要按照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如今, 经济转型是我国重要的发展阶段,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制定的相关政策等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约束, 此外, 会计行业的优势地位较弱, 慢慢的形成了“形式重于实质”的行业风气, 现在这一风气已占主导地位, 比如说财务报告将企业硬资产放在首位, 而忽视了对知识产权等软资产的反映, 然而正是这些软性资产往往才会成为公司以后的资金流动动力, 通过未来资金的流动计量往往能对公司未来经济利润进行估计, 但是现在财务报告忽视对软性资产的反应, 所以不能客观的看到未来资产的流动, 只能通过成本来反应公司的经济运作状况, 对未来公司发展的预见性工作具有不利影响。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解析

1.财务报告内容的可靠性不足

能够正确反正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减少偏差, 确保信息的质量, 是有关部门对财务报告信息可靠性的明确定义。如果财务报告的信息不准确, 很容易误导企业决策者的决策, 不能通过客观真实的数据分析来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决策。但是财务报道可靠性不够是各企业会计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 比如说信息不全面、不真实等。因为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差异, 所以出现了一些市场交易秩序混乱, 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财务报告信息是一种专业的信息, 所以有一定的市场, 供给方和需求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又相互约束,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制约。因为财务报告的消费信息和生产信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有时会出现供需失调的情况。因为财务报告的信息具有非物质和不完整的特点, 让全部的参与者都会遭受因为信息不对等原因产生的市场风险, 并且财务报告的信息在供求关系方面具有复杂和隐蔽的特点, 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产生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2.现行财务报告核心能力的缺失

企业财务的报告历程先后通过了以财务资源为中心、以财务情况为中心、以财务业绩波动为中心的过程。当财务会计刚开始出现的时候, 财务报告的中心内容是企业的资产即企业所具备的财务资源, 它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去揭发企业权益、资产和负债等方面的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来说就是其财务报告的基础和核心。因为资产负债表揭露的都是企业某个时间点的固定情况, 不能代表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 使得财务报告的实用性受到了质疑。

3.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不足

一个财务报告的信息是否及时是非常重要的。当下, 企业的生产周期正在逐渐变短, 经济活动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纯粹的季度报表和年度审计已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了。但是, 现在的报告模式和财务会计又有揭发财务信息的特点, 再加上会计传递过程的局限性, 使得它们面临着会计界的一些负面评价。因为财务报告不能及时的揭发相关信息, 使得部分信息在正式公开之前就已经被大家了解了, 这就造成了财务报告信息在相关性方面的弱化, 也让财务信息报告体系无法和其他信息途径进行有利的竞争。

4.无法满足不同信息者的信息需求

现在, 社会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复杂, 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市场竞争地位也随着其组织结构的变化在不断的改变, 不包括债权人和投资人在内, 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还产生了许多不一样的会计信息受益者, 包括顾客、社会企业、政府企业、合伙人等。企业财务的环境发生了一些改变, 使得信息的采纳者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财务报告的新要求, 现在的信息采纳者更看重财务信息的质量, 但在知识经济方面则对非财务信息也有一定的获知要求;要保证信息的定量和定性;要保证获得足够的确定性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要保证预测信息和历史信息的足量获取;要保证企业部分信息和整体信息获取的结合。

三、改进企业财务报告的策略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加强, 企业的会计信息在内部和外部的结合发展上已经提上日程。采用不同方法去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受益者服务。避免企业的财务报告出现各种可以预测的问题, 已经成为大部分的信息采纳者的心声。对目前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完善, 笔者认为, 可以对下面的几个方面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适当地增加财务报告披露信息

第一, 对于非货币信息企业要在披露的内容上加大力度。企业尤其要注意对金融工具的相关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关注, 例如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等等。只有加大了对非货币信息的披露才能够帮助相关人员作出更好的决策。第二, 对于企业制定的未来项目也应该放在披露的信息之中。披露未来的事项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规避风险。第三, 披露信息要包含企业的收益状况内容。企业的收益的披露能够带来多方面的益处。首先是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收益状况, 其次可以给信贷人或者是投资人一个做出新决策的依据, 再者,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单方面对利润的操控, 实现相对公开、透明和公正。由此可知, 一份优秀而全面的业绩报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 (1) 将与财务业绩相关程度高的项目, 尽可能地纳入到利润表中。 (2) 在传统的利润表基础上要及时更新收益表, 必要时可以单独制成一份以用来补充。 (3) 将事关所有者的利益变动的表都进行适当地合并, 对于企业的全面的收益的披露要全方位。

2.减少报告的间隔时间长度

报告的间隔时间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大大地缩短了周期, 加之会计信息的快速决策, 企业的财务报告的时间与过去相比必须跟进进度, 以最大的可能满足当下的时代特征, 因为对于财务报告的相关制度需要及时调整和创新。首先, 也是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报告制度, 只有完善的报告制度才能及时为企业提供科学真实的财务数据, 帮助企业长远发展。其次, 对实时报告进行有效编制。这方面可以学习国外的成熟模式, 例如以季度为单位进行财务报告, 并且每个报告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以便企业及时、全方位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来完善自身, 财务报告也不例外。财务报告大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智能计算功能, 既节省了人力物力, 又提高了财务报告输出的效率。然后要对实时财务报告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用户可以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企业, 企业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做出反应, 与用户进行良好沟通。有部分企业有外送财务报告的业务, 利用互联网平台, 既可以为使用者带来较大的方便, 又可以防止不良企业的套账行为。除此之外, 企业的财务报告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和监督, 只有政府用行政手段及时制止恶劣的企业财务报告, 才会清除市场中的不良风气, 督促企业合法报告。

3.完善会计控制体制

会计人员是接触财务数据最多的人员, 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的控制规范。良好的控制规范是真实科学的财务报告的法律保障, 并且有序的控制规范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的展开以及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然而在当下的企业财务报告中, 会计控制规范依旧存在些许漏洞, 这些问题经常被忽视, 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例如在内部控制的环境方面出现的问题就没有被纳入整个财务报告的系统中等。由此可见, 一套完善和健全的会计控制体系是广大中小企业在发展财务报告中不可或缺的, 没有良好的会计控制体系, 财务报告的体系就无法完整。

企业的财务报告问题应该受到各大企业的关注, 只有财务报告系统完善了, 企业的财政问题才能得到妥善处理, 企业才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摘要:在发达的现代企业制度中, 企业的财务报告虽然在不断地完善着, 但是也难免会有一些小漏洞。本文针对企业财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新蕾.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现存在问题与评价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07) .

[2]王胜强, 曹鏖.新形势下企业财务报告的局限性与改进探讨[J].现代商业, 2011 (29) .

[3]许学丹.新准则体系下企业财务报告缺陷及改进研究[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10 (02) .

[4]孙铁军.浅议企业财务报告[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10) .

[5]吕芸.探究企业财务报告的性质[J].管理观察, 2015 (07) .

财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11

[关键词] 中期财务报告独立观一体观编制

中期财务报告是指以中期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而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和市场效率提高,股票市场正逐步走向规范和理性化,投资者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独立观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独立观”,另一种是“一体观”。独立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其基本特点是中期财务报告中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确认与计量原则与年度财务报告一致,其中所应用的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也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而一体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年度会计期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年度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会计期间,其基本特点是中期财务报告中应用的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各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必须考虑到全年将要发生的情况,即需要顾及会计年度剩余期间的经营结果,所以,会计年度内发生的成本与费用、需要以年度预计活动水平为基础,分配各个中期。从目前国际惯例来看,世界上除了美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少数国家或地区采用中期財务报告的一体观以外,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采用的都是独立观。我国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采用独立观,有以下几个特征:

1.体现了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准则第十二条规定:对于季节性、周期性或偶然性取得的收入,除了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之外,企业都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预计或者递延。第十三条对会计年度中均匀发生的费用也有类似的规定。

2.体现了充分披露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是指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包括完整性和重要性两方面的内容。完整性要求会计信息应尽可能包括与使用者相关的实际情况,并给予全面的反映;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来说应该是重要的,其重要程度甚至影响使用者的决策。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包括下列信息:(1)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2)经营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特征;(3)企业分部信息及非常项目;(4)或有事项等等。尤为强调:当企业在提供有关关联方交易,以及分部收入与分部利润(亏损)信息时,应当同时提供本期(本期末)和本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的数据,以及上年度与本中期(或者期末)和年初至本中期可比数据。

3.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指投资者能根据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以确定优劣,对同一上市公司不同时期经营业绩等方面情况进行比较,以测定其发展趋势。因此,投资者能更好地预测未来,有助于中报决策用途的实现。准则第七条就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规定在中期报告中,企业应当提供以下比较会计报表:(1)本中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2)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3)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一年度年初至本中期末可比的现金流量表。

二、中期财务报告采取独立观的实际意义

应用独立观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优点是由于中期报告采用了与年度报告相同的会计原则与方法,便于实务的操作;其要素采用了与年度报告相同的定义,易于理解,从而使中期报告编制的综合成本较低。具体表现如下:

1.资产和负债的确认。一般认为,采用独立观更为合理,即应采用与年度会计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在年报中,资产、负债的确认应符合要素定义,即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此外,它们的确认还应符合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4条标准。在中报中,资产、负债的确认也应符合要素定义,以及上述4条确认标准。

2.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总体上也应采用独立观为宜,收入的确认和计量采用与年报相同的权责发生制和收入实现原则。因为收入实现原则能确保收入信息的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和可比性,收入的确认标准包括4个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3.为编制财务报告做决策。中期财务报告中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确认与计量原则要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所运用的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也应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各期间会计只在各项交易和事项发生时做记录,费用的确认不能够随着各期间的收入变化而变化。应用独立观编制中期财务报告,可以直接采用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时已用的会计政策和确认与计量原则,其优点是中期财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相对真实、可靠。

三、中期财务报告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采用哪一种方法编制中期报告很大程度上与其编制目的和所在环境有关。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发达,会计造假行为层出不穷,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势在必行。因而我国中期报告更强调可靠性,采用独立观能更有效地遏制会计信息失真。

1.适当简化中期财务报告形式。充分披露会计报表信息虽然能有效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足问题,但是为了保证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缩短编制时间,“小而全”的信息披露方式并非最好。笔者认为中期报告应突出信息披露的重心,如重点披露中期销售收入、中期收益、中期现金流量等,建议对其他重大事件可采用临时公告的形式,以减少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压力。

2.重视对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减少虚假财务信息。有必要扩大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范围,以减少虚假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提高中期财务报告的质量。要加大对上年度审计报告为非无保留意见和上年度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力度。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应负责其年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后方能对外披露.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会计师对年报的审计时间,改善会计师事务所一年中工作量严重失衡的状况。

3.对于经营具有高度季节性的企业,由于季节性行业的收入、费用发生很不均匀,以前的信息对推测未来尤其重要。如农牧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旅游企业、供暖企业、某些商业零售企业等,经常会发生季节性收入,按照独立观的做法,应按收入实现原则在收入发生时予以确认。按照一体观的做法,应预计年收入并分配到中期。显然“预计收入”很不恰当,前者更为妥当,但同时它存在的问题是可能会对年度内收入或利润的预测产生误导。这就要求该行业提供时间更长的比较会计报表,以提高中报信息有用性。

4.充分利用报表附注,增加报表附注的信息量。由于附注方式的灵活性,使其不仅可以揭示数量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作为报表主体的表格所无法揭示的非数量化信息。因此,可以使一些中期财务报告所固有的特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我国的会计准则还可考虑在报表附注中完善期后事项的披露及要求提供那些有助于投资者预测的。在报表主体中无法反映的非财务数据、前瞻性数据和公允价值数据,作为对传统财务报表的自然拓展。

综上所述,中报的编制不应局限于独立观或一体观中的一种,应是二者的融合,相互取长补短。较为合理的编制方法应是侧重于独立观,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总体上采用年报一致的会计政策,但对其中一些特殊项目应特别加以注意。其中季节性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处理还是应该坚持独立观,但对于年度内不均匀发生的费用似乎采用一体观更为合理。此外对于资产减值产生的损失的确认,独立观与一体观也是同中有异,其中一体观的做法也较为合理。

财务会计报告研究 篇12

任何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很难做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下文简称IFRS) 完全一致, 准则一定程度本土化是在所难免的, 各国都在与IFRS趋同的框架范围内, 寻求更适合本国的准则体系。目前国内对会计准则国际差异问题的规范研究, 思路多立足中外准则间的横向对比, 即将IFRS与我国现行准则逐项对比, 再找出异同点。本文将中外差异作为切入点将准则进行纵向归纳, 以期明晰中外准则异同的本质, 理解异同的必然性, 勾勒未来可行的准则趋同的弹性空间。财务报告目标主要有“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联合发布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 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决策有用性”, 并认为决策有用观包括受托责任观, 这样就没有必要专门将受托责任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除此之外, 国际会计准则第一条曾指出, 财务报告目标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而提供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及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 并认为当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以及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时, 信息就具有“决策有用性”。由此可见, IFRS制订的初衷即认为会计信息必须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 而受托责任的履行处于从属地位。与此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下文简称CAS) 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四条中, 明确规定了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基本准则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结合。除此之外, 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未提及“受托责任”不同, 我国基本准则不仅明确表示受托责任的履行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 而且还将其置于“决策有用”之前, 说明了二者从属地位。总体而言, “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二者侧重的角度不同, 前者侧重于信号角度, 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后者从监督角度考虑, 主要为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一般认为, “决策有用观”比较适宜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 而“受托责任观”比较适合委托方和受托方可以明确辨认的会计环境。从IFRS与CAS的表述中, 我们发现两种财务报告目标并不矛盾, “受托责任”是“决策有用”的基础, “决策有用”是“受托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逻辑的、必然的发展。但二者主从地位的不同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要求。“相关性”以及“可靠性”, 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基础, 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诉求。但是二者之间此消彼长, 准则制订机构不得不在这二者中进行权衡。按照《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设定思路, IRFS遵循“包含受托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故对相关性的强调甚于可靠性;而CAS遵循“受托责任观”的主体地位, 强调可靠性条件下的信息相关。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同要求, 必然引发了IFRS与CAS的诸多差异。

二、IFRS与CAS的差异

(一) 关于资产减值的处理

CAS8与IAS36相对应, 均为“资产减值准则”。CAS8规范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对于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都由其他相关准则进行规范。与此类似, IAS36主要规范了建筑物、机器和设备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的处理。而存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雇员福利形成的资产、包括在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范围内的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等均在各自准则中规定其减值处理。除此之外, IAS36与CAS8关于资产减值的含义、减值迹象、计量基础、减值损失的计量、商誉减值等规定也基本相近, 其中CAS8中提到的“资产组”与IAS36的“现金产出单元”概念基本一致。“减值测试”行为本身即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资产计量越接近真实的公允价值, 越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所需。CAS8与IAS36关于资产减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CAS8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 IAS36规定, 企业应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是否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除商誉外的资产的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 如果存在这些迹象, 企业应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当企业针对资产可收回金额所做的估计发生改变时, 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增加至其可收回金额。除此之外, IAS36分别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按单个资产、现金产出单元及商誉三种情况进行了论述。从IAS36的规定中, 我们不难解读其对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处理, 一方面满足了长期资产的相关性, 通过减值损失的转回, 使其与可收回金额相对应, 但另一方面, 却增加了从业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 加大人为的可操纵性。一旦处理不善, 通过任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任意转回, 可以随意进行“盈余管理”。比如, 当期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后期扭亏为盈做准备;或者在当期大额冲回资产减值准备, 粉饰业绩。我国准则对此明文禁止, 减少了财务人员的政策选择性, 杜绝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空间, 在损失一定相关性的前提下, 有利于规范公司行为, 更好履行管理层“受托责任”、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 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取舍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财务会计在计量理论与方法上的一个主要发展, 是开展计量属性的系统研究 (葛家澍, 2001) 。在“决策有用观”下, “相关性”体现了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时对会计信息各个方面的需求。我国会计准则长期以来坚持历史成本计价, 对公允价值的采用非常谨慎, 实务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较少, 因此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以规范性研究居多。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多以公允价值与公开市场股票价格 (或股票收益) 的相关关系为研究目的。即从Ohlson (1995) 净盈余模型演化而来, 通过检验净资产账面价值 (或会计收益) 对股票价格 (或股票收益) 横截面变化的解释力来确定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根据结果的不同, 可以将研究划分为两大类, 即“公允价值具有价值相关性”, 以邓传洲、王跃堂等为代表;以及“公允价值不具备价值相关性”, 以吴水澎、牟韶红等人为代表。在完美的市场条件下,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等的。但是在真实的市场条件下, 由于商誉的存在, 公允价值往往会低估公司价值。因此, 计量观对公允价值决策有用性的探讨, 关注于决策有用性的有限性上。由于估值中并不包含公司因为持有特定无形资产而带来的价值, 所以公允价值的决策有用性也是有限的 (Beaver and Demski, 1979)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许多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产生变化。因而, 在相关文献中讨论得最多的, 就是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财务指标波动性过大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出现, 无疑引起了人们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的质疑。从早期的Lloyd, B.Michl到近期的Kadous等人, 均在支持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之余, 对其可靠性产生质疑。2011年5月《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出台, 并于2013年生效, 标志着公允价值的应用进入新阶段。IFRS13重新界定了公允价值涵义, 并将公允价值分三个层次进行计量, 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范围, 增加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其中一大特点是FRS13将公允价值计量划分为经常性公允价值计量和非经常性公允价值计量。前者指某项准则中明确要求或允许会计主体在每个报告期末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计量其公允价值, 如对生物性的资产、金融工具以股权支付的报酬的计量;而后者只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才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比如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减值测试的情形以及不动产厂房和设备、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可选择采用重估价公允价值入账的情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 在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有30个涉及到会计要素计量, 并在其中的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适度谨慎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将公允价值单独作为与其他四项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 并列的一种, CAS规定,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仅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特定资产或交易采用公允价值, 主要在金融工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生物资产等方面。但在市场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主要指活跃交易市场及价格形成机制的情况) , CAS仍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如固定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计量等方面。故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在我国还受到严格限制, 相较历史成本计量而言, 公允价值计量仍处于从属地位。CAS与IFRS关于公允价值规定的差异如表1所示。就公允价值计量而言, IAS或IFRS与CAS的区别如表1所示。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区别有:第一, 规定基本趋同的情况, 比如关于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IFRS1与CAS38;关于股份支付的IFRS2与CAS11;关于企业年金的IAS26与CAS10;关于收入的IAS18与CAS14;关于政府补助的IAS20与CAS16。第二, IFRS做出规定, 而我国都没有在相应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进行应用的情况, 比如IAS19-职工薪酬, IAS33-每股收益, IFRS5-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 均出了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尽管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尚存质疑, 但是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 无疑使会计信息质量更为有效。纵观IFRS与CAS关于公允价值的差异, 我们不难发现, 我国之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审慎的态度, 与我国的市场交易现状、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的产权结构,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严峻任务息息相关, 为了真实、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 就必须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模式为辅的方式, 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 关于企业合并方法的选择

2008年1月, 修订了的《IFRS3-企业合并》出台, 并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实施。修订的IFRS3用并购法 (Acquisition Method) 取代了购买法 (Purchase Method) , 并要求对被购主体不具控制权的权益进行确认和计量, 以及对商誉或廉价购买进行确认和计量。IFRS3并未涉及由单独主体或业务集合而形成合营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主体或业务的企业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主体的企业合并、单独的主体或业务仅通过合同而不是获得所有者权益份额集合而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企业合并。我国涉及企业合并的准则主要是《CAS20-企业合并》、《CAS33-合并财务报表》。CAS20中并未明确提出购买法或并购法的概念, 但通过准则对比可知,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CAS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于国际上的权益结合法;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CAS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则类似于并购法。CAS20与IFRS3均排除了合营、联营的情况, 而且IFRS3也并没有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而我国准则却明示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细则。CAS20规定:“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通常情况下,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由于我国实务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十分常见, 如母公司将全资子公司的净资产转移至母公司并注销子公司, 母公司将其拥有的对一个子公司的权益转移至另一子公司等等。如果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排除在准则适用范围之外, 将无法真正解决我国会计实务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发生于关联方之间, 交易难免有失公允, 如果以双方议定的价格作为核算基础可能会出现增值的情况。故采用权益结合法, 以历史成本核算企业的合并行为是一种权宜之选。从理论到实证角度, 关于“权益结合法”的质疑层出不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权益结合法中, 一个公司并没有取得另一个公司的资产或控制权, 而是参与合并公司的股东联合另一个参与合并公司的股东组成股东集团, 共同控制合并后公司。” (HOLSEN, 1963) 。另有数次经验研究表明, 采用权益结合法的合并企业比采用购买法的合并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购买溢价。缘于上述质疑,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04年正式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在我国新准则颁布前, 国内学者对权益结合法的去留问题也做过很多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应保留权益结合法, 如陈信元、黄世忠等人;仍有部分学者出于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对其提出质疑, 如储一君、林华等。毋庸置疑, 并购法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合并行为, 并能够按公允价值反映合并方获得的所有资产和负债, 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预测价值, 增强相关性及企业间的可比性。权益结合法下, 参与合并企业所有资产及负债按照账面价值并入, 而不确认、计量和报告并入前公司未确认的项目金额及其公允价值, 势必无法摆脱历史成本的时滞性, 相对购买法而言相关性较弱。与之相应的是, 并购法下可能产生合并商誉, 为人为调节利润留出了很大空间, 如果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将使会计信息可靠性大大削弱。从可靠性角度分析, 权益结合法符合原始成本会计原则和持续经营会计假设,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 有效规避了合并前后会计处理方法的纵向不可比, 增强了合并前后信息的一致性。在市场不完善且公允价值无法准确衡量的情况下, 历史成本反而更具可靠性。从两种企业合并方法的经济后果角度, 在我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权益结合法不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变动, 亦不确认合并商誉, 因此从资产负债表角度, 会出现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比并购法下计算的净资产偏低的情况。而权益结合法被并方净资产按账面价值确定, 不存在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部分的摊销, 也不存在商誉的减值;而并购法由于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按公允价值确认, 在以后年度编制合并利润表时, 除了要摊销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可能还要对商誉进行减值, 这将减少以后年度的净利润。因此从利润表角度, 会出现权益结合法计算的净利润比并购法偏高的情况。我国处于企业重组并购的发展阶段, 权益结合法有利于企业集团从整体利益出发, 进行资源整合, 以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 与我国产业结构政策及产权结构改革相符, 一定程度的激发了企业集团内部兼并重组、完善产权及公司治理结构的积级性。但是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由于权益结合法对于利润表的贡献, 企业有可能基于盈余管理目的, 操纵企业合并条件以达到同一控制的要求, 最终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比如面临ST或退市的上市公司而言, 很可能会利用这种方法, 通过资产重组摆脱困境;或者通过出售合并方市场价值已升值但仍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 产生即时利润, 实现操纵短期利润的目的。因此, 我国准则在规范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企业合并财务数据的披露、资产出售的时间及金额的限制等方面, 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 关于财务报告的范围及界限偏好

我国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员国之一, 遵循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原则, 于2010年4月适时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以下简称“路线图”) 。《路线图》再次表明中国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承诺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制定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目保持同步。尽管如此, CAS与IFRS在范围仍存在着许多差异。受惠于国际经贸及金融业务的成熟程度, IRFS比CAS内容丰富完善, 也更成体系。国际会计准则包括经过修订后继续有效的41项国际会计准则 (IASs) 和13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s) , 其中包含2015年生效IFRS9金融工具准则在内, 至今仍生效的国际会计准则共计25项,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13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2006) 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基本准则。两类准则体系中的大部分准则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但是少数准则属于多对一的关系。比如我国的第2号准则 (CAS2)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就分别和IFRS10、IFRS11、IFRS12相对应。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准则 (IAS39)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分别和我国CAS2、CAS22、CAS23、CAS24对应等。由于我国特有的国情, 我国准则还专门针对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交易制定了CAS7-非货币性交易和CAS12-债务重组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没有直接相应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IFRS5-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以及IAS29-恶性通货膨胀的财务报告, 所规定的业务活动在我国比较少见, 因此我国准则也没有相应的规定。除此之外, 在会计的概念范畴, IFRS根据资本概念分别定义了“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的概念, 以及在这两种资本保全概念下的利润确定。而我国对此亦没有规定。除此之外, IFRS强调概念的界定及“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 因此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有赖于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与素质;而CAS通过严格明晰标准的制订, 减少准则应用过程中的选择性。比如在或有事项准则“最佳估计数”的规定上, CAS13与IAS37关于或有事项的规定基本一致, 即在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补偿、准备的使用、未来亏损、亏损合同、重组、披露等方面均保持了趋同。但在对于如何确定“最佳估计数”方面略有差异。CAS13认为“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 按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 这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 是指概率最大的金额, 但是如果几个概率非常接近, 但最高概率对应的数值却与另外几个相差很大时, 对几组接近的概率数值进行加权平均的结果, 无疑最具有代表性。对此, IAS37的规定略有不同, 指出在确定单一项目的或有事项的重要性时, “如果几个概率的数值比较接近, 且其他可能的结果大部分均比最可能的结果的金额高或低, 则最佳估计数应是一项较高或较低的金额。”这里的“大部分”即包括了“加权平均”的涵义, 而对“大部分”的认定, 无疑挑战了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又比如, 我国在CAS21租赁准则的应用指南中也特别对部分范围界限予以界定, 如准则第六条 (三) 规定“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 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其中“大部分”, 通常掌握在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75%以上 (含75%) ;准则第六条 (四) 规定, 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 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其中“几乎相当于”, 通常掌握在90%以上 (含90%) 。

三、结论

总体而言, 受财务报告目标“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的统领, 会计信息质量体现了不同的特点, 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偏好自然会影响各国准则的制订思路。由此, CAS与IFRS在趋同过程中的些许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随着IFRS的逐步修订, 按照《路线图》的要求, 我国亦将不断修改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 又保障切实解决中国会计实际问题。而财务报告目标将在这种国际协调、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 以期增进共同的内涵, 缩小差异, 提高国家会计实务与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译) :《国际会计准则2002》,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贾建军:《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形式协调和实质协调研究》, 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4]杨敏、陆建桥、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 《会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5]潘晓梅:《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障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6]Lys, Thomas.Abandoning the Transactions-based Accounting Model:Weighing the Evidence.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 1996.

[7]Barth, Mary E.Beaver, William H.Value-Relevance of Banks'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No.107.Accounting Review, 1996.

[8]Zuping Huang.A Study on the Supervision System with Voluntar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2007.

[9]IASB, FASB.Exposure Draft (ED) :The Objective of Fin ancial Reporting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aints of Decision-useful Financial Reporting Information, 2008.

[10]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es No.8: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chapter 1:The Objective of General Purpose Financial Reporting, 2010.

上一篇:日本作家下一篇:激情点燃魅力课堂